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98658A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98658A
CN111098658A CN201911000509.5A CN201911000509A CN111098658A CN 111098658 A CN111098658 A CN 111098658A CN 201911000509 A CN201911000509 A CN 201911000509A CN 111098658 A CN111098658 A CN 1110986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low path
seat
conditioning unit
out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0050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98658B (zh
Inventor
今泉雄一郎
关和彦
松元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0986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986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986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986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4Devices purely for ventilating or where the heating or cooling is irrelevant
    • B60H1/248Air-extractors, air-evacuation from the vehicle interi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81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 B60H1/00821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ventilating, air admitting or air distributing devices
    • B60H1/00835Damper doors, e.g. position control
    • B60H1/00849Damper doors, e.g. position control for selectively commanding the induction of outside or inside ai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71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 B60H1/00285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for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60N2/5628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coming from the vehicle ventilation system, e.g. air-conditioning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60N2/565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blown towards the seat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2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osition of the HVAC devices with respect 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60H2001/00221Devices in the floor or side wall area of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谋求简化车辆用空调装置。车辆用空调装置(空调装置(10))具备:多个座椅空调单元(30),其相对于设在车室(103)内的多个座椅(104),对每个所对应的座椅选择性地进行制冷或制热;和多个排气管道(62FR、62FL、62RR、62RL),其用于将在多个上述座椅空调单元中使用后的空气的一部分(外部空气)排出到车室(103)外。多个排气管道的至少一部分被集合化。

Description

车辆用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搭载于车辆的车辆用空调装置,提供一种将被实施了冷却或加热等空调处理的空气向落座于座椅的乘员周围供给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由于这样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能够局部集中地对乘员的周围进行制冷或制热,所以即使在刚开始制冷或制热等运行后,也能够对乘员提供舒适的空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595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1450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座椅内的热交换器通过对设想为珀耳帖元件的热源/冷源进行切换而成为简单的向车外排热的构造。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如下课题:在将珀耳帖元件利用于供给空气的冷却或加热处理的情况下,在效率方面差而容易发生能力/电力不足。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座椅空调装置在座椅内设置有基于蒸汽压缩的热交换机。该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座椅空调装置具有无法将制冷时的暖风及制热时的冷风排出到车外的课题。另外,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座椅空调装置具有如下课题:每个热交换器均需要送风风扇,空调装置尺寸扩大、构造复杂且成本容易变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率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能够使座椅内部构造简化且实现蒸汽压缩式热交换器向车外的排热。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构成为具备:多个座椅空调单元,其相对于设在车室内的多个座椅,对每个所对应的座椅选择性地进行制冷或制热;和多个排气管道,其用于将在上述多个座椅空调单元中使用后的空气的一部分排出到车室外,上述多个排气管道的至少一部分被集合化。
其他方案将在后叙述。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减少送风用风扇来谋求简化空调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从侧面侧观察到的示意结构图。
图1B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座椅空调单元的从侧面侧观察到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从上面侧观察到的示意结构图。
图3是制冷运行时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4是制热运行时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5A是从上面侧观察到的前空调单元的示意结构图。
图5B是从上面侧观察到的座椅空调单元的示意结构图。
图5C是从上面侧观察到的后送风单元的示意结构图。
图6是制冷运行时的前空调单元的动作说明图。
图7A是制热运行中的室内前部升温时的前空调单元的动作说明图。
图7B是制热运行中的外部空气温度高(0℃左右)时的前空调单元的动作说明图。
图7C是制热运行中的外部空气温度低时(各座椅空调单元能力不足时)的前空调单元的动作说明图。
图8是制冷运行时的座椅空调单元的动作说明图。
图9是制热运行时的座椅空调单元的动作说明图。
图10是比较例的空调装置的座椅空调单元的从侧面侧观察到的示意结构图。
图11是制冷运行时的比较例的座椅空调单元的动作说明图。
图12是制热运行时的比较例的座椅空调单元的动作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空调装置(车辆用空调装置)
20 前空调单元
21 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
21a1 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
21a2 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
21b 外部空气用流路
24a、24b、24c 切换门
25 过滤器
26(26a、26b) 风扇
27 加热器
27a 加热芯
27b 热管
30(30FR、30FL、30RR、30RL) 座椅空调单元
31 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
31a1 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流路)
31a2 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流路)
31b1 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流路)
31b2 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流路)
32a、32b 供气口
34a、34b、34c、34d 切换门(流路切换机构)
36 风扇
37 热交换器
37a 冷凝器
37b 蒸发器
