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40446B - 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 - Google Patents

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40446B
CN111140446B CN201911357927.XA CN201911357927A CN111140446B CN 111140446 B CN111140446 B CN 111140446B CN 201911357927 A CN201911357927 A CN 201911357927A CN 111140446 B CN111140446 B CN 1111404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vibration wave
rear axle
power
dou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5792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40446A (zh
Inventor
王保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1135792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40446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404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404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404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4044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MECHANICAL-POWER PRODUCING DEVICE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7/00Mechanical-power-produc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7/08Mechanical-power-produc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recovering energy derived from swinging, rolling, pitching or like movements, e.g. from the vibrations of a machi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5/00Auxiliary drives
    • B60K25/10Auxiliary drives directly from oscillating movements due to vehicle running motion, e.g. suspension mov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3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supply, e.g. pumps ; Pressure control
    • F16H57/0436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93Gearings with spur or bevel ge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5/00Auxiliary drives
    • B60K25/10Auxiliary drives directly from oscillating movements due to vehicle running motion, e.g. suspension movement
    • B60K2025/103Auxiliary drives directly from oscillating movements due to vehicle running motion, e.g. suspension movement by electric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rrangement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设于汽车后桥与车架之间,包括与汽车后桥相连的振动波抱环、下端与振动波抱环相连的振动波齿臂、齿轮传动组件、双驱动力轴、与双驱动力轴相连的差速器、与差速器相连的变速箱和与变速箱相连的发电机;所述振动波抱环、振动波齿臂、齿轮传动组件和双驱动力轴共有两组;所述齿轮传动组件包括齿轮室和齿轮组件,所述振动波齿臂竖直设置并且其中部从齿轮室的中间穿过,所述振动波齿臂的侧壁上固设有齿条;所述双驱动力轴远离差速器的一端伸入到齿轮室内,并且其伸入到齿轮室内的一端固设有双驱动力齿轮。具有利用汽车振动波发电、减少汽车的能耗、提高汽车行驶里程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收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汽车在行使过程中,汽车后桥会持续性地产生振动,振动产生时会与汽车车架产生相对的位移,即振动距,汽车的振动距一般在20mm-200mm之间,特别是在山区、丘陵地区,汽车的振动距相对较大。汽车持续性的振动使得振动距持续地发生变化,产生振动波。
在一些非载车身的车辆中,汽车的振动距相对较大,使用振动距较大的车辆或者在振动距较大的路段行驶时,汽车的耗油量较大,导致汽车的行驶里程缩短,此种情况下,如何减少汽车的能耗,提高汽车的行驶里程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汽车后桥会持续性地产生振动而导致的汽车的耗油量较大、汽车的行驶里程缩短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设于汽车后桥与车架之间,包括与汽车后桥相连的振动波抱环、下端与振动波抱环相连的振动波齿臂、齿轮传动组件、双驱动力轴、与双驱动力轴相连的差速器、与差速器剩余的一个端口相连的变速箱和与变速箱远离差速器的一端相连的发电机;所述振动波抱环、振动波齿臂、齿轮传动组件和双驱动力轴共有两组并分别设于汽车后桥的两侧;所述齿轮传动组件包括与车架相连的齿轮室和设于齿轮室内的齿轮组件,所述振动波齿臂竖直设置并且其中部从齿轮室的中间穿过,所述振动波齿臂的侧壁上固设有竖直排布的与齿轮室内齿轮组件相连的齿条;所述双驱动力轴远离差速器的一端伸入到齿轮室内,并且其伸入到齿轮室内的一端固设有双驱动力齿轮,所述双驱动力齿轮与齿轮组件相连,所述齿轮组件能够将齿条上的力传递到双驱动力齿轮上。
进一步地,所述齿轮组件包括第一动力齿轮、第一从动齿轮、第二动力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各齿轮均与齿轮室的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动力齿轮和第二动力齿轮的转轴在与齿轮室转动连接的同时与齿轮室的侧壁滑移连接;
所述第一动力齿轮和第二动力齿轮的转轴上均套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相邻齿轮室侧壁和相邻齿轮的侧壁相贴;所述振动波齿臂的两侧均固设有齿条,所述第一动力齿轮和第二动力齿轮分别与两个齿条相互啮合;
所述第一动力齿轮和第一从动齿轮同轴设置,第二动力齿轮与第二从动齿轮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动力齿轮和第一从动齿轮的相邻侧壁上固设有相互啮合的离合器片,第二动力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的相邻侧壁上固设有相互啮合的离合器片,两组离合器片的啮合方向相同,并且两组齿轮传动组件内离合器片的啮合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包括设于汽车后桥上方的上环块和设于汽车后桥下方的下环块,所述上环块的下表面与下环块的上表面均为内凹的圆弧面,上环块与下环块之间形成容纳槽,所述汽车后桥插设于容纳槽内并与上环块和下环块的侧壁紧贴,所述上环块与下环块可拆卸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环块两侧的侧壁上固设有第一连接块,下环块两侧的侧壁上固设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和相邻的第二连接块之间螺纹连接有螺栓。
进一步地,所述上环块的上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块,上环块与固定块的中间位置开设有球形的铰接槽,振动波齿臂的底部固设有铰接球,铰接球与铰接槽球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振动波齿臂的顶部固设有限位块。
进一步地,所述齿轮室与振动波齿臂之间设有自动加油组件,所述齿轮室的下部设有粘性油,所述自动加油组件包括与齿轮室的侧壁相连的阀体、与限位块相连的进油弹簧、设于阀体内的供油弹簧、同轴滑移连接于阀体内的活塞、进油管和出油管;
