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63942A - 旋转电机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463942A CN111463942A CN202010011903.5A CN202010011903A CN111463942A CN 111463942 A CN111463942 A CN 111463942A CN 202010011903 A CN202010011903 A CN 202010011903A CN 111463942 A CN111463942 A CN 11146394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cooling
- stator
- electric machine
- groo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cooling medium between the conducto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0—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3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arranged in slo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consisting of hollow conducto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48—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in slo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定子线圈的温度上升的旋转电机。旋转电机具备:定子铁芯,其具有沿着周向排列的多个齿;以及定子线圈,其卷绕在所述齿上,所述定子线圈具有在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外侧大致沿着周向延伸的线圈末端部和至少一部分收容在相邻的齿间的空间即槽中且沿着轴向延伸的直线部,至少在所述直线部形成有作为供冷却用流体流动的冷却流路而发挥功能的冷却用槽,形成于各直线部的所述冷却用槽仅为一个。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以2019年1月22日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9-008677为优先权,其说明书、权利要求书、说明书附图以及摘要通过引用而被整体包含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了具备定子铁芯和定子线圈的旋转电机,所述定子铁芯具有多个齿,所述定子线圈卷绕在所述定子铁芯上。
背景技术
通常,旋转电机具备同心配置的转子及定子,定子通过将定子线圈卷绕在定子铁芯的齿上而构成。在上述的旋转电机中,伴随着其驱动,转子铁芯、定子铁芯、定子线圈会发热,从而温度上升。已知若是这些构件的温度变得过高则会引起旋转电机的性能劣化。因此,目前为止提出了对转子铁芯、定子铁芯、定子线圈进行冷却的多种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定子铁芯上形成有为了将该定子铁芯的外周部与槽连通而沿着径向延伸的冷却油路,从定子铁芯的外周方向经由冷却油路向槽供给冷却油,由此对槽内的定子线圈进行冷却。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定子线圈的外表面设置多个制冷剂流通用的凹部槽,通过使制冷剂在该凹部槽中流动来冷却定子线圈。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01298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00433号公报
根据专利文献1的技术,能够将定子线圈在某种程度上冷却。然而,通常为了提高占空系数,多数情况下将定子线圈以几乎没有间隙的方式彼此密接地收容在槽内。因此,在定子线圈的周围几乎没有供冷却油流动的空间,仅是向槽内供给冷却油的话,难以使冷却油遍及到定子线圈的周围。其结果是,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无法将定子线圈充分地冷却。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由于在定子线圈的外表面设置有凹部槽,因此容易使制冷剂在定子线圈的周围流动,能够有效地冷却定子线圈。然而,在专利文献2中,由于在一个定子线圈上形成有多个凹部槽,因此容易导致定子线圈的截面积变小。在定子线圈的截面积小的情况下,当然会导致电阻增加,从而引起发热量的增加。即,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中,难以有效地抑制定子线圈的温度上升。
发明内容
因此,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了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定子线圈的温度上升的旋转电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旋转电机的特征在于,具备:定子铁芯,所述定子铁芯具有沿着周向排列的多个齿;以及定子线圈,所述定子线圈卷绕在所述齿上,所述定子线圈具有在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外侧大致沿着周向延伸的线圈末端部和至少一部分收容在相邻的齿间的空间即槽中且沿着轴向延伸的直线部,至少在所述直线部形成有作为供冷却用流体流动的冷却流路而发挥功能的冷却用槽,形成于各直线部的所述冷却用槽仅为一个。
