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30427A -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30427A
CN111430427A CN202010268076.8A CN202010268076A CN111430427A CN 111430427 A CN111430427 A CN 111430427A CN 202010268076 A CN202010268076 A CN 202010268076A CN 111430427 A CN111430427 A CN 1114304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line
area
anode
seg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6807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俊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6807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30427A/zh
Priority to US16/957,114 priority patent/US20230107421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0/085792 priority patent/WO2021203469A1/zh
Publication of CN1114304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304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10K59/1315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comprising stru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wering the resistanc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H10K59/65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image sens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包括基板,其划分为透明区、换线区及显示区;第一信号导线,包括第一线段与第二线段,设置于多数绝缘层上;以及平坦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线段、所述第二线段及所述多数绝缘层上;所述第一信号导线还包括第一阳极走线,设置于所述平坦层上且位于所述换线区中,所述第一阳极走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线段及所述第二线段。在换线区采用信号导线与阳极走线的换线,节省了上方一层信号导线和一层平坦层的制备。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揭示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的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良好的自发光特性、高对比度以及低电力耗损,目前是显示器件的重要研究和发展方向,并在小尺寸和大尺寸等方面的应用均取得显着成效。另一方面,由于显示器的发展方向逐渐向曲面、可弯曲、窄边框等方面转变,高的屏占比成为手机、平板、显示器、电视机等方面应用的重要关注点,最大化利用屏幕的显示面积,从而达成「全面屏」的效果,给用户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然而,传统手机显示面板所配备的摄像头换线区较宽,使得显示区面积减少、屏占比降低,而且换线区的层数较多,于制作时需要较多步骤,增加了制造成本及制程风险。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可缩小换线区面积,并且减少换线区的层数,从而提高屏占比,且可降低制造成本及制程风险。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基板,划分为透明区、换线区及显示区,其中所述换线区围绕所述透明区,所述显示区围绕所述换线区,且所述显示区具有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
有源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
多数绝缘层,设置于所述有源层上;
第一信号导线,包括:
第一线段,设置于所述多数绝缘层上,且从所述显示区第一位置延伸至所述换线区;
第二线段,设置于所述多数绝缘层上,且从所述换线区延伸至所述显示区第二位置;以及
平坦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线段、所述第二线段及所述多数绝缘层上;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导线还包括第一阳极走线,设置于所述平坦层上且位于所述换线区中,所述第一阳极走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线段及所述第二线段。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段、所述第二线段及所述第一阳极走线的线宽为小于或等于5um。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信号导线,设置于所述第一信号导线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导线设置于所述多数绝缘层上,从所述显示区第一位置延伸至所述显示区第二位置,且经过所述换线区。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阳极走线与所述第二信号导线上下交错排列。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导线及所述第一阳极走线导线上下交错排列。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数所述第一阳极走线及多数所述第二信号导线,其中,两相邻所述第一阳极走线之间设有至少二所述第二信号导线。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数所述第一阳极走线及多数所述第二信号导线,其中,两相邻所述第二信号导线之间设有至少二所述第一阳极走线。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导线于所述基板的投影与所述第二信号导线于所述基板的投影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0um。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信号导线,位于所述第一信号导线的一侧,所述第二信号导线包括:
