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01258A - 一种服装生产加工用自动化烘干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服装生产加工用自动化烘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01258A
CN111501258A CN202010332792.8A CN202010332792A CN111501258A CN 111501258 A CN111501258 A CN 111501258A CN 202010332792 A CN202010332792 A CN 202010332792A CN 111501258 A CN111501258 A CN 1115012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air outlet
pipes
conical
rot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3279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曲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033279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01258A/zh
Publication of CN1115012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01258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BTREATING TEXTILE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GASES OR VAPOURS
    • D06B15/00Removing liquids, gases or vapours from textile materials in association with 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s by liquids, gases or vapour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BTREATING TEXTILE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GASES OR VAPOURS
    • D06B23/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pparatus or machin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eating of textile materials, not restricted to a particular kind of apparatus, provided for in groups D06B1/00 - D06B21/00
    • D06B23/04Carriers or supports for textile materials to be trea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服装生产加工用自动化烘干装置,包括环形的导轨,导轨的前面一侧为水平,导轨的前侧设有数个与之滑动配合的电动滑块,电动滑块的前面均固定安装竖向的第一连接管,第一连接管下端内侧均固定安装有单向阀,第一连接管上下两端分别位于对应的电动滑块的上下两侧,连接管的下端固定安装四通阀。本发明采用皮带与电动滑块的同步移动,以及插接出气结构与第一连接管的密封插接配合进行高压热气的输送,从而使得第一出气管将短袖的衣身撑起,第二出气管将短袖的衣袖部分撑起,能够有效的减少烘干过程中衣服粘结形成褶皱,且本发明采用自动化的操作进行烘干操作,能够有效的对短袖进行充分烘干,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烘干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服装生产加工用自动化烘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服装加工装置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服装生产加工用自动化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领域在向自动化转化,现在服装生产加工行业也在逐渐实现自动化操作;在服装的生产加工过程中,现在大多的服装尤其是医疗用服装或者儿童类服装,在制作成成衣后需要先进行清洗消毒,然后再进行包装打包,但是现在成衣在清洗消毒之后需要进行烘干,而烘干操作大多是放置在烘干间进行烘干,烘干间大多是采用多个出风孔对衣物进行烘干,每次烘干的衣物数量大,且分布不够分散则容易造成烘干不完全,不仅影响烘干效率,还容易造成衣物的二次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服装生产加工用自动化烘干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服装生产加工用自动化烘干装置,包括环形的导轨,导轨的前面一侧为水平,导轨的前侧设有数个与之滑动配合的电动滑块,电动滑块的前面均固定安装竖向的第一连接管,第一连接管下端内侧均固定安装有单向阀,第一连接管上下两端分别位于对应的电动滑块的上下两侧,连接管的下端固定安装四通阀,四通阀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横管的一端,横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与之内部相通的向下倾斜的第二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的下端均封闭,第二连接管的下端外侧固定安装与之垂直的第三连接管,第三连接管均向下倾斜,第三连接管分别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管内部相通,第三连接管的下端均固定安装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