通过在直线部设置冷却用槽,使冷却用流体也容易流入直线部的周围,能够有效地冷却定子线圈。另一方面,通过将形成于各直线部的冷却用槽仅设为一个,能够抑制直线部的截面积的减少,进而能够抑制电阻的增加,从而能够抑制直线部处的发热量的增加。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抑制定子线圈的温度上升。
另外,所述冷却用槽也可以仅形成于所述直线部而不形成于所述线圈末端部。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避免线圈末端部处的截面积的减少,从而防止线圈末端部处的发热量的增加。
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是,所述定子线圈通过用连结筒连结第一分段线圈与第二分段线圈而构成,其中,所述第一分段线圈作为所述直线部而发挥功能,所述第二分段线圈是与所述第一分段线圈分体的构件且作为所述线圈末端部而发挥功能。
通过将形成有冷却用槽的直线部与未形成有冷却用槽的线圈末端部设置成分体的构件,能够容易地形成冷却用槽。
另外,也可以是,在各槽中收容有两个以上的所述直线部,在所述槽内相邻的所述直线部以各自的冷却用槽相面对的方式配置。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增大冷却流路的截面积相对于表面积的比率,能够降低流路阻力。其结果是,使冷却用流体更顺畅地流动,因此冷却效率得以提高。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旋转电机还具备转子,所述转子与定子同心配置且配置在所述定子的内侧,所述转子具有沿着径向延伸而到达该转子的外周端的冷却流路,在所述槽内最靠径向内侧配置的所述直线部的所述冷却用槽形成在该直线部的径向内侧端面上。
在设置成上述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将从转子排出的冷却用流体用冷却用槽来承接。由此,容易使冷却用流体沿着冷却用槽在轴向上流动,从而能够有效地冷却直线部整体。
另外,所述冷却用槽也可以形成在所述直线部的周向的一个端面上。
在设置成上述结构的情况下,使顺着线圈末端部流来的冷却用流体更可靠地流入冷却用槽。
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是,所述旋转电机以其轴向与重力方向交叉的姿态设置,所述旋转电机还具备从所述线圈末端部的重力方向上侧向所述线圈末端部排出冷却用流体的冷却配管,所述冷却用槽仅形成在所述直线部的周向的两个端面中的位于重力方向上侧的端面上。
通过这样构成,使因重力而落下的冷却用流体更可靠地流入冷却用槽。
另外,所述冷却用槽也可以仅形成在所述直线部的周向的两个端面中的位于转子的正转方向上游侧的端面上。
通过这样构成,使从转子排出的冷却用流体更可靠地流入冷却用槽。
另外,所述冷却用槽也可以具有大致半圆形的截面形状。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降低流路阻力,进一步提高冷却效率。
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旋转电机,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定子线圈的温度上升。
附图说明
图1是旋转电机的简要剖视图。
图2是图1的A-A线处的定子的简要剖视图。
图3是图2的B-B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4A是示出直线部的截面形状的一例的图。
图4B是示出直线部的截面形状的另一例的图。
图5是示出分段线圈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利用图5所示的分段线圈来制造定子线圈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分割型的分段线圈的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利用图7所示的分段线圈来制造定子线圈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9是其它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在一个槽中组装有定子线圈的形态的概念图。
图11是从轴向观察定子的示意图。
图12是定子及转子的局部剖视图。
图13是参考例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的简要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旋转电机、12转子、14定子、16旋转轴、18电动机壳体、20轴承、22转子铁芯、24磁铁、26定子铁芯、28齿、30槽、32磁轭、34定子线圈、36直线部、38线圈末端部(コイルエンド部)、40轴内流路、42转子流路、44制冷剂配管、46排出孔、48绝缘体、50冷却用槽、52分段线圈、52f第一分段线圈、52s第二分段线圈、54线圈端部(コイル端部)、56导线、58绝缘被膜、60连结筒、62V字部、64腿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旋转电机1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旋转电机10的简要剖视图。另外,图2是图1的A-A线处的剖视图,图3是图2的B-B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重力从纸面的上方向下方作用,Z轴方向为重力方向,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为水平方向。
