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79366B - 一种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79366B
CN110979366B CN201911251694.5A CN201911251694A CN110979366B CN 110979366 B CN110979366 B CN 110979366B CN 201911251694 A CN201911251694 A CN 201911251694A CN 110979366 B CN110979366 B CN 1109793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instruction
vehicle
control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5169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79366A (zh
Inventor
张强
于银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raffic Control Technology TC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raffic Control Technology TC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raffic Control Technology TCT Co Ltd filed Critical Traffic Control Technology TC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25169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79366B/zh
Publication of CN1109793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793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793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793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DBODY DETAILS OR KINDS OF RAILWAY VEHICLES
    • B61D27/00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air-conditioning
    • B61D27/0018Air-conditioning means, i.e. combining at least two of the following ways of treating or supplying air, namely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和系统,方法包括:红外温度传感器采集车辆车厢内的温度,湿度传感器采集车辆车厢内的湿度,二氧化碳传感器采集车辆车厢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获取指令参数数据,指令参数数据包括红外温度传感器采集的车辆车厢内的温度、湿度传感器采集的车辆车厢内的湿度和二氧化碳传感器采集的车辆车厢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根据指令参数数据生成控制指令,根据控制指令控制车辆空调的工作,控制指令包括控温指令和/或控风指令。该方案在智能控制列车、地铁等车辆空调的温度和/或通风情况时,综合考虑了人员集中的车厢中间高度位置的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湿度等因素对乘客舒适度的影响,从各个方面提高了乘客的舒适度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是城市轨道交通乘客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控制系统和方法为乘客提供了舒适的乘车环境,提升了乘客服务质量。
在现有模式下,车辆管理装置客室空调系统主要提供通风,制冷和加热的功能。车辆空调系统控制器采集车厢内外的温度数据,与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系统通信,根据采集的温度传感器值判断车辆热冷负荷情况,从而启动相应的控制指令。车辆管理装置控制器调节空调温度的数据,保证客室温度保持在所需的温度。现在很多城市也推出了不同车厢温度不同的策略,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乘客需求。
但是,客室温度的控制仍然难以满足乘客体感舒适的要求,存在夏季空调过冷,冬季空调过热,尤其在早晚高峰期,空气流通不畅,通风不足,乘客感觉闷热。而造成上述原因的包括以下几点:
1、目前的空调控制仅考虑了室内外温度差,室内温度测量点为车顶温度,与人员集中的车厢中间高度位置存在温度差;
2、没有考虑舱室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
3、空调控制系统没有考虑环境湿度的影响,这在南方地区尤其重要;
4、空调温度的自动调节一般根据温度传感器测量的车内和车外的温度,而乘客的衣着是依据区域性的天气预报温度的,这就造成了列车等车辆空调控制的基础与实际乘客参考基础不一致。特别是在隧道中,一般夏季比外部气温低,而冬季比外部气温高。
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新的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和系统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包括:
红外温度传感器采集车辆车厢内的温度,湿度传感器采集车辆车厢内的湿度,二氧化碳传感器采集车辆车厢内的二氧化碳浓度;
获取指令参数数据,所述指令参数数据包括所述红外温度传感器采集的车辆车厢内的温度、所述湿度传感器采集的车辆车厢内的湿度和所述二氧化碳传感器采集的车辆车厢内的二氧化碳浓度;
根据所述指令参数数据,生成控制指令,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所述车辆空调的工作,其中,所述控制指令包括控温指令和/或控风指令。
进一步地,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当地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其中,所述指令参数数据还包括所述当地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和/或
进一步优选地,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车辆车厢内的乘客数量,其中,所述指令参数数据还包括所述车辆车厢内的乘客数量。
在上述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控温指令的内容包括是否应当升温或降温和升降温度数,所述控风指令的内容包括是否应当开启通风、风量大小和风速大小。
在上述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根据所述指令参数数据,生成控制指令的步骤具体包括:
在所述红外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生成降温指令,其中,所述预设温度大于等于35℃小于等于38℃;
在所述二氧化碳传感器采集的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预设浓度时,生成通风且降温的指令;
在所述湿度传感器采集的湿度大于等于预设湿度时,判断当地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是否大于预设温度,若当地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大于所述预设温度,生成通风且降温的指令,若当地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温度,则生成降低风速、升温的指令;
在车厢内的乘客数量大于预设人数时,生成降温的指令,在车厢内的乘客数量小于预设人数时,根据当地的天气预报温度来生成控温指令和/或通风指令。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根据所述指令参数数据,生成控制指令的步骤包括:将所述指令参数数据和预先储存的标准数据进行对比,并根据对比结果生成控制指令。
在另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根据所述指令参数数据计算出舒适度指数、生成舒适度分析结果,根据所述指令参数数据、所述舒适度指数和所述舒适度分析结果,生成控制指令,所述舒适度分析结果包括原因分析和/或调控建议。
在一优选方案中,所述根据所述指令参数数据,生成控制指令,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所述车辆空调的工作的步骤具体包括:
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获取所述指令参数数据,并将获取的数据上传到舒适度分析装置和车辆管理装置;
舒适度分析装置接收所述指令参数数据,根据所述指令参数数据计算出舒适度指数、生成舒适度分析结果,将所述舒适度指数和舒适度分析结果上传到所述车辆管理装置,所述舒适度分析结果包括原因分析和/或调控建议;
所述车辆管理装置接收所述指令参数数据、所述舒适度指数和舒适度分析结果,生成控制指令,将所述控制指令发送到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
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车辆空调的工作。
