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44654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44654A
CN111244654A CN201911178609.7A CN201911178609A CN111244654A CN 111244654 A CN111244654 A CN 111244654A CN 201911178609 A CN201911178609 A CN 201911178609A CN 111244654 A CN111244654 A CN 1112446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movable housing
movable
connector
arrang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7860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塩田英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rformance Of Actors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rformance Of Actor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rformance Of Actors filed Critical Performance Of Actors
Publication of CN1112446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446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01R13/631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91Coupling devices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or self alig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2Resilient sockets forked sockets having two le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28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using meander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5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onsisting of at least two resilient arms contacting the same counter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01R13/41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by frictional grip in grommet, panel or ba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容易防止在可动壳体相对于固定壳体的可动区域产生偏差以及因漏电起痕等发生短路的连接器。在连接器(10)中,固定壳体(30)具有在多个信号端子(50)的排列方向(X)延伸的第一侧壁(30A、30B)和在排列垂直方向(Y)延伸的第二侧壁(30C、30D),各信号端子(50)架设在第一侧壁(30A、30B)与可动壳体(14)之间,各电源端子(70)架设在第二侧壁(30C、30D)与可动壳体(14)之间。即,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30A、30B)以及第二侧壁(30C、30D)与可动壳体(14)之间分别架设有端子(50、70),信号端子(50)和电源端子(70)分开架设于第一侧壁(30A、30B)与可动壳体(14)之间及第二侧壁(30C、30D)与可动壳体(14)之间。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更具体地,涉及具有信号端子和电源端子并且可动壳体相对于固定壳体可相对移动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特开2017-120696号公报记载的浮动连接器装置具有:固定壳体,固定于基板上;可动壳体,相对于该固定壳体可动;以及触点组,一端部成排固定于上述基板,另一端部成排固定于可动壳体的长边方向。固定壳体呈框状并具有长贯通孔,所述框状具有沿其长边方向延伸的一对长壁和连接一对长壁的两端部的一对短壁。可动壳体具有位于固定壳体外侧的外侧部和从外侧部向长贯通孔内延伸的内侧部。触点组由沿可动壳体的长边方向排列的多个插头触点(信号触点)和相对于多个信号触点配置在可动壳体的长边方向两侧的宽插头触点(电源触点)构成。
大多信号触点和电源触点具有:尾部,安装于基板;固定部,支撑于固定壳体;U字状部,支撑于形成在可动壳体的外侧部的触点支撑槽;以及弹性变形部,呈未支撑于任一槽的自由状态。弹性变形部利用自身弹性,使得可动壳体能够向基板方向下沉,并在下沉的状态下,能够向长边方向、与该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以及掀动方向进行弹性移动。由此,不仅使可动侧壳体向基板平行方向的可动区域增大,而且使压入方向的可动区域增大。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大多信号触点及电源触点都架设在固定壳体的长壁与可动壳体之间。在该结构中,认为例如由于各触点的尺寸误差或组装误差等,导致在固定壳体的短壁与可动壳体的距离上产生偏差。如果产生这样的偏差,则造成可动壳体相对于固定壳体的可动区域产生偏离。
另外,近年来随着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要求安装在电路基板上的连接器小型化,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大多信号触点及电源触点都架设在固定壳体的长壁与可动壳体的长边侧面之间。在这种结构中,如果要使固定壳体和可动壳体在长边方向(各触点的排列方向)上小型化,则由于信号触点与电源触点过于接近,因此有可能因漏电起痕等而短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得到容易地防止可动壳体相对于固定壳体的可动区域产生偏离以及因漏电起痕等而发生短路的连接器。
