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74271B - 储热取暖器的换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储热取暖器的换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74271B
CN111174271B CN201811339670.0A CN201811339670A CN111174271B CN 111174271 B CN111174271 B CN 111174271B CN 201811339670 A CN201811339670 A CN 201811339670A CN 111174271 B CN111174271 B CN 1111742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exchange system
heat
operation mode
control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3967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74271A (zh
Inventor
安诗卉
黄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33967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74271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742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742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742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742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5/00Other 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 F24D15/02Other 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consisting of self-contained heating units, e.g. storage 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3/00Electric heating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9/00Details
    • F24D19/1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D19/10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9/00Details
    • F24D19/1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D19/109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 heating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0/00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 F28D20/02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using latent heat
    • F28D20/028Control arrangements theref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储热换热器的换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换热系统包括:储热装置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加热装置具有加热进口和加热出口;管路组件包括:第一管路,第一管路分别与加热出口和第二开口相连,第一管路设有第一控制阀;第四管路,第四管路的两端分别与加热进口和第一开口相连,第四管路设有第四控制阀;第二管路,第二管路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开口和加热出口之间,第二管路设有第二控制阀;第三管路,第三管路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开口和加热进口相连,第三管路设有第三控制阀。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热换热器的换热系统,可避免储热装置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也可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导致储热装置内相变材料失效。

Description

储热取暖器的换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储热换热器的换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储热换热器的换热系统的普及,人们对储热换热器的换热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技术的储热换热器的换热系统容易在出风口处堆积灰尘,影响排出的净化空气质量,因此需要对储热换热器的换热系统进行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储热换热器的换热系统,该储热换热器的换热系统可以对出风口进行防尘保护,保证排出的净化空气质量。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储热换热器的换热系统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热换热器的换热系统,包括:储热装置,所述储热装置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以及分别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连通的相变流道;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具有加热进口和加热出口;
