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33976A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33976A
CN111033976A CN201880053461.1A CN201880053461A CN111033976A CN 111033976 A CN111033976 A CN 111033976A CN 201880053461 A CN201880053461 A CN 201880053461A CN 111033976 A CN111033976 A CN 1110339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heat sink
motor
recess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346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33976B (zh
Inventor
山下佳明
小川裕史
增渕和则
原田一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Nidec Elesy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Nidec Elesy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Nidec Elesys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0339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339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339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3397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21/14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within the arma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 Permanent Magnet Type Synchronous Machine (AREA)

Abstract

马达具有:马达主体,其具有转子和定子;以及柱状的电容器,其与马达主体电连接,沿着第1方向延伸,马达主体具有:散热器,其与电容器的侧面对置;以及散热材料,其与电容器的侧面的一部分和散热器接触,电容器的侧面具有与散热材料接触的第1区域,第1区域是电容器的侧面的一部分,是包含电容器的侧面的第1方向的中央部在内的区域。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在具有对马达主体进行控制的电路板(基板)的机电一体型的马达中,将发热量大的电容器等发热元件收纳在壳体的内部而进行散热。例如,公开了在设置于电子控制器单元(ECU)壳体的散热器的台阶内收纳有电解电容器的结构(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629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现有的马达没有着眼于因电容器的位置而引起的发热量的差异,因此虽然能够对来自电容器的热进行散热,但有可能使散热器的体积和散热材料的使用量增加,马达的成本变高。
鉴于上述问题点,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对来自电容器的热进行散热,并且减小散热器的体积和散热材料的使用量,能够抑制马达的成本的马达。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个方式具有:马达主体,其具有转子和定子;以及柱状的电容器,其与所述马达主体电连接,沿着第1方向延伸,所述马达主体具有:散热器,其与所述电容器的侧面对置;以及散热材料,其与所述电容器的侧面的一部分和所述散热器接触,所述电容器的侧面具有与所述散热材料接触的第1区域,所述第1区域是所述电容器的侧面的一部分,是包含所述电容器的侧面的所述第1方向的中央部在内的区域。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对来自电容器的热进行散热,并且减小散热器的体积和散热材料的使用量,能够抑制马达的成本的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马达的立体图,是从壳体50卸下盖部40后的状态的图。
图3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4是将图3的XI区域放大后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图1的马达的第1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图1的马达的第2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图1的马达的第3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图1的马达的第4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图1的马达的第5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图1的马达的第6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图1的马达的第7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图1的马达的第8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图1的马达的第9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图1的马达的第10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图1的马达的第11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图1的马达的第12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图1的马达的第13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图1的马达的第14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图1的马达的第15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1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范围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任意变更。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便于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实际的构造与各构造中的比例尺和数量等不同。
