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33601B - 有源矩阵基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有源矩阵基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33601B
CN111033601B CN201880042965.3A CN201880042965A CN111033601B CN 111033601 B CN111033601 B CN 111033601B CN 201880042965 A CN201880042965 A CN 201880042965A CN 111033601 B CN111033601 B CN 1110336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rce
region
source lines
lines
source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296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33601A (zh
Inventor
海濑泰佳
伊奈惠一
村上祐一郎
古田成
山中秀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0336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336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336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336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86Wiring, e.g. gate line, drain lin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8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with construct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splay region and the peripheral reg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8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in which the switching element is a three-electrode devic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2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r geometrical disposition of the individu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4Colour 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56Substrate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e.g. non-rectangula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降低显示区域的与穿过内非显示区域的源极线相对应的部分区域中的显示质量的下降。穿过内非显示区域(12)的源极线(R、B、G)的排列在上侧变更区域(13)和下侧变更区域(16)中被变更为,使得被同时驱动的源极线(R、B、G)在显示区域(17)中相互不相邻,而在通过区域(14)中相互相邻。

Description

有源矩阵基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源矩阵基板和显示装置。本发明特别涉及源极线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具备绕开部的有源矩阵基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有源矩阵型的显示装置中设置开口并将显示装置与别的装置组合使用已变得普及。例如,显示装置如专利文献1那样用于模拟手表的盘面,或者如专利文献2那样用于使游戏机的卷筒的一部分露出的游戏机的盘面。
但是,当在有源矩阵型的显示装置设置开口的情况下,栅极线和源极线必须以绕开开口的方式延伸设置。
栅极线和源极线的绕开部虽然能配设于显示区域,但如果配设于显示区域,则会如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那样,有可能由于绕开部与像素电极之间的寄生电容而使显示质量下降。这种像素电极与其它配线或电极之间的寄生电容对于维持和改善显示质量是很重要的,例如,专利文献4公开了一种为了降低像素电极与源极线之间的寄生电容而以与源极线重叠的方式从栅极线延伸设置屏蔽电极的构成。因此,绕开部通常延伸设置在开口周边的非显示区域。
为了在维持和改善显示质量的同时缩小开口周边的非显示区域,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通过分别将多个低电压电源线和多个高电压电源线在开口周边合为一根而节约低电压电源线和高电压电源线的绕开部的配线空间的构成。另外,例如,专利文献3公开了用有机绝缘膜包覆绕开部并将密封材料与开口之间用作绕开部的配线空间的构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8-257191号公报(2008年10月23日公开)”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4-134766公报(2014年7月24日公开)”
专利文献3: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0-54980号公报(2010年3月11日公开)”
专利文献4: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7-230104号公报(1995年8月29日公开)”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在显示区域的与包含绕开部的源极线相对应的部分区域中存在显示质量下降的问题。其原因是,为了缩小开口周边的非显示区域,绕开部的相邻间隔变窄,因此,相互相邻的绕开部之间的寄生电容增大。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实现一种有源矩阵基板和显示装置,能够降低显示区域的与穿过内非显示区域的源极线相对应的部分区域中的显示质量的下降。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有源矩阵基板构成为,具备:基板,其设定有开口区域、上述开口区域的外侧的内非显示区域以及上述内非显示区域的外侧的显示区域;多个栅极线以及与上述栅极线交叉的多个源极线,其以绕开上述开口区域的方式在上述基板上延伸设置;以及多个像素晶体管,其以仅与上述显示区域中的上述栅极线和上述源极线的交点相对应的方式配设在上述基板上的上述显示区域,上述源极线包含多个如下的组:包含第1种至第P种上述源极线的组,P为2以上的自然数,相同种类的上述源极线被同时驱动,同一组中包含的上述源极线被分时驱动,在上述显示区域中相互相邻的上述源极线相互为不同种类,上述内非显示区域包含第1区域和第2区域,穿过上述内非显示区域的上述源极线在上述第1区域中排列被变更,在上述第2区域中以使各源极线与相同种类的别的上述源极线至少在一侧相邻的方式排列。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的有源矩阵基板构成为,具备:基板,其设定有开口区域、上述开口区域的外侧的内非显示区域以及上述内非显示区域的外侧的显示区域;多个栅极线以及与上述栅极线交叉的多个源极线,其以绕开上述开口区域的方式在上述基板上延伸设置;以及多个像素晶体管,其以仅与上述显示区域中的上述栅极线和上述源极线的交点相对应的方式配设在上述基板上的上述显示区域,上述源极线包含与第1颜色相对应的上述源极线、与第2颜色相对应的上述源极线、以及与第3颜色相对应的上述源极线,在上述显示区域中以使对应的颜色按第1颜色、第2颜色、第3颜色的顺序进行反复的方式排列,上述内非显示区域包含第1区域和第2区域,穿过上述内非显示区域的上述源极线在第1区域中排列被变更,在第2区域中以使对应的颜色按第1颜色、第1颜色、第2颜色、第2颜色、第3颜色、第3颜色的顺序进行反复的方式排列。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起到能够降低显示区域的与穿过内非显示区域的源极线相对应的部分区域中的显示质量的下降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手表的概略构成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有源矩阵基板的概略构成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图3所示的有源矩阵基板的显示区域的概略构成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图3所示的有源矩阵基板的显示区域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是图4的ABCDE截面图。
图6是示出图3所示的源极驱动器的单位电路以及连接到该单位电路并且穿过内非显示区域的源极线的概略构成的俯视图。
图7是概略性示出图6所示的下侧变更区域中的源极线的立体交叉的(a)俯视图和(b)截面图。
图8是将按某种顺序供应到图6所示的第1~第6选择信号线的选择信号与供应到栅极线的栅极信号进行对照来示出的信号图。
图9是将按另一顺序供应到图6所示的第1~第6选择信号线的选择信号与供应到栅极线的栅极信号进行对照来示出的信号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有源矩阵基板的概略构成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图10所示的源极驱动器的单位电路以及连接到该单位电路并且穿过内非显示区域的源极线的概略构成的俯视图。
图12是示出作为比较例的有源矩阵基板的概略构成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手表)
图1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面板70(显示装置)的手表80的概略构成的俯视图。