在另一优选方案中,所述根据所述指令参数数据,生成控制指令,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所述车辆空调的工作的步骤具体包括:
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获取所述指令参数数据,并将获取的数据上传到车辆管理装置;
车辆管理装置接收所述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上传的数据,根据接收的数据和预先储存的标准数据的对比生成控制指令,并发送到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车辆空调的工作。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系统,包括:
红外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车辆车厢内的温度;
湿度传感器,用于集车辆车厢内的湿度;
二氧化碳传感器,用于采集车辆车厢内的二氧化碳浓度;
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内存储有能够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设备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中提供的方法。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
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用于获取所述指令参数数据,并将获取的数据上传到舒适度分析装置和车辆管理装置;
舒适度分析装置,用于接收所述指令参数数据,根据所述指令参数数据计算出舒适度指数、生成舒适度分析结果,将所述舒适度指数和舒适度分析结果上传到所述车辆管理装置,其中,所述舒适度分析结果包括原因分析和/或调控建议;
所述车辆管理装置,用于接收所述指令参数数据、所述舒适度指数和舒适度分析结果,生成控制指令,将所述控制指令发送到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
所述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还用于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车辆空调的工作;
其中,所述控制指令包括控温指令和/或控风指令,所述控温指令的内容包括是否应当升温或降温、升降温度数,所述控风指令的内容包括是否应当开启通风、风量大小和风速大小,所述舒适度分析装置位于所述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车辆管理装置内或独立所述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和所述车辆管理装置设置。
在另一方案中,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
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用于获取所述指令参数数据,并将获取的数据上传到车辆管理装置;
所述车辆管理装置,用于接收所述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上传的数据,根据接收的数据和预先储存的标准数据的对比生成控制指令,并发送到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
所述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还用于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所述车辆空调的工作;
其中,所述控制指令包括控温指令和/或控风指令,所述控温指令的内容包括是否应当升温或降温和升降温度数,所述控风指令的内容包括是否应当开启通风、风量大小和风速大小。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还用于获取当地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其中,所述指令参数数据还包括所述当地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还用于获取车辆车厢内的乘客数量,其中,所述指令参数数据还包括所述车辆车厢内的乘客数量。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车辆管理装置具体用于:
在所述红外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生成降温指令,其中,所述预设温度大于等于35℃小于等于38℃;
在所述二氧化碳传感器采集的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预设浓度时,生成通风且降温的指令;
在所述湿度传感器采集的湿度大于等于预设湿度时,判断当地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是否大于预设温度,若当地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大于所述预设温度,生成通风且降温的指令,若当地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温度,则生成降低风速、升温的指令;
在车厢内的乘客数量大于预设人数时,生成降温的指令,在车厢内的乘客数量小于预设人数时,根据当地的天气预报温度来生成控温指令和/或通风指令。
其中,本申请中的轨道车辆包括列车、地铁等。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和系统,可通过红外温度传感器检测车厢内的温度,通过湿度传感器检测车辆车厢内的湿度,通过二氧化碳传感器检测车辆车厢内的二氧化碳浓度,然后综合分析这些温度数据、湿度数据和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并根据分析结果得出控温和/或控风指令,最后可通过控温和/或控风指令来控制空调的工作,以实现对车辆空调的温度和/或通风情况的智能控制。该种结构,在智能控制列车、地铁等车辆空调的温度和/或通风情况时,综合考虑了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湿度等因素对乘客舒适度的影响,具体地,本申请的温度是使用阵列红外温度传感器测量人员密集地方的温度,即人员集中的车厢中间高度位置的温度,而不是测量车顶的温度,而红外温度传感器采用红外成像功能,要面向乘客,这样能够采集乘客密集地方的温度,而不是一个点的温度或采集车顶处的温度,从而能够使采集的温度更准确,因而能够使空调温度控制的更精确,从而可提高乘客的舒适度。而二氧化碳传感器采集客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这样就充分考虑了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而不是采用恒定氧气浓度,而在相对封闭的区域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导致乘客身体不适,而本申请在智能调节空调的风量时,充分考虑了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从而能够确保车厢内的氧气充足,以确保车厢内空气的新鲜。而过于潮湿的地方会让人感觉不舒服,比如在夏季过于潮湿会使人觉得闷热,而在冬季,过于潮湿会使人觉得更寒冷,因而通过考虑湿度的因素,能够将车箱内的湿度和温度调节到使用户最舒适的范围内,这样便可提高乘客舒适度体验。综上可知,本申请中,在智能控制列车、地铁等车辆空调的温度和/或通风情况时,综合考虑了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湿度等因素对乘客舒适度的影响,从各个方面提高了乘客的舒适度体验,满足了人体舒适度要求。
具体地,在根据温度、湿度或二氧化碳浓度生成控制指令时,可先根据经验获得使用户舒适度体验最好的最佳温度、最佳湿度和最佳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然后将这些最佳数值和实际检测的值进行对比,然后根据对比结果,生成温度和通风量的调节指令,以使车厢内的各个参数能够向最佳温度、最佳湿度和最佳二氧化碳浓度值等靠近。当然,也可先根据温度、湿度或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进行舒适度分析,然后在根据舒适度分析的结果和检测的温度、湿度等数据来生成控制指令。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的另一流程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提供的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例提供的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方框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方框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方框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提供的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和车辆管理装置中的电子模块的示例性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对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提供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和系统进行详细介绍。
图1示出了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其中,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2,红外温度传感器采集车辆车厢内的温度,湿度传感器采集车辆车厢内的湿度,二氧化碳传感器采集车辆车厢内的二氧化碳浓度;
