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46508B - 干扰源识别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干扰源识别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46508B
CN111246508B CN201811440927.1A CN201811440927A CN111246508B CN 111246508 B CN111246508 B CN 111246508B CN 201811440927 A CN201811440927 A CN 201811440927A CN 111246508 B CN111246508 B CN 1112465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te
channel
interference
access poi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4092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46508A (zh
Inventor
丁律
吴俊�
史济源
尘福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44092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46508B/zh
Priority to PCT/CN2019/121122 priority patent/WO2020108506A1/zh
Priority to JP2021511632A priority patent/JP7147049B2/ja
Priority to EP19888694.7A priority patent/EP3820191A4/en
Publication of CN1112465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46508A/zh
Priority to US17/173,253 priority patent/US11909675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465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465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45Interference valu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82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admission control or hando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干扰源识别方法,包括:获取第一参数,第一参数包括第一接入点在预设时间段的同频干扰率,第二接入点在预设时间段的接收信道利用率和发送信道利用率,以及第二接入点在预设时间段接收第一站点发送的数据的接收帧率;在第一参数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况下,确定第一站点向第二接入点发送的数据对第一接入点构成同频干扰。通过在预设时间段获取第一接入点的同频干扰率、第二接入点的接收信道利用率、发送信道利用率以及第二接入点接收第一站点发送的数据的接收帧率,可以确定第二接入点覆盖范围内对第一接入点造成同频干扰的站点,从而可以对该站点进行处理,降低或者消除对第一接入点的同频干扰。

Description

干扰源识别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干扰源识别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同频干扰是指干扰信号的载频与有用信号的载频相同,干扰信号对接收有用信号的接收机造成的干扰。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由于频率资源有限,为了提高频率利用率,增加系统容量,通常采用频率复用技术,从而会在一定的区域内,存在多个使用同一频率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例如会议大厅、学生宿舍以及图书馆等场所,通常会部署多个使用同一频率的AP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站点(station,STA)在与所连接的目标AP进行通信时,可能会对与目标AP相邻的其他AP造成同频干扰,在其他AP出现同频干扰问题时,需要确定对AP构成同频干扰的干扰站点,进而才能对所述干扰站点进行处理,降低或者消除同频干扰。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干扰源识别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能够识别出对AP造成同频干扰的干扰源。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干扰源识别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参数,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第一接入点在预设时间段的同频干扰率、第二接入点在所述预设时间段的接收信道利用率、所述第二接入点在所述预设时间段的发送信道利用率,以及所述第二接入点在预设时间段接收第一站点发送的数据的接收帧率;
在所述第一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站点向所述第二接入点发送的数据对所述第一接入点构成同频干扰。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时间段包括一个或多个采样周期;
所述同频干扰率为所述第一接入点在所述采样周期接收干扰数据的时间与所述采样周期的比值;
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为所述第二接入点在所述采样周期接收有用数据的时间与所述采样周期的比值;
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为所述第二接入点在所述采样周期发送数据的时间与所述采样周期的比值;
所述接收帧率为所述第二接入点在所述采样周期接收所述第一站点发送的数据的帧率。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不相关、所述接收帧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所述接收帧率的接收帧率均值大于接收帧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站点向所述第二接入点发送的数据对所述第一接入点构成同频干扰,其中,所述接收帧率均值为所述一个或者多个采样周期采集到的接收帧率的平均值。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在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的第一相关系数大于第一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其中,所述第一相关系数包括皮尔森相关系数、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或肯德尔相关系数中的任意一种;
在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的第二相关系数小于第二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不相关;其中,所述第二相关系数包括皮尔森相关系数、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或肯德尔相关系数中的任意一种;
在所述接收帧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的第三相关系数大于第三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接收帧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其中,所述第三相关系数包括皮尔森相关系数、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或肯德尔相关系数中的任意一种。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三种中的任何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在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的第四相关系数小于第四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
在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的第五相关系数大于第五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同频干扰率和发送信道利用率不相关;
在所述接收帧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的第六相关系数小于第六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接收帧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
其中,所述第四相关系数、所述第五相关系数以及所述第六相关系数为时间翘曲距离。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四种中的任何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确定同频干扰率均值、同频干扰率峰值或同频干扰率占比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多个组成的第二参数,所述同频干扰率均值为所述预设时间段采集的多个同频干扰率的平均值;所述同频干扰率峰值为所述多个同频干扰率中的最大值;所述同频干扰率占比为所述多个同频干扰率中,大于所述同频干扰率均值的同频干扰率在所述多个同频干扰率中的比例;
在所述第二参数中每个参数满足各自的第二预设条件,且所述第一参数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站点向所述第二接入点发送的数据对所述第一接入点构成同频干扰,其中,
