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83513B - 转向系统以及转向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转向系统以及转向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83513B
CN111483513B CN202010343349.0A CN202010343349A CN111483513B CN 111483513 B CN111483513 B CN 111483513B CN 202010343349 A CN202010343349 A CN 202010343349A CN 111483513 B CN111483513 B CN 1114835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ring
grease
transmission rod
steering transmission
push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4334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83513A (zh
Inventor
梁阿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4334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8351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4835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835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835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835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00Steering gears
    • B62D3/0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 B62D3/1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of rack-and-pinion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7/00Steering linkage; Stub axles or their mountings
    • B62D7/20Links, e.g. track ro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5Lubricant storage reservoirs, e.g. reservoirs in addition to a gear sump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in the upper part of a gear ca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63Grease lubrication; Drop-feed lubrication
    • F16H57/0464Grease lubr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NLUBRICATING
    • F16N11/00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grease from a stationary reservoir or the equivalent in or on the machine or member to be lubricated; Grease cu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NLUBRICATING
    • F16N21/00Conduits; Junctions; Fittings for lubrication aper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NLUBRICATING
    • F16N2210/00Applications
    • F16N2210/04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转向系统以及转向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车辆。该转向系统包括:转向管柱,转向管柱的一端与方向盘相连,转向管柱的另一端设置有齿轮;转向器总成,转向器总成包括:转向器壳体和转向传动杆,转向传动杆上设置有齿条部,齿轮与齿条部啮合且用于驱动转向传动杆移动,转向传动杆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存脂腔,转向传动杆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存脂腔,以在车辆行驶至预设里程时,第一存脂腔内的油脂适于加注至转向传动杆的外表面,第二存脂腔内的油脂适于加注至齿条部。根据本发明的转向系统,可在车辆行驶至预设里程时,通过第一存脂腔和第二存脂腔向转向传动杆加注油脂,以在车辆的生命周期内保持转向系统的润滑性能处于良好状态。

Description

转向系统以及转向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转向系统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转向系统以及转向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车辆。
背景技术
油脂对于转向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随着车辆里程数的增加,转向系统内的油脂会产生消耗,从而导致转向系统不能获得可靠润滑而发生干摩擦,转向传动杆发生磨损,进而引发转向系统松旷、异响、摩擦感加大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第一方面在于提出一种转向系统,可在车辆的生命周期内保持转向系统的润滑性能处于良好状态。