另外,在附图中,适当示出XYZ坐标系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是与后文说明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这两者垂直的方向。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Z轴方向的正的一侧(+Z侧)称为“上侧”,将Z轴方向的负的一侧(-Z侧)称为“下侧”。另外,上侧和下侧是仅用于说明的名称,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第1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方向)简称为“周向”。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俯视”是指从轴向观察的状态。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另一侧”是远离基板的方向,“一侧”称为接近基板的方向。另外,“第1方向的一侧”可以是后述的马达相对于电路板(基板)的上侧,也可以是马达的下侧。
【马达】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俯视图。图2是马达1的立体图,是从后文中说明的壳体50卸下盖部40后的状态的图。图3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马达1的剖视图。图4是将图3的XI区域放大后的马达1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马达1的第1变形例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马达1的第2变形例的剖视图。图7是示出马达1的第3变形例的剖视图。图8是示出马达1的第4变形例的剖视图。图9是示出马达1的第5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0是示出马达1的第6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1是示出马达1的第7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2是示出马达1的第8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3是示出马达1的第9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4是示出马达1的第10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5是示出马达1的第11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6是示出马达1的第12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7是示出马达1的第13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8是示出马达1的第14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9是示出马达1的第15变形例的剖视图。另外,图5至图19相当于将图3的XI区域放大后的马达的剖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马达1具有马达主体2、壳体50、控制部3、上侧轴承7A以及下侧轴承7B。
【马达主体】
马达主体2具有转子20和定子25。
转子20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进行旋转。转子20具有轴21、转子铁芯22以及转子磁铁23。
轴21沿着中心轴线J延伸。轴21被上侧轴承7A和下侧轴承7B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旋转。转子铁芯22固定于轴21。转子铁芯22沿周向包围轴21。转子磁铁23固定于转子铁芯22。更详细而言,转子磁铁23固定于转子铁芯22的沿周向的外侧面。转子铁芯22和转子磁铁23与轴21一起旋转。
定子25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定子25与转子2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包围转子20的径向外侧。定子25具有定子铁芯27、绝缘件28以及线圈29。
绝缘件28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构成。绝缘件28覆盖定子铁芯27的至少一部分。在驱动马达1时,线圈29对定子铁芯27进行励磁。线圈29是通过卷绕线圈线(省略图示)而构成的。线圈线隔着绝缘件28卷绕于定子铁芯27的齿部。线圈线的端部向上侧引出,通过设置于轴承保持架30的贯通孔而与电路板(基板)60连接。另外,在马达主体2与轴承保持架30之间设置有汇流条的情况下,线圈线的端部与汇流条连接,汇流条与电路板60连接。
上侧轴承7A将轴21的上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上侧轴承7A位于定子25的上侧。上侧轴承7A被轴承保持架30支承。
下侧轴承7B将轴21的下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下侧轴承7B位于定子25的下侧。下侧轴承7B被壳体50的下侧轴承保持部53支承。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轴承7A和下侧轴承7B是球轴承。但是,上侧轴承7A和下侧轴承7B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轴承。
【壳体】
如图3所示,壳体50收纳马达主体2。即,壳体50收纳转子20和定子25。壳体50呈向上侧(+Z侧)开口的筒状。壳体50具有筒状部51、底部52以及下侧轴承保持部53。另外,壳体50也可以是不具有底部52的筒状部件。在该情况下,在壳体50的下侧的开口另外安装有对轴承进行保持的轴承保持架30。
筒状部51从径向外侧包围定子25。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部51呈圆筒状。在筒状部51的内周面固定有定子铁芯27和轴承保持架30。
底部52位于筒状部51的下端。底部52位于定子25的下侧。下侧轴承保持部53位于底部52的俯视中央。下侧轴承保持部53对下侧轴承7B进行保持。在下侧轴承保持部53的俯视中央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孔部53a。轴21的下端部贯穿插入于孔部53a。
【控制单元】
如图3所示,控制部3具有电路板60、箱体部4以及散热器80。另外,如图2所示,控制部3具有连接器70。
【箱体部】
如图3所示,箱体部4收纳电路板60和散热器80。箱体部4具有轴承保持架30和盖部40。轴承保持架30位于电路板60和散热器80的下侧,从下侧覆盖电路板60和散热器80。盖部40从上侧覆盖电路板60和散热器80。
【轴承保持架】
轴承保持架30位于定子25的上侧(+Z侧)。轴承保持架30对上侧轴承7A进行支承。轴承保持架30位于壳体50的筒状部51的上侧的开口51a,并固定于筒状部51的内周面。
轴承保持架30由散热特性高且具有充分刚性的金属材料构成。作为一例,轴承保持架30由铝合金构成。在该情况下,轴承保持架30是在通过压铸等成型为大致形状之后,对需要精度的面进行切削加工而制造的。
