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70547A - 薄片体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薄片体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70547A
CN111270547A CN201911219421.2A CN201911219421A CN111270547A CN 111270547 A CN111270547 A CN 111270547A CN 201911219421 A CN201911219421 A CN 201911219421A CN 111270547 A CN111270547 A CN 1112705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sh belt
watermark
pressing
sheet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1942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东本佳久
长田优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uplo Sei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uplo Sei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uplo Seiko Corp filed Critical Duplo Seik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2705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705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9/00Complete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9/02Complete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of the Fourdrinier type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1/00Wet end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1/44Watermarking device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1/00Wet end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1/48Suction apparatu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3/00Press section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3/02Wet presse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5/00Dryer section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5/004Drying webs by contact with heated surfaces or materi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64Paper recycling

Landscapes

  • Pap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薄片体形成装置,其具备在保持含纤维物质的状态下行进的环状的网带(23)、向所述网带(23)供给所述含纤维物质的供给部(19)、以及将所述含纤维物质以预定压力按压于所述网带(23)而得到薄片体的按压部(14),所述网带(23)具有用于形成水印花样的水印部(59),所述水印部(59)将具有预定厚度且呈水印花样的形状的水印件(96)设置于所述网带(23)的含纤维物质保持面,所述按压部(14)通过将含纤维物质按压于网带(23)的水印部(59)而将水印花样形成于所述薄片体。

Description

薄片体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薄片体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在纸上形成水印花样的技术,已知的是在抄纸网上设置水印花样形成部。例如,日本专利公报第3198488公开了圆网抄纸机使用花样网。所述花样网在抄纸网上使用感光性树脂来形成水印件,水印件的厚度阶梯性变化。因此,抄纸后的纸上形成具有凹凸形状的水印花样。
可是,如上述公报记载的装置那样仅仅用形成水印件的花样网过滤纸料的情况下,难以清晰地形成具有凹凸形状的水印花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在薄片体上清晰且容易地形成具有凹凸形状的水印花样的薄片体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薄片体形成装置包括在保持含纤维物质的状态下行进的环状的网带、向所述网带供给所述含纤维物质的供给部、以及将所述含纤维物质以预定压力按压于所述网带而得到薄片体的按压部,所述网带具有用于形成水印花样的水印部,所述水印部构成为将具有预定厚度且呈水印花样的形状的水印件设置于所述网带的含纤维物质保持面,所述按压部通过将含纤维物质按压于网带的水印部而将水印花样形成于所述薄片体。
此外,在所述结构中,水印部能对应于水印花样的形态来更换不同厚度的水印件。
而且,在所述各结构中,包括能对应于水印花样的形态来变更网带的行进速度的带驱动部。
另外,在所述各结构中,按压部具有设置在网带的行进路径的多个按压辊。
另外,在所述各结构中,包括隔着网带吸引含纤维物质的吸引部。
另外,在所述各结构中,网带以0.1m/分~100m/分的速度行进。
按照本发明的薄片体形成装置,由于设置在网带的含纤维物质保持面上的水印部由具有预定厚度且具有水印花样的形状的水印件构成,通过由按压部将含纤维物质按压于网带的水印部而将水印花样形成于薄片体,所以能容易地在薄片体上形成具有凹凸形状的水印花样。
