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54570B - 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输入单元以及测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输入单元以及测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54570B
CN111354570B CN201911299919.4A CN201911299919A CN111354570B CN 111354570 B CN111354570 B CN 111354570B CN 201911299919 A CN201911299919 A CN 201911299919A CN 111354570 B CN111354570 B CN 1113545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or
electrode
side plate
capacitor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9991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54570A (zh
Inventor
山田修平
林和延
关宪一
依田元
瓶子利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oki E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ioki Denki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oki Denki KK filed Critical Hioki Denki KK
Publication of CN1113545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545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545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545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21/00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21/02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by mea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CRESISTORS
    • H01C1/00Details
    • H01C1/01Mounting; Suppor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40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fixed capacitors with other electric elements, the structure mainly consisting of a capacitor, e.g. RC combin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tails Of Resistors (AREA)
  • Measurement Of Current Or Volt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输入单元以及测定装置,其能够将电容器用的电极的安装位置在电阻部件的长度方向上产生的少许偏差对于包含电容器和电阻部件的并联电路的回路的电学特性的影响抑制到最低限度。在由电阻部件(4)与电容器(3A)构成的并联电路的安装结构中,电容器(3A)由一侧电极(11)和另一侧电极(12)形成,一侧电极(11)具有与长度方向(A)平行配置的第一侧板部(11a、11b),另一侧电极(12)具有与长度方向(A)平行配置的第二侧板部(12a、12b),电阻部件(4)中,与侧板部(11a、11b)对应的电阻体(22)及与侧板部(12a、12b)对应的电阻体(23)沿着长度方向(A)分离设置,且经由布线(26)串联连接,电阻体(22)与对应的侧板部(11a、11b)直接相向地定位,且电阻体(23)与对应的侧板部(12a、12b)直接相向地定位,电阻部件(4)以此方式进行安装。

Description

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输入单元以及测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相互并联连接的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具备该安装结构的输入单元、以及具备该输入单元的测定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的一例,本发明的申请人已经提出了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上述提出的安装结构是将构成电压测定设备中的电压输入电阻部的电容器及电阻部件(输入电阻)安装到电路基板(印刷基板)上的结构。如图12所示,该电容器51和作为电阻部件的电阻器61被安装(装载)到电路基板71上,从而经由电路基板71(具体是指经由电路基板71上形成的未图示的通孔、布线图案等导体部)相互并联连接。
该电容器51具备隔开间隔地安装在电路基板71上的一侧电极52和另一侧电极53(两者均是由导电性金属材料形成的电极),是由两个电极52、53之间所形成的静电电容构成的电容器,由于其是以空气作为电介质的电容器,因此能够在任意的耐压(包括数kV的高耐压)下构成为稳定的高精度的静电电容值。
具体而言,一侧电极52由一对侧板部52a、52b、架接在这一对侧板部52a、52b相互之间的连结板部52c来构成,且以俯视时呈大致U字形的方式安装(配置)在电路基板71上。另一侧电极53由平行地配置于一侧电极52的一对侧板部52a、52b外侧的一对侧板部53a、53b、架接在这一对侧板部53a、53b相互之间的连结板部53c来构成,并以俯视时呈大致U字形且与一侧电极52相反朝向地进行组合的方式安装(配置)在电路基板71上。
而且,一侧电极52的各侧板部52a、52b以一部分可确保是与另一侧电极53的各侧板部53a、53b中相向的侧板部不重合的非相向面的位置关系安装(配置)到电路基板71上,从而形成电容器51。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侧板部52a、52b上分别确保有与另一侧电极53的侧板部53a、53b不重合的非相向面(图中的区域AR1的部位)和与侧板部53a、53b重合的相向面(图中的区域AR2的部位)。侧板部53a、53b上也分别确保有与一侧电极52的各侧板部52a、52b不重合的非相向面(图中的区域AR3的部位)和与侧板部52a、52b重合的相向面(侧板部52a、52b的区域AR2的部位的相向面)。
电阻器61的长度方向(图12中的箭头A方向)与一侧电极52的各侧板部52a、52b及另一侧电极53的各侧板部53a、53b大致平行,连结板部52c侧的部位位于被夹在各侧板部52a、52b之间的区域内而与各侧板部52a、52b相向,且连结板部53c侧的部位位于被夹在各侧板部52a、52b之间的区域外而与各侧板部53a、53b相向,电阻器61以此状态安装于电路基板71上。另外,电阻器61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连结板部52c侧的端部)经由电路基板71与该连结板部52c相连接,且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连结板部53c侧的端部)经由电路基板71与该连结板部53c相连接,从而使电阻器61与电容器51并联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55848号公报(第5-6页,图1)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的发明人对上述电容器51和电阻器61的安装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结果发现安装了电容器51和电阻器61的每一块电路基板71在包含电容器51和电阻器61的并联电路的电路的电学特性上或多或少都有偏差。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偏差的原因之一在于因各部件的尺寸误差和组装误差,导致形成电容器51的一侧电极52和另一侧电极53相对于电阻器61的安装位置在电阻器61的长度方向上出现少许偏差。
本发明鉴于上述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其能够将形成电容器的电极相对于电阻部件的安装位置在电阻部件的长度方向上产生的少许偏差对于包含电容器和电阻部件的并联电路的电路的电学特性的影响抑制到最低限度。本发明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该电容器和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的输入单元、以及具备该输入单元的测定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是由电阻部件和电容器构成的并联电路中的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所述电容器由连接至所述电阻部件的一个端子的第一电极、连接至该电阻部件的另一个端子的第二电极形成,所述第一电极具有以与所述电阻部件的长度方向平行的状态配置的第一电极形成部,所述第二电极具有以与所述电阻部件的长度方向平行的状态配置的第二电极形成部,所述电阻部件由与所述第一电极形成部及所述第二电极形成部一一对应的第一电阻体和第二电阻体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分离设置且经由布线串联连接而构成,且以该第一电阻体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电极形成部直接相向地定位,该第二电阻体与对应的所述第二电极形成部直接相向地定位的方式进行安装。
