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76596A - 发光单元 - Google Patents

发光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76596A
CN111276596A CN201811476762.3A CN201811476762A CN111276596A CN 111276596 A CN111276596 A CN 111276596A CN 201811476762 A CN201811476762 A CN 201811476762A CN 111276596 A CN111276596 A CN 1112765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emitting
emitting unit
electrode
unit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7676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76596B (zh
Inventor
张育誉
陈志源
任永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te On Opto Technology Changzhou Co Ltd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Lite On Opto Technology Changzhou Co Ltd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te On Opto Technology Changzhou Co Ltd,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Lite On Opto Technology C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47676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76596B/zh
Priority to US16/699,254 priority patent/US11309466B2/en
Publication of CN1112765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765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765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765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483Containers
    • H01L33/486Containers adapted for surface moun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8Optical field-shaping elements
    • H01L33/60Reflec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3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 H01L33/38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the electrode extending partially in or entirely through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0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01L33/505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e.g. plate or foi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Abstract

一种发光单元包含:反射结构、透光体及发光芯片。反射结构具有凹槽,反射结构对应于凹槽形成有一侧开口及一底开口,侧开口及底开口彼此相邻,凹槽的宽度朝所述侧开口方向扩展。透光体填充设置于凹槽中,透光体对应于侧开口形成有一出光面,透光体对应于底开口形成有一电极裸露面。发光芯片部份设置于透光体中,发光芯片具有底面及多个发光面,底面设置有至少两个电极部,此至少两个电极部露出于电极裸露面。本发明的发光单元为侧发光的发光单元,且通过反射结构的设计,将可提升发光芯片所发出的光束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发光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单元,特别是一种侧向发光的发光单元。
背景技术
常见的侧向发光单元多为引脚支架类型的产品。然因使用引脚支架的缘故,其体积会大于芯片数倍,不利于小型化发展趋势。
另一方面,虽然近来LED业界发展出芯片级封装技术(Chip Scale Package,CSP),借此技艺可使LED单元的体积可更近一步缩小。然目前CSP发光单元均为正向发光类型产品,至今尚无专为侧向发光而设计的CSP发光单元问世。至此,有部分业者直接将正向发光的CSP侧置来进行侧向发光。然而此做法需额外制程将其电极延伸到发光单元的侧面,不但耗时且徒增成本。甚至,其产品厚度会受限于芯片宽度,无法达到薄形化的目的,不符合业界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式的CSP发光单元,除可避免将电极延伸至侧面,也可使发光单元厚度不受限于芯片宽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单元,其包括:一反射结构,其具有一凹槽,所述反射结构对应于所述凹槽形成有一侧开口及一底开口,所述侧开口及所述底开口彼此相邻;一透光体,其填充设置于所述凹槽中,所述透光体对应于所述侧开口形成有一出光面,所述透光体对应于所述底开口形成有一电极裸露面;一发光芯片,其部份设置于所述透光体中,所述发光芯片具有一底面,所述底面设置有至少两个电极部,所述至少两个电极部外露于所述电极裸露面。