40(40R、40L) 后送风单元
41b 外部空气用流路
46 风扇
50a 导入口
50b 通风孔
60 管道
61(61FR、61FL、61RR、61RL) 供气管道
62(62FR、62FL、62RR、62RL) 排气管道
63(63R、63L) 通风管道
100 车辆
102 前部
103 车室
104 座椅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称为“本实施方式”)。此外,各图只是概要地示为能够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的程度。因此,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图示例。另外,在各图中,对共同的结构要素和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它们的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提供谋求减少送风用风扇的空调装置10。另外,本实施方式提供考虑了解决后述比较例的空调装置的座椅空调单元(参照图10至图12)所具有的课题的空调装置10。
<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
以下,参照图1A至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的整体结构。空调装置10为设于车辆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图1A是空调装置10的从侧面侧观察到的示意结构图。图1B是空调装置10的座椅空调单元30的从侧面侧观察到的示意结构图。图2是从空调装置10的上面侧观察到的示意结构图。图3是制冷运行时的空调装置10的动作说明图。图4是制热运行时的空调装置10的动作说明图。
如图1A所示,空调装置10具有一个至多个前空调单元20、多个座椅空调单元30和一个至多个后送风单元40。在此,假设前空调单元20的数量为一个、座椅空调单元30的数量为四个、后送风单元40的数量为两个的情况来进行说明(参照图2)。
前空调单元20是将外部空气(室外空气)向座椅空调单元30供给的单元。前空调单元20设在车辆100的前部102。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空调单元20具有对外部空气(室外空气)和/或内部空气(室内空气)进行加热的功能。此外,前空调单元20也可以构成为具有对外部空气和/或内部空气进行冷却的功能。
座椅空调单元30是对每个所对应的座椅104选择性地进行制冷或制热的单元。座椅空调单元30设于配置在车室103内的各座椅104(参照图2)。在座椅空调单元30的内部封入有用于在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
此外,座椅空调单元30在为包含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膨胀阀而构成且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情况下,在制冷运行时,虽然会在蒸发器中产生制冷用的冷风,但同时会在冷凝器中产生热量。因此,将在该冷凝器中产生的热量作为废热释放到车外来提高制冷效率。另外,座椅空调单元30在制热运行时,虽然会在冷凝器中产生制热用的暖风,但同时会在蒸发器中产生冷能。因此,将在该蒸发器中产生的冷能作为废热释放到车外来提高制热效率。
这方面在不使用制冷剂的基于珀耳帖元件实现的制冷制热运行中也是同样的,在制冷运行时,使同时产生的热量排出到车外,在制热运行时,使同时产生的冷能排出到车外。
后送风单元40是将热量与在前空调单元20及座椅空调单元30中使用后的空气的一部分(外部空气)一起从通风孔50b(参照图2)排出到室外的单元。后送风单元40设于车辆100的后部。
如图1B所示,空调装置10的座椅空调单元30为在制冷或制热等运行时将被实施了冷却或加热等空调处理的空气向落座于座椅104的乘员周围供给的构造。这样的空调装置10由于能够将被实施了空调处理的空气向乘员周围供给,所以能够在刚开始制冷或制热等运行后对乘员提供舒适的空间。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调装置10具备一个前空调单元20、四个座椅空调单元30、两个后送风单元40和用于在各单元之间供空气流动的管道60。
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车辆100在前部102具备一个前空调单元20。另外,车辆100在前列右侧、前列左侧、后列右侧、后列左侧各具备一个、合计四个座椅104。并且,在各座椅104各设有一个座椅空调单元30。另外,车辆100在后部右侧和后部左侧各具备一个、合计两个后送风单元40。
管道60具备:将前空调单元20和座椅空调单元30连接的供气管道61;将座椅空调单元30和后送风单元40连接的排气管道62;以及将后送风单元40和通风孔50b连接的通风管道63。
供气管道61是用于向座椅空调单元30供给排热用的外部空气的管道。供气管道61能够配置在例如车身底板之下、中间通道的内部、中控台的内部等。
排气管道62和通风管道63是用于将在座椅空调单元30中使用后的空气的一部分(外部空气)排出到室外(车室103外)的管道。通风管道63与排气管道62相比配置在下游侧。排气管道62和通风管道63将在制冷运行时在座椅空调单元30中产生的热能和在制热运行时在座椅空调单元30中产生的冷能与外部空气一起排出到室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座椅空调单元30具备使内部空气循环的第1路线(参照箭头A11)和供外部空气流动的第2路线(参照箭头A21、A22、A23、A24),成为第1路线和第2路线分离独立的构造。
各座椅空调单元30为相同的结构。以下,在对各座椅空调单元30进行区分的情况下,从前列右侧、前列左侧、后列右侧、后列左侧起,依次在各座椅空调单元30的附图标记的末尾标注英文符号“FR”、“FL”、“RR”、“RL”来进行说明。也就是说,将它们分别称为“座椅空调单元30FR”、“座椅空调单元30FL”、“座椅空调单元30RR”、“座椅空调单元30RL”来进行说明。
另外,在对与各座椅空调单元30连接的供气管道61进行区分的情况下,从前列右侧、前列左侧、后列右侧、后列左侧起,依次在各供气管道61的附图标记的末尾标注英文符号“FR”、“FL”、“RR”、“RL”来进行说明。也就是说,将它们分别称为“供气管道61FR”、“供气管道61FL”、“供气管道61RR”、“供气管道61RL”来进行说明。
另外,在对与各座椅空调单元30连接的排气管道62进行区分的情况下,从前列右侧、前列左侧、后列右侧、后列左侧起,依次在各排气管道62的附图标记的末尾标注英文符号“FR”、“FL”、“RR”、“RL”来进行说明。也就是说,将它们分别称为“排气管道62FR”、“排气管道62FL”、“排气管道62RR”、“排气管道62RL”来进行说明。
另外,在对右侧的通风管道63和左侧的通风管道63进行区分的情况下,将右侧的通风管道63称为“通风管道63R”,将左侧的通风管道63称为“通风管道63L”来进行说明。
前空调单元20经由四个供气管道61而与四个座椅空调单元30连接。四个供气管道61成为被集合化的结构。例如,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四个供气管道61成为与配置在大致中央的直线状的管连接的形状。换言之,四个供气管道61成为从配置在大致中央的直线状的管朝向四个座椅空调单元30向四个方向分支的形状。各供气管道61的排气口侧(终端侧)与各座椅空调单元30的外部空气引入用的供气口连接。
前列右侧的座椅空调单元30FR经由排气管道62FR而与右侧的后送风单元40R连接。另外,后列右侧的座椅空调单元30RR经由排气管道62RR而与右侧的后送风单元40R连接。排气管道62FR和排气管道62RR在中途被集合化成一体,与右侧的后送风单元40R连接。
右侧的后送风单元40R经由通风管道63R而与通风孔50bR连接。通风孔50bR向室外打开。
前列左侧的座椅空调单元30FL经由排气管道62FL而与左侧的后送风单元40L连接。另外,后列左侧的座椅空调单元30RL经由排气管道62RL而与左侧的后送风单元40L连接。排气管道62FL和排气管道62RL在中途被集合化成一体,与左侧的后送风单元40L连接。
左侧的后送风单元40L经由通风管道63L而与通风孔50bL连接。通风孔50bL向室外打开。
外部空气从导入口50a被引入到前空调单元20的内部,经由各供气管道61从前空调单元20向各座椅空调单元30供给(参照箭头A21、A22)。被供给到各座椅空调单元30的外部空气经由排气管道62从座椅空调单元30向后送风单元40输送(参照箭头A23)。此时,外部空气在运行状态为制冷运行的情况下,在座椅空调单元30中被加热(即吸收热能废热),另一方面,在运行状态为制热运行的情况下,在座椅空调单元30中被冷却(即吸收冷能废热)。被输送到后送风单元40的外部空气经由通风管道63从后送风单元40向通风孔50b输送,从通风孔50b排出到室外(参照箭头A24)。此时,外部空气在后送风单元40中被加压而被向下游侧送出。
相对于这样的外部空气,内部空气从室内被引入到各座椅空调单元30中,在与运行状态相应地进行了所期望的热交换后,释放到室内(参照箭头A11)。
<制冷运行时的空调装置的动作>
以下,参照图3,说明制冷运行时的空调装置10的动作。图3是制冷运行时的空调装置10的动作说明图。此外,前空调单元20内置有选择性地加热内部空气或外部空气的加热器27。另外,各座椅空调单元30具有两个由冷凝器37a和蒸发器37b构成的热交换器37。
如图3所示,在制冷运行时,前空调单元20的加热器27成为关闭状态。另外,前空调单元20成为停止内部空气的循环的状态(即停止内部空气从室内的引入和内部空气向室内的释放的状态)。另外,在各座椅空调单元30的热交换器37中,冷凝器37a和蒸发器37b成为开启状态。
前空调单元20从导入口50a向内部引入外部空气,经由供气管道61向各座椅空调单元30供给外部空气。各座椅空调单元30从室内引入内部空气(参照箭头A11),并且通过热交换器37在制冷剂与内部空气之间以及在制冷剂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此时,各座椅空调单元30通过冷凝器37a对外部空气进行加热(即将热能废热提供给外部空气),并且通过蒸发器37b对内部空气进行冷却。
各座椅空调单元30经由排气管道62向后送风单元40送出由冷凝器37a加热后的外部空气。后送风单元40经由通风管道63向通风孔50b输送外部空气,从通风孔50b向室外排出外部空气。由此,空调装置10将热量与外部空气一起排出到室外。即,空调装置10将在各座椅空调单元30的冷凝器37a中产生的热能作为废热弃至室外。另外,空调装置10将由蒸发器37b冷却后的内部空气释放到室内。由此,空调装置10对车室103进行制冷。
<制热运行时的空调装置的动作>
以下,参照图4,说明制热运行时的空调装置10的动作。图4是制热运行时的空调装置10的动作说明图。