所述进油弹簧和供油弹簧的下端均与活塞的上表面相连,所述供油弹簧的上端与阀体的上端相抵,所述活塞与阀体的下部形成下部腔室,所述阀体的底部两侧设有与下部腔室连通的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第一单向阀开口朝内设置,第二单向阀开口朝外设置,进油管的一端与第一单向阀相连,另一端伸入到齿轮室的粘性油内;出油管的一端与第二单向阀相连,另一端连接到供油处。
进一步地,所述发电机的输入端与输出端均连接有减负缓冲飞轮。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在汽车后桥受到振动时与车架发生相对的移动,并且由于齿轮室与车架相连,振动波齿臂与汽车后桥相连,振动波齿臂与齿轮室发生相对的移动,在离合器片的振动波齿臂下降、各从动齿轮的离合片均为反向时,振动波齿臂一侧的齿条与第一主动齿轮相互啮合,第一主动齿轮正向转动,第二主动齿轮与第二从动齿轮的第三离合片与第四离合片相互分离,使得第二主动齿轮与振动波齿臂上的齿条脱离接触,第一主动齿轮带动第一从动齿轮正向转动,第一从动齿轮通过与双驱动力齿轮啮合而带动双驱动力轴反向转动;振动波齿臂上升时,第二主动齿轮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复位并正向转动,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一从动齿轮在第一离合片和第二离合片的作用下分离,第二主动齿轮带动第二从动齿轮正向转动,第二从动齿轮带动双驱动力轴反向转动。各从动齿轮的离合片均为正向时,则各元器件运动过程相反,双驱动力轴正向转动。
两个双驱动轴分别给差速器传递动力之后,让差速器剩下的一个输出端能够有效地传递动力,动力再经过变速箱加速后传递给发电机发电,发电机的输出端传递到电动汽车的蓄电池中,进行电量的存储,这样电动汽车在产生振距后,能够有效地将振距转化为电能对电动汽车进行供电,从而减少了电动汽车的消耗,增加了行驶的里程,在山区、丘陵等汽车产生振动距较大的地区,更能够有效地转化电能降低损耗。
在振动波齿臂与齿轮室发生相对的移动时,进油弹簧会进行拉长或压缩。在振动波齿臂上升时,进油弹簧拉长,活塞向上移动,使得活塞与阀体的下部空间产生负压,此时第一单向阀打开,第二单向阀关闭,进油管通过负压将齿轮室内的粘性油抽入到阀体下部的腔室内;振动波齿臂下降时,进油弹簧缩短,活塞向下移动,使得活塞与阀体下部的腔室产生高压,此时第一单向阀关闭,第二单向阀打开,活塞将阀体下部腔室内的粘性油挤出,通过出油管送入到供油处实现供油,这样通过汽车后桥与车架的振动实现自动供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振动波抱环与齿轮传动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齿轮传动组件与双驱动力轴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振动波齿臂升降时各齿轮转动方向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自动加油组件;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差速器、变速箱和发电机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传动齿轮与双驱动力轴爆炸示意图;
图7-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传动齿轮与双驱动力轴连接示意图;
图8-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传动齿轮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棘爪弹起头与定位盘连接示意图;
图9-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出油管与供油凸轮连接示意图;
图9-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出油管端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第二变速齿轮与供油凸轮和供油套连接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电能转化电路示意图。
