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温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温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以及应用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领域快速扩展,尤其是电动汽车,大型储能电站等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对电池的高能量密度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
为了达到更高的能量密度要求,一般通过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工作电压或者采用高镍材料两种方法来实现。高电压或者高镍时代的到来,使得开发电解液新型的添加剂格外重要。传统的电解液在非水有机电解液在高电压(4.5V以上电压)电池体系中,充电过程会与正极材料发生副反应进而发生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等氧化产物,气体的产生会是软包电池发生鼓胀,水的产生使得电解液体系发生反应生成HF,HF会导致正极材料中金属离子的溶出,进而导致材料的结构发生畸变或者坍塌。最终导致电池的循环性能下降、体积膨胀、出现析锂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开发合适的电解液添加剂保护在高电压下电解液对正极材料的破坏一直是锂离子电解液开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目前已经开发出了像PST/不饱和磷酸酯/含B类锂盐等高温型添加剂,但是这些添加剂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他们的加入会增大电池的阻抗,导致电池低温性能变差,出现析锂等情况。
现有专利文献中也有不少关于通过采用在电解液中添加添加剂来提高电解液的稳定性,从而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的相关报道,例如:
发明专利CN 106558732 B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和锂离子电池,其电解液中的添加剂含有硫代磷酸酯类有机物,其添加的硫代磷酸酯有机物是硫元素取代了磷酸酯化合物中双键上的氧原子后形成的有机物,添加这种有机物后,能够在将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提高至少16%的同时,将阻燃性也显著地提高。
发明专利CN 109950620 A公开了一种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中包括有机溶剂、锂盐和磷酸酯类化合物,其磷酸酯类化合物中没有硫原子取代,能够解决锂离子电池的高温循环性能和低温存储性能。
上述文献公开的添加剂为含硫添加剂或含磷添加剂,化合物中不含有炔基,在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成膜时阻抗较大,不能在形成稳定的钝化膜。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解液,该电解液可以促进正极表面保护膜的形成,抑制正极材料对非水电解液体系的氧化作用,减轻电解液在高温下的胀气情况。除此之外,该电解液不会引起电池阻抗的增大,不会导致电池低温性能下降。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高温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包括基础电解液和添加剂A,所述添加剂A为含有炔基的硫代磷酸酯化合物,所述添加剂A的化学式(1)如下:
其中,R1、R2各自独立地选自烷基、烷氧基、烯烃基、卤代烷基、卤代烷氧基、卤代烯烃基、醚氧基中的一种,其中R1、R2为卤代烷基、卤代烷氧基、卤代烯烃基时,卤代为部分取代或全取代。
如上所示的任意结构的化合物均可以作为添加剂的成分,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具体应用中,可以以单一化合物作为电解液添加剂而使用,也可以将上述添加剂与其它化合物复合使用作为电解液添加剂。
进一步地,所述添加剂A为具有如下化学式(2)~(4)的化合物:
即化学式(1)中的R1和R2各自独立地为-CH3、-CF3和-CH2-O-CH3。
进一步地,所述添加剂A的添加量为基础电解液的0.1~5%。