另外,本发明的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是由电阻部件和电容器构成的并联电路中的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所述电容器由连接至所述电阻部件的一个端子的第一电极、连接至该电阻部件的另一个端子的第二电极形成,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以与所述电阻部件的长度方向平行的状态且沿着该长度方向排列设置的n个以上(n为2以上的整数)的电极形成部,所述电阻部件由与所述n个电极形成部一一对应的n个电阻体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分离设置且经由布线串联连接而构成,且以该n个电阻体与对应的所述电极形成部直接相向地定位的方式进行安装。
本发明的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中,所述电阻部件具有由绝缘材料形成的一个基体,各所述电阻体沿着作为所述长度方向的所述基体的长度方向形成在该基体的表面上。
本发明的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中,所述第一电极由分别作为所述第一电极形成部发挥作用的一对第一侧板部、架接在该第一侧板部相互之间的第一连结板部以俯视时呈大致U字形的方式配置在电路基板上,所述第二电极由分别作为所述第二电极形成部发挥作用的一对第二侧板部、架接在该第二侧板部相互之间的第二连结板部以俯视时呈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反朝向的大致U字形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电路基板上,所述电阻部件在以所述第一电阻体的设置部位位于所述一对第一侧板部内侧且所述第二电阻体的设置部位位于所述一对第二侧板部内侧的状态配置在所述电路基板上。
另外,本发明的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中,所述第一电极由分别作为所述第一电极形成部发挥作用的一对第一侧板部、架接在该第一侧板部相互之间的第一连结板部形成为U字形,并且将所述一对第一侧板部作为脚部而在电路基板上立起的状态下配置,所述第二电极由分别作为所述第二电极形成部发挥作用的一对第二侧板部、架接在该第二侧板部相互之间的第二连结板部形成为U字形,并且将所述一对第二侧板部作为脚部而在电路基板上立起的状态下配置,所述电阻部件在以所述第一电阻体的设置部位位于所述一对第一侧板部内侧且所述第二电阻体的设置部位位于所述一对第二侧板部内侧的状态配置在所述电路基板上。
本发明的输入单元具备用于将输入电压输入的电压输入部,该电压输入部由按照上述任一种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所安装的所述电阻部件和所述电容器所构成的所述并联电路来构成。
本发明的测定装置具备上述输入单元,对被测定量进行测定。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即使形成电容器的第一电极的第一电极形成部和第二电极的第二电极形成部相对于电阻部件的安装位置在电阻部件的长度方向上发生少许偏差,由于构成电阻部件的第一电阻体与其对应的第一电极形成部直接相向地定位的状态、构成电阻部件的第二电阻体与其对应的第二电极形成部直接相向地定位的状态始终得以保持,因此第一电极形成部和第二电极形成部的安装位置沿长度方向的偏差对于包含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并联电路的电路的电学特性产生的影响能够抑制在最低限度。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即使构成为具有n个电极形成部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方的电极沿着电阻部件的长度方向上发生少许偏差,由于构成电阻部件的n个电阻体分别与各自对应的n个电极形成部中的一个电极形成部直接相向地定位的状态始终得以保持,因此该至少一方的电极的安装位置沿长度方向的偏差对于包含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并联电路的电路的电学特性产生的影响能够抑制在最低限度。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电阻部件的第一电阻体和第二电阻体沿着同一基体的长度方向形成于基体的表面,因此能够在第一电阻体和第二电阻体的位置关系始终固定不变的状态下与电容器进行安装。即,能够在第一电阻体与对应的第一电极形成部直接相向地定位且第二电阻体与对应地第二电极形成部直接相向地定位的状态下安装电容器及电阻部件。
另外,本发明的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中,第一电极具备分别作为第一电极形成部发挥作用的一对第一侧板部、以及架接在第一侧板部相互之间的第一连结板部,且以俯视时呈大致U字形的方式配置在电路基板上,第二电极具备分别作为第二电极形成部发挥作用的一对第二侧板部、以及架接在第二侧板部相互之间的第二连结板部,且以俯视时呈与第一电极相反朝向的大致U字形的方式配置在电路基板上,并且,电阻部件在以第一电阻体的设置部位位于一对第一侧板部内侧且第二电阻体的设置部位位于一对第二侧板部内侧的状态配置在电路基板上。因此,根据该安装结构,能够容易地将第一电极的第一电极形成部(各第一侧板部)和第二电极的第二电极形成部(各第二侧板部)以与电阻部件的长度方向平行的状态安装到电路基板上。
另外,本发明的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中,能够容易地将第一电极的第一电极形成部(各第一侧板部)和第二电极的第二电极形成部(各第二侧板部)以与电阻部件的长度方向平行的状态安装到电路基板上。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输入单元,电压输入部由按照上述各电容器及电阻的安装结构中的任一种安装结构安装的电容器和电阻部件的并联电路来构成,因此上述安装位置的偏差对于包含该并联电路的电路的电学特性的影响能够抑制到最低限度。从而,根据该输入单元,能够在偏差(电学特性的偏差)较少的状态下执行针对输入电压的处理并输出。
另外,本发明的测定装置具备上述输入单元,从而能够基于这样在偏差较少的状态下进行了处理的输入电压,在偏差较小的状态下测定被测定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电容器3A及电阻部件4的安装结构的电路1的一个示例的等效电路图。
图2是用于说明安装在电路基板5上的电容器3A及电阻部件4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用于说明电阻部件4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用于说明作为电阻部件4的比较例的电阻部件61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电容器3A及电阻部件4的俯视时安装结构的说明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电容器3A及电阻部件61的俯视时安装结构的说明图。
图7是用于说明安装在电路基板5上的电容器3B及电阻部件4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电容器3B及电阻部件4的俯视时安装结构的说明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电容器3C及电阻部件4的俯视时安装结构的说明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电容器3D及电阻部件4的俯视时安装结构的说明图。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电容器3E及电阻部件4的俯视时安装结构的说明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安装在电路基板71上的电容器51及电阻部件61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用于说明输入单元101a、101b及测定装置100的各个结构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输入单元以及测定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该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应用于电压测定设备的电压输入部(例如图1所示,作为用于将输入电压Vin输入到(获取到)电压测定设备内的电路1(本例中是具有运算放大器2的电路)的输入部而配置的电容器3A及电阻部件4的并联电路所构成的电压输入部)的安装结构。下面,对于该安装结构,以安装在电路基板上的电路1中的电容器3A及电阻部件4的安装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但该安装结构当然也可以应用于在电路基板上以外的部位以并联连接的方式安装的电容器3A及电阻部件4。
首先,参照图1~3,对电容器3A及电阻部件4的结构进行说明。
