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25288B - 排气管 - Google Patents

排气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25288B
CN111425288B CN202010015869.9A CN202010015869A CN111425288B CN 111425288 B CN111425288 B CN 111425288B CN 202010015869 A CN202010015869 A CN 202010015869A CN 111425288 B CN111425288 B CN 1114252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holding member
tube
double
diam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1586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25288A (zh
Inventor
户市进之介
长内健
片冈义晶
多和田隼
贝沼克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4252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252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252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252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00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method of silencing
    • F01N1/02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method of silencing by using resonan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00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method of silenc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8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14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having thermal insulation
    • F01N13/141Double-walled exhaust pipes or housings
    • F01N13/143Double-walled exhaust pipes or housings with air filling the space between both wal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18Construction facilitating manufacture,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KSOUND-PRODUCING DEVICES;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ACOUST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K11/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transmitting, conducting or directing sound in 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6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61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in systems with fluid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470/00Structure or shape of gas passages, pipes or tubes
    • F01N2470/24Concentric tubes or tubes being concentric to housing, e.g. telescopically assembled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KSOUND-PRODUCING DEVICES;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ACOUST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K11/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transmitting, conducting or directing sound in 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6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72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using resonance effe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 Rigid Pipes And Flexible Pipes (AREA)
  • Pipe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可抑制排气气体产生紊流的具有双重管结构的排气管。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排气管具有双重管和保持部件,双重管包括内管和外管,保持部件配置在内管的外周面与外管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的空隙中。保持部件配置在双重管的至少一个端部处。在双重管的配置有保持部件的端部,内管的外周面与外管的内周面之间的在内管的开口处的径向间隔距离小于内管的外周面与外管的内周面之间的在配置有保持部件的区域处的径向间隔距离。

Description

排气管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排气管。
背景技术
作为汽车用排气系统,已知有如下排气系统,该排气系统中,在配置于排气气体流路上游侧的催化剂和配置于排气气体流路下游侧的主消声器之间设置有副消声器。
该副消声器使用具有内管和外管的呈双重管结构的排气管。该排气管通过内管和外管之间的空隙来实现消音效果。在该排气管中,由于高热的排气气体流动于内管的内侧,因此在内管和外管之间会产生热膨胀差。
因此,为了吸收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热膨胀差,考虑了将排气管构造成在双重管的端部处将环状的保持部件配置在内管与外管之间的方案(参照日本特开 2002-227642号公报)。
保持部件以可滑动的方式配置在内管以及外管上,而未固定于内管以及外管。因此,上述公报中,由利用冲压在内管设置的两个凸部夹着保持部件,以防止保持部件从双重管的端部脱落。
发明内容
在上述双重管的端部,已从内管的端部通过的排气气体在外管的内部扩散。在此,如果内管与外管之间的在径向上的长度差较大,也就是内管与外管之间的阶梯差较大的话,则排气气体容易产生紊流,从而容易产生气流音。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排气气体产生紊流的具有双重管结构的排气管。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排气管,其具有双重管以及保持部件,双重管包括内管和外管,其中,内管的内部供排气气体通过,外管配置成包围内管的外周面;保持部件配置在内管的外周面和外管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的空隙中。并且,保持部件配置在双重管的至少一个端部处。
此外,在双重管的配置有保持部件的端部,内管的外周面与外管的内周面之间的在内管的开口处的径向间隔距离小于内管的外周面与外管的内周面之间的在配置有保持部件的区域处的径向间隔距离。内管包括:扩径部,在配置有保持部件的端部处,扩径部设置在比配置有保持部件的区域更靠轴向外侧的区域,并且向径向外侧扩径;直管部,设置于扩径部的轴向外侧。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通过使内管与外管之间的在内管的开口处的间隔距离小于在配置有保持部件的区域处的间隔距离,而能够抑制保持部件从双重管的端部脱落。此外,还能够减小双重管的端部处的内管与外管之间于径向上的阶梯差。因此,能够将保持部件保持在双重管内,并同时能够抑制排气气体产生紊流。所以能够抑制产生气流音。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在双重管的配置有保持部件的端部,内管在开口处的外径可以大于内管在配置有保持部件的区域处的外径。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并切实地使内管的外周面与外管的内周面之间的在开口处的间隔距离小于在配置有保持部件的区域处的间隔距离。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在双重管的配置有保持部件的端部,外管在与内管的开口重合的位置处的内径可以小于外管在配置有保持部件的区域处的内径。根据该结构,也能够容易并切实地使内管的外周面与外管的内周面之间的在开口处的间隔距离小于在配置有保持部件的区域处的间隔距离。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在双重管的配置有保持部件的端部,内管在配置有保持部件的区域处的外径可以大于内管在比配置有保持部件的区域更靠内侧的区域处的外径。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能够更切实地抑制排气气体产生紊流。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保持部件可以配置在双重管中的位于排气气体的流动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可以在双重管中的于排气气体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处形成有共振管。可以在保持部件与共振管之间形成有共振室。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保持部件可以配置在双重管中的位于排气气体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端部。可以在双重管中的于排气气体的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处形成有共振管。