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89574A - 一种实现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实现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89574A
CN110989574A CN201911090279.6A CN201911090279A CN110989574A CN 110989574 A CN110989574 A CN 110989574A CN 201911090279 A CN201911090279 A CN 201911090279A CN 110989574 A CN110989574 A CN 1109895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robot
charging
power plug
axis
plu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9027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89574B (zh
Inventor
张思剑
钱志明
杨文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Turing Time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Turing Time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Turing Time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Turing Time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09027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89574B/zh
Publication of CN1109895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895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895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895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 G05D1/02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 G05D1/021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 G05D1/0231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using optical position detecting means
    • G05D1/0234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using optical position detecting means using optical markers or beacons
    • G05D1/0236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using optical position detecting means using optical markers or beacons in combination with a laser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 G05D1/02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 G05D1/021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 G05D1/0212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defining a desired trajectory
    • G05D1/0223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defining a desired trajectory involving speed control of the vehicle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 G05D1/02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 G05D1/021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 G05D1/0212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defining a desired trajectory
    • G05D1/0225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defining a desired trajectory involving docking at a fixed facility, e.g. base station or loading bay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 G05D1/02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 G05D1/021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 G05D1/0231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using optical position detecting means
    • G05D1/0246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using optical position detecting means using a video camera in combination with image processing mea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 G05D1/02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 G05D1/021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 G05D1/0276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using signals provided by a source external to the vehicl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5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concerning the insertion or the connection of the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anipulator (AREA)
