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94950A - 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94950A
CN110994950A CN201911125323.2A CN201911125323A CN110994950A CN 110994950 A CN110994950 A CN 110994950A CN 201911125323 A CN201911125323 A CN 201911125323A CN 110994950 A CN110994950 A CN 1109949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ink
circuit board
battery
output voltag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2532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彪
王家旺
马建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Ond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Ond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Ond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Ond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2532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94950A/zh
Publication of CN1109949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949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1Su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 dissipation or radiation, e.g. fins or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 H05K7/20436Inner thermal coupling elements in heat dissipating housings, e.g. protrusions or depressions integrally formed in the housing
    • H05K7/20445Inner thermal coupling elements in heat dissipating housings, e.g. protrusions or depressions integrally formed in the housing the coupling element being an additional piece, e.g. thermal standoff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包括:电路板、外壳组件、散热组件、电池组件、可调微电器以及连接线,所述外壳组件包括面壳与底壳,所述电路板设置在底壳上,所述电池组件连接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散热片组件通过粘胶连接在所述底壳上并围合住所述电池组件,所述可调微电器设置在所述散热片组件上并与电路板相连接,所述面壳与底壳合在一起并将电路板、电池组件以及可调微电器包裹住,所述连接线一端与电路板连接,所述连接线另一端穿过底壳外表面与外接设备连接。实现能够通过可调微电器控住散热装置中的电池组件不会输出高电压,保护散热装置不受到损害,延长散热装置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源散热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人们日常的生产工作生活当中,已经离不开电子设备及产品,这些电子设备及产品在工作或者运行当中通过电源提供电压,需要对电源提供的电压进行降压,但是现有降压装置在对电源降压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热量,当热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对降压装置造成损坏。
如何使降压装置在降压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小,不会对降压装置造成损坏是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使降压装置在降压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小,不会对降压装置造成损坏。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包括:电路板、外壳组件、散热片组件、电池组件、可调微电器以及连接线,所述外壳组件包括面壳与底壳,所述电路板设置在底壳上,所述电池组件连接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散热片组件通过粘胶连接在所述底壳上并围合住所述电池组件,所述可调微电器设置在所述散热片组件上并与电路板相连接,所述面壳与底壳合在一起并将电路板、电池组件以及可调微电器包裹住,所述连接线一端与电路板连接,所述连接线另一端穿过底壳外表面与外接设备连接。
优选的,所述散热片组件包括初级散热器、次级散热器,所述初级散热器连接在所述底壳一部分,所述次级散热器连接在所述底壳的另一部分,所述初级散热器与所述次级散热器之间形成间隔。
优选的,所述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还包括散热盖组件,所述散热盖组件包括初级散热盖与次级散热盖,所述初级散热盖设置在所述面壳与所述底壳之间并盖住所述初级散热器,所述次级散热盖设置在所述面壳与所述底壳之间并盖住所述次级散热器,所述初级散热盖与所述次级散热盖之间形成间隔。
优选的,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LED灯,所述LED灯与电池组件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散热装置上还包括整流桥,所述整流桥设置在所述初级散热盖与所述次级散热器之间,所述整流桥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优选的,所述整流桥为螺丝状。
