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92287A -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92287A
CN111492287A CN201880081941.9A CN201880081941A CN111492287A CN 111492287 A CN111492287 A CN 111492287A CN 201880081941 A CN201880081941 A CN 201880081941A CN 111492287 A CN111492287 A CN 1114922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optical system
focusing
lens
posi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8194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92287B (zh
Inventor
村谷真美
大竹史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k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k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4435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0624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4435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6935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kon Corp filed Critical Nik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4922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922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922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922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0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wo components only
    • G02B9/06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wo components only two + components
    • G02B9/08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wo components only two + components arranged about a stop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4Reversed telephoto objectiv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 G02B15/143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 G02B15/14350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arrang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5Diaphrag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组GF、孔径光阑S以及后组GR构成,前组GF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侧对焦组GFF,后组GR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侧对焦组GRF,在进行对焦时,前侧对焦组GFF和后侧对焦组GRF向物体侧移动,且满足预定的条件式。由此,提供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Description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光学系统的对焦方式,公知有使光学系统的像侧的透镜组移动的后对焦方式和使光学系统的中间透镜组移动的内对焦方式。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4-123018号公报。但是,在开放F值小且容易产生各像差的大孔径镜头中,存在由透镜组的移动引起的像差变动大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230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1方式提供一种光学系统,
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组、孔径光阑以及后组构成,所述前组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侧对焦组,
所述后组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侧对焦组,
在进行对焦时,所述前侧对焦组和后侧对焦组向物体侧移动,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250<XRF/XFF<1.500
其中,
XFF: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前侧对焦组的移动量
XRF: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后侧对焦组的移动量。
本发明的第2方式提供一种光学系统,
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组、孔径光阑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组构成,
所述前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侧对焦组,
所述后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侧对焦组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负透镜组,
在进行对焦时,所述前侧对焦组和所述后侧对焦组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位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具有负的光焦度。
本发明的第3方式提供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所述光学系统以如下的结构进行制造:
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组、孔径光阑以及后组构成,所述前组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侧对焦组,
所述后组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侧对焦组,
在进行对焦时,所述前侧对焦组和后侧对焦组向物体侧移动,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即,
0.250<XRF/XFF<1.500
其中,
XFF: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前侧对焦组的移动量
XRF: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后侧对焦组的移动量。
本发明的第4方式提供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所述光学系统以如下的结构进行制造:
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组、孔径光阑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组构成,
所述前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侧对焦组,
所述后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侧对焦组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负透镜组,
在进行对焦时,所述前侧对焦组和所述后侧对焦组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位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具有负的光焦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剖视图。
图2是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各像差图。
图3是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剖视图。
图4是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各像差图。
图5是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剖视图。
图6是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各像差图。
图7是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剖视图。
图8是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各像差图。
图9是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剖视图。
图10是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各像差图。
图11是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剖视图。
图12是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各像差图。
图13是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剖视图。
图14是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各像差图。
图15是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剖视图。
图16是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各像差图。
图17是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剖视图。
图18是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各像差图。
图19是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剖视图。
图20是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各像差图。
图21是第1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剖视图。
图22是第1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的各像差图。
图23是第1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远焦端状态的各像差图。
图24是示出具备光学系统的相机的结构的图。
图25是示出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的图。
图26是示出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组、孔径光阑以及后组构成,所述前组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侧对焦组,所述后组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侧对焦组,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的至少一部分的对焦时,所述前侧对焦组和后侧对焦组向物体侧移动,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
(1-1)0.250<XRF/XFF<1.500
其中,
XFF: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前侧对焦组的移动量
XRF: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后侧对焦组的移动量
在以往的负焦距型的广角镜头中,在使位于孔径光阑的像侧的透镜组为对焦组时,为了抑制像面变动需要使对焦组向物体侧大幅移动。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通过使配置于孔径光阑的物体侧的正透镜组和配置于孔径光阑的像侧的正透镜组作为对焦组而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对焦的结构,能够抑制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特别是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像差进行校正。另外,通过使对焦组为两个,从而还能够使各个对焦组实现轻量化而能够实现对焦动作的高速化。
上述条件式(1-1)是规定对焦时的两个对焦组的移动量的适当范围的条件式。另外,使对焦组向物体侧移动时的移动量为正,这对于后述的条件式(1-7)也同样。
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1)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后侧对焦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大,无法充分地对球面像差和彗差等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1)的下限值为0.300,进一步为0.350、0.400、0.450。
另一方面,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1)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后侧对焦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小,在极近距离物体对焦时无法确保充分的性能,像面弯曲像差的校正变得不足。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1)的上限值为1.400,进一步为1.300、1.200、1.100、1.000、0.900。
通过以上的结构,能够实现适合无反光镜相机且在实现对焦组的轻量化的同时抑制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而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光学系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在进行对焦时,所述孔径光阑的位置固定。由此,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像差等各像差进行校正,还能够抑制对焦时的上述各像差的变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
(1-2)0.400<Bf/f<2.000
其中,
B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从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距离、即后焦距
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
上述条件式(1-2)是规定后焦距和光学系统整体的焦距的适当范围的条件式。另外,对于条件式(1-2)中的Bf,在光学系统中存在滤光片等平行平板时使用将其替换为空气而计算出的值。这对于后述的条件式(1-3)、(1-6)、(1-13)中的ST、TL以及Bf也同样。
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2)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后焦距变大,虽然保持焦阑性,但是光学系统整体变得大型化。另外,如果想要抑制伴随大型化的前组直径的增大,则难以对畸变等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2)的上限值为1.900,进一步为1.800、1.700、1.600、1.500、1.400、1.300、1.200、1.100。
另一方面,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2)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出瞳的位置向物体侧位移。因此,阴影变得显著,特别是导致画面周边的分辨率的降低。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2)的下限值为0.450,进一步为0.500、0.550、0.600、0.70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3)。
(1-3)0.100<ST/TL<0.600
其中,
ST: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从所述孔径光阑到像面为止的距离
TL: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从所述位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距离、即光学系统的全长
上述条件式(1-3)是规定从孔径光阑到像面为止的距离和光学系统的全长的适当范围的条件式,从光学系统中的孔径光阑的位置推测出瞳的位置。
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3)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虽然保持焦阑性,但是光学系统的全长变大,无法实现小型化。另外,如果想要在光学系统的全长增大的状态下实现前组直径的小型化,则难以充分地对畸变等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3)的上限值为0.570,进一步为0.550、0.530、0.500、0.480、0.460。
另一方面,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3)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孔径光阑相比适当的位置配置于物体侧。因此,无法通过孔径光阑均匀地遮挡光线,孔径变窄时的点像产生失真,或者周边减光恶化。另外,也难以对倍率色差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3)的下限值为0.120,进一步为0.140、0.170、0.200、0.250、0.300、0.35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4)。
(1-4)0.200<βRF/βFF<1.100
其中,
βFF:所述前侧对焦组的倍率
βRF:所述后侧对焦组的倍率
上述条件式(1-4)是规定前侧对焦组与后侧对焦组的适当的倍率比的条件式。
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4)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后侧对焦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大,无法充分地对球面像差和彗差等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4)的上限值为1.000,进一步为0.950、0.900、0.850、0.800、0.750、0.700。
另一方面,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4)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后侧对焦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小,无法得到对焦所需的倍率。因此,在极近距离物体对焦时无法确保充分的性能,像面弯曲像差的校正变得不足。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4)的下限值为0.220,进一步为0.240、0.260、0.280、0.300、0.320、0.350、0.37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在进行对焦时位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位置固定。由此,对焦时的像倍率的变化小且能够得到良好的图像,能够简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机械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在进行对焦时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位置固定。由此,能够确保适当大小的后焦距和充分的出瞳距离,能够简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机械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所述前侧对焦组具备至少一个正透镜以及至少一个负透镜。由此,能够良好地对倍率色差等各像差进行校正。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所述后侧对焦组具备至少一个正透镜以及至少一个负透镜。由此,能够良好地对倍率色差等各像差进行校正。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所述后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所述后侧对焦组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负透镜组。由此,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像差等各像差进行校正,还能够抑制对焦时的上述各像差的变动。另外,在将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搭载于相机时能够将光有效地引导至拍摄元件。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5)。
