CN111520007A - 汽车用门锁装置 - Google Patents
汽车用门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520007A CN111520007A CN202010078614.7A CN202010078614A CN111520007A CN 111520007 A CN111520007 A CN 111520007A CN 202010078614 A CN202010078614 A CN 202010078614A CN 111520007 A CN111520007 A CN 11152000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ver
- opening
- opening operation
- closing
- base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22—Functions related to actuation of locks from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the vehicle
- E05B77/24—Functions related to actuation of locks from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the vehicle preventing use of an inner door handle, sill button, lock knob or the like
- E05B77/26—Functions related to actuation of locks from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the vehicle preventing use of an inner door handle, sill button, lock knob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 safety
- E05B77/265—Functions related to actuation of locks from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the vehicle preventing use of an inner door handle, sill button, lock knob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 safety hand actuated, e.g. by a lever at the edge of the door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22—Functions related to actuation of locks from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the vehicle
- E05B77/24—Functions related to actuation of locks from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the vehicle preventing use of an inner door handle, sill button, lock knob or the like
- E05B77/26—Functions related to actuation of locks from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the vehicle preventing use of an inner door handle, sill button, lock knob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 safety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2—Mounting of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4—Mounting of lock casings to the vehicle, e.g. to the wing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2—Mounting of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8—Mounting of individual lock elements in the lock, e.g. leve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10—Connections between movable lock parts
- E05B79/12—Connections between movable lock parts using connecting rods
- E05B79/16—Connections between movable lock parts using connecting rod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for linking the rods to other lock parts, e.g. to leve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10—Connections between movable lock parts
- E05B79/20—Connections between movable lock parts using flexible connections, e.g. Bowden cabl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2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for assisting final closing or for initiating opening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36—Locks for passenger or like doors
- E05B83/40—Locks for passenger or like doors for sliding doo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C—BOLTS OR FASTENING DEVICES FOR WINGS, SPECIALLY FOR DOORS OR WINDOWS
- E05C17/00—Devices for holding wings open; Devices for limiting opening of wings or for holding wings open by a movable member extending between frame and wing; Braking devices, stops or buffers, combined therewith
- E05C17/60—Devices for holding wings open; Devices for limiting opening of wings or for holding wings open by a movable member extending between frame and wing; Braking devices, stops or buffers, combined therewith holding sliding wings open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1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operating on bolt detents, e.g. for unlatching the bolt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16—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operating on locking elements for locking or unlocking action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2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actuator or the power transmission
