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83934B - 变压器 - Google Patents

变压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83934B
CN111083934B CN201980004356.3A CN201980004356A CN111083934B CN 111083934 B CN111083934 B CN 111083934B CN 201980004356 A CN201980004356 A CN 201980004356A CN 111083934 B CN111083934 B CN 1110839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air core
primary coil
coil element
transform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0435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83934A (zh
Inventor
洪天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t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t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8009780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024844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8009780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000249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Etm Co ltd filed Critical Etm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0839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839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839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839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01F27/36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 H01F27/363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made of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01F27/38Auxiliary core members; Auxiliary coils or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61Winding flat conductive wires or she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压器,特征在于,包括:一次线圈元件(100);二次线圈元件(200),通过与一次线圈元件(100)磁感应作用而发生感应电动势,从而产生感应电流,其中,一次线圈元件(100)包括:主空芯线圈部(110),将进行绝缘涂层的铜线相互接触而以平板状绕线形成;辅助线圈部(130),与主空芯线圈部(110)接触设置,通过与主空芯线圈部(110)电磁感应而产生感应电压并输出。

Description

变压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压器,尤其涉及一种适当提高变压器的效率并节省成本的变压器。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变压器(transformer)具有一次线圈(primary coil)与二次线圈(secondary coil),一般地,一次线圈作为输入端使用,二次线圈作为输出端使用。
公开有韩国注册专利公报第10-1579427号(公告日:2015年12月22日)的“变压器”。
上述第10-1579427号的技术是一种将变压器的二次线圈通过对金属冲压件嵌件成型而形成,该一对二次线圈之间插入层叠线圈的PCB基板的技术。