S104,获取指令参数数据,指令参数数据包括红外温度传感器采集的车辆车厢内的温度、湿度传感器采集的车辆车厢内的湿度和二氧化碳传感器采集的车辆车厢内的二氧化碳浓度;
S106,根据指令参数数据,生成控制指令,根据控制指令控制车辆空调的工作,其中,控制指令包括控温指令和/或控风指令。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可通过红外温度传感器检测车厢内的温度,通过湿度传感器检测车辆车厢内的湿度,通过二氧化碳传感器检测车辆车厢内的二氧化碳浓度,然后综合分析这些温度数据、湿度数据和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并根据分析结果得出控温和/或控风指令,最后可通过控温和/或控风指令来控制空调的工作,以实现对车辆空调的温度和/或通风情况的智能控制。该种结构,在智能控制列车、地铁等车辆空调的温度和/或通风情况时,综合考虑了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湿度等因素对乘客舒适度的影响,具体地,本申请的温度是使用阵列红外温度传感器测量人员密集地方的温度,即人员集中的车厢中间高度位置的温度,而不是测量车顶的温度,而红外温度传感器采用红外成像功能,要面向乘客,这样能够采集乘客密集地方的温度,而不是一个点的温度或采集车顶处的温度,从而能够使采集的温度更准确,因而能够使空调温度控制的更精确,从而可提高乘客的舒适度。而二氧化碳传感器采集客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这样就充分考虑了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而不是采用恒定氧气浓度,而在相对封闭的区域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导致乘客身体不适,而本申请在智能调节空调的风量时,充分考虑了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从而能够确保车厢内的氧气充足,以确保车厢内空气的新鲜。而过于潮湿的地方会让人感觉不舒服,比如在夏季过于潮湿会使人觉得闷热,而在冬季,过于潮湿会使人觉得更寒冷,因而通过考虑湿度的因素,能够将车箱内的湿度和温度调节到使用户最舒适的范围内,这样便可提高乘客舒适度体验。综上可知,本申请中,在智能控制列车、地铁等车辆空调的温度和/或通风情况时,综合考虑了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湿度等因素对乘客舒适度的影响,从各个方面提高了乘客的舒适度体验,满足了人体舒适度要求。
具体地,在根据温度、湿度或二氧化碳浓度生成控制指令时,可先根据经验获得使用户舒适度体验最好的最佳温度、最佳湿度和最佳二氧化碳浓度,然后将这些最佳数值和实际检测的值进行对比,然后根据对比结果,生成温度和通风量的调节指令,以使车厢内的各个参数能够向最佳温度、最佳湿度和最佳二氧化碳浓度值靠近。当然,也可先根据温度、湿度或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进行舒适度分析,然后在根据舒适度分析的结果和检测的温度、湿度等数据来生成控制指令。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还包括:
S108,获取当地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其中,指令参数数据还包括当地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
在该实施例中,可设置一个天气预报温度获取装置,以便能够时时或间隔获取天气预报播报的天气预报温度。而乘客出行时的衣着是依据区域性的天气预报温度进行增减的,而现有方案中,空调温度的自动调节一般根据温度传感器测量的车内和车外的温度,而并没有考虑到用户的衣服穿着因素,这就造成了列车等车辆空调控制的基础与实际乘客参考基础不一致,特别是在隧道中,一般夏季比外部气温低,而冬季比外部气温高,这样就使得空调的温度无法和用户的衣服穿着保持一致。而本申请中,在控制列车、地铁等车辆空调的温度和风量时,增加了天气预报温度的影响,而乘客的穿衣策略是基于天气预报的,这样就使得空调在智能控温的过程中,考虑了乘客衣着的情况,使得空调的温度能够和用户的衣服穿着保持一致,这样便可避免用户在乘车途中,觉得过冷或过热而需要增减衣服的现象,从而可提高用户的舒适度体验。
其中,本申请中的天气预报温度优选是区域内的平均温度,当然,也可以是根据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范围计算出的其他温度值。其中,优选地,天气预报温度获取装置通过无线的方式来获得当地天气预报的温度数据。
进一步优选地,如图2所示,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还包括:
S110,获取车辆车厢内的乘客数量,其中,指令参数数据还包括车辆车厢内的乘客数量。
在该实施例中,充分考虑了乘客数量对温度的影响,而乘客比较多时,车厢内会比较拥挤,因而会导致乘客周围的温度较高,二氧化碳浓度较高,而通过获取车辆车厢内的乘客数量,能够基于乘客数量来对车厢的温度和通风量进行优化,从而能够使车厢内的温度和通风量能够和乘客数量相匹配,这样便能够进一步提高用户的舒适度体验。
在上述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控温指令的内容包括是否应当升温或降温和升降温度数,控风指令的内容包括是否应当开启通风、风量大小和风速大小。
在该实施例中,在智能调节列车、地铁等车辆空调的过程中,可具体对空调的温度和通风量进行控制,因此,在根据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进行温度和通风量的控制时,可具体根据温度大小、湿度大小和二氧化碳浓度大小生成升温或降温的指令,或者生成通风或不通风的指令,以及生成升降温度数、风量大小和风速大小的指令等。这样便能够具体控制空调的温度和通风量。
在上述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指令参数数据,生成控制指令的步骤具体包括:
在红外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生成降温指令,其中,预设温度大于等于35℃小于等于38℃。
在该实施例中,在红外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大于35℃-38℃中的某个温度值时,说明人体周围的温度已经大于或接近于人体正常体验,此时,应该降低温度,以避免乘客觉得过热。而在车厢内的乘客数量较多时,应该适当地增加通风,降低温度。而在红外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过低时,则应该适当地增加温度。具体地,比如,当早晚高峰或检测到客室中间乘客较多,温度传感器监测到人员密集区域温度超过37℃左右的人体温度时,应当调低空调温度,降低人体周围温度,利于散热,而在冬季,由于冬季外部环境比较冷,而车内环境比较封闭,热量累计比较快,所以温度应该设定的较为凉爽。在早晚高峰舒适度指数可能达到4级甚至3级,CO2浓度升高,但是由于外部温度低,所以内部应当加大通风,而不是降低温度或湿度。
在上述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指令参数数据,生成控制指令的步骤还包括:
在车厢内的乘客数量大于预设人数时,生成降温的指令,在车厢内的乘客数量小于预设人数时,根据当地的天气预报温度来生成控温指令和/或通风指令。而由于车厢内的温度是空调输出和人体辐射的热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当乘客密集时应当调低空调温度;比如,当早晚高峰或检测到客室中间乘客较多时,温度传感器监测到人员密集区域温度超过37℃左右的人体温度时,应当根据外部环境计算舒服度指数来制定空调控制策略:而在空车或乘客较少时,可依据天气预报设定温湿度和通风量,以便能够充分考虑用户的穿着来进行温度控制。而具体地,在生成控制指令时,应该综合考虑温度、外界温度以及乘客人数的影响。
在上述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指令参数数据,生成控制指令的步骤还包括:
在二氧化碳传感器采集的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预设浓度时,生成通风且降温的指令。而车箱内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由于乘客呼吸排除的,所以当客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时,说明乘客密集,此时应当控制空调增加通风,同时调低空调的温度,以避免车厢内的空气流通不足,温度过高。
在上述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指令参数数据,生成控制指令的步骤还包括:
在湿度传感器采集的湿度大于等于预设湿度时,判断当地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是否大于预设温度,若当地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度,生成通风且降温的指令,若当地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小于等于预设温度,则生成降低风速、升温的指令。具体地,湿度会影响人体的散热。当检测到湿度较高时,应当根据季节,也就是天气预报的温度调节通风量和温度;在冬季由于天气阴冷,如果湿度较高,身体的热辐射被空气中水汽吸收,而衣服会吸收水汽,进一步的导致了人体散热加快。如果此时增加通风,乘客体感温度会进一步降低,此时应当降低风速,而且提高温度。如果检测到二氧化碳浓度高,则应当增加风速,同时提高温度;在夏季时,由于空气温度比较高,如果空气湿度大,则应当增加通风。
在一优选方案中,步骤S106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将指令参数数据和预先储存的标准数据进行对比,并根据对比结果生成控制指令。
在该实施中,在根据温度、湿度或二氧化碳浓度生成控制指令时,可先根据经验获得使用户舒适度体验最好的最佳温度、最佳湿度和最佳二氧化碳浓度,然后将这些最佳数值和实际检测的值进行对比,然后根据对比结果,生成温度和通风量的调节指令,以使车厢内的各个参数能够向最佳温度、最佳湿度和最佳二氧化碳浓度值靠近。当然,也可先根据温度、湿度或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进行舒适度分析,然后在根据舒适度分析的结果和检测的温度、湿度等数据来生成控制指令。
