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21953B - 带阻尼的车门内开手柄 - Google Patents
带阻尼的车门内开手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321953B CN111321953B CN202010103014.1A CN202010103014A CN111321953B CN 111321953 B CN111321953 B CN 111321953B CN 202010103014 A CN202010103014 A CN 202010103014A CN 111321953 B CN111321953 B CN 11132195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ffering
- door
- elastic
- handle
- vehicle do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42—Means for damping the movement of lock parts, e.g. slowing down the return movement of a handl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2—Mounting of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6—Mounting of handles, e.g. to the wing or to the lock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10—Connections between movable lock parts
- E05B79/22—Opera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handles, sill buttons or lock knobs and the lock unit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 E05B85/12—Inner door handl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带阻尼的车门内开手柄,属于汽车制造技术领域,本装置包括:车门,车门上固定连接有连接套体,转动基件,套接内连接套体内且转动基件圆柱状且与连接套体同轴装配,设于车门外侧的转动基件上连接有手柄体,设于车门内侧的转动基件上固定套接开锁套体;回弹柱体,设于车门内侧且回弹柱体上套接有扭力弹簧,扭力弹簧通过连接绳体与开设套体连接,本发明解决了车辆行驶过程中手柄与车门之间产生振动噪音的问题,并且避免车体开门时出现异响的问题,提升用于体验以及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阻尼的车门内开手柄。
背景技术
车门内开手柄是汽车用户最经常使用的零部件之一,它的使用性能与用户的评价对车辆操作体验和行驶安全等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车门内开手柄一般通过拉索或拉杆等与车门锁体相连接,用户在车内操作手柄,从而可以打开车门。
现有的车门内开手柄通常借助特定结构卡接在车门里板上。这种固定方式简单便捷,也较为牢固可靠,但装配完成后车门内开手柄与车门里板间存在间隙,由于车门里板靠近车窗玻璃及导轨,属于车门湿区,雨水可能通过车门里板上的安装孔进入到车厢内部。另外,由于间隙的存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内开手柄和车门里板间还可能产生振动噪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阻尼的车门内开手柄,解决车辆行驶过程中手柄与车门之间产生振动噪音的问题,并且避免车体开门时出现异响的问题,提升用于体验以及安全性。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带阻尼的车门内开手柄,包括:
车门,车门上固定连接有连接套体,连接套体轴线与车门垂直设置;
转动基件,套接内连接套体内且转动基件圆柱状且与连接套体同轴装配,转动基件一端设于车门外侧,另一端设于车门内侧,设于车门外侧的转动基件上连接有手柄体,设于车门内侧的转动基件上固定套接开锁套体;
回弹柱体,设于车门内侧且回弹柱体上套接有扭力弹簧,扭力弹簧通过连接绳体与开锁套体连接;
其中,车门内侧的转动基件端部设有凸起且同轴线的弹性推动轮台,弹性推动轮台具有两对向的矩形台体侧面,两台体侧面之间设有两外凸且对向设置弧形台体侧面,弹性推动轮台侧面设有两对向设置用于限制在无力驱动下弹性推动轮台转动的弹性产生装置,弹性产生装置根据弹性推动轮台转动变化将信号发送控制模块控制车门开锁/关锁。
