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56383B - 复合换热器以及具有该复合换热器的换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复合换热器以及具有该复合换热器的换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56383B
CN111256383B CN201811453142.8A CN201811453142A CN111256383B CN 111256383 B CN111256383 B CN 111256383B CN 201811453142 A CN201811453142 A CN 201811453142A CN 111256383 B CN111256383 B CN 1112563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
refrigerant
air
cool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5314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56383A (zh
Inventor
潘李奎
肖芳斌
陈春林
张志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cquay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cquay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cquay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cquay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45314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5638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2563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563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563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563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09Improving heat transf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换热器和换热系统,该复合换热器具有:风冷换热器和蒸发冷换热器;分配器,其连接于风冷换热器和蒸发冷换热器之间;流通控制阀,其连接于风冷换热器和蒸发冷换热器之间;当复合换热器工作于冷媒从风冷换热器流动到蒸发冷换热器的第一模式时,流通控制阀导通,在风冷换热器的至少2条换热流路中进行换热后的冷媒经由流通控制阀进入蒸发冷换热器,当复合换热器工作于冷媒从蒸发冷换热器流动到风冷换热器的第二模式时,流通控制阀关闭,在蒸发冷换热器中进行换热后的冷媒进入分配器,冷媒被分配器分配后被输入到风冷换热器的各换热流路。本实施例能够提高复合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复合换热器以及具有该复合换热器的换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换热器以及具有该复合换热器的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蒸发冷换热器具有换热效果良好,占地面积较小等优点,相对于风冷换热器可以大大降低冷凝温度,提高空调系统能效。
但是,蒸发冷换热器在用于制热时,效率较低。专利文件1(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1510184758.X)提供的换热系统中,将蒸发冷换热器与风冷换热器串联,在制热时,主要依靠风冷换热器进行换热,由此,能够提高制热时的效率。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发明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专利文件1所述的换热系统存在如下值得进一步改进之处:一方面,如果蒸发冷换热器和风冷换热器之间不具有分配器,那么在制热时,从蒸发冷换热器流出的气液两相混合的冷媒不经分配而直接进入风冷换热器,会大大降低制热性能,并且容易发生结霜现象;另一方面,如果蒸发冷换热器和风冷换热器之间具有分配器,那么在制冷时,从风冷换热器流出的冷媒经过分配器后进入蒸发冷换热器,冷媒在流经分配器时产生的压降过大,从而导致冷凝温度偏高,难以达到预期的节能效果。
本申请提供一种复合换热器以及具有该复合换热器的换热系统,该复合换热器的蒸发冷换热器和风冷换热器之间并联有分配器和流通控制阀,在冷媒从蒸发冷换热器流向风冷换热器时,流通控制阀关闭,从蒸发冷换热器流出的冷媒被分配器分配后进入风冷换热器,从而避免结霜现象,在冷媒从风冷换热器流向蒸发冷换热器时,流通控制阀导通,从风冷换热器流出的冷媒经由流通控制阀流入蒸发冷换热器,从而避免产生过大压降。由此,该复合换热器的制热效率和制冷效率均得到提高。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复合换热器,包括风冷换热器和蒸发冷换热器,所述风冷换热器具有至少2条换热流路,所述复合换热器还包括:
分配器(705),其连接于所述风冷换热器和所述蒸发冷换热器之间;
流通控制阀(706),其连接于所述风冷换热器和所述蒸发冷换热器之间;
当所述复合换热器工作于冷媒从所述风冷换热器流动到所述蒸发冷换热器的第一模式时,所述流通控制阀(706)导通,在所述风冷换热器的所述至少2条换热流路中进行换热后的冷媒经由所述流通控制阀(706)进入所述蒸发冷换热器;