- E05B81/32—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 E05B81/34—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of geared transmissions
- E05B81/36—Geared sectors, e.g. fan-shaped gea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用门锁装置,能够实现对滑动门的安装作业的高效化并且能够削减操作力传递部件。在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于收纳啮合机构的主体(3)的基底部(2a、4)包括设置有输入外侧把手(OH)的操作力而进行打开动作的外侧操作杆(16)、与外侧操作杆的打开动作联动的第1打开操作杆(19)、能够切换成解锁状态以及锁定状态的上锁解锁机构、与从上锁解锁机构输出的第1打开操作杆的打开动作联动地使棘轮(8)进行解锁动作的第2打开操作杆(20)、以及与第1打开操作杆的打开动作联动的全开解除操作杆(22)。全开解除操作杆与能够将自身的打开动作传递至用于将滑动门保持在全开位置的全开闩锁单元(OD)的操作力传递部件(40)连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于汽车的滑动门的汽车用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滑动门的汽车用门锁装置中,例如有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150655号公报)所记载的发明。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具备:全闭闩锁单元(后全闭闩锁单元以及前全闭闩锁单元),用于将滑动门保持为闭锁状态;控制单元,构成为包括上锁解锁机构,该上锁解锁机构被输入外侧把手以及内侧把手的操作力,能够切换成使该输入的操作有效的解锁状态以及使该输入的操作无效的锁定状态;联杆单元,对从控制单元输出的外侧把手以及内侧把手的操作力进行中继;以及全开闩锁单元,用于将滑动门保持在全开位置。并且,由于全闭闩锁单元、控制单元、联杆单元以及全开闩锁单元分别配置于相互分离的位置,存在将从控制单元输出的外侧把手以及内侧把手的操作力传递至其他单元的必要性,因此,各个单元彼此通过多个操作力传递部件(线缆)连结。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150655号公报
如上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尤其为了将从控制单元输出的外侧把手以及内侧把手的操作力分别传递至全闭闩锁单元以及全开闩锁单元而分别使用专用的操作力传递部件,因此,需要至少2根以上的操作力传递部件,并且在全闭闩锁单元以及控制单元相对于滑动门的安装作业性上存在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用门锁装置,能够实现相对于滑动门的安装作业的高效化,并且能够减少操作力传递部件。
根据本发明,通过如下方式解决上述课题。
本发明的汽车用门锁装置的特征在于,啮合机构,包括通过与撞针啮合而能够将滑动门保持在闭锁位置的闩锁以及能够与该闩锁卡合的棘轮;基底部,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于收纳所述啮合机构的主体;以及操作机构,配置于所述基底部,所述操作机构包括:外侧操作杆,枢轴支承于所述基底部,输入配置于所述滑动门的外侧把手的操作力而进行打开动作;第1打开操作杆,枢轴支承于所述基底部,与所述外侧操作杆的打开动作联动地进行打开动作;上锁解锁机构,支承于所述基底部,能够切换成能够输出所述第1打开操作杆的打开动作的解锁状态以及不能输出所述第1打开操作杆的打开动作的锁定状态;第2打开操作杆,枢轴支承于所述基底部,与从所述上锁解锁机构输出的所述第1打开操作杆的打开动作联动地进行打开动作,通过该打开动作而使所述棘轮进行解锁动作;以及全开解除操作杆,枢轴支承于所述基底部,与所述第1打开操作杆的打开动作联动地进行打开动作,所述全开解除操作杆与操作力传递部件连结,该操作力传递部件能够将所述全开解除操作杆的打开动作传递至用于将所述滑动门保持在全开位置的全开闩锁单元。
优选为,操作机构还包括:第1内侧操作杆,枢轴支承于所述基底部,输入配置于所述滑动门的内侧把手的操作而进行打开动作;儿童安全机构,支承于所述基底部,能够切换成能够输出所述第1内侧操作杆的打开动作的解锁状态以及不能输出所述第1内侧操作杆的打开动作的锁定状态;以及第2内侧操作杆,枢轴支承于所述基底部,能够将从所述儿童安全机构输出的所述第1内侧操作杆的打开动作传递至所述第1打开操作杆,在所述儿童安全机构处于锁定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全开解除操作杆不基于所述内侧把手的操作而进行打开动作。
优选为,所述操作机构还包括:打开用马达,配置于所述基底部;
打开用旋转体,枢轴支承于所述基底部,能够通过所述打开用马达而转动,所述打开用旋转体通过所述打开用马达而转动,从而经由所述第1打开操作杆使所述全开解除操作杆进行打开动作。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于收纳啮合机构的主体的基底部集中配置输入外侧把手的操作力的外侧操作杆、与外侧操作杆的打开动作联动的第1打开操作杆、能够切换成解锁状态以及锁定状态的上锁解锁机构、与从上锁解锁机构输出的第1打开操作杆的打开动作联动地使棘轮进行解锁动作的第2打开操作杆、与第1打开操作杆的打开动作联动的全开解除操作杆,从而能够实现相对于滑动门的安装作业的高效化,并且能够实现操作力传递部件的削减。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所涉及的汽车用门锁装置的车门的概要侧视图。
图2是汽车用门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车内侧观察的汽车用门锁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车外侧观察的汽车用门锁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汽车用门锁装置的闩锁机构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6是汽车用门锁装置的操作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初始状态下的汽车用门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8是在上锁解锁机构为解锁状态下外侧把手被操作的情况下的动作说明图。
图9是在上锁解锁机构为锁定状态下外侧把手被操作的情况下的动作说明图。
图10是在儿童安全机构为解锁状态下内侧把手被操作的情况下的动作说明图。
图11是在儿童安全机构为锁定状态下内侧把手被操作的情况下的动作说明图。
图12是打开用马达进行打开动作的情况下的动作说明图。
图13是关闭装置进行关闭动作的情况下的动作说明图。
图14是在关闭装置的关闭动作中使其进行取消动作的情况下的动作说明图。
图15是图7中的XV-XV线放大剖视图。
