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32894A - 跨骑型电动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电动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32894A
CN111132894A CN201880060627.2A CN201880060627A CN111132894A CN 111132894 A CN111132894 A CN 111132894A CN 201880060627 A CN201880060627 A CN 201880060627A CN 111132894 A CN111132894 A CN 1111328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vehicle
detection unit
state
closing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6062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32894B (zh
Inventor
市川广基
山口敬文
石川淳
西宫步
岛村寿文
市冈淳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1328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328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328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328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9/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 B62J9/1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integrated with the cycle
    • B62J9/12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integrated with the cycle in the fai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4Co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8Cab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1/00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 B62J11/10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for mechanical cables, hoses, pipes or electric wires, e.g. cable guides
    • B62J11/19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for mechanical cables, hoses, pipes or electric wires, e.g. cable guid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wi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5/00Electrical equipmen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as accessories on cy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9/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 B62J9/1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integrated with the cycle
    • B62J9/14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integrated with the cycle under the sadd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9/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 B62J9/1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integrated with the cycle
    • B62J9/16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integrated with the cycle under the floor boar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00/00Type of vehicles
    • B60L2200/12Bik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HCYCLE STAND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PARKING OR STORING CYCLES; 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Z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DEVICES FOR LEARNING TO RIDE CYCLES
    • B62H5/00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3/0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B62J43/1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for propulsion
    • B62J43/16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for propulsion on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4/00Adaptations for driving cycles by electric mo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跨骑型电动车辆(1)具备:充电线缆(245),其能够向外部电源连接;线缆收纳部(230),其能够收纳充电线缆(245);以及踏板(9),其供乘员放脚,其中,在比座椅(8)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且车把(2)的下方,设置有比踏板(9)向上方鼓出的中央通道(CT),线缆收纳部(230)配置于中央通道(CT)。

Description

跨骑型电动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电动车辆。
本申请针对2017年9月29日申请的PCT/JP2017/035426而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动车辆,其具备:线缆取出口盖,其以开闭自如的方式安装于车身罩;以及充电线缆盒,其配置于线缆取出口盖的下方,用于收纳充电线缆。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1174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此外,在上述电动车辆中,在座椅的后部下方配置有充电线缆盒,难以察觉到未收纳充电线缆的情况。充电线缆在不使用时需要收纳,要求防止充电线缆的忘收纳。
本发明的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防止充电线缆的忘收纳的跨骑型电动车辆。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案涉及一种跨骑型电动车辆1,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具备:充电线缆245,其能够向外部电源连接;线缆收纳部230,其能够收纳所述充电线缆245;以及踏板9,其供乘员放脚,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特征在于,在比座椅8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且车把2的下方,设置有比所述踏板9向上方鼓出的中央通道CT,所述线缆收纳部230配置于所述中央通道CT。
根据该结构,线缆收纳部配置于中央通道,由此在未收纳充电线缆的情况下,处于座椅的前方,因此容易察觉。因此,能够防止充电线缆的忘收纳。此外,在未收纳充电线缆的情况下,处于座椅的前方,因此能够在保持就座于座椅的状态下收纳充电线缆。此外,在未收纳充电线缆的情况下,即使在充电线缆向踏板侧垂下的情况下,也处于脚的附近,因此容易察觉。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还具备:盖罩240,其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线缆收纳部230;车身罩5,其在所述盖罩240为闭状态时,与所述盖罩240共面相连;以及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其能够检测所述盖罩240的开闭状态,在所述盖罩240与所述车身罩5之间产生的间隙成为所述充电线缆245的最小外径尺寸以上时,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判定为所述盖罩240是开状态,在所述间隙小于所述充电线缆245的最小外径尺寸时,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判定为所述盖罩240是闭状态。
根据该结构,能够由盖罩开闭检测部来检测盖罩的开闭状态,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充电线缆的忘收纳。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还具备报告机构226,该报告机构226基于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225的检测结果来向乘员报告。
根据该结构,能够由报告机构来获知盖罩的开闭状态。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盖罩240配置于所述中央通道CT的上部。
根据该结构,与盖罩配置于座椅的后部下方的情况相比,容易视觉确认盖罩的开闭状态。此外,能够容易地进行盖罩的开闭操作。此外,在未收纳充电线缆的情况下,处于中央通道的上部,因此容易察觉。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充电线缆的忘收纳。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还具备:盖罩240,其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线缆收纳部230;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其能够检测所述盖罩240的开闭状态;车辆状态检测部229,其能够检测车辆的行驶状态及停止状态;以及控制部320,其基于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225的检测结果及所述车辆状态检测部229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所述车辆。
根据该结构,能够基于盖罩的开闭状态以及车辆的行驶状态及停止状态,来使车辆的行驶继续或停止。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状态检测部229检测到所述车辆的停止状态、且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225检测到所述盖罩240的开状态时,所述控制部320禁止所述车辆的行驶。
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在保持盖罩为开状态下车辆开始行驶。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状态检测部229检测到所述车辆的行驶状态、且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225检测到所述盖罩240的开状态时,所述控制部320在所述车辆停止之后,禁止所述车辆的行驶。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行驶中盖罩开着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移动到安全的位置并停车之后,收纳充电线缆。此外,能够防止在盖罩为开状态下停车之后,在保持盖罩为开状态下车辆开始行驶。
本发明的一方案涉及一种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具备:充电线缆245,其能够向外部电源连接;线缆收纳部230,其能够收纳所述充电线缆245;盖罩240,其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线缆收纳部230;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其能够检测所述盖罩240的开闭状态;以及控制部320,其在检测到所述外部电源与所述充电线缆245的连接状态、且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225检测到所述盖罩240的闭状态时,判定为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处于故障中。
