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59307A -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59307A
CN110959307A CN201880049801.3A CN201880049801A CN110959307A CN 110959307 A CN110959307 A CN 110959307A CN 201880049801 A CN201880049801 A CN 201880049801A CN 110959307 A CN110959307 A CN 1109593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ly anisotropic
anisotropic layer
polarizing plate
display device
circularly polariz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980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59307B (zh
Inventor
小西敏博
山崎健太
吉田慎平
佐竹亮
大草宽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9593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593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593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593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2Holograms used as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and not covered by groups H10K10/80, H10K30/80, H10K50/80 or H10K59/80
    • H10K77/10Substrates, e.g. flexible substrates
    • H10K77/111Flexible substrat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11Flexible OLED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51Thicknes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减少了弯曲部中的色调变化的有机EL显示装置。本发明的有机EL显示装置从视觉辨认侧包含圆偏振片、第1粘附层及能够弯曲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该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中,圆偏振片从视觉辨认侧包含线性起偏器、第2粘附层及作为λ/4板而发挥功能的相位差层,第1粘附层的复数弹性模量为2.50×105Pa以下,第1粘附层比所述第2粘附层厚,相对于在使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弯曲时所形成的棱线的延伸方向,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位于0±30°或90±30°的角度处。

Description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抑制由外部光反射引起的不良影响,圆偏振片用于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以下,还称为“有机EL显示装置”。)。
另一方面,近年来,对有机EL显示装置的可挠化(可弯曲化)的要求不断增加。
但是,若使有机EL显示装置以非常小的曲率直径弯曲,则会对圆偏振片中的相位差膜施加大的力(一部分为拉伸力,一部分为压缩力),导致该部分的光学特性发生变化。在专利文献1中提供一种圆偏振片,其相对于如上述的问题,包含显示规定的光学特性的相位差膜,且以相对于显示装置的弯曲方向确定20~70度的角度的方式调节相位差膜的慢轴方向。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702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另一方面,近年来,关于有机EL显示装置的视觉辨认度要求更进一步的提高,并且要求使能够弯曲的有机EL显示装置弯曲时的弯曲部中的色调变化的更进一步的减少。
本发明人等对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圆偏振片的特性进行研究的结果,并不一定能满足上述要求,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减少了弯曲部中的色调变化的有机EL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等对现有技术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发现了能够通过以下结构来解决上述课题。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从视觉辨认侧包含圆偏振片、第1粘附层及能够弯曲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该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中,
圆偏振片从视觉辨认侧包含线性起偏器、第2粘附层及作为λ/4板而发挥功能的相位差层,
第1粘附层的复数弹性模量为2.50×105Pa以下,
第1粘附层比第2粘附层厚,
相对于在使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弯曲时所形成的棱线的延伸方向,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位于0±30°或90±30°的角度处。
(2)根据(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相位差层显示逆波长分散性。
(3)根据(1)或(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相位差层包含显示正波长分散性的λ/2板及显示正波长分散性的λ/4板。
(4)根据(3)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λ/2板及λ/4板中的至少一个为使用液晶化合物形成的层。
(5)根据(1)或(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相位差层包含显示逆分散波长特性的单层的λ/4板。
(6)根据(5)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λ/4板为使用液晶化合物形成的层。
(7)根据(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相位差层还包含波长550nm下的厚度方向的延迟为-150~-10nm的正C板。
(8)根据(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相位差层的厚度为20μm以下。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减少了弯曲部中的色调变化的有机EL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有机EL显示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是用于说明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的位置的图。
图3A是说明有机EL显示装置的弯曲形态的示意图。
图3B是说明有机EL显示装置的弯曲形态的示意图。
图3C是说明有机EL显示装置的弯曲形态的示意图。
图3D是说明有机EL显示装置的弯曲形态的示意图。
图3E是说明有机EL显示装置的弯曲形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所记载的构成要件的说明有时是基于本发明的代表性实施方式来进行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种实施方式。
另外,本说明书中,使用“~”来表示的数值范围是指将“~”的前后所记载的数值作为下限值及上限值而包含的范围。
并且,关于角度“正交”及“平行”是指严格的角度±10°的范围,以及关于角度“相同”及“不同”能够以其差是否小于5°作为基准来进行判断。
并且,本说明书中,“可见光”是指380~780nm的可见光。并且,本说明书中,在关于测定波长没有特别记载的情况下,测定波长为550nm。
本说明书中,“慢轴”是指在面内折射率最大的方向。
本说明书中,“倾斜角”是指所倾斜的液晶化合物与层平面形成的角度,在液晶化合物的折射率椭球体中最大折射率的方向与层平面形成的角度中的最大角度。因此,具有正的光学各向异性的棒状液晶化合物中,倾斜角是指棒状液晶化合物的长轴方向即向矢方向与层平面形成的角度。并且,本发明中,“平均倾斜角”是指从相位差层的上界面的倾斜角至下界面的倾斜角的平均值。
本发明中,Re(λ)及Rth(λ)分别表示波长λ下的面内的延迟及厚度方向的延迟。例如,Re(450)表示波长450nm下的面内延迟。没有特别记载时,将波长λ设为550nm。
本发明中,Re(λ)及Rth(λ)为在AxoScan OPMF-1(Opto Science,Inc.制造)中在波长λ下测定的值。通过利用AxoScan输入平均折射率((Nx+Ny+Nz)/3)和膜厚(d(μm))来计算如下:
慢轴方向(°)
Re(λ)=R0(λ)
Rth(λ)=((nx+ny)/2-nz)×d。
另外,R0(λ)显示为利用AxoScan OPMF-1计算的数值,但是指Re(λ)。
本说明书中,对于折射率nx、ny及nz,利用阿贝折射率(NAR-4T,ATA GO CO.,LTD,制造),并使用钠灯(λ=589nm)作为光源来进行测定。并且,在测定波长依赖性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多波长阿贝折射仪DR-M2(ATAGO CO.,LTD,制造),并利用与干涉滤波器的组合来进行测定。
并且,能够使用聚合物手册(JOHN WILEY&SONS,INC)及各种光学膜的产品目录的值。以下例示主要的光学膜的平均折射率的值:纤维素酰化物(1.48)、环烯烃聚合物(1.52)、聚碳酸酯(1.59)、聚甲基丙烯酸甲酯(1.49)及聚苯乙烯(1.59)。
并且,本说明书中,Nz系数是通过Nz=(nx-nz)/(nx-ny)赋予的值。
另外,本说明书中,C板如下定义。
C板具有正C板(Positive C plate)和负C板(Negative C plate)这2种,正C板满足式(C1)的关系,负C板满足式(C2)的关系。另外,正C板的Rth显示负值,负C板的Rth显示正值。
式(C1)nz>nx≈ny
式(C2)nz<nx≈ny
另外,所谓上述“≈”,不仅包含两者完全相同的情况,还包含两者实质上相同的情况。所谓“实质上相同”,例如,即使在(nx-ny)×d(其中,d为薄膜的厚度)为0~10nm、优选为0~5nm的情况下也包含于“nx≈ny”中。
作为本发明的特征点,可举出:将第1粘附层的复数弹性模量调节在规定的范围内的点;将第1粘附层的厚度与第2粘附层的厚度调节成规定的关系的点;及配置有圆偏振片,以使相对于在使有机EL显示装置弯曲时所形成的棱线的延伸方向,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在规定的范围内的点。认为:通过满足上述特征点,即使在对使有机EL显示装置弯曲时的弯曲部施加拉伸力或压缩力的情况下,尤其,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的位置也难以偏移,其结果,可获得所期望的效果。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有机EL显示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中示出本发明的圆偏振片的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另外,本发明中的图为示意图,各层的厚度的关系、位置关系等不一定与实际情况一致。以下的图也相同。
有机EL显示装置10从视觉辨认侧包含圆偏振片12、第1粘附层14及有机EL显示面板16,圆偏振片12从视觉辨认侧包含线性起偏器18、第2粘附层20及作为λ/4板而发挥功能的相位差层22。
以下,首先,对有机EL显示装置中所包含的各部件进行详细叙述。
<线性起偏器>
线性起偏器可以是具有将光转换为特定的直线偏振光的功能的部件,主要能够利用吸收型线性起偏器。
作为吸收型线性起偏器,可举出碘系起偏器、利用了二色性染料的染料系起偏器及多烯系起偏器。在碘系起偏器及染料系起偏器中,具有涂布型起偏器和拉伸型起偏器,均能够应用,但是优选使碘或二色性染料吸附于聚乙烯醇上并进行拉伸而制作的起偏器。
并且,作为通过在基材上形成有聚乙烯醇层的层叠薄膜的状态下实施拉伸及染色而获得线性起偏器的方法,可举出日本专利第5048120号公报、日本专利第5143918号公报、日本专利第5048120号公报、日本专利第4691205号公报、日本专利第4751481号公报及日本专利第4751486号公报中所记载的方法。
其中,从操作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包含聚乙烯醇系树脂(包含作为重复单元的-CH2-CHOH-的聚合物,尤其优选选自聚乙烯醇及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的组中的至少1个。)的线性起偏器。
线性起偏器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但是从操作性优异并且光学特性也优异的观点出发,优选为35μm以下,更优选为1~25μm。若为上述厚度,则能够应对有机EL显示装置的薄型化。
<第2粘附层>
第2粘附层为使上述的线性起偏器与后述的相位差层之间粘附的层。
关于第2粘附层的厚度,只要与后述的第1粘附层的厚度满足规定的关系,则并无特别限制,但是优选0.5~50μm,更优选1~10μm。
第2粘附层可以是粘合剂层,也可以是粘接剂层。作为粘接剂层,可以是使通过光(例如,紫外光(UV))照射或加热固化的粘接剂固化而获得的层。
关于第2粘附层的形成方法,并无特别限制,但是例如在使用UV固化型粘接剂的情况下,可举出如下方法:在线性起偏器上涂布UV固化型粘接剂而形成涂膜,并将后述的相位差层贴合于涂膜上之后,进行UV照射,使涂膜固化,从而获得粘接剂层。并且,在使用粘合剂层的情况下,可举出如下方法:将片状粘合剂层贴合于线性起偏器上,进而将后述的相位差层贴合于粘合剂层上的方法。
<相位差层>
相位差层为作为λ/4板而发挥功能的层。
作为λ/4板而发挥功能的层是指具有将某一特定的波长的直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或将圆偏振光转换为直线偏振光)的功能的层。更具体而言,是指规定的波长λnm下的面内延迟显示Re(λ)=λ/4(或其奇数倍)的层。该式只要在可见光区域内的任何波长(例如,550nm)下实现即可,但是优选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Re(550)满足以下关系。
100nm≤Re(550)≤160nm
其中,更优选满足110nm≤Re(550)≤150nm。
相位差层可以显示正波长分散性,也可以显示逆波长分散性,但是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的观点出发,优选显示逆波长分散性。另外,上述正波长分散性及逆波长分散性优选在可见光区域中显示。
另外,相位差层显示正波长分散性是指面内延迟随着测定波长增加而减小。
并且,相位差层显示逆波长分散性是指面内延迟随着测定波长增加而增加。