首先,对电容器3A的结构进行说明,电容器3A如图2所示,包括隔开间隔地安装在电路基板5上的作为第一电极的一侧电极11和作为第二电极的另一侧电极12(两者均是由导电性金属材料形成的电极),是以存在于两个电极11、12之间的空气作为电介质而构成的电容器。另外,电容器3A是这样以空气为电介质的结构,因此,可以根据一侧电极11和另一侧电极12的形状、一侧电极11和另一侧电极12在安装时的配置而规定为任意的耐压(包括数kV的高耐压),并且能够在安装后维持稳定的高精度的静电电容值。
具体而言,一侧电极11由一对长方形平板状的第一侧板部11a、11b、以与第一侧板部11a、11b大致垂直的状态架接在这一对第一侧板部11a、11b相互之间的长方形平板状的第一连结板部11c构成,且以俯视时呈大致U字形的方式安装(配置)在电路基板5上。各第一侧板部11a、11b以自第一连结板部11c起的长度被规定为相同且与如后文所述那样安装(配置)在这些第一侧板部11a、11b内侧的电阻部件4的长度方向(图4中的箭头A方向。以下也称为长度方向A)平行的状态,并且以能够与电阻部件4相向的状态(能够与后文所述的设有第一电阻体22和第二电阻体23的电阻部件4的表面相向的状态)进行配置,分别构成第一电极形成部。这里,位于一侧电极11侧的上述第一电极形成部和位于另一侧电极12侧的后述的第二电极形成部是以与电阻部件4的长度方向A平行的状态,并且以能够与电阻部件4相向的状态进行配置的部件,在一侧电极11中,如上所述,第一侧板部11a、11b构成第一电极形成部,在另一侧电极12中,如后文所述,第二侧板部12a、12b构成第二电极形成部。
另一侧电极12由一对长方形平板状的第二侧板部12a、12b(本例中例如是相互之间的距离被规定为比一对第一侧板部11a、11b之间的距离要长且配置在一对第一侧板部11a、11b外侧的结构)、以与第二侧板部12a、12b大致垂直的状态架在这一对第二侧板部12a、12b相互之间的长方形平板状的第二连结板部12c构成,且以俯视时呈与一侧电极11相反朝向的大致U字形的方式安装(配置)在电路基板5上。各第二侧板部12a、12b以自第二连结板部12c起的长度被规定为相同且与电阻部件4的长度方向A平行的状态,并且以能够与电阻部件4相向的状态进行配置,分别构成第二电极形成部。
而且,一侧电极11的各第一侧板部11a、11b以一部分(第一连结板部11c侧的一部分)可确保是与另一侧电极12的各第二侧板部12a、12b中相向的侧板部不重合的非相向面的位置关系来安装(配置)到电路基板5上,且另一侧电极12的各第二侧板部12a、12b也以一部分(第二连结板部12c侧的一部分)可确保是与一侧电极11的各第一侧板部11a、11b中相向的侧板部不重合的非相向面的位置关系来安装(配置)到电路基板5上,从而形成电容器3A。具体而言,本例的电容器3A例如图2所示,在第一侧板部11a、11b上分别确保有与另一侧电极12的第二侧板部12a、12b不重合的非相向面(图中的区域AR1的部位)和与第二侧板部12a、12b重合的相向面(图中的区域AR2的部位)。第二侧板部12a、12b上也分别确保有与一侧电极11的各第一侧板部11a、11b不重合的非相向面(图中的区域AR3的部位)和与第一侧板部11a、11b重合的相向面(第一侧板部11a、11b的区域AR2的部位的相向面)。
接下来,对电阻部件4的结构进行说明。电阻部件4例如图3所示,具备由绝缘材料形成的一个基体21、沿着基体21的长度方向(在基体21的表面形成的第一电阻体22和第二电阻体23的各形成区域的排列方向。本例中,如后文所述,是与形成为长方体形状的基体21的长边平行的方向A)在基体21的表面分离形成且与电容器3A的第一电极形成部及第二电极形成部一一对应的第一电阻体22和第二电阻体23、以及在沿着基体21的长度方向A的两端部设置的一对端子TE1、TE2。电阻部件4构成为包含第一电阻体22和第二电阻体23在内的基体21的整个表面都被未图示的绝缘膜所覆盖。
具体而言,基体21如图3所示地形成为例如薄薄的长方体形状。本例中,例如第一电阻体22的形成区域AR11(以下也称为区域AR11)配置在基板21的表面的位于基体21的一对短边的其中一条短边(图中左侧的短边)侧的表面,第二电阻体23的形成区域AR12(以下也称为区域AR12)配置在基体21的表面的位于另一条短边(图中右侧的短边)侧的表面。因此,该结构的电阻部件4中,各区域AR11、AR12的排列方向与形成为长方体形状的基体21的长边平行,因此如图3所示,与长边平行的方向成为长度方向A。
虽然未图示,但对于区域AR11配置在基体21的表面的位于基体21的一对长边的其中一条长边侧的表面、且区域AR12配置在基体21的表面的位于另一条长边侧的表面这样结构(即,图3中,基体21的上下方向比左右方向要长的结构)的电阻部件4中,各区域AR11、AR12的排列方向与形成为长方体形状的基体21的短边平行,因此与短边平行的方向成为长度方向A。
一对端子TE1、TE2配置在基体21的与长度方向A平行的一条边(图3的结构中为下侧的长边)侧,使一对端子TE1、TE2的其中一个端子TE1位于区域AR11,另一个端子TE2位于区域AR12。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电阻部件4如图2所示那样以基体21的与长度方向A正交的一对边(本例中为一对短边)相对于电路基板5大致呈直角的立起状态安装在电路基板5上。
第一电阻体22如图3所示那样配置(形成)在基体21上(具体而言,在安装到图2所示的电路基板5上的状态下与电路基板5正交的基体21的表面上)的区域AR11的部位、即不包含在后述的区域AR0(能够成为区域AR11的一部分或成为区域AR12的一部分的区域)中的部位,其中一条短边侧的端部(图3中的左端部)与其中一个端子TE1相连接。第二电阻体23如图3所示那样以与第一电阻体22分离的状态配置(形成)在基体21上(具体而言,在安装到图2所示的电路基板5上的状态下与电路基板5正交的基体21的表面上)的区域AR12的部位、即不包含在区域AR0中的部位,另一条短边侧的端部(图3中的右端部)与另一个端子TE2相连接。第一电阻体22和第二电阻体23如图2、图3所示地经由横跨区域AR0而形成的布线26串联连接。该布线26自身的电阻值与第一电阻体22及第二电阻体23的各电阻值相比小得多,因此布线26实质上并不起到电阻体的作用。
采用该结构的电阻部件4如图2所示,区域AR11的部位位于第一侧板部11a、11b内侧(被夹在第一侧板部11a、11b之间的区域内)并与第一侧板部11a、11b相向(即,电阻部件4的区域AR11的部位是与构成第一电极形成部的第一侧板11a、11b直接相向的部位),且区域AR12的部位位于第二侧板部12a、12b内侧(被夹在第二侧板部12a、12b之间的区域内),且位于被夹在各第一侧板部11a、11b之间的区域以外的区域,并与第二侧板部12a、12b相向的状态(即,电阻部件4的区域AR12的部位是与构成第二电极形成部的第二侧板12a、12b直接相向的部位的状态)下,上述电阻部件4安装在电路基板5上。根据上述结构,电阻部件4(基体21也一样)如图2、图3所示地沿着长度方向A被一分为二成与构成第一电极形成部的第一侧板部11a、11b直接相向的区域AR11、以及与构成第二电极形成部的第二侧板部12a、12b直接相向的区域AR12。
另外,电阻部件4如图1所示,位于一侧电极11侧的其中一个端子TE1经由电路基板5连接至该一侧电极11,且位于另一侧电极12侧的另一个端子TE2经由电路基板5连接至该另一侧电极12,从而与电容器3A并联连接。
由此,第一电阻体22形成在与作为第一电极形成部的第一侧板部11a、11b直接相向的部位即区域AR11的部位,因此是与第一电极形成部相对应的电阻体,而且由于第一电阻体22形成在不包含在区域AR0中的部位,因此是仅与第一电极形成部直接相向设置的电阻体。而第二电阻体23形成在与作为第二电极形成部的第二侧板部12a、12b直接相向的部位即区域AR12内的部位,因此是与第二电极形成部相对应的电阻体,而且由于第二电阻体23形成在不包含在区域AR0中的部位,因此是仅与第二电极形成部直接相向设置的电阻体。
本例中,例如第一电阻体22和第二电阻体23如图3所示地是由沿着长度方向A连续折回而形成为曲曲折折状的电阻布线构成的电阻体,但并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采用未图示的各种公知结构的电阻体,如在安装到电路基板5上的安装状态下沿着与电路基板5正交的方向(图3中基体21的短边方向)连续折回而形成为曲曲折折状的电阻布线构成的电阻体等。
另外,第一电阻体22和第二电阻体23例如形成在基体21的同一表面上,因此在俯视安装于电路基板5的电阻部件4时,第一电阻体22和第二电阻体23处于沿着长度方向A配置在同一直线上的状态。第一电阻体22和第二电阻体23并不限于形成在基体21的同一表面上的结构,也可以是第二电阻体23形成在形成有第一电阻体22的表面的背面(与长度方向A平行且与电路基板5正交的基体21的另一表面)的结构(形成于不同表面的结构)。这种情况下,由于基板21如上所述是薄薄的长方体形状,因此在俯视安装于电路基板5的电阻部4的状态下,第一电阻体22和第二电阻体23即使是上述那样形成在基体21的不同表面上的结构,实质上也是沿着电阻部件4的长度方向A配置在同一直线上的状态。
另外,电阻体本身可以由碳膜电阻或金属被膜电阻形成。另外,基体21的形状并不限于图3所示的薄薄的长方体形状,也可以是未图示的截面为多边形的柱状形状、椭圆柱状、圆柱形状等柱状形状。对于这样形状的基体21,通过在其外表面上沿着轴线方向(长度方向)分离地形成碳膜电阻或金属被膜电阻,也可以形成第一电阻体22和第二电阻体23,通过在起外表面上沿着轴线方向(长度方向)分离地卷绕绕组电阻,也可以形成第一电阻体22和第二电阻体23。
另外,一侧电极11和另一侧电阻12如在上述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中所说明的,它们的安装位置如各自标注的箭头B1、B2(参照图2)所示,有时会沿着电阻部件4的长度方向A产生少许偏差。即,一侧电极11和另一侧电极12相对于电阻部件4的相对位置有时会沿着长度方向A产生偏差,从而,将电阻部件4和基体21沿着长度方向A一分为二的区域AR11和区域AR12的边界线L1有时会沿着长度方向A产生偏差。该边界线L1也是第一电极形成部(本例中为第一侧板部11a、11b)的与电阻部件4直接相向的部位和第二电极形成部(本例中为第二侧板部12a、12b)的与电阻部件4直接相向的部位的边界线(参照图5)。本例中,用标号AR0表示产生了上述偏差的边界线L1可能在的区域(参照图2、图3)。即,该区域AR0是可能成为区域AR11的一部分、也可能成为区域AR12的一部分的区域。边界线L1的实际偏差量非常小,但为了使所说明的区域AR0达到能够识别的状态,图2、图3中对区域AR0进行了夸大显示。