但,如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当前将一次线圈由PCB基板形成,将该PBC基板设置在二次线圈之间,但在该情况下,因PCB基板的厚度,而存在效率不高,且发生漏磁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现有技术问题而研发,本发明的变压器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压器,能够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以进行绝缘涂层的铜线相互接触并以平板状绕线的方式实现一次线圈元件,由此,与现有的PCB基板式的一次线圈元件不同,电阻低而发热少(发热特性优秀),并且,因铜线的趋肤效应(skin effect)而提高传输至二次线圈的传输效率,
第二,未使用线轴,按空芯的平板状制造一次线圈元件,由此,减少一次线圈元件本身的尺寸,
第三,将线圈部之间的间距变窄,从而,使产品的尺寸更趋于小型化,
第四,将一次线圈元件(下面,简称为“一次线圈”)设置在二次线圈元件(简称为“二次线圈”)本身,由此,最小化一次线圈与二次线圈之间的间距,
第五,最小化一次线圈与二次线圈之间的间距,由此,提高一次线圈与二次线圈之间的磁耦合力而提高变压器的电传输效率,
第六,最小化一次线圈与二次线圈之间的间距,由此,减少磁场损耗,并提高电传输效率,
第七,在二次线圈与一次线圈之间,在为居中排列的固定位置形成固着部件,在该固着部件插入一次线圈的情况下,进行居中排列,由此,在二次线圈与一次线圈之间无需另外的居中排列,减少居中排列作业所需的时间,由此,提高居中排列作业性,
第八,在二次线圈与一次线圈之间,在为居中排列的固定位置形成固着部件,通过在固着部件设置一次线圈的结构,最大化磁感应效率,并抑制波纹产生,
第九,将一次线圈装入设置在二次线圈元件的内部,由此,最小化漏磁通,
第十,在二次线圈元件的第一线圈体形成用于抓住一次线圈的固着部件,二次线圈元件的第二线圈体执行二次线圈功能,同时,执行覆盖设置在第一线圈体的固着部件而装入的遮盖作用,由此,利用以往的结构,通过简单的结构而将体积最小化,并固着及装入一次线圈,
第十一,将第一线圈体与第二线圈体构成为由电桥连接的串联型,将第二线圈体弯曲为U字,形成二次线圈元件,同时固定(固着)及装入一次线圈,
第十二,通过将第二线圈体进行U字弯曲,形成二次线圈元件,同时固定(固着)及装入一次线圈,由此,减少产品的制造工序,并改善作业性,而降低成本,
第十三,因仅将一次线圈元件插入第二线圈体,无需用于组装一次线圈元件的另外的工艺,从而,提高一次线圈元件的组装作业性,
第十四,将固着一次线圈的固着部件与形成二次线圈同时形成,由此,缩短制造工艺并节省产品的成本,
第十五,无需另外设置用于将一次线圈与主基板结线的端子托或线圈座,将用于对一次线圈进行结线的端子托与二次线圈形成为一体,由此,缩小产品的体积,从而,缩小在完成品(充电器或电源供应装置)内的占用空间,从而,作为完成品的体积实现小型化,
第十六,无需另外设置将一次线圈与主基板结线的端子托或线圈座,将用于对一次线圈结线的端子托与二次线圈一体形成,由此,减少主要部件的部件数量,减少组装工序,从而,降低产品的成本,
第十七,将线圈图案部通过电桥串联连接形成,绕线数与现有相比,减少一半,
第十八,将绕线数与现有相比,减少一半,由此,在规定宽度的情况下,扩展线圈的宽度与截面积,而供大的电流流动,
第十九,将绕线数减少一半,由此,降低变压器产品的高度,而确保与充电器或适配器的壳体的分隔距离,改善产品发热,并减少漏磁通(leakage magnetic flux),并适当改善效率。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如上所述目的的本发明的变压器包括:一次线圈元件;二次线圈元件,通过与所述一次线圈元件磁感应作用而发生感应电动势,从而,发生感应电流,其中,所述一次线圈元件包括:主空芯线圈部,在中央形成第一空芯,相互接触绝缘涂层的铜线而以平板状绕线形成;辅助线圈部,接触设置在所述主空芯线圈部,以与所述第一空芯连通的方式在中央形成第二空芯,通过与所述主空芯线圈部电磁感应而发生感应电压并输出。
发明的效果
具有如上所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变压器具有如下效果,
第一,以进行绝缘涂层的铜线相互接触并以平板状绕线的方式实现一次线圈元件,由此,与现有的PCB基板式的一次线圈元件不同,电阻低而发热少(发热特性优秀),并且,因铜线的趋肤效应(skin effect)而提高传输至二次线圈的传输效率。
第二,未使用线轴,并按空芯的平板状制造一次线圈元件,由此,减少一次线圈元件本身的尺寸。
第三,将线圈部之间的间距变窄,从而,使产品的尺寸更趋于小型化。
第四,将一次线圈元件(下面,简称为“一次线圈”)设置在二次线圈元件(简称为“二次线圈”)本身,由此,最小化一次线圈与二次线圈之间的间距。
第五,最小化一次线圈与二次线圈之间的间距,由此,提高一次线圈与二次线圈之间的磁耦合力而提高变压器的电传输效率。
第六,最小化一次线圈与二次线圈之间的间距,由此,减少磁场损耗,其结果为提高电传输效率。
第七,在二次线圈与一次线圈之间,在为居中排列的固定位置形成固着部件,在该固着部件插入一次线圈的情况下,进行居中排列,由此,在二次线圈与一次线圈之间无需另外的居中排列,减少居中排列作业所需的时间,由此,提高居中排列作业性。
第八,在二次线圈与一次线圈之间,在为居中排列的固定位置形成固着部件,通过在固着部件设置一次线圈的结构,提高变压器的效率,并抑制波纹产生。
第九,将一次线圈装入设置在二次线圈元件的内部,由此,最小化漏磁通。