图16A是用于对在上锁解锁机构为解锁状态下外侧把手被操作的情况下的动作传递路径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图16B是用于对在上锁解锁机构为锁定状态下外侧把手被操作的情况下的动作传递路径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图16C图是用于对在儿童安全机构以及上锁解锁机构为解锁状态下内侧把手被操作的情况下的动作传递路径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7A是用于对在儿童安全机构为锁定状态下内侧把手被操作的情况下的动作传递路径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图17B是用于对在上锁解锁机构为锁定状态、儿童安全机构为解锁状态下内侧把手被操作的情况下的动作传递路径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图17C是在上锁解锁机构为解锁状态下打开用马达驱动的情况下的动作传递路径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8A是用于对关闭动作的动作传递路径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图18B是用于对关闭动作的取消动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后门锁装置(汽车用门锁装置);2:盖板;2a:操作机构配置部(基底部);3:主体;4:基座(基底部);5:闩锁轴;6:闩锁;6a:完全锁止卡合部;6b:半锁止卡合部;6c:臂部;7:棘轮轴;8:棘轮;8a:输入部;9:弹簧;10:弹簧;11:上锁解锁用马达;11a:蜗杆;12:锁定杆;12a:长孔;13:捏手杆;14:打开用马达;14a:蜗杆;15:打开用旋转体;15a:凸轮部;16:外侧操作杆;16a:输入部;16b:输出部;17:第1内侧操作杆;17a:长孔;17b:输入部;17c:长孔;18:第2内侧操作杆;18a:第1输入部;18b:第2输入部;18c:输出部;19:第1打开操作杆;19a:滑动接触部;19b:传递孔;19c:避让孔;19d:输出部;19e:输入部;20:第2打开操作杆;20a:输出部;20b:长孔;21:儿童安全操作杆;21a:操作部;21b:长孔;22:全开解除操作杆;22a:输出部;22b:输入部;23:第1关闭操作杆;23a:输入部;24:第2关闭操作杆;24a:输出部;24b:假想轴部;25A:第1关闭取消杆;25B:第2关闭取消杆;25Ba:止动部;26:枢轴;27:上锁解锁用旋转体;28:第1锁定销;29:翻转弹簧;30:操作力传递部件;31:枢轴;32:枢轴;33:操作力传递部件;34:操作力传递部件;35:第2锁定销;36:弹簧;37:枢轴;38:枢轴;39:枢轴;40、40A、40B:操作力传递部件;41:枢轴;42:连结轴;43:操作力传递部件;44:连结杆;45:弹簧;CL:关闭装置;D:滑动门;FD:前门锁单元;IH:内侧把手;LK:锁定操作旋钮;OD:全开闩锁单元;OH:外侧把手;S:撞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中,D是由固定于汽车的车身侧面的省略图示的前后方向的导轨支承为能够向前后方向开闭的滑动门。
在滑动门D的外侧面(外面板)设置有从车外开闭滑动门D时被操作的外侧把手OH。同样地,在室内侧的内侧面设置有从室内开闭滑动门D时被操作的内侧把手IH、以及通过手动操作后述的后门锁装置1而将后述的上锁解锁机构切换成解锁状态以及锁定状态时被操作的锁定操作旋钮LK。同样地,在前部设置有用于将滑动门D保持在闭锁位置的前门锁装置FD。同样地,在下部设置有用于将滑动门D保持在全开位置的全开闩锁单元OD。同样地,在后部设置有用于与前门锁装置FD一起将车门D保持在闭锁位置的后门锁装置1(以下称为“汽车用门锁装置1”)、以及用于通过使汽车用门锁装置1的后述的闩锁6动作而将滑动门D从半锁止位置(全闭位置紧前的位置)强制性地关闭到完全锁止位置(全闭位置)的关闭装置CL。另外,根据需要,在车身设置有用于通过电动使滑动门D开闭移动的省略图示的电动开闭装置。
全开闩锁单元OD在滑动门D处于全开位置时,通过与设置于车身侧的省略图示的全开用撞针卡合而能够将滑动门D保持在全开位置,通过解除与全开用撞针的卡合而能够进行滑动门D的关闭动作。另外,全开闩锁单元OD的具体构成与本发明并无直接关系,因此,省略关于其构成的详细说明。
另外,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全开闩锁单元OD的“解锁动作”是指:与全开用撞针卡合的全开闩锁单元OD从全开用撞针脱离时的动作。
如图2~图4所示,汽车用门锁装置1具备合成树脂制的主体3,该合成树脂制的主体3的后表面被金属制的盖板2闭塞,并且该合成树脂制的主体3固定于滑动门D的后端内部。在盖板2固定有与滑动门D的内面板的侧面平行地配置的基座板4。根据需要,基座板4也可以固定于主体3。
在盖板2与主体3之间收纳有闩锁机构,该闩锁机构包括:闩锁6,由朝向前后方向的闩锁轴5枢轴支承,在滑动门D的闭锁时能够与车身侧的撞针S(参照图5)啮合;以及棘轮8,由朝向前后方向的棘轮轴7枢轴支承,能够选择性地与设置于闩锁6的外周缘的完全锁止卡合部6a或者半锁止卡合部6b卡合。
与固定于收纳啮合机构的主体3的盖板2一体形成的操作机构配置部2a、以及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于主体3的基座板4相当于本发明所涉及的基底部。
在基座板4或者操作机构配置部2a配置有作为构成操作机构的构成要素的上锁解锁用马达11、锁定杆12、捏手杆13、打开用马达14、打开用旋转体15、外侧操作杆16、第1内侧操作杆17、第2内侧操作杆18、第1打开操作杆19、第2打开操作杆20、儿童安全操作杆21、全开解除操作杆22、第1关闭操作杆23、第2关闭操作杆24、第1关闭取消杆25A、以及第2关闭取消杆25B。
如图5所示,闩锁6能够从与未啮合撞针S的滑动门D的开放位置对应的打开位置(从图5中实线所示的完全锁止位置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大致90度的位置)起,克服卷装于闩锁轴5的弹簧9的作用力而向关闭方向(图5中为顺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经由与撞针S勉强啮合的半锁止位置转动至与撞针S完全啮合的完全锁止位置(图5所示的位置)。
棘轮8被支承于主体3的弹簧10的作用力始终向卡合方向(图5中为顺时针方向)施力,并且,在闩锁6位于打开位置时与闩锁6的外周缘抵接,在闩锁6位于半锁止位置时与半锁止卡合部6b卡合,在闩锁6位于完全锁止位置时与完全锁止卡合部6a卡合,并且通过从与完全锁止卡合部6a或者半锁止卡合部6b卡合的卡合位置克服弹簧10的作用力而进行打开动作(向图5中逆时针方向的转动),从完全锁止卡合部6a或者半锁止卡合部6b脱离,从而允许闩锁6向打开方向(图5中逆时针方向)的转动,能够进行滑动门D的打开操作。
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闩锁机构的“闩锁状态”是指撞针S与闩锁6卡合,棘轮8与闩锁6的完全锁止卡合部6a或者半锁止卡合部6b卡合的状态,“解锁状态”是指闩锁6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解锁动作”是指棘轮8进行打开动作,从闩锁6的完全锁止卡合部6a或者半锁止卡合部6b脱离时的动作。
图6是操作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操作机构处于初始状态时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8~图14是以与各操作对应的形态表示任一个操作系统要素动作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另外,在图8~图14中,为了容易观察各操作系统要素的动作状态,针对停止在初始位置的操作系统要素以双点划线表示,针对动作到初始位置以外的位置的操作系统要素以实线表示,并且用箭头表示动作方向。
上锁解锁用马达11以设置于车辆的适当位置的操作开关或者便携用的无线操作开关的锁定/解锁操作为契机而正转或者反转驱动,并且,通过固定在旋转轴的蜗杆11a与上锁解锁用旋转体27啮合而使上锁解锁用旋转体27正转或者反转,其中,上锁解锁用旋转体27由被枢轴26枢轴支承于基座板4的扇形齿轮构成。
上锁解锁用旋转体27能够向使汽车用门锁装置1的上锁解锁机构为解锁状态的图7所示的解锁位置(初始位置)以及从该解锁位置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而使上锁解锁机构为锁定状态的图9所示的锁定位置转动,通过支承于基座板4的翻转弹簧29的作用力而弹性保持在各位置。
上锁解锁机构构成为包括锁定杆12以及后述的第1锁定销28。解锁状态是指:锁定杆12以及第1锁定销28处于图7所示的解锁位置,能够将第1打开操作杆19的打开动作(图7中向顺时针方向的转动)传递至第2打开操作杆20,通过外侧把手OH以及内侧把手IH的任意一个的操作而能够打开滑动门D的状态。锁定状态是指:锁定杆12以及第1锁定销28处于图9所示的锁定位置,无法将第1打开操作杆19的打开动作传递至第2打开操作杆20,无论通过外侧把手OH以及内侧把手IH的哪一个的操作都无法打开滑动门D的状态。
