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03724A - 具有多层冷却单元的冷却塔 - Google Patents

具有多层冷却单元的冷却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03724A
CN108603724A CN201580085792.XA CN201580085792A CN108603724A CN 108603724 A CN108603724 A CN 108603724A CN 201580085792 A CN201580085792 A CN 201580085792A CN 108603724 A CN108603724 A CN 1086037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ooling
basin
reception basin
recep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8579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利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86037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037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C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WITHOUT CHEMICAL INTERACTION
    • F28C1/00Direct-contact trickle coolers, e.g. cooling towers
    • F28C1/04Direct-contact trickle coolers, e.g. cooling towers with cross-current on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5/00Component parts of trickle coolers
    • F28F25/02Component parts of trickle coolers for distributing, circulating, and accumulating liquid
    • F28F25/04Distributing or accumulator trough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5/00Component parts of trickle coolers
    • F28F2025/005Liquid collection; Liquid treatment; Liquid recirculation; Addition of make-up liqui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却塔,包括塔壳,泵送装置,储水箱,至少一个冷却组件,和风扇单元。冷却组件包括第一多层冷却单元,包括第一集水盆,设置在第一集水盆下方的第一填充材料单元,和设置在第一填充材料单元下方并连接储水箱的第一接水盆。第二多层冷却单元包括连接储水箱的第二集水盆和设置在第二集水盆下方的第二填充材料单元。第二集水盆中的冷却水布置成分布在第二填充材料单元上。流到第二集水盆中的水可以直接收集在储水箱中。

Description

具有多层冷却单元的冷却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至少两个多层冷却单元的冷却塔,有助于在各种系统中有效和高效地冷却水。
背景技术
图1显示了传统的冷却塔,如用于传统空调系统的冷却塔,通常包括塔壳10P,塔壳10P具有设置在塔壳两侧部的进气口11P,设置在塔壳10P顶部的出气口12P,设置在塔壳10P底部的储水箱13P,间隔设置在塔壳10P顶部的两个进水口14P,设置在塔壳10P的底部并与储水箱13P连通的出水口15P,在塔壳10P中和位于两个进水口14P下方的位置处分别设置两个填充材料单元16P,以及在塔壳10P的顶部处并在两个进水口14P之间的位置的风扇单元17P。
如图2所示,示出了冷却水的循环周期。传统的冷却塔还包括设置在塔壳10P中用于泵送冷却水的泵送装置18P。储水箱13P通过泵送装置18P连接到冷凝器100P,使得在储水箱13P中收集的水被泵送到冷凝器100P以吸收热量能。冷凝器100P可以是空调系统的热交换装置。离开冷凝器100P的水布置成泵送到进水口14P。通常情况下,传统的冷却水还包括两个分别可旋转地安装在进水口14P上的喷嘴19P,其中通过进水口14P的水均匀地喷洒在相应的填充材料单元16P上。
落在填充材料单元16P上的水自然地沿着填充材料单元16P由上而下的方式流动并在其中形成薄水膜。同时,环境空气布置成横向穿过塔壳10P,从进气口11P到出气口12P。由于环境空气的温度低于通过填充材料单元16P的水的温度,所以环境空气和水膜布置成进行热交换,使得环境空气将从薄水膜中提取热能。通过填充材料单元16P的水最终被收集在储水箱13P中并准备好进行另一个循环周期。环境空气从薄水膜吸收热能后通过出气口12P排放到环境大气中。
上述传统冷却塔相关的缺点很多。首先,为了实现薄水膜的相对有效冷却性能,填充材料单元16P的厚度必须非常大。例如,对于空调系统300RT,填充材料单元16P一般需要的最小厚度是900mm。对于特定的冷却性能,填充材料单元16P的厚度越大,材料的消耗越大。
此外,由于填充材料单元16P的尺寸相对较大,为了将冷却水均匀地喷洒到填充材料单元16P上,喷嘴必须旋转。另外,冷却水的喷射压力必须足够高。这意味着泵送装置18P必须使用更多的动力。