  • 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Mov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现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的方法,包括:S1、当移动机器人底部摄像头扫描到地面方向码信息时,获得方向信号,然后移动机器人开始按照指定方向前进;S2、当移动机器人前进至停止码处时,获得停止信号,停止前进;S3、移动机器人开始做自转运动,当另一个摄像头扫描到充电位置确定码时,停止旋转,然后移动机器人朝着充电桩位置前进,直至电源插头插入充电接口后,实现充电;S4、充电完毕后,移动机器人脱开电源插头,电源插头复位。本发明通过合理的流程以及充电桩结构设计,不仅方便了移动机器人自行充电,而且充电桩使用上更加灵活、方便,同时还很好地避免了接触不良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了实际应用的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实现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实现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物流行业也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年,随着电商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成熟,人们对其认可度也越来越高,这使得物流技术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能否高效匹配物流转运的需求,成为了物流行业重点关注的主要问题。
机器人是21世纪智能化生产的重要标志之一,以机器人代替人工,不仅能提升生产效率,而且降低了人工成本,基于此背景之下,移动机器人应运而生。目前,在物流方面,移动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工来完成接收单据、识别货物、打印编码、检查包装、归属地集结、收发货物、远传单据等工作,相比人工来说,其极大地缩短了物流转运的周期,降低了时间和人工成本,更好地满足了物流发展的需要。
目前,移动机器人基本采用电能方式进行驱动,这就需要涉及到充电。而现有的移动机器人有些是通过在充电桩上设置目标二维码的方式,引导移动机器人移动至充电桩处进行充电,从而无需人力辅助,例如专利公开号CN108594822A、CN109460044A所记载的方案。但是这种移动机器人自行充电的方式存在以下缺陷:充电桩的充电电极是固定设置的,依靠目标二维码识别的方式实现机器人的定位并进行充电,一方面是计算机器人方位和位置信息的过程较为繁杂,且容易出现较大的位置偏差;另一方面是不能确保充电电极能够完全对准充电接口,容易造成接触不良而无法正常充电的现象发生。
也有采用二维码为机器人的移动提供导航路径的方案,例如专利公开号CN109703750A、CN209492702U记载了利用多个地面二维码的方式为机器人进行路径导航的方案。将这种方案结合到上述方案中,可以使机器人按照既定路径移动,不再单纯依靠目标二维码计算机器人的速度和方向。但是这样的组合方案,机器人在前进到充电桩位置处并扫描到目标二维码之后,依然需要判断其与目标二维码之间的距离是否大于预定距离(预定距离根据机器人上的充电接口与充电桩的电极充分接触充电时,摄像头与目标二维码之间的距离设定),然后再进行定位、充电。这同样需要计算机器人与充电桩的相对位置关系,只不过计算的位置起始点变成了距离充电桩很近的位置。同时,这样的组合方案依然不能确保充电电极能够完全对准充电接口,同样会出现接触不良的现象。
在充电桩中设置柔性机构可以提高电源插头与充电接口的对准度,例如专利公开号CN207475219U记载了一种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设备的方案,其利用伸出机构和柔性机构的设计,充电桩上的导电头在伸出机构和柔性机构的控制下,可以在一个方向上移动,从而提高对机器人充电位置的容错率。但是将这种方案与上述方案组合后,只是提高了充电位置的容错率,确保导电头在机器人的充电位置具有偏差的情况下仍然能接触到充电接口,并不能确保二者能够完全准确的对接。并且,在此之前,充电桩还需要判断机器人是否已经到达指定的充电位置后才会控制导电头伸出,不仅机器人要判断是否已到达充电桩前,而且充电桩还要设定充电区域,并判断机器人是否已进入指定的充电位置。因此,组合后的方案在整个程序以及充电桩的结构设计上都较为麻烦。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实现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的方法,其一方面可以减少繁杂的相对位置计算过程,另一方面是可以实现充电桩上电源插头与机器人充电接口的准确对接,并且充电桩的结构设计简单、成本低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实现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的方法,在充电桩前设置停止码,并以此停止码为起点向远离充电桩的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带有相同ID并用于引导具有对应ID的移动机器人按照既定线路移动的地面方向码,同时,在充电桩上处设置充电位置确定码;所述的充电桩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电源模块,设置壳体上的电源插头,以及X轴弹性调整机构和Y轴弹性调整机构;所述壳体上设有槽口,所述电源插头一端贯穿槽口伸入壳体内,所述Y轴机构设置在壳体内,用于带动电源插头在槽口中往复移动;所述X轴机构设置在电源插头上,用于带动电源插头在X轴方向上往复移动;所述电源插头包括与电源模块连接、并且形状为舌形的插头头部,以及同时与插头头部和Y轴弹性调整机构连接的连接部;所述插头头部包括火线头、零线头、绝缘块和包围块;所述的火线头、绝缘块、零线头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依次排列并由包围块包在一起;所述移动机器人的充电接口形状与插头头部形状相匹配;
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当移动机器人电量不足时,开始自行移动寻找充电桩;当设置在移动机器人底部的摄像头扫描到其中任意一个地面方向码信息时,识别其内置的ID是否与机器人的ID匹配,是,则获得方向信号,然后移动机器人开始按照指定方向前进,执行步骤S2;否,则移动机器人继续往其它方向移动;
S2、当移动机器人沿着地面方向码规划的路线前进至停止码处时,获得停止信号,移动机器人停止前进;
S3、移动机器人开始做自转运动,当移动机器人上的另一个摄像头在旋转过程中扫描到充电位置确定码时,停止旋转,此时代表移动机器人的充电接口已与电源插头位置对应,然后移动机器人朝着充电桩位置前进,直至电源插头插入充电接口后,实现充电;该步骤中,当移动机器人移动直至充电接口接触到电源插头时,给予电源插头一个推动力,使电源插头在X轴和/或Y轴方向上移动,从而顺势完全卡入至充电接口中,与充电接口准确对接;
S4、充电完毕后,移动机器人脱开电源插头,此时,在X轴机构和/或Y轴机构的作用下,电源插头复位。
