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93648B - 一种物理不粘锅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物理不粘锅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93648B
CN111493648B CN202010322712.0A CN202010322712A CN111493648B CN 111493648 B CN111493648 B CN 111493648B CN 202010322712 A CN202010322712 A CN 202010322712A CN 111493648 B CN111493648 B CN 1114936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body
stick
concave
area
physical n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2271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93648A (zh
Inventor
王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Bach Kitchen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Bach Kitchen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Bach Kitchen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Bach Kitchenwar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4936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936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936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936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2Cooking-vessels with enlarged heating surfaces
    • A47J27/022Cooking-vessels with enlarged heating surfaces with enlarged botto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1/00Methods for use of abrasive blasting for producing particular effects; Use of auxiliary equipment in connection with such methods
    • B24C1/06Methods for use of abrasive blasting for producing particular effects; Use of auxiliary equipment in connection with such methods for producing matt surfaces, e.g. on plastic materials, on gla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okers (AREA)
  • Frying-Pans Or Fry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厨房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物理不粘锅及其制备方法,包括锅身,所述锅身内表面的材料为铁或不锈钢并具有物理不粘层,物理不粘层包括至少为微米级的粗糙面,所述粗糙面上进一步形成纳米级粗糙的多孔结构的氧化膜,所述氧化膜的孔径能够随受热温度的改变而缩张;仿荷叶的表面结构,结合了不粘锅所处的环境,在粗糙表面结合氧化膜达到物理不粘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物理不粘锅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厨房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物理不粘锅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规的不粘锅,需要在锅的内表面喷涂化学不粘涂层,这种化学不粘涂层在高温下容易分解失效,而且涂层在金属铲的使用下会很快破坏。为了使不粘锅具有不易粘、易清洗、快速平均的受热等特点,目前市面上有多种解决方案。比如CN201020591079.7为代表的在锅底部的顶面上布设多个凹槽形成纹路,并在凹槽中设置铁氟龙材质不粘层的解决方案。还有CN201310455227.0,对凹槽纹路的设置进行了深化设计,明确了凹槽条纹的长度、宽度、高度以及凸点的大小和高度,在此基础上喷涂不粘涂料,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将锅身表面打磨等工艺成为最终产品。