优选地,所述凹槽的截面宽度朝所述侧开口方向扩展。
优选地,所述底面露出于所述电极裸露面。
优选地,所述电极裸露面呈半椭圆形或半圆形。
优选地,所述凹槽具有一环侧面,所述环侧面的至少一部份区段呈弧面状。
优选地,所述电极裸露面呈多边形。
优选地,所述电极裸露面为一梯形面。
优选地,所述梯形面的下底边邻近于所述出光面设置。
优选地,所述梯形面的至少一个底角的角度介于60度至90度。
优选地,所述发光芯片与所述梯形面的腰边的最短距离不小于10微米。
优选地,所述发光芯片与所述梯形面的上底边的最短距离不小于50微米。
优选地,所述发光芯片与所述梯形面的下底边的最短距离不小于50微米。
优选地,所述发光芯片与所述梯形面的腰边的最短距离不小于10微米。
优选地,所述底面与所述电极裸露面面齐平。
优选地,所述底面凸出于所述电极裸露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可以在于:通过反射结构的设计,本发明的发光单元作为侧发光的发光单元,相较于现有的利用芯片级封装技术(Chip Scale Package,CSP)所制成的侧发光单元,具有更好的发光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的第一实施例的反射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的第一实施例的剖面侧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的第一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的第二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的第二实施例的反射结构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的第二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的第三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的第四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的第五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
图13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的第六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14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的第七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15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的第八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16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的第九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17至图19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的制作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说明中,如有指出请参阅特定图式或是如特定图式所示,其仅是用以强调于后续说明中,所述及的相关内容大部份出现于该特定图式中,但不限制该后续说明中仅可参考所述特定图式。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其显示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的反射结构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的剖面侧视图,图5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的前视图。
发光单元100包含一反射结构10、一透光体20及一发光芯片30。反射结构10包覆透光体20的部份,透光体20包覆发光芯片30的部份。
如图3所示,反射结构10彼此相邻的两外侧面分别形成有一侧开口10b及一底开口10c,且反射结构10由侧开口10b及底开口10c向反射结构10内部的方向凹陷,而共同形成有一凹槽10a。反射结构10形成凹槽10a的内侧面定义为一顶面101及一环侧面102,环侧面102与顶面101的部分周缘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凹槽10a是大致呈长方体,而环侧面102对应区隔有一第一区段面1021、一第二区段面1022及一第三区段面1023。第一区段面1021彼此相反的两侧边分别与第二区段面1022及第三区段面1023相连接,而第一区段面1021位于第二区段面1022及第三区段面1023之间,第一区段面1021大致面对侧开口10b设置。
如图1至图3所示,顶面101、第一区段面1021、第二区段面1022及第三区段面1023中的至少一个能反射发光芯片30所发出的光束,在实际应用中,顶面101、第一区段面1021、第二区段面1022及第三区段面1023可以是皆能反射发光芯片30所发出的光束;当然,在不同的应用中,也可以是仅有第二区段面1022及第三区段面1023能反射发光芯片30所发出的光束。
在本实施例中,是以第一区段面1021、第二区段面1022及第三区段面1023皆呈现为平面状为例,但不以此为限,其可依据需求变化,举例来说,第一区段面1021、第二区段面1022及第三区段面1023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是呈现为弧面状。