本公开的第一方式的连接器包括:固定壳体,载置于基板;可动壳体,配置为相对于所述固定壳体能够相对移动,嵌合连接对象物;多个信号端子,架设在所述固定壳体与所述可动壳体之间,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嵌合方向垂直的排列方向上排列;以及电源端子,架设在所述固定壳体与所述可动壳体之间,所述固定壳体具有:第一侧壁,在所述排列方向上延伸;以及第二侧壁,在与所述嵌合方向及所述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所述多个信号端子具有:第一连接部,保持在所述第一侧壁且固定于所述基板;第一接触部,保持在所述可动壳体且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电连接;以及第一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并能够发生弹性变形,所述电源端子具有:第二连接部,保持在所述第二侧壁且固定于所述基板;第二接触部,保持在所述可动壳体且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电连接;以及第二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并能够发生弹性变形。
在第一方式的连接器中,多个信号端子及电源端子架设在固定壳体与可动壳体之间,通过各信号端子所具有的第一弹性部和电源端子所具有的第二弹性部发生弹性变形,允许可动壳体相对于固定壳体的相对移动。
另外,在该连接器中,固定壳体具有在多个信号端子的排列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侧壁和在与连接对象物的嵌合方向上以及上述排列方向垂直的排列垂直方向上延伸的第二侧壁,多个信号端子架设在上述第一侧壁与可动壳体之间,电源端子架设在上述第二侧壁与可动壳体之间。也就是说,由于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与可动壳体之间分别架设有端子,因而能够通过多个信号端子以及电源端子,从上述两个方向相互矫正在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与可动壳体之间产生的距离偏差。由此,容易防止在可动壳体相对于固定壳体的可动区域上产生偏离。
而且,在该连接器中,多个信号端子和电源端子分开架设在第一侧壁与可动壳体之间、以及第二侧壁与可动壳体之间。由此,即使在使固定壳体和可动壳体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小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多个信号端子和电源端子不会过于接近。其结果是,容易防止因漏电起痕等引起的短路发生。
对于本公开的第二方式的连接器,在第一方式中,所述第二侧壁相对于所述可动壳体分别配置于所述排列方向的两侧,在各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可动壳体之间分别架设有所述电源端子。
在第二方式的连接器中,由于上述结构,因而能够通过各电源端子从相互相反的方向矫正各第二侧壁与可动壳体之间产生的排列方向上的距离偏差。由此,更容易防止在可动壳体相对于固定壳体的可动区域上产生偏离。
对于本公开的第三方式的连接器,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中,所述可动壳体具有在所述排列方向上与所述第二侧壁对置的对置壁部,所述第二接触部保持于所述对置壁部,并且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电接触并向所述多个信号端子侧发生弹性变形,在所述对置壁部形成有朝向所述排列方向的外侧开口并收纳所述第二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收纳凹部。
根据第三方式的连接器,可动壳体具有在多个信号端子的排列方向上与第二侧壁对置的对置壁部,电源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保持于所述对置壁部,并且与连接对象物电接触并向多个信号端子侧发生弹性变形。因此,不需要在与多个信号端子相反的一侧(排列方向的外侧)确保用于第二接触部发生弹性变形的空间。而且,由于在对置壁部形成有朝向排列方向的外侧开口并收纳第二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收纳凹部,因此当使本连接器的整体结构在排列方向上小型化时,容易确保第二接触部的配置空间。
对于在本公开的第四方式的连接器,在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的任一方式中,在所述第二侧壁形成有弹簧收纳凹部,该弹簧收纳凹部朝向所述排列方向上的所述可动壳体侧开口,并收纳所述第二弹性部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在固定壳体的第二侧壁形成有弹簧收纳凹部,该弹簧收纳凹部朝向多个信号端子的排列方向上的可动壳体侧开口,并且收纳电源端子的第二弹性部的至少一部分。因此,在使本连接器的整体结构在排列方向上小型化时,容易确保第二弹性部的配置空间。
对于本公开的第五方式的连接器,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电源端子由板材构成,所述板材具有在在所述排列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弯曲中心线周围弯曲的多个弯曲部,并且以与所述排列垂直方向垂直的方向为板厚方向,在该板材中构成所述第二接触部的部位配置为以所述排列方向为板厚方向。
根据第五方式的连接器,电源端子由板材构成,该板材具有在排列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弯曲中心线周围弯曲的多个弯曲部,并且以与排列垂直方向垂直的方向为板厚方向。在该板材中,由于如上设定多个弯曲部及板厚方向,因此,为了确保流过比信号端子大的电流的电源端子的截面积,即使在将排列垂直方向上的电源端子的宽度尺寸设定得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电源端子的第二弹性部不会在排列方向上难以发生弹性变形。而且,由于在上述板材中构成第二接触部的部位配置为以排列方向为板厚方向,因而能够减小排列方向上的第二接触部的配置空间。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能够容易地防止在可动壳体相对于固定壳体的可动区域上产生偏离以及由于漏电起痕等而发生短路。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在透视固定壳体的状态下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与图1相对应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可动壳体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固定壳体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沿图5的F8-F8线的截面的截面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信号端子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源端子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源端子的正视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源端子的侧视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源端子的仰视图;