该旋转电机10搭载于电动车辆,例如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在电动车辆中,该旋转电机10可以用作产生用于使车辆行驶的动力的行驶用电动机,也可以用作利用再生制动力、发动机的剩余动力进行发电的发电机。在电动车辆中,旋转电机10以其旋转轴16与重力方向交叉的姿态载置,更具体而言,以其旋转轴16与重力方向大致正交的姿态载置。然而,旋转电机10的搭载姿态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以其轴向与重力方向平行的姿态搭载。
旋转电机10具备旋转轴16、固接在该旋转轴16上的转子12、同心配置在转子12的外周的定子14以及收容这些构件的电动机壳体18。旋转轴16经由轴承20轴支承于电动机壳体18而能够自转。在该旋转轴16的内部形成有供冷却用流体流动的轴内流路40。轴内流路40从旋转轴16的一端侧沿着轴向延伸之后向径向延伸而与后述的转子流路42连通。
转子12是具备由层叠钢板等构成的转子铁芯22和埋入该转子铁芯22内的多个永磁铁24的大致环状构件。转子12固接在旋转轴16上,旋转轴16与该转子12一体地旋转。在转子12的内部形成有从其内周端到外周端沿着径向延伸的转子流路42。该转子流路42是供经由轴内流路40供给来的冷却用流体流动的流路。供给到转子流路42中的冷却用流体在伴随着转子12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被运送到径向外侧之后,从转子12的外周端向外部排出。在冷却用流体流动于转子流路42的过程中,在该冷却用流体与转子12之间进行热交换来冷却转子12。另外,向外部排出的冷却用流体与定子14冲撞,由此对该定子14进行冷却。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仅图示出一个转子流路42,但转子流路42的个数、位置可以适当变更。因而,也可以在轴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转子流路42。
定子14具备定子铁芯26和定子线圈34。定子铁芯26是由层叠钢板等构成的大致环状构件,具备环状的磁轭32和从该磁轭32的内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齿28。在相邻的齿28之间形成有用于收容后述的定子线圈34的直线部36的空间即槽30。
定子线圈34由卷绕在齿28上的绕组构成。在本例中,定子线圈34通过将三相的线圈、即U相线圈、V相线圈、W相线圈连线而构成。在将旋转电机10用作电动机的情况下,向该定子线圈34施加三相交流电流。由此,形成旋转磁场,使得转子12旋转。另外,在将旋转电机10用作发电机的情况下,利用车辆的再生制动力、发动机的剩余动力来使旋转轴16及转子12旋转。由此,在定子线圈34中感应出电流。需要说明的是,绕组的卷绕方法可以是将绕组卷绕在一个齿28上的集中卷绕式,也可以是将绕组跨多个齿28地卷绕的分布卷绕式,以下,以分布卷绕式为例来进行说明。
另外,定子线圈34大致分为在定子铁芯26的轴向外侧大致沿着周向延伸的线圈末端部38以及沿着轴向延伸的直线部36这两部分。直线部36的至少一部分收容在槽30内。如图2所示,在本例中,多个(在图示例中为五个)直线部36以沿着径向排列成一列的方式收容在一个槽30内。在这多个直线部36的周围配置有绝缘体48。绝缘体48是以将定子线圈34与定子铁芯26绝缘为目的而配置在槽30内的片构件。该绝缘体48以弯曲成大致U字状的状态配置在槽30内,其径向内侧朝向转子12开口。
这里,根据图2明确可知,在本例中,作为定子线圈34,使用截面方形的方线且在直线部36的外表面形成有沿着轴向延伸的冷却用槽50。通过构成为上述结构,能够确保足够的占空系数且有效地冷却定子线圈34,对此将在后进行叙述。
另外,如图1所示,在旋转电机10中还设置有一对制冷剂配管44。制冷剂配管44是供冷却用流体流动的配管,在其前端附近形成有排出冷却用流体的排出孔46。制冷剂配管44以该排出孔46比线圈末端部38靠重力方向上侧的方式配置。从该排出孔46及转子流路42排出的冷却用流体与定子14之间进行热交换并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方落下而贮存在电动机壳体18的底部。贮存在电动机壳体18的底部的冷却用流体被适当回收而再次向制冷剂配管44及轴内流路40供给。
根据以上的说明明确可知,在本例中,利用从转子12的外周端及排出孔46排出的冷却用流体来冷却定子铁芯26及定子线圈34。其中,如上所述,在本例中,使用方线来作为定子线圈34,并且在槽30内多个直线部36以彼此密接的方式排列成一列。通过密接地配置方线,能够提高占空系数。然而,这种情况下,由于在直线部36的周围几乎不存在间隙,因此存在难以使冷却用流体遍及到直线部36的周围的问题。
在本例中,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各直线部36的外表面形成有作为供冷却用流体流动的冷却流路而发挥功能的冷却用槽50。该冷却用槽50是在直线部36的径向端面沿着轴向延伸的槽。冷却用槽50在一个直线部36仅形成一个。这样,通过在直线部36形成冷却用槽50,由此使冷却用流体容易沿着该冷却用槽50流动,能有效地冷却槽30内的定子线圈34(直线部36)。另外,由于形成在一个直线部36的冷却用槽50的个数仅为一个,因此能够将直线部36的截面积的减少、进而将电阻的增加抑制成最小限度。其结果是,能够将与电阻的增加相伴的发热量增加抑制成最小限度,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定子线圈34的温度上升。
