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17442B - 一种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系统及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系统及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17442B
CN111317442B CN201911296223.6A CN201911296223A CN111317442B CN 111317442 B CN111317442 B CN 111317442B CN 201911296223 A CN201911296223 A CN 201911296223A CN 111317442 B CN111317442 B CN 1113174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photosensitive
detection
light intensity
inner diam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9622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17442A (zh
Inventor
徐可欣
韩同帅
王玉祥
赵丕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Sunrise Technologies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Sunrise Technologies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Sunrise Technologies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Sunrise Technologies Develop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3174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174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174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174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45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 A61B5/1455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using optical sensors, e.g. spectral photometrical oximeters
    • A61B5/14551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using optical sensors, e.g. spectral photometrical oximeters for measuring blood gases
    • A61B5/14552Details of sensor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45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 A61B5/1455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using optical sensors, e.g. spectral photometrical oxime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059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using light, e.g. diagnosis by transillumination, diascopy, fluorescen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059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using light, e.g. diagnosis by transillumination, diascopy, fluorescence
    • A61B5/0075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using light, e.g. diagnosis by transillumination, diascopy, fluorescence by spectroscopy, i.e. measuring spectra, e.g. Raman spectroscopy,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45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 A61B5/1455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using optical sensors, e.g. spectral photometrical oximeters
    • A61B5/14551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using optical sensors, e.g. spectral photometrical oximeters for measuring blood gases
    • A61B5/14557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using optical sensors, e.g. spectral photometrical oximeters for measuring blood gases specially adapted to extracorporeal circui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48Other medical applications
    • A61B5/4869Determining body composi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68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 A61B5/6801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attached to or worn on the body surface
    • A61B5/6802Sensor mounted on worn items
    • A61B5/681Wristwatch-type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2562/00Details of sensor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sensor housings or probes; Accessories for sensors
    • A61B2562/02Details of sens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vivo measurements
    • A61B2562/0233Special features of optical sensors or probes classified in A61B5/00
    • A61B2562/0238Optical sensor arrangements for performing transmission measurements on body tissu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2562/00Details of sensor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sensor housings or probes; Accessories for sensors
    • A61B2562/18Shielding or protection of sensors from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e.g. protection from mechanical damage
    • A61B2562/185Optical shielding, e.g. baff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45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 A61B5/14532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for measuring glucose, e.g. by tissue impedance measurement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系统及可穿戴设备,该装置包括:入射光纤、检测模块和处理模块;检测模块与处理模块通信连接;入射光纤用于将各预设波长下的入射光分别发射至被测部位;检测模块用于针对每个所述预设波长,在各预设位置处,获得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并将各光强值发送至处理模块,每个预设位置距入射光的中心以对应的预设距离;处理模块用于根据各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值,确定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本发明实施例由于可直接对从被测部位出射的光强值进行处理,因此,降低了光损耗,进而提高了检测效率。由于检测装置的体积的大幅度减小,使得装置容易佩戴与固定在被测部位上,可保证检测条件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系统及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光谱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精度可穿戴的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系统及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人体的体液中包含有多种组织成分,如血糖、脂肪和白细胞等,每种组织成分的浓度需在其对应的浓度范围内,才能保证人体的健康运转。但是,针对某些个体来说,由于其组织成分易出现失衡情况,即组织成分的浓度不在数值范围内,进而导致身体罹患疾病,危害健康甚至生命,因此,针对这类个体,需要对组织成分进行实时检测。
由于光学方法具有快速、无创伤和信息多维化等特点,因此,现有技术通常采用光学方法进行组成成分检测。根据测量原理来分,光学方法主要包括拉曼光谱法、偏振法、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法、光声光谱法、中红外光谱和近红外光谱法等。
然而,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其一、信噪比低。由于通过被测组织出射的漫散射光自身比较微弱,由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变化引起的漫散射光变化也微弱,并且光的接收效率低,因此,使得接收到的漫散射光信号的信噪比低,这直接影响待测组织成分的检测精度,导致检测精度不高;其二、检测条件变化大。由于被测组织是软组织,因此,检测装置每次放置在被测部位进行测量时,由于检测条件不同,因此,使得由检测条件引起的漫散射光的变化远远大于由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变化引起的漫散射光的变化,上述导致检测精度不高。其中,检测条件可包括入射光的入射位置、入射光的入射角度、接触压力和被测部位的温度等;其三、被测个体自身背景噪声大。被测个体血液中的水、脂肪和蛋白质等在由于被测个体是活体,因此,容易受到生理和心理等自身背景噪声的影响,使得在大的背景噪声干扰下,微弱信号的提取难以实现,上述导致检测精度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系统及可穿戴设备,以提高对待测组织成分浓度的检测精度。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种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该装置包括:入射光纤、检测模块和处理模块;所述检测模块与所述处理模块通信连接;
所述入射光纤用于将各预设波长下的入射光分别发射至被测部位;
所述检测模块用于针对每个所述预设波长,在各预设位置处,获得从所述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并将各所述光强值发送至所述处理模块,每个所述预设位置距所述入射光的中心以对应的预设距离;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各所述预设波长下的各所述光强值,确定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
可选的,所述检测模块包括感光单元;