图14是示出电源端子的变形例的与图10相对应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利用图1至图14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为了便于说明,以各图中适当标记的箭头FR为连接器10的前方,以箭头LH为连接器10的左方,以箭头UP为连接器10的上方。下面,在仅使用前后、左右、上下方向进行说明的情况下,视为示出了相对于连接器10的方向。这些方向与连接器10的使用状态下的方向无关。另外,在各图中,有时由于容易观察附图的关系而省略一部分附图标记。
(结构)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是所谓的可动(浮动)连接器,包括:固定壳体30,载置(固定)于未图示的电路基板;以及可动壳体14,配置为相对于固定壳体30能够相对移动,且沿嵌合方向Z嵌合作为连接对象物的对象侧连接器12(除图1外未图示)。上述电路基板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基板”。
另外,该连接器10沿与嵌合方向Z垂直的排列垂直方向Y架设在固定壳体30与可动壳体14之间,并且包括:多个信号端子50,在与嵌合方向Z和排列垂直方向Y垂直的排列方向X上排列;以及一对电源端子70,沿排列方向X架设在固定壳体30和可动壳体14之间。
该连接器10构成基板对基板连接用连接器的插头(凸型),作为插座(凹型)的对象侧连接器12构成为载置(固定)在与上述电路基板不同的对象侧电路基板上。对象侧连接器12设置有与多个信号端子50电连接的未图示的多个对象侧信号端子和与一对电源端子70电连接的未图示的一对对象侧电源端子。
值得注意的是,连接器10的连接对象物不限于对象侧连接器12,也可以是汇流排或方销。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嵌合方向Z与连接器10的上下方向一致,上述排列垂直方向Y与连接器10的左右方向一致,上述排列方向X与连接器10的前后方向一致。在下面的说明中,有时将嵌合方向Z称为“上下方向”,将排列垂直方向Y称为“左右方向”,将排列方向X称为“前后方向”。该连接器10形成为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对称的形状。
(关于可动壳体)
如图1至图3、图5至图8所示,可动壳体14具有向上方开口的矩形孔部16,且形成为有底的大致矩形筒状(大致长方体状)。该可动壳体14一体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左右一对侧壁部14A、14B、在左右方向上连接左右的侧壁部14A、14B的前后两端部的前后一对连结壁部14C、14D、以及在左右方向上连接左右的侧壁部14A、14B并且在前后方向上连接前后的连结壁部14C、14D的底壁部14E(参见图8)。左右的侧壁部14A、14B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前后的连结壁部14C、14D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前后连结壁部14C、14D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对置壁部”。底壁部14E设置于可动壳体14的大致下半部,且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为较厚。该可动壳体14例如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制造而成。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可动壳体14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长边的细长形状,但可动壳体14的前后方向的尺寸构成为根据信号端子50的数量而适当改变。
在前后的连结壁部14C、14D(可动壳体14的前后两端部)的下端部中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朝向左右方向外侧(排列垂直方向Y的外侧)突出的左右一对卡合凸部18。这些卡合凸部18形成为长方体状,并且将可动壳体14相对于固定壳体30的相对移动限制在预定的范围内。
在左右的侧壁部14A、14B中的孔部16一侧的面上,沿前后方向等间隔地排列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多个信号端子插入槽20A。这些信号端子插入槽20A朝向孔部16一侧和上方侧开口。另外,这些信号端子插入槽20A与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底壁部14E的多个信号端子插入孔20B连通。多个信号端子插入孔20B的下端部构成为朝向各侧壁部14A、14B的左右方向两侧开口的槽状的槽状部20B1。这些信号端子插入槽20A和信号端子插入孔20B形成为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以左右方向为长边的细长形状,并且构成信号端子插入部20。
在前后的连结壁部14C、14D的前后方向外侧(与孔部16相反的一侧)的侧面中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分别形成有朝向前后方向内侧(排列方向X的内侧)凹陷的收纳凹部22。前后的收纳凹部22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朝向前后方向外侧(排列方向X的外侧)及上下方向两侧开口。
(关于固定壳体)
如图1至图2、图4至图8所示,固定壳体3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矩形贯通孔32,并形成为大致矩形框状。该固定壳体30一体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左右一对第一侧壁30A、30B和在左右方向上连接左右的侧壁30A、30B的前后方向两端部的前后一对第二侧壁30C、30D。左右的第一侧壁30A、30B在前后方向(排列方向X)上延伸,前后的第二侧壁30C、30D在左右方向(排列垂直方向Y)上延伸。该固定壳体30由例如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制造而成。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固定壳体30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长边的细长形状。固定壳体30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根据信号端子50的数量而适当改变。
