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98469A - 一种通信配件生产用上料送料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配件生产用上料送料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98469A
CN111498469A CN202010406041.6A CN202010406041A CN111498469A CN 111498469 A CN111498469 A CN 111498469A CN 202010406041 A CN202010406041 A CN 202010406041A CN 111498469 A CN111498469 A CN 1114984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essories
layer
moving
fitting
conve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0604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98469B (zh
Inventor
杨国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Chuanyu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Chuanyu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Chuanyu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Chuanyu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0604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9846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4984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984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984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984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74Feeding, transfer, or discharging devices of particular kinds or typ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inball Game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配件生产用上料送料方法,其首先是将待上料的配件逐个码放到输送线路首端的导送腔道内,并对第二层的配件沿输送方向的自由度进行约束,使得第二层的配件、最下层的配件分别在同一铅锤面内的投影之间呈点接触/线接触/分离状布置,铅垂面垂直于输送方向;然后将最下层的配件输送方向移至输送线路上,并在最下层的配件移出的同时,自适应调节第二层的配件下落至最下层的位置;最后将输送线路上的配件沿着输送方向依序间隔输送。通过采用该上料送料方法,能够有效解决第二层的配件阻挡最下层的配件从导送腔道内移出的问题,从而达到方便将最下层的配件移出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通信配件生产用上料送料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功分器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信配件生产用上料送料方法。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的5G通信用配件为功分器腔体,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对功分器腔体的加工生产线进行投料和送料,由于功分器腔体的一端为圆形、另一端为方形,且两端的尺寸不相一致,因此在码放的时候,腔体的轴向就不是呈水平布置的,并以这种姿态堆放在如图2所示的进料器内,如果进料器内导送腔道的尺寸较小的话,腔体的下降就容易出现卡塞,如果进料器内导送腔道的尺寸较大,这样容易出现上层功分器腔体上圆形的端部与底部功分器腔体的腔身错开,从而导致阻挡底部功分器腔体移出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信配件生产用上料送料方法,其能够解决上层配件阻挡底部配件移出的问题,以方便底部配件从导送腔道内移出。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通信配件生产用上料送料方法,包含如下步骤:将待上料的配件逐个码放到输送线路首端的导送腔道内,并对第二层的配件沿a方向的自由度进行约束,使得第二层的配件、最下层的配件分别在a平面内的投影之间呈点接触/线接触/分离状布置;其中,所述第二层的配件为导送腔道内从下往上数的第二层的配件,所述a方向为配件在输送线路上进行输送的方向;导送腔道沿a方向的宽度尺寸满足:配件在导送腔道内具有沿a方向或a方向的逆方向移动的自由度;所述a平面为与a方向相垂直的铅垂面;将最下层的配件沿a方向移至输送线路上,并在最下层的配件移出的同时,自适应调节第二层的配件下落至最下层的位置;将输送线路上的配件沿着a方向依序间隔输送。
优选地,配件为长条形结构,配件以横状姿态叠放在导送腔道内,导送腔道内配件的身长方向与a方向相交布置,且导送腔道内的配件的件身中部裸露在外;通过对第二层的配件的件身中部施加沿a方向的逆方向的抵靠约束力,使第二层的配件沿a方向移动的自由度得以约束;在将最下层的配件移出导送腔道的同时,通过自适应解除/减小对第二层的配件的抵靠约束力,允许第二层的配件下落至最下层的位置;在将最下层的配件完全移出导送腔道后,第二层的配件下落至最下层的位置,同时,第三层的配件下落至第二层的位置并被抵靠约束在第二层。
优选地,在最下层的配件移出的路径上具有活动装配的调节部;在最下层的配件移出导送腔道的过程中,通过最下层的配件的件身中部对调节部进行抵靠,实现自适应解除/减小对第二层的配件的抵靠约束力。
优选地,在导送腔道的靠近输送线路的一侧布置能够沿a方向浮动的约束部;通过调节约束部靠近导送腔道移动,实现对第二层的配件施加沿a方向的逆方向的抵靠约束力,并通过调节约束部远离导送腔道移动,实现解除/减小对第二层的配件的抵靠约束力。
优选地,记配件上沿其身长方向的一端为a端,a端的外轮廓为圆形且该端的尺寸较小;将约束部与第二层的配件上靠近a端的件身抵靠,实现对第二层的配件施加沿a方向的逆方向的抵靠约束力。