管路组件,所述管路组件包括: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分别与所述加热出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相连,所述第一管路设有第一控制阀;第四管路,所述第四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加热进口和所述第一开口相连,所述第四管路设有第四控制阀;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加热出口之间,所述第二管路设有第二控制阀;第三管路,所述第三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加热进口相连,所述第三管路设有第三控制阀,其中,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四控制阀同时开启时所述第二控制阀与所述第三控制阀同时关闭,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四控制阀同时关闭时所述第二控制阀与所述第三控制阀同时开启。
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热换热器的换热系统,设置了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以及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通过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可分别控制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的通断,进而可控制加热进口、加热出口以及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导通,从而可控制储热装置内换热介质的流向,使得储热装置内换热介质可从第一开口流向第二开口,也可从第二开口流向第一开口,进而可使得换热介质与储热装置换热更加充分而且可避免由于流动方向单一造成的储热装置的进水口位置加热速度快而距离进水口较远的地方升温速度慢,从而可避免储热装置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也可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导致储热装置内相变材料失效。
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储热换热器的换热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与所述加热出口连通;循环泵,所述循环泵具有循环进口和循环出口,所述循环出口与所述加热器相连通,所述循环出口与所述加热进口相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止回阀,所述止回阀设在所述加热器和所述加热出口之间。
可选地,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泄压阀,所述泄压阀设在所述加热器和所述止回阀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储热换热器的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加热器流出的换热介质的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流向循环泵的换热介质的温度。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储热取暖器的换热系统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热取暖器的换热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换热系统为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储热取暖器的换热系统,所述换热系统包括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所述换热系统处于第一运行模式时,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四控制阀开启,所述第二控制阀和所述第三控制阀关闭,所述换热系统处于第二运行模式时,所述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开启,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四控制阀关闭,其中,所述第一运行模式和所述第二运行模式交替运行,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开启所述循环泵和所述加热器;S2:获取当前所述换热系统的运行模式;S3:所述换热系统处于所述第一运行模式时,检测所述换热系统是否达到所述第一运行模式和所述第二运行模式的转换条件,若是则将所述换热系统切换至所述第二运行模式,若否则所述换热系统以所述第一运行模式运行并继续检测;
S4:所述换热系统处于所述第二运行模式时,检测所述换热系统是否达到所述第一运行模式和所述第二运行模式的转换条件,若是则将换热系统切换至所述第一运行模式,若否则所述换热系统以所述第二运行模式运行并继续检测;
S5:所述第一运行模式和所述第二运行模式交替进行,并判断所述换热系统是否达到充热完成条件,若是则所述换热系统运行结束,若否则所述第一运行模式和所述第二运行模式循环继续交替进行。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热取暖器的换热系统的控制方法,可控制系统在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之间交替运行,由此,在换热系统加热换热的过程中,储热装置的进口端和出口端的位置不断转换,从而可使得储热装置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储热装置的换热放热。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运行模式和所述第二运行模式的转换条件包括:所述循环泵的循环进口的换热介质的温度是否达到预设温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运行模式和所述第二运行模式交替一次后,所述预设温度增加第一预加温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运行模式和所述第二运行模式的转换条件包括:所述换热系统处于每种运行模式时的运行时间是否达到预设时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S6:在所述换热系统运行过程中,检测所述加热器出口端的温度是否达到加热停止温度,若是则加热器停止工作,所述循环泵运行,若否所述加热器继续工作。