(1-5)0.800<(-fRB)/f<10.000
其中,
fRB:所述负透镜组的焦距
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
上述条件式(1-5)是规定负透镜组的焦距和光学系统整体的焦距的条件式。
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5)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负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小。因此,后焦距变大且光学系统变得大型化。另外,无法充分地对彗差等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5)的上限值为9.000,进一步为8.000、7.000、6.000、5.000。
另一方面,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5)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负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大。因此,无法充分确保出瞳距离。另外,无法充分地对畸变等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5)的下限值为1.000,进一步为1.200、1.400、1.600、1.800、2.00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6)。
(1-6)0.060<Bf/TL<0.650
其中,
B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从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距离
TL: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从所述位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距离
上述条件式(1-6)是规定后焦距和光学系统的全长的条件式,推测出瞳的大致位置。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通过满足条件式(1-6),从而即使缩小全长,出瞳也不会向像侧进行相对位移,因此有利于光学系统的广角化和小型化。
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6)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后焦距变得过大而光学系统变得大型化。或者,光学系统的全长变得过小而难以对球面像差和彗差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6)的上限值为0.600,进一步为0.550、0.500、0.480、0.430、0.400、0.370、0.300。
另一方面,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6)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出瞳的位置过于靠近像面而在像面中产生光线的渐晕。另外,如果想要避免这些,则作为其结果有可能难以对离轴像差、特别是彗差进行校正,因此是不优选的。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6)的下限值为0.070,进一步为0.080、0.090、0.100、0.11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7)。
(1-7)0.010<XRF/f<0.240
其中,
XRF: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后侧对焦组的移动量
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
上述条件式(1-7)是通过光学系统整体的焦距来规定后侧对焦组的移动量的适当范围的条件式。
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7)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后侧对焦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小,在极近距离物体对焦时无法确保充分的性能,像面弯曲像差的校正变得不足。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7)的上限值为0.220,进一步为0.200、0.180、0.150。
另一方面,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7)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后侧对焦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大,无法充分地对球面像差和彗差等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7)的下限值为0.013,进一步为0.016、0.019、0.022、0.024、0.030、0.040、0.05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位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具有负的光焦度。如上所述为负焦距型且使前组整体的光焦度为正,从而能够确保大的视场角且使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实现小径化,还能够确保适当的后焦距的同时实现全长的缩短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所述后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由此,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像差等各像差进行校正,还能够抑制对焦时的上述各像差的变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8)。
(1-8)0.010<fRF/fFF<0.900
其中,
fFF:所述前侧对焦组的焦距
fRF:所述后侧对焦组的焦距
上述条件式(1-8)用焦距的比来记录了两个对焦组的适当的光焦度分配。
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8)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前侧对焦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小。因此,前侧对焦组在对焦时的行程变得过大而与正透镜组干涉。或者,无法充分地对像面弯曲像差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8)的下限值为0.015,进一步为0.020、0.024。
另一方面,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8)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后侧对焦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大。因此,难以对球面像差等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8)的上限值为0.700,进一步为0.500、0.400、0.300、0.25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9)。
(1-9)0.300<fF/fR<1.300
其中,
f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前组的焦距
fR: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后组的焦距
上述条件式(1-9)是规定前组与后组的适当的光焦度分配的条件式。
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9)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后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大,无法充分地对球面像差和彗差等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9)的上限值为1.200,进一步为1.150、1.100、1.050、1.000、0.950、0.900、0.850、0.800。
另一方面,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9)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后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小,无法得到对焦所需的倍率。因此,在极近距离物体对焦时无法确保充分的性能,像面弯曲像差的校正变得不足。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9)的下限值为0.330,进一步为0.350、0.380、0.400、0.430、0.450、0.480、0.5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所述前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正透镜组以及所述前侧对焦组,所述正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由此,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像差等各像差进行校正,还能够抑制对焦时的上述各像差的变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0)。
(1-10)0.010<fFA/fFF<0.750
其中,
fFA:所述正透镜组的焦距
fFF:所述前侧对焦组的焦距
上述条件式(1-10)是规定前侧对焦组的焦距和正透镜组的焦距的条件式。
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10)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前侧对焦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大,因此难以对倍率色差等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10)的上限值为0.700,进一步为0.650、0.600、0.550、0.500、0.450、0.400、0.350、0.300、0.250。
另一方面,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10)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前侧对焦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小,因此难以对像面弯曲像差等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10)的下限值为0.015,进一步为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60、0.070、0.08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1)。
(1-11)0.010<f/fFF<0.300
其中,
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
fFF:所述前侧对焦组的焦距
上述条件式(1-11)是规定前侧对焦组的焦距和光学系统整体的焦距的条件式。
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11)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前侧对焦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大,因此难以对倍率色差等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11)的上限值为0.280,进一步为0.250、0.230、0.200、0.180、0.160、0.140、0.120、0.100、0.080。
另一方面,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11)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前侧对焦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小,因此难以对像面弯曲像差等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11)的下限值为0.012,进一步为0.014、0.016、0.017、0.020、0.025、0.030、0.035。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2)。
(1-12)0.300<f/fRF<1.100
其中,
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
fRF:所述后侧对焦组的焦距
上述条件式(1-12)是规定后侧对焦组的焦距和光学系统整体的焦距的条件式。
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12)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后侧对焦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小。因此,对焦时的后侧对焦组的行程变大且光学系统变得大型化。或者,无法充分地对像面弯曲像差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12)的上限值为1.050,进一步为1.000、0.950、0.900、0.850。
另一方面,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12)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后侧对焦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大,因此难以对球面像差等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12)的下限值为0.350,进一步为0.400、0.450、0.500、0.550、0.60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3)。
(1-13)0.800<TL/(Fno·Bf)<6.000
其中,
TL: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从所述位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距离
Fno:所述光学系统的开放F值
B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从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距离
上述条件式(1-13)是为了使光学系统成为明亮的广角镜头而示出光学系统的全长与后焦距的最佳平衡的条件式。
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13)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光学系统的全长增大,光学系统变得大型化。或者,F值变小,因此难以对球面像差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13)的上限值为5.500,进一步为5.000、4.500、4.300、4.100、4.000、3.800、3.600。
另一方面,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13)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光学系统的全长变得过小,难以对彗差等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13)的下限值为0.900,进一步为1.000、1.100、1.300、1.500、1.800、2.000、2.200、2.50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4)。
(1-14)|Ainf-Amod|/f<0.070
其中,
Ain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光学系统的半视场角(单位为“°”)
Amod:最极近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光学系统的半视场角(单位为“°”)
上述条件式(1-14)是规定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入射光线角与最极近物体对焦时的入射光线角的比的条件式,推测对焦时的像倍率的变化。
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14)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在进行对焦时像倍率变化,无法得到良好的图像。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14)的上限值为0.065,进一步为0.060、0.055、0.050、0.045、0.04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所述前侧对焦组由一个正透镜以及一个负透镜构成,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5)。
(1-15)30.00<νFFp-νFFn<75.00
其中,
νFFp:所述前侧对焦组中的所述正透镜的对d线(λ=587.6nm)的阿贝数
νFFn:所述前侧对焦组中的所述负透镜的对d线(λ=587.6nm)的阿贝数
上述条件式(1-15)是包含在前侧对焦组中的正透镜与负透镜的色散的关系式。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通过满足条件式(1-15),从而能够良好地对色差进行校正。
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15)的上限值为70.00,进一步为65.00、61.00、58.00、56.00。
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15)的下限值为35.00,进一步为40.00、45.00、50.0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6)。
(1-16)-1.000<(FFr2+FFr1)/(FFr2-FFr1)<2.000
其中,
FFr1:所述前侧对焦组中的位于最靠像侧的正透镜的物体侧透镜面的曲率半径
FFr2:所述前侧对焦组中的位于最靠像侧的正透镜的像侧透镜面的曲率半径
上述条件式(1-16)是规定前侧对焦组中的位于最靠像侧的正透镜的形状因子(形状因数)的条件式。
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16)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该正透镜的物体侧透镜面的曲率变大且难以对球面像差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16)的上限值为1.500,进一步为1.300、1.000、0.900、0.800、0.700、0.600。
另一方面,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16)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难以对彗差等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16)的下限值为-0.800,进一步为-0.600、-0.400、-0.200、0.0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所述前侧对焦组由两个或三个透镜构成。由此,能够实现前侧对焦组的轻量化,且实现自动对焦的高速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所述后侧对焦组由四个以下的透镜构成。由此,由此,能够实现后侧对焦组的轻量化,且实现自动对焦的高速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从像侧依次具备正透镜以及负透镜。由此,能够确保适当大小的后焦距和充分的出瞳距离。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7)。
(1-17)0.030<nRBp-nRBn
其中,
nRBp: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对d线(λ=587.6nm)的折射率
nRBn: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负透镜的对d线(λ=587.6nm)的折射率
上述条件式(1-17)是规定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正透镜与负透镜的折射率差的条件式。