在另一优选方案中,步骤S106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指令参数数据计算出舒适度指数、生成舒适度分析结果,根据指令参数数据、舒适度指数和舒适度分析结果,生成控制指令,舒适度分析结果包括原因分析和/或调控建议。
在该实施例中,可先获取指令参数数据,并根据获取的数据来进行舒适度分析,以得出舒适度指数和舒适度分析结果,其中,舒适度分析结果具体包括原因分析和调控建议,而原因分析即舒适度指数较低的原因,比如,是温度过低导致舒适度较低,而调控建议具体可以是增加温度,降低温度或者通风等。此后可基于舒适度指数、舒适度分析结果和温度、湿度等指令参数数据来生成控制指令,并以此来控制车辆空调的温度和通风情况。而通过舒适度分析能够准确地找到舒适度指数较低的原因,且能够反过来通过温度和风量的控制来提高舒适度指数,这样便能够使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调整好后,使舒适度指数处于最佳的范围内,以便能够进一步提高舒适的乘车环境,提升乘客服务质量。
其中,在具体过程中,可将舒适度指数分为1~10个级别,从温度,湿度,CO2浓度进行三维度区分,比如,10级表示稍冷,9级表示偏冷、较舒适,8级表示凉爽、舒适,7级表示温度适中、舒适,6级表示表示温度适中、较舒适,5级表示较热、较舒适,4级表示闷热、不舒适,3级表示炎热、不舒适,2级表示闷热,1级表示非常闷热。而经过上述分级时,舒适度分析结果中的原因和建议,可具体参考下述描述:
10级稍冷主要原因为气温低造成的,应当提高温度,同时增加湿度;
9级偏冷,较舒适,也是由于气温低造成的,应当提高温度;
8级凉爽,舒适,应当提供一点温度,并增加湿度和通风;
7级表示最适宜,不需要调整;
6级应当增加通风;
5级比较热,较舒适,应当增加通风和湿度;
4级应当降低温度,加大通风;
3级,2级和1级应当降低温度,加大通风,并减小湿度。
在一优选方案中,如图3所示,步骤S106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60,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获取指令参数数据,并将获取的数据上传到舒适度分析装置和车辆管理装置;
S1062,舒适度分析装置接收指令参数数据,根据指令参数数据计算出舒适度指数、生成舒适度分析结果,将舒适度指数和舒适度分析结果上传到车辆管理装置,舒适度分析结果包括原因分析和/或调控建议;
S1064,车辆管理装置接收指令参数数据、舒适度指数和舒适度分析结果,生成控制指令,将控制指令发送到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
S1066,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根据控制指令控制车辆空调的工作。
在该实施例中,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系统还包括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舒适度分析装置和车辆管理装置,而在实际操作中,可先通过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来获取指令参数数据,并将获取的数据上传到舒适度分析装置,然后通过舒适度分析装置来进行舒适度分析,以得出舒适度指数和舒适度分析结果,其中,舒适度分析结果具体包括原因分析和调控建议,而原因分析即舒适度指数较低的原因,比如,是温度过低导致舒适度较低,还是湿度导致舒适度较低还是二氧化碳浓度导致舒适度较低,而调控建议具体可以是增加温度,降低温度或者通风等。此后可将舒适度指数和舒适度分析结果上传到车辆管理装置,然后利用车辆管理装置管理装基于舒适度指数、舒适度分析结果和温度、湿度等指令参数数据生成控制指令,并传送给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然后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的便可基于控制指令控制空调工作,这样便可实现空调的温度和通风控制。该种设置,将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系统的控制部分设置成了三部分,而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可具体设置在车辆空调上,而舒适度分析装置既可设置在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内,也可设置车辆管理装置内,而车辆管理装置用于进行车辆管理装置的管理,其本身具有强大的分析计算能力,因而在本方案中,可通过现成的车辆管理装置参与车辆空调的智能控制,以便能够分担一部分空调控制的工作量。而不用将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系统设置成一个整体。当然,在其他方案中,在不考虑成本等情况下,也可将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系统设置成一个整体。而不借用车辆管理装置来参与空调的控制。
此外,本申请中通过舒适度分析能够准确地找到舒适度指数较低的原因,且能够反过来通过温度和风量的控制来提高舒适度指数,这样便能够使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调整好后,使舒适度指数处于最佳的范围内,以便能够进一步提高舒适的乘车环境,提升乘客服务质量。
在另一优选方案中,如图4所示,步骤S106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60,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获取指令参数数据,并将获取的数据上传到车辆管理装置;
S1062,车辆管理装置接收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上传的数据,并根据接收的数据生成控制指令,并发送到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
S1064,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根据控制指令控制车辆空调的工作。
在该实施例中,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系统还包括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和车辆管理装置,而在实际操作中,可先通过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来获取指令参数数据,并将获取的数据上传到车辆管理装置,然后利用车辆管理装置管理系统的计算和分析生成控制指令,并传送给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而在根据温度、湿度或二氧化碳浓度生成控制指令时,可先根据经验获得使用户舒适度体验最好的最佳温度、最佳湿度和最佳二氧化碳浓度,然后将这些最佳数值和实际检测的值进行对比,然后根据对比结果,生成温度和通风量的调节指令,以使车厢内的各个参数能够向最佳温度、最佳湿度和最佳二氧化碳浓度值靠近。当然,也可先根据温度、湿度或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进行舒适度分析,然后在根据舒适度分析的结果和检测的温度、湿度等数据来生成控制指令。然后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的便可基于控制指令控制空调工作,这样便可实现空调的温度和通风控制。该种设置,将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系统的控制部分设置成了两部分,而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可具体设置在车辆空调上,而车辆管理装置用于进行车辆管理装置的管理,其本身具有强大的分析计算能力,因而在本方案中,可通过现成的车辆管理装置参与车辆空调的智能控制,以便能够分担一部分空调控制的工作量。而不用将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系统设置成一个整体。
图5为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系统的示意框图。具体地,如图5所示,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系统包括:
红外温度传感器1,用于采集车辆车厢内的温度;
湿度传感器2,用于集车辆车厢内的湿度;
二氧化碳传感器3,用于采集车辆车厢内的二氧化碳浓度;