可选地,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S7:所述加热器停止工作后,判断所述加热器温度是否下降至加热器开启温度,若所述加热器温度达到开启温度,所述加热器开启,若所述加热器温度未达到开启温度,则返回至S6;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充热完成条件为所述储热出口的温度是否达到充热完成预设温度,若是则充热完成,所述换热系统停止运行。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热换热器的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个实施例的储热换热器的换热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的储热换热器的换热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的储热换热器的换热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的储热换热器的换热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换热系统;
1:储热装置,11:第一开口,12:第二开口;
2:加热装置,21:加热进口,22:加热出口,23:加热器,24:循环泵,241:循环进口,242:循环出口,25:止回阀,26:泄压阀;
3:管路组件,31:第一管路,311:第一控制阀,32:第二管路,321:第二控制阀,33:第三管路,331:第三控制阀,34:第四管路,341:第四控制阀;
4:第一温度传感器;
5:第二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1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热取暖器的换热系统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热取暖器的换热系统100可以包括储热装置1、加热装置2和管路组件3,管路组件3分别与储热装置1和加热装置2相连通。
具体地,储热装置1具有第一开口11和第二开口12以及分别与第一开口11和第二开口12连通的相变流道,由此,换热介质可依次流经第一开口11、相变流道和第二开口12,也可依次流经第二开口12、相变流道和第一开口11,也就是说,储热装置1内的换热介质的流向可以是变化的,从而可避免储热装置1局部过热。
管路组件3与储热装置1和加热装置2相连,通过控制管路组件3的流通,从而可实现储热装置1内换热介质流向的转变。
如图1所示,加热装置2具有加热进口21和加热出口22,换热介质可以通过加热进口21流入加热装置2,通过加热装置2加热后从加热出口22流出,管路组件3可以包括第一管路31、第二管路32、第三管路33和第四管路34,其中第一管路31分别与加热出口22和第二开口12相连,第四管路34的两端分别与加热进口21和第一开口11相连,第二管路3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开口11和加热出口22之间,第三管路33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开口12和加热进口21相连。
也就是说,第一管路31可连通加热出口22和第二开口12,第四管路34可连通加热进口21和第一开口11,此时第二开口12形成为储热装置1的进口端,第一开口11形成为储热装置1的出口端,第二管路32可连通第一开口11和加热出口22,第三管路33可连通第二开口12和加热进口21,此时第一开口11形成为储热装置1的进口端,第二开口12形成为储热装置1的出口端。
由此通过第一管路31、第二管路32、第三管路33和第四管路34的通断可以控制换热介质在储热装置1的流向。
具体地,第一管路31设有第一控制阀311,第四管路34设有第四控制阀341,第二管路32设有第二控制阀321,第三管路33设有第三控制阀331,这样通过第一控制阀311可控制第一管路31的通断,通过第二控制阀321可控制第二管路32的通断,通过第三控制阀331可控制第三管路33的通断,通过第四控制阀341可控制第四管路34的通断,由此,通过控制第一控制阀311、第二控制阀321、第三控制阀331和第四控制阀341可以控制管路组件3内管路的通断,进而控制加热装置2的加热进口21和加热出口22与储热装置1的第一开口11和第二开口12的连通方式。
其中,第一控制阀311和第四控制阀341同时开启时第二控制阀321与第三控制阀331同时关闭,也就是说,第一管路31和第四管路34可同时导通,且第三管路33和第二管路32同时关闭,此时,加热进口21与第一开口11连通,第二开口12与加热出口22连通,由此,加热后的换热介质在储热装置1内可从第二开口12流向第一开口11。
第一控制阀311和第二控制阀321同时关闭时第二控制阀321与第三控制阀331同时开启。也就是说,第一管路31和第四管路34同时关闭,且第三管路33和第二管路32同时导通,此时,加热进口21与第二开口12连通,第一开口11与加热出口22连通,由此,加热后的换热介质在储热装置1内可从第一开口11流向第二开口12。
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热换热器的换热系统100,设置了第二管路32和第三管路33以及第一控制阀311、第二控制阀321、第三控制阀331和第四控制阀341,通过第一控制阀311、第二控制阀321、第三控制阀331和第四控制阀341可分别控制第一管路31、第二管路32、第三管路33和第四管路34的通断,进而可控制加热进口21、加热出口22以及第一开口11和第二开口12的导通,从而可控制储热装置1内换热介质的流向,使得储热装置1内换热介质可从第一开口11流向第二开口12,也可从第二开口12流向第一开口11,进而可使得换热介质与储热装置1换热更加充分而且可避免由于流动方向单一造成的储热装置1的进水口位置加热速度快而距离进水口较远的地方升温速度慢,从而可避免储热装置1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也可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导致储热装置1内相变材料失效。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储热装置1可以由一个或者若干个储热单元串联或并联组成,每个储热单元可以包括外壳、换热盘管和相变材料三个部分,其中外壳可由不锈钢或钛合金或塑料等耐腐蚀材料制成,用于封装相变材料和换热盘管,换热盘管的进出水口设置在外壳上,相变材料加料口设置在外壳上,从而利于完成加料后将其密封。