图中:1、振动波抱环;11、上环块;12、下环块;13、第一连接块;14、第二连接块;15、固定块;151、铰接槽;2、振动波齿臂;21、铰接球;22、限位块;23、齿条;3、齿轮传动组件;31、齿轮室;311、端盖;312、开启式震动波齿臂导轨填充板;313、双振齿轮室微旋转导轨;32、第一动力齿轮;321、第一离合片;33、第一从动齿轮;331、第二离合片;34、第二动力齿轮;341、第三离合片;35、第二从动齿轮;351、第四离合片;36、复位弹簧;37、自动加油组件;371、阀体;372、进油弹簧;373、供油弹簧;374、活塞;375、进油管;376、出油管;377、下部腔室;378、第一单向阀;379、第二单向阀;4、双驱动力轴;41、双驱动力齿轮;42、定位盘;421、隐藏室;43、棘爪弹起头;44、钢丝组;45、钢丝压盘;5、差速器;51、传动齿轮;52、进油孔;53、棘轮环;6、变速箱;61、二级变速齿轮;62、供油凸轮;63、供油泵体;64、两用弹簧;65、进油底板;651、低压进油阀;66、活塞杆;67、滑移轴承;68、两用活塞;69、低压油池;691、高压油池;692、高压压油阀;693、高压供油管;7、发电机;71、减负缓冲飞轮;72、整流桥;73、稳压电路;74、蓄电池;75、控制器;76、电动机;8、汽车后桥;9、车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振动波抱环1、振动波齿臂2、齿轮传动组件3、双驱动力轴4、差速器5、变速箱6和发电机7。振动波抱环1、振动波齿臂2、齿轮传动组件3和双驱动力轴4均有两组分别对应汽车后桥8的两端设置。在此设定齿轮的顺时针旋转为正向,逆时针旋转为反向。
振动波抱环1设于汽车后桥8靠近两个后车轮的位置处,该位置的汽车后桥8的横截面为圆形,振动波抱环1包括上环块11和下环块12,上环块11的下表面为内凹的圆弧面,下环块12的上表面为内凹的圆弧面,上环块11与下环块12之间形成圆形的容纳槽,汽车后桥8插设于容纳槽内并与上环块11和下环块12的侧壁紧贴,上环块11两侧的侧壁上固设有第一连接块13,下环块12两侧的侧壁上固设有第二连接块14,第一连接块13和相邻的第二连接块14之间螺纹连接有螺栓。拧紧螺栓将振动波抱环1稳定固定在汽车后桥8上。
振动波齿臂2竖直设置,上环块11的上部螺栓连接有固定块15,固定块15与上环块11的上表面相贴,上环块11与固定块15的中间位置开设有球形的铰接槽151,振动波齿臂2的底部固设有铰接球21,铰接球21与铰接槽151球铰接。安装时,先将固定块15取下,将铰接球21放入到上环块11内,而后再套上固定块15与上环块11固定,完成铰接球21与铰接槽151的铰接。
如图3和图4所示,齿轮传动组件3包括齿轮室31、第一动力齿轮32、第一从动齿轮33、第二动力齿轮34和第二从动齿轮35。齿轮室31整体呈竖直设置的圆柱形,齿轮室31的外壁与车架9固定连接,齿轮室31远离机架的一侧设有圆形的端盖311,端盖311上设有开启式震动波齿臂导轨填充板312,开启式震动波齿臂导轨填充板312与振动波齿臂2相贴,对振动波齿臂2起到限位的作用。端盖311与齿轮室31通过螺栓相连。齿轮室31的中部开设有竖直设置的通孔,振动波齿臂2的中部从通孔内穿过。齿轮室31靠近车架9一侧的侧壁上同轴固接有圆形的双振齿轮室微旋转导轨313,双振齿轮室微旋转导轨313与车架9转动连接,在汽车后桥8震动时,齿轮室31会受到扭转力,齿轮室31和双振齿轮室微旋转导轨313会跟随发生轻微的旋转,防止齿轮室31内部的齿轮卡死。振动波齿臂2的两侧均固设有竖直设置的齿条23。第一动力齿轮32与振动波齿臂2一侧的齿条23相互啮合,第二动力齿轮34与振动波齿臂2另一侧的齿条23相互啮合。第一动力齿轮32和第一从动齿轮33同轴设于振动波齿臂2的一侧,第二动力齿轮34和第二从动齿轮35同轴设于振动波齿臂2的另一侧,第一动力齿轮32、第一从动齿轮33、第二动力齿轮34和第二从动齿轮35均同一高度设于齿轮室31内并且各齿轮的转轴均与齿轮室31的侧壁转动连接。振动波齿臂2的顶部固设有上表面为弧形的限位块22,限位块22防止振动波齿臂2从齿轮室31内滑出。
齿轮室31对应第一动力齿轮32和第二动力齿轮34转轴的位置处开设有连接孔,第一动力齿轮32和第二动力齿轮34转动连接在连接孔内并能够在连接孔内水平滑动。第一动力齿轮32和第二动力齿轮34的转轴上均套设有复位弹簧36,复位弹簧36的两端分别与对应齿轮和齿轮室31的侧壁相贴。第一动力齿轮32的侧壁上固设有第一离合片321,第一从动齿轮33的侧壁上固设有第二离合片331,第一离合片321和第二离合片331相互啮合;第二动力齿轮34的侧壁上固设有第三离合片341,第二从动齿轮35的侧壁上固设有第四离合片351,第三离合片341和第四离合片351相互啮合,并且第一离合片321和第二离合片331的啮合方向与第三离合片341和第四离合片351的啮合方向相同。
双驱动力轴4水平设置并且其一端分别插入到相邻的齿轮室31内,双驱动力轴4靠近相邻齿轮室31的一端同轴固接有双驱动力齿轮41,双驱动力齿轮41的两侧分别与第一从动齿轮33和第二从动齿轮35相互啮合,在振动波齿臂2上升或下降时,第一动力齿轮32与第二动力齿轮34在振动波齿臂2的带动下有相互反向运动的趋势,第一从动齿轮33和第二从动齿轮35由于均与双驱动力齿轮41相互啮合,两者的转动方向相同,并与其中一个齿轮的转动方向相同,这样另一个主动齿轮会与相邻的从动齿轮的驱动趋势方向相反,由于两组离合片的啮合方向方向相同,驱动趋势相反的一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在离合器片的作用下会相互脱离。
