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06755A - 风道组件及空气调节设备 - Google Patents

风道组件及空气调节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06755A
CN111306755A CN202010129216.3A CN202010129216A CN111306755A CN 111306755 A CN111306755 A CN 111306755A CN 202010129216 A CN202010129216 A CN 202010129216A CN 111306755 A CN111306755 A CN 1113067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duct
duct assembly
cylindrical body
flow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2921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06755B (zh
Inventor
赫明亮
孙婷
李进超
成汝振
郝本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2921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06755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067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067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067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067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F24F13/065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formed as cylindrical or spherical bodies which are rotatab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9Axial fan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智能家电的技术领域,公开一种风道组件。风道组件包括:轴流风机;第二风道构件,设置在所述轴流风机的出风方向,包括围成第二风道的第二筒状主体;加热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筒状主体或所述第二筒状主体内,被配置为对流经第二风道的气流进行加热。通过加热部件对第二风道内的气流进行加热,气流流出第二风道后,与周围的气流形成温度差,有温度差的气流汇合后获得更大的送风动力,推动气流继续输送,获得更远的送风距离,实现当前轴流风机超远距离的送风目的。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空气调节设备。

Description

风道组件及空气调节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家电领域,例如涉及风道组件及空气调节设备。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生产生活中,规格确定的轴流风机的原始送风距离确定,但是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在当前轴流风机原始送风距离的基础上获得更远的送风距离。上述技术手段可为额外增加动力或利用喷嘴原理,以此提高送风速度,获得更远的送风距离。
现有的获得更大的送风距离的技术手段需要对轴流风机或气流流经的风道结构进行较大的改变,存在改变整体结构的可能性。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如何在不改变轴流风机或风道结构的情况下,获得当前轴流风机的更远的送风距离。
发明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风道组件及空气调节设备,以解决获得当前轴流风机更远的送风距离的技术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道组件包括:轴流风机;第二风道构件,设置在所述轴流风机的出风方向,包括围成第二风道的第二筒状主体;加热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筒状主体或所述第二筒状主体内,被配置为对流经第二风道的气流进行加热。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包括前述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及空气调节设备,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加热部件对第二风道内的气流进行加热,气流流出第二风道后,与周围的气流形成温度差,有温度差的气流汇合后获得更大的送风动力,推动气流继续输送,获得更远的送风距离,实现当前轴流风机超远距离的送风目的。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风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轴流风机;20:第一筒状主体;30:加热部件;40:第一通风部;41:第一通风部的进风口;42:第一通风部的气流通道;43:第一通风部的出风口;50:第二通风部;51:第二通风部的进风口;52:第二通风部的气流通道;53:第二通风部的出风口;54:环形凸起;60:电机;70:齿轮;80:齿轮环;90: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包括:轴流风机10;第二风道构件,设置在轴流风机的出风方向,包括围成第二风道的第二筒状主体;第二筒状主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通风部40和第二通风部50,第二通风部50设于第一通风部的出风口43且可发生转动,被配置为改变第二风道的出风方向。