轴承保持架30具有:圆板状的保持架主体部31;上侧轴承保持部32,其位于保持架主体部31的径向内侧;保持架固定部33,其位于保持架主体部31的径向外侧;以及下侧散热器部34。
上侧轴承保持部32对上侧轴承7A进行保持。上侧轴承保持部32位于轴承保持架30的俯视中央。
保持架固定部33呈从保持架主体部31的径向外缘向下侧突出的筒形状。保持架固定部33的外周面与壳体50的筒状部51的内周面在径向上对置。保持架固定部33嵌合并固定于筒状部51的内周面。
下侧散热器部34从上侧轴承保持部32的周向的一部分区域沿水平方向(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延伸。下侧散热器部34在电路板60的下侧沿着电路板60延伸。
下侧散热器部34具有朝向上侧的散热面39。即,轴承保持架30具有散热面39。散热面39沿电路板60延伸。散热面39与电路板60的基板主体61的下表面61c直接接触或经由散热材料等夹设的部件而间接接触。下侧散热器部34在散热面39上从电路板60吸收热,对电路板60进行冷却。
如后所述,电路板60具有安装于基板主体61的上表面61d的多个场效应晶体管66和多个电容器65。场效应晶体管66是在电路板60上容易产生热的发热元件。在从轴向观察时,场效应晶体管66和电容器65的至少一部分与散热面39重叠。由此,能够有效地使由场效应晶体管66和电容器65产生的热在散热面39上向下侧散热器部34移动。其结果为,能够抑制场效应晶体管66的温度过高,能够提高场效应晶体管66的动作的可靠性。
轴承保持架30具有朝向上侧的上表面30a。上表面30a与盖部40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在上表面30a设置有沿着上表面30a的外缘延伸的凹槽部35。凹槽部35相对于上表面30a向下侧凹陷。凹槽部35以均匀的宽度和均匀的深度在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平面内延伸并包围中心轴线J。在凹槽部35中收纳在后文中说明的盖部40的凸部42。
【电路板】
电路板60位于轴承保持架30的上侧。电路板60沿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即,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在电路板60上连接有从定子25的线圈29延伸的线圈线。电路板60使线圈29中流过电流而对转子20的旋转进行控制。
电路板60具有基板主体61、多个电容器65以及多个场效应晶体管66。另外,除此之外,基板主体61具有用于对转子20的旋转进行控制的电子部件(省略图示)。
基板主体61配置成与轴向(即上下方向)垂直。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主体61通过固定螺钉68而固定于轴承保持架30。基板主体61具有朝向上侧的上表面61d和朝向下侧的下表面61c。电容器65和场效应晶体管66安装于基板主体61的上表面61d。在电路板60的安装部件中,电容器65的轴向(上下方向)的尺寸最大。即,马达1具有沿着Z方向延伸的柱状的电容器65,该电容器65通过电路板60而与马达主体2电连接。电容器65从电路板60向上侧延伸。即,从电路板60向第1方向的另一侧延伸。
场效应晶体管66在俯视时呈矩形状。场效应晶体管66也被称为FET(Field effecttransistor:)。除了电容器65和场效应晶体管66之外,在基板主体61的上表面61d和下表面61c中的任意一方或双方上还安装有旋转传感器和扼流线圈等电子部件。另外,电容器65和场效应晶体管66等电子部件只要能够与马达主体2电连接,则也可以安装于与电路板60不同的基板(例如,两张基板)。
【散热器】
散热器80位于电路板60的上侧。散热器80从上侧覆盖电路板60的一部分。本实施方式的散热器80与电路板60接触,作为对电路板60进行冷却的散热器而发挥功能。只要散热器80与电路板60热接触而对电路板60进行冷却,则可以与电路板60直接接触,也可以与电路板60间接接触。更具体而言,散热器80也可以经由散热润滑脂等散热材料与电路板60接触。散热器80由散热特性高的金属材料(例如,铝合金或铜合金)构成。
散热器80通过省略图示的固定螺钉68而固定于轴承保持架30的下侧散热器部34。散热器80和轴承保持架30在固定部分处直接接触。通过使散热器80和轴承保持架30相互接触并固定,在散热器80与轴承保持架30之间产生热的移动。因此,在散热器80和轴承保持架30中的任意一方成为高温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热向另一侧移动而从另一侧进行散热。由此,散热效率提高,其结果为,能够提高电路板60的冷却效果。
散热器80位于作为发热元件的场效应晶体管66的正上方。即,在从轴向观察时,散热器80与场效应晶体管66的至少一部分重叠。散热器80和场效应晶体管66隔着间隙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在散热器80与场效应晶体管66之间的间隙中配置有例如散热润滑脂等散热材料。由此,使由场效应晶体管66产生的热高效地向散热器80移动。另外,优选散热器80与下侧散热器部34是相同的部件。通过散热器80和下侧散热器部34由相同的部件构成,由场效应晶体管66产生的热的移动变得顺畅,散热效果提高,并且不需要将散热器80固定于下侧散热器部34的固定螺钉68,能够实现马达1的小型化。
在散热器80上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电容器收纳孔81。如图3所示,在电容器收纳孔81的内侧收纳有作为发热元件的电容器65。电容器收纳孔81的内周面与电容器65的侧面对置。即,电容器收纳孔81的内周面包围电容器65的侧面。后文中说明的盖部40从散热器80和电容器65的上方覆盖。
电容器65的侧面65a具有与散热材料90接触的第1区域121。电容器65是在电路板60上与场效应晶体管66或其他电子部件相比容易产生大量热的发热元件。特别是,从柱状的电容器65的长度方向(图4的Z方向)的中央部120(以下,简称为“中央部120”)产生比周围多的热。第1区域121是电容器65的侧面65a的一部分,是在电容器65的侧面65a的Z方向上包含中央部120的区域。以往,没有进行关注于电容器65的发热部位的散热。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电容器65的侧面65a在第1区域121与散热材料90接触,该第1区域121至少包含发热量比其他部分多的中央部120。而且,电容器65的侧面65a中的第1区域121以外的区域不与散热材料90接触。由此,能够高效地对来自电容器65的热进行散热,并且抑制散热器80的体积和散热材料90的使用量,实现马达1的低成本化。
电容器65的侧面65a具有从中央部120至下侧(第1方向的一侧)的端部65s的第2区域122。即,散热器80的电容器收纳孔81的内周面与第2区域122对置。由于散热器80与电容器65的侧面65a的第2区域122对置,因此即使散热材料90从散热材料收纳凹部130漏出,也容易停留在第2区域122,能够使散热材料的配置稳定。电容器65的侧面65a还具有从中央部120至上侧(第1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65t的第3区域123。
在电容器收纳孔81的内周面的上侧设置有沿X方向凹陷的散热材料收纳凹部130。即,马达主体2在Z方向上的散热器80与盖部40的边界处具有散热材料收纳凹部130,该散热材料收纳凹部130沿与电容器65的侧面65a垂直的X方向凹陷。另外,电容器65的中央部120与散热材料收纳凹部130对置。
【盖部】
如图2所示,盖部40位于轴承保持架30、电路板60以及散热器80的上侧。盖部40覆盖电路板60的上侧,对电路板60进行保护。