优选地,约束部与调节部相连;在最下层的配件移出导送腔道的过程中,通过配件的件身抵靠调节部,实现调节约束部远离导送腔道移动;在最下层的配件完全移出导送腔道后,约束部复位并对当前处于第二层的配件进行抵靠约束。
优选地,在第二层的配件向最下层移动的过程中,调节第二层上侧的配件在下移过程中向a方向的上游靠近移动。
优选地,在导送腔道的靠近输送线路的一侧具有立状的导向面;在第二层的配件向最下层移动的过程中,通过导向面与第二层上侧的配件进行抵靠,使得第二层上侧的配件在下移过程中逐渐向a方向的上游靠近移动。
优选地,将最下层的配件沿a方向移至输送线路上的步骤包括:先采用活动的夹料口对最下层的配件的件身中部进行夹持,然后调节夹料口沿a方向移动至与输送线路上的预设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通过调节夹料口张开,以允许配件转移到输送线路的预设位置。
优选地,将输送线路上的配件以横状姿态进行输送,并使输送线路上配件的身长方向与a方向相交布置。
优选地,在输送线路上,采用固定的支撑部对配件的两端进行支撑,采用活动的移动部对支撑部上的配件沿着a方向进行转移。
优选地,先通过移动部对支撑部上的配件进行抬升,然后移动部将抬升的配件移至下一位置,再然后移动部将配件下放到支撑部上,最后移动部横移至初始位置,如此循环往复,使得各配件依序间隔输送。
优选地,通过在支撑部上沿着a方向间隔设置的支撑卡口对配件的两端进行支撑定位,并使相邻两个支撑卡口的间距与移动部每次沿着a方向移动的位移量保持一致。
优选地,采用上下相对布置的A移动件、B移动件构成移动部,通过调节A移动件与B移动件相互靠近实现对支撑部上的配件进行夹持和抬升,通过调节A移动件与B移动件相互远离实现将配件下放到支撑部上。
优选地,通过在B移动件上沿着输送方向间隔设置夹持卡口,对B移动件上的配件进行定位,并使相邻两个夹持卡口的间距与相邻两个支撑卡口的间距保持一致。
优选地,将A移动件和B移动件沿竖直方向滑动安装在活动支架上,通过调节活动支架沿a方向移动带动A移动件和B移动件随动,以将支撑部上的配件沿着a方向进行转移。
本发明取得的技术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通信配件生产用上料送料方法,其首先是将待上料的配件逐个码放到输送线路首端的导送腔道内,并对第二层的配件沿输送方向的自由度进行约束,使得第二层的配件、最下层的配件分别在同一铅锤面内的投影之间呈点接触/线接触/分离状布置,铅垂面垂直于输送方向;然后将最下层的配件输送方向移至输送线路上,并在最下层的配件移出的同时,自适应调节第二层的配件下落至最下层的位置;最后将输送线路上的配件沿着输送方向依序间隔输送。通过采用该上料送料方法,能够有效解决第二层的配件阻挡最下层的配件从导送腔道内移出的问题,从而达到方便将最下层的配件移出的目的。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发明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进料器在导送配件时的应用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5G通信配件生产用进料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未反映移出件;
图4为图3的主视图;
图5为图4中沿A-A向的剖视图;
图6为图4的俯视图;
图7为进料器与输送机构连接处的剖视图,其中剖切面为铅垂面,且平行于输送机构上的配件的输送方向;
图8为输送机构上靠近进料器一端的一个视角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9为输送机构上靠近进料器一端的另一视角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输送装置的主视图;
图11为图10中所示的输送装置所对应的轴测图。
各附图标号对应关系如下:
100-配件,110-a端,200-下料导送件,210-A导送腔道,220-B导送腔道,230-出料口,240-支架,300-约束件,310-约束部,320-导向部,330-调节部,400-移出件,410-固定块,420-拉料爪,430-夹料口,440-拉料气缸,500-输送机构,510-移动部,511-A移动件,512-B移动件,513-夹持卡口,514-耐磨件,520-活动支架,531-A滑座,532-B滑座,533-调节杆,534-升降驱动轴,541-A支撑件,542-B支撑件,543-支撑卡口,550-拉伸气缸,560-拉杆,600-机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具体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申请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申请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阅图1、图3至图11,本申请实施例首先提供了一种通信配件生产用上料送料方法,其旨在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在进料器的码放功分器腔体的时候,腔体的轴向就不是呈水平布置的,如果导送腔道的尺寸较小的话,腔体的下滑时就容易出现卡塞,如果进料器内导送腔道的尺寸较大,这样容易出现上层功分器腔体上圆形的端部与底部功分器腔体的腔身错开的情形,从而引发阻挡底部功分器腔体移出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本实施方案为,包含如下步骤:
步骤1,将待上料的配件100逐个码放到输送线路首端的导送腔道内,并对第二层的配件100沿a方向的自由度进行约束,使得第二层的配件100、最下层的配件100分别在a平面内的投影之间呈点接触/线接触/分离状布置;其中,所述第二层的配件100为导送腔道内从下往上数的第二层的配件100,所述a方向为配件100在输送线路上进行输送的方向;导送腔道沿a方向的宽度尺寸满足:配件100在导送腔道内具有沿a方向或a方向的逆方向移动的自由度;所述a平面为与a方向相垂直的铅垂面;
步骤2,将最下层的配件100沿a方向移至输送线路上,并在最下层的配件100移出的同时,自适应调节第二层的配件100下落至最下层的位置;
步骤3,将输送线路上的配件100沿着a方向依序间隔输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配件生产用上料送料方法,其首先是将待上料的配件100逐个码放到输送线路首端的导送腔道内,并对第二层的配件100沿输送方向的自由度进行约束,使得第二层的配件100、最下层的配件100分别在同一铅锤面内的投影之间呈点接触/线接触/分离状布置,铅垂面垂直于输送方向;然后将最下层的配件100输送方向移至输送线路上,并在最下层的配件100移出的同时,自适应调节第二层的配件100下落至最下层的位置;最后将输送线路上的配件100沿着输送方向依序间隔输送。通过采用该上料送料方法,能够有效解决第二层的配件100阻挡最下层的配件100从导送腔道内移出的问题,从而达到方便将最下层的配件100移出的目的。