如图1所示,手表80是通过使时针81、分针82以及秒针83以驱动轴84为中心进行旋转来示出时间的模拟型的时钟,其盘面使用了液晶显示面板70。驱动轴84穿过液晶显示面板70的开口64而结合到内置在液晶显示面板70的背后的机械式驱动机构。另外,液晶显示面板70连接到内置于手表80的源极驱动器2、奇数栅极驱动器3和偶数栅极驱动器4、以及控制电路76。液晶显示面板70的开口64的内周被手表80的内边框85覆盖,液晶显示面板70的外周被手表80的外部构件86覆盖。
使时针81、分针82以及秒针83旋转的机械式驱动机构可以是公知的任意构成,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另外,液晶显示面板70也可以用于手表80以外的时钟(例如座钟和挂钟),还可以用于时钟以外的用途。
(显示面板)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70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如图2所示,液晶显示面板70具备:相对基板71、液晶层72、密封材料73、以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有源矩阵基板1。另外,在液晶显示面板70设定有:设置有开口64的开口区域11、开口区域11的外侧的内非显示区域12、内非显示区域12的外侧的显示区域17、以及显示区域17的外侧的外非显示区域18。
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70采用边缘场开关(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方式作为所谓的液晶模式。液晶显示面板70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FFS方式以外的液晶模式。液晶模式是改变液晶层72中包含的液晶分子的排列的模式。液晶分子的排列随着共用电极52与像素电极50之间的电场而发生变化。因此,作为主要的液晶模式,已知对基板面施加垂直方向(z轴方向)的纵电场的垂直取向模式以及对基板面施加水平方向(xy平面方向)的横电场的水平取向模式。另外,作为其中一种水平取向模式的面内开关(IPS:In PlaneSwithing)方式,有施加包含横电场和纵电场这两种成分的斜电场即所谓的边缘电场的FFS方式。
在相对基板71的与有源矩阵基板1相对的一侧的面形成有黑矩阵和彩色滤光片(均省略图示),在相反侧的面设置有偏转板。另外,也可以根据液晶显示面板70所采用的液晶模式而在相对基板71形成共用电极52。
在相对基板71与有源矩阵基板1之间通过密封材料73封入有液晶层72。
密封材料73形成在内非显示区域12和外非显示区域18。此外,形成在内非显示区域12的密封材料73在图2中形成为与开口64的内周一致,但也可以形成为与开口64的内周分开。形成在外非显示区域18的密封材料73在图2中也形成为与相对基板71的外周一致,但也可以形成为与相对基板71的外周分开。
相对基板71和有源矩阵基板1的形状在实施方式1中为大致圆环状,但不限于此。例如,开口64也可以设置有多个。例如,开口64的形状也可以是多边形或蛋形等其它形状。例如,相对基板71和有源矩阵基板1的外周的形状可以是多边形或蛋形等其它形状,也可以与开口64的形状不同。
(有源矩阵基板)
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70所具备的有源矩阵基板1的概略构成的俯视图。为了便于图示,省略了穿过内非显示区域12的栅极线GL和像素电极50等的图示。
图4是示出图3所示的有源矩阵基板1的显示区域17的概略构成的俯视图。此外,为了便于图示,在图4中省略了共用电极52。
图5是示出图3所示的有源矩阵基板1的显示区域17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是图4的ABCDE截面图。
如图3所示,有源矩阵基板1具备:绝缘基板10、2M根栅极线GL、与栅极线GL交叉的12N根源极线SL、与栅极线GL和源极线SL的交点相对应的像素晶体管40、以及像素6。另外,有源矩阵基板1连接到源极驱动器2、以及奇数栅极驱动器3和偶数栅极驱动器4。M、N为自然数。另外,虽省略了图示,但有源矩阵基板1也可以还具备共用电极52、与栅极线GL平行地延伸设置的辅助电容线、以及对共用电极52供应共用电位的共用电位线等。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如下的xyz交叉坐标系。
x轴:栅极线GL在显示区域17中的延伸设置方向。
y轴:源极线SL在显示区域17中的延伸设置方向。
z轴:绝缘基板10的厚度方向。
(绝缘基板和层叠结构)
优选绝缘基板10是可见光的透射性高的透明基板,例如可以使用玻璃基板、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酰亚胺等的塑料基板。
在绝缘基板10设定有:设置有开口64的开口区域11、包围开口区域11的内非显示区域12、绝缘基板10的外周附近的外非显示区域18、以及内非显示区域12与外非显示区域18之间的显示区域17。
如图5所示,在绝缘基板10之上,在显示区域17中按顺序层叠有缓冲层20、半导体层21、栅极绝缘膜22、栅极层23、第1层间绝缘膜24、源极层25、第2层间绝缘膜26、第1透明导电层27、第3层间绝缘膜28、以及第2透明导电层29。另外,如图8所示,在绝缘基板10之上,在内非显示区域12中按顺序层叠有缓冲层20、栅极绝缘膜22、栅极层23、第1层间绝缘膜24、源极层25、第2层间绝缘膜26、第3层间绝缘膜28、以及第2透明导电层29。
缓冲层20形成为覆盖绝缘基板10的整个面。缓冲层20是用于缓冲绝缘基板10与半导体层21的晶格常数的差异的绝缘层。缓冲层20例如是氧化硅膜或氮化硅膜。
半导体层21形成在缓冲层20之上。半导体层21是用于形成使像素晶体管40的源极电极42与漏极电极43导通的沟道44的半导体层。半导体层21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低温多晶硅(LTPS;Llow temperature poly silicon)构成。LTPS层例如是通过利用准分子激光退火的照射使在缓冲层20之上以化学气相沉积(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法成膜的非晶硅层结晶化而形成的。
半导体层21不限于LTPS,也可以由非晶硅等其它非氧化物半导体构成,还可以由氧化物半导体构成。构成半导体层21的氧化物半导体可以是非晶质氧化物半导体,也可以是具有结晶质部分的结晶质氧化物半导体。作为结晶质氧化物半导体,可举出多晶氧化物半导体、微晶氧化物半导体、c轴大体垂直于层面进行取向的结晶质氧化物半导体等。
构成半导体层21的氧化物半导体例如可以包含In-Ga-Zn-O系半导体。In-Ga-Zn-O系的半导体是In(铟)、Ga(镓)、Zn(锌)的三元系氧化物,并且In、Ga以及Zn的比例(组成比)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包含In:Ga:Zn=2:2:1、In:Ga:Zn=1:1:1、In:Ga:Zn=1:1:2等。或者,构成半导体层21的氧化物半导体例如也可以包含In-Sn-Zn-O系半导体(例如In2O3-SnO2-ZnO;InSnZnO)。In-Sn-Zn-O系半导体是In(铟)、Sn(锡)以及Zn(锌)的三元系氧化物。或者,构成半导体层21的氧化物半导体也可以包含In-Al-Zn-O系半导体、In-Al-Sn-Zn-O系半导体、Zn-O系半导体、In-Zn-O系半导体、Zn-Ti-O系半导体、Cd-Ge-O系半导体、Cd-Pb-O系半导体、CdO(氧化镉)、Mg-Zn-O系半导体、In-Ga-Sn-O系半导体、In-Ga-O系半导体、Zr-In-Zn-O系半导体、Hf-In-Zn-O系半导体等。
由氧化物半导体构成的半导体层21也可以具有两层以上的层叠结构。非晶氧化物半导体和上述的各结晶质氧化物半导体的材料、结构、成膜方法、具有层叠结构的氧化物半导体层的构成等例如记载于特开2014-007399号公报。为了参考,将特开2014-007399号公报的所有公开内容援引至本说明书中。
栅极绝缘膜22形成为覆盖缓冲层20和半导体层21的表面。栅极绝缘膜22是用于使像素晶体管40的栅极电极41与沟道44绝缘的绝缘膜。栅极绝缘膜22例如可以由聚对乙烯基苯酚(PVP)等有机绝缘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二氧化硅(SiO2)和氮化硅(SiNx)等无机绝缘材料形成。
栅极层23形成在栅极绝缘膜22之上。栅极层23是用于形成像素晶体管40的栅极电极41的导电层。栅极层23例如能够由钛(Ti)、铜(Cu)、铬(Cr)、铝(Al)、金(Au)、钼(Mo)、钨(W)或它们的合金等金属材料形成。
第1层间绝缘膜24形成在栅极绝缘膜22和栅极层23之上。包含第1层间绝缘膜24在内的层间绝缘膜是用于使不同的导电层之间或是导电层与半导体层之间绝缘的绝缘膜。第1层间绝缘膜24可以由与栅极绝缘膜22相同的绝缘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与栅极绝缘膜22不同的绝缘材料形成。
在栅极绝缘膜22和第1层间绝缘膜24设置有用于使形成在源极层25的源极电极42和漏极电极43连接到形成在半导体层21的沟道44的接触孔。
源极层25形成在第1层间绝缘膜24之上以及设置在栅极绝缘膜22和第1层间绝缘膜24中的接触孔的内部。源极层25是用于形成像素晶体管40的源极电极42和漏极电极43的导电层。源极层25例如能够由钛(Ti)、铜(Cu)、铬(Cr)、金(Au)、铝(Al)、钼(Mo)、钨(W)或它们的合金等金属材料形成。
第2层间绝缘膜26形成在第1层间绝缘膜24和源极层25之上。与第1层间绝缘膜24同样地,第2层间绝缘膜26可以由与栅极绝缘膜22相同的绝缘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与栅极绝缘膜22不同的绝缘材料形成。
第1透明导电层27形成在第2层间绝缘膜26之上。第1透明导电层27是用于形成共用电极52的导电层。第1透明导电层27能够由氧化铟锡等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以使来自背光源的光能透射过。
第3层间绝缘膜28形成在第2层间绝缘膜26和第1透明导电层27之上。与第1层间绝缘膜24同样地,第3层间绝缘膜28可以由与栅极绝缘膜22相同的绝缘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与栅极绝缘膜22不同的绝缘材料形成。
在第2层间绝缘膜26和第3层间绝缘膜28设置有用于使形成在第2透明导电层29的像素电极50连接到形成在源极层25的源极电极42的接触孔。
第2透明导电层29形成在第3层间绝缘膜28之上以及设置在第2层间绝缘膜26和第3层间绝缘膜28中的接触孔的内部。第2透明导电层29是用于形成像素电极50的导电层。第2透明导电层29也可以由氧化铟锡等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以使来自背光源的光能透射过。