如图4所示,在制热运行时,前空调单元20的加热器27成为开启状态。另外,前空调单元20成为正在执行内部空气的循环的状态(即正在执行内部空气从室内的引入和内部空气向室内的释放的状态)。另外,在各座椅空调单元30的热交换器37中,冷凝器37a和蒸发器37b成为开启状态。此外,也可以是若各座椅空调单元30能够产生足够的热能,则前空调单元20将加热器27设为关闭状态。
前空调单元20从室内引入内部空气,并且通过加热器27对内部空气进行加热,将加热后的内部空气释放到室内(参照箭头A10)。另外,前空调单元20从导入口50a向内部引入外部空气,经由供气管道61向各座椅空调单元30供给外部空气。各座椅空调单元30从室内引入内部空气(参照箭头A11),并且通过热交换器37在制冷剂与内部空气之间以及在制冷剂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此时,各座椅空调单元30通过蒸发器37b对外部空气进行冷却(即将冷能废热提供给外部空气),并且通过冷凝器37a对内部空气进行加热。
各座椅空调单元30经由排气管道62向后送风单元40送出由蒸发器37b冷却后的外部空气。后送风单元40经由通风管道63向通风孔50b输送外部空气,从通风孔50b向室外排出外部空气。由此,空调装置10将外部空气排出到室外。即,空调装置10将在各座椅空调单元30的蒸发器37b中产生的冷能作为废热弃至室外。另外,空调装置10将由冷凝器37a加热后的内部空气释放到室内。由此,空调装置10对车室103进行制热。
<前空调单元的结构>
以下,参照图5A,说明前空调单元20的结构。图5A是从上面侧观察到的前空调单元20的示意结构图。
如图5A所示,前空调单元20具有:用于切换内部空气和外部空气的流动的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21;用于除去内部空气所包含的细微尘埃的过滤器25;用于使内部空气流动的风扇26;和选择性地加热内部空气和外部空气的加热器27。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21具有用于供内部空气流动的两条流路(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21a1及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21a2)、和用于供外部空气流动的一条流路(外部空气用流路21b)。前空调单元20具有内部空气用的风扇26a和外部空气用的风扇26b这两个风扇26。加热器27具有对空调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芯27a、和通过制冷剂的蒸发和冷凝而使热量从高温部移动到低温部的热管27b。
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21a1、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21a2和外部空气用流路21b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21a1和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21a2的供气口和排气口设在室内。另外,外部空气用流路21b的供气口设在室外,并且排气口侧与供气管道61连接。
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21a1和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21a2相邻地配置,并且在中途部分具备共用的空间。在该共用的空间中配置有过滤器25、风扇26a和加热芯27a。风扇26a配置在比过滤器25靠下游侧的位置,加热芯27a配置在比风扇26a靠下游侧的位置。
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21a2和外部空气用流路21b相邻地配置。在外部空气用流路21b的内部配置有风扇26b。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扇26a和风扇26b配置在左右方向的大致相同的位置。另外,在外部空气用流路21b和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21a2的内部配置有热管27b。热管27b配置在比加热芯27a靠下游侧的位置。
在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21a1与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21a2之间设有切换门24a、24b。切换门24a配置在比过滤器25靠上游侧的位置。另外,切换门24b配置在比加热芯27a靠下游侧且比热管27b靠上游侧的位置。另外,在外部空气用流路21b的内部设有切换门24c。切换门24c配置在比风扇26b靠上游侧的位置。切换门24a、24b、24c为切换流路的流路切换机构。
前空调单元20一边通过风扇26a对从室内引入的内部空气加压,一边使该内部空气经由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21a1和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21a2中的某一方或双方向下游侧流动。此时,前空调单元20根据运行状态,通过加热芯27a对内部空气进行加热,或经由热管27b在内部空气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然后,前空调单元20将内部空气释放到室内。
另外,前空调单元20一边通过风扇26b对从室外引入的外部空气加压,一边使该外部空气经由外部空气用流路21b向下游侧流动。此时,前空调单元20根据运行状态,经由热管27b在内部空气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然后,前空调单元20经由供气管道61将外部空气向各座椅空调单元30供给。
<座椅空调单元的结构>
以下,参照图5B,说明座椅空调单元30的结构。图5B是从上面侧观察到的座椅空调单元30的示意结构图。
如图5B所示,座椅空调单元30具有:用于切换内部空气和外部空气的流动的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31;用于使内部空气流动的风扇36;和用于在制冷剂与内部空气之间以及在制冷剂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37。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31具有用于供内部空气流动的两条流路(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31a1及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31a2)和用于供外部空气流动的两条流路(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31b1及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31b2)。另外,座椅空调单元30作为热交换器37而具有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器37a和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37b。在此,将座椅空调单元30的冷凝器37a和蒸发器37b作为与未图示的压缩机及未图示的膨胀阀一起构成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循环装置的部件来进行说明。
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31a1、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31a2、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31b1和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31b2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31a1和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31a2的供气口32a和排气口设在室内。另外,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31b1和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31b2的供气口32b设在室外,并且排气口侧与排气管道62连接。
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31a1和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31a2是从供气口32a分支成两条流路而形成的。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31a1相邻地配置于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31b1的右外侧。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31a2相邻地配置于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31b2的左外侧。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31b1和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31b2以从供气口32b通过座椅空调单元30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的方式相邻地配置。
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31a1和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31b1在中途部分具备共用的空间。在该共用的空间中配置有冷凝器37a。另外,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31a2和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31b2在中途部分具备共用的空间。在该共用的空间中配置有蒸发器37b。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凝器37a和蒸发器37b配置在左右方向的大致相同的位置。