可以在保持部件与共振管之间形成有共振室。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排气系统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A是从第2端部侧观察到的图1的排气管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B是图2A的IIB-IIB线处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是图2B的III-III线处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4A是图2B的第1端部附近的示意性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4B是不同于图4A的实施方式中的排气管的第1端部附近的示意性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5A是不同于图4A以及图4B的实施方式中的排气管的第1端部附近的示意性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5B是不同于图4A、图4B以及图5A的实施方式中的排气管的第1端部附近的示意性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5C是不同于图4A、图4B、图5A以及图5B的实施方式中的排气管的第1端部附近的示意性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5D是不同于图4A、图4B、图5A、图5B、以及图5C的实施方式中的排气管的第1端部附近的示意性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6A是不同于图4A、图4B、图5A、图5B、图5C以及图5D的实施方式中的排气管的第1端部附近的示意性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6B是不同于图4A、图4B、图5A、图5B、图5C、图5D以及图6A的实施方式中的排气管的第1端部附近的示意性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6C是不同于图4A、图4B、图5A、图5B、图5C、图5D、图6A以及6B 的实施方式中的排气管的第1端部附近的示意性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6D是不同于图4A、图4B、图5A、图5B、图5C、图5D、图6A、图6B 以及图6C的实施方式中的排气管的第1端部附近的示意性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6E是不同于图4A、图4B、图5A、图5B、图5C、图5D、图6A、图6B、图6C以及图6D的实施方式中的排气管的第1端部附近的示意性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7是不同于图2的实施方式中的排气管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8是不同于图2以及图7的实施方式中的排气管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9是不同于图2、图7以及图8的实施方式中的排气管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所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第1实施方式]
[1-1.结构]
图1示出的排气系统1构成内燃机的排气气体流路。排气系统1包括催化转换器2、作为副消声器的排气管3、以及主消声器4。
对于作为应用排气系统1的内燃机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列举在如汽车、铁路、船舶、工程作业等输 送机器以及发电设备等中用于驱动或用于发电而使用的内燃机。
催化转换器2用于对排气气体中的环境污染物质进行改质或进行捕集。催化转换器2具有催化剂等。主消声器4进一步减小已经过排气管3的排气气体的气流通过音。
由第1管道5A连接催化转换器2和排气管3。由第2管道5B连接排气管3 和主消声器4。已经过主消声器4的排气气体从第3管道5C排出。
排气管3作为排气系统1中的消音器发挥功能。
如图2A、2B所示,排气管3包括双重管11和保持部件12。
<双重管>
双重管11包括内管7、外管8、凸部9以及空隙10。
(内管)
内管7是金属制成的管,内管7的内部供排气气体通过。具体而言,已经过催化转换器2的排气气体从第1开口71和第2开口72中的一方的开口导入内管7的内部,并从相反侧的开口排出。
在内管7的第1开口71的附近形成有后文所述的凸部9。此外,内管7在第1开口71处的内径大于内管7在配置有后文所述的保持部件12的区域处的内径。
在内管7的第2开口72设置有固定部72A,固定部72A固定于外管8的内周面。固定部72A具有两个通过使管壁的一部分朝内侧凹陷而形成的凹部72B、 72C。两个凹部72B、72C分别构成了使空隙10与内管7的第2开口72相连通的开口。
即,固定部72A于周向上的一部分与外管8的内周面分离。此外,固定部72A在除两个凹部72B、72C以外的部位处沿内管7的轴向封闭空隙10。
(外管)
外管8是金属制成的管,其配置成包围内管7的外周面。外管8的内径大于内管7的外径。
外管8的第1端部81包围内管7的第1开口71和凸部9。此外,在第1 端部81的内侧配置有后文所述的保持部件12。第1端部81比内管7进一步延伸到内管7的轴向外侧处。第1端部81构成双重管11的第1端部11A。
