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81148A - 一种泥水分离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泥水分离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81148A CN110981148A CN201911422094.0A CN201911422094A CN110981148A CN 110981148 A CN110981148 A CN 110981148A CN 201911422094 A CN201911422094 A CN 201911422094A CN 110981148 A CN110981148 A CN 11098114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elt
- filter
- water
- filter belt
- mu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1/00—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 C02F11/12—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by de-watering, drying or thickening
- C02F11/121—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by de-watering, drying or thickening by mechanical de-watering
- C02F11/123—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by de-watering, drying or thickening by mechanical de-watering using belt or band fil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33/00—Filters with filtering elements which move during the filtering operation
- B01D33/044—Filters with filtering elements which move during the filtering operation with filtering bands or the like supported on cylinders which are pervious for filtering
- B01D33/048—Filters with filtering elements which move during the filtering operation with filtering bands or the like supported on cylinders which are pervious for filtering with endless filtering ban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33/00—Filters with filtering elements which move during the filtering operation
- B01D33/044—Filters with filtering elements which move during the filtering operation with filtering bands or the like supported on cylinders which are pervious for filtering
- B01D33/048—Filters with filtering elements which move during the filtering operation with filtering bands or the like supported on cylinders which are pervious for filtering with endless filtering bands
- B01D33/052—Filters with filtering elements which move during the filtering operation with filtering bands or the like supported on cylinders which are pervious for filtering with endless filtering bands combined with a compression devic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33/00—Filters with filtering elements which move during the filtering operation
- B01D33/80—Accessories
- B01D33/801—Driving means, shaft packing systems or the lik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1/00—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 C02F11/12—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by de-watering, drying or thickening
- C02F11/14—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by de-watering, drying or thickening with addition of chemical agent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iltration Of Liqui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泥水分离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将泥水混合物夹在呈贴靠状的B滤带与C滤带的局部带面之间进行输送,并将呈贴靠状的B滤带与C滤带的局部带面沿着输送方向呈迂回状依序绕过多个压滤辊,使泥水混合物中的水分被压滤出;将各压滤辊处滤出的水分向下引流,并对滤出的水分集中收集;在呈分离状布置的B滤带与C滤带的出料端,对卸出的泥渣进行收集和转运。通过采用该方法,能够防止压滤出的水分流至机架的外侧,进而防止对工作人员检修设备时行走的区域积累水分和减少安全隐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黄沙生产设备领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泥水分离方法。
背景技术
洗沙,是黄沙的生产过程中一道重要工序,即通过对沙土原料进行水洗,使得泥土溶于水中形成泥水,继而从沙土中分离出来,获得黄沙。为了对洗沙工序中所产生的泥水实线固液分离,并将含水量较低的泥和分离出的水分别归置,目前采用的泥水分离设备,其包括浓缩单元和压滤单元,浓缩单元用于对混有絮凝剂的泥水实施初步固液分离,压滤单元用于对初步固液分离后的泥水混合物进一步通过压滤的方式将水分挤出。
其中,浓缩单元包括水平布置的A滤带,泥水在加入混凝剂后注入到A滤带的上层带面并在带面上铺展,随着A滤带的输送,泥水中的大量水分从滤带中过滤出来,并最终落至机架下方。压滤单元包括B滤带、C滤带和压滤辊,B滤带的进料端延伸至A滤带的卸料端下方、并盛接和输送A滤带卸下的泥水混合物,A滤带、B滤带的输送方向相同,C滤带位于B滤带的上方,且B滤带的上层局部带面与C滤带的下层局部带面呈贴合状依次绕设在多个压滤辊上,多个压滤辊沿着机架高度方向呈迂回状布置,B滤带、C滤带同步移动,B滤带的上层局部带面与C滤带的下层局部带面之间的泥水混合物随着B滤带、C滤带的移动,并在途经压滤辊处时实现挤压滤出水分的目的。
然而,现有的泥水分离设备,其压滤单元对泥水混合物实施压滤过程中,会有较多滤出的水分沿滤带的带宽方向流至机架的外侧,使得本来可供工作人员检修设备时行走的区域积累大量水分,不利于检修操作;而且机架本身沿滤带带宽方向的外侧通常会布设电路和电气设备,由此,水流向机架外侧流还会带来安全隐患;机架外侧区域积累大量水分,还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和影响生产现场的整洁。
