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56891A - 热交换器操作的自动控制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操作的自动控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56891A
CN111356891A CN201880074015.9A CN201880074015A CN111356891A CN 111356891 A CN111356891 A CN 111356891A CN 201880074015 A CN201880074015 A CN 201880074015A CN 111356891 A CN111356891 A CN 1113568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low
heat exchanger
flow path
dispenser
cont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7401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P·布莱
R·辛格
F·T·莫里森
A·比弗
D·A·艾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ltimore Aircoil Co Inc
Original Assignee
Baltimore Aircoil 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ltimore Aircoil Co Inc filed Critical Baltimore Aircoil Co Inc
Publication of CN1113568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568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7/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apparatus
    • F28F27/0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heat-exchange media between different chan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parallelly-movable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C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WITHOUT CHEMICAL INTERACTION
    • F28C1/00Direct-contact trickle coolers, e.g. cooling towers
    • F28C1/04Direct-contact trickle coolers, e.g. cooling towers with cross-current on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C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WITHOUT CHEMICAL INTERACTION
    • F28C1/00Direct-contact trickle coolers, e.g. cooling towers
    • F28C1/14Direct-contact trickle coolers, e.g. cooling towers comprising also a non-direct contact heat exchang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23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air flow channels
    • F28D1/02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air flow channels with an air driving el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08Multi-circuit heat 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 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 F28D1/0426Multi-circuit heat 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 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with units having particular arrangement relative to the large body of fluid, e.g. with interleaved units or with adjacent heat exchange units in common air flow or with units extending at an angle to each other or with units arranged around a central element
    • F28D1/0443Combination of units extending one beside or one above the oth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using the cooling effect of natural or forced evaporation
    • F28D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using the cooling effect of natural or forced evaporation in which the evaporating medium flows in a continuous film or trickles freely over the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08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otherwise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28D7/08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otherwise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with serpentine or zig-zag configuration
    • F28D7/08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otherwise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with serpentine or zig-zag configuration in the form of parallel conduits coupled by bent portions
    • F28D7/08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otherwise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with serpentine or zig-zag configuration in the form of parallel conduits coupled by bent portions assembled in arrays, each array being arranged in the same pla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5/00Component parts of trickle coo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5/00Component parts of trickle coolers
    • F28F25/02Component parts of trickle coolers for distributing, circulating, and accumulating liquid
    • F28F25/06Spray nozzles or spray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7/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apparatus
    • F28F27/003Control arrangements or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ling tow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Separation By Low-Temperature Treatments (AREA)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间接热交换器具有两个空气流动路径和一个空气流发生器,用于通过空气流动路径抽吸空气。流体导管穿过热交换器,使得在每个流动路径中定位有冷却区域。分配器定位成在一个冷却区域上分配蒸发液体。分配器在湿模式和干模式下操作。控制器调节通过第一流动路径和第二流动路径的空气流并控制分配器的操作。按照这种方式,控制器可以独立操作空气流动路径,使得通过在干模式下操作的流动路径的空气流大于通过在湿模式下操作的流动路径的空气流。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操作的自动控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器。更具体地说,本申请涉及混合型热交换器,这些混合型交换器使用至少两个彼此独立的空气流动路径来操作。