锁定杆12被枢轴26枢轴支承为能够与上锁解锁用旋转体27一体旋转,能够与上锁解锁用旋转体27一起向图7所示的解锁位置以及从该解锁位置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的图9所示的锁定位置转动。在锁定杆12设置有前后方向的长孔12a,后述的第1锁定销28能够向前后方向滑动地与该长孔12a卡合。
捏手杆13被枢轴26枢轴支承为能够与锁定杆12以及上锁解锁用旋转体27一体旋转,能够向图7所示的解锁位置以及从该解锁位置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了规定角度的图9所示的锁定位置转动。由此,锁定杆12以及捏手杆13能够通过基于上锁解锁用马达11的动力的电动操作而从解锁位置向锁定位置转动以及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转动。
在捏手杆13的下端部连结有由拉线或者杆构成的操作力传递部件30的另一端部,该操作力传递部件30的一端部与锁定操作旋钮LK连结。由此,锁定杆12、捏手杆13以及上锁解锁用旋转体27也能够通过基于锁定操作旋钮LK的手动的上锁解锁操作而克服翻转弹簧29的作用力向解锁位置以及锁定位置转动。
打开用马达14以设置于汽车的适当位置的操作开关或者无线操作开关的操作、或者省略图示的检测开关检测到外侧把手OH或者内侧把手IH的操作为契机而正转驱动,通过该驱动,固定于旋转轴的蜗杆14a与打开用旋转体15啮合,从而使打开用旋转体15向打开方向(图7中逆时针方向)旋转,其中,该打开用旋转体15由被枢轴31枢轴支承于基座板4的蜗轮构成。
在打开用旋转体15的旋转面设置有凸轮部15a,该凸轮部15a用于通过打开用旋转体15向打开方向旋转而使第1打开操作杆19向打开方向(图7中顺时针方向)旋转。
外侧操作杆16被枢轴32枢轴支承于基座板4,并且在设置于下端部的输入部16a经由由拉线或者杆构成的操作力传递部件33连结有外侧把手OH。外侧把手OH的操作力经由操作力传递部件33输入至外侧操作杆16的输入部16a。由此,侧操作杆16基于外侧把手OH的操作而从图7所示的初始位置进行打开动作(向图7中顺时针方向转动)。
在外侧操作杆16设置有用于将其打开动作传递至第1内侧操作杆17以及第2内侧操作杆18的爪状的输出部16b。由此,在外侧操作杆16进行打开动作的情况下,该动作始终被传递至第1内侧操作杆17以及第2内侧操作杆18。
第1内侧操作杆17以能够相对于外侧操作杆16独立地旋转的方式被枢轴32枢轴支承于基座板4。在设置于第1内侧操作杆17的下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孔17a中经由由拉线或者杆构成的操作力传递部件34而连结有内侧把手IH。内侧把手IH的操作力经由操作力传递部件34传递至第1内侧操作杆17。
此外,在第1内侧操作杆17设置有:输入部17b,在外侧操作杆16进行打开动作时,外侧操作杆16的输出部16b能够向旋转方向抵接于输入部17b;长孔17c,向斜后下方延伸。在长孔17c卡合伴随着儿童安全操作杆21的动作而向长边方向滑动的第2锁定销35。
通过上述构成,第1内侧操作杆17伴随着内侧把手IH的操作以及外侧把手OH的操作的外侧操作杆16的打开动作,克服卷装于枢轴32的弹簧36的作用力从图7所示的初始位置起进行打开动作(向图7中顺时针方向转动)。另外,在第1内侧操作杆17基于内侧把手IH的操作而进行打开动作时,该动作不被传递至外侧操作杆16。
第2内侧操作杆18以能够相对于外侧操作杆16以及第1内侧操作杆17独立地旋转的方式被枢轴32枢轴支承于基座板4。在第2内侧操作杆18设置有:第1输入部18a,在外侧操作杆16进行打开动作时,通过外侧操作杆16的输出部16b向旋转方向抵接于该第1输入部18a,从而外侧操作杆16的打开动作能够输入至该第1输入部18a;第2输入部18b,在儿童安全操作杆21以及第2锁定销35处于后述的解锁位置的情况下,第1内侧操作杆17的打开动作能够输入至该第2输入部18b,在儿童安全操作杆21以及第2锁定销35处于后述的锁定位置的情况下,第1内侧操作杆17的打开动作无法输入至该第2输入部18b;输出部18c,用于将第2内侧操作杆18的打开动作传递至第1打开操作杆19。
由此,相对于外侧操作杆16的基于外侧把手OH的操作的打开动作而言,第2内侧操作杆18始终与外侧操作杆16联动地进行打开动作,但是相对于第1内侧操作杆17的基于内侧把手IH的操作的打开动作而言,仅限于儿童安全操作杆21以及第2锁定销35处于解锁位置的情况下,伴随第1内侧操作杆18的打开动作而克服弹簧36的作用力从图7所示的初始位置起进行打开动作(向图7中顺时针方向转动)。
儿童安全操作杆21被枢轴37枢轴支承于基座板4,并且通过从滑动门D的后端面突出的操作部21a被手动操作而能够向图7所示的解锁位置以及从该位置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了规定角度的图11所示的锁定位置转动。在设置于儿童安全操作杆21的长孔21b(以枢轴32为中心的圆弧孔)中,能够滑动地与第1内侧操作杆17的长孔17c卡合的第2锁定销35以能够向长孔21b的圆弧方向滑动的方式与该长孔21b卡合。
如图7所示,在儿童安全操作杆21处于解锁位置的情况下,第2锁定销35被保持于能够与第2内侧操作杆18的第2输入部18b抵接的解锁位置,如图11所示,在儿童安全操作杆21处于锁定位置的情况下,第2锁定销35退避至无法与第2内侧操作杆18的第2输入部18b抵接的锁定位置。
由此,在儿童安全操作杆21以及第2锁定销35处于解锁位置的情况下,第1内侧操作杆17的打开动作经由第2锁定销35传递至第2内侧操作杆18,使第2内侧操作杆18进行打开动作(向图7中顺时针方向转动)。在儿童安全操作杆21以及第2锁定销35处于锁定位置的情况下,即便第1内侧操作杆17进行打开动作,第2锁定销35也不与第2内侧操作杆18的第2输入部18b抵接,因此,第1内侧操作杆17的打开动作不被传递至第2内侧操作杆18。
儿童安全机构构成为包括儿童安全操作杆21以及第2锁定销35。儿童安全机构的解锁状态是指:能够将第1内侧操作杆17的打开动作(向图7中顺时针方向的转动)传递至第2内侧操作杆18的状态。儿童安全机构的锁定状态是指:无法将第1内侧操作杆17的打开动作传递至第2内侧操作杆18的状态。
第1打开操作杆19被枢轴38枢轴支承于基座板4,并且在向前方延伸的臂的前端部设置有滑动接触部19a,该滑动接触部19a能够与打开用旋转体15的凸轮部15a的凸轮面滑动接触。由此,若打开用旋转体15通过打开用马达14的驱动而从图7所示的初始位置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并到达图12所示的位置,则第1打开操作杆19从图7所示的初始位置起进行打开动作(向图7中逆时针方向转动)并向图12所示的动作位置转动。另外,打开用旋转体15在使第1打开操作杆19进行打开动作后,通过作用于打开用旋转体15的省略图示的弹簧的作用力而返回至初始位置。
此外,在第1打开操作杆19设置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传递孔19b,第1锁定销28能够向上下方向滑动地卡合在该传递孔19b中;避让孔19c,从该传递孔19b的上端向斜后下方延伸;输出部19d,用于将第1打开操作杆19的打开动作传递至全开解除操作杆22;输入部19e,用于输入第2内侧操作杆18的打开动作。优选为,避让孔19c呈以枢轴38为中心的圆弧状。
第1锁定销28以仅能够向长孔12a的长边方向滑动的方式卡合于锁定杆12的长孔12a,因此,如图7所示,在锁定杆12处于解锁位置的情况下,第1锁定销28位于传递孔19b的下端部,在锁定杆12转动至锁定位置的情况下,该第1锁定销28位于传递孔19b的上端部。
由此,如图7所示,在锁定杆12处于解锁位置的情况下,若第1打开操作杆19进行打开动作,则由于第1锁定销28与传递孔19b卡合,因此第1打开操作杆19的打开动作经由第1锁定销28传递至第2打开操作杆20。如图9所示,在锁定杆12处于锁定位置的情况下,即便第1打开操作杆19进行打开动作,也仅仅是第1锁定销28伴随着第1打开操作杆19的打开动作而在避让孔19c内相对移动,第1打开操作杆19的打开动作不被传递至第2打开操作杆20。
在第1打开操作杆19进行打开动作时,通过第1打开操作杆19的输出部19d与设置于全开解除操作杆22的上端部的输入部22b抵接,从而将第1打开操作杆19的打开动作传递至全开解除操作杆22。同样地,在第2内侧操作杆18进行打开动作时,通过输入部19e与第2内侧操作杆18的输出部18c抵接而输入第2内侧操作杆18的打开动作。由此,打开用旋转体15基于打开用马达14的驱动而旋转,并且第1打开操作杆19也基于第2内侧操作杆18的打开动作而进行打开动作。
通过上述构成,在儿童安全操作杆21以及第2锁定销35处于解锁位置的情况下,无论锁定杆12以及第1锁定销28位于解锁位置或者锁定位置中的哪个位置,第1打开操作杆19都与基于打开用马达14的驱动的打开用旋转体15的旋转、基于外侧把手OH的操作以及内侧把手IH的操作的第2内侧操作杆18的打开动作联动地进行打开动作,在儿童安全操作杆21以及第2锁定销35处于锁定位置的情况下,第1打开操作杆19能够通过基于打开用马达14的驱动的打开用旋转体15的旋转、以及基于外侧把手OH的操作而进行打开动作,但是无法基于内侧把手IH的操作而进行打开动作。