在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31a1与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31b1之间设有切换门34a、34b。切换门34a配置在比冷凝器37a靠上游侧的位置。另外,切换门34b配置在比冷凝器37a靠下游侧的位置。
另外,在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31a2与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31b2之间设有切换门34c、34d。切换门34c配置在比蒸发器37b靠上游侧的位置。另外,切换门34d配置在比蒸发器37b靠下游侧的位置。切换门34a、34b、34c、34d是切换流路的流路切换机构。
座椅空调单元30一边通过风扇36对从室内引入的内部空气加压,一边使该内部空气经由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31a1和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31a2中的某一方向下游侧流动。此时,座椅空调单元30通过热交换器37在制冷剂与内部空气之间以及在制冷剂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然后,座椅空调单元30将内部空气释放到室内。
另外,座椅空调单元30使从室外引入的外部空气经由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31b1和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31b2中的某一方向下游侧流动。此时,座椅空调单元30通过热交换器37在制冷剂与内部空气之间以及在制冷剂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然后,座椅空调单元30经由排气管道62将外部空气向后送风单元40送出。
此外,座椅空调单元30为了使内部空气在其与室内之间循环,而在内部空气用的供气口32a侧具有风扇36。但是,座椅空调单元30在外部空气用的供气口32b侧不具有风扇(送风用风扇)。
这是因为空调装置10具有以下那样的结构,而能够从外部空气用的供气口32b侧去除风扇(送风用风扇)。
(a)空调装置10为通过前空调单元20的风扇26b(参照图5A)对外部空气加压并将其从前空调单元20向座椅空调单元30送出的结构。
(b)空调装置10为通过后送风单元40的风扇46(参照图5C)从座椅空调单元30向后送风单元40吸引外部空气的结构。
这样的空调装置10能够谋求与从外部空气用的供气口32b侧去除的风扇(送风用风扇)相应地减少零部件数量。例如,在空调装置10具有四个座椅空调单元30的情况下,能够去除四个外部空气用的风扇(送风用风扇)。另外,空调装置10能够谋求座椅空调单元30的尺寸的小型化。
<后送风单元的结构>
以下,参照图5C,说明后送风单元40的结构。图5C是从上面侧观察到的后送风单元40的示意结构图。
如图5C所示,后送风单元40具有用于供外部空气流动的外部空气用流路41b和用于使外部空气流动的风扇46。外部空气用流路41b的供气口侧(始端侧)与排气管道62连接,排气口侧(终端侧)与通风管道63连接。在外部空气用流路41b的内部配置有风扇46。<制冷运行时的前空调单元的动作>
以下,参照图6,说明制冷运行时的前空调单元20的动作。图6是制冷运行时的前空调单元20的动作说明图。
如图6所示,在制冷运行时,在前空调单元20中,切换门24a和切换门24b成为打开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21a1、并且封闭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21a2的状态。另外,切换门24c成为打开外部空气用流路21b的状态。另外,加热芯27a和热管27b成为关闭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前空调单元20成为不使风扇26a工作而停止内部空气的循环的状态。另外,前空调单元20通过使风扇26b工作而一边在外部空气用流路21b内使外部空气向下游侧流动,一边使外部空气从热管27b通过。此时,在外部空气与内部空气之间,不进行热交换。
<制热运行时的前空调单元的动作>
以下,参照图7A至图7C,说明制热运行中的室内前部升温时的前空调单元20的动作。图7A是制热运行中的室内前部升温时的前空调单元20的动作说明图。图7B是制热运行中的外部空气温度高(0℃左右)时的前空调单元20的动作说明图。图7C是制热运行中的外部空气温度低时(各座椅空调单元30的能力不足时)的前空调单元20的动作说明图。
(室内前部升温时的前空调单元的动作)
在室内前部升温时,前空调单元20使加热芯27a工作,使前空调单元20周围的室内温度上升。在这样的室内前部升温时,在前空调单元20中,如图7A所示,切换门24a和切换门24b成为打开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21a1、并且封闭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21a2的状态。另外,切换门24c成为打开外部空气用流路21b的状态。另外,加热芯27a成为开启状态,热管27b成为关闭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前空调单元20通过使风扇26a工作而一边在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21a1内使内部空气向下游侧流动,一边利用过滤器25除去细微尘埃,并且使内部空气从加热芯27a通过,从而对内部空气进行加热。另外,前空调单元20通过使风扇26b工作而一边在外部空气用流路21b内使外部空气向下游侧流动,一边使该外部空气从热管27b通过。此时,在外部空气与内部空气之间不进行热交换。然后,前空调单元20经由供气管道61将外部空气向各座椅空调单元30的蒸发器37b送出。
(外部空气温度高时的前空调单元的动作)
在外部空气温度高(0℃左右)时,前空调单元20仅进行向座椅空调单元30的送风。在这样外部空气温度高时,在前空调单元20中,如图7B所示,切换门24a和切换门24b成为打开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21a1、并且封闭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21a2的状态。另外,切换门24c成为打开外部空气用流路21b的状态。另外,加热芯27a和热管27b成为关闭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前空调单元20成为不使风扇26a工作而停止内部空气的循环的状态。另外,前空调单元20通过使风扇26b工作而一边在外部空气用流路21b内使外部空气向下游侧流动,一边使该外部空气从热管27b通过。此时,在外部空气与内部空气之间不进行热交换。然后,前空调单元20经由供气管道61将外部空气向各座椅空调单元30的蒸发器37b送出。
(外部空气温度低时的前空调单元的动作)
在外部空气温度低时,前空调单元20使加热芯27a和热管27b工作,使室内温度和内部空气的送风温度上升,并且使向座椅空调单元30输送的外部空气的送风温度上升。在这样外部空气温度低时,在前空调单元20中,如图7C所示,切换门24a和切换门24b成为打开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21a1和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21a2的状态。另外,切换门24c成为打开外部空气用流路21b的状态。另外,加热芯27a和热管27b成为开启状态。此外,也可以是若各座椅空调单元30能够产生足够的热能,则前空调单元20将加热器27设为关闭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前空调单元20通过使风扇26a工作而一边使内部空气在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21a1内和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21a2内流动,一边通过过滤器25除去细微尘埃,并且使该内部空气从加热芯27a通过,从而对内部空气进行加热。另外,前空调单元20通过使风扇26b工作而一边在外部空气用流路21b内使外部空气向下游侧流动,一边使该外部空气从热管27b通过。此时,经由热管27b在外部空气与内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然后,前空调单元20经由供气管道61将外部空气向各座椅空调单元30的冷凝器37a送出。
此外,如以下说明那样,图7C所示的动作意图在各座椅空调单元30的制热能力容易不足的外部空气温度低时,能够实现各座椅空调单元30立刻朝向乘员吹送暖风。
即,例如,在各座椅空调单元30的制热能力容易不足的外部空气温度低时,在不具备发动机的电动汽车中,无法对制热利用由发动机产生的热量。另外,制冷循环装置在特性上与产生冷风相比而产生暖风更需要时间。因此,在外部空气温度低时,座椅空调单元30为了产生足够的暖风而需要时间。因此,在外部空气温度低时,如图7C所示,空调装置10使前空调单元20的加热器27为开启状态,补充座椅空调单元30的制热能力的不足部分,使座椅空调单元30能够立刻朝向乘员吹送暖风。
<制冷运行时的座椅空调单元的动作>
以下,参照图8,说明制冷运行时的座椅空调单元30的动作。图8是制冷运行时的座椅空调单元30的动作说明图。
如图8所示,在制冷运行时,在座椅空调单元30中,切换门34a和切换门34b成为封闭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31a1、并且打开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31b1的状态。另外,切换门34c和切换门34d成为封闭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31b2、并且打开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31a2的状态。另外,冷凝器37a和蒸发器37b成为开启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座椅空调单元30通过使风扇36工作而一边在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31a2内使内部空气向下游侧流动,一边使该内部空气从蒸发器37b通过。此时,在蒸发器37b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内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将内部空气冷却。然后,座椅空调单元30将内部空气释放到室内。另外,座椅空调单元30一边使从前空调单元20输送来的外部空气在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31b1内流动,一边使该外部空气从冷凝器37a通过。此时,在冷凝器37a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将外部空气加热。然后,座椅空调单元30经由排气管道62将外部空气向后送风单元40送出。
