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14061B - 耐撕裂聚乙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耐撕裂聚乙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14061B
CN111114061B CN201811285584.6A CN201811285584A CN111114061B CN 111114061 B CN111114061 B CN 111114061B CN 201811285584 A CN201811285584 A CN 201811285584A CN 111114061 B CN111114061 B CN 1111140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polyethylene
component
polyethylene film
crosslinking coag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8558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14061A (zh
Inventor
任月明
张师军
徐毅辉
徐萌
高达利
尹华
侴白舸
李长金
施红伟
吴长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filed Critical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Priority to CN20181128558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14061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140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140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140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140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1/00After-treatment of articles without altering their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71/04After-treatment of articles without altering their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by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for curing or vulcanising preformed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023/00Use of polyalkene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as moulding material
    • B29K2023/04Polymers of ethylene
    • B29K2023/06PE, i.e. polyethylene
    • B29K2023/0608PE, i.e. polyethylene characterised by its density
    • B29K2023/0625LLDPE, i.e. linear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07/00Flat articles, e.g. films or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09/00Layered produ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24All layers being polymeric
    • B32B2250/242All polymers belonging to those covered by group B32B27/32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582Tearability
    • B32B2307/5825Tear resistant

Landscapes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聚乙烯膜领域,具体地,涉及耐撕裂聚乙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该聚乙烯薄膜包括第一聚乙烯层和第二聚乙烯层,所述第一聚乙烯层由第一聚乙烯组合物和第一交联助剂经交联而得,所述第二聚乙烯层由第二聚乙烯组合物和第二交联助剂经交联而得。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薄膜不仅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和穿刺强度,而且还具有较高的撕裂强度,是一种高强度的耐撕裂聚乙烯薄膜。

Description

耐撕裂聚乙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乙烯膜领域,具体地,涉及耐撕裂聚乙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塑料薄膜的双向拉伸加工方法有平膜拉伸法和管泡拉伸法。二者相比而言,平膜拉伸法的拉伸倍率大、成型速度快、生产效率高,并且得到的薄膜的力学强度、光学性能和厚度均匀性更佳,但是薄膜成型工艺受条件波动影响显著,薄膜拉伸加工难度大,对于薄膜原料有更高的要求。虽然平膜拉伸工艺在聚丙烯(PP)、聚酰胺(P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薄膜材料的加工应用中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它在聚乙烯薄膜材料的加工应用中还不是十分广泛。
双向拉伸聚乙烯薄膜(Biaxially Oriented Polyethylene,BOPE)是具有特殊分子结构的聚乙烯树脂经平面双向拉伸工艺成型的薄膜材料。在BOPE薄膜的成型加工过程中,薄膜经拉伸处理后,PE大分子链和结晶结构发生高度取向,从而显著提高了薄膜的拉伸强度,降低了拉伸断裂伸长率,并使得薄膜的雾度更低、光泽度更高而且透明性更好。与现有技术的挤出吹塑工艺和挤出流延工艺制备的聚乙烯薄膜制品相比,BOPE薄膜具有力学强度高、抗穿刺和抗冲击性能好、光学性能优良、节能环保性的优势。因此,BOPE薄膜可以被广泛用于包装袋、重包装袋、真空热封膜、低温包装膜、复合膜、医药卫生用品、农用膜等方面,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薄膜材料。
虽然BOPE薄膜具有力学强度高,抗穿刺和抗冲击性能好、光学性能优良等优势,但是BOPE薄膜的撕裂强度较低,导致BOPE薄膜在包装过程中可能发生撕裂而无法使用,造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BOPE薄膜撕裂强度较低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高强度耐撕裂的聚乙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耐撕裂聚乙烯薄膜,该聚乙烯薄膜包括第一聚乙烯层和第二聚乙烯层,所述第一聚乙烯层由第一聚乙烯组合物和第一交联助剂经交联而得,所述第二聚乙烯层由第二聚乙烯组合物和第二交联助剂经交联而得;
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含有组分A、组分B和组分C,所述组分A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A为0.005-3.5g/10min,密度ρA为0.915-0.936g/cm3;所述组分B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B为3.6-9.9g/10min,密度ρB为0.915-0.936g/cm3;所述组分C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C为10-80g/10min,密度ρC为0.915-0.936g/cm3
所述第二聚乙烯组合物含有组分D,所述组分D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D为0.5-50g/10min,密度ρD为0.8-0.914g/cm3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一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3-8重量份;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二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二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3-10重量份。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耐撕裂聚乙烯薄膜,该聚乙烯薄膜为双向拉伸聚乙烯薄膜,其MD拉伸强度≥60MPa,TD拉伸强度≥80MPa,穿刺强度≥50N/8mm,横向撕裂力≥500mN。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种上述耐撕裂聚乙烯薄膜的制备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
(1)将含有第一聚乙烯组合物和第一交联助剂的第一混合料以及含有第二聚乙烯组合物和第二交联助剂的第二混合料送至具有多层共挤结构的挤出流延设备中挤出流延,得到流延铸片;
(2)将所述流延铸片进行拉伸处理而后进行辐照交联,以得到包括第一聚乙烯层和第二聚乙烯层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辐照交联的辐照剂量为5kGy以上。
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薄膜不仅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和穿刺强度,而且还具有较高的撕裂强度,是一种高强度的耐撕裂聚乙烯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文中所披露的范围的端点和任何值都不限于该精确的范围或值,这些范围或值应当理解为包含接近这些范围或值的值。对于数值范围来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之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和单独的点值之间,以及单独的点值之间可以彼此组合而得到一个或多个新的数值范围,这些数值范围应被视为在本文中具体公开。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耐撕裂聚乙烯薄膜,该聚乙烯薄膜包括第一聚乙烯层和第二聚乙烯层,所述第一聚乙烯层由第一聚乙烯组合物和第一交联助剂经交联而得,所述第二聚乙烯层由第二聚乙烯组合物和第二交联助剂经交联而得;
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含有组分A、组分B和组分C,所述组分A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A为0.005-3.5g/10min,密度ρA为0.915-0.936g/cm3;所述组分B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B为3.6-9.9g/10min,密度ρB为0.915-0.936g/cm3;所述组分C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C为10-80g/10min,密度ρC为0.915-0.936g/cm3
所述第二聚乙烯组合物含有组分D,所述组分D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D为0.5-50g/10min,密度ρD为0.8-0.914g/cm3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一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3-8重量份;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二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二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3-10重量份。
根据本发明,本发明的耐撕裂聚乙烯薄膜中,所述第一聚乙烯层和第二聚乙烯层可以理解为交联聚乙烯层,其中,所述第一聚乙烯层由第一聚乙烯组合物和第一交联助剂经交联而得,所述第二聚乙烯层由第二聚乙烯组合物和第二交联助剂经交联而得。
其中,为了获得性能更为优良的耐撕裂聚乙烯薄膜,优选地,所述组分A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A为0.005-2.5g/10min,密度ρA为0.915-0.936g/cm3;所述组分B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B为5-9.5g/10min,密度ρB为0.915-0.935g/cm3;所述组分C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C为20-60g/10min,密度ρC为0.92-0.93g/cm3
更优选地,所述组分A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A为0.01-2g/10min,密度ρA为0.915-0.935g/cm3;所述组分B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B为7-9.5g/10min,密度ρB为0.915-0.93g/cm3;所述组分C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C为30-50g/10min,密度ρC为0.92-0.93g/cm3
优选地,所述组分D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D为0.5-30g/10min,密度ρD为0.85-0.912g/cm3
更优选地,所述组分D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D为1-10g/10min,密度ρD为0.88-0.91g/cm3
