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69559B - 墨水补充容器和墨水补充系统 - Google Patents

墨水补充容器和墨水补充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69559B
CN111469559B CN202010073274.9A CN202010073274A CN111469559B CN 111469559 B CN111469559 B CN 111469559B CN 202010073274 A CN202010073274 A CN 202010073274A CN 111469559 B CN111469559 B CN 1114695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container
replenishment container
ink replenishment
replenish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7327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69559A (zh
Inventor
石泽卓
水谷忠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4695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695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695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695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41J2002/17573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using optical means for ink level indication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墨水补充容器和墨水补充系统,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墨水补充容器中如下可能性的技术:墨水猛地从容器的墨水出口飞出而弄脏周围的可能性;在容器的落下之际,在容器的侧面产生损伤,墨水从容器漏出的可能性。墨水补充容器具备:第一底面,其划定容纳墨水的墨水容纳部的一部分;第一侧壁,其与所述第一底面相交,且划定所述墨水容纳部的一部分;墨水出口,其与所述墨水容纳部连通;以及第二侧壁,其配置于所述第一侧壁的外侧,且不与所述墨水接触。

Description

墨水补充容器和墨水补充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墨水补充容器和墨水补充系统。
背景技术
关于向设置到打印机等的墨罐补充墨水的墨水补充容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通过在容器的底部设置罩,从而容器的底部成为双层构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8-118453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容器中,底部虽然成为双层构造,但侧面未成为双层构造。因此,在向墨罐补充墨水之际,在用户强力按压了容器的侧面的情况下,存在墨水猛地从容器的墨水出口飞出并弄脏周围的可能性。另外,根据容器的落下的形态,存在如下可能性:在容器的侧面产生损伤,墨水从容器漏出。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根据本公开的一方式,提供一种墨水补充容器。该墨水补充容器具备:第一底面,其划定容纳墨水的墨水容纳部的一部分;第一侧壁,其与所述第一底面相交,且划定所述墨水容纳部的一部分;墨水出口,其与所述墨水容纳部连通;以及第二侧壁,其配置于所述第一侧壁的外侧,且不与容纳到所述墨水容纳部的所述墨水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以透视状态示意性地表示记录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供墨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供墨单元的俯视图。
图4是沿着图3中的4-4线箭头截取的局部截断截面图。
图5是沿着图3中的5-5线箭头截取的局部截断截面图。
图6是处于安装有盖的状态的墨水补充容器的侧视图。
图7是处于盖拆卸掉的状态的墨水补充容器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容器主体部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9是墨水补充容器的第一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墨水补充容器的第二分解立体图。
图11是墨水补充容器的纵截面图。
图12是表示罩与容器主体部的连接构造的局部截面图。
图13是表示即将进行墨水补充操作之前的状态的局部截断侧视图。
图14是表示墨水补充操作中的状态的局部截断侧视图。
图15是表示墨水补充容器的定位部与墨罐侧的支撑面抵接了的状态的局部截断侧视图。
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墨水补充容器的立体图。
图17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墨水补充容器的截面图。
图18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墨水补充容器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21:记录装置;22:箱体;23:支撑台;24:引导轴;25:记录头;26:托架;27:支撑孔;28:驱动轮;29:从动轮;30:托架电机;31:同步带;32:排出口;33:排出托盘;34:供纸盒;35:开关门;36:旋转轴;37:窗部;40:供墨单元;41~45:墨罐;46:供墨管;47: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8:台阶部;49:墨水贮存室;50:目视确认部;51:上限标记;52:下限标记;53:墨水入口;54、55:流路;56:针;57:余量传感器;58:顶面;59:下表面;60:通孔;61:凹部;62:第一凹凸部;63、63B、63C、63D:墨水补充容器;64:容器主体部;65:墨水出口;66:墨水出口形成部;67:容器附加部;68:盖;69:第一外螺纹部;70:第二底面;71:凸部;72:第二凹凸部;73:定位部;74:阀;75:狭缝;76:墨水容纳部;77:颈部;78:第二外螺纹部;82:第二内螺纹部;129:槽;130:环状凸部;140:顶面;141:罩;142:突起;143:外壁;144:内壁;145:开口部;146:膜部件;147:第一底面;148:熔接面;149:加强肋;150:喷嘴部;151:固定部;152:板状部;153:爪部;154:卡合部;155:卡合壁;156:槽部;157:墨水目视确认部;158:标签;159:信息显示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A.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以透视状态示意性地表示记录装置21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1以透视的状态简略地图示记录装置21的箱体22内。记录装置21是通过向介质喷出墨水从而对介质进行图像等的记录(印刷)的喷墨式的打印机。在图1中示出有彼此正交的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X方向和Y方向是与水平方向平行的方向,Z方向是与铅垂方向平行的方向。也将X方向称为左右方向,+X方向是右方向,-X方向是左方向。也将Y方向称为前后方向,+Y方向是前方向,-Y方向是后方向。也将Z方向称为上下方向,+Z方向是上方向,-Z方向是下方向。
记录装置21具备以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方体形状的箱体22。在箱体22内的靠后方的下部设置有以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支撑台23,该支撑台23的顶面沿着大致水平方向。作为介质的一个例子的纸张P被支撑于该支撑台23的顶面,同时被朝向作为输送方向的前方输送。在箱体22内的支撑台23的上方位置架设有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引导轴24,该引导轴24上支撑有在下表面侧设置有喷出墨水的记录头25的托架26。托架26在引导轴24插入并穿过沿着左右方向贯通的支撑孔27的状态下,被支撑成相对于该引导轴24沿着左右方向往复自由移动。
在箱体22内的位于引导轴24的两端的附近的位置,驱动轮28和从动轮29分别被支撑成自由旋转。托架电机30的输出轴与驱动轮28连结,并且在驱动轮28与从动轮29之间卷挂有一部分与托架26连结的环状的同步带31。在托架电机30的驱动下,在托架26借助同步带31被引导轴24引导,并沿着成为对纸张P进行扫描的方向的左右方向往复移动时,针对在支撑台23上被向前方输送的纸张P,从托架26的下表面侧的记录头25向纸张P喷出墨水。
在箱体22的前表面侧的、处于支撑台23的前方侧的位置开设有矩形的排出口32,在箱体22内,在支撑台23上纸张P被输送时,该排出口32将利用来自记录头25的墨水的喷出而进行了记录的纸张P向前方侧排出。在排出口32设置有能够支撑从箱体22内排出的纸张P的矩形板状的排出托盘33,该排出托盘33相对于作为排出方向的前方自由出没。在排出口32内,在排出托盘33的下侧,沿着前后方向插拔自由地安装固定有供纸盒34,该供纸盒34能够以堆叠状态容纳用于记录的多张纸张P。