背景技术
一些热交换器通过导管传输流体并通过该导管输送冷空气来操作。例如,热交换器可以包括进入流动路径的管道,然后在退出流动路径之前形成盘绕部分。热交换器也可以是板型或任何其他类型的间接热交换器。空气(相对于间接热交换器通常是冷空气)通过盘绕部分,该盘绕部分使用对流主体部分来促进热量在流体与空气之间的间接交换。
为了提高这一过程的效率,一些热交换器使用“湿”过程通过盘绕部分分配蒸发液体,如水。这借助于蒸发的主体部分来进一步提高从流体传热的速度。例如,蒸发式间接热交换过程比干式热交换过程可以以更有效率五倍左右来操作。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期望节约蒸发液体的使用,从而约束、限制或控制在湿过程中使用热交换器。在这种情况下,在湿和干模式下间歇性地操作热交换器可以有意义。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描述了热交换器的示例。一个示例描述了一种具有两个流动路径的间接热交换器,该两个流动路径在进气口与排气口之间抽吸空气。流体导管穿过热交换器,该导管具有位于每个流动路径中的冷却区域。间接热交换器包括空气流发生器,该空气流发生器使空气移动通过空气流动路径。热交换器还包括分配器,其定位成在冷却区域上分配蒸发液体。该分配器在使分配器分配蒸发液体的湿模式(即分配器处于“打开”状态)和在使分配器不分配蒸发液体的干模式(即分配器处于“关闭”状态)下操作。在整个申请书中使用的蒸发液体可以是任何设计为在热交换器的操作参数内蒸发以提高热交换器效率的液体。蒸发液体的一个示例是水,尽管可以使用其他液体。这里提到使用水作为蒸发液体只是示范,应该理解的是,其他蒸发液体可以替代所提到的水。
控制器与空气流发生器连通,并控制或调节通过第一流动路径和第二流动路径的空气流。控制器还与分配器连通并控制其操作。按照这种方式,控制器可以彼此独立地操作空气流动路径,使得通过在干模式下操作的空气流动路径的空气流可以比在期望节省水时通过在湿模式下操作的空气流动路径的空气流更大。
本申请还描述了与上述热交换器类似的热交换器组件的示例,但其中一个流动路径用作间接热交换器操作,而另一个流动路径用作直接热交换器操作。间接热交换器使用对流主体部分操作并与上述示例一致。也就是说,导管可包括放置在空气流动路径中的冷却部分,其中盘绕部分可以暴露于来自分配器的蒸发流体。在直接热交换部分中,冷却部分通常由填充部分构成,通过该填充部分传送诸如水之类的蒸发液体。在这种热交换器组件中,可使用控制器来独立控制通过直接和间接热交换部分的空气流,同时控制是否在每个部分中分配蒸发液体。
本申请书还描述了操作热交换器(例如如上所述的热交换器)的方法示例。涉及间接热交换器操作的方法涉及输送流体通过至少两根导管。每根导管都有一个冷却区域,其位于间接热交换器的不同空气流动路径内。该方法还涉及用控制器监测过程参数(例如用户设定点、性能系数、水/能源使用/成本系数以及外部条件(如环境温度和湿度)),然后基于这些过程参数确定合适的空气流速和分配速度。一旦确定了合适的空气流速和分配速度,该方法就可以例如通过调节空气生成设备和分配设备的设置来(例如使用控制器)将热交换器设定成在确定的空气流速和分配速度下操作。按照这种方式,该方法可以操作热交换器,以使得两个流动路径都在湿模式下操作,两个流动路径都在干模式下操作,或者其中一个流动路径在湿模式下操作,而同时另一个流动路径在干模式下操作。
本申请书还描述了热交换器网络的示例。在一个这样的示例中,热交换器网络包括多个间接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可以是上面描述的热交换器或其他类型的热交换器。至少,网络中的热交换器都在热交换器进气口与热交换器排气口之间至少有一个空气流动路径,并且具有被配置为使空气移动通过空气流动路径的空气流发生器。热交换器还具有:流体导管,其包括位于空气流动路径内的冷却区域;以及分配器,其被定位成在冷却区域上分配蒸发流体。该网络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与每个热交换器连通,以调节通过空气流动路径的空气流和每台分配器的操作。控制器还监测过程参数,并(至少部分地)基于这些所监测到的过程参数为每个热交换器确定合适的空气流速和合适的蒸发液体分配模式。因此,控制器可以将通过各个热交换器的空气流速设定到该间接热交换器的相应确定的合适空气流速。控制器还可以将分配器的分配模式设定到间接热交换器的所确定的合适蒸发液体分配模式。按照这种方式,控制器可以在湿模式下操作一个或多个分配器,而同时在干模式下操作至少一个单独的分配器。
在提供的示例中,每个热交换器可以共用其进气口,并可以有不同的出气口,每个热交换器可以有不同的进气口,但共用其出气口,每个热交换器可以共用其进气口和其出气口,或者每个热交换器可以有各自的进气口和各自的出气口,然而逻辑控制器能够独立控制通过每个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并独立控制每个热交换器是在湿式操作模式还是干操作模式下操作。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书中描述的示例的在混合模式下操作的带有多空气流发生器的多空气流动路径间接热交换器。
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书中描述的示例的在每个热交换器排放口使用单独空气流调节器调节空气流的多空气流动路径间接热交换器。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书中描述的示例的在每个热交换器进口使用单独空气流调节器来调节空气流的多空气流动路径间接热交换器。
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书中描述的示例的带有在湿模式下操作的一些热交换器和在干模式下操作的其他热交换器的多单元热交换器网络。
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书中描述的示例的利用通用蒸发液体积液器的多单元热交换器网络。
图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书中描述的示例的利用湿绝热饱和并且有三台风扇调节空气流的热交换器组件。
图7示出了根据本文描述的示例的使用间接和直接热交换路径的组合的热交换器。
图8是描绘根据本文描述的示例的用于操作热交换器的过程步骤的流程图。
图9示出了代表性流体冷却器的性能数据。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描述了具有多个流动路径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空气流动路径能够独立操作。也就是说,一个热交换器的多个空气流动路径可以以第一空气流水平下的空气流速在湿模式下操作,而另一个流动路径以不同于第一空气流水平的第二空气流水平在干模式下操作。空气流速和操作模式由一控制器确定,该控制器监测对热交换器操作方式有影响的过程参数。根据这些过程参数,控制器确定每个流动路径的合适操作条件(包括湿/干操作模式和空气流速),并根据这些条件设定热交换器操作。
在双模式下操作热交换器可以是控制或限制在热交换器中使用水的有效方法。例如,美国专利第8,676,385号涉及带有两个间接盘绕部分的热交换器单元。该热交换器能够在一侧以湿模式操作,而在另一侧以干模式操作。然而,此热交换器只有一个风扇,无法单独控制通过湿和干盘绕部分的空气流。因此,当此热交换器在混合模式下操作时(一侧处于湿模式,另一侧处于干模式),由于湿/蒸发过程的传热性能更有效,所以湿侧将主导传热或单元容量。由于湿侧在传热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干侧实际上显得毫无用处,从而产生浪费蒸发液体(例如水)的过程。即使干侧间接热交换器装有现有技术中已知的扩展传热表面,操作水侧仍将主导传热,使得干侧显得毫无用处,从而产生浪费蒸发液体(例如水)的过程。
本申请描述了热交换器的示例,所述热交换器能够相互独立地操作“湿”侧或空气流动路径和“干”侧或空气流动路径,以便根据所监测到的参数优化热交换器的效率。例如,该申请描述了多空气流动路径热交换器,这些交换器可以在第一空气流速下操作湿路径,而在第二流速下操作干路径,使得可以减少、限制和/或优化蒸发流体的使用,同时允许干路径相对于湿路径和干路径看到相同的空气流速时对热交换过程产生相对有效的影响。
图1示出了实施例100,它是具有多个流动路径的单个单元,所述多个流动路径包括第一空气流动路径115和第二空气流动路径116。空气流动路径115和116由隔离墙149隔开,该隔离墙149用于隔开通过每个路径的蒸发液体喷雾和空气流。
第一流动路径115包括空气流发生器或风扇106,其具有驱动风扇106的马达104,而第二路径116具有相应的空气流发生器107和马达105。空气流发生器106/107在图1中被示出为风扇,但其他示例可以使用任何能够使空气移动的设备,如鼓风机、气压设备和/或其组合或多个鼓风机、气压设备。风扇106和107分别从间接热交换器空气流动路径115和116排放排气空气110和111。虽然图1示出了用于空气流动路径115的单个风扇和用于空气流动路径116的单个风扇,但可以有多个风扇专用于空气流动路径115和多个风扇专用于空气流动路径116。环境空气进入进口百叶窗136a和136b,通常通过每个流动路径115/116向上行进,然后通过消雾器114a和114b,从而通过风扇106和107从间接热交换器100中排出。虽然空气流方向在示例中被示出为大致向上,但空气流可以与蒸发液体平行或交叉流动,并且本申请不受此限制。