根据该结构,在检测为在充电中盖罩关闭着的情况下,判定为盖罩开闭检测部处于故障中,因此能够进行盖罩开闭检测部的故障诊断。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在所述外部电源与所述充电线缆245未连接的状态下,无论所述盖罩240是开状态还是闭状态,都检测为所述盖罩240是闭状态,所述控制部320在检测到所述外部电源与所述充电线缆245未连接的状态之后,判定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225是否处于故障中。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盖罩开闭检测部的故障诊断延迟,能够抑制误判定为盖罩开闭检测部处于故障中。例如,在盖罩开闭检测部的正常动作时,在充电中外部电源与充电线缆连接着,因此检测为盖罩打开着。另一方面,当从外部电源拔掉充电线缆时,失去盖罩开闭检测部的电源(电源断开),因此即使实际上盖罩打开着也检测为盖罩关闭着。在即使从外部电源拔掉充电线缆也瞬间为充电中的情况下,检测为在充电中盖罩关闭着,因此误判定为盖罩开闭检测部处于故障中。与此相对,根据该结构,使盖罩开闭检测部的故障诊断的时机延迟到检测到外部电源与充电线缆未连接的状态之后(从充电结束起经过了规定时间之后),由此能够抑制误判定为盖罩开闭检测部处于故障中。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可提供能够防止充电线缆的忘收纳的跨骑型电动车辆。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包含图1的II-II截面的图。
图3是从左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主臂时的立体图。
图4是在图1中取下了车身罩等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身内的部件配置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中央通道内的部件配置的左侧视图。
图7是从左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车架时的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车架的左侧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的车架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头管的周边构造的后视图。
图11是图10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2是包含图11的XII-XII截面的图。
图13是从左后方观察实施方式的盖罩的开闭构造时的立体图。
图14包含图10的XIV-XIV截面的图。
图15是包含图14的XV-XV截面的图。
图16是包含表示实施方式的盖罩的闭状态的截面的图。
图17是包含表示实施方式的盖罩的开状态的截面的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充电线缆的立体图。图18的(a)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充电线缆的收纳状态的图。图18的(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充电线缆的第一拉出方法的图。图18的(c)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充电线缆的第二拉出方法的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报告机构的配置的前视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盖罩开闭检测部的故障诊断的说明图。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盖罩开闭检测部的故障诊断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朝向若无特殊记载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朝向相同。在以下说明中使用的图中适当位置示出了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以及表示车身左右中心的线CL。
<车辆整体>
图1示出作为跨骑型电动车辆的一例的单元摆动式的机动二轮车1。参照图1,机动二轮车1具备由车把2转向的前轮3、以及由包含动力源的动力单元10驱动的后轮4。以下,有时将机动二轮车简称作“车辆”。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是具有供在座椅8就座的乘员放脚的踏板9的小型摩托车型的车辆。
包括车把2及前轮3的转向系部件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枢轴支承于车架11的前端的头管12。车架11的外周由车身罩5覆盖。在图1中,附图标记6表示前叉。
车架11将多种钢材通过焊接等一体接合而形成。车架11具备:头管12,其位于车架11的前端部;左右一对上框架13,它们从头管12向后斜下方延伸;左右一对下行框架14,它们从头管12的下部比左右上框架13急剧倾斜地向后斜下方延伸,并从其下端朝向后方大体水平延伸之后从其后端向后斜上方延伸;左右一对后上框架15,它们从左右上框架13的上下中间部向后斜上方延伸,并与左右下行框架14的后上端连结,并且从该连结部向后斜上方延伸;以及后下框架16,其从下行框架14的后部向后斜上方延伸,并与后上框架15的后部连结。
<动力单元>
动力单元10是在后轮4的左侧配置的作为驱动源的马达30、能够通过从马达30得到的动力来驱动后轮4的动力传递机构35、以及对马达30及动力传递机构35进行支承的摆动框架20一体化而得到的摆动式动力单元。
在动力单元10的后端部设置有后轮4的车轴4a(以下也称作“后轮车轴4a”。参照图2)。从马达30得到的动力经由动力传递机构35向后轮车轴4a(参照图2)传递,由此支承于后轮车轴4a的后轮4驱动而车辆行驶。图中附图标记CR表示与车宽方向平行的轴线即后轮车轴4a的中心轴线(后轮轴线)。
动力单元10的前下部经由连杆机构19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架11的下部后侧。在动力单元10的后端与座椅框架15之间架设有使动力单元10的摆动衰减的左右一对后缓冲件7。以下,在车辆中,有时对处于车宽方向左侧的构成要素标注“L”,对处于车宽方向右侧的构成要素标注“R”。
<摆动框架>
如图2所示,摆动框架20具备从后轮4的前方朝向后轮4的左侧方延伸的主臂21、以及在从主臂21的前右侧部朝向后轮4的右侧方而朝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同时延伸的副臂22。
<主臂>
在主臂21设置有收容马达30的动力收容部23、以及收容动力传递机构35的传递收容部24。
<动力收容部>
动力收容部23具备从车宽方向内侧覆盖马达30的内侧罩23a、以及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马达30的外侧罩23b。
内侧罩23a呈向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箱状。内侧罩23a与主臂21中的臂部21a由同一构件一体形成。
外侧罩23b呈向车宽方向内侧开放的箱状。由螺栓等紧固连结构件将外侧罩23b与内侧罩23a结合。
<臂部>
如图2所示,在主臂21设置有从动力收容部23向前方延伸的臂部21a。如图3所示,臂部21a以与内侧罩23a相连的方式沿前后延伸。在图3中,附图标记21b表示从臂部21a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前方延伸部。
<传递收容部>
如图2所示,传递收容部24具备在后轮4的左侧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壳体24a、以及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内壳体24a的外壳体24b。
内壳体24a呈向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箱状。
外壳体24b呈向车宽方向内侧开放的箱状。外壳体24b与主臂21中的内侧罩23a由同一构件一体形成。由螺栓等紧固连结构件将外壳体24b与内壳体24a结合。
如图3所示,在传递收容部24设置有向后上方突出并支承挡泥板撑条40(参照图4)的挡泥板撑条支承部26。如图4所示,挡泥板撑条40从后轮车轴4a(参照图2)的附近向后上方延伸并支承在后轮的后上方配置的挡泥板50。在图4中,附图标记28表示中央停车架(以下简称作“停车架”。),附图标记29表示后制动器。在图3中,附图标记28a表示将停车架卡合为能够旋转的停车架卡合部。
<马达>
如图2所示,马达30配置于后轮4的左侧。马达30是电动马达。马达30是内转子形式的马达。马达30具备马达输出轴31、内转子32及定子33。
马达输出轴31指向车宽方向且支承于主臂21。马达输出轴31具有与后轮轴线CR平行的轴线Cml(以下也称作“马达轴线Cm1”)。图中附图标记34a~34c表示将马达输出轴3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
内转子32具备呈筒状的内转子主体32a、以及在内转子主体32a的外周面设置的磁体32b。内转子主体32a的径向中央部与马达输出轴31花键结合。在内转子主体32a的车宽方向内端部的外周面安装有被获知体32c。
定子33具备在内侧罩23a的外周壁固定的环状的定子磁轭33a、与定子磁轭33a接合且相对于马达轴线Cm1呈放射状设置的多个齿33b、以及将导线卷绕在齿33b上的线圈33c。在定子磁轭33a安装有获知被获知体32c的转子传感器33d。
在马达30连接有蓄电池100(参照图4)。蓄电池100在马达30驱动后轮4时,向马达30供给电力。
<动力传递机构>
如图2所示,动力传递机构35配置于后轮4的左侧。动力传递机构35设置于与动力收容部23相连的传递收容部24内。
动力传递机构35具备与马达输出轴31及后轮车轴4a平行地被枢轴支承的传递轴36、在马达输出轴31的车宽方向内端部及传递轴36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别设置的第一齿轮对37a、37b、以及在传递轴36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及后轮车轴4a的左端部分别设置的第二齿轮对38a、38b。图中附图标记4b~4d表示将后轮车轴4a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
马达输出轴31、传递轴36及后轮车轴4a从前侧依次沿前后隔开间隔配置。传递轴36具有与马达轴线Cm1平行的轴线Ct1(以下称作“传递轴线Ct1”。)。图中附图标记39a、39b表示将传递轴36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
通过所涉及的结构,马达输出轴31的旋转以规定的减速比被减速而向后轮车轴4a传递。
<副臂>
如图2所示,副臂22在后轮4的右侧方沿前后延伸。由螺栓等紧固连结构件将副臂22的前端部与主臂21前部的右侧部结合。在图2中,附图标记22j表示副臂22中的与主臂21的结合部。在副臂22的后端部设置有向后上方突出并支承右后缓冲件的右缓冲件支承撑条,未图示该情况。
<挡泥板构造>
如图1所示,在车辆后方设置有由从后轮车轴4a(参照图2)的附近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挡泥板撑条40来支承在后轮4的后上方配置的挡泥板50的挡泥板构造50A。挡泥板构造50A成为仅挡泥板50的左侧部固定于挡泥板撑条40的悬臂构造。在图1中,附图标记85表示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动力收容部23的保护罩,附图标记54表示尾灯。
在图3中,附图标记26h1、26h2表示以使螺栓的轴部能够穿过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开口的多个贯通孔,附图标记85k表示主臂21等中的与保护罩85(参照图1)的结合部,附图标记98表示设置于臂部21a的内螺纹部。
<蓄电池>
如图4所示,在座椅8(参照图1)的下方搭载有向马达30供给电力的蓄电池100。蓄电池100由前后两个单位蓄电池101、102构成。各单位蓄电池101、102相互成为同一结构。单位蓄电池101、102呈截面矩形形状(例如正方形形状)且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棱柱状(长方体状)。单位蓄电池101、102使截面形状的前后边沿车宽方向、且使左右侧边沿前后方向配置。前后单位蓄电池101、102相互平行地倾斜,且在前后表面间隔开间隔配置。
蓄电池100通过将多个单位蓄电池101、102串联接线,而产生规定的高电压(例如48V~72V)。例如,各单位蓄电池101、102作为能够充放电的能量储存器而由锂离子蓄电池构成。各单位蓄电池101、102相对于在车身(壳体支承构造110)固定的各蓄电池壳体103、104而从上方插拔。如图4所示,在车架11安装有支承各蓄电池壳体103、104的壳体支承构造110。
在蓄电池壳体103、104设置有朝向上方开口的蓄电池插拔口,未图示该情况。如图4所示,在各蓄电池插拔口的周围设置有分别对插入到壳体内的前后蓄电池101、102向上方的脱离进行限制的锁定机构103a、104a。单位蓄电池101、102通过从蓄电池插拔口向蓄电池壳体103、104内倾斜滑移,从而以能够取出放入的方式收容于蓄电池壳体103、104。通过单位蓄电池101、102相对于蓄电池壳体103、104内倾斜插拔,从而单位蓄电池101、102的重量的一部分支承于蓄电池壳体103、104的壁部。
