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62377B - 马达和电动轮 - Google Patents

马达和电动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62377B
CN111262377B CN201911173869.5A CN201911173869A CN111262377B CN 111262377 B CN111262377 B CN 111262377B CN 201911173869 A CN201911173869 A CN 201911173869A CN 111262377 B CN111262377 B CN 1112623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elastic member
motor
diameter
fixed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7386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62377A (zh
Inventor
金谷忠之
古川敬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2623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623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623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623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on from ingress, e.g. water or fi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提供马达和电动轮。本发明的马达是外转子型的马达,其具有:固定轴,其沿着中心轴线延伸,具有在轴向一侧的端面开口的第一贯通孔和朝向轴向一侧的支承面;转子,其经由轴承与固定轴连结,绕着中心轴线旋转;定子,其与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引线,其与定子电连接,经由第一贯通孔被引出到马达的外部;弹性部件,其具有沿轴向贯通并且供引线穿过的第二贯通孔,该弹性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支承面的轴向一侧;以及固定部件,其固定于固定轴,从轴向一侧与弹性部件接触。弹性部件被固定部件和支承面在轴向上夹着而发生弹性变形。

Description

马达和电动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和电动轮。
背景技术
公知有与定子电连接的引线经由贯通孔被引出到外部的外转子型的马达。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从在固定轴上设置的引线孔引出了绕组的引出线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60095号公报
在上述那样马达中,水和灰尘等有可能从贯通孔进入到马达的内部。因此,例如,考虑了将橡胶制等的弹性部件配置于贯通孔的内部以将贯通孔与引线之间的间隙密封。但是,仅配置弹性部件的话,有时难以将贯通孔与引线之间的间隙充分地密封。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提高供引线穿过的第一贯通孔的密封性的马达和电动轮。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是外转子型的马达,其具有:固定轴,其沿着中心轴线延伸,具有在轴向一侧的端面开口的第一贯通孔和朝向轴向一侧的支承面;转子,其经由轴承与所述固定轴连结,绕着所述中心轴线旋转;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引线,其与所述定子电连接,经由所述第一贯通孔被引出到所述马达的外部;弹性部件,其具有沿轴向贯通并且供所述引线穿过的第二贯通孔,该弹性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支承面的轴向一侧;以及固定部件,其固定于所述固定轴,从轴向一侧与所述弹性部件接触。所述弹性部件被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支承面在轴向上夹着而发生弹性变形。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动轮具有上述马达。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马达和电动轮中,能够提高供引线穿过的第一贯通孔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轮的剖视图,是沿图1中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中的未将固定部件固定的状态下的弹性部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电动轮;10、110、220:马达;20、120、220:固定轴;20a:端面(支承面);21、121、221:第一贯通孔;30:转子;35、36:轴承;40:定子;60、160、260:固定部件;61:盖部;61a:第三贯通孔;62、162:筒部;63、263:突出部;70:引线;80、180:弹性部件;80a:第二贯通孔;81:大径部分;81a:凹部;82:小径部分;90:变形促进部;121d:大径孔部;121e:小径孔部;121h:台阶面(支承面);122:第一螺纹部;164:第二螺纹部;J: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X轴方向是以正侧作为“左侧”、以负侧作为“右侧”的左右方向。