本发明采用机械开锁和电子开锁的方式进行结合来实现车门开锁,利用机械控制方式来传递开锁信号,控制单元根据开锁信号变化来利用电流的正向和反向控制车门开锁,采用此方式相对减少机械开锁部件以及降低机械开锁结构需要较大的空间安装要求,有利于减小存在摩擦零件的数量以降低过多的摩擦碰撞带来不悦耳的声音也有利于提高内开门手柄的使用寿命。具体的,本发明的装置在开门过程中通过握取手柄体来驱动其旋转带动转动基件的旋转而带动转动基件位于车门内部的弹性推动轮台旋转,该弹性推动轮台的旋转同步带动对向设置在弹性驱动轮台两对应侧的弹性产生装置,弹性产生装置在弹性驱动轮台旋转过程中两弹性产生装置的位置关系产生位移变化,根据该变化来作为控制模块控制车门开锁的触发信号以利用正电流控制车门的开锁,在完成开锁后由于在转动基件上设置的开锁套体通过连接绳体与侧方的扭力弹簧之间的连接在转动基件旋转过程中起到蓄能效果,在开锁后人员手部放开手柄体,扭力弹簧在限制力的取消后释能使转动基件复位,带动弹性推动轮台和弹性产生装置复位实现手柄复位,控制模块利用反向电流控制车门闭锁,同时控制模块连接有安装于车门框上的触发器用于发送车门与车门框闭合接触信号,在控制模块接收到车门与车门框闭合接触信号以及弹性产生装置复位信后才控制反向电流来控制锁门操作。
可选的,弹性产生装置包括与弹性推动轮台台体侧面配合接触的弹性推动基件,弹性推动基件具有用于对弹性推动基件弹性支撑的缓冲第二弹性件,且缓冲第二弹性件连接有用于对缓冲第二弹性件位移距离限位支撑的支撑基板,弹性推动基件内设位移传感器,位移传感器与控制模块连接。弹性产生装置通过缓冲第二弹性件和支撑基板的方式实时对弹性推动基件起到弹性支撑使弹性推动基件与弹性推动轮台侧面保持接触状态,在弹性推动轮台在转动过程中弹性推动轮台侧面与弹性推动基件接触面的变化来改变两弹性推动基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变化,具体利用位移距离传感器来感应位移变化的方式将位移信号传送控制模块进行判断后根据正反电流控制车门的开闭锁。
可选的,弹性推动基件为T型结构,T型结构的弹性推动基件一T型结构的组成体与弹性推动轮台台体侧面接触,另一T型结构的组成体与转动基件轴线垂直设置,且设于与弹性推动轮台台体侧面接触的T行结构体和支撑基板之间。设计T型结构的弹性推动基件与弹性推动轮台的侧面的结构保持时刻贴合状态,且与弹性推动轮台贴合面为矩形平面方式和弹性推动轮台的对向设置的矩形台体侧面对应,在车门锁止状态在弹性推动基件的矩形平面与弹性推动轮台具有的矩形台体侧面贴合,这样用于实现开启车门需要一定力驱动的情况下才可实现开门操作,而在开门完后的复位过程中由于与弹性推动基件的接触面为圆弧面结构时其复位所需的能量较低,通过扭力弹簧蓄能即可实现手柄复位,开门时在外力驱动手柄体旋转后带动转动基件和弹性推动轮台的转动,在转动过程中弹性推动基件的矩形平面与弹性推动轮台的侧台面的接触面由平面转换为弧面扩大了两弹性推动基件之间的位移距离且在缓冲第二弹性件的弹性支撑下降低弹性推动基件瞬时位移产生的抖动,以防止缓冲第二弹性件脱离与弹性推动轮台台面的接触关系,所设置的另一T型机构体与转动基件轴线垂直设置用于限制弹性推动基件与弹性推动轮台接触面与支撑基板的间距关系以此来控制缓冲第二弹性件在压缩状态在的蓄能效果,应注意缓冲第二弹性件最大压缩状态下该T型机构体与支撑基板之间留有间隙用以避免两者之间形成接触导致弹性推动轮台无法正常旋转。
可选的,弹性推动轮台具有两对向的矩形台体侧面长度D1与两台体侧面之间设有两外凸且对向设置弧形台体侧面最大间距D2比值为0.85~0.92:1,通过限定D1与D2比值来控制弹性推动轮台的侧台面的矩形平面与弹性推动基件的接触面积以控制弹性推动轮台与弹性推动基件接触的弧形面面积用于在保证有效的开门效果下来缩小弹性推动轮台弧形面与弹性推动基件的摩擦量,降低过多的摩擦使开门/关门过程中出现异响,进一步的,通过控制定D1与D2比值可实现控制弹性推动轮台侧面矩形平面与弹性推动基件之间的接触面以减小驱动弹性推动轮台旋转的力减小,即实现降低用户在开门时的费力程度。
可选的,车门内侧的转动基件端面设有可调阻尼组件,可调阻尼组件包括柱状的缓冲基件,缓冲基件内设缓冲腔室,且缓冲基件端面设有缓冲装配通槽,缓冲装配通槽与缓冲腔室连通,缓冲装配通槽内插接有缓冲柱体,缓冲柱体与转动基件端面抵接。缓冲柱体所选用的材料为橡胶材料,用于降低与其接触的转动基件的接触摩擦,本发明通过在转动基件的端面设置可调阻尼组件的方式用以提高车门内手柄体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降低其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因装配间隙而出现部件碰撞以及与车门内部结构件的接触而造成的异响现象,可调阻尼组件用于吸收转动基件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其相对车门反复伸缩于连接套体而带动安装于车门内侧的部件相对车门形成碰撞力,有效降低车门结构的反应,具体的,设计缓冲基件和缓冲柱体的配合设置,在转动基件产生相对位移时,缓冲柱体对转动基件的位移能量吸收并向缓冲基件内输入通过这一过程消耗转动基件位移能量并降低转动基件的位移量以及位移速度使其保持其与车门的相对位置关系,减小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内开手柄因振动而产生的噪音以及转动基件与车门内部零件之间的共振。
可选的,缓冲柱体的柱面上具有弧形过度面与缓冲装配通槽插接配合,且缓冲柱体外侧套接有缓冲套体,缓冲套体一端平面与缓冲基件固定贴合,另一端平面与转动基件端面对应设置。通过在缓冲柱体表面设置弧形过度面,在出现关门振动过大以及车辆行驶过程中振动过大的情况下由弧形过度面的限制使缓冲柱体插入缓冲装配通槽的进入量随振动能量吸收力的增而插入量逐渐增大,并且在环槽腔室内设置缓冲插接件来提供反向作用力以消耗振动能量,以此来减小车辆行驶过程中振动噪音以及关门时产生的振动噪音而出现的异响问题。