具体地,所述Y轴弹性调整机构包括设置在壳体内部并与连接部连接的连接架,以及设置在壳体内并与连接架连接的弹性往复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往复机构包括设置在壳体内并位于连接架两侧的固定块,以及设置在连接架上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两侧均通过一个第二弹簧与固定块连接。
优选地,所述弹性往复机构数量为两个。
具体地,所述X轴弹性调整机构包括设置在连接部两侧的连接件,以及将连接件套在其中的第一弹簧;所述的第一弹簧一端固定在电源插头上,另一端固定在连接架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在靠近充电桩处设置停止码,当机器人扫描到停止码时即停止前进,然后自转,直至其上的摄像头扫描到充电桩上的充电位置确定码时,停止旋转,并继续前行,直至充电接口接触到电源插头时,给予电源插头一个推力,使电源插头在X轴和/或Y轴方向上移动,从而顺势完全卡入至充电接口中,与充电接口准确对接,实现充电,充电后再依靠槽口、X轴弹性调整机构和Y轴弹性调整机构的相互配合使电源插头复位。本发明采用停止码+机器人自转+摄像头扫描充电位置确定码的方式让机器人来到充电桩的电源插头处,并通过力的作用,结合电源插头的移动以及电源插头的插头头部和充电接口各自的形状特点,直接使电源插头与充电接口完全对接。这种实现移动机器人自行充电的方式,既不需要计算机器人与充电桩的相对位置,也不需要充电桩判断机器人是否已经到达指定的充电位置,不仅省略了计算机器人的速度、方向和相对位置的过程,而且充电桩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电源插头的移动也非常灵活,并且借助插头头部和充电接口的形状特点,能充分实现二者的准确对接,完全避免了接触不良的情况发生。应当说,本发明通过二维码控制技术实现了移动机器人自行前进到对应充电桩的目的,然后基本通过机械的手段实现了移动机器人的自行准确充电,相比现有技术来说,不仅能解决其所存在的问题,而且整个实现过程简单、方便、可靠。
(2)本发明将充电桩的电源插头上的火线头、零线头的形状进行了改变,同时增设了绝缘块,并改变了机器人的充电接口形状,如此可以完美匹配X轴弹性调整机构和Y轴弹性调整机构的设计,当电源插头受力在X轴和/或Y轴方向移动时,依靠舌形状的插头头部与充电接口的相互作用,插头头部可以顺势滑入充电接口中与其准确对接,并在对接后避免出现接触不良的问题;同时,本发明依靠绝缘块的设计及其形状特点,不仅可以方便插头头部滑入充电接口中与其准确对接,而且还能有效实现绝缘阻隔,避免零线和火线之间的线路相互发生干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充电桩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充电桩去除壳体的外盖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电源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移动机器人充电时的状态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为:
1-壳体,2-电源插头,21-插头头部,211-火线头,212-零线头,213-绝缘块,214-包围块,22-连接部,3-连接件,4-第一弹簧,5-槽口,6-连接架,7-固定块,8-第二弹簧,9-连接块,10-电源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方式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实现移动机器人自行充电的方案,其首先在充电桩前设置停止码,并以此停止码为起点向远离充电桩的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带有相同ID并用于引导具有对应ID的移动机器人按照既定线路移动的地面方向码,然后,在充电桩上处设置充电位置确定码。本发明中的充电桩结构上包括壳体1、电源插头2、电源模块9、X轴弹性调整机构和Y轴弹性调整机构。如图1、2所示,所述的壳体1上设有槽口5,所述电源插头2一端贯穿槽口伸入壳体1内,所述Y轴弹性调整机构用于带动电源插头在槽口中往复移动,从而对准移动机器人的充电接口。具体来说,该Y轴弹性调整机构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部并与电源插头2端部连接的连接架6,以及弹性往复机构。弹性往复机构用于连接架运动时提供回复力,本实施例中优选设置两个,每个弹性往复机构均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并位于连接架6两侧的固定块7,以及设置在连接架6上的连接块9。连接块9两侧均通过一个第二弹簧8与固定块7连接。
所述的X轴弹性调整机构用于带动电源插头在X轴上往复移动,从而对准移动机器人的充电接口。具体来说,该X轴弹性调整机构包括设置在电源插头2两侧的连接件3,以及将连接件3套在其中的第一弹簧4。所述的第一弹簧4一端固定在电源插头2上,另一端固定在连接架6上。
此外,如图3所示,本发明充电桩中的电源插头采用了不同于传统插头的设计结构,具体为:所述电源插头2包括与电源模块10连接、并且形状为舌形的插头头部21,以及同时与插头头部21和Y轴弹性调整机构连接的连接部22;所述插头头部包括火线头211、零线头212、绝缘块213和包围块214;所述的火线头211、绝缘块213、零线头212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依次排列并由包围块包在一起。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只是改变了插头头部的整体形状设计,使之更加方便与充电接口完全对接,不涉及插头功能的改变。因此,只需根据本发明插头头部的形状,对机器人的充电接口形状作出适配性的改变即可。
下面根据上述设计阐述本发明实现移动机器人自行充电的过程,如图4所示,其包括如下流程:
S1、当移动机器人电量不足时,开始自行移动寻找充电桩;当设置在移动机器人底部的摄像头扫描到其中任意一个地面方向码信息时,识别其内置的ID是否与机器人的ID匹配,是,则获得方向信号,然后移动机器人开始按照指定方向前进,执行步骤S2;否,则移动机器人继续往其它方向移动;
S2、当移动机器人沿着地面方向码规划的路线前进至停止码处时,获得停止信号,移动机器人停止前进;
S3、移动机器人开始做自转运动,当移动机器人上的另一个摄像头在旋转过程中扫描到充电位置确定码时,停止旋转,此时代表移动机器人的充电接口已与电源插头位置对应,然后移动机器人朝着充电桩位置前进,直至电源插头插入充电接口后,实现充电;该步骤中,当移动机器人移动直至充电接口接触到电源插头时,给予电源插头一个推动力,使电源插头在X轴和/或Y轴方向上移动,从而顺势完全卡入至充电接口中,与充电接口准确对接;图5为移动机器人充电时的状态示意图;
S4、充电完毕后,移动机器人脱开电源插头,此时,在X轴弹性调整机构和/或Y轴弹性调整机构的作用下,电源插头复位。
