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501C - 通风框架 - Google Patents

通风框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501C
CN1112501C CN 99121556 CN99121556A CN1112501C CN 1112501 C CN1112501 C CN 1112501C CN 99121556 CN99121556 CN 99121556 CN 99121556 A CN99121556 A CN 99121556A CN 1112501 C CN1112501 C CN 111250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filed piece
frame member
piece
ventilation frame
under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9912155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73318A (zh
Inventor
杉山浩二
宫崎进
広野利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AP Inc
Original Assignee
YKK AP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AP Inc filed Critical YKK AP Inc
Publication of CN12733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733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50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50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ecific Sea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For Doors And Windows (AREA)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 Roof Covering Using Slabs Or Stiff Sheets (AREA)

Abstract

为了在沿纵向的任意位置切断通风框架,以便与具有不同宽度的玻璃板或类似物配合,横向部形成于具有室外侧面部的第1异型件和具有室内侧面部的第2异型件中的至少一个上,通过在上述第1异型件和第2异型件中的至少一个上,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承开合板,该开合板用于将通风孔转换到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由此,无需在室外侧面部和室内侧面部形成外侧空气引入孔。

Description

通风框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按照下述方式与shoji(透光滑动门)成整体连接的通风框架,该方式为:如图13所示,其夹持在顶架或底架,与根据需要将外侧空气引入的面板之间。
背景技术
如JP-A-62-171736U所述,对于夹持于透光滑动门的顶架或底架与玻璃板或类似物之间的通风框架,其结构这样形成,即外侧空气引入孔形成于室外侧面部和室内侧面部中,带有通风孔的板以可沿上述面部中的每个滑动的方式设置于这两个面部之间。当上述板中的通风孔与每个面部中的外侧空气引入孔对准时,便将外侧空气引入,当上述通风孔与上述外侧空气引入孔错开时,便将该外侧空气截断。
上述通风框架按照下述方式夹持于顶架或底架与上述面板之间,该方式为:在沿纵向的节段内,按照上述面板的尺寸切断该通风框架,以便适应上述透光滑动门的较宽尺寸的不同。按照图14所示的上述普通的通风框架,由于外侧空气引入孔形成于暴露于室外侧的室外侧面部和暴露室内侧的室内侧面部中,这样切断部分L限制在下述部分,在该部分,未形成外侧空气引入孔,不能在任意位置对通风框架进行切断。
于是,可与通风框架嵌合的面板的宽度方向限制在达到下述长度的范围,该长度是通过从整个长度的通风框架中,切断能够切出该通风框架的节段的总长度而确定的。因此,为了与具有任意宽度的面板相配合,需要制备多种通风框架,该多种通风框架具有能够将通风框架切短的节段的不同长度,另外在制造方面要求较长的时间和劳力,以及需要较高的成本,此外编目控制变得复杂。