当所述复合换热器工作于冷媒从所述蒸发冷换热器流动到所述风冷换热器的第二模式时,所述流通控制阀(706)关闭,在所述蒸发冷换热器中进行换热后的冷媒进入所述分配器(705),所述冷媒被所述分配器(705)分配后被输入到所述风冷换热器的各换热流路。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其中,所述复合换热器还包括:
至少2个分配管(704),各分配管(704)分别与所述风冷换热器的至少1条换热流路连通,所述分配器(705)具有冷媒汇合端和至少2个冷媒分配端,其中,所述冷媒汇合端与所述蒸发冷换热器的第一流通端连接,各所述冷媒分配端与各所述分配管(704)连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其中,所述流通控制阀(706)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风冷换热器的所述至少2条换热流路连通,所述第二端与所述蒸发冷换热器的所述第一流通端连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其中,所述复合换热器还包括:
集管(703),其具有连通管和与所述连通管连接的至少2个支管,其中,各所述支管分别与1条所述换热流路连接,所述连通管具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流通控制阀(706)的所述第一端连接,在所述复合换热器工作于所述第一模式时,各所述换热流路中的冷媒分别通过各所述支管流动到所述连通管,并经由所述开口和所述流通控制阀(706)的所述第一端被输入到所述流通控制阀。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其中,各所述分配管(704)分别被设置于各所述支管内,在所述复合换热器工作于所述第二模式时,所述分配器(705)分配后的所述冷媒通过各所述分配管(704)被输入到各所述换热流路。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其中,所述连通管还具有设置于管壁的通孔,各所述通孔与各所述支管相对设置,各所述分配管(704)分别穿过各所述通孔而被设置于各所述支管内。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其中,所述分配管(704)是毛细管,与所述毛细管连通的所述换热流路的换热能力越强,所述毛细管越短。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其中,所述复合换热器还包括:
通风单元,其用于对所述风冷换热器和所述蒸发冷换热器进行散热,其中,所述通风单元包括一个风扇单元,所述一个风扇单元覆盖所述风冷换热器和所述蒸发冷换热器的换热区域;或者,
所述通风单元包括两个风扇单元,各所述风扇单元分别覆盖所述风冷换热器或所述蒸发冷换热器的换热区域。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换热系统,其具有如上述实施例任一方面所述的复合换热器。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使复合换热器的制热效率和制冷效率均得到提高。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申请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申请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复合换热器在第一模式下的一个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复合换热器在第二模式下的一个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复合换热器在第一模式下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换热系统在制冷模式下的一个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换热系统在制热模式下的一个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本申请的前述以及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在说明书和附图中,具体公开了本申请的特定实施方式,其表明了其中可以采用本申请的原则的部分实施方式,应了解的是,本申请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本申请包括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全部修改、变型以及等同物。
在本申请的下述说明中,“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或者是通过中间的“连接管”和/或“连接接头”等进行密封连接;“连通”是指两个部件的开口连通,流体可以在两个部件之间流动,但该两个部件之间并不一定密封连接。
在本申请的下述说明中,为了说明的方便,将从通风单元指向风冷换热器和蒸发冷换热器的方向作为“下”方向,将与“下”方向相反的方向作为“上”方向。
实施例1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复合换热器,图1是该复合换热器在第一模式下的一个示意图,图2是该复合换热器在第二模式下的一个示意图,在图1和图2中,箭头的指示方向为冷媒的流动方向。此外,在图1中下方虚线框内示意性示出了部分部件被放大的情况。
如图1所示,复合换热器7可以包括风冷换热器3和蒸发冷换热器4。
在本实施例中,风冷换热器3可以具有至少2条换热流路,该至少2条换热流路(未图示)可以并联设置,冷媒在该至少2条换热流路中流动的过程中,与换热流路外部的第一介质进行换热。该换热流路外部的第一介质例如是流动的气体。