优选的,所述电池组件包括第一电池、第二电池、第三电池以及第四电池,所述第一电池与第二电池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并被所述初级散热器围合,所述第三电池与第四电池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并被所述次级散热器围合。
优选的,所述面壳上设有通风孔。
优选的,所述面壳上设有的通风孔为菱形。
优选的,所述电路板上还设置有光耦,所述光耦位于所述整流桥一侧。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包括:电路板、外壳组件、散热组件、电池组件、可调微电器以及连接线,所述外壳组件包括面壳与底壳,所述电路板设置在底壳上,所述电池组件连接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散热片组件通过粘胶连接在所述底壳上并围合住所述电池组件,所述可调微电器设置在所述散热片组件上并与电路板相连接,所述面壳与底壳合在一起并将电路板、电池组件以及可调微电器包裹住,所述连接线一端与电路板连接,所述连接线另一端穿过底壳外表面与外接设备连接。实现能够通过可调微电器控住散热装置中的电池组件不会输出高电压,保护散热装置不受到损害,延长散热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爆炸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电路板 11 外壳组件
12 散热片组件 13 电池组件
14 可调微电器 15 连接线
16 散热盖组件 17 整流桥
101 LED灯 102 光耦
111 面壳 112 底壳
121 初级散热器 122 次级散热器
131 第一电池 132 第二电池
133 第三电池 134 第四电池
161 初级散热盖 162 次级散热盖
131 第一电容 132 第二电容
133 第三电容 134 第四电容
161 初级隔离盖 162 次级隔离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2所示,图1为本发明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爆炸图;图2为本发明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包括:电路板10、外壳组件11、散热组件、电池组件13、可调微电器14以及连接线15,所述外壳组件11包括面壳111与底壳112,所述电路板10设置在底壳112上,所述电池组件13连接在所述电路板10上,所述散热片组件12通过粘胶连接在所述底壳112上并围合住所述电池组件13,所述可调微电器14设置在所述散热片组件12上并与电路板10相连接,所述面壳111与底壳112合在一起并将电路板10、电池组件13以及可调微电器14包裹住,所述连接线15一端与电路板10连接,所述连接线15另一端穿过所述底壳112外表面与外接设备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电池组件13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此外,由于电压的高低会影响产生热量的大小。可调微电器14用来调节电池组件13输出的电压大小,电路板10、外壳组件11、散热片组件12、可调微电器14以及连接线15这些基本组件来实现对散热装置中的电池组件13输出电压的调控,以达到电池组件13不会输出高电压,延长电池组件13的使用寿命。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在电路板10上还预先设置的与交流电源或者直流电源进行连接的接口,当本申请的散热装置需要直流电源或者交流电源为运行的设备提供电能时,通过导线一端与直流电源或者交流电源连接,另一端插在本申请预先设置的与交流电源或者直流电源进行连接的接口上,再通过连接线15与运行的设备进行连接。从电源中输送来的电压一般都是高电压,一般为220V,但是这种高电压在运行的设备中是无法直接用,需要转换成运行设备所适配的电压才能运行,否则会对设备造成损坏。本申请散热装置的工作原理为:将电源中的电压进行转换使能够与运行设备所适配的电压相同,在将电源电压转换过程中,散热组件中的电池以及电路板10上的部分元器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通过可调威电器控制高电压的输出,从而降低散热组件中的电池以及电路板10上的部分元器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延长本申请散热装置的实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提供一种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包括:电路板10、外壳组件11、散热片组件12、电池组件13、可调微电器14以及连接线15,所述外壳组件11包括面壳111与底壳112,所述电路板10设置在底壳112上,所述电池组件13连接在所述电路板10上,所述散热片组件12连接在所述底壳112上并围合住所述电池组件13,所述可调微电器14连接在所述散热片组件12上,并与电路板10相接触,所述面壳111与底壳112合在一起并将电路板10、电池组件13以及可调微电器14包裹住,所述连接线15一端与电路板10连接,所述连接线15另一端穿过底壳112外表面与外接设备连接。实现能够通过可调微电器14控住散热装置中的电池组件13不会输出高电压,保护散热装置不受到损害,延长散热装置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片组件12包括初级散热器121与次级散热器122,所述初级散热器121连接在所述底壳112一部分,所述次级散热器122连接在所述底壳112的另一部分,所述初级散热器121与所述次级散热器122之间形成间隔。
