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73963B - 温度调节系统和多通道阀 - Google Patents

温度调节系统和多通道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73963B
CN111173963B CN201811341296.8A CN201811341296A CN111173963B CN 111173963 B CN111173963 B CN 111173963B CN 201811341296 A CN201811341296 A CN 201811341296A CN 111173963 B CN111173963 B CN 1111739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ort
flow
valve body
fluid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4129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73963A (zh
Inventor
封胜
马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Original Assignee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filed Critical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Priority to CN20181134129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7396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739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739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739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739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0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 F16K11/08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taps or cocks
    • F16K11/085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taps or cocks with cylindrical plug
    • F16K11/0856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taps or cocks with cylindrical plug having all the connecting conduits situated in more than one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the plu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49/00Means in or on valves for heating or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with means for cooling the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with means for cooling the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with means for cooling the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with means for cooling the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the electric mo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温度调节系统和多通道阀,温度调节系统包括:多通道阀、温度调节装置、加热装置、冷却装置和流体驱动装置,其中多通道阀包括第一流通口、第二流通口、第三流通口、第四流通口和第五流通口,第一流通口能够可控地与第五流通口流体连通或断开,第二流通口能够可控地与第四流通口流体连通或断开,第三流通口能够可控地与第四流通口流体连通或断开;第一流通口、加热装置、流体驱动装置和第二流通口连接;第四流通口、温度调节装置和第五流通口连接;第四流通口、温度调节装置、冷却装置和流体驱动装置连接。本申请的系统集成度高,能减少阀门数量,降低控制系统复杂性,还能提高系统的装配性能,从而提高系统可靠性。

Description

温度调节系统和多通道阀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温度调节系统和多通道阀,更确切地说,涉及一种用于对车辆中的部件的温度进行调节的温度调节系统和用于多路径切换的多通道阀。
背景技术
车辆中的部件(例如电池、电机等)的温度需要被控制在预设范围中,从而使部件具有良好的运行性能,因此需要一种温度调节系统,用于对部件的温度进行调节。并且,在能够实现多种功能的系统中,在不同模式下需要管路中的流体沿不同的路径流动,因此需要一个多通道阀,能够实现管路中流体的路径切换。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可以解决至少一些上述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温度调节系统,用于对部件的温度进行调节,其特征在于包括:多通道阀,所述多通道阀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阀体,所述壳体具有第一流通口、第二流通口、第三流通口、第四流通口和第五流通口,所述第一流通口能够通过所述阀体可控地与所述第五流通口流体连通或断开,所述第二流通口能够通过所述阀体可控地与所述第四流通口流体连通或断开,所述第三流通口能够通过所述阀体可控地与所述第四流通口流体连通或断开;温度调节装置,所述温度调节装置用于对所述部件的温度进行调节;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用于加热所述温度调节系统中的流体;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用于冷却所述温度调节系统中的流体;和流体驱动装置,所述流体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温度调节系统中的流体;其中,所述第一流通口、所述加热装置、所述流体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二流通口依次连接;所述第四流通口、所述温度调节装置和所述第五流通口依次连接;所述第四流通口、所述温度调节装置、所述冷却装置、所述流体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三流通口依次连接。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的温度调节系统,所述温度调节系统通过加热回路对所述部件进行加热;当所述加热回路被连通时,所述第一流通口与所述第五流通口流体连通,所述第二流通口与所述第四流通口流体连通,所述第三流通口与所述第四流通口断开,所述第一流通口、所述加热装置、所述流体驱动装置、所述第二流通口、所述第四流通口、温度调节装置和所述第五流通口依次流体连接,以使得所述温度调节系统中的流体能够在所述加热回路中循环流动,从而加热所述部件。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的温度调节系统,所述温度调节系统通过冷却回路对所述部件进行冷却;当所述冷却回路被连通时,所述第一流通口与所述第五流通口断开,所述第二流通口与所述第四流通口断开,所述第三流通口与所述第四流通口流体连通,所述第四流通口、温度调节装置、所述冷却装置、所述流体驱动装置和第三流通口依次流体连接,以使得所述温度调节系统中的流体能够在所述冷却回路中循环流动,从而冷却所述部件。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的温度调节系统,所述多通道阀的壳体还具有第六流通口,所述第六流通口能够通过所述阀体可控地与所述第三流通口流体连通或断开;所述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开关阀和附加的温度调节装置,所述开关阀和所述附加的温度调节装置依次连接在所述第六流通口和所述流体驱动装置之间;所述温度调节系统通过附加的冷却回路对附加的部件进行冷却;当所述附加的冷却回路被连通时,所述第六流通口与所述第三流通口流体连通,所述第六流通口、所述开关阀、所述附加的温度调节装置、所述流体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三流通口依次流体连接,以使得所述温度调节系统中的流体能够在所述附加的冷却回路中循环流动,从而当所述附加的冷却回路被连通时,所述温度调节系统中的流体能够冷却所述附加的部件。