本例电阻部件4中,如上所述,第一电阻体22是配置在基体21上的区域AR11(可能成为区域AR0的区域以外的区域AR11)从而仅与作为第一电极形成部的第一侧板部11a、11b直接相向的电阻体,第二电阻体23是配置在基体21上的区域AR12(可能成为区域AR0的区域以外的区域AR12)从而仅与作为第二电极形成部的第二侧板部12a、12b直接相向的电阻体。
因此,即使一侧电极11和另一侧电极12相对于电阻部件4的各安装位置如箭头B1、B2所示那样沿着电阻部件4的长度方向A产生少许偏差(本例中,采用第一侧板部11a、11b和第二侧板部12a、12b各自确保有相互重合的相向面(区域AR2的部位)的结构,因此另一侧电极12的安装位置的偏差并无影响,主要是一侧电极11的安装位置的偏差会造成影响),仅与第一侧板部11a、11b直接相向的电阻部件4中的电阻体(本例中为第一电阻体22)的电阻值也不会变,仅与第二侧板部12a、12b直接相向的电阻部件4中的电阻体(本例中为第二电阻体23)的电阻值也不会变。另外图5中示意性地表示了电容器3A和电阻部件4的俯视时安装结构,形成在第一电阻体22与第一侧板部11a、11b之间的静电电容的电容值(图中,为了便于理解,仅示出了形成在第一电阻体22与第一侧板部11b之间的静电电容)、形成在第二电阻体23与第二侧板部12a、12b之间的静电电容(图中,为了便于理解,仅示出了形成在第二电阻体23与第二侧板部12b之间的静电电容)的电容值也基本不变。由此,即使一侧电极11和另一侧电极12的各安装位置沿着长度方向A如箭头B1、B2所示地产生偏差,由电容器3A和电阻部件4的并联电路构成的电压输入部的电学特性(例如频率特性)也基本不变。
与之相对的是,如图4所示,在基体21上的其中一个端子TE1到另一个端子TE2之间的整个区域内电阻体62都沿着长度方向A基本均匀地形成的电阻部件61(与背景技术所说明的电阻61相同结构的电阻部件)代替电阻部件4来使用的结构中,一侧电极11和另一侧电极12相对于电阻部件61的各安装位置沿着电阻部件61的长度方向A产生少许偏差的情况下,区域AR11和区域AR12的边界线L1在区域AR0将内沿着长度方向A产生偏差,因此,各区域AR11、AR12的面积发生变化,各区域AR11、AR12中包含的电阻体的各电阻值也随之发生变化(即,与第一侧板部11a、11b直接相向的电阻部件61中的电阻体的电阻值和与第二侧板部12a、12b直接相向的电阻部件61中的电阻体的电阻值发生变化)。另外,图6中示意性地表示了电容器3A和电阻部件61的俯视时安装结构,形成在电阻体62与第一侧板部11a、11b之间的静电电容的电容值(图中,为了便于理解,仅示出了形成在电阻体62与第一侧板部11b之间的静电电容)、形成在电阻体62与第二侧板部12a、12b之间的静电电容(图中,为了便于理解,仅示出了形成在电阻体62与第二侧板部12b之间的静电电容)的电容值也发生变化。由此,在一侧电极11和另一侧电极12的各安装位置沿着长度方向A产生了偏差的情况下,由电容器3A和电阻部件61的并联电路构成的电压输入部的电学特性(例如频率特性)也发生变化。
由此,在该电容器3A和该电阻部件4的安装结构中,作为第一电极的一侧电极11具有以与长度方向A平行的状态配置的作为第一电极部的第一侧板部11a、11b,作为第二电极的另一侧电极12具有以与长度方向A平行的状态配置的作为第二电极部的第二侧板部12a、12b时,电阻部件4中,与第一电极形成部(第一侧板部11a、11b)及第二电极形成部(第二侧板部12a、12b)一一对应的第一电阻体22和第二电阻体23沿着长度方向A分离设置,且经由布线26串联连接,并且第一电阻体22仅与对应的第一电极形成部(第一侧板部11a、11b)直接相向地定位,且第二电阻体23仅与第二电极形成部(第二侧板部12a、12b)直接相向地定位,电阻部件4以此方式与电容器3A一起安装在电路基板5上。
因而,根据该电容器3A及该电阻部件4的安装结构,即使形成电容器3A的第一侧板部11a、11b和第二侧板部12a、12b中的第一侧板部11a、11b相对于电阻部件4的安装位置在电阻部件4的长度方向A上发生少许偏差,由于构成电阻部件4的第一电阻体22仅与其对应的第一电极形成部(第一侧板部11a、11b)直接相向地定位的状态(成为以第一电阻体22为主且与该第一电极形成部相向的状态)、构成电阻部件4的第二电阻体23仅与其对应的第二电极形成部(第二侧板部12a、12b)直接相向地定位的状态(成为以第二电阻体23为主且与该第二电极形成部相向的状态)始终得以保持,因此第一侧板部11a、11b的安装位置沿长度方向A的偏差对于包含电容器3A及电阻部件4的并联电路的电路1的电学特性产生的影响能够抑制在最低限度。
另外,根据该电容器3A及该电阻部件4的安装结构,电阻部件4具有由绝缘材料形成的一个基体21,第一电阻体22和第二电阻体23沿着基体21的长度方向A形成于基体21的表面,因此能够在第一电阻体22和第二电阻体23的位置关系始终固定不变的状态下与电容器3A进行安装。即,能够在第一电阻体22仅与对应的第一电极形成部(第一侧板部11a、11b)直接相向地定位且第二电阻体23仅与对应的第二电极形成部(第二侧板部12a、12b)直接相向地定位的状态下安装电容器3A及电阻部件4。
另外,在该电容器3A及该电阻部件4的安装结构中,作为第一电极的一侧电极11具备分别作为第一电极形成部发挥作用的一对第一侧板部11a、11b、以及架接在第一侧板部11a、11b相互之间的第一连结板部11c,且以俯视时呈大致U字形的方式配置在电路基板5上,作为第二电极的另一侧电极12配置于一对第一侧基板部11a、11b的外侧,且具备分别作为第二电极形成部发挥作用的一对第二侧板部12a、12b、以及架接在第二侧板部12a、12b相互之间的第二连结板部12c,且与一侧电极11以相反朝向的方式进行组合而以俯视时呈大致U字形的方式配置在电路基板5上,并且,电阻部件4在以第一电阻体22的设置部位位于一对第一侧板部11a、11b内侧且第二电阻体23的设置部位位于一对第二侧板部12a、12b内侧的状态下配置在电路基板5上。因此,根据该安装结构,能够容易地将一侧电极11的第一电极形成部(第一侧板部11a、11b)和另一侧电极12的第二电极形成部(第二侧板部12a、12b)以与电阻部件4的长度方向A平行的状态安装到电路基板5上。
上述电容器3A和电阻部件4的安装结构中,构成电容器3A的一侧电极11和另一侧电极12分别以俯视时呈U字形的方式安装在电路基板5上,但一侧电极11和另一侧电极12安装在电路基板5上的安装结构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图7所示的安装结构。下面,参照图7,对电容器3A及电阻部件4的另一安装结构进行说明。对于参照图1~图6进行说明的上述电容器3A及电阻部件4的安装结构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重复说明。电阻部件4与上述电阻部件4相同,因此主要针对电容器3B进行说明。
电容器3B如图7所示,具备:由作为第一电极形成部发挥作用的一对第一侧板部11a、11b、架接在第一侧板部11a、11b相互之间的第一连结板部11c形成为U字形的作为第一电极的一侧电极11;以及由作为第二电极形成部发挥作用的一对第二侧板部12a、12b、架接在第二侧板部12a、12b相互之间的第二连结板部12c形成为U字形的作为第二电极的另一侧电极12。
另外,该电容器3B中,一侧电极11在以第一侧板部11a、11b作为脚部立起在电路基板5上的状态下,且以横跨电阻部件4的方式进行安装(配置)。另一侧电极12在以配置于第一侧板部11a、12b外侧的第二侧板部12a、12b作为脚部立起在电路基板5上的状态下,且以横跨电阻部件4及一侧电极11的方式(覆盖电阻部件4和一侧电极11的一部分的方式)进行安装(配置)。
另外,该电容器3B中,第一连结板部11c和第二连结板部12c也是以与长度方向A平行的状态配置的部件,而不是可以与电阻部件4相向的状态(与设有第一电阻体22和第二电阻体23的电阻部件4的表面平行的状态)配置的部件。因此,电容器3B中,是第一连结板部11c不会作为第一电极形成部发挥作用,且第二连结板部12c不会作为第二电极形成部发挥作用的结构。
而且,电容器3B中也与电容器3A一样,一侧电极11的各第一侧板部11a、11b以一部分可确保是与另一侧电极12的各第二侧板部12a、12b中相向的侧板部不重合的非相向面的位置关系安装(配置)到电路基板5上,从而形成电容器3B。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第一侧板部11a、11b上分别确保有与另一侧电极12的第二侧板部12a、12b不重合的非相向面(图中的区域AR1的部位)和与第二侧板部12a、12b重合的相向面(图中的区域AR2的部位)。而且,电容器3B中,在第一连结板部11c上分别确保有与另一侧电极12的第二连结板部12c不重合的非相向面(图中的区域AR1的部位)和与第二连结板部12c重合的相向面(图中的区域AR2的部位)。
第二侧板部12a、12b上也分别确保有与一侧电极11的各第一侧板部11a、11b不重合的非相向面(图中的区域AR3的部位)和与第一侧板部11a、11b重合的相向面(第一侧板部11a、11b的区域AR2的部位的相向面)。而且,电容器3B中,在第二连结板部12c上也分别确保有与一侧电极11的第一连结板部11c不重合的非相向面(图中的区域AR3的部位)和与第一连结板部11c重合的相向面(第一连结板部11c的区域AR2的部位的相向面)。
图7所示的电阻部件4具有与参照图2、图3说明的上述电阻部件4相同的结构,并且以第一电阻体22和第二电阻体3相对于电容器3B中的第一电极形成部(第一侧板部11a、11b)和第二电极形成部(第二侧板部12a、12b)的位置关系与参照图2说明的电容器3A和电阻部件4的安装结构中的位置关系相同的方式相对于电容器3B进行安装。另外,电阻部件4中,其中一个端子TE1经由电路基板5连接至一侧电极11(本例中为第一侧板部11a、11b中的任一个侧板部),且另一个端子TE2经由电路基板5连接至另一侧电极12(本例中为第二侧板部12a、12b中的任一个侧板部),从而与电容器3B并联连接。