可选的,缓冲柱体与缓冲腔室对向面开设有柱状缓冲内槽,缓冲腔室内设有与缓冲内槽插接的缓冲插接件,缓冲插接件插接端部为伞状结构,另一端连接有固接于缓冲腔室底面回形扣状的压紧基件,缓冲柱体与缓冲腔室端面设有缓冲弹簧件。在对转动基件以及其上部连接部件的消振过程中缓冲柱体对振动能量的吸收并向缓冲腔室内部传递,通过缓冲腔室内设置相应的缓冲插接件的方式对向内传递的振动能量形成反向作用力,缓冲插接件受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缓冲插接件端部的受力由弯曲和剪切变形逐渐转向剪切变形为主促使其伞状端部不断形变伸缩至柱状的缓冲内槽内使其端部相对缓冲内槽形成摩擦缓冲实现进一步的振动能量消耗,并且采样缓冲弹簧件来进行二次缓冲的方式对振动能量的吸收,在振动力消除后缓冲插接件复位,在二次缓冲过程中缓冲插接件伸入缓冲内槽内部利用其端部相对缓冲内槽形成摩擦消耗振动能量并且缓冲插接件底部的回形扣状的压紧基件对缓冲插接件传递的力形成三次缓冲,使回形结构状的压紧基件与缓冲插接件连接端底部间的回形扣间隙缩小直至形成闭合状态的口字型形状提高缓冲插接件承压以此应对较大的加载频率以及加载速度,通过上述三层缓冲设置实现可调阻尼组件的耗能稳定性提升以及不受加载频率、速度影响保持良好的耗能效果。
可选的,车门内具有用于对可调阻尼组件密封的密封套,密封套套底面与缓冲基件底面贴合。通过密封套的安装来避免水体渗透到车窗缝内并进入车门开门组件内,造成金属件的腐蚀,如车门内铁质件的腐蚀,并密封套对可调阻尼组件形成支撑效果以降低手柄和车门里板间的振动噪音。
可选的,车门关锁状态下,手柄体呈向下垂直状态,手柄体逆时针旋转达到120°触发控制模块使车门开锁。通过设计手柄体转动方式来控制车门开/闭锁状态,即在开门时,需将手柄体沿逆时针方向向上拨动旋转120°,这样的目的在于使用户优选采用远离车门一侧的手来拨动手柄体,提高用户下车安全性以及车外人员安全性,在人员坐在车门左侧时其靠近车门的左手在去拨动手柄体时其手部难以实现90°以上弯曲,即使用户采用其靠近车门处的手部开门难度增大,使其进行侧身采用远离车门测的手部进行打开车门,便于用于在侧身时观测后方来车,特别是位于车体后座无法通过反光镜观测后侧来车的用户,而现有车门通过采用向内拉动的方式来打开车门,这样用于采用左手可简单完成下车,而本发明的设计增大靠近车门侧手部打开车门的费力程度以提高用户下车安全性。
可选的,手柄体一端部插入转动基件与转动基件固定连接,手柄体内设有至少两条金属的加强第一支撑条,手柄体内还设有与加强第一支撑条垂直的加强第二支撑条,且加强第二支撑条嵌入转动基件内。手柄体与转动基件连接时,选择两段转动基件并且转动基件上铣削待焊接的手柄体、加强第二支撑条的铣槽,之后采用焊接手段将手柄体与加强第二支撑条焊接固定。在开关门过程中人员通过手柄体的正常使用来进行开/关门,车门内设或内手柄常用ABS材料,其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强度会相对降低,通过在手柄体内部增设加强第一支撑条的方式来增强手柄体的使用寿命,并且增加第二支撑条以及其连接方式来实现提高手柄体与转动基件连接牢固性特别是连接点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在手柄体内设置加强第一支撑条和加强第二支撑条的方案对于手柄体的耐高温效果可起到明显提升效果,特别是对于在发送汽车起火的情况下保证内手柄可正常使用来打开车门,以保护人员安全,具体通过将上述结构的手柄体放置在100℃以上环境下后取出置于22℃环境检测手柄仍可以正常使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采用机械开锁和电子开锁的方式进行结合来实现车门开锁,利用机械控制方式来传递开锁信号,控制单元根据开锁信号变化来利用电流的正向和反向控制车门开锁,采用此方式相对减少机械开锁部件以及降低机械开锁结构需要较大的空间安装要求,有利于减小存在摩擦零件的数量以降低过多的摩擦碰撞带来不悦耳的声音也有利于提高内开门手柄的使用寿命。本发明解决车辆行驶过程中手柄与车门之间产生振动噪音的问题,并且避免车体开门时出现异响的问题,提升用于体验以及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带阻尼的车门内开手柄示意图;
图2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可调阻尼组件示意图;
图3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车门打开时弹性推动轮台与弹性产生装置的状态示意图;
图4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车门关闭时弹性推动轮台与弹性产生装置的状态示意图;
图5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转动基件上弹性推动轮台示意图;
图6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弹性产生装置与弹性推动轮台配合状态俯视图;
