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24251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24251A
CN111224251A CN201911147166.5A CN201911147166A CN111224251A CN 111224251 A CN111224251 A CN 111224251A CN 201911147166 A CN201911147166 A CN 201911147166A CN 111224251 A CN111224251 A CN 1112242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connector
plug
space
recepta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4716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藤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2242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242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5Latching arms not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with contacts abutting directly the printed circuit; Button contacts therefore provided on the printed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2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a single latching a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1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correct or full engagement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连接器(1)包括壳体(10)和端子(13、14),该端子(13、14)具有能安装于被连接构件(1A)的安装部(132、142)并且保持于壳体(10)。另外,在壳体(10)形成有凹部(112e)和突部(112d),该凹部(112e)对被连接构件(1A)的被连结部(10A)进行收纳保持,该突部(112d)相对于被连结部(10A)的厚度突出而划定凹部(112e)。并且,突部(112d)仅形成于壳体(10)的周缘部。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连接器,已知像日本特开2017-152273号公报(以下记为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地包括壳体和端子的连接器,该端子保持于壳体并且安装于电缆等被连接构件。
在该专利文献1中,在壳体的一侧形成有对被连接构件的连结区域(被连结部)进行收纳的凹部,该凹部由使壳体的一侧朝向下方突出而成的突部划定。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突部形成为俯视呈大致T字形,并且突出设置为其厚度比被连接构件的被连结部的厚度厚。
发明内容
在这样的连接器中,也能够提高被连结部的形状的自由度、被连结部连结于壳体的连结位置的自由度等被连接构件连结于壳体的连结自由度,但优选进一步提高被连接构件连结于壳体的连结自由度。
因而,本公开的目的在于获得能够进一步提高被连接构件连结于壳体的连结自由度的连接器。
本公开的连接器包括壳体和端子,该端子具有能安装于被连接构件的安装部并且保持于所述壳体。另外,在所述壳体形成有凹部和突部,该凹部对所述被连接构件的被连结部进行收纳保持,该突部相对于所述被连结部的厚度突出而划定所述凹部。并且,所述突部仅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周缘部。
采用本公开,能够获得能进一步提高被连接构件连结于壳体的连结自由度的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连接器组的一个例子的图,是将连接器组分解为插头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而进行表示的立体图,该插头式连接器安装于电缆并且临时保持有滑动构件,该插座式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
图2是表示连接器组的一个例子的图,是表示使安装于电缆的插头式连接器与安装于电路基板的插座式连接器嵌合在一起并利用滑动构件进行锁定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例示出的连接器组的插头端子与插座端子的图,(a)是表示下侧插头端子与下侧插座端子接触前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表示下侧插头端子与下侧插座端子的接触状态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例示出的连接器组的插头端子和插座端子的图,(a)是表示上侧插头端子与上侧插座端子接触前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表示上侧插头端子与上侧插座端子的接触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说明利用滑动构件对例示出的插头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进行锁定的情形的图,是表示临时保持有滑动构件的插头式连接器与插座式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说明利用滑动构件对例示出的插头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进行锁定的情形的图,是表示临时保持有滑动构件的插头式连接器与插座式连接器嵌合在一起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说明利用滑动构件对例示出的插头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进行锁定的情形的图,是表示使插头式连接器与插座式连接器嵌合在一起并且利用滑动构件进行锁定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将例示出的连接器组所具有的临时保持有滑动构件的插头式连接器安装于电缆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说明将例示出的连接器组所具有的插头式连接器安装于电缆的情形的图,(a)是从反面侧观察安装前的状态而观察到的立体图,(b)是从反面侧观察安装后的状态而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将例示出的连接器组所具有的插头式连接器安装于电缆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将例示出的连接器组所具有的插头式连接器安装于电缆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12是对例示出的连接器组所具有的插头式连接器和滑动构件进行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插头式连接器所具有的插头壳体的图,(a)是俯视图,(b)是仰视图。
图14是表示插头式连接器所具有的插头壳体的图,(a)是主视图,(b)是后视图,(c)是侧视图,(d)是侧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插头式连接器所具有的下侧插头端子的图,(a)是立体图,(b)是俯视图,(c)是侧视图,(d)是仰视图,(e)是主视图,(f)是后视图。
图16是表示插头式连接器所具有的上侧插头端子的图,(a)是立体图,(b)是俯视图,(c)是侧视图,(d)是仰视图,(e)是主视图,(f)是后视图。
图17是表示将例示出的连接器组所具有的插座式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对例示出的连接器组所具有的插座式连接器进行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插座式连接器所具有的插座壳体的图,(a)是俯视图,(b)是仰视图。
图20是表示插座式连接器所具有的插座壳体的图,(a)是主视图,(b)是后视图,(c)是侧视图,(d)是侧剖视图。
图21是表示插座式连接器所具有的下侧插座端子的图,(a)是立体图,(b)是俯视图,(c)是侧视图,(d)是仰视图,(e)是主视图,(f)是后视图。
图22是表示插座式连接器所具有的上侧插座端子的图,(a)是立体图,(b)是俯视图,(c)是侧视图,(d)是仰视图,(e)是主视图,(f)是后视图。
图23是表示例示出的连接器组所具有的滑动构件的图,(a)是从一侧观察到的立体图,(b)是从另一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例示出的连接器组所具有的滑动构件的图,(a)是侧视图,(b)是俯视图,(c)是仰视图,(d)是主视图,(e)是后视图。
图25是表示将滑动构件临时保持于例示出的插头式连接器的状态的水平剖视图。
图26是说明利用滑动构件对例示出的插头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进行锁定的情形的图,是表示将临时保持有滑动构件的插头式连接器与插座式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27是说明利用滑动构件对例示出的插头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进行锁定的情形的图,是表示将临时保持有滑动构件的插头式连接器与插座式连接器嵌合后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28是说明利用滑动构件对例示出的插头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进行锁定的情形的图,是表示将插头式连接器与插座式连接器嵌合并且利用滑动构件进行锁定后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29是说明作为变形例示出的插头式连接器的图,(a)是作为变形例示出的插头式连接器的主视图,(b)是说明对作为变形例示出的插头式连接器的安装部的突出量进行确认的方法的图。
图30是说明例示出的插头式连接器的图,(a)是例示出的插头式连接器的主视图,(b)是说明对例示出的插头式连接器的安装部的突出量进行确认的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此外,以下,作为连接器例示了安装于电缆(被安装构件)1A的插头式连接器1,作为插头式连接器1所嵌合的对象侧的连接器例示了安装于电路基板(对象侧的被安装构件)2A的插座式连接器2。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安装于被安装构件的状态下与被安装构件的安装面正交的方向(安装面的法线方向)作为连接器的上下方向(Z方向)来进行说明。另外,将收纳于各连接器的壳体的端子排列设置的方向作为宽度方向(Y方向),将端子向各连接器的壳体内插入的插入方向作为前后方向(X方向)来进行说明。
此外,将使安装于被安装构件的连接器位于安装面的上侧的状态下的上方规定为上下方向上的上方,将使连接器彼此嵌合时彼此与对象侧的连接器相对的那一侧规定为前后方向的前方。
[连接器组的结构例]
在图1和图2所示的连接器组C1等中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插头式连接器(连接器)1。
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器组C1包括上述的插头式连接器1以及插头式连接器1所嵌合的插座式连接器2。
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式连接器1形成为能够安装于FPC、FFC等电缆(被连接构件)1A。具体而言,通过将插头式连接器1所具有的插头端子(端子)13、14的第1安装片(安装部)132、第2安装片(安装部)142电连接(安装)于电缆1A的导体部151bA,从而将插头式连接器1安装于电缆1A。
另一方面,插座式连接器2形成为能够安装于电路基板(对象侧的被安装构件)2A。具体而言,通过将插座式连接器2所具有的插座端子(对象侧的端子)23、24的第1安装片(对象侧的安装部)232、第2安装片(对象侧的安装部)242电连接(安装)于电路基板2A的导体部2bA,从而将插座式连接器2安装于电路基板2A。
并且,通过把将插头端子13、14保持于插头壳体10并且将第1安装片132、第2安装片142安装于电缆1A的插头式连接器1嵌合于插座式连接器(对象侧的连接器)2,从而将插头端子13、14电连接于插座式连接器2所具有的插座端子(对象侧的端子)23、24。