第十,在二次线圈元件的第一线圈体形成用于抓住一次线圈的固着部件,二次线圈元件的第二线圈体执行二次线圈功能,同时,执行覆盖设置在第一线圈体的固着部件而装入的遮盖作用,由此,利用以往的结构,通过简单的结构而将体积最小化,并固着及装入一次线圈。
第十一,将第一线圈体与第二线圈体构成为由电桥连接的串联型,将第二线圈体弯曲为U字,形成二次线圈元件,同时固定(固着)及装入一次线圈。
第十二,通过将第二线圈体进行U字弯曲,形成二次线圈元件,同时固定(固着)及装入一次线圈,由此,减少产品的制造工序,并改善作业性,而降低成本。
第十三,因仅将一次线圈元件插入第二线圈体,无需用于组装一次线圈元件的另外的工艺,从而,提高一次线圈元件的组装作业性。
第十四,将固着一次线圈的固着部件与形成二次线圈同时形成,由此,缩短制造工艺并节省产品的成本。
第十五,无需另外设置用于将一次线圈与主基板结线的端子托或线圈座,将用于对一次线圈进行结线的端子托与二次线圈形成为一体,由此,缩小产品的体积,从而,缩小在完成品(充电器或电源供应装置)内的占用空间,从而,作为完成品的体积实现小型化。
第十六,无需另外设置将一次线圈与主基板结线的端子托或线圈座,将用于对一次线圈结线的端子托与二次线圈一体形成,由此,减少主要部件的部件数量,减少组装工序,从而,降低产品的成本。
第十七,将线圈图案部通过电桥串联连接形成,绕线数与现有相比,减少一半。
第十八,将绕线数与现有相比,减少一半,由此,在规定宽度的情况下,扩展线圈的宽度与截面积,而供大的电流流动。
第十九,将绕线数减少一半,由此,降低变压器产品的高度,而确保与充电器或适配器的壳体的分隔距离,改善产品发热,并减少漏磁通(leakage magnetic flux),并适当改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变压器A中,一次线圈元件100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B-B线截面图;
图3为图1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变压器A中,在二次线圈元件200展开的状态下,再次配置一次线圈元件100的动作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变压器A的截面图;
图6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变压器A中,二次线圈元件200的立体图;
图7为图6的背面立体图;
图8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变压器A中,二次线圈元件200的截面图;
图9为图6的侧面图;
图10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变压器A中,二次线圈元件200以电桥250为中心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第一线圈体210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而对本发明的变压器的优选的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变压器A包括:一次线圈元件100;二次线圈元件200,通过与所述一次线圈元件100磁感应作用而发生感应电动势,并产生感应电流。
所述一次线圈元件100包括:主空芯线圈部110,在中央形成第一空芯110a,进行绝缘涂层的铜线相互接触而以平板状绕线形成;辅助线圈部130,与所述主空芯线圈部110接触设置,以与所述第一空芯110a连通的方式在中央形成第二空芯130a,通过与所述主空芯线圈部110电磁感应而发生感应电压并输出。
所述一次线圈元件100还包括:上侧屏蔽线圈部141,与所述主空芯线圈部110的上面接触设置,以与第一空芯110a连通的方式在中央形成第一中央孔141a,进行绝缘涂层的铜线相互接触而以平板状绕线形成,并屏蔽电磁干扰(EMI;ElectromagneticInterference);下侧屏蔽线圈部142,与所述主空芯线圈部110的下面接触设置,以与第一空芯110a连通的方式在中央形成第二中央孔142a,进行绝缘涂层的铜线相互接触,以平板状绕线形成,而屏蔽电磁干扰。
此时,所述辅助线圈部130在所述主空芯线圈部110与上侧屏蔽线圈部141之间接触设置,或在所述主空芯线圈部110与下侧屏蔽线圈部142之间接触设置,通过与所述主空芯线圈部110电磁感应而产生感应电压并输出。
如上所述,以对一次线圈元件绝缘涂层的铜线相互接触的方式以平板状绕线的方式实现,与现有的PCB基板式的一次线圈元件不同,降低电阻,而发热少(发热特性优秀),并且,因铜线中的趋肤效应(skin effect)而提高传输至二次线圈的传输效率的优点。
例如,在现有的PCB基板式的一次线圈元件的情况下,传输效率为86%,但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次线圈元件100的情况下,确认为了89~90%。
并且,如上所述,将一次线圈元件未利用线轴,并制造为空芯的平板状,由此,缩小一次线圈元件本身的尺寸。
并且,由所述辅助线圈部130输出的感应电压在驱动(driving)被镶嵌至主基板(未图示)的IC元件等时利用。