本发明第二方面在于提出了一种上述转向系统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第三方面在于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转向系统的车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转向系统包括:转向管柱,所述转向管柱的一端与方向盘相连,所述转向管柱的另一端设置有齿轮;转向器总成,所述转向器总成包括:转向器壳体和转向传动杆,所述转向传动杆上设置有齿条部,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部啮合且用于驱动所述转向传动杆移动,所述转向传动杆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存脂腔,所述转向传动杆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存脂腔,以在所述车辆行驶至预设里程时,所述第一存脂腔内的油脂适于加注至所述转向传动杆的外表面,所述第二存脂腔内的油脂适于加注至所述齿条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转向系统,可在车辆行驶至预设里程时,通过第一存脂腔和第二存脂腔向转向传动杆的外表面加注油脂,以在车辆的生命周期内保持转向系统的润滑性能处于良好状态,从而有利于提升转向系统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转向传动杆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推环和第一拉杆总成,所述第一推环套设在所述转向传动杆上,所述第一存脂腔形成在所述第一推环和所述第一拉杆总成之间;所述转向传动杆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推环和第二拉杆总成,所述第二推环套设在所述转向传动杆上,所述第二存脂腔形成在所述第二推环和所述第二拉杆总成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转向器壳体与所述转向传动杆的所述第一端之间设置有支撑衬套,所述支撑衬套的内周面适于与所述转向传动杆的外周面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转向传动杆内设置有第一油脂通道,所述第一油脂通道的外端与所述第一存脂腔相连通,所述第一油脂通道的内端开设在所述转向传动杆的外周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油脂通道包括:第一中心通道和第一径向通道,所述第一中心通道的外端与所述第一存脂腔相连通,所述转向传动杆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储脂槽,所述第一中心通道的内端与所述储脂槽通过所述第一径向通道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径向通道的数量为多条且沿所述第一中心通道的径向等间距分布,且所述第一径向通道的数量与所述转向传动杆的直径呈正相关。
进一步地,所述转向传动杆内设置有第二油脂通道,所述第二油脂通道的外端与所述第二存脂腔相连通,所述第二油脂通道的内端与所述齿条部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油脂通道包括:第二中心通道和第二径向通道,所述第二中心通道的外端与所述第二存脂腔相连通,所述第二中心通道的内端与所述齿条部的齿根通过所述第二径向通道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径向通道为多个,且每个所述第二径向通道与所述齿条部的其中一个齿根相连通,且所述第二径向通道的直径与所述转向传动杆的直径呈正相关。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推环和所述第二推环的最大推移距离相等。
进一步地,在所述车辆行驶至预设里程时,所述车辆的控制单元将所述转向器总成设定行程增加预设长度,在所述转向传动杆向所述第二端所在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所述转向器壳体适于推动所述第一推环向所述第一存脂腔移动;在所述转向传动杆向所述第一端所在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所述转向器壳体适于推动所述第二推环向所述第二存脂腔移动。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转向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转向系统为上述的转向系统,所述控制方法包括:采集所述车辆行驶的里程数据;在所述里程数据达到第i预设里程阈值且所述车辆的车速小于预设车速阈值时,将转向器总成设定行程N调整为N+Ni,且在所述转向传动杆向所述第二端所在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推环推动所述第一存脂腔内的油脂加注至所述转向传动杆的外表面;在所述转向传动杆向所述第一端所在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二推环推动所述第二存脂腔内的油脂加注至所述齿条部;其中,所述第一推环和所述第二推环的最大推移距离均为W,Ni-1≤Ni≤Ni+1≤2W,第i预设里程阈值<第i+1预设里程阈值,i≤8且为正整数。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转向系统。
所述转向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车辆与上述的转向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转向传动杆的第一端处的示意图;
图2是转向传动杆的第二端处的示意图;
图3是齿条部的示意图;
图4是图3在A-A处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
齿条部1、第一齿11、第二齿12、第三齿13、第四齿14、第五齿15、第六齿16、中心齿17、齿根18、第一存脂腔2、第一推环21、第二存脂腔3、第二推环31、第一拉杆总成4、第二拉杆总成5、第一油脂通道6、第一中心通道61、第一径向通道62、储脂槽7、第二油脂通道8、第二中心通道81、第二径向通道82、转向传动杆10、转向器壳体20、支撑衬套30、转向管柱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图4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转向系统。
参照图1和图2所示,转向系统,用于车辆,包括:转向管柱40、转向器总成。