图7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车门开/闭状态下手柄体的使用示意图;
图8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手柄体与转动基件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9示出本申请实施例3中四组实验组车门异响检测结果。
附图标记说明:10-手柄体;11-加强第一支撑条;12-加强第二支撑条;20-转动基件;21-连接套体;22-弹性推动轮台;30-开锁套体;31-扭力弹簧;32-连接绳体;33-回弹柱体;40-车门;50-密封套;60-可调阻尼组件;61-缓冲柱体;62-缓冲套体;63-缓冲过度面;64-缓冲装配通槽;65-缓冲腔室;66-缓冲基件;67-缓冲弹簧件;68-缓冲插接件;69-缓冲内槽;70-弹性产生装置;71-弹性推动基件;72-支撑基板;73-缓冲第二弹性件;80-压紧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参见图1-8所示,带阻尼的车门内开手柄,包括:
车门40,车门上固定连接有连接套体21,连接套体21轴线与车门40垂直设置;
转动基件20,套接内连接套体21内且转动基件20圆柱状且与连接套体21同轴装配,转动基件20一端设于车门40外侧,另一端设于车门40内侧,设于车门40外侧的转动基件20上连接有手柄体10,设于车门40内侧的转动基件20上固定套接开锁套体30;
回弹柱体33,设于车门40内侧且回弹柱体33上套接有扭力弹簧31,扭力弹簧31通过连接绳体32与开锁套体30连接;
其中,车门40内侧的转动基件20端部设有凸起且同轴线的弹性推动轮台22,弹性推动轮台22具有两对向的矩形台体侧面,两台体侧面之间设有两外凸且对向设置弧形台体侧面,弹性推动轮台22侧面设有两对向设置用于限制在无力驱动下弹性推动轮台22转动的弹性产生装置70,弹性产生装置70根据弹性推动轮台22转动变化将信号发送控制模块控制车门40开锁/关锁。
本发明采用机械开锁和电子开锁的方式进行结合来实现车门开锁,利用机械控制方式来传递开锁信号,控制单元根据开锁信号变化来利用电流的正向和反向控制车门40开锁,采用此方式相对减少机械开锁部件以及降低机械开锁结构需要较大的空间安装要求,有利于减小存在摩擦零件的数量以降低过多的摩擦碰撞带来不悦耳的声音也有利于提高内开门手柄的使用寿命。
弹性产生装置70包括与弹性推动轮台22台体侧面配合接触的弹性推动基件71,弹性推动基件71具有用于对弹性推动基件71弹性支撑的缓冲第二弹性件73,且缓冲第二弹性件73连接有用于对缓冲第二弹性件73位移距离限位支撑的支撑基板72,弹性推动基件71内设位移传感器,位移传感器与控制模块连接。弹性产生装置70通过缓冲第二弹性件73和支撑基板72的方式实时对弹性推动基件71起到弹性支撑使弹性推动基件71与弹性推动轮台22侧面保持接触状态,在弹性推动轮台22在转动过程中弹性推动轮台22侧面与弹性推动基件71接触面的变化来改变两弹性推动基件71之间的位置关系变化,具体利用位移距离传感器来感应位移变化的方式将位移信号传送控制模块进行判断后根据正反电流控制车门40的开闭锁。
弹性推动基件71为T型结构,T型结构的弹性推动基件71一T型结构的组成体与弹性推动轮台22台体侧面接触,另一T型结构的组成体与转动基件20轴线垂直设置,且设于与弹性推动轮台22台体侧面接触的T行结构体和支撑基板72之间。设计T型结构的弹性推动基件71与弹性推动轮台22的侧面的结构保持时刻贴合状态,且与弹性推动轮台22贴合面为矩形平面方式和弹性推动轮台22的对向设置的矩形台体侧面对应,在车门40锁止状态在弹性推动基件71的矩形平面与弹性推动轮台22具有的矩形台体侧面贴合,这样用于实现开启车门需要一定力驱动的情况下才可实现开门操作,而在开门完后的复位过程中由于与弹性推动基件71的接触面为圆弧面结构时其复位所需的能量较低,通过扭力弹簧蓄能即可实现手柄复位,开门时在外力驱动手柄体10旋转后带动转动基件20和弹性推动轮台22的转动,在转动过程中弹性推动基件71的矩形平面与弹性推动轮台22的侧台面的接触面由平面转换为弧面扩大了两弹性推动基件71之间的位移距离且在缓冲第二弹性件73的弹性支撑下降低弹性推动基件71瞬时位移产生的抖动,以防止缓冲第二弹性件73脱离与弹性推动轮台22台面的接触关系,所设置的另一T型机构体与转动基件20轴线垂直设置用于限制弹性推动基件71与弹性推动轮台22接触面与支撑基板72的间距关系以此来控制缓冲第二弹性件73在压缩状态在的蓄能效果,应注意缓冲第二弹性件73最大压缩状态下该T型机构体与支撑基板72之间留有间隙用以避免两者之间形成接触导致弹性推动轮台22无法正常旋转。
弹性推动轮台22具有两对向的矩形台体侧面长度D1与两台体侧面之间设有两外凸且对向设置弧形台体侧面最大间距D2比值为0.85~0.92:1,通过限定D1与D2比值来控制弹性推动轮台22的侧台面的矩形平面与弹性推动基件71的接触面积以控制弹性推动轮台22与弹性推动基件71接触的弧形面面积用于在保证有效的开门效果下来缩小弹性推动轮台22弧形面与弹性推动基件71的摩擦量,降低过多的摩擦使开门/关门过程中出现异响,进一步的,通过控制定D1与D2比值可实现控制弹性推动轮台22侧面矩形平面与弹性推动基件71之间的接触面以减小驱动弹性推动轮台22旋转的力减小,即实现降低用户在开门时的费力程度。