所述一次线圈元件100还包括:上侧绝缘垫片121,在所述主空芯线圈部110和上侧屏蔽线圈部141之间接触设置,并且,与所述第一空芯110a连通的第一通孔121a形成于中央;下侧绝缘垫片122,在所述主空芯线圈部110和下侧屏蔽线圈部142之间接触设置,并且,与所述第一空芯110a连通的第二通孔122a形成于中央。
此时,所述辅助线圈部130在所述上侧绝缘垫片121和上侧屏蔽线圈部141之间接触设置,或在所述下侧绝缘垫片122和下侧屏蔽线圈部142之间接触设置,由此,通过与所述主空芯线圈部110电磁感应而产生感应电压并输出。
由此,具有增加绝缘耐压而缩小线圈部之间的间距,并将产品的尺寸进一步实现小型化的优点。
在图1至图3中,所述辅助线圈部130以在上侧绝缘垫片121和上侧屏蔽线圈部141之间接触设置的情况为例进行显示。
优选地,所述上侧绝缘垫片121与下侧绝缘垫片122为合成树脂材料的绝缘薄膜。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变压器A中,所述一次线圈元件100被装入设置在所述二次线圈元件200。
所述二次线圈元件200包括:第一线圈体210与第二线圈体220。
所述第一线圈体210包括:第一平板状线圈211,由第一端子211a、由所述第一端子211a延伸而形成为平板状螺旋形图案的第一线圈图案部211b构成;合成树脂材质的第一绝缘部212,形成有第一中央孔210a,内置除了所述第一端子211a之外的第一平板状线圈211[因此,仅内置第一线圈图案部211b]。
所述第二线圈体220包括:第二平板状线圈221,由第二端子221a、由所述第二端子221a延伸而形成为平板状螺旋形图案的第二线圈图案部221b构成;合成树脂材质的第二绝缘部222,形成有第二中央孔220a,内置除了所述第二端子221a之外的第二平板状线圈221[因此,仅内置所述第二线圈图案部221b]。
并且,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变压器A中,所述二次线圈元件200还包括:固着部件231、232、233、234,抓住所述一次线圈元件100,以使所述一次线圈元件100在不从相互相对的所述第一线圈体210和第二线圈体220之间滑脱或分隔的情况下固定设置,另外,所述一次线圈元件100在通过固着部件231、232、233、234固定位置的状态下,装入设置在所述第一、第二线圈体210、220。
所述固着部件231、232、233、234因在定位的位置准确抓住位置,也能够称为导件(guider)或固着件(holder)或定位器(positioner)。
所述固着部件231、232、233、234在所述第一线圈体210与第二线圈体220相对的状态下,在第一线圈体210的里面210b[与第二线圈体220相对的面]或第二线圈体220的里面220b[与第一线圈体210相对的面]中的至少任一个里面(210b、220b)形成,固着一次线圈元件100。
所述固着部件231、232、233、234的特征在于,抓住一次线圈元件100,以使一次线圈元件100以相对于所述第一、第二线圈图案部211b、221b未发生偏心,并居中排列的方式按上下方向处于与第一、第二线圈图案部211b、221b相同的位置[即以上下方向居中排列的位置]。
具体地,例如,所述固着部件231、232、233、234包括:内侧突起231、233,在所述第一线圈体210的里面210b向第二线圈体220侧突出形成,与一次线圈元件100的中央通孔100a的内周面100a’接触,抓取一次线圈元件100的中央通孔100a的内周面100a’;外侧突起232、234,从所述内侧突起231、233向半径方向的外向分隔,在所述第一线圈体210的里面210b向第二线圈体220侧突出形成,与一次线圈元件100的外周面100b接触而抓住一次线圈元件100的外周面100b。
此时,所述一次线圈元件100被再次设置于第一线圈体210的里面210b,并插入所述内侧突起231、233与外侧突起232、234之间而固着。
优选地,如上显示所示,所述内侧突起231、233沿着第一中央孔210a突出形成。
并且,如图显示所示,所述内侧突起231以框状突出形成。同样地,所述外侧突起232以框状突出形成。
另外,作为变形例,所述内侧突起233也能够间隔间距分散形成,同样地,所述外侧突起234也能够间隔间距分散形成,与该形式无关,能抓住一次线圈元件100,在任意情况下,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并且,优选地,所述内侧突起231、233与外侧突起232、234和所述第一绝缘部212一体形成。
更有选地,所述内侧突起231、233与外侧突起232、234通过与所述第一绝缘部212嵌件成型而形成为一体。
由此,通过一次注塑工艺,具有同时形成内侧突起231、233与外侧突起232、234和第一绝缘部212的优点。
通过另一实施例,将所述内侧突起231、233与外侧突起232、234也能够在所述第一绝缘部212的里面通过粘合方法粘合形成。此时,所述粘合方法,例如,粘合剂、双面胶等。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变压器A中,形成有多个端子孔240a的端子托240形成于所述第一绝缘部212。优选地,如图显示所示,所述端子托240形成于第一绝缘部212的前端。在所述端子孔240a形成一侧端子销P1,该一侧端子销P1与一次线圈元件100结线。