所述感光单元用于获得从所述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并将各所述光强值发送至所述处理模块。
可选的,所述感光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感光面;同一预设距离下的不同所述感光面的阳极电极连接;
针对每个预设距离,设置至少一个所述感光面;
所述检测模块用于在每个预设距离下,基于各感光面所组成的感光区域以获得从所述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所述感光区域与所述光强值一一对应。
可选的,所述感光单元还包括公共阴极电极层、InP层和外延层;所述感光面的个数为M个,所述阳极电极的个数为M个,其中,M≥1;
所述公共阴极电极层的中心开设孔;所述InP层生长于所述公共阴极电极层的上表面;所述外延层生长于所述InP层的上表面,所述外延层的中心开设孔,并与所述公共阴极电极层同几何中心设置,所述外延层的上表面刻蚀有M个凹槽;每个所述感光面生长于对应的所述凹槽内;每个阳极电极镀接对应的所述感光面的内侧和/或外侧;所述上表面表示接近所述被测部位的表面;
入射光通过所述公共阴极电极层上开设的孔后传输至所述InP层,所述InP层将所述入射光中的可见光滤除,滤光后的入射光通过所述外延层上开设的孔传输至被测部位,每个所述感光面接收从所述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信号,并将所述光信号转换为对应的电信号,每个所述电信号为光强值。
可选的,所述感光单元还包括第一AR膜和第二AR膜;
所述第一AR膜镀接在所述公共阴极电极层的孔内;所述第二AR膜镀接在各所述感光面的上表面;
所述第一AR膜用于增加所述入射光的透过率;
所述第二AR膜用于增加所述光信号的透过率,并保护各所述感光面。
可选的,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面为环状感光面,所述凹槽为环状凹槽。
可选的,每个所述环状感光面的内径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6mm,每个所述环状感光面的环宽大于等于0.05mm且小于等于0.3mm。
可选的,当M=4时,沿径向方向由内至外的M个所述环状感光面的内径分别为第一内径、第二内径、第三内径和第四内径;所述第一内径大于等于1.2mm且小于3mm,所述第二内径大于等于3mm且小于3.8mm,所述第三内径大于等于3.8mm且小于4.4mm,所述第四内径大于等于4.4mm且小于等于6mm;或者,
当M=5时,沿径向方向由内至外的M个所述环状感光面的内径分别为第一内径、第二内径、第三内径、第四内径和第五内径;所述第一内径大于等于1.2mm且小于2mm,所述第二内径大于等于2mm且小于2.8mm,所述第三内径大于等于2.8mm且小于3.6mm,所述第四内径大于等于3.6mm且小于4.2mm,所述第五内径大于等于4.2mm且小于等于6mm。
可选的,每个所述环状感光面的环宽为0.1mm或0.2mm。
可选的,每个所述预设波长的范围为大于等于900nm且小于等于2400nm。
可选的,所述检测模块还包括转接单元;
所述感光单元和所述转接单元上分别开设孔,所述感光单元设置于所述转接单元上,所述感光单元与所述转接单元连接。
可选的,所述入射光纤的尾端经45°研磨,以使各所述入射光沿与所述入射光纤垂直的方向出射。
可选的,还包括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的内径大于所述感光单元上开孔的直径;
所述第一套筒设置于所述感光单元的上表面;
所述第一套筒用于阻止各所述入射光通过所述被测部位的表面产生的表面反射光进入各所述感光面,以及,阻止各所述入射光通过所述感光单元的开孔产生的衍射光进入各所述感光面。
可选的,所述感光单元还设置有连接一体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的内径大于所述感光单元上开孔的直径;
所述第二套筒设置于所述感光单元的上表面;
所述第二套筒用于阻止各所述入射光通过所述被测部位的表面产生的表面反射光进入各所述感光面,以及,阻止各所述入射光通过所述感光单元的开孔产生的衍射光进入各所述感光面。
可选的,还包括第三套筒;
所述第三套筒通过所述感光单元上开设的孔,并超出所述感光单元的上表面,所述第三套筒的下表面抵接在所述入射光纤的尾端;
所述第三套筒用于阻止各所述入射光通过所述被测部位的表面产生的表面反射光进入各所述感光面,以及,阻止各所述入射光通过所述感光单元的开孔产生的衍射光进入各所述感光面。
可选的,还包括热缩管;
所述热缩管套设于位于所述感光单元的下表面以下的第三套筒的外部;
所述热缩管用于阻止各所述入射光通过所述第三套筒与所述感光单元的开孔之间的缝隙从而产生衍射光进入各所述感光面。
可选的,还包括外壳;所述入射光纤、所述检测模块和所述处理模块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外壳的上表面高于所述检测模块的上表面。
可选的,还包括保护部件;所述保护部件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上表面的开孔处,并且所述保护部件的上表面低于所述外壳的上表面,所述保护部件上开设孔,并与所述外壳同几何中心设置;所述保护部件的透光率大于等于透光率阈值;
所述保护部件用于保护所述检测模块,以及,当所述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佩戴至被测部位时,确保所述被测部位的皮肤状态保持自然状态,实现非接触检测。
可选的,还包括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上表面,所述接触部件的材料的导热系数在空气导热系数范围内;
所述接触部件用于当所述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佩戴至被测部位时,确保所述被测部位的皮肤状态保持自然状态,实现非接触检测,以及,通过所述接触部件的材料的导热系数在空气导热系数范围内,以减少当所述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佩戴至被测部位时与所述被测部位之间热传导达到热平衡状态所消耗的时间。
可选的,所述外壳的上表面镀有隔热材料,所述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在空气导热系数范围内;
所述隔热材料用于当所述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佩戴至被测部位时,确保所述被测部位的皮肤状态保持自然状态,实现非接触检测,以及,通过所述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在空气导热系数范围内,以减少当所述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佩戴至被测部位时与所述被测部位之间热传导达到热平衡状态所消耗的时间。
可选的,所述外壳包括后盖;所述入射光纤设置于所述后盖的上表面。
可选的,所述后盖包括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上开设孔,所述入射光纤设置于所述下盖的上表面;
通过调节所述下盖与所述上盖的相对位置实现调节所述入射光纤的位置,以控制由所述入射光纤接收到的各所述入射光的强度。
可选的,还包括接口模块;所述接口模块包括电源线接口和光纤接口;
所述电源线接口为提供电源线插拔的接口,所述光纤接口为提供所述入射光纤插拔的接口;
所述电源接口用于连接为所述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供电的外设电源;
所述光纤接口用于连接为所述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提供各所述入射光的外设光源模块。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该设备包括:本体和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所述的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所述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本体上;
所述可穿戴设备佩戴于被测部位。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组织成分无创检测系统,该系统包括: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所述的可穿戴设备、采集模块和终端;所述处理模块分别与所述检测模块和所述采集模块通信连接,所述采集模块还与所述终端通信连接;
所述可穿戴设备佩戴于被测部位;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对各所述预设波长下的各所述光强值进行处理,得到各所述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变换值,并将各所述预设波长下的各所述光强变换值发送至所述采集模块;
所述采集模块用于对各所述预设波长下的各所述光强变换值进行模数转换,得到各所述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处理值,并将各所述预设波长下的各所述光强处理值发送至所述终端;
所述终端用于根据各所述预设波长下的各所述光强处理值,确定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
可选的,所述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还包括接口模块;所述接口模块包括电源线接口、信号线接口和光纤接口;
所述电源线接口为提供电源线插拔的接口,所述信号线接口为提供信号线插拔的接口,所述光纤接口为提供所述入射光纤插拔的接口;
所述电源接口用于连接为所述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供电的外设电源;
所述信号线接口用于连接对各所述预设波长下的各所述光强变换值进行模数转换的采集模块;
所述光纤接口用于连接为所述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提供各所述入射光的外设光源模块。
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包括转换放大单元;
所述转换放大单元分别与所述检测模块和所述采集模块连接;
所述转换放大单元用于对各所述预设波长下的各所述光强值进行电流电压转换并放大,得到光强变换值,并将各所述预设波长下的各所述光强变换值发送至所述采集模块。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由于可实现大范围的光强值接收,因此,提高了光的接收效率,进而提高了对待测组织成分的检测精度。由于检测模块可以直接对从被测部位出射的光强值进行处理,因此,降低了光损耗,进而提高了检测效率。由于检测装置的体积的大幅度减小,使得检测装置容易佩戴与固定在被测部位上,可保证检测条件的稳定性,相应的,提高了检测条件的稳定性,此外,也实现了便携检测。在此基础上,由于不同光强值可进行差分运算,能够消除共模干扰信息,因此,也提高了对待测组织成分的检测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另一种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感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同质散射光的出射区域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感光面的分布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另一种感光面的分布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感光区域中阳极电极连接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环状感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第一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入射光的传输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第二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第三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接触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另一种后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接口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组织成分无创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实施例中记载的各个特征可进行组合,形成多个可选方案。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为了提高检测精度,可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其一、提高光的接收效率;其二、稳定检测条件;其三、消除共模干扰信息。其中,针对第一方面,可通过最大程度地提高接收同质散射光的效率来实现。同质散射光为具有基本相同传输路径的漫散射光。针对第二方面,可通过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的体积小和轻量化来实现。针对第三方面,可采用差分处理,可结合浮动基准理论来实现。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首先对涉及的部分概念进行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可适用于的情况。如图1所示,该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可包括:入射光纤10、检测模块11和处理模块12。检测模块11可与处理模块12通信连接。下面结合附图对其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入射光纤11可用于将各预设波长下的入射光分别发射至被测部位。