本发明通过合理的流程以及充电桩结构设计,不仅方便了移动机器人自行充电,而且充电桩使用上更加灵活、方便,同时还很好地避免了接触不良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了实际应用的需求。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不应当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但凡在本发明的主体设计思想和精神上作出的毫无实质意义的改动或润色,其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仍然与本发明一致的,均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实现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充电桩前设置停止码,并以此停止码为起点向远离充电桩的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带有相同ID并用于引导具有对应ID的移动机器人按照既定线路移动的地面方向码,同时,在充电桩上处设置充电位置确定码;所述的充电桩包括壳体(1),设置在壳体(1)内的电源模块(9),设置壳体(1)上的电源插头(2),以及X轴弹性调整机构和Y轴弹性调整机构;所述壳体(1)上设有槽口(5),所述电源插头(2)一端贯穿槽口伸入壳体(1)内,所述Y轴机构设置在壳体(1)内,用于带动电源插头在槽口中往复移动;所述X轴机构设置在电源插头(2)上,用于带动电源插头在X轴方向上往复移动;所述电源插头(2)包括与电源模块(10)连接、并且形状为舌形的插头头部(21),以及同时与插头头部(21)和Y轴弹性调整机构连接的连接部(22);所述插头头部包括火线头(211)、零线头(212)、绝缘块(213)和包围块(214);所述的火线头(211)、绝缘块(213)、零线头(212)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依次排列并由包围块包在一起;所述移动机器人的充电接口形状与插头头部形状相匹配;
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当移动机器人电量不足时,开始自行移动寻找充电桩;当设置在移动机器人底部的摄像头扫描到其中任意一个地面方向码信息时,识别其内置的ID是否与机器人的ID匹配,是,则获得方向信号,然后移动机器人开始按照指定方向前进,执行步骤S2;否,则移动机器人继续往其它方向移动;
S2、当移动机器人沿着地面方向码规划的路线前进至停止码处时,获得停止信号,移动机器人停止前进;
S3、移动机器人开始做自转运动,当移动机器人上的另一个摄像头在旋转过程中扫描到充电位置确定码时,停止旋转,此时代表移动机器人的充电接口已与电源插头位置对应,然后移动机器人朝着充电桩位置前进,直至电源插头插入充电接口后,实现充电;该步骤中,当移动机器人移动直至充电接口接触到电源插头时,给予电源插头一个推动力,使电源插头在X轴和/或Y轴方向上移动,从而顺势完全卡入至充电接口中,与充电接口准确对接;
S4、充电完毕后,移动机器人脱开电源插头,此时,在X轴机构和/或Y轴机构的作用下,电源插头复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Y轴弹性调整机构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部并与连接部(22)连接的连接架(6),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并与连接架(6)连接的弹性往复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实现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往复机构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并位于连接架(6)两侧的固定块(7),以及设置在连接架(6)上的连接块(9);所述连接块(9)两侧均通过一个第二弹簧(8)与固定块(7)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实现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往复机构数量为两个。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实现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X轴弹性调整机构包括设置在连接部(22)两侧的连接件(3),以及将连接件(3)套在其中的第一弹簧(4);所述的第一弹簧(4)一端固定在电源插头(2)上,另一端固定在连接架(6)上。
CN201911090279.6A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实现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的方法 Active CN1109895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90279.6A CN110989574B (zh)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实现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90279.6A CN110989574B (zh)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实现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89574A true CN110989574A (zh) 2020-04-10
CN110989574B CN110989574B (zh) 2021-04-02

Family

ID=70083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90279.6A Active CN110989574B (zh)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实现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8957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56925A (zh) * 2021-12-22 2022-03-29 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研究院(福田) 一种机器人自动充电系统及其充电方法
CN116581850A (zh) * 2023-07-10 2023-08-11 深圳市森树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识别类型的移动充电器及其充电方法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17585A (zh) * 2011-03-10 2011-07-06 弭强 基于rfid的景区内导游系统
CN102480146A (zh) * 2010-11-30 2012-05-30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对接系统
CN102545275A (zh) * 2010-12-07 2012-07-04 上海新世纪机器人有限公司 机器人自动充电装置及其自动充电方法
CN202662851U (zh) * 2012-05-14 2013-01-09 广东华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功率弯曲插头
CN204011848U (zh) * 2014-06-12 2014-12-10 常熟利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安全型三插电源插头
US20160091899A1 (en) * 2013-05-10 2016-03-31 Dyson Technology Limited Apparatus for guiding an autonomous vehicle towards a docking station