其中,配件100为功分器腔体,外轮廓呈长条形,功分器腔体的一端为圆形、另一端为方形。
在步骤1中,将配件100以横状姿态叠放在导送腔道内,导送腔道内配件100的身长方向与a方向相交布置,且导送腔道内的配件100的件身中部裸露在外;通过对第二层的配件100的件身中部施加沿a方向的逆方向的抵靠约束力,使第二层的配件100沿a方向移动的自由度得以约束。
在导送腔道的靠近输送线路的一侧布置能够沿a方向浮动的约束部310;通过调节约束部310靠近导送腔道移动,实现对第二层的配件100施加沿a方向的逆方向的抵靠约束力,并通过调节约束部310远离导送腔道移动,实现解除/减小对第二层的配件100的抵靠约束力。
记配件100上沿其身长方向的一端为a端110,a端110的外轮廓为圆形且该端的尺寸较小,这样就使得a端110更容易阻挡下层的配件100移出。通过将约束部310与第二层的配件100上靠近a端110的件身抵靠,实现对第二层的配件100施加沿a方向的逆方向的抵靠约束力。
在步骤2中,在将最下层的配件100移出导送腔道的同时,通过自适应解除/减小对第二层的配件100的抵靠约束力,允许第二层的配件100下落至最下层的位置;在将最下层的配件100完全移出导送腔道后,第二层的配件100下落至最下层的位置,同时,第三层的配件100下落至第二层的位置并被抵靠约束在第二层,从而完成在最下层的配件100移出的同时,自适应调节第二层的配件100下落至最下层的位置的目的。
在最下层的配件100移出的路径上具有活动装配的调节部330;在最下层的配件100移出导送腔道的过程中,通过最下层的配件100的件身中部对调节部330进行抵靠,实现自适应解除/减小对第二层的配件100的抵靠约束力。
在第二层的配件100向最下层移动的过程中,调节第二层上侧的配件100在下移过程中向a方向的上游靠近移动。
具体地,在导送腔道的靠近输送线路的一侧具有立状的导向面;在第二层的配件100向最下层移动的过程中,通过导向面与第二层上侧的配件100进行抵靠,使得第二层上侧的配件100在下移过程中逐渐向a方向的上游靠近移动。
通过将上述步骤1中的约束部310与上述步骤2中的调节部330相连;然后在最下层的配件100移出导送腔道的过程中,通过配件100的件身抵靠调节部330,实现调节约束部310远离导送腔道移动;并在最下层的配件100完全移出导送腔道后,约束部310复位并对当前处于第二层的配件100进行抵靠约束。实施时,可以通过弹性作用力驱使约束部310复位,最下层的配件100在移出的过程中抵靠调节部330带动约束部310远离导料腔道移动,进而产生弹性作用力。
在实施步骤3时,先采用活动的夹料口430对最下层的配件100的件身中部进行夹持,然后调节夹料口430沿a方向移动至与输送线路上的预设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通过调节夹料口430张开,以允许配件100转移到输送线路的预设位置。所述预设位置为能够对移送至输送线路上的配件100进行支撑和/或定位的位置。
将输送线路上的配件100以横状姿态进行输送,并使输送线路上配件100的身长方向与a方向相交布置。
在输送线路上,采用固定的支撑部对配件100的两端进行支撑,采用活动的移动部510对支撑部上的配件100沿着a方向进行转移。
先通过移动部510对支撑部上的配件100进行抬升,然后移动部510将抬升的配件100移至下一位置,再然后移动部510将配件100下放到支撑部上,最后移动部510横移至初始位置,如此循环往复,使得各配件100依序间隔输送。
通过在支撑部上沿着a方向间隔设置的支撑卡口543对配件100的两端进行支撑定位,并使相邻两个支撑卡口543的间距与移动部510每次沿着a方向移动的位移量保持一致。
采用上下相对布置的A移动件511、B移动件512构成移动部510,通过调节A移动件511与B移动件512相互靠近实现对支撑部上的配件100进行夹持和抬升,通过调节A移动件511与B移动件512相互远离实现将配件100下放到支撑部上。
通过在B移动件512上沿着输送方向间隔设置夹持卡口513,对B移动件512上的配件100进行定位,并使相邻两个夹持卡口513的间距与相邻两个支撑卡口543的间距保持一致。
将A移动件511和B移动件512沿竖直方向滑动安装在活动支架520上,通过调节活动支架520沿a方向移动带动A移动件511和B移动件512随动,以将支撑部上的配件100沿着a方向进行转移。
如图1、图3至图1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5G通信配件生产用进料器,其能够应用于上述通信配件生产用上料送料方法,旨在解决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为:在进料器的码放功分器腔体的时候,腔体的轴向就不是呈水平布置的,如果导送腔道的尺寸较小的话,腔体的下滑时就容易出现卡塞,如果进料器内导送腔道的尺寸较大,这样容易出现上层功分器腔体上圆形的端部与底部功分器腔体的腔身错开的情形,从而引发阻挡底部功分器腔体移出的问题。
本实施例所采用的基础的实施方案为:进料器包括用于导送配件100的下料导送件200,下料导送件200上具有两立状相对布置的A导送腔道210和B导送腔道220,配件100在下料导送件200上叠码状布置,配件100的两端分别装配约束在A、B导送腔道220内且配件100在下料导送件200内具有沿a方向或a方向的逆方向移动的自由度,下料导送件200的下端具有供最下层配件100进行移出的出料口230,a方向为水平方向且该水平方向指向与出料口230的出料指向相同,下料导送件200的旁侧设置约束件300,约束件300至少对第二层的配件100沿a方向的自由度进行约束,并约束使得第二层的配件100处于a方向的最上游布置,出料口230处设置有用于将最下层配件100移出的移出件400,所述第二层的配件100为下料导送件200内从下往上数的第二层的配件100。
其中,在下料导料件的上端还设有用于投放配件100的进料口,由进料口投放配件100后,配件100在A导送腔道210和B导送腔道220围合形成的下料滑道内下滑,通过逐个投放配件100,使得进入下料滑道内的配件100最终以叠码状从下往上依序叠放,出料口230布置在下料导料件的下端,从而可以按照配件100进入下料导料件的顺序,从出料口230依序取出配件100。对于移出件400的移出操作,满足先进先出、后进后出的取料顺序,这一点类似于C程序语言中的队列的特点。
其中,配件100在下料导送件200内具有沿a方向或a方向的逆方向移动的自由度,是为了使得进入下料滑道内的配件100能够因自身身重作用下滑进行叠放。为了避免解决因下料滑道的过大导致的上层配件100阻挡底层配件100移出的缺陷,采用下料导送件200旁侧的约束件300,至少对第二层的配件100沿a方向的自由度进行约束,并达到使第二层的配件100处于a方向的最上游布置的效果,这样可以防止第二层的配件100对最下层的配件100的移出产生干涉,有利于实现方便移出最下层的配件100的目的。