外管8的第2端部82包围内管7的第2开口72。通过焊接等将第2端部 82接合到内管7的外周面(具体而言,除两个凹部72B、72C以外的部位)。第2端部82比内管7进一步延伸到内管7的轴向外侧处。第2端部82构成双重管11的第2端部11B。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管8是管径恒定的直管。即,外管8的第1端部81 的内径和第2端部82的内径相等。此外,外管8的中心轴与内管7的中心轴一致。不过,上述中心轴也可以不一致。
(空隙)
空隙10设置在内管7的外周面与外管8的内周面之间。空隙10是由内管 7的外周面、外管8的内周面、固定部72A、以及保持部件12所界定的空间。
空隙10包括共振室10A以及两个共振管10B,共振室10A形成在内管7中的除固定部72A以外的区域(也就是除双重管11的第2端部11B以外的区域) 上的外周面和外管8的内周面之间,两个共振管10B分别形成在内管7的凹部 72B与外管8的内周面之间以及内管7的凹部72C与外管8的内周面之间。
共振管10B与内管7内的排气流路连通,共振室10A经由共振管10B与排气流路连通,因此,共振管10B以及共振室10A作为亥姆霍兹共振器发挥功能。
(凸部)
凸部9在比保持部件12靠向内管7的轴向内侧的位置处从内管7的外周面朝径向外侧突出。凸部9限制保持部件12朝内管7的轴向内侧移动。
如图3所示,排气管3具有在周向上间隔配置的至少一个凸部9。在图3 中例示了以等间隔在周向上配置的6个凸部9,不过,凸部9的数量不限于6 个。此外,多个凸部9之间的间隔也可以不相同。而且,凸部9也可以在双重管11的轴向上具有宽度。即,凸部9可以沿着双重管11的轴向延伸。此外,凸部9也可以是如半球状那样的带有圆度的形状,还可以是如长方体状那样的带有角部的形状。
<保持部件>
如图2B所示,保持部件12是配置在双重管11的第1端部11A处的空隙 10中的部件。具体而言,保持部件12夹在内管7的外周面与外管8的内周面之间,且未固定于内管7以及外管8。
保持部件12沿着内管7的外周面以及外管8的内周面的整个周向而配置。即,保持部件12配置成在内管7的轴向上堵塞内管7与外管8之间的空间。保持部件12优选形成为可减少内管7与外管8之间的间隙的环状,以使得由保持部件12构成共振室10A的壁部的一部分。不过,在无损共振室10A的功能的范围内,也可以在保持部件12中的于周向上的局部设置有开口。
保持部件12只要是能够对空隙10也就是能够对共振室10A进行划分并且至少能够相对于内管7或外管8进行滑动的部件即可,并无特别限定。保持部件12优选不具有透气性,不过,在无损共振室10A的功能的范围内也可以具有透气性。作为保持部件12,优选例如金属制成的丝网。通过将保持部件12配置成能够在内管7与外管8之间的空间中滑动,而能够减小因内管7与外管8 之间的热膨胀差而产生的应力。
此外,在排气管3中,既可以是双重管11的第1端部11A也就是外管8 的第1端部81与第1管道5A连接,还可以是双重管11的第2端部11B也就是外管8的第2端部82与第1管道5A连接。即,保持部件12既可以配置在双重管11中的位于排气气体的流动方向下游侧的端部,还可以配置在双重管11中的位于排气气体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端部。因此,第1管道5A或第2管道5B 连接在第1端部81中的比内管7进一步延伸到内管7的轴向外侧的部位处(参照图4A)。
<内管与外管之间的间隔距离>
如图4A所示,在双重管11的配置有保持部件12的第1端部11A,内管7 的外周面与外管8的内周面之间的在内管7的第1开口71处的径向第1间隔距离D1小于内管7的外周面与外管8的内周面之间的在配置有保持部件12的配置区域11C处的径向第2间隔距离D2。
换言之,第1间隔距离D1小于保持部件12在双重管11的径向上的厚度。因此,可抑制保持部件12从双重管11的第1端部11A脱落。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端部11A,内管7在第1开口71处的外径大于内管7在配置有保持部件12的配置区域11C处的外径。此外,在配置区域11C,内管7的外径以及外管8的内径恒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位于第1端部11A中的比配置区域11C靠外侧处的内管7扩径,而使得第1间隔距离D1小于第2间隔距离D2。此外,内管7 包括扩径后以与外管8平行的方式延伸并到达第1开口71的直管部7A、以及形成在配置区域11C与直管部7A之间的扩径部7B。扩径部7B优选形成为朝直管部7A逐渐扩径的形状,不过,也可以是呈阶梯状弯折并与直管部7A相连的形状。
内管7的扩径可使用例如具有多个分割片的外模具和呈圆锥形的中心模具,其中,外模具所具有的多个分割片是通过将外径恒定且内径沿轴向缩径的圆筒体沿着周向进行分割而形成的多个分割片。首先,沿着轴向将外模具插入到内管7内部,然后沿着轴向将中心模具从所插入的外模具的小径侧插入该外模具的中空部,由此,朝径向外侧挤压内管7以使其扩径,从而形成直管部7A 以及扩径部7B。
此外,通过使用在多个分割片的外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突起的外模具,能够在对内管7进行扩径的同时在内管7形成至少一个凸部9。
[1-2.作用]
当双重管11的第1端部11A位于排气管3的上游侧时,从第1管道5A向双重管11流动的排气气体会进入内管7的内部、以及内管7与外管8之间的间隙。在此,通过使内管7与外管8之间的第1间隔距离D1形成得较小,而使得与内管7与外管8之间的间隙相比,排气气体更容易向内管7的内部流动。
在内管7的内部流动的排气气体经过直管部7A而流向扩径部7B。经过扩径部7B的排气气体会对应于扩径部7B的形状而易于朝内管7的径向内侧也就是朝内管7的轴中心流动。并且,排气气体经过内管7的内部而从内管7的第 2开口72经由外管8的第2端部82内并向第2管道5B流动。
此外,在双重管11的位于下游侧的第2端部11B形成了具有在下游侧开口的共振管10B,此外,还形成有与共振管10B的位于上游侧的开口相连的共振室10A。因此,可利用亥姆霍兹共振实现消音。