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17)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无法对匹兹伐和进行校正,无法保持适当的出瞳距离和后焦距。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17)的下限值为0.040,进一步为0.050、0.060、0.070、0.080、0.090、0.1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在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中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透镜面向像侧凸出。由此,能够确保适当的出瞳距离和后焦距。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8),(1-19)。
(1-18)1.000<nRBp+0.005νRBp<2.500
(1-19)1.000<nRBn+0.005νRBn<2.500
其中,
nRBp: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对d线(λ=587.6nm)的折射率
nRBn: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负透镜的对d线(λ=587.6nm)的折射率
νRBp: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对d线(λ=587.6nm)的阿贝数
νRBn: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负透镜的对d线(λ=587.6nm)的阿贝数
上述条件式(1-18)是规定包含在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折射率与色散的关系的条件式。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通过满足条件式(1-18),从而能够良好地对色差进行校正。
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18)的上限值为2.400,进一步为2.300、2.200、2.100。
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18)的下限值为1.200,进一步为1.400、1.600、1.800。
上述条件式(1-19)是规定包含在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负透镜的折射率与色散的关系的条件式。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通过满足条件式(1-19),从而能够良好地对色差进行校正。
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19)的上限值为2.400,进一步为2.300、2.200、2.100。
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19)的下限值为1.200,进一步为1.400、1.600、1.8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所述前侧对焦组与所述孔径光阑相邻。由此,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像差等各像差进行校正,还能够抑制对焦时的上述各像差的变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所述孔径光阑与所述后侧对焦组相邻。由此,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像差等各像差进行校正,还能够抑制对焦时的上述各像差的变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所述前组在所述前侧对焦组与所述孔径光阑之间进一步具备在进行对焦时位置固定的透镜组。由此,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像差等各像差进行校正,还能够抑制对焦时的上述各像差的变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所述后组在所述孔径光阑与所述后侧对焦组之间进一步具备在进行对焦时位置固定的透镜组。由此,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像差等各像差进行校正,还能够抑制对焦时的上述各像差的变动。
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设备具备上述结构的光学系统。由此,能够实现如下的光学设备:适合于无反光镜相机,实现对焦组的轻量化的同时抑制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从而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
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组、孔径光阑以及后组构成,其中,该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为,使所述前组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侧对焦组,使所述后组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侧对焦组,在进行对焦时使所述前侧对焦组和后侧对焦组向物体侧移动,使前侧对焦组和后侧对焦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由此,能够制造如下的光学系统:适合于无反光镜相机,实现对焦组的轻量化的同时抑制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从而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
(1-1)0.250<XRF/XFF<1.500
其中,
XFF: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前侧对焦组的移动量
XRF: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后侧对焦组的移动量
以下,对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组、孔径光阑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组构成,所述前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侧对焦组,所述后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侧对焦组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负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的至少一部分的对焦时,所述前侧对焦组和所述后侧对焦组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位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具有负的光焦度。
在以往的负焦距型的广角镜头中,在使位于孔径光阑的像侧的透镜组为对焦组时,为了抑制像面变动需要使对焦组向物体侧大幅移动。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通过使配置于孔径光阑的物体侧的正透镜组和配置于孔径光阑的像侧的正透镜组作为对焦组而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对焦的结构,能够抑制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特别是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像差进行校正。另外,通过使对焦组为两个,从而还能够使各个对焦组实现轻量化而能够实现对焦动作的高速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成为位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结构且使前组整体的光焦度为正。由此,能够确保大的视场角的同时使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实现小径化,还能够一边确保适当的后焦距一边实现全长的缩短化。
通过以上的结构,能够实现适合无反光镜相机且在实现对焦组的轻量化的同时抑制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而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光学系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在进行对焦时,所述孔径光阑的位置固定。由此,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像差等各像差进行校正,还能够抑制对焦时的上述各像差的变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1)。
(2-1)0.010<fRF/fFF<0.900
其中,
fFF:所述前侧对焦组的焦距
fRF:所述后侧对焦组的焦距
上述条件式(2-1)用焦距的比来记录了两个对焦组的适当的光焦度分配。
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1)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前侧对焦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小。因此,前侧对焦组在对焦时的行程变得过大而与正透镜组干涉。或者,无法充分地对像面弯曲像差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1)的下限值为0.015,进一步为0.020、0.024。
另一方面,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1)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后侧对焦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大。因此,难以对球面像差等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1)的上限值为0.700,进一步为0.500、0.400、0.300、0.25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2)。
(2-2)0.400<Bf/f<2.000
其中,
B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从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距离、即后焦距
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
上述条件式(2-2)是规定后焦距和光学系统整体的焦距的适当范围的条件式。另外,对于条件式(2-2)中的Bf,在光学系统中存在滤光片等平行平板时使用将其替换为空气而计算出的值。这对于后述的条件式(2-3)、(2-9)中的ST、TL以及Bf也同样。
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2)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后焦距变大,虽然保持焦阑性,但是光学系统整体变得大型化。另外,如果想要抑制伴随大型化的前组直径的增大,则难以对畸变等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2)的上限值为1.900,进一步为1.800、1.700、1.600、1.500、1.400、1.300、1.200、1.100。
另一方面,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2)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出瞳的位置向像侧位移。因此,阴影变得显著,特别是导致画面周边的分辨率的降低。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2)的下限值为0.450,进一步为0.500、0.550、0.600、0.70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3)。
(2-3)0.100<ST/TL<0.600
其中,
ST: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从所述孔径光阑到像面为止的距离
TL: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从所述位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距离、即光学系统的全长
上述条件式(2-3)是规定从孔径光阑到像面为止的距离和光学系统的全长的适当范围的条件式,从光学系统中的孔径光阑的位置推测出瞳的位置。
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3)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虽然保持焦阑性,但是光学系统的全长变大,无法实现小型化。另外,如果想要在光学系统的全长增大的状态下实现前组直径的小型化,则难以充分地对畸变等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3)的上限值为0.570,进一步为0.550、0.530、0.500、0.480、0.460。
另一方面,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3)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孔径光阑相比适当的位置配置于物体侧。因此,无法通过孔径光阑均匀地遮挡光线,在孔径变窄时的点像产生失真,或者周边减光恶化。另外,也难以对倍率色差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3)的下限值为0.120,进一步为0.140、0.170、0.200、0.250、0.300、0.35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4)。
(2-4)0.200<βRF/βFF<1.100
其中,
βFF:所述前侧对焦组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倍率
βRF:所述后侧对焦组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倍率
上述条件式(2-4)是规定前侧对焦组与后侧对焦组的适当的倍率比的条件式。
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4)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后侧对焦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大,无法充分地对球面像差和彗差等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4)的上限值为1.000,进一步为0.950、0.900、0.850、0.800、0.750、0.700。
另一方面,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4)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后侧对焦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小,无法得到对焦所需的倍率。因此,在极近距离物体对焦时无法确保充分的性能,像面弯曲像差的校正变得不足。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4)的下限值为0.220,进一步为0.240、0.260、0.280、0.300、0.320、0.350、0.37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在进行对焦时,所述正透镜组的位置固定。由此,对焦时的像倍率的变化小且能够得到良好的图像,能够简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机械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在进行对焦时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位置固定。由此,能够确保适当大小的后焦距和充分的出瞳距离,能够简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机械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所述前侧对焦组具备至少一个正透镜以及至少一个负透镜。由此,能够良好地对倍率色差等各像差进行校正。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所述后侧对焦组具备至少一个正透镜以及至少一个负透镜。由此,能够良好地对倍率色差等各像差进行校正。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5)。
(2-5)0.300<fF/fR<1.300
其中,
f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前组的焦距
fR: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后组的焦距
上述条件式(2-5)是规定前组与后组的适当的光焦度分配的条件式。
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5)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后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大,无法充分地对球面像差和彗差等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5)的上限值为1.200,进一步为1.150、1.100、1.050、1.000、0.950、0.900、0.850、0.800。
另一方面,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5)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后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小,无法得到对焦所需的倍率。因此,在极近距离物体对焦时无法确保充分的性能,像面弯曲像差的校正变得不足。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5)的下限值为0.330,进一步为0.350、0.380、0.400、0.430、0.450、0.480、0.5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在进行对焦时,所述前侧对焦组向物体侧移动。由此,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像差等各像差进行校正,还能够抑制对焦时的上述各像差的变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在进行对焦时,所述后侧对焦组向物体侧移动。由此,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像差等各像差进行校正,还能够抑制对焦时的上述各像差的变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6)。
(2-6)0.010<fFA/fFF<0.750
其中,
fFA:所述正透镜组的焦距
fFF:所述前侧对焦组的焦距
上述条件式(2-6)是规定前侧对焦组的焦距和正透镜组的焦距的条件式。
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6)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前侧对焦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大,因此难以对倍率色差等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6)的上限值为0.700,进一步为0.650、0.600、0.550、0.500、0.450、0.400、0.350、0.300、0.250。
另一方面,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6)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前侧对焦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小,因此难以对像面弯曲像差等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6)的下限值为0.015,进一步为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60、0.070、0.08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7)。
(2-7)0.010<f/fFF<0.300
其中,
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
fFF:所述前侧对焦组的焦距
上述条件式(2-7)是规定前侧对焦组的焦距和光学系统整体的焦距的条件式。
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7)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前侧对焦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大,因此难以对倍率色差等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7)的上限值为0.280,进一步为0.250、0.230、0.200、0.180、0.160、0.140、0.120、0.100、0.080。
另一方面,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7)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前侧对焦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小,因此难以对像面弯曲像差等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7)的下限值为0.012,进一步为0.014、0.016、0.017、0.020、0.025、0.030、0.035。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8)。