管平行的支管,支管的上下两端均封闭,第一支管分别与对应侧的第三连接管内部相通;四通阀的下端固定安装竖管,横管、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支管、竖管均位于同一竖直平面;支管的下端以及竖管的下端均设有与之密封接触配合的泄气阀,竖管的外周均设有数根呈环形均匀分布的第一出气管,支管的外周均设有数根呈环形均匀分布的第二出气管,第一出气管、第二出气管的两端均封闭;竖管的外周与对应的第一出气管之间均铰接安装数根呈上下均匀分布的第四连杆,第四连杆的外端均向竖管的下端一侧倾斜,支管的外周与对应的第二出气管之间均铰接安装数根呈上下均匀分布的第五连杆,第五连杆的外端均向对应的支管下端一侧倾斜,竖管的外周与对应的第四连杆之间均铰接安装第一气缸,支管的外周与对应的第五连杆之间均铰接安装第二气缸,第一气缸的活动杆外端、第二气缸的活动杆外端均朝向远离对应的泄气阀的一侧,第一气缸的缸体与对应的活动杆内端之间、第二气缸的缸体与对应的活动杆内端之间均通过第六弹簧连接,支管与对应的第二气缸的缸体之间、竖管与第一气缸的缸体之间均通过第一连接软管内部相通,第一出气管、第二出气管的外周均开设数组呈环形分布的外大内小的锥形的第一凹槽,每组第一凹槽包括数个沿对应的第一出气管、第二出气管长度均匀分布的第一凹槽;第一出气管、第二出气管的内侧均开设与第一凹槽一一对应的内大外小的锥形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与对应的第二凹槽之间均开设第三通孔,第一凹槽内均设有能与之密封接触配合的异形孔塞,异形孔塞包括内侧的圆柱形部和外侧的外大内小的锥形部,异形孔塞的锥形部均能与对应的第一凹槽密封接触配合,异形孔塞的圆柱形部均能与对应的第三通孔密封接触配合,异形孔塞的内侧与对应的第一出气管、第二出气管的内侧壁之间均固定安装第一弹簧,第一凹槽的上方均固定安装轮架,轮架向对应的泄气阀一侧倾斜,轮架内均轴承安装前后方向的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的外周均固定安装两块呈前后对称分布的环形板,第一转轴的外周均固定安装数块呈环形均匀分布的弧形块,弧形块均位于对应的两环形板之间,位于第一出气管外侧的弧形板均位于对应的第一凹槽的外侧上方,位于第二出气管外侧的弧形板均位于对应的第一凹槽外侧靠近对应的第二出气管上端一侧,轮架内均设有使得位于第一出气管外侧位于第一转轴上部的弧形块只能向远离对应的第一出气管一侧转动,位于第二出气管外侧且位于第一转轴上部的弧形块朝向对应的只能向远离对应的第二出气管一侧转动的转动限定结构;第一出气管与竖管之间、第二出气管与对应的支管之间通过第二连接软管连通;导轨的水平部上方设有两根前后方向的转动管,两转动管呈左右分布,位于左侧的转动管的前后两端均封闭,右侧的转动管的前侧开口,位于左侧的转动管的前后两侧以及位于右侧的转动管的后侧均固定安装前后方向的第二转轴,转动管的前后两侧均设有竖向的第二转轴,第二转轴的外端均轴承连接对应侧的第一支架,第一支架均固定安装于地面,右侧的转动管的前侧通过密封轴承连接进气管,进气管的后端贯穿对应的第一支架且与之固定连接,进气管的前端固定连接高压热气供应设备,位于右侧的后部的第一支架设有驱动对应的第二转轴转动的第一动力装置,两转动管之间通过内部空心的皮带连接,右侧的转动管的外周开设数个呈环形均匀分布的与之内部相通的第四通孔,第四通孔的外端均固定安装外小内大的锥形的第一锥形管,第一锥形管均与对应的第四通孔相通,第一锥形管内均设有与之密封接触配合的外小内大的第一锥形孔塞,第四通孔内均固定安装第一连杆,第一连杆与对应的第一锥形孔塞的内侧之间固定安装第二弹簧,第一锥形孔塞的外侧均固定安装与之垂直的第一推杆,皮带与转动管接触配合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数个均匀分布的外大内小的锥形的第三凹槽,皮带内部靠近转动管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开设与第三凹槽一一对应的内大外小的第四凹槽,第四凹槽与对应的第三凹槽之间均开设竖向的第五通孔,第三凹槽均能与第一锥形管密封插接配合,第四凹槽内均设有与之密封接触配合的外大内小的锥形的第二锥形孔塞,第二锥形孔塞的内侧均固定安装第三弹簧的一端,第三弹簧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皮带内远离转动管的一侧,第二锥形孔塞的外端均固定安装与之垂直的第二推杆,第一推杆外端能与第二推杆外端接触配合,皮带外侧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数个与之内部相通的第六通孔,第六通孔的外侧均设有能与第一连接管密封插接配合的插接出气结构;高压热气供应设备、电动滑块、第一动力装置均分别与电源连接。
如上所述的一种服装生产加工用自动化烘干装置,所述的插接出气结构包括第二锥形管、第一连管、第三锥形管、第三锥形孔塞、第三推杆、第四弹簧、第四锥形管、第四锥形孔塞、第三连杆、第五弹簧;第六通孔的外端外侧均固定安装外小内大的第二锥形管,第二锥形管的外端均固定安装竖向的第一连管,第一连管的外端均固定连接外大内小的锥形的第三锥形管,第二锥形管内均设有与之密封接触配合的外小内大的第三锥形孔塞,第三锥形孔塞的外端均固定安装第三推杆,第三推杆的外端均贯穿对应的第一连管位于对应的第三锥形管内,第三推杆的外周均套设有第四弹簧,第四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三推杆的外周,第四弹簧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对应的第一连管内壁;第一连接管的上端均固定安装上小下大的第四锥形管,第四锥形管内均设有能与之密封接触配合的第四锥形孔塞,第四锥形管均能与第三锥形管密封插接配合,第一连接管上端内侧均固定安装第三连杆,第三连杆与对应的第四锥形孔塞之间固定安装第五弹簧,第三推杆的外端能与第四锥形孔塞的外侧接触配合。
如上所述的一种服装生产加工用自动化烘干装置,所述的转动限定结构包括第四转轴、棘爪、棘轮,轮架内后侧轴承安装前后方向的第四转轴,第四转轴与对应的轮架的轴承安装处均安装扭簧,第四转轴的前端外周均固定安装棘爪,轮机阿内后侧均固定安装限位块,限位块均位于对应的棘爪的下方,位于第一转轴后侧的环形板的外周均固定安装棘轮,棘爪与对应的棘轮啮合配合。