此外,在水印部能对应于水印花样的形态来更换不同厚度的水印件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调整水印花样的凹凸的程度。
而且,在利用带驱动部能对应于水印花样的形态来变更网带的行进速度的情况下,能容易地调整凹凸的阶差。
另外,在按压部包括设置于网带的行进路径的多个按压辊的情况下,可以形成清晰美丽的水印花样。
另外,在包括隔着网带吸引含纤维物质的吸引部的情况下,可以清晰地形成水印花样。
另外,在网带以0.1m/分~100m/分的速度行进的情况下,与网带高速行进时相比,能清晰地形成水印花样。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薄片体形成装置的造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同一薄片体形成装置的简要结构的纵断面图。
图3是同一薄片体形成装置的水印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同一薄片体形成装置的吸引部及其周边的立体图。
图5是同一薄片体形成装置的吸引泵及其周边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薄片体形成装置的简要结构的纵断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薄片体形成装置的简要结构的纵断面图。
图8A、图8B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水印件的放大图。
图9A、图9B是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水印件的放大图。
图10A、图10B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吸引部的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薄片体形成装置的造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所示的造纸装置示出了将废纸10作为原料来制造再生纸的薄片体7的废纸再生处理装置100,废纸再生处理装置100具备含纤维物质制造部1、脱墨部2、抄纸部3、精加工部4和控制各部分的控制部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记载了本发明的薄片体形成装置Q应用于废纸再生处理装置100的抄纸部3的情况。然而并非必须限定于此,本发明的薄片体形成装置Q也可以应用于以木材等其他纸浆原料作为造纸原料的造纸装置的抄纸部,还可以是在含纤维物质中添加树脂等添加剂来形成薄片体的装置的薄片体形成部。
在图1中,含纤维物质制造部1将废纸10离解或解纤来制造含纤维物质。脱墨部2对含纤维物质制造部1制造的包含纤维的纤维含有物进行脱墨。抄纸部3对脱墨部2中得到的脱墨后的含纤维物质进行抄纸而形成纸幅W,并对得到的纸幅W进行按压、加热、烘干。精加工部4通过把抄纸部3中得到的纸幅W裁断等而进行精加工,得到固定尺寸的薄片体7。控制部8控制废纸再生处理装置100整体的动作。含纤维物质制造部1和脱墨部2分别能够采用公知的含纤维物质制造装置和脱墨装置。
图2是表示构成抄纸部3的薄片体形成装置Q的简要结构的纵断面图。另外,下面以从附图的右侧观察图2所示的薄片体形成装置Q的视角进行说明,将纸面的右侧作为装置的“前侧”,将纸面的左侧作为装置的“后侧”,将纸面的身前侧作为“右侧”,将纸面的里侧作为“左侧”来进行说明。
抄纸部3在未图示的箱体内收容有纸幅形成部11、按压部14和加热部15。在箱体内配置有左右一对未图示的侧板,所述侧板将构成各部分的大部分滚筒枢轴支撑成转动自如。
纸幅形成部11形成纸幅W。纸幅形成部11具备流浆箱12和网部13。流浆箱12用于向网部13的网带23上均匀供给脱墨后的含纤维物质。流浆箱12具备贮存部18、供给部19和流入部20。
贮存部18贮存含纤维物质。供给部19把贮存部18中贮存的含纤维物质供给到网带23。流入部20形成在贮存部18的底部。流入部20使含纤维物质流入贮存部18。未图示的输送泵连接于流入部20。输送泵用于从脱墨部2取出脱墨后的含纤维物质并向贮存部18送出。
网部13具备网带23、张力调整部36和未图示的带驱动部。网带23形成为环状,带驱动部使网带23行进,网带23在保持含纤维物质的状态下行进。
网带23张紧架设于多个带辊24。网带23跨越上侧的去程轨道和下侧的回程轨道沿着环状的轨道环绕行进。在网带23沿着水平方向行进的去程轨道的下游侧端部附近设置有弯曲部21。网带23在弯曲部21处相对于水平面以约5°至85°左右朝向上方弯曲行进。
张力调整部36调整网带23的张力。张力调整部36具备张力调整构件37、枢轴支撑构件41和固定构件42。张力调整构件37例如由压缩弹簧构成。
张力调整部36与设置在供给部19下方的三个带辊24中的处于上下方向中央的带辊241连结。张力调整部36分别设置在带辊24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附近,由枢轴支撑构件41对带辊241的旋转轴242进行枢轴支撑,将带辊241保持成在水平方向移动自如。
固定构件42固定于构成装置主体的未图示的侧板。张力调整构件37以压缩状态设置在固定构件42与枢轴支撑构件41之间。由此,枢轴支撑构件41被张力调整构件37相对于固定构件42朝向装置的前侧施力。通过使枢轴支撑构件41向装置的前侧移动,从而带辊241的旋转轴242被以预定的按压力朝向装置的前侧施力,对网带23赋予预定量的张力。
网带23在保持从流浆箱12供给的含纤维物质的状态下行进。从流浆箱12的供给部19供给到网带23的上表面的含纤维物质由网带23过滤而形成纸幅W。纸幅W是包含预定量的水的成为纤维层的湿纸。
网带23的材质可以使用青铜、不锈钢等金属,以及聚酯、聚酰胺等合成树脂。可以使用线径为100~1000μm的细线。编织方法可以采用平织、长夹织(ロングクランプ織)、单平织(モノプレン織)等。网孔可以为4~120目/英寸。
网带23设有水印部59。水印部59在纸幅W上形成文字、图案、标记等水印花样,其结果在产品的薄片体7上形成水印花样。水印部59构成为将水印件96安装于网带23的含纤维物质保持面。水印件96具有预定厚度,且具有水印花样的形状。
将水印部59形成在网带23的含纤维物质保持面上的方法有各种方法。
例如有将金属丝、金属、树脂、纸等制作的水印件96用金属细线安装于网带23来构成水印部59的方法,将同一水印件96焊接于网带23来构成水印部59的方法,将同一水印件96用粘接剂粘贴于网带23来构成水印部59的方法。
此外,还有用涂料或树脂在网带23的含纤维物质保持面上描绘水印花样来作为水印件96的方法。这是将涂料或树脂在网带23上配置成堵塞网眼,使涂料或树脂以相当于水印花样的一部分或全部的方式,从网带23的含纤维物质保持面突出而形成水印件96,并利用所述水印件96在网带23上构成水印部59的方法。