优选地,所述第二线圈体220以覆盖插入设置在所述内侧突起231、233与外侧突起232、234之间的一次线圈元件100的方式起到覆盖(cover)作用。
更优选地,所述第二线圈体220覆盖按压插入设置在内侧突起231、233与外侧突起232、234之间的一次线圈元件100。
此时,一次线圈元件100被装入设置在形成有第一线圈体210与内侧突起231、233和外侧突起232、234及第二线圈体220的插入空间S1。
更优选地,所述第二线圈体220按压一次线圈元件100而防止一次线圈元件100发生间隙或移动。
另外,在上面实施例中,以固着部件231、232、233、234形成于第一线圈体210未例进行说明,但根据实施例,固着部件231、232、233、234也能够形成于第二线圈体220,或也能够同时形成于第一线圈体210及第二线圈体220,在任何情况下,都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所述第一绝缘部212在将所述第一平板状线圈211在注塑模具嵌件之后,通过树脂注塑进行的嵌件成型形成,所述第二绝缘部222将所述第二平板状线圈221在注塑模具进行嵌件之后,通过树脂注塑进行的嵌件成型形成。
优选地,所述第一绝缘部212与第二绝缘部222为将所述第一平板状线圈211与第二平板状线圈211在注塑模具嵌件之后,通过树脂注塑进行的嵌件成型形成。
更优选地,所述第一、第二绝缘部212、222通过嵌件注塑成型同时形成。
在通过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变压器A中,还包括串联连接所述第一平板状线圈211与第二平板状线圈221的电桥250。
所述电桥25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线圈图案部211b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线圈图案部221b连接,串联连接所述第一线圈图案部211b与第二线圈图案部221b,所述电桥250弯曲形成,以使所述第一线圈体210与第二线圈体220相互相对。
如上所述,将第一线圈图案部211b与第二线圈图案部221b通过电桥250串联连接,具有绕线数与现有相比减少一半的优点。例如,在同样的当前,在为四圈的情况下,在通过本发明的情况下,在两绕线数的情况下即能满足。
如上所述,因绕线数减少为一半,在宽度限定的条件下,具有线圈图案部211b、221b的宽度变大,截面积变宽,流动的电流的大小变大的优点。
并且,因绕线数减少一半,具有第一、第二线圈体210、220的高度降低的优点。因绕线数减半,在制造上加宽而减小厚度,即使减小该程度的厚度,因幅度变宽,也能够流动与当前相同的电流量。由此,即使流动相同的电流,因厚度变薄,而具有降低高度的优点。
由此,在降低高度的情况下,降低变压器的高度,从而,具有进一步确保与充电器或适配器的壳体分隔距离,并改善产品发热,减少漏磁通(leakage magnetic flux),并改善效率的优点。
并且,通过如上所述的电桥250的结构,具有一次线圈元件100的组装简单,且提高一次线圈元件100的组装作业性的优点。
并且,因无需一对第一、第二线圈体210、220的另外的居中排列,而具有减少居中排列作业所需的时间,从而,提高居中排列作业性的优点。
并且,具有无需当前区分上下侧而组装时用于区分上下侧的作业的优点。
所述电桥250从两处分别向内弯曲形成,以使在相互相对的所述第一线圈体210与第二线圈体220之间设置一次线圈元件100。
所述第一、第二线圈图案部211b、221b与电桥250同时形成。
由此,具有提高产品的生产性的优点。并且,所述第一、第二线圈图案部211b、221b与电桥250同时成型,由此,具有无需对一对第一、第二线圈体210、220的另外的居中排列的优点。并且,在无需区分上下侧的情况下制造,具有容易进行机械性作业的优点。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变压器A中,所述第一端子211a以未与第一线圈图案部211b接触的方式,在由所述第一线圈图案部211b向下方[第二线圈体220所处的侧的相反方向]弯曲之后,再次向后方弯曲形成,所述第二端子221a以未与第二线圈图案部221b接触的方式,由所述第二线圈图案部221b向上方[第一线圈体210所处侧的相反方向]弯曲之后,再次向后方弯曲形成。
优选地,在用于弯曲所述电桥250的两处,例如通过切口模具而形成弯曲线(未图示)。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变压器A中,为了稳固地固定插入设置在所述第一、第二线圈体210、220之间的一次线圈元件100,还包括相互连接所述第一线圈体210与第二线圈体220的锁定部件215、225。
通过该锁定部件的结构,更稳固地固定,以使装入至插入空间S1的一次线圈元件100难以脱落。
另外,在另外构成电桥250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锁定部件215、225的结构,也具有直接保持第一、第二线圈体210、220为弯曲的状态的功能。
所述锁定部件以拆卸式插入固定。
所述锁定部件包括:插入凹槽225,凹陷形成于所述第二线圈体220的一侧;插入突起215,以拆卸式插入结合至所述插入凹槽225的方式形成于所述第一线圈体210的一侧。