(2-8)0.300<f/fRF<1.100
其中,
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
fRF:所述后侧对焦组的焦距
上述条件式(2-8)是规定后侧对焦组的焦距和光学系统整体的焦距的条件式。
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8)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后侧对焦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小。因此,对焦时的后侧对焦组的行程变大且光学系统变得大型化。或者,无法充分地对像面弯曲像差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8)的上限值为1.050,进一步为1.000、0.950、0.900、0.850。
另一方面,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8)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后侧对焦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大,因此难以对球面像差等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8)的下限值为0.350,进一步为0.400、0.450、0.500、0.550、0.60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9)。
(2-9)0.800<TL/(Fno·Bf)<6.000
其中,
TL: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从所述位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距离
Fno:所述光学系统的开放F值
B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从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距离
上述条件式(2-9)是为了使光学系统成为明亮的广角镜头而示出光学系统的全长与后焦距的最佳平衡的条件式。
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9)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光学系统的全长增大,光学系统变得大型化。或者,F值变小,因此难以对球面像差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9)的上限值为5.500,进一步为5.000、4.500、4.300、4.100、4.000、3.800、3.600。
另一方面,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9)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光学系统的全长变得过小,难以对彗差等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9)的下限值为0.900,进一步为1.000、1.100、1.300、1.500、1.800、2.000、2.200、2.50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10)。
(2-10)|Ainf-Amod|/f<0.070
其中,
Ain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光学系统的半视场角(单位为“°”)
Amod:最极近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光学系统的半视场角(单位为“°”)
上述条件式(2-10)是规定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入射光线角与最极近物体对焦时的入射光线角的比的条件式,推测对焦时的像倍率的变化。
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10)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在进行对焦时像倍率变化,无法得到良好的图像。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10)的上限值为0.065,进一步为0.060、0.055、0.050、0.045、0.04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所述前侧对焦组由一个正透镜以及一个负透镜构成,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11)。
(2-11)30.00<νFFp-νFFn<75.00
其中,
νFFp:所述前侧对焦组中的所述正透镜的对d线(λ=587.6nm)的阿贝数
νFFn:所述前侧对焦组中的所述负透镜的对d线(λ=587.6nm)的阿贝数
上述条件式(2-11)是包含在前侧对焦组中的正透镜与负透镜的色散的关系式。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通过满足条件式(2-11),从而能够良好地对色差进行校正。
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11)的上限值为70.00,进一步为65.00、61.00、58.00、56.00。
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11)的下限值为35.00,进一步为40.00、45.00、50.0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12)。
(2-12)-1.000<(FFr2+FFr1)/(FFr2-FFr1)<2.000
其中,
FFr1:所述前侧对焦组中的位于最靠像侧的正透镜的物体侧透镜面的曲率半径
FFr2:所述前侧对焦组中的位于最靠像侧的正透镜的像侧透镜面的曲率半径
上述条件式(2-12)是规定前侧对焦组中的位于最靠像侧的正透镜的形状因子(形状因数)的条件式。
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12)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该正透镜的物体侧透镜面的曲率变大且难以对球面像差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12)的上限值为1.500,进一步为1.300、1.000、0.900、0.800、0.700、0.600。
另一方面,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12)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难以对彗差等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12)的下限值为-0.800,进一步为-0.600、-0.400、-0.200、0.0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所述前侧对焦组由两个或三个透镜构成。由此,能够实现前侧对焦组的轻量化,且实现自动对焦的高速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所述后侧对焦组由四个以下的透镜构成。由此,由此,能够实现后侧对焦组的轻量化,且实现自动对焦的高速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13)。
(2-13)0.800<(-fRB)/f<10.000
其中,
fRB:所述负透镜组的焦距
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
上述条件式(2-13)是规定负透镜组的焦距和光学系统整体的焦距的条件式。
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13)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负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小。因此,后焦距变大且光学系统变得大型化。另外,无法充分地对彗差等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13)的上限值为9.000,进一步为8.000、7.000、6.000、5.000。
另一方面,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13)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负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大。因此,无法充分确保出瞳距离。另外,无法充分地对畸变等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13)的下限值为1.000,进一步为1.200、1.400、1.600、1.800、2.0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从像侧依次具备正透镜以及负透镜。由此,能够确保适当大小的后焦距和充分的出瞳距离。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14)。
(2-14)0.030<nRBp-nRBn
其中,
nRBp: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对d线(λ=587.6nm)的折射率
nRBn: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负透镜的对d线(λ=587.6nm)的折射率
上述条件式(2-14)是规定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正透镜与负透镜的折射率差的条件式。
当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14)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无法对匹兹伐和进行校正,无法保持适当的出瞳距离和后焦距。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14)的下限值为0.040,进一步为0.050、0.060、0.070、0.080、0.090、0.1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在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中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透镜面向像侧凸出。由此,能够确保适当的出瞳距离和后焦距。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15)、(2-16)。
(2-15)1.000<nRBp+0.005νRBp<2.500
(2-16)1.000<nRBn+0.005νRBn<2.500
其中,
nRBp: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对d线(λ=587.6nm)的折射率
nRBn: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负透镜的对d线(λ=587.6nm)的折射率
νRBp: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对d线(λ=587.6nm)的阿贝数
νRBn: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负透镜的对d线(λ=587.6nm)的阿贝数
上述条件式(2-15)是规定包含在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折射率与色散的关系的条件式。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通过满足条件式(2-15),从而能够良好地对色差进行校正。
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15)的上限值为2.400,进一步为2.300、2.200、2.100。
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15)的下限值为1.200,进一步为1.400、1.600、1.800。
上述条件式(2-16)是规定包含在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负透镜的折射率与色散的关系的条件式。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通过满足条件式(2-16),从而能够良好地对色差进行校正。
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16)的上限值为2.400,进一步为2.300、2.200、2.100。
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16)的下限值为1.200,进一步为1.400、1.600、1.8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所述前侧对焦组与所述孔径光阑相邻。由此,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像差等各像差进行校正,还能够抑制对焦时的上述各像差的变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所述孔径光阑与所述后侧对焦组相邻。由此,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像差等各像差进行校正,还能够抑制对焦时的上述各像差的变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所述前组在所述前侧对焦组与所述孔径光阑之间进一步具备在进行对焦时位置固定的透镜组。由此,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像差等各像差进行校正,还能够抑制对焦时的上述各像差的变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所述后组在所述孔径光阑与所述后侧对焦组之间进一步具备在进行对焦时位置固定的透镜组。由此,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像差等各像差进行校正,还能够抑制对焦时的上述各像差的变动。
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设备具备上述结构的光学系统。由此,能够实现如下的光学设备:适合于无反光镜相机,实现对焦组的轻量化的同时抑制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从而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
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光学系统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组、孔径光阑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组构成,其中,该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为,使所述前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侧对焦组,使所述后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侧对焦组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负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的至少一部分的对焦时使所述前侧对焦组和所述后侧对焦组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使位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具有负的光焦度。由此,能够制造如下的光学系统:适合于无反光镜相机,实现对焦组的轻量化的同时抑制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从而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
以下,根据附图对第1、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第1~第9实施例是对于第1、第2实施方式共同的实施例,第10、第11实施例是第1实施方式的实施例。
(第1实施例)
图1A和图1B分别是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和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剖视图。
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组GF、孔径光阑S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组GR构成。另外,在像面I的物体侧附近配置有滤光片F。
前组GF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GFA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侧对焦组GFF构成。
正透镜组GFA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的接合透镜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6构成。
前侧对焦组GFF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7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8的接合透镜构成。
后组GR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侧对焦组GRF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负透镜组GRB构成。
后侧对焦组GRF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9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构成。
负透镜组GRB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1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平凸形状的正透镜L12构成。
在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中,通过使前侧对焦组GFF和后侧对焦组GRF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另外,在进行对焦时,正透镜组GFA、孔径光阑S以及负透镜组GRB的位置固定。
在以下的表1,示出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各参数的值。
在表1中,f表示焦距,Bf表示后焦距(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与像面I之间的光轴上的距离)。
在[面数据]中,面编号表示从物体侧起的光学面的顺序,r表示曲率半径,d表示面间隔(第n面(n为整数)与第n+1面之间的间隔),nd表示对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νd表示对d线(波长587.6nm)的阿贝数。另外,物面表示物体面,可变表示可变的面间隔,光圈S表示孔径光阑S,像面表示像面I。另外,曲率半径r=∞表示平面。关于非球面,在面编号上附上“*”,在曲率半径r的栏示出近轴曲率半径的值。
在[非球面数据]中,关于[面数据]所示的非球面,示出通过下式表示了其形状时的非球面系数和圆锥常数。
x=(h2/r)/[1+{1-κ(h/r)2}1/2]+A4h4+A6h6+A8h8
此处,使h为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高度,使x为高度h处的从非球面的顶点的切面到该非球面为止的沿着光轴方向的距离(凹陷量),使κ为圆锥常数,使A4、A6、A8为非球面系数,使r为标准球面的曲率半径(近轴曲率半径)。另外,“E-n”(n为整数)表示“×10-n”,例如“1.23456E-07”表示“1.23456×10-7”。二次非球面系数A2为0,省略记载。
在[各种数据]中,Fno表示F值,2ω表示视场角(单位为“°”),ω表示半视场角(单位为“°”),Ymax表示最大像高,β表示极近摄影倍率,TL表示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全长(从第1面到像面I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dn表示第n面与第n+1面之间的可变间隔。空气换算Bf、空气换算TL分别表示对滤光片F的厚度进行了空气换算的Bf、TL。Ainf表示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半视场角,Amod表示最极近物体对焦时的半视场角(单位都为“°”)。另外,无限远表示向无限远物体的对焦时,近距离表示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
在[透镜组数据],示出各透镜组的始面和焦距。
在[条件式对应值],示出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各条件式的对应值。
此处,对于表1中记载的焦距f、曲率半径r以及其他长度的单位,一般使用“mm”。但是即使对光学系统进行比例放大或比例缩小也能够得到相同的光学性能,因此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关于以上所述的表1的符号,在后述的各实施例的表中也同样使用。
(表1)第1实施例
[面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391
[非球面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401
[各种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402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411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412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413