可动壳体14的大致下半部插入固定壳体30的贯通孔32的内侧,可动壳体14的大致上半部配置于固定壳体30的上方侧(外侧)。在固定壳体30的贯通孔32的内周面与可动壳体14的大致下半部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大致矩形环状的间隙34(除图5及图6外省略附图标记)。另外,在贯通孔32的四个角处,形成有从上方侧与形成于可动壳体14处的四个卡合凸部18对置的四个被卡合凸部33(除图4至图6外省略附图标记)。例如在将对象侧连接器12从连接器10向上方侧拔出时,上述四个卡合凸部18抵接这些被卡合凸部33。由此,构成为限制可动壳体14相对于固定壳体30向上方侧的相对移动。
在左右的第一侧壁30A、30B的前后方向中间部,沿前后方向等间隔地排列形成有贯通上下方向的多个信号端子插入孔36。多个信号端子插入孔36的下端部设置为朝向每个第一侧壁30A和30B的左右方向两侧开口的槽状的槽状部36A。前后的电源端子插入孔38形成为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以前后方向为长边的细长形状。
在前后的第二侧壁30C、30D的前后方向内侧(贯通孔32侧)的侧面中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分别形成有朝向前后方向外侧(排列方向X的外侧)凹陷的弹簧收纳凹部40。前后的弹簧收纳凹部40朝向可动壳体14侧及上下方向两侧开口。另外,在前后的第二侧壁30C、30D的左右方向中间部的下部,分别形成有在前后的第二侧壁30C、30D的下面上开口的电源端子插入孔38。这些电源端子插入孔38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比弹簧收纳凹部40宽,且连通至弹簧收纳凹部40。值得注意的是,前后的第二侧壁30C、30D的下面的电源端子插入孔38的周边部设置为向上方侧凹陷的下面凹部39。
(关于信号端子)
如图1至图2、图5至图9所示,多个信号端子50通过将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51(参见图9)冲压成预定形状制造而成,从而构成了左右一对端子列52A、52B。左右的端子列52A、52B构成为多个信号端子50的每一个在前后方向上等间隔排列。虽然左侧的端子列52A所具有的多个信号端子50和右侧的端子列52B所具有的多个信号端子50形成为相同的形状,但是彼此以在左右方向上反向的姿势配置。左侧的端子列52A所具有的多个信号端子50沿左右方向架设在固定壳体30的左侧的第一侧壁30A与可动壳体14之间,右侧的端子列52B所具有的多个信号端子50沿左右方向架设在固定壳体30的右侧的第一侧壁30B与可动壳体14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图9示出了左侧的端子列52A所具有的一个信号端子50和右侧的端子列52B所具有的一个信号端子50。
各信号端子50具有:第一连接部50C,保持在固定壳体30的第一侧壁30A或者第一侧壁30B且固定于电路基板;第一接触部50A,保持在可动壳体14且与设置于对象侧连接器12的对象侧信号端子电接触(连接),并向左右方向外侧弹性变形;以及第一弹性部50B,位于第一连接部50C和第一接触部50A之间,并能够发生弹性变形。第一弹性部50B从第一接触部50A向左右方向外侧一体地延伸,第一连接部50C从与第一弹性部50B中的第一接触部50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左右方向外侧一体地延伸。
第一接触部50A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且以上下方向为长边方向的细长板状,并从下方侧插入可动壳体14的信号端子插入部20。该第一接触部50A的大致下半部作为插入(压入)可动壳体14的信号端子插入孔20B内的第一保持部50A1。在该第一保持部50A1,沿上下方向排列形成有向可动壳体14的左右方向中央侧突出的多个爪部54。通过使这些多个爪部54咬入信号端子插入孔20B的内周面,使得第一保持部50A1保持于可动壳体14。
第一接触部50A的大致上半部形成为左右一对第一触点弹性部50A2、50A3,该左右一对第一触点弹性部50A2、50A3在左右方向上被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狭缝55分割。这些第一触点弹性部50A2、50A3插入到可动壳体14的信号端子插入槽20A内,并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左右方向外侧的第一触点弹性部50A2比左右方向中央侧的第一触点弹性部50A3更向上方侧延伸。在左右的第一触点弹性部50A2、50A3的上端部,分别形成有向可动壳体14的孔部16内突出的第一触点部56、58。这些第一触点部56、58与设置于对象侧连接器12的对象侧信号端子接触。由此,信号端子50与对象侧信号端子电连接。该电连接构成为即使在第一触点部56、58中的一个损坏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一触点部56、58中的另一个来确保。
第一连接部50C具有从下方侧插入(压入)固定壳体30的信号端子插入孔36的第一压入部50C1和从第一压入部50C1的下端向左右方向外侧延伸出并插入信号端子插入孔36的槽状部36A内的第一连接片50C2,从而形成在前后方向观察下的大致L字状。在第一压入部50C1的上部,形成有向固定壳体30的左右方向中央侧突出的爪部60。通过将该爪部60钩挂在信号端子插入孔36的内周面,使得第一压入部50C1保持于固定壳体30。第一连接片50C2比固定壳体30更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该第一连接片50C2构成为通过焊接等方法固定(电连接)至电路基板。
第一弹性部50B构成信号端子50的左右方向中间部,并且从第一接触部50A的下端向左右方向外侧一体地延伸。上述第一连接部50C从与该第一弹性部50B中的第一接触部50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一体地延伸出。该第一弹性部50B构成为左右方向中间部呈凸状向上方(对象侧连接器12的拔出方向)弯曲的第一弹簧部50B1。该第一弹簧部50B1从前后方向观察呈下方侧开放的倒U字状。
(关于电源端子)
如图1至图2、图5至图8、图10至图13所示,一对电源端子70是通过对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73(参见图10至图13)进行冲压并且实施弯折加工制造而成的。上述金属板73相当于本发明的“板材”,具有在排列垂直方向Y上延伸的多个弯曲中心线L1至L3的周围弯曲的多个弯曲部81至83,并以与排列垂直方向Y垂直的方向为板厚方向。一对电源端子70相对于多个信号端子50配置于前后方向的两侧。这一对电源端子70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并且彼此以在前后方向上反向的姿势配置。各电源端子70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长边的细长形状,架设在固定壳体30的一对第二侧壁30C、30D与可动壳体14之间。