这样,针对连接器组C1而言,通过使插头式连接器1与插座式连接器2嵌合在一起而使插头端子13、14与插座端子23、24连接为导通,从而将电缆1A与电路基板2A电连接在一起(参照图2~图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头式连接器1处将滑动构件3保持为能够滑动(参照图5~图7)。
将该滑动构件3以如下方式能够滑动地安装于插头式连接器1,即在未完成插头式连接器1向插座式连接器2的嵌合的状态下被限制从作为第1位置的初始位置向作为第2位置的滑动完成位置滑移。另外,第1位置和第2位置能够恰当地设定。
并且,该滑动构件3构成为,在成为完成了插头式连接器1向插座式连接器2的嵌合的状态时被容许从初始位置向滑动完成位置滑移。通过设为那样的结构,从而能够根据滑动构件3的从初始位置向滑动完成位置的滑动来确认插头式连接器1与插座式连接器2的嵌合的完成。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组C1具有连接器位置保证(Connector PositionAssurance;CPA)功能,使滑动构件3作为CPA构件发挥功能。
[电缆1A的结构例]
接下来,基于图8~图11说明供插头式连接器1安装的电缆1A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电缆1A形成为具有正面(前表面:一个面)1aA和反面(后表面:另一个面)1bA的片状(平板状),正面1aA成为供插头式连接器1安装的安装面。此外,电缆1A具有挠性,能够使电缆1A沿电缆厚度方向弯曲。
该电缆1A包括在与插头式连接器1的连结中所使用的连结区域11A以及为了设置与其他电路之间的布线而使导体层15bA延伸而成的延伸区域12A。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缆1A形成为,连结区域11A位于延伸区域12A的一端侧。并且,在使连结有连结区域11A的插头式连接器1与插座式连接器2嵌合在一起的状态下,延伸区域12A位于与插座式连接器2的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
此外,电缆1A形成为多层构造,包括支承层15aA和被支承层15aA支承的导体层15bA。支承层15aA由多个绝缘体膜形成并且覆盖导体层15bA。另一方面,导体层15bA是印刷于构成支承层15aA的绝缘体膜上的导体膜,是与后述的多个插头端子(下侧插头端子13和上侧插头端子14)分别相对应的多个布线图案。
此外,在连结区域11A的上表面形成有多个导体部151bA,该多个导体部151bA是自支承层15aA暴露的导体层15bA。多个导体部151bA沿前后方向形成为两排,多个导体部151bA形成为各排的导体部151bA在宽度方向(Y方向)上以预定的节距排列。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导体部151bA形成为在俯视时(沿安装面1aA观察的状态下)成为交错状。
例如通过在支承层15aA上印刷多个导体膜而形成导体层15bA,并利用另一支承层15aA覆盖于该导体层15bA上,从而能够形成上述那样的构造。此时,若以不覆盖导电层15bA的顶端的方式设置另一支承层15aA,则形成导电层15bA的顶端向一侧(上下方向上的上方)暴露的电缆1A。
此外,电缆1A的形成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方法,能以各种各样的方法形成。
另外,在连结区域11A的上表面形成有固定部15cA,该固定部15cA供插头式连接器1的后述的保持配件15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缆1A具有宽幅部16A,该宽幅部16A是通过相对于沿宽度方向(Y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导体层15bA向宽度方向(Y方向)上的两侧延伸设置而形成的,在各宽幅部16A的顶端侧(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形成有一对固定部15cA。例如能够在导体层15bA的印刷工序中与形成导体层15bA同样地形成该固定部15c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缆1A的连结区域11A处沿宽度方向(Y方向)细长地呈台阶状地形成有向前方开口的缺口11aA。并且,在连结区域11A中的缺口11aA的宽度方向(Y方向)上的两侧形成有沿电缆厚度方向(上下方向;Z方向)贯通的通孔11bA。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缆1A包括加强板14A。使用玻璃环氧树脂、不锈钢等来形成该加强板14A,通过将电缆1A的连结区域11A夹入该加强板14A与插头式连接器1之间从而对电缆1A的连结区域11A进行加强。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板14A形成为与电缆1A的连结区域11A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即,加强板14A的俯视时(沿安装面1aA观察的状态下)的轮廓形状形成为与连结区域11A的轮廓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因而,在加强板14A中,沿宽度方向(Y方向)细长地形成有向前方开口的缺口14aA,并且形成有沿电缆厚度方向(上下方向;Z方向)贯通的通孔14bA。并且,在使缺口11aA与缺口14aA相连通并且使通孔11bA与通孔14bA相连通的状态下,利用粘接剂等将加强板14A安装于连结区域11A的反面侧。
此时,优选在俯视时(沿安装面1aA观察的状态下)导体部151bA的整体与加强板14A重叠。这样,利用加强板14A支承导体部151bA的整体,因此能够抑制导体部151bA沿上下方向(Z方向)弯折或沿宽度方向(Y方向)挠曲。
[插头式连接器1的结构例]
接下来,基于图12~图16说明插头式连接器1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如图12所示,插头式连接器(连接器)1包括插头壳体(壳体)10、保持于插头壳体10的插头端子(端子:下侧插头端子13和上侧插头端子14)以及保持于插头壳体10的保持配件15。
并且,通过将保持于插头壳体10的插头端子(下侧插头端子13和上侧插头端子14)安装于在插头壳体10的外侧配置的电缆1A的导体部151bA,从而将插头式连接器1安装于作为被安装构件的电缆1A。此外,通过锡焊等将插头端子(下侧插头端子13和上侧插头端子14)安装于导体部151bA。另外,在将保持配件15保持于插头壳体10的状态下通过锡焊等将保持配件15固定于电缆1A的固定部15cA,从而将插头壳体10固定于电缆1A。
插头壳体10包括具有刚性的壳体主体11,例如能够使用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来形成该插头壳体10。
此外,在壳体主体11形成有锁定部12,该锁定部12用于将插头壳体10和插座式连接器2的插座壳体20保持为嵌合状态或者解除嵌合状态。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壳体10包括壳体主体11和形成于壳体主体11的锁定部12。
壳体主体11包括顶壁111、底壁112、侧壁113以及前壁114,上述侧壁113为一对,设置为分别使顶壁111和底壁112的宽度方向(Y方向)上的两端连续,上述前壁114设置为与顶壁111,底壁112和侧壁113、113的前端连续。
此外,壳体主体11包括分隔壁115,该分隔壁115设置为与前壁114和一对侧壁113连续,将由顶壁111、底壁112、侧壁113、113以及前壁114划定的空间上下分隔。
此外,壳体主体11包括多个设置为与顶壁111、分隔壁115以及前壁114连续的上侧分隔壁116,利用该上侧分隔壁116将由分隔壁115分隔出的上侧的空间分隔为多个空间。此外,壳体主体11包括多个设置为与底壁112、分隔壁115以及前壁114连续的下侧分隔壁117,利用该下侧分隔壁117将由分隔壁115分隔出的下侧的空间分隔为多个空间。
并且,在该壳体主体11的上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锁定部12。具体而言,顶壁111形成于锁定部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在各个顶壁111的宽度方向内侧将上侧分隔壁116设置为与顶壁111连续。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插入方向(前后方向;X方向)观察的状态下,壳体主体11形成为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凹陷的形状。并且,在形成于该壳体主体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凹部11a处形成有锁定部12。
锁定部12具有杆部121,该杆部121设置为与分隔壁115的前端连续并且向后方延伸。该杆部121的后侧能够相对于分隔壁115(壳体主体11)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并且,在杆部121的后端形成有用于对杆部121进行操作的操作部121a,在杆部121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有卡合突部121b,该卡合突部121b用于与形成于插座式连接器2的卡合凹部(卡合部)221a卡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插头壳体10与插座式连接器2的插座壳体20嵌合在一起时,卡合突部121b与卡合凹部221a卡合,能够将各连接器的壳体彼此锁定(维持为嵌合状态)。并且,通过按下杆部121的操作部121a而使杆部121向下方移动,从而使卡合突部121b也向下方移动,将卡合突部121b与卡合凹部221a的卡合解除,从而能够解除各连接器的壳体彼此的嵌合。
此外,在凹部11a的位于杆部121的宽度方向两侧的部位形成有供滑动构件3插入的插入空间S6。此外,在凹部11a的位于杆部121的下方(杆部121与分隔壁115之间)的部位形成有容许杆部121向下方挠曲(相对于壳体主体11进行相对移动)的挠曲容许空间S7。
此外,利用在划定凹部11a的上侧分隔壁116处形成为沿宽度方向突出的突出壁116a将插入空间S6划分成供后述的滑动构件3的下侧臂部32插入的空间和供上侧臂部33插入的空间。
另外,在划定凹部11a的上侧分隔壁116的比突出壁116a靠下侧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有台阶部116b,供下侧臂部32插入的空间在俯视时形成为前侧较宽(参照图25)。并且,通过使以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于下侧臂部32的顶端(前端)的卡定突部32a与台阶部116b卡定,从而抑制滑动构件3自壳体主体11脱离。
并且,在顶壁111的后部形成有在俯视时形成为大致L字形的限制突部(滑动限制部)111b。在未完成插头壳体10向插座壳体20的嵌合的状态下,该限制突部111b限制滑动构件3自初始位置向滑动完成位置滑动。
在前壁114处以与由分隔壁115、上侧分隔壁116以及下侧分隔壁117分隔出的多个空间相连通的方式形成有通孔114a。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主体11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多个空间。并且,能将插头端子(下侧插头端子13和上侧插头端子14)分别压入(插入)到沿前后方向贯通的空间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主体11处,沿宽度方向(Y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空间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形成有两级。此外,在自前后方向上的后方观察壳体主体11时,多个空间形成为交错状。通过那样设置从而谋求插头式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上的小型化。
具体而言,壳体主体11的下侧(安装面1aA侧)沿宽度方向(Y方向)排列设有多个由底壁112、分隔壁115以及下侧分隔壁117划定的空间。并且,该形成于壳体主体11的下侧(安装面1aA侧)的空间成为供下侧插头端子13压入(插入)的第1空间S1。