采用上述实施例,轴流风机10输出的气流经过第二风道时,第二通风部50可以旋转,调节送风方向,从而可以使第二通风部50的出风方向与轴流风机10的出风方向形成夹角,进而扩大了风道组件的送风角度,克服现有的送风区域固定的局限性,通过第二通风部的旋转送风模式,满足用户对于送风多样性的需求。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通风部的出风口53的轴向与第一通风部的进风口41的轴向相交,气流从第一通风部的进风口41进而第二风道后,经过第二通风部50的引导,从第二通风部的出风口53流出,第二风道的气流的出风方向与进风方向相交。
第二通风部的进风口轴向与出风口的轴向相交,其中,第二通风部的气流通道52可以与进风口同轴,可以与出风口同轴,也可以认为气流通道所处的第二通风部发生弯折,从而改变气流方向。
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通风部的进风口的轴向与出风口的轴向相平行,第一通风部的出风口43与第二通风部的进风口51同轴,第二通风部的进风口51轴向与出风口的轴向相交。这样,第二风道的出风方向被改变,但是第二风道的出风方向与进风方向的夹角不变。可选地,第二风道构件在送风时,第二通风部50在360°转动时,不同的旋转角度下,第二通风部50相对第一通风部40的出风夹角是相同的。第二风道的出风方向与进风方向的夹角越小,第二风道的送风角度越小,送风距离越远。
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通风部的气流通道42的轴向与出风口的轴向相交,第一通风部的出风口43与第二通风部的进风口51同轴,第二通风部的进风口51的轴向与气流通道的的轴向相交。可选地,第一通风部的气流通道42的横截面呈椭圆,第二通风部50的横截面呈椭圆,第一通风部的出风口43和第二通风部的进风口51的横截面呈圆形。这样,第二风道的出风方向与进风方向的夹角根据第二通风部50的旋转而改变。第二风道的出风方向与进风方向的夹角越小,第二风道的送风角度越小,送风距离越远。可选地,第二通风部的气流通道52横截面的离心率越大,则第一通风部40的气流通道42的横截面积越大。这样,第二风道内通过的气流流量就越大。可选地,第一通风部的气流通道42的横截面的离心率越大,则第二风道的出风方向与进风方向的夹角的最大值越大。这样,第二风道的送风范围越广。
可选地,沿第一通风部的出风口43边缘,周向设置有环形槽;沿第二通风部的进风口51边缘,周向设置有与环形槽相适配的环形凸起54,环形凸起54与环形槽卡接,且可相对转动。如图3所示。
可选地,环形槽可设置在第一通风部的出风口43边缘的外侧壁或内侧壁,环形凸起54可设置在第二通风部的进风口51边缘的内侧壁或外侧壁。可选地,环形凸起54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歇设置的。通过环形凸起54在环形槽内转动,实现第二通风部50相对第一通风部40转动。
可选地,环形槽的横截面为方形或弧形,环形凸起54的横截面为方形或弧形。这样,横截面为方形的环形槽或环形凸起54便于加工成型,横截面为弧形的环形槽或环形凸起54便于安装、拆卸。
可选地,环形槽为一个,或,多个环形槽并排设置。环形凸起54为一个,或,多个环形凸起54并排设置。此处,对于环形槽和环形凸起54的数量不做限定。其中,当环形槽和环形凸起54采用多个时,能够加强第一通风部40和第二通风部50的连接,有效防止第二通风部50在转动时,与第一通风部40相脱离。
可选地,多个并排设置的环形槽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多个并排设置的环形凸起54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这样,有助于第二通风部在转动过程中,分散作用力,使得第一通风部40和第二通风部50受力均匀。
可选地,第一通风部40的外侧壁设置有驱动机构;第二通风部的进风口51外侧壁设置有与驱动机构相配合的从动机构;第二通风部50受驱动可相对第一通风部40转动。
采用上述实施例,通过驱动机构驱动从动机构运动,从而带动第二通风部相对第一通风部转动,实现风道组件自动调节第二风道的出风方向的目的。
驱动机构包括动力部和传动部。其中,动力部固接于第一通风部的出风口43或气流通道的外侧壁;传动部与动力部相连,受动力部驱动进行转动。
可选地,第二通风部50受从动机构的带动,进行360°转动。这样,第二通风部能够实现最大范围360°的送风范围,扩大气流的辐射范围。
可选地,第二通风部50受从动机构的带动,在预设转动角度的范围内正转和反转。第二通风部50通过正转和反转的模式,在送风区域为固定区域时,第二通风部50通过该模式在一定工作时间内,能够有效提高其使用效率。
可选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60,设置于第一通风部40的外侧壁;齿轮70,与电机60相连,被配置为受电机60驱动进行转动;从动机构包括:齿轮环80,套设于第二通风部的进风口51外侧壁,且与齿轮70相啮合。如图4所示。
电机60设置于第一通风部的出风口43或气流通道的外侧壁,其中,电机60的输出轴与第一通风部40的外侧壁之间的预设距离满足齿轮和齿轮环80相啮合。可选地,电机60的输出轴的轴线与第一通风部的出风口43的轴线相平行。这样,当齿轮70与齿轮环80相啮合时,防止产生干涉。
齿轮环80套设于第二通风部的进风口51外侧壁,其中,齿轮环80的迎风侧的端面与第一通风部的出风口43的端面相接触。这样,驱动机构是以第一通风部为基准安装的,通过齿轮环80以第一通风部的出风口43的端面为基准面进行安装,有助于提高齿轮环80的安装精度,使得齿轮70与齿轮环80之间和啮合更加顺畅。