转向管柱40的一端与方向盘相连,转向管柱40的另一端设置有齿轮,转向器总成包括:转向器壳体20和转向传动杆10,转向器壳体20与车身固定,转向传动杆10可在转向器壳体20内左右移动,转向传动杆10上设置有齿条部1,齿轮与齿条部1啮合且用于驱动转向传动杆10移动,以实现通过转动方向盘控制转向传动杆10移动,进而控制车辆的转向。
转向传动杆10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存脂腔2,转向传动杆10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存脂腔3,以在车辆行驶至预设里程时,第一存脂腔2内的油脂适于加注至转向传动杆10的外表面,第二存脂腔3内的油脂适于加注至齿条部1,以保持转向传动杆10的润滑性能,从而有利于减少齿轮与齿条部1的启动力矩,改善车辆的回正性能,降低齿轮与齿条部1的磨损,进而有利于防止转向系统出现松旷、异响、摩擦感加大等问题,提升转向系统的安全性能及驾驶舒适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图1-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转向传动杆10的第一端为转向传动杆10的右端,转向传动杆10的第二端为转向传动杆10的左端。
根据本发明的转向系统,可在车辆行驶至预设里程时,通过第一存脂腔2和第二存脂腔3向转向传动杆10加注油脂,以在车辆的生命周期内保持转向系统的润滑性能处于良好状态,从而有利于提升转向系统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参照图1和图2所示,转向传动杆10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推环21和第一拉杆总成4,第一推环21套设在转向传动杆10上,第一存脂腔2形成在第一推环21和第一拉杆总成4之间,第一推环21可向第一存脂腔2的方向推移,以推动第一存脂腔2内的油脂加注至转向传动杆10的外表面。转向传动杆10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推环31和第二拉杆总成5,第二推环31套设在转向传动杆10上,第二存脂腔3形成在第二推环31和第二拉杆总成5之间,第二推环31可向第二存脂腔3的方向推移,以推动第二存脂腔3内的油脂加注至转向传动杆10的外表面。
可选地,第一推环21设置在第一存脂腔2上,第二推环31设置在第二存脂腔3上。
参照图1所示,转向器壳体20与转向传动杆10的第一端之间设置有支撑衬套30,支撑衬套30与转向器壳体20固定,支撑衬套30的内周面适于与转向传动杆10的外周面贴合,以对转向传动杆10进行支撑和限位。
参照图1所示,转向传动杆10内设置有第一油脂通道6,第一油脂通道6的外端与第一存脂腔2相连通,第一油脂通道6的内端开设在转向传动杆10的外周面上,第一存脂腔2内的油脂可通过第一油脂通道6流向转向传动杆10的外周面上,从而实现对转向传动杆10的润滑,以此改善支撑衬套30内周面的润滑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外端是朝向车外侧的一端,内端是朝向车中心的一端。
进一步地,第一油脂通道6包括:第一中心通道61和第一径向通道62,第一中心通道61的外端与第一存脂腔2相连通,第一中心通道61的内端与转向传动杆10的外周面通过第一径向通道62相连通。
参照图1所示,转向传动杆10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储脂槽7,第一中心通道61的内端与储脂槽7通过第一径向通道62相连通,储脂槽7可用于储存第一径向通道62流出的油脂,从而减少了转向传动杆10与支撑衬套30的磨损,优选地,当车辆处于未转向状态时,储脂槽7与支撑衬套30正对,换言之,当方向盘处于中间位置时,转向传动杆10上的储脂槽7内的油脂可保持对支撑衬套30的润滑,当车辆进行转向时,方向盘由中间位置转动,可减少转向传动杆10的启动力矩,避免转向传动杆10与支撑衬套30间产生摩擦力的阶跃式波动,进而有利于提升转向系统的安全性能及驾驶舒适性。
优选地,第一径向通道62的数量为多条且沿第一中心通道61的径向等间距分布,以保证油脂均匀地流向转向传动杆10的外周面上,例如当第一径向通道62的数量为2条时,两条第一径向通道62之间的夹角为180°,当第一径向通道62的数量为3条时,每相邻两条第一径向通道62之间的夹角为120°,当第一径向通道62的数量为4条时,每相邻两条第一径向通道62之间的夹角为90°。
进一步地,第一径向通道62的数量与转向传动杆10的直径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在不同车型中,随着转向传动杆10的直径变大,第一径向通道62的数量也相应增多,以保证油脂均匀地流向转向传动杆10的外周面上,从而保证油脂加注后对转向传动杆10的润滑效果。
优选地,第一径向通道62的直径与转向传动杆10的直径呈正相关,换言之,转向传动杆10的直径越大,则第一径向通道62的直径随之越大;转向传动杆10的直径越小,则第一径向通道62的直径随之越小。为保证油脂加注后达到较好的润滑效果,转向传动杆10的直径与第一径向通道62的数量和第一径向通道62直径的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转向传动杆的直径 第一径向通道数量 第一径向通道直径
≥27.7mm 4 1mm
26mm 3 0.8mm
25mm 3 0.6mm
≤24mm 2 0.5mm
参照图2-图4所示,转向传动杆10内设置有第二油脂通道8,第二油脂通道8的外端与第二存脂腔3相连通,第二油脂通道8的内端与齿条部1相连通,第二存脂腔3内的油脂可通过第二油脂通道8流向转向传动杆10的齿条部1,从而实现对齿条部1的润滑。
参照图2-图4所示,第二油脂通道8包括:第二中心通道81和第二径向通道82,第二中心通道81的外端与第二存脂腔3相连通,第二中心通道81的内端与齿条部1的齿根18通过第二径向通道82相连通。
优选地,第二径向通道82为多个,且每个第二径向通道82与齿条部1的其中一个齿根18相连通,以对齿条部1进行润滑,防止齿条部1磨损,减少因齿条部1磨损导致转向系统的松旷、异响、摩擦感加大等问题。
优选地,第二径向通道82的直径与转向传动杆10的直径呈正相关,以控制油脂由第二径向通道82流出的速度,保证油脂的加注后的润滑效果。换言之,转向传动杆10的直径越大,则第二径向通道82的直径随之越大;转向传动杆10的直径越小,则第二油径向道82的直径随之越小。
参照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齿条部1的啮合中心为中心齿17,中心齿17的一侧依次设置有第一齿11、第二齿12、第三齿13,中心齿17的另一侧依次设置有第四齿14、第五齿15、第六齿16,中心齿17、第一齿11、第二齿12、第三齿13、第四齿14、第五齿15、第六齿16的齿根18分别与各自的第二径向通道82连通,为保证油脂加注后达到较好的润滑效果,转向传动杆10的直径与第二径向通道82直径的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Figure BDA0002469266750000061