还有,通风框架固定于顶架或底架的顶端或底端。于是,当通风框架的厚度与顶架或底架的厚度不同时,上述通风框架不能固定。因此,通风框架的厚度需要与顶架或底架的厚度保持一致。但是,顶架和底架的厚度是由面板的厚度确定的,比如根据由单块玻璃板或双层玻璃板构成的面板的厚度确定。这样就需要制备多种具有不同厚度的通风框架,以便与多种具有不同厚度的顶架或底架相配合。
此外,当在面向室外的透光滑动门中采用通风框架时,在将外侧空气引入时,不仅雨水会吹入室内,而且会产生虫子和灰尘侵入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已有情况,本发明提供一种通风框架,其能够在沿纵向的任意位置切断,并且能够与具有不同厚度的顶架或底架相配合。
按照本发明的第1方面,在具有室外侧面部的第1异型件(型材)和具有室内侧面部的第2异型件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具有通风孔的横向部,在第1异型件和第2异型件中的至少一个上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承有开合板,该开合板用于将通风孔转换到打开状态和封闭状态,由此,无需在室外侧面部和室内侧面部上形成外侧空气引入孔,可在沿纵向的任意位置切断该通风框架。
上述第1异型件和第2异型件装配在一起,从而室外侧面部中的底端设置于室内侧面部的底端的上方,在室外侧面部的底端和第2异型件的底端之间,以及在室内侧面部和第1异型件的顶端之间形成有间隙。
位于室外侧面部的底端和第2异型件的底端之间的空间,以及位于室内侧面部的顶端和第1异型件的顶端之间的空间在打开状态沿纵向连续形成,它们分别在室外侧构成外侧空气引入孔,在室内侧构成外侧空气引入孔。从室外外侧空气引入孔传送到通风框架中的外侧空气从外侧空气引入孔,通过横向部中的通风孔,送向室内。
通过将来自位于室外侧面部的底端和第2异型件的底端之间的空间的外侧空气送入通风框架,将来自位于室内侧面部的顶端和第1异型件的顶端之间的空间的外侧空气送向室内侧,便无需在室外侧面部和室内侧面部中形成空气引入孔,于是,不对除了与开合板连接的球形把手的位置以外的,切断通风框架的切断位置进行限制,该球形把手用于,比如对开合板的移动进行操作,上述通风框架可在沿纵向的任意位置切断。
由于在任意位置将通风框架切断,这样仅仅一种通风框架便可与具有任意宽度的面板相配合,使其制造和编目控制简化,要求较小的成本。
本发明的第2方面指下述情况,即开合板以可按照横向部沿纵向移动的方式支承,本发明的第3方面指下述情况,即开合板按照可绕纵向轴线运动的方式支承。按照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情况,开合板形成有通风孔,该通风孔能够与横向部中的通风孔对准。按照本发明的第3方面的情况,开合板采用盲板,因为横向部中的所有通风孔需要在开合板关闭时同时关闭。
当开合板中的通风孔与横向部中的通风孔对准时,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开合板将横向部中的通风孔打开,本发明的第3方面的开合板在打开状态将横向部中的通风孔打开,以便使室外侧的外侧空气引入孔与室内侧的外侧空气引入孔连通。
按照本发明的第4方面,打开位于室外侧面部的底端和第2异型件的底端而造成的雨水的吹入通过下述方式避免,该方式为:在相对的室外侧面部和室内侧面部的面上形成滴水部。上述滴水部还用于提高室外侧面部和室内侧面部的非平面(out-of-plane)刚度。
如上所述,室外外侧空气引入孔设置于外侧面部的底端,室内外侧空气面部设置于室内侧面部的顶端,由此在两个外侧空气引入孔之间产生高差,于是,本发明第1方面的通风框架本身带有下述结构,在该结构中,即使在雨水从室外外侧空气引入孔侵入的情况下,该雨水仍难于吹向室内外侧空气引入孔,因此,通过形成滴水部,便促进了防止雨水吹入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的第5方面,将过滤器以重叠方式设置于横向部上,便防止由于打开位于室外侧面部的底端和第2异型件的底端之间的空间而造成的虫子或灰尘的侵入。当仅仅防止虫子时,采用虫子防护网作为过滤器。
在防止虫子侵入或灰尘侵入到室内侧的场合,可在室外外侧空气引入孔和室内外侧空气引入孔之间的任意位置设置过滤器。但是,当上述过滤器按照与横向部重叠的方式设置时,在连接该过滤器时,可采用该横向部来固定该过滤器。另外,特别是当该过滤器设置于横向部的顶面侧上时,可通过室内侧的外侧空气引入孔,更换该过滤器。