这里,通常定子线圈34的温度比定子铁芯26的温度高。因此,直线部36中的与槽30(定子铁芯26)的壁面接近的部位也会通过与定子铁芯26的热交换而在一定程度上散热。另一方面,直线部36中的与其它的直线部36密接的部位即直线部36的径向端面无法与定子铁芯26之间进行热交换,容易成为高温。通过在上述的径向端面设置冷却用槽50,能够更有效地冷却定子线圈34。
另外,如图2所示,在本例中,将冷却用槽50设置成截面大致半圆形。换言之,冷却用槽50仅由没有角部的光滑的曲面形成。通过这样构成,能够降低流路阻力,使冷却用流体更顺畅地流动。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定子线圈34的冷却效率。然而,冷却用槽50的形状可以适当变更,例如,冷却用槽50可以如图4A所示那样设置成截面大致矩形,也可以如图4B所示那样设置成截面大致三角形等。
另外,在本例中,如图2所示,在槽30内在径向上相邻的直线部36以各自的冷却用槽50相面对的方式配置。其结果是,两个冷却用槽50构成一体的一个截面大致圆形的孔。上述的截面圆形的孔与截面半圆形的孔相比,截面积相对于表面积的比率变大,因此能够将每单位流量的流路阻力(流体的管道摩擦阻力)抑制得较小。其结果是,能够使冷却用流体更有效地流动,进而更有效地冷却定子线圈34。
进而,在本例中,在槽30内最靠径向内侧配置的直线部36的冷却用槽50形成在该直线部36的径向内侧端面即与转子12对置的面上。通过这样构成,从转子流路42向径向外侧排出的冷却用流体容易由冷却用槽50来承接。由冷却用槽50承接的冷却用流体相较于由直线部36的径向内侧端面(平面)承接的冷却用流体而言,由于移动方向在轴向上受到限制,因此容易沿着轴向流动。并且,通过使冷却用流体沿着轴向流动,能够对直线部36遍及其全长地进行冷却。
然而,在本例中,仅在直线部36形成冷却用槽50,而没有在线圈末端部38形成冷却用槽。通过这样构成,能够防止线圈末端部38处的线圈截面积的减小,能够防止线圈末端部38处的发热量增加。然而,只要能确保充分的冷却能力,则冷却用槽50也可以从直线部36延伸至线圈末端部38。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定子线圈34在槽30内彼此密接配置,但在定子铁芯26的外侧以彼此产生些许间隙的方式弯曲。因此,供给到线圈末端部38的冷却用流体能够经由该间隙流入冷却用槽50。
接着,对具有冷却用槽50的定子线圈34的制造方法简单进行说明。定子线圈34通过将多个分段线圈52连结而构成。图5是示出这样的分段线圈52的一例的图。另外,图6是示出利用图5所示的分段线圈52来制造定子线圈34的流程的流程图。
当制造定子线圈34时,首先,用线圈材料来制作图5所示的分段线圈52(S10~S16)。该分段线圈52如图5所示是将规定长度的线圈材料以大致U字状成形的构件。从另一角度来说,分段线圈52是在大致V字状的V字部62的两端无接缝地连接有腿部64的构件。V字部62构成线圈末端部38。另外,腿部64是构成直线部36及线圈末端部38的部位,该腿部64在装入定子铁芯26之后在中途沿周向弯曲。
线圈材料通过将由导电性材料(例如铜等)构成的导线56用绝缘被膜58覆盖而成。在制作分段线圈52时,首先,将该线圈材料以规定的长度切割(S10)。接着,在切割后的线圈材料中的与直线部36对应的部位冲压成形出冷却用槽50(S12)。接着,在切割后的线圈材料的两端(线圈端部54)除去绝缘被膜58而使导线56露出(S14)。之后,若使用规定的模具等将切割后的线圈材料弯曲成大致U字状,则完成分段线圈52(S16)。为了制造一个定子线圈34,多次反复上述的步骤来制作多个分段线圈52。
若制作出足够个数的分段线圈52,则接着将这多个分段线圈52组装于定子铁芯26。具体而言,将分段线圈52的一对腿部64从定子铁芯26的轴向外侧向槽30内插入(S18)。之后,将腿部64中的从槽30向轴向外侧突出的部分沿周向弯曲来形成线圈末端部38(S20)。然后,将各分段线圈52的线圈端部54与其它分段线圈52的线圈端部54焊接而将它们机械式电连接(S22)。通过对所有的分段线圈52进行上述作业而制造定子线圈34。
另外,作为其它方案,定子线圈34也可以使用图7所示那样的分割型的分段线圈52来制造。该分段线圈52分割为作为直线部36发挥功能的第一分段线圈52f和作为线圈末端部38发挥功能的第二分段线圈52s。该第一分段线圈52f与第二分段线圈52s通过由导电性材料(铜等)构成的作为筒状构件的连结筒60而机械式电连结。
图8是表示利用这样的分割型的分段线圈52来制造定子线圈34的流程的流程图。当制造定子线圈34时,首先,制作第一分段线圈52f及第二分段线圈52s。第一分段线圈52f通过如下方式制作:将预先形成有槽形状的线圈材料以规定的长度切割(S26),之后,将切割后的线圈材料的两端即线圈端部54的绝缘被膜58除去(S28)。另外,第二分段线圈52s通过如下方式制作:将不具有槽形状的线圈材料以规定的长度切割(S30)后,除去线圈端部54的绝缘被膜58(S32),之后,弯曲成形为所需的形状(S34)。
若制作出足够个数的第一分段线圈52f、第二分段线圈52s,则将它们组装于定子铁芯26。具体而言,在一个第二分段线圈52s的两端用连结筒60来连结第一分段线圈52f(S36)。即,向连结筒60的一端压入第一分段线圈52f的线圈端部54且向连结筒60的另一端压入第二分段线圈52s的线圈端部54。由此,形成一个第二分段线圈52s与两个第一分段线圈52f呈大致U字状相连的部件。以下,将该部件称作“线圈单元”。
若形成线圈单元,则将该线圈单元插入定子铁芯26的槽30(S38)。之后,在插入到槽30内的线圈单元的端部(第一分段线圈52f的线圈端部54)用连结筒60来连结新的第二分段线圈52s的线圈端部54(S40)。若对所需个数的第一分段线圈52f、第二分段线圈52s都执行以上的步骤,则完成定子线圈34。