车门40内侧的转动基件20端面设有可调阻尼组件60,可调阻尼组件60包括柱状的缓冲基件66,缓冲基件66内设缓冲腔室65,且缓冲基件66端面设有缓冲装配通槽64,缓冲装配通槽64与缓冲腔室65连通,缓冲装配通槽64内插接有缓冲柱体61,缓冲柱体61与转动基件20端面抵接。缓冲柱体61所选用的材料为橡胶材料,用于降低与其接触的转动基件20的接触摩擦,本发明通过在转动基件20的端面设置可调阻尼组件60的方式用以提高车门内手柄体10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降低其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因装配间隙而出现部件碰撞以及与车门40内部结构件的接触而造成的异响现象,可调阻尼组件60用于吸收转动基件20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其相对车门40反复伸缩于连接套体21而带动安装于车门40内侧的部件相对车门形成碰撞力,有效降低车门40结构的反应,具体的,设计缓冲基件66和缓冲柱体61的配合设置,在转动基件20产生相对位移时,缓冲柱体61对转动基件20的位移能量吸收并向缓冲基件66内输入通过这一过程消耗转动基件20位移能量并降低转动基件20的位移量以及位移速度使其保持其与车门的相对位置关系,减小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内开手柄因振动而产生的噪音。
缓冲柱体61的柱面上具有弧形过度面与缓冲装配通槽64插接配合,且缓冲柱体61外侧套接有缓冲套体62,缓冲套体62一端平面与缓冲基件66固定贴合,另一端平面与转动基件20端面对应设置。通过在缓冲柱体61表面设置弧形过度面,在出现关门振动过大以及车辆行驶过程中振动过大的情况下由弧形过度面的限制使缓冲柱体61插入缓冲装配通槽64的进入量随振动能量吸收力的增而插入量逐渐增大,并且在环槽腔室65内设置缓冲插接件68来提供反向作用力以消耗振动能量,以此来减小车辆行驶过程中振动噪音以及关门时产生的振动噪音而出现的异响问题。
缓冲柱体61与缓冲腔室65对向面开设有柱状缓冲内槽69,缓冲腔室65内设有与缓冲内槽69插接的缓冲插接件68,缓冲插接件68插接端部为伞状结构,另一端连接有固接于缓冲腔室65底面回形扣状的压紧基件80,缓冲柱体61与缓冲腔室65端面设有缓冲弹簧件67。在对转动基件20以及其上部连接部件的消振过程中缓冲柱体61对振动能量的吸收并向缓冲腔室65内部传递,通过缓冲腔室65内设置相应的缓冲插接件68的方式对向内传递的振动能量形成反向作用力,缓冲插接件68受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缓冲插接件68端部的受力由弯曲和剪切变形逐渐转向剪切变形为主促使其伞状端部不断形变伸缩至柱状的缓冲内槽69内使其端部相对缓冲内槽69形成摩擦缓冲实现进一步的振动能量消耗,并且采样缓冲弹簧件67来进行二次缓冲的方式对振动能量的吸收,在振动力消除后缓冲插接件68复位,在二次缓冲过程中缓冲插接件68伸入缓冲内槽69内部利用其端部相对缓冲内槽69形成摩擦消耗振动能量并且缓冲插接件68底部的回形扣状的压紧基件80对缓冲插接件68传递的力形成三次缓冲,使回形结构状的压紧基件80与缓冲插接件68连接端底部间的回形扣间隙缩小直至形成闭合状态的口字型形状提高缓冲插接件68承压以此应对较大的加载频率以及加载速度,通过上述三层缓冲设置实现可调阻尼组件60的耗能稳定性提升以及不受加载频率、速度影响保持良好的耗能效果。
车门40内具有用于对可调阻尼组件60密封的密封套50,密封套50套底面与缓冲基件66底面贴合。通过密封套50的安装来避免水体渗透到车窗缝内并进入车门40开门组件内,造成金属件的腐蚀,如车门40内铁质件的腐蚀,并密封套50对可调阻尼组件60形成支撑效果以降低手柄和车门里板间的振动噪音。
车门40关锁状态下,手柄体10呈向下垂直状态,手柄体10逆时针旋转达到120°触发控制模块使车门40开锁。通过设计手柄体10转动方式来控制车门40开/闭锁状态,即在开门时,需将手柄体10沿逆时针方向向上拨动旋转120°,这样的目的在于使用户优选采用远离车门一侧的手来拨动手柄体10,提高用户下车安全性以及车外人员安全性,在人员坐在车门左侧时其靠近车门的左手在去拨动手柄体10时其手部难以实现90°以上弯曲,即使用户采用其靠近车门处的手部开门难度增大,使其进行侧身采用远离车门测的手部进行打开车门,便于用于在侧身时观测后方来车,特别是位于车体后座无法通过反光镜观测后侧来车的用户,而现有车门通过采用向内拉动的方式来打开车门,这样用于采用左手可简单完成下车,而本发明的设计增大靠近车门侧手部打开车门的费力程度以提高用户下车安全性。
手柄体10一端部插入转动基件20与转动基件20固定连接,手柄体10内设有至少两条金属的加强第一支撑条11,手柄体10内还设有与加强第一支撑条11垂直的加强第二支撑条12,且加强第二支撑条12嵌入转动基件20内。手柄体10与转动基件20连接时,选择两段转动基件20并且转动基件20上铣削待焊接的手柄体10、加强第二支撑条12的铣槽,之后采用焊接手段将手柄体10与加强第二支撑条2焊接固定。在开关门过程中人员通过手柄体10的正常使用来进行开/关门,车门内设或内手柄常用ABS材料,其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强度会相对降低,通过在手柄体10内部增设加强第一支撑条11的方式来增强手柄体11的使用寿命,并且增加第二支撑条12以及其连接方式来实现提高手柄体10与转动基件20连接牢固性特别是连接点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在手柄体10内设置加强第一支撑条11和加强第二支撑条12的方案对于手柄体10的耐高温效果可起到明显提升效果,特别是对于在发送汽车起火的情况下保证内手柄可正常使用来打开车门,以保护人员安全,具体通过将上述结构的手柄体10放置在100℃以上环境下后取出置于22℃环境检测手柄仍可以正常使用。