每个流动路径还包括将流体抽吸到要冷却的路径的导管。例如,空气流动路径115具有导管111,而导管111具有导管进口124以及导管出口126,该导管进口124接收要冷却或冷凝的热流体120a,而该导管出口126返回冷却或冷凝流体122a。同样,第二流动路径116具有导管113,该导管113具有流体进口123和出口125,该流体进口123接收热流体流120b,而出口125返回经冷却或冷凝流体流122b。相应导管还包括冷却区域144/146,其可以是间接盘绕构型、板构型或任何其他构型。如果需要,可以反转进口和出口连接。在一些示例中,冷却区域144/146简单地指间接热交换器本身,因为这里就是从热流体流120a/120b中交换热量的位置。
热交换器100还包括分配器112,其中包括分别被配置成在每个流动路径115和116中分配蒸发流体的单独分配单元118和119。共用积液器142包括蒸发液体贮存器,并与每个分配单元118和119连通,而每个分配单元118和119与每个热交换器空气流动路径115和116相关联。蒸发液体是可喷洒在热交换器的冷却区域上以方便传热过程的液体。在许多示例中,蒸发液体是水,虽然也可以使用其他液体。泵139和140分别将蒸发液体从共用积液器142泵入喷雾排放管道148a和148b。然后,分配单元118和119将蒸发液体向上朝向将蒸发液体散发成喷雾液滴129的喷嘴128a/128b或孔抽吸。分配单元118和119定位成在相应热交换器空气流动路径为115和116的冷却区域144和146上分配蒸发液体。分配单元118/119可以调节,使得它们能够在完全排放模式(开)、无排放模式(关)或其之间的不同阶段下操作,其中蒸发液体以受控或降低的流速排放。
热交换器100包括逻辑控制器102,其能够独立控制风扇马达104和105的速度,该风扇马达104和105分别驱动风扇106和107,还独立控制泵139和140的操作。控制器1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设备,并且可以例如通过有线连接直接连接到热交换器或者通过无线连接间接地连接到热交换器。控制器102能够监测过程参数。例如,控制器102可以使用传感器132来监测环境温度、湿度水平和气压水平。控制器102也可以被配置为接收例如与所需的操作条件、所需的最终温度(例如,预定的用户设定点)、所需的水和/或能源使用水平、能源和水成本或其他预定条件有关的用户输入130。控制器102可通过上述传感器130和132获得过程参数,也可以经由通信模块或其他输入机制远程接收参数。
基于这些过程参数和所监测到的环境条件,控制器102可以确定热交换器的合适操作条件。例如,基于环境条件(例如环境温度、压力和湿度)、所需的用户设定点以及用户请求尽量减少水和能源的使用的约束条件,控制器102可以确定热交换器的每个流动路径115/116的适当分配条件、分配速度和空气流速。在一个示例中,控制器102可以确定每个流动路径的合适空气流速,以及合适的分配条件(例如湿、干和/或分配速度),并相应地调节热交换器设备来操作。例如,控制器102可以控制分配器112是否操作(例如通过控制泵139和140是打开还是关闭),并调节风扇106和107的速度,以获得通过每个流动路径115/116的所需空气流速。
间接热交换器空气流动路径115和116可根据喷雾泵139和140是开还是关而在湿模式下作为蒸发式热交换器操作或在干模式下作为显冷(sensible)热交换器操作。在图1中,间接热交换器空气流动路径115被示出为在湿模式下操作,因为喷雾泵139处于打开状态,风扇马达104也处于打开状态并且以转速RPMW操作,而间接热交换器空气流动路径116在干式显冷模式下操作,因为喷雾泵140已经被关闭,并且风扇马达105正在以不同的转速RPMD旋转。
热交换器100具有各种不同的操作条件。在第一条件下,两个流动路径115/116均以湿模式操作,其中两台分配器118/119分配蒸发液体129。在第二条件下,热交换器100可以在混合模式下操作,其中一个路径在湿模式下操作(例如相应泵处于操作状态,以便使分配器分配蒸发液体),而另一个路径在分配器不分配蒸发液体的干模式下操作(例如泵被设定成“关”)。在第三操作条件下,两个流动路径115/116都可以在干模式下操作,使得分配器单元118/119均不会分配蒸发液体。在另一个示例中,控制器102可设定成控制泵139和140在几乎相等的时间段上运行,使得设备在几乎相等的时间段内以湿模式和干模式运行。
当最终用户客户希望节省蒸发液体,但控制器102确定至少一个间接热交换器空气流动路径必须以湿模式操作时,控制器102可以非常缓慢地降低速度(RPMW),甚至停止,同时缓慢提高马达105的速度(RPMD),从而相对于湿式热交换路径115实现从间接热交换器空气流动路径116的更多的显冷干式热交换。控制器102能够平衡用水量和能耗,并且最终可以被设定成节省操作成本。
图2示出了实施例200,这是具有多个流动路径的单个单元,所述多个流动路径包括第一流动路径215和第二流动路径216。实施例200采用单个风扇202,分别由单独的空气流动路径215和216共用。图2的热交换器200与图1的热交换器类似,但有一些差异。值得注意的是,热交换器200包括具有单个风扇马达的单个风扇202。然而,尽管图2示出了单个风扇,但可以有由空气流动路径215/216共用的多个风扇。为了独立控制通过热交换器200中相应空气流动路径的空气流,热交换器200集成了调制空气排放阻尼器205和206,其由调制马达207和208控制。
在图2中,逻辑控制器202能够独立控制排放阻尼器205和206的从0%至100%打开的比例位置,并有能力根据客户设定点、客户选择的操作模式、热交换器性能、蒸发液体(或水)和能源成本以及热交换器外部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或压力输入和环境传感器的反馈)之类的参数控制泵239和240是打开还是关闭。
空气流动路径215和216可根据喷雾泵239和240是打开还是关闭而在湿模式下作为蒸发式热交换器操作或在干模式下作为显冷热交换器操作。在图2中,第一流动路径215被示出为当喷雾泵239打开状态时在湿模式下操作,而第二流动路径216被示出为在喷雾泵240关闭时在干模式下操作。按照这种方式,分配器212可以在(1)泵239和242都打开的完全蒸发模式下操作,(2)在两个泵都关闭的完全干模式下(或显冷模式)操作,或(3)在一个泵打开而另一个泵关闭的混合模式下操作。
控制器202控制泵239和240在几乎相等的时间段上运行,排放阻尼器205和206也在几乎相等的时间段上运行,使得设备在几乎相等的时间段上以湿模式和干模式运行。当操作员打算节省蒸发液体,但控制器202确定至少一个间接热交换器必须以湿模式操作时,控制器202使用逻辑打开泵239并关闭泵240,并在如图2所示的示例中控制排放阻尼器205使其几乎关闭,同时控制排放阻尼器206使其几乎打开,从而相对于具有几乎相等的空气流速通过每个热交换器空气流动路径而允许更多空气流通过干式操作的间接热交换器246,以实现从冷却区域246的更多的显冷干式热交换。
对通过每个间接热交换器空气流动路径的空气流的单独控制,可抑制湿间接热交换器主导传热过程(从而使干式操作的热交换器无用),并节省蒸发液体。环境空气进入进口百叶窗236a和236b,并大致向上行进通过间接热交换器244和246,然后通过消雾器214a和214b,并通过风扇202从间接热交换器200中排出。虽然空气流方向在示例中被示出为大致向上,但空气流可以与蒸发液体平行或交叉流动,并且本申请不受此限制。控制器202还根据需要控制驱动风扇202的马达204的速度,以满足客户设定点。导管211和213都有相应的冷却区域244和246、接收热流体的相应进口连接件224和223以及返回经冷却或冷凝流体的相应出口连接件226和225。如果需要,可以反转进口和出口连接件。泵239和240将蒸发液体从共用积液器242泵入排放管道248a和248b中,并泵入分配系统218和219,最终从散发蒸发液体的喷嘴或孔中排出。
图3示出了另一个热交换器300,这是包括第一流动路径315和第二流动路径316的单个单元。热交换器300采用具有风扇202的单个单元,该风扇202分别由空气流动路径315和316共用。尽管图3示出了单个风扇,但可以有由空气流动路径315/316共用的多个风扇。热交换器300与图2中的热交换器200类似,但热交换器300利用由调制马达302和303控制的调制空气进口阻尼器304和305来控制通过空气流动路径315和316的空气流。
与图2的逻辑控制器一样,逻辑控制器302能够独立控制空气进口阻尼器304和305从0%到100%打开的比例位置,并且还能够控制分配器312是否操作,以及分配器的哪一侧(即哪个空气流动路径)正在分配蒸发液体。
在图3中,空气流动路径315被示出为正在湿模式下操作,因为相关联的分配器319被示出为随着泵329“打开”而“打开”并分配蒸发液体液滴,而空气流动路径316被示出为在干模式下操作,因为相关联的分配器单元318随着泵340关闭而关闭并且不分配蒸发液体。
当操作员打算节省蒸发液体,但控制器302确定至少一个间接热交换器必须在湿模式下操作以满足必要的冷却约束时,控制器302使用逻辑来打开泵329并关闭泵340,并且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控制空气进口阻尼器304使其几乎关闭,同时控制空气进口阻尼器305使其几乎打开,从而允许更多的空气流通过干操作空气流动路径316。这有助于相对于湿冷却区域344实现从干冷却区域346的更多的显冷干式热交换。对通过每个流动路径315/316的空气流的单独控制,可抑制湿间接热交换器控制传热过程,从而使热交换器300节省蒸发液体。
图4示出了具有捆绑在一起的五个模块化单元的热交换器网络400。虽然本实施例示出了五个模块化单元,但值得注意的是,与本公开一致的热交换器网络可以具有任意数量的单元,这里假定有多于一个的单元。例如,由两个单元组成的网络将与此实施例一致,在这样的示例中,这些单元不需要直接放在彼此旁边,只要它们与共用逻辑控制器411连通即可。
如图4所示,网络400的每个单独的单元作为拥有自己的操作设备的独立热交换器操作。例如,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间接热交换器或冷却区域,从左到右分别标记为420、422、424、426和428。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泵460、462、464、466和468。每个单元具有分别由自己的马达402、404、406、408和410驱动的风扇,它们从左到右分别标记为401、403、405、407和409。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空气进口百叶窗,从左开始到右分别为450、452、454、456和458。每个单元都有分配器,从左到右标记为440、442、444、446和448。每个单元都有空气排出口,从左到右标记为412、413、414、415和416。每个单元都有积液器,从左到右分别标记为470、472、474、476和478。最后,每个单元都具有漂移消除器,其从左到右分别为430、432、434、436和438。