所述同频干扰率均值满足的预设条件包括:所述同频干扰率均值大于同频干扰率均值阈值;
所述同频干扰率峰值满足的预设条件包括:所述同频干扰率峰值大于同频干扰率峰值阈值;
所述同频干扰率占比满足的预设条件包括:所述同频干扰率占比大于同频干扰率占比阈值。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五种中的任何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获取第一参数包括:获取采集器采集的第一参数。
通过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干扰源识别方法,能够确定所述第二接入点覆盖范围内的站点发送的数据是否会对第一接入点造成同频干扰,在所述第二接入点覆盖范围内的站点发送的数据会对第一接入点造成同频干扰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确定所述第二接入点覆盖范围内对所述第一接入点造成同频干扰的干扰站点,从而可以对该站点进行处理,降低或者消除该站点对所述第一接入点的同频干扰。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干扰源识别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参数,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第一接入点在预设时间段的同频干扰率、第二接入点在所述预设时间段的接收信道利用率、所述第二接入点在所述预设时间段的发送信道利用率,以及所述第二接入点在预设时间段接收第一站点发送的数据的接收帧率;
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参数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站点向所述第二接入点发送的数据对所述第一接入点构成同频干扰。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时间段包括一个或多个采样周期;
所述同频干扰率为所述第一接入点在所述采样周期接收干扰数据的时间与所述采样周期的比值;
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为所述第二接入点在所述采样周期接收有用数据的时间与所述采样周期的比值;
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为所述第二接入点在所述采样周期发送数据的时间与所述采样周期的比值;
所述接收帧率为所述第二接入点在所述采样周期接收所述第一站点发送的数据的帧率。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在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不相关、所述接收帧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所述接收帧率的接收帧率均值大于接收帧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站点向所述第二接入点发送的数据对所述第一接入点构成同频干扰,其中,所述接收帧率均值为所述一个或者多个采样周期采集到的接收帧率的平均值。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在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的第一相关系数大于第一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其中,所述第一相关系数为皮尔森相关系数、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或肯德尔相关系数中任意一种;
在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的第二相关系数小于第二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不相关;其中,所述第二相关系数为皮尔森相关系数、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或肯德尔相关系数中任意一种;
在所述接收帧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的第三相关系数大于第三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接收帧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其中,所述第三相关系数为皮尔森相关系数、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或肯德尔相关系数中任意一种。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在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的第四相关系数小于第四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
在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的第五相关系数大于第五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同频干扰率和发送信道利用率不相关;
在所述接收帧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的第六相关系数小于第六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接收帧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
其中,所述第四相关系数、所述第五相关系数以及所述第六相关系数为时间翘曲距离。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确定同频干扰率均值、同频干扰率峰值或同频干扰率占比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多个组成的第二参数,所述同频干扰率均值为所述多个采样周期采集的多个同频干扰率的平均值;所述同频干扰率峰值为所述多个同频干扰率中的最大值;所述同频干扰率占比为所述多个同频干扰率中,大于所述同频干扰率均值的同频干扰率在所述多个同频干扰率中的比例;
在所述第二参数中每个参数满足各自的第二预设条件,且所述第一参数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站点向所述第二接入点发送的数据对所述第一接入点构成同频干扰,其中,
所述同频干扰率均值满足的预设条件包括:所述同频干扰率均值大于同频干扰率均值阈值;
所述同频干扰率峰值满足的预设条件包括:所述同频干扰率峰值大于同频干扰率峰值阈值;
所述同频干扰率占比满足的预设条件包括:所述同频干扰率占比大于同频干扰率占比阈值。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获取模块具体用于获取采集器采集的所述第一参数。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通信接口以及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指令,所述通信接口用于接收或者发送数据;其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时执行如上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非瞬态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非瞬态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方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入点互为隐藏节点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站点互为隐藏节点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干扰源识别方法的场景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扰源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干扰源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扰源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扰源识别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首先对涉及到同频干扰的通信场景进行介绍。
场景一:如图1所示,图1中,第一接入点AP1与第二接入点AP2使用相同的信道,由于距离或者其他因素,AP1与AP2之间不能直接通信,则可以将AP1称为AP2的隐藏节点,将AP2称为AP1的隐藏节点,即AP1与AP2之间互为隐藏节点。站点(station,STA)1位于AP1和AP2的重叠覆盖区域内,且AP1与AP2位于STA1的信号覆盖范围内,若STA1与AP2进行通信,在STA1向AP2发送信号时,STA1发送的信号同样会被AP1接收到,从而对AP1产生同频干扰。
场景二:如图2所示,图2中,STA2以及STA3均可以直接与第三接入点AP3进行数据传输,但是由于距离或其他因素,STA2与STA3之间不能直接通信,即STA2与STA3互为隐藏节点。若STA2与STA3同时向AP发送信号,由于AP不能同时处理两个信号,会导致AP无法对STA2与STA3发送的信号进行正确的解析,进而导致数据传输失败。
将上述图1中的场景称为AP互为隐藏节点场景,将上述图2中的场景称为STA互为隐藏节点场景。针对上述图2中描述的场景,可以采用请求发送/允许发送(request tosend/clear to send,RTS/CTS)方案解决STA互为隐藏节点的问题,具体的,继续以图2为例,在STA2需要向AP3发送数据时,STA2先向AP3发送一个RTS帧,RTS帧用于向AP3预约信道使用权,AP3在接收到RTS帧之后,向AP3覆盖区域内的STA发送一个答复所述RTS帧的CTS帧,STA2在接收到CTS帧之后,即可向AP3发送数据,而STA3等其他STA接收到该CTS帧之后则保持沉默,从而避免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STA同时向AP发送数据。