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中心轴线J是与X轴方向平行、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假想线。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中心轴线J的轴向、即与左右方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左侧相当于轴向一侧。右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另外,“左右方向”、“左侧”以及“右侧”仅是用于对各部分的配置关系等进行说明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这些名称所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轮1搭载于电动摩托车等车辆。如图1所示,电动轮1具有马达10和轮辋2。轮辋2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
如图1和图2所示,马达10是外转子型的马达。马达10具有固定轴20、定子40、转子30、引线70、弹性部件80、固定部件60以及轴承35、36。轴承35、36是球轴承等滚动轴承。轴承35、36将转子30支承为能够旋转。
固定轴20沿着中心轴线J延伸。固定轴20例如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柱状。固定轴20的轴向两侧的端部突出到电动轮1的外部。固定轴20的轴向两侧的端部固定于搭载电动轮1的车辆的框架上。
如图2所示,固定轴20具有第一贯通孔21。第一贯通孔21沿轴向延伸。第一贯通孔21具有第一贯通孔主体21a和屈曲部21b。第一贯通孔主体21a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轴向延伸。沿轴向观察时,第一贯通孔主体21a例如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形形状。第一贯通孔主体21a的左侧的端部是第一贯通孔21的左侧的端部。第一贯通孔主体21a的左侧的端部在固定轴20的左侧的端面20a开口。即,第一贯通孔21在固定轴20的左侧的端面20a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端面20a相当于支承面。即,固定轴20具有端面20a作为朝向左侧的支承面。第一贯通孔主体21a从固定轴20的左侧的端部20c延伸至固定轴20中的被轴承35支承的部分。
屈曲部21b从第一贯通孔主体21a的右侧的端部以向右侧倾斜的方式向径向外侧屈曲并延伸。沿着屈曲部21b所延伸的方向观察时,屈曲部21b例如呈圆形形状。屈曲部21b的右侧的端部是第一贯通孔21的右侧的端部。屈曲部21b的右侧的端部在固定轴20的外周面20b中的位于轴承35所固定的部分与后述的间隔件45所固定的部分的轴向之间的部分开口。即,第一贯通孔21例如在固定轴20的外周面20b开口。
定子40与转子3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定子40位于后述的转子磁铁34的径向内侧。定子40经由间隔件45和连结部件44固定于固定轴20。间隔件45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间隔件45固定于固定轴20的外周面20b上。连结部件44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连结部件44固定于间隔件45的外周面上。
定子40具有定子铁芯41、绝缘件42和多个线圈43。定子铁芯41固定于连结部件44的外周面上。定子铁芯41具有铁芯背部41a和从铁芯背部41a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多个齿41b。多个线圈43隔着绝缘件42安装于多个齿41b的每一个。
转子30绕着中心轴线J旋转。转子30被固定于固定轴20上的轴承35、36支承为能够旋转。即,转子30经由轴承35、36与固定轴20连结。轴承35直接固定于固定轴20中的比定子40经由间隔件45和连结部件44所固定的部分靠左侧的部分。轴承36直接固定于固定轴20中的比定子40经由间隔件45和连结部件44所固定的部分靠右侧的部分。
转子30具有第一壁部31、第二壁部32、周壁部33以及转子磁铁34。第一壁部31、第二壁部32、周壁部33以及转子磁铁34例如是相互为分体的部件。第一壁部31、第二壁部32以及周壁部33构成马达10的外壳。
第一壁部31例如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第一壁部31经由轴承35与固定轴20连结。第一壁部31位于定子40的左侧。第一壁部31覆盖定子40的左侧。
第一壁部31具有第一连结部31b和第一壁部主体31a。第一连结部31b是经由轴承35与固定轴20连结的部分。第一连结部31b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并且在轴向两侧开口的圆筒状。第一连结部31b的右侧部分31c的径向内侧与轴承35的外圈嵌合。第一连结部31b的左侧部分31d的内径和外径小于右侧部分31c的内径和外径。在第一连结部31b的左侧部分31d的内周面与固定轴20的外周面20b之间配置有油封件83。油封件83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油封件83将第一壁部31与固定轴20的径向之间在整周范围内密封起来。
第一壁部主体31a从第一连结部31b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分向径向外侧扩展。第一壁部主体31a覆盖定子40的左侧。第一壁部主体31a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第一壁部主体31a的径向外周缘部借助螺钉而固定于周壁部33的左侧的端部。