此外,还有使网带23自身形成有水印花样从而作为水印部59的方法。这是使网带的一部分以相当于水印花样的方式,从网带23的含纤维物质保持面突出来构成水印部59的方法。
此外,还有采用感光性树脂在网带23的含纤维物质保持面上形成水印件96来构成水印部59的方法。
上述的在网带23上形成树脂制作的水印件96来构成水印部59的方法,例如可以按以下步骤实施。
图3表示了水印件96的形状的一例。水印件96的形状能采用文字、图形、图像、花样、图案等。图3中将树脂薄片体93切断为樱花的轮廓形状来形成水印件96。
如图3所示,水印花样的设计也可以将相同或不同的文字、图形、图像等多个水印花样配置在树脂薄片体93上的彼此分开的部位。
此时,也可以在维持各个水印花样彼此的位置关系、不改变排列顺序的情况下,将各水印件96配置在网带23上,其结果能在成品的纸的薄片体7的宽广范围形成多个水印花样。
在此,使用切割薄片体等树脂薄片体93形成水印件96。在树脂薄片体93的涂布有粘接剂的背面贴合有被称为剥离纸、衬纸的剥离薄片体94。采用切绘机等在所述树脂薄片体93上沿着水印花样的形状刻上刻痕。以不到达剥离薄片体94的深度,仅在树脂薄片体93上刻上刻痕,把水印件96从树脂薄片体93切开。
接下来,保留从树脂薄片体93切开的多个水印件96,把剩余的树脂薄片体93从剥离纸94剥离。随后,覆盖多个水印件96来配置保护薄片体(也称为转印薄片体),将保护薄片体粘贴在水印件96的表面。
由此,用保护薄片体连结各个水印件96。保护薄片体防止各自为独立形状的水印件96彼此的位置关系紊乱。
而且,将水印件96背面的剥离薄片体94剥离,把用保护薄片体连结的多个水印件96配置到网带23的预定位置,由粘接剂将各水印件96固定在网带23的预定位置。随后,将覆盖树脂薄片体93的表面的保护薄片体剥离。
在将水印件96固定于网带23时,为了提高粘接剂的粘接力,必要时也可以进行加热处理和补充粘接剂。由此,即使如图3所示那样,水印件96呈仅为图案的轮廓线的形状,水印件96向网带23的粘接面积较小时,也能够抑制水印件96从网带23剥离。
树脂薄片体93的材质为氯乙烯树脂、聚烯烃树脂、聚酯树脂、聚丙烯等聚丙烯酸酯树脂等,它们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
树脂薄片体93也可以采用具有耐久性、耐水性的材料对其实施表面处理。作为具有耐久性、耐水性的材料,例如有聚氨酯树脂、聚丙烯酸酯树脂、聚酯涂料、聚酰胺树脂、环氧树脂、硅橡胶等。
利用所述表面处理,可以提高水印件的耐久性、耐水性。也可以由发泡树脂构成树脂薄片体93。
此外,树脂薄片体93也可以由具备吸水性的原材料构成。
此外,树脂薄片体93的厚度可以为0.05mm~0.5mm左右,优选为0.07mm~0.3mm。通过将树脂薄片体93的厚度设为0.05mm以上,可以在抄纸得到的薄片体7上更清晰地形成文字、图形、图画、图像等水印花样。此外,通过将树脂薄片体93的厚度设为0.5mm以下,能预防水印花样的部分的厚度过薄而在薄片体7上产生孔、龟裂。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能对应于期望的水印花样的形态来适当选择并更换不同厚度的水印件96。由此,可以对得到的薄片体7中的水印花样的凹凸程度进行适当调整。
此外,在利用感光性树脂的方法中,在网带23上形成第一感光性树脂层,在其上放置期望图案并曝光,通过显影形成第一层的图像。在第一层的图像上层叠形成第二感光性树脂层,在其上放置小于第一层的图像的期望图案并曝光,通过显影在第一层的图像上层叠形成第二层的图像。进而,通过根据需要依次同样地在第二层的图像上层叠形成多层的图像,可以在网带23上形成厚度阶梯性变化的水印件96。感光性树脂可以采用聚氨酯、聚乙烯、聚酯、聚酰胺、聚丙烯等。
当造纸装置为小型装置时,与设置于造纸工厂的大型造纸装置相比,网带23的动作速度设定成较慢。例如,网带23的行进速度设定为0.1m/分~100m/分左右,优选为0.5m/分~50m/分左右。
网带23的行进速度能对应于水印花样的形态而改变。当网带23的行进速度较慢时,与行进速度较快时相比,按压部14的按压时间变长。因此,形成于薄片体7的水印花样的凹凸的阶差变大,形成清晰的水印花样。另一方面,当网带23的行进速度较快时,与行进速度较慢时相比,按压部14的按压时间变短。因此,形成于薄片体7的水印花样的凹凸的阶差变小,所以能有意识地形成轮廓模糊的水印花样。
多个除水板26以预定间隔配置在环绕行进的环状的网带23的上侧的去程轨道的下方。除水板26对脱离含纤维物质并附着于网带23的网眼的液体成分进行除水。各除水板26朝向与网带23的行进方向交叉的带左右宽度方向延伸,并与网带23的下表面滑动接触。利用所述结构,可以用除水板26将从网带23的网眼流下的作为液体成分的白水导向下方。
此外,在除水板26的下方设有接水部27,所述接水部27接收沿着除水板26流下的白水或从网带23的网眼直接流下的白水。白水是含纤维物质被网带23过滤而产生的液体,含有细微的纤维、纸浆和水。接水部27利用未图示的配管、引导件等连接于设置在接水部27下方的白水容器29。作为用于将接水部27中回收的白水再次利用的结构,白水容器29具备用于将内部收容的白水送向含纤维物质制造部1和脱墨部2的未图示的配管和白水循环用泵。
此外,在纸幅形成部11,隔着网带23吸引含纤维物质的吸引部35设置在环状的网带23的轨道的内侧位置。吸引部35设置在从供给部19将含纤维物质供给到网带23上的供给区域的下游侧。即,吸引部35设置在与供给端部19a在网带23的行进方向上隔开预定距离的下游侧位置,所述供给端部19a使从供给部19供给的含纤维物质开始出现在网带上。
吸引部35具备吸引构件77,吸引构件77设置在网带23与接水部27之间。吸引构件77的长边方向沿着网带23的宽度方向设置,吸引构件77的上表面与在吸引构件77上方行进的网带23的下表面滑动接触。
图4是吸引构件77的立体图。吸引构件77具备形成为长条箱状的吸引箱80。在吸引构件77的上表面设有在网带23的宽度方向H上较长延伸的矩形的吸引口81。吸引口81在吸引箱80的上板83上以预定形状切入有切入部84而形成切入片85,切入片85形成为朝向吸引箱80的内侧直角弯折。另外,也可以代替弯折切入片85的结构,而是通过将上板83以矩形打穿来形成吸引口81。
上板83所滑动接触的网带23的行进方向在图4中为箭头F所示的方向。弯折切入片85而形成的折曲部86设置于在其上方行进的网带23的行进方向F的下游侧位置。另一方面,与折曲部86相对且在网带23的宽度方向H上延伸的切入部84a,设置在网带23的行进方向F的上游侧位置。吸引口81的宽度方向H的长度形成为与网带23上的含纤维物质的供给宽度为大致相同程度。此外,吸引箱80的一方的侧板72形成有具有开口的吸引源部33。