以下,在座椅8(参照图1)的下方,也将位于前侧的单位蓄电池101称作“前蓄电池101”,将位于后侧的单位蓄电池102称作“后蓄电池102”。以下,将收容前蓄电池101的蓄电池壳体103称作“前壳体103”,将收容后蓄电池102的蓄电池壳体104称作“后壳体104”。
在前后蓄电池101、102的下端部分别设置有蓄电池侧连接端子(未图示)。在前后壳体103、104的底壁部设置有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连接所述蓄电池侧连接端子的壳体侧连接端子(未图示)。所述壳体侧连接端子在所述锁定机构103a、104a的锁定操作前没入前后壳体103、104的底壁部的下方。此时,前后蓄电池101、102能够相对于前后壳体103、104插拔,但若只是将前后蓄电池101、102插入了前后壳体103、104,则所述蓄电池侧连接端子与所述壳体侧连接端子不连接。
在将前后蓄电池101、102收纳于前后壳体103、104之后,锁定操作所述锁定机构103a、104a,由此所述壳体侧连接端子向前后壳体103、104的底壁部的上方突出。由此,所述蓄电池侧连接端子与所述壳体侧连接端子连接。所述锁定操作及端子连接能够针对前后蓄电池101、102中的每个进行。
所述锁定机构103a、104a的操作及前后蓄电池101、102的插拔是手动的,前后蓄电池101、102不需要工具地相对于车身装卸。前后蓄电池101、102在座椅8(参照图1)的开状态下能够相对于车身装卸。前后蓄电池101、102在座椅8(参照图1)的闭状态下不能相对于车身装卸。通过座椅8(参照图1)的开闭,前后蓄电池101、102相对于车身在能够装卸的状态与不能装卸的状态之间切换。
前后蓄电池101、102是能够相对于车身装卸的移动蓄电池。前后蓄电池101、102能够分别由车外的充电器充电,或作为移动蓄电池而用作外部设备的电源。前后蓄电池101、102能够分别单独使用。
如图5所示,蓄电池100配置于比马达30靠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的位置。在图5的俯视下,蓄电池100配置于避开马达30的位置。在图5的俯视下,前后蓄电池101、102左右跨经车身左右中心线CL配置。在图5的俯视下,前后蓄电池101、102的车宽方向中心与车身左右中心线CL一致。
<中央通道等>
如图5所示,机动二轮车1具备供就座于座椅8的驾驶员放脚的左右一对踏板9、在左右踏板9之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通道CT、与中央通道CT及左右踏板9的前方相连的前车身FB、以及与中央通道CT及左右踏板9的后方相连的后车身RB。
中央通道CT设置于比座椅8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且车把2的下方。中央通道CT比踏板9向上方鼓出。如图6所示,中央通道CT在前车身FB的后方使上表面部CT1前高后低倾斜延伸。中央通道CT使上表面部CT1的后侧朝向上方弯曲而与后车身RB连接。以下,将中央通道CT的上表面部CT1的后侧的弯曲下端部称作最低部CT2。
最低部CT2位于比前轮3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最低部CT2配置于座椅8(前座椅8a)的下端部附近。在侧视下,最低部CT2与前座椅8a的下端部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距离z1比前座椅8a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z2小。从踏板面9a到最低部CT2的距离比从最低部CT2到前座椅8a的上表面的距离大。
机动二轮车1在踏板9具备中央通道CT,由此能够在使乘员的放腿脚位置具有自由度的同时,利用左右腿脚夹入中央通道CT。因此,确保乘员的腿脚周围的舒适性和车身的控制性。中央通道CT构成机动二轮车1的低底板部。在中央通道CT的上方形成有乘员容易跨骑车身的跨骑空间CT3。
座椅8的前端部下侧经由沿车宽方向(左右方向)的铰链轴而与车身连结。座椅8通过以所述铰链轴为中心上下转动,从而对后车身RB的上部进行开闭。当座椅8成为将后车身RB的上部封闭的闭状态(参照图1)时,乘员能够就座于座椅8。当座椅8成为将后车身RB的上部开放的开状态时,能够够到座椅8下方的物品、空间。座椅8在闭状态下能够上锁。
在图6中,附图标记6a表示前挡泥板,附图标记53表示前组合灯,附图标记301表示在前组合灯53的上方从前方覆盖前车身FB的上部的前罩,附图标记302表示在前组合灯53的下方且前轮3的后方从前方对前车身FB的下部进行覆盖的凹状的前下罩,附图标记305表示在前罩301的上部以从前方重叠的方式安装的风窗玻璃,附图标记308表示从下方覆盖车身下表面的底罩。
在前下罩302设置有向中央通道CT内引导行驶风的导风孔315。导风孔315具有多个开口316。在前下罩302的背面侧(后表面侧)设置有使通过了各开口316的行驶风朝下变化的引导罩317。
在图6中,附图标记320表示作为控制单元(控制部)的PCU(Power Control Unit),附图标记323表示接线盒,附图标记324表示接触器,附图标记325表示充电器,附图标记333表示散热翅片。
在图6的侧视下,PCU320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前轮车轴3a的轴心与车轮3w的上端3w1之间的高度范围H1。PCU320在侧视下前低后高倾斜配置。PCU320的前下端(最下端)T1位于与前轮车轴3a大致同一高度的位置。PCU320的后上端(最上端)T2位于比前轮3的车轮3w的上端3w1靠下方的位置。
在图6的侧视下,将散热翅片333的上端缘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延长线L1与蓄电池100重叠。
<车架详情>
如图7所示,车架11具备位于前端部且上下延伸的头管12、从头管12的上下中间部向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上框架13L、13R、从头管12的下部向下方延伸之后向后方延伸、且之后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下行框架14L、14R、在左右上框架13L、13R与左右下行框架14L、14R的上下之间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延伸的左右一对中位框架139L、139R、从左右上框架13L、13R的前后中间部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上框架15L、15R(第二后框架)、在左右后上框架15L、15R的下方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延伸的左右一对后下框架16L、16R(第三后框架)。
例如,车架11的各要素由圆钢管构成。所谓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中间”认为不仅包含对象的两端之间的中央,也包含对象的两端之间的内侧的范围的意思。下行框架14及后上框架15相互由大致相同直径的圆钢管构成。上框架13、中位框架139及后下框架16由比下行框架14(后上框架15)稍小径的圆钢管构成。
在图7中,附图标记17L表示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左后缓冲件7L(参照图4)的上端部的左缓冲件上轴支承部,附图标记18R表示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右后缓冲件(未图示)的上端部的右缓冲件上轴支承部。
<头管>
在图8的侧视下,头管12以越靠上侧则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延伸。在头管12设置有用于将车辆前部的构成要素安装的各种托架。
<上框架>
在图8的侧视下,上框架13具备从头管12的上下中间部向后下方呈直线状延伸的上框架前半部131、与上框架前半部131的下端相连且呈向前下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的前下弯曲部132、以及与前下弯曲部132的后端相连且比上框架前半部131平缓倾斜并向后下方呈直线状延伸的上框架后半部133。上框架前半部131、前下弯曲部132及上框架后半部133由一体的圆钢管构成。上框架后半部133的后下端从前上方连接于下行框架14的后下弯折部144。
在图9的俯视下,左右上框架13L、13R位于比左右下行框架14L、14R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在图9的俯视下,左右上框架13L、13R从头管12的上下中间部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在多部位弯折的同时倾斜延伸。
在图9的俯视下,左右上框架13L、13R在从头管12的上下中间部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之后,在第一弯折部134a处弯折而与车身侧面大致平行地延伸。在图9的俯视下,左右上框架13L、13R在第一弯折部134a处弯折而与车身侧面大致平行地延伸之后,在第二弯折部134b处弯折并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延伸。在图9的俯视下,左右上框架13L、13R在第二弯折部134b处弯折并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延伸之后,在第三弯折部134c处弯折而与车身侧面大致平行地延伸。
<下行框架>
在图8的侧视下,下行框架14呈U字状。在图8的侧视下,下行框架14具备从头管12的下部向下方延伸的前下行框架部141、与前下行框架部141的下端相连且呈向前下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的前下弯折部142、与前下弯折部142的后端相连且向后方延伸的下框架部143、与下框架部143的后端相连且呈向后下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的后下弯折部144、以及与后下弯折部144的上端相连且向后上方延伸的后框架部145(第一后框架)。前下行框架部141、前下弯折部142、下框架部143、后下弯折部144及后框架部145由一体的圆钢管构成。作为左右一对第一后框架的后框架部145L、145R、作为左右一对第二后框架的后上框架15L、15R以及作为左右一对第三后框架的后下框架16L、16R构成在车辆的后部配置的左右一对后框架140L、140R(参照图7)。
在图9的俯视下,左右下行框架14L、14R从头管12的下部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延伸之后,在前下弯折部142弯折,与车身侧面大致平行地延伸至后下弯折部144,在后下弯折部144弯折并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延伸。
如图8所示,在前下行框架部141设置有呈向后上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的前上弯折部141a。在图8的侧视下,前下行框架部141从头管12的下部向后下方延伸之后,在前上弯折部141a处弯折而大致向铅垂下方延伸。
如图7所示,在左右前下行框架部141L、141R的下部之间设置有在左右前下行框架部141L、141R的车宽方向之间架设的前中段横向框架147。前中段横向框架147沿车宽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前中段横向框架147的两端从车宽方向内侧连接于左右前下行框架部141L、141R。前中段横向框架147由比下行框架14小径的圆钢管构成。
如图7所示,在左右前下弯折部142L、142R之间设置有在左右前下弯折部142L、142R的车宽方向之间架设的前下横向框架148。前下横向框架148呈向前下方凸出的弯曲形状并沿车宽方向延伸。前下横向框架148的两端从车宽方向内侧连接于左右前下弯折部142L、142R。前下横向框架148由比下行框架14小径的圆钢管构成。
在图8的侧视下,下框架部143大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如图7所示,在左右下框架部143L、143R之间设置有在左右下框架143L、143R的车宽方向之间架设的下横向框架149。下横向框架149呈沿车宽方向的直线状延伸。下横向框架149的两端从车宽方向内侧连接于左右下框架部143L、143R。下横向框架149由与下行框架14大致相同直径的圆钢管构成。
在图9的俯视下,左右后下弯折部144L、144R以越位于上方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
在图9的俯视下,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的下部与后下弯折部144L、144R的倾斜相配合而以越位于上方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在自身的下部的上方向车宽方向内侧平缓地弯曲并与车身侧面大致平行地延伸。
如图7所示,在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的下部设置有支承未图示的后座踏板的左右一对踏板支承撑条135L、135R。左右踏板支承撑条135L、135R具备从后框架部145L、145R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踏板支承撑条主体136L、136R、以及从踏板支承撑条主体136L、136R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的踏板支承部137L、137R。
在图8的侧视下,踏板支承撑条主体136沿前后延伸。在图9的俯视下,左右踏板支承撑条主体136L、136R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弯曲延伸。如图8所示,踏板支承撑条主体136的前端从后方连接于左右后框架部145的下部。踏板支承撑条主体136由比下行框架14小径的圆钢管构成。
<中位框架>
在图8的侧视下,中位框架139向后下方呈直线状延伸。中位框架139的前上端从后方连接于前下行框架部141的上下中间部。中位框架139的后下端从上方连接于下框架部143的后部。
在图9的俯视下,左右中位框架139L、139R以位于左右上框架13L、13R与左右下框架部143L、143R之间的方式配置。在图9的俯视下,左右中位框架139L、139R与车身侧面大致平行地延伸。