计算机设备4,计算机设备4内存储有能够执行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设备4执行程序时实现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中提供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系统,包括红外温度传感器1、湿度传感器2和二氧化碳传感器3和计算机设备4,具体地,在实际操作中,可通过红外温度传感器1检测车厢内的温度,通过湿度传感器2检测车辆车厢内的湿度,通过二氧化碳传感器3检测车辆车厢内的二氧化碳浓度,然后利用计算机设备4综合分析这些温度数据、湿度数据和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并根据分析结果得出控温和/或控风指令,最后可通过控温和/或控风指令来控制空调的工作,以实现对车辆空调的温度和/或通风情况的智能控制。该种结构,在智能控制列车、地铁等车辆空调的温度和/或通风情况时,综合考虑了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湿度等因素对乘客舒适度的影响,具体地,本申请的温度是使用阵列红外温度传感器1测量人员密集地方的温度,即人员集中的车厢中间高度位置的温度,而不是测量车顶的温度,而红外温度传感器1采用红外成像功能,要面向乘客,这样能够采集乘客密集地方的温度,而不是一个点的温度或采集车顶处的温度,从而能够使采集的温度更准确,因而能够使空调温度控制的更精确,从而可提高乘客的舒适度。而二氧化碳传感器3采集客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这样就充分考虑了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而不是采用恒定氧气浓度,而在相对封闭的区域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导致乘客身体不适,而本申请在智能调节空调的风量时,充分考虑了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从而能够确保车厢内的氧气充足,以确保车厢内空气的新鲜。而过于潮湿的地方会让人感觉不舒服,比如在夏季过于潮湿会使人觉得闷热,而在冬季,过于潮湿会使人觉得更寒冷,因而通过考虑湿度的因素,能够将车箱内的湿度和温度调节到使用户最舒适的范围内,这样便可提高乘客舒适度体验。综上可知,本申请中,在智能控制列车、地铁等车辆空调的温度和/或通风情况时,综合考虑了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湿度等因素对乘客舒适度的影响,从各个方面提高了乘客的舒适度体验,满足了人体舒适度要求。此外,由于本申请中的计算机设备4能够执行程序时能够实现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中提供的方法,因而本计算机设备4还具有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中提供的方法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计算机设备4包括:
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42,用于获取指令参数数据,并将获取的数据上传到舒适度分析装置44和车辆管理装置46;
舒适度分析装置44,用于接收指令参数数据,根据指令参数数据计算出舒适度指数、生成舒适度分析结果,将舒适度指数和舒适度分析结果上传到车辆管理装置46,其中,舒适度分析结果包括原因分析和/或调控建议;
车辆管理装置46,用于接收指令参数数据、舒适度指数和舒适度分析结果,生成控制指令,将控制指令发送到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42;
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42还用于根据控制指令控制车辆空调的工作;
其中,控制指令包括控温指令和/或控风指令,控温指令的内容包括是否应当升温或降温、升降温度数,控风指令的内容包括是否应当开启通风、风量大小和风速大小,舒适度分析装置44位于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42、车辆管理装置46内或独立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42和车辆管理装置46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系统还包括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42、舒适度分析装置44和车辆管理装置46,而在实际操作中,可先通过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42来获取指令参数数据,并将获取的数据上传到舒适度分析装置44,然后通过舒适度分析装置44来进行舒适度分析,以得出舒适度指数和舒适度分析结果,其中,舒适度分析结果具体包括原因分析和调控建议,而原因分析即舒适度指数较低的原因,比如,是温度过低导致舒适度较低,还是湿度导致舒适度较低还是二氧化碳浓度导致舒适度较低,而调控建议具体可以是增加温度,降低温度或者通风等。此后可将舒适度指数和舒适度分析结果上传到车辆管理装置46,然后利用车辆管理装置46管理装基于舒适度指数、舒适度分析结果和温度、湿度等指令参数数据生成控制指令,并传送给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42,然后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42的便可基于控制指令控制空调工作,这样便可实现空调的温度和通风控制。该种设置,将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系统的控制部分设置成了三部分,而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42可具体设置在车辆空调上,而舒适度分析装置44既可设置在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42内,也可设置车辆管理装置46内,而车辆管理装置46用于进行车辆管理装置46的管理,其本身具有强大的分析计算能力,因而在本方案中,可通过现成的车辆管理装置46参与车辆空调的智能控制,以便能够分担一部分空调控制的工作量。而不用将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系统设置成一个整体。当然,在其他方案中,在不考虑成本等情况下,也可将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系统设置成一个整体。而不借用车辆管理装置46来参与空调的控制。
此外,本申请中通过舒适度分析能够准确地找到舒适度指数较低的原因,且能够反过来通过温度和风量的控制来提高舒适度指数,这样便能够使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调整好后,使舒适度指数处于最佳的范围内,以便能够进一步提高舒适的乘车环境,提升乘客服务质量。
其中,在具体过程中,可将舒适度指数分为1~10个级别,从温度,湿度,CO2浓度进行三维度区分,比如,10级表示稍冷,9级表示偏冷、较舒适,8级表示凉爽、舒适,7级表示温度适中、舒适,6级表示表示温度适中、较舒适,5级表示较热、较舒适,4级表示闷热、不舒适,3级表示炎热、不舒适,2级表示闷热,1级表示非常闷热。而经过上述分级时,舒适度分析结果中的原因和建议,可具体参考下述描述:
10级稍冷主要原因为气温低造成的,应当提高温度,同时增加湿度;
9级偏冷,较舒适,也是由于气温低造成的,应当提高温度;
8级凉爽,舒适,应当提供一点温度,并增加湿度和通风;
7级表示最适宜,不需要调整;
6级应当增加通风;
5级比较热,较舒适,应当增加通风和湿度;
4级应当降低温度,加大通风;
3级,2级和1级应当降低温度,加大通风,并减小湿度。
在另一方案中,如图7所示,计算机设备4包括:
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42,用于获取指令参数数据,并将获取的数据上传到车辆管理装置46;
车辆管理装置46,用于接收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42上传的数据,根据接收的数据和预先储存的标准数据的对比生成控制指令,并发送到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42;
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42还用于根据控制指令控制车辆空调的工作;
其中,控制指令包括控温指令和/或控风指令,控温指令的内容包括是否应当升温或降温和升降温度数,控风指令的内容包括是否应当开启通风、风量大小和风速大小。
在该实施例中,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系统还包括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42和车辆管理装置46,而在实际操作中,可先通过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42来获取指令参数数据,并将获取的数据上传到车辆管理装置46,然后利用车辆管理装置46管理系统的计算和分析生成控制指令,并传送给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42,而在根据温度、湿度或二氧化碳浓度生成控制指令时,可先根据经验获得使用户舒适度体验最好的最佳温度、最佳湿度和最佳二氧化碳浓度,然后将这些最佳数值和实际检测的值进行对比,然后根据对比结果,生成温度和通风量的调节指令,以使车厢内的各个参数能够向最佳温度、最佳湿度和最佳二氧化碳浓度值靠近。当然,也可先根据温度、湿度或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进行舒适度分析,然后在根据舒适度分析的结果和检测的温度、湿度等数据来生成控制指令。然后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42的便可基于控制指令控制空调工作,这样便可实现空调的温度和通风控制。该种设置,将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系统的控制部分设置成了两部分,而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42可具体设置在车辆空调上,而车辆管理装置46用于进行车辆管理装置46的管理,其本身具有强大的分析计算能力,因而在本方案中,可通过现成的车辆管理装置46参与车辆空调的智能控制,以便能够分担一部分空调控制的工作量。而不用将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系统设置成一个整体。
进一步优选地,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42还用于获取当地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其中,指令参数数据还包括当地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