图5是吸引泵79及其周边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设置于吸引构件77的吸引源部33与吸引用配管78的一端侧连接。吸引用配管78的另一端侧与白水容器29连接。而且,在吸引用配管78的中途位置设置有吸引泵79。设置吸引泵79是为了从吸引口81吸引含纤维物质。吸引泵79构成为至少能吸引水和空气。
图5中表示了采用软管泵87作为吸引泵79的示例。可是,吸引泵79也可以代替软管泵87,而是例如使用活塞泵、柱塞泵、叶片泵、挤压泵等。在上述的各种泵之中,软管泵87至少能吸引水分和空气。此外,在采用软管泵87作为吸引泵79时,与真空泵等相比,软管泵87为小型泵,能设置在较小的设置空间。此外,软管泵87比真空泵耗电少,还能控制成本。
此外,吸引泵79还能与气液分离器和鼓风机组合使用,所述气液分离器把包含吸引的微细纸浆等固体成分的液体成分与空气等气体成分分离。鼓风机可以采用西洛克风扇、涡轮风扇、极限载荷风扇等各种风扇。
软管泵87具备柔性管88、壳体89、按压构件90、转子91和转子驱动部(省略图示)。柔性管88被壳体89内的圆弧状的引导面89a支撑。
按压构件90由旋转自如地枢轴支撑在大致正三角形的转子91顶部的按压辊构成。按压构件90能伴随转子91的旋转而沿着壳体89的引导面89a旋转,柔性管88在按压构件90与引导面89a之间被朝向排出侧压溃的状态下输送所述柔性管88的内含物。转子驱动部对转子91进行旋转驱动。
作用于纸幅形成部11的吸引部35的吸引力例如可以设为0.01MPa~1MPa,优选为0.05MPa~0.5MPa。作用于纸幅形成部11的吸引部35的吸引量例如为0.01L/分~200L/分,优选为0.05L/分~100L/分,更优选为0.3L/分~50L/分。
如图2所示,配置在网带23的行进轨道上的按压部14以预定压力按压含纤维物质,将含纤维物质按压于安装有水印件96的网带23。
按压部14具备按压辊45。按压辊45设置在网带23的行进轨道的弯曲部21。在弯曲部21处,使网带23的行进轨道从大致水平朝向上方弯曲。按压辊45兼作为架设网带23的带辊24。网带23配置成跨越预定范围沿着按压辊45的外周面行进。在所述预定范围内,在网带23与按压辊45之间夹持纸幅W。
由张力调整部36对网带23赋予预定量的张力。按压辊45以预定压力接触由所述张力调整部36赋予了张力的网带23,将形成在网带23上的纸幅W夹持并按压在其与网带23之间。
按压辊45借助连结机构连结于带驱动部。按压辊45与架设网带23的其他带辊24同步地被旋转驱动。可是,取而代之,按压辊45也可以不构成为借助连结机构连结于带驱动部。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使按压辊45伴随网带23的行进而从动旋转,还可以与其他带辊24独立地由另行设置的驱动部进行旋转驱动。
按压辊45的材质可以使用金属、树脂、橡胶等。
金属可以列举不锈钢、铁、铝等。
树脂可以列举聚氨酯、尼龙、聚丙烯、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氯乙烯、ABS系树脂、氟系树脂等合成树脂或天然树脂。橡胶可以列举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橡胶、三元乙丙橡胶、氯丁橡胶、丁腈橡胶、丁基橡胶、氟橡胶、聚氨酯橡胶、硅橡胶等合成橡胶或天然橡胶。此外,可以将上述的两种以上组合使用,此时也能形成为层状。
按压辊45通过使用其中的橡胶,从而按压辊45在按压纸幅W时容易弹性变形。如果按压辊45这样弹性变形,则能充分地按压纸幅W。此外,从按压辊45剥离纸幅W时的脱离性提高。进而,通过把按压辊45用硅树脂、氟系树脂进行表面加工,从而能使纸幅W的脱离性进一步提高。
图2所示的加热部15具备夹持用带48、加热滚筒50、温度传感器66和刮板55。从网带23交接的纸幅W被夹持在夹持用带48与加热滚筒50之间行进。夹持用带48形成为环状,架设于加热滚筒50和多个带辊49。
夹持用带48卷绕在加热滚筒50外周的大致四分之三的范围。夹持用带48以与朝向最上位置的带辊24向上方突出地行进的网带23相对的方式,朝向上方突出地行进。网带23和夹持用带48在相对位置处不接触,而是分开地配置在隔开预定距离的位置。夹持用带48被未图示的夹持用带驱动部驱动行进。
夹持用带48在卷绕于加热滚筒50的范围内,将处于湿润状态的纸幅W夹持在其与加热滚筒50之间进行输送。夹持用带48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采用金属、聚酯和聚苯硫醚等合成纤维、麻和棉等天然纤维。夹持用带48由织入有经线和纬线的织物形成时对纸幅W的加热效率高,所以是优选的。
加热滚筒50具备形成为中空圆筒状的筒体58,并且与筒体58的筒心正交的左右侧面被圆盘形状的盖体59封闭。此外,筒体58被多个支撑辊61支撑成旋转自如。在筒体58的内周面具备加热装置62。加热装置62柔软而具有柔性,由形成为薄片体状的硅橡胶加热器等加热体构成。遍布筒体58的内周面整周贴敷加热体。通过由夹持用带驱动部驱动夹持用带48行进,从而筒体58从动地旋转。
如图2所示,温度传感器66设置在加热滚筒50的上部后方。温度传感器66检测筒体58的表面温度。本实施方式中,温度传感器66构成为与筒体58的表面滑动接触,用于检测筒体58的温度,但是也可以使用与筒体58非接触的传感器。刮板55设置在加热滚筒50的上部后方且相比于温度传感器66设置在加热滚筒50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刮板55把加热后的纸幅W从加热滚筒50剥离,并将纸幅W向精加工部4引导。
(精加工部)
图1所示的精加工部4为了将纸幅W裁切为预定的薄片体尺寸而具备未图示的裁切刀。裁切刀具备切刀和左右一对裁切装置。裁切装置由圆刀构成。切刀由沿着纸幅W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上下一对直刀构成。在裁切刀的下方设置有回收裁断产生的边角料的未图示的边角料回收箱。
(控制部)
控制部8具备由RAM和ROM等构成的存储部、CPU等。存储部中存储有用于使CPU动作的各种程序。控制部8按照所述存储部中存储的各种程序控制各部分的动作,从而控制废纸再生处理装置100整体的动作。
以下,说明上述结构的作用。如果造纸装置开始运转,则在含纤维物质制造部1中对作为原料的废纸实施离解或解纤的处理来制造含纤维物质。得到的含纤维物质在脱墨部2中进行脱墨处理。脱墨后的含纤维物质从流入部20流向贮存部18。流入贮存部18的含纤维物质从贮存部18溢流,并从供给部19向行进的网带23的上表面供给。含纤维物质通过被网带23过滤而形成均匀的纤维层亦即纸幅W。含纤维物质被网带23过滤所产生的白水被接水部27接收后,被送向白水容器29并收容在白水容器29内。