如后面所描述的那样,仅仅采用一个通风框架与多种具有不同厚度的顶架或底架相配合。按照本发明的第6方面,在第1异型件的顶端或第2异型件的底端形成有连接部,该连接部与通过顶架或底架固定的垫片或间隔件连接。或者,按照本发明的第7方面,在第1异型件的顶端或第2异型件的底端形成有固定部,该固定部通过顶架或底架固定,其厚度从第1异型件的顶端朝向顶架一侧减小,或从第2异型件的底端朝向底架一侧减小。
在本发明的第6方面的场合,上述通风框架通过顶架或底架,借助与其连接部连接的垫片或间隔件固定,于是,通过将具有不同厚度的垫片或间隔件与连接部连接,或通过减小垫片或间隔件从通风框架一侧朝向顶架或底架一侧的厚度,则可通过具有不同厚度的顶架或底架,固定该通风框架。
在本发明的第7方面的场合,固定部本身的厚度从通风框架一侧,朝向顶架或底架一侧减小,于是,可在其间不设置垫片或间隔件的情况下,直接通过具有不同厚度的顶架或底架将通风框架固定。
附图说明
图1为当开合板沿纵向移动时的通风框架的透视图;
图2A为图1所示的通风框架的平面图,图2B为图2A所示的框架的立面图;
图3为沿图2B中的x-x线的剖面图;
图4A为表示通风框架的平面图,该框架具有与图2A、2B和图4B所示的通风框架不同的连接部,图4B为图4A中的框架的立面图;
图5为沿图4B中的y-y线的剖面图;
图6为表示其中的开合板可旋转的通风框架的透视图;
图7为图6中的框架的立面图;
图8A为沿图7中的x-x线的剖面图,图8B为沿该图7中的y-y线的剖面图;
图9为表示其中的开合板可沿纵向移动的另一通风框架的剖面图;
图10为表示其中的开合板可旋转的另一通风框架的剖面图;
图11A为表示位于顶架一侧的通风框架的剖面图,其中开合板可沿纵向移动,另外横向部倾斜,图11B为表示位于底架一侧的通风框架的剖面图;
图12A为图11A中的框架的立面图,图12B为图11B中的框架的立面图;
图13为表示与通风框架成整体连接的透光滑动门的立面图;
图14为表示普通通风框架的室内侧立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通风框架1是由通过对铝合金或合成树脂进行冲压而形成的异型件成整体形成的。如图1和3所示,该通风框架通过将第1异型件2和第2异型件3装配而形成,该第1异型件2呈沿上下方向倒置的L型,其包括室外侧面部2a,该第2异型件3呈沿左右方向倒置的L型,其包括室内侧面部3a。外侧空气通过横向部4中的通风孔4a引入到室内,该横向部4形成于第1异型件2和第2异型件3中的至少一个上。
按照第1异型件2和第2异型件3,第1异型件2按照相对第2异型件3向上伸出的方式设置。形成于第1异型件2和第2异型件3中的一者或两者上的横向部4成整体呈下述形状,在该形状中横向部相互压靠在一起。第1异型件2和第2异型件3通过螺钉5与端盖6连接,该螺钉5沿纵向拧于分别形成于第1异型件2和第2异型件3的两个端部处的螺钉孔2b和3b中,以便成整体连接。
在上述附图中,如后面所描述的那样,滴水部2c和3c按照曲折状形成于室外外侧空气引入孔7上方,并与后者相配合,该横向部4靠近第2异型件3的顶端形成。但是,上述横向部4可形成第1异型件2和第3异型件中的每一个上,并且形成于沿厚度方向的任何位置。图1~8B和图10~12B表示下述场合,在该场合,横向部4形成于第2异型件3上,图9表示下述场合,在该场合,横向部4形成于第1异型件2和第2异型件3上。
此外,在上述附图中,当第1异型件2和第2异型件3成整体连接时,在它们之间保持有间隙,位于第1异型件2一侧的横向部4的前端与该第1异型件2嵌合并连接,从而当后面所述的开合板9将横向部4中的通风孔4a封闭时,在位于第1异型件2一侧的横向部4的前端与该第1异型件2之间不形成间隙。但是,当该开合板9将第1异型件2和第2异型件3之间的间隙封闭时,该横向部4中的前端无需与相对侧边压靠在一起。
在第1异型件2和第2异型件3相互成整体连接的状态,室外侧面部2a的底端设置于第2异型件3的底端上方,室内侧面部3a的顶端设置于第1异型件2的顶端下面。
在室外侧面部2a的底端和第2异型件3的底端之间,以及在室内侧面部3a的顶端和第1异型件2的顶端之间沿高度方向形成间隙,该间隙沿纵向连续延伸。室外侧面部2a的底端和第2异型件3的底端之间的空间,以及室内侧面部3a的顶端和第1异型件2的顶端之间分别构成室外外侧空气引入孔7和室内外侧空气引入孔8。
由于室外外侧空气引入孔7和室内外侧空气引入孔8之间具有高差,这样即使在雨水从打开的室外外侧空气引入孔9侵入的情况下,该雨水仍难于从室内外侧空气引入孔8吹入室内。但是,为了提高防止雨水吹入,则在附图中分别相对设置的室外侧面部2a和内室面部3a中的表面上形成有滴水部2c和3c。