前表面和顶面是矩形形状且右侧面呈直角三角形状的开关门35以设置于其下端的沿着左右方向的旋转轴36为旋转中心,沿着前后方向开闭动作自由地设置在箱体22的前表面上的比排出口32更靠左右方向的端部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右端部侧的位置。在该开关门35的前表面形成有矩形形状的、由透明部件构成的窗部37,在开关门35关闭的状态下,使用者能够目视确认箱体22的内部,尤其是开关门35的前表面的背侧。
在记录装置21的箱体22内的处于开关门35的背侧的位置、即靠近前表面且靠近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靠近右端部的位置,容纳有向记录头25供给墨水的供墨单元40。供墨单元40是包括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五个墨罐41~45而能够一体地操作的构造体,如后所述,能够向各墨罐41~45补充墨水。
图2是表示设置到记录装置21的箱体22内的供墨单元40的立体图。图3是设置到记录装置21的箱体22内的供墨单元40的俯视图。供墨单元40构成为包括: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大致箱形状的五个墨罐41~45;从各墨罐41~45的后面侧引出的五个供墨管46;以及将这些墨罐41~45以一并的状态进行组装的长方体形状的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在全部的墨罐41~45以厚度方向为左右方向而横排地配置了的状态下,该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通过组装于全部的墨罐41~45的上部的前半部分被局部切除而形成的台阶部48上,从而与墨罐41~45一体化。此外,如图1所示,从墨罐41~45引出的供墨管46与在托架26内形成的未图示的墨水流路连接,并经由该墨水流路与记录头25连接。此外,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既可以构成覆盖墨罐41~45的箱体22的一部分,另外,也可以与墨罐41~45一体地形成。
图4是沿着图3中的4-4线箭头截取的局部截断截面图。图5是沿着图3中的5-5线箭头截取的局部截断截面图。墨罐41~45在其内部具有能够贮存墨水IK的墨水贮存室49。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黑色墨水贮存于在横排方向上位于右端的墨罐41的墨水贮存室49中。并且,除了黑色以外的彩色,例如青色、品红色、黄色等墨水贮存于在横排方向上比右端的墨罐41更靠左侧排列的其他各墨罐42~45的墨水贮存室49中。另外,在墨罐41~45的经由箱体22的前表面的窗部37能够目视确认的前壁部上,设置有能够目视确认墨水贮存室49内的墨水IK的液面的、由透明树脂形成的目视确认部50。并且,在该目视确认部50标记有表示在墨水贮存室49内贮存的墨水IK的液面的上限的基准的上限标记51和表示下限的基准的下限标记52。上限标记51所表示的基准是例如使墨水不从墨水入口53溢出而能够注入的墨水量的基准。下限标记52所表示的基准是例如促使用户补充墨水的基准。
如图4所示,在墨罐41~45的台阶部48的水平部分的上侧,设置有能够使墨水从外部向墨水贮存室49内流入的墨水入口53。墨水入口53构成为包括针56,该针56具有将墨水贮存室49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流路54、55,并朝向铅垂上方延伸。针56的流路54、55由各自的顶端开口沿着以针56为中心的放射方向排列配置的两个流路54、55构成。两个流路54、55中的一方的流路54、即本实施方式中后侧的流路54与另一方的流路55、即本实施方式中前侧的流路55相比,其顶端开口的高度较低且其流路的截面积较大地形成。此外,在墨水贮存室49内的靠后方下部设置有余量传感器57,该余量传感器57用于检测墨水贮存室49内的墨水IK的余量。此外,也可以不设置余量传感器57。
如图2~图5所示,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顶面58设为沿着与针56的延伸方向相交、优选正交的方向的水平的面,沿着上下方向贯通到下表面59的通孔60作为墨水入口形成部形成在该顶面58上。该通孔60由使针56配置于中央的圆孔形状的墨水入口53和与墨水入口53的前后相连的前后一对矩形孔部构成,其下侧的开口被在墨罐41~45中使针56朝向上方突出地设置的台阶部48的水平部分堵塞。
在通孔60中,在以墨水入口53为中心的放射方向上处于墨水入口53的外侧的区域中,前后一对凹部61以墨水入口53为中心,呈点对称地以铅垂下方作为深度方向凹陷地形成,该前后一对凹部61通过下侧的开口被堵塞了的前后一对矩形孔部而在作为针56的延伸方向的上侧开口。即、在与墨罐41~45一体化的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中,在包括针56在内的处于墨水入口53的外侧的区域,形成有以墨水入口53为中心呈点对称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前后成对的两个凹部61。此外,在该情况下,配置于圆孔形状的墨水入口53的中心的针56的顶端位于比成为包括墨水入口53和凹部61的通孔60的开口缘的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顶面58更靠墨水贮存室49侧的位置。即、在针56的延伸的方向上,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顶面58在比该针56的顶端更靠外侧的位置沿着与该针56延伸的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另一方面,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下表面59作为从上侧将沿着左右方向横排的多个墨罐41~45一并卡合的罐卡合部而发挥功能。
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顶面58中的、各通孔60的上侧的开口缘的周边部分被着色成特定的颜色。具体而言,被着色成与贮存于墨罐41~45的墨水贮存室49中的墨水的颜色相同的颜色,该墨水是经由该通孔60的墨水入口53流入的墨水。在这点上,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中的各通孔60的上侧的开口缘的周边部分作为将与墨水有关的信息表示于外部的第一部分而发挥功能,该墨水是指贮存在通孔60的墨水入口53与墨水贮存室49连通的墨罐41~45内部的墨水。顺便说下,与贮存黑色墨水的墨罐41的墨水贮存室49连通的墨水入口53所配置的通孔60的上侧开口的周边部分被着色成黑色。
沿着水平方向呈特征性凹凸形状的第一凹凸部62沿着凹部61的深度方向、换言之沿着墨水入口53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地设置在凹部61的内表面,具体而言设置在沿着上下方向的内侧面上的比凹部61的上侧的开口缘更靠底面侧,即台阶部48的水平部分侧的位置。也将第一凹凸部62称为第一销子(key)构造部。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凹凸部62与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五个墨罐41~45的各墨水入口53对应地设置。因此,在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中,在沿着上下方向与各墨罐41~45分别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的各通孔60中的矩形的凹部61中,分别与每个通孔60相对应地形成有与设置在其他通孔60的凹部61的内表面上的第一凹凸部62不同的第一凹凸部62。即、这些第一凹凸部62作为能够识别具有墨水出口65的墨水补充容器63的识别部而发挥功能,该墨水出口65与形成有第一凹凸部62的通孔60内的墨水入口53连接。此外,“比凹部61的上侧的开口缘更靠底面侧的位置”是指,只要比开口缘稍微向底面侧后退了的位置即可。
图6是处于安装有盖68的状态的墨水补充容器63的侧视图。图7是处于盖68拆卸掉的状态的墨水补充容器63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容器主体部64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墨水补充容器63是如下容器:与墨罐41~45一起构成墨水补充系统,向墨水余量变少的墨罐41~45补充墨水。在墨水补充容器63中,下方向是在将墨水补充容器63载置到桌子等上之际,从随后论述的顶面140朝向随后论述的第一底面147的方向,上方向是与该下方向相反、从随后论述的第一底面147朝向顶面140的方向。
如图7所示,墨水补充容器63具备:容器主体部64,其成为该墨水补充容器63的主体;墨水出口形成部66,其设置于容器主体部64的顶端部,在顶端开口形成有墨水出口65,该墨水出口65能够使来自墨水补充容器63内的墨水流出;以及容器附加部67,其以包围墨水出口65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附加于墨水出口形成部66。构成墨水补充容器63的零部件中的、至少容器主体部64由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形成。作为这样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丙烯。