此时,控制部9通过驱动转子驱动部,从而使转子91沿着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J旋转,在按压构件90与壳体89的引导面89a之间将柔性管88压溃的状态下使按压构件90旋转。这时,吸引箱80的内部成为负压,从吸引口81吸引网带23上的含纤维物质。由此,含纤维物质所含的液体成分和空气等气体成分被吸引,被从吸引口81吸入吸引箱80内。所述吸引作用有助于含纤维物质的自重产生的过滤,可以提高脱水效率。
被吸引的液体成分除了水分以外,还包含微细的纤维,以及因离解或解纤处理而漂浮或混杂在含纤维物质中的物质,例如废纸原料所含的碳酸钙和上浆剂等添加剂,或者为了进行脱墨处理而添加的脱墨剂等。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在吸引部35中,利用液体的自重,对从供给部19供给到网带23上的含纤维物质进行过滤,并且利用吸引进行过滤,由此可以利用叠加效应来高效且清晰地形成水印花样。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在水印部59的树脂薄片体93为具有吸水性的原材料的情况下,可以将含纤维物质所含的水分吸引到水印部59的树脂薄片体93上,更清晰地形成水印花样。
此外,由于网带23设有水印部59,所以相比于以往的压纹辊那样用金属丝形成的水印花样,能够柔软地形成水印部59,能够高效形成水印花样。
吸引部35在从供给部19向网带23上供给含纤维物质的供给区域中,设置在网带23的行进方向的下游侧位置,所以与设置在供给区域的上游侧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形成更清晰的水印花样。
为了使含纤维物质所含的纤维在网带23上均匀分散来制造高品质的薄片体7,优选从供给部19向网带23上供给的含纤维物质处于液体成分的比例较高、即在预定值以上的状态。
在从供给部19向网带23上供给这样的液体成分的比例高的含纤维物质的情况下,在供给区域的上游侧位置处,大量液体因自重被导向下方,经过网带23的网眼。由此,含纤维物质的液体成分的比例急剧降低。在供给区域的下游侧位置处,因自重落下的液体变得不会像上游侧位置那样多。在向下方落下的液体成分的比例减少的地点,利用吸引部35进一步强制性地从含纤维物质吸引液体成分,从而能高效脱水。
此外,通过把吸引部35设置在从供给部19向网带23上供给含纤维物质的供给区域中的网带23行进方向的下游侧位置,从而可以使网带23上的纤维成为适合形成清晰的水印花样的状态。
如上所述,在供给区域的上游侧位置处,网带23上的液体成分的比例非常高。因此,含纤维物质不会长久停留在网眼被堵塞的网带23的水印部59,而是尽快移动到未设置水印部59且网眼敞开而能使液体成分经过网眼的场所。因此,在供给区域的上游侧位置处,纤维的移动容易变得剧烈。因此,如果在上游侧位置处进行吸引,则存在纸幅W开孔的危险。可是,在供给区域的下游侧位置处,液体成分少,纤维的移动不像上游侧位置那么剧烈,能确保适当的移动。
即,由于吸引部35设置在与使含纤维物质开始出现在网带23上的供给端部19a在网带23的行进方向上隔开预定距离的下游侧位置,因此可以由吸引部35在含纤维物质所含的液体成分的比例处于更适当状态的位置处吸引含纤维物质。因此,能形成更良好的水印花样。
此外,在供给部19中网带23朝上倾斜行进的情况下,与网带23水平行进的情况相比,在网带23的上游侧容易形成纤维滞留的区域,薄片体7的质地提高。
在设置于造纸工厂的大型造纸装置的情况下,通过使网带23在弯曲的状态下高速行进,从而可以利用离心力把液体成分从含纤维物质除去。可是,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使网带23以0.1m/分~100m/分的速度行进的情况下,在弯曲部21中不能利用离心力从含纤维物质除去液体成分。
在此,通过由吸引部35吸引,从而可以从含纤维物质高效除去液体成分来进行脱水。
此外,在设置于造纸工厂的大型造纸装置中,如以往的压纹辊那样用金属丝形成的水印部具有透水性,由此在利用离心力将高速行进的纸幅W的水分除去的状态下形成水印花样。
对此,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具有吸水性的原材料构成的水印部59安装于网带23,从而即使网带23的行进速度低于大型造纸装置的行进速度,也能在水印部59中除去纸幅W的水分并高效形成水印花样。
构成吸引口81的矩形的开口部中的与网带23的行进方向下游侧滑动接触的部位为弯折切入片85而形成的折曲部86,所以在网带23的水印部59与吸引构件77滑动接触时,能抑制水印部59受伤。
从吸引口81流入吸引箱80内部的白水从吸引源部33向吸引用配管78输送,并经由吸引泵79送向白水容器29并被收容。
利用过滤而形成在网带23上的纸幅W伴随网带23的行进而向下游侧输送。
形成在网带23上的纸幅W的前端区域的纸厚形成为抄纸前端区域厚度,所述抄纸前端区域厚度比所述前端区域后续的抄纸主要区域中设定的抄纸主要区域厚度更厚。
因此,控制部8对带驱动部进行控制,以使形成纸幅W的前端区域时的网带23的行进速度低于形成抄纸主要区域时的行进速度。
此外,控制部8也可以代替所述控制而是进行以下控制:当开始从流浆箱12向网带23上供给含纤维物质而形成纸幅W的前端区域时,使网带23的行进停止预定时间。
另外,控制部8也可以进行控制,以使形成纸幅W的前端区域时的输送泵的驱动量大于形成抄纸主要区域时的输送泵的驱动量。通过利用所述控制来增加流入到流入部19的含纤维物质的量,从而使纸幅W的前端区域变厚。
在形成纸幅W的前端区域之后,如果所述前端区域到达按压部14,则纸幅W被夹持并按压在沿着按压辊45的外周面朝向上方弯曲行进的网带23与按压辊45之间。
在图2中向水平方向行进的网带23上的纸幅W被按压辊45从上方按压而被夹持在按压辊45与网带23之间,由此纸幅W所含的液体成分被导向网带23的下方。而且,纸幅W在按压辊45与沿着按压辊45的外周面弯曲行进的网带23之间被逐渐按压。此时,利用网带23的张力按压纸幅W。
因此,相比于隔着沿水平方向行进的网带23在上下配置相对的一对按压辊,并在所述一对按压辊的夹缝位置处以线状夹持纸幅W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纸幅W被以面状夹持在按压辊45与网带23之间,被以较小的按压力按压。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比于保持高含水率的状态在一对按压辊的夹缝位置处以较大的按压力强行按压的情况,纸幅W所含的纤维的移动变少,能提高加热后得到的薄片体7的品质。
如果网带23上的设有水印部59的部位到达按压部14,则纸幅W在水印件96与按压辊45之间被充分按压。水印件96上的纸幅W的纤维量较少,较薄地形成。
纸幅W的对应于水印花样的部位与周边部分相比厚度薄且被充分压缩,形成为凹凸形状。特别是纸幅W的表背两面中的与网带23的水印件96接触的背面侧形成有大量的清晰的凹凸形状。另一方面,在纸幅W的与按压辊45接触的表面侧,清晰的凹凸形状较少。