第三,填充材料单元16P沿其横向具有不均匀的传热性能。如图2所示,环境空气从气进口11P被吸入塔壳10P并通过出气口12P排出。当环境空气通过填充材料单元16P时,它连续地与薄水膜进行热交换。结果,当空气通过填充材料单元16P时,环境空气和薄水膜之间的温度差沿着其横向减小。结果,当空气从气进口11P流到出气口12P时,热交换效率会降低。
第四,从效率的观点看来,泵送装置18P的能量消耗受到环境空气通过填充材料单元16P的速率的影响或决定。填充材料单元16P由于其固有的厚度而对空气具有预定量的阻力。反过来说,填充材料单元16P的厚度受到冷却水分布在填充材料单元16P上的方式影响。
因此,传统冷却塔中的每个部件,例如上述冷却塔,都在冷却塔的整体性能和效率中起影响作用。为了提高冷却塔的整体效率,必须改进部件中的每个组件。实际情况是,同时改进所有这些组件是非常困难和昂贵的。
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更有效率,更有效能并且能够节省电能和原材料的冷却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某些变型提供了一种冷却塔,其包括至少两个多层冷却单元,有助于有效且有效率地冷却水。
本发明的某些变型提供了一种冷却塔,其包括至少两个多层冷却单元,其中冷却水并行地输送到两个多层冷却单元。
本发明的某些变型提供了一种冷却塔,其包括至少两个多层冷却单元,多层冷却单元能够因应本发明操作的环境以上下方式或并排方式布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连接热换装置的冷却塔,包括:
一塔壳,塔壳具有至少一个进气口和至少一个出气口;
一设置在塔壳内的泵送装置;
一储水箱,设置在塔壳的底部,用于储存预定量的冷却水;
至少一个冷却组件,冷却组件包括:
一第一多层冷却单元,包括:
一连接至储水箱的第一集水盆,储水箱中的冷却水被布置成泵送到第一集水盆;
一设置在第一集水盆下方的第一填充材料单元,第一集水盆中的冷却水布置成均匀地分布在第一填充材料单元上;和
一设置在第一填充材料单元下方并连接储水箱的第一接水盆,由第一填充材料单元流出的冷却水收集在第一接水盆中;和
一第二多层冷却单元,第二多层冷却单元包括:
一连接至储水箱的第二集水盆,储水箱中的冷却水被布置成泵送到第二集水盆;和
一设置在第二集水盆下方的第二填充材料单元,第二集水盆中的冷却水布置成分布在第二填充材料单元上,流到第二集水盆中的水可以直接收集在储水箱中;和
一设置在塔壳中的风扇单元,用于抽吸空气由进气口的流到出气口,收集在储水箱中的冷却水布置成以平行方式导流回到第一集水盆和第二集水盆,预定量的空气可从进气口抽进,并与流经第一填充材料单元和第二填充材料单元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以降低冷却水的温度,空气由冷却水吸收热能后通过出气口排出第一填充材料单元和第二填充材料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冷却塔的示意图。
图2是传统冷却塔的另一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冷却塔的俯视图。
图4是冷却塔沿图3的A-A平面的截面侧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冷却塔的示意图,示出了冷却水的循环路径。
图6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冷却塔的第一集水盆的俯视图,示出了冷却水的循环路径。
图7是第一集水盆沿图6的B-B平面的截面图。
图8是第一集水盆沿图6的C-C平面的截面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冷却塔的第二集水盆的俯视图,示出了冷却水的循环路径。
图10是第二集水盆沿图9的D-D平面的截面图。
图11是第二集水盆沿图9的E-E平面的截面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冷却塔的第三集水盆的俯视图,示出了冷却水的循环路径。
图13是第二集水盆沿图12的F-F平面的截面图。
图14是第三集水盆沿图12的G-G平面的截面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接水盆的一种替代结构。
图16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冷却塔的一种替代模式,示出了第一集水盆的俯视图。
图17是集水盆沿图15的H-H平面的截面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替代模式的第二集水盆的俯视图。
图19是集水盆沿图17的I-I平面的截面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替代模式的第三集水盆的俯视图。
图21是集水盆沿图19的J-J平面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是本发明实施时的较佳方式,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说明只是作为本发明一般原理的说明。
如图3至图14所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冷却塔。冷却塔1用于连接到热换装置900,如空调系统的冷凝器。广义地说,冷却塔可包括具有至少一个进气口11和至少一个出气口12的塔壳10,设置在塔壳10中的泵送装置20,储水箱30,至少一个冷却组件100,其包括第一多层冷却单元40和第二多层冷却单元50,以及风扇单元70。
储水箱30可以设置在塔壳10的底部,用于储存预定量的冷却水。