在本实施例中,蒸发冷换热器4可以具有换热流路707,蒸发冷换热器4的第一流通端4a和第二流通端4b可以分别作为换热流路707的两端。换热流路707中的冷媒可以与换热流路707外部的第二介质进行换热。该换热流路707在蒸发冷换热器4中可以折曲设置,由此,增加换热流路707的长度,从而增强蒸发冷换热器4的换热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流路707外部的该第二介质可以为液体,该液体例如是水。该第二介质在蒸发冷换热器4中的流动方向例如可以是图1中箭头A所示的从上到下的流动方向。此外,如图1所示,容器710可以位于换热流路707的下方,用于盛装从上方流下的第二介质。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复合换热器7还可以包括:分配器705和流通控制阀706。
其中,分配器705可以连接于风冷换热器3和蒸发冷换热器4之间;流通控制阀706也连接于风冷换热器3和蒸发冷换热器4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当复合换热器7工作于冷媒从风冷换热器3流动到蒸发冷换热器4的第一模式时,流通控制阀706导通,在风冷换热器3的该至少2条换热流路中进行换热后的冷媒经由流通控制阀706进入蒸发冷换热器4。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当复合换热器7工作于冷媒从蒸发冷换热器4流动到风冷换热器3的第二模式时,流通控制阀706关闭,在蒸发冷换热器4中进行换热后的冷媒进入分配器705,冷媒被分配器705分配后被输入到风冷换热器3的各换热流路。
根据本实施例,当冷媒在风冷换热器3和蒸发冷换热器4之间流动方向不同时,经由不同的路径进行流动,由此,在第二模式时,冷媒可以经分配器705均匀分配后进入风冷换热器3,从而避免结霜现象,并且,在第一模式时,冷媒流经流通控制阀706,避免产生过大压降。由此,该复合换热器在不同模式下的换热效率均能得到提高。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模式例如是制冷模式,第二模式例如是制热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复合换热器7还可以包括:至少2个分配管704。各分配管704分别与风冷换热器3的至少1条换热流路连通,即,冷媒可以从分配管704流动到与之连通的该换热流路中。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分配器705可以具有冷媒汇合端7051和至少2个冷媒分配端7052。其中,冷媒汇合端7051与蒸发冷换热器4的第一流通端4a连接;各冷媒分配端7052可以与各分配管704连接,即,各分配管704的一端与分配器705的冷媒分配端7052连接,另一端与风冷换热器3的至少1条换热流路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分配器705可以对从冷媒汇合端7051流入分配器705的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进行混合,成为气液比例均匀的两相混合冷媒,该两相混合冷媒通过各冷媒分配端7052和各分配管704被输送到各换热流路。由此,各换热流路都会被输入气液比例均匀的两相混合冷媒,从而提高风冷换热器3的整体的换热效率,并且避免结霜现象。
与之相对,如果不设置分配器705,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不经混合就进入风冷换热器3中,这样,气态冷媒容易进入位于风冷换热器3上部的换热流路,液态冷媒容易进入位于风冷换热器3下部的换热流路,由于上部的换热流路的换热能力较强,而下部的换热流路的换热能力较弱,因此,上部的换热流路中冷媒的质量较少从而浪费了换热能力,下部的换热流路中液态冷媒不能充分换热从而容易导致结霜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流通控制阀706可以具有第一端7061和第二端7062。第一端7061与风冷换热器3的该至少2条换热流路连通;第二端7062与蒸发冷换热器4的第一流通端4a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流通控制阀706可以是单向阀,仅允许冷媒在该单向阀内从第一端7061流向第二端7062。此外,流通控制阀706也可以是电磁阀等。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复合换热器7还可以包括:第一集管703。第一集管703可以具有连通管7031和与该连通管7031连接的至少2个支管7032。连通管7031可以是内部为空腔的管。各支管7032的一端与该连通管7031内部的空腔连通,各支管7032的另一端分别与风冷换热器3中的1条换热流路连接,由此,各换热流路中的冷媒可以分别流动到各支管7032,并由各支管7032流动到连通管7031内部的空腔,从而汇集到连通管7031内部的空腔。
在本实施例中,连通管7031可以具有开口7033,该开口7033可以位于连通管7031的下端或管壁。该开口7033与流通控制阀706的第一端7061连接,由此,流通控制阀706的第一端7061通过该开口7033、该连通管7031、该至少2个支管7032与该至少2条换热流路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当复合换热器7工作于该第一模式时,各换热流路中的冷媒分别通过各支管7032流动到连通管7031,从开口7033流出,并从流通控制阀706的第一端7061流入流通控制阀706,并从第二端7062流出流通控制阀706,并从蒸发冷换热器4的第一流通端4a进入蒸发冷换热器4。
在本实施例中,各分配管704可以分别被设置于各支管7032内,例如,各分配管704分别被同轴悬置于各支管7032内。
在本实施例中,在复合换热器7工作于该第二模式时,分配器705分配后的冷媒被输送到各分配管704,各分配管704分别将冷媒输入到各换热流路。
此外,当复合换热器7工作于该第一模式时,由于分配管704被同轴悬置于支管7032,因此,从各换热流路进入分配管704的冷媒数量有限;并且,对于进入分配管704的冷媒,由于流经分配器705会产生较大的压降,因此,通过分配器705而到达蒸发冷换热器4的冷媒量远小于通过流通控制阀706到达蒸发冷换热器4的冷媒量。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连通管7031还具有设置于管壁的通孔(图1未示出),各通孔与各支管7032相对设置,各分配管704可以分别穿过各通孔而被设置于各支管7032内。