但是,上述AP互为隐藏节点的场景中,若同样采用RTS/CTS方案,当STA1需要与AP2进行通信时,STA1向AP2发送RTS帧,由于STA只能和一个AP进行通信,AP1会因为STA1发送的RTS帧的目的地址不匹配,将该RTS帧丢弃,从而AP1不会发送针对该RTS帧的CTS帧使AP1覆盖区域内的其他STA保持沉默,则AP1会同时接收到STA1发送的数据以及AP1覆盖区域内其他STA发送的数据,因此STA1向AP2发送的数据会对AP1造成同频干扰,RTS/CTS方案并不能解决AP互为隐藏节点场景中的同频干扰问题。在解决该场景中同频干扰问题时,需要首先识别出AP互为隐藏节点的场景,然后识别出干扰源STA,再对干扰源进行处理,例如强制干扰源STA切换频段或者对所述STA进行引导以使该STA接入不同信道的接入点等,消除同频干扰,提升网络性能。
为了解决识别上述AP互为隐藏节点的场景,然后识别干扰源STA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干扰源识别方法,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图3所示的网络对本申请提供的干扰源识别方法进行介绍,图3中,所述STA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table personal computer)、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移动上网装置(mobile internetdevice,MID)或可穿戴式设备(wearable device)等终端侧设备,本申请不限定所述STA的具体形式或类型,AP可以是无线路由器等可以组建无线局域网的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基于图3所示的网络,请参见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扰源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所述方法包括:
S110、获取第一参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第一接入点AP1在预设时间段的同频干扰率CCIAP1、所述第二接入点AP2在所述预设时间段的接收信道利用率RXAP2、所述AP2在所述预设时间段的发送信道利用率TXAP2以及所述AP2在所述预设时间段接收第一站点STA1发送的数据的接收帧率VSTA,其中,所述预设时间段包括一个或者多个采样周期,所述同频干扰率为所述AP1在一个所述采样周期内接收干扰数据的时间与所述采样周期的比值;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为所述AP2在一个所述采样周期内,接收有用数据的时间与所述采样周期的比值;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为所述AP2在一个所述采样周期内,发送数据的时间与所述采样周期的比值;所述接收帧率为所述AP2在一个采样周期内接收所述STA1发送的数据的接收速率。
举例来讲,若一个采样周期为10秒,预设时间段为50秒,在一个采样周期内,AP1接收有用数据占用的时间为4秒,发送数据占用的时间为2秒,接收干扰数据占用的时间为3秒,则所述AP1的同频干扰率为30%。所述AP2接收有用数据占用的时间为5秒,发送数据占用的时间为2秒,接收干扰数据占用的时间为1秒,则在这个采样周期内,AP2的接收信道利用率为50%,发送信道利用率为20%,同频干扰率为10%。若在该采样周期内,AP2接收到STA1以及STA2发送的数据,其中接收所述STA1发送的数据所占用的时间为2秒,共接收到STA1发送的2400帧数据,则在该采样周期内,所述AP2对应STA1的接收帧率为1200,也表示所述STA1在该采样周期内的发送帧率为1200。采集器每隔10秒采集一次所述AP1的同频干扰率、采集一次所述AP2的接收信道利用率、所述AP2的发送信道利用率以及所述AP2接收第一站点STA1发送的数据的接收帧率,在预设时间段内,采集器采集五次上述数据组成所述第一参数,干扰源识别设备每隔50秒获取一次采集器采集到的所述第一参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采集器可以位于AP中,每个AP中集成一个采集器;所述采集器也可以为单独的一台设备,与AP以及所述干扰源识别设备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连接,所述采集器还可以集成于所述干扰源识别设备中,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S120、在所述第一参数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站点向所述第二接入点发送的数据对所述第一接入点构成同频干扰。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条件包括:
预设条件一:所述AP1在预设时间段的同频干扰率CCIAP1与所述AP2在所述预设时间段的接收信道利用率RXAP2相关;
预设条件二:所述AP1在预设时间段的同频干扰率CCIAP1与所述AP2在所述预设时间段的发送信道利用率TXAP2不相关;
预设条件三:所述AP2在所述预设时间段接收STA1发送的数据的接收帧率VSTA与所述第二接入点AP2在所述预设时间段的接收信道利用率RXAP2相关;
预设条件四:所述AP2在所述预设时间段接收STA1发送的数据的接收帧率VSTA的接收帧率均值Vmean大于接收帧率阈值THsta,接收帧率均值Vmean为在所述预设时间段的多个采样周期采集的多个接收帧率的平均值。
在所述第一参数满足上述四个条件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站点向所述第二接入点发送的数据对所述第一接入点构成同频干扰。
本申请实施例中,确定两组数据之间是否相关可以通过计算两组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根据两组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是否满足阈值要求确定这两组数据之间是否相关,其中,用来确定两组数据之间是否相关的相关系数可以是皮尔森pearson相关系数、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系数、肯德尔kendall相关系数或时间翘曲距离四种系数中的任意一种,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其中,所述时间翘曲距离通过动态时间规整(dynamic timewarping,DTW)算法计算得到。
所述干扰源识别设备在获取所述第一参数之后,计算所述AP1在预设时间段的同频干扰率CCIAP1与所述AP2在预设时间段的接收信道利用率RXAP2之间的相关系数,以确定所述同频干扰率CCIAP1与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RXAP2之间是否相关;计算所述AP1在预设时间段的同频干扰率CCIAP1与所述AP2在所述预设时间段的发送信道利用率TXAP2之间的相关系数,以确定所述同频干扰率CCIAP1与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TXAP2之间是否不相关;计算所述AP2接收所述STA1发送的数据的接收帧率VSTA与所述AP2在预设时间段的接收信道利用率RXAP2之间的相关系数,以确定所述接收帧率VSTA与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RXAP2之间是否相关。
以相关系数为pearson相关系数,确定所述同频干扰率CCIAP1与所述信道利用率RXAP2之间是否相关为例,在干扰源识别设备获取所述第一参数之后,计算所述同频干扰率CCIAP1与接收信道利用率RXAP2两组数据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若这两组数据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大于第一阈值,则确定所述同频干扰率CCIAP1与接收信道利用率RXAP2之间相关,若这两组数据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则确定所述同频干扰率CCIAP1与接收信道利用率RXAP2之间不相关。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相关系数以及kendall相关系数三种系数都是绝对值大于一个预设阈值时,表示两组数据之间相关,而时间翘曲距离则是绝对值小于一个预设阈值时,表示两组数据之间相关,因此,在根据两组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确定两组数据之间是否相关时,选择计算的相关系数类型不同,确定两组数据之间是否相关所要满足的要求也不同,具体的,满足上述预设条件一、预设条件二以及预设条件三的要求包括:
在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的第一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于第一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其中,所述第一相关系数为皮尔森相关系数、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或肯德尔相关系数中任意一种;或者,在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的第四相关系数小于第四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所述第四相关系数为时间翘曲距离;
在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的第二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小于第二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不相关;其中,所述第二相关系数为皮尔森相关系数、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或肯德尔相关系数中任意一种;或者,在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的第五相关系数大于第五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同频干扰率和发送信道利用率不相关,所述第五相关系数为时间翘曲距离;