检测模块11可用于针对每个预设波长,在各预设位置处,获得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并将各光强值发送至处理模块,每个预设位置距入射光的中心以对应的预设距离。
处理模块12可用于根据各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值,确定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入射光纤11可将外部光源产生的各预设波长下的入射光发射至被测部位。针对每个预设波长,在各预设位置处,检测模块11可获得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并将各光强值发送至处理模块12。此外,由于检测模块11可以直接获得从被测部位出射的光强值,因此,降低了光损耗,进而提高了检测效率。
处理模块12可根据各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值,确定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针对每个预设波长,在每个预设距离下,基于各感光面所组成的感光区域以获得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感光区域与光强值一一对应,预设距离的个数为至少一个。基于此,可得到与每个预设波长对应的光强值。
在获得各预设波长下的光强值后,可根据各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值,确定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基于光强值的个数的不同,可分如下方式:方式一、如果各预设波长下的光强值的个数为一个,则可说明各感光面对应同一预设距离,该种情况下,可直接根据各预设波长下的光强原始值,确定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具体的:可将各预设波长下的一个光强值输入预先训练生成的组织成分预测模型中,得到预测结果,该预测结果即是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方式二、如果各预设波长下的光强值的个数为至少两个,则可说明各预设距离对应不同预设距离,在该种情况下,可采用差分运算,确定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即针对每个预设波长,可从该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值中,确定两个光强值,将这两个光强值进行差分运算,得到该预设波长下的差分光强值。根据各预设波长下的差分光强值,确定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具体的:可将各预设波长下的差分光强值输入预先训练生成的组织成分预测模型中,得到预测结果,该预测结果即是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具体计算过程详见公开号为CN1699973A的专利文件,在此不再具体赘述。
上述差分运算可消除共模干扰信息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提高检测精度,原因在于:入射光传输至被测部位的表面后,部分入射光将进入被测部位的内部,在传输过程中与组织发生吸收作用和散射作用,再从被测部位的表面以漫散射光形式出射。由于光在组织中的传输路径不同,因此,漫散射光将在被测部位的表面距与入射光中心为不同距离处出射,并且所携带的有效信息不同,但所携带的共模干扰信息基本相同,有效信息即为检测过程中对待测组织成分的响应。由于在被测部位的表面距与入射光中心的不同距离处所出射的漫散射光携带的有效信息不同,但携带的共模干扰信息基于相同,因此,为了提高检测精度,消除共模干扰信息的影响,可根据获得的两个光强原始值,确定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两个光强原始值对应的预设距离不同。可以理解到,为了实现上述,需设置至少两个预设距离,以便可根据获取到的两个预设距离处的光强值,确定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
本实施的技术方案,由于可实现大范围的光强值接收,因此,提高了光的接收效率,进而提高了对待测组织成分的检测精度。由于检测模块可以直接对从被测部位出射的光强值进行处理,因此,降低了光损耗,进而提高了检测效率。由于检测装置的体积的大幅度减小,使得检测装置容易佩戴与固定在被测部位上,可保证检测条件的稳定性,相应的,提高了检测条件的稳定性,此外,也实现了便携检测。在此基础上,由于不同光强值可进行差分运算,能够消除共模干扰信息,因此,也提高了对待测组织成分的检测精度。
可选的,如图2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检测模块11可包括感光单元111。
感光单元111可用于获得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并将光强值发送至处理模块12。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针对每个预设波长,在各预设位置处,感光单元111可接收从被测部位的表面出射的各光信号,并将各光信号转换为对应的电信号,每个电信号即为光强值。
可选的,如图3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感光单元111可包括至少一个感光面1113。同一预设距离下的不同感光面1113的阳极电极1114连接。
针对每个预设距离,设置至少一个感光面1113。
检测模块11可用于在每个预设距离下,基于各感光面1113所组成的感光区域以获得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感光区域与光强值一一对应。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由于光的接收效率低是导致信号的信噪比低而使得检测精度无法达到临床精度要求的原因之一,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检测精度,可通过提高光的接收效率的方式实现。而为了提高光的接收效率,便需要对感光面的设置方式进行相应设计,设计思路如下:入射光传输至被测部位的表面后,部分入射光将进入被测部位的内部,在传输过程中与组织发生吸收作用和散射作用,再从被测部位的表面以漫散射光形式出射。由于光在组织中的传输路径不同,因此,漫散射光将在被测部位的表面距与入射光中心为不同距离的位置处出射,并且所携带的有效信息不同,但所携带的共模干扰信息基本相同,有效信息即为检测过程中对待测组织成分的响应。由于同质散射光具有基本相同的传输路径,因此,同质散射光所携带的信息基本相同。如果可提高同质散射光的接收效率,则可实现提高光的接收效率。即可通过提高同质散射光的接收效率的方式,提高光的接收效率。
由于同质散射光具有基本相同的传输路径,因此,同质散射光在被测部位表面的出射位置,将形成以入射光中心为原点,以出射位置与入射光中心之间连线的距离为半径的圆环,即同质散射光的出射区域为环状。具体可参见图,如图4所示,给出了一种同质散射光的出射区域的示意图。基于上述,如果可尽可能的获得从上述出射区域内所出射的光强值,则可实现提高同质散射光的接收效率,进而提高光的接收效率,从而提高检测精度。可以理解到,同质散射光的出射位置距入射光中心的距离基本相同,但方向各异。基于此,针对每个预设波长,可预先设置预设距离和感光面。
为了尽可能提高同质散射光的接收效率,针对每个预设波长,在每个预设距离处,可设置至少一个感光面。全部感光面可组成一个感光区域。基于该感光区域以获得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即由至少一个感光面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形成的一个光强值。感光区域与光强值一一对应,即每个感光区域对应一个光强值。基于此,可获得该预设波长下与各预设距离对应的各光强值,预设距离的个数可为至少一个。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每个预设距离来说,其所对应的感光面的个数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在此不作限定。不同预设距离所对应的感光面的个数可相同,也可不同,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在此不作限定。如图5和图6所示,图5给出了一种感光面的分布示意图。图6给出了另一种感光面的分布示意图。图5中为不同预设距离所对应的感光面的个数相同。图6为不同预设距离所对应的感光面的个数不同。
另需要说明的是,针对每个预设距离来说,与其对应的感光区域可为由至少一个感光面组成。感光面可以是离散的圆面或多边形面,也可以是离散的扇环,还可以是完整的环面。具体可参见图5和图6。图5和图6感光面为离散的方形面。
还需要说明的是,针对每个预设距离,各感光面分布可形成以入射光中心为中心的对称分布,也可形成以入射光中心为中心的非对称分布,上述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如图5和图6所示,图5为对称分布。图6为非对称分布。
还需要说明的是,将同一个预设距离下,各感光面的阳极电极连接,从而构成一个感光区域,进而只输出一个光强信号。具体可参见图7。图7给出了一种感光区域中阳极电极连接的示意图。
还需要说明的是,如果预设距离的个数为一个,则在上述情况下,将无法采用差分运算处理光强值,以确定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但由于采用上述检测方式本身已经极大提高了光的接收效率,进而提高了信号的信噪比,因此,即使不采用差分运算,由于信噪比的提高,也提高了检测精度。如果预设距离的个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则在上述情况下,在获得各光强值后,可采用差分运算,确定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相比于预设距离的个数为一个,由于差分运算可消除共模干扰信息,因此,可进一步提高检测精度。当然如果预设距离的个数为两个,则也可不采用差分运算。
上述通过采用感光区域检测,每个感光区域由具有相同预设距离的各感光面组成,以获得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可提高同质散射光的接收效率。
可选的,如图3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感光单元111还可包括公共阴极电极层1110、InP层1111和外延层1112。感光面1113的个数可为M个,阳极电极1114的个数可为M个,M≥1。
公共阴极电极层1110的中心可开设孔。InP层1111可生长于公共阴极电极层1110的上表面。外延层1112可生长于InP层1111的上表面,外延层1112的中心可开设孔,并与公共阴极电极层1110同几何中心设置,外延层1112的上表面可刻蚀有M个凹槽。每个感光面1113可生长于对应的凹槽内。每个阳极电极1114可镀接对应的感光面1113的内侧和/或外侧。上表面可表示接近被测部位的表面。
入射光可通过公共阴极电极层1110上开设的孔后传输至InP层1111,InP层1111将入射光中的可见光滤除,滤光后的入射光通过外延层1112上开设的孔传输至被测部位,每个感光面1113接收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信号,并将光信号转换为对应的电信号,每个电信号为光强值。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感光面1113可为环状感光面11130或非环状感光面。相应的,凹槽可为环状凹槽或非环状凹槽。通常针对每个感光面1113,其内侧和外侧均有对应的阳极电极1114。
可选的,如图3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感光单元111还可包括第一AR膜1115和第二AR膜1116。
第一AR膜1115可镀接在公共阴极电极层1110的孔内。第二AR膜1116可镀接在各感光面1113的上表面。
第一AR膜1115可用于增加入射光的透过率。
第二AR膜1116可用于增加光信号的透过率,并保护各感光面1113。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二AR膜1116可增加入射光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信号的透过率。
可选的,如图8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感光面1113可为环状感光面11130,凹槽为环状凹槽。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外延层1112的上表面可刻蚀有M个环状凹槽。每个环状感光面11130可生长于对应的环状凹槽内。每个环状阳极电极11140可镀接对应的环状感光面11130的内侧和/或外侧。
根据上文所述可知,由于同质散射光所形成的出射区域为环状区域,因此,为了提高同质散射光的接收效率,可通过环状感光面11130检测来实现。每个环状感光面11130可获得对应区域所出射的光强值。每个环状感光面11130可对应一个源-探距离。由于环状感光面11130可沿360°范围内接收同质散射光的光强值,因此,可实现最大程度地接收同质散射光,进而提高了同质散射光的接收效率。由于同质散射光的接收效率的提高,因此,也提高了检测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环状感光面11130的个数以及环状感光面11130的尺寸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在此不作具体限定。这里所述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可理解为根据波长特性、光学参数和皮肤结构参数进行设定。这是由于上述将影响入射光在组织中的传输路径。