相位差层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但是通常为200μm以下,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的观点出发,优选60μm以下,更优选3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20μm以下。下限并无特别限制,但是优选0.5μm以上。
相位差层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多层结构。
在相位差层为多层结构的情况下,优选相位差层包含显示正波长分散性的λ/2板及显示正波长分散性的λ/4板。
如上所述,在相位差层包含λ/2板及λ/4板的情况下,从进一步抑制色调变化且自倾斜方向的视觉辨认度更优异的观点出发,优选λ/2板及λ/4板中的一个为使用棒状液晶化合物形成的层,且另一个为使用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形成的层。
λ/2板是指特定的波长λnm下的面内延迟Re(λ)满足Re(λ)=λ/2的光学各向异性层。该式可以在可见光区域的任一波长(例如,550nm)下实现。其中,优选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Re(550)满足以下关系。
210nm≤Re(550)≤300nm
其中,更优选满足220nm≤Re(550)≤290nm。
关于λ/2板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但是从薄型化的观点出发,优选0.5~10μm,更优选0.5~5μm。
另外,上述厚度是指平均厚度,并且通过测定λ/2板的任意5个点的厚度,并将它们进行算数平均而获得。
λ/4板的定义如上所述。
λ/4板的慢轴与λ/2板的慢轴形成的角度θ优选在60±10°的范围内,更优选在60+8°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60±5°的范围内。
另外,上述角度是指从线性起偏器表面的法线方向视觉辨认时的、λ/4板的慢轴与λ/2板的慢轴形成的角度。
关于λ/4板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但是从薄型化的观点出发,优选0.5~10μm,更优选0.5~5μm。
另外,上述厚度是指平均厚度,并且通过测定λ/4板的任意5个点的厚度,并将它们进行算数平均而获得。
在相位差层为单层结构的情况下,优选由显示逆波长分散性的单层的λ/4板构成。
单层的λ/4板的厚度的优选范围如上所述。
相位差层还可以包含除了上述的λ/2板及λ/4板以外的层,从倾斜方向的视觉辨认度得到进一步提高的观点出发,还可以包含波长550nm下的厚度方向的延迟为-150~-10nm的正C板。
上述正C板的波长550nm下的厚度方向的延迟优选-150~-10nm,更优选-120~-60nm。
相位差层中的正C板的配置位置并无特别限制,可以配置于相位差层中的最靠线性起偏器侧,也可以配置于与线性起偏器侧最相反的一侧。
上述的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与相位差层的慢轴的关系并无特别限制,但是例如在相位差层包含λ/2板及λ/4板,且在圆偏振片中从视觉辨认侧依次配置有起偏器、λ/2板及λ/4板的情况下,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与λ/2板的慢轴形成的角度优选67~83°,更优选70~80°。
另外,上述角度是指从线性起偏器表面的法线方向视觉辨认时的、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与λ/2板的慢轴形成的角度。
并且,在相位差层由单层的λ/4板构成的情况下,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与λ/4板的慢轴形成的角度优选37~53°,更优选40~50°。
另外,上述角度是指从线性起偏器表面的法线方向视觉辨认时的、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与λ/4板的慢轴形成的角度。
上述λ/4板、λ/2板及正C板优选为使用液晶化合物形成的层。但是,只要满足上述的面内延迟等规定的特性,则可以由其他材料构成。例如,可以由聚合物薄膜(尤其,实施了拉伸处理的聚合物薄膜)形成。
液晶化合物的种类并无特别限制,但是能够根据其形状分为棒状类型(棒状液晶化合物)和圆盘状类型(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盘状液晶化合物)。而且,分别具有低分子类型和高分子类型。高分子通常是指聚合度为100以上的高分子(高分子物理·相变动力学,土井正男著,2页,岩波书店,1992)。另外,还可以使用2种以上的棒状液晶化合物、2种以上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或棒状液晶化合物与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混合物。
从能够减小光学特性的温度变化及湿度变化的观点出发,λ/4板、λ/2板及正C板更优选使用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液晶化合物(棒状液晶化合物或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形成。液晶化合物可以是2种以上的混合物,在该情况下,优选至少1个具有2个以上的聚合性基团。
即,优选λ/4板、λ/2板及正C板为通过聚合等固定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液晶化合物(棒状液晶化合物或圆盘状液晶化合物)而形成的层,在该情况下,形成为层之后无需再显示液晶性。
上述聚合性基团的种类并无特别限制,优选能够自由基聚合或阳离子聚合的聚合性基团。
作为自由基聚合性基团,能够使用公知的自由基聚合性基团,优选丙烯酰基或甲基丙烯酰基。
作为阳离子聚合性基团,能够使用公知的阳离子聚合性基团,可举出脂环式醚基、环状缩醛基、环状内酯基、环状硫醚基、螺环原酸酯基及乙烯氧基等。其中,优选脂环式醚基或乙烯氧基,更优选环氧基、氧杂环丁基或乙烯氧基。
λ/4板、λ/2板及正C板的形成方法并无特别限制,可举出公知的方法。
其中,从容易控制面内延迟的观点出发,优选如下方法:涂布包含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液晶化合物(以下,还简称为“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组合物(以下,还简称为“组合物”)而形成涂膜,对涂膜实施取向处理而使聚合性液晶化合物取向,对所获得的涂膜实施固化处理(紫外线的照射(光照射处理)或加热处理),而形成λ/4板、λ/2板或正C板。
以下,对上述方法的步骤进行详细叙述。
首先,在支撑体上涂布组合物而形成涂膜,并对涂膜实施取向处理而使聚合性液晶化合物取向。
所使用的组合物包含聚合性液晶化合物。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定义如上所述。
组合物中的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含量并无特别限制,但是相对于组合物中的总固体成分,优选50质量%以上,更优选7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90质量%以上。上限并无特别限制,但是通常为99质量%以下。
另外,在组合物中的总固体成分不含溶剂。
在上述组合物中还可以包含除了上述的聚合性液晶化合物以外的成分。
在组合物中可以包含聚合引发剂。所使用的聚合引发剂根据聚合反应的形式来选择,例如可举出热聚合引发剂及光聚合引发剂。例如,作为光聚合引发剂,可举出α-羰基化合物、偶姻醚、α-烃取代芳香族偶姻化合物、多核醌化合物及三芳基咪唑二聚物与对氨基苯基酮的组合等。
相对于组合物的总固体成分,组合物中的聚合引发剂的含量优选为0.01~20质量%,更优选为0.5~5质量%。
并且,在组合物中可以包含聚合性单体。
作为聚合性单体,可举出自由基聚合性或阳离子聚合性化合物。其中,优选多官能性自由基聚合性单体。并且,作为聚合性单体,优选与具有上述聚合性基团的液晶化合物共聚的单体。例如,可举出日本特开2002-296423号公报中的[0018]~[0020]段中所记载的聚合性单体。
相对于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总质量,组合物中的聚合性单体的含量优选为0.1~50质量%,更优选为0.5~30质量%。
并且,在组合物中可以包含表面活性剂。
作为表面活性剂,可举出现有公知的化合物,但是尤其优选氟系化合物。例如,可举出日本特开2001-330725号公报中的[0028]~[0056]段中所记载的化合物及日本专利申请2003-295212号说明书中的[0069]~[0126]段中所记载的化合物。
并且,在组合物中可以包含溶剂。作为溶剂,优选有机溶剂。作为有机溶剂,可举出酰胺(例如:N,N-二甲基甲酰胺)、亚砜(例如:二甲基亚砜)、杂环化合物(例如:吡啶)、烃(例如:苯、己烷)、卤代烷(例如:氯仿、二氯甲烷)、酯(例如: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酮(例如:丙酮、甲乙酮)、及醚(例如:四氢呋喃、1,2-二甲氧基乙烷)。另外,可以并用2种以上的有机溶剂。
并且,在组合物中可以包含垂直取向剂及水平取向剂等各种取向控制剂。这些取向控制剂为能够在表面侧将液晶化合物控制成取向为水平或垂直的化合物。
而且,在组合物中,除了上述成分以外,还可以包含紫外线吸收剂、粘附改善剂、增塑剂及聚合物等。作为紫外线吸收剂,可举出二苯甲酮衍生物、水杨酸酯衍生物、三嗪衍生物、三唑衍生物及丙烯腈衍生物。
所使用的支撑体为具有作为用于涂布组合物的基材的功能的部件。支撑体可以是在将组合物涂布及固化之后剥离的临时支撑体。
作为支撑体(临时支撑体),除了塑料薄膜以外,还可以使用玻璃基板。作为构成塑料薄膜的材料,可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聚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烯烃树脂、纤维素衍生物、硅酮树脂及聚乙烯醇(PVA)等。
支撑体的厚度可以是5~1000μm左右,优选为10~250μm,更优选为15~90μm。
另外,根据需要,可以在支撑体上配置取向膜。
通常,取向膜将聚合物作为主要成分。作为取向膜用聚合物,在多个文献中有记载,能够获得多个市售品。所利用的聚合物优选聚乙烯醇、聚酰亚胺或其衍生物。在聚合物的侧链上可以包含酰胺基、亚砜基、杂环基、脂环基、芳香环基、非芳香族烃基、卤代烷基、酯基、酮基、醚基及聚合性基团等取代基。
在用于形成取向膜的组合物(取向膜形成用组合物)中可以包含聚合引发剂。所使用的聚合引发剂根据聚合反应的形式来选择,例如可举出热聚合引发剂及光聚合引发剂。例如,作为光聚合引发剂,可举出α-羰基化合物、偶姻醚、α-烃取代芳香族偶姻化合物、多核醌化合物及三芳基咪唑二聚物与对氨基苯基酮的组合等。
相对于取向膜形成用组合物的总固体成分,取向膜形成用组合物中的聚合引发剂的含量优选为0.01~20质量%,更优选为0.5~10质量%。
另外,从耐久性的观点出发,可以在涂布液晶化合物之前对上述取向膜实施交联处理。交联方法可根据反应的形式来进行选择,例如,可举出热交联及光交联。
并且,优选对上述取向膜实施公知的摩擦处理。
本发明中,从通过在形成取向膜时不与取向膜表面接触而能够防止表面形态恶化的理由考虑,还优选利用光取向膜来作为取向膜。作为光取向膜,可举出日本特开2015-227947号公报的0022~0029段中所记载的光取向膜。
取向膜的厚度优选为0.01~10μm,更优选为0.01~1μm。
作为组合物的涂布方法,可举出帘涂法、浸涂法、旋涂法、印刷涂布法、喷涂法、狭缝式涂布法、辊涂法、滑动涂布法、刮刀涂布法、凹版涂布法及线棒法。
接着,对在支撑体上形成的涂膜实施取向处理,而使涂膜中的聚合性液晶化合物取向。
取向处理能够通过在室温下使涂膜干燥、或对涂膜进行加热来进行。在取向处理中形成的液晶相为热致液晶化合物的情况下,通常能够根据温度或压力的变化而转移。在溶致性液晶化合物的情况下,能够根据溶剂量等组成比而转移。
另外,对涂膜进行加热时的条件并无特别限制,但是作为加热温度,优选为50~150℃,作为加热时间,优选为10秒钟~5分钟。
接着,对聚合性液晶化合物已取向的涂膜实施固化处理。
关于对聚合性液晶化合物已取向的涂膜实施的固化处理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制,例如可举出光照射处理及加热处理。其中,从制造适用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光照射处理,更优选紫外线照射处理。
光照射处理的照射条件并无特别限制,但是优选为50~1000mJ/cm2的照射量。
并且,相位差层可以包含用于粘附λ/2板、λ/4板及正C板的粘附层(例如,粘合剂层及粘接剂层)。另外,可以不含粘附层,且在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上直接形成光学各向异性层而设为多层结构。
(其他层)
并且,圆偏振片可以在线性起偏器的表面上具有起偏器保护膜。起偏器保护膜可以仅配置于线性起偏器的一个表面上,也可以配置于线性起偏器的两个表面上。
起偏器保护膜的结构并无特别限制,例如,可以是所谓透明支撑体或硬涂层,也可以是透明支撑体与硬涂层的层叠体。
作为硬涂层,能够使用公知的层,例如也可以是使上述的多官能单体聚合固化而获得的层。
并且,作为透明支撑体,能够使用公知的透明支撑体,例如,作为形成透明支撑体的材料,可举出以三乙酰纤维素为代表的纤维素系聚合物(以下,称为纤维素酰化物)、热塑性降冰片烯树脂(Zeon Corporation制造的ZEONE X、ZEONOR及JSR CORPORATION制造的ARTON等)、丙烯酸树脂及聚酯树脂。
起偏器保护膜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但是从有机EL显示装置的薄型化的观点出发,优选40μm以下,更优选25μm以下。下限并无特别限制,但是通常为5μm以上。
并且,为了确保各层之间的粘附性,可以在各层之间配置粘合剂层或粘接剂层。而且,可以在各层之间配置透明支撑体。
圆偏振片的厚度(整体厚度)并无特别限制,但是从薄型化的观点出发,优选100μm以下,更优选60μm以下。下限并无特别限制,但是通常为20μm以上。
关于圆偏振片的厚度,使用接触式膜厚测定仪(ANRITSU CORPORATIO N制造)进行测定,并且使用以等间隔测定5个点的厚度而得的值的平均值。
<第1粘附层>
第1粘附层为用于将上述的圆偏振片与后述的有机EL显示面板贴合的层。在圆偏振片与有机EL显示面板之间包含阻挡膜、触摸面板及硬涂层等其他层的情况下,第1粘附层是指配置于圆偏振片侧的粘附层。
第1粘附层的复数弹性模量为2.50×105Pa以下,从进一步减少弯曲部中的色调变化的观点和/或在折弯时进一步抑制裂缝或剥离的发生的观点出发,优选1.50×105Pa以下,更优选1.00×105Pa以下。下限并无特别限制,但是从操作性的观点出发,优选0.10×105Pa以上。
作为第1粘附层的复数弹性模量的测定方法,将宽度为0.5mm、长度为10mm、厚度为1.5mm的第1粘附层的试样置于安装夹具上,并在25℃、湿度60%下经1小时以上调节湿度。然后,在该环境(25℃、湿度60%)下,利用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DVA-225:IT KeisokuSeigyo Co.,Ltd.制造),以1Hz的频率、0.1%的畸变进行剪切变形并进行测定。另外,在制作上述厚度的第1粘附层时,可以直接制造厚度为1.5mm的样品,也可以层叠厚度小于1.5mm的多张薄片来制造样品。根据所获得的储存弹性模量及损失弹性模量,并基于以下式,计算复数弹性模量。
式:复数弹性模量={(储存弹性模量)2+(损失弹性模量)2}0.5
第1粘附层比第2粘附层厚。即,第1粘附层的厚度大于第2粘附层的厚度。
第1粘附层与第2粘附层的厚度差(第1粘附层的厚度-第2粘附层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但是从进一步减少弯曲部中的色调变化的观点出发,优选0.5μm以上,更优选20μm以上。上述厚度差的上限并无特别限制,但是通常为200μm以下。
关于第1粘附层的厚度,只要与上述的第2粘附层的厚度满足规定的关系,则并无特别限制,但是从进一步减少弯曲部中的色调变化的观点出发,优选200μm以下,更优选1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50μm以下,尤其优选30μm以下。下限并无特别限制,但是通常为10μm以上。