<制热运行时的座椅空调单元的动作>
以下,参照图9,说明制热运行时的座椅空调单元30的动作。图9是制热运行时的座椅空调单元30的动作说明图。
如图9所示,在制热运行时,在座椅空调单元30中,切换门34a和切换门34b成为打开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31a1、并且封闭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31b1的状态。另外,切换门34c和切换门34d成为打开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31b2、并且封闭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31a2的状态。另外,冷凝器37a和蒸发器37b成为开启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座椅空调单元30通过使风扇36工作而一边在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31a1内使内部空气向下游侧流动,一边使该内部空气从冷凝器37a通过。此时,在冷凝器37a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内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将内部空气加热。然后,座椅空调单元30将内部空气释放到室内。另外,座椅空调单元30一边使从前空调单元20输送来的外部空气在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31b2内流动,一边使该外部空气从蒸发器37b通过。此时,在蒸发器37b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将外部空气冷却。然后,座椅空调单元30经由排气管道62将外部空气向后送风单元40送出。
<比较例的结构及动作>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也意在解决以下那样的比较例的空调装置110所具有的课题。比较例的空调装置110是考虑谋求简化管道而构成的。以下,参照图10至图12,说明比较例的空调装置110的结构和课题。图10是比较例的空调装置110的座椅空调单元130的从侧面侧观察到的示意结构图。图11是制冷运行时的比较例的座椅空调单元130的动作说明图。图12是制热运行时的比较例的座椅空调单元130的动作说明图。
如图10所示,比较例的空调装置110与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相比,在代替座椅空调单元30(参照图5B)而具有座椅空调单元130的方面不同。
比较例的座椅空调单元130配置在座椅104的下方。比较例的座椅空调单元130具有用于使内部空气和外部空气流动的两个风扇136(136a、136b)、和用于在制冷剂与内部空气之间以及在制冷剂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137。另外,比较例的座椅空调单元130作为热交换器137而具有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器137a和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137b。
另外,比较例的座椅空调单元130具有用于供内部空气流动的两条流路(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131a1及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131a2)和用于供外部空气流动的两条流路(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131b1及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131b2)。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131b1和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131b2在前后方向相邻地配置。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131a1相邻地配置于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131b1的前方。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131a2相邻地配置于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131b2的后方。
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131a1以从下向上延伸且上端侧在座椅104之下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呈倒L字的形状。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131a1在下端部和上端侧的前端部形成有开口部。下端部的开口部作为供气口而发挥功能,上端侧的前端部的开口部作为排气口而发挥功能。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131a1成为从下端部的开口部(供气口)将内部空气向内部引入、并从上端侧的前端部的开口部(排气口)将内部空气释放到室内的构造。
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131a2以从下向上延伸、并且其中途部分向后方弯曲且其上端侧向前方突出而与座椅104的靠背部分连接的方式,呈曲柄形状。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131a2在下端部和上端侧的前端部形成有开口部。下端部的开口部作为供气口而发挥功能,上端侧的前端部的开口部作为排气口而发挥功能。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131a2成为从下端部的开口部(供气口)将内部空气向内部引入、且从上端侧的前端部的开口部(排气口)经由座椅104将内部空气释放到室内的构造。
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131b1和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131b2以从下向上延伸、并且其中途部分向后方弯曲、且其前端部向下方弯曲的方式,呈倒U字的形状。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131b1和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131b2在两个下端部形成有开口部。被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131a1和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131a2夹着的部分的下端部(以下称为“一个下端部”)的开口部作为供气口而发挥功能,另一个下端部的开口部作为排气口而发挥功能。在一个下端部的开口部(供气口)安装有导入管160a。另外,在另一个下端部的开口部(排气口)安装有导出管160b。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131b1和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131b2成为从一个下端部的开口部(供气口)将外部空气向内部引入、且从另一个下端部的开口部(排气口)将外部空气释放到室外的构造。
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131a1和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131b1在中途部分具备共用的空间。在该共用的空间中从下方起依次配置有冷凝器137a和风扇136a。另外,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31a2和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31b2在中途部分具备共用的空间。在该共用的空间中从下方起依次配置有蒸发器137b和风扇136b。在比较例中,冷凝器137a和蒸发器137b配置在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另外,风扇136a和风扇136b配置在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
在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131a1与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131b1之间设有切换门134a、134b。切换门134a配置在比冷凝器137a和风扇136a靠下方的位置。另外,切换门134b配置在比冷凝器137a和风扇136a靠上方的位置。
另外,在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131a2与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131b2之间设有切换门134c、134d。切换门134c配置在比蒸发器137b和风扇136b靠下方的位置。另外,切换门134d配置在比冷凝器137a和风扇136a靠上方的位置。