因此,图8中示意性地示出了电容器3B和电阻部件4的俯视时安装结构,电阻部件4中,其第一电阻体22形成于区域AR11的没有被区域AR0包含的部位,是仅与电容器3B的作为第一电极形成部的第一侧板部11a、11b直接相向而设置的电阻体,其第二电阻体23形成于区域AR12的没有被区域AR0包含的部位,是仅与电容器3B的作为第二电极形成部的第二侧板部12a、12b直接相向而设置的电阻体。
从而,图7、图8所示的电阻体3B和电阻部件4的安装结构中,即使一侧电极11和另一侧电极12相对于电阻部件4的各安装位置如箭头B1、B2所示那样沿着电阻部件4的长度方向A产生少许偏差(本例中,采用第一侧板部11a、11b和第一连结板部11c、以及第二侧板部12a、12b和第二侧板部12c各自确保有相互重合的相向面(区域AR2的部位)的结构,因此另一侧电极12的安装位置的偏差并无影响,主要是一侧电极11的安装位置的偏差会造成影响),仅与第一侧板部11a、11b直接相向的电阻部件4中的第一电阻体22的电阻值也不会变,仅与第二侧板部12a、12b直接相向的电阻部件4中的第二电阻体23的电阻值也不会变。另外,如图8所示,形成在第一电阻体22与第一侧板部11a、11b之间的静电电容的电容值(图中,为了便于理解,仅示出了形成在第一电阻体22与第一侧板部11b之间的静电电容)、形成在第二电阻体23与第二侧板部12a、12b之间的静电电容(图中,为了便于理解,仅示出了形成在第二电阻体23与第二侧板部12b之间的静电电容)的电容值也基本不变。由此,即使一侧电极11和另一侧电极12的各安装位置沿着长度方向A如箭头B1、B2所示那样产生偏差,由电容器3B和电阻部件4的并联电路构成的电压输入部的电学特性(例如频率特性)也基本不变。
因此,图7、图8所示的电容器3B及电阻部件4的安装结构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电容器3A及电阻部件4的安装结构的各效果同等的效果,包括如下效果:即、能够容易地将一侧电极11的第一电极形成部(第一侧板部11a、11b)和另一侧电极12的第二电极形成部(第二侧板部12a、12b)以与电阻部件4的长度方向A平行的状态安装。
另外,上述电容器3A中,各第一侧板部11a、11b和各第二侧板部12a、12b形成为由导电性金属材料构成的一块长方形平板状,从而各自具有一个电极形成部(上述第一侧板部11a、11b其自身构成第一电极形成部,第二侧板部12a、12b其自身构成第二电极形成部),但也可以是第一侧板部11a、11b的组和第二侧板部12a、12b的组中的至少一组具有2个以上电极形成部的结构。例如,下面对第一侧板部11a、11b的组和第二侧板部12a、12b的组分别具有2个电极形成部的结构的电容器3C、结构与该电容器3C相对应的电阻部件4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本例中,为了便于理解,省略了图2、图7的立体图,参照示意性地表示电容器3C及电阻部件4的俯视时安装结构的图9来进行说明。
对电容器3C的结构进行说明。电容器3C在图2所示的电容器3A的基础上进行了变更,因此下面与电容器3A进行比较来说明。
电容器3C与电容器3A一样,如图9所示,隔开间隔地安装在电路基板5上的作为第一电极的一侧电极11和作为第二电极的另一侧电极12(两者均是由导电性金属材料形成的电极),是以存在于两个电极11、12之间的空气作为电介质而构成的电容器。
具体而言,一侧电极11如图9所示地具备一对第一侧板部11a、11b、以与第一侧板部11a、11b大致垂直的状态架接在这一对第一侧板部11a、11b相互之间的第一连结板部11c,且以俯视时呈大致U字形的方式安装(配置)在电路基板5上,这一结构与图2所示的一侧电极11相同。另一方面,图9所示的一侧电极11中,第一侧板部11a的远端经由另一长方形平板状的第一连结板部11d(与第一连结板部11c平行)与另一长方形平板状的第一侧板部11e(与第一侧板部11a平行)连结的结构、以及第一侧板部11b的远端经由另一长方形平板状的第一连结板部11f(与第一连结板部11c平行)与另一长方形平板状的第一侧板部11g(与第一侧板部11b平行)连结的结构不同于图2所示的一侧电极11。这种情况下,第一侧板部11e和第一侧板部11g沿着长度方向A的长度被规定为相同。另外,本例中,例如第一侧板部11e和第一侧板部11g安装(配置)在比第一侧板部11a、11b离电阻部件4更远的位置,但也可以是安装(配置)在比第一侧板部11a、11b离电阻部件4更近的位置。
另一侧电极12如图9所示那样具备一对第二侧板部12a、12b、以与第二侧板部12a、12b大致垂直的状态架接在这一对第二侧板部12a、12b相互之间的第二连结板部12c,且与一侧电极11以相反朝向的方式进行组合并以俯视时呈大致U字形的方式安装(配置)在电路基板5上,这一结构与图2所示的另一侧电极12相同。另一方面,图9所示的另一侧电极12中,第二侧板部12a的远端经由另一长方形平板状的第二连结板部12d(与第二连结板部12c平行)与另一长方形平板状的第二侧板部12e(与第二侧板部12a平行)连结的结构、以及第二侧板部12b的远端经由另一长方形平板状的第二连结板部12f(与第二连结板部12c平行)与另一长方形平板状的第二侧板部12g(与第二侧板部12b平行)连结的结构不同于图2所示的另一侧电极12。这种情况下,第二侧板部12e和第二侧板部12g沿着长度方向A的长度被规定为相同。另外,本例中,例如第二侧板部12e和第二侧板部12g安装(配置)在比第二侧板部12a、12b离电阻部件4更远的位置,但也可以是安装(配置)在比第二侧板部12a、12b离电阻部件4更近的位置。
根据以上结构,电容器3C的一侧电极11中,第一侧板部11a、11b构成第一电极形成部,其它的第一侧板部11e、11g构成另一电极形成部(以下为了区别,将其称为第三电极形成部)。电容器3C的另一侧电极12中,第二侧板部12a、12b构成第二电极形成部,其它的第二侧板部12e、12g构成另一电极形成部(以下为了区别,将其称为第四电极形成部)。
而且,电容器3C以仅在一侧电极11的各第一侧板部11e、11g的远端部、另一侧电极12的各第二侧板部12e、12g的远端部分别确保有相互重合的相向面(图中的区域AR2的部位)的位置关系,将一侧电极11和另一侧电极12安装(配置)到电路基板5上,从而形成电容器3C。因此,一侧电极11中,在整个第一侧板部11a、11b和第一侧板部11e、11g的近端部确保与另一侧电极12侧的各第二侧板部12a、12b、12e、12g不重合的非相向面(图中的区域AR1的部位)。另一侧电极12中,在整个第二侧板部12a、12b和第二侧板部12e、12g的近端部确保与一侧电极11侧的各侧板部11a、11b、11e、11g不重合的非相向面(图中的区域AR3的部位)。
另外,电容器3A中,是一侧电极11和另一侧电极12仅存在第一电极形成部(第一侧板部11a、、11b)和第二电极形成部(第二侧板部12a、12b)这两个电极形成部的结构,因此不同的电极形成部之间的边界线仅存在边界线L1这一条,而在一侧电极11和另一侧电极12存在四个电极形成部(第一电极形成部~第四电极形成部)的结构的电容器3C中,如图9所示,存在第一电极形成部(第一侧板部11a、11b)与第三电极形成部(第一侧板部11e、11g)之间的边界线L1、第三电极形成部(第一侧板部11e、11g)与第四电极形成部(第二侧板部12e、12g)之间的边界线L2、第四电极形成部(第二侧板部12e、12g)与第二电极形成部(第二侧板部12a、12b)之间的边界线L3这三条边界线。因此,一侧电极11和另一侧电阻12各自的安装位置如箭头B1、B2(参照图9)所示,在沿着电阻部件4的长度方向A产生少许偏差的情况下,各边界线L1、L2、L3可能存在的区域AR0也如该图所示地存在三个。
因此,电阻部件4例如图9所示,配置在与第一电极形成部(第一侧板部11a、11b)直接相向的部位(区域AR11)且不包含在区域AR0中的部位(即仅与对应的第一电极形成部直接相向的部位)的第一电阻体22、配置在与第三电极形成部(第一侧板部11e、11g)直接相向的部位(区域AR13)且不包含在区域AR0中的部位(即仅与对应的第三电极形成部直接相向的部位)的第三电阻体24、配置在与第四电极形成部(第二侧板部12e、12g)直接相向的部位(区域AR14)且不包含在区域AR0中的部位(即仅与对应的第四电极形成部直接相向的部位)的第四电阻体25、以及配置在与第二电极形成部(第二侧板部12a、12b)直接相向的部位(区域AR12)且不包含在区域AR0中的部位(即仅与对应的第二电极形成部直接相向的部位)的第二电阻体23沿着基体21的长度方向A按此顺序直线状地配置并且串联连接,从而构成电阻部件4。
从而,图9所示的电阻体3C和电阻部件4的安装结构也一样,即使一侧电极11和另一侧电极12相对于电阻部件4的各安装位置如箭头B1、B2所示那样沿着电阻部件4的长度方向A产生少许偏差,仅与第一侧板部11a、11b直接相向的电阻部件4中的第一电阻体22的电阻值也不会变,仅与第一侧板部11e、11g直接相向的电阻部件4中的第三电阻体24的电阻值也不会变,仅与第二侧板部12e、12g直接相向的电阻部件4中的第四电阻体25的电阻值也不会变,仅与第二侧板部12a、12b直接相向的电阻部件4中的第二电阻体23的电阻值也不会变。另外,如图9所示,形成在第一电阻体22与第一侧板部11a、11b之间的静电电容的电容值(图中,为了便于理解,仅示出了形成在第一电阻体22与第一侧板部11b之间的静电电容)、形成在第三电阻体24与第一侧板部11e、11g之间的静电电容的电容值(图中,为了便于理解,仅示出了形成在第三电阻体24与第一侧板部11g之间的静电电容)、形成在第四电阻体25与第二侧板部12e、12g之间的静电电容的电容值(图中,为了便于理解,仅示出了形成在第四电阻体25与第二侧板部12g之间的静电电容)、形成在第二电阻体23与第二侧板部12a、12b之间的静电电容(图中,为了便于理解,仅示出了形成在第二电阻体23与第二侧板部12b之间的静电电容)的电容值也基本不变。由此,即使一侧电极11和另一侧电极12的各安装位置沿着长度方向A如箭头B1、B2所示那样产生偏差,由电容器3C和电阻部件4的并联电路构成的电压输入部的电学特性(例如频率特性)也基本不变。
因此,图9所示的电容器3C及电阻部件4的安装结构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电容器3A及电阻部件4的安装结构同等的效果。