容器主体部64的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截面是大致多边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主体部64的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截面是矩形形状。容器主体部64整体上具有箱状的外形。容器主体部64在上部设置有沿着水平方向的顶面140,在下部设置有覆盖容器主体部64的底部的罩141。如随后论述那样,罩141作为独立部件安装于容器主体部64。在顶面140形成有与墨水出口65连通的开口。在罩141的平坦的底面设置有用于使墨水补充容器63自立的多个突起142(参照图6)。也将罩141的底面称为第二底面70。在本实施方式中,罩141在仰视时是大致矩形形状,在罩141的底面的四角设置有四个突起142(参照图10)。容器主体部64具备沿着铅垂方向的四个外壁14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壁143中也包含在罩141形成的外壁。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的两个外壁143相交的角部被圆倒角。顶面140与四个外壁143相交。在本说明书中,两个物体“相交”是指如下状态中的任一个状态:两个物体相互实际上相交的状态;一方的物体的延长部分与另一方的物体相交的状态;以及相互的延长部分相交的状态。
图7所示的墨水出口65与墨水容纳部76(参照图8)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墨水出口65的顶端形成有槽129。而且,在墨水出口65的顶端与随后论述的定位部73之间,以沿着墨水出口形成部66的外周的方式形成有环状凸部130。通过设置槽129,在使对墨罐41~45补充了墨水之后的墨水补充容器63立起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墨水从墨水出口65流下的风险。而且,通过设置环状凸部130,即使是在墨水从墨水出口65流下的情况下,也能够拦截墨水。
如图7所示,墨水出口形成部66和容器附加部67设置于比容器主体部64的顶面140靠上方的位置。由墨水出口形成部66形成的墨水出口65以及其周围的容器附加部67也包括在内地被盖68覆盖,从而在墨水补充容器63的保管时被相对于外部遮蔽。在容器附加部67的呈圆筒状的下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外螺纹部69,另一方面,在盖68的内周面形成有未图示的内螺纹部。通过使在盖68形成的第一内螺纹部与容器附加部67的第一外螺纹部69螺纹接合,盖68以覆盖墨水出口65的方式安装于墨水补充容器63的顶端部。
容器附加部67的整个外表面被着色成特定的颜色。即、被着色成与容纳于该容器附加部67要附加的容器主体部64内的墨水的颜色相同的颜色。在这点上,墨水补充容器63中的容器附加部67作为将关于容纳在该墨水补充容器63内部的墨水的信息表示于外部的第二部分而发挥功能。例如,容纳黑色墨水的墨水补充容器63中的容器附加部67的外表面被着色成黑色。而且,容纳例如黑色墨水的墨水补充容器63的容器主体部64也可以形成得比容纳其他颜色的墨水的墨水补充容器63的容器主体部64粗。在该情况下,墨水出口形成部66也可以设为黑色墨水用与其他颜色的墨水用通用的粗细、形状。
在墨水出口65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凸部71,该凸部71嵌合于与被补充墨水的墨罐41~45相对应地设置的凹部61。更具体而言,在比在容器附加部67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一外螺纹部69的圆筒状的下端部靠上方的部分,且在以墨水出口65为中心的放射方向上处于墨水出口65的外侧的区域,凸部71以沿着墨水出口65的中心轴线的方向朝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该凸部71作为第二嵌合部发挥功能,该第二嵌合部在使墨水入口53侧的针56的顶端插入墨水出口65内时能够以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顶面58的凹部61作为第一嵌合部进行嵌合。凸部71与从前后隔着墨水入口53的一对凹部61同样地,以从前后隔着墨水出口65成对的方式设置。此外,如图7所示,在墨水补充容器63中,在以墨水出口65为中心的放射方向上,凸部71位于比容器主体部64的外壁143靠内侧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水补充容器63的凸部71的顶端在墨水出口65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相对于墨水出口65突出。因此,在墨水补充时,能够减少墨水出口65与使用者的手、墨水补充容器63的周边部分接触的风险,能够抑制由墨水的附着导致的污染的产生。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凸部71的顶端也可以在墨水出口65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不相对于墨水出口65突出。
在各凸部71的左右方向上的外表面形成有第二凹凸部72,该第二凹凸部72能够与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凹部61的内表面上形成的第一凹凸部62接合。也将第二凹凸部72称为第二销子构造部。第二凹凸部72以沿着凸部71的突出方向、换言之墨水出口65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在使凸部71与凹部61嵌合、并且使第二凹凸部72与第一凹凸部62卡合了时,使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与墨罐41~45侧的墨水入口53连接。
在沿着墨水出口65的中心轴线的方向观察墨水出口65时,在容器附加部67的形成有第一外螺纹部69的圆筒状的下端部与形成有第二凹凸部72的凸部71之间,以位于墨水出口65的放射方向外侧的方式设置有与墨水出口65的中心轴线相交、优选正交的平面形状的定位部73。该定位部73构成作为墨水补充容器63的外表面的一部分的容器附加部67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定位部73在墨水出口65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设置于比凸部71的顶端靠容器主体部64侧的位置。
如图8所示,在容器主体部64的内部设置有圆筒状的内壁144。也将内壁144称为“第一侧壁”,也将外壁143称为“第二侧壁”。内壁144和外壁143与顶面140相交。内壁144划定容纳墨水的墨水容纳部76的一部分。与此相对,容纳到墨水容纳部76的墨水不与外壁143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壁144是圆筒状,外壁143的横截面是矩形形状,因此,水平方向上的内壁144与外壁143的间隔并不恒定。此外,圆筒状的内壁144以越是下方、内径越大的方式形成。因此,无需底切(under cut),能够通过喷射模塑成型低成本地进行制造。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壁143的下部和内壁144的下部开口。外壁143的开口部由罩141封闭。另一方面,通过图9、10所示的膜部件146熔接于作为内壁144的下表面的熔接面148,内壁144的开口部145被封闭。内壁144和外壁143处于与膜部件146相交的关系。膜部件146和熔接面148处于与前述的顶面140平行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说,顶面140在比膜部件146靠上方的位置沿着膜部件146延伸的方向形成。
膜部件146由例如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形成。在膜部件146与罩141之间形成有用于容许膜部件146的弯曲的间隙。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膜部件146与罩141之间未形成间隙。膜部件146构成第一底面147,该第一底面147划定墨水容纳部76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水容纳部76的下表面由第一底面147划定,侧面由内壁144划定。并且,墨水容纳部76的上部经由在顶面140上形成的开口和墨水出口形成部66而与墨水出口65连通。此外,由罩141形成的第二底面70配置于比第一底面147靠下方的位置。容纳到墨水容纳部76的墨水虽然与第一底面147接触,但墨水不与第二底面70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壁144和外壁143由沿着铅垂方向的平板状的多个加强肋149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肋149沿着如下假想平面配置于内壁144与外壁143之间:该假想平面将对置的两个外壁143的沿着铅垂方向的中心线彼此连接。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加强肋149也可以沿着如下假想平面配置于内壁144与外壁143之间:该假想平面将墨水补充容器63的处于对置的关系的、沿着铅垂方向延伸的角部彼此相连。在本说明书中,两个物体“对置”是指包括在两个物体之间不存在其他物体的情况、以及存在其他物体的情况这两种情况。
图9是墨水补充容器63的第一分解立体图。图10是墨水补充容器63的第二分解立体图。图11是墨水补充容器63的纵截面图。在图11中示出有加强肋149存在的位置处的墨水补充容器63的截面。如这些图所示,墨水补充容器63是通过喷嘴部150、阀74、容器主体部64、膜部件146、以及罩141组装而构成的。在喷嘴部150一体地设置有墨水出口65、墨水出口形成部66以及容器附加部67(参照图7)。
在形成于墨水出口形成部66的墨水出口65内,设置有能够开闭地密封该墨水出口65的阀74,该阀74由例如硅膜等弹性部件构成。阀74在墨水出口65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设置于比定位部73靠顶端侧的位置。在该阀74设置有以其中心为交点且以等角度间隔相交的多个狭缝75,这些狭缝75构成为,通过被从墨水出口65的外侧向内侧推开从而开阀。即、在墨水入口53侧的针56的顶端插入到墨水出口65内时,作为常闭阀的阀74被该针56的顶端向内侧推开而开阀。将阀74也称为狭缝阀。