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的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连接在所述第一流通口与所述加热装置之间,从而当所述加热回路被连通时,所述换热器能够向外界提供热量。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的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被配置为能够检测所述温度调节装置的出口处所述流体的温度并提供温度检测信号。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的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多通道阀通信连接,以控制所述多通道阀的所述阀体相对于所述壳体的转动,从而控制所述壳体上的各个流通口之间的流体连通或断开;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所提供的所述温度检测信号来控制所述多通道阀。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的温度调节系统,所述温度调节装置环绕所述部件设置,以使得流经所述温度调节装置内的流体能够加热或冷却所述部件。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的温度调节系统,所述附加的温度调节装置环绕所述附加的部件设置,以使得流经所述附加的温度调节装置内的流体能加热或冷却所述附加的部件。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通道阀,所述多通道阀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为圆筒形,并且具有数个第一组流通口和数个第二组流通口;和阀体,所述阀体可旋转的安装在所述壳体中,所述阀体为中空的圆筒形,所述圆筒形的阀体具有空腔,所述阀体具有至少一个隔板,所述至少一个隔板将所述空腔分为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的外壁上设有数个第一组开口,所述第二空腔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组开口;通过所述阀体的转动,能够使得当所述阀体相对于所述壳体处于第一旋转状态时,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组开口能够选择性地连通所述数个第二组流通口中的至少两个,并且当所述阀体相对于所述壳体处于第二旋转状态时,数个第一组开口能够选择性地连通所述数个第一组流通口中的至少两个。
根据上述第二方面的多通道阀,所述壳体还包括数个第三组流通口;所述至少一个隔板为两个隔板,所述两个隔板将所述阀体的空腔分为第一空腔、第二空腔和第三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的外壁上设有数个第一组开口,所述第二空腔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组开口,所述第三空腔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三组开口;通过所述阀体的转动,能够使得当所述阀体相对于所述壳体处于第一旋转状态时,所述数个第一组开口能够选择性地连通所述数个第二组流通口中的至少两个,当所述阀体相对于所述壳体处于第二旋转状态时,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组开口能够选择性地连通所述数个第一组流通口中的至少两个,当所述阀体相对于所述壳体处于第三旋转状态时,所述至少一个第三组开口能够选择性地连通所述数个第三组流通口中的至少两个。
根据上述第二方面的多通道阀,所述壳体的所述数个第一组流通口包括第二流通口、第三流通口和第四流通口,所述壳体的所述数个第二组流通口包括第一流通口和第五流通口,所述阀体的所述数个第一组开口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阀体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组开口包括第三开口,并且所述壳体的所述数个第一组流通口和所述数个第二组流通口以及所述阀体的所述数个第一组开口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组开口被设置为:(i)当所述阀体相对于所述壳体处于所述第一旋转状态时,所述第一流通口和所述第五流通口与所述第三开口对齐,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流通口和所述第五流通口能够通过所述阀体的第二空腔相连通;所述第二流通口和所述第四流通口与所述第二开口对齐,从而使得所述第二流通口和所述第四流通口能够通过所述阀体的第一空腔相连通;所述第三流通口不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对齐;并且(ii)当所述阀体相对于所述壳体处于所述第二旋转状态时,所述第三流通口与所述第一开口对齐,所述第四流通口能够与所述第二开口对齐,从而使得所述第三流通口和所述第四流通口能够通过所述阀体的所述第一空腔相连通;所述第二流通口不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并且所述第一流通口和所述第五流通口不与所述第三开口对齐。
根据上述第二方面的多通道阀,所述壳体的所述数个第一组流通口还包括第六流通口,所述壳体的所述第六流通口和所述阀体的所述第一开口被设置为:(i)当所述阀体相对于所述壳体处于所述第一旋转状态时,所述第六流通口不与所述第一开口对齐;(ii)当所述阀体相对于所述壳体处于所述第二旋转状态时,所述第六流通口与所述第一开口对齐,从而使得所述第六流通口、所述第三流通口和所述第四流通口能够通过所述阀体第一空腔相连通。
根据上述第二方面的多通道阀,所述数个第一组流通口包括第二流通口、第三流通口、第四流通口和第六流通口,所述数个第二组流通口包括第一流通口和第五流通口;所述数个第一组开口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三开口、第四开口和第五开口,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组开口包括第六开口和第七开口;并且所述壳体的所述数个第一组流通口和所述数个第二组流通口以及所述阀体的所述数个第一组开口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组开口被设置为:(i)当所述阀体相对于所述壳体处于第一旋转状态时,所述第一流通口与所述第七开口对齐,所述第五流通口与所述第六开口对齐,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流通口和所述第五流通口能够通过所述阀体的第二空腔相连通;所述第二流通口和所述第四开口对齐,所述第四流通口与所述第三开口对齐,从而使得所述第二流通口和所述第四流通口能够通过所述阀体的第一空腔相连通;所述第三流通口和所述第六流通口不与所述阀体的所述数个第一组开口相连通;并且(ii)当所述阀体相对于所述壳体处于第二旋转状态时,所述第三流通口与所述第二开口对齐,所述第四流通口与所述第三开口对齐,所述第六流通口与所述第一开口对齐,从而使得所述第三流通口、所述第四流通口和所述第六流通口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所述第一流通口和所述第五流通口不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
本申请的温度调节系统集成度高,能减少阀门的数量,降低控制系统复杂性,并且还能提高系统的装配性能,从而提高系统可靠性。并且,本申请的温度调节系统仅通过一个多通道阀就能实现不同的流通路径的连通、断开和切换,从而能够减少复杂系统的连接关系,能够减少需要控制的部件的数量,尤其是阀的数量,有利于系统的集成化设计、运输和装配。
附图说明
本申请特征和优点可通过参照附图阅读以下详细说明得到更好地理解,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温度调节系统的系统图;
图2A是图1示出的温度调节系统处于加热模式时,温度调节系统内的流体的流向示意图;
图2B是图1示出的温度调节系统处于冷却模式时,温度调节系统内的流体的流向示意图;
图3是图1示出的温度调节系统中的控制部件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温度调节系统的系统图;
图5A是图4示出的温度调节系统处于加热模式时,温度调节系统内的流体的流向示意图;
图5B是图4示出的温度调节系统处于冷却模式时,温度调节系统内的流体的流向示意图;
图6是图4示出的温度调节系统中的控制部件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控制装置的更详细结构的示意图;
图8A是控制装置对温度调节系统的控制流程的示意图;
图8B是图8A所示的步骤812中更详细的步骤的示意图;
图8C是图8A所示的步骤814中更详细的步骤的示意图;
图9A是图5中多通道阀的一个实施例的壳体及阀体的示意图;
图9B是图9A中阀体沿轴向的剖面图;
图9C是图9A中壳体的后视图;
图10A是图9A中阀体的展开图;