根据以上的说明明确可知,在使用分割型的分段线圈52的情况下,不需要在组装到定子铁芯26之后进行弯曲成形,因此能够简化制造工序。另外,在使用分割型的分段线圈52的情况下,冷却用槽50的形成部分(直线部36)与其它部分(线圈末端部38)由彼此独立的部件构成。因此,可以在第一分段线圈52f的线圈材料上预先遍及全长地形成冷却用槽50。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对形成冷却用槽50的位置(线圈轴向位置)进行严格地管理,因此能够更简单地形成冷却用槽50。
接着,参照图9来说明其它方案。图9是其它的旋转电机10中的定子14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如图9所示,在本例中,也与上述方案同样地将多个直线部36以沿着径向排列成一列的方式配置在槽30内。然而,在本例中,冷却用槽50形成在各直线部36的周向的一个端面上。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使供给到线圈末端部38的冷却用流体更可靠地到达冷却用槽50。对此参照图10来进行说明。图10是示出在一个槽30中组装有定子线圈34的形态的概念图。
如图10所示,从槽30突出的定子线圈34沿着轴向稍微行进之后向周向弯曲。其结果是,定子线圈34的周向端面容易向外部露出。其结果是,形成在直线部36的周向端面上的冷却用槽50的端部容易向外部露出,容易使冷却用流体向该冷却用槽50流动。另外,由于要将定子线圈34组装到槽30内,因此槽30的周向宽度设定为比定子线圈34的周向宽度大,在槽30的周向端面(或绝缘体48的周向端面)与直线部36的周向端面之间容易产生些许的间隙。因此,即便在冷却用槽50没有延伸到槽30的外部的情况下,冷却用流体也容易经由该间隙而到达冷却用槽50。即,通过在直线部36的周向端面上形成冷却用槽50,能够利用冷却用槽50更可靠地引导冷却用流体。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情况下,冷却用槽50也可以形成在直线部36的周向的两个端面中的位于冷却用流体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面上。对此参照图11、图12进行说明。图11是从轴向观察定子14的示意图。根据到此为止的说明明确可知,呈环状密集的线圈末端部38位于定子14的轴向端面,用于排出冷却用流体的排出孔46位于该线圈末端部38的重力方向上侧。从该排出孔46排出的冷却用流体一边顺着线圈末端部38流动,一边在重力的作用下流落向下方。即,这种情况下,就冷却用流体的流动方向而言,在纸面右半部分为顺时针方向,在纸面左半部分为逆时针方向。这种情况下,各直线部36的冷却用槽50也可以形成在冷却用流体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面上,换言之形成在重力方向上侧的周向端面上。因而,在图11中,可以是,收容于槽30a的直线部36的冷却用槽50形成在左侧的周向端面上,收容于槽30b的直线部36的冷却用槽50形成在右侧的周向端面上。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使从排出孔46供给来的冷却用流体更可靠地到达冷却用槽50。
另外,图12是定子14及转子12的局部剖视图。在图12中,箭头C表示转子12的正转方向。另外,如上所述,在转子铁芯22上形成有沿着径向延伸的转子流路42,供给到该转子流路42的冷却用流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定子14侧排出。此时,在排出的冷却用流体上作用有由离心力引起的径向的力和由惯性力引起的周向的力,因此冷却用流体向图12的箭头D方向流动。冷却用槽50也可以形成在该冷却用流体的流动方向(箭头D方向)上游侧的面上。因而,在图12中,直线部36的冷却用槽50可以形成在直线部36的周向的两个端面中的位于转子12的正转方向上游侧的端面上。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使从转子12供给来的冷却用流体更可靠地到达冷却用槽50。
需要说明的是,到此为止说明过的结构均是一例,只要形成于各直线部36的冷却用槽50仅为一个即可,其它的结构可以适当变更。因而,冷却用槽50也可以不仅形成于直线部36还可形成于线圈末端部38。另外,冷却用槽50的形状、尺寸、形成位置也可以适当变更。
最后,参照图13对参考例的旋转电机10进行说明。图13是参考例的旋转电机10中的定子14的简要剖视图。在参考例的旋转电机10中,冷却用槽50仅设置在直线部36。这种情况下,定子线圈34也可以由图13所示的分割型的分段线圈52构成。形成于一个直线部36的冷却用槽50只要是一个以上,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如图13所示为四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三个等。
Claims (9)
1.一种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定子铁芯,所述定子铁芯具有沿着周向排列的多个齿;以及
定子线圈,所述定子线圈卷绕在所述齿上,
所述定子线圈具有在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外侧大致沿着周向延伸的线圈末端部和至少一部分收容在相邻的齿间的空间即槽中且沿着轴向延伸的直线部,
至少在所述直线部形成有作为供冷却用流体流动的冷却流路而发挥功能的冷却用槽,