可选地,第一通风部的进风口41和气流通道与轴流风机10同轴设置。这样,当轴流风机10输出的气流经过第一通风部时,能够尽可能的减少气流与第一通风部之间的摩擦和阻力,保证风道组件的送风距离。其次,由于第一通风部的进风口41与轴流风机10同轴设置,则第一通风部的进风方向与轴流风机10的出风方向相一致,即,第二风道的进风方向与轴流风机10的出风方向相同,有助于确定第二风道的出风方向与轴流风机10的出风方向之间的夹角,从而确定风道组件的送风范围。
可选地,第一通风部的进风口41的面积大于或等于轴流风机10的叶片旋转扫过的面积。这样,有助于将轴流风机10输出的气流全部通过第一通风部的进风口41输出,减少流失,提高利用率。
可选地,第一通风部的出风口43的轴向与进风口的轴向相交。这样,第二风道内的气流在通过第一通风部的出风口43时,气流流向部分或全部偏离进风口的进风方向,为进入第二通风部做准备;便于第二风道内的气流由第一通风部向第二通风部平稳过渡,避免风速和风量损耗。可选地,第一通风部的进风口41的轴向与气流通道的轴向相平行,第一通风部的进风口41的径向与轴流风机10的叶片旋转围成的区域的径向相平行。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当第一通风部的出风口43的轴向与进风口的轴向相交时,第一通风部的出风口43的出风方向发生偏离。
可选地,第二通风部的进风口51的轴向与出风口的轴向相交。这样,第二通风部50在相对第一通风部40转动时,有助于第二通风部50内的出风方向发生改变。可选地,第二通风部的出风口53的轴向与气流通道的轴向相平行。第二通风部的进风口51的轴向与出风口的轴向的夹角越大,风道组件的送风范围越广;当第二风道的进风方向为横向时,风道组件的送风距离越近。
可选地,如图4所示,风道组件还包括:第一风道构件,设置在轴流风机10的出风方向,包括围成第一风道的第一筒状主体20;第二风道构件被设置在第一风道内。这样,通过第一风道不改变轴流风机10输出的气流方向,实现风道组件的远距离送风,通过第二风道改变轴流风机10输出的气流方向,实现旋转送风模式,其次,第二风道的送风距离小于第一风道的送风距离,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送风距离一远一近,实现风道组件远距离和近距离同时送风的目的,提高送风多样性。
可选地,第一筒状主体20与轴流风机10同轴设置,这样,能够尽可能的减少气流与第一筒状主体20之间的摩擦和阻力,保证风道组件实现远距离送风的目的。
可选地,第一筒状主体20、第二筒状主体和轴流风机10之间的尺寸满足如下关系:S1≥S3>S2,其中,S1为第一筒状主体20的进风口面积,S2为第二筒状主体的进风口面积,S3为轴流风机10的叶片旋转扫过的面积。这样,能够实现风道组件远距离和近距离同时送风的目的。
可选地,第二通风部的出风口53部分或全部位于第一筒状主体20的外部。这样,防止第二通风部输出的气流进入第一风道内,无法实现改变第二风道的出风方向的目的。
可选地,第一筒状主体20的横截面呈圆形、多边形或椭圆形。这样,能够提高风道组件的使用范围,减少安装限制。
可选地,第一筒状主体20的内侧壁的表面粗糙度Ra<0.8um。这样,有助于减少内侧壁与气流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少风速和风量的消耗。
可选地,第二筒状主体的外侧壁的表面粗糙度Ra<0.8um。这样,有助于减少外侧壁与气流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少风速和风量的消耗。
可选地,风道组件还包括:支撑柱90,一端设置于第一筒状主体20的内侧壁,另一端设置于第一通风部40的外侧壁。这样,通过支撑柱90支撑第一通风部,一方面防止第二通风部旋转时与第一筒状主体20发生干涉,另一方面,保证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送风均匀性。
可选地,支撑柱90为一根,或,多根支撑柱90排列设置。此处,支撑柱90的数量不做限定。这样,提高第一通风部的稳定性。
可选地,支撑柱90的轴向与第一通风部的气流通道42的径向相平行。这样,有利于提高第一通风部的稳定性。
可选地,支撑柱90设置于第一通风部的进风口41或气流通道的外侧壁。这样,有利于提高第一通风部的稳定性。
可选地,多根支撑柱90沿第一通风部40的周向分布,或,呈一字型并排设置。这样,有助于提高第一通风部的稳定性。
可选地,支撑柱90的表面粗糙度Ra<0.8um。这样,有助于减少支撑柱90表面与气流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少风速和风量的消耗。
本公开实施例同时提供了风道组件的另一种结构。
如图1至图5所示,风道组件包括:轴流风机10;第一风道构件,设置在轴流风机10的出风方向,包括围成第一风道的第一筒状主体20;第二风道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风道内的第二筒状主体,第二筒状主体内部空间构成第二风道,第二风道的出风方向与第一风道的出风方向相交。
采用上述实施例,输流风机输出的气流经过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时,基于第二风道的出风方向与第一风道的出风方向相交,从而风道组件在同时送风时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送风距离不同,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送风距离一远一近,实现风道组件远距离和近距离同时送风的目的,提高送风多样性。
例如当用户距离空调的出风口较近时,第一风道的送风距离超出用户与空调出风口的距离,此时可以调节第二筒状主体的出风方向,使得第二风道的气流作用于用户,满足用户的需求,实现第二风道近距离送风的目的。
可选地,第一筒状主体20与轴流风机10同轴设置。这样,能够尽可能的减少气流与第一筒状主体20之间的摩擦和阻力,实现风道组件远距离送风的目的。