例如振动波齿臂2下降、各从动齿轮的离合片反向设置时,第一动力齿轮32正转,第一从动齿轮33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35均有正转的趋势,第二动力齿轮34由反向运动的趋势,此时由于离合器片的方向也趋向于正向,第二动力齿轮34会在齿条23的带动下与第二从动齿轮35相互分离;反之,振动波齿臂2上升时,第二动力齿轮34正向转动,带动第二从动齿轮35、第一从动齿轮33均有正向运动的趋势,而第一动力齿轮32具有反向运动的趋势,第一动力齿轮32和第一从动齿轮33之间的离合器片相互分离。在相邻的一组离合器片分离时,该主动齿轮会与齿条23脱离接触,在振动波齿臂2反向运动时,该主动齿轮会在复位弹簧36的弹力作用下复位。
如图4中4-1所示,在汽车后桥8受到振动时与车架9发生相对的移动,并且由于齿轮室31与车架9相连,振动波齿臂2与汽车后桥8相连,振动波齿臂2与齿轮室31发生相对的移动,在离合器片的振动波齿臂2下降、各从动齿轮的离合片均为反向时,振动波齿臂2一侧的齿条23与第一动力齿轮32相互啮合,第一动力齿轮32正向转动,第二动力齿轮34与第二从动齿轮35的第三离合片341与第四离合片351相互分离,使得第二动力齿轮34与振动波齿臂2上的齿条23脱离接触,第一动力齿轮32带动第一从动齿轮33正向转动,第一从动齿轮33通过与双驱动力齿轮41啮合而带动双驱动力轴4反向转动;如图4-2所示,振动波齿臂2上升时,第二动力齿轮34在复位弹簧36的作用下复位并正向转动,第一动力齿轮32和第一从动齿轮33在第一离合片321和第二离合片331的作用下分离,第二动力齿轮34带动第二从动齿轮35正向转动,第二从动齿轮35带动双驱动力轴4反向转动。各从动齿轮的离合片均为正向时,则各元器件运动过程相反,双驱动力轴4正向转动。
如图5所示,齿轮室31与振动波齿臂2之间设有自动加油组件37,齿轮室31的下方设有粘性油,自动出油组件包括阀体371、进油弹簧372、供油弹簧373、活塞374、进油管375和出油管376。阀体371竖直设置并固设于齿轮室31内,进油弹簧372和供油弹簧373均竖直设置,进油弹簧372的上端与限位块22固定连接,活塞374与阀体371同轴设置并滑移连接在阀体371内,阀体371的上端中心位置处开孔,进油弹簧372的下端穿过阀体371的开孔处并与活塞37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供油弹簧373同轴设于活塞374与阀体371的顶部之间,供油弹簧373的直径大于进油弹簧372的直径,供油弹簧373的两端分别与阀体371和活塞374相抵。活塞374与阀体371的下部形成下部腔室377。
阀体371的底部两侧设有与下部腔室377连通的第一单向阀378和第二单向阀379,第一单向阀378开口朝内设置,第二单向阀379开口朝外设置,进油管375的一端与第一单向阀378相连,另一端伸入到齿轮室31的粘性油内;出油管376的一端与第二单向阀379相连,另一端连接到供油处。
在振动波齿臂2与齿轮室31发生相对的移动时,进油弹簧372会进行拉长或压缩。在振动波齿臂2上升时,进油弹簧372拉长,活塞374向上移动,使得活塞374与阀体371的下部空间产生负压,此时第一单向阀378打开,第二单向阀379关闭,进油管375通过负压将齿轮室31内的粘性油抽入到阀体371下部的腔室内;振动波齿臂2下降时,进油弹簧372缩短,活塞374向下移动,使得活塞374与阀体371下部的腔室产生高压,此时第一单向阀378关闭,第二单向阀379打开,活塞374将阀体371下部腔室377内的粘性油挤出,通过出油管376送入到供油处实现供油,这样通过汽车后桥8与车架9的振动实现自动供油。
分别从两个齿轮室31的正向看,两组齿轮传动组件3上的各从动齿轮上离合片的方向相反,齿轮室31的正向为其远离车架9的一侧。
如图6-图10所示,差速器5与变速箱6共用同一外壳,差速器5内转动连接有中空的传动齿轮51,传动齿轮51与双驱动力轴4同轴设置,传动齿轮51的内周面上设有棘轮环53,两根双驱动力轴4靠近传动齿轮51的一端均设有圆柱形的定位盘42,各定位盘42的端部均设有弹起装置,定位盘42与棘轮环53之间固设有轴承。定位盘42端部设有隐藏室421。
传动齿轮51的内腔与外圆之间开设有进油孔52,定位盘42插入到传动齿轮51的内腔内,两组弹起装置分别设于两组棘轮环53内。两组弹起装置分别设于棘轮齿与定位盘42端部的隐藏室421之间。
弹起装置包括棘爪弹起头43和钢丝组44,棘爪弹起头43和钢丝组44均有多组并沿着定位盘42的周面均匀布设,棘爪弹起头43实为棘爪,其内端连接于隐藏室421内,外端倾斜向外伸出。