在墨水入口53侧的针56的顶端被插入墨水出口65内而使阀74开阀时,定位部73与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形成有包括墨水入口53和凹部61的通孔60的顶面58抵接,从而在墨水出口65的中心轴方向上使阀74相对于墨罐41~45定位。在这点上,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顶面58是在为了向墨罐41~45进行墨水补充而在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的阀74被开阀时,与墨水补充容器63的定位部73抵接的墨罐41~45侧的一部分,并且作为承接平面形状的定位部73的支撑面而发挥功能。
如图11所示,墨水补充容器63中的容器主体部64是呈瓶形状的部件,在其内部具有能够容纳墨水IK的墨水容纳部76,在设置到其上端部的颈部77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二外螺纹部78。另一方面,在设置于容器主体部64的上端部的喷嘴部150的下部的内周面上形成有第二内螺纹部82。通过使该第二内螺纹部82与在容器主体部64的颈部77形成的第二外螺纹部78螺纹接合,从而使喷嘴部150安装于容器主体部64的上部。
图12是表示罩141与容器主体部64的连接构造的局部截面图。如图9和图12所示,罩141具有多个固定部151。各固定部151具备:板状部152,其沿着铅垂方向延伸;以及爪部153,其在板状部152的顶端处朝向外侧。并且,如图10和图12所示,在容器主体部64的外壁143上形成有多个卡合部154。卡合部154通过在外壁143上形成通孔而构成。固定部151和卡合部154构成所谓的卡扣配合构造。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设置于固定部151的爪部153朝向外侧与卡合部154卡合。
如图9和图12所示,罩141具有从罩141的第二底面70的外周部朝向上方直立设置的卡合壁155。卡合壁155成为双层构造,在内侧的壁上形成有固定部151,容器主体部64的外壁143的下端与划定到内侧的壁与外侧的壁之间的槽部156嵌合。外壁143的下端形成得比其他部分薄,以便在外壁143的下端嵌入到了槽部156之际,容器主体部64的外表面与罩141的外表面成为同一面。在容器主体部64的外壁143的下端与槽部156嵌合之际,固定部151通过板状部152的弹性被向内侧压入,之后,在卡合部154移动到与固定部151的爪部153相对应的位置时,爪部153与卡合部154嵌合,罩141被固定于容器主体部64。在设置到罩141的卡合壁155的外侧的壁未设置孔部等。因此,若罩141通过固定部151和卡合部154而一旦安装于容器主体部64,则使罩141难以从容器主体部64容易地脱落。
图13是表示即将进行墨水补充操作之前的状态的局部截断侧视图。图14是表示墨水补充操作中的状态的局部截断侧视图。图15是表示墨水补充容器的定位部与墨罐侧的支撑面抵接了的状态的局部截断侧视图。关于如上所述构成的墨水补充系统的作用,以下将着眼于使用墨水补充容器63在向供墨单元40的墨罐41~45补充墨水之际的作用而进行说明。此外,作为前提,如图2所示,由于多个横排地配置的墨罐41~45中的位于最右侧的黑色墨水的墨罐41内的墨水的液面高度降低到标记于目视确认部50的下部的下限标记52的高度,因此,以下将对向该墨罐41补充墨水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假设在用于墨水补充的墨水补充容器63中充分地容纳有黑色墨水,且已预先从该墨水补充容器63将瓶盖68取下。而且,形成在该墨水补充容器63的凸部71的外表面上的第二凹凸部72的形状与形成在位于墨罐41的墨水入口53的前后的凹部61的内表面上的第一凹凸部62的形状一致,随着凸部71相对于凹部61的插入而能够进行卡合。
在向墨罐41进行墨水补充之际,首先,使用者使箱体22的开关门35从图1所示的闭锁状态以旋转轴36为中心向前方转动而成为开放状态。于是,供墨单元40的形成有墨罐41~45的墨水入口53的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顶面58暴露于箱体22的外部,使用者能够将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从上方与所期望的墨水入口53连接。
因此,如图13所示,使用者使容纳有用于墨水补充的黑色墨水的墨水补充容器63上下颠倒,并使墨水出口65以位于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中的最右侧的通孔60的上方的方式保持。即、使该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的中心轴线与墨水补充对象的墨罐41的墨水入口53的中心轴线对齐。此时,使用者将由手保持着的墨水补充容器63的容器附加部67上被着色的颜色与作为此时的墨水补充对象的墨罐41的设置有墨水入口53的通孔60的上侧的开口缘周边上着色的颜色进行比较。并且,只要彼此的颜色相同,则使用者确认手中保持着适合此次墨水补充的墨水补充容器63,并开始墨水补充的后续操作。
并且,从图13所示的状态使墨水补充容器63下降,将该墨水补充容器63的凸部71插入与墨罐41一体的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凹部61。于是,通过实现凸部71相对于该凹部61的插入状态,从而确保墨水出口65的中心轴线相对于墨水入口53的中心轴线的一致状态。此外,在该情况下,由于凹部61相对于作为墨水入口53的中心的针56处于点对称的位置状态,因此,凸部71能够插入任一凹部61。因此,无需使墨水补充容器63以墨水出口65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几次以确认凹部61与凸部71之间适合的位置关系,使用者就能够容易地进行凸部71相对于凹部61的插入操作。
若从凸部71稍微插入到凹部61的状态使凸部71进一步朝向作为凹部61的深度方向的下方插入,则凸部71的外表面的第二凹凸部72与凹部61的内表面的第一凹凸部62卡合。并且,若维持该卡合状态且进一步使凸部71在凹部61的深度方向上朝向底面侧插入,则墨水入口53的针56的顶端到达墨水出口65的阀74的位置而使该阀74开阀。
即、如图14所示,针56的顶端相对于阀74将狭缝75从下方向上方、换言之从墨水出口65的外侧向内侧推开,从而使阀74成为开阀状态。其结果是,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与墨罐41的墨水入口53的针56连接,从而进行从墨水补充容器63内向墨罐41内的黑色墨水的补充。此时,墨水入口53的针56所具有的两个流路54、55中的一个流路作为使墨水流通的墨水流路而发挥功能,另一个流路作为使空气流通的空气流路而发挥功能,该一个流路是使阀74开阀而顶端开口先与从墨水出口65流出来的墨水接触的流路。例如,当使用者在墨水补充容器63倾斜了的状态下要将墨水出口65与墨水入口53连接的情况下,基于该倾斜的方向的不同,两个流路54、55中的作为墨水流路的流路也变更。
此外,在将凸部71插入到凹部61内之后,在第二凹凸部72未与第一凹凸部62卡合的情况下,在该时间点,使用者能够识别到正在将黑色以外的其他颜色的墨水补充容器63错误地插入。在该情况下,假设如果是第一凹凸部62的上端位于与凹部61的开口缘相同的高度的结构,则不仅拒绝第二凹凸部72相对于该第一凹凸部62的卡合,也拒绝凸部71相对于凹部61的插入,因此,使用者即使尝试多少次向凹部61插入凸部71,有时也是白白浪费操作时间。在这一点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凹凸部62的高度比凹部61的开口缘低,因此,在凸部71要插入凹部61时在凹部61的深度方向上易于向底面侧引导,也抑制较长地浪费操作时间。
而且,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墨罐41侧的墨水入口53的针56使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内的阀74开阀时,墨水补充容器63的定位部73与作为墨罐41侧的一部分的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顶面58抵接。即、墨水补充容器63通过该定位部73与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顶面58的抵接,从而使阀74以相对于墨罐41侧的针56在墨水出口65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被定位的状态被开阀。
另外,在此时,由于定位部73位于墨水出口65的放射方向外侧,因此,墨水补充容器63的使墨水出口65与墨水入口53连接了的姿势被稳定地保持。另外,在墨水补充容器63的定位部73与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顶面58抵接了时,墨水入口53中的针56的基端所位于的墨水入口53的底面与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的顶端之间存在间隙。因此,墨水虽然易于积存于墨水入口53的针56的基端所位于的底面,但也避免这样积存的墨水附着于墨水出口65的顶端而弄脏墨水补充容器63。
并且,在来自墨水补充容器63的相对于墨罐41的墨水补充结束时,在墨罐41内的墨水的液面高度仍然低于目视确认部50的上限标记51的情况下,也可以进一步使用相同黑色的墨水补充容器63进行进一步加注直到墨水补充到上限标记51。此外,在针对黑色墨水的墨罐41以外的其他颜色的墨罐42~45的情况,以上所述的墨水补充操作也同样地被进行。