通过采用上述实施方案,能够在配件100下滑叠放在下料导送件200内的过程中,对从下往上数的至少第二层的配件100沿a方向移动的自动度进行约束,使得第二层的配件100处于a方向的最上游布置,从而防止第二层的配件100对最下层的配件100移出产生干涉,以便最下层的配件100能够被移出件400顺利、可靠地移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导送腔道的尺寸问题导致的上层配件100阻挡底部配件100移出的问题;而且,由于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能够有效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宕机率,以及因返工/维修设备引起的影响生产线正常运行的情形,从而有利于为生产线的正常可靠运行做出贡献,进而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如图5、图7至图9所示,进一步地,在约束件300上设置有约束部310,约束部310沿a方向可靠近或远离下料导送件200布置,约束部310抵靠配件100对配件100沿a方向移动的自由度进行约束。通过约束部310靠近下料导送件200实现对配件100的抵靠,进而对配件100沿a方向移动的自由度进行约束,达到使得第二层的配件100处于a方向的最上游布置的目的,从而解决第二层的配件100对最下层的配件100从下料导送件200中的移出产生阻碍的问题。
其中,约束部310可以与约束件300本体的一部分,也可以是独立的结构。只要能够实现上述功能并解决第二层的配件100阻碍最下层配件100移出的问题即可。
根据上述实施方案,虽然能够通过约束部310抵靠配件100对配件100沿a方向移动的自由度进行约束,但是如何调节约束部310远离下料导送件200,才能解除对配件100的约束,以使得配件100能够被允许下落至最下层。这是本实施例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本实施例采取的实施方案为:如图5、图7和图8所示,约束件300上具有调节部330,最下层配件100从出料口230移出过程中连接调节部330,调节部330用于调节约束部310向远离下料导送件200一侧进行移动。由于最下层配件100从出料口230移出过程中能够连接调节部330,通过调节部330调节约束部310向远离下料导送件200的一侧进行移动,继而使得第二层被约束部310约束的配件100下落至最下层,并在最下层配件100完全移出下料导送件200之时,由于调节部330失去与最下层配件100的连接关系,使得约束部310恢复对下落至第二层的配件100的约束。
具体地,参阅图3至图9,在配件100从出料口230移出过程中,通过配件100的件身中部抵靠调节部330,实现对约束部310位置的调整,继而使得约束部310向远离下料导送件200的一侧移动,从而使得原处于第二层的配件100下落至最下层,同时原处于第二层上侧的配件100向下移动;在配件100完全从出料口230移出、且脱离对调节部330的抵靠时,约束部310复位,并对下落至第二层的配件100进行抵靠,使得当前处于第二层的配件100沿a方向的自由度受到约束。
由于约束部310主要实现的目的是对第二层的配件100沿a方向的自由度进行约束,而对于第二层上侧的配件100,由于在下料导送件200内具有沿a方向和沿a方向的逆方向的自由度,因此,为了在第二层上侧的配件100能够在下移的过程中逐渐向能够方便被约束部310约束的位置移动,以及能够有利于后续被约束部310可靠约束,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实施方案为:如图5、图7至图9所示,约束件300上具有导向部320,导向部320用于调节第二层上侧的配件100在下移过程中向a方向的上游靠近移动。通过导向部320调节第二层上侧的配件100在下移过程中向a方向的上游靠近移动。
更为优选地,参阅图3至图9,约束件300为一竖状布置的条板件构成,条板件的上端安装在支架240上,条板件上具有上、下布置的导向段和调节段,导向段由上至下逐渐向靠近a方向上游布置,调节段由上至下逐渐向靠近a方向下游布置,导向段构成所述的导向部320,调节段构成所述的调节部330,导向段和调节段的交接处构成所述的约束部310。配件100在投入到下料导送件200内之后,在下滑的过程中被导向段调节并逐渐朝向a方向上游靠近移动,约束部310抵靠第二层的配件100,使得第二层的配件100沿a方向移动的自由度被限制,最下层的配件100可以随时被移出件400移出;在最下层配件100移出的过程中,与调节段抵靠,从而调节约束部310逐渐向远离下料导送件200的一侧移动,直至解除对第二层配件100的约束,恰在此时,最下层的配件100完全从出料口230移出,第二层的配件100下落至最下层,第三层的配件100下落至第二层的位置并被约束部310抵靠约束,如此重复上述操作,可以实现对下料导送件200内的配件100依次逐个取出的目的;并且,无论处于第二层的配件100是哪个,只要移至第二层的位置,就会被约束部310约束,而不会对最下层的配件100的移出产生阻碍或干涉,并且能够利用最下层的配件100的移出自适应调节约束部310解除对第二层配件100的约束,使得第二层的配件100能够被允许下移,这样每次允许移出一个配件100,且相邻两个配件100互补干涉,可以大大提高投放料的依序、可靠地进行,还能够保证配件100本体不受损伤。
在下料导送件200内叠码放置配件100时,条板件的上端主要起的作用是,逐步调整配件100向a方向的上游靠近移动,条板件的下端主要起的作用是,更为精确地对配件100上的特定件身部位进行抵靠约束,以防该特定件身部位对最下层的配件100的移出产生干涉,因此条板件上端、下端与配件100上的不同件身部位进行接触的可能性较大,而且这样更能对配件100在下料导送件200内的姿态进行逐步适应性地调节。为此,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实施方案为:参阅图3至图9,条板件的上端记为固定端,条板件的下端记为悬伸端,条板件倾斜布置,固定端、悬伸端分别与A导送腔道210的间距相异。
更为具体地,参阅图1、图3至图9,记配件100的一端为a端110,a端110的外轮廓为圆形且该端的尺寸较小,条板件的下端向靠近a端110的一侧倾斜布置。因为配件100a端110的尺寸小,第二层的配件100的a端110更容易与最下层的配件100的a端110发送错开布置的情形,而且越向a端110靠近,第二层的配件100的件身与最下层的配件100的件身错开的幅度越大,因此,通过将条板件的下端向靠近a端110的一侧倾斜布置,能够更加可靠地调节第二层配件100的a端110的件身向a方向的上游靠近,以防止第二层配件100的a端110的件身对最下层配件100的移出产生阻碍或干涉。
由于约束部310所能够具备的状态包括靠近或远离下料导送件200,那么能够实现这种目的的约束部310可以是,约束部310沿a方向浮动安装。采用浮动安装的情形,主要是约束部310本身是刚性的情形,由于刚性结构本身不易产生往复的形变,优选采用浮动安装的形式;当然,如果约束部310本身具有能够实现弹性形变的性能,也可以采用浮动安装形式,只是需要考虑浮动安装的浮动性能与约束部310本身的弹性之间就要满足的条件,至于如何才能满足相应的条件,这是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具备的通识就能够解决,只要能够可靠实现约束部310靠近或远离下料导送件200的目的即可。