(像素)
如图3所示,像素6包括:与红色源极线R和栅极线GL的交点相对应的红色子像素6r、与绿色源极线G和栅极线GL的交点相对应的绿色子像素6g、以及与蓝色源极线B和栅极线GL的交点相对应的蓝色子像素6b。如图4所示,红色子像素6r分别具备像素晶体管40和像素电极50。绿色子像素6g也是同样地,分别具备像素晶体管40和像素电极50。蓝色子像素6b也是同样地,分别具备像素晶体管40和像素电极50。
(像素晶体管和像素电极)
如图3和图4所示,像素晶体管40和像素电极50以仅与显示区域17中的栅极线GL和源极线SL的交点相对应的方式配设在绝缘基板10之上。像素晶体管40的栅极电极41是对应的栅极线GL的一部分。具体来说,栅极线GL中的与像素晶体管40的U字型的沟道44重叠的部分作为像素晶体管40的栅极电极41发挥功能。另外,像素晶体管40的漏极电极43连接到对应的源极线SL,源极电极42连接到对应的像素电极50。因此,在对应的栅极线GL被选择的行周期中,像素晶体管40的源极漏极间变为通电状态,将对应的源极线SL的电位写入到对应的像素电极50。
此外,严格来说,像素晶体管40和像素电极50配设为使得成对的像素晶体管40和像素电极50双方都容纳在显示区域17中。即,像素电极50仅配设于显示区域17,并且仅与显示区域17中的栅极线GL和源极线SL的交点相对应。
如图5所示,像素晶体管40是顶栅型的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像素晶体管40的栅极电极41由栅极层23形成,源极电极42和漏极电极43由源极层25形成,沟道44由半导体层21形成。此外,这种结构是示例,像素晶体管40也可以是底栅型等其它结构的TFT,还可以是TFT以外的晶体管。
如图4所示,像素电极50具备折线型的多个开口,具备沿着该开口的外形。此外,这种形状是示例,像素电极50可以根据液晶显示面板70所采用的液晶模式而是任意形状。
如图5所示,像素电极50由第2透明导电层29形成,穿过接触孔而连接到像素晶体管40的漏极电极43。
(共用电极)
如图5所示,共用电极52由第1透明导电层27形成。共用电极52是使液晶层72中包含的液晶分子的排列与像素电极50相配合地发生变化的电极。液晶层72中包含的液晶分子的排列随着共用电极52与像素电极50之间的电场而发生变化。共用电极52根据液晶分子的排列变化的模式即所谓的液晶模式而配设于相对基板71,或是配设于有源矩阵基板1,或是配设于它们双方。
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70采用FFS方式。因此,在有源矩阵基板1的绝缘基板10上配设有共用电极52。此外,共用电极52的具体构成可以根据液晶显示面板70所采用的液晶模式而是公知的任意构成。
(栅极线)
如图3所示,2M根栅极线GL在显示区域17中相互大致平行且大致等间隔地在x轴方向上延伸设置。2M根栅极线GL中的一部分以绕开开口区域11的方式穿过内非显示区域12延伸设置,剩余部分不穿过内非显示区域12地延伸设置。
2M根栅极线GL在显示区域17和内非显示区域12中从-y方向朝向+y方向(从y轴方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按顺序排列有第1个栅极线GL(1)至2第M个栅极线GL(2M)。2M根栅极线GL中的奇数编号的栅极线GL(1)、GL(3)、GL(5)、…、GL(2M-1)连接到奇数栅极驱动器3,并依次被驱动。2M根栅极线GL中的偶数编号的栅极线GL(2)、GL(4)、GL(6)、…、GL(2M)连接到偶数栅极驱动器4,并依次被驱动。
(源极线)
12N根源极线SL与栅极线GL交叉,在显示区域17中相互大致平行且大致等间隔地延伸设置。12N根源极线SL中的一部分以绕开开口区域11的方式穿过内非显示区域12延伸设置,剩余部分不穿过内非显示区域12地延伸设置。
本实施方式的源极线SL确切来说如图4所示沿着像素电极50的外形以之字形在显示区域17延伸设置。为了便于图示,在图4以外的图中将源极线SL图示为直线状。
如图3所示,将显示区域17中的与穿过内非显示区域12的源极线SL相对应的部分称为部分区域15。
12N根源极线SL包括:与连接到红色子像素6r的红色(第1颜色)相对应的4N根红色源极线R、与连接到绿色子像素6g的绿色(第2颜色)相对应的4N根绿色源极线G、以及与连接到蓝色子像素6b的蓝色(第3颜色)相对应的4N根蓝色源极线B。红色源极线R、绿色源极线G以及蓝色源极线B在显示区域17中从-x方向朝向+x方向(从x轴方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以按红绿蓝的顺序进行反复的方式排列。另外,穿过内非显示区域12延伸设置的源极线SL在内非显示区域12内被变更了排列。
4N根红色源极线R在显示区域17中从-x方向朝向+x方向按顺序排列有第1个红色源极线R(1)至第4N个红色源极线R(4N)。4N根绿色源极线G也同样地在显示区域17中从-x方向朝向+x方向按顺序排列有第1个绿色源极线G(1)至第4N个绿色源极线G(4N)。4N根蓝色源极线B也同样地在显示区域17中从-x方向朝向+x方向按顺序排列有第1个蓝色源极线B(1)至第4N个蓝色源极线B(4N)。
第(4K-3)个至第4K个红色源极线R(4K-3)~R(4K)、第(4K-3)个至第4K个绿色源极线G(4K-3)~G(4K)、以及第(4K-3)个至第4K个蓝色源极线B(4K-3)~B(4K)连接到源极驱动器2的第K个单位电路U(K)。
(控制电路)
控制电路76将同步信号供应到源极驱动器2、奇数栅极驱动器3以及偶数栅极驱动器4。控制电路76将源极信号供应到源极驱动器2。控制电路76可以是公知的任意构成。通常的控制电路76将源极信号分离成红绿蓝的各个颜色,并向源极驱动器2依次输出。
(栅极驱动器)
奇数栅极驱动器3和偶数栅极驱动器4可以是公知的任意构成,相互可以是同一构成,也可以是不同的构成。在实施方式1中,奇数栅极驱动器3依次驱动奇数编号的栅极线GL,偶数栅极驱动器4依次驱动偶数编号的栅极线GL,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单个栅极驱动器依次驱动所有栅极线GL的构成。
奇数栅极驱动器3和偶数栅极驱动器4也可以单片地形成于有源矩阵基板1。
奇数栅极驱动器3和偶数栅极驱动器4通常是根据来自控制电路76的同步信号而分别选择1根栅极线GL并驱动所选择的栅极线GL的移位寄存器电路。奇数栅极驱动器3和偶数栅极驱动器4所使用的移位寄存器的构成可以是公知的任意构成,省略详细的说明。
(源极驱动器)
源极驱动器2包含N个单位电路U,连接到源极线SL和控制电路76。各单位电路U依次选择所连接的源极线SL,将从控制电路76供应的源极信号输出到源极线SL。N个单位电路U在源极驱动器2内部从-x方向朝向+x方向按顺序排列有第1个至第N个单位电路U。
源极驱动器2也可以单片地形成于有源矩阵基板1。
(单位电路)
图6是示出图3所示的单位电路U(K)以及连接到单位电路U(K)并且穿过内非显示区域12的源极线SL的概略构成的俯视图。L是2以上K以下的自然数,K是1以上N以下的自然数。为了便于图示,省略了像素电极50和穿过内非显示区域12的栅极线GL等的图示。
如图6所示,能够通过第(2K-1)个和第(2K)个源极信号供应线Video(2K-1)、Video(2K)从控制电路76向单位电路U(K)供应源极信号。通过第(2K-1)个源极信号供应线Video(2K-1)而被供应的源极信号的极性在奇数帧中为正(+),在偶数帧中为负(-)。通过第(2K-1)个源极信号供应线Video(2K-1)而被供应的源极信号的极性在奇数帧中为负(-),在偶数帧中为正(+)。
第(4K-3)个红色源极线R(4K-3)经由第1晶体管TFT1连接到第(2K-1)个源极信号供应线Video(2K-1)。
第(4K-3)个绿色源极线G(4K-3)经由第2晶体管TFT2连接到第2K个源极信号供应线Video(2K)。
第(4K-3)个蓝色源极线B(4K-3)经由第3晶体管TFT3连接到第(2K-1)个源极信号供应线Video(2K-1)。
第(4K-2)个红色源极线R(4K-2)经由第4晶体管TFT4连接到第2K个源极信号供应线Video(2K)。
第(4K-2)个绿色源极线G(4K-2)经由第5晶体管TFT5连接到第(2K-1)个源极信号供应线Video(2K-1)。
第(4K-2)个蓝色源极线B(4K-2)经由第6晶体管TFT6连接到第2K个源极信号供应线Video(2K)。
第(4K-1)个红色源极线R(4K-1)经由第7晶体管TFT7连接到第(2K-1)个源极信号供应线Video(2K-1)。
第(4K-1)个绿色源极线G(4K-1)经由第8晶体管TFT8连接到第2K个源极信号供应线Video(2K)。
第(4K-1)个蓝色源极线B(4K-1)经由第9晶体管TFT9连接到第(2K-1)个源极信号供应线Video(2K-1)。
第(4K)个红色源极线R(4K)经由第10晶体管TFT10连接到第2K个源极信号供应线Video(2K)。
第(4K)个绿色源极线G(4K)经由第11晶体管TFT11连接到第(2K-1)个源极信号供应线Video(2K-1)。
第(4K)个蓝色源极线B(4K)经由第12晶体管TFT12连接到第2K个源极信号供应线Video(2K)。
第1晶体管TFT1和第4晶体管TFT4的栅极端子连接到第1选择线ASW1。
第2晶体管TFT2和第5晶体管TFT5的栅极端子连接到第2选择线ASW2。
第3晶体管TFT3和第6晶体管TFT6的栅极端子连接到第3选择线ASW3。
第7晶体管TFT7和第10晶体管TFT10的栅极端子连接到第4选择线ASW4。
第8晶体管TFT8和第11晶体管TFT11的栅极端子连接到第5选择线ASW5。
第9晶体管TFT9和第12晶体管TFT12的栅极端子连接到第6选择线ASW6。
因此,第K个单位电路U(K)同时驱动第(4K-3)个和第(4K-2)个红色源极线R(4K-3)、R(4K-2),同时驱动第(4K-3)个和第(4K-2)个蓝色源极线B(4K-3)、B(4K-2),同时驱动第(4K-3)个和第(4K-2)个绿色源极线G(4K-3)、G(4K-2)。另外,第K个单位电路U(K)同时驱动第(4K-1)个和第4K个红色源极线R(4K-1)、R(4K),同时驱动第(4K-1)个和第4K个蓝色源极线B(4K-1)、B(4K),同时驱动第(4K-1)个和第4K个绿色源极线G(4K-1)、G(4K)。
另外,第K个单位电路U(K)对第(4K-3)个和第(4K-1)个红绿蓝的各个颜色的源极线R(4K-3)、G(4K-3)、B(4K-3)、R(4K-1)、G(4K-1)、B(4K-1)进行分时驱动。另外,第K个单位电路U(K)对第(4K-2)个和第4K个红绿蓝的各个颜色的源极线R(4K-2)、G(4K-2)、B(4K-2)、R(4K)、G(4K)、B(4K)进行分时驱动。
另外,包含N个单位电路U的源极驱动器2以使源极信号的极性按每帧进行反转的帧反转驱动方式对源极线SL进行极性反转驱动。另外,源极驱动器2以使源极信号的极性按每1根源极线SL进行反转的1列反转驱动方式对源极线SL进行极性反转驱动。
此外,源极驱动器2和单位电路U的构成不限于上述构成。源极驱动器2只要是对源极线SL进行分时驱动并且对多根源极线SL进行同时驱动即可,可以是任意源极驱动器。例如,源极驱动器2也可以以线反转驱动方式或点反转驱动方式对源极线SL进行极性反转驱动。