定位盘42端部中心位置处设有钢丝压盘45,钢丝组44一端与钢丝压盘45相连,另一端连接于棘爪弹起头43外端的侧壁处,与棘爪弹起头43的外端部滑移连接,棘爪弹起头43设于棘轮环53和隐藏室421之间做分离接合运动。钢丝压盘45与弹起头的外端部之间的钢丝弹力是固定的,以足够的弹起压力克服机油的粘性与棘爪弹起头43的弹起力度。
进油孔52与传动齿轮51内腔连通,出高压油的一端设于进油孔52的上方,变速箱6内设有一级至七级变速齿轮,其中二级变速齿轮61设于传动齿轮51的下方,在二级变速齿轮61上同轴固接有供油凸轮62,供油凸轮62连接有供油泵体63,供油泵体63的下方设有进油底板65,进油底板65上设有低压进油阀651并其出口朝上,供油泵体63内设有两用活塞68,两用活塞68与进油底板65之间为低压油池69,两用活塞68上连接有活塞杆66和滑移轴承67,两用活塞68与泵体顶板之间为高压油池691,高压油池691与低压油池69之间的阀门是高压压油阀门,和高压进油两用阀门,即高压压油阀692,开口朝上,高压油室上部连接有高压供油管693。活塞杆66一头连接两用活塞68,另一头连接滑移轴承67,高压油池691时上部有高压油室顶板及高压油封,活塞杆66从其中做上下压油、进油运动,低压油池69内设有两用弹簧64。
在二级变速齿轮61转动时,其带动共有凸轮转动,使滑移轴承67正对供油凸轮62熬出,两用活塞68上翼,低压油池69进油,两用弹簧64弹起,低压油池69进油,高压压油阀692关闭,同时高压油池691被压缩,此时传动齿轮51上方的高压供油管693已经供油,油液通过进油孔52进入到传动齿轮51空腔内全面润滑,供油凸轮62凸部正对滑移轴承67时,两用活塞68下移压油,低压进油阀651门关闭,进油弹簧64被压缩,两用阀门693打开,高压油池691进油,低压油池69中的油进入到高压油池691中。
双驱动力轴4转动时,该双驱动力轴4通过棘爪弹起头43与棘轮环53相互啮合,此时棘爪弹起头43处于弹起的状态,定位盘42给棘轮环53提供动力,传动齿轮51与变速箱6内的一级变速齿轮转动;双驱动力轴4停转时,棘轮环53以斜面滑移的方式迫使弹起头回到弹起头隐藏室421内,使棘爪弹起头43与棘轮环53脱离啮合。在任意一根或两根双驱动力轴4转动时,该转轴与传动齿轮51通过弹起头与棘轮环53配合实现同步转动,在任意或两根双驱动力轴4停转时,该转轴与传动齿轮51脱离。也即是,在汽车后桥8的两端任意一端或两端产生振距时,均能够通过双驱动力轴4带动传动齿轮51工作,将动力输送到发电机7内。
变速箱6共有两个端口,变速箱6远离差速器5一端连接减负缓冲飞轮71,减负缓冲飞轮71与发电机7的输入端相连并对发电机7起到缓冲作用,使得发电机7运行更平稳。并且在棘爪弹起头43从工作到分离时,减负缓冲飞轮71会通过自身惯性转动一定时间,此时由于传动齿轮51不工作,传动齿轮51与双驱动力轴4分离,不影响减负缓冲飞轮71惯性转动。
由于两组齿轮传动组件3上的各从动齿轮上离合片的方向相反,两个双驱动力轴4的转动方向实际相同,差速器5通过双驱动力轴4传递动力之后,再经过变速箱6加速后传递给发电机7发电,发电机7的输出端传递到电动汽车的蓄电池74中,进行电量的存储。如图11所示,蓄电池74与发电机7之间设有电能转化电路,其包括整流桥72、稳压电路73,发电机7内电流通过整流桥72变化为直流后,通过稳压电路73进行稳压,而后输送到蓄电池74内储存起来。蓄电池74通过控制器75与电动汽车内电动机76相连,并控制控制器75控制电动的启停与转速。
因此电动汽车在产生振距后,能够有效地将振距转化为电能对电动汽车进行供电,从而减少了电动汽车的消耗,增加了行驶的里程,在山区、丘陵等汽车产生振动距较大的地区,更能够有效地转化电能降低损耗。变速箱6和发电机7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具体描述。发电机7的输出端同样连接有一减负缓冲飞轮71,来提高发电机7运行的稳定性。变速器安装与车架9的下部,变速器的变速比为1:42。
假设汽车后桥8与车架9之间每秒振动3次,每次振动距为20mm,优选第一动力齿轮32和第二动力齿轮34的直径均为70mm。振动波齿臂2每分钟的秒行程为20*3*60=3600mm,发电机7每分钟的转速为(3600/219.8)*2*42=1377.6rad/min。其中219.8为齿轮箱内各齿轮的周长,2为汽车后桥8一次振动时齿轮的旋转次数,42为变速比。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设于汽车后桥与车架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汽车后桥相连的振动波抱环、下端与振动波抱环相连的振动波齿臂、齿轮传动组件、双驱动力轴、与双驱动力轴相连的差速器、与差速器剩余的一个端口相连的变速箱和与变速箱远离差速器的一端相连的发电机;所述振动波抱环、振动波齿臂、齿轮传动组件和双驱动力轴共有两组并分别设于汽车后桥的两侧;所述齿轮传动组件包括与车架相连的齿轮室和设于齿轮室内的齿轮组件,所述振动波齿臂竖直设置并且其中部从齿轮室的中间穿过,所述振动波齿臂的侧壁上固设有竖直排布的与齿轮室内齿轮组件相连的齿条;所述双驱动力轴远离差速器的一端伸入到齿轮室内,并且其伸入到齿轮室内的一端固设有双驱动力齿轮,所述双驱动力齿轮与齿轮组件相连,所述齿轮组件能够将齿条上的力传递到双驱动力齿轮上,所述齿轮组件包括第一动力齿轮、第一从动齿轮、第二动力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各齿轮均与齿轮室的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动力齿轮和第二动力齿轮的转轴在与齿轮室转动连接的同时与齿轮室的侧壁滑移连接;