以上解决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不粘的效果,但是存在同样的问题,都使用了化学材质的不粘涂层。众所周知,不粘锅的化学不粘涂层容易在高温烧菜时不粘性能失效或易脱落,从而导致炒菜食物粘锅和误食化学涂层等问题。
因此生产厂商放弃以设置化学不粘层的方案来达到不粘的效果,而往物理不粘的方向来实现不粘的效果。以荷叶效应为原理来设计不粘层尤为突出;荷叶效应也叫作自清洁效应,主要应用在物体表面,可以实现防水防油的效果,具体而言,荷叶效应原理在于荷叶的上表面布满非常多乳突,平均大小约为53-57微米,它们也是由6-13微米大小的微型突起聚在一起构成,而这些乳突表面布满更多的体型更小的乳突,乳突的平均大小约为6-8微米,平均高度约为11-13微米,平均间距约19-21微米,乳突的顶端均呈扁平状且中央略微凹陷。这种乳突结构用肉眼以及普通显微镜是很难察觉的,通常被称作多重纳米和微米级的超微结构。这些大大小小的乳突和突起在荷叶表面上犹如一个挨一个隆起的“小山包”,“小山包”之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空气,这样就在紧贴叶面上形成一层极薄,只有纳米级厚的空气层。水滴最小直径为1-2毫米(1毫米=1000微米),这相比荷叶表面上的乳突要大得多,因此雨水落到叶面上后,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只能同叶面上“小山包”的顶端形成几个点的接触,从而不能浸润到荷叶表面上。水滴在自身的表面张力作用下形成球状体,水球在滚动中吸附灰尘,并滚出叶面,从而达到清洁叶面的效果。
而仅将该结构应用于不粘锅表面,形成物理不粘层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荷叶处于常温的环境中,会形成极薄的空气层,且滴落到荷叶上的水滴也是常温状态下或甚至温度偏低情况下打落到荷叶上,但是不粘锅需要进一步的加热,其锅体的温度会不断上升甚至到达250多度以上,所以,仅将该结构应用于不粘锅上还无法完全达到不粘的效果。
因此,在荷叶效应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其物理不粘的方案,能够更有效地结合不粘锅使用环境特点,设计出一款以物理不粘方式的不粘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物理不粘锅,该不粘锅在现有仿生荷叶物理不粘原理基础上,结合锁油具有疏水效果,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物理不粘;相比于化学涂层不粘锅更卫生健康。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主要技术解决手段是提供一种物理不粘锅,包括锅身,所述锅身内表面的材料为铁或不锈钢并具有物理不粘层,物理不粘层包括至少为微米级的粗糙面,所述粗糙面上进一步形成纳米级粗糙多孔结构的氧化膜;微米和纳米微观粗糙膜层在实际烹调使用时具有蓄油锁油作用,从而实现物理不粘功能;所述氧化膜的孔径能够随受热温度的改变而缩张,使用时用猪肉或动物油脂或油加热养锅后,所述氧化膜的孔径随着锅体温度上升而扩张,随着锅身温度下降而收缩;进一步说明,当使用者对锅身进行加热时,氧化膜的孔径扩张,便于油脂的进入;当停止对锅身进行加热时,锅身温度逐渐冷却,氧化膜的孔径收缩,进入孔内油脂就被锁入在内,进而实现锁油功能。
背景技术中已经说明了现有物理不粘原理在加热状态下的不足之处;而本方案在荷叶物理不粘基础上,结合锁油具有疏水效果,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物理不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粗糙面由数个至少为微米级的乳突构成,其中,至少为微米级应解释为微米级或纳米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粗糙面至少其表层的硬度为HV400~1100,一方面是不粘锅作业时,尽可能减低锅铲对物理不粘层刮擦磨损,另一方面是防止钢丝球等洗锅工具刷锅时磨损物理不粘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锅身内表面形成凹凸结构,所述凹凸结构包括凸起于锅内表面的凸棱以及由凸棱围合构成的凹陷区,所述物理不粘层至少设置在所述凹陷区的锅体内表面上,该方案下,由于物理不粘层至少设置在所述凹陷区的锅体内表面,而凸棱又与凹陷区有个高度落差,那么当锅铲反复进行刮擦时,只能位于凸棱表面上,进而实现了利用凸棱保护凹陷区内的物理不粘层,避免物理不粘层被磨损,有利于实现不粘锅长久的不粘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陷区的凸棱侧壁上也具有氧化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陷区面积占比整个凹凸结构的面积为80%~95%,凸棱占比整个凹凸结构的面积为5%~20%。