在本发明中,所述熔融指数均按照GB/T3682-2000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其中,测试条件包括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
在本发明中,密度是按照GB/T 1033.2-2010中规定的方法并采用密度梯度柱法进行测定的。
根据本发明,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中,组分A、组分B和组分C的含量可以在较宽范围内变动,为了获得拉伸强度、穿刺强度和撕裂强度都更高的耐撕裂聚乙烯薄膜,优选地,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组分A,所述组分B的含量为5-20重量份,所述组分C的含量为50-120重量份。更优选地,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组分A,所述组分B的含量为8-20重量份,所述组分C的含量为80-100重量份。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中,所述组分A的质量份数WA和组分C的质量份数WC与组分A的熔融指数MIA的关系满足4.6×lgMIA+10.4≥WA/WC≥0.34×lgMIA+1。
根据本发明,特别优选地,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为0.1-10g/10min,更优选为0.5-5g/10min。在将具有上述特定熔融指数和密度的组分A、组分B和组分C配合使用的基础上,将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整体的熔融指数控制在上述优选的范围内,能够使得到的聚乙烯薄膜物同时具有非常优异的拉伸强度、穿刺强度和撕裂强度。
根据本发明,所述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均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中,线性结构是指分子链中仅含有短支链结构,而不含有长支链结构和交联结构,其由聚合单体和聚合工艺条件所决定,具体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在此不作赘述。具体地,所述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均可采用齐格勒-纳塔催化剂体系(例如茂金属催化剂)聚合得到。其中,所述齐格勒-纳塔催化剂体系的种类可以为本领域的常规选择(例如可以由茂金属化合物和有机铝化合物以及任选的给电子体组成),具体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在此不作赘述。
根据本发明,本发明对所述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含量可以在较宽范围内变动,优选地,组分A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0.2-10mol%,优选为1.5-10mol%;组分B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0.2-10mol%,优选为1.5-10mol%;组分C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2-10mol%,优选为3-6mol%;组分D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5-20mol%,优选为7-15mol%。
在本发明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是指由α烯烃聚合形成的结构单元的摩尔量占总单体结构单元的摩尔量的比例。此外,所述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中的α烯烃各自独立地为C3-C20烯烃中的至少一种。从原料易得性的角度出发,所述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中的α烯烃优选为丙烯、1-丁烯、2-丁烯、3-甲基-1-丁烯、4-甲基-1-丁烯、1-戊烯、3-甲基-1-戊烯、4-甲基-1-戊烯、3,3-二甲基-1-戊烯、3,4-二甲基-1-戊烯、4,4-二甲基-1-戊烯、1-己烯、4-甲基-1-己烯、5-甲基-1-己烯、1-庚烯、2-庚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六碳烯、1-十八碳烯和1-二十碳烯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为1-丁烯、1-己烯和1-辛烯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发明,为了使得耐撕裂聚乙烯薄膜达到本发明的高拉伸强度、穿刺强度和撕裂强度的要求,需要控制所述第一交联助剂和所述第二交联助剂的用量,即需要使得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一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3-8重量份;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二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二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3-10重量份。为了获得撕裂强度更高且兼具较高的拉伸强度和穿刺强度的聚乙烯薄膜,优选地,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一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5重量份,优选为0.5-3重量份。优选地,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二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二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6重量份,优选为0.5-4重量份。
根据本发明,本发明的交联助剂可以具有多种选择,可以是单官能团交联助剂和/或多官能团交联助剂,优选地,所述第一交联助剂和第二交联助剂各自独立地选自单官能团交联助剂、双官能团交联助剂、三官能团交联助剂和四官能团交联助剂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为三官能团交联助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单官能团交联助剂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辛酯、丙烯酸异辛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双官能团交联助剂为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二乙烯基苯和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三官能团交联助剂为三聚氰酸三烯丙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四官能团交联助剂为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乙氧化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和乙氧化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本发明的聚乙烯层为通过聚乙烯组合物交联得到,该交联可以是多种方式,只要能够使得本发明的交联助剂发生交联即可,优选为辐照交联,如下文中所介绍的。
根据本发明,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和第二聚乙烯组合物中还可以含有现有的各种在聚乙烯树脂和聚乙烯薄膜中通常使用的其他助剂,且所述其他助剂不会对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薄膜的拉伸成膜性、力学性能、光学性能以及热封合强度产生不利的影响。所述其他助剂包括但不限于:抗氧剂、润滑剂、爽滑剂、抗静电剂、防粘剂等中的至少一种。此外,所述其他助剂的用量均可以为本领域的常规选择,对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均能知悉,在此不作赘述。其中,所述抗氧剂例如可以为抗氧剂1010、抗氧剂1076、抗氧剂164、抗氧剂168、抗氧剂264等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抗氧剂的用量可以在较宽范围内变动,例如,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中的抗氧剂的含量可以为500-2000ppm(重量计),所述第二聚乙烯组合物中的抗氧剂的含量可以为500-2000ppm(重量计)。其中,所述防粘剂例如可以为二氧化硅、碳酸钙和玻璃微珠等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防粘剂的用量可以在较宽范围内变动,例如,对于加入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中的防粘剂的含量来说,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第一聚乙烯组合物,该防粘剂的用量为1-5重量份;对于加入到第二聚乙烯组合物中的防粘剂的含量来说,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第二聚乙烯组合物,该防粘剂的用量为1-5重量份。
根据本发明,所述聚乙烯薄膜是包括第一聚乙烯层和第二聚乙烯层的复合膜,这样的第一聚乙烯层和第二聚乙烯层可以以各种方式结合形成本发明的聚乙烯薄膜。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聚乙烯薄膜为两层结构,其中,上层为第一聚乙烯层,下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该上层的厚度为10-100μm,优选为20-50μm;下层的厚度为0.2-10μm,优选为0.5-2μm。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聚乙烯薄膜具有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的复合结构,其中,上表层和下表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芯层为第一聚乙烯层;该上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优选为0.5-2μm;下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优选为0.5-2μm;芯层的厚度为10-100μm,优选为20-50μm。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耐撕裂聚乙烯薄膜,该聚乙烯薄膜为双向拉伸聚乙烯薄膜,其MD拉伸强度≥60MPa,TD拉伸强度≥80MPa,穿刺强度≥50N/8mm,横向撕裂力≥500mN。
优选地,该聚乙烯薄膜的MD拉伸强度≥70MPa,优选为80-95MPa;TD拉伸强度为≥90Pa,优选为90-110MPa;穿刺强度≥52N/8mm,优选为54-70N/8mm;横向撕裂力≥700mN,优选为800-1600mN。
在本发明中,所述纵向拉伸强度和横向拉伸强度按照GB/T 1040.3-2006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所述拉伸断裂伸长率按照GB/T 1040.3-2006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所述穿刺强度按照GB/T 10004-2008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其中,薄膜试样的厚度为25±5μm。所述撕裂强度按照GB/T 16578.1-2008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了第一方面所述的耐撕裂聚乙烯薄膜的制备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
(1)将含有第一聚乙烯组合物和第一交联助剂的第一混合料以及含有第二聚乙烯组合物和第二交联助剂的第二混合料送至具有多层共挤结构的挤出流延设备中挤出流延,得到流延铸片;
(2)将所述流延铸片进行拉伸处理而后进行辐照交联,以得到包括第一聚乙烯层和第二聚乙烯层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辐照交联的辐照剂量为5kGy以上。
根据本发明,可以将第一聚乙烯组合物和第一交联助剂形成粒料来作为本发明的第一混合料。为此,在进行所述挤出流延前,将第一聚乙烯组合物和第一交联助剂进行熔融挤出(例如在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得到含有第一聚乙烯组合物和第一交联助剂的第一聚乙烯粒料(也即第一混合料)。该熔融挤出的温度例如可以为150-220℃。同样的,可以将第二聚乙烯组合物和第二交联助剂形成粒料来作为本发明的第一混合料。为此,在进行所述挤出流延前,将第二聚乙烯组合物和第二交联助剂进行熔融挤出(例如在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得到含有第二聚乙烯组合物和第二交联助剂的第二聚乙烯粒料(也即第二混合料)。该熔融挤出的温度例如可以为150-220℃。
为了得到性能更为优异的聚乙烯薄膜,优选情况下,该方法还包括在将第一混合料和第二混合料送入挤出流延设备之前,将第一混合料和第二混合料进行干燥。所述干燥的方法和条件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干燥方法和条件,例如,可以为真空干燥、鼓风干燥等,干燥温度可以为60-100℃。干燥设备通常为包括加热、干燥热空气吹扫或真空系统的干燥设备,例如,可以为连续干燥器、真空烘箱和热风烘箱等。
需要说明的是,挤出流延设备通常包括多个挤出机,多个挤出机中可以对不同的物料进行加热,且经过不同的挤出机加热后的物料可以通过同一个至少包括两层的多层复合模头挤出流延,从而得到包括多层的流延铸片;其中,每一个挤出机中的物料从所述多层复合模头的其中一层挤出。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理解的是,当需要得到聚乙烯芯层的一侧表面附着聚乙烯表层的聚乙烯薄膜时,可以采用两个不同的挤出机将所述第一混合料和第二混合料熔融,并将熔融产物同时通过同一个包括两层的模头挤出流延,挤出后得到的两层膜层叠在一起,再经拉伸后便得到本发明的聚乙烯薄膜;当需要得到聚乙烯芯层的两侧表面均附着有聚乙烯表层的聚乙烯薄膜时,可以采用三个不同的挤出机将原料熔融(其中,芯层挤出机中加入第一混合料,表层挤出机中均加入第二混合料),并将熔融产物挤出流延,再经拉伸后便可得到本发明的聚乙烯薄膜。