还需要说明的是,如果M=1,即通过一个环状感光面11130的检测,来获得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则在上述情况下,将无法采用差分运算处理光强值,以确定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但由于环状检测本身已经极大提高了光的接收效率,进而提高了信号的信噪比,因此,即使不采用差分运算,由于信噪比的提高,也提高了检测精度。如果M≥2,即通过至少两个环状感光面11130的检测,以获得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则在上述情况下则在获得各光强值后,可采用差分运算,确定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相比于M=1,由于差分运算可消除共模干扰信息,因此,可进一步提高检测精度。当然如果M≥2,则也可不采用差分运算。
可选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每个环状感光面11130的内径可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6mm,每个环状感光面11130的环宽可大于等于0.05mm且小于等于0.3mm。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内径指的是直径。M个环状感光面可同几何中心设置,不同环状感光面的内径距中心的距离不同。不同环状感光面的环宽可相同,也可不同,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在此不作限定。每个环状感光面的内径和环宽所属的范围,可由针对不同预设波长和不同被测个体进行的实验所得的实验结果确定。沿径向方向,由内至外的M个环状感光面的内径可分别称为第一内径、第二内径、……、第M-1内径和第M内径。预设波长的范围可大于等于900nm且小于等于2400nm。
可选的,如果M=1,则如果第一内径为0.5mm,环状感光面的环宽为0.05mm,预设波长为900nm,则在该种情况下,通过该环状感光面检测,获得的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为0.136V。如果第一内径为3mm,环状感光面的环宽为0.05mm,预设波长为900nm,则在该种情况下,通过该环状感光面检测,获得的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为0.654V。如果第一内径为1.5mm,环状感光面的环宽为0.05mm,预设波长为900nm,则在该种情况下,通过该环状感光面检测,获得的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为0.401V。如果第一内径为0.5mm,环状感光面的环宽为0.3mm,预设波长为900nm,则在该种情况下,通过该环状感光面检测,获得的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为1.168V。如果第一内径为0.5mm,环状感光面的环宽为0.2mm,预设波长为900nm,则在该种情况下,通过该环状感光面检测,获得的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为0.702V。如果第一内径为3mm,环状感光面的环宽为0.05mm,预设波长为2400nm,则在该种情况下,通过该环状感光面检测,获得的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为2.678V。如果第一内径为3mm,环状感光面的环宽为0.05mm,预设波长为1400nm,则在该种情况下,通过该环状感光面检测,获得的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为0.571V。
可选的,如果M=4,第一内径可大于等于1.2mm且小于3mm,第二内径可大于等于3mm且小于3.8mm,第三内径可大于等于3.8mm且小于4.4mm,第四内径可大于等于4.4mm且小于等于6mm,则如果第一内径为1.2mm,第二内径为3mm,第三内径为3.8mm,第四内径为4.4mm,预设波长为900nm,每个环状感光面的环宽为0.05mm,则在该种情况下,通过该环状感光面检测,获得的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分别为0.316V、0.632V、0.611V和0.508V。
如果第一内径为2mm,第二内径为3mm,第三内径为3.8mm,第四内径为4.4mm,预设波长为900nm,每个环状感光面的环宽为0.05mm,则在该种情况下,通过该环状感光面检测,获得的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分别为0.496V、0.632V、0.611V和0.508V。
如果第一内径为2mm,第二内径为3.6mm,第三内径为3.8mm,第四内径为4.4mm,预设波长为900nm,每个环状感光面的环宽为0.05mm,则在该种情况下,通过该环状感光面检测,获得的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分别为0.496V、0.639V、0.611V和0.508V。
如果第一内径为2mm,第二内径为3.6mm,第三内径为4mm,第四内径为4.4mm,预设波长为900nm,每个环状感光面的环宽为0.05mm,则在该种情况下,通过该环状感光面检测,获得的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分别为0.496V、0.639V、0.596V和0.508V。
如果第一内径为2mm,第二内径为3.6mm,第三内径为3.8mm,第四内径为6mm,预设波长为900nm,每个环状感光面的环宽为0.05mm,则在该种情况下,通过该环状感光面检测,获得的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分别为0.496V、0.639V、0.611V和0.265V。
如果第一内径为2mm,第二内径为3.6mm,第三内径为3.8mm,第四内径为5mm,预设波长为900nm,每个环状感光面的环宽为0.05mm,则在该种情况下,通过该环状感光面检测,获得的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分别为0.496V、0.639V、0.611V和0.312V。
如果第一内径为2mm,第二内径为3.6mm,第三内径为3.8mm,第四内径为4.4mm,预设波长为2400nm,每个环状感光面的环宽为0.05mm,则在该种情况下,通过该环状感光面检测,获得的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分别为2.085V、2.006V、2.331和V1.518V。
如果第一内径为2mm,第二内径为3.6mm,第三内径为3.8mm,第四内径为4.4mm,预设波长为1400nm,每个环状感光面的环宽为0.05mm,则在该种情况下,通过该环状感光面检测,获得的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为0.449V、0.574V、0.561V和0.467V。
如果第一内径为2mm,第二内径为3.6mm,第三内径为3.8mm,第四内径为4.4mm,预设波长为1400nm,每个环状感光面的环宽为0.3mm,则在该种情况下,通过该环状感光面检测,获得的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分别为2.941V、3.335V、3.189V和2.415V。
如果第一内径为2mm,第二内径为3.6mm,第三内径为3.8mm,第四内径为4.4mm,预设波长为900nm,每个环状感光面的环宽为0.2mm,则在该种情况下,通过该环状感光面检测,获得的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分别为2.012V、2.325V、2.301V和0.168V。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延续上述同样的思路,设置其它个数的环状感光面,以及,设置每个环状感光面的尺寸。在此不再具体赘述。并且,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所使用的环状感光面,即虽然设置了M个环状感光面,但实际可能仅采用其中H个环状感光面获得的光强值参与确定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0<H≤M。
可选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当M=4时,沿径向方向由内至外的M个环状感光面11130的内径可分别为第一内径、第二内径、第三内径和第四内径。第一内径可大于等于1.2mm且小于3mm,第二内径可大于等于3mm且小于3.8mm,第三内径可大于等于3.8mm且小于4.4mm,第四内径可大于等于4.4mm且小于等于6mm。或者,
当M=5时,沿径向方向由内至外的M个环状感光面11130的内径可分别为第一内径、第二内径、第三内径、第四内径和第五内径。第一内径可大于等于1.2mm且小于2mm,第二内径可大于等于2mm且小于2.4mm,第三内径可大于等于2.4mm且小于3.6mm,第四内径可大于等于3.6mm且小于4.2mm,第五内径可大于等于24.2mm且小于等于6mm。
可选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每个环状感光面11130的环宽可为0.1mm或0.2mm。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不同环状感光面的环宽可相同,也可不同,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在此不作具体限定。示例性的,如M=3,内径为第一内径的环状感光面的环宽为0.1mm,内径为第二内径的环状感光面的环宽为0.2mm。内径为第三内径的环状感光面的环宽为0.1mm。
可选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每个预设波长的范围可为大于等于900nm且小于等于2400nm。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预设波长的范围可基本实现覆盖近红外波段。预设波长具体选择哪个波长,可根据待测组织成分的光谱特征、干扰成分的光谱特征及被测个体确定。
可选的,如图2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检测模块11还可包括转接单元112。
感光单元111和转接单元112上可分别开设孔,感光单元111可设置于转接单元112上,感光单元111可与转接单元112连接。
可选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入射光纤10的尾端经45°研磨,以使各入射光沿与入射光纤垂直的方向出射。
可选的,如图9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该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还可包括第一套筒13。第一套筒13的内径可大于感光单元111上开孔的直径。
第一套筒13可设置于感光单元111的上表面。
第一套筒13可用于阻止各入射光通过被测部位的表面产生的表面反射光进入各感光面1113,以及,阻止各入射光通过感光单元111的开孔产生的衍射光进入各感光面1113。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部分入射光将直接在被测部位的表面反射形成表面反射光。由于表面反射光不携带有效信息,因此,如果检测模块11获得的光强值中存在与表面反射光对应的光强值,则会降低检测精度。此外,由于入射光通过感光单元111的开孔会产生衍射光,而衍射光也不携带有效信息,因此,如果检测模块11获得的光强值中存在与表面反射光对应的光强值,则也会降低检测精度。为了避免表面反射光和衍射光进入感光面111,可在感光单元111的上表面上设置第一套筒13。第一套筒13的内径可大于感光单元111上开孔的直径。表面反射光和衍射光均会被第一套筒13阻止而不会被感光面111接收到。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感光单元111的感光面1113为环状感光面11130,则第一套筒13的外径可小于目标环状感光面的内径。目标环状感光面为各环状感光面11130中内径最小的环状感光面11130。
可选的,如图11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感光单元111还可包括第二套筒1117。第二套筒1117的内径可大于感光单元111上开孔的直径。
第二套筒1117可设置于感光单元111的上表面。
第二套筒1117可用于阻止各入射光通过被测部位的表面产生的表面反射光进入各感光面1113,以及,阻止各入射光通过感光单元111的开孔产生的衍射光进入各感光面1113。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为了避免表面反射光和衍射光进入各感光面1113,除了可采用在感光单元111的上表面设置第一套筒13的方式外,还可在制备感光单元111时,直接在感光单元111的上表面设置第二套筒1117,即第二套筒1117是感光单元111组成部分。其中,第二套筒1117的内径所需要满足的条件与第一套筒13一致。
可选的,如图12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该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还可包括第三套筒14。
第三套筒14可通过感光单元111上开设的孔,并可超出感光单元111的上表面,第三套筒14的下表面抵接在入射光纤10的尾端。