图10B是图4所示的温度调节系统处于加热模式时,壳体上的流通口与阀体上的开口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0C是图4所示的温度调节系统处于冷却模式时,壳体上的流通口与阀体上的开口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1A是图4中多通道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阀体的展开图;
图11B是图4所示的温度调节系统处于加热模式时,壳体上的流通口与阀体上的开口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1C是图4所示的温度调节系统处于冷却模式时,壳体上的流通口与阀体上的开口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2A是图1中多通道阀的一个实施例的阀体的展开图;
图12B是图1所示的温度调节系统处于加热模式时,壳体上的流通口与阀体上的开口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2C是图1所示的温度调节系统处于冷却模式时,壳体上的流通口与阀体上的开口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的多通道阀的再一个实施例中的阀体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构成本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对本申请的各种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应该理解的是,在以下的附图中,同样的零部件使用同样的附图号,相似的零部件使用相似的附图号。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温度调节系统100的系统图,以示出温度调节系统100中各部件的连接关系。如图1所示,温度调节系统100包括温度调节装置102、加热装置108、冷却装置112、流体驱动装置110和换热器106。温度调节系统100包括多通道阀104,用于连接上述各个部件。多通道阀104包括壳体156和设置在壳体156中的阀体158,阀体158能够相对于壳体156旋转。通过调节阀体158相对于壳体156的旋转状态,多通道阀104可以在上述各个部件之间形成不同的流体回路,从而能够通过温度调节系统100对外界的某一部件(例如车辆中的电池)进行加热和冷却等不同的温度调节。多通道阀104还设有驱动装置151,用于驱动阀体158旋转。
多通道阀104的壳体156具有五个流通口,包括第一流通口1041、第二流通口1042、第三流通口1043、第四流通口1044和第五流通口1045。其中,第一流通口1041、换热器106、加热装置108、流体驱动装置110和第二流通口1042依次连接。第四流通口1044、温度调节装置102和第五流通口1045依次连接。第四流通口1044、温度调节装置102、冷却装置112、流体驱动装置110和第三流通口1043依次连接。
具体地说,第一流通口1041与换热器入口1061连接,换热器出口1062与加热装置入口1081连接,加热装置出口1082与流体驱动装置110的流体驱动装置第一入口1101连接,流体驱动装置出口1103与第三流通口1043连接。流体驱动装置出口1103也与第二流通口1042连接,第二流通口1042连接在流体驱动装置出口1103与第三流通口1043之间的连接点b处,以使得从流体驱动装置110流出的流体能够流至第二流通口1042或第三流通口1043。第四流通口1044与温度调节装置入口1021连接,温度调节装置出口1022与第五流通口1045连接。冷却装置入口1121连接在温度调节装置出口1022与第五流通口1045之间的连接点a处,冷却装置出口1122与流体驱动装置第二入口1102连接。
如图1中多通道阀104上的虚线所示,多通道阀104的壳体156的各个连通口之间可以通过阀体158形成三个通路。通过调节阀体158相对于壳体156的旋转状态,这三个通路能够可控地被连通或断开。具体而言,第一流通口1041能够通过阀体158可控地与第五流通口1045流体连通或断开。第二流通口1042能够通过阀体158可控地与第四流通口1044流体连通或断开。第三流通口1043能够通过阀体158可控地与第四流通口1044流体连通或断开。
上述三个通路的连通或断开根据温度调节系统100的工作模式来确定。温度调节系统100的工作模式包括加热模式和冷却模式。当温度调节系统100处于加热模式时(具体见图2A),多通道阀104中的阀体158相对于壳体156处于第一旋转状态,第一流通口1041与第五流通口1045通过阀体158流体连通,并且第二流通口1042与第四流通口1044通过阀体158流体连通,但是第三流通口1043与第四流通口1044通过阀体158断开。当温度调节系统100处于冷却模式时(具体见图2B),多通道阀104中的阀体158相对于壳体156处于第二旋转状态,第三流通口1043与第四流通口1044通过阀体158流体连通,但是第一流通口1041与第五流通口1045通过阀体158断开,并且第二流通口1042与第四流通口1044通过阀体158断开。
作为一个示例,流体驱动装置110可以为水泵。作为一个示例,温度调节装置102可以是水冷板,水冷板可以包裹车辆中的部件(例如电池),以使水冷板内的流体与该外界部件进行热交换。作为一个示例,换热器106中的介质流体能够向外界提供热量,例如,介质流体能够用于加热车辆中的座椅,或者能够用于加热车辆中的空气。换热器106例如是暖风阀芯。作为一个示例,冷却装置112是散热器。
图2A是温度调节系统100处于加热模式时,温度调节系统100内的流体的流向示意图。如图2A所示,当温度调节系统100处于加热模式时,多通道阀104的第一流通口1041与第五流通口1045通过阀体158流体连通,并且第二流通口1042与第四流通口1044通过阀体158流体连通。由此,温度调节系统100能够形成加热回路,从而对外界部件进行加热。
具体地说,如图2A中的箭头所示,温度调节系统100中的流体在加热装置108中被加热,被加热后的流体经由流体驱动装置110输送到第二流通口1042,随后,通过第二流通口1042流入多通道阀104的流体从第四流通口1044流出后进入温度调节装置102。在温度调节装置102中,进入温度调节装置102的流体能够对外界部件进行加热,以使得外界部件的温度升高。与外界部件进行换热后的流体流出温度调节装置102后流入多通道阀104的第五流通口1045,并从多通道阀104的第一流通口1041流入换热器106。在换热器106中,进入换热器106的流体能够与换热器106中的另一介质流体(未示出)进行热交换,从而将流体中的热量传递给介质流体。与介质流体进行换热后的流体流出换热器106,再次流入加热装置108中被加热,如此周而复始,构成加热回路,从而使得外界部件能被温度调节系统100中的流体加热。
图2B是温度调节系统100处于冷却模式时,温度调节系统100内的流体的流向示意图。如图2B所示,当温度调节系统100处于冷却模式时,多通道阀104的第三流通口1043与第四流通口1044通过阀体158流体连通。由此,温度调节系统100能够形成冷却回路,从而对外界部件进行降温。
具体地说,如图2B中的箭头所示,温度调节系统100中的流体在冷却装置112中被冷却,被冷却后的流体经由流体驱动装置110输送到第三流通口1043,随后,通过第三流通口1043流入多通道阀104的流体从第四流通口1044流出后进入温度调节装置102。在温度调节装置102中,进入温度调节装置102的流体能够对外界部件进行冷却,以使得外界部件的温度降低。与外界部件进行换热后的流体流出温度调节装置102后再次流入冷却装置112中被冷却,如此周而复始,构成冷却回路,从而使得外界部件能被温度调节系统100中的流体冷却。
图3是图1示出的温度调节系统100中的控制部件示意图。如图3所示,温度调节系统100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作为一个示例,温度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301。第一温度传感器301被设置在温度调节装置出口1022处,用于检测温度调节装置出口1022处流体的温度。温度调节系统100还包括控制装置302。控制装置302与第一温度传感器301、多通道阀104的驱动装置151、加热装置108、冷却装置112和流体驱动装置110通信连接。控制装置402能够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401提供的温度检测信号来控制加热装置108、冷却装置112和流体驱动装置110的启动与停止,以及通过多通道阀104的驱动装置151控制阀体158的转动,从而控制多通道阀104中各个流通口流体连通或断开,以控制加热回路或冷却回路的连通或断开。
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温度调节系统400的系统图。图4示出的温度调节系统400与图1所示出的温度调节系统100大部分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温度调节系统400还包括附加的温度调节装置114和开关阀416,并且温度调节系统400中的多通道阀104的壳体156还具有第六流通口1046。温度调节系统400与温度调节系统100相同的部件在此不再赘述。温度调节系统400的附加的温度调节装置114用于对另一附加的外界部件(例如车辆中的电机)进行温度调节。
在温度调节系统400中,第六流通口1046、开关阀416、附加的温度调节装置114、流体驱动装置110和第三流通口1043依次连接。具体地说,第六流通口1046和开关阀入口1161连接,开关阀出口1162与附加的温度调节装置入口1141连接,附加的温度调节装置出口1142连接在冷却装置出口1122与流体驱动装置第二入口1102之间的连接点c处。