透光体20填充设置于凹槽10a中,透光体20于侧开口10b形成有一出光面201,透光体20于底开口10c形成有一电极裸露面202。在实际应用中,透光体20可以是填满凹槽10a设置,但不以此为限,透光体20也可以不完全地填满凹槽10a设置。在此所述的透光体20可以是依据需求变化,例如可以是透明的封装胶体、参杂有扩散粒子的封装胶体、参杂有荧光粉的封装胶体等,可依据需求(例如是发光芯片30的种类)变化,在此不加以限制。
如图1及图4所示,在实际应用中,出光面201可以是大致与反射结构10邻近于出光面201的端面103齐平,但不以此为限,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出光面201也可以略微内缩于反射结构10中,或者出光面201也可以是略微凸出于反射结构10。其中,出光面201例如可以为平坦面,但不以此为限,在特殊的应用中,出光面201也可以为粗糙面,可借此提高光均匀度。
如图1、图4及图5所示,出光面201可以是呈现为矩形状,但不以此为限,出光面201的外型可以是依据需求变化,例如为梯形等。出光面201与电极裸露面202彼此间可以是大致垂直地设置,但出光面201与电极裸露面202彼此间的夹角θ1(如图4所示)不以90度为限,出光面201与电极裸露面202的夹角θ1也可以是大于或是小于90度。如图2所示,透光体20的电极裸露面202可以是一矩形面,关于矩形面的尺寸可以是依据需求变化,在此不加以限制。
如图2至图5所示,发光芯片30的大部份被透光体20所包覆,发光芯片30具有一底面301、一顶发光面302及一环发光面303,环发光面303连接底面301及顶发光面302的周缘,而环发光面303位于底面301及顶发光面302之间。
如图2及图4所示,发光芯片30的底面301可以是与电极裸露面202齐平,底面301设置有两个电极部31,两个电极部31凸出于底面301及电极裸露面202,两个电极部31用来与外部电路板电性连接,而发光芯片30则能通过电极部31取得电力及接收来自外部的控制信号。关于发光芯片30的种类在此不加以限制,可以是依据需求为能发出各种不同颜色光束的发光芯片30。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发光芯片30可以是从电极裸露面202置入于透光体20中,置入深度有以发光芯片30的厚度为限。即相较于将正向发光的CSP发光单元侧置的做法,本案发光单元的厚度考虑是以发光芯片30的厚度为基础。如此,可更进一步薄化发光单元整体的厚度。
如图2、图4及图5所示,在具体实施中,发光芯片30可以为长方体结构,而环发光面303可以是对应具有四个侧发光面,四个侧发光面分别定义为一第一侧发光面3031、一第二侧发光面3032、一第三侧发光面3033及一第四侧发光面3034。第一侧发光面3031面对出光面201设置,而发光芯片30通过第一侧发光面3031所射出的光束,将能通过透光体20后直接由出光面201向外射出。
第二侧发光面3032及第三侧发光面3033分别与第一侧发光面3031彼此相反的两侧边连接,第四侧发光面3034位于第一侧发光面3031的相反侧,且第四侧发光面3034彼此相反的两侧边对应与第二侧发光面3032及第三侧发光面3033相连接。发光芯片30通过第二侧发光面3032、第三侧发光面3033及第四侧发光面3034所发出的大部分光束,将被反射结构10反射,而由出光面201向外射出。因此,本发明的发光单元100通过反射结构10的设计,将可大幅提升发光芯片30所发出的光束的利用率,进而提升发光单元100整体的发光强度。特别说明的是,关于发光芯片30的外型不以长方体为限,其可依据需求改变。
如图1及图4所示,在具体的应用中,发光单元100将可通过两个电极部31固定于外部电路板(图未示),发光单元100通过顶发光面302及环发光面303所发出的大部份光束通过透光体20后,将被反射结构10反射,而由透光体20的出光面201向外射出,从而发光单元100可达到侧向发光的功效。
值得一提的是,如图4及图5所示,发光芯片30的顶发光面302、第一侧发光面3031、第二侧发光面3032、第三侧发光面3033及第四侧发光面3034,分别与顶面101、第一区段面1021、第二区段面1022及第三区段面1023的距离D6、L1、L2、L3、L4,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是不大于50微米(μm),通过上述各距离的设计,将可使发光芯片30所发出的光束具有较佳的使用效率及混光空间(特别是在透光体20中参杂有荧光粉的情况下)。
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9,其显示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凹槽10a的截面宽度朝侧开口10b方向扩展,即越接近侧开口10b,其宽度越宽,借此,可提升发光单元整体的出光效率。换言之,凹槽10a是大致呈梯形柱体。
更详细来说,透光体20的电极裸露面202可以为一梯形面,梯形面(电极裸露面202)具有一上顶边2021、一下底边2022及两个腰边2023,上顶边2021远离出光面201设置,下底边2022邻近出光面201设置,且上顶边2021于一横向方向(如图中所示X轴方向)的宽度D1小于下底边2022于横向方向的宽度D2,两个腰边2023可以是等长,而梯形面(电极裸露面202)可以为等腰梯形,但两个腰边2023的长度不局限于必须等长。
上顶边2021与两个腰边2023的夹角θ2、θ3是不小于90度,即,第一区段面1021与第二区段面1022、第三区段面1023的夹角θ2、θ3是不小于90度,如此,发光芯片30所发出的光束,通过透光体20而被第二区段面1022或第三区段面1023反射后,大部分的光束将朝向出光面201的方向射出,从而可大幅提升发光芯片30所发出的光束的利用率。在不同的应用中,第一区段面1021与第二区段面1022彼此间的夹角θ2,可以是不同于第一区段面1021与第三区段面1023彼此间的夹角θ3。
下底边2022与两个腰边2023的夹角θ4、θ5(即梯形面的两个底角)可以是小于90度,即,第二区段面1022、第三区段面1023与出光面201彼此间的夹角θ4、θ5是小于90度。在下底边2022与两个腰边2023的夹角θ4、θ5为60度至90度的实施例中,将可以大幅发光芯片30所发出的光束的利用率。
特别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是以电极裸露面202为梯形面为例,但电极裸露面202的外型不以此为限,电极裸露面202的外型可以依据需求为任意多边形,例如五边形、六边形等。