另外,若假设被同时驱动的源极线SL为相同种类,并且连接到同一单位电路U的源极线SL被包含在同一对中,则12N根源极线包含N个如下的对:包含(i)第1组和(ii)第2组的对,其中,(i)第1组包含:第(4K-3)个红色源极线R(4K-3)、绿色源极线G(4K-3)及蓝色源极线B(4K-3)(第1种、第2种及第3种源极线)、以及第(4K-1)个红色源极线R(4K-1)、绿色源极线G(4K-1)及蓝色源极线B(4K-1)(第4种、第5种及第6种源极线),(ii)第2组包含:第(4K-2)个红色源极线R(4K-2)、绿色源极线G(4K-2)及蓝色源极线B(4K-2)(第1种、第2种及第3种源极线)、以及第4K个红色源极线R(4K)、绿色源极线G(4K)及蓝色源极线B(4K)(第4种、第5种及第6种源极线)。
(源极线的排列)
如图6所示,源极线SL在显示区域17中以按红绿蓝的顺序进行反复的方式排列,但在内非显示区域12的通过区域14中以按红红绿绿蓝蓝的顺序进行反复的方式排列。
设内非显示区域12中的将源极线SL的排列从按红绿蓝的顺序的反复变更成了按红红绿绿蓝蓝的顺序的反复的、开口区域11的上侧(源极线SL的延伸设置方向的一侧)的部分为上侧变更区域13(第1区域)。另外,设内非显示区域12中的将源极线SL的排列从红绿蓝的反复变更成了红红绿绿蓝蓝的反复的、开口区域11的下侧(源极线SL的延伸设置方向的另一侧)的部分设为下侧变更区域16(第1区域)。另外,将内非显示区域12中的夹在上侧变更区域13与下侧变更区域16之间的部分设为通过区域14(第2区域)。
在显示区域17中,源极线SL从-x方向朝向+x方向按以下的从上到下的顺序排列。
·第(4K-3)个红色源极线R(4K-3)
·第(4K-3)个绿色源极线G(4K-3)
·第(4K-3)个蓝色源极线B(4K-3)
·第(4K-2)个红色源极线R(4K-2)
·第(4K-2)个绿色源极线G(4K-2)
·第(4K-2)个蓝色源极线B(4K-2)
·第(4K-1)个红色源极线R(4K-1)
·第(4K-1)个绿色源极线G(4K-1)
·第(4K-1)个蓝色源极线B(4K-1)
·第(4K)个红色源极线R(4K)
·第(4K)个绿色源极线G(4K)
·第(4K)个蓝色源极线B(4K)
因此,在显示区域17中相互相邻的源极线SL所对应的颜色相互不同。
在通过区域14中,源极线SL从-x方向朝向+x方向按以下的从上到下的顺序排列。
·第(4K-3)个红色源极线R(4K-3)
·第(4K-2)个红色源极线R(4K-2)
·第(4K-3)个绿色源极线G(4K-3)
·第(4K-2)个绿色源极线G(4K-2)
·第(4K-3)个蓝色源极线B(4K-3)
·第(4K-2)个蓝色源极线B(4K-2)
·第(4K-1)个红色源极线R(4K-1)
·第4K个红色源极线R(4K)
·第(4K-1)个绿色源极线G(4K-1)
·第4K个绿色源极线G(4K)
·第(4K-1)个蓝色源极线B(4K-1)
·第4K个蓝色源极线B(4K)
因此,在通过区域14中,各源极线SL在一侧与对应于同一颜色并且被同时驱动的别的源极线SL相邻。
(源极线的排列变更)
在上侧变更区域13和下侧变更区域16中的每一个变更区域内,穿过内非显示区域12的源极线SL中的一部分按如下方式相互交叉,从而变更了源极线SL的排列。
·第(4K-3)个绿色源极线G(4K-3)与第(4K-2)个红色源极线R(4K-2)
·第(4K-3)个蓝色源极线B(4K-3)与第(4K-2)个红色源极线R(4K-2)
·第(4K-3)个蓝色源极线B(4K-3)与第(4K-2)个绿色源极线G(4K-2)
·第(4K-1)个绿色源极线G(4K-1)与第4K个红色源极线R(4K)
·第(4K-1)个蓝色源极线B(4K-1)与第4K个红色源极线R(4K)
·第(4K-1)个蓝色源极线B(4K-1)与第4K个绿色源极线G(4K)
因此,在上侧变更区域13和下侧变更区域16中的每一个变更区域内,第(4K-3)个红色源极线R(4K-3)、第(4K-2)个蓝色源极线B(4K-2)、第(4K-1)个红色源极线R(4K-1)、第4K个蓝色源极线B(4K)不与别的源极线SL交叉。
这种源极线SL的交叉例如能够通过图7那样的立体交叉来实现。
图7是概略性示出图6所示的下侧变更区域16中的源极线SL的立体交叉的(a)俯视图和(b)截面图。图7的(b)是图7的(a)的AB截面图。
如图7所示,第(4K-2)个红色源极线R(4K-2)和绿色源极线G(4K-2)分别在下侧变更区域16中由形成于源极层25的部分、形成于栅极层23的部分以及形成于源极层25的别的部分这3个部分构成。并且,分别形成于源极层25的2个部分由形成于栅极层23的部分来中继。另外,第(4K-2)个红色源极线R(4K-2)和绿色源极线G(4K-2)分别与第(4K-3)个绿色源极线G(4K-3)和蓝色源极线B(4K-3)在形成于栅极层23的部分立体交叉。
通过这种中继,相互交叉的2根源极线SL能够在电分离的状态下交叉。另外,如图7那样,为了使得用于中继的转换连接少,优选立体交叉。这是因为,源极层25与栅极层23之间的转换连接会诱发连接不良,并且使源极线SL的配线电阻变高。另外,栅极层23以外的导电层也可以用于中继。
此外,图7中未示出的红色源极线R(4K-1)、R(4K)、绿色源极线G(4K-1)、G(4K)以及蓝色源极线B(4K-1)、B(4K)也与图7所示的红色源极线R(4K-3)、R(4K-2)、绿色源极线G(4K-3)、G(4K-2)以及蓝色源极线B(4K-3)、B(4K-2)同样地,能够立体交叉。另外,在上侧变更区域13中,也与下侧变更区域16同样地,源极线SL能够立体交叉。
此外,源极线SL的排列和排列的变更不限于上述情况,只要满足以下2个条件,怎样排列、排列怎样变更都可以。
·源极线SL在显示区域17中排列为:在显示区域17中相互相邻的源极线SL在不同的时间被驱动。
·源极线SL在通过区域14中排列为:穿过内非显示区域12的源极线SL至少在一侧与被同时驱动的别的源极线SL在通过区域14中相邻。
(比较例)
图12是示出作为比较例的有源矩阵基板101的概略构成的俯视图。
如图12所示,在作为比较例的有源矩阵基板101中,源极线SL的排列不发生变更。因此,通过区域14中的源极线SL的排列与显示区域17中的源极线SL的排列是相同的。
(源极线的驱动顺序)
源极线SL的分时驱动的驱动顺序遵循供应到第1~第6选择信号线ASW1~ASW6的选择信号。
图8是将按某种顺序供应到图6所示的第1~第6选择信号线ASW1~ASW6的选择信号与供应到栅极线GL的栅极信号进行对照来示出的信号图。
栅极线GL的栅极信号在选择性地驱动该栅极线GL的行周期中在图8中示为高(High)状态,在不驱动对应的栅极线GL的行周期中在图8中示为低(Low)状态。另外,供应到第1选择线ASW1的选择信号在将对应的第1晶体管TFT1和第4晶体管TFT4的漏极源极间设为通电状态的期间中在图8中示为高(High)状态,在设为非通电状态的期间中在图8中示为低(Low)状态。同样地,供应到第2~第6选择信号线ASW2~ASW6的选择信号也分别在将对应的第2、第3、第5~第12晶体管TFT2、TFT3、TFT5~TFT12的漏极源极间设为通电状态的期间中在图8中示为高(High)状态,在设为非通电状态的期间中在图8中示为低(Low)状态。
图6所示的第1~第6选择信号线ASW1~ASW6与行周期所属的帧的奇偶无关,并且与在行周期中被驱动的栅极线GL的奇偶无关,第1~第6选择信号线ASW1~ASW6如图8那样被供应选择信号。因此,源极线SL在各行周期中按从T1至T6的顺序以如下方式被驱动。
T1:最初,第(4K-3)个红色源极线R(4K-3)和第(4K-2)个红色源极线R(4K-2)被同时驱动。
T2:接着,第(4K-3)个绿色源极线G(4K-3)和第(4K-2)个绿色源极线G(4K-2)被同时驱动。
T3:接着,第(4K-3)个蓝色源极线B(4K-3)和第(4K-2)个蓝色源极线B(4K-2)被同时驱动。
T4:接着,第(4K-1)个红色源极线R(4K-1)和第4K个红色源极线R(4K)被同时驱动。
T5:接着,第(4K-1)个绿色源极线G(4K-1)和第4K个绿色源极线G(4K)被同时驱动。
T6:最后,第(4K-1)个蓝色源极线B(4K-1)和第4K个蓝色源极线B(4K)被同时驱动。
(变动次数)
各源极线SL的电位通过与同其相邻的别的源极线SL之间的寄生电容而被该相邻的别的源极线SL的电位影响。因此,各源极线SL的电位若在各行周期中与该源极线SL相邻的别的源极线SL是比该源极线SL靠后地被驱动,则会在驱动后发生变动。
在本说明书中,“变动次数”除了说明了是指其它意思的情况以外,都是指在某个行周期中某个源极线SL的电位在该源极线SL的驱动后由于与该源极线SL相邻的别的源极线SL的驱动而发生变动的次数。另外,“某个区域中的变动次数”除了说明了是指其它意思的情况以外,都是指在某个行周期中某个源极线SL的电位在该源极线SL的驱动后由于与该源极线SL在某个区域中相邻的别的源极线SL的驱动而发生变动的次数。“某个区域”例如是显示区域17和通过区域14。
在本说明书中,“变动量”除了说明了是指其它意思的情况以外,都是指在某个行周期中某个源极线SL的电位在该源极线SL的驱动后由于与该源极线SL相邻的别的源极线SL的驱动而发生变动的量。
表1是示出在上述的源极线SL的排列和驱动顺序下的显示区域17和通过区域14中的变动次数的表。
[表1]
Figure GDA0002402593440000211
如表1所示,显示区域17中的变动次数为0次~2次,因此,显示区域17中的变动次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2次。另外,通过区域14中的变动次数为0次~1次,因此,通过区域14中的变动次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1次。
因此,与图12所示的作为比较例的有源矩阵基板101相比,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有源矩阵基板1能够降低通过区域14中的变动次数的最大值,能够降低通过区域14中的变动次数的差。
(显示质量)
在本说明书中,“显示质量”是指显示图像的亮度以及色调的均匀性。
在显示区域17中,源极线SL与像素间距对应地排列,因此,源极线SL的相邻间隔比较宽。因此,相邻的源极线SL之间的寄生电容比较小,因而变动次数中的每1次的变动量比较小,对显示图像的影响也比较小。因此,即使显示区域17中的变动次数为2次,对显示质量也几乎没有影响。
但是,在内非显示区域12中,由于源极线SL绕开了形成开口64的开口区域11,因此,源极线SL的相邻间隔比较窄。具体来说,源极线SL的相邻间隔在上侧变更区域13和下侧变更区域16中的每一个变更区域内逐渐变窄,因此,源极线SL的相邻间隔在通过区域14中比在内非显示区域12中窄。
由于这种相邻间隔,在通过区域14中相互相邻的源极线SL之间的寄生电容比较大,因此,变动次数中的每1次的变动量比较大,对显示图像的影响也比较大。因此,通过区域14中的变动次数越大,显示区域17的与穿过内非显示区域12的源极线SL相对应的部分区域15的显示质量越会下降。而且,通常,为了缩小内非显示区域12,通过区域14中的源极线SL的相邻间隔非常窄,因此,通过区域14中的变动次数越大,显示区域17的部分区域15的显示质量越会显著下降。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的有源矩阵基板1能够降低通过区域14中的变动次数的最大值。因此,能够降低显示区域17的部分区域15的显示质量的下降。而且,由于能够降低通过区域14中的变动次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因此,能够降低显示区域17的部分区域15中的显示质量的下降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部分区域15中的这种显示质量的下降量的差具有容易被视觉识别为从开口64向y轴方向延伸的条纹的倾向。因此,通过降低部分区域15中的显示质量的下降量的差,能够不易视觉识别到显示质量的下降。