第一多层冷却单元40可包括第一集水盆41,第一填充材料单元42和第一接水盆43。第一集水盆41可连接至储水箱30。储水箱30中的冷却水可泵送到第一集水盆41。
第一填充材料单元42可以设置在第一集水盆41的下方。第一集水盆41中的冷却水可以布置成均匀地分布在第一填充材料单元42上。
第一接水盆43可设置在第一填充材料单元42的下方,并连接到储水箱30,其中由第一填充材料单元42流出的冷却水能够收集在第一接水盆43中。
第二多层冷却单元50可包括第二集水盆51和第二填充材料单元52。第二集水盆51可连接至储水箱30,其中,储水箱30中的冷却水可泵送到第二集水盆51。
第二填充材料单元52可设置在第二集水盆51的下方,其中,第二集水盆51中的冷却水可以布置成均匀地分布在第二填充材料单元52。在第二集水盆51中流动的水可以直接收集在储水箱30中。
风扇单元70可以设置在塔壳10中,用于抽吸空气由进气口11的流到出气口12。收集在储水箱30中的冷却水可导流以平行方式流到第一集水盆31和第二集水盆41。同时,预定量的空气可从进气口11抽进,并与流经第一填充材料单元42和第二填充材料单元52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以降低冷却水的温度。空气由冷却水吸收热能后可通过出气口12排出第一填充材料单元42、第二填充材料单元52和塔壳10。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安装本发明的冷却塔可以降低冷却水或其他液体的温度,冷却水或其他液体可以在热换装置900中循环,由热换装置900中提取热能,或由安装有热换装置900的系统中提取热能。例如,热换装置900可以是空调系统中的冷凝器。冷却塔也可以安装在发电厂,化工厂,工厂或其他工业或化学系统中。
塔壳10可具有矩形横截面,其具有顶侧101,底侧和四个外周侧102。塔壳10可在塔壳10的四个外周侧102上分别具有形成总共四个进气口11。明显地,塔壳10可以具有多种不同横截面的实施方式,以适应不同的操作环境和容纳任何数量的冷却组件100。
泵送装置20可以连接在热换装置900和多层冷却单元40,50之间,用于冷却水在冷却塔和热换装置900之间循环。
如图5所示,冷却塔的冷却组件100可包括沿垂直方向布置的多个多层冷却单元。冷却塔可以具有至少两个多层冷却单元,例如上述的第一多层冷却单元40和第二多层冷却单元50。然而,实际上,多层冷却单元的数量可以根据冷却塔的使用环境而变化。类似地,本发明的冷却塔可包括多个冷却组件100,其可容纳在塔壳10中,以降低冷却水的温度。图3和图4示出了总共包括四个冷却组件100的冷却塔。在每个冷却组件100内,总共采用了三个多层冷却单元。所以,每个冷却组件100还可包括设置在第一多层冷却单元40和第二多层冷却单元50之间的第三多层冷却单元60。第一至第三多层冷却单元40、50、60以垂直方式定位和支撑。图4和图5示出了第一至第三多层冷却单元40、50、60的两种不同配置。
第三多层冷却单元60在结构上与第一多层冷却单元40相同。因此,第三多层冷却单元60可包括第三集水盆61,第三填充材料单元62和第三接水盆63。第三集水盆61可连接到储水箱30。储水箱30中的冷却水可以泵送到第三集水盆61。
第三填充材料单元62可设置在第三集水盆61的下方。第三集水盆61中的冷却水可以布置成均匀地分布在第三填充材料单元62上。
第三接水盆63可设置在第三填充材料单元62的下方,并可连接到储水箱30,其中由第三填充材料单元62流出的冷却水可以收集在第三接水盆63中。第三接水盆中收集的冷却水可以引导流回到储水箱30。
如图4至图5所示,第三接水盆63和第一接水盆43可连接到共用收集管104,收集管104由第三接水盆63和第一接水盆43延伸至储水箱30,用于引导接收在第三接水盆63和第一接水盆43中的冷却水流至储水箱30,以进行另一个循环周期。
如图2至图5所示,塔壳10还可具有进水口13和出水口14。进水口13连通第一至第三集水盆41、51、61至热换装置900。冷却水由热换装置900被引导流过进水口13,并通过多条连接管103分配到第一集水盆41,第二集水盆51和第三集水盆。
为了控制和管理进入第一至第三集水盆41、51、61的冷却水的流速,第一多层冷却单元40还可包括设置在相应的连接管103用于控制流入第一集水盆41的水的流量的第一水控阀44。同样地,第二多层冷却单元50还可包括设置在相应的连接管103用于控制流入第二集水盆51的水的流量的第二水控阀54。此外,第三多层冷却单元60还可包括设置在相应的连接管103用于控制流入第三集水盆61的水的流量的第三水控阀64。
如图6至图8所示,第一集水盆41可具有细长的横截面并具有第一内侧壁411,第一外侧壁412和在第一内侧壁411和第一外侧壁412之间延伸的第一底壁413。第一集水盆41具有收集腔415,收集腔415由第一内侧壁411,第一外侧壁412与第一底壁413之间的空间构成。
此外,第一集水盆41还具有由第一底壁413向上延伸的第一隔壁415,以将收集腔414分成第一导水隔室4141和第一配水隔室4142,并将第一底壁413分成第一内部4131和第一外部4132,其中第一导水隔室4141在第一内侧壁411,第一隔壁415和第一底壁413的第一内部4131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一配水隔室4142在第一隔壁415,第一外侧壁412和第一底壁413的第一外部4132之间的空间构成。
第一集水盆41还可具有多个第一通孔416,第一通孔416间隔地设置在第一隔壁415和第一底壁413的第一外部4132上,用于给冷却水通过。值得一提的是,设置在第一底壁413上的第一通孔416可以预定方式阵列,其中特定行中的每个通孔416的中心可设置成不与下一上排或下一下排的通孔416的中心对齐。此外,上排的每两个相邻的通孔416可设置成与相邻的上排或下排的相应的通孔416构成三角形分布,如图7所示。所有通孔416可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尺寸。