第2打开操作杆20以能够相对于第1打开操作杆19独立地旋转的方式被枢轴38枢轴支承于基座板4。第2打开操作杆20具有:输出部20a,处于向后方延伸的臂的后端部,用于使棘轮8进行打开动作;以及长孔20b,第1锁定销28以能够向上下方向滑动而无法向以枢轴38为中心的旋转方向滑动地卡合于该长孔20b。
在进行打开动作(向图7中顺时针方向转动)时,第2打开操作杆20的输出部20a从上方与固定于棘轮8的轴状的输入部8a抵接,从而使棘轮8进行打开动作。
在锁定杆12处于解锁位置,第1锁定销28位于第1打开操作杆19的传递孔19b的下端部的情况下,伴随着第1打开操作杆19的打开动作,第1锁定销28以枢轴38为中心公转且与长孔20b抵接,因此,能够将第1打开操作杆19的打开动作传递至第2打开操作杆20。在锁定杆12处于锁定位置,第1锁定销28位于第1打开操作杆19的传递孔19b的上端部的情况下,即便第1打开操作杆19进行打开动作,也仅仅是第1锁定销28在第1打开操作杆19的避让孔19c内相对移动,第1打开操作杆19的打开动作不被传递至第2打开操作杆20。
通过上述构成,在锁定杆12以及第1锁定销28处于解锁位置、儿童安全操作杆21以及第2锁定销35处于解锁位置的情况下,第2打开操作杆20能够将外侧把手OH的操作力、内侧把手IH的操作力以及打开用马达14的驱动传递至棘轮8而能够使滑动门D开门,在锁定杆12以及第1锁定销28处于锁定位置、儿童安全操作杆21以及第2锁定销35处于解锁位置或者锁定位置的情况下,第2打开操作杆20无法将外侧把手OH的操作力、内侧把手IH的操作力以及打开用马达14的驱动传递至棘轮8,无法进行滑动门D的打开操作,在锁定杆12以及第1锁定销28处于解锁位置、儿童安全操作杆21以及第2锁定销35处于锁定位置的情况下,第2打开操作杆20能够将外侧把手OH的操作力以及打开用马达14的驱动传递至棘轮8而能够进行滑动门D的打开操作,但是无法将内侧把手IH的操作力传递至棘轮8而无法进行滑动门D的打开操作。
全开解除操作杆22被枢轴39枢轴支承于基座板4,并且在上端部设置有用于输入第1打开操作杆19的打开动作的输入部22b。在设置于全开解除操作杆22的下端部的输出部22a连结有由拉线或者杆构成的操作力传递部件40,该操作力传递部件40用于将全开解除操作杆22的打开动作(图7中向逆时针方向的转动)传递至前门锁装置FD以及全开闩锁单元OD。
优选为,操作力传递部件40在全开解除操作杆22与前门锁装置FD以及全开闩锁单元OD的连结中途分支为操作力传递部件40A、40B,以便能够将全开解除操作杆22的打开动作分别传递至前门锁装置FD以及全开闩锁单元OD。
在第1打开操作杆19进行打开动作时,通过第1打开操作杆19的输出部19d与全开解除操作杆22的输入部22b抵接,从而第1打开操作杆19的打开动作被输入至全开解除操作杆22的输入部22b。在输入部22b被输入第1打开操作杆19的打开动作的情况下,全开解除操作杆22进行打开动作。
全开解除操作杆22的打开动作经由操作力传递部件40分别传递至前门锁装置FD以及全开闩锁单元OD,前门锁装置FD以及全开闩锁单元OD分别进行解锁动作。由此,在滑动门D处于闭锁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基于前门锁装置FD的解锁动作而进行滑动门D的打开操作,在滑动门D处于全开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基于全开闩锁单元OD的解锁动作而进行滑动门D的关闭操作。
因而,只要儿童安全操作杆21以及第2锁定销35处于解锁位置,则无论锁定杆12以及第1锁定销28处于解锁位置或者锁定位置中的哪个位置,都能够通过基于打开用马达14的电动操作、外侧把手OH的操作以及内侧把手IH的操作,经由第1打开操作杆19使全开解除操作杆22进行打开动作,使全开闩锁单元OD以及前门锁装置FD进行解锁动作,如果滑动门D位于全开位置,则使滑动门D进行关闭动作。但是,在锁定杆12以及第1锁定销28处于锁定位置的情况下,第1打开操作杆19的打开动作不被传递至棘轮8,因此,即使使前门锁装置FD进行解锁动作也无法打开滑动门D。
第1关闭操作杆23被朝向左右方向的枢轴41枢轴支承于操作机构配置部2a,并且,在上端部的输入部23a连结有由拉线或者杆构成的操作力传递部件43的另一端部,该操作力传递部件43的一端部连结于关闭装置CL的省略图示的输出操作杆。关闭装置CL的输出操作杆通过关闭装置CL的马达进行驱动从而向规定方向转动规定角度。由此,若输出操作杆转动,则该转动经由操作力传递部件43输入至第1关闭操作杆23的输入部23a,第1关闭操作杆23从图7所示的初始位置起进行关闭动作(向图7中逆时针方向转动)。
在第1关闭操作杆23的下端部,通过朝向左右方向(车内外方向)的连结轴4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有第2关闭操作杆24。
第2关闭操作杆24通过连结轴42能够转动地连结于第1关闭操作杆23,并且被弹簧45向图7中逆时针方向施力,始终停止在图7所示的初始位置。在第2关闭操作杆24的后端部设置有输出部24a,在第1关闭操作杆23进行关闭动作时,该输出部24a能够从下方与闩锁6的臂部6c抵接。在第2关闭操作杆24的前端部设置有圆柱状的假想轴部24b。在第2关闭操作杆24处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假想轴部24b的中心与第1关闭操作杆23的旋转中心亦即枢轴41的中心一致。因此,如果第2关闭操作杆24相对于第1关闭操作杆23无法转动,那么在第1关闭操作杆23转动的情况下,第2关闭操作杆24与第1关闭操作杆23一起以枢轴41为中心转动。
第1关闭取消杆25A以及第2关闭取消杆25B通过与第1打开操作杆19以及第2打开操作杆20共用的枢轴38枢轴支承为能够独立地旋转。
第1关闭取消杆25A的后端部经由能够向上下方向移动的连结杆44与第1内侧操作杆17连结。由此,第1关闭取消杆25A与第1内侧操作杆17的打开动作联动地以枢轴38为中心从图7所示的初始位置起进行取消动作(向图7中顺时针方向转动)。
第2关闭取消杆25B与第1关闭取消杆25A的取消动作联动地以枢轴38为中心从图7所示的初始位置起进行取消动作(向图7中顺时针方向转动),并转动至图14所示的关闭位置。在第2关闭取消杆25B的向下方延伸的臂部的前端部设置有止动部25Ba。
在第2关闭取消杆25B处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止动部25Ba停止在基于第2关闭操作杆24的转动所形成的假想轴部24b的轨道内、即能够与假想轴部24b的外周部抵接的位置(以下称为“止动位置”),以便能够阻止第2关闭操作杆24以连结轴42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在第2关闭取消杆25B进行取消动作的情况下,通过退避至假想轴部24b的轨道外,使第2关闭操作杆24以连结轴42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的转动自由。
通过上述构成,在第1关闭取消杆25A以及第2关闭取消杆25B分别处于初始位置,第2关闭取消杆25B的止动部25Ba处于止动位置的情况下,若第1关闭操作杆23通过关闭装置CL的动力而从初始位置起进行关闭动作,则第2关闭操作杆24与第1关闭操作杆23一起以枢轴41为中心进行关闭动作,通过该动作,输出部24a从下方推顶处于半锁止位置的闩锁6的臂部6c,从而,强制性地使闩锁6从半锁止位置转动至完全锁止位置。
但是,在第1关闭操作杆23以及第2关闭操作杆24通过关闭装置CL的动力而进行关闭动作的过程中,第1关闭取消杆25A以及第2关闭取消杆25B分别进行取消动作的情况下,止动部25Ba移动至退避位置而使第2关闭操作杆24以连结轴42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的转动自由,因此,与闩锁6的臂部6c抵接的第2关闭操作杆24克服弹簧45的作用力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无法向闩锁6传递第1关闭操作杆23的关闭动作。由此,即便在闩锁6被强制性地向完全锁止位置转动的过程中,也能够切断基于关闭装置CL的动力的传递路径而使得无法传递关闭装置CL的动力。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汽车用门锁装置1的各状态下的作用进行说明。
(A)外侧把手OH的操作(上锁解锁机构为解锁状态、儿童安全机构为解锁状态或者锁定状态的情况)