第三套筒14可用于阻止各入射光通过被测部位的表面产生的表面反射光进入各感光面1113,以及,阻止各入射光通过感光单元111的开孔产生的衍射光进入各感光面1113。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为了避免表面反射光和衍射光进入各感光面1113,除了可采用上述两种方式外,还可设置第三套筒14,第三套筒14的上表面可通过感光单元111的开孔,并超出感光单元111的上表面。第三套筒的外径可小于感光单元111上开孔的直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针对第一套筒13和第二套筒1117来说,感光单元111上的开孔是否打通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在此不作具体限定。此外,第二套筒1117会增加感光单元111的制作难度。相比于第一套筒13,第三套筒14实现形式更加简单。上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采用哪种形式的套筒来阻止表面反射光和衍射光进入各感光面1113,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如图2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该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还可包括热缩管15。
热缩管15可套设于位于感光单元111的下表面以下的第三套筒14的外部。
热缩管15可用于阻止各所述入射光通过第三套筒14与感光单元111的开孔之间的缝隙从而产生衍射光进入各所述感光面1113。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由于第三套筒14的外径小于感光单元111上开孔的直径,因此,将有入射光通过第三套筒14与感光单元111的开孔之间的缝隙产生的衍射光。为了防止上述衍射光进入各感光面,可在位于感光单元111的下表面以下的第三套筒14的外部套设热缩管15。
可选的,如图2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该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还可包括外壳16。入射光纤10、检测模块11和处理模块12可设置于外壳16的内部。外壳16的上表面可高于检测模块11的上表面。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为了实现采用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进行组织成分的检测,为非接触检测,即使得检测模块11的上表面与被测部位的表面不接触,可设置检测模块11的上表面低于外壳16的上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套筒13、第二套筒1117和第三套筒14的上表面可超出外壳15的上表面。
可选的,如图2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该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还可包括保护部件17。保护部件17可设置于外壳16的上表面的开孔处,并且保护部件17的上表面可低于外壳16的上表面,保护部件17上可开设孔,并与外壳15同几何中心设置。保护部件16的透光率可大于等于透光率阈值。
保护部件17可用于保护检测模块11,以及,当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佩戴至被测部位时,确保被测部位的皮肤状态保持自然状态,实现非接触检测。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为了保护检测模块11免受灰尘附着和人为触碰,可在外壳16的开孔处设置保护部件17。其中,保护部件17上同样可开设孔,并且,保护部件17可与外壳16同几何中心设置,保护部件17的上表面可低于外壳16的上表面。保护部件17的材料可为透光率大于等于透光率阈值的材料。透光率阈值可为0.6。可选的,保护部件17可为石英玻璃片。如果入射光为近红外光,则石英玻璃排进的材料可为JGS1S。上述外壳16的中心可开设T边形的孔,如正六边形,可用于放置石英玻璃片。石英玻璃片可中心开孔,且,石英玻璃片上开孔的直径大于第一套筒13和第二套筒1117的外径。此外,外壳16的四周可开设槽,以实现散热。
可选的,如图13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该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还可包括接触部件18。接触部件18可设置于外壳16的上表面,接触部件18的材料的导热系数在空气导热系数范围内。
接触部件18可用于当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佩戴至被测部位时,确保被测部位的皮肤状态保持自然状态,实现非接触检测,以及,通过接触部件18的材料的导热系数在空气导热系数范围内,以减少当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佩戴至被测部位时与被测部位之间热传导达到热平衡状态所消耗的时间。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为了确保佩戴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后,被测部位能尽可能快地达到热平衡状态,以减少被测部位与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之间热传导达到热平衡状态所消耗的时间,可在外壳16的上表面设置接触部件18,并且接触部件18的材料的导热系数需要在空气导热系数范围内。空气导热系数范围内可为大于0.01W/mK且小于等于0.4W/mK。示例性的,如不使用接触部件18,则达到热平衡状态所消耗的时间约为1小时。接触部件18的材料的导热系数为0.14W/mK,则达到热平衡状态所消耗的时间为0.25小时。如接触部件18的材料的导热系数为0.4W/mK,则达到热平衡状态所消耗的时间约为0.3小时。由此可见,相比于不使用接触部件18,使用接触部件18,并使得接触部件18的材料的导热系数在空气导热系数范围内,可实现减少达到热平衡状态所消耗的时间。同时,由于检测模块11不与被测部位直接接触,因此,可实现非接触检测。
需要说明的是,在保证材料的导热系数在空气导热系数范围内内,接触部件18的材料可包括硅胶和聚氯乙烯等。接触部件18可为接口垫。接口垫的形状可包括环形和方形边框等。接口垫的形状和尺寸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外壳16的上表面镀有隔热材料,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在空气导热系数范围内。
隔热材料用于当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佩戴至被测部位时,确保被测部位的皮肤状态保持自然状态,实现非接触检测,以及,通过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在空气导热系数范围内,以减少当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佩戴至被测部位时与被测部位之间热传导达到热平衡状态所消耗的时间。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为了起到与接触部件18同样的作用,可直接在外壳16的上表面镀隔热材料,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可在空气导热系数范围内。空气导热系数范围内可为大于0.01W/mK且小于等于0.4W/mK。隔热材料可为硅胶和聚氯乙烯等。
可选的,如图2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外壳16可包括后盖160。入射光纤10可设置于后盖160的上表面。
可选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后盖160可包括上盖1600和下盖1601。上盖1600上可开设孔。入射光纤10可设置于下盖1601的上表面。
通过调节下盖1601与上盖1600的相对位置实现调节入射光纤的位置,以控制由入射光纤接收到的各入射光的强度。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下盖1601的开孔直径可大于上盖1600的开孔直径,且上盖1600上可设置螺孔,而下盖1601上可设置通孔,因此,可以微调上盖1600与下盖1601之间的相对位置,以确保入射光足够强之后,可用螺栓固定两盖的位置。具体可参见和图14。图14给出了一种后盖的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热缩管15可套设于位于感光单元111的下表面以下的第三套筒14的外部,具体可为:热缩管15设置于上盖1600的上方的第三套筒14的外部,其可避免有入射光通过套筒15与上盖1600开孔的缝隙,进而避免通过第三套筒14与感光单元111的开孔之间的缝隙从而产生衍射光。
还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外壳16还可包括壳体161。上述所述的外壳16上开设孔可指壳体161上可开设孔。上述所述的第一套筒13、第二套筒1117和第三套筒14的上表面可超出外壳16的上表面可指可超出壳体161的上表面。上述所述的保护部件16的上表面可低于外壳16的上表面更进一步是指可低于壳体161的上表面。上述所述的可设置于外壳16的上表面是指可设置于壳体161的上表面。
可选的,如图2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上盖1600开孔的直径可大于第三套筒14的外径。
上盖1600可用于固定第三套筒14。
可选的,如图15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该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还可包括接口模块19。接口模块19可包括电源线接口190和光纤接口191。
电源线接口190可为提供电源线20插拔的接口,光纤接口191可为提供入射光纤10插拔的接口。
电源接口190可用于连接为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供电的外设电源。
光纤接口191可用于连接为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提供各入射光的外设光源模块。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组织成分的长期可间断检测,以及,保证在间断检测过程中人机接口界面的检测条件的稳定,可设置接口模块19。即通过接口模块19实现与外设电源和外设光源模块之间连接的通断,以保证组织成分检测装置在被测部位可固定不动。其中,组织成分检测装置1可通过电源线接口190实现与外设电源的连接,以通过外设电源为组织成分检测装置1提供电能。组织成分检测装置1可通过光纤接口191实现与外设光源模块的连接,以通过外设光源模块为组织无创检测装置1提供各入射光。
可选的,如图2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该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还可包括边框垫片21。边框垫片21可设置在感光单元111的四周。
边框垫片21可用于固定保护部件17。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边框垫片21的形状可与保护部件17的形状相同。边框垫片21的材料可为绝缘材料,如聚四氟。
可选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处理模块12可包括微处理器、转换放大单元和模数转换单元。
转换放大单元可分别与微处理器和模数转换单元连接。
转换放大单元用于对各预设波长下的各所述光强值进行电流电压转换并放大,得到光强变换值,并将各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变换值发送至模数转换单元。
模数转换单元用于对各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变换值进行模数转换,得到处理后的各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值,并将处理后的各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值发送至微处理器。
微处理器用于根据处理后的各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值,确定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上表面均指接近被测部位的表面,下表面均指远离被测部位的表面。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可适用于提高待测组织成分浓度的检测精度的情况。如图16所示,该可穿戴设备2可包括本体23和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可设置于本体23上,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可包括入射光纤10、检测模块11和处理模块12。检测模块11和处理模块12可通信连接。下面结合附图对其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可穿戴设备2佩戴于被测部位。
入射光纤10可用于将各预设波长下的入射光分别发射至被测部位。
针对每个预设波长,在各预设位置处,检测模块11可用于获得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并将各光强值发送至处理模块12,每个预设位置距入射光的中心以对应的预设距离,预设距离的个数可为至少一个。