进一步地,所述基础电解液包括电解质锂盐和有机溶剂,所述有机溶剂包括环状碳酸酯溶剂和/或线性碳酸酯溶剂,所述环状碳酸酯溶剂包括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以及碳酸丁烯酯(EC)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线性碳酸酯溶剂包括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以及碳酸甲丙酯(MPC)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有机溶剂由环状碳酸酯溶剂和线性碳酸酯溶剂组成,环状碳酸酯溶剂和线性碳酸酯溶剂质量比为1:4~2:3。
进一步地,所述有机溶剂还包括γ-丁内酯(GBL)、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丙酸乙酯、丙酸丙酯及丙酸丁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地,所述有机溶剂由碳酸乙烯酯(E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丙烯酯(PC)以及碳酸甲丙酯(MPC)组成,其质量比为EC:EMC:DEC:PC:DMC=5:9:4:1:1。
进一步地,所述电解质锂盐为六氟磷酸锂(LiPF6),所述电解质锂盐在电解液总量中的摩尔浓度为0.8~1.5mol/L。
进一步地,所述电解液还包括添加剂B,所述添加剂B为二氟磷酸锂(LiPF2O2)、四氟硼酸锂(LiBF4)、二草酸硼酸锂(LiDFOB)以及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添加剂B作为成膜添加剂。
进一步地,所述电解液中还包括添加剂C,所述添加剂C为碳酸亚乙烯酯(VC)和硫酸乙烯酯(DTD)中的至少一种,碳酸亚乙烯酯和硫酸乙烯酯作为成膜添加剂,加入硫酸乙烯酯能够优先于溶剂在石墨负极被还原,形成了低阻抗的SEI膜,同时该添加剂可以优化电芯的高低温性能。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上述电解液、正极、负极和隔膜。
碳酸乙烯酯,英文名称为Ethylene carbonate,缩写为EC;
碳酸丙烯酯,英文名称为Propylene carbonate,缩写为PC;
碳酸丁烯酯,英文名称为2,3-Butylene carbonate,缩写为BC;
碳酸二甲酯,英文名称为dimethyl carbonate,缩写为DMC;
碳酸甲乙酯,英文名称为Diethyl carbonate,缩写为DEC;
碳酸甲丙酯,英文名称为butan-2-yl carbonate,缩写为MPC;
γ-丁内酯,英文名称为1,4-Butyrolactone,缩写为GBL;
碳酸亚乙烯酯,英文名称为Vinylene Carbonate,缩写为VC;
硫酸乙烯酯,英文名称为Ethylene sulfate,缩写为DTD;
SEI膜,全称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固体电解质界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所提供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是一种含有炔基的硫代磷酸酯化合物,通过对化合物结构的设计和官能基团的搭配,使得本发明电解液添加剂不仅具有磷酸酯结构,同时还包含了一个炔基,在实际使用中,能够在锂离子电池的正极形成稳定的钝化膜,对锂离子电池高温性能起到改善作用的同时不会恶化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性能,解决了磷酸炔类添加剂成膜是形成较大的阻抗进会影响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的技术缺陷。
(2)本发明提供添加剂是不饱和磷酸酯的一种,与目前常用的不饱和磷酸酯不同的是,该化合物只保留一个三键,同时将氧原子换成同族的硫,这使得该化合物在参与正极成膜时形成的阻抗较小,不会对电池的低温性能造成影响,同时该化合物拥有更低的氧化电位,使其在正极更容易被氧化,从而参与成膜,阻止了高温下电解液对正极的破坏作用,从而达到改善高温性能的目的。
(3)该添加剂的使用可以促进正极表面保护膜的形成,抑制正极材料对非水电解液体系的氧化作用,减轻电解液在高温时的胀气情况,除此之外,该化合物的加入不会引起电池阻抗的增大,不会影响电池的低温性能。
