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71103B - 可变电阻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变电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71103B
CN110971103B CN201911117615.1A CN201911117615A CN110971103B CN 110971103 B CN110971103 B CN 110971103B CN 201911117615 A CN201911117615 A CN 201911117615A CN 110971103 B CN110971103 B CN 1109711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isolation cover
assembly
isolation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1761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71103A (zh
Inventor
刘彪
王家旺
马建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Ond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Ond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Ond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Ond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1761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71103B/zh
Publication of CN1109711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711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711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711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ectifiers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变电阻装置,包括:电路板、外壳组件、隔离组件、电容组件、可变电阻以及连接线,所述外壳组件包括面壳与底壳,所述电路板设置在底壳上,所述电容组件连接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隔离组件连接在所述底壳上并围合住所述电容组件,所述可变电阻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面壳与底壳合在一起并将电路板、电容组件以及可变电阻包裹住,所述连接线一端与电路板连接,所述连接线另一端穿过底壳外表面与外接设备连接。实现使降压装置在发生故障时,不输出高电压,不会对降压装置造成损坏。

Description

可变电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学领域,尤其涉及可变电阻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人们日常的生产工作生活当中,已经离不开电子设备及产品,这些电子设备及产品在工作或者运行当中通过电源提供电压,需要对电源提供的电压进行降压,但是现有降压装置在对电源降压过程中会发生故障不会降低电压,仍然输出高电压,会对隔离组件造成损坏。
如何使降压装置在发生故障时,不输出高电压,不会对隔离组件造成损坏是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变电阻装置,使降压装置在发生故障时,不输出高电压,不会对降压装置造成损坏。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可变电阻装置,包括:电路板、外壳组件、隔离组件、电容组件、可变电阻以及连接线,所述外壳组件包括面壳与底壳,所述电路板设置在底壳上,所述电容组件连接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隔离组件连接在所述底壳上并围合住所述电容组件,所述可变电阻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面壳与底壳合在一起并将电路板、电容组件以及可变电阻包裹住,所述连接线一端与电路板连接,所述连接线另一端穿过底壳外表面与外接设备连接。
优选的,所述隔离组件包括初级隔离罩、次级隔离罩,所述初级隔离罩连接在所述底壳一部分,所述次级隔离罩连接在所述底壳的另一部分,所述初级隔离罩与所述次级隔离罩之间形成间隔。
优选的,所述隔离组件还包括隔离盖组件,所述隔离盖组件包括初级隔离盖与次级隔离盖,所述初级隔离盖设置在所述面壳与所述底壳之间并盖住所述初级隔离罩,所述次级隔离盖设置在所述面壳与所述底壳之间并盖住所述次级隔离罩,所述初级隔离盖与所述次级隔离盖之间形成间隔。
优选的,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LED灯,所述LED灯与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隔离组件上还包括整流桥,所述整流桥设置在所述初级隔离盖隔离罩与所述次级隔离罩之间,所述整流桥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优选的,所述整流桥为螺丝状。
优选的,所述面壳上设有通风孔。
优选的,所述面壳上设有的通风孔为菱形。
优选的,所述电路板上还设置有光耦,所述光耦位于所述整流一侧。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可变电阻装置,包括:电路板、外壳组件、隔离组件、电容组件、电阻可变以及连接线,所述外壳组件包括面壳与底壳,所述电路板设置在底壳上,所述电容组件连接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隔离组件通过粘胶连接在所述底壳上并围合住所述电容组件,所述可变电阻设置在所述隔离组件上并与电路板相连接,所述面壳与底壳合在一起并将电路板、电容组件以及可变电阻包裹住,所述连接线一端与电路板连接,所述连接线另一端穿过底壳外表面与外接设备连接。实现能够通过可变电阻装置中的不会输出高电压,保护隔离组件中的不受到损害,延长本申请可变电阻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可变电阻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可变电阻装置爆炸图;