在本实施例中,各分配管704被设置在第一集管703的支管7032中,从而与各换热流路连通。但是,本实施例可以不限于此,例如,各分配管704可以不被设置在第一集管703的支管7032中,而是被设置在第一集管703之外,即,各换热流路可以具有两个连接口,其中,一个连接口与支管7032连接,另一个连接口与分配管704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各分配管704的冷媒流通能力可以不同。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各分配管704的冷媒流通能力可以和与该分配管704连通的换热流路的换热能力有关。例如:与该分配管704连通的换热流路的换热能力越强,该分配管704的冷媒流通能力越强,从该分配管704流入到换热流路的冷媒量越多;与该分配管704连通的换热流路的换热能力越弱,该分配管704的冷媒流通能力越弱,从该分配管704流入到换热流路的冷媒量越少。由此,通过各分配管704流入到换热流路的冷媒量与该换热流路的换热能力相匹配,能进一步提高风冷换热器3的换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设置各分配管704的管径和/或长度等参数,来设置各分配管704的冷媒流通能力。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分配管704可以是毛细管,毛细管越长,其冷媒流通能力越弱,因此,该毛细管的长度和与该毛细管连通的换热流路的换热能力有关。例如:与该毛细管连通的换热流路的换热能力越强,该毛细管越短,从该毛细管流入到换热流路的冷媒量越多;与该毛细管连通的换热流路的换热能力越弱,该毛细管越长,从该毛细管流入到换热流路的冷媒量越少。
此外,本实施例可以不限于此,例如,各分配管704的冷媒流通能力也可以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复合换热器7还可以包括:第二集管701。该第二集管701可以具有连通管7011和至少两个支管7012,并且,各支管7012的一端与连通管7011连通,各支管7012的另一端与至少一条换热流路连通,即,各换热流路可以有两端,其中,各换热流路的第一端与支管7012连接,各换热流路的第二端与支管7032连接。
由此,在复合换热器7工作于第一模式时,冷媒从第二集管701的连通管7011进入各支管7012,并经各支管7012从各换热流路的第一端进入换热流路,冷媒在换热流路中流动并进行换热,并从换热流路的第二端流出到支管7032;在复合换热器7工作于第二模式时,冷媒经各分配管704进入各换热流路,在换热流路中流动并进行换热,并从换热流路的第一端流出到支管7012,由支管7012汇集到连通管7011。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复合换热器7还可以包括:通风单元78。通风单元78用于对风冷换热器3和蒸发冷换热器4进行散热。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通风单元78可以包括两个风扇单元708、709,各风扇单元分别覆盖风冷换热器3或蒸发冷换热器4的换热区域。例如,风扇单元708覆盖风冷换热器3的换热区域,风扇单元709覆盖蒸发冷换热器4的换热区域。其中,风扇单元708、709可以分别具有1个风扇,或2个以上的风扇。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通风单元78可以使气流从通风单元流向风冷换热器3或蒸发冷换热器4的换热区域。其中,在风冷换热器3中,越靠近通风单元78,换热流路的换热能力越强。
在本实施例中,通风单元78也可以包括一个风扇单元,该一个风扇单元覆盖风冷换热器3和蒸发冷换热器4的换热区域。
图3是本实施例的复合换热器在第一模式下的另一个示意图。如图所示,通风单元78包括一个风扇单元708,该一个风扇单元708覆盖风冷换热器3和蒸发冷换热器4的换热区域。此外,关于图3中其它部件的说明可以参考图1。
根据本实施例,当冷媒在风冷换热器和蒸发冷换热器之间流动方向不同时,经由不同的路径进行流动,由此,冷媒可以经分配器均匀分配后进入风冷换热器,从而避免结霜现象,并且,当冷媒反向流动时,冷媒流经流通控制阀,避免产生过大压降。由此,该复合换热器的在不同模式下的换热效率均能得到提高。
实施例2
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一种换热系统,该换热系统包括实施例1所述的复合换热器。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换热系统在制冷模式下的一个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换热系统在制热模式下的一个示意图。在图4和图5中,箭头表示冷媒的流动方向。
如图4和图5所示,该换热系统100包括压缩机1、四通阀2、复合换热器7、节流装置5、以及常规换热器6。其中,常规换热器6例如可以是换热系统的室内机,复合换热器7例如可以是换热系统的室外机。
如图4和图5所示,复合换热器7可以包括风冷换热器3、蒸发冷换热器4、分配器705、以及流通控制阀706。关于复合换热器7的说明可以参考实施例1。
如图4所示,该换热系统100在制冷模式下,流通控制阀706打开,冷媒流动方向如下:从压缩机排出的冷媒通过四通阀2进入风冷换热器3,经过风冷换热器3冷凝后,从流通控制阀706进入到蒸发冷换热器4进行换热,此外,也有少部分冷媒经由分配器705进入到蒸发冷换热器4;冷媒在蒸发冷换热器4中换热后流出,经节流装置5进入常规换热器6进行换热;从常规换热器6流出的冷媒经四通阀回到压缩机1。
如图5所示,该换热系统100在制热模式下,流通控制阀706关闭,冷媒流动方向如下:从压缩机排出的冷媒进过四通阀2进入常规换热器6,冷媒在常规换热器6中换热后流出,经节流装置5节流后成为气态和液态的两相冷媒并进入蒸发冷换热器4;在蒸发冷换热器4中换热后的冷媒在分配器705中被均匀混合,然后进入风冷换热器3进行换热;在风冷换热器3中换热后的冷媒通过四通阀2返回压缩机1。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系统100在制冷时,复合换热器7用作冷凝器,蒸发冷换热器的换热量占主要部分,风冷换热器作为辅助换热器;换热系统100在制热时,复合换热器7作为蒸发器时,风冷换热器的换热量占主要部分,蒸发冷作为辅助换热器。由此,能够充分利用风冷换热器和蒸发冷换热器各自的优势,提高换热系统100整体的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施例,当冷媒在风冷换热器和蒸发冷换热器之间流动方向不同时,经由不同的路径进行流动,由此,冷媒可以经分配器均匀分配后进入风冷换热器,从而避免结霜现象,并且,当冷媒反向流动时,冷媒流经流通控制阀,避免产生过大压降。由此,该复合换热器的在不同模式下的换热效率均能得到提高;进而,该换热系统在制热和制冷时的换热效率均得到提高。