(1-1)根据以上进行了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在划定墨水容纳部76的内壁144的外侧配置有外壁143,因此,即使是在容器主体部64的侧面被用户强力按压了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墨水容纳部76的容积变化。因而,在墨水补充时等,能够降低墨水从墨水出口65猛地飞出而弄脏周围的可能性。另外,在划定墨水容纳部76的内壁144的外侧配置有外壁143,因此,能够抑制在墨水补充容器63从侧面落下的情况下墨水容纳部76产生损伤。因而,能够抑制因落下等而导致墨水漏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针56设置有两个流路54、55,一个流路作为空气流路发挥功能,另一个流路作为墨水流路发挥功能,因此,在墨水补充时良好地进行气液更换。因而,即使不压缩墨水补充容器63,墨水也从墨水补充容器63向墨罐41~45流入。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主体部64的侧面为内壁144和外壁143的双层构造,因此,能够抑制墨水补充容器63被用户强行压缩。
(1-2)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63具备罩141,该罩141与外壁143相交,配置于比第一底面147靠下方的位置,且不与墨水接触。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墨水容纳部76因落下等而产生损伤。
(1-3)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63的内壁144与外壁143的间隔并不恒定。因此,墨水补充容器63的设计、设计的自由度提高。
(1-4)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壁144的横截面形状是圆形,外壁143的横截面形状是多边形。因此,墨水容纳部76的耐压性提高,而且,能够降低墨水补充容器63滚动而从高处落下而产生损伤的可能性。此外,虽然外壁143的横截面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大致矩形,但是也可以是三角形,还可以是五角形以上的多边形。
(1-5)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63具备将内壁144与外壁143连接的加强肋149。因此,能够提高墨水补充容器63的刚性,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侧面被用户强力按压了的情况下,墨水容纳部76的容积变化而使墨水飞出的情况。另外,在为了墨水补充容器63的搬运、销售而将墨水补充容器63封入袋中并进行减压之际,能够抑制墨水补充容器63变形。
(1-6)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63在墨水出口65具备阀74,该阀74具有狭缝75。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从墨水出口65向墨罐41~45补充墨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主体部64为具有内壁144和外壁143的双层构造,因此,刚性较高。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强力按压容器主体部64的侧面而使墨水从狭缝75泄漏的情况。
(1-7)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63在墨水出口65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与设置于墨罐41~45的凹部61嵌合的凸部71。因此,能够将墨水补充容器63与墨罐41稳定地连接。
(2-1)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63具备:内壁144,其划定容纳墨水的墨水容纳部76,在下部具有开口部145;墨水出口65,其与墨水容纳部76连通;以及膜部件146,其封闭开口部145。因此,即使在容器主体部64的侧面被用户强力按压了的情况下墨水容纳部76内的墨水流动,也能够利用膜部件146承受其流动,因此,能够在膜部件146与内壁144的接合部处抑制墨水从墨水补充容器63泄漏。另外,在由于外部温度的影响而使墨水的体积变化了的情况下,能够利用膜部件146使墨水容纳部76的容积随着墨水的体积变化,因此,能够抑制墨水补充容器63破损、墨水向外部泄漏。
(2-2)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63在比膜部件146靠上方的位置设置有沿着膜部件146延伸的方向配置的顶面140。因此,在墨水补充容器63的制造时,通过使墨水补充容器63上下颠倒,并利用顶面58支承墨水补充容器63,从而能够从上方将膜部件146与内壁144的熔接面148容易地接合。
(2-3)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63在膜部件146的下方设置有罩141。因此,即使施加有来自外部的冲击等,也能够抑制膜部件146的损伤。
(2-4)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63的罩141在其周缘部具有固定用的爪部153,在内壁144的外周侧的外壁143设置有供爪部153卡合的卡合部154。在本实施方式中,爪部153朝向外侧与卡合部154卡合,因此,能够抑制罩141从墨水补充容器63容易地脱离。
(2-5)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63在罩141的下表面具有多个突起142。因此,即使是在墨水补充容器63从下方侧落下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突起142缓和冲击,因此,能够抑制墨水补充容器63的破损。另外,多个突起142设置于罩141的下表面,因此,即使是在罩141产生了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将墨水补充容器63载置到桌子等时抑制晃动。
(3-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从墨水补充容器63向墨罐41~45的墨水补充时,阀74在相对于墨罐41~45被定位了的状态下被开阀。因此,能够抑制在开阀时在阀74位置偏移了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的墨水泄漏、墨水补充不良等不良情况,能够向墨罐41~45恰当地补充墨水。
(3-2)在本实施方式中,阀74通过狭缝阀构成,该狭缝阀在由硅膜等构成的弹性部件设置有一个以上的狭缝75,因此,能够以较少的零部件个数提供简单构造的墨水补充容器63。
(3-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从墨水补充容器63向墨罐41~45的墨水补充时,定位部73以位于墨水出口65的放射方向外侧的状态与墨罐41~45侧的一部分抵接,因此,墨水补充容器63能够以稳定的姿态进行墨水补充。
(3-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墨罐41~45的针56插入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而使阀74开阀时,墨水补充容器63的定位部73与在墨罐41~45中作为墨水补充容器63的支撑面发挥功能的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顶面58抵接,从而决定阀74与针56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因此,能够利用针56使阀74恰当地开阀,能够抑制墨水补充不良的产生。
(3-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墨水补充时,在墨水补充容器63的凸部71未与墨罐41~45的凹部61嵌合的状态下,针56不会被插入墨水出口65,因此,能够抑制墨罐41~45与墨水补充容器63的不适宜的连接。
(3-6)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63在墨水出口形成部66的外侧、且在墨水出口65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位于比凸部71靠容器主体部64侧的位置设置有定位部73。因此,在抑制了墨罐41~45与墨水补充容器63的不适宜的连接的基础上,能够以恰当的定位状态确保墨罐41~45的针56相对于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的插入情况。
(3-7)在本实施方式中,墨罐41~45的针56的顶端不相对于成为墨水补充容器63的定位部73的支撑面的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顶面58向外侧突出,因此,即使是在墨水附着于针56的顶端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该墨水附着于进行墨水补充操作的使用者的手和墨水补充容器63的风险。
(3-8)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墨水补充容器63以从针56的延伸方向沿着两个流路54、55排列的放射方向倾斜了的状态相对于墨罐41~45连接的情况下,两个流路54、55中的先靠近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的一侧的一个流路作为墨水流路而发挥功能,另一个流路则作为空气流路而发挥功能。因此,使用者也可以将两个流路54、55中的任一个流路作为墨水流路而不必犹豫地选择作为墨水流路的流路,因此,能够迅速地进行墨水补充操作。
(3-9)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墨水补充容器63的凸部71与墨罐41~45的凹部61嵌合,并且,使凸部71的外表面的第二凹凸部72与该凹部61的内表面的第一凹凸部62卡合,从而使用者能够识别对墨罐41~45连接了适合的墨水补充容器63。因此,能够抑制墨罐41~45与墨水补充容器63的不适宜的连接。另外,在墨罐41~45的凹部61的内表面的比凹部61的开口缘靠底面侧的位置存在第一凹凸部62,因此,墨水补充容器63的凸部71易于被从墨罐41~45的凹部61的开口侧向底面侧引导,能够容易地进行其插入操作。