如图4中多通道阀104上的虚线所示,在温度调节系统400中,多通道阀104的壳体156的各个连通口之间可以通过阀体158形成4个通路。通过调节阀体158相对于壳体156的旋转状态,这4个通路能够可控地被连通或断开。具体而言,第一流通口1041能够通过阀体158可控地与第五流通口1045流体连通或断开。第二流通口1042能够通过阀体158可控地与第四流通口1044流体连通或断开。第三流通口1043能够通过阀体158可控地与第四流通口1044流体连通或断开。第三流通口1043能够通过阀体158可控地与第六流通口1046流体连通或断开。
上述四个通路的连通或断开根据温度调节系统400的工作模式来确定。温度调节系统400的工作模式包括加热模式和冷却模式。当温度调节系统400处于加热模式时(具体见图5A),多通道阀104中的阀体158相对于壳体156处于第一旋转状态,第一流通口1041与第五流通口1045通过阀体158流体连通,并且第二流通口1042与第四流通口1044通过阀体158流体连通,但是第三流通口1043与第四流通口1044通过阀体158断开,并且第三流通口1043与第六流通口1046通过阀体158断开。当温度调节系统400处于冷却模式时(具体见图5B),多通道阀104中的阀体158相对于壳体156处于第二旋转状态,第三流通口1043与第四流通口1044通过阀体158流体连通,且第三流通口1043通过阀体158与第六流通口1046流体连通,但是第一流通口1041与第五流通口1045通过阀体158断开,并且第二流通口1042与第四流通口1044通过阀体158断开。
作为一个示例,附加的温度调节装置114可以是板式换热器,以使得流入板式换热器的冷却液能够与流入板式换热器的另一介质流体(未示出,例如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使流体吸收介质流体中的热量,以使介质流体中的温度降低,从而冷却另一附加的外界部件(例如车辆中的电机)。
图5A是图4示出的温度调节系统400处于加热模式时,温度调节系统400内的流体的流向示意图。如图5A中的箭头所示,图5A示出的温度调节系统400内的流体的流向图2A示出的温度调节系统400内的流体的流向相同,在此不赘述。当温度调节系统400处于加热模式时,开关阀416和附加的温度调节装置114处于关闭状态,温度调节装置114不在加热回路中。
图5B是温度调节系统400处于冷却模式时,温度调节系统400内的流体的流向示意图。如图5B中的箭头所示,当温度调节系统400处于冷却模式时,温度调节系统400不仅包括图2B所示的冷却回路,而且还包括附加的冷却回路。对于图5B中与图2B所示的冷却回路相同的部分,在此不赘述。以下仅介绍图5B中所示出的附加的冷却回路。
如图5B所示,第三流通口1043通过阀体158与第六流通口1046流体连通,因此,通过第三流通口1043流入多通道阀104的流体不仅能从第四流通口1044流出,也能同时从第六流通口1046流出。从第六流通口1046流出的流体依次通过开关阀416、附加的温度调节装置114后流入流体驱动装置110。在附加的温度调节装置114中,流入附加温度调节装置114的流体能够对另一附加的外界部件(例如车辆中的电机)进行冷却,以使得该附加的外界部件的温度降低。与该附加的外界部件进行换热后的流体流出附加的温度调节装置114后通过流体驱动装置110流入第三流通口1043,如此周而复始,从而构成附加的冷却回路,从而使得该附加的外界部件能被温度调节系统100中的流体冷却。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图5B所示的实施例中,温度调节系统400处于冷却模式时,第三流通口1043与第六流通口1046流体连通,但可以通过关闭开关阀416来控制流体不流过附加的温度调节装置114,从而关闭上述的附加的冷却回路,由此使得温度调节系统400与温度调节系统100具有相同的冷却回路。换句话说,通过图4所示的温度调节系统400,不仅能够实现其自身如图5A和5B所示的功能,而且也能够实现图1所示的温度调节系统100的功能。
图6是图4示出的温度调节系统中的控制部件示意图。图6示出的控制部件示意图与图4示出的控制部件示意图大部分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图6所示的控制部件中的温度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602,第二温度传感器602被设置在附加的温度调节装置出口1142处,用于检测附加的温度调节装置出口1142处流体的温度。控制装置302与开关阀416通信连接。控制装置402能够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602提供的附加的温度检测信号来控制开关阀416的流通或断开,以控制流体是否流过附加的温度调节装置114。图6示出的控制部件与图4示出的控制部件的相同之处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温度调节系统使用一个阀门(即多通道阀104)来控制不同情况下流体的不同流向,从而减少使用的阀门数量,并且提高温度调节系统的可靠性。并且,本申请的温度调节系统还能够对温度调节系统中的流体温度进行控制,从而将外界的某一部件(例如车辆中的电池)的温度控制在预设范围,以使得该部件具有良好的运行性能。
图7是图6中控制装置302的更详细结构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控制装置302包括总线702、处理器704、输入接口708、输出接口712以及具有控制程序716的存储器714。控制装置302中的各个部件,包括处理器704、输入接口708、输出接口712以及存储器714与总线702通讯连接,使得处理器704能够控制输入接口708、输出接口712以及存储器714的运行。具体地说,存储器714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而处理器704从存储器714读取程序、指令和数据,并且能向存储器714写入数据。通过执行存储器714读取程序和指令,处理器704控制输入接口708和输出接口712的运行。
通过连线706,输入接口708接收从外来信号和数据,包括从温度检测装置发来的信号和数据;
通过连线710,输出接口712向外部发出控制信号,包括向多通道阀104、加热装置108、冷却装置112、流体驱动装置110和开关阀416发出控制信号。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实现图8A-图8C中所示流程图的程序存储在控制装置302的存储器714中。通过处理器704执行存储在控制装置302的程序,控制装置302对多通道阀104、加热装置108、冷却装置112、流体驱动装置110和开关阀416进行控制。
图8A是控制装置302对温度调节系统400的控制流程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8A所示,在步骤801中,处理器704关闭加热装置108、冷却装置112、流体驱动装置110和开关阀416。随后处理器704将操作转到步骤802。
在步骤802中,第一温度传感器301检测温度调节装置出口1022处流体的温度。随后处理器704将操作转到步骤804。
在步骤804中,处理器704读出存储在存储器714中的第一设定温度和第二设定温度,并将当前检测到的温度调节装置出口1022处流体的温度与第一设定温度和第二设定温度进行比较。如果当前检测到的温度调节装置出口1022处流体的温度低于第一设定温度,处理器704将操作转到步骤812。如果当前检测到的温度调节装置出口1022处流体的温度高于第二设定温度,处理器704将操作转到步骤814。如果当前检测到的温度调节装置出口1022处流体的温度不低于第一设定温度并且不高于第二设定温度,处理器704将操作转到步骤820。具体地说,在步骤812中,执行如图5A所示的加热模式;在步骤814中,执行如图5B所示的冷却模式。其中,第一设定温度和第二设定温度可以根据外界部件(例如电池)的属性进行设定。作为一个示例,第一设定温度可以为20-25℃,第二设定温度可以为60-65℃。步骤812或步骤814结束后,处理器704将操作转到步骤820。
在步骤820中,处理器704判断温度调节系统400是否停止工作。如果温度调节系统400已停止工作,处理器704将结束操作。如果温度调节系统400仍在工作,处理器704将操作转到步骤802。
图8B是图8A所示的步骤812(加热模式)中更详细的步骤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如图8B所示,在步骤832中,处理器704将多通道阀104中的阀体158相对于壳体156调节至第一旋转状态,并开启加热装置108和流体驱动装置110。随后处理器704将操作转到步骤834。
在步骤834中,处理器704检测温度调节装置出口1022处的流体的温度。随后处理器704将操作转到步骤836。
在步骤836中,处理器704读出存储在存储器714中的第一设定温度,并将当前检测到的温度调节装置出口1022处的流体的温度与第一设定温度进行比较。如果当前检测到的温度调节装置出口1022处的流体的温度低于第一设定温度,处理器704将操作转到步骤832。如果当前检测到的温度调节装置出口1022处的流体的温度不低于第一设定温度,处理器704将操作转到步骤838。
在步骤838中,处理器704关闭加热装置108和流体驱动装置110,从而结束加热模式。随后处理器704将操作转到步骤820。
图8C是图8A所示的步骤814(冷却模式)中更详细的步骤的示意图。
在步骤842中,处理器704将多通道阀104中的阀体158相对于壳体156调节至第二旋转状态,并开启冷却装置112和流体驱动装置110。随后处理器704将操作转到步骤844。