另一方面,在壳体主体11的上侧(比第1空间S1远离安装面1aA的位置)沿宽度方向(Y方向)排列设有多个由顶壁111、分隔壁115以及上侧分隔壁116划定的空间。并且,该形成于壳体主体11的上侧的空间成为供上侧插头端子14压入(插入)的第2空间S2。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主体11的下侧沿着宽度方向排列设有12个空间(下侧空间S1)。另一方面,在壳体主体11的上侧,在锁定部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排列设有4个空间(上侧空间S2),在锁定部12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排列设有4个空间(上侧空间S2)。即,在壳体主体11的上侧,夹着锁定部12地沿宽度方向排列设有8个空间(上侧空间S2)。通过那样设置从而谋求壳体主体11的高度方向上的小型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分隔壁116和下侧分隔壁117形成于在宽度方向上错开的位置。即,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形成为在俯视时有一部分重叠。换言之,在将插头端子(下侧插头端子13和上侧插头端子14)保持于插头壳体10并且安装于电缆1A的状态下,在沿安装面1aA的法线方向(上下方向)观察插头壳体10时,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重叠。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宽度方向观察插头壳体10时,插入空间S6与第2空间S2重叠。通过那样设置从而能将保持滑动构件3的插头壳体10的高度抑制为较低。
并且,将下侧插头端子13自第1空间S1的后端侧的开口朝向前方压入(插入),该第1空间S1的后端侧的开口成为插入口S1a。此外,第1空间S1的前端侧的开口比插入口S1a小,以使得下侧插头端子13不会脱落。即,利用前壁114限制自插入口S1a压入(插入)的下侧插头端子13的向前方的移动。另外,第1空间S1的前端侧的开口成为将后述的插座式连接器2的下侧插座端子23的触点部230a向第1空间S1内导入的导入口S1b。该导入口S1b的周缘部形成为锥形,以易于导入下侧插座端子23的触点部230a。
同样,将上侧插头端子14自第2空间S2的后端侧的开口朝向前方压入(插入),该第2空间S2的后端侧的开口成为插入口S2a。此外,第2空间S2的前端侧的开口比插入口S2a小,以使得上侧插头端子14不会脱落。即,利用前壁114限制自插入口S2a压入(插入)的上侧插头端子14的向前方的移动。另外,第2空间S2的前端侧的开口也成为将后述的插座式连接器2的上侧插座端子24的触点部240a向第2空间S2内导入的导入口S2b。该导入口S2b的周缘部也形成为锥形,以易于导入上侧插座端子24的触点部240a。
此外,在顶壁111的下部以与第2空间S2相连通的方式形成有向后方和下方开口的槽部111a。该槽部111a供后述的上侧插头端子14的侧壁144的上端插入从而对上侧插头端子14的向第2空间S2的压入(插入)进行引导。
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111a形成于第2空间S2的宽度方向两侧,各槽部111a形成为自插入口S2a延伸至前壁114。
即,槽部111a的插入方向(X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如下的距离以上,该距离是在自开始将侧壁134的上端向槽部111a插入到插入完成的期间内上侧插头端子14移动的距离。因而,侧壁134的上端处的最先插入槽部111a的部位在自开始向槽部111a插入到完成上侧插头端子14的向第2空间S2的压入(插入)的期间内始终存在于槽部111a内。
此外,槽部111a形成为槽宽(Y方向上的长度)比侧壁134的板厚稍宽。
同样,在分隔壁115的下部以与第1空间S1相连通的方式形成有向后方和下方开口的槽部115a。该槽部115a供后述的下侧插头端子13的侧壁134的上端插入从而对下侧插头端子13的向第1空间S1的压入(插入)进行引导。
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115a也形成于第1空间S1的宽度方向两侧,各槽部115a形成为自插入口S1a延伸至前壁114。
即,槽部115a的插入方向(X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如下的距离以上,该距离是在自开始将侧壁134的上端向槽部115a插入到插入完成的期间内下侧插头端子13移动的距离。因而,侧壁134的上端处的最先插入槽部115a的部位在自开始向槽部115a插入到完成下侧插头端子13的向第1空间S1的压入(插入)的期间内始终存在于槽部115a内。
此外,槽部115a形成为槽宽(Y方向上的长度)比侧壁134的板厚稍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分隔壁115的后端形成有槽部115b,该槽部115b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两端分别向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开口。具体而言,槽部115b形成为与形成为连通于1个第2空间S2的两个槽部111a中的一个(图14的(b)的右侧的)槽部111a在上下方向上相对。
即,如图14的(b)所示,在从前后方向上的后方观察插头壳体10时,槽部115b和一个(图14的(b)的右侧的)槽部111a配置为沿上下方向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该槽部115b供压入(插入)完成状态下的上侧插头端子14的腿部141的上部插入。
另外,在底壁112的后端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上端向第1空间S1开口的槽部112a。具体而言,在从前后方向上的后方观察插头壳体10时,槽部112a、一个(图14的(b)的右侧的)槽部111a以及槽部115b配置为沿上下方向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该槽部112a供压入(插入)完成状态下的上侧插头端子14的腿部141的下部插入。
此外,在底壁112的后端形成有槽部112b,该槽部112b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两端分别向第1空间S1和壳体10的下方开口。具体而言,槽部112b形成为与形成为连通于1个第1空间S1的两个槽部115a中的一个(图14的(b)的右侧的)槽部115a在上下方向上相对。
即,如图14的(b)所示,在从前后方向上的后方观察插头壳体10时,槽部112b和一个(图14的(b)的右侧的)槽部115a配置为沿上下方向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该槽部112b供压入(插入)完成状态下的下侧插头端子13的腿部131插入。
另外,在底壁112的后端部形成有向下方和后方开口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112c。该凹部112c用于收纳压入(插入)完成状态下的下侧插头端子13的第1安装片132。
另外,在一对侧壁113、113分别形成有向后方延伸的延伸部113a、113a,延伸部113a、113a彼此相对的区域成为用于收纳插头端子13、14的第1安装片132、第2安装片142的凹部113b。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端子13、14的第1安装片132、第2安装片142在比延伸部113a、113a的后端靠前侧的位置处安装于电缆1A的导体部151bA。此时,利用延伸部113a、113a和加强板14A夹持电缆1A的连结区域11A。
若那样设置,则在电缆1A受到摇动而沿着与加强板14A分离开的方向移动时,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电缆1A与加强板14A的粘接的剥离。此外,由于插头端子13、14的第1安装片132、第2安装片142位于比延伸部113a、113a的顶端(后端)靠前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插头端子13、14的第1腿部131、第2腿部141、第1安装片132、第2安装片142因电缆1A的摇动而变形。即,能够保护插头端子13、14与电缆1A之间的安装部分不受电缆1A的摇动的影响。
此外,在一对侧壁113、113的前端部分别形成有对保持配件15进行保持的保持配件安装部113c、113c。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配件安装部113c包括凹部113d和切槽113e、113e,上述凹部113d向上下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开口,上述切槽113e、113e设置为与凹部113d的宽度方向内侧连续,供保持配件15的主体部151的前后方向上的两端插入。并且,在将保持配件15保持于插头壳体10的状态下,通过将设置为与主体部151的下端连续的固定片152固定于电缆1A的固定部15cA从而将插头壳体10固定于电缆1A。
此外,在底壁112的下侧(反面侧)以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突部112d。并且,通过在底壁112形成有上述那样的突部112d,从而在底壁112的下表面形成有凹部112e,在将插头式连接器1安装于电缆1A时,安装有加强板14A的连结区域11A收纳于该凹部112e(参照图9的(b))。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有加强板14A的连结区域11A成为收纳保持于凹部112e的被连结部10A。并且,突部112d以突出量成为被连结部10A的厚度(电缆1A的厚度与加强板14A的厚度之和)以上的方式形成于底壁112。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壳体10包括在壳体厚度方向(上下方向:Z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一对壁部(顶壁111和底壁112)。并且,在作为一对壁部(顶壁111和底壁112)中的一侧的壁部的底壁112形成有用于收纳电缆1A的被连结部10A(安装有加强板14A的连结区域11A)的凹部112e。即,插头壳体10在壳体厚度方向(上下方向)上的一侧的壁部(底壁112)具有用于接纳电缆(被安装构件)1A的接纳部(凹部112e)。
并且,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从而在使插头壳体10嵌合于插座壳体20时,突部112d的下端在插座壳体20的内表面滑动。即,在使插头壳体10嵌合于插座壳体20时,能够抑制电缆1A的被连结部10A与插座壳体20彼此干渉。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底壁112的周缘部形成有突部112d,在底壁112的内侧没有形成突部112d。
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利用在底壁1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前端沿宽度方向细长地形成的一对前侧突部112f和在底壁1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后端沿前后方向细长地形成的一对后侧突部112g来构成突部112d。
该前侧突部112f和后侧突部112g形成于底壁112的连续设置有侧壁113的部位。具体而言,前侧突部112f在保持配件安装部113c的前方沿着插头壳体10的前端缘形成,后侧突部112g在延伸部113a的宽度方向外侧沿着延伸部113a的外侧端缘形成。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底壁112的4角形成有突部112d。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电缆1A的被连结部10A的形状形成为其轮廓线的一部分与突部112d的内侧的轮廓线相对应的形状。具体而言,针对电缆1A的被连结部10A而言,在其收纳于凹部112e的状态下,其未形成缺口11aA、14aA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前端缘沿着前侧突部112f的内侧(后侧)的轮廓线形成,并且其宽度方向两侧的后端部沿着后侧突部112g的宽度方向内侧的轮廓线形成。如此,利用前侧突部112f来抑制被连结部10A的向前方的错位,利用后侧突部112g来抑制被连结部10A的宽度方向上的错位。此外,被连结部10A是收纳于凹部112e的形状即可,能够形成为各种各样的形状。
并且,像本实施方式那样,若仅在底壁112的4角形成突部112d,则能够在沿前后方向(X方向:交叉方向)对将插头端子13、14以沿宽度方向(Y方向:一个方向)排列设置的方式保持的状态下的插头壳体10进行观察时,避免突部112d与插头端子13、14的第1安装片132、第2安装片142重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插头端子13、14保持于插头壳体10的状态下,第1安装片132、第2安装片142的顶端向凹部112e侧(插头壳体10的下方)突出。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前后方向(X方向:交叉方向)对保持有插头端子13、14的状态下的插头壳体10进行观察的情况下,无论从前侧和后侧中的哪一侧观察都能够视觉识别到各插头端子的第1安装片132、第2安装片142的顶端。此外,在自前后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各插头端子的第1安装片132、第2安装片142的顶端以在宽度方向上互相分离开的状态向插头壳体10的下方突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安装片132、第2安装片142像后述那样形成为薄板状,在将插头端子13、14保持于插头壳体10的状态下,第1安装片132、第2安装片142的板厚方向与宽度方向(Y方向)大致一致。即,将多个插头端子13、14以沿着第1安装片132、第2安装片142的板厚方向排列设置的方式保持于插头壳体10。