可选地,第二筒状主体包括:第一通风部40,进风口和气流通道与第一筒状主体20同轴设置,出风口的轴向与进风口的轴向相交。这样,一方面减少第一通风部对第一风道内气流的阻力,另一方面,第一筒状主体20与轴流风机10同轴设置,则第一通风部的进风口41和气流通道与轴流风机10同轴设置,有助于减少气流在流经第一通风部的进风口41和气流通道时风速和风量的消耗。通过第一通风部的出风口43的轴向与进风口的轴向相交,从而改变第一通风部的出风方向。其中,以气流流动方向为基准,第一通风部的出风口43的轴向与进风口的轴向的夹角越大,第一通风部的送风距离越近。
可选地,第二筒状主体还包括:第二通风部50,设置于第一通风部的出风口43,与第一通风部40可相对转动。这样,通过第二通风部进一步的改变第二风道的出风方向,从而改变第二风道的送风距离。其中,第二通风部与第一通风部可相对转动,一方面,可根据实际需求调节第二风道的出风方向,另一方面,可调节第二风道的送风距离。此处“第二通风部与第一通风部可相对转动”,可以理解为:第一通风部不转动,第二通风部转动。
可选地,第二通风部的进风口51与第一通风部的出风口43相对转动。这样,尽可能的减少第二通风部与第一通风部覆盖区域的面积,有助于提高第二通风部的利用率。
可选地,第二通风部的出风口53的轴向与进风口的轴向相交。这样,第二通风部在相对第一通风部转动时,使得第二通风部内的出风方向发生改变。可选地,第二通风部的出风口53的轴向与气流通道的轴向相平行。第二通风部的进风口51的轴向与出风口的轴向的夹角越大,风道组件的送风范围越广;当第二风道的进风方向为横向时,第二通风部的出风口53的轴向斜向下时,第二风道的送风距离最近。
可选地,沿第一通风部的出风口43边缘,周向设置有环形槽;沿第二通风部的进风口51边缘,周向设置有与环形槽相适配的环形凸起54,环形凸起54与环形槽卡接,且可相对转动。
关于环形槽和环形凸起54的实施例,可参照上述,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第一通风部的外侧壁设置有驱动机构;第二通风部的进风口51外侧壁设置有与驱动机构相配合的从动机构;第二通风部受驱动可相对第一通风部转动。
关于第二通风部和第一通风部相对转动的实施例,可参照上述,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60,设置于第一通风部的外侧壁;齿轮70,与电机60相连,被配置为受电机60驱动进行转动;从动机构包括:齿轮环80,套设于第二通风部的进风口51外侧壁,且与齿轮70相啮合。
关于驱动机构和从动机构的实施例,可参照上述,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风道组件还包括:支撑柱90,一端设置于第一筒状主体20的内侧壁,另一端设置于第一通风部40的外侧壁。
关于支撑柱90的实施例,可参照上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公开实施例同时提供了风道组件的另一种结构。
如图1至图5所示,风道组件包括:轴流风机10;第二风道构件,设置在轴流风机10的出风方向,包括围成第二风道的第二筒状主体;加热部件30,设置在第二筒状主体或第二筒状主体内,被配置为对流经第二风道的气流进行加热。
采用上述实施例,通过加热部件30对第二风道内的气流进行加热,气流流出第二风道后,与周围的气流形成温度差,有温度差的气流汇合后获得更大的送风动力,推动气流继续输送,获得更远的送风距离,实现当前轴流风机10超远距离的送风目的。
可选地,第二风道内流出的气流定义为第一气流,温度为T1,第二风道外的气流定义为第二气流,温度为T2,其中,T1和T2满足以下关系:T1>T2。具有温度差的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汇合后,第二气流向第一气流扩散,给第一气流提供送风动力,使得第一气流的送风距离更远,实现超远距离的送风目的。
可选地,如图5所示,风道组件还包括:第一风道构件,设置在轴流风机10的出风方向,包括围成第一风道的第一筒状主体20;第二风道构件被设置在第一风道内。这样,通过第一风道实现远距离送风,第二风道与第一风道相配合实现超远距离送风模式,提高了送风多样性。
关于第一风道构件的实施例,可参照上述,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加热部件30的部分或全部与第二筒状主体的内侧壁相连接。这样,有助于扩大加热部件30与第二风道内的气流的接触面积,提高加热效率。
可选地,加热部件30沿第二筒状主体内侧壁的周向设置,和/或,轴向设置。当加热部件30周向设置时,有助于扩大与第二风道内的气流的接触面积;当加热部件30轴向设置时,有助于延长加热部件30与第二风道内的气流的接触时间;有助于提高加热效率。
当加热部件30设置在第二筒状主体内时,加热部件30一端与电源相连,另一端部分或全部悬空在第二筒状主体内,有助于加热部件30与第二风道内的气流充分接触,充分利用加热部件30提供的热量,提高加热效率。
可选地,加热部件30呈S形、回形、一字形或网状形设置。其中,S形为一个,或,多个S形首尾相连,回形为一个,或,多个回形间隔均匀设置;一字形为一个,或,多个一字形间隔均匀设置;网状形为一个,或,多个网状形间隔均匀设置,此处对S形、回形、一字形或网状形的数量不做限定。这样,有助于扩大加热部件30与第二风道内的气流的接触面积,提高加热效率。
可选地,加热部件30设置在第二筒状主体的出风口、气流通道、进风口中的一处或多处。
当加热部件30设置在第二筒状主体的出风口,气流完成加热升温后立即流出,有助于减少热量流失。当加热部件30设置在进风口,有助于不同温度的气流在后续的流动中混合均匀。当加热部件30设置在气流通道,气流通道内路程相对较长,能够克服热量流失和气流温度不均匀的问题。
当加热部件30设置在第二筒状主体的多处时,加热部件30在空间范围内交叉设置。这样,有助于提高加热部件30对气流直接加热的覆盖率。
可选地,加热部件30包括电加热丝、电加热管、电加热板中的一个或多个。
当加热部件30为电加热板时,电加热板与气流的流动方向可相平行,也可贴合于第二筒状主体的内侧壁。这样,有助于减少对气流的阻力,减少风量的消耗。
电加热丝、电加热管和电加热板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搭配使用。
可选地,第二筒状主体与轴流风机10同轴设置。这样,可实现第二筒状主体原始的远距离送风模式,减少风速或风量的损耗;与加热部件30工作使用时,实现相比原始送风距离的超远距离的送风目的。