实施例2:
本发明的装置在开门过程:通过握取手柄体10来驱动其旋转带动转动基件20的旋转而带动转动基件20位于车门40内部的弹性推动轮台22旋转,该弹性推动轮台22的旋转同步带动对向设置在弹性驱动轮台22两对应侧的弹性产生装置70,弹性产生装置70在弹性驱动轮台22旋转过程中两弹性产生装置70的位置关系产生位移变化,根据该变化来作为控制模块控制车门40开锁的触发信号以利用正电流控制车门40的开锁,在完成开锁后由于在转动基件20上设置的开锁套体30通过连接绳体32与侧方的扭力弹簧31之间的连接在转动基件20旋转过程中起到蓄能效果,在开锁后人员手部放开手柄体10,扭力弹簧31在限制力的取消后释能使转动基件20复位,带动弹性推动轮台22和弹性产生装置70复位实现手柄复位,控制模块利用反向电流控制车门40闭锁,同时控制模块连接有安装于车门框上的触发器用于发送车门40与车门框闭合接触信号,在控制模块接收到车门40与车门框闭合接触信号以及弹性产生装置70复位信后才控制反向电流来控制锁门操作。
实施例3:
异响测试试验,分设四个实验组,三组实验组分别采用如实施例1的内开手柄,另一种实验组采用拉杆式内开手柄
实验组1采用实施例1的内开手柄,其中弹性推动轮台22的D1与D2比值为0.9:1;
实验组2采用实施例1的内开手柄,其中弹性推动轮台22的D1与D2比值为0.7:1;
实验组3采用实施例1的内开手柄,其中弹性推动轮台22的D1与D2比值为0.9:1,且内开手柄中的可调阻尼组件60拆除;
实验组4采用拉杆式内开手柄;
对四组实验组进行2万次的循环开/关门试验后在声音实验室内模拟车辆在时速80公里的时候,车门异响情况,试验结构如图9所示,由图可知实验组1的车门存在的响度低于0.5son,实验组2的车门响度在1son左右,实验组3和实验组4的车门响度达到3son以上,由此可知采用本发明的内开门手柄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可有效避免车门因内开手柄而出现异响问题,且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也可保证较低的响度。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带阻尼的车门内开手柄的手柄体10上安装有指示灯,该指示灯与控制模块连接,在车门关闭后控制模块控制指示灯通电,用于在车内示出手柄位置,利于车内光线不强状态下供用户快速找到手柄位置,同时指示灯在通电状态下为弱亮光状态,在车门开启后,控制模块控制指示灯断电与关门状态形成对比。
本发明的手柄根据《乘用车内部凸出物》GB11552-2009的规定本发明的手柄所设计的部件的边缘进行倒圆处理的,其曲率半径应不小于3.2mm,本发明的手柄还通过了耐低温试验,即将手柄部件置于-40℃以下环境后取出放置到22℃环境中,手柄可正常使用,本发明的手柄通过耐久性试验,门锁经过5万次的开/闭循环,手柄工作正常无异常且无严重磨损以及破裂情况。
注,本发明的手柄在汽车上应用时,其作为内拉手柄和底面高度间距设置推荐使用如表1数值进行选择。
表1汽车内拉手柄和地面高度间距推荐值
车型 | 内拉手柄和地面高度间距值/mm |
轿车 | 750-880 |
SUV | 930-1050 |
轻型货车 | 1000-1200 |
大型货车 | 1200-1460 |
本发明的连接绳体32优选采用金属绳以保证使用寿命,同时本发明的装置中所使用的金属均不涉及如下禁用物质:铅及其化合物、汞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六价铬、PBBs、PBDEs。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8)
1.带阻尼的车门内开手柄,包括:
车门(40),所述车门上固定连接有连接套体(21),所述连接套体(21)轴线与车门(40)垂直设置;
转动基件(20),套接内连接套体(21)内且转动基件(20)圆柱状且与连接套体(21)同轴装配,所述转动基件(20)一端设于车门(40)外侧,另一端设于车门(40)内侧,所述设于车门(40)外侧的转动基件(20)上连接有手柄体(10),所述设于车门(40)内侧的转动基件(20)上固定套接开锁套体(30);
回弹柱体(33),设于车门(40)内侧且回弹柱体(33)上套接有扭力弹簧(31),所述扭力弹簧(31)通过连接绳体(32)与开锁套体(30)连接;
其中,所述车门(40)内侧的转动基件(20)端部设有凸起且同轴线的弹性推动轮台(22),所述弹性推动轮台(22)具有两对向的矩形台体侧面,所述两台体侧面之间设有两外凸且对向设置弧形台体侧面,所述弹性推动轮台(22)侧面设有两对向设置用于限制在无力驱动下弹性推动轮台(22)转动的弹性产生装置(70),所述弹性产生装置(70)根据弹性推动轮台(22)转动变化将信号发送控制模块控制车门(40)开锁/关锁;