第1粘附层可以是粘合剂层,也可以是粘接剂层。作为粘接剂层,可以是使通过光(例如,紫外光(UV))照射或加热固化的粘接剂固化而获得的层。
关于第1粘附层的形成方法,并无特别限制,但是例如在使用UV固化型粘接剂的情况下,可举出如下方法:在线性起偏器上涂布UV固化型粘接剂而形成涂膜,并将后述的相位差层贴合于涂膜上之后,进行UV照射,使涂膜固化,从而获得粘接剂层。并且,在使用粘合剂层的情况下,可举出如下方法:将片状粘合剂层贴合于线性起偏器上,进而将后述的相位差层贴合于粘合剂层上的方法。
<有机EL显示面板>
有机EL显示面板为能够弯曲的面板。另外,通常,能够弯曲的有机EL显示面板在通常能够沿特定的方向弯曲。
作为这种有机EL显示面板,能够使用公知的结构的有机EL显示面板,通常,具有在电极间(阴极及阳极间)夹持有机发光层(有机电致发光层)而成的结构。
<有机EL显示装置>
有机EL显示装置具有圆偏振片、第1粘附层及能够弯曲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另外,在圆偏振片上或在圆偏振片与有机EL显示面板之间,可以包含阻挡膜、触摸面板及硬涂层等其他层。
在有机EL显示装置中,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相对于在使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弯曲时所形成的棱线的延伸方向(以下,还简称为“棱线方向”),以0±30°或90±30°的角度配置。即,线性起偏器以满足上述关系的方式配置于有机EL显示装置内。
其中,从进一步减少弯曲部中的色调变化的观点出发,相对于棱线方向,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优选0±20°或90±20°,更优选0±10°或90±10°。
另外,关于上述角度位置,在从圆偏振片的线性起偏器侧的表面的法线方向观察圆偏振片时,以棱线方向作为基准而由正值表示顺时针方向。
关于上述棱线方向,利用图2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在图2中示出有机EL显示装置被弯曲的方式的一例。如图2所示,有机EL显示装置100至少具有平面部30及经由(隔着)直线状弯曲开始线L(边界线)与平面部30相连的弯曲部32。图2中,棱线方向相当于有机EL显示装置100的弯曲部32的棱线R所延伸的方向(图2中的x方向)。即,棱线方向是指在使有机EL显示装置100在弯曲部弯曲时在弯曲部形成的棱线(从山部的峰连接至峰的线)所延伸的方向。图2中,可以说棱线R的延伸的方向相当于与直线状的弯曲开始线L平行的方向(图2中的x方向)。
另外,直线状的弯曲开始线L位于平面部30的端部,且表示弯曲开始的位置。
如图2所示,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A与棱线R所延伸的方向的角度表示由图2中的角度α表示的位置。另外,在图2中示出角度α大致为90°的方式,但是如上所述,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以棱线方向作为基准而位于0±30°或90±30°的角度处。
换言之,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与棱线方向形成的角度为0~30°或60~120°。
并且,如后述的图3A~图3D所示,作为本发明的有机EL显示装置,还包含弯曲状态的有机EL显示装置(弯曲被固定的显示装置)。
优选有机EL显示装置的至少一部分以10mm以下的曲率直径被弯曲,更优选以8mm以下被弯曲。通过减小曲率直径,色调变化增加,但是在以这种非常小的曲率直径进行了弯曲的状态的有机EL显示装置中,也减少了色调变化。
有机EL显示装置在任意适当的部分被弯曲。例如,显示装置可以如折叠式显示装置那样在中央部被弯曲(例如,图3A及图3B),从最大限度地确保设计性和显示画面的观点出发,可以在端部被弯曲(例如,图3C及图3D)。而且,如图3A~图3D所示,有机EL显示装置可以沿其长边方向被弯曲,也可以沿其短边方向被弯曲。当然,根据用途,显示装置的特定部分(例如,四个角的一部分或全部沿倾斜方向)可以被弯曲。
如图3A~图3D所示,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以相对于棱线方向确定规定的角度α的方式进行调节。角度α为0±30°或90±30°的角度。
并且,图3A~图3D中,对在1个部位折弯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若为满足上述要件的方式,则可以是在2个部位以上折弯的方式。例如,如图3E所示,可以是在2个部位折弯的方式。
另外,图3A~图3E中,R表示棱线,A表示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和比较例来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的特征。关于以下的实施例中所示的材料、用量、比例、处理内容及处理步骤等,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则能够进行适当变更。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不应由以下所示的具体例限定性地进行解释。
<实施例1>
(取向膜A的形成)
使长条状的纤维素酰化物薄膜(TD80UL,Fujifilm Corporation制造)通过温度为60℃的介电式加热辊,并将薄膜表面温度升温至40℃之后,使用棒式涂布机以14ml/m2的涂布量将下述所示的组成的碱溶液涂布于薄膜的带表面,并在加热至110℃的NoritakeCompany,Limited制造的蒸汽型远红外加热器下,传送了10秒钟。接着,同样地利用棒式涂布机,将3ml/m2的纯水涂布于薄膜上。接着,将基于喷注式涂布机的水洗和基于气刀的脱水反复进行3次之后,经10秒钟传送至70℃的干燥区并进行干燥,而制作了经碱皂化处理的纤维素酰化物薄膜(厚度:80μm)。
碱溶液的组成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161
使用#14的线棒将下述组成的取向膜涂布液A连续涂布于纤维素酰化物薄膜的进行了碱皂化处理的面上。接着,将涂膜用60℃的暖风干燥60秒,进一步用100℃的暖风干燥120秒,从而获得了取向膜A(厚度:0.5μm)。
取向膜涂布液A的组成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171
聚乙烯醇-1
[化学式1]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172
(光学各向异性层A(相当于λ/2板)的形成)
对上述制作的取向膜A连续实施了摩擦处理。此时,长条状的薄膜的长边方向与传送方向平行,将薄膜长边方向与摩擦辊的旋转轴形成的角度设为72.5°(若将薄膜宽度方向设为0°,且将薄膜长边方向设为90°,从取向膜A侧进行观察并以薄膜宽度方向作为基准而由正值表示顺时针方向,则摩擦辊的旋转轴为-17.5°)。
使用#4.8的线棒将包含下述组成的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光学各向异性层A涂布液连续涂布于上述制作的取向膜A上。将薄膜的传送速度设为26m/min。为了涂布液的溶剂的干燥及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取向熟化,将取向膜A上的涂膜用130℃的暖风加热90秒钟,接着用100℃的暖风加热60秒钟,并在80℃条件下进行300mJ/cm2的UV(紫外线)照射,将液晶化合物的取向进行固定化,从而获得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光学各向异性层A的厚度为2.0μm。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圆盘状平面相对于薄膜面的平均倾斜角为90°,并确认到盘状液晶化合物相对于薄膜面垂直取向。并且,慢轴的角度与摩擦辊的旋转轴平行,且若将薄膜宽度方向设为0°(将薄膜长边方向设为90°,从光学各向异性层A侧进行观察并以薄膜宽度方向作为基准而由正值表示顺时针方向。),则为-17.5°。光学各向异性层A的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为240nm,光学各向异性层A显示正波长分散性。
光学各向异性层A涂布液的组成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181
盘状液晶-1
[化学式2]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182
盘状液晶-2
[化学式3]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183
取向膜界面取向剂-1
[化学式4]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191
含氟化合物(F-1)
[化学式5]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192
含氟化合物(F-2)
[化学式6]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193
含氟化合物(F-3)
[化学式7]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194
(光学各向异性层B(相当于λ/4板)的形成)
对上述制作的取向膜A连续实施了摩擦处理。此时,长条状的薄膜的长边方向与传送方向平行,将薄膜长边方向与摩擦辊的旋转轴形成的角度设为77.5°(若将薄膜宽度方向设为0°,且将薄膜长边方向设为90°,从取向膜侧进行观察并以薄膜宽度方向作为基准而由正值表示顺时针方向,则摩擦辊的旋转轴为12.5°)。
使用#2.8的线棒将包含下述组成的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光学各向异性层B涂布液连续涂布于上述制作的取向膜A上。将薄膜的传送速度设为26m/min。为了涂布液的溶剂的干燥及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取向熟化,将取向膜A上的涂膜用130℃的暖风加热90秒钟,接着用100℃的暖风加热60秒钟,并在80℃条件下进行300mJ/cm2的UV(紫外线)照射,将液晶化合物的取向进行固定化,从而形成了光学各向异性层B。光学各向异性层B的厚度为1.0μm。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圆盘状平面相对于薄膜面的平均倾斜角为90°,并确认到盘状液晶化合物相对于薄膜面垂直取向。并且,慢轴的角度与摩擦辊的旋转轴正交,且若将薄膜宽度方向设为0°(将薄膜长边方向设为90°,从光学各向异性层B侧进行观察并以薄膜宽度方向作为基准而由正值表示顺时针方向。),则为-77.5°。光学各向异性层B的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为120nm,光学各向异性层B显示正波长分散性。
光学各向异性层B涂布液的组成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201
(圆偏振片X的制作)
对于厚度为80μm的聚乙烯醇(PVA)薄膜,在碘浓度为0.05质量%的碘水溶液中以30℃浸渍60秒并进行了染色。接着,在将经染色的PVA薄膜在硼酸浓度为4质量%浓度的硼酸水溶液中浸渍60秒钟期间纵向延伸至原始长度的10倍之后,将所获得的薄膜在50℃条件下干燥4分钟,从而获得了厚度为8μm的线性起偏器。
准备市售的纤维素酰化物薄膜“TJ25”(Fujifilm Corporation制造),并以4.5摩尔/升在37℃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中浸渍纤维素酰化物薄膜,然后,用水充分地冲洗了纤维素酰化物薄膜上的氢氧化钠。然后,将所获得的纤维素酰化物薄膜在0.05摩尔/升的稀硫酸水溶液中浸渍30秒钟之后,浸渍于水中并充分地冲洗了稀硫酸水溶液。然后,将所获得的纤维素酰化物薄膜在70℃条件下干燥15秒钟,制作了起偏器保护膜(厚度:25μm)。
用聚乙烯醇系粘接剂将在上述制作的起偏器保护膜贴合于在上述制作的线性起偏器的一个表面上,从而制作了包含线性起偏器及配置于线性起偏器的一个表面上的起偏器保护膜的偏振片(厚度:33μm)。
在上述制作的偏振片中的与起偏器保护膜侧相反的一侧的线性起偏器的表面上涂布日本特开2015-011094号公报的0184段中所记载的(粘接剂层(2b)所涉及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接剂组合物)作为UV固化型粘接剂,从而形成了涂膜。接着,将配置有涂膜的偏振片与具有上述制作的纤维素酰化物薄膜、取向膜A及光学各向异性层A的薄膜进行了贴合,以使涂膜与光学各向异性层A粘附。然后,从所贴合的光学各向异性层A侧,在50℃条件下向一个表面照射800mJ/cm2的UV(紫外线)之后,在70℃条件下热风干燥3分钟,从而形成了粘附层(厚度:2μm,相当于第2粘附层)。从所获得的贴合物剥离纤维素酰化物薄膜及取向膜A,获得了层叠体。
而且,在所获得的层叠体中的光学各向异性层A上涂布上述UV固化型粘接剂,从而形成了涂膜。接着,将配置有涂膜的层叠体与具有上述制作的纤维素酰化物薄膜、取向膜A及光学各向异性层B的薄膜进行了贴合,以使涂膜(厚度:2μm)与光学各向异性层B粘附。然后,在与上述粘附层(厚度:2μm,相当于第2粘附层)的制造条件相同的条件下进行UV照射、干燥,并从所获得的贴合物剥离了纤维素酰化物薄膜及取向膜A。
通过上述步骤,制作了依次配置有线性起偏器、光学各向异性层A(λ/2板)及光学各向异性层B(λ/4板)的圆偏振片X。另外,若从线性起偏器侧进行观察,并以线性起偏器的透射轴作为基准(0°)而由正值表示顺时针,则λ/2板的慢轴的角度为-17.5°,λ/4板的慢轴的角度为-77.5°。
即,光学各向异性层A(λ/2板)的慢轴与线性起偏器的透射轴形成的角度为17.5°,光学各向异性层A(λ/2板)的慢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B(λ/4板)的慢轴形成的角为60°。
(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相当于评价试样)的制作)
以下述方式制作了有机EL显示面板替代品。用粘合剂将PET(polyethyle ne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贴合于聚酰亚胺上,接着,经由粘合剂将PET薄膜与铝以相邻的方式进行贴合,从而制作了具有铝/PET薄膜/聚酰亚胺的结构的有机EL显示面板替代品。所制作的有机EL显示面板替代品的厚度为173μm。
然后,以圆偏振片中的线性起偏器成为视觉辨认侧,且光学各向异性层B成为有机EL显示面板替代品侧的方式,经由粘合剂层(厚度为100μm,复数弹性模量为1.37×105Pa,相当于第1粘附层)将上述制作的圆偏振片X贴合于有机EL显示面板替代品的铝侧上,从而制作了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
另外,在上述制作的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中,相对于在折弯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时所形成的棱线的延伸方向(以下,还简称为“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的棱线方向”。),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为25°。
(各种评价)
(折弯后的色调评价)
对于上述制作的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将视觉辨认侧(圆偏振片侧)作为内侧以3mm的曲率直径进行弯曲并进行固定,并且在65℃、湿度90%的环境下保持了24小时。然后,将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取出到常温常湿下,恢复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的弯曲,在明光下通过肉眼观察进行了弯曲的部分的色调,并与未进行上述65℃、湿度90%下的弯曲处理的状态的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进行了比较。在弯曲之前和之后越视觉辨认不到色调差异,则以越接近“10”的数字进行了评价,且越视觉辨认到色调差异,则以越接近“0”的数字进行了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折弯后的裂缝性/剥离性的评价)
