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24079A - 设备的冷却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设备的冷却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24079A
CN111124079A CN201811280816.9A CN201811280816A CN111124079A CN 111124079 A CN111124079 A CN 111124079A CN 201811280816 A CN201811280816 A CN 201811280816A CN 111124079 A CN111124079 A CN 1111240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operating temperature
equipment
cooling mode
determi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8081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24079B (zh
Inventor
陈炎昌
徐伟轩
陈炎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ngyi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honghany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honghanyu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honghany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28081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2407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240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240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240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240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设备的冷却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所述设备的冷却控制方法,包括:根据设备的预期寿命及实际负载率,确定第一运行温度,其中,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为:所述设备在所述实际负载率下对应所述预期寿命允许的最高运行温度;根据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与所述设备所在环境的环境温度,确定所述设备的冷却模式。

Description

设备的冷却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设备的冷却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为了提升设备(例如,电容或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UPS))在不同温度运行环境下的寿命,通常会对设备散热量进行控制以匹配不同的运行环境温度。若运行环境温度过高,需要通过加速设备散热以满足寿命要求。
但是研究发现,现有设备在一些情况下使用的冷却控制模式不适宜,控制方式不够节能或者实际设备寿命达不到预期寿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设备的冷却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设备的冷却控制方法,包括:
根据设备的预期寿命及实际负载率,确定第一运行温度,其中,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为:所述设备在所述实际负载率下对应所述预期寿命允许的最高运行温度;
根据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与所述设备所在环境的环境温度,确定所述设备的冷却模式。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与所述设备所在环境的环境温度,确定所述设备的冷却模式,包括:
若所述第一运行温度高于所述环境温度,确定使用自然冷却模式。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与所述设备所在环境的环境温度,确定所述设备的冷却模式,包括:
若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不低于所述环境温度,确定使用机械冷却模式。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与所述设备所在环境的环境温度,确定所述设备的冷却模式,包括:
若所述环境温度不小于第二运行温度且不大于第三运行温度,根据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与所述环境温度,确定所述设备的冷却模式,其中,所述第二运行温度为所述设备在满载时对应所述预期寿命允许的最高运行温度;所述第三运行温度为所述设备在空载时对应所述预期寿命允许的最高运行温度。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环境温度小于所述第二运行温度,确定使用自然冷却模式。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环境温度大于第三运行温度,确定使用机械冷却模式。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根据设备的预期寿命及实际负载率,确定第一运行温度还包括:
根据所述设备的预期寿命、实际负载率及电参数,确定所述第一运行温度,其中,所述电参数包括电流值、电压值及功率值及功率值的至少其中之一。
一种设备的冷却控制装置,包括:
运行温度确定模块,用于根据设备的预期寿命及实际负载率,确定第一运行温度,其中,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为:所述设备在所述实际负载率下对应所述预期寿命允许的最高运行温度;