处理模块12可用于根据各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值,确定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可设置在本体23上,当需要采用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进行组织成分检测时,可将可穿戴设备2佩带于被测部位。并且,由于采用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进行检测,易受到检测条件的影响,进而影响检测精度,因此,为了保证检测条件的稳定,以进一步提高检测精度,可将该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进行固定,以使被测部位与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之间的位置关系为预设位置关系。上述可通过将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设置在本体23上实现位置的固定,可实现保证检测条件的稳定性,进而可提高检测精度。此外,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参见上文针对无创检测装置1的说明,在此不再具体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可穿戴设备2还可包括显示模块,显示模块可与处理模块12通信连接,处理模块12可将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发送至显示模块,显示模块可显示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以使被测个体可通过显示模块获知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此外,可穿戴设备2还可包括语音模块,语音模块可与处理模块12通信连接,处理模块12可将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发生至语音模块,语音模块可根据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生成语音指令,并播放该语音指令,以使被测个体可获知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
本实施的技术方案,由于可实现大范围内的光强值接收,因此,提高了光的接收效率,进而提高了对待测组织成分的检测精度。由于检测模块可以直接对从被测部位出射的光强值进行处理,因此,降低了光损耗,进而提高了检测效率。由于检测装置的体积的大幅度减小,使得检测装置可设置在可穿戴设备上,进而容易佩戴与固定在被测部位上,可保证检测条件的稳定性,相应的,提高了检测条件的稳定性,此外,也实现了便携检测。在此基础上,由于不同光强值可进行差分运算,能够消除共模干扰信息,因此,也提高了对待测组织成分的检测精度。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组织成分无创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可适用于提高待测组织成分浓度的检测精度的情况。如图17所示,该组织成分无创检测系统可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可穿戴设备2、采集模块3和终端4。可穿戴设备2可包括本体23和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可设置于本体23上。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可包括入射光纤10、检测模块11和处理模块12。处理模块12可分别与检测模块11和采集模块3通信连接,采集模块3还可与终端4通信连接。下面结合附图对其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可穿戴设备2可佩戴于被测部位。
入射光纤10可用于将各预设波长下的入射光分别发射至被测部位。
针对每个预设波长,在各预设位置处,检测模块11可用于获得从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并将各光强值发送至处理模块12,每个预设位置距入射光的中心以对应的预设距离,预设距离的个数可为至少一个。
处理模块12可用于对各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值进行处理,得到各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变换值,并将各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变换值发送至采集模块3。
采集模块3可用于对各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变换值进行模数转换,得到各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处理值,并将各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处理值发送至终端4。
终端4可用于根据各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处理值,确定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与上文不同的是,为了降低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1的成本,可采用可穿戴设备2、采集模块3和终端4配合的方式实现确定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即处理模块12可对各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值进行处理,得到各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变换值,并将各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变换值发送至采集模块3,采集模块3可对各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变换值进行模数转换,得到各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处理值,并将各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处理值发送至终端4,终端4可用于根据各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处理值,确定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其中,处理模块12对各光强值的处理操作可包括电流电压转换及放大等。终端4可采用与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组织成分无创检测方法相同的方法,根据各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处理值,确定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在此不再具体赘述。此外,可穿戴设备2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参见上文针对可穿戴设备2的说明,在此不再具体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4还可显示待测组成成分的浓度,以使被测个体可获知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终端4还可生成语音指令,语音指令包括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并播放该语音指令,以使被测个体可获知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
还需要说明的是,除了采用终端4与可穿戴设备2配合的方式实现确定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外,还可采用云服务器与可穿戴设备2配合的方式实现确定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
还需要说明的是,采集模块3也可设置于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中。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由于可实现大范围内的光强值接收,因此,提高了光的接收效率,进而提高了对待测组织成分的检测精度。由于检测模块可以直接对从被测部位出射的光强值进行处理,因此,降低了光损耗,进而提高了检测效率。由于检测装置的体积的大幅度减小,使得检测装置可设置在可穿戴设备上,进而容易佩戴与固定在被测部位上,可保证检测条件的稳定性,相应的,提高了检测条件的稳定性,此外,也实现了便携检测。在此基础上,由于不同光强值可进行差分运算,能够消除共模干扰信息,因此,也提高了对待测组织成分的检测精度。
可选的,如图15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接口模块19还可包括信号线接口192。
信号线接口192可为提供信号线22插拔的接口。
电源信号线接口192可用于连接对各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变换值进行模数转换的采集模块3。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组织成分检测装置1可通过信号线接口192实现与采集模块3的连接,以通过采集模块3对各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变换值进行模数转换。针对接口模块19的其它组成部分的说明,可参见上文对接口模块19的说明,在此不再具体赘述。
可选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处理模块12还可包括转换放大单元。
转换放大单元可分别与检测模块11和采集模块3。
转换放大单元可用于对各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值进行电流电压转换并放大,得到光强变换值,并将各预设波长下的各所述光强变换值发送至采集模块3。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之内。

Claims (25)

1.一种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入射光纤、检测模块和处理模块;所述检测模块与所述处理模块通信连接;
所述入射光纤用于将各预设波长下的入射光分别发射至被测部位;
所述检测模块用于针对每个所述预设波长,在各预设位置处,获得从所述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并将各所述光强值发送至所述处理模块,每个所述预设位置距所述入射光的中心以对应的预设距离;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各所述预设波长下的各所述光强值,确定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
所述检测模块包括感光单元,所述感光单元包括至少两个感光面,所述感光面为环状感光面,每个所述环状感光面的内径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6mm,每个所述环状感光面的环宽大于等于0.05mm且小于等于0.3mm;
所述感光单元用于在每个所述预设距离下,基于所述检测模块的各感光面所组成的感光区域以获得从所述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强值,所述感光区域与所述光强值一一对应,与每个所述预设距离对应至少一个所述感光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同一预设距离下的不同所述感光面对应的阳极电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单元还包括公共阴极电极层、InP层和外延层;所述感光面的个数为M个,所述阳极电极的个数为M个,其中,M≥2;
所述公共阴极电极层的中心开设孔;所述InP层生长于所述公共阴极电极层的上表面;所述外延层生长于所述InP层的上表面,所述外延层的中心开设孔,并与所述公共阴极电极层同几何中心设置,所述外延层的上表面刻蚀有M个凹槽;每个所述感光面生长于对应的所述凹槽内;每个阳极电极镀接对应的所述感光面的内侧和/或外侧;所述上表面表示接近所述被测部位的表面;
入射光通过所述公共阴极电极层上开设的孔后传输至所述InP层,所述InP层将所述入射光中的可见光滤除,滤光后的入射光通过所述外延层上开设的孔传输至被测部位,每个所述感光面接收从所述被测部位的表面所出射的光信号,并将所述光信号转换为对应的电信号,每个所述电信号为光强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单元还包括第一AR膜和第二AR膜;
所述第一AR膜镀接在所述公共阴极电极层的孔内;所述第二AR膜镀接在各所述感光面的上表面;
所述第一AR膜用于增加所述入射光的透过率;
所述第二AR膜用于增加所述光信号的透过率,并保护各所述感光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为环状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感光面包括M个;
当M=4时,沿径向方向由内至外的M个所述环状感光面的内径分别为第一内径、第二内径、第三内径和第四内径;所述第一内径大于等于1.2mm且小于3mm,所述第二内径大于等于3mm且小于3.8mm,所述第三内径大于等于3.8mm且小于4.4mm,所述第四内径大于等于4.4mm且小于等于6mm;或者,