根据本发明,所述挤出流延所用的挤出机可以为单螺杆挤出机,也可以为双螺杆挤出机。此外,所述挤出流延的条件可以为现有的常规选择,对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均能知悉,在此不作赘述。
根据本发明,所述拉伸处理优选为平模双向拉伸处理。具体地,先将上述聚乙烯组合物加入到挤出流延设备中进行挤出流延,然后将得到的流延铸片在薄膜双向拉伸设备中进行拉伸成型。所述平模双向拉伸处理包括同步法拉伸(即同时进行薄膜纵向(MD)和横向(TD)拉伸)或分步法拉伸(即先进行薄膜纵向拉伸,再进行薄膜横向拉伸)。
优选情况下,所述同步法拉伸包括先将流延铸片进行预热(例如预热至75-165℃),而后同时进行MD和TD拉伸;所述同步法拉伸的条件包括:拉伸温度为75-160℃,MD拉伸倍率为4倍以上,TD拉伸倍率为5倍以上,MD拉伸速率为50%/s以上,TD拉伸速率为50%/s以上。此外,薄膜拉伸成型后可以不进行定形处理,也可以进行退火定形处理。当进行退火定形处理时,薄膜定形处理温度可以为80-165℃。最后,薄膜还可以进行表面电晕处理、裁边和收卷处理,最终得到本发明所述的聚乙烯薄膜。
优选情况下,所述分步法拉伸包括:先将流延铸片进行预热,而后先进行MD拉伸,再预热而后进行TD拉伸;所述分步法拉伸的条件包括:MD拉伸温度为65-155℃,TD拉伸温度为65-155℃,MD拉伸倍率为4倍以上,TD拉伸倍率为5倍以上,MD拉伸速率为50%/s以上,TD拉伸速率为50%/s以上。更优选地,所述分步法拉伸的条件包括:MD拉伸温度为125-145℃,TD拉伸温度为125-145℃,MD拉伸倍率为4-7倍,TD拉伸倍率为4-7,MD拉伸速率为80-600%,TD拉伸速率为80-600%。
此外,薄膜拉伸成型后可以不进行定形处理,也可以进行退火定形处理。当进行退火定形处理时,薄膜定形处理温度可以为80-165℃。
根据本发明,为了获得本发明所需强度的耐撕裂聚乙烯薄膜,需要控制所述辐照交联的辐照剂量为5kGy以上。为了获得性能更为优良的耐撕裂聚乙烯薄膜且控制低辐照剂量下,优选地,所述辐照交联的辐照剂量为5-80kGy,优选为5-70kGy,更优选为10-30kGy。
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薄膜具有高拉伸强度、高穿刺强度和高撕裂强度,并且其生产成本低、加工工艺简单、通用性好,拓宽了聚乙烯薄膜的应用领域。
以下将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在以下例子中:
薄膜双向拉伸设备购自德国Brückner公司,型号为Karo IV。
多层挤出流延机为瑞典Labtech公司的型号为LCR400的多层挤出流延机。
所述聚乙烯组合物和薄膜性能按照以下方法进行测试:
(1)熔融指数(MI):按照GB/T 3682-2000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其中,测试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
(2)密度:按照GB/T 1033.2-2010中规定的方法并采用密度梯度柱法进行测定。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薄膜。
(1)聚乙烯组合物的制备:
本实施例提供的聚第一乙烯组合物由组分A、组分B和组分C组成,第二聚乙烯组合物由组分D组成,这四种组分均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且均采用相同的催化剂体系(茂金属催化剂)和聚合工艺制备,区别在于制备不同组分时所加入的氢气量以及α烯烃共聚单体的种类和摩尔含量有所不同。具体步骤如下:
将乙烯、α烯烃、氢气和氮气(乙烯、α烯烃、氢气和氮气均为聚合级,经脱除水、氧后使用,下同)加入到流化床气相反应器中,然后加入茂金属催化剂体系(所述茂金属催化剂体系为由CN102453124A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负载型茂金属催化剂,下同),之后在温度为84-88℃、压力为1.8-2.0MPa的条件下聚合,分别得到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其中,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的熔融指数的控制通过调节氢气的加入量而实现,密度的控制通过调节α烯烃的种类和加入量而实现。制备组分A的过程中所用α烯烃为1-丁烯,制备组分B的过程中所用α烯烃为1-丁烯,制备组分C的过程中所用α烯烃为1-己烯,制备组分D的过程中所用α烯烃为1-己烯。
经检测,由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的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的性能如下:
组分A的熔融指数MIA=2.0g/10min,密度ρA=0.915g/cm3,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8.0mol%;
组分B的熔融指数MIB=4.0g/10min,密度ρB=0.915g/cm3,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8.0mol%;
组分C的熔融指数MIC=40g/10min,密度ρC=0.922g/cm3,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4.0mol%;
组分D的熔融指数MID=5.0g/10min,密度ρD=0.900g/cm3,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10.3mol%。
第一聚乙烯组合物:将上述制得的组分A、组分B和组分C按配比进行称重并混合,其中组分A的质量份数WA为60重量份,组分B的质量份数WB为10重量份,组分C的质量份数WC为48重量份,WA/WC=1.25(满足4.6×lgMIA+10.4≥WA/WC≥0.34×lgMIA+1);之后将混合物加入到高速搅拌器中混合均匀,再将混合好的物料加入到W&P公司制造的双螺杆挤出机的喂料器中,物料经由喂料器进入双螺杆中,加工过程中螺杆的温度保持在180-240℃之间,经螺杆熔融混合均匀、挤出、造粒并烘干,得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粒料,经检测其熔融指数MI=1.5g/10min;
第二聚乙烯组合物:将组分D加入到高速搅拌器中混合均匀,再将混合好的物料加入到W&P公司制造的双螺杆挤出机的喂料器中,物料经由喂料器进入双螺杆中,加工过程中螺杆的温度保持在180-240℃之间,经螺杆熔融混合均匀、挤出、造粒并烘干,得到第二聚乙烯组合物粒料。
(2)聚乙烯薄膜的制备
将第一聚乙烯组合物粒料和交联助剂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第一聚乙烯组合物粒料和交联助剂重量比为100:2.5)在低速搅拌器中进行混合,而后送至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样条经过切粒机后得到聚乙烯粒料,加工过程中螺杆的温度保持在160℃-210℃之间;并将所得粒料干燥得到第一聚乙烯粒料;
将第二聚乙烯组合物粒料和交联助剂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第二聚乙烯组合物粒料和交联助剂重量比为100:2.5)在低速搅拌器中进行混合,而后送至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样条经过切粒机后得到聚乙烯粒料,加工过程中螺杆的温度保持在160℃-210℃之间;并将所得粒料干燥得到第二聚乙烯粒料;
将干燥的第一聚乙烯粒料、第二聚乙烯粒料和所需的添加剂加入到多层挤出流延机中进行熔融挤出并流延铸片,其中,将第一聚乙烯粒料和抗氧剂(抗氧剂168,用量使得在第一聚乙烯粒料中的抗氧剂含量为1000ppm)加入到芯层挤出机,将第二聚乙烯粒料、防粘剂(二氧化硅,第二聚乙烯粒料和防粘剂的重量比为100:2)和抗氧剂(抗氧剂168,用量使得在第二聚乙烯粒料中的抗氧剂含量为1000ppm)加入到上表层挤出机和下表层挤出机。在流延铸片过程中,将流延急冷辊温度设定为25℃,制成聚乙烯厚铸片,其由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构成。
将上述聚乙烯厚铸片放入到薄膜双向拉伸设备的拉伸夹具中,采用先纵向拉伸(MD)后横向拉伸(TD)的双向分布拉伸工艺成型,各步工艺条件如下:MD预热温度140℃,MD拉伸温度140℃,MD拉伸倍率为6,MD拉伸速率为150%/s,TD预热温度为135℃,TD拉伸温度为135℃,TD拉伸倍率为6,TD拉伸速率为150%/s。将拉伸后的薄膜在140℃下进行退火定型,得到聚乙烯薄膜(上表层厚度为1μm,芯层厚度为23μm,下表层厚度为1μm)。
将上述聚乙烯薄膜在钴辐射源中进行辐照,辐照剂量为20kgy,得到辐照聚乙烯薄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薄膜。
(1)聚乙烯组合物的制备:
本实施例提供的聚第一乙烯组合物由组分A、组分B和组分C组成,第二聚乙烯组合物由组分D组成,这四种组分均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且均采用相同的催化剂体系(茂金属催化剂)和聚合工艺制备,区别在于制备不同组分时所加入的氢气量以及α烯烃共聚单体的种类和摩尔含量有所不同。具体步骤如下:
将乙烯、α烯烃、氢气和氮气(乙烯、α烯烃、氢气和氮气均为聚合级,经脱除水、氧后使用,下同)加入到流化床气相反应器中,然后加入茂金属催化剂体系(所述茂金属催化剂体系为由CN102453124A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负载型茂金属催化剂,下同),之后在温度为84-88℃、压力为1.8-2.0MPa的条件下聚合,分别得到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其中,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的熔融指数的控制通过调节氢气的加入量而实现,密度的控制通过调节α烯烃的种类和加入量而实现。制备组分A的过程中所用α烯烃为1-丁烯,制备组分B的过程中所用α烯烃为1-丁烯,制备组分C的过程中所用α烯烃为1-己烯,制备组分D的过程中所用α烯烃为1-己烯。
经检测,由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的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的性能如下:
组分A的熔融指数MIA=0.01g/10min,密度ρA=0.930g/cm3,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2.1mol%;
组分B的熔融指数MIB=9g/10min,密度ρB=0.930g/cm3,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2.8mol%;
组分C的熔融指数MIC=40g/10min,密度ρC=0.922g/cm3,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4.0mol%;
组分D的熔融指数MID=1.0g/10min,密度ρD=0.910g/cm3,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9.0mol%。
第一聚乙烯组合物:将上述制得的组分A、组分B和组分C按配比进行称重并混合,其中组分A的质量份数WA为55重量份,组分B的质量份数WB为5重量份,组分C的质量份数WC为55重量份,WA/WC=1(满足4.6×lgMIA+10.4≥WA/WC≥0.34×lgMIA+1);之后将混合物加入到高速搅拌器中混合均匀,再将混合好的物料加入到W&P公司制造的双螺杆挤出机的喂料器中,物料经由喂料器进入双螺杆中,加工过程中螺杆的温度保持在180-240℃之间,经螺杆熔融混合均匀、挤出、造粒并烘干,得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粒料,经检测其熔融指数MI=0.7g/10min;
第二聚乙烯组合物:将组分D加入到高速搅拌器中混合均匀,再将混合好的物料加入到W&P公司制造的双螺杆挤出机的喂料器中,物料经由喂料器进入双螺杆中,加工过程中螺杆的温度保持在180-240℃之间,经螺杆熔融混合均匀、挤出、造粒并烘干,得到第二聚乙烯组合物粒料。
(2)聚乙烯薄膜的制备
将第一聚乙烯组合物粒料和交联助剂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第一聚乙烯组合物粒料和交联助剂重量比为100:1.5)在低速搅拌器中进行混合,而后送至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样条经过切粒机后得到聚乙烯粒料,加工过程中螺杆的温度保持在160℃-210℃之间;并将所得粒料干燥得到第一聚乙烯粒料;
将第二聚乙烯组合物粒料和交联助剂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第二聚乙烯组合物粒料和交联助剂重量比为100:1.5)在低速搅拌器中进行混合,而后送至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样条经过切粒机后得到聚乙烯粒料,加工过程中螺杆的温度保持在160℃-210℃之间;并将所得粒料干燥得到第二聚乙烯粒料;
将干燥的第一聚乙烯粒料、第二聚乙烯粒料和所需的添加剂加入到多层挤出流延机中进行熔融挤出并流延铸片,其中,将第一聚乙烯粒料和抗氧剂(抗氧剂1010,用量使得在第一聚乙烯粒料中的抗氧剂含量为1500ppm)加入到芯层挤出机,将第二聚乙烯粒料、防粘剂(二氧化硅,第二聚乙烯粒料和防粘剂的重量比为100:2)和抗氧剂(抗氧剂1010,用量使得在第二聚乙烯粒料中的抗氧剂含量为1500ppm)加入到上表层挤出机。在流延铸片过程中,将流延急冷辊温度设定为25℃,制成聚乙烯厚铸片,其由上表层和芯层构成。
将上述聚乙烯厚铸片放入到薄膜双向拉伸设备的拉伸夹具中,采用先纵向拉伸(MD)后横向拉伸(TD)的双向分布拉伸工艺成型,各步工艺条件如下:MD预热温度130℃,MD拉伸温度132℃,MD拉伸倍率为5,MD拉伸速率为100%/s,TD预热温度为130℃,TD拉伸温度为132℃,TD拉伸倍率为5,TD拉伸速率为100%/s。将拉伸后的薄膜在135℃下进行退火定型,得到聚乙烯薄膜(上表层厚度为1μm,芯层厚度为24μm)。
将上述聚乙烯薄膜在钴辐射源中进行辐照,辐照剂量为10kgy,得到辐照聚乙烯薄膜。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薄膜。
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在步骤(2)聚乙烯薄膜的制备中,制备第一聚乙烯粒料时,第一聚乙烯组合物粒料和交联助剂重量比为100:0.5;第二聚乙烯组合物粒料和交联助剂重量比为100:3;最终得到辐照聚乙烯薄膜。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薄膜。