作为本实施例优选的实施方案,条板件的上端铰接安装,条板件与复位弹簧相连接,复位弹簧驱使条板件向靠近a方向上游一侧转动。
当然,约束部310也可以采用固定安装形式,如果采用固定安装形式,主要是针对约束部310本身具有弹性形变性能的情形。
参阅图3至图11,作为本实施例优选的实施方案,条板件为弹性条板件,条板件的上端固定安装。
为了通过移出件400实现对下料导送件200中的配件100进行移出的目的,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一种实施方案为:如图7和图8所示,移出件400包括固定块410和相对于固定块410活动安装的拉料爪420,固定块410位于拉料爪420的内侧,移出件400处于如下两种状态,其一为:拉料爪420运动至与固定块410相对应布置形成一个向上的夹料口430,并通过夹料口430对下料导送件200内最下层的配件100进行夹紧,其二为:移出件400沿a方向移动,将最下层的配件100移出下料导送件200。通过该实施方案使得移出件400具有从下料导送件200内夹取配件100的工作状态、以及将夹取的配件100移出下料导送件200的工作状态,并分别能够实现夹取配件100、移出配件100的目的,进而实现对生产线进行进料上料的操作。而且,由于移出件400每一次执行动作,仅取出一个位于最下层的配件100,这样相邻两个配件100的移出、以及生产线上的相邻两个配件100就不容易发生干涉,从而保证各配件100本体不受损伤。
要利用移出件400将下料导送件200中的配件100进行移出,移出件400还需要具备其他一些条件,本申请实施例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案为:如图7至图9所示,还包括移动部510,移动部510具有分别沿a方向、竖直方向移动的自由度,固定块410固定安装在移动部510上,拉料爪420为一折形件构成,折形件转动装配在移动部510上,移动部510上还设置有拉料气缸440,拉料气缸440调节拉料爪420进行翻转运动,以实现夹料口430的启闭。本实施方案的实施原理在于,移动部510具有分别沿a方向、竖直方向移动的自由度,也即移出件400具有分别沿a方向、竖直方向移动的自由度,其中,由于移出件400具有沿a方向移动的自由度,可以通过调节移出件400沿a方向移动,可以实现移出件400在下料导送件200与生产输送线之间转换位置,由于移出件400具有沿竖直方向移动的自由度,可以通过调节移出件400沿竖直方向移动,以实现移出件400分别靠近/远离下料导送件200、生产输送线的目的。移出件400靠近下料导送件200,可以允许下料导送件200中最下层的配件100移入到移出件400的夹料口430内、以及通过夹料口430对配件100实施夹紧;移出件400靠近生产输送线,方便实现将夹取的配件100放置到生产输送线上;移出远离下料导送件200/生产输送线之后,可以防止移出件400沿a方向平移时与下料导送件200/生产输送线发生干涉。
下料导送件200的实施形式有多种,本申请实施例出于节约制作成本、用料成本、设备的轻量化、以及结构更加简单等方面的考虑,采取的优选实施方案为:下料导送件200为两相对布置的槽型件构成,槽型件的下端靠近a方向下游的槽壁上开设空缺部,空缺部用于组成所述的出料口230,出料口230与生产输送线的首端对应布置。
参阅图7至图11,本申请实施例在上述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还提供了一种输送装置,其包括用于对配件100进行输送的输送机构500、以及上述的5G通信配件生产用进料器的实施方案,进料器设置在输送机构500的首端,移出件400将下料导送件200中最下层的配件100移至输送机构500上,配件100在输送机构500上以横状姿态沿a方向依序间隔输送,输送机构500上的配件100的身长方向与下料导送件200中的配件100的身长方向保持一致。
本实施例提供的输送装置,其通过采用上述的进料器,并将进料器设置在输送机构500的首端,利用移出件400将下料导送件200内最下层的配件100移至输送机构500上,继而利用输送机构500对配件100进行输送,同时要配件100在输送线上以横状姿态沿a方向依序间隔进行输送,还要使得输送机构500上的配件100的身长方向与下料导送件200中的配件100的身长方向保持一致。从而使得进料器与输送机构500能够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实现协同工作,具体地就是,进料器实现依序逐个将配件100供应到输送机构500上,然后输送机构500对已移至输送机构500首端的配件100沿着a方向依序间隔输送,进而使得进料器与输送机构500构成完整的输送装置,最重要的是,进料器不会产生现有技术中的最下层配件100被第二层配件100阻挡而不能顺利移出的缺陷,从而保证进料的顺利进行,有益于在后续加工工序中对输送机构500上输送的配件100进行加工操作,有利于实现生产操作的自动化,大大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其中,为了实现对待加工的配件100进行有序、间隔输送,需要保证配件100在输送机构500上能够匀速输送,参阅图7至图11,输送机构500包括沿水平方向相对布置的A支撑件541和B支撑件542、以及移动部510,A支撑件541、B支撑件542均沿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布置,A支撑件541、B支撑件542分别与配件100上沿配件100身长方向的两端对应布置,A支撑件541、B支撑件542上分别沿a方向间隔设置用于对配件100进行支撑定位的支撑卡口543,下料导送件200设置在A支撑件541、B支撑件542的端部,出料口230布置在靠近A支撑件541、B支撑件542一侧,出料口230的高度与A支撑件541、B支撑件542高度保持一致,移动部510具有沿a方向相对于A支撑件541、B支撑件542移动的自由度,移出件400在移动部510沿a方向平移时拉动下料导送件200内最下层的配件100移至A支撑件541、B支撑件542端部的支撑卡口543内。通过在A支撑件541、B支撑件542上沿a方向间隔布置支撑卡口543,可以对处于支撑件上的配件100进行定位,使得每相邻两配件100在支撑件上的间距保持一致,从而保证每次移动部510对配件100进行移动时,移动的位移量与相邻两配件100的间距相适应,这样才能保证每次移动配件100之后,配件100能够与支撑件上的支撑卡口543准确对位,继而实现可靠定位。由于出料口230的高度与A支撑件541、B支撑件542的高度保持一致,这样能够使得移出件400将下料导送件200中的配件100可靠转移至由A支撑件541、B支撑件542所构成的支撑定位结构上。在具体实施时需要注意的是,出料口230距离支撑定位结构首端最近的支撑卡口543的间距,要与移出件400每次沿a方向的位移量保持一致。
为了能够实现将上料导送件内的配件100移出至A支撑件541、B支撑件542上的目的,本申请实施例进一步的实施方案为:参阅图7至图11,移动部510包括沿竖直方向相对布置的A移动件511、B移动件512,A移动件511、B移动件512分别具有沿竖直方向相对于A支撑件541、B支撑件542移动的自由度,移出件400装配在A移动件511/B移动件512上靠近下料导送件200一侧的端部,A移动件511/B移动件512沿a方向平移带动移出件400将下料导送件200内最下层的配件100移出。