优选地,第一推环21和第二推环31的最大推移距离相等,从而有利于转向系统的布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车辆行驶至预设里程时,车辆的控制单元将转向器总成设定行程增加预设长度,也就是说,增加了转向传动杆10向第一端和第二端所在方向移动的距离,在转向传动杆10向第二端所在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转向器壳体20适于推动第一推环21向第一存脂腔2移动,以将第一存脂腔2内的油脂推出;在转向传动杆10向第一端所在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转向器壳体20适于推动第二推环31向第二存脂腔3移动,以将第二存脂腔3内的油脂推出。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转向系统的控制方法,转向系统为上述的转向系统,控制方法包括:采集车辆行驶的里程数据;在里程数据达到第i预设里程阈值时,将转向器总成设定行程N调整为N+Ni,且在转向传动杆10向第二端所在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第一推环21推动第一存脂腔2内的油脂加注至转向传动杆10的外表面;在转向传动杆10向第一端所在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第二推环31推动第二存脂腔3内的油脂加注至齿条部1,其中,第一推环21和第二推环31的最大推移距离均为W,Ni-1≤Ni≤Ni+1≤2W,第i预设里程阈值<第i+1预设里程阈值,i≤8且为正整数。
具体地,常规状态下,转向器总成设定行程为N,即转向传动杆10从左极限位置移动至右极限位置的移动距离为N,此时转向传动杆10向第一端所在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转向器壳体20与第二推环31刚好接触,但未推动第二推环31,转向传动杆10向第二端所在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转向器壳体20与第一推环21刚好接触,但未推动第一推环21;
车辆的控制单元采集车辆行驶的里程数据,在里程数据达到第一预设里程阈值时,车辆的控制单元将转向器总成设定行程调整为N+N1,即转向传动杆10从左极限位置移动至右极限位置的移动距离增加了N1,此时转向传动杆10向第一端所在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转向器壳体20将推动第二推环31向第二端方向移动N1/2距离,进而实现第二推环31推动第二存脂腔3内的油脂加注至齿条部1;转向传动杆10向第二端所在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转向器壳体20将推动第一推环21向第一端方向移动N1/2距离,进而实现第一推环21推动第一存脂腔2内的油脂加注至转向传动杆10的外表面,可选地,第一推环21和第二推环31被推动后不复位,也就是说,每次推动第一推环21和第二推环31后,第一推环21和第二推环31的剩余可推移距离变小,直至为零;
在里程数据达到第二预设里程阈值时,车辆的控制单元将转向器总成设定行程调整为N+N2,即转向传动杆10从左极限位置移动至右极限位置的移动距离比第一预设里程阈值时增加了N2-N1,此时转向传动杆10向第一端所在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转向器壳体20将推动第二推环31向第二端方向移动,第二推环31在第一预设里程阈值调整后的位置向第二端方向移动(N2-N1)/2距离,进而实现第二推环31推动第二存脂腔3内的油脂加注至齿条部1;转向传动杆10向第二端所在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转向器壳体20将推动第一推环21向第一端方向移动,第一推环21在第一预设里程阈值调整后的位置向第一端方向移动(N2-N1)/2距离,进而实现第一推环21推动第一存脂腔2内的油脂加注至转向传动杆10的外表面;
在里程数据达到第三、第四……预设里程阈值时,转向系统的控制过程同上。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推环21和二推环31的最大推移距离W均为5mm,换言之,第一推环21和第二推环31的剩余可推移距离均为5mm,转向系统的控制方法如下:
1)当车辆行驶里程达到30000公里时,车辆的控制单元将转向器总成设定行程N调整为N+4(mm),此时转向传动杆10向第一端所在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转向器壳体20将推动第二推环31向第二端方向移动2mm,转向传动杆10向第二端所在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转向器壳体20将推动第一推环21向第一端方向移动2mm,以实现保持转向系统的润滑性能处于良好状态,此时,第一推环21和第二推环31的剩余可推移距离均为3mm;
2)当车辆行驶里程达到60000公里时,车辆的控制单元将转向器总成设定行程N调整为N+7(mm),此时转向传动杆10向第一端所在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转向器壳体20将推动第二推环31向第二端方向移动1.5mm,转向传动杆10向第二端所在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转向器壳体20将推动第一推环21向第一端方向移动1.5mm,以实现保持转向系统的润滑性能处于良好状态,此时,第一推环21和第二推环31的剩余可推移距离均为1.5mm;
3)当车辆行驶里程达到100000公里时,车辆的控制单元将转向器总成设定行程N调整为N+9(mm),此时转向传动杆10向第一端所在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转向器壳体20将推动第二推环31向第二端方向移动1mm,转向传动杆10向第二端所在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转向器壳体20将推动第一推环21向第一端方向移动1mm,以实现保持转向系统的润滑性能处于良好状态,此时,第一推环21和第二推环31的剩余可推移距离均为0.5mm;