当M=5时,沿径向方向由内至外的M个所述环状感光面的内径分别为第一内径、第二内径、第三内径、第四内径和第五内径;所述第一内径大于等于1.2mm且小于2mm,所述第二内径大于等于2mm且小于2.8mm,所述第三内径大于等于2.8mm且小于3.6mm,所述第四内径大于等于3.6mm且小于4.2mm,所述第五内径大于等于4.2mm且小于等于6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环状感光面的环宽为0.1mm或0.2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预设波长的范围为大于等于900nm且小于等于2400n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模块还包括转接单元;
所述感光单元和所述转接单元上分别开设孔,所述感光单元设置于所述转接单元上,所述感光单元与所述转接单元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射光纤的尾端经45°研磨,以使各所述入射光沿与所述入射光纤垂直的方向出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的内径大于所述感光单元上开孔的直径;
所述第一套筒设置于所述感光单元的上表面;
所述第一套筒用于阻止各所述入射光通过所述被测部位的表面产生的表面反射光进入各所述感光面,以及,阻止各所述入射光通过所述感光单元的开孔产生的衍射光进入各所述感光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单元还设置有连接一体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的内径大于所述感光单元上开孔的直径;
所述第二套筒设置于所述感光单元的上表面;
所述第二套筒用于阻止各所述入射光通过所述被测部位的表面产生的表面反射光进入各所述感光面,以及,阻止各所述入射光通过所述感光单元的开孔产生的衍射光进入各所述感光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套筒;
所述第三套筒通过所述感光单元上开设的孔,并超出所述感光单元的上表面,所述第三套筒的下表面抵接在所述入射光纤的尾端;
所述第三套筒用于阻止各所述入射光通过所述被测部位的表面产生的表面反射光进入各所述感光面,以及,阻止各所述入射光通过所述感光单元的开孔产生的衍射光进入各所述感光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缩管;
所述热缩管套设于位于所述感光单元的下表面以下的第三套筒的外部;
所述热缩管用于阻止各所述入射光通过所述第三套筒与所述感光单元的开孔之间的缝隙从而产生衍射光进入各所述感光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壳;所述入射光纤、所述检测模块和所述处理模块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外壳的上表面高于所述检测模块的上表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部件;所述保护部件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上表面的开孔处,并且所述保护部件的上表面低于所述外壳的上表面,所述保护部件上开设孔,并与所述外壳同几何中心设置;所述保护部件的透光率大于等于透光率阈值;
所述保护部件用于保护所述检测模块,以及,当所述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佩戴至被测部位时,确保所述被测部位的皮肤状态保持自然状态,实现非接触检测。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上表面,所述接触部件的材料的导热系数在空气导热系数范围内;
所述接触部件用于当所述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佩戴至被测部位时,确保所述被测部位的皮肤状态保持自然状态,实现非接触检测,以及,通过所述接触部件的材料的导热系数在空气导热系数范围内,以减少当所述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佩戴至被测部位时与所述被测部位之间热传导达到热平衡状态所消耗的时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上表面镀有隔热材料,所述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在空气导热系数范围内;
所述隔热材料用于当所述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佩戴至被测部位时,确保所述被测部位的皮肤状态保持自然状态,实现非接触检测,以及,通过所述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在空气导热系数范围内,以减少当所述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佩戴至被测部位时与所述被测部位之间热传导达到热平衡状态所消耗的时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后盖;所述入射光纤设置于所述后盖的上表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包括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上开设孔,所述入射光纤设置于所述下盖的上表面;
通过调节所述下盖与所述上盖的相对位置实现调节所述入射光纤的位置,以控制由所述入射光纤接收到的各所述入射光的强度。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口模块;所述接口模块包括电源线接口和光纤接口;
所述电源线接口为提供电源线插拔的接口,所述光纤接口为提供所述入射光纤插拔的接口;
所述电源线接口用于连接为所述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供电的外设电源;
所述光纤接口用于连接为所述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提供各所述入射光的外设光源模块。
22.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和如权利要求1-21任一所述的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所述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本体上;
所述可穿戴设备佩戴于被测部位。
23.一种组织成分无创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采集模块、终端和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所述处理模块分别与所述检测模块和所述采集模块通信连接,所述采集模块还与所述终端通信连接;
所述可穿戴设备佩戴于被测部位;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对各所述预设波长下的各所述光强值进行处理,得到各所述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变换值,并将各所述预设波长下的各所述光强变换值发送至所述采集模块;
所述采集模块用于对各所述预设波长下的各所述光强变换值进行模数转换,得到各所述预设波长下的各光强处理值,并将各所述预设波长下的各所述光强处理值发送至所述终端;
所述终端用于根据各所述预设波长下的各所述光强处理值,确定待测组织成分的浓度。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还包括接口模块;所述接口模块包括电源线接口、信号线接口和光纤接口;
所述电源线接口为提供电源线插拔的接口,所述信号线接口为提供信号线插拔的接口,所述光纤接口为提供所述入射光纤插拔的接口;
所述电源线接口用于连接为所述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供电的外设电源;
所述信号线接口用于连接对各所述预设波长下的各所述光强变换值进行模数转换的采集模块;
所述光纤接口用于连接为所述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提供各所述入射光的外设光源模块。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包括转换放大单元;
所述转换放大单元分别与所述检测模块和所述采集模块连接;
所述转换放大单元用于对各所述预设波长下的各所述光强值进行电流电压转换并放大,得到光强变换值,并将各所述预设波长下的各所述光强变换值发送至所述采集模块。
CN201911296223.6A 2018-12-14 2019-12-16 一种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系统及可穿戴设备 Active CN1113174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39082 2018-12-14
CN2018115390821 2018-12-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17442A CN111317442A (zh) 2020-06-23
CN111317442B true CN111317442B (zh) 2022-12-06

Family

ID=7107561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96223.6A Active CN111317442B (zh) 2018-12-14 2019-12-16 一种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系统及可穿戴设备
CN201911296224.0A Active CN111317443B (zh) 2018-12-14 2019-12-16 一种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系统及可穿戴设备
CN201980079550.8A Active CN113164109B (zh) 2018-12-14 2019-12-16 一种组织成分无创检测方法、装置、系统及可穿戴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96224.0A Active CN111317443B (zh) 2018-12-14 2019-12-16 一种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系统及可穿戴设备
CN201980079550.8A Active CN113164109B (zh) 2018-12-14 2019-12-16 一种组织成分无创检测方法、装置、系统及可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54051A1 (zh)
EP (1) EP3895615A4 (zh)
JP (1) JP7236770B2 (zh)
KR (1) KR20210104081A (zh)
CN (3) CN111317442B (zh)
AU (1) AU2019399791B2 (zh)
CA (1) CA3122875A1 (zh)
NZ (1) NZ777612A (zh)
SG (1) SG11202106281QA (zh)
WO (1) WO202011982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25486A (zh) * 2020-07-14 2022-01-14 先阳科技有限公司 组织成分测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4468988B (zh) * 2021-02-11 2023-02-07 先阳科技有限公司 检测器及可穿戴设备
CN114468992B (zh) * 2021-02-11 2023-02-24 先阳科技有限公司 组织成分测量方法、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CN114468989B (zh) * 2021-02-11 2022-11-25 先阳科技有限公司 组织成分测量方法、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CN114468991B (zh) * 2021-02-11 2023-01-17 先阳科技有限公司 抖动影响的抑制方法、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CN114468994B (zh) * 2021-02-11 2023-02-28 先阳科技有限公司 组织成分测量方法、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CN114468990B (zh) * 2021-02-11 2023-03-24 先阳科技有限公司 检测活体组织成分的方法、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CN114468993B (zh) * 2021-02-11 2023-03-10 先阳科技有限公司 组织成分测量方法、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CN115137358A (zh) * 2021-03-29 2022-10-04 上海近观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皮下无创检测装置、信号收集系统及方法
CN115120233B (zh) * 2021-03-29 2024-04-16 上海近观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无创生物特征信号探测装置、系统及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8085A (zh) * 1995-08-09 1998-11-04 里奥格兰德医学技术有限公司 用改进的光学界面进行无创伤血液成分测定的方法