所述弹性产生装置(70)包括与弹性推动轮台(22)台体侧面配合接触的弹性推动基件(71),所述弹性推动基件(71)具有用于对弹性推动基件(71)弹性支撑的缓冲第二弹性件(73),且缓冲第二弹性件(73)连接有用于对缓冲第二弹性件(73)位移距离限位支撑的支撑基板(72),所述弹性推动基件(71)内设位移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与控制模块连接;
所述弹性推动基件(71)为T型结构,所述弹性推动基件(71)一T型结构的组成体与弹性推动轮台(22)台体侧面接触,另一T型结构的组成体与转动基件(20)轴线垂直设置,且设于与弹性推动轮台(22)台体侧面接触的T行结构体和支撑基板(7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阻尼的车门内开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推动轮台(22)具有两对向的矩形台体侧面长度D1与所述两台体侧面之间设有两外凸且对向设置弧形台体侧面最大间距D2比值为0.85~0.9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阻尼的车门内开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40)内侧的转动基件(20)端面设有可调阻尼组件(60),所述可调阻尼组件(60)包括柱状的缓冲基件(66),所述缓冲基件(66)内设缓冲腔室(65),且缓冲基件(66)端面设有缓冲装配通槽(64),所述缓冲装配通槽(64)与缓冲腔室(65)连通,所述缓冲装配通槽(64)内插接有缓冲柱体(61),所述缓冲柱体(61)与转动基件(20)端面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阻尼的车门内开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柱体(61)的柱面上具有弧形过度面与缓冲装配通槽(64)插接配合,且缓冲柱体(61)外侧套接有缓冲套体(62),所述缓冲套体(62)一端平面与缓冲基件(66)固定贴合,另一端平面与转动基件(20)端面对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阻尼的车门内开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柱体(61)与缓冲腔室(65)对向面开设有柱状缓冲内槽(69),所述缓冲腔室(65)内设有与缓冲内槽(69)插接的缓冲插接件(68),所述缓冲插接件(68)插接端部为伞状结构,另一端连接有固接于缓冲腔室(65)底面回形扣状的压紧基件(80),所述缓冲柱体(61)与缓冲腔室(65)端面设有缓冲弹簧件(6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阻尼的车门内开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40)内具有用于对可调阻尼组件(60)密封的密封套(50),所述密封套(50)套底面与缓冲基件(66)底面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阻尼的车门内开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40)关锁状态下,所述手柄体(10)呈向下垂直状态,所述手柄体(10)逆时针旋转达到120°触发控制模块使所述车门(40)开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阻尼的车门内开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体(10)一端部插入转动基件(20)与转动基件(20)固定连接,所述手柄体(10)内设有至少两条金属的加强第一支撑条(11),所述手柄体(10)内还设有与加强第一支撑条(11)垂直的加强第二支撑条(12),且加强第二支撑条(12)嵌入转动基件(20)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103014.1A CN111321953B (zh) | 2020-02-19 | 2020-02-19 | 带阻尼的车门内开手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103014.1A CN111321953B (zh) | 2020-02-19 | 2020-02-19 | 带阻尼的车门内开手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21953A CN111321953A (zh) | 2020-06-23 |
CN111321953B true CN111321953B (zh) | 2021-02-26 |
Family