将这样制造的薄片体7透光观察时,水印花样的部分的光的透射率与周围部分的光的透射率不同,使薄片体7的纸面上显现出水印花样,并且水印花样呈凹凸形状而形状清晰。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水印部59构成为在网带23的含纤维物质保持面安装具有预定厚度和水印花样的形状的水印件96,按压部14将含纤维物质按压于安装有水印件96的网带23,因此可以对水印花样实施凹凸加工。
在按压辊45的按压力为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形成于纸幅W的凹凸形状仅出现在薄片体7的表背两面中的与网带23的含纤维物质保持面接触的一面。此时,纸幅W的另一面形成为几乎看不到凹凸形状的较平滑的状态。如此,通过将按压部14的按压力调整到预定值以下,从而可以使薄片体7的水印花样形成部分的表背两面的形态不同。
另一方面,在按压部14的按压力超过预定值的情况下,不仅可以在纸幅W的一面在水印花样形成位置形成凹凸形状,而且也可以在纸幅W的另一面在水印花样形成位置形成凹凸形状。
通过适当选择构成水印件96的树脂薄片体93的厚度,从而可以将形成于薄片体7的水印花样调整为期望的形态。在由按压辊45以相同按压力按压的情况下,当水印件96的厚度较厚时,与厚度较薄时相比,能够加大水印花样的部分的凹凸的阶差,可以使水印花样的轮廓更明显。
另一方面,在由按压辊45以相同按压力按压的情况下,当水印件96的厚度较薄时,与厚度较厚时相比,水印花样的凹凸的阶差变小。由此,水印花样成为轮廓不显眼的轮廓模糊形态,可以使薄片体7的水印花样的表面侧较平滑。
此外,水印件96也可以对应于水印花样的形态来更换不同厚度的水印件96。在网带23自身形成有水印花样的情况下,当希望变更水印花样的形态时需要进行将网带23从薄片体形成装置取下进行更换这样的大规模作业,而如果能更换水印件96,则水印花样的变更所需要的作业的作业性提高。而且,可以廉价地变更为不同形态的水印花样。
此外,能对应于水印花样的形态来改变网带23的行进速度。通过控制未图示的带驱动部来进行所述行进速度的变更。
当网带23的行进速度慢时,与行进速度快时相比,按压辊45按压纸幅W的按压时间变长。
因此,在由按压辊45以相同按压力按压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加大水印花样的凹凸的阶差,其结果,可以使水印花样的轮廓更明显。另一方面,当网带23的行进速度快时,与行进速度慢时相比,按压辊45的按压时间变短。因此,能使水印花样的轮廓模糊。
而且,还能够对应于水印花样的形态来变更按压辊45的按压力。在网带23的行进速度相同且按压辊45按压纸幅W的按压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当按压辊45的按压力大时,与按压力小时相比,能够进一步加大水印花样的凹凸差,其结果,可以使水印花样的轮廓更明显。另一方面,在网带23的行进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当按压辊45的按压力大时,与按压力小时相比,能使水印花样的部分的轮廓模糊。
网带23上的纸幅W在被夹持按压在网带23与按压辊45之间后,伴随网带23的行进而被输送。而且,如图2所示,纸幅W的前端区域被朝向斜上方输送。通过将纸幅W的前端区域加厚形成且由按压部14按压,从而纸幅W具有一定程度的韧性。
设置在最高位置的带辊24形成使网带23的行进方向发生改变的转换位置T,当纸幅W的前端区域G到达所述转换位置T时,纸幅W的前端区域G被从网带23剥离,在图2中如实线所示那样朝向右斜上方独立地输送。
如果从网带23向上方延伸的纸幅W的前端区域G的长度达到预定长度,则如点划线所示,纸幅W的前端区域G因自重而压弯,并被与网带23相对的夹持用带48支撑。而且,纸幅W的前端区域G进入夹持用带48与加热滚筒50之间,纸幅W的前端区域G以及前端区域G后续的抄纸主要区域被夹持在夹持用带48与加热滚筒50之间进行输送。
纸幅W与被加热装置62加热的加热滚筒50抵接。由此,处于湿润状态的纸幅W被加热,得到精加工前的带状薄片体。另外,由温度传感器66检测加热滚筒50的温度,并且加热滚筒50维持在预定温度。
在加热部15得到的精加工前的带状薄片体由刮板55从夹持用带48剥离并送向精加工部4。送到精加工部4的带状薄片体用裁切刀裁断为预定的薄片体尺寸,从而制成薄片体7。此时,裁切装置沿着长边方向将带状薄片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裁断。切刀的上直刀相对于下直刀进行上下移动,沿着宽度方向将薄片体裁断。由裁切刀裁断的薄片体7的边角料回收到边角料回收箱。如图1所示,边角料回收箱内的边角料返回含纤维物质制造部1,再次作为废纸原料用于薄片体7的制造。
(第二实施方式)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薄片体形成装置Qa的简要结构的纵断面图。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按压部14由一个按压辊45构成,第二实施方式中,按压部14a具备隔着网带23a相对的一对按压辊45a。所述按压辊45a夹持并按压网带23a上形成的纸幅Wa。
一对按压辊45a具备第一按压辊67和第二按压辊68。第一按压辊67能将纸幅W夹持在其与网带23a之间。第二按压辊68隔着网带23a与第一按压辊67相对配置。第一按压辊67设置在环绕行进的网带23a的轨道外侧。第二按压辊68设置在网带23a的轨道内侧。
第一按压辊67和第二按压辊68的材质可以使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按压辊45同样的材质。另外,第二按压辊68也可以是具有吸水性的结构。作为具有吸水性的结构,例如可以列举海绵、发泡体、多孔质体、布料、针织物、无纺布。
第一按压辊67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撑于构成装置主体的侧板。第二按压辊68在能向接近第一按压辊67的方向移动的状态下,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撑于所述侧板。如图6所示,第二按压辊68的旋转轴68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由按压力赋予构件69连接于第一按压辊67的旋转轴671。按压力赋予构件69由拉伸弹簧构成。利用所述按压力赋予构件69的作用力,第二按压辊68被朝向接近第一按压辊67的方向施力。