[条件式对应值]
(1-1)XRF/XFF=0.5274
(1-2)Bf/f=0.9545
(1-3)ST/TL=0.4500
(1-4)βRF/βFF=0.3989
(1-5)(-fRB)/f=2.9486
(1-6)Bf/TL=0.1695
(1-7)XRF/f=0.0897
(1-8)fRF/fFF=0.0560
(1-9)fF/fR=0.7409
(1-10)fFA/fFF=0.0971
(1-11)f/fFF=0.0387
(1-12)f/fRF=0.6916
(1-13)TL/(Fno·Bf)=3.1756
(1-14)|Ainf-Amod|/f=0.0476
(1-15)νFFp-νFFn=59.8300
(1-16)(FFr2+FFr1)/(FFr2-FFr1)=0.0639
(1-17)nRBp-nRBn=0.1427
(1-18)nRBp+0.005νRBp=2.0327
(1-19)nRBn+0.005νRBn=1.8446
(2-1)fRF/fFF=0.0560
(2-2)Bf/f=0.9545
(2-3)ST/TL=0.4500
(2-4)βRF/βFF=0.3989
(2-5)fF/fR=0.7409
(2-6)fFA/fFF=0.0971
(2-7)f/fFF=0.0387
(2-8)f/fRF=0.6916
(2-9)TL/(Fno·Bf)=3.1756
(2-10)|Ainf-Amod|/f=0.0476
(2-11)νFFp-νFFn=59.8300
(2-12)(FFr2+FFr1)/(FFr2-FFr1)=0.0639
(2-13)(-fRB)/f=2.9486
(2-14)nRBp-nRBn=0.1427
(2-15)nRBp+0.005νRBp=2.0327
(2-16)nRBn+0.005νRBn=1.8446
图2A和图2B分别是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和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在各像差图中,FNO表示F值,Y表示像高,NA表示数值孔径。详细地讲,在球面像差图中示出与最大孔径对应的F值FNO或数值孔径NA的值,在像散图和畸变图中分别示出像高Y的最大值,在彗差图中示出各像高的值。另外,在各像差图中,d表示d线(波长587.6nm)下的像差,g表示g线(波长435.8nm)下的像差。在像散图中,实线表示弧矢像面,虚线表示子午像面。彗差图表示各像高Y下的彗差。另外,在后述的各实施例的像差图中,也使用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符号。
通过各像差图可知,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2实施例)
图3A和图3B分别是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和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剖视图。
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组GF、孔径光阑S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组GR构成。另外,在像面I的物体侧附近配置有滤光片F。
前组GF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GFA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侧对焦组GFF构成。
正透镜组GFA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5的接合透镜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6构成。
前侧对焦组GFF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7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8的接合透镜构成。
后组GR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负透镜组GRA、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侧对焦组GRF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负透镜组GRB构成。
负透镜组GRA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9构成。
后侧对焦组GRF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0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1构成。
负透镜组GRB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2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平凸形状的正透镜L13构成。
在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中,通过使前侧对焦组GFF和后侧对焦组GRF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另外,在进行对焦时,正透镜组GFA、孔径光阑S、负透镜组GRA以及负透镜组GRB的位置固定。
在以下的表2,示出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各参数的值。
(表2)第2实施例
[面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441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451
[非球面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461
[各种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462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463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471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472
[条件式对应值]
(1-1)XRF/XFF=0.6019
(1-2)Bf/f=0.9181
(1-3)ST/TL=0.4225
(1-4)βRF/βFF=0.3322
(1-5)(-fRB)/f=2.9709
(1-6)Bf/TL=0.16082
(1-7)XRF/f=0.0920
(1-8)fRF/fFF=0.0571
(1-9)fF/fR=0.7451
(1-10)fFA/fFF=0.1058
(1-11)f/fFF=0.0420
(1-12)f/fRF=0.7354
(1-13)TL/(Fno·Bf)=3.3311
(1-14)|Ainf-Amod|/f=0.0392
(1-15)νFFp-νFFn=59.8300
(1-16)(FFr2+FFr1)/(FFr2-FFr1)=0.2957
(1-17)nRBp-nRBn=0.1427
(1-18)nRBp+0.005νRBp=2.0327
(1-19)nRBn+0.005νRBn=1.8446
(2-1)fRF/fFF=0.0571
(2-2)Bf/f=0.9181
(2-3)ST/TL=0.4225
(2-4)βRF/βFF=0.3322
(2-5)fF/fR=0.7451
(2-6)fFA/fFF=0.1058
(2-7)f/fFF=0.0420
(2-8)f/fRF=0.7354
(2-9)TL/(Fno·Bf)=3.3311
(2-10)|Ainf-Amod|/f=0.0392
(2-11)νFFp-νFFn=59.8300
(2-12)(FFr2+FFr1)/(FFr2-FFr1)=0.2957
(2-13)(-fRB)/f=2.9709
(2-14)nRBp-nRBn=0.1427
(2-15)nRBp+0.005νRBp=2.0327
(2-16)nRBn+0.005νRBn=1.8446
图4A和图4B分别是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和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通过各像差图可知,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3实施例)
图5A和图5B分别是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和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剖视图。
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组GF、孔径光阑S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组GR构成。另外,在像面I的物体侧附近配置有滤光片F。
前组GF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GFA、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侧对焦组GFF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GFB构成。
正透镜组GFA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的接合透镜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6构成。
前侧对焦组GFF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7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8的接合透镜构成。
正透镜组GFB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平凸形状的正透镜L9构成。
后组GR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侧对焦组GRF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负透镜组GRB构成。
后侧对焦组GRF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0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1构成。
负透镜组GRB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2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平凸形状的正透镜L13构成。
在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中,通过使前侧对焦组GFF和后侧对焦组GRF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另外,在进行对焦时,正透镜组GFA、正透镜组GFB、孔径光阑S以及负透镜组GRB的位置固定。
在以下的表3,示出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各参数的值。
(表3)第3实施例
[面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501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511
[非球面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512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521
[各种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522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523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531
[条件式对应值]
(1-1)XRF/XFF=0.6418
(1-2)Bf/f=0.9037
(1-3)ST/TL=0.4049
(1-4)βRF/βFF=0.5105
(1-5)(-fRB)/f=2.9037
(1-6)Bf/TL=0.1578
(1-7)XRF/f=0.0988
(1-8)fRF/fFF=0.0647
(1-9)fF/fR=0.5111
(1-10)fFA/fFF=0.1111
(1-11)f/fFF=0.0417
(1-12)f/fRF=0.6441
(1-13)TL/(Fno·Bf)=3.4354
(1-14)|Ainf-Amod|/f=0.0283
(1-15)νFFp-νFFn=59.8300
(1-16)(FFr2+FFr1)/(FFr2-FFr1)=0.1552
(1-17)nRBp-nRBn=0.1427
(1-18)nRBp+0.005νRBp=2.0327
(1-19)nRBn+0.005νRBn=1.8446
(2-1)fRF/fFF=0.0647
(2-2)Bf/f=0.9037
(2-3)ST/TL=0.4049
(2-4)βRF/βFF=0.5105
(2-5)fF/fR=0.5111
(2-6)fFA/fFF=0.1111
(2-7)f/fFF=0.0417
(2-8)f/fRF=0.6441
(2-9)TL/(Fno·Bf)=3.4354
(2-10)|Ainf-Amod|/f=0.0283
(2-11)νFFp-νFFn=59.8300
(2-12)(FFr2+FFr1)/(FFr2-FFr1)=0.1552
(2-13)(-fRB)/f=2.9037
(2-14)nRBp-nRBn=0.1427
(2-15)nRBp+0.005νRBp=2.0327
(2-16)nRBn+0.005νRBn=1.8446
图6A和图6B分别是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和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通过各像差图可知,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4实施例)
图7A和图7B分别是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和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剖视图。
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组GF、孔径光阑S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组GR构成。另外,在像面I的物体侧附近配置有滤光片F。
前组GF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GFA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侧对焦组GFF构成。
正透镜组GFA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的接合透镜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6构成。
前侧对焦组GFF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7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8的接合透镜构成。
后组GR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侧对焦组GRF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负透镜组GRB构成。
后侧对焦组GRF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9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构成。
负透镜组GRB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1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平凸形状的正透镜L12构成。
在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中,通过使前侧对焦组GFF和后侧对焦组GRF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另外,在进行对焦时,正透镜组GFA、孔径光阑S以及负透镜组GRB的位置固定。
在以下的表4,示出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各参数的值。
(表4)第4实施例
[面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551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561
[非球面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571
[各种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572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573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581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582
[条件式对应值]
(1-1)XRF/XFF=0.5414
(1-2)Bf/f=0.8910
(1-3)ST/TL=0.4374
(1-4)βRF/βFF=0.4327
(1-5)(-fRB)/f=2.2631
(1-6)Bf/TL=0.1791
(1-7)XRF/f=0.0802
(1-8)fRF/fFF=0.0724
(1-9)fF/fR=0.6921
(1-10)fFA/fFF=0.1391
(1-11)f/fFF=0.0556
(1-12)f/fRF=0.7689
(1-13)TL/(Fno·Bf)=3.0157
(1-14)|Ainf-Amod|/f=0.0348
(1-15)νFFp-νFFn=59.8300
(1-16)(FFr2+FFr1)/(FFr2-FFr1)=0.0765
(1-17)nRBp-nRBn=0.1189
(1-18)nRBp+0.005νRBp=2.0111
(1-19)nRBn+0.005νRBn=1.8446
(2-1)fRF/fFF=0.0724
(2-2)Bf/f=0.8910
(2-3)ST/TL=0.4374
(2-4)βRF/βFF=0.4327
(2-5)fF/fR=0.6921
(2-6)fFA/fFF=0.1391
(2-7)f/fFF=0.0556
(2-8)f/fRF=0.7689
(2-9)TL/(Fno·Bf)=3.0157
(2-10)|Ainf-Amod|/f=0.0348
(2-11)νFFp-νFFn=59.8300
(2-12)(FFr2+FFr1)/(FFr2-FFr1)=0.0765
(2-13)(-fRB)/f=2.2631
(2-14)nRBp-nRBn=0.1189
(2-15)nRBp+0.005νRBp=2.0111
(2-16)nRBn+0.005νRBn=1.8446
图8A和图8B分别是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和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通过各像差图可知,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5实施例)
图9A和图9B分别是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和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剖视图。
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组GF、孔径光阑S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组GR构成。另外,在像面I的物体侧附近配置有滤光片F。
前组GF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GFA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侧对焦组GFF构成。
正透镜组GFA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的接合透镜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6构成。
前侧对焦组GFF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7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8的接合透镜构成。
后组GR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侧对焦组GRF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负透镜组GRB构成。
后侧对焦组GRF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9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构成。
负透镜组GRB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1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平凸形状的正透镜L12构成。
在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中,通过使前侧对焦组GFF和后侧对焦组GRF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另外,在进行对焦时,正透镜组GFA、孔径光阑S以及负透镜组GRB的位置固定。
在以下的表5,示出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各参数的值。
(表5)第5实施例
[面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611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621
[非球面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622