各电源端子70具有:第二连接部70C,保持在第二侧壁30C、30D且固定于电路基板;第二接触部70A,保持在可动壳体14且与设置于对象侧连接器12的对象侧电源端子电接触(连接);以及第二弹性部70B,位于第二连接部70C与第二接触部70A之间,且能够发生弹性变形。第二弹性部70B从第二接触部70A的下端部向前后方向外侧一体地延伸出,第二连接部70C从第二弹性部70B的前后方向外侧且从下方侧的端部向左右方向两侧且前后方向外侧一体地延伸出。
第二接触部70A形成为以前后方向(排列方向X)为板厚方向且以上下方向为长边方向的细长板状。也就是说,在上述金属板73中构成第二接触部70A的部位配置成以排列方向X为板厚方向。对于该第二接触部70A,沿前后方向的板厚尺寸设定为小于沿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该第二接触部70A的一部分(除了后述的左右的第二触点部71A1、71B1以外的大部分)收纳在可动壳体14的收纳凹部22内。该第二接触部70A的下部作为第二保持部分70A1。第二保持部70A1插入(压入)可动壳体14的收纳凹部22内的下部。在该第二保持部70A1中,沿上下方向排列形成有向左右方向两侧突出的多个爪部72。通过使这些多个爪部72咬入收纳凹部22的左右侧面,使得第二保持部70A1保持于可动壳体14。
第二接触部70A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及上部成为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弹性变形的第二触点弹性部70A2。该第二触点弹性部70A2从收纳凹部22内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延伸至整个上部。该第二触点弹性部70A2形成为越朝向上方侧,左右方向的宽度越稍稍减少,且以与收纳凹部22的左右侧面非接触的状态配置。此外,在该第二触点弹性部70A2与第二保持部70A1之间形成有屈曲部74,第二触点弹性部70A2相对于上下方向略微倾斜,使得其越朝向上方侧越朝向前后方向外侧。由此,在第二触点弹性部70A2与收纳凹部22的底面之间形成有间隙22A(参见图8),该间隙22A用于使第二触点弹性部70A2向多个信号端子50侧(可动壳体14的前后方向内侧)发生弹性变形。
该第二触点弹性部70A2的上部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狭缝76分割为左右一对分割部71A、71B。此外,在左右的分割部71A、71B的上部设置有朝向前后方向外侧且大致圆弧状地鼓出的第二触点部71A1、71B1。这些第二触点部71A1、71B1向收纳凹部22的前后方向外侧突出,与设置于对象侧连接器12的对象侧电源端子接触。由此,电源端子70与对象侧电源端子电连接。该电连接构成为即使在第二触点部71A1、71B1中的一个发生损坏的情况下,也由第二触点部71A1、71B1中的另一个确保。值得注意的是,并不限定于第二触点弹性部70A2的上部通过狭缝76分割为左右的分割部71A、71B(左右的第二触点部71A1、71B1)的结构,也可以构成为省略狭缝76。
左右的第二连接部70C具有从下方侧插入(压入)固定壳体30的电源端子插入孔38的第二压入部70C1和从第二压入部70C1的下端向前后方向外侧且向左右方向两侧延伸出的第二连接片70C2,从左右方向观察形成为大致L字状。第二连接片70C2中的第二压入部70C1侧的部位作为在排列垂直方向Y上延伸的弯曲中心线L3周围弯曲的弯曲部83,在该弯曲部83中,缩小了第二连接片70C2的左右方向的尺寸。第二压入部70C1由左右一对压入片79A、79B构成,所述左右一对压入片79A、79B从第二弹性部70B的前后方向外侧且从下方侧的端部向左右方向两侧延伸,然后向上方侧延伸。在左右压入片79A、79B沿上下方向排列形成有向左右方向两侧突出的多个爪部78。通过使这些爪部78咬入电源端子插入孔38的内面,使得第二压入部70C1保持于固定壳体30。第二连接片70C2插入固定壳体30的下面凹部39内,并比固定壳体30更向前后方向外侧突出。这些第二连接部70C构成为通过焊接等方法固定(电连接)至电路基板。
第二弹性部70B在从第二接触部70A的第二保持部70A1的下端向前后方向外侧且向上方侧延伸后,向前后方向外侧弯曲而向下方侧延伸,从而在左右方向观察时呈大致倒U字状。该第二弹性部70B具有在排列垂直方向Y上延伸的一对弯曲中心线L1、L2周围弯曲的一对弯曲部81、82。该第二弹性部70B通过沿其长边方向延伸的狭缝84被分割为左右一对分割部77A、77B。该第二弹性部70B的一部分(前后方向外侧的大致一半的部位)收纳在形成于固定壳体30的第二侧壁30C、30D的弹簧收纳凹部40内。
(作用及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上述结构的连接器10中,多个信号端子50以及一对电源端子70架设在固定壳体30与可动壳体14之间,通过各信号端子50所具有的第一弹性部50B和各电源端子70所具有的第二弹性部70B发生弹性变形,容许可动壳体14相对于固定壳体30的相对移动。
另外,在该连接器10中,固定壳体30具有在多个信号端子50的排列方向X上延伸的第一侧壁30A、30B和在与对象侧连接器12的嵌合方向Z以及排列方向X垂直的排列垂直方向Y上延伸的第二侧壁30C、30D。并且,多个信号端子50架设在第一侧壁30A、30B与可动壳体14之间,一对电源端子70架设在第二侧壁30C、30D与可动壳体14之间。也就是说,由于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侧壁30A、30B以及第二侧壁30C、30D与可动壳体14之间分别架设有端子50、70,因而通过这些端子50、70,能够从上述两个方向相互矫正在第一侧壁30A、30B以及第二侧壁30C、30D与可动壳体14之间产生的距离偏差。由此,容易防止在可动壳体14相对于固定壳体30的可动区域上产生偏离,容易在固定壳体30的贯通孔32的中央部设置(对中)可动壳体14。其结果是,容易适当地吸收本连接器10与对象侧连接器12之间的嵌合偏位。
另外,在该连接器10中,上述可动壳体14具有嵌合对象侧连接器12的孔部16,并且具有从与对象侧连接器12的嵌合方向Z以及排列方向X垂直的方向隔着孔部16而对置置的一对侧壁部14A、14B,和从排列方向X隔着孔部16对置置且连接一对侧壁部14A、14B的排列方向X上的端部的一对连结壁部14C、14D。并且,各电源端子70中与对象侧连接器12电接触的第二接触部70A保持于各连结壁部14C、14D的排列方向X上的侧面(成为死区的部位)。由此,与电源端子70的第二接触部70A保持于连结壁部14C、14D中的排列垂直方向Y的侧面的结构相比,能够使可动壳体14在排列方向X上小型化。
而且,在该连接器10中,多个信号端子50和一对电源端子70分开架设在第一侧壁30A、30B与可动壳体14之间,以及第二侧壁30C、30D与可动壳体14之间。由此,即使在使固定壳体30和可动壳体14在排列方向X上小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多个信号端子50和一对电源端子70不会过于接近。其结果是,容易防止因漏电起痕等引起的短路发生。
另外,在该连接器10中,固定壳体30的第二侧壁30C、30D相对于可动壳体14分别配置于排列方向X的两侧,在各第二侧壁30C、30D与可动壳体14之间架设有电源端子70。由此,能够通过各电源端子70从相互相反的方向矫正在各第二侧壁30C、30D与可动壳体14之间产生的排列方向X上的距离偏差。由此,更容易防止在可动壳体14相对于固定壳体30的可动区域上产生偏离。