在步骤844中,第二温度传感器602检测附加的温度调节装置出口1142处流体的温度。随后处理器704将操作转到步骤846。
在步骤846中,处理器704读出存储在存储器714中的第三设定温度,并将当前检测到的附加的温度调节装置出口1142处流体的温度与第三设定温度进行比较,如果当前检测到的附加的温度调节装置出口1142处流体的温度高于第三设定温度,处理器704将操作转到步骤848。在步骤848中,处理器704打开开关阀416,以使得流体能够流过附加的温度调节装置114,从而对另一附加的外界部件进行冷却。随后处理器704将操作转到步骤850。如果当前检测到的附加的温度调节装置出口1142处流体的温度不高于第三设定温度,处理器704将操作转到步骤850。作为一个示例,第三设定温度可以为60-65℃。
在步骤850中,第一温度传感器301检测温度调节装置出口1022处的流体的温度。随后处理器704将操作转到步骤852。
在步骤852中,处理器704读出存储在存储器714中的第二设定温度,并将当前检测到的温度调节装置出口1022处的流体的温度与第二设定温度进行比较。如果当前检测到的温度调节装置出口1022处的流体的温度高于第二设定温度,处理器704将操作转到步骤844。如果当前检测到的温度调节装置出口1022处的流体的温度不高于第二设定温度,处理器704将操作转到步骤854。
在步骤854中,处理器704关闭冷却装置112、流体驱动装置110和开关阀416,从而结束冷却模式。随后处理器704将操作转到步骤820。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将多通道阀104中的阀体158调节至第一(或第二)旋转状态”是指:当多通道阀104中的阀体158处于第一(或第二)旋转状态时,保持多通道阀104中的阀体158处于第一(或第二)旋转状态;当多通道阀104中的阀体158不处于第一(或第二)旋转状态时,将多通道阀104中的阀体158调节至第一(或第二)旋转状态。本申请中提及的“开启加热装置108”、“开启冷却装置112”和“开启流体驱动装置110”是指:当该装置处于运行状态时,保持该装置的运行状态;当该装置处于停止状态时,开启该装置。
图9A-9C示出了图4所示的温度调节系统400中的多通道阀104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其中,图9A示出了多通道阀104的壳体156及阀体158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B是图9A中阀体158沿轴向的剖面图;图9C为图9A中壳体156的后视图。
如图9A-9C所示,多通道阀104包括壳体156和阀体158。阀体158为圆柱体,其内部具有空腔。阀体158包括隔板922,隔板922设置在空腔中,以将空腔分为第一空腔932和第二空腔934,并且使得第一空腔932和第二空腔934不连通。第一空腔932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开口906和第二开口908,第二空腔934的外壁上设有第三开口912。第一开口906、第二开口908和第三开口912围绕阀体158的旋转轴线X在阀体的周向上延伸。
具体地,第一开口906、第二开口908和第三开口912是两端为半圆形,中间为长方形的开口,并且大致左右对称。第一开口906的中心线、第二开口908的中心线和第三开口912的中心线分别位于距离阀体158左端的轴向距离e、f和g处。第一开口906和第二开口908与第一空腔932连通,第三开口912与第二空腔934连通。阀体158两端还设有轴杆907,以使得阀体158能够绕旋转轴线X旋转。
壳体156包括主体903。主体903为圆柱体,具有旋转轴线X。主体903内部具有容腔(未示出),用于容纳阀体158。主体903的两端具有孔洞905,用于容纳阀体158的轴杆907,以使得阀体158能够在壳体156中绕旋转轴线X相对壳体156转动。壳体156还包括第一流通管9041、第二流通管9042、第三流通管9043、第四流通管9044、第五流通管9045和第六流通管9046。其中,第一流通管9041、第二流通管9042和第三流通管9043在主体903的外表面上在平行于旋转轴线X的方向上间隔开地布置成一排。第四流通管9044、第五流通管9045和第六流通管9046在主体903的外表面上在平行于旋转轴线X的方向上间隔开地布置成另一排。
更具体而言,第一流通管9041、第二流通管9042、第三流通管9043、第四流通管9044、第五流通管9045和第六流通管9046均为圆管。其中,第一流通管9041的轴线、第二流通管9042的轴线以及第三流通管9043的轴线与主体903的表面所在的圆柱面的交点位于同一直线A上,直线A与旋转轴线X平行。第四流通管9044的轴线、第五流通管9045的轴线以及第六流通管9046的轴线与主体903的表面所在的圆柱面的交点位于同一直线B上,直线B也与旋转轴线X平行。直线A与旋转轴线X形成的平面与直线B与旋转轴线X形成的平面成一夹角θ,夹角θ的取值范围为20°-180°。
第三流通管9043和第六流通管9046沿主体903的相同的圆周布置,第三流通管9043的轴线和第六流通管9046的轴线位于到主体903的左端的轴向距离e处。第二流通管9042和第四流通管9044沿主体903的相同的圆周布置,第二流通管9042的轴线和第四流通管9044的轴线位于到主体903的左端的轴向距离f处。第一流通管9041和第五流通管9045沿主体903的相同的圆周布置,第一流通管9041的轴线和第五流通管9045的轴线位于到主体903的左端的轴向距离g处。从而,当阀体158装配在壳体156中时,壳体156的第三流通管9043和第六流通管9046能够与阀体158的第一开口906对齐,壳体156的第二流通管9042和第四流通管9044能够与阀体158的第二开口908对齐,而壳体156的第一流通管9041和第五流通管9045能够与阀体158的第三开口912对齐。
图10A是图9A中阀体158的展开图,以示出阀体158的各个开口的具体位置。如图10A所示,为了说明壳体156上的流通口与阀体158上的开口的相对位置关系,因而将圆筒形的阀体158的侧壁沿轴向切割线C切开,并展开成平面状态。并且以相对于切割线C的角度0°-360°来表示阀体158上的各个开口在阀体158的周向上所延伸的径向角度,以说明各个开口的位置。具体地,第一开口906的径向角度分布为K°-M°,第二开口908的径向角度分布为0°-N°,第三开口912的径向角度分布为0°-P°。其中,P<K<N<M。
图10B和10C是温度调节系统400分别处于加热模式和冷却模式时,壳体156上的各个流通口与阀体158上的各个开口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如图10B和10C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56的各个流通口的直径小于阀体158的各个开口的宽度。
如图10B所示,当温度调节系统400处于图5A所示的加热模式时,阀体158相对于壳体156处于第一旋转状态。在第一旋转状态,壳体156的第二流通口1042和第四流通口1044与阀体158的第二开口908对齐,从而使得壳体156的第二流通口1042和第四流通口1044通过阀体158内的第一空腔932流体相连通。壳体156的第一流通口1041和第五流通口1045与阀体158的第三开口912对齐,从而使得壳体156的第一流通口1041和第五流通口1045通过阀体158内的第二空腔934流体相连通。壳体156的第三流通口1043和第六流通口1046不与阀体158的第一开口906对齐,从而使得第三流通口1043和第六流通口1046被断开。结合图5A来说,当温度调节系统100处于加热模式时,流体驱动装置110被启动,流体从第二流通口1042进入第二开口908后从第四流通口1044流出,经过温度调节装置102后从第五流通口1045进入第三开口912,随后从第一流通口1041流出。
如图10C所示,当温度调节系统400处于图5B所示的冷却模式时,阀体158相对于壳体156处于第二旋转状态。具体地说,壳体156的第三流通口1043和第六流通口1046与阀体158的第一开口906对齐,从而使得壳体156的第三流通口1043和第六流通口1046通过阀体158的第一空腔932流体相连通。壳体156的第四流通口1044与第二开口908对齐,从而使得第四流通口1044与第三流通口1043也通过阀体158内的第一空腔932流体相连通。壳体156的第二流通口1042不与第二开口908对齐,从而使得第二流通口1042被断开。第一流通口1041和第五流通口1045不与第三开口912对齐,从而使得第一流通口1041和第五流通口1045被断开。结合图5B,当温度调节系统100处于冷却模式并且开关阀416被关闭时,流体驱动装置110被启动,流体从壳体156的第三流通口1043进入阀体158的第一开口906后从壳体156的第四流通口1044流出。当温度调节系统100处于冷却模式并且开关阀416被打开时,流体驱动装置110被启动,流体从壳体156的第三流通口1043进入阀体158的第一开口906后分别从壳体156的第四流通口1044和壳体156的第六流通口1046流出。
需要说明的是,流体能够从多通道阀104的一个流通口进入,并从多通道阀104的两个流通口流出,可以通过调节流通口的有效流通面积(即流通口与开口对齐的面积)和压力差(即多通道阀104的入口的流通口与出口的流通口的压力差)来实现。
图11A是图4所示的温度调节系统400中的多通道阀104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阀体158的展开图,以示出阀体158上的各个开口的具体位置。在该实施例中,多通道阀104具有与图9A-9C所示的相同的壳体156,但是阀体158的结构与图9A-9C所示的阀体158的结构不同。