该滴水部2c和3c按照从互为相对的侧边向下倾斜的方式形成,在附图中,室外侧面部2a和室内侧面部3a中的相应滴水部2c和3c交错布置,两种滴水部2c和3c呈曲折状,从而可避免将雨水吹入,同时可吸入外侧空气。
将横向部4中的通风孔4a转换到打开状态或关闭状态用的开合板9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承于第1异型件2和第3异型件3中的至少一个上。该开合板9设置于室外外侧空气引入孔7和通风孔4a之间,或设置于室内外侧空气引入孔8和通风孔4a之间,通过下述方式,使该通风孔4a保持在打开状态,该方式为:将室外外侧空气引入孔7与通风孔4a连通,或将室内外侧空气引入孔8与通风孔4a连通,并且通过截断方式将通风孔4a保持在封闭状态。
图1~5表示下述场合的实例,在该场合,开合板9按照按横向部4,沿纵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第1异型件2和第2异型件3上,该开合板9形成有可与厚度部分4中的通风孔4a对准的通风孔9a。
在开合板9沿纵向移动的场合,当开合板9中的通风孔9a与横向部4中的通风孔4a对准时,可将外侧空气引入,当通风孔9a与通风孔4a错开时,便将外侧空气切断。于是,上述开合板9支承于第1异型件2或第2异型件3上,或支承这两者上,以便可滑动地与横向部4重叠,从而当上述孔封闭时,确实将外侧空气截断。
图1~5表示下述场合,在该场合,后面将要描述的过滤器1 0设置于横向部4中的顶面侧,并与后者嵌合,该开合板9按照与横向部4的底面重叠的方式设置。在此场合,与横向部4重叠的开合板9与操作板9b成整体连接,该操作板9b与室内侧面部3a的后面重叠,操作板9b的底端支承于第2异型件3上,由此对开合板9沿厚度方向的移动,以及沿相对(facing)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上述开合板9通过下述方式,沿长度方向滑动,该方式为:对与位于室内侧面部3a中的表面侧上的球形把手11进行操作,该把手11通过图中未示出的,形成于室内侧面部3a上的孔与操作板9b连接。该室内侧面部3a中的孔具有下述长度,该长度等于开合板9移动的距离。比如,当按照图1所示的方式时,沿纵向,按照恒定间距形成有多个开合板9中的通风孔9a,通风孔中的前后孔之间的间距构成该开合板9的移动距离。
在图1~5所示的场合,球形把手11与操作板9b连接,如图2和4所示,仅仅球形把手11曝露于室内侧面部3a的表面上。于是,当切断由第1异型件2和第2异型件3形成的通风框架1时,可在该框架中的除了使球形把手11移动的范围以外的部分的任何位置处将该通风框架1切断。
过滤器10按照与横向部4重叠的方式设置,以避免虫子侵入或外侧空气中所含的灰尘侵入。在除了图9以外的附图中,过滤器10设置于横向部4的顶面侧,以便能够通过室内外侧空气引入孔8,更换过滤器10。该过滤器10可设置于室外外侧空气引入孔7和通风孔4a之间,或设置于室内外侧空气引入孔8和通风孔4a之间。
在图示的场合,过滤器10通过开合式的或装卸式的固定部件12固定,该部件12上开设有孔12a,以避免外侧空气进入。如图所示,该可开合的固定板12以可绕纵向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1异型件2或第3异型件3上。当仅仅要避免虫子侵入时,过滤器10采用虫子防护网。
在图9的场合,过滤器10设置于第1异型件2中的横向部4和第2异型件3中的横向部4之间,该过滤器10通过两个横向部4保持固定,因此,无需固定部件12。
图6~8B表示下述场合的实例,在该场合,开合板9以可绕纵向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1异型件2和第2异型件3中的每一个上。在此场合,从在室内侧便于打开和关闭的操作的方面来说,开合板9支承于第1异型件2上。但是,当可通过下述方式,对开合板9中的支承侧进行操作以便在室内侧实现开闭时,该方式为:将曝露于室内侧面部3a的表面上方的球形把手与支承侧连接,从而该球形把手可沿上下或类似方向移动,如图10所示,则会产生下述情况,即该开合板9支承于第2异型件3上。
此外,当上述开合板9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1异型件2和第2异型件3中的每一个上时,开合板9采用盲板以便在封闭操作时,封闭横向部4中的通风孔4a。于是,开合板9无需在封闭操作时与横向部4重叠,但是该开合板9可截断图6~8B所示的室内外侧空气引入孔8和通风孔4a之间的,或图10所示的室外外侧空气引入孔7和通风孔4a之间的外侧空气。
在图10的场合,通过下述方式,在室外外侧空气引入孔7和通风孔4a之间将外侧空气截断,该方式为:使开合板9从其顶面侧与第1异型件2中的任何部分相接触。