(4)本发明中添加的添加剂B是新型锂盐,其中二氟磷酸锂能优先于碳酸酯类溶剂分解,在负极形成低阻抗的SEI膜,尤其对电芯的高温产气有抑制作用,而双氟磺酰亚胺锂这种新型锂盐有较高的导电率,能够显著提升电芯的倍率性能。碳酸亚乙烯酯和硫酸乙烯酯作为成膜添加剂,加入硫酸乙烯酯能够优先于溶剂在石墨负极被还原,形成了低阻抗的SEI膜,同时该添加剂可以优化电芯的高低温性能。添加剂A和添加剂B、添加剂C联用,既能在电芯的正极形成稳定的钝化膜,又能在在负极形成低阻抗的SEI膜,发挥协同作用,使得添加了添加剂A、添加剂B和添加剂C的电解液制备的锂离子电池具有更好的电学循环性能,同时还不会影响其他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2与对比例1-2和4的高温循环对比图;
1、实施例2电解液制备的锂离子电池;2、对比例1电解液制备的锂离子电池;3、对比例2电解液制备的锂离子电池;4、对比例4电解液制备的锂离子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温型锂离子电池用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使用的高温型锂离子电池用电解液包括基础电解液和添加剂A,添加剂B和添加剂C,其中添加剂A选自下面其化学式(1)所示的硫代硫酸酯化合物,
式(1)中,R1、R2各自独立地选自烷基、烷氧基、烯烃基、卤代烷基、卤代烷氧基、卤代烯烃基或者醚氧基,其中R1和R2可以彼此相同或不同。
对于R1和R2,烷基的例子包括下列基团: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正戊基等。这些当中优选甲基,因为可以实现良好的溶解性和相容性。
烷氧基的例子包括下列基团: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异丙氧基、环丙氧基、正丁氧基、异丁氧基、仲丁氧基、叔丁氧基等。
烯烃基的例子包括下列基团:乙烯基、丙烯基、异丙烯基等。
卤代烷基、卤代烷氧基和卤代烯烃基的例子中,对卤素的类型没有具体的限制,但是优选其为氟、氯或溴。更优选氟。这是因为与其它卤素相比氟可以实现更高的效果。卤原子数目优选为2,也可以为3或更大。这是因为形成保护膜的能力增加并形成更强、更稳定的保护膜,从而更好地抑制电解液的分解反应。
其中添加剂A的添加量优选为基础电解液的0.1~5%。
添加剂B的实例包括二氟磷酸锂、四氟硼酸锂、二草酸硼酸锂和双氟磺酰亚胺锂。
添加剂C的实例包括碳酸亚乙烯酯和硫酸乙烯酯。
基础电解液包括电解质锂盐和有机溶剂,其中电解质锂盐的实例为六氟磷酸锂,其在电解液总量中的摩尔浓度优选为1.15mol/L。
有机溶剂包括环状碳酸酯溶剂和线性碳酸酯溶剂,其中环状碳酸酯溶剂和线性碳酸酯溶剂即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其中优选为混合使用,因为能够制备具有高电导率的电解液。
环状碳酸酯溶剂的实例包括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以及碳酸丁烯酯。
线性碳酸酯溶剂的实例包括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以及碳酸甲丙酯。
优选为碳酸乙烯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丙烯酯和碳酸甲丙酯,其比例优选为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丙烯酯:碳酸甲丙酯=5:9:4:1:1。
1、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1)电解液的制备
实施例1-11及对比例1-5的电解液按照下述方法配制:
将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丙烯酯(PC)和碳酸二甲酯(DMC)按质量比为EC:DEC:EMC:PC:DMC=25:20:45:5:5的比例进行混合,然后加入六氟磷酸锂至摩尔浓度为1.15mol/L,添加剂包括添加剂A、碳酸亚乙烯酯(VC)、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和二氟磷酸锂(LiPF2O2)四种。
本实施例中的添加剂A为具有化学式(2)-(4)的化合物:
实施例及对比例电解液中添加剂种类及其含量示出在表1中,其中添加剂的比例为占所述电解液的总重量的比例。
表1实施例1-11以及对比例1-5的添加剂及其含量
编号 |
添加剂A(wt.%) |
添加剂B(wt.%) |
添加剂C(wt.%) |
实施例1 |
化学式2化合物:0.1% |
LiFSI:2%;LiPO<sub>2</sub>F<sub>2</sub>:1% |
VC:1% |
实施例2 |
化学式2化合物:0.3% |
LiFSI:2%;LiPO<sub>2</sub>F<sub>2</sub>:1% |
VC:1% |
实施例3 |