因此,在黄沙的生产方面,迫切需要解决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泥水分离方法,其能够防止压滤出的水分流至机架的外侧。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泥水分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泥水混合物夹在呈贴靠状的B滤带与C滤带的局部带面之间进行输送,并将呈贴靠状的B滤带与C滤带的局部带面沿着输送方向呈迂回状依序绕过多个压滤辊,使泥水混合物中的水分被压滤出;
将各压滤辊处滤出的水分向下引流,并对滤出的水分集中收集;
在呈分离状布置的B滤带与C滤带的出料端,对卸出的泥渣进行收集和转运。
优选地,通过将各压滤辊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并将呈贴靠状的B滤带与C滤带的局部带面自下而上绕过多个压滤辊,使得夹在B滤带与C滤带的局部带面之间的泥水混合物中的水分逐渐减少。
优选地,通过将相邻两个压滤辊沿水平方向错开布置,使得各压滤辊滤出的水分能够避开下侧的压滤辊而流向低处。
优选地,通过在相邻两个压滤辊之间分别设置倾斜状布置的引流槽,使得位于引流槽上侧的压滤辊处压滤出的水分沿着引流槽的引流方向向下流。
优选地,通过对引流槽流出的水分进行过渡收集,并通过管道导流至水分的集中收集处,使得引流槽流出的水分在向下流动的过程中能够避开B、C滤带和压滤辊。
优选地,在对泥水混合物进行压滤操作之前,先对加有絮凝剂的泥水混合液进行初步过滤,滤出泥水混合液中的大部分水分,以获得泥水混合物,然后通过B滤带的进料端盛接和输送泥水混合物。
优选地,通过采用沿水平方向输送的A滤带对加有絮凝剂的泥水混合液盛接和输送,使得滤出泥水混合液中的大部分水分;通过将B滤带的进料端顺延布置在A滤带的出料端的下方,对A滤带卸出的泥水混合物进行盛接和输送。
优选地,通过分别对A滤带的下层带面两侧、以及呈分离状布置的B滤带和C滤带的带面两侧分别进行冲洗,使得进料端的A滤带、B滤带、C滤带的带面保持能够对泥水混合物/泥水混合液中的水分进行过滤的状态。
优选地,通过对A滤带上的泥水混合物进行翻动,使得泥水混合物中的更多水分因絮凝反应而游离出来,并使得泥水混合物在A滤带的带面上均匀铺展。
优选地,采用具有沿A滤带的带宽方向间隔布置的梳齿的梳齿组件,实现对A滤带上的泥水混合物进行翻动和均料。
优选地通过将梳齿组件沿A滤带的输送方向间隔布置,且各梳齿组件上的梳齿与A滤带带面的间距逐渐减小,使得A滤带上的泥水混合物在输送的过程中逐渐沿A滤带的带宽方向铺展开。
优选地通过将A滤带出料端处的梳齿组件的梳齿与A滤带的带面形成弹性压靠,继而通过梳齿的弹性拨动使得途经的泥水混合物能够与A滤带的带面分离。
优选地通过将加有絮凝剂的泥水混合液注入到A滤带的进料端的正中部,使得泥水混合液中游离态的水分能够在泥水混合液沿A滤带的带宽方向铺展的过程中滤出。
本发明取得的技术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的泥水分离方法,其首先将泥水混合物夹在呈贴靠状的B滤带与C滤带的局部带面之间进行输送,并将呈贴靠状的B滤带与C滤带的局部带面沿着输送方向呈迂回状依序绕过多个压滤辊,使泥水混合物中的水分被压滤出;然后,将各压滤辊处滤出的水分向下引流,并对滤出的水分集中收集;最后在呈分离状布置的B滤带与C滤带的出料端,对卸出的泥渣进行收集和转运。通过采用该方法,能够防止压滤出的水分流至机架的外侧,进而防止对工作人员检修设备时行走的区域积累水分和减少安全隐患。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发明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泥水分离设备的侧视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泥水分离设备的一个视角的轴测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5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泥水分离设备的另一个视角的轴测图;
图7为图6中C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溅罩的侧视图;
图9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泥水分离设备设置有多组、并配合输送带使用的应用参考图;
图10为图8的俯视图;
图11为图8的一个视角的轴测图;
图12为图8的另一视角的轴测图。
各附图标号对应关系如下:
100-机架,200-A滤带,300-B滤带,400-C滤带,510-A压滤辊,520-B压滤辊,530-C压滤辊,540-D压滤辊,610-A引流槽,620-C引流槽,710-A冲洗组件,720-B冲洗组件,730-C冲洗组件,810-储液池,820-过渡槽,900-盛液槽,910-接液槽,920-导液槽,930-导流板,940-搅拌轴,950-搅拌叶,951-支撑件,952-叶片,960-挡液板件,1010-A挡料板件,1020-B挡料板件,1030-B位置调节机构,1031-连接板,1031a-B条形孔,1050-硬质板体部,1060-软质板体部,1100-梳齿组件,1110-横杆,1120-梳齿,1121-吊杆,1122-齿片,1130-A位置调节机构,1131-A条形孔,1200-防溅罩,1210-翻边槽,1310-加药管件,1320-供液管件,1410-A主动辊,1420-A换向辊,1430-A调偏辊,1440-A张紧辊,1450-A支撑辊,1510-B从动辊,1520-B1过渡辊,1530-B调偏辊,1540-B2过渡辊,1550-B张紧辊,1560-B支撑辊,1610-C从动辊,1620-C调偏辊,1630-C1过渡辊,1640-C换向辊,1650-C2过渡辊,1660-C张紧辊,1700-D引导辊,1810-A刮板,1820-B刮板,1830-C刮板,1900-输送带,2000-检修台,2010-支撑板件,2020-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发明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发明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
参阅图1至图12,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泥水分离方法,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泥水分离设备,其压滤单元对泥水混合物实施压滤过程中,会有较多滤出的水分沿滤带的带宽方向流至机架100的外侧,使得本来可供工作人员检修设备时行走的区域积累大量水分,不利于检修操作,还有可能损坏电气设备,带来安全隐患等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为:泥水分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泥水混合物夹在呈贴靠状的B滤带300与C滤带400的局部带面之间进行输送,并将呈贴靠状的B滤带300与C滤带400的局部带面沿着输送方向呈迂回状依序绕过多个压滤辊,使泥水混合物中的水分被压滤出;
将各压滤辊处滤出的水分向下引流,并对滤出的水分集中收集;
在呈分离状布置的B滤带300与C滤带400的出料端,对卸出的泥渣进行收集和转运。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泥水分离方法,其首先将泥水混合物夹在呈贴靠状的B滤带300与C滤带400的局部带面之间进行输送,并将呈贴靠状的B滤带300与C滤带400的局部带面沿着输送方向呈迂回状依序绕过多个压滤辊,使泥水混合物中的水分被压滤出;然后,将各压滤辊处滤出的水分向下引流,并对滤出的水分集中收集;最后在呈分离状布置的B滤带300与C滤带400的出料端,对卸出的泥渣进行收集和转运。通过采用该方法,能够防止压滤出的水分流至机架100的外侧,进而防止对工作人员检修设备时行走的区域积累水分和减少安全隐患。
优选地,通过将各压滤辊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并将呈贴靠状的B滤带300与C滤带400的局部带面自下而上绕过多个压滤辊,使得夹在B滤带300与C滤带400的局部带面之间的泥水混合物中的水分逐渐减少。
优选地,通过将相邻两个压滤辊沿水平方向错开布置,使得各压滤辊滤出的水分能够避开下侧的压滤辊而流向低处。
优选地,通过在相邻两个压滤辊之间分别设置倾斜状布置的引流槽,使得位于引流槽上侧的压滤辊处压滤出的水分沿着引流槽的引流方向向下流。
优选地,通过对引流槽流出的水分进行过渡收集,并通过管道导流至水分的集中收集处,使得引流槽流出的水分在向下流动的过程中能够避开B滤带300、C滤带400和压滤辊。
优选地,在对泥水混合物进行压滤操作之前,先对加有絮凝剂的泥水混合液进行初步过滤,滤出泥水混合液中的大部分水分,以获得泥水混合物,然后通过B滤带300的进料端盛接和输送泥水混合物。