虽然凸棱保护凹陷区内的物理不粘层不会铲掉或磨损掉;但是凸棱顶部未设置不粘层。故合理布局凸棱和凹陷区所占整个凹凸结构面积的百分比十分重要,如果凸棱占用面积较大,则会导致不粘锅效果降低;如凹陷区占用面积较大,则会导致凸棱对于凹陷区的保护降低,尤其是在钢丝球刷锅过程中极容易损坏凹陷区内的物理不粘层。该部分的均匀合理布局即保证了凸棱设置能够保护物理不粘层,同时不影响不粘锅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陷区的下凹深度为0.01~0.13毫米。下凹深度如果过于深的话,在炒菜过程中,下凹深度较大可能导致粘稠状食材(如鸡蛋),部分区域下凹较深,与凸棱上的食材形成较高落差,而使食物分离;部分食材残留在凹陷区内,无法被铲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锅身为单层或多层复合结构。
还提供了一种物理不粘锅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锅身制作:利用设备将板材制成锅身;
(2)喷砂工序:选用磨料,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将磨料喷向锅身表面,使得锅身表面形成至少微米级的粗糙面;
(3)表面处理:对锅身表面进行硬化处理,并在硬化层表面进一步形成纳米级粗糙的多孔结构的氧化膜。
在一些实施例中,(1)锅身制作进一步包括:
(1.1)凹凸结构处理:在材料为铁或不锈钢的板材表面通过化学蚀刻或机械压制出均匀分布的凹凸结构;
(1.2)拉伸工序:利用设备将形成凹凸结构的板材制成锅身。
在一些实施例中,(2)喷砂工序:选用36~130目的磨料,以0.4~0.8MPa压缩空气为动力,采用高速喷射设备将磨料喷向锅身内表面,并使得锅身表面形成多个微米级的乳突构成的粗糙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3)表面处理进一步包括:
(3.1)硬化工序:将锅身进行加热处理,锅身表面硬度达到HV400~1100;
(3.2)氧化工序:对达到硬化标准的锅身进行氧化处理,锅身的粗糙面上进一步形成纳米级粗糙的多孔结构的氧化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3.1)硬化工序:在进行热处理前,将锅身进行清洗,再放入热处理炉内,在400~650摄氏度的环境内热处理0.5~24小时,使得锅身表面形成硬度为HV400~1100、厚度为3~35微米的硬化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3.2)氧化工序:将形成硬化层的锅身放入装有液体或气体的处理炉内,并在400~500摄氏度的环境内氧化0.5~2小时。
在一些实施例中,(4)打磨工序:对锅身内表面的预设区域进行机械抛光,将凹凸结构中的凸棱处的粗糙面去除,保留凹凸结构中的凹陷区上的粗糙面,进而得到不粘锅的锅身。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 仿荷叶的表面结构,结合了不粘锅所处的环境,在粗糙表面结合氧化膜达到物理不粘的效果。
2. 对不粘锅进行养锅时,不粘锅的氧化膜可以实现锁油功能,并且养锅之后的锅体内表面,即使用中性洗涤剂清洗,仍具有类似荷叶不沾水的疏水性和物理不粘功能。
3. 取消了化学不沾涂层的设置,使得不粘锅在使用时更为健康和卫生。
4. 设置凹凸结构,凸棱保护设置在凹陷区的不粘层,减少锅铲直接与不沾层摩擦,延长锅身不粘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例的凹凸结构结合粗糙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实施例的乳突上的纳米级粗糙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实施例的锅身为多层结构示意图,
图中:锅身1、凹凸结构11、凸棱111、凹陷区112、内层作业层12、中间导热层13、外层受热层14、乳突2、纳米级粗糙a。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实施例一:
参考本发明说明书附图之图 1至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一优选实施的一种物理不粘锅被阐明,所述不粘锅的种类包括煮锅、煎锅、炒锅、奶锅等,本实施例以炒锅为例,其不粘锅包括锅身1,所述锅身1可以为单层或多层,锅身1为单层时材料可采用铁或不锈钢,所述不锈钢中的合金元素是Cr、Ni、Ti、Mn、N、Nb、Mo、Si、Cu等元素,其中主要合金元素是Cr。例如图1和图2,锅身1为单层,包括内层作业层12。锅身1为多层时材料可采用铁或不锈钢或复合材质,但无论单层还是多层至少其锅身1的内表面材质为铁或不锈钢,例如图3所述,锅身1为多层结构,从内到外依次包括内层作业层12、中间导热层13以及外层受热层14,那么至少内层作业层12的表面材料采用铁或不锈钢,此外,锅身1表面材质不能采用铝合金;所述锅身1内表面具有物理不粘层,物理不粘层包括至少为微米级的粗糙面,至少为微米级应解释为微米级或纳米级;所述粗糙面上进一步形成纳米级粗糙多孔结构的氧化膜;微米和纳米微观粗糙膜层在实际烹调使用时具有蓄油锁油作用,从而实现物理不粘功能;需要说明氧化膜形成的纳米级粗糙主要是由氧化工序产生的氧化物颗粒生成。如铁锅的氧化物(氧化铁),不锈钢的氧化膜(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铬等),所述氧化膜的孔径能够随受热温度的改变而缩张,因为氧化膜是由基体金属生成的,与基体金属结成为一个整体,与基体结合牢固,此外,氧化膜耐热性能优良。
具体而言,所述粗糙面由数个至少为微米级的乳突2构成,所述粗糙面至少其表层的硬度达到HV400~1100,所述锅身1内表面形成均匀分布的凹凸结构11,所述凹凸结构11包括凸起于锅体底壁内表面的凸棱111以及由凸棱111围合构成的凹陷区112,所述物理不粘层至少设置在所述凹陷区112的锅体内表面上,所述凹陷区112的凸棱111侧壁上也设有物理不粘层,增加该结构在凹凸结构下保证不粘的效果,如果不设置,可能存在侧壁沾过的情况;凸棱111的设置是为了保护凹陷区112的锅体内表面上的物理不粘层,因为如果没有凸棱111的话,在炒菜时,锅铲将直接反复在物理不粘层进行接触摩擦,长时间这样的工作,将磨损粗糙面,进而无法继续有不粘的效果,所述凹陷区112面积占比整个凹凸结构11的面积为80%~95%,为凸棱111的占比整个凹凸结构11的面积为5%~20%,所述凹陷区112的下凹深度为0.01~0.13毫米,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下凹深度为0.05~0.06毫米,下凹深度如果过于深的话,在炒菜过程中,下凹深度较大可能导致粘稠状食材(如鸡蛋),部分区域下凹较深,与凸棱上的食材形成较高落差,而使食物分离;部分食材残留在凹陷区内,无法被铲出;总而言之,该方案下,由于物理不粘层至少设置在所述凹陷区的锅体内表面,而凸棱又与凹陷区有个高度落差,那么当锅铲反复进行刮擦时,只能位于凸棱表面上,进而实现了利用凸棱保护凹陷区内的物理不粘层,避免物理不粘层被磨损,有利于实现长久的不粘效果。
当使用者初次使用时用猪肉或动物油脂或油加热养锅后,所述氧化膜的孔径随着锅体温度上升而扩张,随着锅身1温度下降而收缩;进一步说明,当使用者对锅身1进行加热时,氧化膜的孔径扩张,便于油脂的进入;当停止对锅身1进行加热时,锅身1温度逐渐冷却,氧化膜的孔径收缩,进入孔内油脂就被锁入在内,进而实现锁油功能;背景技术中已经说明了现有物理不粘原理在加热状态下的不足之处;而本方案在荷叶物理不粘基础上,结合锁油状态后的油脂拒水效果;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物理不粘。
需要特别指出,目前的实验中发现,采用上述结构下;铁锅和不锈钢锅能够实现上述锁油;但在铝锅上尝试无法实现,铝锅上采用硬质阳极氧化后形成微米级和纳米级粗糙,虽然具有微米和纳米粗糙结构,但是实际使用不粘效果差;从而只能通过涂层实现不粘。
实施例二:
一种实施例一所述不粘锅的制作方法被阐述,包括如下步骤:
(1)锅身1制作:利用将板材制成锅身1;
(2)喷砂工序:选用磨料,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将磨料喷向锅身1表面,使得锅身1表面形成至少微米级的粗糙面;
(3)表面处理:对锅身1表面进行硬化、氧化处理,在粗糙面上进一步形成纳米级粗糙多孔结构的氧化膜。
(4)打磨工序:对锅身1内表面的预设区域进行机械打磨,将凹凸结构11中的凸棱111处的粗糙面去除,保留凹凸结构11中的凹陷区112上的粗糙面,进而得到不粘锅的锅身1;由于凸棱顶部未设置不粘层;说明该部分均匀合理布局即保证了凸棱设置能够保护物理不粘层,同时不影响不粘锅效果。
(5)清洗和包装工序:将锅身1用超声波去抛光蜡,再用去离子热水清洗干净后,铆接手柄包装成品。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1)锅身1制作进一步包括:
(1.1)凹凸结构11处理:在铁或不锈钢的板材表面通过化学蚀刻或机械压制出均匀分布的凹凸结构11;下凹深度0.01~0.13毫米,优选的下凹深度为0.05~0.06毫米,下凹深度如果过于深的话,在炒菜过程中,食物可能会残留在凹陷区112内,而无法被铲出;凹凸结构11的凸棱111的横截面可以为半圆形或矩形;在铁板或不锈钢板表面通过化学蚀刻或雕刻或滚压方法形成凹凸结构11,雕刻包括切削雕刻和激光雕刻,其中,机械压制使用范围广,激光雕刻,可以制作更加精密的花纹;当化学蚀刻或机械压制工序后,以达到凸棱111占比整个凹凸结构11的面积为5%~20%,凹陷区112面积占比整个凹凸结构11的面积为80%~95%,上述两个面积占比范围只是本实施方式所产生的情况,总体来说只需要尽量减少凸棱111占比范围,增大凹陷区112面积的占比范围即可;烹调时金属铲使用,并不会破坏下凹处坚硬的物理不粘层,以达到锅能提供长期的物理不粘效果。