(3-10)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随着凸部71向凹部61的嵌合,使墨水补充容器63中的凸部71的外表面的第二凹凸部72与以沿着凹部61的深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于墨罐41~45的凹部61的内表面的第一凹凸部62卡合。其结果,能够易于识别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相对于墨罐41~45的墨水入口53的连接方向。
(3-11)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墨水入口53的放射方向的外侧的凹部61的深度方向是朝向铅垂下方的方向,因此,在使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与墨罐41~45的墨水入口53连接起来的状态下,能够抑制墨水从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返回墨水容纳部76内。其结果,能够恰当地进行墨水从墨水补充容器63向墨罐41~45的补充操作。
(3-1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墨水补充容器63使该凸部71与在墨罐41~45中以墨水入口53为中心而点对称地形成的多个凹部61中任一个嵌合了的情况下,都能够将该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与墨罐41~45的墨水入口53连接。因此,能够在墨水补充时容易地进行墨水补充容器63相对于墨罐41~45的连接操作。
(3-13)在本实施方式中,墨罐41~45中的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墨水入口53的被着色的周边部分作为表示与贮存于墨水贮存室49的墨水有关的信息的第一部分发挥功能,墨水补充容器63的容器附加部67的被着色的部分作为表示与容纳于墨水容纳部76的墨水有关的信息的第二部分发挥功能。因此,在将墨水补充容器63与墨罐41~45连接而进行墨水的补充时,能够通过目视确认墨罐41~45侧的第一部分和墨水补充容器63侧的第二部分而容易地确认所补充的墨水是否适合。
(3-14)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水补充容器63的凸部71在以墨水出口65为中心的放射方向上形成于比设置有墨水容纳部76的容器主体部64的外周面靠内侧的位置,因此在使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与墨罐41~45的墨水入口53连接时,能够使墨水补充容器63的凸部71难以成为障碍。
(3-15)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具备多个第一凹凸部62,在使多个墨罐41~45成为一并的状态下使下表面59侧与多个墨罐41~45卡合了的基础上,该多个第一凹凸部62能够识别具有能够与各墨罐41~45的墨水入口53连接的墨水出口65的墨水补充容器63。因此,在将墨罐41~45设为通用的共通构造的基础上,只要将这多个墨罐41~45设为一并的状态并使成为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罐卡合部的下表面59卡合,就能够简单地实现在墨水补充时能够抑制墨水补充容器63的误安装的构造。
B.第二实施方式:
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墨水补充容器63B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63B中,在其凸部71与墨罐41~45侧的凹部61嵌合了的状态下,在位于墨罐41~45的正面侧的面、即+Y方向侧的面,设置有用于目视确认墨水容纳部76内的墨水的墨水目视确认部157。
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水目视确认部157通过使容器主体部64由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而形成,构成除了+Y方向侧的面以外的面,即、-Y方向侧的面、+X方向侧的面、以及-X方向侧的面的外壁143通过粘贴由纸、膜等形成的标签158而构成。在图16中带有阴影线地示出有在容器主体部64粘贴有标签158的位置。在标签158上表示有例如与容纳到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有关的信息。也可以在墨水目视确认部157设置有成为墨水容纳部76内的墨水量的基准的标记或者刻度。
根据这样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63B,在将墨水从墨水补充容器63向墨罐41~45补充时,能够从墨罐41~45的正面侧容易地确认设置到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容纳部76内的墨水减少的情形。尤其是,在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记录装置21(参照图1、2)那样也在墨罐41~45的正面侧设置有目视确认部50的情况下,能够同时目视确认墨水从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容纳部76减少的情形和墨罐41~45内的墨水增加的情形。
此外,在容器主体部64的+Y方向侧的面上,只要在其一部分设置有墨水目视确认部157即可,标签158也可以以覆盖容器主体部64的+Y方向侧的面的一部分的方式粘贴。另外,只要粘贴于+Y方向侧的面的标签158的局部或全部透明,则也可以在+Y方向侧的面整体设置有标签158。另外,墨水目视确认部157也可以例如通过如下方式构成:容器主体部64中的、仅与墨水目视确认部157相对应的部分透明或半透明地构成,其他部分由非透明的材料构成。另外,容器主体部64的除了与墨水目视确认部157相对应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也可以被着色。
C.第三实施方式:
图17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墨水补充容器63C的截面图。在图17中示出有容器主体部64的横截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加强肋149、内壁144以及外壁143划分的四个空间分别各配置有一个信息显示部件159。在各信息显示部件159显示有例如与容纳到该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有关的信息、其他各种信息。信息显示部件159由例如纸、膜构成。信息显示部件159也可以在上述空间中不被固定而配置,也可以粘贴于上述空间中的内壁144的表面或者外壁143的背面。
根据这样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63C,能够通过透明或半透明的外壁143确认被显示到信息显示部件159的各种信息。另外,能够高效地利用在外壁143与内壁144之间形成的空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信息显示部件159也可以不配置于由加强肋149、内壁144以及外壁143划分的全部四个空间,也可以配置于一部分空间。另外,在加强肋149未形成于容器主体部64的情况下,信息显示部件159配置于内壁144与外壁143之间即可。
D.第四实施方式:
图18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墨水补充容器63D的立体图。第四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63D的容器主体部64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比第一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63的该尺寸大。墨水出口65、墨水出口形成部66以及容器附加部67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这样,只要墨水出口65、墨水出口形成部66以及容器附加部67的形状被统一,容器主体部64的大小就能够任意设定。
E.其他实施方式:
(E-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墨水补充容器63也可以不具备凸部71、容器附加部67。另外,第一底面147并不限于由膜部件146构成,也可以由其他部件构成。
(E-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墨水补充容器63也可以不具备罩141。另外,罩141并不限于卡扣配合构造,也可以利用粘接材料、螺钉固定于容器主体部64。
(E-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壁144并不限于圆筒状,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横截面是多边形的筒状。另外,例如,内壁144的截面也可以构成为多边形状,外壁143也可以构成为圆筒状。
(E-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容器主体部64也可以不具备外壁143,并且侧面仅由内壁144构成。另外,容器主体部64也可以除了具备内壁144和外壁143之外,还具备其他侧壁。
(E-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罩141的下表面未设置有突起142。
(E-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强肋149并不限于沿着铅垂方向的形状,也可以以与铅垂方向相交的方式倾斜,另外,也可以是沿着水平方向的形状。另外,也可以在容器主体部64未设置有加强肋149。