优选地,通过采用沿水平方向输送的A滤带200对加有絮凝剂的泥水混合液盛接和输送,使得滤出泥水混合液中的大部分水分;通过将B滤带300的进料端顺延布置在A滤带200的出料端的下方,对A滤带200卸出的泥水混合物进行盛接和输送。
优选地,通过分别对A滤带200的下层带面两侧、以及呈分离状布置的B滤带300和C滤带400的带面两侧分别进行冲洗,使得进料端的A滤带200、B滤带300、C滤带400的带面保持能够对泥水混合物/泥水混合液中的水分进行过滤的状态。
优选地,通过对A滤带200上的泥水混合物进行翻动,使得泥水混合物中的更多水分因絮凝反应而游离出来,并使得泥水混合物在A滤带200的带面上均匀铺展。
优选地,采用具有沿A滤带200的带宽方向间隔布置的梳齿的梳齿组件,实现对A滤带200上的泥水混合物进行翻动和均料。
优选地通过将梳齿组件沿A滤带200的输送方向间隔布置,且各梳齿组件上的梳齿与A滤带200带面的间距逐渐减小,使得A滤带200上的泥水混合物在输送的过程中逐渐沿A滤带200的带宽方向铺展开。
优选地通过将A滤带200出料端处的梳齿组件的梳齿与A滤带200的带面形成弹性压靠,继而通过梳齿的弹性拨动使得途经的泥水混合物能够与A滤带200的带面分离。
优选地通过将加有絮凝剂的泥水混合液注入到A滤带200的进料端的正中部,使得泥水混合液中游离态的水分能够在泥水混合液沿A滤带200的带宽方向铺展的过程中滤出。
参阅图1至图12,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泥水分离设备,其可以应用上述的泥水分离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泥水分离设备,其压滤单元对泥水混合物实施压滤过程中,会有较多滤出的水分沿滤带的带宽方向流至机架100的外侧,使得本来可供工作人员检修设备时行走的区域积累大量水分,不利于检修操作,还有可能损坏电气设备,带来安全隐患等问题。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为:其包括机架100,机架100上设置有:
A滤带200,其上侧带面水平布置,用于盛接和输送经絮凝反应后的泥水混合液,并使混合液中游离态的水分透过A滤带200流出;
C滤带400,其沿A滤带200的输送方向顺延布置;
B滤带300,其进料端与C滤带400的进料端呈分离状布置,进料端的B滤带300位于C滤带400的端部下方且沿水平方向向A滤带200的出料端下方延伸设置一段,A滤带200、B滤带300、C滤带400的带宽方向保持一致且同步移动,B滤带300用于盛接和输送A滤带200卸出滤的泥水混合物;
压滤辊,其转动安装在机架100上,压滤辊的轴向与B滤带300的带宽方向保持一致,多个压滤辊自下而上依序布置,且各压滤辊在铅锤方向上相互避让,进料端与出料端之间的C滤带400和B滤带300相互贴合、并自下而上呈迂回状依序绕设在各压滤辊组的辊面上,压滤辊用于将C滤带400和B滤带300带面之间的泥水混合物中的水分压出;
A引流槽610,其呈倾斜状布置在相邻两个压滤辊之间,A引流槽610的A端对应布置在压滤辊的下方、B端设置有供液体流出的引流口,A引流槽610的A端高度大于B端,且A引流槽610的槽宽与B滤带300、C滤带400的带面宽度相匹配,A引流槽610用于盛接上方的压滤辊处的B滤带300、C滤带400滤出的水分、并将其经引流口向下导引;
收液单元,设置在机架100的底部,其分别与A滤带200、B滤带300、C滤带400以及各A引流槽610的引流口对应布置,用于收集A滤带200、B滤带300、C滤带400滤出的水分以及引流口流出的水分。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泥水分离设备,通过在相邻两个压滤辊之间设置呈倾斜状布置的A引流槽610,A引流槽610的A端对应布置在压滤辊的下方、B端设置有供液体流出的引流口,A引流槽610的A端高度大于B端,且A引流槽610的槽宽与B滤带300、C滤带400的带面宽度相匹配,A引流槽610用于盛接上方的压滤辊处的B滤带300、C滤带400滤出的水分、并将其经引流口向下导引;通过在机架100的底部设置收液单元,其分别与A滤带200、B滤带300、C滤带400以及各A引流槽610的引流口对应布置,用于收集A滤带200、B滤带300、C滤带400滤出的水分以及引流口流出的水分。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实现将对压滤辊压滤的水以及A滤带200、B滤带300、C滤带400滤出的水分进行收集,从而防止滤出的水分沿滤带的带宽方向流至机架100的外侧,进而防止对工作人员检修设备时行走的区域积累水分和减少安全隐患。
如图1和图3所示,为了提高对机架100内侧滤带上向下渗出的水分的收集率,进一步降低水分流至机架100外侧的几率,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方案为:收液单元包括顶部敞口的储液池810,储液池810的池口大小与A滤带200、B滤带300、C滤带400分布区域的大小相适配,储液池810用于收集A滤带200、B滤带300、C滤带400和/或A引流槽610流出的水分。
如图1至图3以及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方案为:B滤带300的出料端与C滤带400的出料端呈分离状布置,出料端的B滤带300位于C滤带400的下方;还包括分别与外部供液单元相连的A冲洗组件710、B冲洗组件720、C冲洗组件730,A冲洗组件710用于对A滤带200的下层带面两侧进行冲洗,B冲洗组件720用于对与C滤带400呈分离状布置的B滤带300的下层带面两侧进行冲洗,C冲洗组件730用于对与B滤带300呈分离状布置的C滤带400的带面两侧进行冲洗;还包括倾斜布置的C引流槽620,C引流槽620对应布置在C冲洗组件730处C滤带400的下方,用于对C冲洗组件730冲洗C滤带400时所产生的水向下引流。
本优选方案的实施原理为:首先,B滤带300的带面与C滤带400的带面的间距在出料端处沿着输送方向逐渐增大,使得大部分泥渣随着B滤带300的移动从B滤带300的端部移出。其次,通过设置A冲洗组件710、B冲洗组件720、C冲洗组件730,用于分别对A滤带200、B滤带300、C滤带400的带面两侧进行冲洗,以将A滤带200、B滤带300、C滤带400的带面残留的泥渣冲洗干净,由于A冲洗组件710是对A滤带200的下层带面两侧进行冲洗,冲洗后的泥水可以直接透过A滤带200的下层带面流入储液池810内,另外,B冲洗组件720是对B滤带300的下层带面两侧进行冲洗,由此冲洗后的泥水可以直接透过B滤带300的下层带面而流入储液池810内,达到对因冲洗而产生的水分的收集。然而,C滤带400是位于B滤带300的上方,若冲洗后的水分不能及时引流至储液池810内,就会直接沿带面宽度方向流向机架100外侧。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本方案通过在在C冲洗组件730处C滤带400的下方倾斜布置C引流槽620,从而将C冲洗组件730冲洗C滤带400时所产生的水向下引流至储液池810,或者是先引流至B滤带300的带面上,然后透过B滤带300的带面渗至储液池810,总之,通过设置C引流槽620,能够降低C冲洗组件730冲洗C滤带400时所产生的水向机架100外侧流出的几率。
如图1所示,并参阅图3和图6,为了进一步降低水分流至机架100外侧的几率,以防止机架100外侧供工作人员检修设备时行走的区域产生积水和保护电气设备,本申请实施例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为:收液单元还包括位于C滤带400的上、下层带面之间的过渡槽820,过渡槽820的槽长方向与C滤带400的带宽方向一致,C引流槽620的低处与过渡槽820的槽口对应布置,过渡槽820用于收集C引流槽620导出的水分和杂质;过渡槽820沿其槽长方向的至少一端开设有排水口,排水口通过管件连通至储液池810,用于将过渡槽820内收集的液体排放至储液池810。本方案的实施原理为:通过设置过渡槽820,能够对C引流槽620导出的水分和杂质进行临时收集,并通过将过渡槽820至少一端设置的排水口经由管件排放至储液池810,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能够实现对C引流槽620导出的水分进行过渡收集和向储液池810进行排放的目的,提高了排放效率,而且还能进一步降低水分流至机架100外侧的几率;若未设置过渡槽820以及将过渡槽820内水分排放至储液池810的结构,那么C引流槽620导出的水分将不可避免的先落至B滤带300的带面,并再经B滤带300渗透至储液池810内,如此将不仅使得水分的收集效率降低,而且还可能会存在水分由B滤带300的带面流向机架100外侧的情形。