化学式2化合物:0.5% |
LiFSI:2%;LiPO<sub>2</sub>F<sub>2</sub>:1% |
VC:1% |
实施例4 |
化学式2化合物:1.0% |
LiFSI:2%;LiPO<sub>2</sub>F<sub>2</sub>:1% |
VC:1% |
实施例5 |
化学式2化合物:2.0% |
LiFSI:2%;LiPO<sub>2</sub>F<sub>2</sub>:1% |
VC:1% |
实施例6 |
化学式2化合物:4.0% |
LiFSI:2%;LiPO<sub>2</sub>F<sub>2</sub>:1% |
VC:1% |
实施例7 |
化学式2化合物:5.0% |
LiFSI:2%;LiPO<sub>2</sub>F<sub>2</sub>:1% |
VC:1% |
实施例8 |
化学式3化合物:0.5% |
LiFSI:2%;LiPO<sub>2</sub>F<sub>2</sub>:1% |
VC:1% |
实施例9 |
化学式3化合物:1.0% |
LiFSI:2%;LiPO<sub>2</sub>F<sub>2</sub>:1% |
VC:1% |
实施例10 |
化学式4化合物:0.5% |
LiFSI:2%;LiPO<sub>2</sub>F<sub>2</sub>:1% |
VC:1% |
实施例11 |
化学式4化合物:1.0% |
LiFSI:2%;LiPO<sub>2</sub>F<sub>2</sub>:1% |
VC:1% |
对比例1 |
/ |
LiFSI:2%;LiPO<sub>2</sub>F<sub>2</sub>:1% |
VC:1% |
对比例2 |
三炔丙基磷酸酯:0.5% |
LiFSI:2%;LiPO<sub>2</sub>F<sub>2</sub>:1% |
VC:1% |
对比例3 |
三炔丙基磷酸酯:1.0% |
LiFSI:2%;LiPO<sub>2</sub>F<sub>2</sub>:1% |
VC:1% |
对比例4 |
PST:0.5% |
LiFSI:2%;LiPO<sub>2</sub>F<sub>2</sub>:1% |
VC:1% |
对比例5 |
PST:1.0% |
LiFSI:2%;LiPO<sub>2</sub>F<sub>2</sub>:1% |
VC:1% |
(2)正极片的制备
按94.7:2:2:0.8:2.3的质量比混合镍钴锰酸锂(LiNi0.5Co0.2Mn0.3),Super-P(小颗粒导电炭黑)、KS-5(导电剂)和HSV900(粘结剂),然后将它们分散在NMP(N-甲基吡咯烷酮)中,真空搅拌机作用下搅拌至稳定均一,获得正极浆料;将正极浆料均匀涂覆于厚度为12μm的铝箔上;将铝箔在室温晾干后转移至120℃的鼓风烘箱中干燥2h,然后经过冷压、模切得到正极片。
(3)负极片的制备
按95:1.5:1:2:1.3的质量比混合石墨,Super-P(小颗粒导电炭黑),CMC(分散剂)和SBR(粘结剂),然后将它们分散在去离子水中,得到负极浆料;将负极浆料均与涂覆在厚度为8μm的铜箔上;将铜箔在室温晾干后转移至120℃的鼓风烘箱中干燥2h,然后经过冷压、模切得到负极片。
(4)锂离子电池的制备
将正极片、负极片以及隔膜通过叠片工序得到裸电芯,将电芯放入包装壳后,注入电解液,再依次封口,经高温静置、化成、分容、OCV等工序,制作得到锂离子电池。记录化成、分容及OCV工序中的数据,统计K值和内阻的大小。
制备完成后,将利用实施例1-11和对比例1-5的电解液制备的锂离子电池分别编号为1-16号,准备进行性能检测。
2、高温循环性能测试
按照如下方法测试1-13号和15号锂离子电池的高温循环性能:45℃条件下进行高温循环性能测试,实验步骤如下:以1C恒流充电至4.4V后,恒压充电至截止电流为0.05C,然后用1C恒流放电至3.0V,记为一个充放电循环。然后按照上述条件进行1000次循环。锂离子电池10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第1000次循环的放电容量/首次放电容量)×100%,测试结果见表2。
3、高温存储性能测试
按照如下方法测试1-16号锂离子电池的高温存储性能:室温1C恒流恒压充电至4.4V,0.05C截止,然后1C恒流放电,3V截止,循环三次计算平均容量为初始容量C0,接着在60℃±2℃搁置7天后再常温搁置5h后进行1C放电,放电容量为荷电保持容量,记为C1。接着在室温1C恒流恒压充电至4.4V、0.05C截止,然后1C放电的放电容量为恢复容量,记为C2。荷电百分比=C1/C0,恢复百分比=C2/C0。同时用泡水法测量电芯在存储前后的体积变化用来计算存储产气体积、及内阻变化情况,测试结果见表2。
4、低温充电性能测试
按照如下方法测试1-16号锂离子电池的低温充电性能:在25℃下,电芯以0.5C放电至3.0V,之后在-10℃±2℃环境下搁置8h,以0.1C电流恒流恒压充电至4.4V、0.05C截止,搁置10min,以0.5C电流放电至3.0V,搁置1h,重复以上步骤4次,最后以0.1C恒流恒压充电至4.4V,截止电流0.05C。拆解电芯,观察电芯是否出现析锂。