并且,在双重管11的第1端部11A,由于如上所述使得内管7与外管8之间的第1间隔距离D1小于第2间隔距离D2,因此,排气气体不易流入内管7 的端部与外管8的端部之间的间隙。所以,排气气体不易与保持部件12接触。
另一方面,当双重管11的第1端部11A位于排气管3的下游侧时,从第1 管道5A向双重管11流动的排气气体会进入内管7的内部、以及内管7与外管8之间的间隙也就是共振管10B。在此,由于在内管7与外管8之间于周向上的一部分区域形成了共振管10B,因此,与其他区域相比,共振管10B的截面较小。因此,与共振管10B相比,排气气体更容易向内管7的内部流动。
在内管7的内部流动的排气气体在内管7的扩径部7B对应于扩径部7B的形状而朝径向外侧扩散,并在直管部7A内朝下游侧流动,而后在直管部7A的下游侧且在外管8的第1端部81内朝径向外侧扩散,并朝第2管道5B流动。另一方面,在共振管10B流动的排气气体进入共振室10A。
此外,由于在双重管11的上游侧形成有共振管10B,并形成有与共振管10B 的位于下游侧的开口相连的共振室10A,所以可利用亥姆霍兹共振实现消音。
[1-3.效果]
根据以上详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1a)内管7与外管8之间的在内管7的第1开口71处的第1间隔距离D1小于内管7与外管8之间的在配置有保持部件12的配置区域11C处的第2 间隔距离D2,由此,能够抑制保持部件12从双重管11的第1端部11A脱落。并且能够减小双重管11的第1端部11A处的内管7与外管8之间于径向上的阶梯差。因此,能够将保持部件12保持在双重管11内,并同时能够抑制排气气体产生紊流。所以能够抑制产生气流音。
(1b)当双重管11的第1端部11A位于排气管3的下游侧时,在内管7 内流动的排气气体对应于内管7的端部处的内径的大小而进行扩散,并同时在外管8的第1端部81内扩散,由此,排气气体不易滞留在第1开口71附近。所以能够抑制排气气体的压力损失的增大。
(1c)内管7与外管8之间的在内管7的第1开口71处的第1间隔距离 D1小于内管7与外管8之间的在配置有保持部件12的配置区域11C处的第2 间隔距离D2,由此,排气气体不易碰撞到保持部件12。所以能够抑制保持部件 12的劣化。
(1d)在双重管11形成有共振管10B,并且在保持部件12与共振管10B 之间形成有共振室10A。因此,在具有亥姆霍兹共振器的双重管11中能够抑制排气气体产生紊流。此外,在内管7的端部设置的扩径部7B还作为用于限制形成共振室10A中的部分壁部的保持部件12朝内管7的轴向外侧移动的止挡部而发挥功能。
[2.第2实施方式]
[2-1.结构]
第2实施方式的排气管除了第1端部11A的结构以外,其余结构均与第1 实施方式的排气管3相同。
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第1端部11A,内管7与外管8之间的在内管7的第1开口71处的第1间隔距离D1小于内管7与外管8 之间的在配置有保持部件12的配置区域11C处的第2间隔距离D2。
此外,如图4B所示,在第1端部11A,内管7与外管8之间的在比配置有保持部件12的配置区域11C更靠内侧的内侧区域11D处的第3间隔距离D3大于在配置区域11C处的第2间隔距离D2。
具体而言,内管7在配置区域11C处的外径大于内管7在内侧区域11D处的外径。即,内管7从内侧区域11D起朝配置区域11C扩径,并且从配置区域 11C起朝第1开口71扩径。
此外,外管8在配置区域11C处的内径小于外管8在内侧区域11D处的内径。即,外管8从内侧区域11D起朝配置区域11C而缩径。
[2-2.效果]
根据以上详述的实施方式,可获得以下效果。
(2a)通过使内管7多阶扩径,而能够减小在各扩径部分产生的紊流。因此,双重管11整体上能够更切实地抑制排气气体产生紊流。
(2b)通过在配置区域11C使内管7扩径,而能够抑制内管7在成形凸部 9时被压扁(即扁平化)。此外,通过在配置区域11C使外管8缩径,而能够封堵保持部件12与内管7之间以及保持部件12与外管8之间的间隙。
[3.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公开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各种方式加以实施。
(3a)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排气管3中,如图5A所示,包含内管7的第1 开口71在内的端部可以为喇叭形。即,内管7也可以不具有在扩径后以与外管 8平行的方式延伸的直管部,而可以形成为开口的截面积随着趋向端部的前端而增大的形状。可通过在轴向上挤压内管7的端部而形成喇叭形。
(3b)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排气管3中,如图5B所示,外管8在其与内管7 的第1开口71重合的位置处的内径可以小于外管8在配置区域11C处的内径。
即,可以在第1端部11A中的比配置区域11C靠外侧的区域处对外管8进行缩径。此外,如图5C所示,也可以使内管7的扩径和外管8的缩径相结合。在图5B以及图5C中,由于不存在或减小了内管7的扩径量,也就是不存在或减小了内管7的截面积的变化量,因此,能够促进对紊流的抑制效果。
(3c)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排气管3中,如果使第1间隔距离D1小于第2 间隔距离D2,则如图5D所示,外管8可以在第1端部11A处扩径。通过使外管8扩径,而能够增加利用焊接等对第1端部11A和连接在此处的管道之间进行接合时的接合部分的直径,因此,能够提高接合强度。
(3d)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排气管3中,如图6A-6E所示,凸部9也可以从外管8的内周面朝径向内侧突出。此外,也可以在内管7以及外管8双方均设置凸部9。