具体地,换热介质在换热盘管内流动,换热盘管安装在外壳内部,换热盘管与外壳之间填充相变材料,从而换热盘管内部介质的热量可充分传递给相变材料,使相变材料温度升高,储存热量;可选地,换热盘管可以是蛇形盘管,换热盘管至少包括一排,换热盘管上可以设有翅片用于提高换热速度,相变材料填充在外壳和换热盘管之间,从而用于储存热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加热装置2可以包括加热器23和循环泵24,加热器23可用于加热换热介质,其中,对于换热介质而言,换热介质可以选用水、导热油等流动性好、导热系数较高的液体。
加热器23与加热出口22连通,循环泵24具有循环进口241和循环出口242,循环出口242与加热器23相连通,循环出口242与加热进口21相连通。通过循环泵24可增强换热介质流动性,储热装置1流出的换热介质可流向循环进口241,在循环泵24的作用下从循环出口242流向加热进口21以流向加热器23,通过加热器23加热后流向储热装置1的进口端,与储热装置1换热后,再次流向循环泵24,如此反复,从而实现换热介质的循环流动,使其不断加热升温-换热降温-加热升温。
可选地,循环泵24可以是自吸泵或者增压泵;加热器23可以选用管路即热加热器23,如厚膜即热加热器23、石英管即热加热器23;也可以是不锈钢加热管,对此,本发明不做限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加热装置2还可以包括止回阀25,止回阀25设在加热器23和加热出口22之间,由此从而使得加热器23加热后的换热介质可单向流向加热进口21,并流向储热装置1的进口端,进而可防止储热装置1内的换热介质回流向加热器23。
可选地,加热装置2还可以包括泄压阀26,泄压阀26设在加热器23和止回阀25之间。由此,在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行,泄压阀26位于逆止阀之前,从而可用于系统故障循环封闭管路压力过高时,释放压力,提供安全保护。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储热换热器的换热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4和第二温度传感器5,第一温度传感器4用于检测加热器23流出的换热介质的温度,例如第一温度传感器4可设在加热器23的出水端,第二温度传感器5用于检测流向循环泵24的换热介质的温度,即经过储热装置1换热后的换热介质的温度。其中可选地,第二温度传感器5可设在循环进口241处,由此,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4和第二传感器的温度可控制第一控制阀311和第四控制阀341同时开启以及第二控制阀321和第三控制阀331同时开启的转换。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上述实施例的储热取暖器的换热系统100的控制方法。
其中,换热系统100包括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换热系统100处于第一运行模式时,第一控制阀311和第四控制阀341同时开启,第二控制阀321和第三控制阀331关闭,此时,加热进口21与第一开口11连通,加热出口22与第二开口12连通,第一开口11为储热装置1的出口端,第二开口12为储热装置1的进口端,换热介质从储热装置1流向加热进口21,经过加热后流向储热装置1,在储热装置1内换热介质从第二开口12流向第一开口11。
换热系统100处于第二运行模式时,第二控制阀321和第三控制阀331同时开启,第一控制阀311和第四控制阀341关闭,此时,加热进口21与第二开口12连通,加热出口22与第一开口11连通,第二开口12为储热装置1的出口端,第一开口11为储热装置1的进口端,换热介质从储热装置1流向加热进口21,经过加热后流向储热装置1,在储热装置1内换热介质从第一开口11流向第二开口12。
其中,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可交替运行,也就是说,换热系统100可在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之间循环进行。
具体地,首先,开启循环泵24和加热器23,由此,换热系统100内的换热介质开始流动,加热器23对于流经其的换热介质进行加热。然后获取当前换热系统100的运行模式,即检测当前换热系统100的运行模式。
当换热系统100处于第一运行模式时,检测换热系统100是否达到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的转换条件,当换热系统100未达到转换条件时,换热系统100以第一运行模式运行并继续检测,当换热系统100达到转换条件时,换热系统100切换至第二运行模式。
当换热系统100处于第二运行模式时,检测换热系统100是否达到第二运行模式和第一运行模式的转换条件,当换热系统100达到转换条件时,换热系统100以第二运行模式运行并继续检测,当换热系统100达到转换条件时,换热系统100切换至第一运行模式;
由此,换热系统100以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交替进行,并判断换热系统100是否达到充热完成条件,若是则换热系统100运行结束,若否则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循环继续交替进行直至达到充热完成条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热取暖器的换热系统100的控制方法,可控制系统在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之间交替运行,由此,在换热系统100加热换热的过程中,储热装置1的进口端和出口端的位置不断转换,从而可使得储热装置1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储热装置1的换热放热。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的转换条件可以包括:循环泵24的循环进口241的换热介质的温度是否达到预设温度。具体地,循环泵24的循环进口241处可设有温度传感器以检测流向循环进口241的换热介质的温度,在温度达到预设温度后,控制四个控制阀的开启和关闭以使得换热系统100转换至另一运行模式,由此,从而使得储热装置1内的换热介质的流向可转换一次,从而可使得储热装置1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可选地,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交替一次后,预设温度增加第一预加温度。具体地,在换热系统100处于第一运行模式运行且达到预设温度时,换热系统100转换至第二运行模式,当换热系统100以第二运行模式时运行且达到预设温度时,换热系统100重新转换至以第一运行模式运行,此时换热系统100以第一运行模式运转,由于储热装置1温度不断升高,储热装置1流出的换热介质的温度升高,由此,此时转换条件所需的预热温度增高第一预加温度,即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第二次转换时转换条件的预设温度升高,当换热系统100的循环泵24的进口处的换热介质的温度达到增加第一预加温度后的预设温度时,换热系统100可进行模式切换。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第三次转换时转换条件的预设温度可继续增加。