第一集水盆41还可包括设置在第一内侧壁411的第一集口417,其中第一集口417可连接至塔壳10的进水口13和第一水控阀44,以使存储在储水箱30中的冷却水能够通过第一集口417泵送到第一集水盆41中。
如图8所示,通过第一集口417的冷却水可布置成临时存储在第一水导隔室4141中。第一水导隔室4141中的冷却水可以通过其相应的通孔416穿过第一隔壁415,并进入第一水配隔室4142。
第一水配隔室4142中的冷却水然后能够流过底壁413的第一外部4132上的通孔416,并最终到达第一填充材料单元42。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使用第一隔壁414来预分配来自第一水导隔室4141的冷却水,第一水配室4142中的冷却水的流速和高度可以在整个过程中变得大致相同。这现象确保冷却水可沿第一填充材料单元42的横向均匀分布。
如图9至图11所示,除了没有任何第一接水盆43之外,第二多层冷却单元50的结构在结构上与第一多层冷却单元40的结构相同。具体来说,第二集水盆51也可具有细长的横截面,并具有第二内侧壁511,第二外侧壁512和在第二内侧壁511和第二外侧壁512之间延伸的第二底壁513。第二集水盆51具有收集腔514,收集腔514在第二内侧壁511,第二外侧壁512和第二底壁513之间的空间构成。
此外,第二集水盆51还具有由第二底壁513向上延伸的第二隔壁515,以将收集腔514分成第二导水隔室5141和第二配水隔室5142,并将第二底壁513分成第二内部5131和第二外部5132,其中第二导水隔室5141在第一内侧壁511,第二隔壁514和第二底壁513的内侧部分5131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二配水隔室5142在第二隔壁514,第二外侧壁512和第二底壁513的外部5132之间的空间构成。
第二集水盆51还可具有多个第二通孔516,第二通孔516间隔地设置在第二隔壁514和第二底壁513的外部5132上,用于给冷却水通过。值得一提的是,设置在第二底壁513上的第二通孔516可以预定方式阵列,其中特定行中的每个通孔516的中心可设置成不与下一上排或下一下排的通孔516的中心对齐。此外,上排的每两个相邻的通孔516可设置成与相邻的上排或下排的相应的通孔516构成三角形分布,如图10所示。所有通孔516可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尺寸。
第二集水盆51还可包括设置在第二内侧壁511的第二集口517,其中第二集口517可连接至塔壳10的进水口13和第二水控阀54,以使存储在储水箱20中的冷却水能够通过第二集口517泵送到第二集水盆51中。
如图11所示,通过第二集口517的冷却水可布置成临时存储在第二水导隔室5141中。第二水导隔室5141中的冷却水可以通过其相应的通孔516穿过第二隔壁515,并进入第二水配隔室5142。
第二水配隔室5142中的冷却水然后能够流过底壁513的外部5132上的通孔516,并最终到达第二填充材料单元52。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使用第二隔壁515来预分配来自第二水导隔室5141的冷却水,第二水配隔室5142中的冷却水的流速和高度可以在整个过程中变得大致相同。来自第二填充材料单元52的冷却水可以收集在储水箱30中。
如图12至图14所示,第三多层冷却单元60的结构在结构上与第一多层冷却单元40的结构相同。第三集水盆61位于第一接水盆43的下方。具体来说,第三集水盆61也可具有细长的横截面,并具有第三内侧壁611,第三外侧壁612和在第三内侧壁611和第三外侧壁612之间延伸的第三底壁613。第三集水盆61具有第三收集腔614,第三收集腔614在第三内侧壁611,第三外侧壁612和第三底壁613之间的空间构成。
此外,第三集水盆61还具有由第三底壁613向上延伸的第三隔壁615,以将收集腔514分成第三导水隔室6141和第三配水隔室6142,并将第三底壁613分成第三内部6131和第三外部6132,其中第三导水隔室6141在第三内侧壁611,第三隔壁615和第三底壁613的内侧部6131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三配水隔室6142在第三隔壁514,第三外侧壁512和第三底壁513的外部5132之间的空间构成。
第三集水盆61还可具有多个第三通孔616,第三通孔616间隔地设置在第三隔壁615和第三底壁613的外部6132上,用于给冷却水通过。值得一提的是,设置在第三底壁613上的第三通孔616可以预定方式阵列,其中特定行中的每个通孔616的中心可设置成不与下一上排或下一下排的通孔616的中心对齐。此外,上排的每两个相邻的通孔616可设置成与相邻的上排或下排的相应的通孔616构成三角形分布,如图13所示。所有通孔616可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尺寸。
第三集水盆51还可包括设置在第三内侧壁611的第三集口617,其中第三集口617可连接至塔壳10的进水口13和第三水控阀64,以使存储在储水箱60中的冷却水能够通过第三集口617泵送到第三集水盆61中。
如图11所示,通过第三集口617的冷却水可布置成临时存储在第三水导隔室6141中。第三水导隔室6141中的冷却水可以通过其相应的通孔616穿过第三隔壁615,并进入第三水配隔室6142。
第三水配隔室6142中的冷却水然后能够流过底壁613的第三外部6132上的第三通孔616,并最终到达第三填充材料单元62。来自第三填充材料单元62的冷却水可以收集在第三接水盆63中,并且可以被引导以上述方式流回到储水箱30中。