如图1所示,盖部40具有:平板部45,其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外缘部46,其位于平板部45的外缘,相对于平板部45向下侧突出;以及连接器保持架部47,其从平板部45向上侧延伸。
连接器保持架部47呈从平板部45向上侧延伸的筒状。在连接器保持架部47的内部配置有连接器70的外部连接端子73。外部连接端子73与向电路板60提供电力的外部设备(省略图示)连接。
如图3所示,平板部45沿与轴向(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即,平板部45沿着电路板60延伸。
外缘部46从平板部45的外缘向下侧突出。在从轴向观察时,外缘部46在整周范围内包围平板部45。在外缘部46的下端部设置有凸部42、内侧下端面46a以及外侧下端面46b。
凸部42向下侧突出。凸部42以均匀的宽度和均匀的高度在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平面内延伸。凸部42在整个外缘部46上延伸。因此,在从轴向观察时,凸部42在整周范围内包围平板部45。
凸部42被收纳于凹槽部35,该凹槽部35设置于轴承保持架30。在凹槽部35的内壁面与凸部42之间设置有间隙。在凹槽部35中填充有粘接剂B。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填充有粘接剂B的凹槽部35中收纳凸部42。因此,能够抑制水和污染物从盖部40与轴承保持架30之间侵入马达1的内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使用湿气固化型的粘接剂作为填充于凹槽部35的粘接剂B。湿气固化型的粘接剂因空气中的水分而固化。通过使用湿气固化型的粘接剂作为粘接剂B,能够抑制因水分而引起的粘接剂的劣化,能够提高马达1的防水的可靠性。
外侧下端面46b是朝向下侧的面。外侧下端面46b在俯视时位于由凸部42包围的区域的内侧。外侧下端面46b与轴承保持架30的上表面30a接触。通过使外侧下端面46b与轴承保持架30的上表面30a接触,能够将盖部40相对于轴承保持架30在轴向(上下方向)上进行定位。
内侧下端面46a是朝向下侧的面。内侧下端面46a在俯视时位于由凸部42包围的区域的内侧。内侧下端面46a与轴承保持架30的上表面30a在轴向上分离。由此,能够使填充于凹槽部35的粘接剂B与空气接触而促进粘接剂B的固化。另外,在使凸部42收纳于凹槽部35的工序中,能够使从凹槽部35溢出的粘接剂B积存在内侧下端面46a与轴承保持架30的上表面30a之间的间隙中。因此,在粘接剂B的填充量有偏差的情况下,能够将过剩的粘接剂B带到内侧下端面46a与轴承保持架30的上表面30a之间的间隙中。
如图4放大所示,在与散热器80对置的位置的内侧下端面46a设置有电容器对置凹部49。即,盖部40具有电容器对置凹部49。电容器对置凹部49的内壁面与电容器65的侧面65a的第3区域123和电容器65的顶面65b对置。即,马达主体2具有与电容器65的侧面65a的第3区域123对置的盖部40。通过使盖部40与电容器65的侧面65a的第3区域123对置,并且如前文中说明的那样使散热器80与电容器65的侧面65a的第2区域122对置,能够将电容器65封闭而抑制散热材料90的泄漏。
如图4中放大图所示,在电容器收纳孔81的内周面与电容器65的侧面65a之间收纳有散热润滑脂等散热材料90。通过配置散热材料90,能够高效地使热从电容器65的侧面朝向散热器80移动。另外,能够使在电容器65中产生的热向散热器80移动而对电容器65进行冷却。即,马达主体2具有:散热器80,其与电容器65的侧面65a对置;以及散热材料90,其与电容器65的侧面65a的一部分和散热器80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容器65侧的散热器80的朝向上侧的面80b上设置有向下侧凹陷的第5凹部135。由第5凹部135和盖部40的内侧下端面(朝向第1方向的一侧的面)46a构成散热材料收纳凹部130。散热材料90的一部分配置于散热材料收纳凹部130的内部。由于散热材料90配置在收纳凹部130内,因此能够使散热材料90的配置稳定。能够抑制散热材料90进入马达主体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散热材料90至少与发热量大的中央部120接触,因此能够高效地带走来自电容器65的热,并且与使散热材料90与电容器65的侧面65a和顶面65b整体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散热材料90的使用量。另外,由于仅使散热器80与电容器65的侧面65a的第1区域121对置,因此能够高效地带走经由散热材料90传递的来自电容器65的热,并且与使散热材料90与电容器65的侧面65a和顶面65b整体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散热材料90的使用量。
【散热器和盖部的变形例】
关于与电容器65对置的散热器80和盖部40的结构,对前文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第1变形例>
如图5所示,散热材料收纳凹部130也可以在散热器80与盖部40的边界处向盖部40侧凹陷。即,在第1变形例中,在电容器65侧的盖部40的内侧下端面46a设置有向上侧凹陷的第6凹部136。由第6凹部136和散热器80的朝向上侧的面80b设置散热材料收纳凹部130。与前文的实施方式同样地,散热材料90的一部分配置于散热材料收纳凹部130的内部。由于散热材料90配置在散热材料收纳凹部130内,因此能够使散热材料90的配置稳定。
<第2变形例>
如图6所示,散热器80也可以在朝向上侧(第1方向的另一侧)的面80b上具有向下侧(第1方向的一侧)凹陷的第1凹部131。第1凹部131构成散热材料收纳凹部130的至少一部分,在第2变形例中构成散热材料收纳凹部130的下侧且与X方向平行的部分。
如图6所示,盖部40在内侧下端面(朝向第1方向的一侧的面)46a上具有向电容器65的下侧(第1方向的一侧)突出的第1突起部141。第1突起部141嵌入于散热器80的第1凹部131。通过将第1突起部141嵌入于第1凹部131,在第1突起部141的电容器65侧且散热器80与盖部40之间构成散热材料收纳凹部130。即,散热材料90配置成被第1凹部131和第1突起部141包围。通过将散热材料90配置成被第1凹部131和第1突起部141包围,能够通过迷宫构造抑制散热材料90进入马达主体部。
<第3变形例>
如图7所示,散热器80具有第1凹部131,在第3变形例中,第1凹部131构成散热材料收纳凹部130的下侧且与X方向平行的部分、与电容器65对置的一侧且与Z方向平行的部分。盖部40在内侧下端面46a具有第1突起部141。在第3变形例中,第1突起部141构成散热材料收纳凹部130的上侧且与X方向平行的部分。即,在第3变形例中,散热材料收纳凹部130在X方向上设置于第1突起部141与电容器65之间。在第3变形例中,散热材料收纳凹部130在Z方向上设置于第1突起部141与散热器80之间。在第3变形例中,通过将散热材料90配置成被第1凹部131和第1突起部141包围,能够通过迷宫构造抑制散热材料90进入马达主体部。
<第4变形例>
如图8所示,盖部40也可以在内侧下端面(朝向第1方向的一侧的面)46a上具有向上侧(第1方向的另一侧)凹陷的第2凹部132。第2凹部132构成散热材料收纳凹部130的至少一部分,在第4变形例中构成散热材料收纳凹部130的上侧且与X方向平行的部分。