第三线段,设置于所述多数绝缘层上,且从所述显示区第一位置延伸至所述换线区;
第四线段,设置于所述多数绝缘层上,且从所述换线区延伸至所述显示区第二位置;以及
第二阳极走线,设置于所述平坦层上且位于所述换线区中,其中,所述第二阳极走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三线段及所述第四线段;
其中,所述第一线段具有第一子线段及第二子线段,所述第一子线段设置于所述显示区及所述换线区内,所述第二子线段设置于所述换线区内,且连接所述第一子线段及所述第一阳极走线;
其中,所述第四线段具有第三子线段及第四子线段,所述第三子线段设置于所述显示区及所述换线区内,所述第四子线段设置于所述换线区内,且连接所述第三子线段及所述第二阳极走线。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子线段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阳极走线的位置,所述第一阳极走线的位置对应所述第四子线段的位置。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基板,其中所述基板划分为透明区、换线区及显示区,其中所述换线区围绕所述透明区,所述显示区围绕所述换线区,且所述显示区具有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
形成有源层及第一绝缘层于所述基板上;
形成多数金属导线及多数绝缘层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
形成第一信号导线之第一线段及第二线段于所述多数绝缘层上,其中所述第一线段从所述显示区第一位置延伸至所述换线区,所述第二线段从所述换线区延伸至所述显示区第二位置,以及形成平坦层于所述第一线段、所述第二线段及所述多数绝缘层上;以及
形成第一信号导线之第一阳极走线于所述平坦层上及所述换线区中,其中,所述第一阳极走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线段及所述第二线段。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位于显示区的阳极层与位于换线区的第一阳极走线同时形成,并在换线区采用第一信号导线的第一线段、第二线段与第一阳极走线的换线,来代替现有技术中的上下两层信号导线之间的换线,节省了上方一层信号导线和一层平坦层的制备,可减少制程的时间,从而降低制造成本及制程风险。另外,所述换线区的第一金属导线及第二金属导线位于不同高度的层上,形成上下交错排列的布线结构,以及所述换线区的第一信号导线的第一阳极走线与第二信号导线位于不同高度的层上,形成上下交错排列的布线结构,相较于传统面板中,将所有扫描线与所有数据线分别设置于同一层的方式,本发明大大地提高了布线的密度,从而减小换线区的面积,增加显示区的面积,提高屏占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制作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上视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形成平坦层及导电孔之后的上视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形成阳极走线之后的上视图;
图6是沿着图5中剖面线A-A’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形成平坦层及导电孔之后的上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形成阳极走线之后的上视图;
图11是沿着图10中剖面线B-B’的剖视图;以及
图12是沿着图10中剖面线C-C’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以向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完整介绍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以举例证明本发明可以实施,使得本发明公开的技术内容更加清楚,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容易理解如何实施本发明。然而本发明可以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实施例来得以体现,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实施例,下文实施例的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附图中的方向,本文所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发明,而不是用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附图中,结构相同的部件以相同数字标号表示,各处结构或功能相似的组件以相似数字标号表示。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Diode,OLED)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请参阅图1至图8,所述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提供基板。
如图1及图2所示,提供一基板10,所述基板10具有第一衬底11、第一阻障层12、第二衬底13、第二阻障层14及缓冲层15,且所述基板10划分为显示区100、换线区101及透明区102,其中所述换线区101围绕所述透明区102,所述显示区100围绕所述换线区101,如图3所示。
所述透明区102具有一凹部,形状和大小制作成与所欲安装的器件的形状和大小相匹配,所述器件具体为例如手机前置摄像头、距离传感器、感光元件等。
其中,所述第一衬底11及所述第二衬底13是由例如聚酰亚胺等柔性透明材料所形成,而所述缓冲层15是由氮化硅或氧化硅类所形成。