<后上框架>
在图8的侧视下,后上框架15具备从后框架部145的上端部向前下方呈直线状延伸的后上前半部151(前侧延伸部)、与后上前半部151的后端相连并呈向前上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的中间弯曲部152、以及与中间弯曲部152的后端相连且比后上前半部151平缓地倾斜并向后上方呈直线状延伸的后上后半部153。后上前半部151、中间弯曲部152及后上后半部153由一体的圆钢管构成。后上前半部151的前下端从后上方连接于上框架前半部131。
在图9的俯视下,左右上框架前半部131L、131R在从与中央横向框架155连接的连接部到中间弯曲部152L、152R之间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延伸。在图9的俯视下,左右后上后半部153L、153R在从中间弯曲部152L、152R到后端之间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延伸。
如图7所示,在左右后上前半部151L、151R的前端部之间设置有在左右后上前半部151L、151R的车宽方向之间架设的中央横向框架155。中央横向框架155呈向前上方凸出的弯曲形状并沿车宽方向延伸。换言之,中央横向框架155呈向后下方开放的U字状(倒U字状)。中央横向框架155的两端从前上方连接于左右后上前半部151L、151R的前端部。中央横向框架155由比后上框架15小径的圆钢管构成。
在左右后上后半部153L、153R的后端部之间设置有在左右后上后半部153L、153R的车宽方向之间架设的后端横向框架156及后端横向板157。
后端横向框架156呈沿车宽方向的直线状延伸。后端横向框架156的两端从车宽方向内侧连接于左右后上后半部153L、153R的后端部。后端横向框架156由与后上框架15大致相同直径的圆钢管构成。
后端横向板157以呈向后方开放的U字状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后端横向板157的两端从上方连接于左右后上后半部153L、153R的后端部。
<后下框架>
在图8的侧视下,后下框架16与后上前半部151大致平行地延伸。后下框架16的前端从后方连接于后框架部145的上下中间部。后下框架16的后端从下方连接于后上后半部153的前后中间部。
如图7所示,在左右后下框架16L、16R之间设置有在左右后下框架16L、16R的车宽方向之间架设的后下横向框架159。后下横向框架159呈向下方凸出的弯曲形状并沿车宽方向延伸。后下横向框架159的两端从车宽方向内侧连接于左右后下框架16L、16R的前后中间部。后下横向框架159由与后下框架16大致相同直径的圆钢管构成。
<角撑板>
如图8所示,在车架11设置有用于将车架11的各要素加强的各种角撑板。
在头管12的上下中间部设置有将上框架13的前上端部与下行框架14的前上端部连结的中间角撑板161。
在头管12的下部设置有用于对下行框架14的前上部进行加强的前角撑板162。
在上框架前半部131与前下行框架部141之间设置有用于对上框架13及下行框架14进行加强的上角撑板163。
在前下弯曲部132与下框架部143之间设置有用于对上框架13及下行框架14进行加强的下角撑板164。
在后框架部145的上下中间部设置有将后下框架16的前端部与踏板支承撑条135的前端部连结的侧角撑板165。
在后上前半部151与上框架前半部131之间设置有用于对后上框架15及上框架13进行加强的中位角撑板166。
在后下框架16与后上后半部153之间设置有用于对后下框架16及后上框架15进行加强的后角撑板167。
<蓄电池配置构造>
如图4所示,在车辆的后部设置有蓄电池配置构造100A,该蓄电池配置构造100A具备左右一对后框架140L、140R、以及在左右后框架140L、140R之间配置的后蓄电池102。
蓄电池配置构造100A还具备在收纳前蓄电池101的前壳体103的后方配置的后蓄电池102、左右一对后上框架15L、15R、左右一对后下框架16L、16R、从左右后上前半部151L、151R的后部向后下方突出的左右一对第一上侧托架105L、105R、从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的下部向前上方突出的左右一对第一下侧托架106L、106R、从左右后下框架16的前部向后下方突出的左右一对第二上侧托架107L、107R、从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蓄电池支承部108L、108R、以及从左右下行框架14L、14R的后下部向后方延伸且将动力单元10支承为能够摆动的动力单元支承构造170。
<第一上侧托架>
如图7所示,左右第一上侧托架105L、105R从下方连接于左右后上前半部151L、151R的后部。如图8所示,在第一上侧托架105设置有以使螺栓的轴部能够穿过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开口的贯通孔105h(以下称作“第一上侧贯通孔105h”。)。
<第一下侧托架>
如图7所示,左右第一下侧托架106L、106R从前方连接于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左右第一下侧托架106L、106R隔着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而配置在与左右蓄电池支承部108L、108R相反一侧。如图8所示,在第一下侧托架106设置有以使螺栓的轴部能够穿过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开口的贯通孔106h(以下称作“第一下侧贯通孔106h”。)。
<第二上侧托架>
如图7所示,左右第二上侧托架107L、107R从下方连接于左右后下框架16L、16R的前部。如图8所示,在第二上侧托架107设置有以使螺栓的轴部能够穿过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开口的贯通孔107h(以下称作“第二上侧贯通孔107h”。)。
<蓄电池支承部>
如图7所示,左右蓄电池支承部108L、108R具备从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蓄电池支承撑条主体108aL、108aR、以及从蓄电池支承撑条主体108aL、108aR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的第二下侧托架108bL、108bR。
在图8的侧视下,蓄电池支承撑条108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平缓地倾斜延伸。在图9的俯视下,左右蓄电池支承撑条108L、108R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延伸。在图9的俯视下,左右蓄电池支承撑条108L、108R位于比左右踏板支承撑条135L、135R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如图8所示,蓄电池支承撑条主体108a的前端从后方连接于后框架部145的下部。蓄电池支承撑条主体108a由比下行框架14小径的圆钢管构成。
在第二下侧托架108b设置有以使螺栓的轴部能够穿过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开口的贯通孔108h(以下称作“第二下侧贯通孔108h”。)。
例如,从车宽方向外侧将螺栓穿过第一上侧贯通孔105h、第一下侧贯通孔106h、第二上侧贯通孔107h及第二下侧贯通孔108h(参照图8)并使螺栓的轴部突出。并且,通过将轴部的突出部与在壳体支承构造110的左右侧部设置的内螺纹部(未图示)螺合,从而能够将壳体支承构造110固定于各托架105、106、107、108b。
在图8中,附图标记171L、171R表示沿左右下行框架14L、14R中的后下弯折部144L、144R设置的左右一对下托架。附图标记172L、172R表示从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的下侧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方延伸部。
<头管的周边构造>
如图10所示,在头管12安装有转向轴200。转向轴200具备插入头管12内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的轴主体201、以及与在轴主体201中从头管12向上方突出的部分(轴主体201的上部)连结的车把支柱202。
车把支柱202具备:筒部202a,其插入轴主体201的上部的内侧,并由螺栓203将该筒部202a以不能转动的方式连结于该轴主体201的上部;撑条部202b,其以封堵筒部202a的上端的方式与该筒部202a的上端连结,并向车宽方向两侧延伸;杯部202c,其从筒部202a的下端向径向外侧且下方弯曲;以及下方延伸片202d,其从杯部202c的右端部向下方延伸。在图10中,附图标记204表示固定于撑条部202b的车把保持件。
在头管12的右上端部安装有支承开关保持件210的开关托架205。例如开关托架205通过焊接等结合于头管12。
如图11所示,开关托架205呈从头管12的右上端部向右方延伸之后向上方弯折延伸的L字状。开关托架205具备位于下方延伸片202d的侧方的托架主体205a、将托架主体205a与头管12的右上端部连结的连结部205b、将托架主体205a与连结部205b相连的凸缘部205c。
开关保持件210由螺栓206固定于托架主体205a。在开关保持件210设置有:锁定旋钮211,其是用于锁定车把2(参照图10)的操作部;座椅开关212,其是用于打开座椅8(参照图1)的操作部;以及盖罩开关213,其是用于打开盖罩240(参照图13)的操作部。
锁定旋钮211、座椅开关212及盖罩开关213以从开关保持件210的后方能够操作的方式配置。在图11的后视下,锁定旋钮211设置于开关保持件210的车宽方向内侧。在图11的后视下,座椅开关212设置于开关保持件210的车宽方向外侧上部。在图11的后视下,盖罩开关213设置于开关保持件210的车宽方向外侧下部。座椅开关212及盖罩开关213以在锁定旋钮211的右侧方上下延伸的方式一体设置。
例如,能够通过按压座椅开关212来打开座椅8(参照图1)。例如,能够通过按压盖罩开关213来打开盖罩(参照图13)(参照图17)。例如,能够通过左旋(逆时针)转动锁定旋钮211来锁定车把2(参照图10)。
在图11中,附图标记208表示制动拉索,附图标记209表示拉索引导件,附图标记212a表示座椅线,附图标记213a表示盖罩线,附图标记221表示包含微型计算机的智能单元。
在图12中,附图标记214表示对于锁定旋钮211(参照图11)的操作从动的锁定销,附图标记215表示对锁定销214向离开头管12的方向施力的施力构件,附图标记216表示能够将限制着锁定旋钮211(参照图11)的转动的锁定解除的螺线管。
例如,施力构件215是螺旋弹簧。伴随着锁定旋钮211(参照图11)的转动,锁定销214克服施力构件215的作用力而接近头管12。锁定销214经由托架主体205a的贯通孔205h而接近头管12。锁定销214接近头管12并与下方延伸片202d卡合,由此锁定车把2(参照图10)。
在螺线管216未通电时(未进行开锁操作时),螺线管216的柱塞(未图示)与锁定销214卡合,由此禁止锁定销214的移动。
当螺线管216通电了时(进行了开锁操作时),螺线管216的柱塞远离锁定销214,由此允许锁定销214的移动。当允许锁定销214的移动时,在施力构件215的作用力下,向远离头管12的方向引入锁定销214。当锁定销214被引入时,锁定销214与下方延伸片202d之间的卡合被解除,车把锁定被开锁。
<中央通道的周边构造>
如图13所示,在中央通道CT设置有相对于接地面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的罩倾斜面CS。在中央通道CT设置有能够对线缆收纳部230进行开闭的盖罩240。盖罩240配置于中央通道CT的上部。由此,容易视觉确认盖罩240的开闭状态。此外,还能够容易进行盖罩240的开闭操作。
在图13中,将盖罩240为闭状态时用实线表示,将盖罩240为开状态时用双点划线表示。
在盖罩240为闭状态时,罩倾斜面CS与盖罩240的上表面大体共面而相连。以下,也将位于罩倾斜面CS的上部(前上部)的部分称作“倾斜面上部CS1”,将位于罩倾斜面CS的下部(后下部)的部分称作“倾斜面下部CS2”。倾斜面上部CS1相当于上表面部CT1(参照图6)的前端部。倾斜面下部CS2相当于上表面部CT1(参照图6)的后端部。倾斜面下部CS2相当于包含最低部CT2(参照图6)的部分。
<盖罩开闭检测部>
如图14所示,在中央通道CT设置有能够检测盖罩240的开闭状态的盖罩开闭检测部225。盖罩开闭检测部225配置于倾斜面上部CS1的附近。例如,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具备接触式位移传感器225a。
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基于在盖罩240与车身罩5之间产生的间隙,来判定盖罩240的开闭状态。在此,所谓间隙,是指在充电线缆245被盖罩240与车身罩5夹着时在盖罩240与车身罩5之间产生的间隙。间隙的大小具有与充电线缆245中的被盖罩240与车身罩5夹着的部分的外径尺寸大体相同的大小。例如,当在充电线缆245被从线缆收纳部230向外部拉出了的状态(参照图18的(b)、图18的(c))下盖罩240关闭时,在盖罩240与车身罩5之间产生与充电线缆245的外径尺寸相当的间隙。
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基于铰链臂253的压入量,来判定间隙的大小。图16表示接触式位移传感器225a被铰链臂253按压着的状态。图17表示接触式位移传感器225a未被铰链臂253按压的状态。
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在间隙成为充电线缆245的最小外径尺寸以上时,判定为盖罩240是开状态。
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在间隙小于充电线缆245的最小外径尺寸时,判定为盖罩240是闭状态。
在此,所谓充电线缆245的最小外径尺寸,是指在充电线缆245的延伸方向上在充电线缆245的外径尺寸中最小的直径的尺寸。在充电线缆245被保护管等保护的情况下,在充电线缆245的外径尺寸中包括含有保护管等的厚度的尺寸。
例如,充电线缆245是卷曲线缆而能够自由变形。在充电线缆245上设置有能够向外部电源连接的连接插头246(参照图18)。充电线缆245将充电器325(参照图6)与外部电源连接。