冷却模式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与所述设备所在环境的环境温度,确定所述设备的冷却模式。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冷却模式确定模块,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一运行温度高于所述环境温度,确定使用自然冷却模式。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冷却模式确定模块,还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不低于所述环境温度,确定使用机械冷却模式。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冷却模式确定模块,还用于若所述环境温度不小于第二运行温度且不大于第三运行温度,根据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与所述环境温度,确定所述设备的冷却模式,其中,所述第二运行温度为所述设备在满载时对应所述预期寿命允许的最高运行温度;所述第三运行温度为所述设备在空载时对应所述预期寿命允许的最高运行温度。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冷却模式确定模块,还用于若所述环境温度小于所述第二运行温度,确定使用自然冷却模式。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冷却模式确定模块,还用于若所述环境温度大于第三运行温度,确定使用机械冷却模式。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运行温度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设备的预期寿命、实际负载率及电参数,确定所述第一运行温度,其中,所述电参数包括电流值、电压值及功率值的至少其中之一。
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代码;所述计算机可执行代码被执行后,能够用于实现前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提供的设备的冷却控制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的冷却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在确定冷却模式时,会根据环境温度与设备当前的实际负载率下所对应的预期寿命的最高运行温度来确定的,相对于均按统一运行温度进行冷却控制。本申请中会按照实际负载率及预期寿命,精准确定出当前允许的最高运行温度,并结合设备所在环境的环境温度,选择合适冷却模式进行冷却。第一方面,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选择冷却方式,可以在无需机械冷却时,尽可能的选择自然冷却,从而减少设备冷却所产生的功耗;第二方面,在需要机械冷却时,将在合适的时机开启机械冷却,从而精准控制设备的运行温度;第三方面,基于第一运行温度和环境温度选择出了合适的冷却模式,则可以减少因为采用不合适的冷却模式导致的设备的使用寿命的缩短,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不同负载率下使用寿命和运行温度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设备的制冷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设备的制冷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设备的制冷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的制冷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设备的制冷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UPS的制冷结构示意;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以UPS为例的设备机械冷却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以UPS为例的设备机械冷却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以电容或者UPS为例提供的设备寿命参数曲线。在图1中横轴表示为环境温度,纵轴表示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长(对应于设备寿命)。图1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了设备不同负载率时,使用寿命与环境温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图1中是仅依据环境温度确定冷却模式,具体而言以环境温度25摄氏度为例,25设施度以下采用自然冷却模式,25设施度以上采用机械冷却模式。
由于在图1中直接采用25摄氏度的环境温度来选择冷却模式,这样容易导致设备出现超热或者出现不必要的机械冷却的启动。
有鉴于此,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设备的冷却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10:根据设备的预期寿命及实际负载率,确定第一运行温度,其中,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为:所述设备在所述实际负载率下对应所述预期寿命允许的最高运行温度;
步骤S120:根据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与所述设备所在环境的环境温度,确定所述设备的冷却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设备可为电容或UPS等电源设备,但不局限于所述电源设备。
在采用对应冷却模式进行设备的冷却时,不再是单独按照当前的环境温度确定的;而是会结合设备当前的实际负载率,及在该实际负载率下所对应的预期寿命,首先确定最高运行温度,在本实施例中,按照这种方式确定的运行温度为第一运行温度。
在步骤S110中结合所述预期寿命和实际负载率确定第一运行温度的方式有多种,以下提供两种可选方式:
可选方式一:
利用所述预期寿命、实际负载率及第一运行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以预期寿命及所述实际负载率为因变量,计算出所述第一运行温度;
可选方式二:
以所述预期寿命、实际负载率为查询依据,查询本地数据库或者远程数据库,确定所述与预期寿命及所述实际负载率对应的第一运行温度;
可选方式三:
绘制有预期寿命、实际负载率及运行温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图,以所述预期寿命及实际负载率查询对应关系图,确定出所述第一运行温度。
以上提供了三种方式基于预期寿命及实际负载率,确定所述第一运行温度
在控制设备的运行温度时,可以以第一运行温度为温控上限,来选择合适的冷却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境温度又可以称之为运行环境温度。所述环境温度具体可为所述设备所在环境的室外温度。所述环境温度可以通过与设备位于同一个空间内的温度检测设备(例如,温度计)检测室内温度。若设备所在环境的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差异在预设范围内,则所述环境温度可为室外温度;若所述设备所在环境的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差异在预设范围之外,则所述环境温度可为对设备的散热影响更大的室内温度。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设备所在地区的温度决定了设备所在环境的温度,故设备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所述环境温度。