如图11所示,在制冷运行时,在比较例的座椅空调单元130中,切换门134a和切换门134b成为封闭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131a1、并且打开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131b1的状态。另外,切换门134c和切换门134d成为封闭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131b2、并且打开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131a2的状态。另外,冷凝器137a和蒸发器137b成为开启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比较例的座椅空调单元130使风扇136a和风扇136b工作。由此,比较例的座椅空调单元130一边在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131a2内使内部空气向下游侧(图11中的上方向)流动,一边使该内部空气从蒸发器137b通过。此时,在蒸发器137b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内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将内部空气冷却。然后,比较例的座椅空调单元130将内部空气释放到室内。另外,比较例的座椅空调单元130一边在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131b1内使外部空气向下游侧(图11中的上方向)流动,一边使该外部空气从冷凝器137a通过。此时,在冷凝器137a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将外部空气加热。然后,比较例的座椅空调单元130将外部空气向室外送出。
如图12所示,在制热运行时,在比较例的座椅空调单元130中,切换门134a和切换门134b成为打开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131a1、并且封闭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131b1的状态。另外,切换门134c和切换门134d成为打开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131b2、并且封闭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131a2的状态。另外,冷凝器137a和蒸发器137b成为开启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比较例的座椅空调单元130使风扇136a和风扇136b工作。由此,比较例的座椅空调单元130一边在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131a1内使内部空气向下游侧(图11中的上方向)流动,一边使该内部空气从冷凝器137a通过。此时,在冷凝器137a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内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将内部空气加热。然后,比较例的座椅空调单元130将内部空气释放到室内。另外,比较例的座椅空调单元130一边在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131b2内使外部空气向下游侧(图11中的上方向)流动,一边使该外部空气从蒸发器137b通过。此时,在蒸发器137b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将外部空气冷却。然后,比较例的座椅空调单元130将外部空气向室外送出。
在上述结构中,比较例的空调装置110具有以下这样的课题。
(1)如图10所示,比较例的空调装置110由于进出座椅空调单元130的空气的流动变得复杂,所以设计的自由度低。
(2)如图10所示,比较例的空调装置110由于构成为座椅空调单元130沿上下方向延伸,所以难以确保风扇136和切换门134a、134b、134c、134d的空间。这样的比较例的空调装置110由于需要距车身底板101a较大值的高度T130,所以设计的自由度低。
(3)如图10所示,比较例的空调装置110作为热交换器用的风扇136,对每一个座椅空调单元130需要两个风扇136a和风扇136b。这样的比较例的空调装置110由于零部件数量多,所以座椅空调单元130的尺寸及成本增大。
(4)如图10所示,比较例的空调装置110为了确保向热交换器137的空气流路,而需要在车身侧(车身底板101a等)设置多个通风孔Ho1、Ho2。通风孔Ho1为入口用的通风孔,通风孔Ho2为出口用的通风孔。比较例的空调装置110需要针对一个座椅空调单元130设置入口用和出口用的两个通风孔Ho1、Ho2。因此,例如在座椅空调单元130的数量为四个的情况下,比较例的空调装置110需要设置八个通风孔Ho1、Ho2。这样的比较例的空调装置110由于在车身侧设置多个通风孔Ho1、Ho2,所以雨水、行驶音等有可能侵入到室内。
(5)比较例的空调装置110在外部空气温度低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在座椅空调单元130的蒸发器137b上附着霜,而热交换器137不会有效地发挥功能。
对于这样的比较例的空调装置110,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具有以下这样的优点。
(1)如图5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由于将进出座椅空调单元30的空气的流动简化,所以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2)如图5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由于构成为座椅空调单元30沿前后方向延伸,所以容易确保风扇36、切换门34a、34b、34c、34d的空间。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与比较例的空调装置110不同,能够将距车身底板101a的高度抑制得低,因此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3)如图5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对于每一个座椅空调单元30,仅设置内部空气的热交换器用的一个风扇36即可,能够去除外部空气的热交换器用的风扇(送风用风扇)。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能够与外部空气的热交换器用的风扇(送风用风扇)相应地减少零部件数量,因此能够改善座椅空调单元30的尺寸及成本。
(4)如图5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与比较例的空调装置110不同,为了确保向热交换器37的空气流路,可以不在车身侧(车身底板等)设置多个通风孔。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与比较例的空调装置110不同,能够防止雨水、行驶音等侵入到室内。
(5)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与比较例的空调装置110同样地,在外部空气温度低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在座椅空调单元30的蒸发器37b上附着霜。但是,如图7C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在外部空气温度低的情况下,打开前空调单元20的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21a1和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21a2而使内部空气通过加热器27。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能够使加热后的内部空气向室内的供给量增大。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在外部空气温度低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前空调单元20的加热器27进行座椅空调单元30的蒸发器37b的除霜。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与比较例的空调装置110不同,即使在外部空气温度低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座椅空调单元30的蒸发器37b上附着霜而热交换器37不会有效地发挥功能。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主要特征>
(1)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相对于设在车室103内的多个座椅104而对每个所对应的座椅104选择性地进行制冷或制热的多个座椅空调单元30。另外,空调装置10具备用于将在多个座椅空调单元30中使用后的空气的一部分排出到车室103外的多个排气管道62FR、62FL、62RR、62RL。多个排气管道62FR、62FL、62RR、62RL的至少一部分被集合化。
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能够谋求简化管道60(尤其是排气管道62)。另外,空调装置10能够将热量与在多个座椅空调单元30中使用后的空气的一部分(外部空气)一起通过排气管道62统一排出到室外(也就是说统一进行各座椅空调单元30的排热)。另外,空调装置10能够谋求座椅空调单元30的尺寸的小型化。因此,空调装置10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2)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用于向多个座椅空调单元30供给外部空气的多个供气管道61FR、61FL、61RR、61RL。多个供气管道61FR、61FL、61RR、61RL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被集合化。
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能够谋求简化管道60(尤其是供气管道61)。另外,空调装置10能够通过供气管道61将排热用的外部空气向各座椅空调单元30供给(也就是说统一进行向各座椅空调单元30的供气)。这样的空调装置10能够在前空调单元20、座椅空调单元30和后送风单元40中合并外部空气的热交换器用的风扇。其结果为,空调装置10能够去除座椅空调单元30的外部空气的热交换器用的风扇(送风用风扇)(参照图5B)。例如,在空调装置10具有四个座椅空调单元30的情况下,能够去除四个外部空气的热交换器用的风扇(送风用风扇)。因此,空调装置10能够谋求改善各座椅空调单元30的尺寸及成本。另外,空调装置10能够合并室外与热交换器的通风孔,而减少车辆的通风孔的数量。因此,空调装置10能够降低浸水和噪音的风险。另外,空调装置10能够谋求简化周边部件。