关于第二筒状主体的实施例,可参照上述,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第一筒状主体20的进风口面积大于或等于轴流风机10的叶片旋转扫过的面积。这样,通过第一筒状主体20防止轴流风机10输出后位于第二风道外的气流分散,保证第二气流的动力,有助于提高轴流风机10输出的气流的利用率。
可选地,轴流风机10设置于第一筒状主体20内。这样,有助于减少风量的损失。
可选地,风道组件还包括:支撑柱90,一端连接于第二筒状主体的外侧壁,另一端连接于第一筒状主体20的内侧壁。
可选地,支撑柱90采用导热金属制成。这样,第二风道内的温度升高时,支撑柱90能够通过热传导提升自身温度,另外,对第二风道内流经的气流进行热传导,提高气流温度,提高工作效率。
关于支撑柱90的实施例,可参照上述,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第二筒状主体的进风口面积小于轴流风机10的叶片旋转扫过的面积。这样,轴流风机10输出的气流部分流经第二风道内,部分气流流经第二风道外,流经第二风道的气流自身带有轴流风机10的部分送风动力,流经第二风道外的气流与流经第二风道内的气流汇合时,送风动力优于周边相对静止的空气与第二风道内的气流汇合产生的送风动力,能够实现超远的送风距离。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包括前述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
例如本申请提供的风道组件可以作为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风道,风道组件的出风口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这样,通过风道组件调节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方向,为用户提供多种送风模式。
包含由前述风道组件的空气调节设备,能够实现旋转送风、远距离、近距离同时送风和超远距离送风,提高了送风多样性,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风道组件,包括轴流风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风道构件,设置在所述轴流风机的出风方向,包括围成第二风道的第二筒状主体;
加热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筒状主体或所述第二筒状主体内,被配置为对流经第二风道的气流进行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风道构件,设置在所述轴流风机的出风方向,包括围成第一风道的第一筒状主体;
所述第二风道构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件的部分或全部与所述第二筒状主体的内侧壁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筒状主体的出风口、气流通道、进风口中的一处或多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件包括电加热丝、电加热管、电加热板中的一个或多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筒状主体与所述轴流风机同轴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状主体的进风口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轴流风机的叶片旋转扫过的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撑柱,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筒状主体的外侧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筒状主体的内侧壁。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筒状主体的进风口面积小于所述轴流风机的叶片旋转扫过的面积。
10.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
CN202010129216.3A 2020-02-28 2020-02-28 风道组件及空气调节设备 Active CN1113067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29216.3A CN111306755B (zh) 2020-02-28 2020-02-28 风道组件及空气调节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29216.3A CN111306755B (zh) 2020-02-28 2020-02-28 风道组件及空气调节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06755A true CN111306755A (zh) 2020-06-19
CN111306755B CN111306755B (zh) 2022-03-29

Family

ID=711453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29216.3A Active CN111306755B (zh) 2020-02-28 2020-02-28 风道组件及空气调节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0675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O20200734A1 (no) * 2020-06-23 2021-12-24 Trox Auranor Norge As Ventilasjonsanordning med individuelt styrt tilluf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8533A (zh) * 2004-01-30 2005-08-03 刘希芳 节能引风降温机