观察恢复了上述弯曲的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与未进行上述65℃、湿度90%下的弯曲处理的状态的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进行比较,并以下述基准评价了裂缝性及剥离性。将结果示于表1。
A:在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内未发生裂缝及剥离。
B:在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内的一部分中发生裂缝或剥离。
C:在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内的大部分中发生裂缝或剥离。
(耐久性评价)
将上述制作的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在60℃、湿度90%的环境下保管了500小时之后,将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取出到常温常湿下,并在明光下评价了视觉辨认度。与未进行上述60℃、湿度90%下的处理的状态的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进行比较,并以下述基准进行了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A:在耐久性评价之前和之后未视觉辨认到差异。
B:虽然在耐久性评价之前和之后视觉辨认到差异,但是极少。
C:在耐久性评价之前和之后差异大。
(45°反射色调的评价)
关于上述制作的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在明光下评价了视觉辨认度。观察从正面及45°极角映入荧光灯时的反射光,与正面进行比较并以下述基准评价了45°极角处的视觉辨认度。将结果示于表1。
A:虽然视觉辨认到正面和倾斜方向上的色调差异,但是极少。
B:在正面和倾斜方向上视觉辨认到色调差异。
C:在正面和倾斜方向上色调差异大。
D:在正面和倾斜方向上色调差异非常大,且反射光也大。
<实施例2>
将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相对于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的棱线方向的方向从25°变更为115°,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3>
将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相对于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的棱线方向的方向从25°变更为15°,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4>
将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相对于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的棱线方向的方向从25°变更为105°,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5>
将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相对于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的棱线方向的方向从25°变更为0°,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6>
将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相对于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的棱线方向的方向从25°变更为90°,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7>
将圆偏振片与有机EL显示面板替代品之间的粘合剂的复数弹性模量从1.37×105Pa变更为1.91×105Pa,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8>
将圆偏振片与有机EL显示面板替代品之间的粘合剂的复数弹性模量从1.37×105Pa变更为1.91×105Pa,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5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9>
将圆偏振片与有机EL显示面板替代品之间的粘合剂的复数弹性模量从1.37×105Pa变更为0.59×105Pa,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10>
将圆偏振片与有机EL显示面板替代品之间的粘合剂的复数弹性模量从1.37×105Pa变更为0.59×105Pa,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5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11>
将圆偏振片与有机EL显示面板替代品之间的粘合剂的复数弹性模量从1.37×105Pa变更为0.59×105Pa,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6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12>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X1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光学各向异性层A1(相当于λ/2板)的制作)
使用了下述光学各向异性层A1涂布液来代替光学各向异性层A涂布液,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1。光学各向异性层A1的厚度为2.0μm。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圆盘状平面相对于薄膜面的平均倾斜角为90°,并确认到盘状液晶化合物相对于薄膜面垂直取向。并且,慢轴的角度与摩擦辊的旋转轴平行,且若将薄膜宽度方向设为0°(将薄膜长边方向设为90°),则为-17.5°。光学各向异性层A1的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为240nm,光学各向异性层A1显示正波长分散性。
光学各向异性层A1涂布液的组成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251
取向膜界面取向剂-2
[化学式8]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252
(光学各向异性层B1(相当于λ/4板)的形成)
使用了下述光学各向异性层B1涂布液来代替光学各向异性层B涂布液,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B1。光学各向异性层B1的厚度为1.0μm。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圆盘状平面相对于薄膜面的平均倾斜角为90°,并确认到盘状液晶化合物相对于薄膜面垂直取向。并且,慢轴的角度与摩擦辊的旋转轴正交,且若将薄膜宽度方向设为0°(将薄膜长边方向设为90°),则为-77.5°。光学各向异性层B的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为120nm,光学各向异性层B显示正波长分散性。
光学各向异性层B1涂布液的组成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261
(圆偏振片X1的制作)
使用光学各向异性层A1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A,使用光学各向异性层B1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B,并且均不剥离纤维素酰化物薄膜及取向膜,除此以外,根据与圆偏振片X的制作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X1。即,圆偏振片X1中依次配置有起偏器、粘附层、光学各向异性层A1(λ/2板)、取向膜A、纤维素酰化物薄膜、粘附层、光学各向异性层B1(λ/4板)、取向膜A、纤维素酰化物薄膜。
<实施例13>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X2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取向膜B的形成)
使用#14的线棒将下述组成的取向膜涂布液B连续涂布于在实施例1中制作的纤维素酰化物薄膜的进行了碱皂化处理的面上。接着,将涂膜用60℃的暖风干燥60秒,进一步用100℃的暖风干燥120秒,从而获得了取向膜B(厚度:0.5μm)。
取向膜涂布液B的组成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271
聚乙烯醇-2
[化学式9]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272
(光学各向异性层A2(相当于λ/2板)的制作)
使用了取向膜B来代替上述取向膜A,并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1涂布液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A涂布液,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2。
(光学各向异性层B2(相当于λ/4板)的制作)
使用了取向膜B来代替上述取向膜A,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B2。
(圆偏振片X2的制作)
使用光学各向异性层A2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A,使用光学各向异性层B2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B,并且均不剥离纤维素酰化物薄膜及取向膜B,除此以外,根据与圆偏振片X的制作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X2。即,圆偏振片X2中依次配置有起偏器、粘附层、光学各向异性层A2(λ/2板)、取向膜B、纤维素酰化物薄膜、粘附层、光学各向异性层B2(λ/4板)、取向膜B、纤维素酰化物薄膜。
<实施例14>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X3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光学各向异性层A3(相当于λ/2板)的制作)
使用了取向膜B来代替上述取向膜A,并使用了下述光学各向异性层A2涂布液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A涂布液,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3。
光学各向异性层A2涂布液的组成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281
聚合性化合物-1
[化学式10]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282
(圆偏振片X3的制作)
使用光学各向异性层A3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A,使用光学各向异性层B2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B,并且均不剥离纤维素酰化物薄膜及取向膜B,除此以外,根据与圆偏振片X的制作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X3。即,圆偏振片X2中依次配置有起偏器、粘附层、光学各向异性层A3(λ/2板)、取向膜B、纤维素酰化物薄膜、粘附层、光学各向异性层B2(λ/4板)、取向膜B、纤维素酰化物薄膜。
<实施例15>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X4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光学各向异性层A4(相当于λ/2板)的制作)
将光学各向异性层A4的慢轴方向从-17.5°变更为17.5°,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4。
(圆偏振片X4的制作)
在上述制作的光学各向异性层A4的与纤维素酰化物薄膜相反的一侧的光学各向异性层A4侧的表面上涂布上述UV固化型粘接剂,从而形成了涂膜。接着,将配置有涂膜的光学各向异性层A4与具有上述制作的纤维素酰化物薄膜、取向膜B及光学各向异性层B的薄膜进行了贴合,以使涂膜与光学各向异性层A粘附。然后,从所贴合的光学各向异性层B侧,在50℃条件下向一个表面照射800mJ/cm2的UV(紫外线)之后,在70℃条件下热风干燥3分钟,从而形成了粘附层。从所获得的贴合物剥离光学各向异性层A4侧的纤维素酰化物薄膜及取向膜A,获得了层叠体。
而且,在上述制作的偏振片中的与起偏器保护膜侧相反的一侧的起偏器的表面上涂布上述UV固化型粘接剂,从而形成了涂膜。接着,将配置有涂膜的偏振片与具有上述制作的光学各向异性层A4、粘附层、光学各向异性层B、取向膜A及纤维素酰化物薄膜的层叠体进行了贴合,以使涂膜(厚度:2μm)与光学各向异性层A4粘附。然后,在与上述条件相同的条件下进行UV照射、干燥,并从所获得的贴合物剥离了纤维素酰化物薄膜及取向膜A。
通过上述步骤,制作了依次配置有起偏器、光学各向异性层A4(λ/2板)及光学各向异性层B(λ/4板)的圆偏振片X4。另外,若从起偏器侧进行观察,并以起偏器的透射轴作为基准(0°)而由正值表示顺时针,则λ/2板的慢轴的角度为-17.5°,λ/4板的慢轴的角度为-77.5°。
即,光学各向异性层A4(λ/2板)的慢轴与起偏器的透射轴形成的角度为17.5°,光学各向异性层A4(λ/2板)的慢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B(λ/4板)的慢轴形成的角为60°。
<实施例16>
从包含起偏器和配置于起偏器的一个表面上的起偏器保护膜的偏振片变更为包含起偏器和配置于起偏器的两个表面上的起偏器保护膜的偏振片,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17>
作为(折弯后的色调评价)中的弯曲方向,将视觉辨认侧(圆偏振片侧)从弯曲的内侧变更为外侧,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18>
将(折弯后的色调评价)中的曲率直径从3mm变更为1mm,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19>
将(折弯后的色调评价)中的曲率直径从3mm变更为10mm,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20>
作为第2粘附层,使用了粘合剂层(厚度:13μm)来代替UV固化型粘接剂层,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21>
在光学各向异性层A与光学各向异性层B之间使用了粘合剂层(厚度:13μm)来代替UV固化型粘接剂层,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22>
将圆偏振片与有机EL显示面板替代品之间的粘合剂层的厚度从100μm变更为25μm,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23>