(E-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墨水补充容器63的凸部71所嵌合的各凹部61设置于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与此相对,各凹部61也可以直接设置于墨罐41~45。
(E-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墨水补充容器63的凸部71所嵌合的各凹部61设置于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与此相对,各凹部61只要与各墨罐41~45相对应地设置即可,也可以设置于与各墨罐41~45分开的位置。分开的位置既可以是记录装置21内的其他位置,也可以是与记录装置21分开的别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各凹部61与各墨罐41~45由管等流路部件连接成能够流通墨水。
(E-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供墨单元40包括多个墨罐41~45。与此相对,供墨单元40也可以构成为包括多个墨水贮存室49的一个罐。也就是说,供墨单元40也可以在内部设置有划分各墨水贮存室49的壁。
(E-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墨水补充容器63具备形成有狭缝75的阀74。不过,阀74并不限于这样的狭缝阀构造。例如,阀74也可以是如下构造:具备阀芯和弹簧等弹性部件,利用弹性部件对阀芯向设置到墨水出口65侧的阀座施力。在该情况下,若针56被插入墨水出口65,则阀芯被针56上推,墨水从墨水容纳部76朝向针56流动。此外,例如,墨水补充容器63也可以不具备阀74,在墨水出口65设置有膜部件。在该情况下,在针56插入到墨水出口65之际,膜部件被刺破,墨水从墨水容纳部76朝向针56流动。
(E-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作为表示与墨罐41~45所贮存的墨水有关的信息的结构而设置于各墨罐41~45的第一部分、以及作为表示与墨水补充容器63所容纳的墨水有关的信息的结构而设置于各墨水补充容器63的第二部分除了通过着色信息以外,还可以是文字信息、形状信息等。另外,也可以没有与该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有关的结构。
(E-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在容器主体部64的外壁143或内壁144形成有用于测量墨水容纳部76内的墨水的量的刻度。
(E-13)本公开不限于打印机及其墨水补充容器,也能够应用于消耗除了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任意的液体喷射装置和这些液体喷射装置所使用的容器。例如,本公开能够用作如下的各种液体喷射装置所使用的容器。
(1)传真装置等图像记录装置;
(2)在液晶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用的彩色滤光片的制造中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射装置;
(3)在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FieldEmissionDisplay、FED)等的电极形成中所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射装置;
(4)喷射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含有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
(5)作为精密移液管的试料喷射装置;
(6)润滑油的喷射装置;
(7)树脂液的喷射装置;
(8)精确地对钟表、照相机等精密机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
(9)为了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固化树脂液等透明树脂液向基板上喷射的液体喷射装置;
(10)为了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性或碱性的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
(11)其他的具备喷出任意微小量的液滴的液体消耗头的液体喷射装置。
此外,所谓“液滴”是指从液体喷射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包括粒状、泪状、拖尾成丝状的状态。另外,在此所谓的“液体”,只要是液体喷射装置能够消耗那样的材料即可。例如,“液体”只要是物质处于液相时的状态的材料即可,粘度较高的或较低的液体状态的材料以及溶胶、凝胶、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态树脂、液态金属(金属融液)那样的液体状态的材料也包含于“液体”中。另外,不限于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由颜料、金属颗粒等固态物形成的功能性材料的颗粒溶解、分散或者混合于溶剂而形成的物质等也包含于“液体”。另外,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例子,可以列举出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墨水、液晶等。在此,所谓的墨水包含一般的水性墨水、油性墨水以及凝胶墨水、热熔墨水等各种液体状组合物。
F.其他方式:
本公开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结构实现。例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为了达到上述效果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适当地替换或组合与以下记载的各种方式中的技术特征相对应的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另外,若该技术特征在本说明书中不作为必须的技术特征进行说明,则能够适当进行删除。
(1)根据本公开的一方式,提供一种墨水补充容器。该墨水补充容器具备:第一底面,其划定容纳墨水的墨水容纳部的一部分;第一侧壁,其与所述第一底面相交,且划定所述墨水容纳部的一部分;墨水出口,其与所述墨水容纳部连通;以及第二侧壁,其配置于所述第一侧壁的外侧,且不与所述墨水接触。
只要是这样的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在划定墨水容纳部的第一侧壁的外侧配置有第二侧壁,因此,即使是在侧面被用户强力按压了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墨水容纳部的容积变化。因而,能够降低墨水从墨水出口猛地飞出而弄脏周围的可能性。另外,在划定墨水容纳部的第一侧壁的外侧配置有第二侧壁,因此,能够抑制在墨水补充容器从侧面落下的情况下墨水容纳部产生损伤。因而,能够抑制墨水因落下等而漏出。
(2)也可以是,上述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具备第二底面,该第二底面与所述第二侧壁相交,配置于比所述第一底面靠下方的位置,且不与容纳到所述墨水容纳部的所述墨水接触。只要是这样的方式,就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墨水容纳部因落下等而产生损伤。
(3)在上述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间隔并不恒定。只要是这样的方式,则墨水补充容器的设计、设计的自由度得以提高。
(4)在上述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侧壁的横截面形状是圆形,所述第二侧壁的横截面形状是多边形。只要是这样的方式,就提高了墨水容纳部的耐压性,而且,能够降低墨水补充容器滚动而从高处落下并产生损伤的可能性。
(5)在上述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中,也可以是,具备将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的加强肋。只要是这样的方式,就能够提高墨水补充容器的刚性,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侧面被用户强力按压了的情况下墨水容纳部的容积变化而墨水飞出的情况。
(6)在上述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设置有信息显示部件。根据这样的方式,能够高效地利用在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形成的空间。
(7)在上述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中,也可以是,所述墨水出口设置有狭缝阀。只要是这样的方式,就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将墨水从墨水出口向墨罐等补充。
(8)也可以是,上述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在所述墨水出口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凸部,该凸部同与被补充所述墨水的墨罐相对应地设置的凹部嵌合。只要是这样的方式,就能够将墨水补充容器与墨罐稳定地连接。
(9)也可以是,上述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在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嵌合的状态下位于所述墨罐的正面侧的面上,设置有用于目视确认所述墨水容纳部内的所述墨水的墨水目视确认部。只要是这样的方式,就能够在墨水补充时容易地确认墨水容纳部内的墨水的情形。