[各种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624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631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632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633
[条件式对应值]
(1-1)XRF/XFF=0.5044
(1-2)Bf/f=0.8090
(1-3)ST/TL=0.4502
(1-4)βRF/βFF=0.4980
(1-5)(-fRB)/f=2.2547
(1-6)Bf/TL=0.1908
(1-7)XRF/f=0.0651
(1-8)fRF/fFF=0.0876
(1-9)fF/fR=0.7258
(1-10)fFA/fFF=0.1797
(1-11)f/fFF=0.0719
(1-12)f/fRF=0.8212
(1-13)TL/(Fno·Bf)=2.8308
(1-14)|Ainf-Amod|/f=0.0296
(1-15)νFFp-νFFn=57.3000
(1-16)(FFr2+FFr1)/(FFr2-FFr1)=0.2782
(1-17)nRBp-nRBn=0.1189
(1-18)nRBp+0.005νRBp=2.0111
(1-19)nRBn+0.005νRBn=1.8446
(2-1)fRF/fFF=0.0876
(2-2)Bf/f=0.8090
(2-3)ST/TL=0.4502
(2-4)βRF/βFF=0.4980
(2-5)fF/fR=0.7258
(2-6)fFA/fFF=0.1797
(2-7)f/fFF=0.0719
(2-8)f/fRF=0.8212
(2-9)TL/(Fno·Bf)=2.8308
(2-10)|Ainf-Amod|/f=0.0296
(2-11)νFFp-νFFn=57.3000
(2-12)(FFr2+FFr1)/(FFr2-FFr1)=0.2782
(2-13)(-fRB)/f=2.2547
(2-14)nRBp-nRBn=0.1189
(2-15)nRBp+0.005νRBp=2.0111
(2-16)nRBn+0.005νRBn=1.8446
图10A和图10B分别是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和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通过各像差图可知,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6实施例)
图11A和图11B分别是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和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剖视图。
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组GF、孔径光阑S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组GR构成。另外,在像面I的物体侧附近配置有滤光片F。
前组GF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GFA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侧对焦组GFF构成。
正透镜组GFA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4的接合透镜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6的接合透镜构成。
前侧对焦组GFF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平凸形状的正透镜L7与凹面朝向像侧的平凹形状的负透镜L8的接合透镜构成。
后组GR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侧对焦组GRF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负透镜组GRB构成。
后侧对焦组GRF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9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构成。
负透镜组GRB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1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2构成。
在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中,通过使前侧对焦组GFF和后侧对焦组GRF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另外,在进行对焦时,正透镜组GFA、孔径光阑S以及负透镜组GRB的位置固定。
在以下的表6,示出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各参数的值。
(表6)第6实施例
[面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661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671
[非球面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672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681
[各种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682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683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691
[条件式对应值]
(1-1)XRF/XFF=0.8773
(1-2)Bf/f=0.5674
(1-3)ST/TL=0.4505
(1-4)βRF/βFF=0.8696
(1-5)(-fRB)/f=2.3099
(1-6)Bf/TL=0.1686
(1-7)XRF/f=0.0853
(1-8)fRF/fFF=0.2191
(1-9)fF/fR=0.5516
(1-10)fFA/fFF=0.4198
(1-11)f/fFF=0.1819
(1-12)f/fRF=0.8303
(1-13)TL/(Fno·Bf)=3.2118
(1-14)|Ainf-Amod|/f=0.0272
(1-15)νFFp-νFFn=51.9700
(1-16)(FFr2+FFr1)/(FFr2-FFr1)=1.0000
(1-17)nRBp-nRBn=0.3130
(1-18)nRBp+0.005νRBp=2.0508
(1-19)nRBn+0.005νRBn=1.7851
(2-1)fRF/fFF=0.2191
(2-2)Bf/f=0.5674
(2-3)ST/TL=0.4505
(2-4)βRF/βFF=0.8696
(2-5)fF/fR=0.5516
(2-6)fFA/fFF=0.4198
(2-7)f/fFF=0.1819
(2-8)f/fRF=0.8303
(2-9)TL/(Fno·Bf)=3.2118
(2-10)|Ainf-Amod|/f=0.0272
(2-11)νFFp-νFFn=51.9700
(2-12)(FFr2+FFr1)/(FFr2-FFr1)=1.0000
(2-13)(-fRB)/f=2.3099
(2-14)nRBp-nRBn=0.3130
(2-15)nRBp+0.005νRBp=2.0508
(2-16)nRBn+0.005νRBn=1.7851
图12A和图12B分别是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和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通过各像差图可知,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7实施例)
图13A和图13B分别是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和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剖视图。
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组GF、孔径光阑S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组GR构成。另外,在像面I的物体侧附近配置有滤光片F。
前组GF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GFA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侧对焦组GFF构成。
正透镜组GFA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的接合透镜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6构成。另外,负弯月形透镜L2为在像侧透镜面配置树脂且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复合型非球面透镜。
前侧对焦组GFF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7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8的接合透镜构成。
后组GR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侧对焦组GRF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负透镜组GRB构成。
后侧对焦组GRF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9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构成。
负透镜组GRB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2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平凸形状的正透镜L13构成。
在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中,通过使前侧对焦组GFF和后侧对焦组GRF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另外,在进行对焦时,正透镜组GFA、孔径光阑S以及负透镜组GRB的位置固定。
在以下的表7,示出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各参数的值。
(表7)第7实施例
[面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721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731
[非球面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732
[各种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733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741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742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743
[条件式对应值]
(1-1)XRF/XFF=0.8816
(1-2)Bf/f=0.7224
(1-3)ST/TL=0.4421
(1-4)βRF/βFF=0.6742
(1-5)(-fRB)/f=7.684
(1-6)Bf/TL=0.1287
(1-7)XRF/f=0.1667
(1-8)fRF/fFF=0.1590
(1-9)fF/fR=0.7773
(1-10)fFA/fFF=0.2361
(1-11)f/fFF=0.0806
(1-12)f/fRF=0.5067
(1-13)TL/(Fno·Bf)=4.1989
(1-14)|Ainf-Amod|/f=0.0300
(1-15)νFFp-νFFn=59.8300
(1-16)(FFr2+FFr1)/(FFr2-FFr1)=0.5398
(1-17)nRBp-nRBn=0.0765
(1-18)nRBp+0.005νRBp=1.9904
(1-19)nRBn+0.005νRBn=1.8446
(2-1)fRF/fFF=0.1590
(2-2)Bf/f=0.7224
(2-3)ST/TL=0.4421
(2-4)βRF/βFF=0.6742
(2-5)fF/fR=0.7773
(2-6)fFA/fFF=0.2361
(2-7)f/fFF=0.0806
(2-8)f/fRF=0.5067
(2-9)TL/(Fno·Bf)=4.1989
(2-10)|Ainf-Amod|/f=0.0300
(2-11)νFFp-νFFn=59.8300
(2-12)(FFr2+FFr1)/(FFr2-FFr1)=0.5398
(2-13)(-fRB)/f=7.684
(2-14)nRBp-nRBn=0.0765
(2-15)nRBp+0.005νRBp=1.9904
(2-16)nRBn+0.005νRBn=1.8446
图14A和图14B分别是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和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通过各像差图可知,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8实施例)
图15A和图15B分别是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和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剖视图。
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组GF、孔径光阑S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组GR构成。另外,在像面I的物体侧附近配置有滤光片F。
前组GF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GFA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侧对焦组GFF构成。
正透镜组GFA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的接合透镜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4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5的接合透镜构成。
前侧对焦组GFF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6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7的接合透镜构成。
后组GR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侧对焦组GRF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负透镜组GRB构成。
后侧对焦组GRF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8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9构成。
负透镜组GRB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0以及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构成。
在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中,通过使前侧对焦组GFF和后侧对焦组GRF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另外,在进行对焦时,正透镜组GFA、孔径光阑S以及负透镜组GRB的位置固定。
在以下的表8,示出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各参数的值。
(表8)第8实施例
[面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771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781
[非球面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782
[各种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783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791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792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793
[条件式对应值]
(1-1)XRF/XFF=0.8743
(1-2)Bf/f=1.5421
(1-3)ST/TL=0.1433
(1-4)βRF/βFF=0.8301
(1-5)(-fRB)/f=1.9279
(1-6)Bf/TL=0.4600
(1-7)XRF/f=0.0933
(1-8)fRF/fFF=0.2171
(1-9)fF/fR=0.6721
(1-10)fFA/fFF=0.5205
(1-11)f/fFF=0.1741
(1-12)f/fRF=0.8021
(1-13)TL/(Fno·Bf)=1.1706
(1-14)|Ainf-Amod|/f=0.0277
(1-15)νFFp-νFFn=50.3900
(1-16)(FFr2+FFr1)/(FFr2-FFr1)=0.8358
(1-17)nRBp-nRBn=0.2137
(1-18)nRBp+0.005νRBp=2.0813
(1-19)nRBn+0.005νRBn=1.8443
(2-1)fRF/fFF=0.2171
(2-2)Bf/f=1.5421
(2-3)ST/TL=0.1433
(2-4)βRF/βFF=0.8301
(2-5)fF/fR=0.6721
(2-6)fFA/fFF=0.5205
(2-7)f/fFF=0.1741
(2-8)f/fRF=0.8021
(2-9)TL/(Fno·Bf)=1.1706
(2-10)|Ainf-Amod|/f=0.0277
(2-11)νFFp-νFFn=50.3900
(2-12)(FFr2+FFr1)/(FFr2-FFr1)=0.8358
(2-13)(-fRB)/f=1.9279
(2-14)nRBp-nRBn=0.2137
(2-15)nRBp+0.005νRBp=2.0813
(2-16)nRBn+0.005νRBn=1.8443
图16A和图16B分别是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和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通过各像差图可知,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9实施例)
图17A和图17B分别是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和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剖视图。
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组GF、孔径光阑S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组GR构成。另外,在像面I的物体侧附近配置有滤光片F。
前组GF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GFA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侧对焦组GFF构成。
正透镜组GFA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6构成。
前侧对焦组GFF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7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8的接合透镜构成。
后组GR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侧对焦组GRF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负透镜组GRB构成。
后侧对焦组GRF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9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构成。
负透镜组GRB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1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2构成。
在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中,通过使前侧对焦组GFF和后侧对焦组GRF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另外,在进行对焦时,正透镜组GFA、孔径光阑S以及负透镜组GRB的位置固定。
在以下的表9,示出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各参数的值。
(表9)第9实施例
[面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821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831
[非球面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832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841
[各种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842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843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851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852
[条件式对应值]
(1-1)XRF/XFF=0.8490
(1-2)Bf/f=0.9897
(1-3)ST/TL=0.4285
(1-4)βRF/βFF=0.3388
(1-5)(-fRB)/f=4.4490
(1-6)Bf/TL=0.1743
(1-7)XRF/f=0.1200
(1-8)fRF/fFF=0.0281
(1-9)fF/fR=1.0956
(1-10)fFA/fFF=0.0541
(1-11)f/fFF=0.0180
