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角度调节装置和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座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座椅角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座椅是现代工作和生活必备之物,对于多数人来说,每天坐在座椅上的时间占据了一天时间中的绝大部分。但是久坐对人体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增加,尤其是当长期处于同一种坐姿时,这种对人体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在无法改变人们需要久坐的事实的情况下,如何缓解或减轻久坐对人体的危害则成为了座椅研发的方向。目前,办公用座椅基本上具备高度和角度调节的功能,以便人们可以更换坐姿,缓解单一坐姿久坐的疲劳。实现座椅高度调节的方法都比较简单和成熟,但是在如何在保证座椅寿命和调节便利性的情况下实现座椅倾角的调节则尚未有很好的解决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座椅角度调节装置和座椅,旨在解决目前座椅角度调节装置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座椅角度调节装置包括底座、连接部和弹性胶垫;所述底座用于连接并支撑座椅的座面,所述底座具有呈环形的第一内连接面;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座椅的支柱和所述底座,所述连接部呈环形且具有第二内连接面和外连接面,所述第二内连接面用于连接所述支柱;所述弹性胶垫呈环形并与所述第一内连接面和所述外连接面相适配的嵌设于所述第一内连接面和所述外连接面之间;所述第二内连接面为柱面,所述第一内连接面在座椅高度方向上自所述第一内连接面的中部向顶部呈渐缩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内连接面在座椅高度方向上自所述第一内连接面的中部向底部呈渐缩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内连接面为中部向外凸出的弧形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内连接面为中部向外凸出的锥形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内连接面在座椅高度方向上自所述第一内连接面的中间位置向底部呈渐扩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内连接面为自上而下渐扩的锥形面。
优选地,所述外连接面为圆柱面,所述第一内连接面的横截面呈椭圆形,且所述第一内连接面的横截面的长轴方向为座椅的前后方向,所述第一内连接面的横截面的短轴方向为座椅的左右方向。
优选地,所述第一内连接面的横截面呈圆形;所述外连接面的横截面呈椭圆形,且所述外连接面的横截面的长轴方向为座椅的前后方向,所述外连接面的横截面的短轴方向为座椅的左右方向。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采用非圆柱形弹性胶垫,在满足便于调节座面角度的前提下,限制了座面的最大调节角度,减小了弹性胶垫的最大形变量,从而减轻了在座面倾角变化时对弹性胶垫的损伤,延长了使用寿命。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座椅,所述座椅包括角度调节装置,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包括底座、连接部和弹性胶垫;所述底座用于连接并支撑座椅的座面,所述底座具有呈环形的第一内连接面;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座椅的支柱和所述底座,所述连接部呈环形且具有第二内连接面和外连接面,所述第二内连接面用于连接所述支柱;所述弹性胶垫呈环形并与所述第一内连接面和所述外连接面相适配的嵌设于所述第一内连接面和所述外连接面之间;所述第二内连接面为柱面,所述第一内连接面在座椅高度方向上自所述第一内连接面的中部向顶部呈渐缩设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座椅角度调节装置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座椅角度调节装置一实施例中各部件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为底座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中所示仰视图,图4为本实施例弹性胶垫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座椅角度调节装置连接部结构示意图;
图6本发明座椅角度调节装置一实施例中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对应的弹性胶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座椅角度调节装置另一实施例中的弹性胶垫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 |