在所述接收帧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的第三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于第三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接收帧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其中,所述第三相关系数为皮尔森相关系数、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或肯德尔相关系数中任意一种;或者,在所述接收帧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的第六相关系数小于第六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接收帧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所述第六相关系数为时间翘曲距离;
其中,所述第一相关阈值、所述第二相关阈值以及所述第三相关阈值均为小于1的正实数,所述第二相关阈值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相关阈值,所述第二相关阈值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三相关阈值。所述第四相关阈值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五相关阈值,所述第六相关阈值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五相关阈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在计算两组数据的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相关系数或者kendall相关系数三种系数中的任意一种时,要求该两组数据中数据的个数必须一样,而所述DTW算法在计算两组数据之间的时间翘曲距离时,不要求两组数据中数据个数完全一致,因此,所述干扰源识别设备在获取所述第一参数之后,首先获取参与计算的两组数据中每组数据的数据个数,若该两组数据中数据个数相同,则所述相关系数可以为皮尔森pearson相关系数、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系数、肯德尔kendall相关系数或时间翘曲距离四种系数类型中的任意一种;若该两组数据中数据的个数不同,则所述相关系数为时间翘曲距离。
举例来讲,如果所述干扰源识别设备确定所述同频干扰源CCIAP1以及接收信道利用率RXAP2中包括的数据个数相同,则可以计算所述同频干扰源CCIAP1与接收信道利用率RXAP2之间的如下任意一个相关系数: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相关系数、kendall相关系数或时间翘曲距离,进而确定所述同频干扰源CCIAP1与接收信道利用率RXAP2之间是否相关。如果所述干扰源识别设备确定所述同频干扰源CCIAP1以及接收信道利用率RXAP2中包括的数据个数不一样,则只能计算所述同频干扰源CCIAP1与接收信道利用率RXAP2之间的时间翘曲距离,根据时间翘曲距离确定所述同频干扰源CCIAP1与接收信道利用率RXAP2之间是否相关。
可以理解,由于所述DTW算法在计算两组数据的时间翘曲距离时,不要求两组数据中数据个数完全一致,为了避免所述干扰源识别设备每次都需要判断参与计算相关系数的两组数据的个数是否一样,减少所述干扰源识别设备的计算量,提高计算效率,可以将相关系数都设置为时间翘曲距离,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对图1场景的描述,所述STA1对所述AP1构成同频干扰时,所述AP2是所述AP1的隐藏节点,且所述STA1在向所述AP2发送数据,即在确定所述STA1向所述AP2发送的数据对所述AP1构成同频干扰时,可以先确定所述AP2是所述AP1的隐藏节点,再确定所述STA1向所述AP2发送的数据对所述AP1构成同频干扰,则如图5所示,所述步骤S120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201、在所述同频干扰率与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且所述同频干扰率与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不相关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接收帧率均值以及所述接收帧率与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
所述干扰源识别设备在获取所述第一参数之后,先计算所述同频干扰率与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所述同频干扰率与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之间的相关系数。若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的第一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于第一相关阈值,或者,若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的第四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小于第四相关阈值,则确定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即所述AP2接收的数据会对所述AP1产生同频干扰。若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的第二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小于第二相关阈值,或者,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的第五相关系数大于第五相关阈值,则确定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不相关,即所述AP2发送的数据对所述AP1没有产生干扰。因为AP2发送的数据对所述AP1没有产生同频干扰,表明所述AP2与所述AP1之间不能直接进行通信,AP2接收的数据会对所述AP1产生同频干扰,表明所述AP2覆盖区域范围内与所述AP2进行通信的STA发送的数据会对所述AP1产生同频干扰,即所述AP2是所述AP1的隐藏节点。
在确定所述AP2是所述AP1的隐藏节点后,计算所述预设时间段内多个采集周期采集的接收帧率对应的接收帧率均值,以及所述接收帧率与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在所述接收帧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的第三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于第三相关阈值,或者,所述接收帧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的第六相关系数小于第六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接收帧率与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在所述接收帧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的第三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小于或者等于第三相关阈值,或者,所述接收帧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的第六相关系数大于或者等于第六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接收帧率与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不相关。其中,所述接收帧率均值可以是所述多个接收帧率的算数平均值、几何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中的任意一种,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S1202、在所述接收帧率均值大于接收帧率阈值且所述接收帧率与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的情况下,确定所述STA1向所述AP2发送的数据对所述AP1构成同频干扰。
在确定所述接收帧率平均值Vmean以及所述接收帧率与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是否相关之后,若所述Vmean大于接收帧率阈值THsta,且所述接收帧率与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则说明所述AP2覆盖区域范围内的STA1向所述AP2发送的数据对所述AP1产生同频干扰,将所述STA1作为所述AP1的同频干扰源。
通过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干扰源识别方法,能够通过获取所述第一接入点在预设时间段的同频干扰率,所述第二接入点在预设时间段的接收信道利用率、所述第二接入点在预设时间段的发送信道利用率,以及所述第二接入点在预设时间段接收第一站点发送的数据的接收帧率,确定所述第二接入点覆盖范围内的站点发送的数据是否会对第一接入点造成同频干扰,在所述第二接入点覆盖范围内的站点发送的数据会对第一接入点造成同频干扰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确定所述第二接入点覆盖范围内对所述第一接入点造成同频干扰的干扰站点,从而可以对该站点进行处理,降低或者消除该站点对所述第一接入点的同频干扰。
可选地,在获取预设时间段内多个采样周期采集的所述AP1的多个同频干扰率CCIAP1={C1,C2,……Ci}之后,可以根据所述多个同频干扰率计算得到同频干扰率均值CCImean、同频干扰率峰值CCImax或者同频干扰率占比CCIpro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多个,其中,所述CCImean为所述预设时间段内所述多个同频干扰率的平均值;所述CCImax为所述预设时间段内所述多个同频干扰率的最大值;所述CCIpro为所述预设时间段内所述多个同频干扰率中,大于所述同频干扰率均值的同频干扰率在所述多个同频干扰率中的比例;所述CCImean可以是所述多个同频干扰率的算术平均值、几何平均值或者加权平均值中的任意一种,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算术平均值为例进行说明,例如,所述CCIAP1={35%,28%,41%,25%,26%},则所述CCImean=31%,所述CCImax=41%,所述CCIpro=40%。