S2:形成有源层及第一绝缘层于所述基板上。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所述显示区100及所述换线区101的缓冲层15上形成有源层21及第一绝缘层22。所述有源层21是由低温多晶硅所形成,而所述第一绝缘层22是由氮化硅或氧化硅类所形成。
S3:形成多数金属导线及多数绝缘层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
具体而言,在所述显示区100的所述第一绝缘层22上形成栅极23、第二绝缘层24、栅极25、第三绝缘层26及第四绝缘层27,并在换线区101的第一绝缘层22上形成第一金属导线23’、第二绝缘层24、第二金属导线25’、第三绝缘层26及第四绝缘层27。
所述栅极23、第一金属导线23’及栅极25、第二金属导线25’是由例如钼(Mo)所形成,而所述第二绝缘层24、第三绝缘层26及第四绝缘层27由氮化硅或氧化硅类所形成。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线区101的第一金属导线23’及第二金属导线25’为扫描线。其中,所述换线区101的第一金属导线23’及第二金属导线25’位于不同高度的层上,形成上下交错排列的布线结构,相较于传统面板中,将所有扫描线设置于同一层的方式,本发明提高了布线的密度,从而减小换线区的面积。
另外,本实施例的多数金属导线包括第一金属导线23’及第二金属导线25’,多数绝缘层包括第二绝缘层24、第三绝缘层26及第四绝缘层27。在其他实施例中,多数金属导线及多数绝缘层可包括数量不同的金属导线及绝缘层,并无限制。
S4:形成第一信号导线之第一线段及第二线段于所述多数绝缘层上,以及形成平坦层于所述第一线段、所述第二线段及所述多数绝缘层上。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所述显示区100的所述第一绝缘层22、所述第二绝缘层24、所述第三绝缘层26及所述第四绝缘层27中形成导电孔28,接着在所述第四绝缘层27上形成源极/漏极29,从而使所述源极/漏极29与所述有源层21以所述导电孔28电性连接。另一方面,请参阅图4,图4是本实施例的上视图,在形成源极/漏极29时,同时在所述第四绝缘层27上形成第一信号导线291的第一线段2911及第二线段2912。其中,所述第一线段2911从显示区100的第一位置L1延伸至所述换线区101,所述第二线段2912从所述换线区101延伸至显示区100的第二位置L2。所述源极/漏极29与第一信号导线291的第一线段2911及第二线段2912位于同一水平高度。
于本实施例中,在形成所述第一线段2911及所述第二线段2912时,同时形成第二信号导线292及第三信号导线293于所述第四绝缘层27上,所述第二信号导线292位于所述第一信号导线291的一侧,所述第三信号导线293位于所述第一信号导线291的另一侧。所述第二信号导线292及所述第三信号导线293从所述显示区100第一位置L1延伸至所述显示区100第二位置L2,且经过所述换线区101。
接着,如图2所示,形成平坦层30于所述源极/漏极29、所述第一线段2911(图2未示)、所述第二线段2912(图2未示)、第二信号导线292、第三信号导线293及所述第四绝缘层27上。
所述源极/漏极29、所述第一线段2911、所述第二线段2912、所述第二信号导线292及所述第三信号导线293皆是由例如钛(Ti)、铝(Al)或两者的叠层所形成,而所述平坦层30是由透明有机材料所形成。
S5:形成第一信号导线之第一阳极走线于所述平坦层上及所述换线区中。
具体而言,在所述显示区100的所述平坦层30中形成导电孔31,如图2所示,接着在所述平坦层30上形成阳极层32,从而使所述阳极层32与所述第一信号导线29以导电孔31电性连接,然后在所述平坦层30上及部份的阳极层32上形成有机层33。另一方面,在所述换线区101的所述平坦层30中形成导电孔,请参阅图4,在平坦层30中形成导电孔31A及31B,然后在所述平坦层30上形成第一信号导线291的第一阳极走线2913,如图5所示,从而使所述第一阳极走线2913经由导电孔31A及31B与所述第一线段2911、所述第二线段2912电性连接,以形成一完整的第一信号导线291。换句话说,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信号导线291包括所述第一线段2911、所述第一阳极走线2913及所述第二线段2912,且所述第一信号导线291从所述显示区第一位置L1延伸至所述显示区第二位置L2,并经过所述换线区101,其中所述第一线段2911、所述第二线段2912与所述第一阳极走线2913在换线区101进行换线连接。随后在所述平坦层30上及所述第一阳极走线2913上形成有机层33,如图2所示。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阳极层32与所述第一阳极走线2913同时形成;于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阳极层32与所述第一阳极走线2913可在不同的时间各自形成。于一实施例中,所述阳极层32与所述第一阳极走线32’为同一水平高度。
所述阳极层32及所述第一阳极走线2913是由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和银(Ag)组成的叠层结构,与所述源极/漏极29、所述第一线段2911、所述第二线段2912、所述第二信号导线292及所述第三信号导线293的材质不同;而所述有机层33是由透明有机材料所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线区101的所述第二信号导线292及所述第一阳极走线2913传输的信号种类相同,两者皆为数据线。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导线23’及所述第二金属导线25’皆为数据线,而所述第二信号导线292及所述第一阳极走线2913皆为扫描线。
请参阅图6,图6是沿着图5中剖面线A-A’的剖视图,其中第二信号导线292、第三信号导线293设置于第四绝缘层27上,而第一信号导线291的第一阳极走线2913设置于平坦层30上,亦即第二信号导线292、第三信号导线293与第一阳极走线2913位于不同的水平高度,形成上下交错排列的布线结构。第二信号导线292、第三信号导线293与第一阳极走线2913各自具有一预定线宽,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信号导线292、第三信号导线293与第一阳极走线2913的线宽小于或等于5um。
如图6所示,第二信号导线292于基板10的投影,与第一阳极走线2913于基板10的投影,两者之间的间距为d。在传统的显示面板中,所有的数据线皆位于同一层,亦即所有的第一信号导线及第一阳极走线皆位于同一水平,为了避免彼此的电磁干扰,第一信号导线与第一阳极走线之间必须保持适当间距,例如最小间距为2um,如此会使得换线区的绕线面积增加,从而减少显示区的面积。相较于传统显示面板,本发明的第二信号导线292与第一阳极走线2913位于不同水平高度,当垂直方向具有适当距离时,两者之间的间距d可小于2um,甚至间距d可等于0,亦即间距d可大于或等于0um,如此可减少换线区的绕线面积,从而增加显示区的面积,提供使用者更好的视觉感受。