第二壁部32例如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第二壁部32经由轴承36与固定轴20连结。第二壁部32位于定子40的右侧。第二壁部32覆盖定子40的右侧。
第二壁部32具有第二连结部32b和第二壁部主体32a。第二连结部32b是经由轴承36与固定轴20连结的部分。第二连结部32b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并且在轴向两侧开口的圆筒状。第二连结部32b的左侧部分32c的径向内侧与轴承36的外圈嵌合。第二连结部32b的右侧部分32d的内径和外径小于左侧部分32c的内径和外径。在第二连结部32b的右侧部分32d的内周面与固定轴20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油封件84。油封件84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油封件84将第二壁部32与固定轴20的径向之间在整周范围内密封。
第二壁部主体32a从第二连结部32b的左侧部分32c向径向外侧扩展。第二壁部主体32a覆盖定子40的右侧。第二壁部主体32a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第二壁部主体32a的径向外周缘部借助螺钉而固定于周壁部33的右侧的端部。
周壁部33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并且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周壁部33在轴向两侧开口。在周壁部33的轴向两侧的端部分别固定有第一壁部31的径向外周缘部和第二壁部32的径向外周缘部。由此,周壁部33将第一壁部31和第二壁部32连结起来。周壁部33在定子40的径向外侧包围定子40。轮辋2的内周面固定于周壁部33的外周面。由此,轮辋2固定于转子30。转子磁铁34固定于周壁部33的内周面。转子磁铁34与定子铁芯41的径向外侧隔着间隙而对置。
引线70与定子40电连接。更详细地说,引线70与线圈43电连接。引线70例如从定子40延伸。引线70从定子40经由第一贯通孔21而被引出到马达10的外部。引线70例如在马达10的左侧引出。引线70与未图示的外部电源连接。由此,从外部电源经由引线70向定子40提供电力。
如图3所示,弹性部件80安装于固定轴20的左侧的端部20c。弹性部件80的材料例如是橡胶等弹性体。弹性部件80沿轴向延伸。如图4所示,沿轴向观察时,弹性部件80的外形为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形形状。弹性部件80具有沿轴向贯通弹性部件80的第二贯通孔80a。沿轴向观察时,第二贯通孔80a为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形形状。通过设置第二贯通孔80a,弹性部件80成为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轴向延伸并且在轴向两侧开口的圆筒状。如图3所示,引线70沿轴向穿过第二贯通孔80a。
弹性部件80例如具有大径部分81和小径部分82。大径部分81的左侧的端部是弹性部件80的左侧的端部。大径部分81位于固定轴20的端面20a的左侧。大径部分81与后述的筒部62的内周面62a和引线70的外周面70a接触。更详细地说,大径部分81的外周面与筒部62的内周面62a接触。第二贯通孔80a中的设置于大径部分81的部分的内周面与引线70的外周面70a接触。大径部分81的右侧的端部与固定轴20的端面20a接触。由此,端面20a从右侧支承弹性部件80。
小径部分82的外径小于大径部分81的外径。小径部分82位于大径部分81的右侧。小径部分82的左侧的端部与大径部分81的右侧的端部相连。小径部分82的右侧的端部是弹性部件80的右侧的端部。小径部分82的右侧的端部位于比固定部件60的右侧的端部靠右侧的位置。小径部分82的轴向上的尺寸例如大于大径部分81的轴向上的尺寸。
小径部分82收纳于第一贯通孔21的内部。更详细地说,小径部分82收纳于第一贯通孔主体21a的内部。小径部分82与第一贯通孔21的内周面21c和引线70的外周面70a接触。更详细地说,小径部分82的外周面与第一贯通孔主体21a的内周面接触。第二贯通孔80a中的设置于小径部分82的部分的内周面与引线70的外周面70a接触。
弹性部件80具有向右侧凹陷的凹部81a。凹部81a从大径部分81的左侧的面向右侧凹陷。如图4所示,沿轴向观察时,凹部81a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凹部81a包围第二贯通孔80a的周围。如图3所示,凹部81a被后述的突出部63在径向上按压而扩展并发生弹性变形。在被按压而扩展的状态下,凹部81a的内表面例如沿着突出部63的外表面。图3所示的双点划线例如表示弹性变形前的凹部81a。
固定部件60固定于固定轴20。更详细地说,固定部件60固定于固定轴20的左侧的端部20c。如图5所示,固定部件60例如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并且在右侧开口的圆筒状。固定部件60具有盖部61、筒部62以及突出部63。
盖部61例如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板状。如图3所示,盖部61位于弹性部件80的左侧。盖部61具有第三贯通孔61a。第三贯通孔61a沿轴向贯通盖部61。第三贯通孔61a例如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形形状。第三贯通孔61a内径大于引线70的外径。从第二贯通孔80a向左侧引出的引线70穿过第三贯通孔61a。盖部61包围引线70。
筒部62从盖部61的径向外周缘部向右侧延伸。在筒部62的内部收纳有固定轴20的左侧的端部20c和大径部分81。筒部62的内周面62a固定于固定轴20的外周面20b中的左侧的端部。固定轴20的左侧的端部20c例如被压入筒部62的内部。筒部62的右侧的端部例如位于比弹性部件80的右侧的端部即小径部分82的右侧的端部靠左侧的位置。