此外,插头端子13、14具有插入保持于插头壳体10的主体部(第1主体部130和第2主体部140),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130、140的插入方向与前后方向(X方向)大致一致。即,使突部112d不与插头端子13、14的第1安装片132、第2安装片142重叠的方向即交叉方向和主体部130、140插入于插头壳体10的插入方向一致。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主体部130、140向插头壳体10插入的插入方向观察时,以在宽度方向上彼此分离开的状态向插头壳体10的下方突出的插头端子13、14的所有第1安装片132、第2安装片142都不与突部112d重叠。
接下来,基于图15和图16说明插头端子(端子)的具体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端子(端子)包括主体部、腿部以及安装部,上述主体部插入于在插头壳体10形成的空间,上述腿部在将插头端子安装于电缆(被安装构件)1A的状态下自主体部朝向电缆1A的安装面1aA延伸设置,上述安装部设置为与腿部连续并且能安装于电缆1A。
具体而言,插头端子包括下侧插头端子13,该下侧插头端子13压入(插入)于在壳体主体11的下侧(安装面1aA侧)形成的第1空间S1。此外,插头端子包括上侧插头端子14,该上侧插头端子14压入(插入)于在壳体主体11的上侧(比第1空间S1远离安装面1aA的位置)形成的第2空间S2。
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插头端子13具有导电性,并且沿插头壳体10的宽度方向(Y方向)排列设有多个。如图15所示,该下侧插头端子13形成为将1片带板状的金属构件沿板厚方向弯曲而形成的形状,在沿插入方向(前后方向;X方向)观察的状态下呈大致U字形(参照图15的(e)、图15的(f))。能够例如通过对以成为预定的形状的方式冲裁形成的带板状的金属构件实施弯曲加工从而形成这样的下侧插头端子13。
另外,下侧插头端子13包括向第1空间S1压入(插入)的第1主体部(主体部)130。此外,下侧插头端子13包括第1腿部(腿部)131和第1安装片(安装部)132,上述第1腿部(腿部)131在将下侧插头端子13安装于电缆(被安装构件)1A的状态下自第1主体部130朝向安装面1aA延伸设置,上述第1安装片(安装部)132设置为与第1腿部131连续并且能安装于电缆1A。
第1主体部130包括底壁133和侧壁134,该侧壁134设置为与底壁133的宽度方向(Y方向)两端部连续。
底壁133包括底壁主体135和触点保护部136,上述底壁主体135设置为与侧壁134的下端连续,上述触点保护部136设置为与底壁主体135的前端连续并且向前方突出。在向第1空间S1压入(插入)第1主体部130时,该触点保护部136抑制下侧插头端子13的触点部130a与壳体主体11接触。
另外,在底壁主体135和触点保护部136分别形成有自宽度方向(Y方向)两端朝向外侧突出的限制片135a、136a。并且,在向第1空间S1压入(插入)第1主体部130时,利用该限制片135a、136a来抑制将第1主体部130倾斜地压入(插入)的情况。
侧壁134包括侧壁主体137和接触片138,上述侧壁主体137设置为下端与底壁主体135连续,上述接触片138能弹性变形地设置为与侧壁主体137的前端连续,并且用于与插座式连接器的触点部接触。
在侧壁主体137的上端形成有限制突起137a,在向第1空间S1压入(插入)第1主体部130时,利用该限制突起137a抑制第1主体部130浮起。
另外,接触片138包括内侧弯曲片138a和外侧弯曲片138b,上述内侧弯曲片138a以向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方式设置为与侧壁主体137的前端连续,上述外侧弯曲片138b以向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方式设置为与内侧弯曲片138a的前端连续。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接触片138设置为与一对侧壁主体137、137分别连续,并且形成为在俯视时成为大致线对称。即,一对接触片138、138包括随着朝向前方去而沿着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曲的形状的内侧弯曲片138a、138a以及随着朝向前方去而沿着相互分离开的方向弯曲的形状的外侧弯曲片138b、138b。
并且,在一对接触片138、138彼此最靠近的部位(内侧弯曲片138a与外侧弯曲片138b设置为连续的部分)处夹持插座式连接器2的触点部230a(参照图3的(b))。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一对接触片138、138作为下侧插头端子13的触点部130a发挥功能。并且,使一对外侧弯曲片138b作为用于更顺利地导入插座式连接器2的触点部130a的引导部发挥功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向后方突出的延伸设置壁139设置为与一对侧壁主体137、137中的一个侧壁主体137的后端连续,第1主体部130形成为单侧向后方突出的形状。
在该延伸设置壁139的上端形成有压入突起139a,通过使该压入突起139a陷入壳体主体11从而将第1主体部130压入第1空间S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槽部115a,该槽部115a供下侧插头端子13的侧壁134的上端插入,对下侧插头端子13的向第1空间S1的压入(插入)进行引导。因此,即使在通过对向第1主体部130的后方突出的单侧的侧壁134进行按压从而将下侧插头端子13向第1空间S1压入(插入)的情况下,也能抑制下侧插头端子13的错位。其结果,能够更顺利且更准确地向第1空间S1压入(插入)下侧插头端子13。
并且,第1腿部131自延伸设置壁139的后端部朝向下方(电缆1A:被安装构件)延伸设置。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腿部131自压入(插入)于第1空间S1的状态下的第1主体部130沿着壳体厚度方向延伸设置。此外,第1安装片132以朝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为与第1腿部131的下端连续。
此时,第1腿部131和第1安装片132形成为薄板状(板状),并且形成为板厚方向成为与侧壁主体137的板厚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
因而,在将第1主体部130插入第1空间S1并且将第1安装片(安装部)132安装于电缆(被安装构件)1A的状态下,第1腿部131的板厚方向成为宽度方向(Y方向)。即,在将插头式连接器1安装于电缆1A的状态下,第1腿部131的板厚方向成为与第1主体部130向第1空间S1插入的插入方向和安装面1aA的法线方向交叉的方向。
另一方面,上侧插头端子14也具有导电性,并且沿插头壳体10的宽度方向(Y方向)排列设有多个。如图16所示,该上侧插头端子14形成为将1片带板状的金属构件沿板厚方向弯曲而形成的形状,在沿插入方向(前后方向;X方向)观察的状态下呈大致U字形(参照图16的(e)、图16的(f))。也能够例如通过对以成为预定的形状的方式冲裁形成的带板状的金属构件实施弯曲加工从而形成这样的上侧插头端子14。
另外,上侧插头端子14包括向第2空间S2压入(插入)的第2主体部(主体部)140。此外,上侧插头端子14包括第2腿部(腿部)141和第2安装片(安装部)142,上述第2腿部(腿部)141在将上侧插头端子14安装于电缆(被安装构件)1A的状态下自第2主体部140朝向安装面1aA延伸设置,上述第2安装片(安装部)142设置为与第2腿部141连续并且能安装于电缆1A。
第2主体部140包括底壁143和侧壁144,该侧壁144设置为与底壁143的宽度方向(Y方向)两端部连续。
底壁143包括底壁主体145和触点保护部146,上述底壁主体145设置为与侧壁144的下端连续,上述触点保护部146设置为与底壁主体145的前端连续并且向前方突出。在向第2空间S2压入(插入)第2主体部140时,该触点保护部146抑制上侧插头端子14的触点部140a与壳体主体11接触。
另外,在底壁主体145和触点保护部146分别形成有自宽度方向(Y方向)两端朝向外侧突出的限制片145a、146a。并且,在向第2空间S2压入(插入)第2主体部140时,利用该限制片145a、146a来抑制将第2主体部140倾斜地压入(插入)的情况。
侧壁144包括侧壁主体147和接触片148,上述侧壁主体147设置为下端与底壁主体145连续,上述接触片148能弹性变形地设置为与侧壁主体147的前端连续,并且用于与插座式连接器2的触点部240a接触。
在侧壁主体147的上端形成有限制突起147a,在向第2空间S2压入(插入)第2主体部140时,利用该限制突起147a抑制第2主体部140浮起。
另外,接触片148包括内侧弯曲片148a和外侧弯曲片148b,上述内侧弯曲片148a以向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方式设置为与侧壁主体147的前端连续,上述外侧弯曲片148b以向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方式设置为与内侧弯曲片148a的前端连续。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接触片148设置为与一对侧壁主体147、147分别连续,并且形成为在俯视时成为大致线对称。即,一对接触片148、148包括随着朝向前方去而沿着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曲的形状的内侧弯曲片148a、148a以及随着朝向前方去而沿着相互分离开的方向弯曲的形状的外侧弯曲片148b、148b。
并且,在一对接触片148、148彼此最靠近的部位(内侧弯曲片148a与外侧弯曲片148b设置为连续的部分)处夹持插座式连接器2的触点部240a(参照图4的(b))。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一对接触片148、148作为上侧插头端子14的触点部140a发挥功能。并且,使一对外侧弯曲片148b作为用于更顺利地导入插座式连接器2的触点部240a的引导部发挥功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向后方突出的延伸设置壁149设置为与一对侧壁主体147、147中的一个侧壁主体147的后端连续,第2主体部140形成为单侧向后方突出的形状。
在该延伸设置壁149的上端形成有压入突起149a,通过使该压入突起149a陷入壳体主体11从而将第2主体部140压入第2空间S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槽部111a,该槽部111a供上侧插头端子14的侧壁144的上端插入,对上侧插头端子14的向第2空间S2的压入(插入)进行引导。因此,即使在通过对向第2主体部140的后方突出的单侧的侧壁144进行按压从而将上侧插头端子14向第2空间S2压入(插入)的情况下,也能抑制上侧插头端子14的错位。其结果,能够更顺利且更准确地向第2空间S2压入(插入)上侧插头端子14。
并且,第2腿部141自延伸设置壁149的后端部朝向下方(电缆1A:被安装构件)延伸设置。该第2腿部141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比第1腿部131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长。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腿部141自压入(插入)于第2空间S2的状态下的第2主体部140沿着壳体厚度方向延伸设置。此外,第2安装片142以朝向后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为与第2腿部141的下端连续。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安装片(安装部)132以向前后方向(X方向:主体部向空间插入的插入方向)上的前方(一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为与第1腿部131连续。此外,第2安装片(安装部)142以向前后方向(X方向:主体部向空间插入的插入方向)上的后方(另一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为与第2腿部141连续。
另外,在将第1主体部130和第2主体部140插入了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的状态下,第1腿部131和第2腿部141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大致相同(参照图5~图7)。并且,在将第1主体部130和第2主体部140插入了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的状态下,第1腿部131和第2腿部141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错开大致半个节距。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多个插头端子13、14保持于插头壳体10的状态下,安装部(第1安装片132和第2安装片142)呈交错状配置。