如图1至图3以及图5和图6所示,为了使泥水在向A滤带200的带面注入时,泥水能够由滤带的中部逐渐展开,而不是直接布满整个带面,从而防止泥水大量流至机架100外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优选方案为:还包括位于A滤带200的进料端上方的盛液槽900,盛液槽900用于盛装待分离的泥水,盛液槽900的槽长方向与A滤带200的带宽方向一致,盛液槽900与A滤带200带宽方向的中部对应布置,且盛液槽900的槽长小于A滤带200的带面宽度,盛液槽900的A侧壁上边沿低于其余侧壁上边沿,所述A侧壁为盛液槽900上靠近B滤带300、C滤带400的一侧壁,A侧壁用于在盛液槽900内的泥水混合液没过其上边沿时溢出。本申请的实施原理为:通过先将泥水注入到盛液槽900内,当盛液槽900内的泥水没过盛液槽900的A侧壁的上边沿时溢出并以水幕状流至A滤带200的带面上,从而能够减小对A滤带200的带面的冲击力,也能够减小泥水落至A滤带200的带面上时飞溅的范围;通过将盛液槽900的槽长设置成小于A滤带200的带面宽度,从而使得泥水由盛液槽900流至A滤带200的中部,再由A滤带200的中部自然铺展,而且泥水中的水分在A滤带200的带面铺展过程中就会透过A滤带200而落至下方的出液槽内,从而降低泥水在铺展过程中流至机架100外侧的概率。
如图1至图7所示,为了进一步防止泥水混合物中的水分流至A、B滤带300的外侧,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方案为:还包括呈立状布置的A挡料板件1010和B挡料板件1020。其中,A挡料板件1010在A滤带200的上层带面上呈U形分布,分别设置在A滤带200上沿其带宽方向的两端、以及A滤带200的进料端,A挡料板件1010的下端面压靠在A滤带200的带面上,A滤带200上沿其带宽方向的两端分别延伸至A挡料板件1010的外侧,A挡料板件1010用于防止A滤带200上的泥水混合物分别从A滤带200的带宽两侧、以及A滤带200的进料端向外卸出;由于A滤带200上沿其带宽方向的两端分别延伸至A挡料板件1010的外侧,还有有效减缓泥水混合物中的水分流至A滤带200的带宽方向两端的速度,并有利于水分在流向A滤带200的带宽方向两端的过程中进一步通过渗透方式流至下方的储液池810。其中,B挡料板件1020在B滤带300进料端处的上层带面上呈U形分布,分别设置在B滤带300上沿其带宽方向的两端、以及B滤带300的端部,B挡料板件1020的下端面压靠在B滤带300的带面上,B滤带300上沿其带宽方向的两端分别延伸至B挡料板件1020的外侧,B挡料板件1020用于防止B滤带300上的泥水混合物分别从B滤带300的带宽两侧、以及B滤带300的进料端向外卸出;由于B滤带300上沿其带宽方向的两端分别延伸至B挡料板件1020的外侧,还有有效减缓泥水混合物中的水分流至B滤带300的带宽方向两端的速度,并有利于水分在流向B滤带300的带宽方向两端的过程中进一步通过渗透方式流至下方的储液池810。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4、图6和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包括位于A滤带200带面上方的梳齿组件1100,梳齿组件1100包括横杆1110和梳齿1120,横杆1110固定在机架100上且横杆1110的杆长方向与A滤带200的带宽方向保持一致,梳齿1120沿横杆1110的杆长方向以间隔形式、呈悬吊状设置在横杆1110上,梳齿1120用于对A滤带200的带面上的泥水混合物实施翻动和均料;梳齿组件1100设置有多组,各组梳齿组件1100沿着A滤带200的输送方向间隔排布,各组梳齿组件1100与A滤带200的带面之间的间距沿着A滤带200的输送方向减小。本方案实施的原理为:在A滤带200对泥水混合物进行输送的过程中,通过多组梳齿组件1100逐步对A滤带200带面上的泥水混合物进行均料,使得泥水混合物在A滤带200的带面上的摊展范围逐步增大,有利于泥水混合物中游离的水分逐步析出并透过A滤带200向下渗透落至储液池810内。
如图1至图3、图5和图6所示,为防止盛液槽900内的泥水飞溅/溢出至盛液槽900上沿其槽长方向的两端槽板外侧,并落至机架100外。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方案为:所述盛液槽900上沿其槽长方向的两端槽板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接液槽910,接液槽910用于盛接从两端槽板处溢出的泥水,接液槽910的槽长方向与盛液槽900的槽长方向相交布置,接液槽910沿其槽长方向的一端设有供液体流出的豁口,豁口与A侧壁均布置在盛液槽900沿其槽宽方向的同侧;接液槽910的槽底面倾斜布置,接液槽910的槽底面与A滤带200的带面之间的间距沿着A滤带200的输送方向减小。
进一步地,参阅图1至图3和图6所示,A冲洗组件710、B冲洗组件720、C冲洗组件730均包括具有出水孔的冲洗管,出水孔在冲洗管上沿管长方向均匀间隔布置,A冲洗组件710、B冲洗组件720、C冲洗组件730中出水孔的布置范围分别与A滤带200、B滤带300、C滤带400的带面宽度范围相适应、且在喷施清洗液时沿带宽方向分别均布在A滤带200、B滤带300、C滤带400的带面上;冲洗管的外围沿其管长方向布设有防溅罩1200,防溅罩1200的罩口朝向与出水孔的出水方向一致,防溅罩1200沿冲洗管的布置范围与出水孔的布置范围相适应,防溅罩1200用于防止喷施在带面上的清洗液向反方向飞溅。
优选地,如图1所示,上述方案中,过渡槽820的一侧槽壁向上延伸构成C引流槽620的槽底。有利于减少零部件的数量,节约成本。
具体的,如图1至图3、以及图5和图6所示,还包括倾斜布置的导液槽920,导液槽920的上端与盛液槽900的A侧壁上边沿衔接,导液槽920的下端延伸至A滤带200的带面临近处,导液槽920的槽底面与A滤带200带面的间距沿着A滤带200的输送方向减小,导流槽的槽宽≦盛液槽900的槽宽。通过设置导液槽920,能够为由A侧壁上边沿溢流出的泥水提供流向A滤带200带面上的路径,以缓冲泥水由A侧壁上边沿直接淋至A滤带200带面的冲击力,而且有利于控制泥水在A滤带200带面上注入的范围。
为了进一步控制泥水注入A滤带200的带面上的范围,本申请实施例更为优选的方案是:如图2和图5所示,导液槽920的槽底面上设置有两个呈立状布置的导流板930,导流板930的一端延伸至导流槽的上端,导流板930的另一端延伸至导流槽的下端,两个导流板930沿导流槽的槽宽方向相对布置,且两个导流板930沿着由导流槽上端至下端的方向呈收口状布置。
为了更进一步控制泥水混合物在A滤带200带面上的摊展范围,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方案为:参阅图1至图7,A挡料板件1010倾斜布置,A挡料板件1010的板面与A滤带200的带面成一锐角,该锐角的开口朝向A滤带200的外侧;B挡料板件1020倾斜布置,B挡料板件1020的板面与B滤带300的带面成一锐角,该锐角的开口朝向B滤带300的外侧。本方案实施的原理为:通过将A挡料板件1010、B挡料板件1020的板面分别设置成与A滤带200、B滤带300的带面成一锐角,并使锐角的开口朝向滤带的外侧,从而使得A挡料板件1010与A滤带200的带面围合的区域、以及B挡料板件1020与B滤带300的带面围合的区域均沿着竖直向上的方向呈收口状,这样不仅有利于进一步限制泥水混合物分别在A滤带200、B滤带300的带面上的摊展范围,而且当泥水混合物飞溅在A挡料板件1010、B挡料板件1020上时,能够有利于将溅在A挡料板件1010、B挡料板件1020上的泥水混合物再导流至滤带的带面上。
为了便于分别对A挡料板件1010、B挡料板件1020的位置,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方案为,参阅图1至图4、以及图6和图7,A挡料板件1010、B挡料板件1020通过B位置调节机构1030与机架100相连,B位置调节机构1030包括连接板1031、B条形孔1031a和B螺栓螺母组件,B条形孔1031a设置在连接板1031上,B条形孔1031a的长度方向与A挡料板件1010、B挡料板件1020的板厚方向相一致,B螺栓螺母组件用于分别将连接板1031上的B条形孔1031a与机架100装配连接,通过拧松/锁紧B螺栓螺母组件可分别实现A挡料板件1010、B挡料板件1020在A滤带200、B滤带300上的位置调节/固定。
如图4和图7所示,上述连接板1031为条形板,条形板上沿其板长方向的一端与挡料板件相连,另一端端部设置B条形孔1031a,条形板的板长方向与B条形孔1031a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
具体的,如图4和图7所示,A挡料板件1010、B挡料板件1020均由硬质板体部1050和软质板体部1060构成,硬质板体部1050通过连接板1031与机架100相连,软质板体部1060与硬质板体部1050相连,且A挡料板件1010、B挡料板件1020的软质板体部1060分别延伸至A滤带200、B滤带300的带面。其中,硬质板体部1050由截面为开口朝下的U形金属板件构成,软质板体部1060的上部嵌在U形金属板件的开口端内,并通过铆接方式装配连接,硬质板体部1050的板面倾斜布置,软质板体部1060的板面倾斜方向与硬质板体部1050保持一致,软质板体部1060可采用橡胶等软质材料制成。