突出部63从盖部61向右侧突出。如图5所示,突出部63例如从盖部61中的第三贯通孔61a的周缘部呈环状突出。突出部63例如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如图3所示,突出部63包围引线70的周围。突出部63的径向上的尺寸随着朝向右侧而变小。换言之,突出部63随着朝向右侧而变细。突出部63例如被压入凹部81a内。突出部63例如是通过使盖部61的一部分向右侧发生塑性变形而制成的。
固定部件60从左侧与弹性部件80接触。更详细地说,盖部61的右侧的面与大径部分81的左侧的面接触。突出部63的外表面与凹部81a的内表面接触。固定部件60将大径部分81从左侧按压于端面20a。由此,大径部分81在轴向上发生压缩弹性变形。即,弹性部件80被固定部件60和作为支承面的端面20a在轴向上夹着而发生弹性变形。
弹性部件80通过在轴向上发生压缩弹性变形而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因此,如图3中的空心箭头所示,能够使由于设置第二贯通孔80a而成为环状的弹性部件80向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双方发生弹性变形。由此,能够使弹性部件80与引线70的外周面70a紧密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固定部件60和端面20a使大径部分81发生压缩弹性变形,因此能够使大径部分81与引线70的外周面70a紧密接触。另外,通过将大径部分81按压于端面20a,能够使弹性部件80与端面20a紧密接触。因此,能够抑制水和灰尘等从大径部分81与端面20a之间的间隙进入到第一贯通孔21。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弹性部件80将第一贯通孔21适当地密封。
另外,通过固定部件60从左侧与弹性部件80接触,弹性部件80的至少一部分被固定部件60从左侧覆盖。因此,能够抑制弹性部件80与外部气体接触。由此,弹性部件80不容易劣化,从而能够抑制基于弹性部件80的密封性降低。另外,即使在弹性部件80发生了劣化的情况下,由于按压固定部件60而使弹性部件80发生弹性变形,因此能够抑制基于弹性部件80的密封性降低。
综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马达10和电动轮1中,能够提高供引线70穿过的第一贯通孔21的密封性,并且能够适当地维持密封性。因此,能够适当地抑制水和灰尘等从第一贯通孔21进入到马达10的内部。这里,电动轮1搭载于电动摩托车等车辆,因此多数情况下是在室外使用的。因此,在马达10搭载于电动轮1的情况下,能够更有用地获得能够抑制水和灰尘等进入到马达10的内部的效果。
另外,由于能够通过将固定部件60固定而使弹性部件80在径向上发生弹性变形,因此即使固定部件60未固定的状态下的第二贯通孔80a的内径大于引线70的外径,也能够使第二贯通孔80a的内周面与引线70的外周面70a接触。
因此,通过使固定部件60未固定的状态下的第二贯通孔80a的内径大于引线70的外径,能够在组装马达10时使引线70容易地穿过第二贯通孔80a,并且能够将第二贯通孔80a与弹性部件80之间的间隙适当地密封。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能够将第一贯通孔密封”,只要能够抑制水和灰尘等异物经由第一贯通孔进入到马达的内部即可,也可以不将第一贯通孔与引线的径向上的间隙直接密封。即,如上所述,例如,在能够通过利用弹性部件80对大径部分81与引线70之间的间隙以及大径部分81与端面20a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而抑制异物经由第一贯通孔21进入到马达10的内部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在第一贯通孔21的内部、即引线70与第一贯通孔21的径向上的间隙内设置弹性部件80。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80也可以是不具备小径部分82的结构。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供引线70穿过的第一贯通孔21设置于固定轴20。因此,即使在像本实施方式那样马达10的外壳作为转子30而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将引线70引出到马达10的外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固定部件60具有筒部62,该筒部62在内部收纳有固定轴20的左侧的端部20c。因此,能够通过将筒部62固定于固定轴20而将固定部件60容易地固定于固定轴20。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轴20的左侧的端部20c被压入筒部62的内部。因此,无需使筒部62和固定轴20的形状复杂化就能够容易并且牢固地将筒部62固定于固定轴2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承面是固定轴20的左侧的端面20a,在弹性部件80中设置有位于作为支承面的端面20a的左侧的大径部分81。因此,能够通过利用固定部件60使大径部分81向径向外侧发生弹性变形而使大径部分81的外周面与筒部62的内周面紧密接触。由此,能够将大径部分81的外周面与筒部62的内周面62a之间适当地密封。因此,即使在水和灰尘等经由第三贯通孔61a进入到盖部61与弹性部件80之间的间隙中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抑制水和灰尘等到达第一贯通孔21。因此,能够利用弹性部件80将第一贯通孔21更适当地密封。另外,由于能够将固定轴20的左侧的端面20a用作支承面,因此无需在固定轴20上另外设置支承面。因此,能够简化固定轴20的形状,能够容易地制造固定轴2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弹性部件80中设置有小径部分82,该小径部分82收纳于第一贯通孔21的内部并且与第一贯通孔21的内周面21c和引线70的外周面70a接触。因此,能够利用小径部分82将第一贯通孔21的内周面21c与弹性部件80的外周面之间密封。由此,能够利用弹性部件80将第一贯通孔21更适当地密封。