将圆偏振片与有机EL显示面板替代品之间的粘合剂层的厚度从100μm变更为50μm,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24>
将圆偏振片与有机EL显示面板替代品之间的粘合剂层的厚度从100μm变更为150μm,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25>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Y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光学各向异性层C的制作)
对在实施例1中制作的取向膜A连续实施了摩擦处理。此时,长条状的薄膜的长边方向与传送方向平行,将薄膜长边方向与摩擦辊的旋转轴形成的角度设为77.5°(若将薄膜宽度方向设为0°,且将薄膜长边方向设为90°,从取向膜A侧进行观察并以薄膜宽度方向作为基准而由正值表示顺时针方向,则摩擦辊的旋转轴为12.5°)。
使用#2.8的线棒将包含下述组成的棒状液晶化合物的光学各向异性层C涂布液连续涂布于摩擦处理后的取向膜A上。将薄膜的传送速度(V)设为26m/min。为了涂布液的溶剂的干燥及棒状液晶化合物的取向熟化,将取向膜上的涂膜用60℃的暖风加热60秒钟,并在60℃条件下进行UV照射,将液晶化合物的取向进行固定化,从而形成了光学各向异性层C。光学各向异性层C的厚度为1.0μm。棒状液晶化合物的长轴相对于薄膜面的平均倾斜角为0°,并确认到液晶化合物相对于薄膜面水平取向。并且,慢轴的角度与摩擦辊的旋转轴正交,且若将薄膜宽度方向设为0°(将薄膜长边方向设为90°,从光学各向异性层C侧进行观察并以薄膜宽度方向作为基准而由正值表示顺时针方向。),则为-77.5°。光学各向异性层C的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为116nm,光学各向异性层C显示正波长分散性。
光学各向异性层C涂布液的组成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321
[化学式11]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322
(圆偏振片Y的制作)
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C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B,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Y。
<实施例26>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Z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光学各向异性层D的制作)
对在实施例1中制作的取向膜A连续实施了摩擦处理。此时,长条状的薄膜的长边方向与传送方向平行,将薄膜长边方向与摩擦辊的旋转轴形成的角度设为17.5°(若将薄膜宽度方向设为0°,且将薄膜长边方向设为90°,从取向膜A侧进行观察并以薄膜宽度方向作为基准而由正值表示顺时针方向,则摩擦辊的旋转轴为72.5°)。
使用#4.8的线棒将包含下述组成的棒状液晶化合物的光学各向异性层D涂布液连续涂布于摩擦处理后的取向膜A上。将薄膜的传送速度(V)设为26m/min。为了涂布液的溶剂的干燥及棒状液晶化合物的取向熟化,将取向膜A上的涂膜用60℃的暖风加热60秒钟,并在60℃条件下进行UV照射,将液晶化合物的取向进行固定化,从而形成了光学各向异性层D。光学各向异性层D的厚度为2.0μm。棒状液晶化合物的长轴相对于薄膜面的平均倾斜角为0°,并确认到液晶化合物相对于薄膜面水平取向。并且,慢轴的角度与摩擦辊的旋转轴正交,且若将薄膜长边方向设为90°(将薄膜宽度方向设为0°),则为-17.5°。光学各向异性层D的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为240nm,光学各向异性层D显示正波长分散性。
光学各向异性层D涂布液的组成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331
(圆偏振片Z的制作)
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D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A,除此以外,根据与圆偏振片X的制作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Z。
<实施例27>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V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圆偏振片V的制作)
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D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A,并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C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B,除此以外,根据与圆偏振片X的制作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V。
<实施例28>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W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光学各向异性层G(正C板)的制作)
使用#5.0的线棒将包含下述组成的棒状液晶化合物的光学各向异性层G涂布液连续涂布于在实施例1中制作的取向膜A上。将薄膜的传送速度(V)设为26m/min。为了涂布液的溶剂的干燥及棒状液晶化合物的取向熟化,将涂布光学各向异性层G涂布液而成的薄膜用60℃的暖风加热了60秒钟。然后,在60℃条件下对所获得的薄膜进行UV照射,将棒状液晶化合物的取向进行固定化,从而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G。光学各向异性层G的厚度为1.0μm,Rth(550)为-100nm。
光学各向异性层G涂布液的组成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341
[棒状液晶化合物-1]
[化学式12]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342
[棒状液晶化合物-2]
[化学式13]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351
(圆偏振片W的制作)
在圆偏振片X的光学各向异性层B上涂布上述UV固化型粘接剂,从而形成了涂膜。接着,将配置有涂膜的层叠体与具有上述制作的纤维素酰化物薄膜、取向膜A及光学各向异性层G的薄膜进行了贴合,以使涂膜(厚度为2μm)与光学各向异性层G粘附。然后,从所贴合的光学各向异性层G侧,在50℃条件下向一个表面照射800mJ/cm2的UV(紫外线)之后,在70℃条件下热风干燥3分钟,从而形成了粘附层。然后,从所获得的贴合物剥离纤维素酰化物薄膜及取向膜A,制作了圆偏振片W。
<实施例29>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Y1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取向膜C的形成)
使用#14的线棒将下述组成的取向膜涂布液C连续涂布于在实施例1中制作的纤维素酰化物薄膜的进行了碱皂化处理的面上。接着,将涂膜用60℃的暖风干燥60秒,进一步用100℃的暖风干燥120秒,从而获得了取向膜C(厚度:0.5μm)。
取向膜涂布液C的组成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352
聚乙烯醇-3
[化学式14]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361
(光学各向异性层A5(相当于λ/2板)的制作)
使用了取向膜C来代替上述取向膜A,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5。
(光学各向异性层C1(相当于λ/4板)的制作)
使用了取向膜C来代替上述取向膜A,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25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C1。
(圆偏振片Y1的制作)
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5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A,并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C1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B,除此以外,根据与圆偏振片X的制作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Y1。
<实施例30>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Y2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取向膜D的形成)
使用#14的线棒将下述组成的取向膜涂布液D连续涂布于在实施例1中制作的纤维素酰化物薄膜的进行了碱皂化处理的面上。接着,将涂膜用60℃的暖风干燥60秒,进一步用100℃的暖风干燥120秒,从而获得了取向膜D(厚度:0.5μm)。
取向膜涂布液D的组成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362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371
聚乙烯醇-4
[化学式15]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372
(光学各向异性层A6(相当于λ/2板)的制作)
使用了取向膜D来代替上述取向膜A,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6。
(光学各向异性层C2(相当于λ/4板)的制作)
使用了取向膜D来代替上述取向膜A,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25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C2。
(圆偏振片Y2的制作)
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6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A,并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C2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B,除此以外,根据与圆偏振片X的制作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Y2。
<实施例31>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Y3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取向膜E的形成)
使用#14的线棒将下述组成的取向膜涂布液E连续涂布于在实施例1中制作的纤维素酰化物薄膜的进行了碱皂化处理的面上。接着,将涂膜用60℃的暖风干燥60秒,进一步用100℃的暖风干燥120秒,从而获得了取向膜E(厚度:0.5μm)。
取向膜涂布液E的组成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381
聚乙烯醇-5
[化学式16]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382
(光学各向异性层A7(相当于λ/2板)的制作)
使用了取向膜E来代替上述取向膜A,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7。
(光学各向异性层C3(相当于λ/4板)的制作)
使用了取向膜E来代替上述取向膜A,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25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C3。
(圆偏振片Y3的制作)
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7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A,并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C3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B,除此以外,根据与圆偏振片X的制作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Y3。
<实施例32>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Y4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光学各向异性层A8(相当于λ/2板)的制作)
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3涂布液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A涂布液,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8。
光学各向异性层A3涂布液的组成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391
(圆偏振片Y4的制作)
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8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A,并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C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B,除此以外,根据与圆偏振片X的制作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Y4。
<实施例33>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Y5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光学各向异性层A9(相当于λ/2板)的制作)
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4涂布液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A涂布液,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9。
光学各向异性层A4涂布液的组成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392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401
(圆偏振片Y5的制作)
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9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A,并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C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B,除此以外,根据与圆偏振片X的制作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Y5。