在确定出第一运行温度和环境温度之后,比较所述第一运行温度和环境温度;如此,可以确定出第一运行温度和环境温度的大小。在步骤S120中将结合环境温度及所述第一运行温度,确定出设备的冷却模式。
如此相对于仅是基于环境温度确定冷却模式,采用本发明实施例就可以选择更加合适当前应用场景的冷却模式,一方面,减少因为冷却模式选择不当导致的设备温度过高或者因为温度过高导致的设备性能下降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采用了合适的冷却模式可以更加精准的将设备的运行温度控制在第一运行温度以下,从而减少因为过热导致的设备寿命的降低;再一方面,可以减少在不必要使用机械冷却时错误选择机械冷却所带来的不必要的功耗和热能。
若环境温度远远小于第一运行温度,及设备以第一运行温度运行,由于环境温度较低,可以自然散热,如此,就可以采用自然冷却模式,不需利用散热设备进行机械散热;如此,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冷却模式进行散热,减少机械冷却模式所消耗的能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步骤S120可包括:
步骤S121:若所述第一运行温度高于所述环境温度,确定使用自然冷却模式。
此处的自然冷却模式为:维持设备的散热设备关闭的状态,利用较低的环境温度进行设备的散热。
第一运行温度为在当前实际负载率及所对应的期望寿命下,设备所允许的最高运行温度,如此,设备自身会监控自身的运行温度,若运行温度达到最高温度运行会通过温度控制策略等控制自身的运行温度等于或小于所述第一运行温度。如此,环境温度还低于第一运行温度,则可以很好将设备的热量传到周边的空气中,从而实现良好的散热;此时,直接采用自然冷却模式即可,不用进行机械冷却,也可以减少必要机械冷却导致的功耗和所产生的热量。
对于一些具有工作频率的设备而言,则所述温度控制策略可包括:降频和/或降负;降频之后设备的工作频率降低,则产生的热量减少了,则实际运行温度会被降低。通过降负,可以使得设备的负载率或能耗或功率密度等降低,同样也可以减少产生的热量,则实际运行温度会被降低。
对于一些电容或UPS等电源设备,电容或UPS等电源设备在充电时或放电时会产生热量,若当前实际运行温度逼近第一运行温度或者高于第一运行温度,基于所述温度控制策略通过充电参数或放电参数的调整,可以使得实际运行温度调整到等于或小于所述第一运行温度。
所述充电参数可包括:对内充电的充电模式或充电电流等。所述充电模式可包括:恒流充电或恒压充电。
所述放电参数可包括:对外供电的供电电流或者供电电压等。
当然,以上仅是对温度控制策略及温度控制方式的举例,具体实现时,不局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20可包括:
步骤S122:若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不低于所述环境温度,确定使用机械冷却模式。
此处的第一运行温度不低于环境温度包括:第一运行温度等于或高于环境温度。
若第一运行温度不低于环境温度,则说明设备的实际运行温度可能会环境温度持平甚至高于环境温度,若此时近依靠环自然冷却模式的自然冷却,可能会导致设备的热量无法有效散出,从而导致热量堆积的问题。
故在本实施例中,若第一运行温度等于或高于环境温度,则会采用机械冷模式进行机械冷却。若采用机械冷却在会采用散热设备对设备进行冷却。
所述散热设备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风冷设备,例如,风扇;风扇通过加速对流的方式进行设备冷却;
制冷回路,例如,该制冷回路上设置有蒸发器,压缩机及冷凝器等设备,通过制冷剂吸收外界热量蒸发后,经过压缩机做功变成高温气体,经过冷凝器把高温气体冷却成液体再送回蒸发器,从而完成整个制冷热交换循环过程。
散热设备的类型有多种,以上仅是举例,具体实现时不局限于上述举例。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设备还可以其他压缩制冷设备。
总之,在机械冷却模式下是在散热设备的辅助进行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20还可包括:
步骤S123:若所述环境温度不小于第二运行温度且不大于第三运行温度,根据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与所述环境温度,确定所述设备的冷却模式,其中,所述第二运行温度为所述设备在满载时对应所述预期寿命允许的最高运行温度;所述第三运行温度为所述设备在空载时对应所述预期寿命允许的最高运行温度。
设备开启后可能处于满载状态,也可以能处于空载状态。处于满载状和空载状态下,设备的产生的热量是不同的。
若当前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设备满载时允许的最高运行温度(即所述第二运行温度),且同时小于或等于空载时允许的最高运行温度(即第三运行温度),相当于当前环境温度由第二运行温度和第三运行温度构成的温度区间内。在此情况下,才基于环境温度和所述第一运行温度的比较,确定冷却模式是采用自然冷却模式还是机械冷却模式。
满载表示设备当前的负载率为100%;空载表示当前设备未有负载,负载率为0%。由于满载的情况下,设备允许的最高运行温度过高会导致设备因为过热等现象故障。故所述第二运行温度低于所述第三运行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S130:若所述环境温度小于所述第二运行温度,确定使用自然冷却模式。
若环境温度小于设备满载时允许的最高运行温度,说明此时环境温度很低,利用自然冷却模式下的自然冷却就可以很好的进行散热。
故在本实施例中的步骤S130中,若环境温度小于第二运行温度,则可以不经过步骤S110至步骤S123的处理,直接使用自然冷却进行设备的冷却,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机械冷却所产生的功耗。
如图4所示,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100:确定环境温度是否不小于第二运行温度且不大于第三运行温度。在步骤S100中确定出环境温度不小于第二运行温度且不大于第三运行温度之后,再执行步骤S110至步骤S123;则需要进一步根据环境温度与第二运行温度及第三运行温度之间的大小,选择自然冷却模式或选择机械冷却模式作为最终的冷却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S140:若所述环境温度大于第三运行温度,确定使用机械冷却模式。
第三运行温度为设备空载时允许的最高运行温度,也是设备开启后所允许的最高运行温度。而一般实际负载率是处于满载和空载之间,若环境温度甚至高于第三运行温度,则可以不经过步骤S110至步骤S120的处理,直接选择机械冷却模式进行设备的冷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10还可包括:根据所述设备的预期寿命、实际负载率及电参数,确定所述第一运行温度,其中,所述电参数包括:电流值和/或电压值和/或功率值。
在确定所述第一运行温度时,不仅会参考预期寿命及实际负载率还会参考电参数。所述电参数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电流值、电压值及功率值。对于电源设备而言,该电参数可包括:电流、电压、功率等。通过增加确定第一运行温度的参考参数,可以进一步精准的确定出所述第一运行温度。
在还有一些实施例中,针对于按照时钟频率工作的电子设备,所述步骤S110还可包括:根据所述设备的预期寿命及实际负载率,及电参数、工作频率组及工作模式的至少其中之一,确定所述第一运行温度。所述工作频率可为中央处理器(CPU)或微处理器(MCU)的主频。所述工作模式可包括:电子设备的休眠模式或者超频模式等。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设备的冷却控制装置,包括:
运行温度确定模块110,用于根据设备的预期寿命及实际负载率,确定第一运行温度,其中,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为:所述设备在所述实际负载率下对应所述预期寿命允许的最高运行温度;
冷却模式确定模块12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与所述设备所在环境的环境温度,确定所述设备的冷却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运行温度确定模块110及冷却模式确定模块120可为程序模块,所述程序模块被处理器质性后,能够实现上述有向图的生成、社区的划分及代充社区的确定。所述处理器可为各种类型的处理器,例如,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图像处理器等。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运行温度确定模块110及冷却模式确定模块120,可对应于软件和硬件的结合模块,例如,各种类型的可编程阵列;所述可编程阵列可包括:现场可编程阵列或者复杂可编程阵列。
在还有一些实施例,所述运行温度确定模块110及冷却模式确定模块120,可对应于纯硬件模块;所述纯硬件模块可包括专用集成电路等。
本实施例提供的设备的冷却控制装置,通过运行温度确定模块110及冷却模式确定模块120的设置,可以实现基于设备当前的实际负载率及期望寿命选择合适的冷却模式进行冷却,减少冷却模式选择不恰当导致的设备的运行温度过高或者冷却功耗过大的问题;从而具有设备的运行温度控制好且冷却功耗没有浪费的特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模式确定模块120,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一运行温度高于所述环境温度,确定使用自然冷却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模式确定模块120,还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不低于所述环境温度,确定使用机械冷却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模式确定模块120,还用于若所述环境温度不小于第二运行温度且不大于第三运行温度,根据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与所述环境温度,确定所述设备的冷却模式,其中,所述第二运行温度为所述设备在满载时对应所述预期寿命允许的最高运行温度;所述第三运行温度为所述设备在空载时对应所述预期寿命允许的最高运行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模式确定模块120,还用于若所述环境温度小于所述第二运行温度,确定使用自然冷却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模式确定模块120,还用于若所述环境温度大于第三运行温度,确定使用机械冷却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运行温度确定模块11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设备的预期寿命、实际负载率及电参数,确定所述第一运行温度,其中,所述电参数包括电流值、电压值及功率值的至少其中之一。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代码;所述计算机可执行代码被执行后,能够用于实现前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提供的设备的冷却控制方法,例如,图7至图9所示的设备的冷却控制方法。本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为非瞬间存储介质。
以下结合上述任意实施例提供一个具体示例:
示例1
参考图1,对于高可用性场景例如数据中心而言,电源设备的数量往往有N+1或者2N,则具有一个或N个电源设备进行备份(即冗余)。例如在2N电源设备供电的正常情况下,UPS的实际负载率仅有最高只有50%。意味着如果上图1所示,参考曲线LT50,以110000万小时预期使用寿命(~12.5年)时,允许的运行环境温度为29℃。
在图1中,曲线LT0对应的负载率为0;曲线LT50对应的负载率为50%;曲线LT100对应的负载率为100%。
以图1进一步说明,在数据中心的2N个电源设备的供电场景,当2N电源设备正常运行时,应该参考LT50~LT0之间区域。那么意味着,当环境温度Tout大于等于设备空载预期寿命允许的最高运行温度(T2)时,电源散热需要采用机械冷却方式(例如使用压缩机制冷)。而在满载时预期寿命允许的最高运行温度T1和T2区间内,可以根据预期寿命(固定值)和设备实际负载率(动态测量值)两个参数,确定电源设备允许的最高运行温度为TLT
当Tout小于TLT时,电源设备可以使用自然冷却。如下图6所示,在T1和T2之间,采用基于设备寿命和负载率的动态自然冷却方式。
通过增加TLT(根据预期寿命(固定值)和设备实际负载率(动态测量值)两个参数,确定电源设备允许最高可运行温度),以及添加空载时候的预期寿命允许的温度参数T2确定设备可运行的环境上限值。
在T1和T2组成的温度区间内,以TLT与Tout进行比较,当TLT小于Tout时候,可以运行自然冷却模式,反之运行机械冷却模式。
本示例可以通过编程器件进行设备的冷却控制。本专利不限于案提及的电容也不限于UPS电源设备,是基于设备寿命管理进行控制,而关联参数可以是电压、电流及负载率等参数。最终判断的是运行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进行比较和控制,提高自然冷却的有效控制。
图7至图9为本示例以UPS为例可进行机械冷却的几种可选结构示意图。
在图7中,在UPS所在室内的设置有空调作为机械冷却的散热装置。若采用机械冷却模式进行机械冷却,则开启空调制冷回路,降低室内温度。
在图8中,在UPS所在的室内同时设置有空调和电动风阀两个散热装置。当室外环境不低于UPS设定的运行环境时,电动风阀2关闭室外新风;依靠空调开启机械制冷降低室内温度。电动风阀1关闭,电动风阀2调整到空调室内回风模式。
在图9中,当室外环境低于UPS设定的运行环境时,电动风阀1打开,电动风阀2调整风门为室外进风,也就是空调回风口吸入的是室外新风,并通过空调运行自然冷却模式把风传到UPS处,UPS处产生的热风从电动风阀1处排到室外。
在图8至图9中的电动风阀1和电动风阀2可为不同类型的风阀。电动风阀1可以自动开关;电动风阀2调整风门角度可以关闭或开启室外通风进行自然冷却。
制冷空调配合电动风阀1和2的相关控制就能够控制UPS的实际运行温度。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设备的冷却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设备的预期寿命及实际负载率,确定第一运行温度,其中,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为:所述设备在所述实际负载率下对应所述预期寿命允许的最高运行温度;
根据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与所述设备所在环境的环境温度,确定所述设备的冷却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与所述设备所在环境的环境温度,确定所述设备的冷却模式,包括:
若所述第一运行温度高于所述环境温度,确定使用自然冷却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与所述设备所在环境的环境温度,确定所述设备的冷却模式,包括:
若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不低于所述环境温度,确定使用机械冷却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与所述设备所在环境的环境温度,确定所述设备的冷却模式,包括:
若所述环境温度不小于第二运行温度且不大于第三运行温度,根据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与所述环境温度,确定所述设备的冷却模式,其中,所述第二运行温度为所述设备在满载时对应所述预期寿命允许的最高运行温度;所述第三运行温度为所述设备在空载时对应所述预期寿命允许的最高运行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环境温度小于所述第二运行温度,确定使用自然冷却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环境温度大于第三运行温度,确定使用机械冷却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设备的预期寿命及实际负载率,确定第一运行温度还包括:
根据所述设备的预期寿命、实际负载率及电参数,确定所述第一运行温度,其中,所述电参数包括电流值、电压值及功率值的至少其中之一。
8.一种设备的冷却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运行温度确定模块,用于根据设备的预期寿命及实际负载率,确定第一运行温度,其中,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为:所述设备在所述实际负载率下对应所述预期寿命允许的最高运行温度;
冷却模式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与所述设备所在环境的环境温度,确定所述设备的冷却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模式确定模块,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一运行温度高于所述环境温度,确定使用自然冷却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模式确定模块,还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不低于所述环境温度,确定使用机械冷却模式。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模式确定模块,还用于若所述环境温度不小于第二运行温度且不大于第三运行温度,根据所述第一运行温度与所述环境温度,确定所述设备的冷却模式,其中,所述第二运行温度为所述设备在满载时对应所述预期寿命允许的最高运行温度;所述第三运行温度为所述设备在空载时对应所述预期寿命允许的最高运行温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模式确定模块,还用于若所述环境温度小于所述第二运行温度,确定使用自然冷却模式。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模式确定模块,还用于若所述环境温度大于第三运行温度,确定使用机械冷却模式。
14.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行温度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设备的预期寿命、实际负载率及电参数,确定所述第一运行温度,其中,所述电参数包括电流值、电压值及功率值的至少其中之一。
15.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代码;所述计算机可执行代码被执行后,能够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提供的设备的冷却控制方法。
CN201811280816.9A 2018-10-30 2018-10-30 设备的冷却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Active CN1111240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80816.9A CN111124079B (zh) 2018-10-30 2018-10-30 设备的冷却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80816.9A CN111124079B (zh) 2018-10-30 2018-10-30 设备的冷却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24079A true CN111124079A (zh) 2020-05-08
CN111124079B CN111124079B (zh) 2021-05-07

Family

ID=70484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80816.9A Active CN111124079B (zh) 2018-10-30 2018-10-30 设备的冷却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24079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37897A (zh) * 2008-11-10 2010-06-16 黄逸林 空间环境温湿度控制方法及其使用的控制装置
US20120078424A1 (en) * 2010-09-29 2012-03-29 Online Energy Manager Llc Central cooling and circulation energy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
CN103270462A (zh) * 2010-12-22 2013-08-28 阿尔卡特朗讯公司 使用可选择的目标使用寿命的自适应冷却
CN108549951A (zh) * 2018-03-09 2018-09-18 璇飞(武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关键器件的船用电气设备寿命预测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37897A (zh) * 2008-11-10 2010-06-16 黄逸林 空间环境温湿度控制方法及其使用的控制装置
US20120078424A1 (en) * 2010-09-29 2012-03-29 Online Energy Manager Llc Central cooling and circulation energy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
CN103270462A (zh) * 2010-12-22 2013-08-28 阿尔卡特朗讯公司 使用可选择的目标使用寿命的自适应冷却