并且,在该连接器10中,可动壳体14具有在多个信号端子50的排列方向X上与固定壳体30的各第二侧壁30C、30D对置的连结壁部14C、14D(对置壁部),各电源端子70的第二接触部70A保持于各连结壁部14C、14D,并且与对象侧连接器12电接触且向多个信号端子50侧发生弹性变形。因此,无需在与多个信号端子50相反的一侧(排列方向X的外侧)确保用于各第二接触部70A发生弹性变形的空间。而且,由于在连结壁部14C、14D上形成有朝向排列方向X的外侧开口并收纳各第二接触部70A的一部分的收纳凹部22,因此当使本连接器10的整体结构在排列方向X上小型化时,容易确保各第二接触部70A的配置空间。
此外,在该连接器10中,在固定壳体30的各第二侧壁30C、30D上形成有弹簧收纳凹部40,该弹簧收纳凹部40朝向多个信号端子50的在排列方向X上的可动壳体14侧开口,并且收纳各电源端子70的第二弹性部70B的一部分。因此,当使本连接器10的整体结构在排列方向X上小型化时,更容易确保各第二弹性部70B的配置空间。
换言之,在该连接器10中,在成为可动壳体14以及固定壳体30的配置空间的死区,形成有收纳凹部22以及弹簧收纳凹部40,由于在这些凹部22、40内收纳有第二接触部70A及第二弹性部70B的一部分,因而容易使连接器10的整体结构在排列方向X上小型化。
而且,在该连接器10中,电源端子70由金属板73构成,该金属板73具有在排列垂直方向Y上延伸的多个弯曲中心线L1至L3周围弯曲的多个弯曲部81至83,并且以与排列垂直方向Y垂直的方向为板厚方向。在该金属板73中,多个弯曲部81至83以及板厚方向按上述设定,因此,为了确保流过比信号端子50大的电流的电源端子70的截面积,即使在将排列垂直方向Y上的电源端子70的宽度尺寸设定得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电源端子70的第二弹性部70B不会在排列方向X上难以发生弹性变形。并且,在上述金属板73中构成第二接触部70A的部位以排列方向X为板厚方向而配置,因而能够减小排列方向X上的第二接触部70A的配置空间。其结果,更容易使本连接器10的整体结构在排列方向X上小型化。
<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电源端子70所具有的第二接触部70A的上端部设置有在左右方向(排列垂直方向Y)上排列的一对第二触点部71A1、71B1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4所示的电源端子70’(变形例),也可以采用在第二接触部70A’的上端部设置有在上下方向(嵌合方向Z)上排列的一对第二触点部71C1、71D1的结构。
在该电源端子70’中,第二接触部70A’的第二触点弹性部70A2’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源端子70不同,除此之外的结构与电源端子70相同。在该电源端子70’的第二触点弹性部70A2’上形成有当从前后方向(排列方向X)观察时呈大致倒U字状的狭缝(开口)85。由此,第二触点弹性部70A2’被分割为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呈大致倒U字状的外侧分割部71C和配置于该外侧分割部71C的内侧的内侧分割部71D。
在外侧分割部71C以及内侧分割部71D的上端部设有朝向前后方向外侧呈大致圆弧状鼓出的第二触点部71C1、71D1。这些第二触点部71C1、71D1沿上下方向(嵌合方向Z)排列,并且向收纳凹部22的前后方向外侧突出。通过这些第二触点部71C1、71D1与设置于对象侧连接器12的对象侧电源端子接触,使得电源端子70’与对象侧电源端子电连接。该电连接构成为即使第二触点部71C1、71D1中的一个发生损坏,也由第二触点部71C1、71D1中的另一个确保。
而且,在该电源端子70’中,在对象侧连接器12与连接器10嵌合(连接)时,上侧的第二触点部71C1比下侧的第二触点部71D1先与对象侧电源端子滑动接触。由此,例如即使在对象侧电源端子的表面形成有氧化膜的情况下,由于能够通过上述滑动接触削除该氧化膜,因此能够使下侧的第二触点部71D1与对象侧电源端子良好地导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各电源端子70的第二接触部70A保持于可动壳体14的连结壁部14C、14D(对置壁部)的前后方向外侧(排列方向X的外侧)的侧面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采用各电源端子70第二接触部70A保持于连结壁部14C、14D的前后方向内侧(排列方向X的内侧;孔部16一侧)的侧面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固定壳体30的第二侧壁30C、30D相对于可动壳体14分别配置于排列方向X的两侧且在各第二侧壁30C、30D与可动壳体14之间分别架设电源端子70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采用省略第二侧壁30C、30D中的一个而仅在第二侧壁30C、30D中的另一个与可动壳体14之间架设电源端子70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可动壳体14的连结壁部14C、14D(对置壁部)形成有收纳第二接触部70A的一部分的收纳凹部22并且在固定壳体30的第二侧壁30C、30D上形成有收纳第二弹性部70B的一部分的弹簧收纳凹部40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采用省略收纳凹部22及弹簧收纳凹部40中之一或二者的结构。
另外,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另外,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当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Claims (5)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壳体,载置于基板;
可动壳体,配置为相对于所述固定壳体能够相对移动,且嵌合连接对象物;
多个信号端子,架设于所述固定壳体与所述可动壳体之间,并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嵌合方向垂直的排列方向上排列;以及
电源端子,架设在所述固定壳体与所述可动壳体之间,
所述固定壳体具有:
第一侧壁,在所述排列方向上延伸;以及
第二侧壁,在与所述嵌合方向及所述排列方向垂直的排列垂直方向上延伸,所述多个信号端子具有:
第一连接部,保持于所述第一侧壁并固定于所述基板;
第一接触部,保持于所述可动壳体并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电连接;以及
第一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能够发生弹性变形,所述电源端子具有:
第二连接部,保持于所述第二侧壁并固定于所述基板;