图6~8B表示下述场合,在该场合,在通风框架1的中间部处,球形把手11与开合板9沿纵向连接,开合板9通过操作球形把手11而实现开闭。会出现下述场合,即开合板9连续跨过通风框架1的整个长度范围,另外会出现下述场合,即后面将要描述的操作箱13的位置沿纵向,将上述开合板9分为两个部分。在后一场合,开合板9中的分开的部分通过后面将要描述的固定部件11a固定,对应于球形把手11的操作而移动。
在图6~8B中,约束球形把手11的移动范围的操作箱13固定于室内外侧空气引入孔8的中间部,该孔8的室内侧打开,上述球形把手11按照下述方式设置于操作箱13中,该方式为:其可沿相对开合板9沿纵向移动,可沿开合板9上下移动。
球形把手11通过下述方式,按照可相对开合板9沿纵向移动的方式形成,该下述方式为:其以相对用于直接固定开合板9的固定部件11a沿纵向可滑动的方式,与开合板9连接,或其由固定部件11a形成,该固定部件11a可沿图8B所示的纵向滑动,该图8B为沿图7中的y-y线的剖面图。通过在操作箱13内部,使球形把手11沿纵向移动,并且将球形把手11与操作箱13连接,则便给出开合板9处于打开状态或处于关闭状态的指示。
另外,在附图中,在上述操作箱13中,开合板9的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是通过下述方式保持的,该方式为:在使球形把手11相对开合板9的中心位置,向上移动,并且使其移动到开合板9一侧时,将向下锁定球形把手11的止动件14固定,当使球形把手11沿开合板9向下移动,并且使其移动到开合板9一侧时,将向下锁定球形把手11的止动件15固定。
开合板9关闭时与开合板9的底面紧密贴合的接纳部件16固定于除操作箱13以外的室内侧面部3a上,该开合板9通过与接纳部件16紧密贴合而将横向部4中的通风孔4a封闭。
另外在图6~8B中,过滤器10设置于横向部4的顶面侧,而过滤器10通过装卸式的,带有孔12a的固定部件12固定。该装卸式固定部件12通过图8A所示的保持部12b中的构成孔12a以外的部分与横向部4固定,该图8A为图7中的x-x线的剖面图。
在图6~8B的场合,操作箱13曝露于室内侧面部3a的表面,因此,当将通风框架1切断时,可在除了设置操作箱13中的位置以外的任何位置,将通风框架1切断。
下面对当通风框架1与图13所示的透光滑动门成整体连接时,将通风框架1与顶架22或底架23成整体连接的实例进行描述。
在第1异型件2的顶端或第2异型件3的底端,形成有连接部19,其与垫片17或间隔件18固定,该垫片17与图3所示的顶架22或底架23固定,该间隔件18通过图5所示的顶架22或底架23固定,以便应付固定通风框架1的顶架22或底架23的厚度差值。当通风框架1通过顶架22固定时,该连接部19形成于第1异型件2的顶端,当通风框架1通过底架23固定时,该连接部19形成于第2异型件3的底端。
图1~3表示下述场合,在该场合,呈与垫片17相吻合的形状的连接部19形成于第1异型件2的顶端。该垫片17以紧压方式与连接部19连接。上述顶架22将垫片17固定于固定玻璃板或类似物的横向槽中,以便将通风框架1固定。只要上述连接部19通过垫片17紧压并固定,该连接部19可带有相对第1异型件2的顶端伸出的任何长度,并且具有任何形状。
顶架22或底架23的厚度与竖向架的厚度相对应,因此,如图4所示,与垫片17或间隔件18连接的连接部19也形成于端盖6处,如果需要,该端盖6与通风框架1中的每个端部连接。
顶架22或底架23通过借助螺钉,在其两端与竖向架沿竖向连接的方式,保持固定通风框架1的状态。于是,当通风框架1通过垫片17固定时,无需将垫片17保持在与通风框架1连接的程度。
如图3所示,沿厚度方向,垫片17的两侧的表面之间的间距,从通风框架1一侧朝向顶架22或底架23一侧减小。于是,该垫片17可与其内侧尺寸与最大厚度相对应的顶架22或底架23保持一致,另外上述垫片17可与其内侧尺寸与最小厚度相对应的顶架22或底架保持一致。
图4和5表示下述场合,在该场合,连接部19呈与间隔件18相对应的形状,该连接部19形成于第1异型件2的顶端。上述间隔件18也按照将连接部19紧压的方式与连接部19连接,上述顶架22通过将间隔件18固定于横向槽中而将通风框架1固定。
在图4和5中,连接部19呈在其两侧沿纵向开设有凹部的形状,一对间隔件18与连接部19固定。但是,上述间隔件18通过顶架22或底架23固定,该顶架22或底架23的内侧尺寸与位于其两个面之间的间距相对应。于是,同样在此场合,只要紧固件18处于其将连接部19紧压和固定的状态,连接部19可具有任何形状,间隔件18可具有任何形状。