另外,上述电容器3A中,作为第一电极的一侧电极11具有将电阻部件4夹在其两侧之间进行安装的一对第一电极形成部(第一侧板部11a、11b),作为第二电极的另一侧电极12具有将电阻部件4夹在其两侧之间进行安装的一对第二电极形成部(第二侧板部12a、12b),但也可以是仅由位于电阻部件4的同一侧的一块第一侧板部和一块第二侧板部(仅第一侧板部11a和第二侧板部12a、或者仅第一侧板部11b和第二侧板部12b)来构成电容器3A。上述电容器3C也一样,也可以仅由位于电阻部件4的同一侧的2块第一侧板部和第一连结板部、2块第二侧板部和第二连结板部(仅第一侧板部11a、11e和第一连结板部11d、第二侧板部12a、12e和第二连结板部12d;或者仅第一侧板部11b、11g和第一连结板部11f、第二侧板部12b、12g和第二连结板部12f)来构成电容器3C。
另外,对作为第一电极的一侧电极11具有2个电极形成部(第一电极形成部和第三电极形成部)且作为第二电极的另一侧电极12具有2个电极形成部(第二电极形成部和第四电极形成部)的电容器3C、以及与该电容器3C相对应的具有4个电阻体(第一电阻体22~第四电阻体25)的电阻部件4的安装结构进行了说明,虽未图示,但也可以是作为第一电极的一侧电极11具有3个以上电极形成部的结构,或者也可以是作为第二电极的另一侧电极12也具有3个以上电极形成部的结构。即,可以采用作为第一电极的一侧电极11具有n个(n为2以上的整数)电极形成部的结构,还可以采用作为第二电极的另一侧电极12也具有m个(m为2以上的整数)电极形成部的结构。这种情况下,作为第一电极的一侧电极11中的电极形成部的个数可以与作为第二电极的另一侧电极12中的电极形成部的个数相同,也可以不同。
另外,虽未图示,也可以是作为第一电极的一侧电极11和作为第二电极的另一侧电极12中的任一方电极中的电极形成部的个数有多个,而另一方电极中的电极形成部的个数为单个的结构。
由此,在作为第一电极的一侧电极11和作为第二电极的另一侧电极12中的至少一方电极中的电极形成部的个数为多个(例如n个)时,在电阻部件4的与这一方电极相向的部位,与该n个电极形成部一一对应的n个电阻体沿着电阻部件4的长度方向A直线状地配置,且n个电阻体串联连接而构成电阻部件4。另外,该电阻部件4的这n个电阻体以仅与各自所对应的电极形成部直接相向地定位地方式安装。
根据该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即使具有n个电极形成部而构成的该至少一方电极沿着电阻部件4的长度方向A发生少许偏差,由于构成电阻部件4的n个电阻体分别仅与各自对应的n个电极形成部中的一个电极形成部直接相向地定位的状态始终得以保持,因此该至少一方电极的安装位置沿长度方向的偏差对于包含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并联电路的电路的电学特性产生的影响能够抑制在最低限度。
另外,上述例子中,作为第一电极的一侧电极11具有的电极形成部、作为第二电极的另一侧电极12具有的电极形成部形成为长方形平板状,但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也可以如图10所示,由直径固定的圆筒状的作为第一电极的一侧电极11、直径固定(直径大于一侧电极11)的圆筒状的作为第二电极的另一侧电极12来构成电容器3D。在该结构的电容器3D和电阻部件4的安装结构中,对于电阻部件4(本例中例如是直径固定的圆柱状外形,但只要沿着长度方向A的截面形状是固定的,也可以是椭圆柱状、多棱柱状的外形),以包围住电阻部件4的一端部侧的方式安装圆筒状的一侧电极11,使其未图示的轴线与电阻部件4的长度方向A平行,且以包围住电阻部件4的另一端部侧和一侧电极11的一部分(电阻部件4的另一端部侧的一部分)的方式安装圆筒状的另一侧电极12,使其未图示的轴线与电阻部件4的长度方向A平行。
该结构的电容器3D中,圆筒状的一侧电极11和另一侧电极12的相对于电阻部件4的轴线(中心轴)La位于同一方向(图10中例如箭头W所示的方向)且沿着长度方向A的细长部位(一侧电极11中用斜线标出的部位P1和另一侧电极12中用斜线标出的部位P2)分别是沿着长边方向A平行的状态配置的部位,因此,例如与构成电容器3A的长方形平板状的一侧电极11和另一侧电极12同样地分别作为第一电极形成部和第二电极形成部发挥作用。而且,圆筒状的一侧电极11的部位P1并排设置在以其轴线为中心的同心圆上并相连结,因此一侧电极11整体也作为第一电极形成部发挥作用。圆筒状的另一侧电极12的部位P2也并排设置在以其轴线为中心的同心圆上并相连结,因此另一侧电极12整体也作为第二电极形成部发挥作用。
因此,在使用电容器3D的情况下,与使用电容器3A时相同,如图10所示,与作为第一电极形成部的一侧电极11相对应的第一电阻体22、以及与作为第二电极形成部的另一侧电极12相对应的第二电阻体23在基体上沿着长度方向A分离设置,且经由布线26串联连接,从而构成电阻部件4。具体而言,图10所示的电阻部件4中,未图示的基体形成为与电阻部件4的外形相对应的柱状(例如,若电阻部件4的外形是圆柱状,则基体的外形为圆柱状,若电阻部件4的外形是多棱柱状,则基体的外形为多棱柱状等),第一电阻体22和第二电阻体23在该基体的表面由碳膜电阻或金属被膜电阻或绕组电阻等沿着长度方向A分离地形成。并且以第一电阻体22仅与对应的一侧电极11直接相向地定位且第二电阻体23仅与对应的另一侧电极12直接相向地定位的方式,将该电阻部件4和电容器3D安装在一起。该电容器3D和该电阻部件4以图10所示的方式安装到电路基板5上的情况下,可以经由用绝缘材料形成地支承构件安装到电路基板5上等采用各种安装结构。
由此,该图10所示的电容器3D及电阻部件4的安装结构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电容器3A及电阻部件4的安装结构同等的效果。
上述各电容器3A、3B、3C、3D中,另一侧电极12以其一部分部位配置在一侧电极11的一部分部位外侧的状态进行安装,一侧电极11上分别确保有与另一侧电极12不重合的非相向面(上述区域AR1的部位)和与另一侧电极12重合的相向面(上述区域AR2的部位),但并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电容器也可以采用在一侧电极11上并不确保与另一侧电极12重合的相向面(区域AR2的部位)的结构。下面,参照示意性地表示该电容器和与该电容器相对应的电阻部件的图11来进行说明。例如,对在电容器3A、3B、3C、3D中的电容器3A的基本结构上应用这一结构(在一侧电极11上不确保区域AR2的部位的结构)而得到的电容器3E进行说明。因此,对于和电容器3A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重复说明。当然也可以在电容器3B、3C、3D的基本结构上应用这一结构(在一侧电极11上不确保区域AR2的部位的结构)。对于电阻部件中和电容器3A所对应的电阻部件4相同的结构也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重复说明。
该电容器3E是一侧电极11与另一侧电极12不重合的结构(在一侧电极11上不确保与另一侧电极12重合的相向面(上述区域AR2的部位)的结构),因此电容器3A中不存在区域AR2。即,第一电极形成部(第一侧板部11a、11b)和第二电极形成部(第二侧板部12a、12b)之间不存在边界线。本例中,为了说明,第一电极形成部(第一侧板部11a、11b)上在第二电极形成部(第二侧板部12a、12b)侧的远端位置用标号L11表示,第二电极形成部(第二侧板部12a、12b)上在第一电极形成部(第一侧板部11a、11b)侧的远端位置用标号L12表示。
另外,该电容器3E中,一侧电极11和另一侧电阻12各自的安装位置如箭头B1、B2(参照图11)所示那样在沿着电阻部件4的长度方向A产生少许偏差的情况下,各远端位置L11、L12可能存在的区域分别用AR0表示。另外,由于各区域AR0不重合,因此各区域AR0之间确保有间隙ARg。另外,图11所示的电容器3E中,仿照电容器3A的结构,第二侧板部12a、12b之间的距离被规定为比第一侧板部11a、11b之间的距离要长,虽未图示,但也可以与第一侧板部11a、11b之间的距离相同,还可以规定为比第一侧板部1a、11b之间的距离要短。
与该电容器3E对应的电阻部件4如图3所示,与第一电极形成部(第一侧板部11a、11b)和第二电极形成部(第二侧板部12a、12b)一一对应的第一电阻体22和第二电阻体23沿着长度方向A分离地配置,且经由布线26串联连接,从而构成该电阻部件4。本例中,如上所述,一侧电极11和另一侧电极12不重合,因此,基板21上与第一电极形成部(第一侧板部11a、11b)直接相向的整个部位(区域AR11)成为仅与对应的第一电极形成部直接相向的部位,基板21上与第二电极形成部(第二侧板部12a、12b)直接相向的整个部位(区域AR12)成为仅与对应的第二电极形成部直接相向的部位。
因此,电阻部件4中,第一电阻体22配置在该区域AR11内的任意部位,且第二电阻体23配置在该区域AR12内的任意部位,如图11所示,第一电阻体22仅与对应的第一电极形成部(第一侧板部11a、11b)直接相向地定位且第二电阻体23仅与对应的第二电极形成部(第二侧板部12a、12b)直接相向地定位的状态下进行安装。
由此,该图11所示的电容器3E及电阻部件4的安装结构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电容器3A及电阻部件4的安装结构同等的效果。
由于该电容器3E是各远端位置L11、L12可能存在的各区域AR0之间确保有间隙ARg的结构,因此也可以采用在基体21上与该间隙ARg相对应的部位配置未图示的电阻体(第一电阻体22和第二电阻体23以外的电阻体,且与各电阻体22、23串联连接的电阻体)的结构。该电阻体是配置在与第一电极形成部(第一侧板部11a、11b)和第二电极形成部(第二侧板部12a、12b)均不直接相向的部位的电阻体,因此,即使一侧电极11和另一侧电极12的各安装位置沿着长度方向A如箭头B1、B2所示那样产生偏差,由电容器3E和电阻部件4的并联电路构成的电压输入部的电学特性(例如频率特性)也基本不变。因此,在电阻部件4的与间隙ARg对应的部位进一步设置电阻体的结构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电容器3A及电阻部件4的安装结构同等的效果。
另外,上述各电容器和电阻的安装结构并不仅仅适用于安装到电路基板上时,当然也能够适用于安装到电路基板以外的部位上。