在图4中,逻辑控制器411能够独立控制旋转风扇(401、403、405、407和409)的风扇马达(402,404、406、408和410)的速度,还能够根据控制器411所监测和/或所确定的处理参数来控制泵(460、462、464、466和468)是打开还是关闭。
风扇(401、403、405、407和409)排放排气空气(412、413、414、415和416)。各个间接热交换器(420、422、424、426和428)可以根据控制器411打开还是关闭泵(460、462、464、466和468)而在湿模式下作为蒸发式热交换器操作或在干模式下作为显冷热交换器操作。
在图4中,间接热交换器420和422被示出为在湿模式下操作,因为只有泵460和462处于打开状态。风扇马达402和404也处于打开状态并且以转速RPMW操作,而间接热交换器424、426和428在干式显冷模式下操作,因为喷雾泵464、466和468处于关闭状态,而风扇马达406、408和410正在以RPMD旋转。
按照此配置,网络400可以以各种不同的布置操作。例如,在一种布置中,所有泵都可以处于打开状态,从而在完全蒸发模式下操作。在另一种布置中,所有泵都可以处于关闭状态,从而在完全干(或节省蒸发液体)模式下操作。在另一种布置中,至少有一个泵处于打开状态,并且至少有一个泵处于关闭状态,从而在混合模式下操作网络400。
在一个示例中,控制器411可以布置成控制泵460、462、464、466和468在几乎相等的时间段上运行,使得每个模块化单元在几乎相等的时间段内以湿模式和干模式运行,这可以使所有间接热交换器保持蒸发率基本相同。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网络被布置成在节省蒸发液体的混合模式下操作,因为已经确定逻辑控制器411在干模式下操作所有单元不足以满足热交换需求。因此,为了以湿模式操作来节省蒸发液体,将控制器411布置成通过缓慢降低马达402和404的速度(RPMW)从而降低通过相应热交换器420和422的空气流速,同时通过缓慢提高马达406、408和410的速度(RPMD)从而增加通过干式操作单元424、426和428的空气流,来减少从两个湿式操作单元的传热量。这种控制可以在几乎相等的空气流速下相对于湿式操作的间接热交换器420和422,实现与间接热交换器424、426和428的更多的显冷干式热交换。在蒸发式操作模式下,控制器411可以从运行的单个模块启动网络,然后根据需要添加其他模块,而不是一次打开网络中的所有模块。一旦所有模块都操作,控制器411可以同步风扇速度以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借助此控制逻辑,可以在操作条件的每一阶段(例如在部分热负载或低环境温度期间)最大化节能,从而通过运行更少的模块来节省所消耗的泵能量。如果产品尺寸被客户加大或在部分热负载期间变大,此逻辑将提供大量能量。在高峰负载期间,控制器411可以通过按已同步的风扇速度运行所有模块来节省能源。在热交换器400中,控制器411可以被配置为设定通过所有具有以相同速度(即RPMW)操作在湿模式下的分配器的空气流动路径的空气流速,并被配置为设定通过所有具有以相同速度(即RPMD)操作在干模式下的分配器的空气流动路径的空气流速。
环境空气进入进口百叶窗450、452、454、456和458通过间接热交换器420、422、424、426和428大致向上行进,然后通过漂移消除器430、432、434、436和438,并且分别通过风扇410、402、403、404和405从每个模块化单元排出。泵460、462、464、466和468在打开时会将蒸发液体从积液器470、472、474、476和478泵入分配器系统440、442、444、446和448,最后从将蒸发液体散发成喷雾液滴的喷嘴或孔中喷出。如果需要时(如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控制器411可以按照控制逻辑做出的决定来选择关闭整个模块化单元上的风扇马达和喷雾泵。
图5示出了利用共用蒸发液体贮存器571的热交换器网络500,它具有捆绑在一起的五个模块化单元。
如图5所示,网络500的每个单独单元作为拥有自己的操作设备的独立热交换器操作。例如,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间接热交换器或冷却区域,从左到右分别标记为535、536、537、538和539。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蒸发液体区阀530、531、532、533和534,这些阀可以打开、关闭或可以是一种可调制类型。每个单元具有风扇,从左到右标记为501、502、503、504和505,它们分别由自己的马达510、511、512、513和514驱动。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空气进口百叶窗,从左到右分别为540、541、542、543和544。每个单元都有分配器,从左到右标记为525、526、527、528和529。每个单元都有空气排出口,从左到右标记为501、502、503、504和505。每个单元都具有漂移消除器,从左到右分别为520、521、522、523和524。每个单元都被示出为在积液器545、546、547、548和549中具有均衡管550、551、552和553,以允许蒸发液体通过出口556以及导管557自由排泄到共用蒸发液体贮存器571。泵572通过滤网573提取共用蒸发液体,并将蒸发液体泵入共用蒸发分配导管570,以分别将蒸发流体输送到每个区域阀530、531、523、533和534。
在图5中,逻辑控制器511(为了简明而未示出)能够独立控制旋转风扇(501、502、503、504和505)的风扇马达(510、511、512、513和514)的速度,还能够根据控制器511所监测到和/或所确定的处理参数来控制区域阀(530、531、532、533和534)是打开还是关闭。
风扇(501、502、503、504和505)排放排气空气(501、502、503、504和505)。各个间接热交换器(535、536、537、538和539)可以根据区域阀(530、531、532、533和534)由控制器511打开还是关闭而在湿模式下作为蒸发式热交换器操作或在干模式下作为显冷热交换器操作。
在图5中,间接热交换器535和536被示出为在湿模式下操作,因为只有区域阀530和531处于打开状态。风扇马达510和511也处于打开状态,并且以转速RPMW操作,而间接热交换器537、538和539在干式显冷模式下操作,因为喷雾区阀532、533和534关闭,而风扇马达512、513和514以RPMD旋转。
按照此配置,网络500可以在各种不同的布置下操作。例如,在一种布置中,所有区域阀都可以打开,从而在完全蒸发模式下操作。在另一种布置中,所有区域阀都可以关闭,从而在完全干燥(或节省蒸发液体)模式下操作。在另一种布置中,至少有一个区域阀打开并且至少一个区域阀关闭,从而在混合模式下操作网络500。
在一个示例中,控制器511可被布置成控制区域阀530、531、532、533和534在几乎相等的时间段上打开或关闭,使得每个模块化单元在几乎相等的时间段内以湿模式和干模式运行。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网络被布置成在节省蒸发液体的混合模式下操作,因为逻辑控制器511已确定在干模式下操作所有单元不足以满足热交换需求设定点。因此,为了以湿模式操作而节省蒸发液体,将控制器511布置成通过缓慢降低马达510和511的速度(RPMW)从而降低通过相应热交换器535和536的空气流速,同时通过缓慢提高马达512、513和514的速度(RPMD)从而增加通过干式操作单元537、538和539的空气流,来减少从这两个湿式操作单元的传热量。这种控制逻辑可以在几乎相等的空气流速的情况下,相对于湿式操作的间接热交换器535和536,实现与间接热交换器537、538和539的更多的显冷干式热交换。
环境空气进入进口百叶窗540,541、542、543和544并通过间接热交换器535、536、537、538和539大致向上行进,然后通过漂移消除器520、521、522、523和524,并分别通过风扇501、502、503、504和505从每个模块化单元中排出。区域阀530、531、532、533和534在处于打开位置时,允许将来自共用积液贮存器571的蒸发液体泵入分配器系统525、526、527、528和529,最后从将蒸发液体散发成喷雾液滴的喷嘴或孔中喷出。如果需要时(如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控制器511可以按照控制逻辑做出的决定来选择关闭风扇马达并关闭整个模块化单元上的区域阀。
图6示出了一个热交换器单元600,它利用湿绝热饱和来降低进入干式操作的间接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温度。热交换器600被示出为有三个风扇601、602和603,它们引导空气流经右侧绝热饱和垫620、621和622,还流经左侧绝热饱和垫630、631和632。空气行进通过饱和垫后,行进通过右侧间接热交换器612,还行进通过左侧间接热交换器616,然后从风扇601、602和603离开。蒸发液体(如水)从积液器690泵送通过导管660、661和662,然后到达右侧液体分配系统680、681和682,这些系统也分别通过导管连通到左侧液体分配系统670、671和672,在其中当泵640、641和642处于打开状态时,将蒸发液体652和654输送到每个湿绝热饱和垫的顶部。其他在本领域中广为人知的实施方案使用电磁阀(未示出)代替泵来将液体652和654输送到饱和垫的顶部。与所呈现的其他实施例和示例一样,逻辑控制器650能够独立控制泵640、641和642,还可以独立控制湿和干式操作区域中的空气流。
在图6所示的示例中,热交换器600被布置成在节省蒸发液体的混合模式下操作,因为已确定逻辑控制器650在干模式下操作所有绝热饱和垫不足以满足换热需求。第一控制器650打开泵642,该泵打湿右饱和垫622和左饱和垫632,并让泵640和641停下来以保持饱和垫620、621、630和631干燥。