(3e)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排气管3中,也可以不形成共振管10B。例如,在图7示出的排气管103中,内管107在双重管111的第2端部111B处的外径恒定。即,内管107在第2开口172处不具有固定于外管8的内周面的固定部72A(也就是不具有凹部72B、72C)。双重管111中,共振室10A直接与内管107内的排气流路连通。
此外,例如图8所示的排气管203,在双重管211的第2端部211B,外管 208的第2端部282可以整周焊接在内管207上。内管207在第2开口272处不具有凹部72B、72C。在图7的双重管111以及图8的双重管211中,共振室 10A作为旁支管发挥功能。
(3f)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排气管3中,可以在内管7设置连通孔。例如,在图9示出的排气管303中,在构成双重管311的内管307,设置有使得内管 307的内部与设置于外管8与内管307之间的空隙10连通的多个连通孔73A、 73B。
多个连通孔73A、73B设置在内管307的于轴向(也就是长度方向)彼此分开的位置上。此外,多个连通孔73A、73B在内管307的轴向上配置在外管8 的第1端部81与第2端部82之间。
各连通孔73A、73B的形状只要能够确保具有作为旁支型消声器而发挥功能的面积即可,并不限于正圆。各连通孔73A、73B可以是椭圆形、多角形、使多角形的角带有圆度的形状、星形等。此外,各连通孔73A、73B还可以是被分割成多个小孔的孔部(也就是小孔的集合体)。
在由包含排气管303在内的排气流路构成部件所构成的第2排气流路(也就是图1的排气系统1整体的排气流路)中发生气柱共振时,可以将各连通孔 73A、73B配置在与第2排气流路内产生的驻波的波腹相对应的位置处。
此外,在图7的排气管103或图8的排气管203中,也可以在内管设置连通孔73A、73B。
(3g)也可以在双重管11的第1端部11A以及第2端部11B双方均配置保持部件12。该情形下,在第1端部11A以及第2端部11B两处,均可以使第1 间隔距离D1小于第2间隔距离D2。
(3h)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排气管3中,双重管11也可以不具有凸部9。
(3i)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一个构成元素所具有的功能分解为多个构成元素所具有的功能,或将多个构成元素所具有的功能统合到一个构成元素中。此外,也可以省略上述一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此外,还可以将上述一实施方式的构成的至少一部分添加到上述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中,或对上述一实施方式的构成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进行置换等。另外,由记载在权利要求中的语句所确定的技术思想包含的所有方式均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Claims (6)

1.一种排气管,其特征在于,
具有双重管和保持部件,
所述双重管包括内管和外管,其中,所述内管的内部供排气气体通过,所述外管配置成包围所述内管的外周面,
所述保持部件配置在所述内管的所述外周面与所述外管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的空隙中,并且
所述保持部件配置在所述双重管的第1端部和第2端部中的至少一个端部处,
在所述双重管的配置有所述保持部件的端部,所述内管的所述外周面与所述外管的所述内周面之间的在所述内管的开口处的径向间隔距离小于所述内管的所述外周面与所述外管的所述内周面之间的在配置有所述保持部件的区域处的所述径向间隔距离,
所述内管包括:
扩径部,在配置有所述保持部件的端部处,所述扩径部设置在比配置有所述保持部件的区域更靠轴向外侧的区域,并且向径向外侧扩径;
直管部,设置于所述扩径部的所述轴向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双重管的配置有所述保持部件的端部,所述内管在所述开口处的外径大于所述内管在配置有所述保持部件的区域处的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双重管的配置有所述保持部件的端部,所述外管在与所述内管的开口相重合的位置处的内径小于所述外管在配置有所述保持部件的区域处的内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双重管的配置有所述保持部件的端部,所述内管在配置有所述保持部件的区域处的外径大于所述内管在比配置有所述保持部件的区域更靠内侧的区域处的外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配置在所述双重管中的位于所述排气气体的流动方向下游侧的端部,
在所述双重管中的于所述排气气体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处形成有共振管,
在所述保持部件与所述共振管之间形成有共振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配置在所述双重管中的位于所述排气气体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端部,
所述双重管中的于所述排气气体的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处形成有共振管,
在所述保持部件与所述共振管之间形成有共振室。
CN202010015869.9A 2019-01-09 2020-01-07 排气管 Active CN1114252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01929A JP6841849B2 (ja) 2019-01-09 2019-01-09 排気管