形成于各直线部的所述冷却用槽仅为一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用槽仅形成于所述直线部而不形成于所述线圈末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线圈通过用连结筒连结第一分段线圈与第二分段线圈而构成,其中,所述第一分段线圈作为所述直线部而发挥功能,所述第二分段线圈是与所述第一分段线圈分体的构件且作为所述线圈末端部而发挥功能。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在各槽中收容有两个以上的所述直线部,
在所述槽内相邻的所述直线部以各自的冷却用槽相面对的方式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转子,所述转子与定子同心配置且配置在所述定子的内侧,所述转子具有沿着径向延伸而到达该转子的外周端的冷却流路,
在所述槽内最靠径向内侧配置的所述直线部的所述冷却用槽形成在该直线部的径向内侧端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用槽形成在所述直线部的周向的一个端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电机以其轴向与重力方向交叉的姿态设置,
所述旋转电机还具备从所述线圈末端部的重力方向上侧向所述线圈末端部排出冷却用流体的冷却配管,
所述冷却用槽仅形成在所述直线部的周向的两个端面中的位于重力方向上侧的端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用槽仅形成在所述直线部的周向的两个端面中的位于转子的正转方向上游侧的端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用槽具有大致半圆形的截面形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08677 | 2019-01-22 | ||
JP2019008677A JP7139969B2 (ja) | 2019-01-22 | 2019-01-22 | 回転電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463942A true CN111463942A (zh) | 2020-07-28 |
CN111463942B CN111463942B (zh) | 2022-11-18 |
Family
ID=716085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011903.5A Active CN111463942B (zh) | 2019-01-22 | 2020-01-07 | 旋转电机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309760B2 (zh) |
JP (1) | JP7139969B2 (zh) |
CN (1) | CN111463942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30953A (zh) * | 2020-11-05 | 2022-05-24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 |
CN118611298A (zh) * | 2024-08-08 | 2024-09-06 | 天蔚蓝电驱动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 定子组件、定子组件的制作方法及扁线电机 |
WO2024207149A1 (zh) * | 2023-04-03 | 2024-10-10 |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 定子组件和电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20215609A1 (de) | 2020-12-10 | 2022-06-15 |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Stators mit Kühlkanälen, sowie einen Stator und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hergestellt nach diesem Verfahren |
JP7435431B2 (ja) | 2020-12-15 | 2024-02-21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
DE102021107454B4 (de) * | 2021-03-25 | 2023-02-02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Statoreinrichtung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
WO2023188530A1 (ja) * | 2022-03-31 | 2023-10-05 | 株式会社Ihi |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
DE102022121743A1 (de) * | 2022-08-29 | 2024-02-29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Stator und Kit-of-parts |
GB2627303A (en) * | 2023-02-20 | 2024-08-21 | Imra Europe S A S | Winding arrangement for an electrical machine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727161A (en) * | 1951-12-12 | 1955-12-13 | Vickers Electrical Co Ltd | Construction of dynamo electric machines |