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在步骤(2)聚乙烯薄膜的制备中,制备第一聚乙烯粒料时,第一聚乙烯组合物粒料和交联助剂重量比为100:2;第二聚乙烯组合物粒料和交联助剂重量比为100:0.5;最终得到辐照聚乙烯薄膜。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薄膜。
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在步骤(1)聚乙烯组合物的制备中,控制所得的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的性能如下:
组分A的熔融指数MIA=0.005g/10min,密度ρA=0.930g/cm3,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2.1mol%;
组分B的熔融指数MIB=5g/10min,密度ρB=0.930g/cm3,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2.8mol%;
组分C的熔融指数MIC=70g/10min,密度ρC=0.922g/cm3,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4.0mol%;
组分D的熔融指数MID=45g/10min,密度ρD=0.910g/cm3,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9.0mol%。
最终得到辐照聚乙烯薄膜。
实施例6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薄膜。
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在步骤(1)聚乙烯组合物的制备中,控制所得的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的性能如下:
组分A的熔融指数MIA=3.5g/10min,密度ρA=0.930g/cm3,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2.1mol%;
组分B的熔融指数MIB=9.5g/10min,密度ρB=0.930g/cm3,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2.8mol%;
组分C的熔融指数MIC=15g/10min,密度ρC=0.922g/cm3,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4.0mol%;
组分D的熔融指数MID=0.5g/10min,密度ρD=0.910g/cm3,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9.0mol%。
最终得到辐照聚乙烯薄膜。
实施例7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薄膜。
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在步骤(1)聚乙烯组合物的制备中,组分A的质量份数WA为50重量份,组分B的质量份数WB为5重量份,组分C的质量份数WC为60重量份;最终得到辐照聚乙烯薄膜。
实施例8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薄膜。
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在步骤(1)聚乙烯组合物的制备中,组分A的质量份数WA为75重量份,组分B的质量份数WB为5重量份,组分C的质量份数WC为40重量份;最终得到辐照聚乙烯薄膜。
实施例9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薄膜。
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在步骤(2)聚乙烯薄膜的制备中,制备第一聚乙烯粒料时,第一聚乙烯组合物粒料和交联助剂重量比为100:0.3;第二聚乙烯组合物粒料和交联助剂重量比为100:0.3;最终得到辐照聚乙烯薄膜。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薄膜。
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在步骤(2)聚乙烯薄膜的制备中,制备第一聚乙烯粒料时,第一聚乙烯组合物粒料和交联助剂重量比为100:6;第二聚乙烯组合物粒料和交联助剂重量比为100:8;最终得到辐照聚乙烯薄膜。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薄膜。
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在步骤(2)聚乙烯薄膜的制备中,辐照剂量为5kGy,最终得到辐照聚乙烯薄膜。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薄膜。
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在步骤(2)聚乙烯薄膜的制备中,辐照剂量为80kGy,最终得到辐照聚乙烯薄膜。
实施例13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薄膜。
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采用等重量份的交联助剂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代替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最终得到辐照聚乙烯薄膜。
实施例14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薄膜。
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采用等重量份的交联助剂乙氧化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代替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最终得到辐照聚乙烯薄膜。
对比例1
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不采用第二聚乙烯组合物,即在上表层挤出机和下表层挤出机中加入的是第一聚乙烯粒料、防粘剂(二氧化硅,第一聚乙烯粒料和防粘剂的重量比为100:2)和抗氧剂(抗氧剂1010,用量使得在第一聚乙烯粒料中的抗氧剂含量为1500ppm);最终得到辐照聚乙烯薄膜。
对比例2
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不采用第一聚乙烯组合物,即在芯层挤出机中加入的是第二聚乙烯粒料和抗氧剂(抗氧剂1010,用量使得在第二聚乙烯粒料中的抗氧剂含量为1500ppm);最终得到辐照聚乙烯薄膜。
对比例3
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在步骤(2)聚乙烯薄膜的制备中,制备第一聚乙烯粒料时,第一聚乙烯组合物粒料和交联助剂重量比为100:0.1;第二聚乙烯组合物粒料和交联助剂重量比为100:0.1;最终得到辐照聚乙烯薄膜。
对比例4
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不同的是,在步骤(2)聚乙烯薄膜的制备中,制备第一聚乙烯粒料时,第一聚乙烯组合物粒料和交联助剂重量比为100:9;第二聚乙烯组合物粒料和交联助剂重量比为100:12;交联剂用量过多,聚乙烯在流延时发生交联,无法得到均匀的聚乙烯厚铸片。
对比例5
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不同的是,在步骤(2)聚乙烯薄膜的制备中,辐照剂量为2kGy,最终得到辐照聚乙烯薄膜。
测试例1
对上述所得的辐照聚乙烯薄膜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见表1所示,其中,按照GB/T1040.3-2006中规定的方法测定样品的拉伸强度,按照GB/T 10004-2008中规定的方法测定样品的穿刺强度,按照GB/T 16578.1-2008中规定的方法测试薄膜样品的撕裂强度。
表1
Figure BDA0001848959700000231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薄膜不仅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和穿刺强度,而且还具有较高的撕裂强度,是一种高强度的耐撕裂聚乙烯薄膜。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技术特征以任何其它的合适方式进行组合,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1)

1.一种耐撕裂聚乙烯薄膜,其特征在于,该聚乙烯薄膜包括第一聚乙烯层和第二聚乙烯层,所述第一聚乙烯层由第一聚乙烯组合物和第一交联助剂经交联而得,所述第二聚乙烯层由第二聚乙烯组合物和第二交联助剂经交联而得;
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含有组分A、组分B和组分C,所述组分A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A为0.005-3.5g/10min,密度ρA为0.915-0.936g/cm3;所述组分B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B为3.6-9.9g/10min,密度ρB为0.915-0.936g/cm3;所述组分C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C为10-80g/10min,密度ρC为0.915-0.936g/cm3
所述第二聚乙烯组合物含有组分D,所述组分D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D为0.5-50g/10min,密度ρD为0.8-0.914g/cm3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一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3-8重量份;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二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二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3-10重量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组分A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A为0.005-2.5g/10min,密度ρA为0.915-0.936g/cm3;所述组分B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B为5-9.5g/10min,密度ρB为0.915-0.935g/cm3;所述组分C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C为20-60g/10min,密度ρC为0.92-0.93g/cm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组分A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A为0.01-2g/10min,密度ρA为0.915-0.935g/cm3;所述组分B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B为7-9.5g/10min,密度ρB为0.915-0.93g/cm3;所述组分C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C为30-50g/10min,密度ρC为0.92-0.93g/cm3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组分D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D为0.5-30g/10min,密度ρD为0.85-0.912g/cm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组分D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D为1-10g/10min,密度ρD为0.88-0.91g/cm3
6.根据权利要求1-3和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组分A,所述组分B的含量为5-20重量份,所述组分C的含量为50-120重量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组分A,所述组分B的含量为8-20重量份,所述组分C的含量为80-100重量份。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组分A,所述组分B的含量为5-20重量份,所述组分C的含量为50-120重量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组分A,所述组分B的含量为8-20重量份,所述组分C的含量为80-100重量份。
10.根据权利要求1-3、5和7-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中,所述组分A的质量份数WA和组分C的质量份数WC与组分A的熔融指数MIA的关系满足4.6×lgMIA+10.4≥WA/WC≥0.34×lgMIA+1。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中,所述组分A的质量份数WA和组分C的质量份数WC与组分A的熔融指数MIA的关系满足4.6×lgMIA+10.4≥WA/WC≥0.34×lgMIA+1。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中,所述组分A的质量份数WA和组分C的质量份数WC与组分A的熔融指数MIA的关系满足4.6×lgMIA+10.4≥WA/WC≥0.34×lgMIA+1。
13.根据权利要求1-3、5、7-9和1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为0.1-10g/10min。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为0.1-10g/10min。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为0.1-10g/10min。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为0.1-10g/10min。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为0.5-5g/10min。