在根据所述AP1的所述多个同频干扰率CCIAP1={C1,C2,……Ci}得到所述CCImean、CCImax或者所述CCIpro中的任意一个数据或者多个数据之后,将所述CCImean、CCImax或者所述CCIpro中任意一个数据或者多个数据作为第二参数。上述步骤S1201中,除需满足所述同频干扰率与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且所述同频干扰率与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不相关之外,还需所述第二参数中的每个参数满足各自对应的预设条件,才能确定所述AP2是所述AP1的隐藏节点,进而确定所述接收帧率与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是否相关,其中:
所述CCImean需要满足的预设条件为CCImean大于同频干扰率均值阈值THmean
所述CCImax需要满足的预设条件为CCImax大于同频干扰率峰值阈值THmax
所述CCIpro需要满足的预设条件为CCIpro大于同频干扰率占比阈值THpro
可选地,上述步骤S1201中,在所述同频干扰率与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且所述同频干扰率与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不相关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所述预设时间段内多个采样周期采集到的多个接收帧率VSTA={V1,V2,……Vi}计算得到接收帧率峰值Vmax或所述接收帧率占比Vpro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多个,其中,所述接收帧率峰值Vmax为所述多个接收帧率中的最大值;所述接收帧率占比Vpro为所述多个接收帧率中,大于所述接收帧率均值Vmean的接收帧率在所述多个接收帧率中的比例。其中,所述Vmean可以是所述多个同频干扰率的算术平均值、几何平均值或者加权平均值中的任意一种,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算术平均值为例进行说明,例如,所述VSTA={1200,1000,1100,1250,1050},则所述Vmean=1120,所述Vmax=1250,所述Vpro=40%。
在根据所述接收帧率VSTA={V1,V2,……Vi}得到所述Vmax或所述Vpro中的任意一个数据或者多个数据之后,将所述Vmax或所述Vpro中的任意一个数据或者多个数据作为第三参数,在上述步骤S1202,确定所述STA1向所述AP2发送的数据对所述AP1构成同频干扰时,除需满足所述接收帧率均值Vmean大于所述接收帧率阈值THsta以及所述接收帧率与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之外,还需要所述第三参数中的每个参数满足各自对应的预设条件,其中,
所述Vmax需要满足的预设条件为所述Vmax大于接收帧率峰值阈值;
所述Vpro需要满足的预设条件为所述Vpro大于接收帧率占比阈值。
上述实施例中,是以AP2覆盖范围内的STA1为例,说明在确定所述AP2为所述AP1的隐藏节点之后,如何确定所述AP2覆盖范围内的STA1向所述AP2发送数据时对所述AP1构成同频干扰。根据相同的方法,所述干扰源识别设备可以获取所述AP2覆盖范围内除所述STA1之外的其他任意一个STA的发送帧率(即所述AP2接收该STA发送的数据的接收帧率),确定所述AP2覆盖范围内任意一个STA向所述AP2发送的数据是否对所述AP1的构成同频干扰,从而找出所述AP2覆盖范围内所有对所述AP1产生同频干扰的STA。
可以理解,根据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方法,所述干扰源识别设备还可以获取如图3中AP3等接入点的发送信道利用率与接收信道利用率等参数,确定所述AP3等其他接入点是否为所述AP1的隐藏节点,进而确定所述AP1的多个隐藏节点以及每个隐藏节点下对所述AP1造成同频干扰的STA。
根据上述实施例中介绍的干扰源识别方法,下面通过具体事例对所述干扰源识别的方法进行阐述。
继续以图3所述的网络进行说明,若所述采集周期为5秒,所述预设时间段为25秒,即所述干扰源识别设备每隔25秒从所述采集器获取一次所述第一参数。在某一时刻,所述干扰源识别设备获取到的所述AP1的多个同频干扰率CCIAP1={20%,22%,23%,21%,24%},所述AP2的多个接收信道利用率RXAP2={40%,46%,47%,43%,49%}、所述AP2的多个发送信道利用率TXAP2={30%,36%,18%,31%,19%}以及所述AP2的多个接收帧率VSTA={1000,1400,1450,1250,1500}。
获取上述第一参数之后,由于所述CCIAP1、RXAP2以及TXAP2中的数据个数都为5个,则相关系数可以为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相关系数、kendall相关系数或时间翘曲距离中的任意一种,本申请实施例中均以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为例进行说明,其中,所述第一相关阈值为0.7,所述第二相关阈值为0.3,所述第三相关阈值为0.7,所述接收帧率阈值THsta=1000。pearson相关系数的定义为:两个变量(X,Y)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ρ(X,Y)为两个变量之间的协方差cov(X,Y)与两个连续变量的标准差乘积的比值,即
Figure GDA0001902159520000111
其中,E(X)表示变量X的数学期望,E(Y)表示变量Y的数学期望,E(XY)表示XY的数学期望,σX表示变量X的标准差,σY表示变量Y的标准差。
对应到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同频干扰率与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之间的相关系数P1(CCIAP1,RXAP2)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GDA0001902159520000112
其中,E(CCIAP1)表示变量CCIAP1中五个同频干扰率的数学期望,E(RXAP2)表示变量RXAP2中五个接收通道利用率的数学期望,E(CCIAP1RXAP2)表示CCIAP1RXAP2的数学期望,σCCIAP1表示变量CCIAP1的标准差,σRXAP2表示变量RXAP2的标准差。
所述同频干扰率与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之间的相关系数P2(CCIAP1,TXAP2)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GDA0001902159520000121
其中,E(TXAP2)表示变量TXAP2中五个接收通道利用率的数学期望,E(CCIAP1TXAP2)表示CCIAP1TXAP2的数学期望,σTXAP2表示变量TXAP2的标准差。
所述接收帧率与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之间的相关系数P3(VSTA,RXAP2)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GDA0001902159520000122
其中,E(VSTA)表示变量VSTA中五个接收帧率的数学期望,E(VSTA RXAP2)表示VSTARXAP2的数学期望,σVSTA表示变量VSTA的标准差。
根据上述公式1至公式3,计算得到P1(CCIAP1,RXAP2)=0.9841,P2(CCIAP1,TXAP2)=0.2562,P3(VSTA,RXAP2)=0.9343,在预设时间段内所述接收帧率均值为1320。由于P1(CCIAP1,RXAP2)大于所述第一相关阈值为0.7,P2(CCIAP1,TXAP2)小于所述第二相关阈值0.3,P3(VSTA,RXAP2)大于所述第三相关阈值为0.7,所述接收帧率均值大于所述接收帧率阈值,即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不相关、所述接收帧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所述接收帧率的接收帧率均值大于接收帧率阈值,因此确定所述STA1向所述AP2发送的数据对所述AP1构成同频干扰。
结合上文图1-图5所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下面介绍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相关装置。请参见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扰源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600包括获取模块602和处理模块604。其中,处理模块604可用于对干扰源识别装置600的动作进行控制和管理。例如,处理模块604用于执行图4中的步骤S120或图5中的步骤S1201、步骤S1202,和/或用于执行本申请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技术的其他内容。获取模块602用于与其他模块或设备进行通信,例如,获取模块602用于执行图4中的步骤S110,和/或用于执行本申请中所描述的技术的其他内容。
可选地,该干扰源识别装置600还可包括存储模块606。该存储模块606用于存储干扰源识别装置600的程序代码和数据,例如存储用于干扰源识别的程序代码。处理模块604用于调用该存储模块606中的程序代码以实现如上图4或图5所述实施例中的以干扰源识别装置为执行主体的实施步骤,和/或用于执行本申请中所描述的技术的其他内容步骤。
其中,处理模块604可以是处理器或控制器,例如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所述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获取模块602可以是通信接口、收发器、收发电路等,其中,通信接口是统称,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例如通信模块与处理模块之间的接口、干扰源识别装置与用户设备之间的接口等。存储模块606可以是存储器,或者其他用于提供存储功能的服务或模块。
请参见图7,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扰源识别设备700,所述干扰源识别设备700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701、通信接口702和存储器703,处理器701、通信接口702和存储器703可通过总线704互相连接。其中:
处理器701可以由一个或者多个通用处理器构成,例如CPU。处理器可用于运行相关的程序代码实现上述处理模块的功能。具体的,处理器701可用于运行存储器703中的相关程序代码以执行图4中的步骤S120或图5中步骤S1201、步骤S1202,和/或用于执行本申请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技术的其他内容。
通信接口702可以为有线接口(例如以太网接口)或无线接口(例如蜂窝网络接口或使用无线局域网接口),用于与其他模块或设备进行通信。例如,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接口702具体可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参数等。
存储器703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存储器703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存储器可用于存储一组程序代码和数据,以便于处理器调用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代码和数据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通信模块和/或处理模块的功能,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图4或图5仅仅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实际应用中,干扰源识别设备还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部件,这里不作限制。关于本申请实施例中未示出或未描述的内容,可参见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阐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非瞬态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非瞬态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处理器上运行时,执行图4中步骤S110、S120、或图5中步骤S1201、步骤S1202,和/或用于执行本申请方法实施例中所述故障分析设备所执行的其它步骤。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公开内容所描述的方法或者算法的步骤可以硬件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是由处理器执行软件指令的方式来实现。软件指令可以由相应的软件模块组成,软件模块可以被存放于RAM、闪存、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ROM,EPROM)、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寄存器、硬盘、移动硬盘、只读光盘(CD-ROM)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ASIC中。另外,该ASIC可以位于计算设备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计算设备中。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Claims (16)

1.一种干扰源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第一参数,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第一接入点在预设时间段的同频干扰率、第二接入点在所述预设时间段的接收信道利用率、所述第二接入点在所述预设时间段的发送信道利用率,以及所述第二接入点在预设时间段接收第一站点发送的数据的接收帧率;
在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不相关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二接入点覆盖区域范围内与所述第二接入点进行通信的STA发送的数据会对所述第一接入点产生同频干扰;
在所述第一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站点向所述第二接入点发送的数据对所述第一接入点构成同频干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时间段包括一个或多个采样周期;
所述同频干扰率为所述第一接入点在所述采样周期接收干扰数据的时间与所述采样周期的比值;
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为所述第二接入点在所述采样周期接收有用数据的时间与所述采样周期的比值;
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为所述第二接入点在所述采样周期发送数据的时间与所述采样周期的比值;
所述接收帧率为所述第二接入点在所述采样周期接收所述第一站点发送的数据的帧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不相关、所述接收帧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所述接收帧率的接收帧率均值大于接收帧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站点向所述第二接入点发送的数据对所述第一接入点构成同频干扰,其中,所述接收帧率均值为所述一个或者多个采样周期采集到的接收帧率的平均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的第一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于第一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其中,所述第一相关系数包括皮尔森相关系数、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或肯德尔相关系数中的任意一种;
在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的第二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小于第二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不相关;其中,所述第二相关系数包括皮尔森相关系数、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或肯德尔相关系数中的任意一种;
在所述接收帧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的第三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于第三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接收帧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其中,所述第三相关系数包括皮尔森相关系数、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或肯德尔相关系数中的任意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的第四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小于第四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
在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的第五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于第五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同频干扰率和发送信道利用率不相关;
在所述接收帧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的第六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小于第六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接收帧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
其中,所述第四相关系数、所述第五相关系数以及所述第六相关系数为时间翘曲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确定同频干扰率均值、同频干扰率峰值或同频干扰率占比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多个组成的第二参数,所述同频干扰率均值为所述预设时间段采集的多个同频干扰率的平均值;所述同频干扰率峰值为所述多个同频干扰率中的最大值;所述同频干扰率占比为所述多个同频干扰率中,大于所述同频干扰率均值的同频干扰率在所述多个同频干扰率中的比例;
在所述第二参数中每个参数满足各自的第二预设条件,且所述第一参数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站点向所述第二接入点发送的数据对所述第一接入点构成同频干扰,其中,
所述同频干扰率均值满足的第二预设条件包括:所述同频干扰率均值大于同频干扰率均值阈值;
所述同频干扰率峰值满足的第二预设条件包括:所述同频干扰率峰值大于同频干扰率峰值阈值;
所述同频干扰率占比满足的第二预设条件包括:所述同频干扰率占比大于同频干扰率占比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第一参数包括:
获取采集器采集的所述第一参数。
8.一种干扰源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参数,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第一接入点在预设时间段的同频干扰率、第二接入点在所述预设时间段的接收信道利用率、所述第二接入点在所述预设时间段的发送信道利用率,以及所述第二接入点在预设时间段接收第一站点发送的数据的接收帧率;
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不相关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二接入点覆盖区域范围内与所述第二接入点进行通信的STA发送的数据会对所述第一接入点产生同频干扰;