为了在节省蒸发液体的混合模式下操作,逻辑控制器650被布置成通过缓慢降低马达601的速度(RPMW)从而降低通过热交换器612和616的相应部分的空气流速,同时通过缓慢提高马达602和603的速度(DRPM)从而增加通过干式操作的饱和垫620、621、630和631的空气流,来减少从一个湿式操作区域的传热量。相对于通过缓慢降低湿式操作风扇601上的空气流而进入热交换器612和616的所述部分的湿饱和空气,这允许与间接热交换器612和616的干式部分的更多的显冷干式热交换。需要注意的是,现有技术的绝热单元打湿整个侧面或两侧,但无法仅仅打湿如本例中以湿饱和垫622和632示出的专用于一个被独立控制的空气流动路径的左侧和右侧。逻辑控制器650还控制泵640、641和642在几乎相等的时间段上运行,使得所有绝热垫都持续相同的时间量。要冷却或冷凝的流体通过进口连接件614进入右侧间接热交换器616并通过出口连接件615排出,而要在左侧间接热交换器612中冷却或冷凝的流体通过连接件610进入,并通过出口连接件611排出。
图7示出了一种热交换器组件700,它使用间接热交换器730和直接热交换器736的组合体。与其他实施例一样,控制器711可以在以湿模式或干模式运行时独立控制每个传热部分中的空气流。风扇703由马达702旋转,这引导空气流从顶部进气口750进入间接热交换部分,然后通过间接热交换器730,通过漂移消除器717,再然后作为排放空气754从风扇703排出。风扇705由马达704旋转,这引导空气流从侧进气口752通过空气百叶窗735进入直接热交换部分736,通过直接热交换部分736,然后通过漂移消除器740,再然后作为排放空气756从风扇705排出。隔离墙740防止排放空气756回流到间接热交换器730并形成缩径风道部分来提高空气速度,从而让排放空气756高速离开。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定向的另一个优点是,如果被放置在比现有技术在同样的KW(HP)输入时允许更多总空气流的单元的顶部,那么风扇703加风扇705的直径总和大于共用风扇的直径。
在湿模式下操作时,控制器711打开泵708,泵708将蒸发液体从积液器722通过分配系统742、喷嘴或孔744泵送到间接热交换部分730的顶部。最终将冷却或冷凝的流体通过进口732进入间接部分730并经由出口733离开。流体通过间接热交换器730的流动可以在需要时反转。然后,蒸发液体借助于重力流向直接部分736,然后返回积液器722。
在干模式下,逻辑控制器711保持风扇马达704关闭以消除使用任何KW使空气移动通过直接传热部分736,并可以缓慢提高旋转风扇703的风扇马达702的速度,使其比它以湿模式操作时的速度高得多,因为在干模式下操作时,将没有机会通过漂移清除器717进行漂移。因此,与其他实施例一样,当在干操作模式期间期望节省蒸发液体并增加显冷传热时,可以将干风扇速度设定成比湿风扇速度高得多。
具有通过间接和直接部分的独立受控空气流的独立空气流的另一个优点是,除了在高峰时间段外,在大部分运行时间内,可以关闭风扇马达702,以便大部分蒸发发生直接部分中从而保持间接部分更清洁。即使热交换器在非混合模式(即全湿模式或全干模式)下操作,也是如此。
上述公开描述了具有多个流动路径的特定热交换器和热交换器网络的一般示例,它们能够以混合模式操作各种空气流动路径(例如至少一个路径以湿模式操作,且至少一个路径以干模式操作),同时还以不同的空气流速操作。这些热交换器和/或网络可以被示出为具有特定数量的交换器单元或空气流动路径或单元(例如两个流动路径或五个单元),但应理解,只要系统包含至少两个能够彼此独立操作的空气流动路径,其他构型是可以的。例如,至少有一个流动路径能够在湿模式下操作,而其他流动路径在干模式下操作,使得在混合模式下操作时,通过这些空气流动路径中的每个流动路径的空气流彼此不同。
这种热交换器的一个特定示例有至少两个流动路径,它们在进气口和排气口之间抽吸空气。流体导管通过热交换器,并且该导管具有定位于每个流动路径内的冷却区域。例如,冷却区域可以包括导管的盘绕部分。
间接热交换器包括使空气移动通过流动路径的空气流发生器。例如,空气流发生器可以包括风扇、鼓风机、气压设备和/或其组合或多个风扇、鼓风机、气压设备。空气流发生器可以是与两个流动路径连通的单个设备,也可以包括多个设备,例如,每个流动路径对应一个设备。在某些情况下,某些空气流动路径可以比其他路径有更多的设备,以便在特定路径中产更多的空气流。
在某些热交换器中,各流动路径可以包括各种设备或系统,来帮助控制或限制路径中的空气流。例如,每个流动路径在每个流动路径中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流量调节器。例如,流量调节器可以包括阻尼器、阀、闸、百叶窗或收缩器。流量调节器可以是可调节的,以便它们可以在各种不同位置上操作。例如,某些流量调节器可以是二态的,使得它们要么处于“打开”状态以允许完全空气流,要么处于“关闭”状态以完全限制空气流。其他流量调节器可以在完全打开与完全关闭之间具有额外的调节位置,例如50%打开、25%打开、95%打开等。通过调节流量调节器的配置,热交换器可以控制通过各流动路径的空气流,无论流动路径是否与单独的空气流发生器相关联。因此,在使用单个空气流发生器的热交换器中,使用空气流调节器可以很有用,但它们也可以有效地用于也使用多个空气流发生器的其他设备。
控制器与空气流发生器连通并控制或调节通过第一流动路径和第二流动路径的空气流。例如,控制器可以打开和关闭空气流发生器,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调节空气流发生器的速度或功率。
热交换器还包括分配器,其被定位成在冷却区域之一上分配蒸发液体。该分配器在使分配器分配蒸发液体的湿模式(即分配器处于“打开”状态)和在使分配器不分配蒸发液体的干模式(即分配器处于“关闭”状态)下操作。虽然分配器可以在完全打开或完全关闭模式下操作,但某些分配器也可以有能力在中间范围内操作,从而可以调节在湿模式下所分配的液体的流速。
控制器还与分配器连通并控制其操作。例如,控制器可以在湿式和干模式之间切换分配器,甚至可以调节蒸发流体从分配器的分配速度。
分配器可布置成具有多个分配器单元,在热交换器的每个流动路径中定位一个单元,以便在每个冷却区域上分配蒸发液体。例如,分配器可以包括多个喷雾器或分配喷嘴,其相对于每个流动路径中的每个冷却区域而定位,以便当分配器单元在湿模式下操作时,将至少一些蒸发液体分配到相应的冷却区域。在某些情况下,热交换器可以在每个流动路径中采用单独的分配器。无论在哪种情况,每个流动路径中的分配器都能够彼此独立操作,使得一个分配器可以在湿模式下操作,而另一个分配器在干模式下操作。此外,一个分配器可以在第一湿模式下操作,其中分配速度高于另一个也在湿模式(尽管是更为严格约束分配的湿模式)下操作的分配器的分配速度。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热交换器包括两个分配器,则控制器可以独立操作分配器,使得一个分配器在湿模式下操作,而另一个分配器在干模式下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还可以操作各种空气流发生器,以便通过每个流动路径的空气流不同。例如,控制器可以调节空气流,以便在干模式下操作的流动路径中的流量大于在湿模式下操作的流动路径的流量。控制器还可以有能力读取或接收来自传感器或输入端的信息,并使用接收到的信息确定热交换器的合适操作条件。例如,基于接收到的信息,控制器可以确定合适操作模式包括以第一空气流速在湿模式下操作第一流动路径,以及以高于第一空气流速的第二空气流速在干模式下操作第二流动路径。流速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技术来调节,包括调节独立风扇的速度,或设定与每个流动路径相关联的流量调节设备上的阻尼或约束设置。
本申请还描述了操作热交换器和/或热交换器网络的方法。图8是演示了用于操作热交换器的一个示例方法800的流程图。方法800可用于操作本申请书中描述的任何热交换器或热交换器网络。如关于图8的方法800所述,应该理解的是,任何使用术语“热交换器”的地方,也可以替换为术语“热交换器网络”。
方法800涉及经由导管输送流体通过热交换器(步骤810)。导管包括进口和出口,其间有冷却区域。冷却区域可以具有盘绕构型、板构型或其他间接甚至直接热交换构型。冷却区域位于热交换器的单独的相应空气流动路径内(或热交换器网络的单独热交换器内)。冷却区域也位于分配区内,以便热交换器的分配器在湿模式下操作时,可以将蒸发液体分配或喷洒到冷却区域。
方法800还包括监测过程参数(步骤820)。例如,该监测步骤820可以包括监测一个或多个预定设定点(例如用户输入点)、如图9所示的热交换器性能系数、水使用和成本系数、能源使用和成本系数以及热交换器外部的环境条件。该监测步骤820可经由控制器执行,该控制器可经由传感器或输入端接收参数。在一些示例中,该监测步骤820可以远程执行,并且可以将过程参数经由通信信号(例如经由无线网络)传递到控制器。
然后,方法800确定热交换器的合适操作条件(步骤830)。例如,在步骤830中,合适的操作条件可以经由控制器来确定并可以包括热交换器的每个流动路径的操作空气流速。合适的操作条件还可以包括流动路径的合适分配模式。例如,在步骤830中,根据所监测到的过程参数,方法800可以确定第一流动路径应该在湿模式下操作并且具有第一空气流速,而第二流动路径应该在干模式下操作并且具有不同于第一空气流速的第二空气流速。在这种混合操作模式下(即在一个流动路径以湿模式操作而另一个流动路径以干模式操作的情况下),通过干流动路径的空气流速可以大于通过第一流动路径的空气流速。
接下来,该方法在步骤840中产生以第一操作空气流速通过第一流动路径的空气流,并在步骤850中产生以第二确定空气流速通过第二流动路径的空气流。在某些情况下,空气流产生步骤840/850可以涉及将与每个单独的流动路径相关联的各台风扇的马达设定到不同水平。在其他示例中,空气流产生步骤840/850可以涉及保持恒定的风扇速度,但将流动路径中的各种流量调节器调节到不同水平。例如,在第一流动路径中产生空气流的步骤840可以涉及将位于第一空气流动路径中的阻尼器设定到与所需空气流相关联的第一设置,而在第二流动路径中产生空气流的步骤850可以涉及将位于第二流动路径中的阻尼器设定到与所需气流相关联的第二设置。
方法800还涉及在步骤860中在第一操作分配模式下操作第一分配器,并在步骤870中在第二操作分配模式870下操作第二分配器。例如,第一分配器可以在将蒸发液体分配到冷却区域的湿模式下操作,而第二分配器可以在不分配蒸发液体的干模式下操作。