ID=71168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103014.1A Active CN111321953B (zh) | 2020-02-19 | 2020-02-19 | 带阻尼的车门内开手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32195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80133B (zh) * | 2021-01-05 | 2022-11-08 | 佛山市高明德健五金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侧门安全锁定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354921B2 (en) * | 2010-05-28 | 2013-01-15 | Ibis Tek, Llc | Self-illuminating handle for a vehicle emergency egress assembly |
SG188325A1 (en) * | 2010-09-30 | 2013-04-30 | Dorma Gmbh & Co Kg | Sensor device having rotational direction detection |
CN102373837B (zh) * | 2011-09-30 | 2015-05-13 | 成素华 | 一种防盗锁的机电转换控制装置 |
CN203905621U (zh) * | 2014-04-25 | 2014-10-29 | 广州市亚太天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带反馈的门把手机构 |
GB2529213A (en) * | 2014-08-14 | 2016-02-17 | Nissan Motor Mfg Uk Ltd | Door handle |
CN105604409B (zh) * | 2016-03-05 | 2018-01-12 | 皓月汽车安全系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用内开锁体 |
CN207499652U (zh) * | 2017-11-03 | 2018-06-15 | 宁波华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降低异响内拉手 |
CN108086820B (zh) * | 2017-12-18 | 2023-02-17 | 神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车门内拉手结构 |
CN208564241U (zh) * | 2018-04-13 | 2019-03-01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缓冲作用的车门内开拉手 |
-
2020
- 2020-02-19 CN CN202010103014.1A patent/CN111321953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21953A (zh) | 2020-06-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789640B1 (ko) | 자동차용 시트트랙 로크장치 | |
CN111321953B (zh) | 带阻尼的车门内开手柄 | |
CN101469594B (zh) | 抗压构件车门装饰拉手 | |
KR20040034241A (ko) | 차량용 사이드 스텝 | |
KR100938132B1 (ko) | 도어클로저 어셈블리 | |
CN109914941A (zh) | 一种汽车门锁 | |
KR100938129B1 (ko) | 기계식 도어클로저 | |
US9493968B2 (en) | Striker with expandable sleeve | |
CN215830296U (zh) | 一种用于轨道车辆门系统的导轨锁闭装置 | |
CN212654174U (zh) | 一种电动汽车的空调压缩机减震支架 | |
CN209479484U (zh) | 座椅靠背锁结构及汽车座椅 | |
CN210882337U (zh) | 一种汽车电动尾门支撑杆的减震降噪结构 | |
CN220415067U (zh) | 锁具及智能门锁 | |
KR101854430B1 (ko) | 자동차 윈도우 캐리어 플레이트의 장력 보정장치 | |
CN205533855U (zh) | 离合器盖总成 | |
CN210337652U (zh) | 一种汽车座椅解锁装置 | |
CN216008144U (zh) | 一种内藏式门扇常开锁闭机构 | |
CN214564532U (zh) | 一种汽车背门限位结构 | |
CN219989065U (zh) | 一种汽车座椅缓冲装置 | |
CN220809091U (zh) | 车门总成和车辆 | |
KR200189444Y1 (ko) | 도어의 충격흡수부재 | |
CN216268816U (zh) | 一种汽车座椅滑轨机构 | |
CN212867172U (zh) | 一种门窗用自动锁闭装置 | |
CN216889602U (zh) | 一种电梯导轨安装用的固定结构 | |
CN220429839U (zh) | 一种汽车移门滑轨支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