KR100754002B1 (ko) * 2006-05-29 2007-09-03 박성돈 면상발열체를 이용한 온풍기
DE202008017510U1 (de) * 2008-10-01 2009-11-26 AKT altmärker Kunststoff-Technik GmbH Luftauslassdüse
CN202470197U (zh) * 2012-03-16 2012-10-03 艾斯比特制热电器(上海)有限公司 橱柜式电加热器
KR20140034417A (ko) * 2012-09-11 2014-03-20 전석태 농업용 전기 온풍기
CN203548279U (zh) * 2013-11-14 2014-04-16 浙江志江风机有限公司 减音风机
CN209925299U (zh) * 2018-12-12 2020-01-10 深圳市联创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可升降的冷暖型离心风道
CN110821863A (zh) * 2019-12-11 2020-02-21 湖北梨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自散热轴流风机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8533A (zh) * 2004-01-30 2005-08-03 刘希芳 节能引风降温机
KR100754002B1 (ko) * 2006-05-29 2007-09-03 박성돈 면상발열체를 이용한 온풍기
DE202008017510U1 (de) * 2008-10-01 2009-11-26 AKT altmärker Kunststoff-Technik GmbH Luftauslassdüse
CN202470197U (zh) * 2012-03-16 2012-10-03 艾斯比特制热电器(上海)有限公司 橱柜式电加热器
KR20140034417A (ko) * 2012-09-11 2014-03-20 전석태 농업용 전기 온풍기
CN203548279U (zh) * 2013-11-14 2014-04-16 浙江志江风机有限公司 减音风机
CN209925299U (zh) * 2018-12-12 2020-01-10 深圳市联创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可升降的冷暖型离心风道
CN110821863A (zh) * 2019-12-11 2020-02-21 湖北梨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自散热轴流风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O20200734A1 (no) * 2020-06-23 2021-12-24 Trox Auranor Norge As Ventilasjonsanordning med individuelt styrt tilluf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06755B (zh) 2022-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53395A (zh) 落地式空调器
CN209908801U (zh) 涡环发生装置和空气调节装置
CN111749931A (zh) 涡环发生装置和空气调节装置
CN111306755B (zh) 风道组件及空气调节设备
CN109915936A (zh) 一种空调内机及空调
CN205842986U (zh) 落地式空调器
CN111306757B (zh) 风道组件及空气调节设备
CN111306756B (zh) 风道组件及空气调节设备
CN20974454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672374U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及壁挂式空调器
CN216814355U (zh) 风管机
CN216924548U (zh) 风管机
CN216924547U (zh) 出风口切换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CN216814373U (zh) 出风口切换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CN215949941U (zh) 风机和家用电器
CN106123265A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及混风方法
CN210014443U (zh) 用于空调设备的导流装置及空调设备
CN210441333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4811729A (zh) 风管机
CN210141632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09099509B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112443969A (zh) 送风设备
CN216114339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20931377U (zh) 一种暖风机
CN21014164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