由此,在换热系统100充热完成之前,换热系统100可多次在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之间往复循环交替进行,从而可进一步地提高储热装置1的加热的均匀性,防止局部过热。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的转换条件可以包括换热系统100处于每种运行模式时的运行时间是否达到预设时间。具体地,例如当换热系统100处于第一运行模式时,检测换热系统100在第一运行模式时的运行时间,当换热系统100以第一运行模式运行的运行时间达到预设时间时,换热系统100切换至第二运行模式,当换热系统100以第二运行模式的运行时间达到预设时间时,换热系统100切换至第一运行模式,由此换热系统100在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之间切换直至换热系统100达到充热完成条件。
其中,换热系统100在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循环一次后,再次进行循环时,两次的预设时间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预设时间的设置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设定,对此,本发明不做限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换热系统100运行过程中,检测加热器23出口端的温度是否达到加热停止温度,若是则加热器23停止工作,循环泵24运行,若否加热器23继续工作。也就是说,在换热系统100运行过程中,可检测加热器23加热后的换热介质的温度,当加热后的换热介质达到加热停止温度时,加热器23停止加热,循环泵24运行。由此,从而可防止加热器23加热后的换热介质温度过高而导致相变材料失效,也可以防止换热介质由于温度过高沸腾而导致管路爆裂,提高安全性能,同时循环泵24运行,也使得换热介质和储热装置1可持续进行换热直至充热完成。
可选地,加热器23停止工作后,判断加热器23温度是否下降至加热器23开启温度,若加热器23温度达到开启温度,加热器23开启,若加热器23温度未达到开启温度,则返回至上一步,也就是说,在加热器23停止运行且循环泵24运行时,换热介质与储热装置1换热,温度不断降低,此过程中可持续检测加热器23的出口端的温度,加热器23具有加热开启温度,当加热器23的出口端的温度过低而低于加热器23开启温度时,可开启加热器23对换热介质进行加热。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充热完成条件可以为储热出口的温度是否达到充热完成预设温度,若是则充热完成,换热系统100停止运行。也就是说,可检测储热出口的温度,即检测储热装置1流出的换热介质的温度,储热装置1具有充热完成预设温度,当储热装置1流出的换热介质的温度达到充热完成预设温度时,储热装置1的换热已达到饱和,换热系统100可停止运行,此时加热器23可先停止运行,循环泵24再停止,各个控制阀可维持在原来的开闭状态或者全部关闭。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热取暖器的换热系统100的控制方法的一个具体示例。
第一控制阀311和第四控制阀341开启,第二控制阀321和第三控制阀331关闭,循环泵24启动后,加热器23启动,换热介质从储热装置1的第一开口11进入循环泵24的循环进口241,再由循环泵24的循环出口242进入加热器23的进水口,加热后从加热器23的出水口经过泄压阀26、止回阀25进入储热装置1的第二开口12,如此往复循环,当循环泵24进水口温度达到第一预设温度时,加热器23、循环泵24停止工作;第一控制阀311和第四控制阀341关闭,第二控制阀321和第三控制阀331开启,循环泵24开启,加热器23开始工作,当循环泵24的循环进口241温度达到第一预设温度时,加热器23、循环泵24停止工作;第一控制阀311和第四控制阀341开启,第二控制阀321和第三控制阀331关闭,循环泵24开启,加热器23开始工作,如此往复循环直到充热过程完成。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热取暖器的换热系统100的控制方法的另一个具体示例。
第一控制阀311和第四控制阀341开启,第二控制阀321和第三控制阀331关闭,循环泵24启动后,加热器23启动,换热介质从储热装置1的第一开口11进入循环泵24的循环进口241,再由循环泵24的循环出口242进入加热器23的进水口,加热后从加热器23的出水口经过泄压阀26、止回阀25进入储热装置1的第二开口12,如此往复循环,当运行时间达到第一预设时间时如5min,加热器23、循环泵24停止工作;第一控制阀311和第四控制阀341关闭,第二控制阀321和第三控制阀331开启,循环泵24开启,加热器23开始工作;运行时间达到第一预设时间时如5min,加热器23、循环泵24停止工作;第一控制阀311和第四控制阀341开启,第二控制阀321和第三控制阀331关闭,循环泵24开启,加热器23开始工作,如此往复循环直到充热过程完成;
其中,对于上述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在换热系统100运行过程中,当位于加热器23的出水口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换热介质温度达到第二预设温度例如80度时,加热器23停止工作,循环泵24继续工作;当温度降至第一预设温度例如60度时,加热器23开启。