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信号导线292’于基板10的投影与第一阳极走线2913’于基板10的投影可部份重叠。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三信号导线293’于基板10的投影与第一阳极走线2913’于基板10的投影可全部重叠,如此更可大幅减少换线区的绕线面积。
另一实施例,如图8所示,可视实际需求于所述第四绝缘层27及所述平坦层30上分别设置多数所述第二信号导线292”及多数所述第一阳极走线2913”,其中,两相邻所述第一阳极走线2913”之间设有至少二所述第二信号导线292”,或两相邻所述第二信号导线292”之间设有至少二所述第一阳极走线2913”。
本发明之所述第二信号导线292及所述第一阳极走线2913位于不同高度的层上,形成上下交错排列的布线结构,相较于传统面板中,将所有数据线设置于同一层的方式,本发明大大地提高了布线的密度,从而减小换线区的面积。另外,在平坦层30上形成所述阳极层32与所述第一阳极走线2913,如此一来,即无需于所述第二信号导线292的上方再形成另一层的第二信号导线292,而改以所述第一阳极走线2913取代另一层的第二信号导线292,可减少一道第二信号导线292及一道平坦层30的制程,从而降低制造材料成本及制程风险。实务上所述阳极层32与所述第一阳极走线2913同时形成,更可减少制程的时间,从而降低成本。
图9至图12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其中图9是形成平坦层及导电孔之后的上视图,图10是形成阳极走线之后的上视图,图11是沿着图10中剖面线B-B’的剖视图,图12是沿着图10中剖面线C-C’的剖视图。本实施例之剖面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因此请一并参阅图2。
如图2及图9所示,于第四绝缘层27上形成第一信号导线391、第二信号导线392及第三信号导线393。第一信号导线391包括第一线段3911及第二线段3912,所述第一线段3911从所述显示区100的第一位置L1延伸至所述换线区101,所述第二线段3912从所述换线区101延伸至所述显示区100的第二位置L2,其中,所述第一线段3911具有第一子线段3911A及第二子线段3911B,所述第一子线段3911A设置于所述显示区100及所述换线区101内,所述第二子线段3911B设置于所述换线区101内,且连接所述第一子线段3911A。
第二信号导线392位于所述第一信号导线391的一侧,包括第三线段3921及第四线段3922,所述第三线段3921从所述显示区100第一位置L1延伸至所述换线区101,所述第四线段3922从所述换线区101延伸至所述显示区101第二位置L2,其中,所述第四线段3922具有第三子线段3922A及第四子线段3922B,所述第三子线段3922A设置于所述显示区100及所述换线区101内,所述第四子线段3922B设置于所述换线区101内,且连接所述第三子线段3922A。
第三信号导线393位于所述第一信号导线391的另一侧,包括第五线段3931及第六线段3932,所述第五线段3931从所述显示区100第一位置L1延伸至所述换线区101,所述第六线段3932从所述换线区101延伸至所述显示区101第二位置L2,其中,所述第六线段3932具有第五子线段3932A及第六子线段3932B,所述第五子线段3932A设置于所述显示区100及所述换线区101内,所述第六子线段3932B设置于所述换线区101内,且连接所述第五子线段3932A。
接着,形成平坦层30于所述第一线段3911、所述第二线段3912、所述第三线段3921、所述第四线段3922、所述第五线段3931、所述第六线段3932及所述第四绝缘层27上。然后,如图9所示,分别形成导电孔31C、31D、31E、31F、31G、31H于所述平坦层30,以露出所述第一线段3911、所述第二线段3912。
请参阅图10,于所述换线区101中的所述平坦层30上形成第一信号导线391的第一阳极走线3913,从而使所述第一阳极走线3913经由导电孔31C及31D与所述第一线段3911的第二子线段3911B、所述第二线段3912电性连接,以形成一完整的第一信号导线391。同理,在形成第一阳极走线3913时,同时形成第二信号导线392的第二阳极走线3923及第三信号导线393的第三阳极走线3933,从而使所述第二阳极走线3923经由导电孔31E及31F与所述第三线段3921、所述第四线段3922的第四子线段3922B电性连接,并使所述第三阳极走线3933经由导电孔31G及31H与所述第五线段3931、所述第六线段3932的第六子线段3932B电性连接,以形成完整的第二信号导线392及第三信号导线393。所述第二子线段3911B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阳极走线3923及第三阳极走线3933的位置,所述第一阳极走线3913的位置对应所述第四子线段3922B及第六子线段3932B的位置。
请参阅图11,图11是沿着图10中剖面线B-B’的剖视图,其中第二信号导线392的第四子线段3922B与第三信号导线393的第六子线段3932B设置于第四绝缘层27上,而第一信号导线391的第一阳极走线3913设置于平坦层30上,亦即第二信号导线392、第三信号导线393与第一阳极走线3913位于不同的水平高度,形成上下交错排列的布线结构。
请参阅图12,图12是沿着图10中剖面线C-C’的剖视图,其中第二信号导线392的第二阳极走线3923与第三信号导线393的第三阳极走线3933设置于平坦层30上,而第一信号导线391的第二子线段3911B设置于第四绝缘层27上,亦即第二信号导线392、第三信号导线393与第一阳极走线3913位于不同的水平高度,形成上下交错排列的布线结构。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绕线方式如图5所示,是利用在换线区101的所述第一阳极走线2913代替原本应该在第四绝缘层27上的走线,而且是完整的走线全部代替,而第二实施例的绕线方式则是部份代替,如图10所示,也就是一部份的走线,例如第二子线段3911B,设置于第四绝缘层27上,另一部份的走线,例如第一阳极走线2913,则代替原本应该在第四绝缘层27上的走线。除了单一根走线391换线代替之外,也可以是相邻两根走线391,392换线代替,如图10所示,此方法可以进一步减小绕线区域相邻走线之间电阻差异。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如图2及图5所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基板10,划分为透明区102、换线区101及显示区100,其中所述换线区101围绕所述透明区102,所述显示区100围绕所述换线区101,且所述显示区100具有第一位置L1及第二位置L2;