如上所述的一种服装生产加工用自动化烘干装置,所述的第一动力装置包括第一电机、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位于右侧的后部的第一支架前侧上部固定安装输出轴朝前的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固定安装第一齿轮,位于右侧的第二转轴的外周固定套装的第二齿轮,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配合,第一电机与电源连接。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适用于服装生产加工中医疗制服短袖的清洗或是儿童短袖的清洗;初始状态时,工作人员先将短袖的领口从竖管及第一出气管的下端向上穿过,然后再将短袖的两个衣袖分别穿入对应的支管及对应的第二出气管外周,由于竖管与对应的两支管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从而使得两支管将短袖竖向悬挂,从而将衬衣短袖的衣身部分套在竖管及对应的第一出气管的外侧;第一弹簧均处于拉长状态,异形孔塞的圆柱部均位于对应的第一通孔内,异形孔塞的锥形部均与对应的第一凹槽密封接触配合,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均处于收缩状态,第四连杆与对应的竖管下端之间形成的夹角最小,第五连杆与对应的支管的下端之间形成的夹角最小,第一出气管与竖管之间的距离最小,第二出气管与对应的支管之间的距离最小;导轨前侧水平部的横向长度大于皮带的横向长度,在使用过程中,第一动力装置驱动对应侧的第二转轴转动,从而使得对应的转动管进行顺时针转动,从而使得皮带的转动方向和速度与电动滑块的移动方向和速度保持一致;高压热气供应设备向进气管内供应热气,热气进入右侧的转动管内,由于右侧的转动管的右侧外周与皮带的内侧接触配合,从而使得第一锥形管及对应的第一推杆均插入皮带下部的第三凹槽内,由于第一推杆的外端能与第二推杆的外端接触配合,从而使得第一推杆与对应的第二推杆接触并相互推顶,从而使得第一锥形孔塞沿对应的第一锥形管向转动管中部一侧移动,使得第二弹簧压缩,同时使得第二锥形孔塞沿对应的第四凹槽向皮带远离转动管的一侧移动,使得对应的第三弹簧被压缩,从而使得第一锥形孔塞不再将第一锥形管密封封堵,第二锥形孔塞不再将对应的第四凹槽下端封堵,从而使得转动管内部与皮带内部相通,从而使得转动管内部的水蒸气依次经过第四通孔、第一锥形管、第三凹槽、第五通孔、第四凹槽进入皮带内部,此时,皮带内侧未与右侧的转动管外周接触配合的部分对应的第二锥形孔塞均与对应的第四凹槽密封接触配合,同时右侧的转动管外周未与皮带接触的第一锥形孔塞均与对应的第一锥形管密封接触配合,插接出气结构未与第一连接管密封插接配合,从而使得进入皮带内的热气不会向外部传送;在使用时,电动滑块沿导轨自右向左移动,第一动力装置驱动转动管及皮带沿顺时针转动,位于带最右侧的插接出气结构与其正下方的第一连接管的移动同步,当插接出气结构移动至右侧的转动管正下方时,插接出气结构与其正下方的第一连接管密封插接配合,如图1所示,此时皮带内的高压热气进入第一连接管内,高压热气依次经过第一连接管、四通阀,一部分进入竖管内,另一部分依次经过横管、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进入支管,由于支管与对应的第二出气管之间、竖管与对应的第一出气管之间均通过第二连接软管连接,从而支管经过对应的第二连接软管进入对应的第二出气管内,竖管内的高压热气均经过对应的第二连接软管进入对应的第一出气管内,且由于竖管均通过第一连接软管与对应的第一气缸缸体内部相通,支管均通过第一连接软管与对应的第二气缸内部相通,从而使得竖管内的高压热气经过第一连接软管进入对应的第一气缸的缸体内,支管内的高压热气经过第一连接软管进入对应的第二气缸的缸体内,从而使得第一气缸的活动杆、第二气缸的活动杆均向外部伸长,从而使得对应的第四连杆、第五连杆均沿对应的铰接点转动,从而使得第一出气管与对应的竖管之间的距离增大,第二出气管与对应的支管之间的距离增大,从而使得竖管外侧的第一出气管将短袖的衣身部分撑起,支管外侧的第二出气管将短袖的衣袖部分撑起,且在第一出气管将短袖的衣身部分撑起、支管外侧的第二出气管将短袖的衣袖部分撑起的过程中,由于进入第一出气管内的高压热气及进入第二出气管内的高压热气对对应的异形孔塞的推力均小于对应的第一弹簧的弹力,从而使得异形孔塞分别将对应的第一通孔及第一凹槽密封封堵,高压热气继续不断输送进入对应的第一出气管、第二出气管内,第一出气管、第二出气管内的压力逐渐增大,当第一出气管内的高压热气及第二出气管内的高压热气对对应的异形孔塞的推力均大于对应的第一弹簧的弹力时,异形孔塞逐渐随对应的第一通孔向外侧移动,对应的第一弹簧均继续被拉伸,当异形孔塞的圆柱部移动至对应的凹槽内时,异形孔塞不再将对应的第一通孔密封封堵,从而使得对应的第一出气管、第二出气管内的高压热气经过异形孔塞的外侧向外部输送,位于第一出气管外侧的弧形板均位于对应的第一凹槽的外侧上方,位于第二出气管外侧的弧形板均位于对应的第一凹槽外侧靠近对应的第二出气管上端一侧,从而使得经过异形孔塞外侧向外部吹出的高压热气吹向对应的位于第一转轴的弧形块的凹面,从而使得位于第一出气管外侧位于第一转轴上部的弧形块只能向远离对应的第一出气管一侧转动,位于第二出气管外侧且位于第一转轴上部的弧形块朝向对应的只能向远离对应的第二出气管一侧转动,从而使得第一转轴随之转动,且由于弧形块的凸面与短袖内侧接触配合,在弧形块转动的过程中,弧形块能够将短袖内侧抚平捋直,且高压热气向短袖内侧进行分散吹干,从而能够有效的将短袖内部进行均匀烘干,从而能够有效的抚平短袖的褶皱;当第一连接管随对应的电动滑块移动至左侧的转动管最下方左侧时,密封插接结构逐渐与对应的第一连接管分离,高压热气不再进入对应的第一连接管内,由于第一连接管内设有单向阀,第一弹簧在弹力作用下,使得异形孔塞的圆柱部将对应的第一通孔密封封堵,从而使得第一出气管、第二出气管内的高压热气无法向外部吹出,从而使得第一气缸的活动杆、第二气缸的活动杆均仍旧处于伸长状态,从而使得第一出气管仍旧将短袖的衣身撑起,第二出气管仍旧将短袖的衣袖撑起,从而使得短袖继续处于撑起状态随对应的电动滑块向左侧移动,从而将短袖内部残留的热气及残留的水蒸气向外部扩散,从而使得短袖冷却降温,从而确保短袖完全烘干;电动滑块沿导轨继续移动至水平部最左端,此时,工作人员将泄气阀全部打开,即可将竖管及支管、第一出气管、第二出气管内的高压热气放出,从而使得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均恢复初始状态,使得第一出气管与对应的竖管之间的距离最小,第二出气管与对应的支管之间的距离最小,从而第一出气管不再将短袖的衣身部分撑起,第二出气管不再将短袖的衣袖部分撑起,工作人员即可将短袖取下,同时电动滑块继续沿导轨移动至初始状态,从而继续进行下一轮短袖的烘干操作;本发明设计合理,构思巧妙,采用皮带与电动滑块的同步移动,以及插接出气结构与第一连接管的密封插接配合进行高压热气的输送,从而使得第一出气管将短袖的衣身撑起,第二出气管将短袖的衣袖部分撑起,能够有效的减少烘干过程中衣服粘结形成褶皱