每一个第一接水盆43和第三接水盆63可以略微不同的方式构设。如图15所示,第一多层冷却单元40还可包括设置在第一接水盆43中的第一引导托盘46,其中第一引导托盘46可具有在其上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穿孔461。来自第一填充材料单元42的冷却水可以布置成落入第一引导托盘46,穿过穿孔461,并到达第一接水盆43。
同样地,第三多层冷却单元60还可包括设置在第三接水盆63中的第三引导托盘66,其中第三引导托盘66可具有在其上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三穿孔661。来自第三填充材料单元62的冷却水可以布置成落入第三引导托盘66,穿过第三穿孔661,并到达第三接水盆63。
第一接水盆43和第三接水盆63中的冷却水可以布置成流回到储水箱30。因此,第一接水盆43可进一步具有第一出水口431而第三接水盆63还可具有第三出水口631。第一接水盆43中的冷却水可以通过第一出水口431排出。第三接水盆63中的冷却水可以通过第三出水口631排出。冷却水离开第一至第三接水盆43,53,63后可以由共同的收集管71收集和引导,收集管71连通储水箱30和第一至第三接水盆43,43,63。冷却水通过第二填充材料单元52后可直接落入储水箱30中,如图4至图5所示。
如图16至图21所示,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冷却塔的第一替代模式。除了第一至第三水集水盆41',51',61'之外,第一替代模式类似于优选实施例。在第一替代模式中,第一集水盆41'可具有第一内侧壁411',第一外侧壁412'和在第一内侧壁411'和第一外侧壁412'之间延伸的第一底壁413'。第一通孔416'在第一底壁413'上构成。
此外,第一冷却单元40'还可以包括连接在第一集水盆41'和相应的连接管103之间的第一输水组件45',用于引导冷却水均匀分布在第一集水盆中41'中。第一输水组件45'可包括第一输水管451',第一输水管451'具有第一横向部分4511'和第一纵向部分4512'。
第一横向部分4511'可以穿透第一内侧壁411'并且可从相应的连接管103延伸。第一纵向部分4512'可以沿着第一集水盆41'的纵向延伸并且可在其上构设多个第一导孔4513',使冷却水能够流入第一水集水盆41'。如图17所示,第一导孔4513'可以在第一输水管451'的第一纵向部分4512'的下部构成。当冷却水通过第一输水管451'时,冷却水可以均匀地分布在第一集水盆41'上。
在第一替代模式中,第一集水盆41',第二集水盆51'和第三集水盆61'在结构上可以是相同的。它们如图16至图21中示出。因此,第二集水盆51'可具有第二内侧壁511',第二外侧壁512'和在第二内侧壁511'和第二外侧壁512'之间延伸的第二底壁513'。第二通孔516'可以在第二底壁513'上构成。
此外,第二冷却单元50'还可以包括连接在第二集水盆51'和相应的连接管103之间的第二输水组件55',用于引导冷却水均匀分布在第二集水盆中51'中。第二输水组件55'可包括第二输水管551',第二输水管551'具有第二横向部分5511'和第二纵向部分5512'。
第二横向部分5511'可以穿透第二内侧壁511'并且可从相应的连接管103延伸。第二纵向部分5512'可以沿着第二集水盆51'的纵向延伸并且可在其上构设多个第二导孔5513',使冷却水能够流入第二水集水盆51'。如图18所示,第二导孔5513'可以在第二输水管551'的第二纵向部分5512'的下部构成。当冷却水通过第二输水管551'时,冷却水可以均匀地分布在第二集水盆51'上。
同样地,第三冷却单元60'还可以包括连接在第三集水盆61'和相应的连接管103之间的第三输水组件65',用于引导冷却水均匀分布在第三集水盆中61'中。第三输水组件65'可包括第三输水管651',第三输水管651'具有第三横向部分6511'和第三纵向部分6512'。
第三横向部分6511'可以穿透第三内侧壁651'并且可从相应的连接管103延伸。第三纵向部分5512'可以沿着第三集水盆61'的纵向延伸并且可在其上构设多个第三导孔6513',使冷却水能够流入第三水集水盆61'。如图20所示,第三导孔6513'可以在第三输水管651'的第三纵向部分6512'的下部构成。当冷却水通过第三输水管651'时,冷却水可以均匀地分布在第三集水盆61'上。
本发明虽然根据优选实施例和若干替代方案进行说明和描述,但本发明不会被在本说明书中的特定描述所限制。其他另外的替代或等同组件也可以用于实践本发明。

Claims (25)

1.一种用于连接热换装置的冷却塔,包括:
一塔壳,该塔壳具有至少一个进气口和至少一个出气口;
一设置在该塔壳内的泵送装置;
一储水箱,该储水箱设置在该塔壳的底部,用于储存预定量的冷却水;
至少一个冷却组件,该冷却组件包括:
一第一多层冷却单元,该第一多层冷却单元包括:
一连接至该储水箱的第一集水盆,该储水箱中的冷却水被布置成泵送到该第一集水盆;
一设置在该第一集水盆下方的第一填充材料单元,该第一集水盆中的冷却水布置成均匀地分布在该第一填充材料单元上;和
一设置在该第一填充材料单元下方并连接该储水箱的第一接水盆,由该第一填充材料单元流出的冷却水收集在该第一接水盆中;和
一第二多层冷却单元,该第二多层冷却单元包括:
一连接至该储水箱的第二集水盆,该储水箱中的冷却水被布置成泵送到该第二集水盆;和
一设置在该第二集水盆下方的第二填充材料单元,该第二集水盆中的冷却水布置成分布在该第二填充材料单元上,流到该第二集水盆中的水可以直接收集在该储水箱中;和
一设置在该塔壳中的风扇单元,用于抽吸空气由进气口流到出气口,收集在该储水箱中的冷却水布置成以平行方式导流回到该第一集水盆和该第二集水盆,预定量的空气从该进气口抽进,并与流经该第一填充材料单元和该第二填充材料单元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以降低冷却水的温度,空气由冷却水吸收热能后通过该出气口排出该第一填充材料单元和该第二填充材料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冷却塔,其中该冷却组件进一步包括一设置在该第一多层冷却单元和该第二多层冷却单元之间的第三多层冷却单元,该第三多层冷却单元包括一第三集水盆,一设置在该第三集水盆下方的第三填充材料单元和一设置在该第三填充材料单元下方的第三接水盆,该第三接水盆连接到该储水箱,该第三集水盆中的冷却水布置成均匀地分布在该第三填充材料单元上,由该第三填充材料单元流出的冷却水收集在该第三接水盆中,该第三接水盆中收集的冷却水引导流回到该储水箱。