(1.2)拉伸工序:利用拉伸机将形成凹凸结构11的铁板材或不锈钢板材拉伸制成锅身1,并将锅边沿修整圆滑,所述锅身1的厚度为0.3~8毫米,优选锅身1厚度为0.6~5毫米。
在本实施例中,(2)喷砂工序:选用36~130目的磨料,以0.4~0.8MPa压缩空气为动力,采用高速喷射设备(例如喷枪等)将磨料喷向锅身1内表面,将其内表面杂质彻底清除,并使得锅身1表面形成多个至少为微米级的乳突构成的粗糙面,所述磨料采用棕刚玉或白刚玉等。
在本实施例中,(3)表面处理进一步包括:
(3.1)硬化工序:将喷砂工序完成后的锅身1进行清洗,清洗干净锅身1放入装有气体或液体热处理炉,在400~650摄氏度的环境内热处理0.5~24小时,使得锅身1表面形成硬度为HV400~1100、厚度为3~35微米的硬化层;
(3.2)氧化工序:对达到硬化标准的锅身1进行氧化处理,即将形成硬化层的锅身1放入装有液体或气体的处理炉内,并在400~500摄氏度的环境内氧化0.5~2小时,进而锅身1的粗糙面上进一步形成纳米级粗糙多孔结构的氧化膜。
进一步需要说明,硬化工序和氧化工序这两个步骤可以放置在同一个处理炉里完成,也可以分开完成两步工序;此外,完成硬化工序和氧化工序后,锅身1表面在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1000-3000倍观察下,可见锅内表面形成了具有3-35微米厚度和硬度为HV400~1100的微米级或纳米级粗糙面,粗糙面上进一步形成有纳米级粗糙a的多孔结构的氧化膜,由此该表面结构成为具有不粘特性的物理不粘层,而此时的凸棱111表面上也存在粗糙面以及纳米级粗糙a的多孔结构的氧化膜。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去除凸棱111上的粗糙面,所述不粘锅的制作方法中的步骤(4)抛光工序工序具体是:为了不破坏锅内表面的微纳结构,锅内表面的抛光采用软布轮进行抛光,进而抛掉凸棱111出的粗糙面,使得凸棱111表面变得相对光滑;而锅外表面的打磨采用60~320目尼龙轮对其砂光,可有效防止锅身1在燃气灶上打滑。
综述:
从上述的实施例一以及实施例二,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锅身1经热处理硬化和氧化后,其颜色为深灰色或黑色,为一般消费者所青睐;但是一般金属基材锅具使用容易粘锅,因此本申请进一步在锅内表面设置了硬化处理的微米级或纳米级粗糙面的物理不粘层,经消费者初次使用时用猪肉或动物油脂或油加热养锅后,锅身1温度上升,其纳米级粗糙氧化膜的孔径随温度而扩张,猪肉或动物油脂或油从孔进入,当停止对锅身1进行加热时,锅身1温度逐渐冷却,其纳米级粗糙氧化膜的孔径随温度而收缩,将油脂就被锁入在内,进而产生蓄油作用,当下次需要对锅身1加热炒菜时,油脂再次出入,微米或纳米结构的粗糙面结合锁油效果进而避免炒菜粘锅的现象,实现物理不粘的效果。养锅之后的锅体内表面,即使用中性洗涤剂清洗,仍具有类似荷叶不沾水的疏水性和物理不粘功能。
本发明依据在荷叶效应的仿生原理的基础上,再结合锅身1使用环境的特点进行总体设计,通过在锅身1内表面形成微米级或纳米级粗糙结构,使其具有无需喷涂化学涂料也能达到不粘的效果,也改变了长期以来业界认为锅底尽可能的平滑才能不粘的观点,获得了预料不到的不粘效果,有效解决了业界长久以来依赖化学涂层提升不粘效果而无法解决高温烧菜时不粘性能失效或易脱落的问题,使人们的饮食更加健康。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发明除了创造性的提出了依据荷叶不粘水的仿生原理,通过在锅身1内表面形成亚毫米级、微米级和/或纳米级多元粗糙结构,使其具有无需喷涂化学涂料即具有不粘的效果之外,本发明提及的喷砂、热处理及氧化等工序的工艺参数组合是保障最佳不粘效果的重要因素,工艺参数的组合也是本发明的发明点之一。表面微米级和纳米级粗糙面的形成以及硬化层的形成都需要严格控制喷砂、热处理等工作的各项工艺参数才能达到理想的不粘性能,本发明提出的工艺参数是发明人经过大量的实验,反复的校正才摸索出来的,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凭想象或者简单的推理就能得到的。要达到最佳的效果,还需要使用本发明的工艺参数组合。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物理不粘锅,包括锅身,所述锅身内表面的材料为铁或不锈钢并具有物理不粘层,其特征在于,物理不粘层包括至少为微米级的粗糙面,所述粗糙面上进一步形成纳米级粗糙的多孔结构的氧化膜;所述粗糙面由数个至少为微米级的乳突构成,所述锅身内表面形成均匀分布的凹凸结构,所述凹凸结构包括凸起于锅体底壁内表面的凸棱以及由凸棱围合构成的凹陷区,所述物理不粘层至少设置在所述凹陷区的锅体内表面上,去除凹凸结构中的凸棱处的粗糙面,所述凹陷区面积占比整个凹凸结构的面积为80%~95%,凸棱占比整个凹凸结构的面积为5%~20%,微米和纳米微观粗糙膜层在实际烹调使用时具有蓄油锁油作用,从而实现物理不粘