在显示的附图中,以插入凹槽225形成于第二线圈体220,插入突起215形成于第一线圈体210为例进行说明,但并非限定于此,对于相反的情况,即,插入凹槽225形成于第一线圈体210,插入突起215形成于第二线圈体220的情况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并且,在显示的附图中,以插入凹槽225形成于第二线圈体220的后端,插入突起215形成于第一线圈体210的后端为例进行说明,但并非限定于此,对于其相反的情况,即,插入凹槽225形成于第二线圈体220的前端,插入突起215形成于第一线圈体210的前端的情况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下面,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变压器A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4及图10显示所示,在二次线圈元件200为展开的状态下,将一次线圈元件100在内侧突起231与外侧突起232之间再次配置第一线圈体210上。
之后,将第二线圈体220向第一线圈体210侧U字弯曲而覆盖(covering)一次线圈元件100的情况下,一次线圈元件100被装入第一线圈体210与第二线圈体220而完成组装。
由此,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相应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除了上述说明的实施例之外,在不变更本发明技术思想或必要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形式实施。因此,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并非限定而用于例示。
本发明的范围通过权利要求范围而非所述具体说明显示,权利要求范围的意义及范围以及由同等概念导出的所有变更或变形形式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
一次线圈元件(100);
二次线圈元件(200),通过与所述一次线圈元件(100)磁感应作用而发生感应电动势,从而产生感应电流,
所述一次线圈元件(100)包括:
主空芯线圈部(110),在中央形成第一空芯(110a),将进行绝缘涂层的铜线相互接触而以平板状绕线形成;
辅助线圈部(130),与所述主空芯线圈部(110)接触设置,以与所述第一空芯(110a)连通的方式在中央形成第二空芯(130a),并通过与所述主空芯线圈部(110)电磁感应而产生感应电压并输出,
所述一次线圈元件(100)还包括:
上侧屏蔽线圈部(141),与所述主空芯线圈部(110)的上面接触设置,以与第一空芯(110a)连通的方式在中央形成第一中央孔(141a),将进行绝缘涂层的铜线相互接触而以平板状绕线形成;
下侧屏蔽线圈部(142),与所述主空芯线圈部(110)的下面接触设置,以与第一空芯(110a)连通的方式在中央形成第二中央孔(142a),将进行绝缘涂层的铜线相互接触而以平板状绕线形成,
所述辅助线圈部(130)在所述主空芯线圈部(110)与上侧屏蔽线圈部(141)之间接触设置或在所述主空芯线圈部(110)与下侧屏蔽线圈部(142)之间接触设置,通过与所述主空芯线圈部(110)电磁感应而产生感应电压并输出,
所述一次线圈元件(100)装入设置在所述二次线圈元件(200),
所述二次线圈元件(200)包括:
第一线圈体(210),包括:第一平板状线圈(211),由第一端子(211a)和由所述第一端子(211a)延伸而以平板状螺旋形图案形成的第一线圈图案部(211b)构成;合成树脂材质的第一绝缘部(212),形成有第一中央孔(210a),并内置除了所述第一端子(211a)之外的第一平板状线圈(211);
第二线圈体(220),包括:第二平板状线圈(221),由第二端子(221a)和由所述第二端子(221a)延伸而以平板状螺旋形图案形成的第二线圈图案部(221b)构成;合成树脂材质的第二绝缘部(222),形成有第二中央孔(220a),并内置除了所述第二端子(221a)之外的第二平板状线圈(221);
包含抓住所述一次线圈元件(100)的固着部件(231、232、233、234),以使所述一次线圈元件(100)未由相互相对的所述第一线圈体(210)与第二线圈体(220)之间滑脱或分隔的情况下固定设置,
所述一次线圈元件(100)在通过固着部件(231、232、233、234)固定位置的状态下,被装入固定于所述第一线圈体、第二线圈体(210、2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上侧绝缘垫片(121),在所述主空芯线圈部(110)和上侧屏蔽线圈部(141)之间接触设置,在中央形成与所述第一空芯(110a)连通的第一通孔(121a);
下侧绝缘垫片(122),在所述主空芯线圈部(110)和下侧屏蔽线圈部(142)之间接触设置,在中央形成与所述第一空芯(110a)连通的第二通孔(122a),