18.根据权利要求14-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为0.5-5g/10min。
19.根据权利要求1-3、5、7-9、11-12和14-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组分A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0.2-10mol%;组分B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0.2-10mol%;组分C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2-10mol%;组分D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5-20mol%。
2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组分A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0.2-10mol%;组分B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0.2-10mol%;组分C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2-10mol%;组分D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5-20mol%。
2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组分A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0.2-10mol%;组分B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0.2-10mol%;组分C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2-10mol%;组分D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5-20mol%。
2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组分A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0.2-10mol%;组分B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0.2-10mol%;组分C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2-10mol%;组分D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5-20mol%。
23.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组分A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0.2-10mol%;组分B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0.2-10mol%;组分C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2-10mol%;组分D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5-20mol%。
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组分A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0.2-10mol%;组分B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0.2-10mol%;组分C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2-10mol%;组分D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5-20mol%。
25.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组分A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1.5-10mol%。
26.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组分B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1.5-10mol%。
27.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组分C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3-6mol%。
28.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组分D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7-15mol%。
29.根据权利要求20-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组分A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1.5-10mol%。
30.根据权利要求20-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组分B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1.5-10mol%。
31.根据权利要求20-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组分C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3-6mol%。
32.根据权利要求20-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组分D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7-15mol%。
33.根据权利要求1-3、5、7-9、11-12、14-17和20-2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中的α烯烃各自独立地为C3-C20烯烃中的至少一种。
3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中的α烯烃各自独立地为C3-C20烯烃中的至少一种。
3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中的α烯烃各自独立地为C3-C20烯烃中的至少一种。
3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中的α烯烃各自独立地为C3-C20烯烃中的至少一种。
3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中的α烯烃各自独立地为C3-C20烯烃中的至少一种。
38.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中的α烯烃各自独立地为C3-C20烯烃中的至少一种。
39.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中的α烯烃各自独立地为C3-C20烯烃中的至少一种。
4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中的α烯烃各自独立地为C3-C20烯烃中的至少一种。
4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中的α烯烃各自独立地为C3-C20烯烃中的至少一种。
4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中的α烯烃各自独立地为C3-C20烯烃中的至少一种。
4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中的α烯烃各自独立地为C3-C20烯烃中的至少一种。
4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中的α烯烃各自独立地为丙烯、1-丁烯、2-丁烯、3-甲基-1-丁烯、4-甲基-1-丁烯、1-戊烯、3-甲基-1-戊烯、4-甲基-1-戊烯、3,3-二甲基-1-戊烯、3,4-二甲基-1-戊烯、4,4-二甲基-1-戊烯、1-己烯、4-甲基-1-己烯、5-甲基-1-己烯、1-庚烯、2-庚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六碳烯、1-十八碳烯和1-二十碳烯中的至少一种。
45.根据权利要求34-4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中的α烯烃各自独立地为丙烯、1-丁烯、2-丁烯、3-甲基-1-丁烯、4-甲基-1-丁烯、1-戊烯、3-甲基-1-戊烯、4-甲基-1-戊烯、3,3-二甲基-1-戊烯、3,4-二甲基-1-戊烯、4,4-二甲基-1-戊烯、1-己烯、4-甲基-1-己烯、5-甲基-1-己烯、1-庚烯、2-庚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六碳烯、1-十八碳烯和1-二十碳烯中的至少一种。
46.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中的α烯烃各自独立地为1-丁烯、1-己烯和1-辛烯中的至少一种。
47.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中的α烯烃各自独立地为1-丁烯、1-己烯和1-辛烯中的至少一种。
48.根据权利要求1-3、5、7-9、11-12、14-17、20-28、34-44和46-4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一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5重量份;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二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二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6重量份。
4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一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5重量份;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二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二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6重量份。
5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一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5重量份;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二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二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6重量份。
5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一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5重量份;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二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二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6重量份。
52.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一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5重量份;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二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二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6重量份。
53.根据权利要求18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一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5重量份;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二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二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6重量份。
5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一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5重量份;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二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二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6重量份。
55.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一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5重量份;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二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二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6重量份。