因此,实施方式1的有源矩阵基板1能够降低通过区域14中的变动次数的最大值以及差,这是有益的。
而且,通常,显示区域17中的变动次数如表1那样,会由于颜色的不同而有偏颇。具体来说,红色源极线R是4根中有3根的变动次数为2次,而蓝色源极线B是4根中有3根的变动次数为0次。因此,在如图12那样源极线SL的排列不发生变更的有源矩阵基板101中,具有显示区域17的部分区域15中的显示质量的下降量的差更容易被视觉识别为带颜色的条纹的倾向。
因此,实施方式1的有源矩阵基板1能够降低通过区域14中的变动次数的最大值以及差,通常这是更有益的。
(变形例)
源极线SL的分时驱动的驱动顺序不限于上述顺序,可以是任意驱动顺序。而且,既可以按每帧而不同,也可以按每根栅极线GL而不同。
图9是将按另一顺序供应到图6所示的第1~第6选择信号线ASW1~ASW6的选择信号与供应到栅极线GL的栅极信号进行对照来示出的信号图。
栅极线GL的栅极信号在选择性地驱动该栅极线GL的行周期中在图9中示为高(High)状态,在不驱动对应的栅极线GL的行周期中在图9中示为低(Low)状态。另外,供应到第1选择线ASW1的选择信号在将对应的第1晶体管TFT1和第4晶体管TFT4的漏极源极间设为通电状态的期间中在图9中示为高(High)状态,在设为非通电状态的期间中在图9中示为低(Low)状态。同样地,供应到第2~第6选择信号线ASW2~ASW6的选择信号也分别在将对应的第2、第3、第5~第12晶体管TFT2、TFT3、TFT5~TFT12的漏极源极间设为通电状态的期间中在图9中示为高(High)状态,在设为非通电状态的期间中在图9中示为低(Low)状态。
例如也可以是,在帧与栅极线GL的奇偶一致的情况下,第1~第6选择信号线ASW1~ASW6如图8那样被供应选择信号,在帧与栅极线GL的奇偶不同的情况下,第1~第6选择信号线ASW1~ASW6如图9那样被供应选择信号。
表2是示出在本变形例的驱动顺序下的显示区域17和通过区域14中的变动次数的表。
[表2]
Figure GDA0002402593440000241
如表2所示,显示区域17中的变动次数为0次~2次,因此,显示区域17中的变动次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2次。另外,通过区域14中的变动次数为0次~1次,因此,通过区域14中的变动次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1次。
因此,即使将源极线SL的驱动顺序像这样变形,也能够降低显示区域17的部分区域15中的显示质量的下降,并且能够降低下降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实施方式2〕
以下,基于图10和图11来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于具有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构件相同的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有源矩阵基板1’的概略构成的俯视图。为了便于图示,省略了穿过内非显示区域12的栅极线GL和像素电极50等的图示。
如图10所示,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的有源矩阵基板1同样地,实施方式2的有源矩阵基板1’具备:绝缘基板10、2M根栅极线GL、与栅极线GL交叉的12N根源极线SL、与栅极线GL和源极线SL的交点相对应的像素晶体管40、以及像素6。同样地,实施方式2的有源矩阵基板1’连接到源极驱动器2、以及奇数栅极驱动器3和偶数栅极驱动器4。M、N为自然数。另外,同样地,虽省略了图示,但有源矩阵基板1’也可以还具备像素电极50、与栅极线GL平行地延伸设置的辅助电容线、以及对使共用电极52接地的52供应共用电位的共用电位线等。
实施方式2的有源矩阵基板1’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的有源矩阵基板1的不同仅在于内非显示区域12中的源极线SL的排列,其它构成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的有源矩阵基板1相同。
(源极线的排列)
图11是示出图10所示的单位电路U(K)以及连接到单位电路U(K)并且穿过内非显示区域12的源极线SL的概略构成的俯视图。L是2以上K以下的自然数,K是1以上N以下的自然数。为了便于图示,省略了穿过内非显示区域12的栅极线GL和像素电极50等的图示。
单位电路U(K)已在前述的实施方式1中叙述过,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11所示,源极线SL在显示区域17中以按红绿蓝的顺序进行反复的方式排列,但在内非显示区域12中以按红红绿绿蓝蓝的顺序进行反复的方式排列。
实施方式2的显示区域17中的源极线SL的排列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的显示区域17中的源极线SL的排列相同。实施方式2的通过区域14中的源极线SL的排列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的通过区域14中的源极线SL的排列不同。在通过区域14中,实施方式2的源极线SL从-x方向朝向+x方向按以下的从上到下的顺序排列。
·第(4K-3)个红色源极线R(4K-3)
·第(4K-2)个红色源极线R(4K-2)
·第(4K-2)个绿色源极线G(4K-2)
·第(4K-3)个绿色源极线G(4K-3)
·第(4K-3)个蓝色源极线B(4K-3)
·第(4K-2)个蓝色源极线B(4K-2)
·第(4K-1)个红色源极线R(4K-1)
·第4K个红色源极线R(4K)
·第4K个绿色源极线G(4K)
·第(4K-1)个绿色源极线G(4K-1)
·第(4K-1)个蓝色源极线B(4K-1)
·第4K个蓝色源极线B(4K)
因此,在(i)在显示区域17中相互相邻的源极线SL所对应的颜色相互不同这一点、以及(ii)在通过区域14中,各源极线SL在一侧与对应于同一颜色并且被同时驱动的别的源极线SL相邻这一点上,实施方式2的源极线SL的排列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的源极线SL的排列相同。同时,在(i)调换了第(4K-3)个绿色源极线G(4K-3)与第(4K-2)个绿色源极线G(4K-2)的顺序这一点、以及(i)调换了第(4K-1)个绿色源极线G(4K-1)与第4K个绿色源极线G(4K)的顺序这一点上,实施方式2的源极线SL的排列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的源极线SL的排列不同。
因此,在上侧变更区域13和下侧变更区域16中的每一个变更区域内,穿过内非显示区域12的源极线SL中的一部分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地相互交叉,并且按如下方式相互交叉,从而变更了实施方式2的源极线SL的排列。
·第(4K-3)个绿色源极线G(4K-3)与第(4K-2)个绿色源极线G(4K-2)
·第(4K-1)个绿色源极线G(4K-1)与第4K个绿色源极线G(4K)
其结果是,源极线SL排列为:以1列反转驱动方式被进行极性反转驱动的源极线在显示区域17和通过区域14这两个区域中按每1根源极线SL进行反转。
此外,源极线SL的排列和排列的变更不限于上述情况,只要满足以下3个条件,怎样排列、排列怎样变更都可以。
·源极线SL在显示区域17中排列为:在显示区域17中相互相邻的源极线SL在不同的时间被驱动。
·源极线SL在通过区域14中排列为:穿过内非显示区域12的源极线SL至少在一侧与被同时驱动的别的源极线SL在通过区域14中相邻。
·源极线SL在通过区域14中排列为:在显示区域17中从-x方向朝向+x方向以不区分红色源极线R、绿色源极线G以及蓝色源极线B的方式对4N根源极线SL进行了计数时,奇数编号的源极线SL与偶数编号的源极线SL在通过区域14中也交替排布。
另外,源极线SL不限于1列反转驱动方式,供应到源极线SL的源极信号的极性只要在显示区域17内的源极线SL的排列中按每1根源极线SL进行反转即可,可以以任意方式进行极性反转驱动。
(源极线的驱动顺序)
源极线SL的分时驱动的驱动顺序遵循供应到第1~第6选择信号线ASW1~ASW6的选择信号。
图11所示的第1~第6选择信号线ASW1~ASW6也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地与帧和栅极线GL的奇偶无关,第1~第6选择信号线ASW1~ASW6如图8那样被供应选择信号。因此,实施方式2的源极线SL按从T1至T6的顺序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的源极线SL同样地被驱动。
(变动次数)
表3是示出在上述的源极线SL的排列和驱动顺序下的显示区域17和通过区域14中的变动次数的表。
[表3]
Figure GDA0002402593440000281
如表3所示,显示区域17中的变动次数为0次~2次,因此,显示区域17中的变动次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2次。另外,通过区域14中的变动次数为0次~1次,因此,通过区域14中的变动次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1次。
因此,与图12所示的作为比较例的有源矩阵基板101相比,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2的有源矩阵基板1’能够降低通过区域14中的变动次数的最大值,能够降低通过区域14中的变动次数的差。
(变动方向)
如在前述的实施方式1中所述的那样,各源极线SL的电位会在该源极线SL的驱动后由于与该源极线SL相邻的别的源极线SL的驱动而发生变动。
在本说明书中,“变动方向”除了说明了是指其它意思的情况以外,都是指在某个行周期中某个源极线SL的电位在该源极线SL的驱动后由于与该源极线SL相邻的别的源极线SL的驱动而发生变动的方向。另外,“某个区域中的变动方向”除了说明了是指其它意思的情况以外,都是指在某个行周期中某个源极线SL的电位在该源极线SL的驱动后由于与该源极线SL在某个区域中相邻的别的源极线SL的驱动而发生变动的方向。“某个区域”例如是显示区域17和通过区域14。