CN106370185A (zh) * 2016-08-31 2017-02-01 北京翰宁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地面基准标识的移动机器人定位方法和系统
CN106647747A (zh) * 2016-11-30 2017-05-10 北京智能管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机器人充电方法及装置
CN206727332U (zh) * 2017-03-24 2017-12-08 仓智(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移动机器人的充电装置
CN207475219U (zh) * 2017-09-19 2018-06-08 上海悦合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机器人的自动充电设备
CN108594822A (zh) * 2018-05-10 2018-09-28 哈工大机器人(昆山)有限公司 基于二维码的机器人定位方法、机器人充电方法及系统
CN109685162A (zh) * 2017-10-18 2019-04-26 珠海横琴华策光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二维码扫码定位的导航购物车及其导航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80146A (zh) * 2010-11-30 2012-05-30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对接系统
CN102545275A (zh) * 2010-12-07 2012-07-04 上海新世纪机器人有限公司 机器人自动充电装置及其自动充电方法
CN102117585A (zh) * 2011-03-10 2011-07-06 弭强 基于rfid的景区内导游系统
CN202662851U (zh) * 2012-05-14 2013-01-09 广东华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功率弯曲插头
US20160091899A1 (en) * 2013-05-10 2016-03-31 Dyson Technology Limited Apparatus for guiding an autonomous vehicle towards a docking station
CN204011848U (zh) * 2014-06-12 2014-12-10 常熟利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安全型三插电源插头
CN106370185A (zh) * 2016-08-31 2017-02-01 北京翰宁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地面基准标识的移动机器人定位方法和系统
CN106647747A (zh) * 2016-11-30 2017-05-10 北京智能管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机器人充电方法及装置
CN206727332U (zh) * 2017-03-24 2017-12-08 仓智(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移动机器人的充电装置
CN207475219U (zh) * 2017-09-19 2018-06-08 上海悦合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机器人的自动充电设备
CN109685162A (zh) * 2017-10-18 2019-04-26 珠海横琴华策光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二维码扫码定位的导航购物车及其导航方法
CN108594822A (zh) * 2018-05-10 2018-09-28 哈工大机器人(昆山)有限公司 基于二维码的机器人定位方法、机器人充电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56925A (zh) * 2021-12-22 2022-03-29 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研究院(福田) 一种机器人自动充电系统及其充电方法
CN116581850A (zh) * 2023-07-10 2023-08-11 深圳市森树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识别类型的移动充电器及其充电方法
CN116581850B (zh) * 2023-07-10 2024-01-26 深圳市森树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识别类型的移动充电器及其充电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89574B (zh) 2021-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89574B (zh) 一种实现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的方法
CN108037759B (zh) 扫地机器人回充系统及回充路径规划方法
CN103518316B (zh) 在焊接前使电机芯部中的线圈构件的导体对准的设备和方法
CN102157809A (zh) 电连接器
CN102522658A (zh) 一种水下自动机电连接装置
KR102566840B1 (ko) 회전 전기 기계의 코어의 슬롯들에 삽입된 코일 부재들로부터 연장하는 전선 도체들을 정렬하는 장치
CN104950279B (zh) 一种低压电流互感器检测用三维立体移动机械装置
CN112576586B (zh) 摄像头快速aa装置
CN108536146B (zh) 基于路径和rssi的移动机器人定位充电基座的智能控制方法
CN202752805U (zh) 基于双ccd工业相机的微小型零部件精密装配检测装置
CN210723541U (zh) 一种移动机器人充电用的自动充电桩
CN116276910A (zh) 机器人与工作台相对位姿标定方法及系统、机器人
CN109301553A (zh) 一种汽车充电接口
CN216083501U (zh) 辅助定位装置和自动工作系统
JPH11114673A (ja) 電線の継ぎ足しジョイント方法
CN211452243U (zh) 一种球面轨迹扫描设备
CN112783217A (zh) 辅助定位装置、自动工作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13708332A (zh) 一种高空作业用便于接头连接的电缆
CN209380176U (zh) 一种手机摄像模组多角度焊接定位装置
CN113511087A (zh) 一种无人驾驶汽车自动化充电系统及充电对接方法
CN112428842A (zh) 一种强弱电分离的智能充电系统及方法
CN108511780B (zh) 电芯夹紧治具回流轨道装置
CN206657942U (zh) 用于将电机定子的线束组端接于端子组的端接机台
CN117020517B (zh) 焊前寻址方法及系统
CN211603555U (zh) 自动充电桩的辅助定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