基于图8进行说明。外侧把手OH的操作力经由操作力传递部件33输入至外侧操作杆16的输入部16a。如图8所示,外侧操作杆16以枢轴32为中心从图7所示的初始位置起进行打开动作。外侧操作杆16的打开动作通过输出部16b与第1内侧操作杆17的输入部17b以及第2内侧操作杆18的第1输入部18a抵接而分别传递至第1内侧操作杆17以及第2内侧操作杆18。由此,第1内侧操作杆17以及第2内侧操作杆18分别进行打开动作。
第1内侧操作杆17的打开动作经由连结杆44传递至第1关闭取消杆25A。由此,第1关闭取消杆25A从图7所示的初始位置起如图8所示那样进行打开动作,通过该动作,第2关闭取消杆25B也从初始位置起进行取消动作。第2关闭取消杆25B若进行取消动作,则止动部25Ba移动至退避位置。
第2内侧操作杆18的打开动作通过输出部18c与第1打开操作杆19的输入部19e抵接而传递至第1打开操作杆19。由此,第1打开操作杆19从初始位置起如图8所示那样进行打开动作。第1打开操作杆19的打开动作经由第1锁定销28传递至第2打开操作杆20,经由输出部19d传递至全开解除操作杆22。由此,第2打开操作杆20以及全开解除操作杆22分别从初始位置起如图8所示那样进行打开动作。
参照图16A对上述的外侧把手OH的操作力动作路径进行说明,外侧把手OH的操作力从外侧操作杆16经由第1内侧操作杆17传递至第1关闭取消杆25A以及第2关闭取消杆25B,此外,还从外侧操作杆16经由第2内侧操作杆18、第1打开操作杆19、第1锁定销28、第2打开操作杆20传递至棘轮8,此外,还从第1打开操作杆19经由全开解除操作杆22、操作力传递部件40传递至全开闩锁单元OD以及前门锁装置FD。
因而,在图8所示的状态下,基于外侧把手OH的操作,如果滑动门D为关闭的状态那么能够使汽车用门锁装置1以及前门锁装置FD进行解锁动作而进行滑动门D的打开操作,如果滑动门D是全开状态,那么能够使全开闩锁单元OD进行解锁动作而进行滑动门D的关闭操作。
(B)外侧把手OH的操作(上锁解锁机构为锁定状态、儿童安全机构为解锁状态或者锁定状态的情况)
基于图9进行说明。外侧把手OH的操作力经由操作力传递部件33输入至外侧操作杆16的输入部16a。如图9所示,外侧操作杆16以枢轴32为中心从图7所示的初始位置起进行打开动作。外侧操作杆16的打开动作通过输出部16b与第1内侧操作杆17的输入部17b以及第2内侧操作杆18的第1输入部18a抵接而分别传递至第1内侧操作杆17以及第2内侧操作杆18。由此,第1内侧操作杆17以及第2内侧操作杆18分别进行打开动作。
第1内侧操作杆17的打开动作经由连结杆44传递至第1关闭取消杆25A。由此,第1关闭取消杆25A以及第2关闭取消杆25B从图7所示的初始位置起如图9所示那样进行取消动作。
第2内侧操作杆18的打开动作通过输出部18c与第1打开操作杆19的输入部19e抵接而传递至第1打开操作杆19。由此,第1打开操作杆19从初始位置起如图9所示那样进行打开动作。该打开动作经由输出部19d传递至全开解除操作杆22,但是由于第1锁定销28处于锁定位置而不被传递至第2打开操作杆20。
因而,在图9所示的状态下,外侧把手OH的操作力被传递至全开闩锁单元OD以及前门锁装置FD但不被传递至棘轮8。
参照图16B对上述的操作力动作路径进行说明,外侧把手OH的操作力从外侧操作杆16经由第1内侧操作杆17传递至第1关闭取消杆25A以及第2关闭取消杆25B,此外,还从外侧操作杆16经由第2内侧操作杆18、第1打开操作杆19、全开解除操作杆22、操作力传递部件40传递至全开闩锁单元OD以及前门锁装置FD,但是不从第1打开操作杆19传递至第1锁定销28。
因而,在图9所示的状态下,基于外侧把手OH的操作,如果滑动门D处于关闭状态那么无法进行滑动门D的打开操作,如果滑动门D处于全开状态那么能够使全开闩锁单元OD进行解锁动作而进行滑动门D的关闭操作。
(C)内侧把手IH的操作(在上锁解锁机构为解锁状态、儿童安全机构为解锁状态的情况)
基于图10进行说明。内侧把手IH的操作力经由操作力传递部件34,并经由第1内侧操作杆17的长孔17a输入至第1内侧操作杆17。如图10所示,第1内侧操作杆17以枢轴32为中心从初始位置起进行打开动作。第1内侧操作杆17的打开动作经由连结杆44传递至第1关闭取消杆25A以及第2关闭取消杆25B,另外,经由第2锁定销35传递至第2内侧操作杆18。
第2内侧操作杆18的打开动作通过输出部18c与第1打开操作杆19的输入部19e抵接而传递至第1打开操作杆19。由此,第1打开操作杆19从初始位置起如图10所示那样进行打开动作。第1打开操作杆19的打开动作经由第1锁定销28传递至第2打开操作杆20,另外,经由输出部19d传递至全开解除操作杆22。由此,第2打开操作杆20以及全开解除操作杆22分别从初始位置起如图10所示那样进行打开动作,该动作分别被传递至棘轮8、全开闩锁单元OD以及前门锁装置FD。
参照图16C对上述的操作力动作路径进行说明,内侧把手IH的操作力经由第1内侧操作杆17、第2锁定销35、第2内侧操作杆18、第1打开操作杆19、第1锁定销28、第2打开操作杆20传递至棘轮8,此外,还从第1打开操作杆19经由全开解除操作杆22、操作力传递部件40传递至全开闩锁单元OD以及前门锁装置FD。此外,还从第1内侧操作杆17经由连结杆44传递至第1关闭取消杆25A以及第2关闭取消杆25B。
因此,在图10所示的状态下,基于内侧把手IH的操作,如果滑动门D处于关闭的状态那么能够使汽车用门锁装置1以及前门锁装置FD进行解锁动作而进行滑动门D的打开操作,如果滑动门D处于全开状态那么能够使全开闩锁单元OD进行解锁动作而进行滑动门D的关闭操作。
(D)内侧把手IH的操作(上锁解锁机构为解锁状态或者锁定状态、儿童安全机构为锁定状态的情况)
基于图11进行说明。内侧把手IH的操作力经由操作力传递部件34,并经由第1内侧操作杆17的长孔17a被输入至第1内侧操作杆17。如图11所示,第1内侧操作杆17以枢轴32为中心从初始位置起进行打开动作。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儿童安全操作杆21以及第2锁定销35分别处于锁定位置,因此,第1内侧操作杆17的打开动作不被向第2内侧操作杆18传递,但是经由连结杆44向第1关闭取消杆25A以及第2关闭取消杆25B传递。
参照图17A对上述的操作力动作路径进行说明,内侧把手IH的操作力经由第1内侧操作杆17传递至第1关闭取消杆25A以及第2关闭取消杆25B,但是不被传递至除此以外的要素。
因而,在图11所示的状态下,如果即便内侧把手IH被操作也无法打开处于闭锁位置的滑动门D,那么也无法关闭处于全开位置的滑动门D,但是,能够进行第2关闭取消杆25B的取消动作。如果这样的话,即使儿童安全机构为锁定状态,通过内侧把手IH的操作,也能够取消关闭装置CL的关闭动作。
另外,上述的动作无论上锁解锁机构是解锁状态还是锁定状态都是相同的。
(E)内侧把手IH的操作(上锁解锁机构为锁定状态、儿童安全机构为解锁状态的情况)
内侧把手IH的操作力经由操作力传递部件34并经由第1内侧操作杆17的长孔17a输入至第1内侧操作杆17。第1内侧操作杆17以枢轴32为中心从初始位置起进行打开动作。第1内侧操作杆17的打开动作经由连结杆44传递至第1关闭取消杆25A以及第2关闭取消杆25B,另外,经由第2锁定销35传递至第2内侧操作杆18。由此,第2取消操作杆25B进行取消动作,第2内侧操作杆18进行打开动作。
第2内侧操作杆18的打开动作通过输出部18c与第1打开操作杆19的输入部19e抵接而传递至第1打开操作杆19。由此,第1打开操作杆19从初始位置起进行打开动作,从而将该打开动作经由输出部19d传递至全开解除操作杆22,但是由于第1锁定销28处于锁定位置,因此该打开动作不被传递至第2打开操作杆20。
参照图17B对上述的操作力动作路径进行说明,内侧把手IH的操作力经由第1内侧操作杆17、第2锁定销35、第2内侧操作杆18、第1打开操作杆19传递至全开解除操作杆22。但是,由于第1锁定销28处于锁定位置,因此第1打开操作杆19的打开动作不被传递至第1锁定销28。另外,从第1内侧操作杆17经由连结杆44传递至第1关闭取消杆25A以及第2关闭取消杆25B。
因而,在上述的状态下,基于内侧把手IH的操作,虽然无法打开处于闭锁位置的滑动门D,但是能够关闭处于全开位置的滑动门D。另外,由于能够进行第2关闭取消杆25B的取消动作,因此,通过内侧把手IH的操作还能够取消关闭装置CL的关闭动作。
(F)基于打开用马达14的电动操作(上锁解锁机构为解锁状态、儿童安全机构为解锁状态的情况)
基于图12进行说明。例如若基于无线操作开关的操作使打开用马达14驱动,则与蜗杆14a啮合的打开用旋转体15从初始位置起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与凸轮部15a滑动接触的第1打开操作杆19伴随着凸轮部15a的旋转而进行打开动作。
第1打开操作杆19的打开动作经由第1锁定销28、第2打开操作杆20传递至棘轮8,另外,经由输出部19d、全开解除操作杆22、操作力传递部件40传递至全开闩锁单元OD以及前门锁装置FD。
上述的操作力动作路径如图17C所示。