接下来,参照图13对具备上述各电容器和电阻的安装结构的输入单元、以及具备该输入单元的测定装置进行说明。
作为测定装置的测定装置100具备1个或2个以上输入单元101、以及测定装置主体102。下面,例如以对测定对象体的作为被测定量的功率、电流和电压进行测定的测定装置100为例来进行说明,该测定装置100具备输入单元101a和输入单元101b这两个输入单元101(在对输入单元101a、101b不进行区别时,也称为“输入单元101”),其中,向输入单元101a输入电压值会根据电阻体等测定对象体(未图示)中流过的电流的电流值而变化的输入电压Vin1(例如来自检测该电流的电流检测探针的电压信号),向输入单元101b输入电压值会根据因上述电流流过从而在测定对象体中产生的电压的电压值而变化的输入电压Vin2(例如来自检测该电压的电压检测探针的电压信号)。
输入单元101a、102b如图13所示,分别具备图1所示的电路1、输入部110、输出部111和壳体112而具有相同的结构,且两者分开地构成。壳体112例如构成为箱状,在其内部收纳电路1,并且在其壁面配置输入部110和输出部111。壳体112不限定于箱状地结构,也可以构成为以电路1、输入部110和输出部111露出的状态进行安装并对这些部件一体地进行支承的框架(支承框架)。
该电路1例如具备运算放大器2、作为该运算放大器2的输入部的电压输入部6,该电压输入部6由以上述各电容器及电阻的安装结构中的任一种安装结构所安装的电容器3A(3B、3C、3D)与电阻部件4的并联电路构成。输入部110例如由连接器构成,将从输入单元101的外部输入的输入电压Vin输出到电路1的电压输入部6。输出部111例如由连接器构成,将从电路1的运算放大器2输出的输出电压Vo输出到输入单元101的外部。
根据该结构,输入到输入单元101(输入单元101a、101b)的输入电压Vin(输入电压Vin1、Vin2)经过由电容器3A(3B、3C、3D)和电阻部件4的并联电路构成的电压输入部6的电学特性所规定的电学特性的电路1处理后(例如当该电学特性是频率特性时,经过滤波处理后),作为输出电压Vo(输出电压Vo1、Vo2)输出。
输入单元101不限于具备运算放大器2的结构。例如,虽未图示,也可以采用具备增压器来代替运算放大器2的结构。另外,输入单元101不限于输出作为模拟信号的输出电压Vo的结构。例如,虽未图示,也可以采用在运算放大器2或增压器的后级增设A/D转换器并对输出电压Vo进行采样,从而将输出电压Vo转换成数字信号(表示其瞬时值的波形数据)并输出的结构。
测定装置主体102例如图13所示,具备输入部120、测定部121、操作部122、显示部123、控制部124及用于收纳这些构成要素的壳体125,并与各输入单元101分开地形成,且将输入电压Vin经由连接至测定装置主体102的输入单元101作为输出电压Vo输入,从而能够测定上述被测定量。
输入部120例如由连接器构成,连接至各输入单元101的输出部111。输入部120与各输出部111连接时,可以采用使用连接电缆进行连接的结构。也可以在测定装置主体102的壳体125内配置用于安装各输入单元101的支架,并且在支架的各输入单元101的安装位置上配置与所安装的各输入单元101的输出部111相连接的连接器,并经由布线构件或配置在支架上的后背基板(其布线图案)将这些连接器和输入部120连接的结构,来作为上述结构的替代。输入部120接受从输入单元101a、101b输出的输出电压Vo1、Vo2的输入,并将其输出到测定部121。
测定部121执行如下处理:根据控制部124的控制,接受输出电压Vo1、Vo2的输入,并且基于输出电压Vo1、Vo2测定上述被测定量,将测定得到的被测定量输出到控制部124。操作部122具备各种开关和按键,在这些开关和按键被操作时输出操作信号。显示部123根据控制部124的控制,显示由测定部121测定得到的被测定量等各种信息。控制部124根据从操作部122输出的操作信号,控制测定装置主体102的各构成要素。
具备上述结构的测定装置100中,输入单元101a、101b对所输入的输入电压Vin1、Vin2执行处理,并作为输出电压Vo1、Vo2输出到测定装置主体102。另外,测定装置主体102经由输入单元101a、101b将输入电压Vin1、Vin2作为输出电压Vo1、Vo2输入,并且基于输出电压Vo1、Vo2,测定被测定量。
因此,根据该输入单元101a、101b,各电路1中的电压输入部6由按照上述各电容器及电阻的安装结构中的任一种安装结构安装的电容器3A(3B、3C、3D)和电阻部件4的并联电路构成,因此上述安装位置的偏差对于包含该并联电路的电路的电学特性的影响能够抑制到最低限度。从而,根据该输入单元101a、101b,能够在偏差(电学特性的偏差)较少的状态下执行针对输入电压Vin1、Vin2的处理并作为输出电压Vo1、Vo2输出。另外,根据具备该输入单元101a、101b的测定装置100,能够基于这样在偏差较少的状态下进行了处理的输出电压Vo1、Vo2,在偏差较小的状态下测定被测定量。
上述测定装置100采用具备包括了操作部122和显示部123的测定装置主体102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结构。例如,控制部124采用对测定装置主体102的各构成要素执行预先规定的一系列控制时,无需从操作部122向控制部124输出操作信号,因此可以省略操作部122。另外,也可以在测定装置主体102的外部配置相当于显示部的显示装置,控制部124将测定得到的被测定量发送至该显示装置使其进行显示的结构,来代替在测定装置主体102中设置显示部123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测定装置100测定电压、电流和功率作为被测定量,但不限于测定所有这些量的结构,也可以是测定其中任意一项或两项的结构。另外,测定装置100测定的被测定量并不限于电压、电流和功率,也可以是能够基于输出电压Vo1、Vo2计算出的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位差、测定对象体的电阻。另外,对向输入单元101输入表示电流或电压的电压信号作为输入电压Vin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采用将用于检测温度、湿度、畸变、亮度、照度等各种物理量的检测器所输出的电压信号来作为输入电压Vin输入到输入单元101的结构。这种情况下,测定装置100测定温度、湿度、畸变、亮度、照度等各种物理量作为被测定量。还可以应用于测定原子量、分子量、化学式量等各种化学量作为被测定量的测定装置、以及不具有被测定量的测定功能的电子设备(显示装置或记录装置)。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实现上述各效果。
标号说明
3A、3B、3C、3D、3E 电容器
4 电阻部件
5 电路基板
11 一侧电极(第一电极)
11a、11b 第一侧板部(第一电极形成部)
12 另一侧电极(第二电极)
12a、12b 第二侧板部(第二电极形成部)
22 第一电阻体
23 第二电阻体
A 长度方向
TE1 其中一个端子
TE2 另一个端子。

Claims (10)

1.一种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是并联电路中的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
所述并联电路由电阻部件和电容器构成,所述电容器由连接至所述电阻部件的其中一个端子的第一电极和连接至所述电阻部件的另一个端子的第二电极形成,将所述电阻部件和所述电容器并联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具有以与所述电阻部件的长度方向平行的状态配置的第一电极形成部,
所述第二电极具有以与所述电阻部件的长度方向平行的状态配置的第二电极形成部,
所述电阻部件由与所述第一电极形成部及所述第二电极形成部一一对应的第一电阻体和第二电阻体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分离设置且该第一电阻体和该第二电阻体经由布线串联连接且该第一电阻体、该第二电阻体和该布线在该长度方向上排列配置而构成,且以该第一电阻体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电极形成部直接相向地定位,该第二电阻体与对应的所述第二电极形成部直接相向地定位的方式进行安装,
所述布线的电阻值比所述第一电阻体和所述第二电阻体的各电阻值小,且所述布线实质上不起到电阻体的作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阻部件具有由绝缘材料形成的一个基体,
各所述电阻体沿着作为所述长度方向的所述基体的长度方向形成在该基体的表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由分别作为所述第一电极形成部发挥作用的一对第一侧板部、架接在该第一侧板部相互之间的第一连结板部以俯视时呈大致U字形的方式配置在电路基板上,
所述第二电极由分别作为所述第二电极形成部发挥作用的一对第二侧板部、架接在该第二侧板部相互之间的第二连结板部以俯视时呈与所述第一电极反向的大致U字形的方式配置在电路基板上,
所述电阻部件以所述第一电阻体的设置部位位于所述一对第一侧板部内侧且所述第二电阻体的设置部位位于所述一对第二侧板部内侧的状态,配置在所述电路基板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由分别作为所述第一电极形成部发挥作用的一对第一侧板部、架接在该第一侧板部相互之间的第一连结板部形成为U字形并且将所述一对第一侧板部作为脚部而立起在电路基板上的状态下进行配置,
所述第二电极由分别作为所述第二电极形成部发挥作用的一对第二侧板部、架接在该第二侧板部相互之间的第二连结板部形成为U字形并且将所述一对第二侧板部作为脚部而立起在所述电路基板上的状态下配置,
所述电阻部件以所述第一电阻体的设置部位位于所述一对第一侧板部内侧且所述第二电阻体的设置部位位于所述一对第二侧板部内侧的状态,配置在所述电路基板上。