<实施例34>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Y6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光学各向异性层A10(相当于λ/2板)的制作)
使用了上述取向膜C来代替上述取向膜A,并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3涂布液来代替光学各向异性层A涂布液,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10。
(圆偏振片Y6的制作)
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10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A,并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C1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B,除此以外,根据与圆偏振片X的制作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Y6。
<实施例35>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Y7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光学各向异性层A11(相当于λ/2板)的制作)
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5涂布液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A涂布液,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11。
光学各向异性层A5涂布液的组成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411
(圆偏振片Y7的制作)
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11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A,并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C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B,除此以外,根据与圆偏振片X的制作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Y7。
<实施例36>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Y8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光学各向异性层A12(相当于λ/2板)的制作)
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6涂布液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A涂布液,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12。
光学各向异性层A6涂布液的组成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412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421
(圆偏振片Y8的制作)
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12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A,并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C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B,除此以外,根据与圆偏振片X的制作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Y8。
<实施例37>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Y9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光学各向异性层A13(相当于λ/2板)的制作)
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7涂布液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A涂布液,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13。
光学各向异性层A7涂布液的组成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422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431
(圆偏振片Y9的制作)
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13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A,并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C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B,除此以外,根据与圆偏振片X的制作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Y9。
<实施例38>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Y10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光学各向异性层C4(相当于λ/4板)的制作)
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C1涂布液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C涂布液,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25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C4。
光学各向异性层C1涂布液的组成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432
[聚合性化合物-2]
[化学式17]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441
(圆偏振片Y10的制作)
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C4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B,除此以外,根据与圆偏振片X的制作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Y10。
<实施例39>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Y11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光学各向异性层C5(相当于λ/4板)的制作)
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C2涂布液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C涂布液,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25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C5。
光学各向异性层C2涂布液的组成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442
(圆偏振片Y11的制作)
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C5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B,除此以外,根据与圆偏振片X的制作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Y11。
<实施例40>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Y12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光学各向异性层C6(相当于λ/4板)的制作)
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C3涂布液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C涂布液,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25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C6。
光学各向异性层C3涂布液的组成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451
(圆偏振片Y12的制作)
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C6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B,除此以外,根据与圆偏振片X的制作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Y12。
<实施例41>
使用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P来代替圆偏振片X,并使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E的慢轴的角度关系如表1所示,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光学各向异性层E的制作)
对在实施例1中制作的取向膜A连续实施了摩擦处理。此时,长条状的薄膜的长边方向与传送方向平行,将薄膜长边方向与摩擦辊的旋转轴形成的角度设为45°(若将薄膜宽度方向设为0°,且将薄膜长边方向设为90°,从取向膜A侧进行观察并以薄膜宽度方向作为基准而由正值表示顺时针方向,则摩擦辊的旋转轴为-45°)。
使用棒式涂布机将包含下述组成的棒状液晶化合物的光学各向异性层E涂布液涂布于经摩擦处理的取向膜A上。接着,在热板上加热至90℃之后,冷却至60℃,由此将取向进行了稳定化。然后,保持为60℃,在氮气氛下(氧浓度为100ppm)照射500mJ/cm2的UV(紫外线),并将其取向状态进行固定化,由此形成了光学各向异性层E。所形成的光学各向异性层E中,棒状液晶化合物以慢轴方向与摩擦方向平行的方式进行了取向。光学各向异性层E的厚度为2.0μm。光学各向异性层E的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为138nm,光学各向异性层E显示逆波长分散性。
光学各向异性层E涂布液的组成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461
[棒状液晶化合物-3]
[化学式18]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462
[棒状液晶化合物-4]
[化学式19]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463
[聚合引发剂-1]
[化学式20]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464
(圆偏振片P的制作)
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E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A,并未使用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B,除此以外,根据与圆偏振片X的制作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P。另外,若从起偏器侧进行观察,并以起偏器的透射轴作为基准(0°)而由正值表示顺时针,则光学各向异性层E的慢轴的角度为-45°。
<实施例42>
使用了圆偏振片P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2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43>
使用了圆偏振片P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3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44>
使用了圆偏振片P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4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45>
使用了圆偏振片P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5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46>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Q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5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圆偏振片Q的制作)
使用光学各向异性层E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A,使用光学各向异性层G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B,并且使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E的慢轴的角度关系如表1所示,除此以外,根据与圆偏振片X的制作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Q。
<实施例47>
使用了圆偏振片P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7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48>
使用了圆偏振片P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8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49>
使用了圆偏振片P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9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50>
使用了圆偏振片P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51>