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理不粘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粗糙面至少其表层的硬度为HV400~11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理不粘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区的下凹深度为0.01~0.13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理不粘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身为单层或多层复合结构。
5.一种物理不粘锅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1)凹凸结构处理:在材料为铁或不锈钢的板材表面通过化学蚀刻或机械压制出凹凸结构,凹陷区面积占比整个凹凸结构的面积为80%~95%,凸棱占比整个凹凸结构的面积为5%~20%;
(1.2)拉伸工序:利用设备将形成凹凸结构的板材制成锅身;
(2)喷砂工序:选用磨料,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将磨料喷向锅身表面,使得锅身表面形成至少微米级的粗糙面;
(3)表面处理:对锅身表面进行处理,在粗糙面上进一步形成纳米级粗糙的多孔结构的氧化膜;
(4)打磨工序:对锅身内表面的预设区域进行机械抛光,将凹凸结构中的凸棱处的粗糙面去除,保留凹凸结构中的凹陷区上的粗糙面,进而得到不粘锅的锅身。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物理不粘锅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2)喷砂工序:选用36~130目的磨料,以0.4~0.8MPa压缩空气为动力,采用高速喷射设备将磨料喷向锅身内表面,并使得锅身表面形成多个微米级的乳突构成的粗糙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物理不粘锅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3)表面处理进一步包括:
(3.1)硬化工序:将锅身进行加热处理,锅身表面硬度达到HV400~1100;
(3.2)氧化工序:对达到硬化标准的锅身进行氧化处理,锅身的粗糙面上进一步形成纳米级粗糙的多孔结构的氧化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物理不粘锅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3.1)硬化工序:在进行热处理前,将锅身进行清洗,再放入热处理炉内,在400~650摄氏度的环境内热处理0.5~24小时,使得锅身表面形成硬度为HV400~1100、厚度为3~35微米的硬化层。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物理不粘锅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3.2)氧化工序:将形成硬化层的锅身放入装有液体或气体的处理炉内,并在400~500摄氏度的环境内氧化0.5~2小时。
CN202010322712.0A 2020-04-07 2020-04-22 一种物理不粘锅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14936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909955 2020-04-07
CN202020490995 2020-04-07
CN2020102657367 2020-04-07
CN202010265736 2020-04-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93648A CN111493648A (zh) 2020-08-07
CN111493648B true CN111493648B (zh) 2022-02-22

Family

ID=7141245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22712.0A Active CN111493648B (zh) 2020-04-07 2020-04-22 一种物理不粘锅及其制备方法
CN202020613803.5U Active CN212546564U (zh) 2020-04-07 2020-04-22 一种具有凹凸结构的物理不粘锅
CN202010322008.5A Pending CN111387795A (zh) 2020-04-07 2020-04-22 一种具有凹凸结构的物理不粘锅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13803.5U Active CN212546564U (zh) 2020-04-07 2020-04-22 一种具有凹凸结构的物理不粘锅