当紧固件18具有如图所示的带平直表面的形状时,其两个表面具有不同间距的紧固件18相对具有不同内侧尺寸的顶架或底架23,与连接部19固定。但是,当紧固件18本身带有与垫片17类似的形状时,无需采用其两个表面具有不同间距的紧固件18,具有不同内侧尺寸的顶架22或底架23可仅仅与一个紧固件18配合。
图6~8B表示下述场合的实例,在该场合,通过底架23固定的固定部20形成于第2异型件3的底端。在这里,图中表示的是下述场合,即固定部20由按照沿厚度方向保持平行的方式设置的平行部形成,该固定部20通过具有特定厚度的底架23固定。在此场合,平行部相互按照一定间距间隔开,按照此间距,底架23或顶架22的内部相接触。
图9和10表示下述场合,在该场合,固定部21按照下述形状,形成于第1异型件2的顶端,该形状指其厚度从第1异型件2的顶端朝向顶架22一侧减小的形状。在此场合,上述固定部21带有与垫片17类似的形状。于是,固定部21可在不与垫片或紧固件18连接的情况下,与具有不同厚度的顶架22相嵌合。图10表示固定部21呈台阶状的场合。
图11A、11B和图12A、12B表示通风框架1的另一结构实例,该通风框架通过具有特定厚度的顶架22或底架23固定。在此场合,与图1~5的场合类似,横向部4相对室内侧明显倾斜,带有能够与通风孔4a对准的通风孔9a的开合板9设置于横向部4的底面侧,并且按照可按横向部4,沿纵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第1异型件2和第2异型件3上,同时过滤器10按照与横向部4的顶面侧重叠的方式形成,具有多个孔12a的固定部件12设置其上,并且以可拆卸的方式与横向部4连接。
按照该实例,横向部4相对水平状态立起,其朝向室内侧。于是,用于操作而移动开合板9的球形把手11通过不穿过室内侧面部3a,但是穿过横向部4的方式,与开合板9连接。图11A和12A表示通过顶架22固定的通风框架1,图11B和12B表示通过底架23固定的通风框架1。
按照本发明的第1~3方面,由于形成下述横向部,该横向部在具有室外侧面部的第1异型件和具有室内侧面部的第2异型件中的至少一个上具有通风孔,并且按照可通过第1异型件和第2异型件移动的方式支承开合板,该开合板用于将通风孔转换到打开状态和封闭状态,这样无需在室外侧面部和室内侧面部形成外侧空气引入孔,因此,不会对切断通风框架时的切断位置造成限制,可沿纵向,在任意位置切断通风框架。
通过在任意位置切断该通风框架,具有任意宽度的面板可与一种通风框架配合,使制造和编目控制得以简化,使成本降低。
此外,室外外侧空气引入孔设置于室外侧面部的底端,室内外侧空气引入孔设置于室内侧面部的顶端,这样在两个外侧空气引入孔之间产生高差,由此便获得下述效果,即即使在在雨水从室外外侧空气引入孔侵入的情况下,仍防止该雨水吹入。
按照本发明的第4方面,在相对设置的室外侧面部和室内侧面部的面上形成有滴水部,因此,可防止吹入雨水或水,该雨水或水的吹入是由于在室外侧面部的底端和第2异型件的底端之间形成空间而造成的,另外由于外侧空气引入孔之间的高差的作用,进一步增加了防止雨水吹入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的第5方面,过滤器按照与横向部重叠的方式设置,于是,可避免虫子侵入,避免灰尘侵入,而上述侵入是由于在室外侧面部的底端和第2异型件的底端之间形成空间,以及在室内侧面部的顶端和第1异型件的顶端之间形成空间造成的。
还有,固定过滤器的状态可通过采用横向部来保持,另外,特别是在过滤器设置于横向部的顶面侧上时,便通过室内侧上的外侧空气引入孔来更换该过滤器。
按照本发明的第6方面,通过在第1异型件的顶端,或第2异型件的底端,形成下述连接部,该连接部与垫片或紧固件连接,该垫片或紧固件借助顶架或底架固定,因此,多种具有不同厚度的顶架或底架可仅仅与一个通风框架配合。
按照本发明的第7方面,在第1异型件的顶端或第2异型件的底端形成有固定部,该固定部通过顶架或底架固定,并且其厚度从第1异型件的顶端或第2异型件的底端,朝向顶架或底架减小,因此,可在不其间设置垫片或紧固件的情况下,多种具有不同厚度的顶架或底架仅仅与一个通风框架配合。

Claims (13)

1.一种通风框架,其由具有室外侧面部的第1异型件和具有室内侧面部的第2异型件组合构成;