底座 |
202 |
外连接面 |
101 |
第一内连接面 |
300 |
弹性胶垫 |
200 |
连接部 |
400 |
支柱 |
201 |
第二内连接面 |
|
|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增加座椅的舒适性,减轻久坐对人体的损伤,办公座椅通常都会采用高度可调的设计,座椅的高度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并固定。具有靠背的座椅通常也会采用具有弹性回复装置的靠背,靠背的倾斜角度根据受力的不同而动态调整。座椅的座面通常采用固定角度,座面为水平面不可调整,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座面的角度也需要进行动态调整,以更契合人坐在座椅上时的受力面,增加座椅的舒适性。
本发明提出一种座椅角度调节装置和采用该角度调节装置的座椅,其中,所述座椅角度调节装置用于调整座面的倾角,具体的,所述座椅角度调节装置包括底座100、连接部200和弹性胶垫300;所述底座100用于连接并支撑座椅的座面,所述底座100具有呈环形的第一内连接面101;所述连接部200用于连接座椅的支柱400和所述底座100;所述连接部200呈环形,具有第二内连接面201和外连接面202,所述第二内连接面201用于连接所述支柱400;所述第二内连接面201为柱面,所述第一内连接面101在座椅高度方向上自所述第一内连接面101的中部向顶部呈渐缩设置;所述弹性胶垫300呈环形,并与所述第一内连接面101和所述外连接面202相适配的嵌设于所述第一内连接面101和所述外连接面202之间。
底座100固定连接在座面的下方,随座面一起升降或偏摆(座面倾斜);座椅的支柱400的顶端插入所述连接部200内与所述连接部200的第二内连接面20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200与所述底座100通过所述弹性胶垫300连接,第一内连接面101自其中部向上渐缩,则弹性胶垫300的厚度自所述第一内连接面101中部向上减小。弹性胶垫300的厚度越厚,则在其受到相同大小压力时,其形变量越大,座面的倾角越容易调整。本发明中,座面偏摆的角度与弹性胶垫300的形变量正相关,但是弹性胶垫300的形变量越大,损伤也就越大,弹性胶垫300的使用寿命越短,为延长弹性胶垫300的使用寿命,本发明采用非圆柱形弹性胶垫300,其顶部厚度小于中部厚度,在座面偏摆时,弹性胶垫300顶部较薄的部分,会对座面偏摆的角度起到限制作用,因为弹性胶垫300厚度较低时,在受到相同大小压力时,其形变量会相应较低,损伤也相应的较轻。而座面角度调整所需求的范围本身较小,弹性胶垫300中部的厚度大于其顶部的厚度,可以在便于调整座面倾角的前提下,降低座面可偏转的最大倾角从而减低对弹性胶垫300的损伤,延长座椅调节装置的使用寿命。具体而言,本发明中,所述弹性胶垫300的顶端厚度介于3mm-20mm之间,其中部厚度介于10mm-35mm之间,优先采用橡胶材质。对于一具体的弹性胶垫300而言,同时应满足其中部厚度大于顶部厚度,例如,当所述弹性胶垫300顶端厚度为15mm时,其中部厚度大于15mm且小于或等于30mm。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连接面101在座椅高度方向上自所述第一内连接面101的中部向底部呈渐缩设置,且所述第一内连接面101为中部向外凸出的弧形面。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胶垫300的外侧面为中部向外凸出的弧形圆周面,其内周面为柱面。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连接面101还可以是中部向外凸出的锥形面,此时,所述弹性胶垫300可以分为上下两个呈锥形(无顶角部分)的部分。
此外,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连接面101在座椅高度方向上自所述第一内连接面101的中间位置向底部呈渐扩设置,具体而言,所述第一内连接面101为自上而下渐扩的锥形面或弧形面,此时,所述弹性胶垫300整体呈锥形(无顶角部分)。
座椅在正常使用时,用户对其前后倾斜范围的需求大于对其左右倾斜范围的需求,为更好的适用于用户的实际需求,本发明提出另一种实施例,本实施例中,所述外连接面202为圆柱面,所述第一内连接面101的横截面呈椭圆形,且所述第一内连接面101的横截面的长轴方向为座椅的前后方向,所述第一内连接面101的横截面的短轴方向为座椅的左右方向;或者,所述第一内连接面101的横截面呈圆形;所述外连接面202的横截面呈椭圆形,且所述外连接面202的横截面的长轴方向为座椅的前后方向,所述外连接面202的横截面的短轴方向为座椅的左右方向。弹性胶垫300填充于所述外连接面202与所述第一内连接面101之间,本实施例中,弹性胶垫300在座椅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大于其在座椅左右方向上的厚度,因此可以使座椅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大倾角大于其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倾角。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