为了在A滤带200移动过程中,对A滤带200带面上的泥水混合物进行均料摊展,本申请实施例优选地,如图4和图7所示,梳齿1120的横截面呈V形,梳齿1120的横截面轮廓沿着A滤带200的输送方向逐渐增大,由此使得A滤带200带面上的泥水混合物逐渐增大摊展范围,实现均料。梳齿1120由吊杆1121和齿片1122构成,吊杆1121的上端与横杆1110固接,吊杆1121的下端安装所述齿片1122,齿片1122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有利于在对泥水混合物进行梳理、均料过程中,起到拨动、翻料的作用;齿片1122的V形夹角自上而下逐渐增大,齿片1122的横截面积自上而下逐渐减小,齿片1122的下端面设置成平齐状,从而增大齿片1122与泥水混合物的接触面积,提高拨动、翻料的效果。
具体的,参阅图1至图4、以及图6和图7,梳齿组件1100设置有三组,三组梳齿组件1100分别为A梳齿组件1100、B梳齿组件1100、C梳齿组件1100,A梳齿组件1100、B梳齿组件1100、C梳齿组件1100沿着远离盛液槽900的方向依序布置,A梳齿组件1100中的梳齿1120与A滤带200的带面呈分离状布置,用以对刚注入到A滤带200带面上、摊展厚度较厚的泥水混合物进行拨动、均料;B梳齿组件1100的梳齿1120与A滤带200的带面呈贴靠状布置,用于对经过A梳齿组件1100摊展后、厚度较小的泥水混合物实施拨动、翻料的操作;C梳齿组件1100中的梳齿1120的下端与A滤带200的带面压靠并沿着A滤带200的输送方向产生弯曲形变,用以对A滤带200的带面上的泥渣进行弹性拨动,促使泥渣与A滤带200的带面剥离,以便泥渣由A滤带200的出料端顺利卸出。
为了根据实际需要能够分别对各横杆1110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对各横杆1110上的梳齿1120与A滤带200带面之间距离的调节,如图1至图3、以及图5至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更为优选的方案为:横杆1110的两端分别与机架100之间设置有A位置调节机构1130,A位置调节机构1130由A条形孔1131和A螺栓螺母组件构成,A条形孔1131设置在机架100上,A条形孔1131的长度方向与铅锤方向相一致,A螺栓螺母组件用于将横杆1110与A条形孔1131装配连接,通过拧松/锁紧A螺栓螺母组件可实现横杆1110在机架100上的位置调节/固定。
具体的,如图4和图7所示,在机架100上固接竖直放置的L形角板/平板件,L形角板/平板件位于A滤带200沿其宽度方向的两端外侧、且沿着A滤带200的输送方向间隔排布,在L形角板/平板件上开设A条形孔1131,各L形角板/平板件上A条形孔1131的高度沿着A滤带200的输送方向逐渐减小;另外,横杆1110也可采用L形角板制成。
参阅图1至图3、以及图6和图8,上述方案中的防溅罩1200虽然能够阻挡大部分水分向远离滤带带面的方向飞溅出去,但是仍然会有一部分水分能够越过防溅罩1200,为了进一步对这部分越过防溅罩1200的水分进行收集和引流,以免影响泥水分离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更为优选的方案为:防溅罩1200的罩口边部朝向背离滤带带面的方向翻折形成翻边槽1210,翻边槽1210用于临时盛接由滤带带面飞溅的清洗液/水,并将其沿带宽方向导流至滤带的两端。
优选地,翻边槽1210沿其槽长方向的两端部延伸至滤带边部与机架100之间的间隙处,这样可以将水分由该间隙流至下方的储液池810内。
参阅图1至图3和图6,本申请实施例还包括向盛液槽900内连续提供待分离的泥水的供液管件1320,盛液槽900外侧壁上设置有与盛液槽900的槽内相通的过渡腔,过渡腔的顶部设置有用于连接供液管件1320的进液口,进液口处的泥水流向指向过渡腔的下侧壁;过渡腔由盛液槽900的B侧壁的局部向外隆起形成,盛液槽900的B侧壁与A侧壁相对布置。
优选地,供液管件1320与进液口之间设置有螺旋导流片,螺旋导流片用于使泥水供液管件1320内的泥水呈涡流状流进盛液槽900。泥水以涡流形式进入盛液槽900的好处是,能够使泥水混合均匀,防止泥水中的固体物在盛液槽900和/或管道内沉积。
如果泥水在输送至盛液槽900之前,就事先加入了絮凝剂,那么产生絮凝反应的泥水在输送过程中,其中的固体物就有可能会附着在管壁上,并且会随之时间推移,逐渐增多,甚至堵塞管道,影响设备正常运行。为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优选地,参阅图1至图3、图5和图6,本申请实施例还包括有用于连续输送絮凝剂的加药管件1310,加药管件1310水平布置在盛液槽900的槽口上部,加药管件1310的管长方向与盛液槽900的槽长方向一致;加药管件1310上朝向盛液槽900的槽口一侧设置有加液孔,用于向盛液槽900的槽内加注絮凝剂;加液孔沿着加药管件1310的管长方向间隔布置。
本申请实施例还包括搅拌轴940和搅拌叶950,如图1至图3、图5和图6所示,搅拌轴940水平布置、且其轴向两端分别转动安装在盛液槽900的槽壁上,搅拌轴940的轴向与盛液槽900的槽长方向一致,搅拌叶950沿搅拌轴940的周向间隔布置,搅拌叶950的回转轮廓的局部位于盛液槽900的A侧壁上方。本方案实施的原理为:通过搅拌轴940带动搅拌叶950转动,能够对盛液槽900内的泥水进行搅拌,使得泥水混合均匀,防止固体物直接在盛液槽900内沉积;另外,通过搅拌,能够使得加入到泥水中的絮凝剂与泥水充分反映,使得絮凝反应更加充分,进而使得泥水中的固体物和水分分离的效率提高,以便于后续将泥水混合物中的水分滤出。
具体的,如图5所示,搅拌叶950包括支撑件951和长条形叶片952,叶片952的长度方向与搅拌轴940的轴向保持一致,叶片952通过支撑件951与搅拌轴940相连,支撑件951分别与叶片952和搅拌轴940相连接,支撑件951沿叶片952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支撑件951为板件构成,各支撑件951之间平行布置。通过采用支撑件951和长条形叶片952构成搅拌叶950,而长条形叶片952通过支撑件951与搅拌轴940相连,这样在转动搅拌轴940时,能够在对盛液槽900内泥水进行搅拌的同时降低搅拌叶950所受的阻力。
为了在搅拌叶950对盛液槽900内的泥水进行搅拌时,泥水因翻动而从盛液槽900的B侧壁上边沿飞溅/溢出,本申请实施例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为,如图1至图3、图5和图6所示,盛液槽900的B侧壁的上边沿固定设置有挡液板件960,挡液板件960的板长方向与盛液槽900的槽长方向一致,挡液板件960用于阻挡盛液槽900内的泥水由B侧壁的上边沿向外溅出;挡液板件960朝向B侧壁的内侧倾斜布置。
上述方案中,A滤带200绕设在A辊组上,B滤带300、C滤带400相互分离并且B滤带300绕设在B辊组上、C滤带400绕设在C辊组上。
其中,如图1所示,并参阅图2、图3和图6,A辊组包括A主动辊1410、A换向辊1420、A调偏辊1430、A张紧辊1440和水平排布的多个A支撑辊1450上,其中,A主动辊1410、A调偏辊1430、A张紧辊1440和各A支撑辊1450均与A滤带200的内侧带面接触,A换向辊1420与A滤带200的外侧带面接触,A主动辊1410、A张紧辊1440分别位于A滤带200的输送方向的两端,且A换向辊1420和A调偏辊1430均位于A支撑辊1450的下方;A主动辊1410与相邻A支撑辊1450之间的A滤带200的带面沿着输送方向呈下坡状布置构成A滤带200的出料端。
其中,如图1所示,并参阅图2、图3和图6,B辊组包括B从动辊1510、B1过渡辊1520、B调偏辊1530、B2过渡辊1540、B张紧辊1550、B支撑辊1560,其中,B从动辊1510、B1过渡辊1520、B2过渡辊1540、B张紧辊1550和B支撑辊1560均与B滤带300的内侧带面接触,B调偏辊1530与B滤带300的外侧带面接触,B滤带300的外侧带面用于接触泥水;B支撑辊1560沿着B滤带300的输送方向呈逐渐升高式、间隔布置,使B滤带300的带面向C滤带400带面贴近。
其中,如图1所示,并参阅图2、图3和图6,C辊组包括C滤带400沿输送方向依次绕设的C从动辊1610、C调偏辊1620、C1过渡辊1630、C换向辊1640、C2过渡辊1650、C张紧辊1660,其中,C从动辊1610、C调偏辊1620、C1过渡辊1630、C2过渡辊1650和C张紧辊1660均与C滤带400的内侧带面接触,C换向辊1640与C滤带400的外侧带面接触,C滤带400的外侧带面用于接触泥水;
其中,如图1所示,并参阅图2、图3和图6,B从动辊1510与C从动辊1610间隔布置构成B滤带300、C滤带400的出料端,B张紧辊1550与C张紧辊1660间隔布置构成B滤带300、C滤带400的进料端。
另外,如图1所示,并参阅图2、图3和图6,还包括沿B滤带300、C滤带400的输送方向顺延布置在B支撑辊1560之后的D引导辊1700,进料端与出料端之间的C滤带400和B滤带300相互贴合、并依序绕设在D引导辊1700、压滤辊上,B滤带300与D引导辊1700的上侧辊面接触,D引导辊1700的辊心高度大于位于最下方的压滤辊的辊心高度,且D引导辊1700沿着B滤带300、C滤带400的输送方向呈逐渐下降式、间隔布置,使B滤带300、C滤带400的带面逐渐向位于最下方的压滤辊的下侧辊面靠近。