JP2019-001929 2019-01-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25288A CN111425288A (zh) 2020-07-17
CN111425288B true CN111425288B (zh) 2022-03-22

Family

ID=71104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15869.9A Active CN111425288B (zh) 2019-01-09 2020-01-07 排气管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377990B2 (zh)
JP (1) JP6841849B2 (zh)
CN (1) CN111425288B (zh)
DE (1) DE10201913585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095467A (ja) * 2020-12-16 2022-06-28 フタバ産業株式会社 排気管
JP7457046B2 (ja) 2022-02-21 2024-03-27 フタバ産業株式会社 排気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220921C2 (de) * 1972-04-28 1974-05-30 Zeuna-Staerker Kg, 8900 Augsburg Vorrichtung zur katalytischen reinigung der auspuffgase von brennkraftmaschinen
JP2959323B2 (ja) * 1993-04-12 1999-10-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排気管構造
JPH084524A (ja) * 1994-06-20 1996-01-09 Calsonic Corp 曲り二重排気装置及びその製造工法
JPH0828257A (ja) * 1994-07-11 1996-01-30 Toyota Motor Corp 二重排気管
JP4511744B2 (ja) 2001-01-31 2010-07-28 株式会社三五 排気管および排気管の製造方法
JP2005207388A (ja) * 2004-01-26 2005-08-04 Calsonic Kansei Corp 排気二重管の金属製メッシュ固定構造及び固定方法
JP4513665B2 (ja) * 2005-06-16 2010-07-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二重排気管の製造方法
JP4670835B2 (ja) * 2007-05-21 2011-04-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載エンジンの排気管
CN103590883B (zh) * 2012-08-16 2017-05-24 博萨尔排放控制系统公司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排气系统的消声器
WO2017126083A1 (ja) * 2016-01-21 2017-07-27 フタバ産業株式会社 消音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9135859A1 (de) 2020-07-09
US11377990B2 (en) 2022-07-05
JP2020112063A (ja) 2020-07-27
JP6841849B2 (ja) 2021-03-10
CN111425288A (zh) 2020-07-17
US20200217231A1 (en) 2020-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76662B2 (ja) 消音器
JP4815522B2 (ja) フレキシブルチューブ
CN111425288B (zh) 排气管
US7549511B2 (en) Exhaust sound and emission control systems
JP6730376B2 (ja) 消音器
CN110905638A (zh) 用于机动车的排气系的消声器和具有消声器的机动车辆
CN110080855B (zh) 消音器
JP7125441B2 (ja) 消音器
US6913112B2 (en) Noise attenuation assembly
US7582267B1 (en) Space saving serviceable exhaust aftertreatment assembly
US2220866A (en) Exhaust silencer
JP2021110242A (ja) 排気管
JP2007170244A (ja) 車両用消音器
US20220186642A1 (en) Exhaust pipe
US11187135B2 (en) Vehicle exhaust system
KR102667245B1 (ko) 자동차의 배기가스 시스템을 위한 소음기 및 소음기를 구비하는 자동차
US11639676B2 (en) Vehicle exhaust system
JP2023037431A (ja) 消音装置
US11608762B2 (en) Vehicle exhaust system
JP7221713B2 (ja) 消音器
JP2008038852A (ja) 車両用マフラ
JP2023037432A (ja) 排気管
JP2003227326A (ja) 内燃機関の消音器
JP2006063849A (ja) 車両用消音器における排気管の固定構造及び方法
JP2022114613A (ja) 触媒コンバータ及び触媒コンバータ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