;同时本发明结构新颖,功能多样,采用异形孔塞与第一凹槽、第一通孔相配合的方式,使得高压热气从异形孔塞外侧吹向对应的弧形块,从而利用高压热气作为动力使得弧形块进行转动,弧形块在转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使得短袖处于撑起状态,同时还能对短袖进行捋顺,能够有效的抚平短袖的褶皱,同时弧形块将高压热气向短袖内进行均匀的分散,从而能够对短袖进行均匀烘干,且本发明采用自动化的操作进行烘干操作,能够有效的对短袖进行充分烘干,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烘干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A向视图的放大图;图3是图1Ⅰ局部的放大图;图4是图1Ⅱ局部的放大图;图5是图1Ⅲ局部的放大图;图6是图3Ⅳ局部的放大图;图7是图3Ⅴ局部的放大图;图8是轮架的内部结构图;图9是图1Ⅵ局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服装生产加工用自动化烘干装置,如图所示,包括环形的导轨1,导轨1的前面一侧为水平,导轨1的前侧设有数个与之滑动配合的电动滑块2,电动滑块2的前面均固定安装竖向的第一连接管3,第一连接管3下端内侧均固定安装有单向阀,第一连接管3上下两端分别位于对应的电动滑块2的上下两侧,连接管3的下端固定安装四通阀4,四通阀4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横管5的一端,横管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与之内部相通的向下倾斜的第二连接管6,第二连接管6的下端均封闭,第二连接管6的下端外侧固定安装与之垂直的第三连接管7,第三连接管7均向下倾斜,第三连接管7分别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管6内部相通,第三连接管7的下端均固定安装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管6平行的支管8,支管8的上下两端均封闭,第一支管8分别与对应侧的第三连接管7内部相通;四通阀4的下端固定安装竖管10,横管5、第二连接管6、第三连接管7、支管8、竖管10均位于同一竖直平面;支管8的下端以及竖管10的下端均设有与之密封接触配合的泄气阀9,竖管10的外周均设有数根呈环形均匀分布的第一出气管11,支管8的外周均设有数根呈环形均匀分布的第二出气管53,第一出气管11、第二出气管53的两端均封闭;竖管10的外周与对应的第一出气管11之间均铰接安装数根呈上下均匀分布的第四连杆12,第四连杆12的外端均向竖管10的下端一侧倾斜,支管8的外周与对应的第二出气管53之间均铰接安装数根呈上下均匀分布的第五连杆61,第五连杆61的外端均向对应的支管8下端一侧倾斜,竖管10的外周与对应的第四连杆12之间均铰接安装第一气缸13,支管8的外周与对应的第五连杆61之间均铰接安装第二气缸62,第一气缸13的活动杆外端、第二气缸62的活动杆外端均朝向远离对应的泄气阀9的一侧,第一气缸13的缸体与对应的活动杆内端之间、第二气缸62的缸体与对应的活动杆内端之间均通过第六弹簧连接,支管8与对应的第二气缸62的缸体之间、竖管10与第一气缸13的缸体之间均通过第一连接软管15内部相通,第一出气管11、第二出气管53的外周均开设数组呈环形分布的外大内小的锥形的第一凹槽16,每组第一凹槽16包括数个沿对应的第一出气管11、第二出气管53长度均匀分布的第一凹槽16;第一出气管11、第二出气管53的内侧均开设与第一凹槽16一一对应的内大外小的锥形的第二凹槽17,第二凹槽17与对应的第二凹槽16之间均开设第三通孔18,第一凹槽16内均设有能与之密封接触配合的异形孔塞19,异形孔塞19包括内侧的圆柱形部和外侧的外大内小的锥形部,异形孔塞19的锥形部均能与对应的第一凹槽16密封接触配合,异形孔塞19的圆柱形部均能与对应的第三通孔18密封接触配合,异形孔塞19的内侧与对应的第一出气管11、第二出气管53的内侧壁之间均固定安装第一弹簧20,第一凹槽16的上方均固定安装轮架21,轮架21向对应的泄气阀9一侧倾斜,轮架21内均轴承安装前后方向的第一转轴22,第一转轴22的外周均固定安装两块呈前后对称分布的环形板23,第一转轴22的外周均固定安装数块呈环形均匀分布的弧形块24,弧形块24均位于对应的两环形板23之间,位于第一出气管11外侧的弧形板24均位于对应的第一凹槽16的外侧上方,位于第二出气管53外侧的弧形板24均位于对应的第一凹槽16外侧靠近对应的第二出气管53上端一侧,轮架21内均设有使得位于第一出气管11外侧位于第一转轴22上部的弧形块24只能向远离对应的第一出气管11一侧转动,位于第二出气管53外侧且位于第一转轴22上部的弧形块24朝向对应的只能向远离对应的第二出气管53一侧转动的转动限定结构;第一出气管11与竖管10之间、第二出气管53与对应的支管8之间通过第二连接软管25连通;导轨1的水平部上方设有两根前后方向的转动管26,两转动管26呈左右分布,位于左侧的转动管26的前后两端均封闭,右侧的转动管26的前侧开口,位于左侧的转动管26的前后两侧以及位于右侧的转动管26的后侧均固定安装前后方向的第二转轴27,转动管26的前后两侧均设有竖向的第二转轴27,第二转轴27的外端均轴承连接对应侧的第一支架28,第一支架28均固定安装于地面,右侧的转动管26的前侧通过密封轴承连接进气管29,进气管29的后端贯穿对应的第一支架28且与之固定连接,进气管29的前端固定连接高压热气供应设备,位于右侧的后部的第一支架28设有驱动对应的第二转轴27转动的第一动力装置,两转动管26之间通过内部空心的皮带30连接,右侧的转动管26的外周开设数个呈环形均匀分布的与之内部相通的第四通孔31,第四通孔31的外端均固定安装外小内大的锥形的第一锥形管32,第一锥形管32均与对应的第四通孔31相通,第一锥形管32内均设有与之密封接触配合的外小内大的第一锥形孔塞33,第四通孔31内均固定安装第一连杆60,第一连杆60与对应的第一锥形孔塞33的内侧之间固定安装第二弹簧34,第一锥形孔塞33的外侧均固定安装与之垂直的第一推杆35,皮带30与转动管26接触配合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数个均匀分布的外大内小的锥形的第三凹槽36,皮带30内部靠近转动管26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开设与第三凹槽36一一对应的内大外小的第四凹槽37,第四凹槽37与对应的第三凹槽36之间均开设竖向的第五通孔38,第三凹槽36均能与第一锥形管32密封插接配合,第四凹槽37内均设有与之密封接触配合的外大内小的锥形的第二锥形孔塞39,第二锥形孔塞39的内侧均固定安装第三弹簧40的一端,第三弹簧40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皮带30内远离转动管26的一侧,第二锥形孔塞39的外端均固定安装与之垂直的第二推杆41,第一推杆35外端能与第二推杆41外端接触配合,皮带30外侧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数个与之内部相通的第六通孔42,第六通孔42的外侧均设有能与第一连接管3密封插接配合的插接出气结构;高压热气供应设备、电动滑块2、第一动力装置均分别与电源连接。