参阅图1至图3和图6,上述方案中,A冲洗组件710包括两个A冲洗管,B冲洗组件720包括两个B冲洗管,C冲洗组件730包括两个C冲洗管。
A冲洗管分别设置在A主动辊1410与调偏辊之间A滤带200的内侧带面上方、A调偏辊1430与A张紧辊1440之间A滤带200的外侧带面下方;B冲洗管分别设置在B1过渡辊1520与B调偏辊1530之间B滤带300的内侧带面上方、B2过渡辊1540与B张紧辊1550之间B滤带300的外侧带面下方;C冲洗管分别设置在C1过渡辊1630与C换向辊1640之间C滤带400的内侧带面上方、C换向辊1640与C2过渡辊1650之间C滤带400的外侧带面下方,且C冲洗管位于C滤带400与B滤带300呈分离状布置的位置。
参阅图1至图3和图6,更为具体的,压滤辊设有四个,四个压滤辊分别为A压滤辊510、B压滤辊520、C压滤辊530、D压滤辊540构成,A压滤辊510、B压滤辊520、C压滤辊530、D压滤辊540自下而上依序布置,A压滤辊510和C压滤辊530设置在a铅垂面的一侧,B压滤辊520和D压滤辊540设置在a铅垂面的另一侧,a铅垂面分别与B滤带300、C滤带400的带宽方向平行;C换向辊1640设置在b铅垂面的一侧,C1过渡辊1630和C2过渡辊1650均设置在b铅垂面的另一侧,b铅垂面平行于a铅垂面;其中,B压滤辊520、D压滤辊540、D引导辊1700、C换向辊1640和C冲洗组件730均位于a铅垂面与b铅垂面之间,B压滤辊520和C换向辊1640均位于D引导辊1700的上方;过渡槽820位于a、b铅垂面之间、B压滤辊520的下方、以及D引导辊1700的上方,过渡槽820的槽长方向与B滤带300、C滤带400的带宽方向一致,过渡槽820的一侧槽壁构成B压滤辊520下方的A引流槽610的槽底,过渡槽820的另一侧槽壁朝向b铅垂面一侧倾斜布置、并向上延伸至C换向辊1640与C2过渡辊1650之间的C滤带400的带面下侧,用于将C滤带400上因C冲洗组件730冲洗而产生的水分和杂质引流至过渡槽820内。
参阅图1至图3和图6,上述压滤辊中,位于最下方的压滤辊为筛辊构成,筛辊的滚面上均匀间隔设置有排水孔,筛辊在对B滤带300和C滤带400进行挤压时,靠近筛辊辊面一侧的水分可以从排水孔流入筛辊的辊体内,并有利于辊体内的水分流出。
参阅图1至图3和图6,为了提高初次压滤的出水率,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方案为,筛辊的外轮廓大于其余压滤辊的外轮廓。这样能够在B滤带300、C滤带400在接触第一个压滤辊时就能够压滤出较多的水分。
参阅图1至图3和图6,A主动辊1410与A驱动单元相连,A驱动单元驱使A主动辊1410转动,从而驱使A滤带200移动。位于最上方的压滤辊构成B主动辊,B主动辊与B驱动单元相连,B驱动单元驱使B主动辊转动,由于B主动辊的辊面与B滤带300直接接触,因此B主动辊的运转能够直接驱使B滤带300运转。至此,B主动辊运转时虽然可以带动C滤带400移动,但是由于B滤带300、C滤带400之间存在泥渣,使得B滤带300、C滤带400的摩擦系数较小,不能做到稳定的同步移动,因此,采取的措施是,B主动辊与相邻的下侧的压滤辊通过传动带传动连接。根据上述方案,D压滤辊540相当于B主动辊,D压滤辊540与B驱动单元连接,C压滤辊530与D压滤辊540通过传动带连接。A驱动单元和B驱动单元为电机和/或减速机构成。
为了统一调控A滤带200、B滤带300和C滤带400的运行状态,本申请实施例还包括调控单元,这里调控单元的功能相当于工业控制计算机,或者是带有计算机功能的控制箱。
为了能够分别对各滤带带面位置实施检测,并在滤带发生跑偏情况时及时调控滤带复位。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方案为:还包括带面位置检测单元和调偏机构,带面位置检测单元用于分别实时检测A滤带200、B滤带300、C滤带400的带面在带宽方向的位置偏离信息并传送至调控单元,调控单元根据所述位置偏离信息控制调偏机构调节A滤带200、B滤带300、C滤带400的带面沿带宽方向恢复至原位,参阅图1至图3和图6。
具体的,带面位置检测单元包括:A1传感器,其沿A滤带200的带宽方向相对布置在A滤带200旁侧,通过A1传感器来检测其与A滤带200上沿带宽方向的对应边部的距离变化来获取A滤带200的位置偏离信息;B1传感器,其沿B滤带300的带宽方向相对布置在B滤带300旁侧,通过B1传感器来检测其与B滤带300上沿带宽方向的对应边部的距离变化来获取B滤带300的位置偏离信息;C1传感器,其沿C滤带400的带宽方向相对布置在C滤带400旁侧,通过C1传感器来检测其与C滤带400上沿带宽方向的对应边部的距离变化来获取C滤带400的位置偏离信息,参阅图1至图3和图6。其中,A1传感器、B1传感器、C1传感器均可选用现有技术中的传感器,只要能够实现上述功能即可。
具体的,参阅图1至图3和图6,调偏机构包括A调偏机构、B调偏机构、C调偏机构。其中,A调偏辊1430的一端铰接安装在机架100上、另一端沿水平方向滑动装配在机架100上,且A调偏辊1430的另一端与A调偏气缸的活塞杆相连,A调偏气缸的活塞杆驱使A调偏辊1430的另一端滑动实现对A滤带200的带面位置的调节,A调偏气缸和A调偏辊1430构成A调偏机构。其中,B调偏辊1530的一端铰接安装在机架100上、另一端沿水平方向滑动装配在机架100上,且B调偏辊1530的另一端与B调偏气缸的活塞杆相连,B调偏气缸的活塞杆驱使B调偏辊1530的另一端滑动实现对B滤带300的带面位置的调节,B调偏气缸和B调偏辊1530构成B调偏机构。其中,C调偏辊1620的一端铰接安装在机架100上、另一端沿水平方向滑动装配在机架100上,且C调偏辊1620的另一端与C调偏气缸的活塞杆相连,C调偏气缸的活塞杆驱使C调偏辊1620的另一端滑动实现对C滤带400的带面位置的调节,C调偏气缸和C调偏辊1620构成C调偏机构。
为了保证A滤带200、B滤带300、C滤带400的张紧度符合实际需求,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方案为:还包括带面松紧检测单元和张紧机构,带面松紧检测单元用于分别实时检测A滤带200、B滤带300、C滤带400的带面松紧信息并传送至调控单元,调控单元根据所述带面松紧信息控制张紧机构调节A滤带200、B滤带300、C滤带400的带面张紧度。其中,带面松紧信息,可以将带面的所处的高度作为判据,即当带面高度下降时,带面的张紧度随之下降,反之,带面张紧度提高。同理,当张紧机构将带面的高度调整至原位时,则调控到位。
具体的,参阅图1至图3和图6,带面松紧检测单元包括:A2传感器,其沿A滤带200的带宽方向布置在A滤带200的旁侧,A2传感器通过实时检测A滤带200对应处的带面高度变化来获取A滤带200的带面松紧信息;B2传感器,其沿B滤带300的带宽方向布置在B滤带300的旁侧,B2传感器通过实时检测B滤带300对应处的带面高度变化来获取B滤带300的带面松紧信息;C2传感器,其沿C滤带400的带宽方向布置在C滤带400的旁侧,C2传感器通过实时检测C滤带400对应处的带面高度变化来获取C滤带400的带面松紧信息。其中,A2传感器、B2传感器、C2传感器均可选用现有技术中的传感器,只要能够实现上述功能即可。
参阅图1至图3和图6,张紧机构包括A张紧机构、B张紧机构、C张紧机构。其中,A张紧辊1440的两端分别沿水平方向滑动装配在机架100上,且A张紧辊1440的两端分别与不同的A张紧气缸的活塞杆相连,A张紧气缸的活塞杆驱使A张紧辊1440滑动实现对A滤带200的带面张紧度的调节,A张紧气缸和A张紧辊1440构成所述A张紧机构。其中,B张紧辊1550的两端分别沿水平方向滑动装配在机架100上,且B张紧辊1550的两端分别与不同的B张紧气缸的活塞杆相连,B张紧气缸的活塞杆驱使B张紧辊1550滑动实现对B滤带300的带面张紧度的调节,B张紧气缸和B张紧辊1550构成所述B张紧机构。其中,C张紧辊1660的两端分别沿水平方向滑动装配在机架100上,且C张紧辊1660的两端分别与不同的C张紧气缸的活塞杆相连,C张紧气缸的活塞杆驱使C张紧辊1660滑动实现对C滤带400的带面张紧度的调节,C张紧气缸和C张紧辊1660构成所述C张紧机构。
参阅图1至图3和图6,为了实现分别在A滤带200、B滤带300、C滤带400的出料端将滤带上的固体滤渣刮离,进而保持滤带带面的整洁和及时收集/转移固体物,本申请实施例还包括有:A刮板1810,其与A主动辊1410上包覆的A滤带200的外表面对应布置,A刮板1810用于将A滤带200带面上附着的泥水混合物刮离;B刮板1820,其与B从动辊1510上包覆的B滤带300的外表面对应布置,B刮板1820用于将B滤带300带面上附着的泥水混合物刮离;C刮板1830,其与C从动辊1610上包覆的C滤带400的外表面对应布置,C刮板1830用于将C滤带400带面上附着的泥水混合物刮离。
为了提高压滤效果,使得泥水混合物中的水分充分滤出,从而获得含水量较低的泥渣。本申请实施例还包括对压辊和摆杆,对压辊与压滤辊相平行,对压辊与压滤辊上包覆有B滤带300、C滤带400的侧部辊面对应布置,对压辊铰接在摆杆的杆身上,摆杆的一端铰接在机架100上,摆杆与机架100之间设置弹性气囊,弹性气囊提供弹力驱使摆杆摆动时对压辊向压滤辊包覆有滤带的侧部挤压。