所述辅助线圈部(130)在所述上侧绝缘垫片(121)和上侧屏蔽线圈部(141)之间接触设置或在所述下侧绝缘垫片(122)和下侧屏蔽线圈部(142)之间接触设置,通过与所述主空芯线圈部(110)电磁感应而产生感应电压并输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着部件(231、232、233、234)在所述第一线圈体(210)与第二线圈体(220)相互相对的状态下,形成于第一线圈体(210)的里面(210b)或第二线圈体(220)的里面(220b)中的至少任一个里面(210b、220b),而固着一次线圈元件(10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着部件(231、232、233、234)抓住一次线圈元件(100),以使一次线圈元件(100)相对于所述第一线圈图案部、第二线圈图案部(211b、221b)未发生偏心,并以上下方向处于与第一线圈图案部、第二线圈图案部(211b、221b)相同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着部件(231、232、233、234)包括:
内侧突起(231、233),突出形成于所述第一线圈体(210)的里面(210b),与一次线圈元件(100)的中央通孔(100a)的内周面(100a')接触而抓住一次线圈元件(100)的中央通孔(100a)的内周面(100a');
外侧突起(232、234),由所述内侧突起(231、233)外向分隔,在所述第一线圈体(210)的里面(210b)突出形成,与一次线圈元件(100)的外周面(100b)接触而抓住一次线圈元件(100)的外周面(100b),
所述一次线圈元件(100)再次配置在第一线圈体(210)的里面(210b),并插入而固着在所述内侧突起(231、233)与外侧突起(232、234)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突起(231)、所述外侧突起(232)突出形成为框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线圈体(220)起到覆盖设置在所述内侧突起(231、233)与外侧突起(232、234)之间的一次线圈元件(100)的作用。
CN201980004356.3A 2018-08-22 2019-08-20 变压器 Active CN1110839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097806 2018-08-22
KR1020180097803A KR102024844B1 (ko) 2018-08-22 2018-08-22 변압기용 2차 코일 소자
KR10-2018-0097803 2018-08-22
KR1020180097806A KR102000249B1 (ko) 2018-08-22 2018-08-22 변압기용 1차 코일 소자 및 1,2차 코일 소자 일체형 변압기
PCT/KR2019/010589 WO2020040529A1 (ko) 2018-08-22 2019-08-20 변압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83934A CN111083934A (zh) 2020-04-28
CN111083934B true CN111083934B (zh) 2023-07-04

Family

ID=695929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4356.3A Active CN111083934B (zh) 2018-08-22 2019-08-20 变压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83934B (zh)
WO (1) WO20200405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62614B1 (ko) * 2020-05-08 2021-06-09 주식회사 에이텀 1,2차측 코일소자 동시 내장형 변압기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16054A (ja) * 1995-05-23 1996-11-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薄形トランス
JP2013004444A (ja) * 2011-06-21 2013-01-07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絶縁平角銅線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コイル
CN206497817U (zh) * 2016-01-08 2017-09-15 快捷韩国半导体有限公司 平面变压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39959A (en) * 1968-05-17 1970-11-10 Gulf General Atomic Inc Transformer having sandwiched coils and cooling means