众所周知,某个源极线SL的电位的变动方向相对于供应到与该源极线SL相邻的源极线SL的源极信号的极性为相同极性。根据上述的源极线SL的排列,供应到源极线SL的源极信号的极性在显示区域17和通过区域14这两个区域中按每1根源极线SL进行反转。因此,在实施方式2中,源极线SL的电位的通过区域14中的变动方向相对于该源极线SL的源极信号的极性一定为相反极性。
(变动次数与显示质量)
如表3所示,实施方式2的有源矩阵基板1’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的有源矩阵基板1同样地,能够降低通过区域14中的变动次数的最大值,能够降低通过区域14中的变动次数的差。因此,能够降低显示区域17的部分区域15中的显示质量的下降,并且能够降低下降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变动方向与显示质量)
众所周知,源极线SL的电位的变动会因为相对于该源极线SL的源极信号的极性为相同极性还是相反极性而对显示图像的影响不同。例如,在常黑型的显示装置中,在某个源极线SL的电位的变动方向相对于该源极线SL的源极信号的极性为相同极性的情况下,与该源极线SL相对应的像素的亮度变高,即变亮。相对于此,在相对于该源极线SL的源极信号的极性为相反极性的情况下,与该源极线SL相对应的像素的亮度变低,即变暗。因此,在变动方向相对于自身的源极信号的极性为相同极性的源极线SL与变动方向相对于自身的源极信号的极性为相反极性的源极线SL混合存在的构成中,由于变亮的像素与变暗的像素混合存在,因此,会加剧显示质量的下降。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2的有源矩阵基板1’,通过区域14中的变动方向被统一成相对于自身的源极信号的极性为相反极性。因此,实施方式2的有源矩阵基板1’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的有源矩阵基板1相比能够降低显示质量的下降。
(变形例)
源极线SL的分时驱动的驱动顺序不限于上述顺序,可以是任意驱动顺序。而且,既可以按每帧而不同,也可以按每根栅极线GL而不同。
例如也可以是,在帧与栅极线GL的奇偶一致的情况下,第1~第6选择信号线ASW1~ASW6如图8那样被供应选择信号,在帧与栅极线GL的奇偶不同的情况下,第1~第6选择信号线ASW1~ASW6如图9那样被供应选择信号。
表4是示出本变形例的驱动顺序下的显示区域17和通过区域14中的变动次数的表。
[表4]
Figure GDA0002402593440000311
如表4所示,显示区域17中的变动次数为0次~2次,因此,显示区域17中的变动次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2次。另外,通过区域14中的变动次数为0次~1次,因此,通过区域14中的变动次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1次。
因此,即使将源极线SL的驱动顺序像这样变形,也能够降低显示区域17的部分区域15中的显示质量的下降,并且能够降低下降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而且,即使将源极线SL的驱动顺序像这样变形,根据实施方式2的有源矩阵基板1’,通过区域14中的变动方向也会被统一成相对于自身的源极信号的极性为相反极性。因此,实施方式2的有源矩阵基板1’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的有源矩阵基板1相比,能够降低显示质量的下降。
〔总结〕
本发明的方面1的有源矩阵基板(1、1’)构成为,具备:基板(绝缘基板10),其设定有开口区域(11)、上述开口区域的外侧的内非显示区域(12)以及上述内非显示区域的外侧的显示区域(17);多个栅极线(GL)以及与上述栅极线交叉的多个源极线(源极线SL、红色源极线R、绿色源极线G、蓝色源极线B),其以绕开上述开口区域的方式在上述基板上延伸设置;以及多个像素晶体管(40),其以仅与上述显示区域中的上述栅极线和上述源极线的交点相对应的方式配设在上述基板上的上述显示区域,上述源极线包含多个如下的组:包含第1种至第P种上述源极线的组,P为2以上的自然数,相同种类的上述源极线被同时驱动,同一组中包含的上述源极线被分时驱动,在上述显示区域中相互相邻的上述源极线相互为不同种类,上述内非显示区域包含第1区域(上侧变更区域13、下侧变更区域16)和第2区域(通过区域14),穿过上述内非显示区域的上述源极线在上述第1区域中排列被变更,在上述第2区域中以使各源极线与相同种类的别的上述源极线至少在一侧相邻的方式排列。
根据上述构成,栅极线和源极线以绕开开口区域的方式延伸设置,因此,能够在开口区域容易地形成开口。
根据上述构成,像素晶体管以仅与显示区域中的栅极线和源极线的交点相对应的方式配设在基板上的显示区域。因此,内非显示区域中的源极线的排列不会影响使用有源矩阵基板的显示装置的显示图像。因此,在内非显示区域的第1区域中,源极线的排列能够变更。另外,内非显示区域的第2区域中的源极线的排列能够与显示区域中的源极线的排列不同。
根据上述构成,各组包含第1种至第P种源极线,相同种类的源极线被同时驱动,同一组中包含的上述源极线被分时驱动。因此,不同种类的源极线在不同的时间被驱动。另外,根据上述构成,在显示区域中相互相邻的源极线相互为不同种类。因此,在显示区域中相互相邻的源极线在不同的时间被驱动。因此,显示区域中的变动次数为0次至2次,显示区域中的变动次数的差为2次。
根据上述构成,相同种类的源极线被同时驱动,穿过内非显示区域的源极线在第1区域中排列被变更,在第2区域中以使各源极线与相同种类的别的源极线至少在一侧相邻的方式排列。因此,各源极线与在第2区域中与该源极线相邻的2个源极线中的至少1方被同时驱动。因此,第2区域中的变动次数为0次至1次,第2区域中的变动次数的差为1次。
通过这种源极线的排列的变更,能够使第2区域中的变动次数及其差比显示区域中的变动次数及其差低。因此,能够降低源极线的电位的变动量及其差,因此,能够降低显示区域的与穿过内非显示区域的源极线相对应的部分区域中的显示质量的下降,并且能够降低下降量的差。
本发明的方面2的有源矩阵基板(1、1’)可以设为如下构成:在上述方面1中,相同种类的上述源极线(SL)相互与同一颜色相对应。
根据上述构成,相同种类的源极线相互与同一颜色相对应。另外,对驱动源极线的源极驱动器依次供应源极信号的控制电路一般是同时供应与同一颜色相对应的源极信号。因此,能够使用一般的控制电路和源极驱动器。
本发明的方面3的有源矩阵基板(1、1’)可以设为如下构成:在上述方面1或2中,在上述显示区域(17)中相互相邻的上述源极线(SL)相互与不同的颜色相对应。
根据上述构成,在显示区域中相互相邻的源极线相互与不同的颜色相对应。因此,在空间上被混色,因而能够防止显示装置的色乱。此外,也可以是,在显示区域中不相邻的不同种类的源极线相互与同一颜色相对应。
本发明的方面4的有源矩阵基板(1’)可以设为如下构成:在上述方面1至3中的任意1个方面中,上述源极线(SL)包含奇数编号的上述源极线和偶数编号的上述源极线,奇数编号的上述源极线与偶数编号的上述源极线在上述显示区域和上述第2区域这两个区域中交替排布。
根据上述构成,奇数编号的源极线与偶数编号的源极线在显示区域中交替排布。因此,在供应到源极线的源极信号的极性按每1根源极线进行反转的情况下,例如在源极线以1列反转驱动方式被进行极性反转驱动的情况下,供应到奇数编号的源极线的源极信号的极性相对于供应到偶数编号的源极线的源极信号的极性为相反极性。
另外,根据上述构成,奇数编号的源极线与偶数编号的源极线在第2区域中也交替排布。因此,在供应到源极线的源极信号的极性按每1根源极线进行反转的情况下,供应到在第2区域中相互相邻的源极线的源极信号的极性相互为相反极性。
众所周知,源极线的电位的变动方向相对于供应到与该源极线相邻的源极线的源极信号的极性为相同极性。另外,众所周知,源极线的电位变动会因为相对于该源极线的源极信号的极性为相同极性还是相反极性而对显示图像的影响不同。例如,在常黑型的显示装置中,在某个源极线SL的电位的变动方向相对于该源极线SL的源极信号的极性为相同极性的情况下,与该源极线SL相对应的像素的亮度变高,即变亮。相对于此,在相对于该源极线SL的源极信号的极性为相反极性的情况下,与该源极线SL相对应的像素的亮度变低,即变暗。因此,在变动方向相对于自身的源极信号的极性为相同极性的源极线SL与变动方向相对于自身的源极信号的极性为相反极性的源极线SL混合存在的构成中,由于变亮的像素与变暗的像素混合存在,因此,会加剧显示质量的下降。
根据上述构成,在供应到源极线的源极信号的极性按每1根源极线进行反转的情况下,供应到在第2区域中相互相邻的源极线的源极信号的极性相互为相反极性。因此,第2区域中的变动方向相对于自身的源极信号的极性一定为相反极性,因此,能够降低显示区域的与穿过内非显示区域的源极线相对应的部分区域中的显示质量的下降。
本发明的方面5的有源矩阵基板(1、1’)可以设为如下构成:在上述方面1至4中的任意1个方面中,穿过内非显示区域的上述源极线(SL)在上述第1区域(上侧变更区域13、下侧变更区域16)中通过使穿过上述内非显示区域(12)的上述源极线中的一部分相互交叉,而排列被变更。
根据上述构成,穿过内非显示区域的源极线中的一部分相互交叉,穿过内非显示区域的源极线中的剩余部分不与别的源极线交叉。
本发明的方面6的有源矩阵基板(1、1’)可以设为如下构成:在上述方面1至5中的任意1个方面中,上述源极线(SL)至少包含1个如下的对:第1组与第2组的对,其中,第1组包含上述第1种至上述第P种上述源极线,第2组包含上述第1种至上述第P种上述源极线,上述对从上述栅极线(GL)的延伸设置方向的一方(-x方向)朝向另一方(+x方向)按顺序排列,各对中包含的相同种类的上述源极线在上述显示区域(17)中夹着该对中包含的不同种类的上述源极线,在上述第2区域(通过区域14)中相互相邻。
根据上述构成,对是从栅极线的延伸设置方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按顺序排列的。因此,源极线能够以对为单位进行排列以及排列的变更。另外,各对中包含的任意2个源极线不夹着别的对中包含的源极线。具体来说,各对中包含的任意2个源极线相互相邻或相互交叉,或者夹着同一对中包含的别的上述源极线。
根据上述构成,各对包含:包含第1种至第P种源极线的第1组;以及包含第1种至第P种源极线的第2组。因此,各对各包含2根相同种类的源极线,因此,能够以对为单位对源极线进行极性反转驱动。
根据上述构成,各对中包含的相同种类的上述源极线在上述显示区域中夹着该对中包含的不同种类的上述源极线,因此,在显示区域中相互相邻的源极线能够相互为不同种类。
根据上述构成,各对中包含的相同种类的上述源极线在上述第2区域中相互相邻,因此,在上述第2区域中,各源极线能够与相同种类的别的源极线至少在一侧相邻。