56.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一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5重量份;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二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二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6重量份。
57.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一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5重量份;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二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二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6重量份。
58.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一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5重量份;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二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二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6重量份。
59.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一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5重量份;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二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二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6重量份。
60.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一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5重量份;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二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二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6重量份。
61.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一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3重量份。
62.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二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二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4重量份。
63.根据权利要求49-6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一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一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3重量份。
64.根据权利要求49-6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二聚乙烯组合物,所述第二交联助剂的用量为0.5-4重量份。
65.根据权利要求1-3、5、7-9、11-12、14-17、20-28、34-44、46-47和49-6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交联助剂和第二交联助剂各自独立地选自单官能团交联助剂、双官能团交联助剂、三官能团交联助剂和四官能团交联助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6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交联助剂和第二交联助剂各自独立地选自单官能团交联助剂、双官能团交联助剂、三官能团交联助剂和四官能团交联助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6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交联助剂和第二交联助剂各自独立地选自单官能团交联助剂、双官能团交联助剂、三官能团交联助剂和四官能团交联助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6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交联助剂和第二交联助剂各自独立地选自单官能团交联助剂、双官能团交联助剂、三官能团交联助剂和四官能团交联助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6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交联助剂和第二交联助剂各自独立地选自单官能团交联助剂、双官能团交联助剂、三官能团交联助剂和四官能团交联助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7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交联助剂和第二交联助剂各自独立地选自单官能团交联助剂、双官能团交联助剂、三官能团交联助剂和四官能团交联助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7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交联助剂和第二交联助剂各自独立地选自单官能团交联助剂、双官能团交联助剂、三官能团交联助剂和四官能团交联助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72.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交联助剂和第二交联助剂各自独立地选自单官能团交联助剂、双官能团交联助剂、三官能团交联助剂和四官能团交联助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73.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交联助剂和第二交联助剂各自独立地选自单官能团交联助剂、双官能团交联助剂、三官能团交联助剂和四官能团交联助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74.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交联助剂和第二交联助剂各自独立地选自单官能团交联助剂、双官能团交联助剂、三官能团交联助剂和四官能团交联助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75.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交联助剂和第二交联助剂各自独立地选自单官能团交联助剂、双官能团交联助剂、三官能团交联助剂和四官能团交联助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76.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交联助剂和第二交联助剂各自独立地选自单官能团交联助剂、双官能团交联助剂、三官能团交联助剂和四官能团交联助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77.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交联助剂和第二交联助剂各自独立地选自单官能团交联助剂、双官能团交联助剂、三官能团交联助剂和四官能团交联助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78.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交联助剂和第二交联助剂各自独立地选自单官能团交联助剂、双官能团交联助剂、三官能团交联助剂和四官能团交联助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79.根据权利要求63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交联助剂和第二交联助剂各自独立地选自单官能团交联助剂、双官能团交联助剂、三官能团交联助剂和四官能团交联助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80.根据权利要求64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交联助剂和第二交联助剂各自独立地选自单官能团交联助剂、双官能团交联助剂、三官能团交联助剂和四官能团交联助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81.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交联助剂和第二交联助剂各自独立地为三官能团交联助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82.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单官能团交联助剂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辛酯、丙烯酸异辛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83.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双官能团交联助剂为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二乙烯基苯和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84.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三官能团交联助剂为三聚氰酸三烯丙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85.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四官能团交联助剂为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乙氧化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和乙氧化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86.根据权利要求66-8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第一交联助剂和第二交联助剂各自独立地为三官能团交联助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87.根据权利要求66-8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单官能团交联助剂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辛酯、丙烯酸异辛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88.根据权利要求66-8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双官能团交联助剂为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二乙烯基苯和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89.根据权利要求66-8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三官能团交联助剂为三聚氰酸三烯丙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90.根据权利要求66-8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四官能团交联助剂为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乙氧化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和乙氧化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91.根据权利要求1-3、5、7-9、11-12、14-17、20-28、34-44、46-47、49-62和66-8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聚乙烯薄膜为两层结构,其中,上层为第一聚乙烯层,下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该上层的厚度为10-100μm,下层的厚度为0.2-10μm;
或者,所述聚乙烯薄膜具有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的复合结构,其中,上表层和下表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芯层为第一聚乙烯层;该上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下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芯层的厚度为10-100μm。
9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聚乙烯薄膜为两层结构,其中,上层为第一聚乙烯层,下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该上层的厚度为10-100μm,下层的厚度为0.2-10μm;