此外,在将第1主体部130插入第1空间S1的状态下,第1安装片132收纳于在底壁112的后端部形成的凹部112c。另一方面,在将第2主体部140插入第2空间S2的状态下,第2安装片142位于比第2空间S2的插入口S2a靠后方的位置。
因而,在以将多个插头端子13、14保持于插头壳体10并且安装于电缆1A的状态进行俯视时,第1安装片132与插头壳体10重叠。另一方面,在以将多个插头端子13、14保持于插头壳体10并且安装于电缆1A的状态进行俯视时,第2安装片142自插头壳体10暴露。
即,在将插头式连接器1安装于电缆1A的状态下,在沿安装面1aA的法线方向观察插头壳体10时,第1安装片132和第2安装片142中的任一安装片(安装部)与插头壳体10重叠。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多个插头端子13、14保持于插头壳体10的状态下,安装部(第1安装片132和第2安装片142)在隔着空间的插入口(后端缘)的两侧呈交错状配置。
另外,第2腿部141和第2安装片142也形成为薄板状(板状),并且形成为板厚方向成为与侧壁主体147的板厚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
因而,在将第2主体部140插入第2空间S2并且将第2安装片(安装部)142安装于电缆(被安装构件)1A的状态下,第2腿部141的板厚方向成为宽度方向(Y方向)。即,在将插头式连接器1安装于电缆1A的状态下,第2腿部141的板厚方向成为与第2主体部140向第2空间S2插入的插入方向和安装面1aA的法线方向交叉的方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插头端子13、14的主体部130、140插入空间S1、S2的状态下,在从前后方向上的后方观察时,插入口S1a被第2腿部141分割为两个区域。即,在将插头式连接器1安装于电缆1A的状态下,在沿主体部130、140向空间S1、S2插入的插入方向观察插头壳体时,第1空间S1的插入口S1a被第2腿部141分割为两个区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完成第1主体部130向第1空间S1的压入(插入)的位置处,第1腿部131插入槽部112b而被保持为在宽度方向(Y方向;板厚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即,使在壳体主体11的底壁112形成的槽部112b作为保持第1腿部131的第1腿部保持部发挥功能。这样,插头式连接器1具有与插头壳体10相连接并且用于保持第1腿部131的第1腿部保持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腿部保持部与插头壳体10形成为一体。此外,也可以通过使独立于插头壳体10的构件连接于插头壳体10从而形成第1腿部保持部。
另外,在完成第2主体部140向第2空间S2的压入(插入)的位置处,第2腿部141插入槽部115b和槽部112a而被保持为在宽度方向(Y方向;板厚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即,使在壳体主体11的分隔壁115形成的槽部115b和在底壁112形成的槽部112a作为保持第2腿部141的第2腿部保持部发挥功能。这样,插头式连接器1具有与插头壳体10相连接并且用于保持第2腿部141的第2腿部保持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腿部保持部也与插头壳体10形成为一体,但两者也可以彼此独立地形成。
通过那样设置,能够在将插头端子13、14的主体部130、140向空间S1、S2压入(插入)时、将压入(插入)空间S1、S2的插头端子13、14向电缆1A安装时等时候抑制第1腿部131、第2腿部141的变形。
[插座式连接器2的结构例]
接下来,基于图17~图22说明插座式连接器2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如图17和图18所示,插座式连接器2包括插座壳体(对象侧的壳体)20和保持于插座壳体20的插座端子(对象侧的端子:下侧插座端子23和上侧插座端子24)。此外,插座式连接器2包括保持于插座壳体20的保持配件(对象侧的保持配件)25。
并且,通过将保持于插座壳体20的插座端子23、24安装于在插座壳体20的外侧配置的电路基板2A的导体部2bA,从而将插座式连接器2安装于作为对象侧的被安装构件的电路基板2A。此外,也是通过锡焊等将插座端子23、24安装于导体部2bA。此外,在将保持配件25保持于插座壳体20的状态下通过锡焊等将保持配件25固定于电路基板2A的固定部2cA,从而将插座壳体20固定于电路基板2A。
另外,电路基板2A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包括由具有刚性和绝缘性的树脂材料等形成的基板主体2aA。并且,以暴露于该基板主体2aA的正面21aA的方式形成有导体部2bA和固定部2cA。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主体2aA的正面21aA成为安装面。
插座壳体20包括具有刚性的壳体主体21,例如能够使用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来形成该插座壳体20。
另外,在壳体主体21的上部形成有供锁定部12插入的锁定部插入部22,该锁定部12用于将插头壳体10和插座壳体20保持为嵌合状态或者解除嵌合状态。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壳体20包括壳体主体21和形成于壳体主体21的锁定部插入部22。
壳体主体21包括顶壁211、底壁212、侧壁213以及后壁214,上述侧壁213为一对,设置为分别使顶壁211和底壁212的宽度方向(Y方向)上的两端连续,上述后壁214设置为与顶壁211、底壁212以及侧壁213、213的后端连续。
并且,在顶壁21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锁定部插入部22。具体而言,锁定部插入部22形成于顶壁211的内侧并且具有用于收纳杆部121的收纳部221。在该收纳部221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与锁定部12的卡合突部121b卡合的卡合凹部(卡合部)221a。
另外,在收纳部221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供滑动构件3的上侧臂部33插入的插入空间S8。并且,向下方突出的突部(被卡定部)211a以在沿插入方向(前后方向;X方向)观察的状态下配置于插入空间S8的方式形成于顶壁211。该突部211a用于使上侧臂部33向下方挠曲,或者该突部211a与形成于上侧臂部33的顶端的卡合突部33b卡定。
另外,在底壁21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定位突部212b。该定位突部212b形成为与缺口11aA和缺口14aA相对应。并且,在使插头壳体10与插座壳体20嵌合时,定位突部212b插入缺口11aA和缺口14aA,利用该定位突部212b进行电缆1A的宽度方向上的定位。
另外,在后壁214形成有多个沿前后方向贯通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宽度方向(Y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空间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形成有两级。此外,在自前后方向上的后方观察壳体主体21时,多个空间形成为交错状。通过那样设置从而谋求插座式连接器2的宽度方向上的小型化。
并且,将下侧插座端子23和上侧插座端子24分别压入(插入)沿前后方向贯通的空间内。
具体而言,形成于壳体主体21的下侧(安装面21aA侧)的空间成为供下侧插座端子23压入(插入)的第1空间S3。
另一方面,形成于壳体主体21的上侧(比第1空间S3远离安装面21aA的位置)的空间成为供上侧插座端子24压入(插入)的第2空间S4。
并且,将下侧插座端子23自第1空间S3的后端侧的开口朝向前方压入(插入),该第1空间S3的后端侧的开口成为插入口S3a。同样,将上侧插座端子24自第2空间S4的后端侧的开口朝向前方压入(插入),该第2空间S4的后端侧的开口成为插入口S4a。
另外,在壳体主体21形成有向前方(插头式连接器1侧)开口的嵌合空间S5。该嵌合空间S5是供插头壳体10的壳体主体11插入嵌合的空间,由顶壁211、底壁212、后壁214以及一对侧壁213、213划定。因而,第1空间S3和第2空间S4形成为分别与嵌合空间S5相连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壁214的后端沿宽度方向排列设有多个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向后方突出的突条214a。具体而言,突条214a形成于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第1空间S3与第2空间S4之间。
另外,在底壁212的后端部形成有向下方和后方开口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212a。该凹部212a用于收纳压入(插入)完成状态下的上侧插座端子24的安装片(对象侧的安装部)242。
另外,在一对侧壁213、213分别形成有对保持配件25进行保持的保持配件安装部213a、213a。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配件安装部213a包括凹部213b和切槽213c、213c,上述凹部213b向上下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外侧开口,上述切槽213c、213c设置为与凹部213b的宽度方向内侧连续,供保持配件25的主体部251的前后方向上的两端插入。并且,通过在将保持配件25保持于插座壳体20的状态下将设置为与主体部251的下端连续的固定片252固定于电路基板2A的固定部2cA,从而将插座壳体20固定于电路基板2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端子包括主体部、腿部以及安装部,上述主体部插入于在插座壳体20形成的空间,上述腿部在将插座端子安装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2A的状态下自主体部朝向电路基板2A的安装面21aA延伸设置,上述安装部设置为与腿部连续并且能安装于电路基板2A。
具体而言,插座端子包括压入(插入)第1空间S3的下侧插座端子23,该第1空间S3形成于壳体主体21的下侧(安装面21aA侧)。此外,插座端子包括压入(插入)第2空间S4的上侧插座端子24,该第2空间S4形成于壳体主体21的上侧(比第1空间S3远离安装面21aA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插座端子23具有导电性,并且沿插座壳体20的宽度方向(Y方向)排列设有多个。如图21所示,该下侧插座端子23形成为薄板状,在使板厚方向与宽度方向(Y方向)大致一致的状态下自后方压入(插入)第1空间S3,该第1空间S3形成于壳体主体21。能够通过例如对金属薄板进行冲裁加工来形成那样的下侧插座端子23。
另外,下侧插座端子23包括向第1空间S3压入(插入)的第1主体部(对象侧的主体部)230。此外,下侧插座端子23包括第1腿部(对象侧的腿部)231和第1安装片(对象侧的安装部)232,上述第1腿部(对象侧的腿部)231在将下侧插座端子23安装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2A的状态下自第1主体部230朝向安装面21aA延伸设置,上述第1安装片(对象侧的安装部)232设置为与第1腿部231连续并且能安装于电路基板2A。
并且,在第1主体部230的前端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大致棒状的触点部(对象侧的触点部)230a。另外,在第1主体部230的上端和下端形成有压入突起230b,通过使该压入突起230b陷入壳体主体21,从而将第1主体部230压入第1空间S3。并且,在将第1主体部230压入(插入)了第1空间S3的状态下,触点部230a配置在嵌合空间S5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腿部231自第1主体部230的后端部朝向下方(电路基板2A:被安装构件)延伸设置。具体而言,第1腿部231形成为呈曲轴状弯曲的形状,下端位于比第1主体部230靠后方的位置。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腿部231自压入(插入)于第1空间S3的状态下的第1主体部230沿壳体厚度方向(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并且,第1安装片232以朝向后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为与该第1腿部231的下端连续。