(1-12)f/fRF=0.6420
(1-13)TL/(Fno·Bf)=3.0940
(1-14)|Ainf-Amod|/f=0.0465
(1-15)νFFp-νFFn=59.8300
(1-16)(FFr2+FFr1)/(FFr2-FFr1)=0.6513
(1-17)nRBp-nRBn=0.1925
(1-18)nRBp+0.005νRBp=1.6719
(1-19)nRBn+0.005νRBn=2.0681
(2-1)fRF/fFF=0.0281
(2-2)Bf/f=0.9897
(2-3)ST/TL=0.4285
(2-4)βRF/βFF=0.3388
(2-5)fF/fR=1.0956
(2-6)fFA/fFF=0.0541
(2-7)f/fFF=0.0180
(2-8)f/fRF=0.6420
(2-9)TL/(Fno·Bf)=3.0940
(2-10)|Ainf-Amod|/f=0.0465
(2-11)νFFp-νFFn=59.8300
(2-12)(FFr2+FFr1)/(FFr2-FFr1)=0.6513
(2-13)(-fRB)/f=4.4490
(2-14)nRBp-nRBn=0.1925
(2-15)nRBp+0.005νRBp=1.6719
(2-16)nRBn+0.005νRBn=2.0681
图18A和图18B分别是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和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通过各像差图可知,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10实施例)
图19A和图19B分别是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和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剖视图。
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组GF、孔径光阑S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组GR构成。另外,在像面I的物体侧附近配置有滤光片F。
前组GF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GFA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侧对焦组GFF构成。
正透镜组GFA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的接合透镜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6构成。
前侧对焦组GFF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7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8的接合透镜构成。
后组GR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侧对焦组GRF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负透镜组GRB构成。
后侧对焦组GRF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9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构成。
负透镜组GRB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1构成。
在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中,通过使前侧对焦组GFF和后侧对焦组GRF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另外,在进行对焦时,正透镜组GFA、孔径光阑S以及负透镜组GRB的位置固定。
在以下的表10,示出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各参数的值。
(表10)第10实施例
[面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881
[非球面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891
[各种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892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901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902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903
[条件式对应值]
(1-1)XRF/XFF=0.6263
(1-2)Bf/f=0.9691
(1-3)ST/TL=0.3816
(1-4)βRF/βFF=0.4486
(1-5)(-fRB)/f=1.9906
(1-6)Bf/TL=0.1745
(1-7)XRF/f=0.0945
(1-8)fRF/fFF=0.0260
(1-9)fF/fR=0.4165
(1-10)fFA/fFF=0.0319
(1-11)f/fFF=0.0177
(1-12)f/fRF=0.6837
(1-13)TL/(Fno·Bf)=3.0872
(1-14)|Ainf-Amod|/f=0.0200
(1-15)νFFp-νFFn=59.8300
(1-16)(FFr2+FFr1)/(FFr2-FFr1)=0.0457
(1-19)nRBn+0.005νRBn=1.8797
图20A和图20B分别是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和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通过各像差图可知,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11实施例)
图21A和图21B分别是第1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剖视图。
第1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组GF、孔径光阑S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组GR构成。另外,在像面I的物体侧附近配置有滤光片F。
前组GF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GFA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侧对焦组GFF构成。
正透镜组GFA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负透镜组GFA1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GFA2构成。
负透镜组GFA1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构成。
正透镜组GFA2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的接合透镜构成。
前侧对焦组GFF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6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7的接合透镜构成。
后组GR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侧对焦组GRF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负透镜组GRB构成。
后侧对焦组GRF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8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9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的接合透镜构成。
负透镜组GRB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1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平凸形状的正透镜L12构成。
在第1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负透镜组GFA1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正透镜组GFA2、前侧对焦组GFF、孔径光阑S以及后侧对焦组GRF沿着光轴向物体侧一体地移动,负透镜组GRB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以使负透镜组GFA1与正透镜组GFA2的间隔减少,后侧对焦组GRF与负透镜组GRB的间隔增加。
在第1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通过使前侧对焦组GFF和后侧对焦组GRF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另外,在进行对焦时,负透镜组GFA1、正透镜组GFA2、孔径光阑S以及负透镜组GRB的位置固定。
在以下的表11,示出第1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参数的值。另外,在表10中,W表示广角端状态,M表示中间焦距状态,T表示远焦端状态。
(表11)第11实施例
[面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931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941
[非球面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942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951
[各种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952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953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961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DA0002545547290000962
[条件式对应值]
(1-1)XRF/XFF=0.5556
(1-2)Bf/f=1.0295
(1-3)ST/TL=0.4086
(1-4)βRF/βFF=0.2630
(1-5)(-fRB)/f=1.4050
(1-6)Bf/TL=0.1704
(1-7)XRF/f=0.0266
(1-8)fRF/fFF=11.0363
(1-9)fF/fR=0.7116
(1-10)fFA/fFF=0.1143(广角端),0.3191(远焦端)
(1-11)f/fFF=0.0328
(1-12)f/fRF=0.7904
(1-13)TL/(Fno·Bf)=1.4740
(1-14)|Ainf-Amod|/f=0.0182
(1-15)νFFp-νFFn=44.0300
(1-16)(FFr2+FFr1)/(FFr2-FFr1)=0.1625
(1-17)nRBp-nRBn=-0.2842
(1-18)nRBp+0.005νRBp=1.8375
(1-19)nRBn+0.005νRBn=1.9758
图22A和图22B分别是第1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和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23A和图23B分别是第1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和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通过各像差图可知,本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在各焦距状态下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到近距离物体对焦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根据上述各实施例,能够实现适合无反光镜相机且在实现对焦组的轻量化的同时抑制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而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光学系统。
另外,上述各实施例示出本申请发明的一具体例,本申请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在不损坏第1、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光学性能的范围内适当采用以下的内容。
虽然作为第1、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实施例示出了2组结构的系统,但是本申请并不限定于此,还能够构成其他的组结构(例如,3组等)的光学系统。具体地讲,也可以是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最靠物体侧或最靠像侧等增加了透镜或透镜组的结构。另外,关于前组和后组,虽然示出了2组或3组结构,但是本申请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是其他的组结构(例如,4组等)。具体地讲,也可以是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前组的最靠物体侧或最靠像侧、正透镜组与前侧对焦组之间、后组的最靠物体侧或最靠像侧、后侧对焦组与负透镜组之间等增加了透镜或透镜组的结构。
上述各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使前侧对焦组和后侧对焦组为对焦透镜组。该对焦透镜组还能够应用于自动对焦,也适合于自动对焦用的电机、例如超声波电机、步进电机,VCM电机等的驱动,能够良好地实现高速的自动对焦和自动对焦时的安静性。
另外,上述各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也可以是使任意一个透镜组整体或其一部分作为防振透镜组以包含对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分量的方式移动或者向包含光轴的面内方向旋转移动(摆动)来进行防振的结构。
另外,关于上述各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中的孔径光阑,也可以是不设置作为孔径光阑的部件而用透镜框来代替其作用的结构。
另外,构成上述各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透镜的透镜面可以是球面或平面,或者也可以是非球面。另外,各透镜可以由玻璃材质形成,也可以由树脂材质形成,或者也可以是玻璃材质与树脂材质的复合。在透镜面为球面或平面时,透镜加工和组装调整变得容易,能够防止由透镜加工和组装调整的误差引起的光学性能的劣化,因此是优选的。另外,即使在像面偏移的情况下,描绘性能的劣化也少,因此是优选的。在透镜面为非球面时,可以是基于研磨加工的非球面、通过模具将玻璃成型为非球面形状的玻璃模铸非球面、或将设置在玻璃表面的树脂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复合型非球面中的任意一个。另外,透镜面也可以是衍射面,也可以使透镜为折射率分布型透镜(GRIN透镜)或者塑料透镜。
另外,也可以在构成上述各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透镜的透镜面施加增透膜。由此,能够减轻眩光和重影并实现高对比度的高光学性能。特别是,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在从最靠物体侧起第二个透镜的物体侧的透镜面施加增透膜。
接着,根据图24对具备第1、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相机进行说明。
图24是示出具备第1、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相机的结构的图。
如图24所示,相机1是具备上述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来作为摄影镜头2的镜头可换式的无反光镜相机。
在该相机1中,来自未图示的物体(被摄体)的光通过摄影镜头2被聚光,并且通过未图示的OLPF(Optical low pass filter:光学低通滤光片)在拍摄部3的拍摄面上形成被摄体像。并且,被摄体像通过设置在拍摄部3的光电转换元件被光电转换而生成被摄体的图像。该图像显示于设置在相机1的EVF(Electronic view finder:电子取景器)4。由此,摄影者能够通过EVF4对被摄体进行观察。
另外,当由摄影者按压未图示的释放按钮时,通过拍摄部3生成的被摄体的图像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器。由此,摄影者能够进行基于该相机1的被摄体的摄影。
该相机1搭载上述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来作为摄影镜头2,从而适合于无反光镜相机,能够实现对焦组的轻量化且抑制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来实现良好的光学性能。
另外,即使构成搭载上述第2~第1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来作为摄影镜头2的相机,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相机1相同的效果。另外,即使在具有快速复原反光镜且通过取景器光学系统来对被摄体进行观察单反类型的相机上搭载了上述各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情况下,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相机1相同的效果。
最后,根据图25、26对第1、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概略进行说明。
图2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的图。
在图25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中,该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组、孔径光阑以及后组构成,包含以下的步骤S11~S15。
步骤S11:准备前组、孔径光阑以及后组,在镜筒内从物体侧依次配置。
步骤S12:使前组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侧对焦组。
步骤S13:使后组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侧对焦组。
步骤S14:在进行对焦时使前侧对焦组和对焦组向物体侧移动。
步骤S15:使前侧对焦组和后侧对焦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
(1-1)0.250<XRF/XFF<1.500
其中,
XFF: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前侧对焦组的移动量
XRF: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后侧对焦组的移动量
根据该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如下的光学系统:适合于无反光镜相机,实现对焦组的轻量化的同时抑制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从而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
图26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的图。
在图26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中,该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组、孔径光阑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组构成,包含以下的步骤S21~S25。
步骤S21:准备前组、孔径光阑以及后组,在镜筒内从物体侧依次配置。
步骤S22:使前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侧对焦组。
步骤S23:使后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侧对焦组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负透镜组。
步骤S24:通过将公知的移动机构设置于镜筒,从而在进行对焦时使前侧对焦组和后侧对焦组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步骤S25:使位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具有负的光焦度。
根据该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如下的光学系统:适合于无反光镜相机,实现对焦组的轻量化的同时抑制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从而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

Claims (43)

1.一种光学系统,
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组、孔径光阑以及后组构成,
所述前组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侧对焦组,
所述后组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侧对焦组,
在进行对焦时,所述前侧对焦组和后侧对焦组向物体侧移动,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250<XRF/XFF<1.500
其中,
XFF: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前侧对焦组的移动量
XRF: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后侧对焦组的移动量。
2.一种光学系统,
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组、孔径光阑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组构成,