第二接触部,保持于所述可动壳体并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电连接;
第二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能够发生弹性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于所述可动壳体分别配置于所述排列方向的两侧,在各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可动壳体之间分别架设有所述电源端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壳体具有在所述排列方向上与所述第二侧壁对置的对置壁部,
所述第二接触部保持于所述对置壁部的同时,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电接触并向所述多个信号端子一侧发生弹性变形,
在所述对置壁部形成有收纳凹部,所述收纳凹部朝向所述排列方向的外侧开口并收纳所述第二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侧壁形成有弹簧收纳凹部,所述弹簧收纳凹部朝向所述排列方向上的所述可动壳体一侧开口并收纳所述第二弹性部的至少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端子由板材构成,所述板材具有在在所述排列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弯曲中心线周围弯曲的多个弯曲部,并且以与所述排列垂直方向垂直的方向为板厚方向,该板材中构成所述第二接触部的部位配置为以所述排列方向为板厚方向。
CN201911178609.7A 2018-11-29 2019-11-27 连接器 Pending CN11124465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4218 2018-11-29
JP2018224218A JP7207975B2 (ja) 2018-11-29 2018-11-29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44654A true CN111244654A (zh) 2020-06-05

Family

ID=686962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78609.7A Pending CN111244654A (zh) 2018-11-29 2019-11-27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50978B2 (zh)
EP (1) EP3660985A1 (zh)
JP (1) JP7207975B2 (zh)
CN (1) CN11124465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508130A (zh) * 2024-07-17 2024-08-16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82082B2 (ja) * 2018-03-09 2019-09-25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JP1645857S (zh) * 2019-04-22 2019-11-18
USD918843S1 (en) * 2019-04-26 2021-05-11 Molex, Llc Electric connector
JP6687790B1 (ja) * 2019-07-26 2020-04-28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WO2021020459A1 (ja) * 2019-07-29 2021-02-04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297622B2 (ja) * 2019-09-20 2023-06-2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JP7393980B2 (ja) * 2020-03-05 2023-12-0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回路基板付電気コネクタ
JP7369666B2 (ja) * 2020-05-15 2023-10-2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7557983B2 (ja) * 2020-07-15 2024-09-3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CN111769396B (zh) * 2020-07-24 2021-10-26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端子结构和电连接器
TWI753658B (zh) * 2020-11-16 2022-01-21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電源電極結構之浮動連接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4046A (zh) * 2009-08-07 2012-05-23 3M创新有限公司 浮动连接器
WO2017115693A1 (ja) * 2015-12-28 2017-07-06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31674B2 (ja) 2004-09-14 2010-03-17 大宏電機株式会社 基板間コネクタ
JP4969838B2 (ja) * 2005-11-28 2012-07-04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フローティングタイプコネクタ
JP2007220327A (ja) 2006-02-14 2007-08-30 Kel Corp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JP5006618B2 (ja) * 2006-10-25 2012-08-22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000560B2 (ja) * 2008-03-21 2012-08-15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EP2903092B1 (en) * 2012-09-05 2018-02-21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Connector
JP6025196B2 (ja) 2012-12-17 2016-11-1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112555B2 (ja) 2013-06-05 2017-04-12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457595B1 (ja) 2013-08-08 2014-04-02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端子