(3)如图5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多个座椅空调单元30也可以分别为以下那样的结构。即,空调装置10具有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器37a和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37b。另外,空调装置10具有用于供外部空气及内部空气流动的流路(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31a1、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31a2、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31b1及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31b2)。另外,空调装置10具有流路切换机构(切换门34a、34b、34c、34d),该流路切换机构(切换门34a、34b、34c、34d)以在制冷运行时向冷凝器37a的方向引导外部空气、并且在制热运行时向蒸发器37b的方向引导外部空气的方式切换流路。
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即使在座椅空调单元30的能力有可能不足的外部空气温度低时,也能够进行座椅空调单元30的蒸发器37b的除霜,而提高座椅空调单元30的热交换器37的吸热效率。
(4)如图5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多个座椅空调单元30也可以分别为以下那样的结构。即,空调装置10具有:用于使外部空气向冷凝器37a流动的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31b1;和用于使外部空气向蒸发器37b流动的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31b2。另外,空调装置10具有:用于使内部空气向冷凝器37a流动的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31a1;和用于使内部空气向蒸发器37b流动的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31a2。另外,空调装置10将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31b1的供气口和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31b2的供气口集合化。另外,空调装置10将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31b1的排气口和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31b2的排气口集合化。另外,空调装置10将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31a1的供气口和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31a2的供气口集合化。
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由于将外部空气用的供气口、外部空气用的排气口和内部空气用的供气口分别集合化,所以能够谋求座椅空调单元30的尺寸的小型化。因此,空调装置10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5)如图8及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车辆用空调装置)也可以为以下那样的结构。即,空调装置10在冷凝器37a的周围具有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31b1和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31a1共用的空间。另外,空调装置10在蒸发器37b的周围具有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31b2和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31a2共用的空间。如图8所示,流路切换机构(切换门34a、34b、34c、34d)在制冷运行时,以使外部空气从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31b1通过、并且内部空气从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31b2通过的方式切换流路。另外,如图9所示,流路切换机构(切换门34a、34b、34c、34d)在制热运行时,以使外部空气从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31b2通过、并且内部空气从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31b1通过的方式切换流路。
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的座椅空调单元30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实现外部空气的热交换及内部空气的热交换。因此,空调装置10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能够谋求减少送风用风扇(参照图5B)。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和变形。
例如,座椅空调单元30的数量并不限于四个,只要为多个(两个以上)即可。
另外,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座椅104设有前列和后列这两列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座椅104也可以设有三列以上。在该情况下,供气管道61从配置在大致中央的直线状的管与设在第三列以后的各座椅104上的座椅空调单元30相应地分支多条,并与这些座椅空调单元30连接。另外,设在第三列以后的各座椅104上的座椅空调单元30通过与第一列或第二列的座椅空调单元30相同的供气管道61和排气管道62,与前空调单元20和后送风单元40连接。

Claims (5)

1.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座椅空调单元,其相对于设在车室内的多个座椅,对每个所对应的座椅选择性地进行制冷或制热;和
多个排气管道,其用于将在多个所述座椅空调单元中使用后的空气的一部分向车室外排出,
多个所述排气管道的至少一部分被集合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用于向多个所述座椅空调单元供给外部空气的多个供气管道,
多个所述供气管道的至少一部分被集合化。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座椅空调单元分别具有:
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器;
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
用于供外部空气及内部空气流动的流路;和
流路切换机构,其以在制冷运行时向所述冷凝器的方向引导外部空气、并且在制热运行时向所述蒸发器的方向引导外部空气的方式切换所述流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座椅空调单元分别具有:
用于使外部空气向所述冷凝器流动的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
用于使外部空气向所述蒸发器流动的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
用于使内部空气向所述冷凝器流动的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和
用于使内部空气向所述蒸发器流动的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
所述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的供气口和所述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的供气口被集合化,
所述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的排气口和所述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的排气口被集合化,
所述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的供气口和所述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的供气口被集合化。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冷凝器的周围具有所述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和所述第1内部空气用流路共用的空间,
在所述蒸发器的周围具有所述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和所述第2内部空气用流路共用的空间,
所述流路切换机构以在制冷运行时使外部空气从所述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通过并且内部空气从所述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通过、在制热运时使外部空气从所述第2外部空气用流路通过并且内部空气从所述第1外部空气用流路通过的方式切换所述流路。
CN201911000509.5A 2018-10-26 2019-10-21 车辆用空调装置 Active CN1110986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01490 2018-10-26