如图3所示,固定部件60和弹性部件80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促进弹性部件80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的变形促进部90。变形促进部90例如促进弹性部件80在径向上发生弹性变形。因此,易于利用固定部件60使在轴向上发生了压缩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80在径向上发生弹性变形。由此,能够使弹性部件80与引线70的外周面70a更紧密接触。另外,在像本实施方式那样设置有筒部62的情况下,能够使弹性部件80与筒部62的内周面62a更紧密接触。因此,能够利用弹性部件80将第一贯通孔21更适当地密封。变形促进部90例如设置于固定部件60和弹性部件80双方。
固定部件60具有向右侧突出并与弹性部件80接触的突出部63作为变形促进部90。因此,能够利用突出部63局部强力按压弹性部件80。由此,如图3中的空心箭头所示,易于使弹性部件80中的位于与突出部63接触的部分的径向两侧的部分进一步向径向两侧发生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将第一贯通孔21更适当地密封。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突出部63呈环状突出,包围引线70的周围。因此,易于在引线70的整周范围使弹性部件80向径向两侧发生弹性变形。由此,能够将第一贯通孔21在整周范围内更适当地密封。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突出部63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的尺寸随着朝向右侧而变小。因此,能够使突出部63的前端部变细,增大从突出部63对弹性部件80施加的力。由此,易于使弹性部件80进一步向径向两侧发生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将第一贯通孔21更适当地密封。
弹性部件80具有向右侧凹陷的凹部81a作为变形促进部90。因此,当弹性部件80在轴向上发生了压缩弹性变形时,易于使弹性部件80中的位于凹部81a的径向两侧的部分进一步向径向两侧发生弹性变形。由此,能够将第一贯通孔21更适当地密封。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突出部63被压入凹部81a内。因此,如图3中的空心箭头所示,能够利用突出部63使凹部81a向径向两侧扩展。由此,易于使弹性部件80中的位于凹部81a的径向两侧的部分进一步向径向两侧发生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将第一贯通孔21更适当地密封。另外,如上所述,由于突出部63的前端部变细,因此易于使突出部63的前端部进入到凹部81a的内部,易于将突出部63压入凹部81a。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当的结构,在标号的百位附加“1”而省略其说明,另一方面,特别针对变更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10中,固定轴120在左侧的端部120c的外周面上具有第一螺纹部122。第一螺纹部122是外螺纹部。第一贯通孔主体121a具有大径孔部121d和小径孔部121e。即,第一贯通孔121具有大径孔部121d和小径孔部121e。
大径孔部121d的左侧的端部是第一贯通孔主体121a的左侧的端部。小径孔部121e位于大径孔部121d的右侧。小径孔部121e的左侧的端部与大径孔部121d的右侧的端部相连。小径孔部121e的右侧的端部是第一贯通孔主体121a的右侧的端部。小径孔部121e的内径小于大径孔部121d的内径。由此,在大径孔部121d与小径孔部121e的轴向之间设置有朝向左侧的台阶面121h。在本实施方式中,台阶面121h相当于支承面。即,固定轴120具有台阶面121h作为朝向左侧的支承面。小径孔部121e的轴向上的尺寸例如大于大径孔部121d的轴向上的尺寸。
弹性部件180收纳于大径孔部121d的内部。更详细地说,弹性部件180的整体收纳于大径孔部121d的内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弹性部件80不同,弹性部件180不具备小径部分82。弹性部件180呈外径在轴向的整体范围内相同的圆筒状。这样,通过采用将弹性部件180收纳于大径孔部121d的内部的结构,能够将弹性部件180的形状设为不具备小径部分82的简单形状。因此,能够容易地制造弹性部件180。另外,由于能够将弹性部件180收纳于第一贯通孔121的内部,因此能够抑制弹性部件180突出到比固定轴120靠左侧的位置。由此,能够使马达110在轴向上小型化。
弹性部件180的左侧的端部例如在轴向上配置在与固定轴120的左侧的端面120a相同的位置。弹性部件180被固定部件160和作为支承面的台阶面121h在轴向上夹着而发生弹性变形。由此,弹性部件180向径向两侧发生弹性变形,与大径孔部121d的内周面121f和引线70的外周面70a紧密接触。因此,能够利用弹性部件180将引线70与第一贯通孔121的径向上的间隙适当地密封,能够将第一贯通孔121更适当地密封。弹性部件180的右侧的端部为朝向右侧的端面,与朝向左侧的台阶面121h面接触。
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弹性部件180例如不设置于小径孔部121e的内部。小径孔部121e的内周面121g与引线70的外周面70a隔着间隙在径向上对置。另外,也可以通过利用固定部件160向右侧按压弹性部件180,而使弹性部件180中的发生了弹性变形的一部分进入到小径孔部121e的内部。