通过这种方式,方法800可用于在各种不同的操作模式下操作热交换器,这些操作模式包括:全湿模式,其中所有流动路径都在分配器处于打开的状态下操作;全干模式,其中所有流动路径都在分配器处于关闭的状态下操作;以及混合模式,其中至少有一个分配器处于打开状态,并且至少有一个分配器处于关闭状态。方法800还可用于充分有效地利用混合模式,使得可以借助于以其中通过的不同流速在干模式下操作的流动路径达到节省水(或任何蒸发液体)和/或能量的效果。
逻辑控制器使用的热交换器性能系数的示例如图9所示。如果选中,逻辑控制器内部的控制逻辑可以通过查看输入的用水和能源成本来努力降低总体操作成本,并查看如图9所示的嵌入式风扇速度和风扇马达KW消耗与单元容量的关系,并努力降低整体用水和能源成本。
图9示出了具有代表性流体冷却器的性能数据。例如,当风扇转速在湿蒸发模式下以全速的80%运行时,风扇马达会消耗全速KW的50%左右,而单元容量约为满容量的85%。当风扇转速以全速的40%运行时,风扇马达将只消耗全速KW功率的10%左右,而单元容量约为满容量的50%。通过相对于在每个速度下的特定单元容量配备风扇速度与风扇马达KW消耗的关系,控制逻辑可以决定如何对打开和关闭湿和干部分进行循环以及通过湿和干部分独立控制风扇速度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总操作成本。例如,在能源成本比非高峰时间贵得多的高峰时期,控制逻辑计算操作成本,并转换到使用比非高峰时间段更多的湿蒸发操作。按照这种方式,在高峰时间段期间通常使用更多的蒸发液体来降低昂贵的能源需求率,而当能源成本变得便宜得多时,可以使用更少的水。
控制逻辑计算单元容量相对于增加风扇KW的增加,并在更高的风扇速度/KW没有益处时更多湿单元进行循环。在另一个示例中,当客户希望尽可以多地节省水时(要么因为水非常昂贵,要么就是水无法充分获得),控制逻辑将尽可以多地关闭湿式操作的热交换器,并缓慢提高干式操作的热交换器的风扇速度。能够缓慢提高干式操作的风扇速度,同时调回操作湿式热交换器的数量并缓慢降低湿风扇速度,是对现有技术的主要改进之一。控制逻辑被编程为知道不超过可以调节以节省能源的最大风扇速度也是有意义的。例如,为了节省最大水量,逻辑可以使干风扇速度缓慢提高到100%。然而,控制逻辑被编程为知道存在随着缓慢提高干风扇速度而递减收益的规律,并且例如在最大允许风扇速度为例如70%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实现相当大的节水。这种逻辑将节省大量的能源,而不是为了使最后的百分之几的潜在节水效果而使干速度风扇运行到100%。
本申请书描述了操作热交换器的优选实施例和示例,因此应解释为说明性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可以修改和/或相互结合所述示例,而不脱离本文所述范围。此外,一个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可以与其他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相结合,以便根据需要提供进一步的实施例或示例。本申请引用、讨论、标识或提到的所有参考文献都通过引用完整合并于此。

Claims (29)

1.一种热交换器,包括:
第一流动路径,其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进气口与排气口之间;
第二流动路径,其处于所述热交换器的进气口与排气口之间;
流体导管,其包括:
第一冷却区域,其位于所述第一流动路径内;和
第二冷却区域,其位于所述第二流动路径内;
空气流发生器,其被配置为使空气移动通过所述第一流动路径和所述第二流动路径;
至少一个分配器,其被配置为在使所述分配器分配蒸发液体的湿模式以及在使所述分配器不分配蒸发流体的干模式下操作,所述至少一个分配器被定位成在所述第一冷却区域和所述第二冷却区域中的至少一者上分配蒸发液体;和
控制器,其与所述空气流发生器和所述分配器连通,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调节通过所述第一流动路径和所述第二流动路径的空气流,并且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设定所述至少一个分配器的分配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空气流发生器包括与所述第一流动路径连通的第一风扇和与所述第二流动路径连通的第二风扇,其中所述控制器调节所述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中的每个的风扇速度,其中所述第一风扇的风扇速度独立于所述第二风扇的风扇速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还包括流量调节器,其与所述控制器连通并位于所述第一流动路径和所述第二流动路径中的至少一者内,所述流量调节器被配置为调节通过相应空气流动路径的空气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流量调节器包括第一阻尼器,其位于所述第一流动路径内,所述第一阻尼器被配置为能设定到完全打开位置、完全关闭位置或完全打开与完全关闭位置之间的多个中间位置,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设定所述第一阻尼器的位置。
5.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流量调节器包括第二阻尼器,其位于所述第二流动路径内,所述第二阻尼器被配置为能设定到完全打开位置、完全关闭位置或完全打开与完全关闭位置之间的多个中间位置,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设定所述第二阻尼器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空气流发生器由与所述第一流动路径和所述第二流动路径连通的单个风扇组成。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还包括:第一进气口,空气通过该第一进气口被吸入所述第一流动路径;以及第二进气口,空气通过该第二进气口被吸入所述第二流动路径,其中所述流量调节器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进气口处的至少一个调节阻尼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分配器包括:第一分配器,其位于所述第一流动路径内,以在所述第一冷却区域上分配蒸发流体;以及第二分配器,其位于所述第二流动路径内,以在所述第二流体区域上分配蒸发流体,
其中所述第一分配器和所述第二分配器都被配置为在使所述分配器分配蒸发液体的湿模式和在使所述分配器不分配蒸发流体的干模式下操作,并且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设定所述第一分配器和所述第二分配器的分配模式,使得所述第一分配器的分配模式独立于所述第二分配器的分配模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一分配器或所述第二分配器中的一个在湿模式下操作,同时使另一个分配器在干模式下操作。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产生通过所述第一流动路径的第一空气流速,并产生通过所述第二流动路径的第二空气流速,其中所述第一空气流速与所述第二空气流速不同。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监测过程参数,所述过程参数包括预定设定点、热交换器性能系数、水成本与使用系数、能源成本与使用系数以及热交换器外部的环境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至少部分地基于所监测到的过程参数来确定通过所述第一流动路径和所述第二流动路径的合适空气流速以及所述第一分配器和所述第二分配器的合适分配模式,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调节通过所述第一流动路径和所述第二流动路径中的每个的流速,以对应于由所述控制器为每个流动路径确定的相应的合适空气流速,并且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分配器和所述第二分配器的分配模式设定到由所述控制器确定的合适分配模式。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热交换器是间接热交换器,并且所述第一冷却区域和所述第二冷却区域包括盘绕构造或板构造中的至少一者。
14.一种操作热交换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经由导管将流体输送通过所述热交换器,所述导管包括:第一冷却区域,其位于间接热交换器的第一空气流动路径内;以及第二冷却区域,其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二空气流动路径内,所述第一冷却区域定位于第一分配器的分配区中,而所述第二冷却区域定位于第二分配器的分配区内;
使用控制器监测过程参数,所述过程参数包括预定设定点、热交换器性能系数、水使用系数、能源使用系数以及热交换器外部的环境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使用控制器至少部分地基于所监测到的过程参数来确定第一操作空气流速、第二操作空气流速、第一操作分配模式和第二操作分配模式;
以第一操作空气流速产生通过第一空气流动路径的空气流;
以第二操作空气流速产生通过第二空气流动路径的空气流;
在第一操作分配模式下操作第一分配器;并且
在第二操作分配模式下操作第二分配器,