以上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这些描述都是示例性的,并不是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对本申请做出各种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也在本申请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复合换热器,包括风冷换热器和蒸发冷换热器,所述风冷换热器具有至少2条换热流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换热器还包括:
分配器(705),其连接于所述风冷换热器和所述蒸发冷换热器之间;
流通控制阀(706),其连接于所述风冷换热器和所述蒸发冷换热器之间;
当所述复合换热器工作于冷媒从所述风冷换热器流动到所述蒸发冷换热器的第一模式时,
所述流通控制阀(706)导通,在所述风冷换热器的所述至少2条换热流路中进行换热后的冷媒经由所述流通控制阀(706)进入所述蒸发冷换热器,
当所述复合换热器工作于冷媒从所述蒸发冷换热器流动到所述风冷换热器的第二模式时,
所述流通控制阀(706)关闭,在所述蒸发冷换热器中进行换热后的冷媒进入所述分配器(705),所述冷媒被所述分配器(705)分配后被输入到所述风冷换热器的各换热流路,
所述复合换热器还包括:
至少2个分配管(704),各分配管(704)分别与所述风冷换热器的至少1条换热流路连通,
所述分配器(705)具有冷媒汇合端和至少2个冷媒分配端,其中,所述冷媒汇合端与所述蒸发冷换热器的第一流通端连接,各所述冷媒分配端与各所述分配管(704)连接,
其中,与所述分配管(704)连通的所述换热流路的换热能力越强,该分配管(704)的冷媒流通能力越强,当所述复合换热器工作于所述第二模式时,从该分配管(704)流入到所述换热流路的冷媒量越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换热器,其中,
所述流通控制阀(706)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
所述第一端与所述风冷换热器的所述至少2条换热流路连通,
所述第二端与所述蒸发冷换热器的所述第一流通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换热器,其中,所述复合换热器还包括:
第一集管(703),其具有连通管和与所述连通管连接的至少2个支管,
其中,各所述支管分别与1条所述换热流路连接,
所述连通管具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流通控制阀(706)的所述第一端连接,
在所述复合换热器工作于所述第一模式时,各所述换热流路中的冷媒分别通过各所述支管流动到所述连通管,并经由所述开口和所述流通控制阀(706)的所述第一端被输入到所述流通控制阀。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换热器,其中,
各所述分配管(704)分别被设置于各所述支管内,
在所述复合换热器工作于所述第二模式时,所述分配器(705)分配后的所述冷媒通过各所述分配管(704)被输入到各所述换热流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换热器,其中,
所述连通管还具有设置于管壁的通孔,
各所述通孔与各所述支管相对设置,
各所述分配管(704)分别穿过各所述通孔而被设置于各所述支管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换热器,其中,
所述分配管(704)是毛细管,与所述毛细管连通的所述换热流路的换热能力越强,所述毛细管越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换热器,其中,所述复合换热器还包括:
通风单元,其用于对所述风冷换热器和所述蒸发冷换热器进行散热,
其中,
所述通风单元包括一个风扇单元,所述一个风扇单元覆盖所述风冷换热器和所述蒸发冷换热器的换热区域;或者,
所述通风单元包括两个风扇单元,各所述风扇单元分别覆盖所述风冷换热器或所述蒸发冷换热器的换热区域。
8.一种换热系统,所述换热系统具有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换热器。
CN201811453142.8A 2018-11-30 2018-11-30 复合换热器以及具有该复合换热器的换热系统 Active CN1112563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53142.8A CN111256383B (zh) 2018-11-30 2018-11-30 复合换热器以及具有该复合换热器的换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53142.8A CN111256383B (zh) 2018-11-30 2018-11-30 复合换热器以及具有该复合换热器的换热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56383A CN111256383A (zh) 2020-06-09
CN111256383B true CN111256383B (zh) 2021-11-05

Family

ID=70951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53142.8A Active CN111256383B (zh) 2018-11-30 2018-11-30 复合换热器以及具有该复合换热器的换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56383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926937Y (zh) * 2006-07-11 2007-07-25 特灵空调系统(江苏)有限公司上海研发分公司 用于风冷热泵机组的换热器