所述前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侧对焦组,
所述后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侧对焦组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负透镜组,
在进行对焦时,所述前侧对焦组和所述后侧对焦组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位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具有负的光焦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在进行对焦时,所述正透镜组的位置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在进行对焦时,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位置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在进行对焦时,所述前侧对焦组向物体侧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在进行对焦时,所述后侧对焦组向物体侧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在进行对焦时,所述孔径光阑的位置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400<Bf/f<2.000
其中,
B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从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距离
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100<ST/TL<0.600
其中,
ST: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从所述孔径光阑到像面为止的距离
TL: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从所述位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200<βRF/βFF<1.100
其中,
βFF:所述前侧对焦组的倍率
βRF:所述后侧对焦组的倍率。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在进行对焦时,位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位置固定。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在进行对焦时,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位置固定。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前侧对焦组具备至少一个正透镜以及至少一个负透镜。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后侧对焦组具备至少一个正透镜以及至少一个负透镜。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后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所述后侧对焦组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负透镜组。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800<(-fRB)/f<10.000
其中,
fRB:所述负透镜组的焦距
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60<Bf/TL<0.650
其中,
B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从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距离
TL: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从所述位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距离。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10<XRF/f<0.240
其中,
XRF: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后侧对焦组的移动量
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位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具有负的光焦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后组具有正的光焦度。
2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10<fRF/fFF<0.900
其中,
fFF:所述前侧对焦组的焦距
fRF:所述后侧对焦组的焦距。
2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300<fF/fR<1.300
其中,
f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前组的焦距
fR: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后组的焦距。
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前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正透镜组以及所述前侧对焦组,所述正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
2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10<fFA/fFF<0.750
其中,
fFA:所述正透镜组的焦距
fFF:所述前侧对焦组的焦距。
2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10<f/fFF<0.300
其中,
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
fFF:所述前侧对焦组的焦距。
2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300<f/fRF<1.100
其中,
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
fRF:所述后侧对焦组的焦距。
2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800<TL/(Fno·Bf)<6.000
其中,
TL: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从所述位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距离
Fno:所述光学系统的开放F值
B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从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距离。
2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Ainf-Amod|/f<0.070
其中,
Ain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光学系统的半视场角
Amod:最极近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光学系统的半视场角。
2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前侧对焦组由一个正透镜以及一个负透镜构成,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30.00<νFFp-νFFn<75.00
其中,
νFFp:所述前侧对焦组中的所述正透镜的阿贝数
νFFn:所述前侧对焦组中的所述负透镜的阿贝数。
3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000<(FFr2+FFr1)/(FFr2-FFr1)<2.000
其中,
FFr1:所述前侧对焦组中的位于最靠像侧的正透镜的物体侧透镜面的曲率半径
FFr2:所述前侧对焦组中的位于最靠像侧的正透镜的像侧透镜面的曲率半径。
3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前侧对焦组由两个或三个透镜构成。
3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后侧对焦组由四个以下的透镜构成。
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从像侧依次具备正透镜以及负透镜。
3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30<nRBp-nRBn
其中,
nRBp: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折射率
nRBn: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负透镜的折射率。
3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在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中,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透镜面朝向像侧凸出。
3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000<nRBp+0.005νRBp<2.500
1.000<nRBn+0.005νRBn<2.500
其中,
nRBp: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折射率
nRBn: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负透镜的折射率
νRBp: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阿贝数
νRBn: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负透镜的阿贝数。
3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前侧对焦组与所述孔径光阑相邻。
3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孔径光阑与所述后侧对焦组相邻。
3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前组在所述前侧对焦组与所述孔径光阑之间还具备在进行对焦时位置固定的透镜组。
4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后组在所述孔径光阑与所述后侧对焦组之间还具备在进行对焦时位置固定的透镜组。
41.一种光学设备,具备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
42.一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所述光学系统以如下的结构进行制造:
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组、孔径光阑以及后组构成,
所述前组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侧对焦组,
所述后组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侧对焦组,
在进行对焦时,所述前侧对焦组和后侧对焦组向物体侧移动,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即,
0.250<XRF/XFF<1.500
其中,
XFF: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前侧对焦组的移动量
XRF: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后侧对焦组的移动量。
43.一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所述光学系统以如下的结构进行制造:
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组、孔径光阑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组构成,
所述前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侧对焦组,
所述后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侧对焦组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负透镜组,
在进行对焦时,所述前侧对焦组和所述后侧对焦组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位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具有负的光焦度。
CN201880081941.9A 2017-12-20 2018-12-20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Active CN1114922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44352A JP7006245B2 (ja) 2017-12-20 2017-12-20 光学系、光学機器
JP2017244353A JP6969358B2 (ja) 2017-12-20 2017-12-20 光学系、光学機器
JP2017-244352 2017-12-20
JP2017-244353 2017-12-20
PCT/JP2018/047010 WO2019124499A1 (ja) 2017-12-20 2018-12-20 光学系、光学機器、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92287A true CN111492287A (zh) 2020-08-04
CN111492287B CN111492287B (zh) 2022-09-27

Family

ID=66994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81941.9A Active CN111492287B (zh) 2017-12-20 2018-12-20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011256A1 (zh)
CN (1) CN111492287B (zh)
WO (1) WO20191244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72776B2 (ja) * 2019-03-19 2022-11-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影レンズ系
CN111812823B (zh) * 2020-09-15 2020-11-27 瑞泰光学(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156432A (ja) * 2016-02-29 2017-09-07 株式会社ニコン 光学系、光学機器及び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CN107209352A (zh) * 2014-12-26 2017-09-26 株式会社尼康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07250869A (zh) * 2015-01-23 2017-10-13 株式会社尼康 光学系统、具备该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以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US10079964B2 (en) * 2014-12-22 2018-09-18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Lens system, interchangeable lens apparatus, and camera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16341A (ja) * 1998-05-02 1999-11-16 Canon Inc インナーフォーカス式の撮影レンズ
JP6260003B2 (ja) * 2014-12-22 2018-01-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レンズ系、交換レンズ装置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6253615B2 (ja) * 2015-07-27 2017-1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系及びそれを備える光学機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79964B2 (en) * 2014-12-22 2018-09-18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Lens system, interchangeable lens apparatus, and camera system
CN107209352A (zh) * 2014-12-26 2017-09-26 株式会社尼康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07250869A (zh) * 2015-01-23 2017-10-13 株式会社尼康 光学系统、具备该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以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JP2017156432A (ja) * 2016-02-29 2017-09-07 株式会社ニコン 光学系、光学機器及び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92287B (zh) 2022-09-27
WO2019124499A1 (ja) 2019-06-27
US20210011256A1 (en) 2021-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05362B2 (en) Zoom lens system, optica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zoom lens system
US7903348B2 (en) Rear-focus optical system, imag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cusing the same
US9134516B2 (en) Zoom lens, optica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zoom lens
CN107621690B (zh) 变焦光学系统
CN107850763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US8107175B2 (en) Wide-angle lens, optica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wide-angle lens
CN110832376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CN110058391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13741017B (zh) 变焦镜头以及光学设备
CN109844603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CN110494786B (zh)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和制造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
CN110520777B (zh)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和制造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
CN111492287B (zh)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JP6969358B2 (ja) 光学系、光学機器
CN111095070B (zh)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07884917B (zh) 变倍光学系统和光学装置
CN107850762B (zh)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09983385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使用了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和摄像设备
CN108139571B (zh) 变焦镜头以及光学设备
CN110888226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CN112946867A (zh) 变焦镜头以及光学设备
JP7143882B2 (ja) 光学系、光学機器、および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CN114761854A (zh)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JP7006245B2 (ja) 光学系、光学機器
CN111095071B (zh)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