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本次试验选择实施例3,对比例1、对比例2和对比例4制备的电解液组装的锂离子电池的高温循环性能进行绘图比较,这四组中,实施例3、对比例2和对比例4中添加剂的含量均为0.5%,而对比例1中则不含有添加剂A,其对比结果更具有说服力。锂离子电池编号依次为3号、12号、13号和15号。
从图1可以看出,没有加任何高温型添加剂的12号锂离子电池在循环755周时电芯循环发生跳水,容量保持率锐减到80%以下,而加了不同种类高温型添加剂的3号锂离子电池(添加0.5%化学式2化合物)、13号锂离子电池(添加0.5%TAP)、15号锂离子电池(添加0.5%PST)的高温循环性能在755周时容量保持分别在92.16%,87.1%,83.4%。
从表2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很明显加入高温型添加剂A对电芯的高温循环性能以及60℃/7天存储性能均有明显的改善,尤其是对电芯的胀气改善效果显著。电池在循环755周时容量保持率均在80%以上,大部分在90%以上,其中以2号锂离子电池(添加了0.5%结构式2化合物)循环最好,且电芯厚度变化最小。8号锂离子电池(添加0.5%化学式3化合物)和10号锂离子电池(添加0.5%化学式4化合物)的高温循环性能在755周时容量保持分别在91.63%和90.26%,电池循环结果较好。
从表2中测试的60℃/7天数据来看,12号锂离子电池(没有添加高温型添加剂)的容量保持率和恢复率是最低的,分别只有87.05%和89.42%,且产气高达42ml.,而其他几组锂离子电池的电芯容量保持率都在89%以上,恢复率都在91%以上,三组不同类型的添加剂经过60℃/7天存储后容量保持率与恢复率都呈现出随着添加剂量的增多,保持率和恢复率会相应的升高,但是量继续增大的话,反而会导致保持率和恢复率下降,这是由于添加剂量过多的话,会形成较大的阻抗,反而不利于电芯的充放电性能。相应的,电芯的保持率和恢复率和存储中的产气呈现负相关的关系。产气越大,则电芯的保持率和恢复率越低。从数据来看,化学式(2)、化学式(3)和化学式(4)三种添加剂的作用相差不大,加入相同质量的三种添加剂,60℃/7天存储中产气体积以及保持率和恢复率均在同一水平,说明取代基的改变对电芯性能并没有太大影响。高温下SEI膜不断遭到破坏,为了修复SEI膜,电解液会在负极发生还原和锂离子反应形成新的SEI膜,而在SEI膜的形成过程中会产生气体,导致电芯会在高温存储过程中产气。产生的酸性气体又反过来对正极活性材料进行破坏,如此恶性循环下去,电解液会被消耗完毕,活性锂丧失、正极金属溶出等一系列反应,最终电芯循环跳水。所以没有添加任何高温型添加剂的12号锂离子电池的电芯最先发生循环跳水,而13号和15号锂离子电池的循环也比3号、8号和10号锂离子电池差,可见,添加剂A能够改善电池的高温性能。
从表2中的低温充电结果来看,没有任何高温添加剂的12号锂离子电池并没有出现析锂情况,而加了不同含量TAP和PST添加剂的13-16号锂离子电池电芯在-10℃下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析锂,1-11号锂离子电池的电芯低温充电均没有出现析锂情况,和添加量相同的13号和15号锂离子电池相比,添加剂A表现出较好的高温效果,同时没有弱化低温性能,这说明添加剂A形成的CEI膜具有较低的阻抗且在高温下比较稳定。
综上,本发明提出的含有炔基的硫代磷酸酯化合物添加剂A,与常见的可以改善高温性能的添加剂相比,具有更显著的效果,并且添加剂A还能与碳酸亚乙烯酯(VC)、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和二氟磷酸锂(LiPF2O2)等添加剂联用,发挥协同作用,使得采用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具有更好的电学循环性能,能较显著提高锂离子电池的高温循环性能、高温存储性能以及低温充电性能。
综上,本发明提出的含有炔基的硫代磷酸酯化合物添加剂A,与常见的可以改善高温性能的添加剂相比,具有更显著的效果,并且添加剂A还能与碳酸亚乙烯酯(VC)、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和二氟磷酸锂(LiPF2O2)等添加剂联用,发挥协同作用,使得采用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具有更好的电学循环性能,能较显著提高锂离子电池的高温循环性能、高温存储性能以及低温充电性能。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