图3为本发明可变电阻装置中充电电压调节元件失效后的保护方式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电路板 11 外壳组件
12 隔离组件 13 电容组件
14 可变电阻 15 连接线
16 隔离盖组件 17 整流桥
101 LED灯 102 光耦
111 面壳 112 底壳
121 初级隔离罩 122 次级隔离罩
131 第一电容 132 第二电容
133 第三电容 134 第四电容
161 初级隔离盖 162 次级隔离盖
W 微型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3所示,图1为本发明可变电阻装置爆炸图;图2为本发明可变电阻装可变电阻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可变电阻装置中充电电压调节元件失效后的保护方式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可变电阻装置,包括:电路板10、外壳组件11、隔离组件12、电容组件13、可变电阻14以及连接线15,所述外壳组件11包括面壳111与底壳112,所述电路板10设置在底壳112上,所述电容组件13连接在所述电路板10上,所述隔离组件12通过粘胶连接在所述底壳112上并围合住所述电容组件13,所述可变电阻14设置在所述电路板10上,电容组件13所述面壳111与底壳112合在一起并将电路板10、电容组件13以及可变电阻14包裹住,所述连接线15一端与电路板10连接,所述连接线15另一端穿过所述底壳112外表面与外接设备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降压组件通常电容组件13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此外,由于电压的高低会影响产生热量的大小。可变电阻14用来调节的电压大小,电路板10、外壳组件11、隔离组件12、可变电阻14以及连接线15这些基本组件来实现对隔离组件中的输出电压的调控,以达到电容组件13本申请不会输出高电压,延长本申请可变电阻装置的使用寿命。
一般的,在输出电流不变化的情况下,电压的大小是跟电阻的大小相关的,即U=IR,I不变,R增大U增大,R缩小U缩小。当电压调节电路断路或失效后采样电压升高,反馈给PWM生成模块控制,使输出电压降低,保护本申请可变电阻装置不会电压过高损坏。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隔离组件在电路板10上还预先设置的与交流电源或者直流电源进行连接的接口,当本申请的隔离组件需要直流电源或者交流电源为运行的设备提供电能时,通过导线一端与直流电源或者交流电源连接,另一端插在本申请预先设置的与交流电源或者直流电源进行连接的接口上,再通过连接线15与运行的设备进行连接。从电源中输送来的电压一般都是高电压,一般为220V,但是这种高电压在运行的设备中是无法直接用,需要转换成运行设备所适配的电压才能运行,否则会对设备造成损坏。本申请隔离组件的工作原理为:电压调节断路或失效后采样电压升高反馈给PWM生成模块,PWM生成模块通过控制可变电阻14来使输出电压降低,保护本申请可变电阻装置不会因电压输出过高损坏。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提供一种可变电阻装置,包括:电路板10、外壳组件11、隔离组件12、电容组件13、可变电阻14以及连接线15,所述外壳组件11包括面壳111与底壳112,所述电路板10设置在底壳112上,所述电容组件13连接在所述电路板10上,所述隔离组件12连接在所述底壳112上并围合住所述电容组件13,所述可变电阻14连接在所述隔离组件12上,并与电路板10相接触,所述面壳111与底壳112合在一起并将电路板10、电容组件13以及可变电阻14包裹住,所述连接线15一端与电路板10连接,所述连接线15另一端穿过底壳112外表面与外接设备连接。实现能够通过可变电阻14控制本申请可变电阻装置不会输出高电压,使输出电压降低,不会电压过高损坏。
进一步地,所述隔离组件12包括初级隔离罩121与次级隔离罩122,所述初级隔离罩121连接在所述底壳112一部分,所述次级隔离罩122连接在所述底壳112的另一部分,所述初级隔离罩121与所述次级隔离罩122之间形成间隔。
需要说明的是,传统的隔离罩不分初级隔离罩121与次级隔离罩122,初级隔离罩121与次级隔离罩122也是连接在一起的,这种传统的隔离罩导致无法分别出那一端是输出电压的,容易将输出电压高的一端裸露在外,容易对使用者造成伤害,不安全。此外传统的隔离罩由于不分初级隔离罩121与次级隔离罩122之间不会形成间隔,造成生产成本高。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隔离组件12设置为初级隔离罩121与次级隔离罩122所述初级隔离罩121连接在所述底壳112一部分,所述次级隔离罩122连接在所述底壳112的另一部分,所述初级隔离罩121与所述次级隔离罩122之间形成间隔。实现快速降低本申请可变电阻装置产生的热量,延长电容组件13的使用寿命,由于初级隔离罩121与次级隔离罩122之间形成间隔,因此能够节省生产加工隔离组件12的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可变电阻装置还包括隔离盖组件16,所述隔离盖组件16包括初级隔离盖161与次级隔离盖162,所述初级隔离盖161设置在所述面壳111与所述底壳112之间并盖住所述初级隔离罩121,所述次级隔离盖162设置在所述面壳111与所述底壳112之间并盖住所述次级散热片,所述初级隔离盖161与所述次级隔离盖162之间形成间隔。
需要说明的是,传统的隔离盖是不分初级隔离盖161与次级隔离盖162,次级隔离盖162与次级隔离盖162是一体的,并且初级隔离盖161与次级隔离盖162上涂覆有绝缘材料之间没有间隔,因此在传统的初级隔离盖161与次级隔离盖162之间会产生爬电现象。爬电原理为:两极之间的绝缘体表面有轻微的放电现象,造成绝缘体的表面(一般)呈树枝状或是树叶的经络状放电痕迹,一般这种放电痕迹不是连通两极的,放电一般不是连续的,只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如天气潮湿、绝缘体表面有污秽、灰尘等,时间长了会导致绝缘损坏。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隔离盖组件16分为初级隔离盖161与次级隔离盖162所述初级隔离盖161设置在所述面壳111与所述底壳112之间并盖住所述初级隔离罩121,所述次级隔离盖162设置在所述面壳111与所述底壳112之间并盖住所述次级隔离罩122,所述初级隔离盖161与所述次级隔离盖162之间形成间隔。防止本申请发生爬电现象对次级隔离盖162与初级隔离盖161上的绝缘体造成损害。
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10上设置有LED灯101。
需要说明的是,电路板10上设置LED灯101是为了检测可变电阻装置中是否会有电压释放,若可变电阻装置在释放电压则LED灯101会发亮,若可变电阻装置不释放电压,则LED灯101处于熄灭状态。能够检测隔离组件中是否有漏电现象。