在上述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还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对已经移至输送机构500上的配件100沿a方向依序间隔输送,由此,本实施例还需要提供的实施方案包括:参阅图7至图11,A支撑件541、B支撑件542固定装配在机架600上,机架600上装配有沿输送方向活动安装的活动支架520,A移动件511、B移动件512沿竖直方向活动安装在活动支架520上,移出件400装配在B移动件512上,A支撑件541、B支撑件542、A移动件511、B移动件512、移出件400至少处于如下两种状态:
其一为:配件100上沿其身长方向的两端分别被A支撑件541、B支撑件542进行支撑定位,A移动件511位于配件100的上侧,B移动件512和移出件400位于配件100的下侧;
其二为:B移动件512抬升配件100从A支撑件541、B支撑件542上脱离,A移动件511下行,A移动件511、B移动件512将配件100夹紧,同时,移出件400上升并通过夹料口430对下料导送件200内最下层的配件100进行夹持,然后,活动支架520沿着输送方向水平移动距离d1,A移动件511上行、B移动件512和移出件400下行、且移出件400的夹料口430打开,使得配件100落至A支撑件541、B支撑件542上进行支撑定位,活动支架520沿着输送方向的反向方向水平移动距离d1,距离d1为沿a方向的两相邻支撑卡口543之间的间距。
在对已经处于A支撑件541、B支撑件542上的配件100进行夹紧和平移的过程中,如果配件100在A移动件511、B移动件512之间发生打滑而产生移位,就会影响后续移动到位后与支撑件上的支撑卡口543的准确对位。鉴于此缺陷,本实施例给出了更进一步的解决方案:参阅图7至图11,A移动件511和/或B移动件512上用于接触配件100的表面上设置耐磨件514。通过采用耐磨件514可达到防止被夹持的配件100在A移动件511、B移动件512之间发生移位的情形,进而解决上述缺陷,使得被夹持的配件100在移动部510移动到位后,能够将配件100与支撑件上下一支撑卡口543准确对位,方便配件100准确落入对应的支撑卡口543内,由支撑件对配件100进行可靠定位和支撑。
由于B移动件512位于A移动件511的下方,B移动件512主要实现对配件100的支撑,鉴于对配件100的定位需求的适应,可以将耐磨件514布置在A移动件511的下表面,如图7至图9所示。
具体地,参阅图7至图9,耐磨件514为橡胶管构成,橡胶管内充有气体,橡胶管通过扎带绑扎在A移动件511上,橡胶管自由状态时,橡胶管上与支撑卡口543相对应的部位呈现充盈凸起状。
参阅图10和图11,如果要橡胶管上与支撑卡口543相对应的每个部位所呈现的充盈状态保持一致的话,那么可以将扎带的绑扎位置等间距布置,也即要使得相邻两个绑扎位置的间隔与相邻两个支撑卡口543的间隔相一致。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具体实施时,如果要想更简单地实施上述方案,并且要节约成本的话,可以减少绑扎位置,只要能够将橡胶管可靠绑缚在A移动件511上,并且能够实现防滑功能即可。
参阅图10和图11,为了简化B移动件512的结构、对B移动件512的重量进行轻量化处理,以及对配件100的可靠支撑,本申请实施更进一步的实施方案可以是:B移动件512为槽口向上的槽型件构成,槽型件的两槽壁上分别设置夹持卡口513,夹持卡口513沿槽形件的槽长方向等间距布置,槽形件的槽长方向与a方向保持一致,沿a方向的两相邻夹持卡口513的间距为d1。由于B移动件512为槽口向上的槽形件构成,因此能够通过槽形件上的两侧壁上边部对配件100上沿其身长方向的件身进行支撑,且支撑点是间隔布置的,达到的效果是对配件100的件身采用两点支撑,而且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通识,可以利用两点支撑的方式实现对配件100的可靠支撑;而且,由于槽型件的两槽壁上分别设置夹持卡口513,可以利用夹持卡口513对处于B移动件512上的配件100进行定位;再则,由于夹持卡口513沿槽形件的槽长方向等间距布置,槽形件的槽长方向与a方向保持一致,沿a方向的两相邻夹持卡口513的间距为d1,也即是相邻两夹持卡口513的间距与相邻两支撑卡口543的间距一致,这样的话,通过采用这样的B移动件512可以对处于A支撑件541、B支撑件542上的等间隔排布的各配件100,同时进行抬升、夹取和平移位置,从而同步转移各间隔布置的配件100沿着a方向逐步输送,每一次移动的位移量为d1,每次从下料导送件200内取出的配件100也会加入到被输送的配件100的队列中,从而使得进料和送料的工步执行能够协同进行、有序进行。
具体地,A支撑件541、B支撑件542为两呈倒八字形布置的两板体构成。倒八字形的布置形式,可以增大A支撑件541、B支撑件542的上边部之间的间距,达到的效果是,可以使得支撑卡口543对配件100进行支撑定位的位置,更加靠近配件100沿其身长方向的端部,进而使得配件100的中心处于A支撑件541与B支撑件542之间,这样对于配件100的支撑定位更加可靠稳定。
在实现调节A移动件511、B移动件512沿竖直方向的位置方面,以及调节A移动件511、B移动件512沿水平方向平移的目的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具体实施方案为:参阅图10和图11,A移动件511两端分别通过A连接件与A滑座531相连接,B移动件512两端通过B连接件与B滑座532相连接,同一端的A滑座531和B滑座532分别装配在调节杆533上,调节杆533的两端设置反向螺纹段,A滑座531、B滑座532分别与调节杆533组成丝杆螺母调节机构,调节杆533装配在活动支架520上,支撑定位单元下方设置有升降驱动轴534,升降驱动轴534的长度方向与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保持一致,升降驱动轴534的两端分别装配有滑动轴承座,调节杆533与升降驱动轴534传动连接,转动升降驱动轴534调节A移动件511、B移动件512相互靠近或远离,活动支架520和机架600之间设置有横状布置的拉杆560,拉杆560的一端与机架600铰接连接,拉杆560的另一端装配拉伸气缸550,拉伸气缸550的缸体与活动支架520相连接,拉伸气缸550调节活动支架520水平移动。
其中,拉杆560可以是由拉伸气缸550的伸缩杆构成。
更为优选地,参阅图7至图11,支撑卡口543、夹持卡口513均为V形卡口。通过采用V形的卡口形式,能够适应不同尺寸或外轮廓的配件100的定位需求。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中未具体描述和解释说明的结构、装置以及操作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和限定,均按照本领域的常规手段进行实施。