本发明适用于服装生产加工中医疗制服短袖的清洗或是儿童短袖的清洗;初始状态时,工作人员先将短袖的领口从竖管10及第一出气管11的下端向上穿过,然后再将短袖的两个衣袖分别穿入对应的支管8及对应的第二出气管53外周,由于竖管10与对应的两支管8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从而使得两支管8将短袖竖向悬挂,从而将衬衣短袖的衣身部分套在竖管10及对应的第一出气管11的外侧;第一弹簧20均处于拉长状态,异形孔塞19的圆柱部均位于对应的第一通孔18内,异形孔塞19的锥形部均与对应的第一凹槽16密封接触配合,第一气缸13、第二气缸62均处于收缩状态,第四连杆12与对应的竖管10下端之间形成的夹角最小,第五连杆61与对应的支管8的下端之间形成的夹角最小,第一出气管11与竖管10之间的距离最小,第二出气管53与对应的支管8之间的距离最小;导轨1前侧水平部的横向长度大于皮带30的横向长度,在使用过程中,第一动力装置驱动对应侧的第二转轴27转动,从而使得对应的转动管26进行顺时针转动,从而使得皮带30的转动方向和速度与电动滑块2的移动方向和速度保持一致;高压热气供应设备向进气管29内供应热气,热气进入右侧的转动管26内,由于右侧的转动管26的右侧外周与皮带30的内侧接触配合,从而使得第一锥形管32及对应的第一推杆35均插入皮带30下部的第三凹槽36内,由于第一推杆35的外端能与第二推杆41的外端接触配合,从而使得第一推杆35与对应的第二推杆41接触并相互推顶,从而使得第一锥形孔塞33沿对应的第一锥形管32向转动管26中部一侧移动,使得第二弹簧34压缩,同时使得第二锥形孔塞39沿对应的第四凹槽37向皮带30远离转动管26的一侧移动,使得对应的第三弹簧40被压缩,从而使得第一锥形孔塞33不再将第一锥形管32密封封堵,第二锥形孔塞39不再将对应的第四凹槽37下端封堵,从而使得转动管26内部与皮带30内部相通,从而使得转动管26内部的水蒸气依次经过第四通孔31、第一锥形管32、第三凹槽36、第五通孔38、第四凹槽37进入皮带30内部,此时,皮带30内侧未与右侧的转动管26外周接触配合的部分对应的第二锥形孔塞39均与对应的第四凹槽37密封接触配合,同时右侧的转动管26外周未与皮带30接触的第一锥形孔塞33均与对应的第一锥形管32密封接触配合,插接出气结构未与第一连接管3密封插接配合,从而使得进入皮带30内的热气不会向外部传送;在使用时,电动滑块2沿导轨1自右向左移动,第一动力装置驱动转动管26及皮带30沿顺时针转动,位于带30最右侧的插接出气结构与其正下方的第一连接管3的移动同步,当插接出气结构移动至右侧的转动管26正下方时,插接出气结构与其正下方的第一连接管3密封插接配合,如图1所示,此时皮带30内的高压热气进入第一连接管3内,高压热气依次经过第一连接管3、四通阀4,一部分进入竖管10内,另一部分依次经过横管5、第二连接管6、第三连接管7进入支管8,由于支管8与对应的第二出气管53之间、竖管10与对应的第一出气管11之间均通过第二连接软管25连接,从而支管8经过对应的第二连接软管25进入对应的第二出气管53内,竖管10内的高压热气均经过对应的第二连接软管25进入对应的第一出气管11内,且由于竖管10均通过第一连接软管15与对应的第一气缸13缸体内部相通,支管8均通过第一连接软管15与对应的第二气缸62内部相通,从而使得竖管10内的高压热气经过第一连接软管15进入对应的第一气缸13的缸体内,支管8内的高压热气经过第一连接软管15进入对应的第二气缸62的缸体内,从而使得第一气缸13的活动杆、第二气缸62的活动杆均向外部伸长,从而使得对应的第四连杆12、第五连杆61均沿对应的铰接点转动,从而使得第一出气管11与对应的竖管10之间的距离增大,第二出气管53与对应的支管8之间的距离增大,从而使得竖管10外侧的第一出气管11将短袖的衣身部分撑起,支管8外侧的第二出气管53将短袖的衣袖部分撑起,且在第一出气管11将短袖的衣身部分撑起、支管8外侧的第二出气管53将短袖的衣袖部分撑起的过程中,由于进入第一出气管11内的高压热气及进入第二出气管53内的高压热气对对应的异形孔塞19的推力均小于对应的第一弹簧20的弹力,从而使得异形孔塞19分别将对应的第一通孔18及第一凹槽16密封封堵,高压热气继续不断输送进入对应的第一出气管11、第二出气管53内,第一出气管11、第二出气管53内的压力逐渐增大,当第一出气管11内的高压热气及第二出气管53内的高压热气对对应的异形孔塞19的推力均大于对应的第一弹簧20的弹力时,异形孔塞19逐渐随对应的第一通孔18向外侧移动,对应的第一弹簧20均继续被拉伸,当异形孔塞19的圆柱部移动至对应的凹槽16内时,异形孔塞19不再将对应的第一通孔18密封封堵,从而使得对应的第一出气管11、第二出气管12内的高压热气经过异形孔塞19的外侧向外部输送,位于第一出气管11外侧的弧形板24均位于对应的第一凹槽16的外侧上方,位于第二出气管53外侧的弧形板24均位于对应的第一凹槽16外侧靠近对应的第二出气管53上端一侧,从而使得经过异形孔塞19外侧向外部吹出的高压热气吹向对应的位于第一转轴22的弧形块24的凹面,从而使得位于第一出气管11外侧位于第一转轴22上部的弧形块24只能向远离对应的第一出气管11一侧转动,位于第二出气管53外侧且位于第一转轴22上部的弧形块24朝向对应的只能向远离对应的第二出气管53一侧转动,从而使得第一转轴22随之转动,且由于弧形块24的凸面与短袖内侧接触配合,在弧形块24转动的过程中,弧形块24能够将短袖内侧抚平捋直,且高压热气向短袖内侧进行分散吹干,从而能够有效的将短袖内部进行均匀烘干,从而能够有效的抚平短袖的褶皱;当第一连接管3随对应的电动滑块2移动至左侧的转动管26最下方左侧时,密封插接结构逐渐与对应的第一连接管3分离,高压热气不再进入对应的第一连接管3内,由于第一连接管3内设有单向阀,第一弹簧20在弹力作用下,使得异形孔塞19的圆柱部将对应的第一通孔18密封封堵,从而使得第一出气管11、第二出气管12内的高压热气无法向外部吹出,从而使得第一气缸13的活动杆、第二气缸62的活动杆均仍旧处于伸长状态,从而使得第一出气管11仍旧将短袖的衣身撑起,第二出气管53仍旧将短袖的衣袖撑起,从而使得短袖继续处于撑起状态随对应的电动滑块2向左侧移动,