例如在将充电线缆245卷绕成螺旋状的状态(参照图18的(a))下,能够将充电线缆245收纳于线缆收纳部230内。
例如,在将充电线缆245的一部分卷绕成螺旋状的状态(参照图18的(b))下,能够将充电线缆245向线缆收纳部230外拉出。
例如,在将充电线缆245的卷绕解除了的状态(参照图18的(c))下,能够将充电线缆245拉出到远离线缆拉出部236的位置。
<报告机构>
在中央通道CT的内部设置有基于盖罩开闭检测部225的检测结果来向乘员报告的报告机构226(参照图19)。在图19的前视下,报告机构226隔着车身左右中心线CL而配置于与喇叭227相反一侧。报告机构226配置于车身左侧。例如,报告机构226是扬声器。例如,报告机构226用作向车外进行的接近报告。例如,报告机构226在从车辆起步起到成为规定速度的期间向外部发出报告音。
此外,报告机构226也可以在盖罩开闭检测部225检测到盖罩240的开状态时发出警报(第一警报)。例如,报告机构226在盖罩开闭检测部225检测到盖罩240的闭状态时,发出与第一警报不同的第二警报。报告机构226在盖罩开闭检测部225检测到盖罩240的闭状态时,也可以不发出警报。
在图19中,附图标记303表示从外侧覆盖前车身FB的左右侧部的左右一对前侧罩。如图19所示,左侧的导风孔315具有上下三排开口316。右侧的导风孔315具有上下四排开口316。
<铰链机构>
如图14所示,在中央通道CT设置有能够使盖罩240开闭的铰链机构250。铰链机构250配置于倾斜面上部CS1的附近。
铰链机构250具备:铰链托架251,其固定于倾斜面上部CS1的下部;铰链轴252,其沿车宽方向延伸且铰链轴252的端部固定于铰链托架251;以及铰链臂253,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铰链轴252。
在图14的剖视下,铰链臂253具备:铰链轴支承部253a,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铰链轴252;臂前半部253b,其从铰链轴支承部253a向前下方倾斜并呈直线状延伸;臂中间部253c,其与臂前半部253b的下端相连并向后下方倾斜延伸;以及臂后半部253d,其与臂中间部253c的后端相连,且向后上方倾斜延伸。在臂后半部253d的后端连结有盖罩240的前下部241。
在盖罩240的后下部242设置有向前下方突出的前下方突出部243。在图14的剖视下,前下方突出部243具备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的卡止壁243a。在卡止壁243a设置有以能够使锁定机构255中的钩258穿过的方式沿前后开口的卡止孔243h。
<锁定机构>
如图14所示,在中央通道CT设置有能够对盖罩240进行锁定的锁定机构255。锁定机构255配置于倾斜面下部CS2的附近。
锁定机构255具备:锁定托架256,其固定于倾斜面下部CS2的下部;锁定轴257,其沿车宽方向延伸且锁定轴257的端部固定于锁定托架256;钩258,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锁定轴257;施力构件(未图示),其连接于锁定托架256及钩258;盖罩线213a(参照图11),其连接于钩258;以及致动器(未图示),其能够转动钩258。
施力构件(未图示)以使钩258卡止于卡止壁243a的方式对钩258赋予绕锁定轴257的箭头V1方向的作用力。例如,施力构件是螺旋弹簧。
致动器(未图示)能够克服施力构件的作用力对钩258赋予与箭头V1方向相反方向的力以使钩258从卡止壁243a脱离。例如,在钩258与致动器之间连接有拉索(未图示)。致动器通过克服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牵引拉索(未图示),能够解除钩258的卡合。
<线缆收纳部>
如图14所示,在中央通道CT设置有能够收纳充电线缆245的线缆收纳部230。线缆收纳部230呈上方开放的箱状。在线缆收纳部230中,能够收纳充电线缆245以外的其他物品。例如,在线缆收纳部230内收纳有充电线缆245的状态下,能够将其他物品一并收纳于线缆收纳部230内。
线缆收纳部230配置于左右前下行框架部141L与中央横向框架155的前后之间。线缆收纳部230的上部配置于左右上框架前半部131L、131R的车宽方向之间。线缆收纳部230的下部配置于左右中位框架139L、139R的车宽方向之间。
线缆收纳部230具备:铰链收纳部231,其能够收纳铰链机构250;锁定收纳部232,其能够收纳锁定机构255;左右一对连结部233L、233R,它们将铰链收纳部231与锁定收纳部232连结;以及线缆收纳主体234,其能够收纳充电线缆245。
铰链收纳部231配置于线缆收纳主体234的前上侧。铰链收纳部231位于倾斜面上部CS1的附近。在盖罩240为闭状态时,铰链收纳部231具备位于铰链机构250的前方的铰链前壁231a、以及位于铰链机构250的下方的铰链下壁231b。在图14的剖视下,铰链前壁231a以越靠前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并呈直线状延伸。在图14的剖视下,铰链下壁231b与铰链前壁231a的下端相连,且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并呈直线状延伸。
锁定收纳部232配置于线缆收纳主体234的后上侧。锁定收纳部232位于倾斜面下部CS2的附近。在盖罩240为闭状态时,锁定收纳部232具备位于锁定机构255的下方的锁定下壁232a。在图14的剖视下,锁定下壁232a呈以与铰链前壁231a大致平行地越靠前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之后,向后下方弯折而延伸的L字状。在锁定收纳部232设置有沿前后开口的开口部232h以便允许锁定机构255中的钩258的转动。
左右连结部233L、233R在铰链收纳部231与锁定收纳部232的前后之间架设。在图14的剖视下,连结部233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延伸。
线缆收纳主体234具备分别位于线缆收纳部230的前后左右及底部的壁部。以下,在线缆收纳部230中,也将位于前侧的壁部称作“前壁部234a”,将位于后侧的壁部称作“后壁部234b”,将位于左侧的壁部称作“左壁部234cL”,将位于右侧的壁部称作“右壁部234cR”,将位于底部的壁部称作“收纳底部234d”。
在图14的剖视下,前壁部234a具备:前壁上结合部234a1,其与铰链下壁231b的前下端结合;前壁上半部234a2,其与前壁上结合部234a1的下端相连,且向下方呈直线状延伸;前壁中间部234a3,其与前壁上半部234a2的下端相连,且向前下方弯折延伸;以及前壁中间部234a4,其与前壁中间部234a3的下端相连,且向下方呈直线状延伸。
在图14的剖视下,后壁部234b具备:后壁上半部234b1,其与锁定下壁232a的后下端相连,且以越靠前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延伸;后壁中间部234b2,其与后壁上半部234b1的下端相连,且向前上方弯折延伸;以及后壁下半部234b3,其与后壁中间部234b2的前端相连,且以越靠前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并呈直线状延伸。
左右壁部234cL、234cR分别在前后壁部234a、234b的左右端的前后之间架设。在图15的剖视下,左右壁部234cL、234cR具备:左右结合部234c1,它们与前壁上结合部234a1(参照图14)相连,且与左右连结部233L、233R的下端结合;以及左右壁主体234c2,它们与左右结合部234c1的车宽方向内端相连,且以越靠下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并呈直线状延伸。
收纳底部234d在前后壁部234a、234b(参照图14)的下端的前后之间及左右壁部234cL、234cR的下端的车宽方向之间架设。在图15的剖视下,收纳底部234d具备:底部主体234d1,其以越靠左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并呈直线状延伸;以及下方突出部234d2,其与底部主体234d1的左端相连,且向下方突出。
在图14的剖视下,底部主体234d1以越靠前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并呈直线状延伸。收纳底部234d在倾斜面上部CS1侧形成得最深。
如图15所示,在下方突出部234d2的下端设置有向上下开口的排水孔234h。
<插头固定部>
如图14所示,在线缆收纳部230设置有能够固定连接插头246(参照图18)的插头固定部235。插头固定部235配置于倾斜面下部CS2的附近。插头固定部235以从后壁中间部234b2向前下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例如,在插头固定部235设置有能够使连接插头246从上方插入的插入孔235h。
<线缆拉出部>
如图14所示,在线缆收纳部230设置有能够将充电线缆245向线缆收纳部230的内部拉出的线缆拉出部236。线缆拉出部236是在线缆收纳部230的左壁部234cL沿车宽方向开口的孔。
在图14的剖视下,线缆拉出部236形成为具有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呈直线状倾斜的上边的矩形形状。线缆拉出部236的各边的长度比充电线缆245的直径大。在上下方向上线缆拉出部236与盖罩240的后下部242重叠。线缆拉出部236的上端236u位于比插头固定部235靠上方的位置。线缆拉出部236配置于比盖罩240的下端243e靠上方的位置。
线缆收纳部230的收纳空间230s在线缆拉出部236的下方朝最下侧扩展。收纳空间230s从倾斜面上部CS1的上部附近到线缆收纳部230的下部而能够收纳从线缆拉出部236拉出的充电线缆245。
<控制系统>
如图20所示,PDU(Power Driver Unit)321及ECU(Electric Control Unit)322构成作为一体的控制单元的PCU320。
来自蓄电池100的电力经由与主开关260连动的接触器324而向作为马达驱动器的PDU321供给。来自蓄电池100的电力由PDU321从直流变换为三相交流之后,向作为三相交流马达的马达30供给。
来自蓄电池100的输出电压经由DC-DC转换器326而降压,并供进行额定12V的副蓄电池327的充电。副蓄电池327向灯光设备等一般电气装备部件、仪表261、智能单元221及ECU322等控制系统部件供给电力。通过搭载副蓄电池327,从而在蓄电池100(以下也称作“主蓄电池100”。)的取下时也能够操作各种电磁锁定等。
副蓄电池327在连接有主蓄电池100的状态下,经由DC-DC转换器326而被充电,因此通过在安装了主蓄电池100的状态下使车辆行驶从而副蓄电池327被充电。因此,能够防止一般电气装备部件及控制系统部件等因副蓄电池327的电力减少而不能动作。
PDU321具备逆变器,该逆变器具备使用了多个晶体管等开关元件的电桥电路及平滑电容器等,未图示该情况。PDU321控制对马达30的定子绕组的通电。马达30根据由PDU321进行的控制来进行动力运转,使车辆行驶。
蓄电池100在搭载于车身的状态下,通过与外部电源连接的充电器325来充电。蓄电池100(前后蓄电池101、102)在从车身取下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车外的充电器来充电。
前后蓄电池101、102分别具备对充放电状况、温度等进行监视的BMU(BatteryManaging Unit)101a、102a。各BMU101a、102a所监视到的信息在将前后蓄电池101、102搭载于车身时与ECU322共有。向ECU322输入来自加速传感器329的输出要求信息。ECU322基于被输入的输出要求信息,经由PDU321来驱动控制马达30。
例如,ECU322通过控制蓄电池100来限制蓄电池100的充放电。例如,ECU322通过控制接触器324及继电器262,来在对蓄电池100的电力的供给与来自蓄电池100的放电之间切换。
第一二极管271对在充电器325的高电位侧端子325P与前蓄电池101的高电位侧端子101P之间流动的电流进行整流。例如,第一二极管271使电流沿着从充电器325的高电位侧端子325P朝向前蓄电池101的高电位侧端子101P的方向流过。
第二二极管272对在充电器325的高电位侧端子325P与后蓄电池102的高电位侧端子102P之间流过的电流进行整流。例如,第二二极管272使电流沿着从充电器325的高电位侧端子325P朝向后蓄电池102的高电位侧端子102P的方向流动。
在第一二极管271中流动的电流与在第二二极管272中流动的电流互不相同。充电器325的高电位侧端子325P、前蓄电池101的高电位侧端子101P及后蓄电池102的高电位侧端子102P的各自的极性是相同的极性。例如,充电器325的高电位侧端子325P、前蓄电池101的高电位侧端子101P及后蓄电池102的高电位侧端子102P的各自的极性是正极。
与前蓄电池101对应的第一二极管271、以及与后蓄电池102对应的第二二极管272设置为保护各部分免受下述的现象的影响。
通过设置第一二极管271及第二二极管272,来防止电流分别从前蓄电池101的高电位侧端子101P及后蓄电池102的高电位侧端子102P向充电器325的高电位侧端子325P逆流。
通过设置第一二极管271,来防止在蓄电池100被串联连接的情况下,前蓄电池101短路。
在将前蓄电池101的高电位侧端子101P与后蓄电池102的高电位侧端子102P相连的导体281与导体282中,第一二极管271及第二二极管272分别逆向设置,由此在前蓄电池101及后蓄电池102中的一方发生了短路故障的情况下,防止另一方的短路。
接触器324使前蓄电池101的低电位侧端子101N与后蓄电池102的高电位侧端子101P之间连接或断开连接。例如,接触器324在导通状态下,将前蓄电池101的低电位侧端子101N与后蓄电池102的高电位侧端子102P之间连接。接触器324在导通状态下将蓄电池100串联连接,在切断状态下将蓄电池100的串联的连接解除。在接触器324处于切断状态的期间中,至少包含充电器325向蓄电池100供给电力的期间。
继电器262使前蓄电池101的低电位侧端子101N与后蓄电池102的低电位侧端子102N之间连接或断开连接。例如,继电器262在导通状态下,将前蓄电池101的低电位侧端子101N与后蓄电池102的低电位侧端子102N之间连接。在继电器262处于导通状态的期间中,至少包含充电器325向蓄电池100供给电力的期间。