使用了圆偏振片Q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52>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Q1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光取向膜的形成)
使用第2个棒将参考日本特开2012-155308号公报的实施例3的记载而制作的光取向用涂布液1涂布于长条状的纤维素酰化物薄膜(ZRD40,Fujifilm Corporation制造)的一侧的面上。涂布之后,通过干燥去除溶剂,形成了光异构化组合物层1。
通过对所获得的光异构化组合物层1照射(180mJ/cm2,使用超高压汞灯)偏振光紫外线,形成了光取向膜。
(光学各向异性层E1的制作)
使用了光取向膜来代替取向膜,除此以外,根据与光学各向异性层E的制作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E1。
(圆偏振片Q1的制作)
使用光学各向异性层E1来代替光学各向异性层E,并不剥离纤维素酰化物薄膜及光取向膜,除此以外,根据与圆偏振片Q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Q1。
<实施例53>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R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光学各向异性层F的制作)
对在实施例1中制作的取向膜A连续实施了摩擦处理。此时,长条状的薄膜的长边方向与传送方向平行,将薄膜长边方向与摩擦辊的旋转轴形成的角度设为45°(若将薄膜宽度方向设为0°,且将薄膜长边方向设为90°,从取向膜A侧进行观察并以薄膜宽度方向作为基准而由正值表示顺时针方向,则摩擦辊的旋转轴为-45°)。
然后,根据与使用了日本特开2016-040603号公报的实施例一栏中所记载的液晶固化膜形成用组合物(A-1)的方式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F(厚度:2.0μm)。光学各向异性层F的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为143nm,光学各向异性层F显示逆波长分散性。
(圆偏振片R的制作)
接着,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F来代替光学各向异性层E,除此以外,根据与圆偏振片P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R。
<实施例54>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S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圆偏振片S的制作)
使用光学各向异性层F来代替光学各向异性层A,使用光学各向异性层G来代替光学各向异性层B,并且使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F的慢轴的角度关系如表1所示,除此以外,根据与圆偏振片X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S。
<实施例55>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T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光学各向异性层H的制作)
根据与日本特开2015-212368号公报的实施例一栏中所记载的实施例3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H(厚度:46μm)。光学各向异性层H的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为145nm,光学各向异性层H显示逆波长分散性。
(圆偏振片T的制作)
接着,使用光学各向异性层H来代替光学各向异性层A,使用光学各向异性层G来代替光学各向异性层B,并且使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H的慢轴的角度关系如表1所示,除此以外,根据与圆偏振片X的制作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T。
<实施例56>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K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光学各向异性层K的制作)
根据与日本特开2015-212368号公报的实施例一栏中所记载的实施例5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K(厚度:44μm)。光学各向异性层K的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为138nm,光学各向异性层K显示逆波长分散性。
(圆偏振片K的制作)
接着,使用光学各向异性层K来代替光学各向异性层A,使用光学各向异性层G来代替光学各向异性层B,并且使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K的慢轴的角度关系如表1所示,除此以外,根据与圆偏振片X的制作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K。
<实施例57>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O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光学各向异性层M的制作)
根据与日本特开2015-212368号公报的实施例一栏中所记载的比较例13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M(厚度:54μm)。光学各向异性层M的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为145nm,光学各向异性层M显示逆波长分散性。
(圆偏振片O的制作)
接着,使用光学各向异性层M来代替光学各向异性层A,使用光学各向异性层G来代替光学各向异性层B,并且使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M的慢轴的角度关系如表1所示,除此以外,根据与圆偏振片X的制作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O。
<实施例58>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U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光学各向异性层I(相当于λ/2板)的制作)
根据与日本特开2016-212171号公报的实施例一栏中所记载的实施例5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I(厚度:28μm)。光学各向异性层I的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为260nm,光学各向异性层I显示正波长分散性。
(光学各向异性层J(相当于λ/4板)的制作)
并且,根据与日本特开2016-212171号公报的实施例一栏中所记载的实施例5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J(厚度:22μm)。光学各向异性层J的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为130nm,光学各向异性层J显示正波长分散性。
(圆偏振片U的制作)
接着,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I来代替光学各向异性层A,并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J来代替光学各向异性层B,除此以外,根据与圆偏振片W的制作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U。
<实施例59>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L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圆偏振片L的制作)
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J来代替光学各向异性层B,除此以外,根据与圆偏振片W的制作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L。
<实施例60>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M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圆偏振片M的制作)
使用了光学各向异性层I来代替光学各向异性层A,除此以外,根据与圆偏振片W的制作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M。
<实施例61>
使用了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X5来代替圆偏振片X,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0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取向膜B1的形成)
对于在实施例13中制作的取向膜B,从取向膜侧,在105℃条件下使用LED灯(Nikkiso Co.,Ltd.制造,λ=285nm)向一个表面照射8.5mJ/cm2的UV(紫外线),从而获得了取向膜B1(厚度:0.5μm)。
(光学各向异性层A14(相当于λ/2板)的制作)
使用了取向膜B1来代替上述取向膜B,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4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A14。
(圆偏振片X5的制作)
使用光学各向异性层A14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A,使用光学各向异性层B2来代替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B,并且均不剥离纤维素酰化物薄膜及取向膜B1、取向膜B,除此以外,根据与圆偏振片X的制作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X5。即,圆偏振片X5中依次配置有起偏器、粘附层、光学各向异性层A14(λ/2板)、取向膜B1、纤维素酰化物薄膜、粘附层、光学各向异性层B2(λ/4板)、取向膜B、纤维素酰化物薄膜。
<比较例1>
将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相对于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的棱线方向的方向从25°变更为45°,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2>
将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相对于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的棱线方向的方向从25°变更为135°,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3>
将圆偏振片与有机EL显示面板替代品之间的粘合剂的复数弹性模量从1.37×105Pa变更为4.47×105Pa,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4>
将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相对于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的棱线方向的方向从25°变更为45°,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41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5>
将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相对于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的棱线方向的方向从0°变更为45°,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46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6>
将圆偏振片与有机EL显示面板替代品之间的粘合剂的复数弹性模量从1.37×105Pa变更为4.47×105Pa,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41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7>
使用根据以下步骤制作的圆偏振片N来代替圆偏振片X,并将圆偏振片N与有机EL显示面板替代品之间的粘合剂层的厚度设为50μm,除此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并实施了各种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圆偏振片N的制作)
使用厚度为50μm的粘合剂层来代替UV固化型粘接剂,将起偏器与光学各向异性层A之间进行了贴合,除此以外,根据与圆偏振片X的制作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圆偏振片N。
表1中,“条件”一栏中,将第1粘附层比第2粘附层厚的情况设为“A”,将第1粘附层的厚度为第2粘附层的厚度以下的情况设为“B”。
表1中,“液晶A”~“液晶G”分别是指光学各向异性层A~光学各向异性层G。“延伸H”~“延伸K”分别是指光学各向异性层H~光学各向异性层K。
表1中,“起偏器吸收轴角度(°)”表示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相对于在使有机EL显示装置替代品弯曲时所形成的棱线的延伸方向的角度位置。
表1中,“相位差层(1)的角度(°)”、“相位差层(2)的角度(°)”表示以线性起偏器的透射轴作为基准(0°)而由正值表示逆时针方向时的相位差层的角度位置。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551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561
Figure BDA0002378585000000571
根据上述表1中所示的结果可知,只要是本发明的有机EL显示装置,则可获得所期望的效果。
其中,根据实施例1~实施例6的比较确认到,在起偏器吸收轴角度为0±20°或90±20°(优选为0±10°或90±10°)的情况下,效果更优异。
并且,根据实施例7~实施例11的比较确认到,在粘合剂层的复数弹性模量为1.50×105Pa以下(优选为1.00×105Pa以下)的情况下,效果更优异。
并且,根据实施例22~实施例24的比较确认到,在第1粘附层的厚度为100μm以下(优选为50μm以下,更优选为30μm以下)的情况下,效果更优异。
并且,根据实施例25~实施例27的比较确认到,在λ/4板及λ/2板中的一个为由棒状液晶化合物形成的层,且另一个为由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形成的层的情况下,效果更优异。
并且,根据上述实施例确认到,在圆偏振片的厚度为60μm以下或相位差层的厚度为20μm以下的情况下,效果更优异。
符号说明
10、100-有机EL显示装置,12-圆偏振片,14-第1粘附层,16-有机EL显示面板,18-线性起偏器,20-第2粘附层,22-作为λ/4板而发挥功能的相位差层,30-平面部,24-弯曲部。