所述第一动力齿轮和第二动力齿轮的转轴上均套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相邻齿轮室侧壁和相邻齿轮的侧壁相贴;所述振动波齿臂的两侧均固设有齿条,所述第一动力齿轮和第二动力齿轮分别与两个齿条相互啮合;
所述第一动力齿轮和第一从动齿轮同轴设置,第二动力齿轮与第二从动齿轮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动力齿轮的侧壁上固设有第一离合片,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的侧壁上固设有第二离合片,所述第一离合片和所述第二离合片相互啮合;所述第二动力齿轮的侧壁上固设有第三离合片,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的侧壁上固设有第四离合片,所述第三离合片和所述第四离合片相互啮合,并且所述第一离合片和所述第二离合片的啮合方向与所述第三离合片和所述第四离合片的啮合方向相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汽车后桥上方的上环块和设于汽车后桥下方的下环块,所述上环块的下表面与下环块的上表面均为内凹的圆弧面,上环块与下环块之间形成容纳槽,所述汽车后桥插设于容纳槽内并与上环块和下环块的侧壁紧贴,所述上环块与下环块可拆卸地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环块两侧的侧壁上固设有第一连接块,下环块两侧的侧壁上固设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和相邻的第二连接块之间螺纹连接有螺栓。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环块的上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块,上环块与固定块的中间位置开设有球形的铰接槽,振动波齿臂的底部固设有铰接球,铰接球与铰接槽球铰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波齿臂的顶部固设有限位块。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室与振动波齿臂之间设有自动加油组件,所述齿轮室的下部设有粘性油,所述自动加油组件包括与齿轮室的侧壁相连的阀体、与限位块相连的进油弹簧、设于阀体内的供油弹簧、同轴滑移连接于阀体内的活塞、进油管和出油管;
所述进油弹簧和供油弹簧的下端均与活塞的上表面相连,所述供油弹簧的上端与阀体的上端相抵,所述活塞与阀体的下部形成下部腔室,所述阀体的底部两侧设有与下部腔室连通的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第一单向阀开口朝内设置,第二单向阀开口朝外设置,进油管的一端与第一单向阀相连,另一端伸入到齿轮室的粘性油内;出油管的一端与第二单向阀相连,另一端连接到供油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机的输入端与输出端均连接有减负缓冲飞轮。
CN201911357927.XA 2019-12-25 2019-12-25 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1404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57927.XA CN111140446B (zh) 2019-12-25 2019-12-25 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57927.XA CN111140446B (zh) 2019-12-25 2019-12-25 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40446A CN111140446A (zh) 2020-05-12
CN111140446B true CN111140446B (zh) 2021-03-12

Family