当储热装置1的出水端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储热装置1的流出的换热介质的温度达到第二预设温度时,充热过程完成,充热过程完成后,加热器23先停止运行,循环泵24再停止,球阀维持在原来的开闭状态或者全部关闭,从而可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进一步地”、“再一步地”、“在该实施例中”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储热取暖器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热装置,所述储热装置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以及分别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连通的相变流道;
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具有加热进口和加热出口,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器和循环泵,所述加热器与所述加热出口连通;所述循环泵具有循环进口和循环出口,所述循环出口与所述加热器相连通,所述循环出口与所述加热进口相连通;
管路组件,所述管路组件包括:
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分别与所述加热出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相连,所述第一管路设有第一控制阀;
第四管路,所述第四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加热进口和所述第一开口相连,所述第四管路设有第四控制阀;
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加热出口之间,所述第二管路设有第二控制阀;
第三管路,所述第三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加热进口相连,所述第三管路设有第三控制阀,其中,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四控制阀同时开启时所述第二控制阀与所述第三控制阀同时关闭,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四控制阀同时关闭时所述第二控制阀与所述第三控制阀同时开启;
止回阀,所述止回阀设在所述加热器和所述加热出口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热取暖器 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泄压阀,所述泄压阀设在所述加热器和所述止回阀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热取暖器 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加热器流出的换热介质的温度;
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流向所述循环泵的换热介质的温度。
4.一种储热取暖器的换热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系统为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储热取暖器的换热系统,所述换热系统包括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所述换热系统处于第一运行模式时,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四控制阀开启,所述第二控制阀和所述第三控制阀关闭,所述换热系统处于第二运行模式时,所述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开启,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四控制阀关闭,其中,所述第一运行模式和所述第二运行模式交替运行,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开启所述循环泵和所述加热器;
S2:获取当前所述换热系统的运行模式;
S3:所述换热系统处于所述第一运行模式时,检测所述换热系统是否达到所述第一运行模式和所述第二运行模式的转换条件,若是则将所述换热系统切换至所述第二运行模式,若否则所述换热系统以所述第一运行模式运行并继续检测;
S4:所述换热系统处于所述第二运行模式时,检测所述换热系统是否达到所述第一运行模式和所述第二运行模式的转换条件,若是则将换热系统切换至所述第一运行模式,若否则所述换热系统以所述第二运行模式运行并继续检测;
S5:所述第一运行模式和所述第二运行模式交替进行,并判断所述换热系统是否达到充热完成条件,若是则所述换热系统运行结束,若否则所述第一运行模式和所述第二运行模式循环继续交替进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热取暖器的换热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行模式和所述第二运行模式的转换条件包括:所述循环泵的循环进口的换热介质的温度是否达到预设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热取暖器的换热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行模式和所述第二运行模式交替一次后,所述预设温度增加第一预加温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热取暖器的换热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行模式和所述第二运行模式的转换条件包括:所述换热系统处于每种运行模式时的运行时间是否达到预设时间。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热取暖器的换热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S6:在所述换热系统运行过程中,检测所述加热器出口端的温度是否达到加热停止温度,若是则加热器停止工作,所述循环泵运行,若否则所述加热器继续工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热取暖器的换热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S7:所述加热器停止工作后,判断所述加热器温度是否下降至加热器开启温度,若所述加热器温度达到开启温度,所述加热器开启,若所述加热器温度未达到开启温度,则返回至S6。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热取暖器的换热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热完成条件为所述储热装置的出口的温度是否达到充热完成预设温度,若是则充热完成,所述换热系统停止运行。