在该实施例中,可设置一个天气预报温度获取装置5,以便能够时时或间隔获取天气预报播报的天气预报温度。而乘客出行时的衣着是依据区域性的天气预报温度进行增减的,而现有方案中,空调温度的自动调节一般根据温度传感器测量的车内和车外的温度,而并没有考虑到用户的衣服穿着因素,这就造成了列车等车辆空调控制的基础与实际乘客参考基础不一致,特别是在隧道中,一般夏季比外部气温低,而冬季比外部气温高,这样就使得空调的温度无法和用户的衣服穿着保持一致。而本申请中,在控制列车、地铁等车辆空调的温度和风量时,增加了天气预报温度的影响,而乘客的穿衣策略是基于天气预报的,这样就使得空调在智能控温的过程中,考虑了乘客衣着的情况,使得空调的温度能够和用户的衣服穿着保持一致,这样便可避免用户在乘车途中,觉得过冷或过热而需要增减衣服的现象,从而可提高用户的舒适度体验。
进一步优选地,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42还用于获取车辆车厢内的乘客数量,其中,指令参数数据还包括车辆车厢内的乘客数量。
在该实施例中,充分考虑了乘客数量对温度的影响,而乘客比较多时,车厢内会比较拥挤,因而会导致乘客周围的温度较高,二氧化碳浓度较高,而通过获取车辆车厢内的乘客数量,能够基于乘客数量来对车厢的温度和通风量进行优化,从而能够使车厢内的温度和通风量能够和乘客数量相匹配,这样便能够进一步提高用户的舒适度体验。
进一步优选地,车辆管理装置46具体用于:在红外温度传感器1采集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生成降温指令,其中,预设温度大于等于35℃小于等于38℃;在二氧化碳传感器3采集的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预设浓度时,生成通风且降温的指令;在湿度传感器2采集的湿度大于等于预设湿度时,判断当地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是否大于预设温度,若当地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度,生成通风且降温的指令,若当地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小于等于预设温度,则生成降低风速、升温的指令;在车厢内的乘客数量大于预设人数时,生成降温的指令,在车厢内的乘客数量小于预设人数时,根据当地的天气预报温度来生成控温指令和/或通风指令。
在该实施例中,在红外温度传感器1采集的温度大于35℃-38℃中的某个温度值时,说明人体周围的温度已经大于或接近于人体正常体验,此时,应该降低温度,以避免乘客觉得过热。而在车厢内的乘客数量较多时,应该适当地增加通风,降低温度。具体地,比如,当早晚高峰或检测到客室中间乘客较多,温度传感器监测到人员密集区域温度超过37℃左右的人体温度时,应当调低空调温度,降低人体周围温度,利于散热,而在冬季,由于冬季外部环境比较冷,而车内环境比较封闭,热量累计比较快,所以温度应该设定的较为凉爽。在早晚高峰舒适度指数可能达到4级甚至3级,CO2浓度升高,但是由于外部温度低,所以内部应当加大通风,而不是降低温度或湿度。同时,由于车厢内的温度是空调输出和人体辐射的热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当乘客密集时应当调低空调温度;而在空车时或乘客较少时,可依据天气预报设定温湿度和通风量,以便能够充分考虑用户的穿着来进行温度控制。而车箱内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由于乘客呼吸排除的,所以当客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时,说明乘客密集,此时应当控制空调增加通风,同时调低空调的温度,以避免车厢内的空气流通不足,温度过高。具体地,可根据外部环境计算舒服度指数来生成空调控制指令。湿度会影响人体的散热。当检测到湿度较高时,应当根据季节,也就是天气预报的温度调节通风量和温度;在冬季由于天气阴冷,如果湿度较高,身体的热辐射被空气中水汽吸收,而衣服会吸收水汽,进一步的导致了人体散热加快。如果此时增加通风,乘客体感温度会进一步降低,此时应当降低风速,而且提高温度。如果检测到二氧化碳浓度高,则应当增加风速,同时提高温度;在夏季时,由于空气温度比较高,如果空气湿度大,则应当增加通风。
其中,本申请中的轨道车辆包括列车、地铁等。
其中,为方便表示,图6中的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42和车辆管理装置46以及舒适度分析装置44之间没有表示出双向通信,但他们之间是可以进行双向通信的,同理,图7中的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42和车辆管理装置46之间也是可以进行双向通信的。
其中,为了实现上述方法,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和车辆管理装置中都设定有电子模块800,其中,下面参照图8来对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和车辆管理装置的电子模块800的一具体结构进行介绍。
其中,图8出了可以用来实施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子模块800的示意性方框图。如图8所示,电子模块8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8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802中的计算机程序指令或者从存储单元8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803中的计算机程序指令,来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803中,还可以存储电子模块8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CPU 801、ROM 802以及RAM 803通过总线8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接口805也连接至总线804。
电子模块800中的多个部件连接至I/O接口805,包括:输入单元806,例如键盘、鼠标等;输出单元807,例如各种类型的显示器、扬声器等;存储单元808,例如磁盘、光盘等;以及通信单元809,例如网卡、调制解调器、无线通信收发机等。通信单元809允许电子模块800通过诸如因特网的计算机网络和/或各种电信网络与其他设备交换信息/数据。
处理单元801执行上文所描述的各个方法和处理。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子中的方法可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其被有形地包含于机器可读介质,例如存储单元808。在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的部分或者全部可以经由ROM 802和/或通信单元809而被载入和/或安装到电子模块800上。当计算机程序加载到RAM 803并由CPU 801执行时,可以执行上文描述的服务器和车载读书设备的一个或多个步骤。备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CPU 801可以通过其他任何适当的方式而被配置为执行上述实施例子中的方法。
本文中以上描述的功能可以至少部分地由一个或多个硬件逻辑部件来执行。例如,非限制性地,可以使用的示范类型的硬件逻辑部件包括:场可编程门阵列、专用集成电路、专用标准产品、芯片上系统的系统、负载可编程逻辑设备等等。
用于实施本公开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编程语言的任何组合来编写。这些程序代码可以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或控制器,使得程序代码当由处理器或控制器执行时使流程图和/或框图中所规定的功能/操作被实施。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在机器上执行、部分地在机器上执行,作为独立软件包部分地在机器上执行且部分地在远程机器上执行或完全在远程机器或计算机设备上执行。
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介质,其可以包含或存储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使用或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结合地使用的程序。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机器可读信号介质或机器可读储存介质。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的、磁性的、光学的、电磁的、红外的、或半导体系统、装置或设备,或者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机器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示例会包括基于一个或多个线的电气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只读存储器、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光纤、便捷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光学储存设备、磁储存设备、或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
此外,虽然采用特定次序描绘了各操作,但是这应当理解为要求这样操作以所示出的特定次序或以顺序次序执行,或者要求所有图示的操作应被执行以取得期望的结果。在一定环境下,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同样地,虽然在上面论述中包含了若干具体实现细节,但是这些不应当被解释为对本公开的范围的限制。在单独的实施例的上下文中描述的某些特征还可以组合地实现在单个实现中。相反地,在单个实现的上下文中描述的各种特征也可以单独地或以任何合适的子组合的方式实现在多个实现中。
尽管已经采用特定于结构特征和/或方法逻辑动作的语言描述了本主题,但是应当理解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限定的主题未必局限于上面描述的特定特征或动作。相反,上面所描述的特定特征和动作仅仅是实现权利要求书的示例形式。

Claims (10)