3.根据权利要求2的冷却塔,其中该塔壳还具有一进水口和一出水口,该进水口连通该第一至第三集水盆至该热换装置,冷却水由该热换装置引导流过该进水口并分配到该第一集水盆,该第二集水盆和该第三集水盆。
4.根据权利要求3的冷却塔,其中该第一多层冷却单元还包括连接该第一集水盆并用于控制流入该第一集水盆的水的流量的第一水控阀。
5.根据权利要求4的冷却塔,其中该第二多层冷却单元还包括连接该第二集水盆并用于控制流入该第二集水盆的水的流量的第二水控阀。
6.根据权利要求5的冷却塔,其中该第三多层冷却单元还包括连接该第三集水盆并用于控制流入该第三集水盆的水的流量的第三水控阀。
7.根据权利要求6的冷却塔,进一步包括一接连该第一接水盆和该第三接水盆至该储水箱的共用收集管。
8.根据权利要求1的冷却塔,其中该第一集水盆具有细长的横截面并具有一第一内侧壁,一第一外侧壁和一在第一内侧壁和第一外侧壁之间延伸的第一底壁,该第一集水盆具有一收集腔,由该第一内侧壁,该第一外侧壁和该第一底壁之间的空间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8的冷却塔,其中该第一集水盆还具有一由该第一底壁向上延伸的第一隔壁,分隔该收集腔成第一导水隔室和第一配水隔室,并分隔该第一底壁成第一内部和第一外部,该第一导水隔室由该第一内侧壁,该第一隔壁和该第一底壁的第一内部之间的空间构成,该第一配水隔室由该第一隔壁,该第一外侧壁和该第一底壁的第一外部之间的空间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冷却塔,其中该第一集水盆还具有多个第一通孔,间隔设置在该第一隔壁和该第一底壁的第一外部上,用于给冷却水通过。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冷却塔,其中该第一集水盆还包括一设置在该第一内侧壁的第一集口,其中该第一集口连接至该塔壳的进水口和该第一水控阀,以使存储在该储水箱中的冷却水能够通过该第一集口泵送到该第一集水盆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的冷却塔,其中该第二集水盆具有细长的横截面并具有一第二内侧壁,一第二外侧壁和一在第二内侧壁和第二外侧壁之间延伸的第二底壁,该第二集水盆具有一收集腔,由该第二内侧壁,该第二外侧壁和该第二底壁之间的空间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冷却塔,其中该第二集水盆还具有一由该第二底壁向上延伸的第二隔壁,分隔该收集腔成第二导水隔室和第二配水隔室,并分隔该第二底壁成第二内部和第二外部,该第二导水隔室由该第二内侧壁,该第二隔壁和该第二底壁的第二内部之间的空间构成,该第二配水隔室由该第二隔壁,该第二外侧壁和该第二底壁的第二外部之间的空间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冷却塔,其中该第二集水盆还具有多个第二通孔,间隔设置在该第二隔壁和该第二底壁的第二外部上,用于给冷却水通过。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冷却塔,其中该第二集水盆还包括一设置在该第二内侧壁的第二集口,其中该第二集口连接至该塔壳的进水口和该第二水控阀,以使存储在该储水箱中的冷却水能够通过该第二集口泵送到该第二集水盆中。
16.根据权利要求2的冷却塔,其中该第三集水盆具有细长的横截面并具有一第三内侧壁,一第三外侧壁和一在第三内侧壁和第三外侧壁之间延伸的第三底壁,该第三集水盆具有一收集腔,由该第三内侧壁,该第三外侧壁和该第三底壁之间的空间构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6的冷却塔,其中该第三集水盆还具有一由该第三底壁向上延伸的第三隔壁,分隔该收集腔成第三导水隔室和第三配水隔室,并分隔该第三底壁成第三内部和第三外部,该第三导水隔室由该第三内侧壁,该第三隔壁和该第三底壁的第三内部之间的空间构成,该第三配水隔室由该第三隔壁,该第三外侧壁和该第三底壁的第三外部之间的空间构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7的冷却塔,其中该第三集水盆还具有多个第三通孔,间隔设置在该第三隔壁和该第三底壁的第三外部上,用于给冷却水通过。
19.根据权利要求18的冷却塔,其中该第三集水盆还包括一设置在该第三内侧壁的第三集口,其中该第三集口连接至该塔壳的进水口和该第三水控阀,以使存储在该储水箱中的冷却水能够通过该第三集口泵送到该第三集水盆中。
20.根据权利要求1的冷却塔,其中该第一多层冷却单元还包括一设置在该第一接水盆中的第一引导托盘,其中该第一引导托盘具有多个第一穿孔间隔设置在其上,使来自该第一填充材料单元的冷却水布置成落入该第一引导托盘,穿过该穿孔,并到达该第一接水盆。
21.根据权利要求1的冷却塔,其中该第二多层冷却单元还包括一设置在该第二接水盆中的第二引导托盘,其中该第二引导托盘具有多个第二穿孔间隔设置在其上,使来自该第二填充材料单元的冷却水布置成落入该第二引导托盘,穿过该穿孔,并到达该第二接水盆。
22.根据权利要求2的冷却塔,其中该第三多层冷却单元还包括一设置在该第三接水盆中的第三引导托盘,其中该第三引导托盘具有多个第三穿孔间隔设置在其上,使来自该第三填充材料单元的冷却水布置成落入该第三引导托盘,穿过该穿孔,并到达该第三接水盆。