有源层21,设置于所述基板10上;
多数绝缘层22,24,26,27,设置于所述有源层21上;
第一信号导线291,包括:
第一线段2911,设置于所述多数绝缘层22,24,26,27上,且从所述显示区100第一位置L1延伸至所述换线区101;
第二线段2912,设置于所述多数绝缘层22,24,26,27上,且从所述换线区101延伸至所述显示区100第二位置L2;以及
平坦层30,设置于所述第一线段2911、所述第二线段2912及所述多数绝缘层22,24,26,27上;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导线291还包括第一阳极走线2913,设置于所述平坦层30上且位于所述换线区101中,所述第一阳极走线2913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线段2911及所述第二线段2912。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二信号导线292,设置于所述第一信号导线291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导线292设置于所述多数绝缘层22,24,26,27上,从所述显示区100第一位置L1延伸至所述显示区100第二位置L2,且经过所述换线区101。
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二信号导线392,位于第一信号导线391的一侧,包括:
第三线段3921,设置于所述多数绝缘层上,且从所述显示区100第一位置L1延伸至所述换线区101;
第四线段3922,设置于所述多数绝缘层上,且从所述换线区101延伸至所述显示区100第二位置L2;以及
第二阳极走线3923,设置于所述平坦层30上且位于所述换线区101中,其中,所述第二阳极走线3923电性连接所述第三线段3921及所述第四线段3922;
其中,所述第一线段3911具有第一子线段3911A及第二子线段3911B,所述第一子线段3911A设置于所述显示区100及所述换线区内101,所述第二子线段3911B设置于所述换线区101内,且连接所述第一子线段3911A及所述第一阳极走线3913;以及
其中,所述第四线段3922具有第三子线段3922A及第四子线段3922B,所述第三子线段3922A设置于所述显示区100及所述换线区101内,所述第四子线段3922B设置于所述换线区101内,且连接所述第三子线段3922A及所述第二阳极走线3923。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位于显示区的阳极层与位于换线区的第一阳极走线同时形成,并在换线区采用第一信号导线的第一线段、第二线段与第一阳极走线的换线,来代替现有技术中的上下两层信号导线之间的换线,节省了上方一层信号导线和一层平坦层的制备,可减少制程的时间,从而降低制造成本及制程风险。另外,所述换线区的第一金属导线及第二金属导线位于不同高度的层上,形成上下交错排列的布线结构,以及所述换线区的第一信号导线的第一阳极走线与第二信号导线位于不同高度的层上,形成上下交错排列的布线结构,相较于传统面板中,将所有扫描线与所有数据线分别设置于同一层的方式,本发明大大地提高了布线的密度,从而减小换线区的面积,增加显示区的面积,提高屏占比。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应理解,本文所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应仅被认为是描述性的,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而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在每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对特征或方面的描述通常应被视作适用于其他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类似特征或方面。尽管参考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可建议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进行各种变化和更改。本发明意图涵盖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这些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基板,划分为透明区、换线区及显示区,其中所述换线区围绕所述透明区,所述显示区围绕所述换线区,且所述显示区具有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
有源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
多数绝缘层,设置于所述有源层上;
第一信号导线,包括:
第一线段,设置于所述多数绝缘层上,且从所述显示区的所述第一位置延伸至所述换线区;
第二线段,设置于所述多数绝缘层上,且从所述换线区延伸至所述显示区的所述第二位置;以及
平坦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线段、所述第二线段及所述多数绝缘层上;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导线还包括第一阳极走线,设置于所述平坦层上且位于所述换线区中,所述第一阳极走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线段及所述第二线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线段、所述第二线段及所述第一阳极走线的线宽为小于或等于5u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信号导线,设置于所述第一信号导线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导线设置于所述多数绝缘层上,从所述显示区的所述第一位置延伸至所述显示区的所述第二位置,且经过所述换线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阳极走线与所述第二信号导线上下交错排列。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数所述第一阳极走线及多数所述第二信号导线,其中,两相邻所述第一阳极走线之间设有至少二所述第二信号导线。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数所述第一阳极走线及多数所述第二信号导线,其中,两相邻所述第二信号导线之间设有至少二所述第一阳极走线。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第一信号导线于所述基板的投影与所述第二信号导线于所述基板的投影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0u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二信号导线,位于所述第一信号导线的一侧,所述第二信号导线包括:
第三线段,设置于所述多数绝缘层上,且从所述显示区的所述第一位置延伸至所述换线区;
第四线段,设置于所述多数绝缘层上,且从所述换线区延伸至所述显示区的所述第二位置;以及
第二阳极走线,设置于所述平坦层上且位于所述换线区中,其中,所述第二阳极走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三线段及所述第四线段;
其中,所述第一线段具有第一子线段及第二子线段,所述第一子线段设置于所述显示区及所述换线区内,所述第二子线段设置于所述换线区内,且连接所述第一子线段及所述第一阳极走线;
其中,所述第四线段具有第三子线段及第四子线段,所述第三子线段设置于所述显示区及所述换线区内,所述第四子线段设置于所述换线区内,且连接所述第三子线段及所述第二阳极走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子线段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阳极走线的位置,所述第一阳极走线的位置对应所述第四子线段的位置。
10.一种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基板,其中所述基板划分为透明区、换线区及显示区,其中所述换线区围绕所述透明区,所述显示区围绕所述换线区,且所述显示区具有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
形成有源层及第一绝缘层于所述基板上;
形成多数金属导线及多数绝缘层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
形成第一信号导线之第一线段及第二线段于所述多数绝缘层上,其中所述第一线段从所述显示区的所述第一位置延伸至所述换线区,所述第二线段从所述换线区延伸至所述显示区的所述第二位置,以及形成平坦层于所述第一线段、所述第二线段及所述多数绝缘层上;以及
形成第一信号导线之第一阳极走线于所述平坦层上及所述换线区中,其中,所述第一阳极走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线段及所述第二线段。
CN202010268076.8A 2020-04-08 2020-04-08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14304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68076.8A CN111430427A (zh) 2020-04-08 2020-04-08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US16/957,114 US20230107421A1 (en) 2020-04-08 2020-04-21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PCT/CN2020/085792 WO2021203469A1 (zh) 2020-04-08 2020-04-21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68076.8A CN111430427A (zh) 2020-04-08 2020-04-08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30427A true CN111430427A (zh) 2020-07-17

Family

ID=715558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68076.8A Pending CN111430427A (zh) 2020-04-08 2020-04-08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07421A1 (zh)
CN (1) CN111430427A (zh)
WO (1) WO2021203469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19581A (zh) * 2018-06-29 2018-11-3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CN109270759A (zh) * 2018-11-07 2019-01-2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CN109585519A (zh) * 2018-12-19 2019-04-0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767689A (zh) * 2019-01-14 2019-05-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
CN110429116A (zh) * 2019-07-24 2019-11-0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阵列基板的制造方法
CN107634072B (zh) * 2017-10-25 2020-04-0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40192B1 (ko) * 2016-05-31 2017-05-2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표시패널
CN108878455B (zh) * 2018-06-29 2021-01-0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8807426B (zh) * 2018-06-29 2020-07-0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以及显示面板