4)当车辆行驶里程达到120000公里时,车辆的控制单元将转向器总成设定行程N调整为N+10(mm),此时转向传动杆10向第一端所在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转向器壳体20将推动第二推环31向第二端方向移动0.5mm,转向传动杆10向第二端所在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转向器壳体20将推动第一推环21向第一端方向移动0.5mm,以实现保持转向系统的润滑性能处于良好状态,此时,第一推环21和第二推环31的剩余可推移距离均为0mm。
可选地,当车辆更换转向器总成后,采集车辆行驶的里程数据将重新计算。
优选地,车辆的控制单元将转向器总成设定行程调整为N+Ni后,车辆的控制单元可读取转角传感器的数值,从而确定转向传动杆10向第二端所在方向和第一端所在方向移动均到达过至极限位置一次后,车辆的控制单元将转向器总成设定行程调整回N,以减少对转向系统的影响。
优选地,在里程数据达到第i预设里程阈值且车辆的车速小于预设车速阈值(例如≤15m/s)时,第一推环21推动第一存脂腔2内的油脂加注至转向传动杆10的外表面,第二推环31推动第二存脂腔3内的油脂加注至齿条部1,也就是说,只有车辆在低速状态下,才能触发第一存脂腔2向转向传动杆10的外表面加注油脂和第二存脂腔3向齿条部1加注油脂,从而有利于降低加注油脂过程影响车辆的安全性能。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转向系统,在车辆行驶至预设里程时,通过车辆的控制单元增大转向器总成设定行程,使车辆转向时转向器壳体20可定量、定向地推动第一推环21和第二推环31,从而实现第一存脂腔2和第二存脂腔3向转向传动杆10及齿条部1加注油脂,以在车辆的生命周期内保持转向系统的润滑性能处于良好状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2)

1.一种转向系统,用于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向管柱,所述转向管柱的一端与方向盘相连,所述转向管柱的另一端设置有齿轮;
转向器总成,所述转向器总成包括:转向器壳体和转向传动杆,所述转向传动杆上设置有齿条部,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部啮合且用于驱动所述转向传动杆移动,所述转向传动杆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存脂腔,所述转向传动杆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存脂腔,以在所述车辆行驶至预设里程时,所述第一存脂腔内的油脂适于加注至所述转向传动杆的外表面,所述第二存脂腔内的油脂适于加注至所述齿条部;所述转向传动杆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推环和第一拉杆总成,所述第一推环套设在所述转向传动杆上,所述第一存脂腔形成在所述第一推环和所述第一拉杆总成之间;所述转向传动杆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推环和第二拉杆总成,所述第二推环套设在所述转向传动杆上,所述第二存脂腔形成在所述第二推环和所述第二拉杆总成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器壳体与所述转向传动杆的所述第一端之间设置有支撑衬套,所述支撑衬套的内周面适于与所述转向传动杆的外周面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传动杆内设置有第一油脂通道,所述第一油脂通道的外端与所述第一存脂腔相连通,所述第一油脂通道的内端开设在所述转向传动杆的外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脂通道包括:第一中心通道和第一径向通道,所述第一中心通道的外端与所述第一存脂腔相连通,所述转向传动杆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储脂槽,所述第一中心通道的内端与所述储脂槽通过所述第一径向通道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径向通道的数量为多条且沿所述第一中心通道的径向等间距分布,且所述第一径向通道的数量与所述转向传动杆的直径呈正相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传动杆内设置有第二油脂通道,所述第二油脂通道的外端与所述第二存脂腔相连通,所述第二油脂通道的内端与所述齿条部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脂通道包括:第二中心通道和第二径向通道,所述第二中心通道的外端与所述第二存脂腔相连通,所述第二中心通道的内端与所述齿条部的齿根通过所述第二径向通道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径向通道为多个,且每个所述第二径向通道与所述齿条部的其中一个齿根相连通,且所述第二径向通道的直径与所述转向传动杆的直径呈正相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环和所述第二推环的最大推移距离相等。
10.根据权利要求2-9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行驶至预设里程时,所述车辆的控制单元将所述转向器总成设定行程增加预设长度,在所述转向传动杆向所述第二端所在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所述转向器壳体适于推动所述第一推环向所述第一存脂腔移动;在所述转向传动杆向所述第一端所在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所述转向器壳体适于推动所述第二推环向所述第二存脂腔移动。
11.一种转向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系统为权利要求2-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系统,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采集所述车辆行驶的里程数据;
在所述里程数据达到第i预设里程阈值且所述车辆的车速小于预设车速阈值时,将转向器总成设定行程N调整为N+Ni,且在所述转向传动杆向所述第二端所在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推环推动所述第一存脂腔内的油脂加注至所述转向传动杆的外表面;在所述转向传动杆向所述第一端所在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二推环推动所述第二存脂腔内的油脂加注至所述齿条部;