进一步地,所述隔离组件上还包括整流桥17,所述整流桥17设置在所述初级隔离盖161与所述次级隔离罩122之间,所述整流桥17与所述电路板10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整流桥17作为一种功率元器件,非常广泛。应用于各种电源设备。其内部主要是由四个二极管组成的桥路来实现把输入的交流电压转化为输出的直流电压。在整流桥17的每个工作周期内,同一时间只有两个二极管进行工作,通过二极管的单向导通功能,把交流电转换成单向的直流脉动电压。对一般常用的小功率整流桥17(如:RECTRONSEMICONDUCTOR的RS2501M)进行解剖会发现,该整流桥17采用塑料封装结构(大多数的小功率整流桥17都是采用该封装形式)。桥内的四个主要发热元器件二极管被分成两组分别放置在直流输出的引脚铜板上。在直流输出引脚铜板间有两块连接铜板,他们分别与输入引脚(交流输入导线)相连,形成我们在外观上看见的有四个对外连接引脚的整流桥17。由于该系列整流桥17都是采用塑料封装结构,在上述的二极管、引脚铜板、连接铜板以及连接导线的周围充满了作为绝缘、导热的骨架填充物质--环氧树脂。然而,环氧树脂的导热系数是比较低的(一般为0.35℃W/m,最高为2.5℃W/m),因此整流桥17的结--壳热阻一般都比较大(通常为1.0~10℃/W)。
通过在初级隔离盖161与初级隔离罩121之间设置整流桥17,并且整流桥17与电路板10连接,能够将交流电压转换成为直流电压,适用不同的场景,并且由于整流桥17设置在初级隔离盖161与初级隔离罩121之间,能够快速的将整流桥17产生的热量进行散发,延长整流桥17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整流桥17为螺丝状。
需要说明的是,将整流桥17设置为螺丝状是能够通过调整螺丝状的整流桥17来控制整流桥17将交流电压转换成为直流电压的速度,整流桥17在将交流电压转换成为直流电压过程中转化的速度越快转换的电压值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因此,通过将整流桥17设为螺丝状能够使整流桥17产生的热量可控制。延长整流桥17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电容组件13包括第一电池131、第二电容132、第三电容133以及第四电容134,所述第一电池131与第二电容132设置在所述电路板10上并被所述初级隔离罩121围合,所述第三电容133与第四电容134设置在所述电路板10上并被所述次级隔离罩122围合。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池131与第二电容132中存储的电量远远大于第三电容133与第四电容134存储的电量,第一电池131与第二电容132所释放的电压高于第三电容133与第四电容134所释放的电压,此外第三电容133与第四电容134所释放的电压小于36V,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进一步地,所述面壳111上设有通风孔。
需要说明的是,在面壳111上设置通风孔利于将隔离组件中产生的热量快速的散发出去。
进一步地,所述面壳上设有的通风孔为菱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底壳112与所述面壳111上均设置通风孔,通风孔设置为菱形容易使隔离组件中产生的热量快速的散发出去,能够延长隔离组件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10上还设置有光耦102,所述光耦102位于所述整流桥17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光耦102的优点为:信号单向传输,输入端与输出端完全实现了电气隔离,输出信号对输入端无影响,抗干扰能力强,工作稳定,无触点,使用寿命长,传输效率高。在单片开关电源中,利用线性光耦102合器可构成光耦102反馈电路,通过调节控制端电流来改变占空比,达到精密稳压目的,实现信号接收转移。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电路板10上设置光耦102,能够防止可变电阻装置电的电压输出信号受到干扰,达到精密稳压目的,实现信号接收转移。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可变电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路板、外壳组件、隔离组件、电容组件、可变电阻、连接线以及PWM生成模块;
所述外壳组件包括面壳与底壳,所述电路板设置在底壳上,所述电容组件连接在所述电路板上;
所述隔离组件连接在所述底壳上并围合住所述电容组件,所述隔离组件在电路板上还设置与交流电源或者直流电源进行连接的接口,所述隔离组件包括初级隔离罩、次级隔离罩,所述初级隔离罩连接在所述底壳一部分,所述次级隔离罩连接在所述底壳的另一部分,所述初级隔离罩与所述次级隔离罩之间形成间隔;
所述隔离组件还包括隔离盖组件,所述隔离盖组件包括初级隔离盖与次级隔离盖,所述初级隔离盖设置在所述面壳与所述底壳之间并盖住所述初级隔离罩,所述次级隔离盖设置在所述面壳与所述底壳之间并盖住所述次级隔离罩,所述初级隔离盖与所述次级隔离盖之间形成间隔;
所述可变电阻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面壳与底壳合在一起并将电路板、电容组件以及可变电阻包裹住,所述连接线一端与电路板连接,所述连接线另一端穿过底壳外表面与外接设备连接;
所述PWM生成模块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PWM生成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可变电阻的调整端连接,所述可变电阻用于根据PWM生成模块的控制信号调节阻值,以调节输出电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电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LED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电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组件上还包括整流桥,所述整流桥设置在所述初级隔离盖与所述次级隔离罩之间,所述整流桥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电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桥为螺丝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电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组件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以及第四电容,所述第一电容与第二电容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并被所述初级隔离罩围合,所述第三电容与第四电容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并被所述次级隔离罩围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电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壳上设有通风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变电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壳上设有的通风孔为菱形。