如图8所示,散热器80也可以在朝向上侧(第1方向的另一侧)的面80b上具有向上侧(第1方向的另一侧)突出的第2突起部142。第2突起部142嵌入于第2凹部132。通过将第2突起部142嵌入于第2凹部132,能够在第2突起部142的电容器65侧且散热器80与盖部40之间构成散热材料收纳凹部130。即,散热材料90配置成被第2凹部132和第2突起部142包围。通过将散热材料90配置成被电路板60、第2凹部132以及第2突起部142包围,能够通过迷宫构造抑制散热材料90进入马达主体部。
<第5变形例>
如图9所示,散热器80也可以从电容器65的Z方向的下侧(即,电路板60侧)的端部65s延伸至Z方向的上侧的端部65t。利用散热器80包围电容器65的端部65s至端部65t,因此能够使电容器65稳定在规定的位置(散热器80的电容器收纳孔81内)。
散热材料90与电容器65的侧面65a中的从中央部120至Z方向的下侧的端部65s或上侧的端部65t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对置。散热材料90与电容器65的侧面65a的中央部12对置。在第5变形例中,如图9所示,散热器80在与电容器65的中央部120对置的侧面80c上具有朝向与电容器65的侧面65a垂直的XY方向(第2方向)凹陷的散热材料收纳凹部130。散热材料90配置在散热材料收纳凹部130内,与中央部120对置。通过将散热材料90配置在散热材料收纳凹部130内,能够容易地将散热材料90保持于规定的位置,使散热材料90的配置稳定。
盖部40配置于电容器65的Z方向的上侧(第1方向的另一侧),与电容器65的顶面(第1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65b和散热器80的朝向Z方向的上侧的面80b对置。即,马达主体2具有与电容器65的顶面65b和散热器80的面80b这两者对置的盖部40。在第5变形例中,在电容器65的上侧(第一方向的另一侧)配置有盖部40,因此能够将电容器65封闭在电容器收纳孔81内并且抑制散热材料90的泄漏。
<第6变形例>
如图10所示,散热器80也可以在与电容器65的侧面65a的中央部120对置的侧面80c上具有沿XY方向(第2方向)凹陷的第3凹部133。第3凹部133从电容器65的中央部120延伸至Z方向的下侧(第1方向的一侧)。散热材料90配置于第3凹部133。通过将散热材料90配置于第3凹部133,能够使散热材料90的配置稳定。
<第7变形例>
如图11所示,散热器80也可以在与电容器65的侧面65a的中央部120对置的侧面80c上具有沿XY方向(第2方向)凹陷的第4凹部134。第4凹部134从电容器65的中央部120延伸至Z方向的上侧(第1方向的另一侧)。散热材料90配置于第4凹部134。通过将散热材料90配置于第4凹部134,能够使散热材料的配置稳定。
<第8变形例>
在第8变形例和后文中说明的第9变形例、第10变形例中,散热器80配置于比电路板60靠下侧的位置。例如,收纳马达主体2的壳体50也可以具有散热器80的功能。另外,安装于壳体50的开口51a的轴承保持架30也可以具有散热器的功能。即,在图2的XI区域的下侧采用了在壳体50上设置有电容器收纳凹部150的构造。
在第8变形例中,如图12所示,电容器65从电路板60延伸至Z方向的下侧(第1方向的另一侧)。散热器80也可以具有向Z方向的上侧(第1方向的一侧)开口的电容器收纳凹部150。在第8变形例中,电容器65配置在电容器收纳凹部150内。散热材料90与电容器收纳凹部150的内壁面和电容器65的侧面65a中的从中央部120至上侧的端部65s或下侧的端部65t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对置。散热材料90与电容器65的侧面65a的中央部12对置。在第8变形例中,散热器80在与电容器65的中央部120对置的电容器收纳凹部150的侧面150c上具有散热材料收纳凹部130,该散热材料收纳凹部130朝向与电容器65的侧面65a垂直的XY方向(第2方向)凹陷。散热材料90配置在散热材料收纳凹部130内,与中央部120对置。通过将散热材料90配置在散热材料收纳凹部130内,能够容易地将散热材料90保持于规定的位置,使散热材料90的配置稳定。
<第9变形例>
如图13所示,与第8变形例同样地,散热器80具有电容器收纳凹部150。电容器65配置在电容器收纳凹部150内。在第9变形例中,散热器80也可以在与电容器65的侧面65a的中央部120对置的电容器收纳凹部150的侧面150c上具有沿XY方向(第2方向)凹陷的第3凹部133。第3凹部133从电容器65的中央部120延伸至Z方向的上侧(第1方向的一侧)。散热材料90配置于第3凹部133。通过将散热材料90配置于第3凹部133,与第8变形例的结构相比,散热材料90更多地配置于第3凹部133,因此能够提高散热效率并且良好地防止散热材料90的泄漏。
<第10变形例>
如图14所示,与第8变形例同样地,散热器80具有电容器收纳凹部150。电容器65配置在电容器收纳凹部150内。在第10变形例中,散热器80在与电容器65的侧面65a的中央部120对置的电容器收纳凹部150的侧面150c上具有沿XY方向(第2方向)凹陷的第4凹部134。第4凹部134从电容器65的中央部120延伸至Z方向的下侧(第1方向的另一侧)。散热材料90配置于第4凹部134。通过将散热材料90配置于第4凹部134,与第8变形例的结构相比,散热材料90更多地配置于第4凹部134,因此能够提高散热效率并且良好地防止散热材料90的泄漏。
<第11变形例>
如图15所示,散热器80具有从电容器65的Z方向的下侧的端部65s延伸至上侧的端部65t的电容器收纳孔81。电容器65配置在电容器收纳孔81内。马达主体2具有与电容器65的顶面65b和散热器80的面80b这两者对置的盖部40。在第11变形例中,马达1在比中央部120靠上侧(第1方向的另一侧)的位置具有对电容器65与散热器80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94。散热材料90与电容器65、散热器80、电路板60以及密封部件94接触。散热材料90配置在由电容器65、散热器80、电路板60以及密封部件94包围的空间内,能够提高散热效率。另外,在电解液等从电容器65的上侧(第1方向的另一侧)漏出时,能够通过密封部件94将电解液等与散热材料90隔离。
<第12变形例>
如图16所示,散热器80具有电容器收纳凹部150。电容器65配置在电容器收纳凹部150内。在第12变形例中,马达主体2不具有盖部40。在第12变形例中,马达1在比电容器的中央部120靠上侧(第1方向的另一侧)的位置具有对电容器65与散热器80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94。散热材料90与电容器65、散热器80、电路板60以及密封部件94接触。散热材料90配置在由电容器65、散热器80、电路板60以及密封部件94包围的空间内,与第11变形例同样地,能够提高散热效率。另外,在电解液等从电容器65的上侧(第1方向的另一侧)漏出时,能够通过密封部件94将电解液等与散热材料90隔离。
<第13变形例>
如图17所示,散热器80具有从电容器65的Z方向的下侧的端部65s延伸至上侧的端部65t的电容器收纳孔81。电容器65配置在电容器收纳孔81内。马达主体2具有与电容器65的顶面65b和散热器80的面80b这两者对置的盖部40。在第13变形例中,在比电容器的中央部120靠下侧(第1方向的一侧)的位置具有对电容器65与散热器80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94。散热材料90与电容器65、散热器80、盖部40以及所述密封部件94接触。散热材料配置在由电容器65、散热器80、盖部40以及密封部件94包围的空间内,因此能够提高散热效果并且良好地防止散热材料90的泄漏。
<第14变形例>
如图18所示,散热器80具有电容器收纳凹部150。电容器65配置在电容器收纳凹部150内。在第14变形例中,马达1在比中央部120靠下侧的位置具有对电容器65与散热器80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94。散热材料90与电容器65、散热器80以及密封部件94接触。通过将散热材料90配置在由电容器65、散热器80以及密封部件94包围的空间内,能够提高散热效率并且良好地防止散热材料90的泄漏。