ID=70520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57927.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140446B (zh) 2019-12-25 2019-12-25 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40446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928576Y (zh) * 2006-05-17 2007-08-01 梁辉 一种汽车用发电装置
US8251183B2 (en) * 2008-09-03 2012-08-28 Ming-Cheng Chen Electricity generating device by applying vehicle weight
CN202879252U (zh) * 2012-06-26 2013-04-17 杜臣 一种车辆重力动能利用装置
CN103334892A (zh) * 2013-07-12 2013-10-02 李晓秋 一种车用发电装置
CN110242527A (zh) * 2019-06-21 2019-09-17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铁路货车以及基于铁路货车的振动动能回收系统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928576Y (zh) * 2006-05-17 2007-08-01 梁辉 一种汽车用发电装置
US8251183B2 (en) * 2008-09-03 2012-08-28 Ming-Cheng Chen Electricity generating device by applying vehicle weight
CN202879252U (zh) * 2012-06-26 2013-04-17 杜臣 一种车辆重力动能利用装置
CN103334892A (zh) * 2013-07-12 2013-10-02 李晓秋 一种车用发电装置
CN110242527A (zh) * 2019-06-21 2019-09-17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铁路货车以及基于铁路货车的振动动能回收系统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40446A (zh) 2020-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241938Y (zh) 用于圆盘给料机的减速机
CN201166096Y (zh) 圆体变速箱及换挡装置
CN205534041U (zh) 一种两级谐波行星齿轮减速器
CN206664947U (zh) 一种多旋翼无人机传动系统
CN106143131A (zh) 空心转子电机及双档行星减速带差速电动汽车动力系统
CN111140446B (zh) 汽车后桥与车架振距动力转化系统
CN110239326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对称电机分布式驱动系统
CN110350714A (zh) 一种可蓄能并具有间歇和瞬时爆发输出形式的功能电机
CN201721921U (zh) 工件步进输送驱动系统
CN206633804U (zh) 一种车辆机电复合无级变速传动系统
CN207812348U (zh) 一种车位锁的新结构
CN209534235U (zh) 一种多连杆压力机
CN217863692U (zh) 一种复式动力变速装置及电动车
CN201281115Y (zh) 一种新型单向器及由其组合的运动转换装置
CN109139815A (zh) 一种工业机器人用高精度封闭式摆线减速机
CN217074024U (zh) 一种具有双向连接端电机的汽车混合动力系统
CN210396987U (zh) 一种利用电动车减震往复运动的发电装置
CN201412479Y (zh) 进动式减速机
CN210859075U (zh) 一种铁路货车馈能式减震器
CN209800166U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自适应混合助力启动装置
CN202992045U (zh) 一种电动车的变速装置
CN201843948U (zh) 大转矩行星摆线齿轮减速机
CN201517588U (zh) 一种减速器
CN213109089U (zh) 一种基于双联行星齿轮系统的大扭矩升降驱动器
CN110978999B (zh) 一种两档同轴式电驱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312

Termination date: 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