发光芯片30与梯形面(电极裸露面202)的上顶边2021的最短距离D3可以是不小于50微米(μm),即,发光芯片30的第四侧发光面3034与第一区段面1021的最短距离D3是不小于50微米(μm);发光芯片30与梯形面(电极裸露面202)的下底边2022的最短距离D4不小于50微米(μm),即,发光芯片30的第一侧发光面3031与出光面201的最短距离D4是不小于50微米(μm);发光芯片30与梯形面(电极裸露面202)的腰边2023的最短距离D5是不小于10微米(μm),即,第二区段面1022与第二侧发光面3032的最短距离D5或第三区段面1023与第三侧发光面3033的最短距离D5是不小于10微米(μm);顶发光面302与透光体20的顶面101的最短距离D6不小于50微米(μm);形成顶面101的侧壁的最小厚度D7不小于50微米(μm)(如图4及图5所示)。通过上述各距离的设计,将可使发光芯片30所发出的光束具有较佳的使用效率及混光空间(在透光体中参杂有荧光粉的情况下)。其中,第二区段面1022与第二侧发光面3032的最短距离D5,及第三区段面1023与第三侧发光面3033的最短距离D5是不小于10微米(μm),两个距离D5可以是相同或是不同,在此不加以限制。
如图9所示,在第二区段面1022与出光面201的夹角θ4与及第三区段面1023与出光面201的夹角θ5相同的实施例中,若第一区段面1021于横向方向(如图中所示X轴方向)的宽度定义为D1,出光面201于横向方向的宽度定义为D2,发光芯片30面对第二区段面1022(或第三区段面1023)的第二侧发光面3032(或第三侧发光面3033)于纵向方向(如图中所示Y轴方向)的宽度定义为W;若第二区段面1022与出光面201的夹角θ4、第一区段面1021于横向方向的宽度D1及出光面201于横向方向的宽度D2符合以下关系式,则发光芯片30所发出的光束,将可具有最佳的使用效率。
Figure BDA0001892361680000071
如上述假设(夹角θ5与夹角θ4相等),若发光芯片30面对第三区段面1023的第三侧发光面3033,与第三区段面1023于横向方向的最短距离定义为D5;其中,第三区段面1023与出光面201的夹角θ5与距离D5,符合以下关系式:
d≥(50μm)×tan(90-θ5)。
请参阅图10,其显示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的第三实施例的剖面侧视图。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区段面1021与电极裸露面202的夹角θ6可以是大于90度,或者,第一区段面1021与铅直线(如图中所示Y轴)之间是形成有一夹角θ7;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区段面1021与铅直线之间所形成的夹角θ7是小于5度。本实施例通过上述不同之处的设计,可以使通过第四侧发光面3034射出的光束,更容易地被第一区段面1021反射,而朝向出光面201的方向射出,进而可提升发光芯片30所发出的光束的使用率。
特别说明的是,请一并参阅图2、图7及图9,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改变凹槽10a的外型,将可据以改变发光单元整体的出光量;举例来说,在实际的量测数据中,假设图1所示的发光单元其整体的出光量为1单位,则在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若腰边2023与下底边2022的夹角θ4、θ5皆为75度时,则发光单元整体的出光量将为1.02单位;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若腰边2023与下底边2022的夹角θ4、θ5皆为60度时,则发光单元整体的出光量将为1.12单位。
请参阅图11,其显示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的第四实施例的剖面侧视图。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三实施例最大不同之处在于:顶面101与水平线(如图中所示X轴)之间可以是形成有一夹角θ8,夹角θ9可以是依据需求设计,以使通过顶发光面302所发出的部分光束能通过顶面101的反射而朝向出光面201的方向向外射出(即避免朝内射入的现象产生)。特别说明的是,在不同的应用中,也可以是第一区段面1021与电极裸露面202垂直地设置。
请参阅图12,其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100的第五实施例的剖面侧视图。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发光芯片30的底面也可以是与两个电极部31一同凸出于电极裸露面202设置,如此,用来使电极部31固定于外部电路板(图未示)上的焊料的部份,将可以容置于电极部31、外部电路板及透光体20之间,从而可加强电极部31固定于电路板的连接强度,同时可以减少回焊时发光组件滑移的程度。
请参阅图13,其显示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的第六实施例的仰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环侧面102可以是一连续曲面,而电极裸露面202可以为半圆形面。在实际应用中,电极裸露面202可以是半圆形面、圆弧形面、半椭圆形面、椭圆弧形面等,在此不加以限制。
请参阅图14,其显示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的第七实施例的仰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区段面1021呈平面状,而第二区段面1022及第三区段面1023为弧面状;或者,环侧面102的部分区段可以为弧面状,而环侧面102的另一部分则可以是为平面状。关于第二区段面1022及第三区段面1023的曲率可以是依据需求变化,且第二区段面1022的曲率可以是与第三区段面1023的曲率相同或是不相同,在此不加以限制。其中,第一区段面1021于横向方向(即图中所示坐标系的X轴方向)的长度与发光芯片30的第四侧发光面3034于横向方向的长度,可以是依据需求变化,在此不加以限制。在第一区段面1021于横向方向的长度小于发光芯片30的第四侧发光面3034的长度的实施例中,通过第四侧发光面3034向外射出的部分光束,将直接被第二区段面1022或第三区段面1023反射,而朝向出光面201的方向射出。