1.一种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红外温度传感器采集车辆车厢内的温度,湿度传感器采集车辆车厢内的湿度,二氧化碳传感器采集车辆车厢内的二氧化碳浓度;
获取当地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所述天气预报的温度包括所述车辆所在区域内的平均温度;
获取指令参数数据,所述指令参数数据包括所述红外温度传感器采集的车辆车厢内的温度、所述湿度传感器采集的车辆车厢内的湿度和所述二氧化碳传感器采集的车辆车厢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所述指令参数数据还包括所述当地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
根据所述指令参数数据,生成控制指令,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所述车辆空调的工作,其中,所述控制指令包括控温指令和/或控风指令;所述控温指令的内容包括:是否应当升温或降温;所述控风指令的内容包括是否应当开启通风和风速大小;
所述根据所述指令参数数据,生成控制指令的步骤具体包括:
在所述湿度传感器采集的湿度大于等于预设湿度时,判断当地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是否大于预设温度,若当地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大于所述预设温度,生成通风且降温的指令,若当地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温度,则生成降低风速、升温的指令;
在车厢内的乘客数量大于预设人数时,生成降温的指令,在车厢内的乘客数量小于预设人数时,根据当地的天气预报温度来生成控温指令和/或通风指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车辆车厢内的乘客数量,其中,所述指令参数数据还包括所述车辆车厢内的乘客数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温指令的内容还包括升降温度数,所述控风指令的内容还包括风量大小;和/或
所述根据所述指令参数数据,生成控制指令的步骤具体还包括:
在所述红外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生成降温指令,其中,所述预设温度大于等于35℃小于等于38℃;
在所述二氧化碳传感器采集的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预设浓度时,生成通风且降温的指令。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指令参数数据,生成控制指令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指令参数数据和预先储存的标准数据进行对比,并根据对比结果生成控制指令;或
根据所述指令参数数据计算出舒适度指数、生成舒适度分析结果,根据所述指令参数数据、所述舒适度指数和所述舒适度分析结果,生成控制指令,所述舒适度分析结果包括原因分析和/或调控建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指令参数数据,生成控制指令,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所述车辆空调的工作的步骤具体包括:
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获取所述指令参数数据,并将获取的数据上传到舒适度分析装置和车辆管理装置;
舒适度分析装置接收所述指令参数数据,根据所述指令参数数据计算出舒适度指数、生成舒适度分析结果,将所述舒适度指数和舒适度分析结果上传到所述车辆管理装置,所述舒适度分析结果包括原因分析和/或调控建议;
所述车辆管理装置接收所述指令参数数据、所述舒适度指数和舒适度分析结果,生成控制指令,将所述控制指令发送到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
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车辆空调的工作。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指令参数数据,生成控制指令,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所述车辆空调的工作的步骤具体包括:
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获取所述指令参数数据,并将获取的数据上传到车辆管理装置;
车辆管理装置接收所述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上传的数据,根据接收的数据和预先储存的标准数据的对比生成控制指令,并发送到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
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车辆空调的工作。
7.一种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红外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车辆车厢内的温度;
湿度传感器,用于集车辆车厢内的湿度;
二氧化碳传感器,用于采集车辆车厢内的二氧化碳浓度;
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内存储有能够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设备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
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用于获取所述指令参数数据,并将获取的数据上传到舒适度分析装置和车辆管理装置;
舒适度分析装置,用于接收所述指令参数数据,根据所述指令参数数据计算出舒适度指数、生成舒适度分析结果,将所述舒适度指数和舒适度分析结果上传到所述车辆管理装置,其中,所述舒适度分析结果包括原因分析和/或调控建议;
所述车辆管理装置,用于接收所述指令参数数据、所述舒适度指数和舒适度分析结果,生成控制指令,将所述控制指令发送到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
所述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还用于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车辆空调的工作;
其中,所述控制指令包括控温指令和/或控风指令,所述控温指令的内容包括是否应当升温或降温、升降温度数,所述控风指令的内容包括是否应当开启通风、风量大小和风速大小,所述舒适度分析装置位于所述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车辆管理装置内或独立所述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和所述车辆管理装置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
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用于获取所述指令参数数据,并将获取的数据上传到车辆管理装置;
所述车辆管理装置,用于接收所述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上传的数据,根据接收的数据和预先储存的标准数据的对比生成控制指令,并发送到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
所述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还用于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所述车辆空调的工作;
其中,所述控制指令包括控温指令和/或控风指令,所述控温指令的内容包括是否应当升温或降温和升降温度数,所述控风指令的内容包括是否应当开启通风、风量大小和风速大小。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还用于获取当地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其中,所述指令参数数据还包括所述当地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和/或
所述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还用于获取车辆车厢内的乘客数量,其中,所述指令参数数据还包括所述车辆车厢内的乘客数量;和/或
所述车辆管理装置具体用于:
在所述红外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生成降温指令,其中,所述预设温度大于等于35℃小于等于38℃;
在所述二氧化碳传感器采集的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预设浓度时,生成通风且降温的指令;
在所述湿度传感器采集的湿度大于等于预设湿度时,判断当地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是否大于预设温度,若当地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大于所述预设温度,生成通风且降温的指令,若当地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温度,则生成降低风速、升温的指令;
在车厢内的乘客数量大于预设人数时,生成降温的指令,在车厢内的乘客数量小于预设人数时,根据当地的天气预报温度来生成控温指令和/或通风指令。