进一步地,由于B滤带300与C滤带400之间的泥水混合物沿辊长方向排布情况,通常是泥水混合物的厚度有中间向两端减小,即中间厚、两端薄,由此,当对压辊向压滤辊施加压力时,位于中间部位的泥水混合物所受压力大于两端的泥水混合物的压力,导致受力不均,影响压滤效果。为了在对压辊与向压滤辊的辊面施加压力时,保证B滤带300与C滤带400之间的泥水混合物沿辊长方向的各处所受压力更加均匀,更为优选的方案是:对压辊的外径沿辊长方向由中间向两端逐渐增大。这样能够提高B滤带300与C滤带400的带面之间的泥水混合物,在受到对压辊挤压时各处的受力均匀度。
在实际应用中,参阅图9至图12,本申请实施例还包括有用于对分离后的泥渣进行输送和/或转运的输送线,该输送线位于B滤带300和C滤带400出料端的正下方,用于盛接B滤带300和C滤带400的出料端卸出的泥渣,并将泥渣转运至输送线的尾端。
进一步地,参阅图9至图12,上述输送线可以采用带式输送线,输送带1900的上层带面位于B滤带300与C滤带400的出料端所卸出泥渣的下落范围内,输送带1900带面在输送泥渣的过程中,其界面呈开口朝向的U形/C形/V形,该形状的保持和/形成,是由位于输送带1900上层带面下方的各输送辊提供的支撑面决定的,各输送辊沿输送带1900的输送方向间隔布置,输送带1900的下层带面由于不用于输送泥渣,因此,输送带1900的下层带面上方无需布置使其截面呈U形/C形/V形的各输送辊,可以由沿辊长方向直径相同的直辊代替,或者只需要用具有张紧功能的张紧辊即可。
为了提高泥水分离的处理效率,本申请实施例更为优选的方案是:如图9至图12所示,具有上述结构的泥水分离设备沿着输送带1900的输送方向顺延布置,各泥水分离设备均位于输送带1900的一侧或分布在输送带1900的两侧;当输送带1900的两侧均布置泥水分离设备时,输送带1900可以设置并排布置的两组,两组输送带1900输送方向一致。这样布置设备的方式能够共用输送带1900,还能节约空间占用。
另外,如图1至图3、图6、以及图9至图12所示,为了便于对各台设备进行检修和日常保养,在每台设备的机架100外侧均设置有工人行走的检修台2000,检修台2000包括水平布置的支撑板件2010和固接于支撑板件2010下方的支撑架2020,支撑板件2010拼接而成供人行走的行走区域,行走区域呈U形分布,行走区域分布在设备的沿滤带带宽方向的机架100两侧、以及A滤带200起始端的机架100外侧。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中未具体描述和解释说明的结构、装置以及操作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和限定,均按照本领域的常规手段进行实施。
Claims (10)
1.一种泥水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将泥水混合物夹在呈贴靠状的B滤带与C滤带的局部带面之间进行输送,并将呈贴靠状的B滤带与C滤带的局部带面沿着输送方向呈迂回状依序绕过多个压滤辊,使泥水混合物中的水分被压滤出;
将各压滤辊处滤出的水分向下引流,并对滤出的水分集中收集;
在呈分离状布置的B滤带与C滤带的出料端,对卸出的泥渣进行收集和转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水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将各压滤辊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并将呈贴靠状的B滤带与C滤带的局部带面自下而上绕过多个压滤辊,使得夹在B滤带与C滤带的局部带面之间的泥水混合物中的水分逐渐减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泥水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将相邻两个压滤辊沿水平方向错开布置,使得各压滤辊滤出的水分能够避开下侧的压滤辊而流向低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泥水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在相邻两个压滤辊之间分别设设置倾斜状布置的引流槽,使得位于引流槽上侧的压滤辊处压滤出的水分沿着引流槽的引流方向向下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泥水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对引流槽流出的水分进行过渡收集,并通过管道导流至水分的集中收集处,使得引流槽流出的水分在向下流动的过程中能够避开B、C滤带和压滤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水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泥水混合物进行压滤操作之前,先对加有絮凝剂的泥水混合液进行初步过滤,滤出泥水混合液中的的大部分水分,以获得泥水混合物,然后通过B滤带的进料端盛接和输送泥水混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泥水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采用沿水平方向输送的A滤带对加有絮凝剂的泥水混合液盛接和输送,使得滤出泥水混合液中的大部分水分;通过将B滤带的进料端顺延布置在A滤带的出料端的下方,对A滤带卸出的泥水混合物进行盛接和输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泥水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分别对A滤带的下层带面两侧、以及呈分离状布置的B滤带和C滤带的带面两侧分别进行冲洗,使得进料端的A滤带、B滤带、C滤带的带面保持能够对泥水混合物/泥水混合液中的水分进行过滤的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泥水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对A滤带上的泥水混合物进行翻动,使得泥水混合物中的更多水分因絮凝反应而游离出来,并使得泥水混合物在A滤带的带面上均匀铺展。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泥水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含如下特征A~D中至少一者:
A.采用具有沿A滤带的带宽方向间隔布置的梳齿的梳齿组件,实现对A滤带上的泥水混合物进行翻动和均料;
B.通过将梳齿组件沿A滤带的输送方向间隔布置,且各梳齿组件上的梳齿与A滤带带面的间距逐渐减小,使得A滤带上的泥水混合物在输送的过程中逐渐沿A滤带的带宽方向铺展开;
C.通过将A滤带出料端处的梳齿组件的梳齿与A滤带的带面形成弹性压靠,继而通过梳齿的弹性拨动使得途经的泥水混合物能够与A滤带的带面分离;
D.通过将加有絮凝剂的泥水混合液注入到A滤带的进料端的正中部,使得泥水混合液中游离态的水分能够在泥水混合液沿A滤带的带宽方向铺展的过程中滤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422094.0A CN110981148A (zh) | 2019-12-31 | 2019-12-31 | 一种泥水分离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422094.0A CN110981148A (zh) | 2019-12-31 | 2019-12-31 | 一种泥水分离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81148A true CN110981148A (zh) | 2020-04-10 |
Family
ID=70080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422094.0A Pending CN110981148A (zh) | 2019-12-31 | 2019-12-31 | 一种泥水分离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981148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69522A (zh) * | 2020-06-04 | 2020-08-25 | 杭州凯博特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污水处理用净水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