当从固定轴120拆下固定部件160时,弹性部件180在轴向上发生变形而复原。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例如,在固定部件160未固定于固定轴120的状态下,弹性部件180突出到比第一贯通孔121靠左侧的位置。因此,通过将固定部件160固定于固定轴120并向右侧按压弹性部件180中的突出到比第一贯通孔121靠左侧的位置的部分,能够使弹性部件180更适当地在轴向上发生压缩弹性变形。由此,能够使弹性部件180更适当地在径向上发生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利用弹性部件180将引线70与第一贯通孔121的径向上的间隙更适当地密封,能够将第一贯通孔121更适当地密封。
固定部件160的筒部162在内周面162a上具有与第一螺纹部122紧固的第二螺纹部164。第二螺纹部164是内螺纹部。因此,通过使第二螺纹部164与第一螺纹部122啮合而将固定部件160拧入固定轴120的左侧的端部120c,从而能够容易地将固定部件160固定于固定轴120。另外,通过使固定部件160向与固定时相反的方向旋转,能够将固定部件160从固定轴120卸下。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弹性部件180的更换等。对固定部件160进行紧固,直至盖部61的右侧的面与固定轴120的左侧的端面120a接触。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当的结构,在标号的百位附加“2”而省略其说明,另一方面,特别针对变更部分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标号。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210的固定轴220中,第一贯通孔221的第一贯通孔主体221a具有收纳孔部221i、大径孔部121d以及小径孔部121e。即,第一贯通孔221具有收纳孔部221i、大径孔部121d以及小径孔部121e。
收纳孔部221i位于大径孔部121d左侧。收纳孔部221i的左侧的端部是第一贯通孔221的左侧的端部。收纳孔部221i的右侧的端部与大径孔部121d的左侧的端部相连。收纳孔部221i内径大于大径孔部121d的内径。在收纳孔部221i与大径孔部121d的轴向之间设置有朝向左侧的台阶面221j。收纳孔部221i在内周面上具有第三螺纹部223。第三螺纹部223是内螺纹部。
固定部件260例如收纳于第一贯通孔221的内部。更详细地说,固定部件260收纳于第一贯通孔主体221a的内部。固定部件260具有固定部件主体265和突出部263。固定部件主体265呈圆环状,在中央部具有沿轴向贯通固定部件主体265的第四贯通孔265a。引线70穿过第四通孔265a。固定部件主体265收纳于收纳孔部221i的内部。固定部件主体265的右侧的端面是朝向右侧的平坦面,与台阶面221j面接触。固定部件主体265的左侧的端面是朝向左侧的平坦面,与固定轴220的左侧的端面220a在轴向上配置在相同的位置。
固定部件主体265在外周面上具有与第三螺纹部223紧固的第四螺纹部266。第四螺纹部266是外螺纹部。因此,通过使第四螺纹部266与第三螺纹部223啮合而将固定部件260拧入第一贯通孔221的收纳孔部221i,从而能够容易地将固定部件260固定于固定轴220。另外,通过使固定部件260向与固定时相反的方向旋转,能够将固定部件260从固定轴220卸下。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弹性部件180的更换等。对固定部件260进行紧固,直至固定部件主体265的右侧的端面与台阶面221j接触。
突出部263从固定部件主体265向右侧突出。突出部263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突出部263是变形促进部。突出部263例如通过压铸等与固定部件主体265一体成型。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马达只要是外转子型的马达即可,没有特别限定。马达例如也可以是具有固定于搭载有马达的设备上的托架的结构。第一贯通孔也可以是内径随着朝向轴向另一侧即右侧而变小的锥孔。在这种情况下,支承面可以是锥形孔的内周面。
引线只要与定子电连接并且经由第一贯通孔被引出到马达的外部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引线也可以从与定子电连接的电路板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引线经由电路板与定子电连接。
关于弹性部件的材料,只要能够进行弹性变形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关于弹性部件的形状,只要弹性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支承面的轴向一侧即左侧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在固定部件160未固定的状态下,弹性部件180整体收纳于第一贯通孔121的内部。
固定部件只要在与支承面之间夹着弹性部件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固定部件也可以不具有筒部。在这种情况下,盖部也可以固定于固定轴的左侧的端面。将固定部件固定于固定轴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固定部件例如可以借助粘接剂固定于固定轴,也可以通过一部分被凿紧而固定于固定轴。固定部件也可以不具备变形促进部。
作为变形促进部的突出部也可以不被压入作为变形促进部的凹部内。突出部和凹部也可以相互错开配置。突出部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凹部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不设置突出部和凹部中的任意一方或双方。