CN201911251694.5A 2019-12-09 2019-12-09 一种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和系统 Active CN1109793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51694.5A CN110979366B (zh) 2019-12-09 2019-12-09 一种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51694.5A CN110979366B (zh) 2019-12-09 2019-12-09 一种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79366A CN110979366A (zh) 2020-04-10
CN110979366B true CN110979366B (zh) 2021-09-10

Family

ID=700914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51694.5A Active CN110979366B (zh) 2019-12-09 2019-12-09 一种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793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19633B (zh) * 2020-09-03 2021-03-23 景亮 一种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控制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13085930A (zh) * 2021-04-30 2021-07-09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车辆送风控制方法及轨道车辆
CN113581150B (zh) * 2021-07-02 2022-06-07 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适配可分离车体的轨道车辆的制动系统
CN113581149B (zh) * 2021-07-02 2022-06-07 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适配可分离车体的轨道车辆的制动系统及集成设计方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95617A (zh) * 2011-12-29 2012-06-13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具备联动功能的智能家居空调系统
CN102865649A (zh) * 2012-09-24 2013-01-09 东华大学 一种基于二级模糊控制的车厢内空气质量多目标调节方法
CN104791952A (zh) * 2015-04-15 2015-07-22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5485849A (zh) * 2015-12-23 2016-04-1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和空调装置
CN105717960A (zh) * 2014-12-04 2016-06-29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环境舒适度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6740931A (zh) * 2016-11-25 2017-05-31 深圳沃海森科技有限公司 自动检测的高铁恒温恒湿恒氧恒净空调器
CN107543896A (zh) * 2016-06-23 2018-01-05 魏亮 基于天气预报数据实现空调及热泵热水器部分功能自动控制的方法
KR101991561B1 (ko) * 2017-02-03 2019-06-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 시스템의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CN109974227A (zh) * 2017-12-28 2019-07-05 深圳市恒康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环境感知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管理系统
CN110440403A (zh) * 2019-07-19 2019-11-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应多种天气条件的除湿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95617A (zh) * 2011-12-29 2012-06-13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具备联动功能的智能家居空调系统
CN102865649A (zh) * 2012-09-24 2013-01-09 东华大学 一种基于二级模糊控制的车厢内空气质量多目标调节方法
CN105717960A (zh) * 2014-12-04 2016-06-29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环境舒适度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4791952A (zh) * 2015-04-15 2015-07-22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5485849A (zh) * 2015-12-23 2016-04-1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和空调装置
CN107543896A (zh) * 2016-06-23 2018-01-05 魏亮 基于天气预报数据实现空调及热泵热水器部分功能自动控制的方法
CN106740931A (zh) * 2016-11-25 2017-05-31 深圳沃海森科技有限公司 自动检测的高铁恒温恒湿恒氧恒净空调器
KR101991561B1 (ko) * 2017-02-03 2019-06-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 시스템의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CN109974227A (zh) * 2017-12-28 2019-07-05 深圳市恒康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环境感知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管理系统
CN110440403A (zh) * 2019-07-19 2019-11-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应多种天气条件的除湿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79366A (zh) 2020-04-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79366B (zh) 一种轨道车辆的空调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04802612A (zh) 自动温度超控模式识别系统
CN107883531B (zh) 新风机与空调联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JPH05141742A (ja) 暖房、換気およびエアコンデイシヨニング装置とその制御方法
CN108248624B (zh) 动车车厢的温度检测及调节系统
CN104807138A (zh) 用于确定用来控制空调装置的至少一个控制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CN105042794A (zh) 一种空调器控制方法
CN110962527A (zh) 车辆及车载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
CN106696976B (zh) 轨道车辆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3232481A (zh) 基于人体舒适性指标pmv的车辆空调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5202694A (zh) 空调器控制方法
CN111976428A (zh) 一种空气质量调节系统及方法
CN114576819B (zh) 适配于三恒系统一体机的运行监测系统及方法
CN103512150B (zh) 一种空调自动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09109887B (zh) 一种车辆空调温度控制方法以及系统
CN113390166A (zh) 一种室内环境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CN116182321B (zh) 基于机器学习的暖通空调自动调温系统
CN111271792A (zh) 空调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CN111674228A (zh) 空调控制方法、空调控制装置、车辆及存储介质
CN116442722A (zh) 一种车辆环境温度调控方法、装置、系统及车辆
CN116279619A (zh) 一种智慧城市地铁空调温度调节方法及物联网系统
CN108068573A (zh) 应用于大巴车的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及装置
KR20230010855A (ko) 버스의 공조 제어 장치
CN212227350U (zh) 一种控制室内相对温湿度的控制设备及系统
CN219790152U (zh) 一种列车及列车空调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