Claims (10)

1.一种通信配件生产用上料送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步骤:
将待上料的配件逐个码放到输送线路首端的导送腔道内,并对第二层的配件沿a方向的自由度进行约束,使得第二层的配件、最下层的配件分别在a平面内的投影之间呈点接触/线接触/分离状布置;其中,所述第二层的配件为导送腔道内从下往上数的第二层的配件,所述a方向为配件在输送线路上进行输送的方向;导送腔道沿a方向的宽度尺寸满足:配件在导送腔道内具有沿a方向或a方向的逆方向移动的自由度;所述a平面为与a方向相垂直的铅垂面;
将最下层的配件沿a方向移至输送线路上,并在最下层的配件移出的同时,自适应调节第二层的配件下落至最下层的位置;
将输送线路上的配件沿着a方向依序间隔输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配件生产用上料送料方法,其特征在于,配件为长条形结构,配件以横状姿态叠放在导送腔道内,导送腔道内配件的身长方向与a方向相交布置,且导送腔道内的配件的件身中部裸露在外;
通过对第二层的配件的件身中部施加沿a方向的逆方向的抵靠约束力,使第二层的配件沿a方向移动的自由度得以约束;
在将最下层的配件移出导送腔道的同时,通过自适应解除/减小对第二层的配件的抵靠约束力,允许第二层的配件下落至最下层的位置;
在将最下层的配件完全移出导送腔道后,第二层的配件下落至最下层的位置,同时,第三层的配件下落至第二层的位置并被抵靠约束在第二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配件生产用上料送料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最下层的配件移出的路径上具有活动装配的调节部;
在最下层的配件移出导送腔道的过程中,通过最下层的配件的件身中部对调节部进行抵靠,实现自适应解除/减小对第二层的配件的抵靠约束力。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通信配件生产用上料送料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导送腔道的靠近输送线路的一侧布置能够沿a方向浮动的约束部;
通过调节约束部靠近导送腔道移动,实现对第二层的配件施加沿a方向的逆方向的抵靠约束力,并通过调节约束部远离导送腔道移动,实现解除/减小对第二层的配件的抵靠约束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配件生产用上料送料方法,其特征在于,记配件上沿其身长方向的一端为a端,a端的外轮廓为圆形且该端的尺寸较小;
将约束部与第二层的配件上靠近a端的件身抵靠,实现对第二层的配件施加沿a方向的逆方向的抵靠约束力。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配件生产用上料送料方法,其特征在于,约束部与调节部相连;
在最下层的配件移出导送腔道的过程中,通过配件的件身抵靠调节部,实现调节约束部远离导送腔道移动;在最下层的配件完全移出导送腔道后,约束部复位并对当前处于第二层的配件进行抵靠约束。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配件生产用上料送料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二层的配件向最下层移动的过程中,调节第二层上侧的配件在下移过程中向a方向的上游靠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配件生产用上料送料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导送腔道的靠近输送线路的一侧具有立状的导向面;
在第二层的配件向最下层移动的过程中,通过导向面与第二层上侧的配件进行抵靠,使得第二层上侧的配件在下移过程中逐渐向a方向的上游靠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配件生产用上料送料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最下层的配件沿a方向移至输送线路上的步骤包括:先采用活动的夹料口对最下层的配件的件身中部进行夹持,然后调节夹料口沿a方向移动至与输送线路上的预设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通过调节夹料口张开,以允许配件转移到输送线路的预设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配件生产用上料送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特征A~G中至少一者:
特征A.将输送线路上的配件以横状姿态进行输送,并使输送线路上配件的身长方向与a方向相交布置;
特征B.在输送线路上,采用固定的支撑部对配件的两端进行支撑,采用活动的移动部对支撑部上的配件沿着a方向进行转移;
特征C.先通过移动部对支撑部上的配件进行抬升,然后移动部将抬升的配件移至下一位置,再然后移动部将配件下放到支撑部上,最后移动部横移至初始位置,如此循环往复,使得各配件依序间隔输送;
特征D.通过在支撑部上沿着a方向间隔设置的支撑卡口对配件的两端进行支撑定位,并使相邻两个支撑卡口的间距与移动部每次沿着a方向移动的位移量保持一致;
特征E.采用上下相对布置的A移动件、B移动件构成移动部,通过调节A移动件与B移动件相互靠近实现对支撑部上的配件进行夹持和抬升,通过调节A移动件与B移动件相互远离实现将配件下放到支撑部上;
特征F.通过在B移动件上沿着输送方向间隔设置夹持卡口,对B移动件上的配件进行定位,并使相邻两个夹持卡口的间距与相邻两个支撑卡口的间距保持一致;
特征G.将A移动件和B移动件沿竖直方向滑动安装在活动支架上,通过调节活动支架沿a方向移动带动A移动件和B移动件随动,以将支撑部上的配件沿着a方向进行转移。
CN202010406041.6A 2020-05-14 2020-05-14 一种通信配件生产用上料送料方法 Active CN1114984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06041.6A CN111498469B (zh) 2020-05-14 2020-05-14 一种通信配件生产用上料送料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06041.6A CN111498469B (zh) 2020-05-14 2020-05-14 一种通信配件生产用上料送料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98469A true CN111498469A (zh) 2020-08-07
CN111498469B CN111498469B (zh) 2022-03-04

Family