其特征在于:第1异型件和第2异型件这样装配在一起,使上述室外侧面部的底端设置于室内侧面部的底端的上方,在室外侧面部的底端和第2异型件的底端之间,以及在室内侧面部的顶端和第1异型件的顶端之间形成有间隙,在第1异型件和第2异型件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具有通风孔的横向部,一开合板以可运动的方式支承于该第1异型件和第2异型件中的至少一个上,该开合板用于将横向部的通风孔转换到打开状态和封闭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框架,其特征在于上述开合板包括通风孔,该通风孔能够与横向部中的通风孔对准,该开合板可沿横向部在纵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框架,其特征在于上述开合板可在纵向绕轴线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风框架,其特征在于若干滴水部形成于相对的室外侧面部和室内侧面部的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风框架,其特征在于若干滴水部形成于相对的室外侧面部和室内侧面部的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风框架,其特征在于按照与横向部叠置的方式设置有过滤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风框架,其特征在于按照与横向部叠置的方式设置有过滤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示的通风框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异型件的顶端或第2异型件的底端上形成有连接部,该连接部与通过顶架或底架固定的垫片或间隔件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风框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异型件的顶端或第2异型件的底端形成有连接部,该连接部与通过顶架或底架固定的垫片或间隔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风框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异型件的顶端或第2异型件的底端形成有连接部,该连接部与通过顶架或底架固定的垫片或间隔件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风框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异型件的顶端或第2异型件的底端形成有固定部,该固定部通过顶架或底架固定,并且其厚度从第1异型件的顶端朝向顶架一侧减小,或从第2异型件的底端朝向底架一侧减小。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风框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异型件的顶端或第2异型件的底端形成有固定部,该固定部通过顶架或底架固定,并且其厚度从第1异型件的顶端朝向顶架一侧减小,或从第2异型件的底端朝向底架一侧减小。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风框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异型件的顶端或第2异型件的底端形成有固定部,该固定部通过顶架或底架固定,并且其厚度从第1异型件的顶端朝向顶架一侧减小,或从第2异型件的底端朝向底架一侧减小。
CN 99121556 1999-05-11 1999-10-15 通风框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250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29456/1999 1999-05-11
JP11129456A JP2000320269A (ja) 1999-05-11 1999-05-11 換気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73318A CN1273318A (zh) 2000-11-15
CN1112501C true CN1112501C (zh) 2003-06-25

Family

ID=15009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99121556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2501C (zh) 1999-05-11 1999-10-15 通风框架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JP (1) JP2000320269A (zh)