图11A中示出的阀体158与图9A中示出的阀体158总体结构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图11A中示出的阀体158的各个开口的设置方式不同于图9A中的阀体158的各个开口的设置方式。具体地说,如图11A所示,阀体158上具有第一开口1111、第二开口1112、第三开口1113、第四开口1114、第五开口1115、第六开口1116和第七开口1117,其中每个开口都为圆形,并且每个开口的面积都比流通口的面积稍大。第一开口1111、第二开口1112、第三开口1113、第四开口1114和第五开口1115设置在第一空腔932的外壁上,并且与第一空腔932连通。第一开口1111和第二开口1112的中心线都位于距离阀体158左端的轴向距离e处。第三开口1113、第四开口1114和第五开口1115的中心线都位于距离阀体158左端的轴向距离f处。第六开口1116和第七开口1117设置在第二空腔934的外壁上,并且与第二空腔934连通。第六开口1116和第七开口1117的中心线都位于距离阀体158左端的轴向距离g处。相对于切割线C,第三开口1113和第六开口1116的径向角度分布为0°-P°,第四开口1114和第七开口1117的径向角度分布为Q°-R°,第一开口1111和第五开口1115的径向角度分布为S°-T°,第二开口1112的径向角度分布为U°-V°。其中,P<Q<R<S<T。
图11B和11C是温度调节系统400分别处于加热模式和冷却模式时,壳体156上的各个流通口与阀体158上的各个开口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如图11B所示,当温度调节系统400处于加热模式时,阀体158相对于壳体156处于第一旋转状态。具体地说,壳体156的第二流通口1042和阀体158的第四开口1504对齐,壳体156的第四流通口1044和阀体158的第三开口1113对齐,从而使得壳体156的第二流通口1042和第四流通口1044通过阀体1100内的第一空腔932流体连通。壳体156的第一流通口1041和阀体158的第七开口1507对齐,壳体156的第五流通口1045和阀体158的第六开口1116对齐,从而使得壳体156的第一流通口1041和第五流通口1045通过阀体1100内的第二空腔934流体连通。壳体156的第三流通口1043和第六流通口1046不与阀体158的第一开口1111和第二开口1112对齐,从而使得第三流通口1043和第六流通口1046被断开。
如图11C所示,当温度调节系统100处于冷却模式时,阀体158相对于壳体156处于第二旋转状态。具体地说,壳体156的第三流通口1043和阀体158的第二开口1112对齐,壳体156的第六流通口1046和阀体158的第一开口1111对齐,壳体156的第四流通口1044和阀体158的第五开口1115对齐,从而使得壳体156的第三流通口1043、第六流通口1046和第四流通口1044通过阀体158内的第一空腔932流体连通。壳体156的第二流通口1042不与阀体158的第三开口1113和第四开口1114对齐,从而使得壳体156的第二流通口1042被断开。壳体156的第一流通口1041和第五流通口1045不与阀体158的第六开口1116和第七开口1117对齐,从而使得壳体156的第一流通口1041和第五流通口1045被断开。
图12A是图1所示的温度调节系统100的多通道阀的一个实施例的阀体158的展开图,以示出开口的具体设置方式。图12B和12C是图1所示的温度调节系统分别处于加热模式和冷却模式时,壳体156上的流通口与阀体158上的开口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其中,在图12A-12C所示的实施例中,壳体156的结构与图9A所示的实施例中的壳体156的结构大部分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图12A-12C所示壳体156比图9A所示的实施例中的壳体156少了第六流通口1046。此外,在图12A-12C所示的实施例中,阀体158的结构与图9A所示的实施例中的阀体158的结构大部分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图12A-12C所示的实施例中的阀体158上的第一开口1206为圆形,而图9A所示的实施例中的阀体158的第一开口906为长椭圆形。
如图12B所示,当温度调节系统100处于图2A所示的加热模式时,阀体158相对于壳体156处于第一旋转状态。在第一旋转状态,壳体156的第二流通口1042和第四流通口1044与阀体158的第二开口908对齐,从而使得壳体156的第二流通口1042和第四流通口1044通过阀体158内的第一空腔932流体相连通。壳体156的第一流通口1041和第五流通口1045与阀体158的第三开口912对齐,从而使得壳体156的第一流通口1041和第五流通口1045通过阀体158内的第二空腔934流体相连通。壳体156的第三流通口1043和第六流通口1046不与阀体158的第一开口1206对齐,从而使得第三流通口1043和第六流通口1046被断开。结合图2A来说,当温度调节系统100处于加热模式时,流体驱动装置110被启动,流体从第二流通口1042进入第二开口908后从第四流通口1044流出,经过温度调节装置102后从第五流通口1045进入第三开口912,随后从第一流通口1041流出。
如图12C所示,当温度调节系统100处于图2B所示的冷却模式时,阀体158相对于壳体156处于第二旋转状态。具体地说,壳体156的第三流通口1043与阀体158的第一开口1206对齐,壳体156的第四流通口1044与第二开口908对齐,从而使得第四流通口1044与第三流通口1043通过阀体158内的第一空腔932流体相连通。壳体156的第二流通口1042不与第二开口908对齐,从而使得第二流通口1042被断开。第一流通口1041和第五流通口1045不与第三开口912对齐,从而使得第一流通口1041和第五流通口1045被断开。结合图2B,当温度调节系统100处于冷却模式时,流体驱动装置110被启动,流体从壳体156的第三流通口1043进入阀体158的第一开口1206后从壳体156的第四流通口1044流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多通道阀的以上的各个实施例中,阀体158相对于壳体156的第一旋转状态可以是阀体158相对于壳体156的一个具体旋转位置,也可以是阀体158相对于壳体156的一个旋转位置范围。阀体158相对于壳体156的第二旋转状态可以是阀体158相对于壳体156的一个具体旋转位置,也可以是阀体158相对于壳体156的一个旋转位置范围。例如在图10B所示的实施例中,可以将阀体158相对于壳体156旋转为使得壳体156的第四流通口1044和第五连通口1045分别部分地与阀体158的第二开口908和第三开口912对齐时的位置设置为第一旋转状态。
此外,壳体156上的各个流通口的位置以及形状设置,以及阀体158上的各个开口的位置以及形状设置也可以不如上述各个实施例中那样设置,而是可以进行变型,只要能够使得阀体158上的各个开口与壳体156上的各个流通口满足图5A和5B,或者图2A和2B所示的连通状态即可。
图13是本申请的多通道阀的再一个实施例中的阀体的剖面图。该实施例的多通道阀不用于图1或图4所示的温度调节系统,但是该实施例的多通道阀与前面所介绍的多通道阀具有类似的设计理念,因此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中。
具体如图13所示,阀体158为圆柱体,其内部具有空腔,阀体158包括隔板922和隔板944,隔板922和隔板944设置在空腔中,以将空腔分为第一空腔932、第二空腔934和第三空腔936,并且使得第一空腔932、第二空腔934和第三空腔936不连通。阀体158的表面在不同轴向位置处设置第一开口906、第二开口908和第三开口912。第一空腔932的外壁设有第一开口906和第二开口908,第二空腔的外壁设有第三开口912,第三空腔936的外壁设有第四开口914。基于本申请的精神,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多通道阀能够被配置成当阀体158相对于所述壳体156处于第一旋转状态时,第一开口906和/或第二开口908能够选择性地连通壳体156的流通口中的至少两个;当阀体158相对于壳体156处于第二旋转状态时,第三开口912能够选择性地连通壳体156的流通口中的至少两个;当阀体158相对于壳体156处于第三旋转状态时,第四开口914能够选择性地连通壳体156的流通口中的至少两个。
虽然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开口为圆形或两端为半圆形且中间为矩形的形状,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开口可以被配置为任何形状,例如三角形、半圆形、梯形等。
虽然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流通管9041、第二流通管9042、第三流通管9043、第四流通管9044、第五流通管9045和第六流通管9046排成两排设置,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各个流通管可以不排成两排,只要能够实现本申请中的流通通道即可。
本申请的温度调节系统仅通过一个多通道阀就能实现不同的流通路径的连通、断开和切换,从而能够减少复杂系统的连接关系,能够减少需要控制的部件的数量,尤其是阀的数量,有利于系统的集成化设计、运输和装配。
尽管本文中仅对本申请的一些特征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是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进行多种改进和变化。因此应该理解,所附的权利要求旨在覆盖所有落入本申请实质精神范围内的上述改进和变化。