或者,所述聚乙烯薄膜具有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的复合结构,其中,上表层和下表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芯层为第一聚乙烯层;该上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下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芯层的厚度为10-100μm。
9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聚乙烯薄膜为两层结构,其中,上层为第一聚乙烯层,下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该上层的厚度为10-100μm,下层的厚度为0.2-10μm;
或者,所述聚乙烯薄膜具有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的复合结构,其中,上表层和下表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芯层为第一聚乙烯层;该上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下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芯层的厚度为10-100μm。
9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聚乙烯薄膜为两层结构,其中,上层为第一聚乙烯层,下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该上层的厚度为10-100μm,下层的厚度为0.2-10μm;
或者,所述聚乙烯薄膜具有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的复合结构,其中,上表层和下表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芯层为第一聚乙烯层;该上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下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芯层的厚度为10-100μm。
9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聚乙烯薄膜为两层结构,其中,上层为第一聚乙烯层,下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该上层的厚度为10-100μm,下层的厚度为0.2-10μm;
或者,所述聚乙烯薄膜具有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的复合结构,其中,上表层和下表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芯层为第一聚乙烯层;该上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下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芯层的厚度为10-100μm。
96.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聚乙烯薄膜为两层结构,其中,上层为第一聚乙烯层,下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该上层的厚度为10-100μm,下层的厚度为0.2-10μm;
或者,所述聚乙烯薄膜具有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的复合结构,其中,上表层和下表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芯层为第一聚乙烯层;该上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下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芯层的厚度为10-100μm。
97.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聚乙烯薄膜为两层结构,其中,上层为第一聚乙烯层,下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该上层的厚度为10-100μm,下层的厚度为0.2-10μm;
或者,所述聚乙烯薄膜具有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的复合结构,其中,上表层和下表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芯层为第一聚乙烯层;该上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下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芯层的厚度为10-100μm。
98.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聚乙烯薄膜为两层结构,其中,上层为第一聚乙烯层,下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该上层的厚度为10-100μm,下层的厚度为0.2-10μm;
或者,所述聚乙烯薄膜具有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的复合结构,其中,上表层和下表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芯层为第一聚乙烯层;该上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下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芯层的厚度为10-100μm。
99.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聚乙烯薄膜为两层结构,其中,上层为第一聚乙烯层,下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该上层的厚度为10-100μm,下层的厚度为0.2-10μm;
或者,所述聚乙烯薄膜具有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的复合结构,其中,上表层和下表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芯层为第一聚乙烯层;该上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下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芯层的厚度为10-100μm。
100.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聚乙烯薄膜为两层结构,其中,上层为第一聚乙烯层,下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该上层的厚度为10-100μm,下层的厚度为0.2-10μm;
或者,所述聚乙烯薄膜具有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的复合结构,其中,上表层和下表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芯层为第一聚乙烯层;该上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下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芯层的厚度为10-100μm。
101.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聚乙烯薄膜为两层结构,其中,上层为第一聚乙烯层,下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该上层的厚度为10-100μm,下层的厚度为0.2-10μm;
或者,所述聚乙烯薄膜具有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的复合结构,其中,上表层和下表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芯层为第一聚乙烯层;该上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下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芯层的厚度为10-100μm。
102.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聚乙烯薄膜为两层结构,其中,上层为第一聚乙烯层,下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该上层的厚度为10-100μm,下层的厚度为0.2-10μm;
或者,所述聚乙烯薄膜具有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的复合结构,其中,上表层和下表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芯层为第一聚乙烯层;该上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下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芯层的厚度为10-100μm。
103.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聚乙烯薄膜为两层结构,其中,上层为第一聚乙烯层,下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该上层的厚度为10-100μm,下层的厚度为0.2-10μm;
或者,所述聚乙烯薄膜具有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的复合结构,其中,上表层和下表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芯层为第一聚乙烯层;该上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下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芯层的厚度为10-100μm。
104.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聚乙烯薄膜为两层结构,其中,上层为第一聚乙烯层,下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该上层的厚度为10-100μm,下层的厚度为0.2-10μm;
或者,所述聚乙烯薄膜具有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的复合结构,其中,上表层和下表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芯层为第一聚乙烯层;该上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下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芯层的厚度为10-100μm。
105.根据权利要求63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聚乙烯薄膜为两层结构,其中,上层为第一聚乙烯层,下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该上层的厚度为10-100μm,下层的厚度为0.2-10μm;
或者,所述聚乙烯薄膜具有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的复合结构,其中,上表层和下表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芯层为第一聚乙烯层;该上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下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芯层的厚度为10-100μm。
106.根据权利要求64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聚乙烯薄膜为两层结构,其中,上层为第一聚乙烯层,下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该上层的厚度为10-100μm,下层的厚度为0.2-10μm;
或者,所述聚乙烯薄膜具有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的复合结构,其中,上表层和下表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芯层为第一聚乙烯层;该上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下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芯层的厚度为10-100μm。
107.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聚乙烯薄膜为两层结构,其中,上层为第一聚乙烯层,下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该上层的厚度为10-100μm,下层的厚度为0.2-10μm;
或者,所述聚乙烯薄膜具有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的复合结构,其中,上表层和下表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芯层为第一聚乙烯层;该上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下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芯层的厚度为10-100μm。
108.根据权利要求86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聚乙烯薄膜为两层结构,其中,上层为第一聚乙烯层,下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该上层的厚度为10-100μm,下层的厚度为0.2-10μm;
或者,所述聚乙烯薄膜具有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的复合结构,其中,上表层和下表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芯层为第一聚乙烯层;该上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下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芯层的厚度为10-100μm。