从而将短袖内部残留的热气及残留的水蒸气向外部扩散,从而使得短袖冷却降温,从而确保短袖完全烘干;电动滑块2沿导轨1继续移动至水平部最左端,此时,工作人员将泄气阀9全部打开,即可将竖管10及支管8、第一出气管1、第二出气管53内的高压热气放出,从而使得第一气缸13、第二气缸62均恢复初始状态,使得第一出气管11与对应的竖管10之间的距离最小,第二出气管53与对应的支管8之间的距离最小,从而第一出气管11不再将短袖的衣身部分撑起,第二出气管53不再将短袖的衣袖部分撑起,工作人员即可将短袖取下,同时电动滑块2继续沿导轨1移动至初始状态,从而继续进行下一轮短袖的烘干操作;本发明设计合理,构思巧妙,采用皮带30与电动滑块2的同步移动,以及插接出气结构与第一连接管3的密封插接配合进行高压热气的输送,从而使得第一出气管11将短袖的衣身撑起,第二出气管53将短袖的衣袖部分撑起,能够有效的减少烘干过程中衣服粘结形成褶皱;同时本发明结构新颖,功能多样,采用异形孔塞19与第一凹槽16、第一通孔18相配合的方式,使得高压热气从异形孔塞19外侧吹向对应的弧形块24,从而利用高压热气作为动力使得弧形块24进行转动,弧形块24在转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使得短袖处于撑起状态,同时还能对短袖进行捋顺,能够有效的抚平短袖的褶皱,同时弧形块24将高压热气向短袖内进行均匀的分散,从而能够对短袖进行均匀烘干,且本发明采用自动化的操作进行烘干操作,能够有效的对短袖进行充分烘干,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烘干效率。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插接出气结构包括第二锥形管43、第一连管44、第三锥形管45、第三锥形孔塞46、第三推杆47、第四弹簧48、第四锥形管49、第四锥形孔塞50、第三连杆51、第五弹簧52;第六通孔42的外端外侧均固定安装外小内大的第二锥形管43,第二锥形管43的外端均固定安装竖向的第一连管44,第一连管44的外端均固定连接外大内小的锥形的第三锥形管45,第二锥形管45内均设有与之密封接触配合的外小内大的第三锥形孔塞46,第三锥形孔塞46的外端均固定安装第三推杆47,第三推杆47的外端均贯穿对应的第一连管44位于对应的第三锥形管45内,第三推杆47的外周均套设有第四弹簧48,第四弹簧48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三推杆47的外周,第四弹簧48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对应的第一连管44内壁;第一连接管3的上端均固定安装上小下大的第四锥形管49,第四锥形管49内均设有能与之密封接触配合的第四锥形孔塞50,第四锥形管49均能与第三锥形管45密封插接配合,第一连接管3上端内侧均固定安装第三连杆51,第三连杆51与对应的第四锥形孔塞50之间固定安装第五弹簧52,第三推杆47的外端能与第四锥形孔塞50的外侧接触配合。在使用过程中,电动滑块2沿导轨1的水平部自右向左移动,且电动滑块2与皮带30最右侧的第三锥形管45的移动同步,位于皮带30最右侧的第三锥形管45逐渐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同时第一连接管3随对应的电动滑块2向左移动,第三推杆47逐渐与对应的第四锥形孔塞50外侧接触配合,同时第四锥形管49逐渐插入第三锥形管45内,当第三锥形管45移动至右侧的转动管26正下方时,第四锥形管50与第三锥形管45密封插接配合,且此时第三推杆47与对应的第四锥形孔塞50相互推顶,从而使得对应的第四弹簧48、第五弹簧52均被压缩,从而使得对应的第四锥形孔塞50不再将对应的第四锥形管49密封封堵,第三锥形孔塞46不再将对应的第二锥形管43密封封堵,从而使得皮带30内的热气经过第四锥形管49进入对应的第一连接管3内,从而在电动滑块2向左侧移动的过程中高压热气供应设备向第一连接管3输送热气,当电动滑块2及对应的第一连接管3移动至皮带30下方最左侧时,第三锥形管45随皮带30继续进行顺时针移动,而第一连接管3向左侧继续移动,从而使得第四锥形管49逐渐与第三锥形管45分离,且第三推杆47在第四弹簧48的弹力作用下回复初始状态,从而使得对应的第三锥形孔塞46将对应的第二锥形管43密封封堵,且对第四锥形孔塞50在对应的第五弹簧52的弹力作用下恢复初始状态,从而使得对应的第四锥形孔塞50将对应的第四锥形管49密封封堵。
具体的,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转动限定结构包括第四转轴55、棘爪56、棘轮54,轮架21内后侧轴承安装前后方向的第四转轴55,第四转轴55与对应的轮架21的轴承安装处均安装扭簧,第四转轴55的前端外周均固定安装棘爪56,轮机阿1内后侧均固定安装限位块,限位块56均位于对应的棘爪56的下方,位于第一转轴22后侧的环形板23的外周均固定安装棘轮54,棘爪56与对应的棘轮54啮合配合。在使用过程中,异形孔塞19沿对应的第一通孔18向外侧移动,从而使得异形孔塞19均位于对应的第一凹槽16内,使得出气管11内的高压热风经过第一凹槽16向外部吹出,但是由于异形孔塞19均位于对应的第一凹槽16内,从而使得热风沿异形孔塞19的锥形部外周向外部吹出,从而吹动弧形块24向其凹面一侧转动,从而使得棘轮54随对应的第一转轴22转动,当异形孔塞19将对应的第一凹槽16与第一通孔18密封封堵时,由于棘轮54与对应的棘爪56啮合配合,且在限位块的作用下,从而使得弧形块24保持最后吹风的状态不再进行转动,从而能够将对应的衣物保持撑起状态。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动力装置包括第一电机57、第一齿轮58、第二齿轮59,位于右侧的后部的第一支架28前侧上部固定安装输出轴朝前的第一电机57,第一电机57的输出轴固定安装第一齿轮58,位于右侧的第二转轴27的外周固定套装的第二齿轮59,第一齿轮58与第二齿轮59啮合配合,第一电机57与电源连接。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第一齿轮58与第二齿轮59啮合配合,电机57的转动驱动对应的第一转轴27转动,从而驱动转动管26转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4)