US3014139A (en) * | 1959-10-27 | 1961-12-19 | Gen Electric | Direct-cooled cable winding for electro magnetic device |
US3214617A (en) * | 1961-12-01 | 1965-10-26 | Ass Elect Ind |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JPS5095702A (zh) * | 1973-12-25 | 1975-07-30 | ||
JPS58222757A (ja) * | 1982-06-16 | 1983-12-24 | Toshiba Corp |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 |
US20110156508A1 (en) * | 2009-12-24 | 2011-06-30 | Nippon Soken, Inc. |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with cooling mechanism |
JP2012100433A (ja) * | 2010-11-02 | 2012-05-24 | Toyota Motor Corp | 絶縁性皮膜付導線及び回転電機 |
JP2013013182A (ja) * | 2011-06-28 | 2013-01-17 | Aisin Seiki Co Ltd | モータの冷却構造 |
WO2015052964A1 (ja) * | 2013-10-08 | 2015-04-1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206313565U (zh) * | 2016-12-06 | 2017-07-07 |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 电机转子油冷结构和具有该油冷结构的电机 |
CN108471182A (zh) * | 2018-06-01 | 2018-08-31 | 深圳华引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绕线槽内设置液冷管道的开关磁阻电机 |
WO2019038139A1 (de) * | 2017-08-21 | 2019-02-28 | Dynamic E Flow Gmbh | Wicklungsstück und elektrische maschine mit einem solchen wicklungsstück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370156A (en) * | 1913-09-18 | 1921-03-01 | Siemens Schuckertwerke Gmbh | Conductor and electric machinery provided with it |
JP2005012989A (ja) | 2003-05-28 | 2005-01-13 | Toyota Motor Corp | 回転電機におけるステータの冷却構造 |
-
2019
- 2019-01-22 JP JP2019008677A patent/JP7139969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1-06 US US16/734,450 patent/US11309760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1-07 CN CN202010011903.5A patent/CN11146394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727161A (en) * | 1951-12-12 | 1955-12-13 | Vickers Electrical Co Ltd | Construction of dynamo electric machines |
US3014139A (en) * | 1959-10-27 | 1961-12-19 | Gen Electric | Direct-cooled cable winding for electro magnetic device |
US3214617A (en) * | 1961-12-01 | 1965-10-26 | Ass Elect Ind |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JPS5095702A (zh) * | 1973-12-25 | 1975-07-30 | ||
JPS58222757A (ja) * | 1982-06-16 | 1983-12-24 | Toshiba Corp |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 |
US20110156508A1 (en) * | 2009-12-24 | 2011-06-30 | Nippon Soken, Inc. |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with cooling mechanism |
JP2012100433A (ja) * | 2010-11-02 | 2012-05-24 | Toyota Motor Corp | 絶縁性皮膜付導線及び回転電機 |