在所述第一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站点向所述第二接入点发送的数据对所述第一接入点构成同频干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时间段包括一个或多个采样周期;
所述同频干扰率为所述第一接入点在所述采样周期接收干扰数据的时间与所述采样周期的比值;
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为所述第二接入点在所述采样周期接收有用数据的时间与所述采样周期的比值;
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为所述第二接入点在所述采样周期发送数据的时间与所述采样周期的比值;
所述接收帧率为所述第二接入点在所述采样周期接收所述第一站点发送的数据的帧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在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不相关、所述接收帧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所述接收帧率的接收帧率均值大于接收帧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站点向所述第二接入点发送的数据对所述第一接入点构成同频干扰,其中,所述接收帧率均值为所述一个或者多个采样周期采集到的接收帧率的平均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在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的第一相关系数大于第一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其中,所述第一相关系数包括皮尔森相关系数、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或肯德尔相关系数中的任意一种;
在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的第二相关系数小于第二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不相关;其中,所述第二相关系数包括皮尔森相关系数、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或肯德尔相关系数中的任意一种;
在所述接收帧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的第三相关系数大于第三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接收帧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其中,所述第三相关系数包括皮尔森相关系数、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或肯德尔相关系数中的任意一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在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的第四相关系数小于第四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
在所述同频干扰率和所述发送信道利用率的第五相关系数大于第五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同频干扰率和发送信道利用率不相关;
在所述接收帧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的第六相关系数小于第六相关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接收帧率和所述接收信道利用率相关;
其中,所述第四相关系数、所述第五相关系数以及所述第六相关系数为时间翘曲距离。
13.根据权利要求8至12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确定同频干扰率均值、同频干扰率峰值或同频干扰率占比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多个组成的第二参数,所述同频干扰率均值为所述预设时间段采集的多个同频干扰率的平均值;所述同频干扰率峰值为所述多个同频干扰率中的最大值;所述同频干扰率占比为所述多个同频干扰率中,大于所述同频干扰率均值的同频干扰率在所述多个同频干扰率中的比例;
在所述第二参数中每个参数满足各自的第二预设条件,且所述第一参数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站点向所述第二接入点发送的数据对所述第一接入点构成同频干扰,其中,
所述同频干扰率均值满足的预设条件包括:所述同频干扰率均值大于同频干扰率均值阈值;
所述同频干扰率峰值满足的预设条件包括:所述同频干扰率峰值大于同频干扰率峰值阈值;
所述同频干扰率占比满足的预设条件包括:所述同频干扰率占比大于同频干扰率占比阈值。
14.根据权利要求8至12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具体用于获取采集器采集的所述第一参数。
15.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通信接口以及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指令,所述通信接口用于接收或者发送数据;其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6.一种非瞬态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非瞬态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811440927.1A 2018-11-28 2018-11-28 干扰源识别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ctive CN1112465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40927.1A CN111246508B (zh) 2018-11-28 2018-11-28 干扰源识别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PCT/CN2019/121122 WO2020108506A1 (zh) 2018-11-28 2019-11-27 干扰源识别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JP2021511632A JP7147049B2 (ja) 2018-11-28 2019-11-27 干渉源識別方法、関連デバイス、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記憶媒体
EP19888694.7A EP3820191A4 (en) 2018-11-28 2019-11-27 PROCEDURE FOR IDENTIFYING SOURCES OF INTERFERENCE, ASSOCIATED DEVIC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US17/173,253 US11909675B2 (en) 2018-11-28 2021-02-11 Interference source identification method, related devic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40927.1A CN111246508B (zh) 2018-11-28 2018-11-28 干扰源识别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46508A CN111246508A (zh) 2020-06-05
CN111246508B true CN111246508B (zh) 2022-05-13

Family

ID=70853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40927.1A Active CN111246508B (zh) 2018-11-28 2018-11-28 干扰源识别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09675B2 (zh)
EP (1) EP3820191A4 (zh)
JP (1) JP7147049B2 (zh)
CN (1) CN111246508B (zh)
WO (1) WO20201085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860064A1 (en) * 2020-01-31 2021-08-04 Robert Bosch GmbH Method for operating a first network device, first network devi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15428513A (zh) * 2020-04-15 2022-12-02 艾斯康实验室公司 无线网络多点关联性和多路径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07798B1 (en) * 2000-03-31 2004-03-16 Ensemble Communication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co-channel interference in a frame-synchroniz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697624A (zh) * 2009-10-30 2010-04-21 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 一种同频干扰检测方法、装置及接入点设备
CN102098787A (zh) * 2009-12-10 2011-06-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共享用户的选择与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02684737A (zh) * 2011-03-10 2012-09-19 北京化工大学 基于并行干扰抵消算法的多用户扩频电台实现方法
CN105792222A (zh) * 2014-12-23 2016-07-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同频干扰的消除方法、探测方法以及装置和基站