因而,在图12所示的状态下,基于打开用马达14的动力,如果滑动门D是关闭状态,那么能够使汽车用门锁装置1以及前门锁装置FD进行解锁动作进行滑动门D的打开操作,如果滑动门D处于全开状态,那么能够使全开闩锁单元OD进行解锁动作而进行滑动门D的关闭操作。
另外,当滑动门D为关闭状态、上锁解锁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在无线操作开关被操作的情况下,首先,对上锁解锁用马达11进行驱动控制,使锁定杆12、第1锁定销28以及捏手杆13分别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动而使上锁解锁机构成为解锁状态,然后,对打开用马达14进行驱动控制。如果这样的话,在无线操作开关的操作中,即便上锁解锁机构处于锁定状态,也能够通过一次操作打开滑动门D。
打开用马达14的动力的动作不会被传递至与儿童安全机构相关的要素的第1内侧操作杆17以及第2内侧操作杆18。因此,无论儿童安全机构的状态如何,打开用马达14的动力的动作路径始终成为上述那样的路径。
(G)基于关闭装置CL的关闭动作
参照图13进行说明。伴随滑动门D的关闭动作,闩锁6若从打开位置向半锁止位置(闩锁6的臂部6c向比图13所示的位置位于下方的位置)转动,则省略图示的检测开关检测该转动。以该检测为契机,关闭装置CL通过省略图示的控制电路装置进行驱动控制,该动力经由操作力传递部件43传递至第1关闭操作杆23。由此,第1关闭操作杆23以枢轴41为中心从初始位置起进行关闭动作。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2关闭取消杆25B处于初始位置、其止动部25Ba处于能够与第2关闭操作杆24的假想轴部24b抵接的止动位置,因此,第2关闭操作杆24与第1关闭操作杆23实质上作为一体进行关闭动作,伴随着该动作,输出部24a向上方移动,从而,从下方与闩锁6的臂部6c抵接而强制性地使闩锁6从半锁止位置转动至完全锁止位置。并且,通过闩锁6向完全锁止位置转动,将滑动门D完全关闭之后,关闭装置CL被反转控制,第1关闭操作杆23以及第2关闭操作杆24返回到初始位置。
基于图18A对上述的动作路径进行说明,关闭装置CL的动力经由操作力传递部件43、第1关闭操作杆23、第2关闭操作杆24传递至闩锁6。
(H)基于关闭装置CL的关闭动作的取消动作
在上述(G)中说明的关闭装置CL的动作中途,例如,当发生在滑动门D与其乗降口之间夹入某种异物等而需要紧急取消关闭动作的情况下,通过对外侧把手OH或者内侧把手IH进行操作而能够取消关闭动作。
基于图13、14对关闭动作的取消动作进行说明。另外,图14示出外侧把手OH被操作的情况下的状态。
通过关闭装置CL的动力,在第1关闭操作杆23以及第2关闭操作杆24进行关闭动作的过程中或者在即将进行关闭动作之前,当外侧把手OH或者内侧把手IH被操作时,如上所述,第1内侧操作杆17的打开动作经由连结杆44传递至第1关闭取消杆25A以及第2关闭取消杆25B。由此,第2关闭取消杆25B进行取消动作,止动部25Ba移动至无法与第2关闭操作杆24的假想轴部24b抵接的退避位置。
若第2关闭取消杆25B进行取消动作,则第2关闭操作杆24成为以连结轴42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自由状态。由此,与闩锁6的臂部6c抵接而使闩锁6向完全锁止位置转动的第2关闭操作杆24的关闭动作无法向闩锁6传递,关闭装置CL的关闭动作在第2关闭操作杆24与闩锁6之间被切断。另外,与此同时,第2打开操作杆20进行打开动作,因此,通过第2打开操作杆20的打开动作,棘轮8被进行打开动作,因此,闩锁6自由地向打开位置转动。其结果是,能够立即打开滑动门D,避免夹入的危险性。
上述的动作路径如图18B所示。即,关闭装置CL的关闭动作经由操作力传递部件43、第1关闭操作杆23传递至第2关闭操作杆24,但是若外侧把手OH或者内侧把手IH被操作,则第2关闭操作杆24与闩锁6之间的传递路径被切断。
上述的关闭动作的取消动作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即:通过外侧把手OH以及内侧把手IH的操作而始终联动的第1内侧操作杆17的打开动作使第2关闭取消杆25B进行取消动作,因此,无论上锁解锁机构以及儿童安全机构的状态如何,都能够通过外侧把手OH以及内侧把手IH的操作来进行关闭动作的取消动作。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的汽车用门锁装置1中,通过具备集中配置有闩锁机构、在基底部输入外侧把手OH的操作而进行打开动作的外侧操作杆16、与外侧操作杆16的打开动作联动的第1打开操作杆19、能够切换成能够输出第1打开操作杆19的打开动作的解锁状态与不能够输出第1打开操作杆19的打开动作的锁定状态的上锁解锁机构(锁定杆12以及第1锁定销28)、与从上锁解锁机构输出的第1打开操作杆19的打开动作联动地使棘轮8进行解锁动作的第2打开操作杆20、以及与第1打开操作杆19的打开动作联动的全开解除操作杆22的构成,能够将配置于基底部的全开解除操作杆22的打开动作经由单个的操作力传递部件40直接传递至全开闩锁单元OD,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减少操作力传递部件的数量,因此能够实现操作力传递部件的连结作业以及各单元的安装作业的减轻。
Claims (3)
1.一种汽车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啮合机构,包括通过与撞针啮合而能够将滑动门保持在闭锁位置的闩锁以及能够与该闩锁卡合的棘轮;
基底部,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于收纳所述啮合机构的主体;以及
操作机构,配置于所述基底部,
所述操作机构包括:
外侧操作杆,枢轴支承于所述基底部,输入配置于所述滑动门的外侧把手的操作力而进行打开动作;
第1打开操作杆,枢轴支承于所述基底部,与所述外侧操作杆的打开动作联动地进行打开动作;
上锁解锁机构,支承于所述基底部,能够切换成能够输出所述第1打开操作杆的打开动作的解锁状态以及不能输出所述第1打开操作杆的打开动作的锁定状态;
第2打开操作杆,枢轴支承于所述基底部,与从所述上锁解锁机构输出的所述第1打开操作杆的打开动作联动地进行打开动作,通过该打开动作而使所述棘轮进行解锁动作;以及
全开解除操作杆,枢轴支承于所述基底部,与所述第1打开操作杆的打开动作联动地进行打开动作,
所述全开解除操作杆与操作力传递部件连结,该操作力传递部件能够将所述全开解除操作杆的打开动作传递至用于将所述滑动门保持在全开位置的全开闩锁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机构还包括:
第1内侧操作杆,枢轴支承于所述基底部,输入配置于所述滑动门的内侧把手的操作而进行打开动作;
儿童安全机构,支承于所述基底部,能够切换成能够输出所述第1内侧操作杆的打开动作的解锁状态以及不能输出所述第1内侧操作杆的打开动作的锁定状态;以及
第2内侧操作杆,枢轴支承于所述基底部,能够将从所述儿童安全机构输出的所述第1内侧操作杆的打开动作传递至所述第1打开操作杆,
在所述儿童安全机构处于锁定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全开解除操作杆不基于所述内侧把手的操作而进行打开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机构还包括:
打开用马达,配置于所述基底部;
打开用旋转体,枢轴支承于所述基底部,能够通过所述打开用马达而转动,
所述打开用旋转体通过所述打开用马达而转动,从而经由所述第1打开操作杆使所述全开解除操作杆进行打开动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17591 | 2019-02-04 | ||
JP2019017591A JP6837507B2 (ja) | 2019-02-04 | 2019-02-04 |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520007A true CN111520007A (zh) | 2020-08-11 |
CN111520007B CN111520007B (zh) | 2022-03-22 |
Family
ID=71836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078614.7A Active CN111520007B (zh) | 2019-02-04 | 2020-02-03 | 汽车用门锁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414898B2 (zh) |
JP (1) | JP6837507B2 (zh) |