其中第一操作分配模式和第二操作分配模式与湿模式和干模式中的至少一种相对应,从而所述分配器当在湿模式下操作时在冷却区域上分配至少一些蒸发液体,而所述分配器当在干模式下操作时不会分配蒸发液体。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分配模式与湿模式相对应,而所述第二分配模式与干模式相对应。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空气流速与所述第二空气流速不同。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产生通过所述第一流动路径的空气流涉及操作与所述第一流动路径连通的第一风扇,
其中产生通过第二空气流动路径的空气流涉及操作与所述第二流动路径连通的第二风扇,
其中确定所述第一操作空气流速涉及为第一风扇选择风扇速度,并且
其中确定所述第二操作空气流速涉及为第二风扇选择风扇转速。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第一风扇的风扇速度与第二风扇的风扇速度不同。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控制器与位于第一空气流动路径中的第一空气流调节器和位于第二空气流动路径中的第二空气流调节器连通,
其中确定所述第一操作空气流速涉及为第一空气流调节器选择第一设置,
其中确定所述第二操作空气流速涉及为第二空气流调节器选择第二设置,
其中产生通过所述第一流动路径的空气流涉及在第一设置下操作第一空气流调节器,并且
其中产生通过所述第二空气流动路径的空气流涉及在第二设置下操作第二空气流调节器。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产生通过所述第一流动路径和所述第二流动路径的空气流涉及操作被定位成与第一空气流动路径和第二空气流动路径二者连通的单个风扇。
21.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第一操作分配模式涉及确定第一分配器阀设置,
其中确定所述第二操作分配模式涉及确定第二分配器阀设置,
其中在第一操作分配模式下操作第一分配器涉及在第一分配器阀设置下操作第一分配器,并且
其中在第二操作分配模式下操作第二分配器涉及在第二分配器阀设置下操作第二分配器。
22.一种热交换器网络,包括:
多个热交换器,每个热交换器包括:
空气流动路径,其处于热交换器进口和热交换器排气口之间;
空气流发生器,其被配置为使空气移动通过空气流动路径;
流体导管,其包括位于空气流动路径内的冷却区域;和
分配器,其位于空气流动路径内以在冷却区域上分配蒸发液体,所述分配器被配置为在其中分配器在冷却区域上分配蒸发液体的湿模式和在其中分配器不分配蒸发液体的干模式下操作;以及
控制器,其与所述多个所述热交换器中的每个连通,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调节通过热交换器的流动路径的空气流,并控制热交换器的分配器的操作,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监测过程参数,所述过程参数包括预定设定点、热交换器性能系数、水成本与使用系数、能源成本与使用系数以及热交换器外部的环境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至少部分地基于所监测到的过程参数来确定用于所述多个热交换器中的每个的合适空气流速以及合适蒸发液体分配模式,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将通过所述多个热交换器之中的各热交换器的流动路径的空气流速设定到用于所述热交换器的相应确定的合适空气流速,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将所述多个热交换器之中的各间接热交换器的分配器的分配模式设定到用于所述热交换器的相应确定的合适蒸发液体分配模式,并且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使各热交换器的一个或多个分配器在湿模式下操作,同时使各分配器中的至少一个在干模式下操作。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热交换器网络,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将通过具有在湿模式下操作的分配器的空气流动路径的空气流设定在第一空气流速,同时将通过具有在干模式下操作的分配器的空气流动路径的空气流设定在第二空气流速。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热交换器网络,其中所述第二空气流速大于所述第一空气流速。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热交换器网络,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设定通过具有在湿模式下操作的分配器的所有空气流动路径的相同空气流速,并被配置为设定通过具有在干模式下操作的分配器的所有空气流动路径的相同空气流速。
26.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热交换器网络,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以单个模块开始,并根据需要添加模块,并且一旦所有模块都正在操作,所述控制器就同步风扇速度以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
27.一种热交换器组件,其包括间接热交换器和直接热交换器,该组件包括:
第一流动路径,其位于间接热交换器的进气口与排气口之间;
第二流动路径,其位于直接热交换器的进气口与排气口之间;
流体导管,其包括:
第一冷却区域,其位于所述第一流动路径内;和
第二冷却区域,其位于所述第二流动路径内;
空气流发生器,其被配置为使空气移动通过所述第一流动路径和所述第二流动路径;
至少一个分配器,被配置为在使分配器分配蒸发液体的湿模式和在使分配器不分配蒸发流体的干模式下操作,所述至少一个分配器被定位成在第一冷却区域和第二冷却区域中的至少一个上分配蒸发液体;以及
控制器,其与所述空气流发生器和所述分配器连通,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调节通过所述第一流动路径和所述第二流动路径的空气流,并且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设定所述至少一个分配器的分配模式。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热交换器组件,其中所述空气流发生器包括与第一流动路径连通的第一风扇和与第二流动路径连通的第二风扇,其中所述控制器调节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中的每个的风扇速度,其中第一风扇的风扇速度独立于第二风扇的风扇速度。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热交换器组件,还包括流量调节器,其与所述控制器连通并位于所述第一流动路径和所述第二流动路径中的至少一个内,所述流量调节器被配置为调节通过相应的流动路径的空气流。
CN201880074015.9A 2017-11-15 2018-11-14 热交换器操作的自动控制 Pending CN11135689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5/814,032 US10619953B2 (en) 2017-11-15 2017-11-15 Automated control of heat exchanger operation
US15/814,032 2017-11-15
PCT/US2018/061038 WO2019099510A1 (en) 2017-11-15 2018-11-14 Automated control of heat exchanger operation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56891A true CN111356891A (zh) 2020-06-30

Family

ID=66433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74015.9A Pending CN111356891A (zh) 2017-11-15 2018-11-14 热交换器操作的自动控制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Link
US (2) US10619953B2 (zh)
EP (1) EP3710770B1 (zh)
JP (1) JP7221288B2 (zh)
KR (1) KR102460850B1 (zh)
CN (1) CN111356891A (zh)
AU (1) AU2018367477B2 (zh)
BR (1) BR112020009399B1 (zh)
CA (1) CA3080658C (zh)
ES (1) ES2968431T3 (zh)
MX (1) MX2020005019A (zh)
RU (1) RU2748981C1 (zh)
WO (1) WO2019099510A1 (zh)
ZA (1) ZA2020026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41374B2 (en) * 2008-12-22 2012-03-27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Multi-mode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with evaporative cooling
US11022374B2 (en) * 2018-09-11 2021-06-01 Munters Corporation Staged spray indirect evaporative cooling system
MX2021005799A (es) 2018-12-13 2021-07-02 Baltimore Aircoil Co Inc Sistema de control de respuesta de falla de un arreglo de ventiladores.