第一按压辊67在与纸幅W接触的期间继续将纸幅W夹持并按压在其与网带23a之间。在第一按压辊67与第二按压辊68的夹缝部N处,纸幅W被第一按压辊67和第二按压辊68夹持、按压并脱水。脱水产生的液体成分经过网带23的网眼被导向下方。而且,所述液体成分沿着第二按压辊68的后侧周面向下方移动。
由此,相比于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不设置第二按压辊68的情况,在夹缝部N处能由一对按压辊45a夹持并按压纸幅W,可以从纸幅W除去更多的液体成分。此外,经过网眼的液体成分被第二按压辊68适当导向下方,可以更高效地除去水分。
在第二按压辊68构成为具有吸水性的情况下,可以从纸幅W快速除去更多的液体成分。这样,利用第二按压辊68的吸水力在短时间内从纸幅W去除更多的液体成分,由此在网带23的设置水印件96的位置处可以形成更美丽的水印花样。
另外,在第一按压辊67由橡胶构成的情况下,在夹缝部N处从纸幅W产生的液体成分被几乎没有吸水性的第一按压辊67按压。
此时,能抑制纤维附着于第一按压辊67,从而能抑制与此相伴的纸幅W向第一按压辊67的卷绕。而且,在第二按压辊68具有吸水性的情况下,能更高效地将液体成分导向设置有第二按压辊68的下方,可以进行脱水。
在比第一按压辊67与第二按压辊68的夹缝部N更靠下游侧的区域中,通过由第一按压辊67将纸幅W朝向网带23a按压,从而纸幅W所含的液体成分更多地被导向网带23a的下方并经过网眼。
(第三实施方式)
图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薄片体形成装置Qb的简要结构的纵断面图。图7所示的网带23b的比按压部14b更靠下游侧的行进路径的倾斜,与图2、6所示的网带23、23a相比变得平缓。在该平缓倾斜的位置设有多个隔着网带23b相对的按压辊对71。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各按压辊对71具备第一按压辊67b、第二按压辊68b和按压力赋予构件69b。所述多个按压辊对71依次夹持并按压由网带23b输送的纸幅Wb。
网带23b的行进方向下游侧的按压辊对71d设定为以比上游侧的按压辊对71u更强的按压力按压纸幅Wb。通过设置多个按压辊对71,可以更清晰地形成美丽的水印花样。
(第四实施方式)
图8A、图8B表示了第四实施方式的水印件96c。图8A是俯视图,图8B是断面图。水印件96c构成为在网带23c的含纤维物质保持面层叠设置多枚树脂薄片体93c。与上层的树脂薄片体93h相比,下层的树脂薄片体93L堵塞网带23c的面积更大。此外,上下的树脂薄片体93h、93L的厚度不同。上层的树脂薄片体93h比下层的树脂薄片体93L更厚。由此,能阶梯性地形成水印花样的凹凸,能形成立体的水印花样。
(第五实施方式)
图9A、图9B表示了第五实施方式的水印件96d。图9A为俯视图,图9B为断面图。水印件96d的一枚树脂薄片体93d的厚度不均匀。形成为椭圆形的树脂薄片体93d的内侧比外侧更薄。
由此,可以使水印花样的外侧轮廓清晰,使凹凸差明显。另一方面,能使内侧的轮廓不清晰而形成模糊的形态。
另外,上述的各实施方式说明了在造纸装置中由脱墨装置进行脱墨处理的示例,但是也可以省略脱墨处理。此外,表示了流浆箱12为溢流式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从设置在比网带23更靠上方的贮存部的下部,使贮存部内的含纤维物质通过自然下落等而流向下方的网带23。
此外,具备吸引部35,但是也可以不设置吸引部35。此外,吸引部35设置在供给部19的下方,但是吸引部35也可以设置在与供给部19相同的高度。例如,在将网带23设置成倾斜行进的情况下,可以使供给端部19a的设置高度与吸引口部33的设置高度相同。此外,还可以将吸引部35设置在比供给部19更高的位置。因此,可以将网带23设置成从水平面倾斜预定角度以上。
此外,吸引部35设置在从供给部19向网带23上供给含纤维物质的供给区域中的网带行进方向的下游侧位置,但是吸引部35也可以设置在网带行进方向的上游侧位置。此外,吸引部35设置在与供给端部19a在网带23的行进方向上隔开预定距离的下游侧位置,但是吸引部35也可以设置在供给端部19a的正下方,还可以与供给端部19a邻接设置,所述供给端部19a使从供给部19供给的含纤维物质开始出现在网带23上。
此外,吸引构件77具备长条箱状的吸引箱80,但是吸引箱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图10A所示的大致椭圆形的筒状、图10B所示的梯形筒状、未图示的三角形筒状、多边形筒状、棒状、球形等其他形状。此外,吸引口81具备折曲部86,且以矩形在宽度方向H上较长延伸而形成,但是也可以如图10A、图10B所示的吸引口81a、81b那样打穿形成,形状可以是图10A所示的椭圆形、图10B所示的正圆形,还可以是未图示的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不规则形状或上述形状的组合。此外,也可以如图10A、图10B所示,吸引口81a、81b被分割而设置多个。
吸引源部33设置在吸引箱80的一个侧板72,但是也可以设置在其他的任意的侧面,还可以如图10A所示的那样在底面上开口设置吸引源部33a。此外,也可以代替一个吸引源部33而是设置多个。折曲部86设置于沿着上方的去程轨道行进的网带23的行进方向F的下游侧位置,与折曲部86相对的切入部84a设置在网带23的行进方向F的上游侧位置,但是也可以是与上述配置不同的配置。
此外,按压部14由按压辊45构成,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具备按压带。按压带形成为环状,可以使用具有吸水性的毛毡或毛毯等。按压带设置在网带与加热滚筒之间。按压带输送从网带转移而来的纸幅,并将纸幅向加热滚筒转移。
此外,造纸装置使用水对废纸进行再生处理,但是也可以完全不使用水或几乎不使用水进行再生处理来调制成薄片体。此时,可以将废纸解纤并添加必要的添加剂,通过加热部加热来调制成薄片体。
此外,示出了水印花样为樱花的形状、圆形、椭圆形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

Claims (6)

1.一种薄片体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在保持含纤维物质的状态下行进的环状的网带、向所述网带供给所述含纤维物质的供给部、以及将所述含纤维物质以预定压力按压于所述网带而得到薄片体的按压部,
所述网带具有用于形成水印花样的水印部,所述水印部构成为将具有预定厚度且呈水印花样的形状的水印件设置于所述网带的含纤维物质保持面,