CN (1) | CN11152000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348084B2 (ja) * | 2020-01-11 | 2023-09-20 |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 車両スライドドア用開閉装置 |
JP7348085B2 (ja) * | 2020-01-11 | 2023-09-20 |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 車両スライドドア用開閉装置 |
US20240007942A1 (en) * | 2022-06-30 | 2024-01-04 | Fortinet, Inc. | Steering wi-fi 6e wireless clients to wi-fi 6e access points on hybrid wireless networks |
US20240018804A1 (en) * | 2022-07-13 | 2024-01-18 | Kiekert Ag | Motor vehicle latch, in particular a motor vehicle door latch |
US12031364B2 (en) * | 2023-09-19 | 2024-07-09 | Wenfeng Peng | Child lock structure, hook structure, handle structure and heating barrel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924028A1 (de) * | 1999-05-26 | 2000-11-30 | Porsche Ag | Kraftfahrzeugtür |
CN1353054A (zh) * | 2000-11-14 | 2002-06-12 | 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 滑动型车门用的开闭系统 |
US20140062101A1 (en) * | 2012-08-31 | 2014-03-06 | Mitsui Kinzoku Act Corporation | Vehicle door latch system |
CN103967358A (zh) * | 2013-02-04 | 2014-08-06 | 株式会社理韩多沃 | 用于汽车滑动门的锁定装置 |
JP2015224513A (ja) * | 2014-05-29 | 2015-12-14 |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開閉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924628A1 (de) | 1999-05-28 | 2000-11-30 | Giesecke & Devrient Gmbh | 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biometrischen Authentisierung |
JP4150655B2 (ja) * | 2003-11-06 | 2008-09-17 |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 ドア開閉装置 |
JP4802347B2 (ja) * | 2009-07-16 | 2011-10-26 |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の操作装置 |
JP6299017B2 (ja) * | 2014-04-03 | 2018-03-28 |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の操作装置 |
-
2019
- 2019-02-04 JP JP2019017591A patent/JP6837507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1-29 US US16/776,366 patent/US11414898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2-03 CN CN202010078614.7A patent/CN11152000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924028A1 (de) * | 1999-05-26 | 2000-11-30 | Porsche Ag | Kraftfahrzeugtür |
CN1353054A (zh) * | 2000-11-14 | 2002-06-12 | 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 滑动型车门用的开闭系统 |
US20140062101A1 (en) * | 2012-08-31 | 2014-03-06 | Mitsui Kinzoku Act Corporation | Vehicle door latch system |
CN103967358A (zh) * | 2013-02-04 | 2014-08-06 | 株式会社理韩多沃 | 用于汽车滑动门的锁定装置 |
JP2015224513A (ja) * | 2014-05-29 | 2015-12-14 |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開閉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414898B2 (en) | 2022-08-16 |
JP6837507B2 (ja) | 2021-03-03 |
JP2020125604A (ja) | 2020-08-20 |
CN111520007B (zh) | 2022-03-22 |
US20200248486A1 (en) | 2020-08-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520007B (zh) | 汽车用门锁装置 | |
US10214945B2 (en) | Door latch assembly for motor vehicles | |
EP3115529B1 (en) | Vehicle door look control | |
JP6368953B2 (ja) | 車両用ドア開閉装置 | |
JP6318423B2 (ja) | 車両用ドア開閉装置 | |
US10214944B2 (en) | Opening-and-closing device for vehicle door | |
US20170298662A1 (en) | Vehicle door operation device | |
US6793255B2 (en) | Door lock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 |
JP2007321348A (ja)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
CN112996974B (zh) | 汽车用门锁装置 | |
JP6657517B2 (ja) | 車両用ドア開閉装置 | |
JP4910218B2 (ja) |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 |
US12091889B2 (en) | Motor-vehicle door latch device | |
JP6596738B2 (ja) | ドアクローズ装置 | |
JP4875422B2 (ja)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
JP2017197919A (ja)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
JP6707062B2 (ja) |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 |
JP7435240B2 (ja) | 車両用フードロックシステム | |
US20230054429A1 (en) | Vehicle door operating device | |
JP6318422B2 (ja) | 車両用ドア開閉装置 | |
CN117052244A (zh) | 车用的门锁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