CN109119447B (zh) * 2018-08-29 2020-11-13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638064B (zh) * 2019-02-20 2021-07-20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0429107B (zh) * 2019-07-05 2021-04-2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US11805678B2 (en) * 2019-11-21 2023-10-3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mask assembly,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mask assembly,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th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display device
CN110780501B (zh) * 2019-11-29 2022-04-1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833720B (zh) * 2020-01-13 2021-08-31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210145896A (ko) * 2020-05-25 2021-12-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폴더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롤러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34072B (zh) * 2017-10-25 2020-04-0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CN108919581A (zh) * 2018-06-29 2018-11-3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CN109270759A (zh) * 2018-11-07 2019-01-2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CN109585519A (zh) * 2018-12-19 2019-04-0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767689A (zh) * 2019-01-14 2019-05-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
CN110429116A (zh) * 2019-07-24 2019-11-0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阵列基板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07421A1 (en) 2023-04-06
WO2021203469A1 (zh) 2021-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98142B (zh) 柔性显示基板、柔性显示面板和柔性显示装置
US10892305B2 (en) Touch structur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OLED) display touch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09300964B (zh) 柔性oled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8958539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9037469B (zh)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555375A (zh) 显示设备
CN113767475B (zh) 柔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
CN108428705A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10323257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10408191A1 (en)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0391294B (zh) 柔性阵列基板及柔性显示面板
CN110112205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US20240045541A1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display panel
CN110675744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584502A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以及显示面板
CN115132800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038380A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1430427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206773325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768198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071890B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N113646826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走线负载的补偿方法
US11088225B2 (en) Display device
CN106873267A (zh) 显示面板
CN11305396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71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