<第15变形例>
如图19所示,散热器80具有从电容器65的Z方向的下侧的端部65s延伸至上侧的端部65t的电容器收纳孔81。电容器65配置在电容器收纳孔81内。马达主体2具有与电容器65的顶面65b和散热器80的面80b这两者对置的盖部40。盖部40在朝向Z方向的下侧的内侧下端面(面)46a上具有第3突起部143,该第3突起部143朝向Z方向的下侧(第1方向的一侧)突出,与电容器65的侧面65a对置。第3突起部143配置于电容器65与散热器80之间。散热材料90与电容器65、散热器80、第3突起部143以及电路板60接触。通过将散热材料90配置在由电容器65、散热器80、第3突起部143以及电路板60包围的空间内,能够提高散热效率并且通过第3突起部143良好地防止散热材料90的泄漏。
【连接器】
连接器70是为了将电路板60与外部设备连接而设置的。如图2所示,连接器70具有一对导电性的连接器主体70A和绝缘性的支承部71。一对连接器主体70A沿与轴向垂直的一个方向(水平面内的一个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X轴方向)排列。
支承部71位于电路板60的下侧。支承部71对连接器主体70A进行支承。支承部71固定于作为箱体部4的一部分的轴承保持架30。即,支承部71固定于箱体部4。
支承部71为绝缘性的。另外,支承部71为绝缘性的是指,支承部71使连接器主体70A和轴承保持架30绝缘。因此,支承部71具有介于连接器主体70A与轴承保持架30之间的绝缘性的部件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树脂材料作为绝缘性的部件。
支承部71具有支承部主体71a和一对固定部71b。
连接器主体70A的一部分通过嵌件成型而埋入于支承部主体71a。因此,支承部71在支承部主体71a上对连接器主体70A进行支承。支承部主体71a呈以一对连接器主体70A所排列的方向(X轴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
一对固定部71b位于支承部主体71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一对固定部71b分别向支承部主体71a的长度方向两侧伸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箱体部4具有:盖部40,其覆盖电路板60的上侧;以及作为基底部的轴承保持架30,其位于电路板60的下侧。但是,位于电路板60的下侧的基底部也可以是壳体50的一部分。即,基底部也可以是壳体50和轴承保持架30中的至少一方。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的各结构和它们的组合等仅是一例,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及其他变更。另外,本发明不受实施方式限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路板60相对于马达主体2位于轴向一侧。另外,电路板60沿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延伸。但是,电路板60相对于马达主体2的位置不限定于此。作为一例,电路板也可以在马达主体的侧面沿着中心轴线J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容器收纳孔81和电容器收纳凹部150的Z方向(第一方向)的长度与电容器65的Z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但是,电容器收纳孔81和电容器收纳凹部150的Z方向的长度也可以比电容器65的Z方向的长度长。此时,由于散热材料收纳凹部130与电容器65的中央部120对置,因此相对于电容器收纳孔81位于下侧。
标号说明:
1:马达;2:马达主体;3:控制单元;4:箱体部;7A:上侧轴承;8:外部设备;9:屏蔽部;20:转子;25:定子;30:轴承保持架;38:收纳凹部;39:散热面;40:盖部;50:壳体;52:底部;60:电路板(基板);65:电容器;70:连接器;71:支承部;72:基板连接端子;73:外部连接端子;74:连结部;74a:被支承部;74b:露出部;80:散热器;90:散热材料;94:密封部件;120:中央部;121:第1区域;122:第2区域;123:第3区域;130:散热材料收纳凹部;131:第1凹部;132:第2凹部;133:第3凹部;134:第4凹部;141:第1突起部;142:第2突起部;143:第3突起部。

Claims (17)

1.一种马达,其具有:
马达主体,其具有转子和定子;以及
柱状的电容器,其与所述马达主体电连接,沿着第1方向延伸,
所述马达主体具有:
散热器,其与所述电容器的侧面对置;以及
散热材料,其与所述电容器的侧面的一部分和所述散热器接触,
所述电容器的侧面具有与所述散热材料接触的第1区域,
所述第1区域是所述电容器的侧面的一部分,是包含所述电容器的侧面的所述第1方向的中央部在内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电容器从安装所述电容器的基板向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侧延伸,
所述电容器的侧面还具有从所述中央部到所述第1方向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区域,
所述散热器与所述第2区域对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电容器从安装所述电容器的基板向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侧延伸,
所述电容器的侧面还具有从所述中央部到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的第3区域,
所述马达主体还具有与所述第3区域对置的盖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马达主体在所述散热器与所述盖部的边界处具有散热材料收纳凹部,该散热材料收纳凹部向与所述电容器的侧面垂直的第2方向凹陷,
所述散热材料的一部分配置在所述散热材料收纳凹部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散热器具有第1凹部,该第1凹部从朝向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侧的面向所述第1方向的一侧凹陷,
所述第1凹部构成所述散热材料收纳凹部的至少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盖部在朝向所述第1方向的一侧的面上具有第1突起部,该第1突起部比所述电容器的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向所述第1方向的一侧突出,
所述第1突起部嵌入于所述第1凹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盖部在朝向所述第1方向的一侧的面上具有第2凹部,该第2凹部向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侧凹陷,