23.根据权利要求1的冷却塔,其中该第一集水盆具有一第一内侧壁,一第一外侧壁,一在第一内侧壁和第一外侧壁之间延伸的第一底壁和多个第一通孔在第一底壁上构成,该第一冷却单元还包括一连接在该第一集水盆和该储水箱之间的第一输水组件,用于引导冷却水均匀分布在该第一集水盆中,该第一输水组件包括一第一输水管,该第一输水管具有一第一横向部分和一第一纵向部分,该第一横向部分布置成穿过该第一内侧壁,该第一纵向部分沿着该第一集水盆的纵向延伸并具有多个第一导孔在其上构设,使冷却水能够流入该第一水集水盆。
24.根据权利要求1的冷却塔,其中该第二集水盆具有一第二内侧壁,一第二外侧壁,一在第二内侧壁和第二外侧壁之间延伸的第二底壁和多个第二通孔在第二底壁上构成,该第二冷却单元还包括一连接在该第二集水盆和该储水箱之间的第二输水组件,用于引导冷却水均匀分布在该第二集水盆中,该第二输水组件包括一第二输水管,该第二输水管具有一第二横向部分和一第二纵向部分,该第二横向部分布置成穿过该第二内侧壁,该第二纵向部分沿着该第二集水盆的纵向延伸并具有多个第二导孔在其上构设,使冷却水能够流入该第二水集水盆。
25.根据权利要求3的冷却塔,其中该第三集水盆具有一第三内侧壁,一第三外侧壁,一在第三内侧壁和第三外侧壁之间延伸的第三底壁和多个第三通孔在第三底壁上构成,该第三冷却单元还包括一连接在该第三集水盆和该储水箱之间的第三输水组件,用于引导冷却水均匀分布在该第三集水盆中,该第三输水组件包括一第三输水管,该第三输水管具有一第三横向部分和一第三纵向部分,该第三横向部分布置成穿过该第三内侧壁,该第三纵向部分沿着该第三集水盆的纵向延伸并具有多个第三导孔在其上构设,使冷却水能够流入该第三水集水盆。
CN201580085792.XA 2015-12-08 2015-12-08 具有多层冷却单元的冷却塔 Pending CN10860372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US2015/064455 WO2017099725A1 (en) 2015-12-08 2015-12-08 Cooling tower with multiple-layer cooling unit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03724A true CN108603724A (zh) 2018-09-28

Family

ID=59012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85792.XA Pending CN108603724A (zh) 2015-12-08 2015-12-08 具有多层冷却单元的冷却塔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724798B2 (zh)
CN (1) CN108603724A (zh)
WO (1) WO201709972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748981C1 (ru) * 2017-11-15 2021-06-02 Балтимор Эйркойл Компани, Инк.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работой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а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83101A (en) * 1985-12-26 1987-07-28 Baltimore Aircoil Company, Inc. Cross flow evaporative coil fluid coo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oling
US6070860A (en) * 1998-08-14 2000-06-06 The Marley Cooling Tower Company Crossflow water cooling tower having structure allowing air flow through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US20090283245A1 (en) * 2008-05-19 2009-11-19 Spx Cooling Technologies, Inc. Wet/dry cooling tower and method
US9097465B2 (en) * 2012-04-21 2015-08-04 Lee Wa Wong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multiple-effect evaporative condens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25491A (en) * 1968-03-01 1971-12-07 Nippon Kokan Kk Cleaning apparatus for contaminated gasses
US3598541A (en) * 1969-06-23 1971-08-10 Universal Oil Prod Co Fluid contacting apparatus for fluid-solid contacting chambers
US6527258B2 (en) * 1999-03-19 2003-03-04 Sulzer Chemtech Ag Apparatus for the col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liquid in a column