需要说明的是,传统的散热器不分初级散热器121与次级散热器122,初级散热器121与次级散热器122也是连接在一起的,这种传统的散热器导致无法分别出那一端是输出电压的,容易将输出电压高的一端裸露在外,容易对使用者造成伤害,不安全。此外传统的散热器由于不分初级散热器121与次级散热器122之间不会形成间隔,造成生产成本高。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散热片组件12设置为初级散热器121与次级散热器122所述初级散热器121连接在所述底壳112一部分,所述次级散热器122连接在所述底壳112的另一部分,所述初级散热器121与所述次级散热器122之间形成间隔。实现快速降低电池组件13产生的热量,延长电池组件13的使用寿命,由于初级散热器121与次级散热器122之间形成间隔,因此能够节省生产加工散热片组件12的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还包括散热盖组件16,所述散热盖组件16包括初级散热盖161与次级散热盖162,所述初级散热盖161设置在所述面壳111与所述底壳112之间并盖住所述初级散热器121,所述次级散热盖162设置在所述面壳111与所述底壳112之间并盖住所述次级散热片,所述初级散热盖161与所述次级散热盖162之间形成间隔。
需要说明的是,传统的散热盖是不分初级散热盖161与次级散热盖162,次级散热盖162与次级散热盖162是一体的,并且初级散热盖161与次级散热盖162上涂覆有绝缘材料之间没有间隔,因此在传统的初级散热盖161与次级散热盖162之间会产生爬电现象。爬电原理为:两极之间的绝缘体表面有轻微的放电现象,造成绝缘体的表面(一般)呈树枝状或是树叶的经络状放电痕迹,一般这种放电痕迹不是连通两极的,放电一般不是连续的,只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如天气潮湿、绝缘体表面有污秽、灰尘等,时间长了会导致绝缘损坏。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散热盖组件16分为初级散热盖161与次级散热盖162所述初级散热盖161设置在所述面壳111与所述底壳112之间并盖住所述初级散热器121,所述次级散热盖162设置在所述面壳111与所述底壳112之间并盖住所述次级散热器122,所述初级散热盖161与所述次级散热盖162之间形成间隔。防止本申请发生爬电现象对次级散热盖162与初级散热盖161上的绝缘体造成损害。
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10上设置有LED灯101,所述LED灯101与电池组件13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电路板10上设置LED灯101是为了检测散热装置中的电池组件13中是否会有电压释放,若散热装置中的电池组件13在释放电压则LED灯101会发亮,若散热装置中的电池组件13不释放电压,则LED灯101处于熄灭状态。能够检测散热装置中是否有漏电现象。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装置上还包括整流桥17,所述整流桥17设置在所述初级散热盖161与所述次级散热器122之间,所述整流桥17与所述电路板10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整流桥17作为一种功率元器件,非常广泛。应用于各种电源设备。其内部主要是由四个二极管组成的桥路来实现把输入的交流电压转化为输出的直流电压。在整流桥17的每个工作周期内,同一时间只有两个二极管进行工作,通过二极管的单向导通功能,把交流电转换成单向的直流脉动电压。对一般常用的小功率整流桥17(如:RECTRONSEMICONDUCTOR的RS2501M)进行解剖会发现,该整流桥17采用塑料封装结构(大多数的小功率整流桥17都是采用该封装形式)。桥内的四个主要发热元器件--二极管被分成两组分别放置在直流输出的引脚铜板上。在直流输出引脚铜板间有两块连接铜板,他们分别与输入引脚(交流输入导线)相连,形成我们在外观上看见的有四个对外连接引脚的整流桥17。由于该系列整流桥17都是采用塑料封装结构,在上述的二极管、引脚铜板、连接铜板以及连接导线的周围充满了作为绝缘、导热的骨架填充物质--环氧树脂。然而,环氧树脂的导热系数是比较低的(一般为0.35℃W/m,最高为2.5℃W/m),因此整流桥17的结--壳热阻一般都比较大(通常为1.0~10℃/W)。
通过在初级散热盖161与初级散热器121之间设置整流桥17,并且整流桥17与电路板10连接,能够将交流电压转换成为直流电压,适用不同的场景,并且由于整流桥17设置在初级散热盖161与初级散热器121之间,能够快速的将整流桥17产生的热量进行散发,延长整流桥17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整流桥17为螺丝状。
需要说明的是,将整流桥17设置为螺丝状是能够通过调整螺丝状的整流桥17来控制整流桥17将交流电压转换成为直流电压的速度,整流桥17在将交流电压转换成为直流电压过程中转化的速度越快转换的电压值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因此,通过将整流桥17设为螺丝状能够使整流桥17产生的热量可控制。延长整流桥17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组件13包括第一电池131、第二电池132、第三电池133以及第四电池134,所述第一电池131与第二电池132设置在所述电路板10上并被所述初级散热器121围合,所述第三电池133与第四电池134设置在所述电路板10上并被所述次级散热器122围合。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池131与第二电池132中存储的电量远远大于第三电池133与第四电池134存储的电量,第一电池131与第二电池132所释放的电压高于第三电池133与第四电池134所释放的电压,此外第三电池133与第四电池134所释放的电压小于36V,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进一步地,所述面壳111上设有通风孔。
需要说明的是,在面壳111上设置通风孔利于将散热组件中产生的热量快速的散发出去。