CN108184272A (zh) * 2018-01-12 2018-06-19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处理的方法、干扰处理装置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8243424A (zh) * 2016-12-23 2018-07-0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一种问题小区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35891A (ja) * 2004-11-09 2006-05-25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通信方法
US8737925B2 (en) * 2011-03-10 2014-05-27 Comtech Ef Data Corp. Method for the control of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ink for mitigating adjacent satellite interference
US8976702B2 (en) * 2012-02-07 2015-03-10 Cisco Technology, Inc. Co-channel utilization estimation
JP5899149B2 (ja) 2013-04-02 2016-04-06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及びユーザ端末
US9635687B2 (en) * 2013-11-20 2017-04-25 Electronics &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frame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the same
JP6200802B2 (ja) * 2013-12-25 2017-09-2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3702343B (zh) * 2013-12-30 2017-06-06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同频干扰小区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3945429B (zh) * 2014-04-17 2017-10-27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同频干扰源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JP6165348B2 (ja) * 2014-09-05 2017-07-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干渉識別装置、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干渉識別方法
US10602545B2 (en) * 2016-07-26 2020-03-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operative hidden node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07798B1 (en) * 2000-03-31 2004-03-16 Ensemble Communication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co-channel interference in a frame-synchroniz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697624A (zh) * 2009-10-30 2010-04-21 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 一种同频干扰检测方法、装置及接入点设备
CN102098787A (zh) * 2009-12-10 2011-06-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共享用户的选择与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02684737A (zh) * 2011-03-10 2012-09-19 北京化工大学 基于并行干扰抵消算法的多用户扩频电台实现方法
CN105792222A (zh) * 2014-12-23 2016-07-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同频干扰的消除方法、探测方法以及装置和基站
CN108243424A (zh) * 2016-12-23 2018-07-0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一种问题小区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8184272A (zh) * 2018-01-12 2018-06-19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处理的方法、干扰处理装置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167907A1 (en) 2021-06-03
EP3820191A1 (en) 2021-05-12
CN111246508A (zh) 2020-06-05
US11909675B2 (en) 2024-02-20
WO2020108506A1 (zh) 2020-06-04
JP2021535686A (ja) 2021-12-16
JP7147049B2 (ja) 2022-10-04
EP3820191A4 (en) 2021-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3369B (zh) 用於wi-fi halow網路與低速無線個人區域網路(lr-wpan)之共存的網路系統及網路裝置
US10009893B2 (en) Data transmission scheduling method, a data scheduling device and a data transmission scheduling system
US20070270102A1 (en) 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of a clear channel assessment (CCA) threshold
US11909675B2 (en) Interference source identification method, related devic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Kim et al. Centralized random backoff for collision resolution in Wi-Fi networks
US11871337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ime domain channel representation information for Wi-Fi sensing
JP6474699B2 (ja) 無線環境推定方法、無線環境推定装置および無線環境推定プログラム
Mukhopadhyay et 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n acknowledgment-aware asynchronous MPR MAC protocol for distributed WLANs
CN112601249B (zh) 干扰源识别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Hu et al. Slotted Aloha for cognitive radio users and its tagged user analysis
Lei et al. Modelling and analysing medium access delay for differentiated services in IEEE 802.11 s wireless mesh networks
WO2017004994A1 (zh) 空闲信道评估方法和装置
CN113796050B (zh) 网关选择方法
Gau Modeling the slotted nonpersistent CSMA protocol for wireless access networks with multiple packet reception
KR101669195B1 (ko) 인지 무선 네트워크에서 협력적 스펙트럼 센싱을 위한 피드백 전송 방법
WO2022001650A1 (zh) 干扰协同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3596924B (zh) 一种面向无线网络的周期性时隙分配方法
CN114785648B (zh) 一种低复杂度免授权大规模多址接入方法、系统及设备
US20240085551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otion detection using sensing transmission clusters
US20230247455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ynamic time domain channel representations
TW201840143A (zh) 使用者分群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基地台
Jang et al. Statistical estimation of the number of contending station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 multi-round contention resolution scheme
Caetano et al. A Fast-and-Fair Collision Resolution Protocol Tailored for Ad Hoc Wireless Networks.
KR101465747B1 (ko) 전파인지네트워크의 최적 채널 검출 방법
CN107210847B (zh) 一种信道竞争方法及相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