CN203533990U (zh) * 2013-06-09 2014-04-09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分配集液装置及具有它的换热系统和风冷机组
CN203671772U (zh) * 2013-12-26 2014-06-2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104776629A (zh) * 2015-04-17 2015-07-15 深圳麦克维尔空调有限公司 蒸发式冷凝器空调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204963635U (zh) * 2015-07-15 2016-01-13 奉政一 塑包金属微孔管换热结构组件及冷暖装置
CN107575971A (zh) * 2017-09-06 2018-01-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蒸发式冷水机组和控制方法
CN108759151A (zh) * 2018-06-08 2018-11-06 瀚润联合高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蒸发冷低温型风冷热泵机组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926937Y (zh) * 2006-07-11 2007-07-25 特灵空调系统(江苏)有限公司上海研发分公司 用于风冷热泵机组的换热器
CN203533990U (zh) * 2013-06-09 2014-04-09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分配集液装置及具有它的换热系统和风冷机组
CN203671772U (zh) * 2013-12-26 2014-06-2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104776629A (zh) * 2015-04-17 2015-07-15 深圳麦克维尔空调有限公司 蒸发式冷凝器空调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204963635U (zh) * 2015-07-15 2016-01-13 奉政一 塑包金属微孔管换热结构组件及冷暖装置
CN107575971A (zh) * 2017-09-06 2018-01-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蒸发式冷水机组和控制方法
CN108759151A (zh) * 2018-06-08 2018-11-06 瀚润联合高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蒸发冷低温型风冷热泵机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56383A (zh) 2020-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62851B (zh) 空调系统及其除湿方法
JP6644154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16694080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AU2014391505A1 (en) Air conditioner
CN106524556A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0425722A (zh)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器
CN112594788A (zh) 一种厨房空调结构及厨房空调器
JP2018138826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1256383B (zh) 复合换热器以及具有该复合换热器的换热系统
CN106225275A (zh) 一种空调器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1639306B (zh) 空调室外机换热器的制冷系统
CN101021376A (zh) 冷凝器
CN206310607U (zh) 一种用于提高空调制热效果的控制系统和空调器
KR101392856B1 (ko) 수냉식 열교환 구조를 갖는 실외기 없는 냉,난방장치
JPWO2019211893A1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209672623U (zh) 一种对高温油液进行制冷降温机组
CN211146714U (zh) 冷凝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室外机
CN209877180U (zh) 一种双回路热管空调的自适应冷凝装置
CN209027057U (zh)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
KR101423137B1 (ko) 실외기 없는 난방장치
CN210486156U (zh) 换热系统
CN110748983A (zh) 冷凝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室外机
CN201527065U (zh) 地下工程水环热泵型除湿空调机
CN106918167B (zh) 换热装置和具有所述换热装置的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
JPH10196984A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