1.一种服装生产加工用自动化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的导轨(1),导轨(1)的前面一侧为水平,导轨(1)的前侧设有数个与之滑动配合的电动滑块(2),电动滑块(2)的前面均固定安装竖向的第一连接管(3),第一连接管(3)下端内侧均固定安装有单向阀,第一连接管(3)上下两端分别位于对应的电动滑块(2)的上下两侧,连接管(3)的下端固定安装四通阀(4),四通阀(4)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横管(5)的一端,横管(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与之内部相通的向下倾斜的第二连接管(6),第二连接管(6)的下端均封闭,第二连接管(6)的下端外侧固定安装与之垂直的第三连接管(7),第三连接管(7)均向下倾斜,第三连接管(7)分别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管(6)内部相通,第三连接管(7)的下端均固定安装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管(6)平行的支管(8),支管(8)的上下两端均封闭,第一支管(8)分别与对应侧的第三连接管(7)内部相通;四通阀(4)的下端固定安装竖管(10),横管(5)、第二连接管(6)、第三连接管(7)、支管(8)、竖管(10)均位于同一竖直平面;支管(8)的下端以及竖管(10)的下端均设有与之密封接触配合的泄气阀(9),竖管(10)的外周均设有数根呈环形均匀分布的第一出气管(11),支管(8)的外周均设有数根呈环形均匀分布的第二出气管(53),第一出气管(11)、第二出气管(53)的两端均封闭;竖管(10)的外周与对应的第一出气管(11)之间均铰接安装数根呈上下均匀分布的第四连杆(12),第四连杆(12)的外端均向竖管(10)的下端一侧倾斜,支管(8)的外周与对应的第二出气管(53)之间均铰接安装数根呈上下均匀分布的第五连杆(61),第五连杆(61)的外端均向对应的支管(8)下端一侧倾斜,竖管(10)的外周与对应的第四连杆(12)之间均铰接安装第一气缸(13),支管(8)的外周与对应的第五连杆(61)之间均铰接安装第二气缸(62),第一气缸(13)的活动杆外端、第二气缸(62)的活动杆外端均朝向远离对应的泄气阀(9)的一侧,第一气缸(13)的缸体与对应的活动杆内端之间、第二气缸(62)的缸体与对应的活动杆内端之间均通过第六弹簧连接,支管(8)与对应的第二气缸(62)的缸体之间、竖管(10)与第一气缸(13)的缸体之间均通过第一连接软管(15)内部相通,第一出气管(11)、第二出气管(53)的外周均开设数组呈环形分布的外大内小的锥形的第一凹槽(16),每组第一凹槽(16)包括数个沿对应的第一出气管(11)、第二出气管(53)长度均匀分布的第一凹槽(16);第一出气管(11)、第二出气管(53)的内侧均开设与第一凹槽(16)一一对应的内大外小的锥形的第二凹槽(17),第二凹槽(17)与对应的第二凹槽(16)之间均开设第三通孔(18),第一凹槽(16)内均设有能与之密封接触配合的异形孔塞(19),异形孔塞(19)包括内侧的圆柱形部和外侧的外大内小的锥形部,异形孔塞(19)的锥形部均能与对应的第一凹槽(16)密封接触配合,异形孔塞(19)的圆柱形部均能与对应的第三通孔(18)密封接触配合,异形孔塞(19)的内侧与对应的第一出气管(11)、第二出气管(53)的内侧壁之间均固定安装第一弹簧(20),第一凹槽(16)的上方均固定安装轮架(21),轮架(21)向对应的泄气阀(9)一侧倾斜,轮架(21)内均轴承安装前后方向的第一转轴(22),第一转轴(22)的外周均固定安装两块呈前后对称分布的环形板(23),第一转轴(22)的外周均固定安装数块呈环形均匀分布的弧形块(24),弧形块(24)均位于对应的两环形板(23)之间,位于第一出气管(11)外侧的弧形板(24)均位于对应的第一凹槽(16)的外侧上方,位于第二出气管(53)外侧的弧形板(24)均位于对应的第一凹槽(16)外侧靠近对应的第二出气管(53)上端一侧,轮架(21)内均设有使得位于第一出气管(11)外侧位于第一转轴(22)上部的弧形块(24)只能向远离对应的第一出气管(11)一侧转动,位于第二出气管(53)外侧且位于第一转轴(22)上部的弧形块(24)朝向对应的只能向远离对应的第二出气管(53)一侧转动的转动限定结构;第一出气管(11)与竖管(10)之间、第二出气管(53)与对应的支管(8)之间通过第二连接软管(25)连通;导轨(1)的水平部上方设有两根前后方向的转动管(26),两转动管(26)呈左右分布,位于左侧的转动管(26)的前后两端均封闭,右侧的转动管(26)的前侧开口,位于左侧的转动管(26)的前后两侧以及位于右侧的转动管(26)的后侧均固定安装前后方向的第二转轴(27),转动管(26)的前后两侧均设有竖向的第二转轴(27),第二转轴(27)的外端均轴承连接对应侧的第一支架(28),第一支架(28)均固定安装于地面,右侧的转动管(26)的前侧通过密封轴承连接进气管(29),进气管(29)的后端贯穿对应的第一支架(28)且与之固定连接,进气管(29)的前端固定连接高压热气供应设备,位于右侧的后部的第一支架(28)设有驱动对应的第二转轴(27)转动的第一动力装置,两转动管(26)之间通过内部空心的皮带(30)连接,右侧的转动管(26)的外周开设数个呈环形均匀分布的与之内部相通的第四通孔(31),第四通孔(31)的外端均固定安装外小内大的锥形的第一锥形管(32),第一锥形管(32)均与对应的第四通孔(31)相通,第一锥形管(32)内均设有与之密封接触配合的外小内大的第一锥形孔塞(33),第四通孔(31)内均固定安装第一连杆(60),第一连杆(60)与对应的第一锥形孔塞(33)的内侧之间固定安装第二弹簧(34),第一锥形孔塞(33)的外侧均固定安装与之垂直的第一推杆(35),皮带(30)与转动管(26)接触配合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数个均匀分布的外大内小的锥形的第三凹槽(36),皮带(30)内部靠近转动管(26)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开设与第三凹槽(36)一一对应的内大外小的第四凹槽(37),第四凹槽(37)与对应的第三凹槽(36)之间均开设竖向的第五通孔(38),第三凹槽(36)均能与第一锥形管(32)密封插接配合,第四凹槽(37)内均设有与之密封接触配合的外大内小的锥形的第二锥形孔塞(39),第二锥形孔塞(39)的内侧均固定安装第三弹簧(40)的一端,第三弹簧(40)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皮带(30)内远离转动管(26)的一侧,第二锥形孔塞(39)的外端均固定安装与之垂直的第二推杆(41),第一推杆(35)外端能与第二推杆(41)外端接触配合,皮带(30)外侧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数个与之内部相通的第六