上述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上述的实施方式的马达例如也可以搭载于电动轮以外的设备。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进行了说明的各结构能够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Claims (12)

1.一种马达,其是外转子型的马达,其中,
所述马达具有:
固定轴,其沿着中心轴线延伸,具有在轴向一侧的端面开口的第一贯通孔和朝向轴向一侧的支承面;
转子,其经由轴承与所述固定轴连结,绕着所述中心轴线旋转;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
引线,其与所述定子电连接,经由所述第一贯通孔被引出到所述马达的外部;
弹性部件,其具有沿轴向贯通并且供所述引线穿过的第二贯通孔,该弹性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支承面的轴向一侧;以及
固定部件,其固定于所述固定轴,从轴向一侧与所述弹性部件接触,
所述弹性部件被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支承面在轴向上夹着而发生弹性变形,
所述固定部件一体地具有:
盖部,其具有供所述引线穿过的第三贯通孔,该盖部位于所述弹性部件的轴向一侧;以及
筒部,其从所述盖部的径向外周缘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
在所述筒部的内部收纳有所述固定轴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以及所述弹性部件的至少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弹性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促进所述弹性部件在径向上发生弹性变形的变形促进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固定部件具有向轴向另一侧突出并且与所述弹性部件接触的突出部作为所述变形促进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突出部呈环状突出,包围所述引线的周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突出部的径向上的尺寸随着朝向轴向另一侧而变小。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弹性部件具有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的凹部作为所述变形促进部。
7.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弹性部件具有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的凹部作为所述变形促进部,
所述突出部被压入所述凹部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固定轴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被压入所述筒部的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固定轴在轴向一侧的端部的外周面上具有第一螺纹部,
所述筒部在内周面上具有与所述第一螺纹部紧固的第二螺纹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支承面是所述固定轴的轴向一侧的端面,
所述弹性部件具有:
大径部分,其位于所述支承面的轴向一侧;以及
小径部分,其与所述大径部分的轴向另一侧相连,外径小于所述大径部分的外径,
所述小径部分收纳于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内部,与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内周面和所述引线的外周面接触,
所述大径部分与所述筒部的内周面和所述引线的外周面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一贯通孔具有:
大径孔部;以及
小径孔部,其位于所述大径孔部的轴向另一侧,内径小于所述大径孔部的内径,
所述支承面是设置于所述大径孔部与所述小径孔部的轴向之间的台阶面,
所述弹性部件收纳于所述大径孔部的内部。
12.一种电动轮,其中,
该电动轮具有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
CN201911173869.5A 2018-11-30 2019-11-26 马达和电动轮 Active CN1112623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5526 2018-11-30
JP2018225526A JP2020089224A (ja) 2018-11-30 2018-11-30 モータ、および電動ホイ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62377A CN111262377A (zh) 2020-06-09
CN111262377B true CN111262377B (zh) 2022-08-05

Family

ID=70909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73869.5A Active CN111262377B (zh) 2018-11-30 2019-11-26 马达和电动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089224A (zh)