进一步地,所述面壳上设有的通风孔为菱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底壳112与所述面壳111上均设置通风孔,通风孔设置为菱形容易使散热组件中产生的热量快速的散发出去,能够延长散热组件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10上还设置有光耦102,所述光耦102位于所述整流桥17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光耦102的优点为:信号单向传输,输入端与输出端完全实现了电气隔离,输出信号对输入端无影响,抗干扰能力强,工作稳定,无触点,使用寿命长,传输效率高。在单片开关电源中,利用线性光耦102合器可构成光耦102反馈电路,通过调节控制端电流来改变占空比,达到精密稳压目的,实现信号接收转移。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电路板10上设置光耦102,能够防止散热装置中电池组件13中的电压输出信号受到干扰,达到精密稳压目的,实现信号接收转移。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路板、外壳组件、散热片组件、电池组件、可调微电器以及连接线,所述外壳组件包括面壳与底壳,所述电路板设置在底壳上,所述电池组件连接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散热片组件连接在所述底壳上并围合住所述电池组件,所述可调微电器设置在所述散热片组件上并与电路板相连接,所述面壳与底壳合在一起并将电路板、电池组件以及可调微电器包裹住,所述连接线一端与电路板连接,所述连接线另一端穿过底壳外表面与外接设备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组件包括初级散热器、次级散热器,所述初级散热器连接在所述底壳一部分,所述次级散热器连接在所述底壳的另一部分,所述初级散热器与所述次级散热器之间形成间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散热盖组件,所述散热盖组件包括初级散热盖与次级散热盖,所述初级散热盖设置在所述面壳与所述底壳之间并盖住所述初级散热器,所述次级散热盖设置在所述面壳与所述底壳之间并盖住所述次级散热器,所述初级散热盖与所述次级散热盖之间形成间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LED灯,所述LED灯与电池组件电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上还包括整流桥,所述整流桥设置在所述初级散热盖与所述次级散热器之间,所述整流桥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桥为螺丝状。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件包括第一电池、第二电池、第三电池以及第四电池,所述第一电池与第二电池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并被所述初级散热器围合,所述第三电池与第四电池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并被所述次级散热器围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壳上设有通风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壳上设有的通风孔为菱形。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上还设置有光耦,所述光耦位于所述整流桥一侧。
CN201911125323.2A 2019-11-15 2019-11-15 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 Pending CN1109949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25323.2A CN110994950A (zh) 2019-11-15 2019-11-15 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25323.2A CN110994950A (zh) 2019-11-15 2019-11-15 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94950A true CN110994950A (zh) 2020-04-10

Family

ID=70084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25323.2A Pending CN110994950A (zh) 2019-11-15 2019-11-15 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9495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968304U (zh) 电源供应器的电源输出端结构
JP6435905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09427703A (zh) 功率模块以及电力变换装置
KR20160050950A (ko) 인덕터 방열 장치를 구비하는 dc-dc 컨버터
CN210629278U (zh) 一种无刷直流发电机整流桥
JP2013150414A (ja) トランス及び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CN211321199U (zh) 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
US10928055B2 (en) Heat sinks for light fixtures
CN110994950A (zh) 控制输出电压的散热装置
CN208225802U (zh) 一种散热功能优异的紧凑型固态继电器
CN110971103B (zh) 可变电阻装置
CN216391916U (zh) 适配器及照明灯具
JPH0481333B2 (zh)
JP2019022357A (ja) Dcdcコンバータ
CN201194373Y (zh) 变频发电机逆变电源模块
CN207743846U (zh) 变频器
CN108123614B (zh) 一种功率模块
CN212808987U (zh) 一种新型伺服驱动器
CN210575316U (zh) 一种预充电阻、动力电池电路及电动汽车
KR101730541B1 (ko) 방열기능을 구비한 전원공급장치
CN221057242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源变压器
JP6435906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US20180351402A1 (en) Capacitive power transfer arrangement
CN211183495U (zh) 一种汽车音响用电源
CN214254129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电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