5.一种输入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用于输入输入电压的电压输入部,该电压输入部由按照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所安装的所述电阻部件和所述电容器所构成的所述并联电路来构成。
6.一种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入单元,对被测定量进行测定。
7.一种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是并联电路中的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
所述并联电路由电阻部件和电容器构成,所述电容器由连接至所述电阻部件的其中一个端子的第一电极和连接至所述电阻部件的另一个端子的第二电极形成,将所述电阻部件和所述电容器并联连接,
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方电极具有以与所述电阻部件的长度方向平行的状态且沿着该长度方向并排设置的n个电极形成部,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
所述电阻部件由与所述n个电极形成部一一对应的n个电阻体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分离设置且该n个电阻体经由布线串联连接且该n个电阻体和该布线在该长度方向上排列配置而构成,且以该n个电阻体与对应的所述电极形成部直接相向地定位的方式进行安装,
所述布线的电阻值比所述n个电阻体的各电阻值小,且所述布线实质上不起到电阻体的作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阻部件具有由绝缘材料形成的一个基体,
各所述电阻体沿着作为所述长度方向的所述基体的长度方向形成在该基体的表面上。
9.一种输入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用于输入输入电压的电压输入部,该电压输入部由按照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所安装的所述电阻部件和所述电容器所构成的所述并联电路来构成。
10.一种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入单元,对被测定量进行测定。
CN201911299919.4A 2018-12-20 2019-12-17 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输入单元以及测定装置 Active CN1113545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38602 2018-12-20
JP2018238602 2018-12-20
JP2019144991A JP7289753B2 (ja) 2018-12-20 2019-08-07 コンデンサおよび抵抗部材の実装構造、入力ユニット並びに測定装置
JP2019-144991 2019-08-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54570A CN111354570A (zh) 2020-06-30
CN111354570B true CN111354570B (zh) 2024-02-02

Family

ID=71139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99919.4A Active CN111354570B (zh) 2018-12-20 2019-12-17 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输入单元以及测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89753B2 (zh)
CN (1) CN111354570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49459A (ja) * 2012-08-29 2014-03-17 Hioki Ee Corp 電圧測定機器用のコンデンサユニット
JP2014055848A (ja) * 2012-09-12 2014-03-27 Hioki Ee Corp 電圧測定機器における電圧入力抵抗部の周波数特性補正構造放熱構造
JP2015012209A (ja) * 2013-07-01 2015-01-19 日置電機株式会社 抵抗保持機構、実装基板および測定装置
JP2016114562A (ja) * 2014-12-17 2016-06-23 日置電機株式会社 電圧入力抵抗部の周波数特性補正構造および部品搭載基板ならびに測定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49202A (en) * 1980-09-08 1982-03-23 Rohm Kk Resistance element
DE19537155A1 (de) * 1995-10-06 1997-04-10 Daimler Benz Aerospace Ag Spannungsteiler für Hochspannungen
JP5749202B2 (ja) 2012-03-12 2015-07-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2016114561A (ja) * 2014-12-17 2016-06-23 日置電機株式会社 電圧入力抵抗部の周波数特性補正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49459A (ja) * 2012-08-29 2014-03-17 Hioki Ee Corp 電圧測定機器用のコンデンサユニット
JP2014055848A (ja) * 2012-09-12 2014-03-27 Hioki Ee Corp 電圧測定機器における電圧入力抵抗部の周波数特性補正構造放熱構造
JP2015012209A (ja) * 2013-07-01 2015-01-19 日置電機株式会社 抵抗保持機構、実装基板および測定装置
JP2016114562A (ja) * 2014-12-17 2016-06-23 日置電機株式会社 電圧入力抵抗部の周波数特性補正構造および部品搭載基板ならびに測定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01518A (ja) 2020-07-02
JP7289753B2 (ja) 2023-06-12
CN111354570A (zh) 2020-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25763B2 (en) Current transformer with rogowski type windings, comprising an association of partial circuits forming a complete circuit
US8278947B2 (en) Capacitive divider device, voltage sensor, trip device module and electrical protection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such a device
US6462536B1 (en) Eddy current sensor
US7821252B2 (en) Three-phase current sensor
EP3076136B1 (en) Capacitive sensor and combined capacitive displacement measurement sensing system
JP2009517659A (ja) 可撓性精密電流検出器
JP4411562B2 (ja) 繊維製品の特性を測定する装置
CN113030550B (zh) 非接触式电压传感器
US20060220740A1 (en) Apparatus for current measuring and a resistor
JPH08136209A (ja) 可動物体の幾何学的位置、変位又は角度を検出する方法および非接触容量基準位置センサ
JP3438907B2 (ja) 高電圧ユニット
CN110779583B (zh) 电磁流量计
CN111354570B (zh) 电容器及电阻部件的安装结构、输入单元以及测定装置
CN110274638B (zh) 电磁流量计
KR20100035138A (ko) 유량계에 있어서의 온도계측회로
US7498696B2 (en) Voltage grading and shielding method for a high voltage component in a PCB and an X-ray apparatus
JP4251961B2 (ja) 非接触電圧測定装置
US11037734B2 (en) Mounting structure for capacitor and resistor, input unit, and measuring apparatus
JP2002157671A (ja) センシングシステム
CN100480705C (zh) 对寄生磁场灵敏度小的电流传感器
JP2005156492A (ja) 可動機構、測定装置、静電容量式距離測定装置、および、位置決め装置
US8692541B2 (en) Position sensing head with redundancy
JP6527691B2 (ja) 電圧入力抵抗部の周波数特性補正構造および部品搭載基板ならびに測定装置
EP4009004A1 (en) Eddy current sensor device for measuring a linear displacement
JPH08159705A (ja) 容量センサにより物体の幾何学的位置、変位又は角度を検出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