EP3942241A4 (en) 2019-03-19 2022-11-23 Baltimore Aircoil Company, Inc. HEAT EXCHANGER WITH FLAG REDUCTION ARRANGEMENT BYPASS
CN110411243A (zh) * 2019-08-09 2019-11-05 山东密友机械有限公司 烟气余热回收可拆卸喷淋除尘换热器
CA3163716A1 (en) 2019-12-11 2021-06-17 Baltimore Aircoil Company, Inc. Heat exchanger system with machine-learning based optimization
MX2022014251A (es) 2020-05-12 2023-02-22 Baltimore Aircoil Co Inc Sistema de control de torre de enfriamiento.
US11976882B2 (en) 2020-11-23 2024-05-07 Baltimore Aircoil Company, Inc. Heat rejection apparatus, plume abatement system, and method
CN113418406B (zh) * 2021-06-07 2022-09-30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冷却散热装置
US20230097411A1 (en) * 2021-09-28 2023-03-30 SaeHeum Song Water-Mediated Thermal Conditioning System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6174A (zh) * 1999-03-08 2000-09-13 巴尔的摩汽圈公司 低型热交换系统及减少水耗的方法
US6427461B1 (en) * 2000-05-08 2002-08-06 Lennox Industries Inc. Space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outdoor air and refrigerant heat control of dehumidification of an enclosed space
JP2004200344A (ja) * 2002-12-18 2004-07-15 Fujitsu Ltd 通信装置、及び冷却用ファンユニットとその運転制御方法
JP2007285620A (ja) * 2006-04-18 2007-11-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室外機
CN101356414A (zh) * 2005-11-08 2009-01-28 莱斯利·A·史罗姆 多级混合式蒸发冷却系统
US20110100593A1 (en) * 2009-11-04 2011-05-05 Evapco, Inc. Hybrid heat exchange apparatus
CN103534532A (zh) * 2010-09-17 2014-01-22 伊沃普欧公司 混合式热交换设备和操作该设备的方法
CN203893697U (zh) * 2014-06-09 2014-10-22 兰州交通大学 运用于直流换流站外冷却系统的蒸发冷却机组
CN104239597A (zh) * 2014-07-02 2014-12-24 新菱空调(佛冈)有限公司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冷却塔建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1008322A1 (ru) * 1981-12-05 1983-03-30 Центральны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 Проектно-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По Проектированию Оборудования Для Целлюлозно-Бумажной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Теплорекуперационный агрегат
US5435382A (en) * 1993-06-16 1995-07-25 Baltimore Aircoil Company, Inc. Combination direct and indirect closed circuit evaporative heat exchanger
JP2000249478A (ja) * 1999-02-26 2000-09-14 Toshiba Plant Kensetsu Co Ltd 冷却塔
US6142219A (en) * 1999-03-08 2000-11-07 Amstead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Closed circuit heat exchange system and method with reduced water consumption
US7310958B2 (en) 2004-03-08 2007-12-25 Baltimore Aircoil Company, Inc. Control of heat exchanger operation
JP4505436B2 (ja) * 2006-06-19 2010-07-21 東洋熱工業株式会社 冷却塔群の省エネルギー運転方法及びこれに用いる冷却塔群
CN101946223B (zh) 2008-02-15 2014-01-08 惠普开发有限公司 用于冷却计算机系统的方法和系统
EP2151538B8 (de) 2008-08-06 2017-05-03 Hawa Sliding Solutions AG Vorrichtung mit einem Laufwerk zum Halten von Platten, Laufwerk, Laufschiene und Trennelement
US8676385B2 (en) 2011-04-21 2014-03-18 Evapco, Inc. Method for operating a heat exchanger unit
US10031535B2 (en) * 2011-10-21 2018-07-24 Prime Datum, Inc. Direct drive fan system with variable process control
US9279619B2 (en) * 2013-03-15 2016-03-08 Baltimore Aircoil Company Inc. Cooling tower with indirect heat exchanger
US10132577B2 (en) 2014-01-20 2018-11-20 Baltimore Aircoil Company, Inc. Adiabatic refrigerant condenser controls system
CN108603724A (zh) * 2015-12-08 2018-09-28 黄利华 具有多层冷却单元的冷却塔
RU2721956C2 (ru) * 2016-01-08 2020-05-25 Эвапко, Инк. Улучшение производительности по теплообмену оребренного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а с эллиптической рабочей поверхностью
US10619898B2 (en) 2017-02-09 2020-04-14 Baltimore Aircoil Company, Inc. Water recircul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6174A (zh) * 1999-03-08 2000-09-13 巴尔的摩汽圈公司 低型热交换系统及减少水耗的方法
US6427461B1 (en) * 2000-05-08 2002-08-06 Lennox Industries Inc. Space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outdoor air and refrigerant heat control of dehumidification of an enclosed space
JP2004200344A (ja) * 2002-12-18 2004-07-15 Fujitsu Ltd 通信装置、及び冷却用ファンユニットとその運転制御方法
CN101356414A (zh) * 2005-11-08 2009-01-28 莱斯利·A·史罗姆 多级混合式蒸发冷却系统
JP2007285620A (ja) * 2006-04-18 2007-11-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室外機
US20110100593A1 (en) * 2009-11-04 2011-05-05 Evapco, Inc. Hybrid heat exchange apparatus
CN103534532A (zh) * 2010-09-17 2014-01-22 伊沃普欧公司 混合式热交换设备和操作该设备的方法
CN203893697U (zh) * 2014-06-09 2014-10-22 兰州交通大学 运用于直流换流站外冷却系统的蒸发冷却机组
CN104239597A (zh) * 2014-07-02 2014-12-24 新菱空调(佛冈)有限公司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冷却塔建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503068A (ja) 2021-02-04
EP3710770C0 (en) 2023-12-27
RU2748981C1 (ru) 2021-06-02
EP3710770A1 (en) 2020-09-23
AU2018367477B2 (en) 2021-10-14
JP7221288B2 (ja) 2023-02-13
WO2019099510A1 (en) 2019-05-23
US20190145721A1 (en) 2019-05-16
KR20200071128A (ko) 2020-06-18
BR112020009399B1 (pt) 2023-03-21
ES2968431T3 (es) 2024-05-09
EP3710770A4 (en) 2021-08-11
CA3080658C (en) 2022-08-09
CA3080658A1 (en) 2019-05-23
MX2020005019A (es) 2020-08-13
EP3710770B1 (en) 2023-12-27
US11092394B2 (en) 2021-08-17
US20200217602A1 (en) 2020-07-09
BR112020009399A2 (pt) 2020-11-03
US10619953B2 (en) 2020-04-14
ZA202002673B (en) 2021-10-27
AU2018367477A1 (en) 2020-05-14
KR102460850B1 (ko) 2022-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56891A (zh) 热交换器操作的自动控制
US9696048B2 (en) Compact desiccant cooling system
CN101990617B (zh) 温湿度调节装置及温湿度调节方法
US20090075581A1 (en) Cooling and ventilation device
US20130050931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oling a processing system
CN112954955A (zh) 一种冷却系统和数据中心
US20040099002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cooling coolants or recooling media, or for obtaining cold from an air current
US9763363B2 (en) Climate control system for data center
JP7378231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2003121024A (ja) 統合型熱源システム
GB2540139A (en) Evaporative cooler apparatus and method
JP5099843B2 (ja) 温湿度調整装置
KR102221020B1 (ko) 서버룸의 공기조화시스템
CN114745899A (zh) 流体调节和分配系统中的基于压力的调控设计
CN118103638A (zh) 流体输送网络和方法
CN104482639B (zh) 空调温湿度独立处理一体系统
JP2016038187A (ja) 冷却塔
JP2023137319A (ja) 空調システム
CN116358068A (zh) 用于向调节空间中的多个区域提供加热或冷却的方法及hvacr系统
CN114484643A (zh) 一种换热量控制方法、冷却装置及制冷系统
JP2013122350A (ja) 温湿度調整装置
ITPD20090294A1 (it) Sistema indipendente di deumidificazione dell' ari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