其中,所述第一推环和所述第二推环的最大推移距离均为W,Ni-1≤Ni≤Ni+1≤2W,第i预设里程阈值<第i+1预设里程阈值,i≤8且为正整数。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系统。
CN202010343349.0A 2020-04-27 2020-04-27 转向系统以及转向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车辆 Active CN1114835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43349.0A CN111483513B (zh) 2020-04-27 2020-04-27 转向系统以及转向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43349.0A CN111483513B (zh) 2020-04-27 2020-04-27 转向系统以及转向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83513A CN111483513A (zh) 2020-08-04
CN111483513B true CN111483513B (zh) 2021-05-25

Family

ID=71790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43349.0A Active CN111483513B (zh) 2020-04-27 2020-04-27 转向系统以及转向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83513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05097A (ja) * 1991-10-17 1993-04-27 Koyo Seiko Co Ltd 4輪操舵車両用ラツクピニオン式油圧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1151128A (ja) * 1999-11-25 2001-06-05 Showa Corp センターテイクオフ型油圧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58842A1 (de) * 2002-12-17 2004-07-15 Zf Lenksysteme Gmbh Zahnstangenlenkgetriebe, insbesondere für eine Servolenkung
CN208344318U (zh) * 2018-04-28 2019-01-08 江铃控股有限公司 转向器及汽车
CN209757245U (zh) * 2019-01-02 2019-12-10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齿轮齿条转向器及车辆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05097A (ja) * 1991-10-17 1993-04-27 Koyo Seiko Co Ltd 4輪操舵車両用ラツクピニオン式油圧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1151128A (ja) * 1999-11-25 2001-06-05 Showa Corp センターテイクオフ型油圧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58842A1 (de) * 2002-12-17 2004-07-15 Zf Lenksysteme Gmbh Zahnstangenlenkgetriebe, insbesondere für eine Servolenkung
CN208344318U (zh) * 2018-04-28 2019-01-08 江铃控股有限公司 转向器及汽车
CN209757245U (zh) * 2019-01-02 2019-12-10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齿轮齿条转向器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83513A (zh) 2020-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96957B1 (en) Steering yoke
US20070135254A1 (en) Differential gears
EP2053274B1 (en) Oil suction system
JP6175576B2 (ja) 変速機
EP1900565A2 (en) Power transfer unit
GB2471653A (en) A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fluid level around a transmission gear
US8961348B2 (en) Drive axle housing system for reducing oil churning
CN111483513B (zh) 转向系统以及转向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车辆
CN104074923A (zh) 驱动力传递装置
CN103732952B (zh) 蜗轮蜗杆
CN100480549C (zh) 供油装置
CN110985645A (zh) 具有无源泵润滑的驱动组件
CN1981146A (zh) 供油装置
JP2003139220A (ja) ウォームホイ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2377609B (zh) 车桥以及车辆
JP3927631B2 (ja) トランスファ
CN113619677A (zh) 一种用于传递扭矩的转向轴及球架结构
JP2006242295A (ja) 差動制限装置
CN112610681A (zh) 一种电子驻车齿轮传动结构
CN219242583U (zh) 差速器壳、差速器和车辆
CN206190868U (zh) 倒档中间轴
US11231102B1 (en) Differential assembly oil management insert
EP2756209B1 (en) Gear transmission housing and drive axle assembly incorporating same
CN215890806U (zh) 一种三点接触的滑轮轴承及其芯轴结构
JPH08326877A (ja) 終減速機の潤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