CN201811339670.0A 2018-11-12 2018-11-12 储热取暖器的换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111742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39670.0A CN111174271B (zh) 2018-11-12 2018-11-12 储热取暖器的换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39670.0A CN111174271B (zh) 2018-11-12 2018-11-12 储热取暖器的换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74271A CN111174271A (zh) 2020-05-19
CN111174271B true CN111174271B (zh) 2021-10-26

Family

ID=70657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39670.0A Active CN111174271B (zh) 2018-11-12 2018-11-12 储热取暖器的换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74271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80428A (ja) * 2007-01-24 2008-08-07 Kobelco Eco-Solutions Co Ltd 熱貯蔵器
CN101737843A (zh) * 2008-11-21 2010-06-16 刘军 相变储热罐
CN106016786A (zh) * 2016-07-29 2016-10-12 贺迈新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无水箱式太阳能相变蓄热热水器
CN107462098A (zh) * 2017-09-07 2017-12-12 江苏中科智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变流向式固体蓄热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83072A (ja) * 1997-12-19 1999-07-0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蓄熱槽
JP2002162181A (ja) * 2000-11-24 2002-06-07 Kubota Corp 蓄熱ユニット
CN201138150Y (zh) * 2007-11-08 2008-10-22 北京光华创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压降可调的逆流内融式蓄冰盘管
CN105043149A (zh) * 2015-08-09 2015-11-11 大连理工大学 相变蓄放热一体式换热器
CN107504848A (zh) * 2017-10-10 2017-12-22 贺迈新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管的交错叠加结构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80428A (ja) * 2007-01-24 2008-08-07 Kobelco Eco-Solutions Co Ltd 熱貯蔵器
CN101737843A (zh) * 2008-11-21 2010-06-16 刘军 相变储热罐
CN106016786A (zh) * 2016-07-29 2016-10-12 贺迈新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无水箱式太阳能相变蓄热热水器
CN107462098A (zh) * 2017-09-07 2017-12-12 江苏中科智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变流向式固体蓄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74271A (zh) 2020-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41440B2 (ja) 温水器
EP2515050A1 (en) Hot water supply system
JP3887781B2 (ja)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装置
JP3632651B2 (ja) 給湯装置
CN111174271B (zh) 储热取暖器的换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5655695B2 (ja) 貯湯式給湯機
JP5176474B2 (ja)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装置
JP6104208B2 (ja) 太陽熱利用ガス温水システム
CN214746484U (zh) 空气能热水器
JP5423558B2 (ja) 貯湯式給湯機
CN212619283U (zh) 即热组件、即冷即热结构及燃气热水器
JP3867547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器
JP5087417B2 (ja) 貯湯式給湯装置
CN111981684B (zh) 热水器、热水器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13757773A (zh) 采暖炉及其控制方法
CN112984799A (zh) 空气能热水器及其控制方法
JP5706307B2 (ja) 貯湯式風呂装置
JP4515883B2 (ja) 貯湯式給湯装置
JP2005076932A (ja) 貯湯式給湯装置
JP3920161B2 (ja) 貯湯式給湯暖房装置
JP5063575B2 (ja) 温水暖房システム
JP6191352B2 (ja) 貯湯給湯装置
JPH0740926Y2 (ja) 給湯装置
CN215892771U (zh) 一种相变储能热水器
JP2004251621A (ja) 貯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