CN (1) CN1112501C (zh)
BR (1) BR0000563A (zh)
HK (1) HK1031907A1 (zh)
SG (1) SG77267A1 (zh)
TW (1) TW4038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BO20020172A1 (it) * 2002-04-03 2003-10-03 Massimo Sensini Parete termoisolante esterna a doppio vetro
JP2013213358A (ja) * 2012-04-03 2013-10-17 Toshiharu Tanaka 下框部材、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た引戸及び引き違い窓
JP6158492B2 (ja) * 2012-09-20 2017-07-05 三和シヤッタ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気機構付きのドア装置
CN103017271B (zh) * 2012-11-28 2015-08-26 于向阳 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
CN103017272B (zh) * 2012-11-28 2015-08-26 于向阳 与窗户相结合立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
JP6775618B2 (ja) * 2019-01-31 2020-10-28 株式会社Lixil サッシ
JP7219684B2 (ja) * 2019-09-04 2023-02-08 Ykk Ap株式会社 建具
CN110607972A (zh) * 2019-10-10 2019-12-24 重庆特斯联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消防排烟装置以及消防排烟方法
JP7377537B2 (ja) 2020-04-13 2023-11-10 株式会社佐原 窓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0320269A (ja) 2000-11-21
TW403807B (en) 2000-09-01
CN1273318A (zh) 2000-11-15
HK1031907A1 (en) 2001-06-29
BR0000563A (pt) 2001-01-02
SG77267A1 (en) 2000-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501C (zh) 通风框架
CN1143993C (zh) 空调机的排气口装置
CN100339669C (zh) 酒冷藏柜的托架
US5941021A (en) Louver-type window and slat therefor
CN1229243C (zh) 用于汽车门的模制件连接结构
KR101484835B1 (ko) 이중창
CN1585850A (zh) 具有铰接部件的窗组件
KR20130115958A (ko) 창문용 밀폐장치
CN1891520A (zh) 密封结构
CN104471271A (zh) 冲击能量吸收体
CN1127641C (zh) 空气调节器
CN1417536A (zh) 空调机
CN1229561C (zh) 汽车侧面通风窗的调节装置
JP7045852B2 (ja) 二重サッシ
CN1740499A (zh) 具有内开窗及固定窗的窗
CN1178308A (zh) 窗式空调器的通风装置
CN205316629U (zh) 空调器及其室内机
CN201056945Y (zh) 一种平移推拉窗
CN1263237A (zh) 空调出风口结构
JP2002097867A (ja) ルーバー装置
CN209724174U (zh) 制作带有窗帘的隔墙用型材
JP2008156976A (ja) 窓障子装着型の換気装置
CN2630722Y (zh) 一种可调通风装置
CN219545210U (zh) 翻转调节机构
CN2851178Y (zh) 一种操作机构及带有该操作机构的集装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0625

Termination date: 2009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