ID=71865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06041.6A Active CN111498469B (zh) 2020-05-14 2020-05-14 一种通信配件生产用上料送料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98469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06551A (ja) * 2000-01-31 2001-07-31 Nitta Ind Corp ペットボトルの下部排出式ストッカー
CN201206059Y (zh) * 2008-04-03 2009-03-11 富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棒材送料机
CN106276152A (zh) * 2016-08-09 2017-01-04 山西北方兴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管状推进剂自动混同装置
CN110614803A (zh) * 2019-09-22 2019-12-27 温州市科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药盒全自动化出料装置
CN210012347U (zh) * 2019-05-20 2020-02-04 中原内配集团轴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轴瓦成型送料装置
US20200078891A1 (en) * 2018-09-06 2020-03-12 Advanced Machine & Engineering Co. Automatic Load Tabl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06551A (ja) * 2000-01-31 2001-07-31 Nitta Ind Corp ペットボトルの下部排出式ストッカー
CN201206059Y (zh) * 2008-04-03 2009-03-11 富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棒材送料机
CN106276152A (zh) * 2016-08-09 2017-01-04 山西北方兴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管状推进剂自动混同装置
US20200078891A1 (en) * 2018-09-06 2020-03-12 Advanced Machine & Engineering Co. Automatic Load Table
CN210012347U (zh) * 2019-05-20 2020-02-04 中原内配集团轴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轴瓦成型送料装置
CN110614803A (zh) * 2019-09-22 2019-12-27 温州市科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药盒全自动化出料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98469B (zh) 2022-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91721B (zh) 一种通信配件生产用进料器和输送装置
CN109368168B (zh) 衬套外管全自动内涂胶生产线的送管系统
CN206622275U (zh) 一种贴片式led灯点胶机
CN213264681U (zh) 料盘分离装置及供料设备
TW201803794A (zh) 自動疊料機及自動疊料方法
CN111498469B (zh) 一种通信配件生产用上料送料方法
CN109016338B (zh) 用于usb线成型设备上的治具滑道机构和usb线自动成型机
CN210709679U (zh) 一种扁管自动装盘机
CN113324892A (zh) 日用口罩生产用透气性检测设备
CN115535604B (zh) 料盒下料装置及下料方法
CN212245059U (zh) 一种筒状物料输送机构
KR101446202B1 (ko) 스틱 공급장치
CN112811198A (zh) 一种智能堆垛及分离装置
CN217497793U (zh) 一种包装盒上料机构
CN214191407U (zh) 自动变距送料设备
CN113148639A (zh) 料仓夹持装置及载板输出设备
CN109130071B (zh) Usb线自动成型机
CN208732121U (zh) 一种板状物料输送系统
KR101539741B1 (ko) 제품 성형완성 후 제품에 흠집을 막기 위한 수직컨베이어를 구비하는 포머
CN218431917U (zh) 全自动装箱机
CN108607936B (zh) 一种能够精准输送的y电容切脚机构
CN116281105B (zh) 一种管材自动上料与下料一体设备
CN219786229U (zh) 冲孔总成及包括其型材加工线
CA2290190A1 (en) Lumber spacing board conveyor meter
CN218490023U (zh) 一种存储理料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A material feeding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munication accessories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823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304

Pledgee: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orporation Yuexi Sub-branch

Pledgor: Anhui Chuanyu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2980013336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ate of cancellation: 20230912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304

Pledgee: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orporation Yuexi Sub-branch

Pledgor: Anhui Chuanyu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29800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