另一方面,上侧插座端子24也具有导电性,并且沿插座壳体20的宽度方向(Y方向)排列设有多个。如图22所示,该上侧插座端子24形成为薄板状,在使板厚方向与宽度方向(Y方向)大致一致的状态下自后方压入(插入)第2空间S4,该第2空间S4形成于壳体主体21。也能够例如通过对金属薄板进行冲裁加工来形成那样的上侧插座端子24。
另外,上侧插座端子24包括向第2空间S4压入(插入)的第2主体部(对象侧的主体部)240。此外,上侧插座端子24包括第2腿部(对象侧的腿部)241和第2安装片(对象侧的安装部)242,上述第2腿部(对象侧的腿部)241在将上侧插座端子24安装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2A的状态下自第2主体部240朝向安装面21aA延伸设置,上述第2安装片(对象侧的安装部)242设置为与第2腿部241连续并且能安装于电路基板2A。
并且,在第2主体部240的前端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大致棒状的触点部(对象侧的触点部)240a。此外,在第2主体部240的上端和下端形成有压入突起240b,通过使该压入突起240b陷入壳体主体21,从而将第2主体部240压入第2空间S4。并且,在将第2主体部240压入(插入)了第2空间S4的状态下,触点部240a配置在嵌合空间S5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腿部241自第2主体部240的后端部朝向下方(电路基板2A:被安装构件)呈大致直线状地延伸设置。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腿部241自压入(插入)于第2空间S4的状态下的第2主体部240沿壳体厚度方向(上下方向)延伸设置。该第2腿部241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比第1腿部231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长。并且,第1安装片232以朝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为与该第2腿部241的下端连续。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安装片(安装部)242以向前后方向(X方向:主体部向空间插入的插入方向)上的前方(一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为与第2腿部241连续。另外,第1安装片232以向前后方向(X方向:主体部向空间插入的插入方向)上的后方(另一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为与第1腿部231连续。
即,在将多个插座端子保持于插座壳体20的状态下,安装部(第1安装片232和第2安装片242)呈交错状配置。
此外,在将第2主体部240插入了第2空间S4的状态下,第2安装片242收纳于在底壁212的后端部形成的凹部212a。另一方面,在将第1主体部230插入了第1空间S3的状态下,第1安装片232位于比第1空间S3的插入口S3a靠后方的位置。
因而,在以将多个插座端子23、24保持于插座壳体20并且安装于电路基板2A的状态进行俯视时,第2安装片242与插座壳体20重叠。另一方面,在以将多个插座端子23、24保持于插座壳体20并且安装于电路基板2A的状态进行俯视时,第1安装片232自插座壳体20暴露。
即,在将插座式连接器2安装于电路基板2A的状态下,在沿安装面21aA的法线方向观察插座壳体20时,第1安装片232和第2安装片242中的任一安装片(安装部)与插座壳体20重叠。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多个插座端子23、24保持于插座壳体20的状态下,安装部(第1安装片232和第2安装片242)在隔着空间的插入口(后端缘)的两侧呈交错状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完成第1主体部230向第1空间S3的压入(插入)的位置处,第1腿部231在突条214a之间被保持为在宽度方向(Y方向;板厚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即,使在壳体主体21的后壁214形成的突条214a作为保持第1腿部231的第1腿部保持部发挥功能。这样,插座式连接器2包括与插座壳体20相连接并且用于保持第1腿部231的第1腿部保持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腿部保持部与插座壳体20形成为一体。此外,也可以使独立于插座壳体20的构件与插座壳体20相连接,从而形成第1腿部保持部。
另外,在完成第2主体部240向第2空间S4的压入(插入)的位置处,第2腿部241在突条214a之间被保持为在宽度方向(Y方向;板厚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即,使在壳体主体21的后壁214形成的突条214a也作为保持第2腿部241的第2腿部保持部发挥功能。这样,插座式连接器2包括与插座壳体20相连接并且用于保持第2腿部241的第2腿部保持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腿部保持部也与插座壳体20形成为一体,但两者也可以彼此独立地形成。
通过那样设置,能够在将插座端子23、24的主体部230、240向空间S3、S4压入(插入)时抑制腿部231、241的变形。
在使上述的插头式连接器1与形成为上述那样的结构的插座式连接器2嵌合时,将插头壳体10的锁定部12插入插座壳体20的锁定部插入部22,将壳体主体11插入嵌合空间S5。
此时,杆部121的卡合突部121b被插座壳体20的顶壁211向下方按压。这样,在卡合突部121b被顶壁211向下方按压时,杆部121的后端部(操作部121a)以向下方移动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卡合突部121b能够移动至锁定部插入部22的里侧。
并且,在使卡合突部121b移动至锁定部插入部22的里侧时,解除顶壁211对卡合突部121b的向下方的按压,卡合突部121b在杆部121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向上方移动。然后,卡合突部121b由于向上方移动,而与形成于插座式连接器2的卡合凹部221a相卡合,从而将插头式连接器1和插座式连接器2锁定为嵌合状态。
另外,在使插头式连接器1与插座式连接器2嵌合的中途,将下侧插座端子23的触点部230a的顶端自导入口S1b向形成于插头壳体10的第1空间S1内导入而使其与下侧插头端子13的触点部130a接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大致棒状的触点部230a插入于一对接触片138、138之间并被一对接触片138、138夹持,从而使下侧插头端子13和下侧插座端子23连接为导通。
同样,将上侧插座端子24的触点部240a的顶端自导入口S2b向形成于插头壳体10的第2空间S2内导入而使其与上侧插头端子14的触点部140a接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大致棒状的触点部240a插入于一对接触片148、148之间并被一对接触片148、148夹持,从而使上侧插头端子14和上侧插座端子24连接为导通。
像那样地,通过使插头式连接器1与插座式连接器2嵌合而使插头端子13与插座端子23连接为导通,使插头端子14与插座端子24连接为导通,从而形成了将电缆1A和电路基板2A电连接在一起的连接器组C1。
另一方面,在自插座式连接器2卸下插头式连接器1时,首先按下杆部121的操作部121a而使杆部121向下方移动。通过那样操作,使卡合突部121b也向下方移动,解除卡合突部121b与卡合凹部221a之间的卡合。并且,在解除了卡合突部121b与卡合凹部221a之间的卡合的状态下,在沿拔出方向相对于插座式连接器2拉拽插头式连接器1时,插头式连接器1相对于插座式连接器2沿拔出方向进行相对移动。这样,在使插头式连接器1相对于插座式连接器2沿拔出方向进行相对移动时,首先解除端子彼此的导通连接,然后解除壳体彼此的嵌合。由此自插座式连接器2卸下插头式连接器1。
[滑动构件3的结构例]
接下来,基于图23和图24说明滑动构件3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滑动构件3具有大致矩形板状的主体部31,在该主体部31的上部形成有把手31a。
另外,在主体部31的下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以向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延伸的方式连续地设有一对下侧臂部32。一对下侧臂部32以悬臂状态设置为与主体部31连续,并且形成为能沿宽度方向进行弹性变形。在该下侧臂部32的顶端(前端)以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卡定突部32a。
另一方面,在主体部31的上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以向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延伸的方式连续地设有一对上侧臂部33。一对上侧臂部33以悬臂状态设置为与主体部31连续,并且形成为能沿上下方向(与端子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进行弹性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上侧臂部33形成为根部侧(设置为与主体部31连续的那一侧)较宽。并且,在上侧臂部33的顶端(前端)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卡合突部(卡合部)33b。
另外,在上侧臂部33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突部33a。
并且,在主体部31的下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形成有向前方且向上方延伸的限制突部(限制部)31b。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侧臂部32的顶端(前端)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突部32b,下侧臂部32的顶端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大于下侧臂部32与上侧臂部33之间的间隙(上下方向上的最大距离)。即,针对滑动构件3而言,在下侧臂部32的顶端形成有突部32b。并且,使下侧臂部32的形成有突部32b的部位的厚度大于下侧臂部32与上侧臂部33之间的间隙(上下方向上的最大距离)。另外,在上侧臂部33的顶端(前端)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突部33c,上侧臂部33的顶端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大于下侧臂部32与上侧臂部33之间的间隙(上下方向上的最大距离)。即,针对滑动构件3而言,在上侧臂部33的顶端形成有突部33c。并且,使上侧臂部33的形成有突部33c的部位的厚度大于下侧臂部32与上侧臂部33之间的间隙(上下方向上的最大距离)。此时,下侧臂部32形成为其顶端比上侧臂部33的顶端更向前方突出,在使上侧臂部33沿上下方向进行弹性变形时,突部33c与突部32b彼此不干涉。
此外,向前方突出的下侧臂部32的顶端侧的宽度也大于下侧臂部32与上侧臂部33之间的间隙(上下方向上的最大距离)。
通过那样设置,从而能够抑制滑动构件3的下侧臂部32、上侧臂部33插入其他的滑动构件3的下侧臂部32与上侧臂部33之间的间隙而导致臂部彼此纠缠在一起的情况。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滑动构件3构成为能够在不影响上侧臂部33的上下方向上的弹性变形的前提下抑制臂部彼此的纠缠。
接下来,基于图25~图28说明滑动构件3的动作的一个例子。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该滑动构件3作为CPA构件发挥功能。即,将滑动构件3以如下方式能够滑动地安装于插头壳体10,即在未完成插头壳体10向插座壳体20的嵌合的状态下被限制从初始位置(第1位置)向滑动完成位置(第2位置)滑移。并且,在成为完成了插头壳体10向插座壳体20的嵌合的状态时被容许从初始位置向滑动完成位置滑移。
具体而言,滑动构件3在使下侧臂部32的顶端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挠曲的状态下插入于插入空间S6。此时,上侧臂部33的顶端也插入于插入空间S6。
并且,在以将下侧臂部32和上侧臂部33的顶端插入了插入空间S6的状态使滑动构件3向前方移动(插入)预定量时,下侧臂部32的顶端移动至比台阶部116b靠前方的位置,该台阶部116b形成于划定凹部11a的上侧分隔壁116。这样,在下侧臂部32的顶端移动至比台阶部116b靠前方的位置时,下侧臂部32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向彼此打开的方向(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移动,使下侧臂部32的卡定突部32a卡定于台阶部116b。这样,在抑制了滑动构件3自壳体主体11脱离的状态下将滑动构件3能滑动地保持(临时保持)于插头壳体10(参照图25)。