所述第2凹部构成所述散热材料收纳凹部的至少一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散热器在朝向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侧的面上具有第2突起部,该第2突起部向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侧突出,
所述第2突起部嵌入于所述第2凹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电容器从安装所述电容器的基板向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侧延伸,
所述散热器从所述第1方向的一侧的端部延伸至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
所述散热材料与所述电容器的侧面中的从所述中央部至所述第1方向的一侧的端部或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对置,
所述马达主体还具有盖部,该盖部配置于所述电容器的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电容器的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和所述散热器的朝向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侧的面对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电容器从安装所述电容器的基板向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侧延伸,
所述散热器具有向所述第1方向的一侧开口的电容器收纳凹部,
所述电容器配置在所述电容器收纳凹部内,
所述散热材料与所述电容器收纳凹部的内壁面和所述电容器的侧面中的从所述第1方向的中央部至一侧的端部或另一侧的端部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对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散热器在与所述电容器的所述中央部对置的侧面上具有散热材料收纳凹部,该散热材料收纳凹部朝向与所述电容器的侧面垂直的第2方向凹陷,
所述散热材料配置在所述散热材料收纳凹部内。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散热器在与所述电容器的侧面的所述中央部对置的面上具有第3凹部,该第3凹部向与所述电容器的侧面垂直的第2方向凹陷,
所述第3凹部从所述电容器的所述中央部延伸至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侧,
所述散热材料配置于所述第3凹部。
13.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散热器在与所述电容器的侧面的所述中央部对置的面上具有第4凹部,该第4凹部向所述第2方向凹陷,
所述第4凹部从所述电容器的所述中央部延伸至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侧,
所述散热材料配置于所述第4凹部。
14.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马达,其中,
该马达在比所述第1方向的中央部靠另一侧的位置具有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对所述电容器与所述散热器之间进行密封,
所述散热材料与所述电容器、所述散热器、所述基板以及所述密封部件接触。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马达,其中,
该马达在比所述第1方向的所述中央部靠一侧的位置具有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对所述电容器与所述散热器之间进行密封,
所述散热材料与所述电容器、所述散热器、所述盖部以及所述密封部件接触。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其中,
该马达在比所述第1方向的中央部靠一侧的位置具有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对所述电容器与所述散热器之间进行密封,
所述散热材料与所述电容器、所述散热器以及所述密封部件接触。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盖部在朝向所述第1方向的一侧的面上具有第3突起部,该第3突起部朝向所述第1方向的一侧突出,与所述电容器的侧面对置,
所述第3突起部配置在所述电容器与所述散热器之间,
所述散热材料与所述电容器、所述散热器、所述第3突起部以及所述基板接触。
CN201880053461.1A 2017-09-29 2018-07-04 马达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0339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2190 2017-09-29
JP2017192190A JP7002904B2 (ja) 2017-09-29 2017-09-29 モータ
PCT/JP2018/025400 WO2019064793A1 (ja) 2017-09-29 2018-07-04 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33976A true CN111033976A (zh) 2020-04-17
CN111033976B CN111033976B (zh) 2022-04-08

Family

ID=65901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3461.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033976B (zh) 2017-09-29 2018-07-04 马达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02904B2 (zh)
CN (1) CN111033976B (zh)
WO (1) WO20190647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035165A (ja) * 2019-08-23 2021-03-01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WO2021065452A1 (ja) * 2019-09-30 2021-04-0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ユニット
WO2021065451A1 (ja) 2019-09-30 2021-04-0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ユニット
JP7435151B2 (ja) * 2020-03-27 2024-02-21 ニデックパワートレイン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
US20240006963A1 (en) * 2021-04-26 2024-01-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US20240322657A1 (en) * 2021-04-26 2024-09-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715304U (zh) * 2010-05-28 2011-01-19 符建 一种基于液态金属散热的螺纹连接结构的大功率led光源