ATE401114T1 (de) * 2000-05-08 2008-08-15 Sulzer Chemtech Ag Kolonne mit einem boden zwischen füllkörperabschnitten
US6758463B2 (en) * 2001-11-21 2004-07-06 Air Products And Chemicals, Inc. Liquid distributor internal baffling
JP5410044B2 (ja) * 2007-08-16 2014-02-05 日揮株式会社 接触塔及び処理方法
EP2233183B1 (de) * 2009-03-23 2016-02-17 Sulzer Chemtech AG Flüssigkeitsverteiler
CN108027216B (zh) * 2015-08-11 2019-12-27 黄利华 具有多效蒸发式冷凝器的电厂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83101A (en) * 1985-12-26 1987-07-28 Baltimore Aircoil Company, Inc. Cross flow evaporative coil fluid coo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oling
US6070860A (en) * 1998-08-14 2000-06-06 The Marley Cooling Tower Company Crossflow water cooling tower having structure allowing air flow through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US20090283245A1 (en) * 2008-05-19 2009-11-19 Spx Cooling Technologies, Inc. Wet/dry cooling tower and method
US9097465B2 (en) * 2012-04-21 2015-08-04 Lee Wa Wong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multiple-effect evaporative condenser
CN104823013A (zh) * 2012-04-21 2015-08-05 黄利华 具有多层效蒸发式冷凝器的空调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748981C1 (ru) * 2017-11-15 2021-06-02 Балтимор Эйркойл Компани, Инк.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работой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724798B2 (en) 2020-07-28
WO2017099725A1 (en) 2017-06-15
US20180231317A1 (en) 2018-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12025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multiple-effect evaporative condenser
CN104495966B (zh) 一种鼓泡加湿与热泵循环耦合的海水淡化系统及工艺方法
JP6910289B2 (ja) 組み合わせ式コンベクタ
CN107076434B (zh) 水冷分体式空调系统
CN104395687B (zh) 热交换器
CN100451496C (zh) 压缩制冷降膜式蒸发器的制冷剂分配器
CN103727707A (zh) 具有二重冷媒分配装置的全降膜式蒸发器
US20160252277A1 (en) Modulation absorption refrigerator in plate design
KR101874936B1 (ko) 냉각 장치
US20160091215A1 (en) Air Conditioning and Heat Pump System with Evaporative Cooling System
CN102759225A (zh) 一种制冷空调用立管旋流式降膜蒸发器
US20180224209A1 (en) Power Plant with Multiple-Effect Evaporative Condenser
CN104780746A (zh) 一种水冷机柜及含该机柜的地下水冷系统
CN108603724A (zh) 具有多层冷却单元的冷却塔
CN101307990A (zh) 中部进风全逆流闭式冷却塔
CN206235183U (zh) 一种冷冻机冷却系统
CN106574809B (zh) 空调系统与蒸发式冷却系统
CN203964233U (zh) 一种热回收型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CN100451495C (zh) 压缩制冷降膜式蒸发器的制冷剂均匀分配器
CN104329959A (zh) 干湿联合式空气冷却塔
CN201181168Y (zh) 气体热交换装置
US10684076B2 (en) Air conditioning tower
CN207066213U (zh) 一种移动式空气热阱
CN106524825B (zh) 一种膜式蒸发器防垢除垢方法及系统
CN108518832B (zh) 溶液热回收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92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