CN (1) CN111262377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60095A (ja) * 1998-08-07 2000-02-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N101978157A (zh) * 2008-03-19 2011-02-16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密封的电引线孔
CN201918819U (zh) * 2011-01-28 2011-08-03 中山大洋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定子布线结构
CN103338608A (zh) * 2013-06-17 2013-10-02 扬州大得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壳体密封结构
CN104242526A (zh) * 2013-06-07 2014-12-2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盘片驱动装置用主轴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
CN204391667U (zh) * 2015-01-12 2015-06-10 上海新三星给排水设备有限公司 带状电缆线密封盒
CN204961326U (zh) * 2015-09-23 2016-01-13 浙江快速龙电器有限公司 油浸式潜水泵的引出线结构
WO2018062446A1 (ja) * 2016-09-30 2018-04-0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60095A (ja) * 1998-08-07 2000-02-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N101978157A (zh) * 2008-03-19 2011-02-16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密封的电引线孔
CN201918819U (zh) * 2011-01-28 2011-08-03 中山大洋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定子布线结构
CN104242526A (zh) * 2013-06-07 2014-12-2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盘片驱动装置用主轴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
CN103338608A (zh) * 2013-06-17 2013-10-02 扬州大得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壳体密封结构
CN204391667U (zh) * 2015-01-12 2015-06-10 上海新三星给排水设备有限公司 带状电缆线密封盒
CN204961326U (zh) * 2015-09-23 2016-01-13 浙江快速龙电器有限公司 油浸式潜水泵的引出线结构
WO2018062446A1 (ja) * 2016-09-30 2018-04-0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89224A (ja) 2020-06-04
CN111262377A (zh) 2020-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00265B2 (en) Motor for a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JP5171310B2 (ja) 気密型電動機
US10079519B2 (en) Motor
JP3911671B2 (ja) モータ
WO2018180923A1 (ja) モータ
US11522407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1262377B (zh) 马达和电动轮
CN111262376B (zh) 马达和电动轮
JP2013039011A (ja) モータ
JP2009124900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KR102110048B1 (ko) 중공축 모터
US20190032707A1 (en) Bearing Assembly, Moto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Bearing Assembly
JP4864341B2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22128587A (ja) モータ及び駆動装置
CN211701688U (zh) 马达和电气产品
JP4699799B2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953143B2 (ja) 直流電動機の製造方法
JP4474865B2 (ja) 直流モータ
JP2005168224A (ja) 電動機の製造方法
JP4713993B2 (ja) 電動モータ
JP2004208400A (ja) アウターロータ型モータ
JP4645118B2 (ja) センサ付き転がり軸受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0744904U (zh) 马达
JPH07163117A (ja) アウターロータ型ブラシレスdcモータ
CN110383642A (zh) 用于电动马达的壳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