JP2018201490A JP2020066377A (ja) 2018-10-26 2018-10-26 車両用空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98658A true CN111098658A (zh) 2020-05-05
CN111098658B CN111098658B (zh) 2023-08-18

Family

ID=70328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00509.5A Active CN111098658B (zh) 2018-10-26 2019-10-21 车辆用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376924B2 (zh)
JP (1) JP2020066377A (zh)
CN (1) CN1110986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00125791A (ko) * 2019-04-25 2020-11-0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전기차용 열관리시스템
KR20220082271A (ko) * 2020-12-10 2022-06-1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 내부 온도 감소 방법 및 그 감소 장치
JP2022186273A (ja) * 2021-06-04 2022-12-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11673496B1 (en) * 2022-03-17 2023-06-1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Targeted occupant thermal comfort based on seat bel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50894A (en) * 1991-11-14 1995-09-19 Nippondenso Co., Lt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for a vehicle
US20090081938A1 (en) * 2007-09-25 2009-03-26 Hong Min Kim Car interior odor air ventilation system
CN102639346A (zh) * 2009-12-10 2012-08-15 三电有限公司 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
CN103402795A (zh) * 2011-02-24 2013-11-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4995047A (zh) * 2013-03-29 2015-10-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6427462A (zh) * 2015-08-10 2017-02-22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车辆用空调系统
CN106470857A (zh) * 2014-12-10 2017-03-01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车辆用空气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735273A (zh) * 2015-10-01 2018-02-23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
CN207809127U (zh) * 2017-09-26 2018-09-0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温度的调节系统及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33512B2 (ja) 2004-07-23 2009-09-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20080016892A1 (en) * 2006-07-21 2008-01-24 Kilsang Jang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s
JP6439476B2 (ja) 2015-02-09 2018-12-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シート空調装置
JP6766762B2 (ja) * 2017-06-22 2020-10-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シート空調システム
KR20190068356A (ko) * 2017-12-08 2019-06-1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시스템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50894A (en) * 1991-11-14 1995-09-19 Nippondenso Co., Lt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for a vehicle
US20090081938A1 (en) * 2007-09-25 2009-03-26 Hong Min Kim Car interior odor air ventilation system
CN102639346A (zh) * 2009-12-10 2012-08-15 三电有限公司 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
CN103402795A (zh) * 2011-02-24 2013-11-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4995047A (zh) * 2013-03-29 2015-10-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6470857A (zh) * 2014-12-10 2017-03-01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车辆用空气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6427462A (zh) * 2015-08-10 2017-02-22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车辆用空调系统
CN107735273A (zh) * 2015-10-01 2018-02-23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
CN207809127U (zh) * 2017-09-26 2018-09-0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温度的调节系统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376924B2 (en) 2022-07-05
US20200130466A1 (en) 2020-04-30
CN111098658B (zh) 2023-08-18
JP2020066377A (ja) 2020-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98658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11098659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6592466B2 (ja) 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
JP4202624B2 (ja)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機
JP4505510B2 (ja) 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
KR100755951B1 (ko) 차량용 시트 공조장치
JP2000289436A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KR20010007282A (ko) 차량용 공기조화장치
JP6680626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7627806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2014139066A (ja) 車両用送風装置
KR102456818B1 (ko) 차량용 공조 시스템
KR102613353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110062708A (zh) 车用空调装置
JP2009202773A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107953740B (zh) 空调单元
CN110072717A (zh) 车用空调
CN114072297B (zh) 空调单元、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WO2008050985A1 (en) Seat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JP2001001750A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KR102456836B1 (ko) 차량용 루프형 공조장치
KR102456822B1 (ko) 차량용 공조 시스템
JP7097345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100921039B1 (ko) 버스용 냉방장치의 응축유닛
KR101183054B1 (ko) 차량용 시트 공조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