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电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上还设置有光耦,所述光耦位于所述整流桥一侧。
CN201911117615.1A 2019-11-15 2019-11-15 可变电阻装置 Active CN1109711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17615.1A CN110971103B (zh) 2019-11-15 2019-11-15 可变电阻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17615.1A CN110971103B (zh) 2019-11-15 2019-11-15 可变电阻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71103A CN110971103A (zh) 2020-04-07
CN110971103B true CN110971103B (zh) 2021-11-16

Family

ID=70030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17615.1A Active CN110971103B (zh) 2019-11-15 2019-11-15 可变电阻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71103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611608U (zh) * 2017-02-23 2017-11-03 天津智安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长寿命电源
CN107947603A (zh) * 2017-12-04 2018-04-20 天津优能云智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温度监控的电源供应器
CN208904893U (zh) * 2018-05-21 2019-05-24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变频器的电源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69007A (ja) * 1999-03-17 2000-09-29 Hokuriku Electric Ind Co Ltd 高電圧用可変抵抗器
KR102139762B1 (ko) * 2015-01-08 2020-07-3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 세라믹 전자 부품 및 그 실장 기판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611608U (zh) * 2017-02-23 2017-11-03 天津智安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长寿命电源
CN107947603A (zh) * 2017-12-04 2018-04-20 天津优能云智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温度监控的电源供应器
CN208904893U (zh) * 2018-05-21 2019-05-24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变频器的电源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71103A (zh) 2020-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32664B2 (en) Wiring device with integrated direct current output
JP2012165642A (ja) 電源装置及び照明器具
IT9021891A1 (it) Modulo di potenza a transistor bipolare a porta isolato
US7259975B2 (en) Power supply unit
CN109427703A (zh) 功率模块以及电力变换装置
CN111466074B (zh) 逆变器
CN110971103B (zh) 可变电阻装置
CN213126860U (zh) 一种充电器
JPH04355907A (ja) 電子機器等の電流又は電圧給電回路装置
CN211321199U (zh) 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
US20220360102A1 (en) Charging apparatus and charging method
CN110994950A (zh) 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
CN108925103A (zh) 一种电机控制器组件
JPH0481333B2 (zh)
CN216217695U (zh) 一种开关电源模块的pcb结构及开关电源模块
CN215186487U (zh) 一种供电箱
US20180351402A1 (en) Capacitive power transfer arrangement
CN219204141U (zh) 充电器
CN109525108A (zh) 一种飞机客舱用28v直流电源
CN217428010U (zh) 一种紧凑型整流调压结构
CN211183495U (zh) 一种汽车音响用电源
CN219555344U (zh) 壁挂式冷板电源
JP6435906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212808987U (zh) 一种新型伺服驱动器
JP5229506B2 (ja) Dc−dcコンバータ用の半導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