请参阅图15,其显示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100的第八实施例的仰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电极裸露面202为五边形面,而环侧面102可对应区隔为一第一区段面1021a、一第二区段面1021b、一第三区段面1021c及一第四区段面1021d。第一区段面1021a的一侧边与第二区段面1021b的一侧边相连接,第一区段面1021a及第二区段面1021b远离出光面201设置,第一区段面1021a远离与第二区段面1021b相连接的一侧边与第三区段面1021c相连接,第二区段面1021b远离与第一区段面1021a相连接的一侧边与第四区段面1021d相连接。
第一区段面1021a、第二区段面1021b、第三区段面1021c及第四区段面1021d在本实施例图式中,皆是以平面状为例,但不以此为限,在不同的应用中,第一区段面1021a、第二区段面1021b、第三区段面1021c及第四区段面1021d的其中至少一个可以是依据需求为弧面。关于第一区段面1021a与第二区段面1021b彼此间所形成的夹角θ10可以依据需求为钝角或锐角。第一区段面1021a与第三区段面1021c彼此间的夹角θ11则可以是不小于90度,第二区段面1021b与第四区段面1021d彼此间的夹角θ12同样可以是不小于90度,第三区段面1021c与出光面201的夹角θ13则可以是不大于90度,第四区段面1021d与出光面201的夹角θ14同样可以是不大于90度。
请参阅图16,其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100的第九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电极裸露面202可以为六边形面。环侧面102可以对应区隔为一第一区段面1021a、一第二区段面1022b、一第三区段面1023c、一第四区段面1021d及一第五区段面1021e。第一区段面1021a面对第四侧发光面3034设置,第二区段面1021b及第三区段面1021c分别与第一区段面1021a彼此相反的两侧边相连接,第四区段面1021d与第二区段面1021b相反于与第一区段面1021a相连接的侧边相连接,第五区段面1021e则与第三区段面1021c相反于与第一区段面1021a相连接的侧边相连接。
如图所示,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区段面1021a与第二区段面1021b或第三区段面1021c彼此间的夹角θ15、θ16可以是大于90度,第二区段面1021b与第四区段面1021d彼此间的夹角θ17是大于90度,第三区段面1021c与第五区段面1021e彼此间的夹角θ18是大于90度,而第四区段面1021d与出光面201的夹角θ19则是不大于90度,第五区段面1021e与出光面201的夹角θ20同样是不大于90度。
请一并参阅图17至图19,其显示为本发明的发光单元的制作流程示意图。如图17所示,制作发光单元100的第一步骤可以为:将多个发光芯片30固定设置于一暂时载板S。关于发光芯片30的数量、彼此相邻的两个发光芯片30的间距等,可依据需求设计,在此不加以限制。
如图18所示,制作发光单元100的第二步骤可以为:在暂时载板S上形成多个透光体20,并使多个透光体20对应包覆多个发光芯片30。在具体的应用中,可以是利用模具,在暂时载板S上直接模塑形成多个透光体20。也可在发光芯片30上形成一连续的透光层,随后以模具冲压或刀具切割形成多个透光体20。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是以多个透光体20皆呈现为梯形柱体为例,但各个透光体20的外型不以此为限,例如可以是前述各实施例所述及的外型;另外,在不同的应用中,在此第二步骤中,也可以是使部分的透光体20具有相同的外型,而使另一部分的透光体20具有不相同的外型,或者,在第二步骤中不局限为同时形成多个具有相同外型的透光体20。
如图19所述,制作发光单元100的第三步骤可以为:在暂时载板S上形成多个反射结构10,多个反射结构10对应覆盖多个透光体20的部分,而各个透光体20大致垂直于暂时载板S的一侧面(即前载实施例所述出光面201),是不被反射结构10所覆盖。在暂时载板S上形成反射结构10的方式,例如可以是利用模具直接在透光体20上形成反射结构10。也可在透光体20上形成一连续的反射层,随后以模具冲压或刀具切割形成多个反射结构10。另外,关于反射结构10的外型可以是依据需求变化。在此第三步骤中,可以是同时形成多个具有相同外型的反射结构10,或者,可以是同时形成部分具有相同外型的反射结构10及部分具有不同外型的反射结构10,在此不加以限制。制作发光单元100的第四步骤可以为:切割暂时载板S以形成多个发光单元100。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发光单元100为一侧发光的发光单元,通过反射结构10的设计,将可大幅提高发光芯片30所发出的光束的利用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局限本发明的专利范围,所以凡是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包括:
一反射结构,其具有一凹槽,所述反射结构对应于所述凹槽形成有一侧开口及一底开口,所述侧开口及所述底开口彼此相邻;
一透光体,其填充设置于所述凹槽中,所述透光体对应于所述侧开口形成有一出光面,所述透光体对应于所述底开口形成有一电极裸露面;以及
一发光芯片,其部份设置于所述透光体中,所述发光芯片具有一底面,所述底面设置有至少两个电极部,所述至少两个电极部外露于所述电极裸露面。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截面宽度朝所述侧开口方向扩展。
3.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露出于所述电极裸露面。