串联连接的蓄电池10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PDU321。通过接触器324及继电器262的状态的切换,从而蓄电池100内的前蓄电池101与后蓄电池102串联连接、或并联连接。接触器324、继电器262、第一二极管271及第二二极管272是连接切换机构的一例。二极管271、二极管272、继电器262、连接部(分支点P1~P4)包含于接线盒323。
<电路的驱动系统的连接结构的例子>
电路的驱动系统的各部分通过包括第一导体281、第二导体282、第三导体283、第四导体284、第五导体285、第六导体286、第七导体287及第八导体288在内的导体(导线)而如下述这样电连接。
通过第一导体281,前蓄电池101的高电位侧端子101P与充电器325的高电位侧端子325P电连接。在第一导体281上插入有第一二极管271。例如,第一二极管271的阴极与前蓄电池101的高电位侧端子101P连接,第一二极管271的阳极与充电器325的高电位侧端子325P连接。在从第一二极管271的阳极到充电器325的高电位侧端子325P之间设置有第一分支点P1。
通过第二导体282,第一分支点P1与后蓄电池102的高电位侧端子102P电连接。在第二导体282上插入有第二二极管272。例如,第二二极管272的阴极与后蓄电池102的高电位侧端子102P连接,第二二极管272的阳极经由第一分支点P1而与充电器325的高电位侧端子325P连接。在从第二二极管272的阴极到后蓄电池102的高电位侧端子102P之间设置有第二分支点P2。
通过第三导体283,第二分支点P2与前蓄电池101的低电位侧端子101N电连接。在第三导体283插入有接触器324的触点。在第三导体283上设置有第三分支点P3。第三分支点P3的位置处于从接触器324到前蓄电池101的低电位侧端子101N之间。
通过第四导体284,第三分支点P3与充电器325的低电位侧端子325N电连接。在第四导体284上插入有继电器262的触点。
通过第四导体284,串联连接的各蓄电池中的、较低电位侧的蓄电池(后蓄电池102)的低电位侧端子(102N)与充电器325的低电位侧端子325N电连接。
在从第一二极管271的阴极到前蓄电池101的高电位侧端子101P之间设置有第四分支点P4。
通过第五导体285,第四分支点P4与PDU321的高电位侧端子电连接。
通过第六导体286,第四分支点P4与DC-DC转换器326的高电位侧端子326P电连接。
通过第七导体287,PDU321的低电位侧端子与充电器325的低电位侧端子325N连接。
通过第八导体288,DC-DC转换器326的低电位侧端子326N与充电器325的低电位侧端子325N连接。
电路除了包括上述的驱动系统的连接之外,也可以还包括在图中由虚线示出的监视控制系统的连接。电路也可以具备ECU322。
<电路的作用>
ECU322从各BMU101a、102a取得蓄电池100的状态。ECU322根据加速传感器329等来检测利用者的操作。ECU322基于收集到的信息,来控制接触器324、继电器262及PDU321。
例如,在通过来自充电器325的电力而对蓄电池100进行充电的情况下,ECU322使接触器324成为切断状态,使继电器262成为导通状态。在前蓄电池101与后蓄电池102处于并联连接的状态的情况下,对前蓄电池101和后蓄电池102供给来自充电器325的电力。在处于上述的控制状态的情况下,成为能够对PDU321供给来自充电器325的电力的状态。从充电器325对PDU321施加的电压与施加于前蓄电池101的端子间的电压相同。
例如,在由蓄积于蓄电池100的电力来对PDU321进行驱动的情况下,ECU322使接触器324成为导通状态,使继电器262成为切断状态。在前蓄电池101与后蓄电池102处于串联连接的状态的情况下,前蓄电池101和后蓄电池102对PDU321供给电力。在上述的情况下,第一二极管271被反向偏置。由于所述反向偏置,前蓄电池101的高电位侧端子101P的电压(例如96V)不会施加于后蓄电池102的高电位侧端子102P、以及充电器325的高电位侧端子325P。
<ABS>
在PCU320上电连接有ABS(Anti-lock Brake System:制动防抱死系统)229。ABS229在紧急制动时等驱动轮锁定了的情况下,即使保持施加着制动也自动反复进行制动的解除及工作,使轮胎的抓地力恢复,并且具有保持车辆的行驶稳定性的功能。ABS229也作为能够对车辆的行驶状态及停止状态检测的车辆状态检测部发挥功能。例如,ABS229具备能够检测车轮速度的车轮速度传感器(未图示)。
<PCU的作用>
PCU320也作为基于盖罩开闭检测部225的检测结果及ABS229的检测结果来控制车辆的控制部发挥功能。
PCU320在ABS229检测到车辆的停止状态、且盖罩开闭检测部225检测到盖罩240的开状态(参照图17)时,禁止车辆的行驶。
PCU320在ABS229获知到车辆的行驶状态、且盖罩开闭检测部225检测到盖罩240的开状态(参照图17)时,在车辆停止之后禁止车辆的行驶。
在此,车辆的停止状态不仅包含车辆完全停止着的状态,也包含车辆大体停止着的状态(车辆稍微动着的状态)。例如,在使车辆的速度为V时,车辆的停止状态也可以包含0km/h≤V≤5km/h的范围的状态。
<PCU作为锁定控制部的作用>
机动二轮车具备:智能系统220(车辆电子锁定),其能够进行车辆的锁定及开锁;PCU320,其是控制智能系统220的锁定控制部;以及副蓄电池327,其向PCU320供给电力。
智能系统220通过与遥控钥匙223(便携设备)的认证而能够进行车辆的锁定及开锁。
智能系统220具备与PCU320连接的智能单元221、与智能单元221连接的天线222、与智能单元221连接的锁定旋钮211(车把锁定部)、以及与智能单元221连接的座椅开关212(盖锁定部)。
智能单元221是包含微型计算机的控制部。
天线222是用于进行与遥控钥匙223的通信的收发天线。
锁定旋钮211能够进行车把2(参照图10)的锁定及开锁。
座椅开关212能够进行将蓄电池100收纳的座椅8(参照图1)的锁定及开锁。
PCU320在蓄电池100被从车辆取下了的状态下,能够进行车辆的开锁。PCU320基于与遥控钥匙223的认证结果来控制智能单元221。
如图11所示,锁定旋钮211配置于头管12的附近。锁定旋钮211配置于开关保持件210。如图12所示,在开关保持件210的内部设置有能够手动操作的锁定销214。锁定销214从动于锁定旋钮211的操作。
头管12设置有在车把2(参照图10)的锁定状态中,与锁定销214卡合的下方延伸片202d(卡合部)。
如图20所示,遥控钥匙223与智能单元221通信而发送ID信息。例如,在遥控钥匙223中具备:收发电路(未图示),其连接有用于能够进行无指向性下的通信(发送及接收)的多个天线;作为存储装置的EEPROM(未图示),其用于存储各种数据;以及CPU(未图示),其控制遥控钥匙223的构成要素。在遥控钥匙223中,内置有用于驱动遥控钥匙223的锂电池等电源。
例如,在遥控钥匙223的收发电路成为有源(active)的状态下,拿着遥控钥匙223进入了被车辆设定出的认证区域时,通过进行摁入锁定旋钮211的操作(接通)而进行智能系统220与遥控钥匙223的认证。智能系统220在遥控钥匙223的收发电路为停止状态时不动作。
在进行了智能系统220与遥控钥匙223的认证之后,通过螺线管216(参照图12)动作来解除将锁定旋钮211的转动限制着的锁定,因此锁定旋钮211能够转动。通过操作锁定旋钮211,能够进行车把2(参照图10)的锁定。如图11所示,能够通过锁定旋钮211逆时针旋转,使锁定销214(参照图12)与下方延伸片202d(参照图12)卡合,使车把2(参照图10)成为锁定状态。
<基于各种开关的作用等>
参照图20来说明基于各种开关的作用等。
例如,通过接通主开关260,智能单元221由副蓄电池327供电。
例如,通过使主开关260及启动开关228接通,副蓄电池327通过DC-DC转换器326而被主蓄电池100充电。
在主开关260被接通的情况下,无论有无主蓄电池100,智能单元221都被副蓄电池327供电。因此,即使没有主蓄电池100,也能够由副蓄电池327使智能单元221工作。
在主开关260为接通的情况下,智能单元221通过DC-DC转换器326而被主蓄电池100充电。
PCU320检测盖罩开关213的状态。PCU320基于盖罩240的开闭状态来控制车辆。
例如,PCU320在车辆在行驶前的时候检测到盖罩240的开状态的情况下,无论有无来自加速传感器329的输入,都进行不使驱动力产生的控制。
由此,能够防止在未收纳有充电线缆245(参照图18)的状态(盖罩240打开着的状态)下车辆开始行驶。
例如,PCU320在车辆在行驶中检测到盖罩240的开状态的情况下,直至车速大体成为0为止进行使与加速传感器329相应的驱动力产生的控制。例如,车速能够从与PCU320连接的ABS229得到。
车速不限于从ABS229得到,也可以从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或、其他检测车速的机构得到。
例如,PCU320在车速大体成为0、或成为停车状态的情况下,无论有无来自加速传感器329的输入,都进行不使驱动力产生的控制。
由此,即使在行驶中盖罩240(参照图18)开着,也能够在移动到安全的位置并停车之后,收纳充电线缆245(参照图18)。
也可以在仪表261设置有根据盖罩240(参照图18)的开闭状态而变化的LED指示器(未图示)等报告机构。通过视觉辨识LED指示器,即使在行驶中也能够确认盖罩240(参照图18)的开闭状态。
<盖罩开闭检测部的故障诊断>
PCU320也可以作为进行盖罩开闭检测部225的故障诊断的控制部发挥功能。
PCU320在检测到外部电源与充电线缆245的连接状态、且盖罩开闭检测部225检测到盖罩240的闭状态时,判定为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处于故障中。
在图20中,附图标记289表示将PCU320与充电器325连接的导体。导体289作为检测外部电源与充电线缆245的连接状态的电源检测部而发挥功能。PCU320在由电源检测部(导体289)检测到充电线缆245的连接状态、且盖罩开闭检测部225检测到盖罩240的闭状态时,判定为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处于故障中。
参照图21来说明盖罩开闭检测部225的正常动作及故障(异常动作)。
首先,作为盖罩开闭检测部225的正常动作,例示车辆状态处于以下的(1)~(3)的时候。
(1)在充电中,外部电源与充电线缆245(具体而言,连接插头246)连接着(连接插头接通),因此盖罩开闭检测部225检测到盖罩240的开状态(连接插头开关接通)。
(2)在刚充电结束之后,在电路的结构上,有时为瞬间的充电中(连接插头接通)。PCU320在刚充电结束之后判定为充电中。在此,刚充电结束之后,意味着从外部电源拔掉连接插头246的瞬间(例如,距从外部电源拔掉连接插头246起50ms以内)。在刚充电结束之后,失去盖罩开闭检测部225的电源(电源断开),因此即使实际上盖罩240打开,盖罩开闭检测部225也检测到盖罩240的闭状态(连接插头开关断开)。
(3)在从充电结束起经过了规定时间之后,从外部电源拔掉了连接插头246(连接插头断开)。在此,在从充电结束起经过了规定时间之后,意味着从外部电源拔掉连接插头246起经过了规定时间之后(例如,从外部电源拔掉连接插头246起超过了50ms之后)。在从充电结束起经过了规定时间之后,失去盖罩开闭检测部225的电源(电源断开),因此盖罩开闭检测部225检测到盖罩240的闭状态(连接插头开关断开)。
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在外部电源与连接插头246未连接的状态下,无论实际上盖罩240是开着还是关闭着,都检测到盖罩240为闭状态。
接着,说明盖罩开闭检测部225的故障的一例。
在充电中,外部电源与连接插头246连接着(连接插头接通)。盖罩开闭检测部225若为正常则检测到盖罩240的开状态,但处于故障中时,检测到盖罩240的闭状态(连接插头开关断开)。在盖罩240为闭状态而能够充电的情况下,判定为连接插头开关的故障。
参照图22来说明盖罩开闭检测部225的故障诊断的方法。
首先,在步骤S1中,从外部电源拔掉连接插头246。PCU320将从外部电源拔掉连接插头246时作为零计时(zero count),并对从外部电源拔掉连接插头246起的时间(以下称作“拔掉插头后的经过时间”。)进行计时。在步骤S1之后,向步骤S2移行。
在步骤S2中,PCU320判定拔掉插头后的经过时间是否为阈值以下(图22的步骤S2)。例如,阈值设定为50ms。在步骤S2中为“是”(拔掉插头后的经过时间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结束处理。在步骤S2中“否”(拔掉插头后的经过时间超过了阈值)的情况下,向步骤S3移行。
在步骤S3中,PCU320进行盖罩开闭检测部225的故障诊断。例如,PCU320在插头经过时间成为100ms时,开始盖罩开闭检测部225的故障诊断。PCU320在检测到外部电源与充电线缆245未连接的状态之后,判定盖罩开闭检测部225是否处于故障中。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机动二轮车1具备:充电线缆245,其能够向外部电源连接;线缆收纳部230,其能够收纳充电线缆245;以及踏板9,其供乘员放脚,在机动二轮车1中,在比座椅8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且车把2的下方设置有比踏板9向上方鼓出的中央通道CT,线缆收纳部230配置于中央通道CT。
根据本实施方式,线缆收纳部230配置于中央通道CT,由此在未收纳充电线缆245的情况下,处于座椅8的前方,因此容易察觉。因此,能够防止充电线缆245的忘收纳。此外,在未收纳充电线缆245的情况下,处于座椅8的前方,因此能够在保持就座于座椅8的状态下收纳充电线缆245。此外,在未收纳充电线缆245的情况下,即使在充电线缆245向踏板9侧垂下的情况下,也处于脚的附近,因此容易察觉。
机动二轮车1还具备:盖罩240,其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于线缆收纳部230;车身罩5,其在盖罩240为闭状态时,与盖罩240共面相连;以及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其能够检测盖罩240的开闭状态,在盖罩240与车身罩5之间产生的间隙成为充电线缆245的最小外径尺寸以上时,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判定为盖罩240是开状态,在所述间隙小于充电线缆245的最小外径尺寸时,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判定为盖罩240是闭状态,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能够由盖罩开闭检测部225来检测盖罩240的开闭状态,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充电线缆245的忘收纳。