Claims (13)

1.一种温度调节系统,用于对部件的温度进行调节,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通道阀(104),所述多通道阀(104)包括壳体(156)和设置在所述壳体(156)中的阀体(158),所述壳体(156)具有第一流通口(1041)、第二流通口(1042)、第三流通口(1043)、第四流通口(1044)和第五流通口(1045),所述第一流通口(1041)能够通过所述阀体(158)可控地与所述第五流通口(1045)流体连通或断开,所述第二流通口(1042)能够通过所述阀体(158)可控地与所述第四流通口(1044)流体连通或断开,所述第三流通口(1043)能够通过所述阀体(158)可控地与所述第四流通口(1044)流体连通或断开;
温度调节装置(102),所述温度调节装置(102)用于对所述部件的温度进行调节;
加热装置(108),所述加热装置(108)用于加热所述温度调节系统中的流体;
冷却装置(112),所述冷却装置(112)用于冷却所述温度调节系统中的流体;和
流体驱动装置(110),所述流体驱动装置(110)用于驱动所述温度调节系统中的流体;
其中,所述第一流通口(1041)、所述加热装置(108)、所述流体驱动装置(110)和所述第二流通口(1042)依次连接;
所述第四流通口(1044)、所述温度调节装置(102)和所述第五流通口(1045)依次连接;
所述第四流通口(1044)、所述温度调节装置(102)、所述冷却装置(112)、所述流体驱动装置(110)和所述第三流通口(1043)依次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调节系统通过加热回路对所述部件进行加热;
当所述加热回路被连通时,所述第一流通口(1041)与所述第五流通口(1045)流体连通,所述第二流通口(1042)与所述第四流通口(1044)流体连通,所述第三流通口(1043)与所述第四流通口(1044)断开,所述第一流通口(1041)、所述加热装置(108)、所述流体驱动装置(110)、所述第二流通口(1042)、所述第四流通口(1044)、温度调节装置(102)和所述第五流通口(1045)依次流体连接,以使得所述温度调节系统中的流体能够在所述加热回路中循环流动,从而加热所述部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调节系统通过冷却回路对所述部件进行冷却;
当所述冷却回路被连通时,所述第一流通口(1041)与所述第五流通口(1045)断开,所述第二流通口(1042)与所述第四流通口(1044)断开,所述第三流通口(1043)与所述第四流通口(1044)流体连通,所述第四流通口(1044)、温度调节装置(102)、所述冷却装置(112)、所述流体驱动装置(110)和第三流通口(1043)依次流体连接,以使得所述温度调节系统中的流体能够在所述冷却回路中循环流动,从而冷却所述部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通道阀(104)的壳体(156)还具有第六流通口(1046),所述第六流通口(1046)能够通过所述阀体(158)可控地与所述第三流通口(1043)流体连通或断开;
所述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开关阀(416)和附加的温度调节装置(114),所述开关阀(416)和所述附加的温度调节装置(114)依次连接在所述第六流通口(1046)和所述流体驱动装置(110)之间;
所述温度调节系统通过附加的冷却回路对附加的部件进行冷却;
当所述附加的冷却回路被连通时,所述第六流通口(1046)与所述第三流通口(1043)流体连通,所述第六流通口(1046)、所述开关阀(416)、所述附加的温度调节装置(114)、所述流体驱动装置(110)和所述第三流通口(1043)依次流体连接,以使得所述温度调节系统中的流体能够在所述附加的冷却回路中循环流动,从而当所述附加的冷却回路被连通时,所述温度调节系统中的流体能够冷却所述附加的部件。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换热器(106),所述换热器(106)连接在所述第一流通口(1041)与所述加热装置(108)之间,从而当所述加热回路被连通时,所述换热器(106)能够向外界提供热量。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被配置为能够检测所述温度调节装置(102)的出口处所述流体的温度并提供温度检测信号。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装置(302),所述控制装置(302)与所述多通道阀(104)通信连接,以控制所述多通道阀(104)的所述阀体(158)相对于所述壳体(156)的转动,从而控制所述壳体(156)上的各个流通口之间的流体连通或断开;
所述控制装置(302)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所提供的所述温度检测信号来控制所述多通道阀(104)。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调节装置(102)环绕所述部件设置,以使得流经所述温度调节装置(102)内的流体能够加热或冷却所述部件。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加的温度调节装置(114)环绕所述附加的部件设置,以使得流经所述附加的温度调节装置(114)内的流体能加热或冷却所述附加的部件。
10.一种多通道阀(104),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56),所述壳体(156)为圆筒形,并且具有数个第一组流通口和数个第二组流通口,所述数个第一组流通口和所述数个第二组流通口设置在所述壳体(156)的周向侧壁上,所述壳体(156)的所述数个第一组流通口包括第二流通口(1042)、第三流通口(1043)和第四流通口(1044),所述壳体(156)的所述数个第二组流通口包括第一流通口(1041)和第五流通口(1045);和
阀体(158),所述阀体(158)可旋转的安装在所述壳体(156)中,所述阀体(158)为中空的圆筒形,所述圆筒形的阀体(158)具有空腔,所述阀体(158)具有至少一个隔板,所述至少一个隔板将所述空腔分为第一空腔(932)和第二空腔(934),所述第一空腔(932)的外壁上设有数个第一组开口,所述第二空腔(934)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组开口,所述数个第一组开口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组开口设置在所述阀体(158)的周向侧壁上;
通过所述阀体(158)的转动,能够使得:当所述阀体(158)相对于所述壳体(156)处于第一旋转状态时,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组开口能够选择性地连通所述第一流通口(1041)和所述第五流通口(1045),所述数个第一组开口能够选择性地连通所述第二流通口(1042)和所述第四流通口(1044);并且
当所述阀体(158)相对于所述壳体(156)处于第二旋转状态时,所述数个第一组开口能够选择性地连通所述第三流通口(1043)和所述第四流通口(1044)。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通道阀(104),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体(158)的所述数个第一组开口包括第一开口(906)和第二开口(908),所述阀体(158)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组开口包括第三开口(912),并且
所述壳体(156)的所述数个第一组流通口和所述数个第二组流通口以及所述阀体(158)的所述数个第一组开口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组开口被设置为:
(i)当所述阀体(158)相对于所述壳体(156)处于所述第一旋转状态时,所述第一流通口(1041)和所述第五流通口(1045)与所述第三开口(912)对齐,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流通口(1041)和所述第五流通口(1045)能够通过所述阀体(158)的第二空腔(934)相连通;所述第二流通口(1042)和所述第四流通口(1044)与所述第二开口(908)对齐,从而使得所述第二流通口(1042)和所述第四流通口(1044)能够通过所述阀体(158)的第一空腔(932)相连通;所述第三流通口(1043)不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908)对齐;并且
(ii)当所述阀体(158)相对于所述壳体(156)处于所述第二旋转状态时,所述第三流通口(1043)与所述第一开口对齐,所述第四流通口(1044)能够与所述第二开口(908)对齐,从而使得所述第三流通口(1043)和所述第四流通口(1044)能够通过所述阀体(158)的所述第一空腔(932)相连通;所述第二流通口(1042)不与所述第一空腔(932)连通,并且所述第一流通口(1041)和所述第五流通口(1045)不与所述第三开口(912)对齐。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多通道阀(104),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56)的所述数个第一组流通口还包括第六流通口(1046),所述壳体(156)的所述第六流通口(1046)和所述阀体(158)的所述第一开口(906)被设置为:
(i)当所述阀体(158)相对于所述壳体(156)处于所述第一旋转状态时,所述第六流通口(1046)不与所述第一开口(906)对齐;
(ii)当所述阀体(158)相对于所述壳体(156)处于所述第二旋转状态时,所述第六流通口(1046)与所述第一开口(906)对齐,从而使得所述第六流通口(1046)、所述第三流通口(1043)和所述第四流通口(1044)能够通过所述阀体(158)第一空腔(932)相连通。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通道阀(104),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个第一组流通口包括第二流通口(1042)、第三流通口(1043)、第四流通口(1044)和第六流通口(1046),所述数个第二组流通口包括第一流通口(1041)和第五流通口(1045);
所述数个第一组开口包括第一开口(1111)、第二开口(1112)、第三开口(1113)、第四开口(1114)和第五开口(1115),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组开口包括第六开口(1116)和第七开口(1117);并且
所述壳体(156)的所述数个第一组流通口和所述数个第二组流通口以及所述阀体(158)的所述数个第一组开口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组开口被设置为:
(i)当所述阀体(158)相对于所述壳体(156)处于第一旋转状态时,所述第一流通口(1041)与所述第七开口(1117)对齐,所述第五流通口(1045)与所述第六开口(1116)对齐,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流通口(1041)和所述第五流通口(1045)能够通过所述阀体(158)的第二空腔(934)相连通;所述第二流通口(1042)和所述第四开口(1114)对齐,所述第四流通口(1044)与所述第三开口(1113)对齐,从而使得所述第二流通口(1042)和所述第四流通口(1044)能够通过所述阀体(158)的第一空腔(932)相连通;所述第三流通口(1043)和所述第六流通口(1046)不与所述阀体的所述数个第一组开口相连通;并且
(ii)当所述阀体(158)相对于所述壳体(156)处于第二旋转状态时,所述第三流通口(1043)与所述第二开口(1112)对齐,所述第四流通口(1044)与所述第五开口(1115)对齐,所述第六流通口(1046)与所述第一开口(1111)对齐,从而使得所述第三流通口(1043)、所述第四流通口(1044)和所述第六流通口(1046)与所述第一空腔(932)连通;所述第一流通口(1041)和所述第五流通口(1045)不与所述第二空腔(934)连通。
CN201811341296.8A 2018-11-12 2018-11-12 温度调节系统和多通道阀 Active CN1111739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41296.8A CN111173963B (zh) 2018-11-12 2018-11-12 温度调节系统和多通道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41296.8A CN111173963B (zh) 2018-11-12 2018-11-12 温度调节系统和多通道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73963A CN111173963A (zh) 2020-05-19
CN111173963B true CN111173963B (zh) 2024-02-02

Family

ID=70649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41296.8A Active CN111173963B (zh) 2018-11-12 2018-11-12 温度调节系统和多通道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739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02853B (zh) * 2020-07-14 2023-07-25 华瑞矿业科技有限公司 防爆电池
TWI808545B (zh) * 2021-11-23 2023-07-11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冷卻液流量控制裝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55659A (en) * 1981-01-08 1982-10-26 The Hilliard Corp. Rotary plug valve
CN1269480A (zh) * 1998-11-19 2000-10-11 普拉塞尔技术有限公司 旋转阀
CN104180023A (zh) * 2014-08-14 2014-12-03 杭州淘米水净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四通道分质供水水龙头
CN210034529U (zh) * 2018-11-12 2020-02-07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温度调节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540689C2 (en) * 2013-11-25 2018-10-09 Esbe Ab An valve for an indoor temperature regulating system and an air temperature conditioning unit including such a valv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55659A (en) * 1981-01-08 1982-10-26 The Hilliard Corp. Rotary plug valve
CN1269480A (zh) * 1998-11-19 2000-10-11 普拉塞尔技术有限公司 旋转阀
CN104180023A (zh) * 2014-08-14 2014-12-03 杭州淘米水净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四通道分质供水水龙头
CN210034529U (zh) * 2018-11-12 2020-02-07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温度调节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73963A (zh) 2020-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46076B2 (ja) 流量制御弁および冷却システム
US10626999B2 (en) Control valve
US10458562B2 (en) Control valve
US10359121B2 (en) Control valve
US10287968B2 (en) Engine cooling system
US8757110B2 (en) Coolant circuit
JP6254686B2 (ja) 冷却制御装置、流量制御弁及び冷却制御方法
RU2674835C2 (ru) Клапан с низким сопротивлением потоку и регулируемым расходом для управления направлением движения текучей среды
CN111173963B (zh) 温度调节系统和多通道阀
JP2018071779A (ja) 制御バルブ
US9758017B2 (en) Refrigerant circulation system
US20190292976A1 (en) Control valve
JP5484289B2 (ja) 試験用エンジン冷却水循環システム
KR20160124652A (ko) 유체 전환 밸브 및 유체 전환 밸브를 구비하는 기기 및 냉장고
US10808598B2 (en) Cooling device and cooling method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210034529U (zh) 温度调节系统
US11192426B2 (en) Cooling system
JP2022087263A (ja) 弁装置および冷却システム
CN213583874U (zh) 球阀、燃料电池系统以及车辆
CN111169325A (zh) 温度调节系统和多通道阀
CN219911842U (zh) 一种多通阀及汽车热管理系统
JP2019173744A (ja) 冷却システム
JP2004293355A (ja) 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CN117227389A (zh) 切换泵流动系统
JP2006090225A (ja) 流量制御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