4.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裸露面呈半椭圆形或半圆形。
5.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具有一环侧面,所述环侧面的至少一部份区段呈弧面状。
6.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裸露面呈多边形。
7.依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裸露面为一梯形面。
8.依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面的下底边邻近于所述出光面设置。
9.依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面的至少一个底角的角度介于60度至90度。
10.依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芯片与所述梯形面的腰边的最短距离不小于10微米。
11.依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芯片与所述梯形面的上底边的最短距离不小于50微米。
12.依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芯片与所述梯形面的下底边的最短距离不小于50微米。
13.依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芯片与所述梯形面的腰边的最短距离不小于10微米。
14.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与所述电极裸露面面齐平。
15.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凸出于所述电极裸露面。
CN201811476762.3A 2018-12-05 2018-12-05 发光单元 Active CN1112765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76762.3A CN111276596B (zh) 2018-12-05 2018-12-05 发光单元
US16/699,254 US11309466B2 (en) 2018-12-05 2019-11-29 Light emitting uni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76762.3A CN111276596B (zh) 2018-12-05 2018-12-05 发光单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76596A true CN111276596A (zh) 2020-06-12
CN111276596B CN111276596B (zh) 2024-02-06

Family

ID=70971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76762.3A Active CN111276596B (zh) 2018-12-05 2018-12-05 发光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309466B2 (zh)
CN (1) CN11127659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33814A (zh) * 2020-09-16 2020-12-25 弘凯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Led封装单体、按键装置及led封装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741714U (zh) * 2010-01-07 2011-02-09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芯片封装结构
CN103137823A (zh) * 2011-11-24 2013-06-05 展晶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及应用该发光二极管的直下式背光源
WO2018088851A1 (ko) * 2016-11-10 2018-05-1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반도체 소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90409B (zh) * 2003-04-01 2014-01-15 夏普株式会社 发光装置
KR100757826B1 (ko) 2006-09-29 2007-09-11 서울반도체 주식회사 측면 발광 다이오드 패키지
US9583689B2 (en) * 2013-07-12 2017-02-28 Lite-On Opto Technology (Changzhou) Co., Ltd. LED package
KR20150035399A (ko) 2013-09-26 2015-04-06 서울반도체 주식회사 광원 모듈과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WO2017078402A1 (ko) * 2015-11-04 2017-05-1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광학 플레이트, 조명 소자 및 광원 모듈
CN109196667B (zh) * 2016-03-07 2022-02-25 世迈克琉明有限公司 半导体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TWI572067B (zh) 2016-06-08 2017-02-21 光寶光電(常州)有限公司 發光二極體封裝結構