CN202010322008.5A Pending CN111387795A (zh) 2020-04-07 2020-04-22 一种具有凹凸结构的物理不粘锅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1114936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20000451T5 (de) * 2020-04-07 2021-11-25 Zhejiang Bahe Kitchenware Co., Ltd. Physikalische Antihaftpfanne mit einer Konkav-konvex-Struktur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CN113349624B (zh) * 2021-06-10 2022-12-06 浙江巴赫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含铜不锈钢的物理不粘锅及其制作方法
CN113455913A (zh) * 2021-06-18 2021-10-01 浙江巴赫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物理不粘性的渗层组织
CN113549865B (zh) * 2021-07-27 2023-03-14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 一种铁基合金粉末、棱纹型仿生减阻耐磨结构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4190774B (zh) * 2021-12-17 2023-08-04 武汉苏泊尔炊具有限公司 炊具及其制造方法
CN114041693B (zh) * 2021-12-17 2022-12-09 武汉苏泊尔炊具有限公司 炊具及其制造方法
CN114587150B (zh) * 2022-03-02 2023-10-20 爱仕达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制备方法
CN115044898B (zh) * 2022-06-24 2023-09-01 武汉苏泊尔炊具有限公司 炊具的制造方法和炊具
CN115261802A (zh) * 2022-07-11 2022-11-01 武汉汇九厨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刻耐高温不粘金属厨具及其制备工艺
CN115741485B (zh) * 2022-11-21 2023-11-10 浙江新唐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无涂层烹饪食品用容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16024571A (zh) * 2022-12-09 2023-04-28 浙江新唐实业有限公司 空气炸锅内锅表面经氮化形成的防锈不粘器具及制备方法
CN116250728B (zh) * 2023-02-14 2023-10-20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不粘锅胆的制作方法
CN116250726B (zh) * 2023-02-14 2023-11-17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米饭烹饪器具的内胆及烹饪器具
CN116458776A (zh) * 2023-04-07 2023-07-21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及烹饪器具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35994A2 (ko) * 2011-09-05 2013-03-14 Oh Gi-Whan 조리기구 내부표면의 코팅구조 및 코팅방법
CN107495826A (zh) * 2017-08-29 2017-12-22 李明守 一种具有防粘结构的不粘锅
CN207125615U (zh) * 2017-03-20 2018-03-23 武汉苏泊尔炊具有限公司 微弧氧化不粘锅
JP3217933U (ja) * 2018-05-30 2018-09-13 金次 小笠原 酸化被膜(黒錆)仕様の鉄鋳物調理器具
CN110257761A (zh) * 2019-06-14 2019-09-20 武汉汇九厨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涂层耐磨防锈不粘铁锅及其制造工艺