CN108549951A (zh) * 2018-03-09 2018-09-18 璇飞(武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关键器件的船用电气设备寿命预测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24079B (zh) 2021-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33122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9732972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and controlling method
JP6106177B2 (ja) 暖房、換気および空調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US9658662B2 (en)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data centers
JP2010002148A (ja) 空調設備とict機器の連係制御方法
US11929477B2 (en) Optimization of thermal management control of lithium-ion battery system
CN114879781B (zh) 一种温度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3790542B (zh) 多模块冷水机组及其调度控制方法
CN110631232B (zh) 冷却机组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JP2020067222A (ja) 制御プログラム、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装置
KR101375674B1 (ko) 무정전 전원 장치를 이용한 스마트 랙의 공기 조화 방법 및 그 공기 조화기
US10788233B2 (en) Dynamic HVAC machine room setpoint computation
CN111124079B (zh) 设备的冷却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N111102691A (zh) 模块组合空调系统
JP2002013778A (ja) 空調機の電力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コンピュータが読取可能な記録媒体
US10772241B2 (en) Closed-loop supplemental heater system in an air handler system of outside air cooled data center
JP2021177122A (ja) 空調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制御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空調システム
CN107300278B (zh) 用于最小化hvac系统中的压缩机使用的系统和方法
WO2017077649A1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CN110650613A (zh) 一种电控箱的散热调控方法、装置及空调机组
Kumar et al. Data center air handling unit fan speed optimization using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JP2020180782A (ja) 空調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制御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空調システム
WO2012043229A1 (ja) 冷設機器の制御装置
WO2020244319A1 (zh) 一种通信设备的环境测量、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6505136B (zh) 热管理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026

Address after: 518054 1901-1903, 19th floor, block B, Bojin Business Plaza, No. 1, Tairan 7th Road, chegongmiao, Tian'an community, Shato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ongyun dat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henzhen)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4 room 715, 7th floor, Taib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Southeast of the intersection of Gaoxin South 4th Road and Keji South 8th Road, Nanshan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onghanyun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27

Address after: 314201 No. 4, Shanwan, Zhapu Town, Pinghu City,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ou Yajuan

Address before: 518054 1901-1903, 19th floor, block B, Bojin Business Plaza, No. 1, Tairan 7th Road, chegongmiao, Tian'an community, Shato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ongyun dat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henzhe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123

Address after: 1901, 19th Floor, Block B, Bojin Business Plaza, No.1, Tairan 7th Road, Chegongmiao, Tian'an Community, Shato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angyi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s Co.,Ltd.

Address before: 314201 No. 4, Shanwan, Zhapu Town, Pinghu City,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ou Yajua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