(10)根据本公开的其他方式,提供一种墨水补充系统。该墨水补充系统具备:上述的任一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以及墨罐,其具备被从所述墨水出口补充所述墨水的墨水入口。在这样的方式的墨水补充系统中,也起到与上述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同样的效果。
本公开并不限于作为上述的墨水补充容器、墨罐的方式,能够作为具备墨水补充容器和打印机的系统、墨水补充方法等各种方式实现。

Claims (9)

1.一种墨水补充容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底面,其划定容纳墨水的墨水容纳部的一部分;
第一侧壁,其与所述第一底面相交,且划定所述墨水容纳部的一部分;
墨水出口,其与所述墨水容纳部连通;以及
第二侧壁,其配置于所述第一侧壁的外侧,且不与容纳到所述墨水容纳部的所述墨水接触,
所述第一侧壁的横截面形状是圆形,所述第二侧壁的横截面形状是多边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水补充容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二底面,该第二底面与所述第二侧壁相交,配置于比所述第一底面靠下方的位置,且不与容纳到所述墨水容纳部的所述墨水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墨水补充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间隔并不恒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墨水补充容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将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的加强肋。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墨水补充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设置有信息显示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墨水补充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墨水出口设置有狭缝阀。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墨水补充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墨水出口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凸部,该凸部同与被补充所述墨水的墨罐相对应地设置的凹部嵌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墨水补充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嵌合的状态下位于所述墨罐的正面侧的面上,设置有用于目视确认所述墨水容纳部内的所述墨水的墨水目视确认部。
9.一种墨水补充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墨水补充容器;以及
墨罐,其具备被从所述墨水出口补充所述墨水的墨水入口。
CN202010073274.9A 2019-01-24 2020-01-22 墨水补充容器和墨水补充系统 Active CN1114695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09974A JP7183810B2 (ja) 2019-01-24 2019-01-24 インク補給容器およびインク補給システム
JP2019-009974 2019-01-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69559A CN111469559A (zh) 2020-07-31
CN111469559B true CN111469559B (zh) 2023-06-20

Family

ID=717332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73274.9A Active CN111469559B (zh) 2019-01-24 2020-01-22 墨水补充容器和墨水补充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059299B2 (zh)
JP (1) JP7183810B2 (zh)
CN (1) CN11146955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82571B2 (ja) * 2019-03-29 2023-05-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ボトル
JP2021187001A (ja) * 2020-05-27 2021-12-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2023043905A (ja) * 2021-09-17 2023-03-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補給容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222152A (ja) * 2016-06-10 2017-12-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補給容器、インク補給システム及びインク補給用アダプター
JP2018069717A (ja) * 2016-10-25 2018-05-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収容体、プリンタ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51003A (en) * 1979-01-19 1981-02-17 Toni Casutt Bottle closing device
US6017118A (en) * 1995-04-27 2000-01-25 Hewlett-Packard Company High performance ink container with efficient construction
US6322205B1 (en) * 1997-01-21 2001-11-27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 delivery system adapter
CA2888874C (en) * 2014-09-19 2016-11-15 Stanpac Inc. Tamper evident closure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JP6547303B2 (ja) * 2015-01-21 2019-07-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907559B2 (ja) * 2017-01-26 2021-07-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ボトル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222152A (ja) * 2016-06-10 2017-12-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補給容器、インク補給システム及びインク補給用アダプター
JP2018069717A (ja) * 2016-10-25 2018-05-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収容体、プリンタ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69559A (zh) 2020-07-31
JP2020116826A (ja) 2020-08-06
JP7183810B2 (ja) 2022-12-06
US20200238722A1 (en) 2020-07-30
US11059299B2 (en) 2021-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834159B (zh) 墨水补充容器、墨水补充系统以及墨水补充用转接器
JP6504305B2 (ja) インク補給システム
US11932022B2 (en) Ink bottle and bottle set
CN111469559B (zh) 墨水补充容器和墨水补充系统
US10569556B2 (en) Ink replenishment contain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ink replenishment container
CN211868927U (zh) 墨水补充容器和墨水补充系统
CN107878038B (zh) 容器和连接体
WO2015059927A1 (ja) 液体収容容器、液体噴射装置
US11807015B2 (en) Cartridge
US11318748B2 (en) Liquid supply system and liquid container
CN111619914B (zh) 液体容器
JP2007283517A (ja) 液体収容容器
CN114475002A (zh) 墨水补充容器
JP2017056705A (ja) 端子接続部及びカートリッ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