所述按压部通过将含纤维物质按压于网带的水印部而将水印花样形成于所述薄片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体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水印部能对应于水印花样的形态来更换不同厚度的水印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薄片体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对应于水印花样的形态来变更网带的行进速度的带驱动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薄片体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按压部具有设置在网带的行进路径的多个按压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薄片体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着网带吸引含纤维物质的吸引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薄片体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网带以0.1m/分~100m/分的速度行进。
CN201911219421.2A 2018-12-04 2019-12-03 薄片体形成装置 Pending CN11127054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7675 2018-12-04
JP2018227675A JP2020090735A (ja) 2018-12-04 2018-12-04 シート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70547A true CN111270547A (zh) 2020-06-12

Family

ID=70995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19421.2A Pending CN111270547A (zh) 2018-12-04 2019-12-03 薄片体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090735A (zh)
CN (1) CN111270547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15203B1 (zh) * 1967-03-10 1973-05-12
JP2000060760A (ja) * 1998-08-26 2000-02-29 Yoko Kobayashi 脂取り紙の製造装置と方法及び脂取り紙
DE10163381A1 (de) * 2001-12-21 2003-07-03 Giesecke & Devrient Gmbh Sicherheitspapier sowi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 seiner Herstellung
JP4069868B2 (ja) * 2004-01-23 2008-04-02 有限会社 小畑製紙所 Icチップを埋着した和紙の製造方法
JP3152420U (ja) * 2009-05-20 2009-07-30 株式会社大塚紙店 透かし入り和紙
JP6920682B2 (ja) * 2016-09-06 2021-08-18 デュプロ精工株式会社 抄紙装置及び湿紙の脱水方法
JP6876215B2 (ja) * 2017-03-06 2021-05-26 デュプロ精工株式会社 シート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90735A (ja) 2020-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56739B2 (ja) 古紙再生処理装置
KR101402095B1 (ko) 사용된 종이 재생 장치 및 그 구성 장치
US8025770B2 (en) Used paper processing apparatus
JP5207507B2 (ja) 古紙再生装置の抄紙装置
JP2009001925A (ja) 古紙再生装置の抄紙装置
JP2008184700A (ja) 古紙再生装置の抄紙装置
KR20080068788A (ko) 고지 재생 장치의 펄프 공급 장치
JP5479806B2 (ja) 古紙再生装置の再生紙平滑化装置、抄紙装置および古紙再生装置
EP2415930B1 (en) Pulp feeder for used paper recycling apparatus
JP6217002B2 (ja) 抄紙装置、製紙機及び抄紙方法
JP2013007137A (ja) 古紙再生装置の再生紙平滑化装置、抄紙装置および古紙再生装置
US20110108220A1 (en) Pulp concentration adjusting method of used paper recycling apparatus, pulp concentration adjusting device of used paper recycling apparatus, and used paper recycling apparatus
CN111270547A (zh) 薄片体形成装置
US20120012269A1 (en) Recycled paper smoothing device for used paper recycling apparatus
JP6876215B2 (ja) シート形成装置
JP2011063891A (ja) 小型連続抄紙機
JP6458294B2 (ja) 湿紙の搬送装置、抄紙装置及び古紙再生処理装置
JP5891529B2 (ja) 抄紙機の脱水装置
MX2007012000A (es) Aparato con cuchilla y metodo para su fabricacion.
JP5748409B2 (ja) 抄紙装置および製紙装置
JP2023086488A (ja) ウエブの平滑化装置及び抄紙装置
JP5525075B2 (ja) 古紙再生装置の抄紙装置およびパルプ供給装置
JP2015145551A (ja) 湿紙搬送用ベルト
JP2006207096A (ja) 円網抄紙機の円筒シリンダ、脂取り紙用原紙、脂取り紙
JP2018040095A (ja) 抄紙装置、古紙再生処理装置及び湿紙の形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612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