109.根据权利要求87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聚乙烯薄膜为两层结构,其中,上层为第一聚乙烯层,下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该上层的厚度为10-100μm,下层的厚度为0.2-10μm;
或者,所述聚乙烯薄膜具有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的复合结构,其中,上表层和下表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芯层为第一聚乙烯层;该上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下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芯层的厚度为10-100μm。
110.根据权利要求88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聚乙烯薄膜为两层结构,其中,上层为第一聚乙烯层,下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该上层的厚度为10-100μm,下层的厚度为0.2-10μm;
或者,所述聚乙烯薄膜具有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的复合结构,其中,上表层和下表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芯层为第一聚乙烯层;该上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下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芯层的厚度为10-100μm。
111.根据权利要求89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聚乙烯薄膜为两层结构,其中,上层为第一聚乙烯层,下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该上层的厚度为10-100μm,下层的厚度为0.2-10μm;
或者,所述聚乙烯薄膜具有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的复合结构,其中,上表层和下表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芯层为第一聚乙烯层;该上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下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芯层的厚度为10-100μm。
112.根据权利要求90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聚乙烯薄膜为两层结构,其中,上层为第一聚乙烯层,下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该上层的厚度为10-100μm,下层的厚度为0.2-10μm;
或者,所述聚乙烯薄膜具有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的复合结构,其中,上表层和下表层为第二聚乙烯层,芯层为第一聚乙烯层;该上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下表层的厚度为0.2-10μm,芯层的厚度为10-100μm。
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该聚乙烯薄膜为双向拉伸聚乙烯薄膜,其MD拉伸强度≥60MPa,TD拉伸强度≥80MPa,穿刺强度≥50N/8mm,横向撕裂力≥500mN。
114.根据权利要求113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该聚乙烯薄膜的MD拉伸强度≥70MPa;TD拉伸强度为≥90Pa;穿刺强度≥52N/8mm;横向撕裂力≥700mN。
115.根据权利要求114所述的聚乙烯薄膜,其中,该聚乙烯薄膜的MD拉伸强度为80-95MPa;TD拉伸强度为90-110MPa;穿刺强度为54-70N/8mm;横向撕裂力800-1600mN。
116.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1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耐撕裂聚乙烯薄膜的制备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
(1)将含有第一聚乙烯组合物和第一交联助剂的第一混合料以及含有第二聚乙烯组合物和第二交联助剂的第二混合料送至具有多层共挤结构的挤出流延设备中挤出流延,得到流延铸片;
(2)将所述流延铸片进行拉伸处理而后进行辐照交联,以得到包括第一聚乙烯层和第二聚乙烯层的聚乙烯薄膜;其中,所述辐照交联的辐照剂量为5kGy以上。
117.根据权利要求1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拉伸处理为平模双向拉伸处理,所述平模双向拉伸处理包括同步法拉伸或分步法拉伸;
所述同步法拉伸包括先将流延铸片进行预热,而后同时进行MD和TD拉伸;所述同步法拉伸的条件包括:拉伸温度为75-160℃,MD拉伸倍率为4倍以上,TD拉伸倍率为5倍以上,MD拉伸速率为50%/s以上,TD拉伸速率为50%/s以上;
所述分步法拉伸包括:先将流延铸片进行预热,而后先进行MD拉伸,再预热而后进行TD拉伸;所述分步法拉伸的条件包括:MD拉伸温度为65-155℃,TD拉伸温度为65-155℃,MD拉伸倍率为4倍以上,TD拉伸倍率为5倍以上,MD拉伸速率为50%/s以上,TD拉伸速率为50%/s以上。
118.根据权利要求116或117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还包括在拉伸处理后对所得的膜进行退火定形处理,该退火定形处理的温度为80-165℃。
119.根据权利要求11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辐照交联的辐照剂量为5-80kGy。
120.根据权利要求1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辐照交联的辐照剂量为5-70kGy。
121.根据权利要求12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辐照交联的辐照剂量为10-30kGy。
CN201811285584.6A 2018-10-31 2018-10-31 耐撕裂聚乙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11140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85584.6A CN111114061B (zh) 2018-10-31 2018-10-31 耐撕裂聚乙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85584.6A CN111114061B (zh) 2018-10-31 2018-10-31 耐撕裂聚乙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14061A CN111114061A (zh) 2020-05-08
CN111114061B true CN111114061B (zh) 2021-05-11

Family

ID=704853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85584.6A Active CN111114061B (zh) 2018-10-31 2018-10-31 耐撕裂聚乙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140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26058A (zh) * 2023-04-24 2023-07-14 天津市中泰创展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聚乙烯流延膜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60015A (zh) * 2011-12-15 2013-06-1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棚膜用聚乙烯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24339A (zh) * 2014-10-27 2016-04-2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聚乙烯薄膜
CN106633327A (zh) * 2015-11-04 2017-05-1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
CN107312229A (zh) * 2016-04-26 2017-11-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聚乙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23053A (zh) * 2017-06-30 2017-11-07 黄山永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耐撕裂聚乙烯膜、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8633280A (zh) * 2015-12-15 2018-10-09 陶氏环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由乙烯/α-烯烃互聚物制造的交联泡沫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60015A (zh) * 2011-12-15 2013-06-1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棚膜用聚乙烯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24339A (zh) * 2014-10-27 2016-04-2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聚乙烯薄膜
CN106633327A (zh) * 2015-11-04 2017-05-1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
CN108633280A (zh) * 2015-12-15 2018-10-09 陶氏环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由乙烯/α-烯烃互聚物制造的交联泡沫
CN107312229A (zh) * 2016-04-26 2017-11-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聚乙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23053A (zh) * 2017-06-30 2017-11-07 黄山永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耐撕裂聚乙烯膜、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14061A (zh) 2020-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724011T3 (es) Estructura de película laminada basada solo en polietileno
CN101616791B (zh) 膜,由其制得的制品,和制备其的方法
CN102438805B (zh) 包含多个微层的多层热收缩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TWI643747B (zh) 延伸聚丙烯積層膜
DK169579B1 (da) Orienteret flerlagskrympefolie
JP6615572B2 (ja) ポリエチレン組成物、およびこれらから形成されるフィルム
ES2770054T3 (es) Composiciones poliméricas y artículos recubiertos por extrusión
JP5883360B2 (ja) 積層フィルム組成物、それらから作製される包装品、および使用方法
EP1803772B1 (en) Polypropylene film with improved balance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CN107312229B (zh) 一种聚乙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EP2639062B1 (en) Polyolefin composite film
KR910000870A (ko) 이축 연신 필름
JP6554765B2 (ja) ポリプロピレン積層延伸フィルム
JPH09183198A (ja) 改良されたシール耐熱性を有する熱収縮性共押出成形多層ポリオレフィンフィルム
EP3072686B1 (en) Multi-layer polymeric films
EP0528980A1 (en) Multilayer heat shrinkable polymeric film containing recycle polymer
CN111114061B (zh) 耐撕裂聚乙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1100363B (zh) 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
CN112469567B (zh) 具有改善的抗穿刺性能的多层热塑性薄膜
JP2001512404A (ja) 支持体へのポリエチレンのシール
KR20050023418A (ko) 수축필름
CN106554450B (zh)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以及阻燃薄膜
JPH07314623A (ja)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シュリンク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 製造方法
BR112020026913A2 (pt) Filme de multicamadas coextrudado
JPH0248417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