CN112745000A (zh) * | 2021-01-21 | 2021-05-04 |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工业污泥资源化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266474A (en) * | 1978-10-13 | 1981-05-12 | Baehr Albert | Chamber type filter press for de-watering sludges and similar substances |
CN2538801Y (zh) * | 2002-02-08 | 2003-03-05 | 商城县开源环保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 污泥浓缩脱水机 |
CN202290715U (zh) * | 2011-08-19 | 2012-07-04 | 城市建设研究院 | 有机垃圾破碎脱水装置 |
CN205323360U (zh) * | 2016-01-11 | 2016-06-22 | 枫林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建筑专用带式压滤机 |
CN207031231U (zh) * | 2017-07-28 | 2018-02-23 | 泉州市筑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分体式自动化浓缩及带压式污泥脱水机 |
CN207552160U (zh) * | 2017-12-07 | 2018-06-29 | 重庆市万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带式脱泥机 |
CN110372170A (zh) * | 2019-07-29 | 2019-10-25 |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压滤机及压滤方法 |
-
2019
- 2019-12-31 CN CN201911422094.0A patent/CN11098114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266474A (en) * | 1978-10-13 | 1981-05-12 | Baehr Albert | Chamber type filter press for de-watering sludges and similar substances |
CN2538801Y (zh) * | 2002-02-08 | 2003-03-05 | 商城县开源环保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 污泥浓缩脱水机 |
CN202290715U (zh) * | 2011-08-19 | 2012-07-04 | 城市建设研究院 | 有机垃圾破碎脱水装置 |
CN205323360U (zh) * | 2016-01-11 | 2016-06-22 | 枫林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建筑专用带式压滤机 |
CN207031231U (zh) * | 2017-07-28 | 2018-02-23 | 泉州市筑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分体式自动化浓缩及带压式污泥脱水机 |
CN207552160U (zh) * | 2017-12-07 | 2018-06-29 | 重庆市万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带式脱泥机 |
CN110372170A (zh) * | 2019-07-29 | 2019-10-25 |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压滤机及压滤方法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69522A (zh) * | 2020-06-04 | 2020-08-25 | 杭州凯博特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污水处理用净水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
CN112745000A (zh) * | 2021-01-21 | 2021-05-04 |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工业污泥资源化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
CN112745000B (zh) * | 2021-01-21 | 2021-07-30 |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工业污泥资源化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DE112011100234B4 (de) | Selbstreinigendes Zulaufeinspeisungssystem für ein Abwasseraufbereitungssystem | |
AU2014275092B2 (en) | Continuous belt screen | |
CN110981148A (zh) | 一种泥水分离方法 | |
DE2417689A1 (de) | Verfahren und anlage zur kontinuierlichen und regelbaren schlammabsaugung aus einem klaerbecken | |
CN111003920A (zh) | 分离设备 | |
US6206203B1 (en) | Apparatus and process for separating components of a treatment mixture from waste water treatment system | |
CN210409828U (zh) | 一种混凝土实验室设备清洗污水沉降装置 | |
MXPA06013744A (es) | Metodo y disposicion para remocion de impurezas superficiales. | |
CN110448940B (zh) | 一种净水厂排泥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 |
EP1324812B1 (de) | Sedimentationsfilteranlage | |
DE2751448C2 (zh) | ||
CN102921210A (zh) | 一种养殖水处理用无动力自动反冲洗筛滤装置 | |
DE102006041685A1 (de) | Klärbecken | |
DE2722063A1 (de) | Einrichtung zur behandlung von abwaessern vor eintritt in die biologische reinigung | |
DE102005019001A1 (de) | Siebvorrichtung zur Reinigung von Flüssigkeiten, Sammelbecken mit einer solchen Sieb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Reinigung von Flüssigkeiten | |
DE10360051A1 (de)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Reinigung von Feuchtmittel | |
CN212091025U (zh) | 一种dcp废水处理用物化沉淀池 | |
CN107261633A (zh) | 一种辊式双向废水处理装置 | |
KR100840373B1 (ko) | 협잡물 처리장치 | |
EP3945071A2 (de) | Wasseraufbereitungsverfahren zur entfernung von schadstoffen, wasseraufbereitungsanlage hierfür sowie entnahmeeinsatz | |
KR200246063Y1 (ko) | 오,폐수에함유된슬러지제거장치 | |
CN205461276U (zh) | 一种带式机械格栅机 | |
JP2010137187A (ja) | ベルト型濃縮機とベルト型濃縮機運転方法 | |
JP4797061B2 (ja) | ベルト型濃縮機とベルト型濃縮機運転方法 | |
CN218871352U (zh) | 滤带防堵塞系统及包含其的带式压滤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410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