另外,在使下侧臂部32的卡定突部32a卡定于台阶部116b的状态下,上侧臂部33配置为使突部33a在限制突部(滑动限制部)111b的后方与该限制突部(滑动限制部)111b相对(参照图26)。
因而,在将滑动构件3临时保持于没有与插座壳体20相嵌合的插头壳体10的状态下,在欲使滑动构件3向前方滑动时,由于上侧臂部33的突部33a抵接于限制突部111b,因此限制滑动构件3进一步向前方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形成为上述那样的结构,从而在未完成插头壳体10向插座壳体20的嵌合的状态下无法使滑动构件3从初始位置向滑动完成位置滑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下侧臂部32的卡定突部32a卡定于台阶部116b的状态下的滑动构件3的位置设为滑动构件3的初始位置。
并且,在使临时保持有滑动构件3的插头壳体10嵌合于插座壳体20时,在自嵌合开始到嵌合完成的期间内,上侧臂部33的卡合突部33b抵接于顶壁211的突部211a而被向下方按下。并且,在完成了插头壳体10与插座壳体20的嵌合的状态下,卡合突部33b的顶端抵接于突部211a的下表面而成为使上侧臂部33向下方挠曲的状态。此时,上侧臂部33的突部33a也向下方移动从而位于比限制突部(滑动限制部)111b靠下侧的位置(参照图27)。
因而,在使插头壳体10嵌合于插座壳体20时,解除限制突部111b对突部33a的向前方的移动的限制,因此能使滑动构件3向前方滑动。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能够上下进行弹性变形的上侧臂部33和在该上侧臂部33处形成为能够与限制突部111b相抵接的突部33a作为滑动锁定机构发挥功能。
然后,使滑动构件3向前方滑动而使上侧臂部33的卡合突部33b卡定于顶壁211的突部211a的前端,从而也利用该滑动构件3将插头壳体10和插座壳体20锁定为嵌合状态(参照图2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侧臂部33的卡合突部33b卡定于顶壁211的突部211a的前端的状态下的滑动构件3的位置设为滑动构件3的滑动完成位置(完成位置:第2位置)。
通过那样设置,利用杆部121和滑动构件3将连接器组C1双重锁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滑动构件3滑动至滑动完成位置(完成位置)时,限制突部(限制部)31b插入挠曲容许空间S7。并且,利用插入挠曲容许空间S7的限制突部31b来限制杆部121的向下方的移动。此时,优选的是,将限制突部31b的向上方的突出量设定为,即使在杆部121与限制突部31b相抵接的状态下,卡合突部121b与卡合凹部221a也一直卡合。在那样设置时,能够构成为,只要不解除由滑动构件3实现的锁定就无法解除由杆部121实现的锁定,能够更可靠地维持锁定状态。
另外,在解除被杆部121和滑动构件3双重锁定的连接器组C1的嵌合的情况下,首先使位于滑动完成位置的滑动构件3滑动至初始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滑动构件3用力地向后方(初始位置侧)拉拽从而解除卡合突部33b与突部211a的卡定。因而,例如在操作者等把持把手31a并用力地向后方拉拽滑动构件3时,滑动构件3滑动至初始位置。
这样,通过使滑动构件3滑动至初始位置,从而能够解除对杆部121的向下方移动的限制,能够解除由杆部121实现的锁定。
然后,通过进行上述的自插座式连接器2卸下插头式连接器1的作业,从而自插座式连接器2卸下插头式连接器1。
[作用和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插头式连接器(连接器)1具有插头壳体(壳体)10和端子(下侧插头端子13和上侧插头端子14),上述端子具有安装于电缆(被连接构件)1A的第1安装片(安装部)、第2安装片(安装部)并且保持于插头壳体10。
此外,在插头壳体10形成有对电缆1A的被连结部10A进行收纳保持的凹部112e以及相对于被连结部10A的厚度突出而划定凹部112e的突部112d。并且,突部112d仅形成于插头壳体10的周缘部。
这样,对被连结部10A的形状(轮廓形状)、在凹部112e内的配置位置进行限定的突部112d不存在于插头壳体10的中央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被连结部10A的形状自由度、向凹部112e内配置的配置自由度。
这样,采用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能进一步提高电缆(被连接构件)1A连结于插头壳体(壳体)10的连结自由度的插头式连接器(连接器)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多个端子(下侧插头端子13和上侧插头端子14)以沿宽度方向(Y方向:一个方向)排列设置的方式保持于插头壳体10。
另外,在将多个端子13、14保持于插头壳体10的状态下,多个端子13、14各自的安装部(第1安装片132、第2安装片142)的顶端相对于插头壳体10向凹部112e侧突出。
并且,突部112d形成为,在沿前后方向(X方向:与一个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观察保持有多个端子13、14的插头壳体10的状态下,该突部112d不与多个安装部132、142重叠。
这样,在沿前后方向(X方向:交叉方向)观察保持有端子(下侧插头端子13和上侧插头端子14)的状态下的插头壳体10的情况下,无论从前侧和后侧中的哪一侧观察都能够视觉识别到各插头端子的第1安装片132、第2安装片142的顶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部132、142形成为薄板状,多个端子13、14沿安装部132、142的板厚方向排列设置。
这样,能够抑制安装部132、142沿上下方向(与板厚方向交叉的方向)变形。因此,即使在将安装部132、142安装于能沿上下方向挠曲的片状的电缆1A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因电缆1A的上下方向上的摇动而使安装部132、142发生变形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13、14具有插入保持于插头壳体10的主体部(第1主体部130和第2主体部140)。并且,使上述的交叉方向与主体部130、140向插头壳体10插入的插入方向一致。
这样,若使突部112d不与插头端子13、14的第1安装片132、第2安装片142重叠的方向即交叉方向和主体部130、140向插头壳体10插入的插入方向一致,则能够在自交叉方向观察时使各个端子13、14的安装部132、142的宽度方向上的分开距离最大。即,能够使突部112d不与插头端子13、14的第1安装片132、第2安装片142重叠的方向和能更明确地视觉识别到各个安装部的顶端的方向一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片状的电缆1A作为供保持于插头壳体10的端子13、14安装的被连接构件。
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电缆1A连结于插头壳体(壳体)10的连结自由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缆1A包括连结区域11A以及自连结区域11A延伸的延伸区域12A。并且,被连结部10A包括连结区域11A以及安装于连结区域11A并且对该连结区域11A进行加强的加强板14A。
这样,能够更牢固地进行电缆1A向插头壳体(壳体)10的连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连接器设为如下的插头式连接器1,在将端子13、14保持于插头壳体10并且将安装部132、142安装于电缆(被连接构件)1A的状态下,通过将连接器与插座式连接器(对象侧的连接器)2嵌合,从而使端子13、14与插座式连接器2所具有的端子(对象侧的端子:下侧插座端子23和上侧插座端子24)电连接。
这样,能够得到能进一步提高电缆(被连接构件)1A连结于插头壳体(壳体)10的连结自由度的插头式连接器1。
然而,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将多个端子13、14保持于插头壳体10的状态下,安装部132、142的顶端相对于插头壳体10向凹部112e侧突出,在该情况下,为了更可靠地进行各安装部132、142的向电缆1A的安装,需要使各安装部132、142的自插头壳体10的下端的突出量一致。
通常在使自灯41照射出的光对保持于插头壳体10的端子13、14的安装部132、142进行照射的状态下利用照相机42对安装部132、142进行拍摄,从而确认各安装部132、142的自插头壳体10的下端的突出量。
在此,如图29所示,在以从正面观察时与安装部132、142重叠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形成有突部112d时,在从前后方向上的前侧进行观察的情况下,安装部132、142被突部112d隐藏在背后,因此在确认各安装部132、142的突出量时需要在使光自后侧照射各安装部132、142的状态下进行拍摄。
此外,在使各安装部132、142的板厚方向与宽度方向一致的情况下,优选的是通过使各安装部132、142的下端弯曲从而易于在使用锡焊进行安装时形成焊脚(日文:フィレット),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各安装部132、142的下端弯曲。
然而,在使各安装部132、142的下端弯曲时,照射弯曲部分的光发生漫反射而使下端模糊。因此,在以使光自后侧照射各安装部132、142的状态进行拍摄的情况下,需要确认各安装部132、142的上端的边缘部分的位置,并且根据该边缘的位置和各安装部132、142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来推测各安装部132、142的突出量(各安装部132、142的下端的位置)。
但是,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在使各安装部132、142的板厚方向与宽度方向一致时,在形成端子13、14时所产生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公差较大,因此通过上述的推测方法无法确认各安装部132、142的准确的突出量。
这样,在使各安装部132、142的板厚方向与宽度方向一致并且为了易于形成焊脚而使各安装部132、142的下端弯曲时,在以使光自后侧照射各安装部132、142的状态进行拍摄的情况下,无法确认各安装部132、142的准确的突出量。即,如图29所示,在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形成有突部112d时,在使用本实施方式中所示的端子13、14的情况下,无法确认各安装部132、142的准确的突出量。
相对于此,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在沿前后方向观察保持有多个端子13、14的插头壳体10的状态下,若突部112d不与多个安装部132、142重叠,则能够以使光自前侧照射各安装部132、142的状态进行拍摄(参照图30)。并且,若以使光自前侧照射各安装部132、142的状态进行拍摄,则与使光自后侧进行照射的情况相比能够更鲜明地映出各安装部132、142的顶端。
这样,在沿前后方向观察保持有多个端子13、14的插头壳体10的状态下,若突部112d不与多个安装部132、142重叠,则即使在使用本实施方式中所示的端子13、14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准确地确认各安装部132、142的自插头壳体10的下端的突出量。
此外,如图29所示,即使以从正面观察时与安装部132、142重叠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形成有突部112d,若突部112d仅形成于插头壳体10的周缘部,则也能够进一步提高被连结部10A的形状自由度、向凹部112e内配置的配置自由度。
[其他]
以上,说明了本公开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能够进行多种多样的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多个端子配置为上下的两级的结构,但也能构成为将多个端子仅配置为1级的连接器、配置为3级以上的连接器。
另外,例示了将配置在同一级的端子的形状形成为同一形状的连接器,但也能构成为在同一级配置有多种端子的连接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各端子而言,例示了使各安装部的板厚方向与端子的排列设置方向一致的结构,但也能够构成为使各安装部的板厚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端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使交叉方向与前后方向(端子的主体部的插入方向)一致的结构,但交叉方向只要是在使多个端子的安装部彼此分离开的状态下能够视觉识别到多个端子的安装部的方向即可,也可以是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结构,在沿交叉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在端子所存在的部分的整体都没有形成突部,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在沿交叉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以与端子重叠的方式形成有突部并且在该突部形成有通孔,在沿交叉方向观察时安装部的顶端(自壳体突出的部分)位于通孔内。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具有滑动构件的连接器,但也能够构成为不具有滑动构件的连接器。