本发明的方面7的有源矩阵基板(1’)可以设为如下构成:在上述方面6中,P=6,各对上述源极线(SL)的排列在上述显示区域(17)中从上述栅极线(GL)的延伸设置方向的一方(-x方向)朝向另一方(+x方向)为如下顺序:上述第1组的上述第1种至上述第3种(第(4K-3)个红色源极线R(4K-3)、绿色源极线G(4K-3)以及蓝色源极线B(4K-3))、上述第2组的上述第1种至上述第3种(第(4K-2)个红色源极线R(4K-2)、绿色源极线G(4K-2)以及蓝色源极线B(4K-2))、上述第1组的上述第4种至上述第6种(第(4K-1)个红色源极线R(4K-1)、绿色源极线G(4K-1)以及蓝色源极线B(4K-1))、以及上述第2组的上述第4种至上述第6种(第4K个红色源极线R(4K)、绿色源极线G(4K)以及蓝色源极线B(4K)),在上述第2区域中从上述栅极线的延伸设置方向的上述一方朝向上述另一方为如下顺序:上述第1组的上述第1种(第(4K-3)个红色源极线R(4K-3))、上述第2组的上述第1种至上述第2种(第(4K-2)个红色源极线R(4K-2)、绿色源极线G(4K-2))、上述第1组的上述第2种至上述第3种(第(4K-3)个绿色源极线G(4K-3)、蓝色源极线B(4K-3))、上述第2组的上述第3种(第(4K-2)个蓝色源极线B(4K-2))、上述第1组的上述第4种(第(4K-1)个红色源极线R(4K-1))、上述第2组的上述第4种至上述第5种(第4K个红色源极线R(4K)、绿色源极线G(4K))、上述第1组的上述第5种至上述第6种(第(4K-1)个绿色源极线G(4K-1)、蓝色源极线B(4K-1))、以及上述第2组的上述第6种(第4K个蓝色源极线B(4K))。
本发明的方面8的有源矩阵基板(1、1’)可以设为如下构成:在上述方面1~7中的任意1个方面中,P=6,上述第1种和上述第4种上述源极线(红色源极线R)与第1颜色(红色)相对应,上述第2种和上述第5种上述源极线(绿色源极线G)与第2颜色(绿色)相对应,上述第3种和上述第6种上述源极线(蓝色源极线B)与第3颜色(蓝色)相对应,上述第1颜色至上述第3颜色相互为不同的颜色。
根据上述构成,第1种、第4种源极线与第1颜色相对应,第2种、第5种源极线与第2颜色相对应,第3种、第6种源极线与第3颜色相对应,上述第1颜色至上述第3颜色为相互不同的颜色。因此,能够实现适于3原色显示的显示装置的有源矩阵基板。
例如,第1颜色与第2颜色和第3颜色也可以以任意顺序是红、绿、蓝。
本发明的方面9的有源矩阵基板(1、1’)可以设为如下构成:在上述方面1~8中的任意1个方面中,上述第2区域(通过区域14)在上述源极线(SL)的延伸设置方向(y轴方向)上被上述第1区域(上侧变更区域13、下侧变更区域16)夹着。
根据上述构成,第2区域在源极线的延伸设置方向上被第1区域夹着。因此,穿过内非显示区域的源极线能够从源极线的延伸设置方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以按顺序通过显示区域、第1区域、第2区域、第1区域以及显示区域的方式延伸设置。
由于按这种顺序通过,因而源极线的排列能够在第1区域中变更为,使得内非显示区域的第2区域中的源极线的排列与显示区域中的源极线的排列不同。
本发明的方面10的有源矩阵基板(1、1’)构成为,具备:基板(绝缘基板10),其设定有开口区域(11)、上述开口区域的外侧的内非显示区域(12)以及上述内非显示区域的外侧的显示区域(17);多个栅极线(GL)以及与上述栅极线交叉的多个源极线(源极线SL、红色源极线R、绿色源极线G、蓝色源极线B),其以绕开上述开口区域的方式在上述基板上延伸设置;以及多个像素晶体管(40),其以仅与上述显示区域中的上述栅极线和上述源极线的交点相对应的方式配设在上述基板上的上述显示区域,上述源极线包含与第1颜色(红色)相对应的上述源极线(红色源极线R)、与第2颜色(绿色)相对应的上述源极线(绿色源极线G)、以及与第3颜色(蓝色)相对应的上述源极线(蓝色源极线B),在上述显示区域中以使对应的颜色按第1颜色、第2颜色、第3颜色的顺序进行反复的方式排列,上述内非显示区域包含第1区域(上侧变更区域13、下侧变更区域16)和第2区域(通过区域14),穿过上述内非显示区域的上述源极线在上述第1区域中排列被变更,在上述第2区域中以使对应的颜色按第1颜色、第1颜色、第2颜色、第2颜色、第3颜色、第3颜色的顺序进行反复的方式排列。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起到与上述的方面1、方面2、方面6同样的效果。为了起到与上述的方面3和方面8同样的效果,优选第1颜色、第2颜色以及第3颜色相互为不同的颜色,更优选以任意顺序为红色、绿色、蓝色。
而且,通过设为与上述的方面4同样的构成,能够起到与上述的方面4同样的效果。另外,通过设为与上述的方面5同样的构成,能够起到与上述的方面5同样的效果。另外,通过设为与上述的方面6同样的构成,能够起到与上述的方面6同样的效果。另外,通过设为与上述的方面9同样的构成,能够起到与上述的方面9同样的效果。
本发明的方面11的有源矩阵基板(1、1’)可以设为如下构成:在上述方面1~10中,上述源极线(SL)包含多个如下的组:包含第1种至第P种上述源极线的组,P为3以上的自然数,使用自然数K,上述第(3K-2)种上述源极线(红色源极线R)与上述第1颜色(红色)相对应,上述第(3K-1)种上述源极线(绿色源极线G)与上述第2颜色(绿色)相对应,上述第(3K)种上述源极线(蓝色源极线B)与上述第3颜色(蓝色)相对应,穿过上述内非显示区域(12)的上述源极线在上述第2区域(通过区域14)中以使各源极线与相同种类的别的上述源极线至少在一侧相邻的方式排列。
本发明的方面12的显示装置(液晶显示面板70)构成为,具备上述方面1~11中的任意1个方面的有源矩阵基板(1、1’)。
本发明的方面13的显示装置(液晶显示面板70)构成为,具备:上述方面1~9以及11中的任意1个方面的有源矩阵基板(1、1’);以及源极驱动器(2),其对相同种类的上述源极线(SL)进行同时驱动,对同一组中包含的上述源极线进行分时驱动。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能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进行各种变更,将不同的实施方式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适当地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而且,能够通过将各实施方式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组合起来而形成新的技术特征。
附图标记说明
1、1’、101 有源矩阵基板
2 源极驱动器
3 奇数栅极驱动器
4 偶数栅极驱动器
6 像素
6b 蓝色子像素
6g 绿色子像素
6r 红色子像素
10 绝缘基板
11 开口区域
12 内非显示区域
13 上侧变更区域(第1区域)
14 通过区域(第2区域)
15 部分区域
16 下侧变更区域(第1区域)
17 显示区域
18 外非显示区域
20 缓冲层
21 半导体层
22 栅极绝缘膜
23 栅极层
24 第1层间绝缘膜
25 源极层
26 第2层间绝缘膜
27 第1透明导电层
28 第3层间绝缘膜
29 第2透明导电层
40 像素晶体管
41 像素晶体管的栅极电极
42 像素晶体管的源极电极
43 像素晶体管的漏极电极
44 像素晶体管的沟道
50 像素电极
52 共用电极
64 开口
70 液晶显示面板
71 相对基板
72 液晶层
73 密封材料
76 控制电路
80 手表
81 时针
82 分针
83 秒针
84 驱动轴
85 内边框
86 外部构件
ASW1 第1选择线
ASW2 第2选择线
ASW3 第3选择线
ASW4 第4选择线
ASW5 第5选择线
ASW6 第6选择线
B 蓝色源极线
G 绿色源极线
GL 栅极线
R 红色源极线
SL 源极线
TFT1 第1晶体管
TFT2 第2晶体管
TFT3 第3晶体管
TFT4 第4晶体管
TFT5 第5晶体管
TFT6 第6晶体管
TFT7 第7晶体管
TFT8 第8晶体管
TFT9 第9晶体管
TFT10 第10晶体管
TFT11 第11晶体管
TFT12 第12晶体管
Video 源极信号供应线。

Claims (12)

1.一种有源矩阵基板,其特征在于,
具备:
基板,其设定有开口区域、上述开口区域的外侧的内非显示区域以及上述内非显示区域的外侧的显示区域;
多个栅极线以及与上述栅极线交叉的多个源极线,其以绕开上述开口区域的方式在上述基板上延伸设置;以及
多个像素晶体管,其以仅与上述显示区域中的上述栅极线和上述源极线的交点相对应的方式配设在上述基板上的上述显示区域,
上述源极线包含多个如下的组:包含第1种至第P种上述源极线的组,P为2以上的自然数,
相同种类的上述源极线被同时驱动,
同一组中包含的上述源极线被分时驱动,
在上述显示区域中相互相邻的上述源极线相互为不同种类,
上述内非显示区域包含第1区域和第2区域,
穿过上述内非显示区域的上述源极线
在上述第1区域中排列被变更,
在上述第2区域中以使各源极线与相同种类的别的上述源极线至少在一侧相邻的方式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其特征在于,
相同种类的上述源极线相互与同一颜色相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显示区域中相互相邻的上述源极线相互与不同的颜色相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源极线包含奇数编号的上述源极线和偶数编号的上述源极线,
奇数编号的上述源极线与偶数编号的上述源极线在上述显示区域和上述第2区域这两个区域中交替排布。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其特征在于,
穿过上述内非显示区域的上述源极线在上述第1区域中通过使穿过上述内非显示区域的上述源极线中的一部分相互交叉,而排列被变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源极线至少包含1个如下的对:第1组与第2组的对,其中,第1组包含上述第1种至上述第P种上述源极线,第2组包含上述第1种至上述第P种上述源极线,
上述对从上述栅极线的延伸设置方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按顺序排列,
各对中包含的相同种类的上述源极线
在上述显示区域中夹着该对中包含的不同种类的上述源极线,
在上述第2区域中相互相邻。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其特征在于,
P=6,
上述第1种和上述第4种上述源极线与第1颜色相对应,
上述第2种和上述第5种上述源极线与第2颜色相对应,
上述第3种和上述第6种上述源极线与第3颜色相对应,
上述第1颜色至上述第3颜色相互为不同的颜色。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区域在上述源极线的延伸设置方向上夹着上述第2区域。
9.一种有源矩阵基板,其特征在于,
具备:
基板,其设定有开口区域、上述开口区域的外侧的内非显示区域以及上述内非显示区域的外侧的显示区域;
多个栅极线以及与上述栅极线交叉的多个源极线,其以绕开上述开口区域的方式在上述基板上延伸设置;以及
多个像素晶体管,其以仅与上述显示区域中的上述栅极线和上述源极线的交点相对应的方式配设在上述基板上的上述显示区域,
上述源极线
包含与第1颜色相对应的上述源极线、与第2颜色相对应的上述源极线、以及与第3颜色相对应的上述源极线,
在上述显示区域中以使对应的颜色按第1颜色、第2颜色、第3颜色的顺序进行反复的方式排列,
上述内非显示区域包含第1区域和第2区域,
穿过上述内非显示区域的上述源极线
在上述第1区域中排列被变更,