通孔(42),第六通孔(42)的外侧均设有能与第一连接管(3)密封插接配合的插接出气结构;高压热气供应设备、电动滑块(2)、第一动力装置均分别与电源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服装生产加工用自动化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接出气结构包括第二锥形管(43)、第一连管(44)、第三锥形管(45)、第三锥形孔塞(46)、第三推杆(47)、第四弹簧(48)、第四锥形管(49)、第四锥形孔塞(50)、第三连杆(51)、第五弹簧(52);第六通孔(42)的外端外侧均固定安装外小内大的第二锥形管(43),第二锥形管(43)的外端均固定安装竖向的第一连管(44),第一连管(44)的外端均固定连接外大内小的锥形的第三锥形管(45),第二锥形管(45)内均设有与之密封接触配合的外小内大的第三锥形孔塞(46),第三锥形孔塞(46)的外端均固定安装第三推杆(47),第三推杆(47)的外端均贯穿对应的第一连管(44)位于对应的第三锥形管(45)内,第三推杆(47)的外周均套设有第四弹簧(48),第四弹簧(48)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三推杆(47)的外周,第四弹簧(48)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对应的第一连管(44)内壁;第一连接管(3)的上端均固定安装上小下大的第四锥形管(49),第四锥形管(49)内均设有能与之密封接触配合的第四锥形孔塞(50),第四锥形管(49)均能与第三锥形管(45)密封插接配合,第一连接管(3)上端内侧均固定安装第三连杆(51),第三连杆(51)与对应的第四锥形孔塞(50)之间固定安装第五弹簧(52),第三推杆(47)的外端能与第四锥形孔塞(50)的外侧接触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服装生产加工用自动化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限定结构包括第四转轴(55)、棘爪(56)、棘轮(54),轮架(21)内后侧轴承安装前后方向的第四转轴(55),第四转轴(55)与对应的轮架(21)的轴承安装处均安装扭簧,第四转轴(55)的前端外周均固定安装棘爪(56),轮机阿(1)内后侧均固定安装限位块,限位块(56)均位于对应的棘爪(56)的下方,位于第一转轴(22)后侧的环形板(23)的外周均固定安装棘轮(54),棘爪(56)与对应的棘轮(54)啮合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服装生产加工用自动化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动力装置包括第一电机(57)、第一齿轮(58)、第二齿轮(59),位于右侧的后部的第一支架(28)前侧上部固定安装输出轴朝前的第一电机(57),第一电机(57)的输出轴固定安装第一齿轮(58),位于右侧的第二转轴(27)的外周固定套装的第二齿轮(59),第一齿轮(58)与第二齿轮(59)啮合配合,第一电机(57)与电源连接。
CN202010332792.8A 2020-04-24 2020-04-24 一种服装生产加工用自动化烘干装置 Withdrawn CN11150125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32792.8A CN111501258A (zh) 2020-04-24 2020-04-24 一种服装生产加工用自动化烘干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32792.8A CN111501258A (zh) 2020-04-24 2020-04-24 一种服装生产加工用自动化烘干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01258A true CN111501258A (zh) 2020-08-07

Family

ID=718661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32792.8A Withdrawn CN111501258A (zh) 2020-04-24 2020-04-24 一种服装生产加工用自动化烘干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0125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41162B (zh) 一种制式服装成品压烫叠放装置
CN105689474A (zh) 一种换热器用的弯管装置
CN111501258A (zh) 一种服装生产加工用自动化烘干装置
CN111501256A (zh) 一种服装生产加工用快速清洗干燥装置
CN113215801A (zh) 服装自动熨烫机
CN111424410B (zh) 一种自动化内部加热吹风型服装晾晒装置
CN211625886U (zh) 一种胶管线干燥设备
CN219004321U (zh) 一种双头扩管机
CN2292825Y (zh) 无污染型洗衣机
CN214938606U (zh) 服装自动熨烫机
CN213543114U (zh) 一种纺织定型机的烘干机构
CN105084008A (zh) 洗衣房布草风送系统
CN215638608U (zh) 沙发面料的加工设备
CN107761298A (zh) 一种马骝机固定仔裤用的加固装置
CN211771996U (zh) 一种全自动环保服装面料封闭式印染设备
CN209276794U (zh) 一种蒸化机的加湿结构
CN211451720U (zh) 一种面料的快速烘干装置
CN218769411U (zh) 一种气体放电灯的充气机构
CN216570913U (zh) 一种纺织品加工用清洗消毒装置
CN220103568U (zh) 一种具有均匀烘干功能的热风干燥机
CN216149457U (zh) 一种带压管路内气体处理设备
CN218360168U (zh) 一种用于高闪点防火涂料的喷涂装置
CN219797802U (zh) 一种高韧耐磨瓦楞复合纸板烘干处理装置
CN217585184U (zh) 一种不规则氢燃料模组硅胶管清洗烘干装置
CN217653503U (zh) 一种排水管道用局部修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807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