CN110448183A (zh) * 2019-07-13 2019-11-15 金华乐嘉厨具有限公司 基于微弧氧化的不粘锅渗透工艺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96229B (zh) * 2008-10-13 2010-11-03 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荷叶式不粘炊具的制作方法
CN102641078B (zh) * 2012-04-16 2015-10-28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不粘炊具的制作方法
CN203341496U (zh) * 2013-05-03 2013-12-18 武汉苏泊尔炊具有限公司 不粘锅
CN107433331B (zh) * 2016-05-27 2020-03-17 王崇哲 具有莲花效应表面的锅具制备方法及结构
CN107536477A (zh) * 2016-06-28 2018-01-05 木沛松 一种网状结构钛金属复合不粘锅及其制造方法
CN206950017U (zh) * 2016-07-14 2018-02-02 武汉苏泊尔炊具有限公司 不粘炊具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35994A2 (ko) * 2011-09-05 2013-03-14 Oh Gi-Whan 조리기구 내부표면의 코팅구조 및 코팅방법
CN207125615U (zh) * 2017-03-20 2018-03-23 武汉苏泊尔炊具有限公司 微弧氧化不粘锅
CN107495826A (zh) * 2017-08-29 2017-12-22 李明守 一种具有防粘结构的不粘锅
JP3217933U (ja) * 2018-05-30 2018-09-13 金次 小笠原 酸化被膜(黒錆)仕様の鉄鋳物調理器具
CN110257761A (zh) * 2019-06-14 2019-09-20 武汉汇九厨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涂层耐磨防锈不粘铁锅及其制造工艺
CN110448183A (zh) * 2019-07-13 2019-11-15 金华乐嘉厨具有限公司 基于微弧氧化的不粘锅渗透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93648A (zh) 2020-08-07
CN212546564U (zh) 2021-02-19
CN111387795A (zh) 2020-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93648B (zh) 一种物理不粘锅及其制备方法
US5628426A (en) Cooking device having heatable work surface of raised dots
KR102349011B1 (ko) 부분적으로 코팅된 스테인레스강 내부면을 포함하는 요리 용기 및 요리 용기의 제조 방법
WO2021203504A1 (zh) 一种具有凹凸结构的物理不粘锅及其制备方法
US20050208272A1 (en) Non-stick cook surface
DE60300219T2 (de) Kochgerät mit wellenförmigem Kochprofil
TW201400067A (zh) 烹調用具表面及用以形成烹調用具表面之方法
US6782599B1 (en) Proces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ooking vessels and vessels obtained according to such process
CN109846371A (zh) 不粘锅具的制造方法
CN217959625U (zh) 一种零涂层不粘锅
US5440973A (en) Low-fat non-stick frying device
US20140234464A1 (en) Hand Held Multi-Purpose Utensil
CN113349624B (zh) 一种含铜不锈钢的物理不粘锅及其制作方法
CN111685605A (zh) 一种表层硬质植根不粘锅素材锅体制造方法
WO2024113983A1 (zh) 一种无涂层不粘锅具及其制作方法
CN212996000U (zh) 一种钛或钛复合钢不粘锅
US5471731A (en) Method of making low-fat non-stick frying device
US20030028989A1 (en) Ring mesh scrubbing pads
CN111805171A (zh) 内表面滚压喷涂的冷轧板锅具生产方法
CN115778164A (zh) 一种无涂层不粘锅具及其制作方法
CN219125942U (zh) 一种遍布凹点的零涂层不粘锅
CN220917126U (zh) 一种无涂层不粘锅
EP2986190A1 (en) Easy clean cookware
CN219661413U (zh) 一种钛合金不粘锅
CN218355665U (zh) 一种锅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