CN107482099B (zh) * 2016-06-08 2019-09-10 光宝光电(常州)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TWI644056B (zh) 2017-07-21 2018-12-11 行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具非對稱結構的發光裝置、包含該發光裝置之背光模組及該發光裝置之製造方法
KR102424005B1 (ko) * 2017-10-26 2022-07-25 에피스타 코포레이션 발광 장치
JP6760321B2 (ja) * 2018-03-20 2020-09-23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および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JP7089167B2 (ja) * 2018-04-23 2022-06-22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JP7348486B2 (ja) * 2019-07-25 2023-09-21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発光装置、並びに、素子載置用配線基板及び素子載置用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741714U (zh) * 2010-01-07 2011-02-09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芯片封装结构
CN103137823A (zh) * 2011-11-24 2013-06-05 展晶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及应用该发光二极管的直下式背光源
WO2018088851A1 (ko) * 2016-11-10 2018-05-1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반도체 소자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33814A (zh) * 2020-09-16 2020-12-25 弘凯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Led封装单体、按键装置及led封装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76596B (zh) 2024-02-06
US20200185580A1 (en) 2020-06-11
US11309466B2 (en) 2022-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89719B1 (ko) 반도체 발광 장치
JP4504662B2 (ja) Ledランプ
EP2337072B1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light unit using the same
US10930624B2 (en) Light-emitting module
US20090135599A1 (en) Light source device
EP2337099A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light unit using the same
JP2012243641A (ja) 発光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照明装置
US20050146879A1 (en) LED lamp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2444909B (zh) 发光组件以及面发光光源
US8648360B2 (en) Light-emitting diode structure
US20140320781A1 (en) Light source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6351809A (ja) 発光装置
JP2020109783A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
JP4400786B2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
US20090268471A1 (en) Lens device and illumination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11276596B (zh) 发光单元
US11342314B2 (en) Light-emitting module
JP2003209293A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
US20120032216A1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Package Structure
US10312408B2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chip scale packaging structure and direct type backlight module
TW201705539A (zh) 發光封裝體及其製造方法
US10145532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package and backlight unit including the same
TWI676768B (zh) 發光單元
JP3193946U (ja) 広角型発光ダイオード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発光装置
CN110364608B (zh) 晶片级线型光源发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