机动二轮车1还具备报告机构226,其基于盖罩开闭检测部225的检测结果来向乘员报告,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能够由报告机构226来获知盖罩240的开闭状态。
盖罩240配置于中央通道CT的上部,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与盖罩240配置于座椅8的后部下方的情况相比,容易视觉确认盖罩240的开闭状态。此外,能够容易地进行盖罩240的开闭操作。此外,在未收纳充电线缆245的情况下,处于中央通道CT的上部,因此容易察觉。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充电线缆245的忘收纳。
机动二轮车1还具备:盖罩240,其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于线缆收纳部230;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其能够检测盖罩240的开闭状态;ABS229,其能够检测车辆的行驶状态及停止状态;以及PCU320,其基于盖罩开闭检测部225的检测结果及ABS229的检测结果,来控制车辆,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能够基于盖罩240的开闭状态以及车辆的行驶状态及停止状态,来使车辆的行驶继续或停止。
在ABS229检测到车辆的停止状态、且盖罩开闭检测部225检测到盖罩240的开状态时,PCU320禁止车辆的行驶,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能够防止在保持盖罩240为开状态下车辆开始行驶。
在ABS229检测到车辆的行驶状态、且盖罩开闭检测部225检测到盖罩240的开状态时,PCU320在车辆停止之后,禁止车辆的行驶,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即使在行驶中盖罩240打开着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移动到安全的位置并停车之后,收纳充电线缆245。此外,能够防止在盖罩240为开状态下停车之后,在保持盖罩240为开状态下车辆开始行驶。
机动二轮车1具备:充电线缆245,其能够向外部电源连接;线缆收纳部230,其能够收纳充电线缆245;盖罩240,其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于线缆收纳部230;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其能够检测盖罩240的开闭状态;以及PCU320,其在检测到外部电源与充电线缆245的连接状态、且盖罩开闭检测部225检测到盖罩240的闭状态时,判定为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处于故障中,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在检测为在充电中盖罩240关闭着的情况下,判定为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处于故障中,因此能够进行盖罩开闭检测部225的故障诊断。
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在外部电源与充电线缆245未连接的状态下,无论盖罩240是开状态还是闭状态,都检测为盖罩240是闭状态,PCU320在检测到外部电源与充电线缆245未连接的状态之后,判定盖罩开闭检测部225是否处于故障中,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通过使盖罩开闭检测部225的故障诊断延迟,能够抑制误判定为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处于故障中的情况。例如,在盖罩开闭检测部225的正常动作时,在充电中外部电源与充电线缆245连接着,因此检测为盖罩240打开着。另一方面,当从外部电源拔掉充电线缆245时,失去盖罩开闭检测部225的电源(电源断开),因此即使实际上盖罩240打开着也检测为盖罩240为关闭着。在即使从外部电源拔掉充电线缆245也瞬间为充电中的情况下,检测为在充电中盖罩240关闭着,因此误判定为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处于故障中。与此相对,根据该结构,使盖罩开闭检测部225的故障诊断的时机延迟到检测到外部电源与充电线缆245未连接的状态之后(在从充电结束起经过了规定时间之后),由此能够抑制误判定为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处于故障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蓄电池配置构造具备两个单位蓄电池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蓄电池配置构造也可以具备一个或三个以上的单位蓄电池。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成为仅挡泥板的左侧部固定于挡泥板撑条的悬臂构造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成为仅挡泥板的右侧部被固定的悬臂构造。或者,还可以成为挡泥板的左右两侧部被固定的双支承构造。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上述跨骑型电动车辆中,包含驾驶员跨车身而乘车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原动机的自行车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也包括三轮(在包括前一轮且后二轮的车辆之外,还包括前二轮且后一轮的车辆)或四轮的车辆。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为本发明的一例,能够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替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等而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 机动二轮车(跨骑型电动车辆)
2 车把
5 车身罩
8 座椅
9 踏板
225 盖罩开闭检测部
226 报告机构
229 ABS(车辆状态检测部)
230 线缆收纳部
240 盖罩
245 充电线缆
320 PCU(控制部)
CT 中央通道。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具备:
充电线缆(245),其能够向外部电源连接;
线缆收纳部(230),其能够收纳所述充电线缆(245);
盖罩(240),其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线缆收纳部(230);
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其能够检测所述盖罩(240)的开闭状态;
车辆状态检测部(229),其能够检测车辆的行驶状态及停止状态;以及
控制部(320),其基于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225)的检测结果及所述车辆状态检测部(229)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所述车辆,
在所述车辆状态检测部(229)检测到所述车辆的行驶状态、且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225)检测到所述盖罩(240)的开状态时,所述控制部(320)在所述车辆停止之后禁止所述车辆的行驶。
2.[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还具备车身罩(5),该车身罩(5)在所述盖罩(240)为闭状态时,与所述盖罩(240)共面相连,
在所述盖罩(240)与所述车身罩(5)之间产生的间隙成为所述充电线缆(245)的最小外径尺寸以上时,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判定为所述盖罩(240)是开状态,
在所述间隙小于所述充电线缆(245)的最小外径尺寸时,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判定为所述盖罩(240)是闭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还具备报告机构(226),该报告机构(226)基于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225)的检测结果来向乘员报告。
4.[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还具备踏板(9),该踏板(9)供乘员放脚,
在比座椅(8)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且车把(2)的下方,设置有比所述踏板(9)向上方鼓出的中央通道(CT),
所述线缆收纳部(230)配置于所述中央通道(CT),
所述盖罩(240)配置于所述中央通道(CT)的上部。
5.[删除]
6.[删除]
7.[删除]
8.一种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具备:
充电线缆(245),其能够向外部电源连接;
线缆收纳部(230),其能够收纳所述充电线缆(245);
盖罩(240),其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线缆收纳部(230);
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其能够检测所述盖罩(240)的开闭状态;以及
控制部(320),其在检测到所述外部电源与所述充电线缆(245)的连接状态、且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225)检测到所述盖罩(240)的闭状态时,判定为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处于故障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在所述外部电源与所述充电线缆(245)未连接的状态下,无论所述盖罩(240)是开状态还是闭状态,都检测为所述盖罩(240)是闭状态,
所述控制部(320)在检测到所述外部电源与所述充电线缆(245)未连接的状态之后,判定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225)是否处于故障中。
说明或声明(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在权利要求1中,加入了权利要求5的“还具备:盖罩(240),其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线缆收纳部(230);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其能够检测所述盖罩(240)的开闭状态;车辆状态检测部(229),其能够检测车辆的行驶状态及停止状态;以及控制部(320),其基于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225)的检测结果及所述车辆状态检测部(229)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所述车辆”,并且加入了权利要求7的“在所述车辆状态检测部(229)检测到所述车辆的行驶状态、且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225)检测到所述盖罩(240)的开状态时,所述控制部(320)在所述车辆停止之后,禁止所述车辆的行驶”。通过该修改,权利要求1具有创造性。

Claims (9)

1.一种跨骑型电动车辆(1),其具备:
充电线缆(245),其能够向外部电源连接;
线缆收纳部(230),其能够收纳所述充电线缆(245);以及
踏板(9),其供乘员放脚,
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特征在于,,
在比座椅(8)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且车把(2)的下方,设置有比所述踏板(9)向上方鼓出的中央通道(CT),
所述线缆收纳部(230)配置于所述中央通道(CT)。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还具备:
盖罩(240),其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线缆收纳部(230);
车身罩(5),其在所述盖罩(240)为闭状态时,与所述盖罩(240)共面相连;以及
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其能够检测所述盖罩(240)的开闭状态,
在所述盖罩(240)与所述车身罩(5)之间产生的间隙成为所述充电线缆(245)的最小外径尺寸以上时,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判定为所述盖罩(240)是开状态,
在所述间隙小于所述充电线缆(245)的最小外径尺寸时,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判定为所述盖罩(240)是闭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还具备报告机构(226),该报告机构(226)基于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225)的检测结果来向乘员报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罩(240)配置于所述中央通道(CT)的上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还具备:
盖罩(240),其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线缆收纳部(230);
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其能够检测所述盖罩(240)的开闭状态;
车辆状态检测部(229),其能够检测车辆的行驶状态及停止状态;以及
控制部(320),其基于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225)的检测结果及所述车辆状态检测部(229)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所述车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辆状态检测部(229)检测到所述车辆的停止状态、且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225)检测到所述盖罩(240)的开状态时,
所述控制部(320)禁止所述车辆的行驶。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辆状态检测部(229)检测到所述车辆的行驶状态、且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225)检测到所述盖罩(240)的开状态时,所述控制部(320)在所述车辆停止之后禁止所述车辆的行驶。
8.一种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具备:
充电线缆(245),其能够向外部电源连接;
线缆收纳部(230),其能够收纳所述充电线缆(245);
盖罩(240),其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线缆收纳部(230);
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其能够检测所述盖罩(240)的开闭状态;以及
控制部(320),其在检测到所述外部电源与所述充电线缆(245)的连接状态、且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225)检测到所述盖罩(240)的闭状态时,判定为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处于故障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225)在所述外部电源与所述充电线缆(245)未连接的状态下,无论所述盖罩(240)是开状态还是闭状态,都检测为所述盖罩(240)是闭状态,
所述控制部(320)在检测到所述外部电源与所述充电线缆(245)未连接的状态之后,判定所述盖罩开闭检测部(225)是否处于故障中。
CN201880060627.2A 2017-09-29 2018-09-27 跨骑型电动车辆 Active CN1111328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35426 WO2019064478A1 (ja) 2017-09-29 2017-09-29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
JPPCT/JP2017/035426 2017-09-29
PCT/JP2018/036075 WO2019065898A1 (ja) 2017-09-29 2018-09-27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32894A true CN111132894A (zh) 2020-05-08
CN111132894B CN111132894B (zh) 2021-06-01

Family

ID=65901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60627.2A Active CN111132894B (zh) 2017-09-29 2018-09-27 跨骑型电动车辆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420698B2 (zh)
JP (1) JP6833054B2 (zh)
CN (1) CN111132894B (zh)
DE (1) DE112018004293B4 (zh)
WO (2) WO201906447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19931A (zh) * 2020-11-23 2021-03-19 陈宗智 一种供共享单车使用的新型车筐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24268B2 (ja) * 2017-09-29 2021-08-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
USD914547S1 (en) * 2019-05-06 2021-03-30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Motorcycle, toy, and/or replicas thereof
JP1649576S (zh) * 2019-06-07 2020-01-14
TWD207846S (zh) * 2019-09-27 2020-10-21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動二輪車(一五八)
USD930512S1 (en) * 2019-12-26 2021-09-14 Moto Motini S.R.L. Motorcycle
JP7037589B2 (ja) * 2020-01-29 2022-03-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車両制御装置、車両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5038896A (zh) 2020-03-10 2022-09-09 武藏精密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驱动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TWI776663B (zh) * 2021-09-03 2022-09-01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動車之充電控制系統
FR3143455A1 (fr) * 2022-12-19 2024-06-21 Psa Automobiles Sa Vehicule automobile a propulsion electrique pourvu d’une trappe d’acces a un cable de chargement de batteri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10470A (ja) * 1995-05-18 1996-11-26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収納装置
CN1342123A (zh) * 1999-03-01 2002-03-27 东京研发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车
JP2007062608A (ja) * 2005-08-31 2007-03-15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インナボックス構造
CN1944167A (zh) * 2005-10-07 2007-04-1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102963465A (zh) * 2011-08-31 2013-03-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收纳部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47433B2 (ja) 1993-10-19 2002-11-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充電コード収納構造
JP3805849B2 (ja) * 1997-01-16 2006-08-0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収納ボックス照明構造
JP4247515B2 (ja) * 2002-07-18 2009-04-0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開閉体のロック装置
JP4229429B2 (ja) * 2002-11-08 2009-02-2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カバー用ロック装置
EP1906362B1 (en) 2006-09-26 2018-11-21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ounting structure thereof
JP4908991B2 (ja) * 2006-09-26 2012-04-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通信装置の取付構造
JP4400660B2 (ja) * 2007-09-04 2010-01-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WO2012090244A1 (ja) * 2010-12-27 2012-07-05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二輪車
JP2012162124A (ja) * 2011-02-04 2012-08-30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車両
JP2012171451A (ja) * 2011-02-21 2012-09-10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5761229B2 (ja) 2013-02-26 2015-08-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充電装置
JP2017035426A (ja) 2015-08-12 2017-02-16 範久 上西 人形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10470A (ja) * 1995-05-18 1996-11-26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収納装置
CN1342123A (zh) * 1999-03-01 2002-03-27 东京研发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车
JP2007062608A (ja) * 2005-08-31 2007-03-15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インナボックス構造
CN1944167A (zh) * 2005-10-07 2007-04-1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102963465A (zh) * 2011-08-31 2013-03-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收纳部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19931A (zh) * 2020-11-23 2021-03-19 陈宗智 一种供共享单车使用的新型车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64478A1 (ja) 2019-04-04
JP6833054B2 (ja) 2021-02-24
CN111132894B (zh) 2021-06-01
DE112018004293B4 (de) 2022-02-10
JPWO2019065898A1 (ja) 2020-04-16
DE112018004293T5 (de) 2020-05-07
US20200247494A1 (en) 2020-08-06
US11420698B2 (en) 2022-08-23
WO2019065898A1 (ja) 2019-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32894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1247058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1278723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1148689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1148684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1278722B (zh) 跨骑型二轮电动车辆
CN111148688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JP7485608B2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CN111247060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1247061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1263721A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