JPH07235426A (ja) * 1994-02-25 1995-09-05 Fuji Electric Co Ltd 電源トランス
JP4888841B2 (ja) * 2009-01-22 2012-02-29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CN103137305B (zh) * 2011-12-01 2016-12-21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变压器导电结构及变压器
KR101388852B1 (ko) * 2012-07-27 2014-04-23 경상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변압기
US20150130577A1 (en) * 2013-09-10 2015-05-14 Pulse Electronics, Inc. Insulation planar inductive device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and use
KR101554713B1 (ko) * 2014-05-19 2015-09-21 크로바하이텍(주) 복수 개의 캡 구조들을 가지는 인덕터
KR101475677B1 (ko) * 2014-09-11 2014-12-2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원공급장치
KR101590132B1 (ko) * 2015-07-31 2016-02-0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트랜스포머, 및 판상 코일 성형체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16054A (ja) * 1995-05-23 1996-11-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薄形トランス
JP2013004444A (ja) * 2011-06-21 2013-01-07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絶縁平角銅線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コイル
CN206497817U (zh) * 2016-01-08 2017-09-15 快捷韩国半导体有限公司 平面变压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83934A (zh) 2020-04-28
WO2020040529A1 (ko) 2020-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09483B (zh) 变压器和板状线圈模制主体
CN101325122B (zh) 微型屏蔽磁性部件
KR102000249B1 (ko) 변압기용 1차 코일 소자 및 1,2차 코일 소자 일체형 변압기
KR102024849B1 (ko) 변압기용 평판형 2차 코일 소자 어셈블리
US7091815B2 (en) Electrical device, transformer, and indu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lectrical device
JPH07245217A (ja) 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及び該素子用コイル
KR102103567B1 (ko) 코일 장치
KR101958648B1 (ko) 변압기용 평판형 2차 코일 소자 어셈블리 제조 방법
KR102024844B1 (ko) 변압기용 2차 코일 소자
CN111083934B (zh) 变压器
US11908608B2 (en) Coil component
KR102281276B1 (ko) 평판형 변압기
CN110571026A (zh) 电感骨架及电感装置
CN110600241A (zh) 多路开关电源变压器及其制备方法
KR102159315B1 (ko) 평판형 변압기
KR102281274B1 (ko) 평판형 변압기
KR102024851B1 (ko) 변압기
KR100951785B1 (ko) 코일제품의 세퍼레이터 결합구조
CN210865846U (zh) 多路开关电源变压器
KR102500130B1 (ko) 평판형 변압기
KR20200022304A (ko) 변압기용 2차 코일 소자
KR102644201B1 (ko) 평판형 변압기용 1차측 코일 소자 및 평판형 변압기
KR102262613B1 (ko) 평판형 변압기용 코일체 어셈블리 및 평판형 변압기
KR102281278B1 (ko) 변압기용 직렬 연결형 2차 코일 소자
JP2019067926A (ja) トラン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