US20130076174A1 (en) * 2010-06-02 2013-03-28 Ssb Wind Systems Gmbh & Co. Kg Electric drive assembly
CN103153754A (zh) * 2010-10-27 2013-06-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助力转向用电动机驱动控制装置
CN103348138A (zh) * 2010-10-27 2013-10-09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逆变器一体型电动压缩机
CN103443887A (zh) * 2011-03-21 2013-12-11 迪尔公司 电容器组件
CN104724162A (zh) * 2013-12-19 2015-06-24 日本电产艾莱希斯株式会社 电动动力转向用的马达驱动装置
JP2015133281A (ja) * 2014-01-15 2015-07-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端子台、及びこの端子台を備えた電力変換装置
CN206282731U (zh) * 2016-12-27 2017-06-27 深圳市汇北川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自带散热装置的电动汽车用薄膜电容器
JP2017159768A (ja) * 2016-03-09 2017-09-1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動駆動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80089A (ja) * 2005-03-29 2006-10-12 Jtekt Corp モータ用コントローラ
JP5730176B2 (ja) * 2011-11-11 2015-06-03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電動圧縮機
CN106104986B (zh) * 2014-03-19 2018-09-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机及使用该电动机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JP2015198168A (ja) * 2014-04-01 2015-11-09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子装置、電力変換装置及び回転電機
JP6312093B2 (ja) * 2016-03-11 2018-04-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715304U (zh) * 2010-05-28 2011-01-19 符建 一种基于液态金属散热的螺纹连接结构的大功率led光源
US20130076174A1 (en) * 2010-06-02 2013-03-28 Ssb Wind Systems Gmbh & Co. Kg Electric drive assembly
CN103153754A (zh) * 2010-10-27 2013-06-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助力转向用电动机驱动控制装置
CN103348138A (zh) * 2010-10-27 2013-10-09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逆变器一体型电动压缩机
CN103443887A (zh) * 2011-03-21 2013-12-11 迪尔公司 电容器组件
CN104724162A (zh) * 2013-12-19 2015-06-24 日本电产艾莱希斯株式会社 电动动力转向用的马达驱动装置
JP2015133281A (ja) * 2014-01-15 2015-07-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端子台、及びこの端子台を備えた電力変換装置
JP2017159768A (ja) * 2016-03-09 2017-09-1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動駆動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206282731U (zh) * 2016-12-27 2017-06-27 深圳市汇北川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自带散热装置的电动汽车用薄膜电容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杜丽华: "PCB的热设计", 《现代电子技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68628A (ja) 2019-04-25
CN111033976B (zh) 2022-04-08
WO2019064793A1 (ja) 2019-04-04
JP7002904B2 (ja) 2022-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33976B (zh) 马达
CN109983668B (zh)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11033964B (zh) 马达
JPWO2019064897A1 (ja) モータ
JP5649727B2 (ja) 駆動装置一体型回転電機
CN110140284B (zh)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US20190115806A1 (en) Motor
JP2017184542A (ja) モータ
CN210578154U (zh) 电动泵装置
CN111033975B (zh) 马达
CN111133572B (zh) 部件装配体以及电子设备
CN111033977B (zh)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6852271B2 (ja) モータ
CN111033965B (zh) 马达
CN109716631B (zh)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2021048688A (ja) モータ、電動ポンプ
CN111052569B (zh) 马达
US20220170457A1 (en) Electric pump
JP7424021B2 (ja) モータ、および電動ポンプ
JP7400436B2 (ja) モータ、および電動ポンプ
CN216290565U (zh) 电动致动器
EP4333269A1 (en) Rotary electrical machine
JP2022178757A (ja) 制御装置一体型回転電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4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