CN101288587A (zh) * 2008-04-17 2008-10-22 天津同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腕带式人体血压无创连续检测装置
CN101292875A (zh) * 2008-06-06 2008-10-29 天津市先石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利用基准波长测量成分浓度的方法
CN105510238A (zh) * 2014-09-28 2016-04-20 天津先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多位置漫射光谱数据的处理、建模、预测方法和处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900700053A (ko) * 1988-03-14 1990-08-11 디.로센탈 로버트 인체 지방질 비율 결정방법 및 인체 지방질 함량을 측정하는 근적외선 정량분석 기계
JP4120684B2 (ja) * 1996-11-26 2008-07-16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分光分析法による血液成分濃度の分析装置
US7299080B2 (en) * 1999-10-08 2007-11-20 Sensys Medical, Inc. Compact apparatus for noninvasive measurement of glucose through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JP3928432B2 (ja) * 2002-01-25 2007-06-1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光式生体情報測定装置
JP2004267613A (ja) * 2003-03-11 2004-09-30 Olympus Corp グルコース濃度測定装置
JP4551998B2 (ja) * 2003-04-23 2010-09-29 オー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光プローブ、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計測システム
DE102004011631B4 (de) * 2004-03-10 2011-03-24 Ott, Lutz, Dipl.-In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tiefenselektiven Detektion von Spontanaktivitäten und allgemeinen Muskelaktivitäten
JP2005334281A (ja) * 2004-05-26 2005-12-0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生体信号測定方法及び生体信号測定装置
CN1699973B (zh) * 2005-04-28 2012-05-09 天津先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利用浮动基准实现浓度测量的方法
JP2007020735A (ja) * 2005-07-13 2007-02-01 Toshiba Corp 生体光計測装置
JP5054328B2 (ja) * 2006-06-15 2012-10-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皮下脂肪厚計
US20100331636A1 (en) * 2007-03-23 2010-12-30 Enverdis Gmbh Method for the continuous non-invasive determina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blood constituents
JP5658171B2 (ja) * 2009-12-28 2015-01-2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部観察装置
JP2013031502A (ja) * 2011-08-01 2013-02-14 Sony Corp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US20160242682A1 (en) * 2012-07-16 2016-08-25 Sandeep Gulati Noninvasive analyzer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for separating distributed probing photons emerging from a sample
CN103149177B (zh) * 2013-01-14 2014-12-17 天津先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压力调制近红外光谱实现生物组织检测的装置和方法
CN104287693A (zh) * 2013-07-16 2015-01-21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血糖无创检测的代谢率测量方法
JP6630061B2 (ja) * 2014-05-28 2020-01-15 天津先陽科技発展有限公司 拡散スペクトルデータの処理方法及び処理装置
WO2015183994A1 (en) * 2014-05-28 2015-12-03 Santec Corporation Non-invasive optical measurement of blood analyte
WO2016054079A1 (en) * 2014-09-29 2016-04-07 Zyomed Corp.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blood glucose and other analyte detection and measurement using collision computing
CN104490403B (zh) * 2014-12-06 2016-08-17 深圳市贝沃德克生物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光谱技术的无创血糖测量系统及其测量方法
CN204336925U (zh) * 2014-12-06 2015-05-20 深圳市易特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可穿戴式无创血糖测量设备
CN106092972A (zh) * 2015-04-27 2016-11-0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光传感装置
JP2017051317A (ja) * 2015-09-08 2017-03-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検出装置
JP6790412B2 (ja) * 2016-03-28 2020-11-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生体情報測定装置
JP2017223548A (ja) * 2016-06-15 2017-12-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測定装置およびウェアラブル機器
JP2018021833A (ja) * 2016-08-04 2018-02-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温度測定装置および温度測定方法
CN108261202B (zh) * 2016-12-30 2021-09-10 北京大学 一种测量血糖的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8152214B (zh) * 2018-03-20 2023-08-22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一种多参量的血糖光声检测装置及方法
CN108577860B (zh) * 2018-05-18 2021-09-07 苏州爱琴生物医疗电子有限公司 人体组织血红蛋白浓度指数的近红外无创检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8085A (zh) * 1995-08-09 1998-11-04 里奥格兰德医学技术有限公司 用改进的光学界面进行无创伤血液成分测定的方法
CN101288587A (zh) * 2008-04-17 2008-10-22 天津同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腕带式人体血压无创连续检测装置
CN101292875A (zh) * 2008-06-06 2008-10-29 天津市先石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利用基准波长测量成分浓度的方法
CN105510238A (zh) * 2014-09-28 2016-04-20 天津先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多位置漫射光谱数据的处理、建模、预测方法和处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9399791B2 (en) 2023-03-09
JP7236770B2 (ja) 2023-03-10
JP2022514226A (ja) 2022-02-10
CN111317443B (zh) 2023-01-24
CN113164109A (zh) 2021-07-23
NZ777612A (en) 2023-06-30
CN111317442A (zh) 2020-06-23
US20220054051A1 (en) 2022-02-24
CN113164109B (zh) 2022-11-18
EP3895615A1 (en) 2021-10-20
WO2020119825A1 (zh) 2020-06-18
CA3122875A1 (en) 2020-06-18
SG11202106281QA (en) 2021-07-29
CN111317443A (zh) 2020-06-23
EP3895615A4 (en) 2022-09-07
AU2019399791A1 (en) 2021-07-22
KR20210104081A (ko) 2021-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17442B (zh) 一种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系统及可穿戴设备
TW453862B (en) Near infrared spectrophotometric monitoring assembly for non-invasive monitoring of blood oxygenation levels in a subjects's body
CN106551682B (zh) 一种用于测量人体生命体征的耳机
WO2010017238A1 (en) Noninvasive measurement of glucose and other analytes
ATE315907T1 (de) Reagenzloses vollblut-blutzuckermessgerät
FR2978028A1 (fr) Capteur magnetique reutilisable
KR102452955B1 (ko) 광 신호 처리 방법 및 장치
CN107137079A (zh) 基于脑信号控制设备的方法、其控制设备及人机交互系统
JPWO2017094089A1 (ja) フォトセンサ
CN108458997A (zh) 一种溶解氧光纤传感器
CN107961445B (zh) 经皮黄疸仪
US20210038161A1 (en) Ear gel modules and earpiece monitoring devices incorporating same
CN202734970U (zh) 一体化数字红外辐射计
WO2019206929A3 (en) A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al time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of bilirubin levels and associated notifications in neonates
RU2795554C2 (ru) Способ,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истема и носим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неинвазивного детектирования для элемента ткани
CN212229795U (zh) 一种耳塞式红外体温计及其监测预警系统
CN219223945U (zh) 一种体温检测装置及体温检测系统
JP6885231B2 (ja) 検出装置および生体情報測定装置
CN206324775U (zh) 感应式心电探头及装置
CN107468227B (zh) 一种信号发射器和ppg信息采集设备
US8953160B2 (en) Systems having a reflected light sensor and methods of use
CN217637671U (zh) 一种非接触式智能体温测量装置
CN217852944U (zh) 体温检测设备
CN210833873U (zh) 采用非侵入方式测量电气设备内部温度的系统
CN215178161U (zh) 一种红外测温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