另外,也可以将本公开应用于将基板彼此、电缆彼此电连接在一起的连接器(插头式连接器、插座式连接器)。此外,也可以将本公开应用于将电线与基板电连接在一起的连接器(插头式连接器、插座式连接器)、将电线与电缆电连接在一起的连接器(插头式连接器、插座式连接器)。
另外,也能恰当地改变壳体、端子以及其他细节部分的规格(形状、大小以及布局等)。

Claims (7)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该连接器包括:
壳体;以及
端子,其具有能安装于被连接构件的安装部并且保持于所述壳体;
在所述壳体形成有凹部和突部,该凹部对所述被连接构件的被连结部进行收纳保持,该突部相对于所述被连结部的厚度突出而划定所述凹部,
所述突部仅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周缘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将多个所述端子以沿一个方向排列设置的方式保持于所述壳体,
在将所述多个端子保持于所述壳体的状态下,所述多个端子各自的安装部的顶端相对于所述壳体向所述凹部侧突出,
所述突部形成为,在沿与所述一个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观察保持有所述多个端子的所述壳体的状态下,该突部不与所述多个安装部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形成为薄板状,
所述多个端子沿所述安装部的板厚方向排列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具有插入保持于所述壳体的主体部,
所述交叉方向与所述主体部向所述壳体插入的插入方向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连接构件是片状的电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缆包括连结区域以及自所述连结区域延伸的延伸区域,
所述被连结部包括所述连结区域以及安装于所述连结区域并且对该连结区域进行加强的加强板。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通过在将所述端子保持于所述壳体并且将所述安装部安装于所述被连接构件的状态下将所述连接器嵌合于对象侧的连接器,从而将所述端子与所述对象侧的连接器所具有的对象侧的端子电连接在一起。
CN201911147166.5A 2018-11-26 2019-11-21 连接器 Pending CN11122425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0463A JP7178657B2 (ja) 2018-11-26 2018-11-26 コネクタ
JP2018-220463 2018-11-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24251A true CN111224251A (zh) 2020-06-02

Family

ID=705460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47166.5A Pending CN111224251A (zh) 2018-11-26 2019-11-21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18449B2 (zh)
JP (1) JP7178657B2 (zh)
CN (1) CN111224251A (zh)
DE (1) DE10201921790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53756B2 (ja) * 2019-07-26 2024-03-21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264864B2 (ja) * 2020-12-11 2023-04-2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23004174A (ja) * 2021-06-25 2023-01-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53233U (ja) * 2008-10-02 2009-08-27 天瑞企業股▲ふん▼有限公司 信号伝送インターフェイスに適用するケーブル連接ユニット
CN102610939A (zh) * 2011-01-19 2012-07-25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扁平电缆连接器组装体
JP2014086168A (ja) * 2012-10-19 2014-05-12 Yazaki Corp 圧接コネクタ
CN204144491U (zh) * 2013-11-06 2015-02-04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
JP2016110994A (ja) * 2014-12-05 2016-06-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プラグ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セ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97862A (en) * 1985-05-29 1987-10-06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axial cable termination and method
JPH047582Y2 (zh) * 1985-09-20 1992-02-27
JP2563323Y2 (ja) * 1990-10-22 1998-02-1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806707B2 (ja) * 1992-09-02 1998-09-30 東北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カードとコネクタの構造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JP3140336B2 (ja) * 1995-08-01 2001-03-0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可動コネクタ取付け構造
US7044773B2 (en) * 2002-08-01 2006-05-16 Ddk Ltd. Connector
JP2007048544A (ja) * 2005-08-09 2007-02-22 I-Pex Co Ltd ケーブル接続方法
JP4938303B2 (ja) * 2005-12-16 2012-05-23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707609B2 (ja) * 2006-05-31 2011-06-22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CN104145377B (zh) * 2012-02-07 2017-08-15 3M创新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接触端子
JP5283290B1 (ja) 2012-04-13 2013-09-04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002634B2 (ja) * 2013-06-14 2016-10-0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の接続構造
CN105051981B (zh) * 2013-07-31 2017-10-20 3M创新有限公司 板安装型电连接器组件
JP6213591B2 (ja) 2016-02-25 2017-10-18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10355385B1 (en) * 2018-07-27 2019-07-16 Miraco, Inc. High reliability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nector and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53233U (ja) * 2008-10-02 2009-08-27 天瑞企業股▲ふん▼有限公司 信号伝送インターフェイスに適用するケーブル連接ユニット
CN102610939A (zh) * 2011-01-19 2012-07-25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扁平电缆连接器组装体
JP2014086168A (ja) * 2012-10-19 2014-05-12 Yazaki Corp 圧接コネクタ
CN204144491U (zh) * 2013-11-06 2015-02-04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
JP2016110994A (ja) * 2014-12-05 2016-06-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プラグ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セ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78657B2 (ja) 2022-11-28
US11018449B2 (en) 2021-05-25
US20200169037A1 (en) 2020-05-28
DE102019217900A1 (de) 2020-05-28
JP2020087709A (ja) 2020-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16823B (zh) 连接器组以及连接器
CN110416824B (zh) 连接器组以及连接器
CN111224251A (zh) 连接器
EP1986284A2 (en) A connector and an assembling method therefor
JP2006216501A (ja)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及び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の組み立て方法
CN106981754B (zh) 连接器
US1120142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at conductors
CN110416768B (zh) 连接器用端子以及连接器
EP1557908B1 (en) A connector
KR20110135352A (ko) 결합검지수단을 가지는 커넥터
WO2020241456A1 (ja) プラグハウジングおよびプラグコネクタ
CN110416769B (zh) 连接器以及该连接器所具备的连接器用端子
JP7001962B2 (ja) コネクタ
JP7199023B2 (ja) コネクタセットおよびコネクタ
JP7122534B2 (ja) コネクタセットおよびコネクタ
JP4488372B2 (ja) 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JP7272232B2 (ja) コネクタ
JP7315404B2 (ja) 平型導体用コネクタ
WO2020241118A1 (ja) コネクタセットおよびコネクタ
WO2020217882A1 (ja) コネクタセットおよびコネクタ
JP7122540B2 (ja) コネクタ
JP2022066929A (ja) 平型導体付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EP4362234A1 (en) Connector
JP4079091B2 (ja) パッチパネル
JP2005158296A (ja)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付きケーブ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