在上述第2区域中以使对应的颜色按第1颜色、第1颜色、第2颜色、第2颜色、第3颜色、第3颜色的顺序进行反复的方式排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源极线包含多个如下的组:包含第1种至第P种上述源极线的组,P为3以上的自然数,
使用自然数K,
上述第(3K-2)种上述源极线与上述第1颜色相对应,
上述第(3K-1)种上述源极线与上述第2颜色相对应,
上述第(3K)种上述源极线与上述第3颜色相对应,
穿过上述内非显示区域的上述源极线在上述第2区域中以使各源极线与相同种类的别的上述源极线至少在一侧相邻的方式排列。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
1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8、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以及
源极驱动器,其对相同种类的上述源极线进行同时驱动,对同一组中包含的上述源极线进行分时驱动。
CN201880042965.3A 2017-07-05 2018-06-28 有源矩阵基板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0336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32279 2017-07-05
JP2017-132279 2017-07-05
PCT/JP2018/024630 WO2019009185A1 (ja) 2017-07-05 2018-06-28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ックス基板および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33601A CN111033601A (zh) 2020-04-17
CN111033601B true CN111033601B (zh) 2021-06-29

Family

ID=649501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2965.3A Active CN111033601B (zh) 2017-07-05 2018-06-28 有源矩阵基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036106B2 (zh)
CN (1) CN111033601B (zh)
WO (1) WO20190091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48458B2 (ja) 2019-03-08 2023-03-2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CN115616818A (zh) * 2020-04-10 2023-01-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30104A (ja) 1993-12-24 1995-08-29 Toshiba Corp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型表示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167271A (ja) * 2001-11-30 2003-06-13 Optrex Corp 液晶表示素子
JP2005308996A (ja) * 2004-04-20 2005-11-04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平面表示装置
JP5092479B2 (ja) * 2007-03-22 2012-12-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回路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JP4201041B2 (ja) * 2006-11-20 2008-12-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回路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JP4281840B2 (ja) * 2007-03-15 2009-06-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回路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JP2009047902A (ja) * 2007-08-20 2009-03-05 Hitachi Displays Ltd 表示装置
JP5115256B2 (ja) * 2008-03-12 2013-01-09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0032760A (ja) * 2008-07-29 2010-02-12 Hitachi Displays Ltd 表示装置
JP2010054980A (ja) 2008-08-29 2010-03-11 Hitachi Displays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0164765A (ja) * 2009-01-15 2010-07-29 Toshiba Mobile Display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TWI490829B (zh) 2013-01-11 2015-07-01 Au Optronics Corp 顯示面板與顯示裝置
KR102295874B1 (ko) * 2014-07-24 2021-08-3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326069B1 (ko) * 2015-07-29 2021-11-1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다이오드 표시장치
US20170110041A1 (en) * 2015-10-14 2017-04-20 Innolux Corporation Display panel
KR102476563B1 (ko) * 2015-12-01 2022-12-1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141277A1 (en) 2021-05-13
WO2019009185A1 (ja) 2019-01-10
CN111033601A (zh) 2020-04-17
US11036106B2 (en) 2021-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82464B2 (en) Display panel
KR101654834B1 (ko) 박막 트랜지스터 표시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190278145A1 (en) Display panel
CN110800035B (zh) 有源矩阵基板、显示装置、以及有源矩阵基板的制造方法
US10725346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962053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white pixels
US9568786B2 (en) Array substrate with multiple common lines,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KR20040103870A (ko) 전기 광학 장치 및 전자기기
KR102116898B1 (ko) 표시 장치
CN110506308B (zh) 显示装置
US9082357B2 (en) LCD display with pixels having RGBW sub-pixels and where power consumption is reduced by using a polarity inversion pattern in which all red sub-pixels in a column have the same polarity
KR102650551B1 (ko) 표시 장치
JP3525018B2 (ja)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ックス型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226243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11033601B (zh) 有源矩阵基板和显示装置
US9915847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pixel arrangemnt for high resolution
WO2010024049A1 (ja)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液晶パネル、液晶表示装置、液晶表示ユニット、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
JPH11326943A (ja)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型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基板
US9558697B2 (en) Display device driving sub-pixels of a plurality of colors
KR102472373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US20190287473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drive method for same
US20230305347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10288916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20220089384A (ko) 액정표시장치
JP2018180442A (ja) 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