JP2013013182A (ja) * | 2011-06-28 | 2013-01-17 | Aisin Seiki Co Ltd | モータの冷却構造 |
WO2015052964A1 (ja) * | 2013-10-08 | 2015-04-1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206313565U (zh) * | 2016-12-06 | 2017-07-07 |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 电机转子油冷结构和具有该油冷结构的电机 |
WO2019038139A1 (de) * | 2017-08-21 | 2019-02-28 | Dynamic E Flow Gmbh | Wicklungsstück und elektrische maschine mit einem solchen wicklungsstück |
CN108471182A (zh) * | 2018-06-01 | 2018-08-31 | 深圳华引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绕线槽内设置液冷管道的开关磁阻电机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30953A (zh) * | 2020-11-05 | 2022-05-24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 |
CN114530953B (zh) * | 2020-11-05 | 2023-12-19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 |
WO2024207149A1 (zh) * | 2023-04-03 | 2024-10-10 |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 定子组件和电机 |
CN118611298A (zh) * | 2024-08-08 | 2024-09-06 | 天蔚蓝电驱动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 定子组件、定子组件的制作方法及扁线电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309760B2 (en) | 2022-04-19 |
US20200235627A1 (en) | 2020-07-23 |
JP2020120470A (ja) | 2020-08-06 |
JP7139969B2 (ja) | 2022-09-21 |
CN111463942B (zh) | 2022-11-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463942B (zh) | 旋转电机 | |
US9887596B2 (en) |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 |
JP5942714B2 (ja) | 回転電機 | |
US9559556B2 (en) | Stator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 |
JP5314908B2 (ja)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および回転電機 | |
US20100244617A1 (en) | Stator having improved structure for restricting relative displacement between stator core and stator coil | |
US10038353B2 (en) | Dual-rotor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 |
CN108141083B (zh) |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 |
JP6135774B2 (ja) | 回転電機 | |
WO2013077264A1 (ja) | 回転電機 | |
CN110086280B (zh) | 定子及具备该定子的旋转电机 | |
US20130062978A1 (en) |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 |
JP5893191B1 (ja) | 車両用回転電機 | |
CN110176835B (zh) | 旋转电机 | |
US20220200367A1 (en) | Stator for electrical machines | |
CN110635584A (zh) | 定子及旋转电机 | |
CN110692180B (zh) | 马达 | |
JP2005312182A (ja) | 回転電機の集中巻き型ステータコイル | |
JP2009207334A (ja) | コイルの固定部材及び回転電機 | |
JP7044871B2 (ja) | 回転電機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 |
JP2010226903A (ja) | 回転電機用コイル及びステータ | |
CN114530953B (zh) | 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 | |
JP6801444B2 (ja) | ステータ | |
CN118523515A (zh) | 定子 | |
JP2022137428A (ja) | 回転電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