JP5946804B2 (ja) 2013-08-09 2016-07-0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EP2874238A1 (en) * 2013-11-13 2015-05-20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Connector terminal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6553843B2 (ja) * 2014-03-18 2019-07-3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849166B1 (ja) * 2014-12-12 2016-01-27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間接続構造
JP6446392B2 (ja) * 2016-05-23 2018-12-2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と相手接続部材との接続構造
JP6727103B2 (ja) * 2016-11-11 2020-07-2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227103B2 (ja) 2016-12-26 2017-11-0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9887484B1 (en) * 2017-02-16 2018-02-06 Amphenol East Asia Electronic Technology (Shen Zhen) Co., Ltd. Two-part floating electric connector
JP6446109B1 (ja) 2017-10-10 2018-12-26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400818B1 (ja) * 2017-11-17 2018-10-03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可動コネクタ
JP6583474B2 (ja) 2018-04-27 2019-10-02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プラグ、ソケット、および、それらを備える基板接続用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4046A (zh) * 2009-08-07 2012-05-23 3M创新有限公司 浮动连接器
WO2017115693A1 (ja) * 2015-12-28 2017-07-06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508130A (zh) * 2024-07-17 2024-08-16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N118508130B (zh) * 2024-07-17 2024-09-27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07975B2 (ja) 2023-01-18
JP2020087837A (ja) 2020-06-04
US10950978B2 (en) 2021-03-16
US20200176930A1 (en) 2020-06-04
EP3660985A1 (en) 2020-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44654A (zh) 连接器
US11682860B2 (en) Connector
US20230253724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cavity between terminals
US5876217A (en) Electric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retention characteristics
US7651372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with shields on mating housings
US20190348782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s
US20150222046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3905518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US20180309243A1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KR20040071603A (ko) 전기 커넥터
CN104253337B (zh) 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件及插口件
US9356407B2 (en) Connector having a terminal with a coupling portion coupling a first portion having a contact point with a second portion
US10230185B2 (en) Connector device
US20180183171A1 (en) Joint connector
WO2014047547A1 (en) Floating low profile modular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US754722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7002437B2 (ja) コネクタ
KR102005586B1 (ko) 커넥터 모듈
JP7289907B2 (ja) コネクタ
US20200203880A1 (en) Connector assembly
JP7516618B2 (ja) コネクタ
KR102685371B1 (ko) 커넥터 및 커넥터 조립체
CN212626388U (zh) 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US20240275102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protective members
CN113809585A (zh) 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