Claims (8)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从视觉辨认侧起包含圆偏振片、第1粘附层及能够弯曲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
所述圆偏振片从视觉辨认侧起包含线性起偏器、第2粘附层及作为λ/4板而发挥功能的相位差层,
所述第1粘附层的复数弹性模量为2.50×105Pa以下,
所述第1粘附层比所述第2粘附层厚,
相对于在使所述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弯曲时所形成的棱线的延伸方向,线性起偏器的吸收轴位于0±30°或90±30°的角度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相位差层显示逆波长分散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相位差层包含显示正波长分散性的λ/2板及显示正波长分散性的λ/4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λ/2板及所述λ/4板中的至少一个为使用液晶化合物形成的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相位差层包含显示逆分散波长特性的单层的λ/4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λ/4板为使用液晶化合物形成的层。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相位差层还包含波长550nm下的厚度方向的延迟为-150~-10nm的正C板。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相位差层的厚度为20μm以下。
CN201880049801.3A 2017-07-26 2018-07-25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Active CN1109593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44627 2017-07-26
JP2017-144627 2017-07-26
JP2017236389 2017-12-08
JP2017-236389 2017-12-08
PCT/JP2018/027959 WO2019022156A1 (ja) 2017-07-26 2018-07-25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59307A true CN110959307A (zh) 2020-04-03
CN110959307B CN110959307B (zh) 2022-08-23

Family

ID=65041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9801.3A Active CN110959307B (zh) 2017-07-26 2018-07-25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139458B2 (zh)
JP (1) JP6770649B2 (zh)
KR (1) KR102207644B1 (zh)
CN (1) CN110959307B (zh)
WO (1) WO201902215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34816A1 (zh) * 2020-12-23 2022-06-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触控显示模组和具有其的触控显示装置
CN116018257A (zh) * 2020-09-03 2023-04-25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带相位差层的偏振片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241677A1 (en) * 2019-01-25 2020-07-30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olarized light touch devic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JPWO2021006039A1 (zh) * 2019-07-09 2021-01-14
CN110890476B (zh) * 2019-11-29 2022-06-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WO2021187099A1 (ja) * 2020-03-19 2021-09-2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円偏光板及び光学積層体
KR20220150282A (ko) * 2020-03-19 2022-11-10 수미토모 케미칼 컴퍼니 리미티드 원 편광판 및 광학 적층체
JP2022062897A (ja) * 2020-10-09 2022-04-2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位相差層付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JP2022069815A (ja) * 2020-10-26 2022-05-12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位相差層付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KR20230096176A (ko) * 2021-12-22 2023-06-3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JP2024027813A (ja) * 2022-08-19 2024-03-0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積層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96965A1 (en) * 2007-10-10 2009-04-16 Hitachi Displays,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organic EL display
WO2013065587A1 (ja) * 2011-10-31 2013-05-10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粘着層付き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用円偏光板、それを具備する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WO2015166930A1 (ja) * 2014-04-30 2015-11-0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有機el表示装置用円偏光板および有機el表示装置
WO2016158300A1 (ja) * 2015-03-31 2016-10-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円偏光板、および、屈曲可能な表示装置
CN106796465A (zh) * 2014-09-25 2017-05-31 东友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具有偏振片的触摸感测电极、包括其的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2017102443A (ja) * 2015-11-20 2017-06-0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積層体および該光学積層体を用いた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表示装置
JP2017126061A (ja) * 2016-01-11 2017-07-20 三星ディスプレイ株式會社Samsung Display Co.,Ltd. フォルダブル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70221A (ja) 2013-02-07 2014-09-18 Nitto Denko Corp 円偏光板および屈曲可能な表示装置
US10476037B2 (en) * 2016-04-22 2019-11-12 Samsung Sdi Co., Ltd. Flexible display apparatus
KR101995977B1 (ko) * 2016-11-28 2019-07-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표시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96965A1 (en) * 2007-10-10 2009-04-16 Hitachi Displays,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organic EL display
WO2013065587A1 (ja) * 2011-10-31 2013-05-10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粘着層付き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用円偏光板、それを具備する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WO2015166930A1 (ja) * 2014-04-30 2015-11-0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有機el表示装置用円偏光板および有機el表示装置
CN106796465A (zh) * 2014-09-25 2017-05-31 东友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具有偏振片的触摸感测电极、包括其的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WO2016158300A1 (ja) * 2015-03-31 2016-10-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円偏光板、および、屈曲可能な表示装置
JP2017102443A (ja) * 2015-11-20 2017-06-0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積層体および該光学積層体を用いた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表示装置
JP2017126061A (ja) * 2016-01-11 2017-07-20 三星ディスプレイ株式會社Samsung Display Co.,Ltd. フォルダブル表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18257A (zh) * 2020-09-03 2023-04-25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带相位差层的偏振片的制造方法
WO2022134816A1 (zh) * 2020-12-23 2022-06-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触控显示模组和具有其的触控显示装置
US11860393B2 (en) 2020-12-23 2024-01-02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lexible touch display modul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161589A1 (en) 2020-05-21
KR102207644B1 (ko) 2021-01-25
US11139458B2 (en) 2021-10-05
WO2019022156A1 (ja) 2019-01-31
CN110959307B (zh) 2022-08-23
JP6770649B2 (ja) 2020-10-14
KR20200015795A (ko) 2020-02-12
JPWO2019022156A1 (ja) 2020-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59307B (zh)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TWI673524B (zh) 長條狀之光學積層體及圖像顯示裝置
WO2018164126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位相差フィルム、円偏光板
JP6920047B2 (ja) 円偏光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フレキシブルな画像表示装置
TWI737807B (zh) 光學積層體及圖像顯示裝置
JP7294908B2 (ja) 位相差層付偏光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CN108627901B (zh) 带防反射层及防映入层的偏振片及其制造方法
JP7321005B2 (ja) 位相差層付偏光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WO2017038415A1 (ja) 光学補償層付偏光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有機elパネル
JP7294909B2 (ja) 位相差層付偏光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KR20200115083A (ko) 광학 적층체 및 그 광학 적층체를 사용한 화상 표시 장치
KR20200110182A (ko) 화상 표시 장치 및 상기 화상 표시 장치에 사용되는 원편광판
KR20220038342A (ko) 위상차층 부착 편광판 및 이를 이용한 화상 표시 장치
JP2019066882A (ja) 光学補償層付偏光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有機elパネル
CN111045130B (zh) 带相位差层的偏振片及使用了该带相位差层的偏振片的图像显示装置
JP7321004B2 (ja) 位相差層付偏光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CN113640909A (zh) 带有防反射层的圆偏光板和使用了该带有防反射层的圆偏光板的图像显示装置
KR20220019102A (ko) 위상차층 및 하드 코트층 부착 편광판의 제조 방법
CN111045132A (zh) 带相位差层的偏振片及使用了该带相位差层的偏振片的图像显示装置
CN111045129A (zh) 带相位差层的偏振片及使用了该带相位差层的偏振片的图像显示装置
KR20230038790A (ko) 원편광판, 유기 일렉트로 루미네선스 표시 장치, 표시 장치
JP2022106205A (ja) 積層体および位相差層付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CN116669457A (zh)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CN117242374A (zh) 带相位差层的偏振片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了该带相位差层的偏振片的图像显示装置
CN111045133A (zh) 带相位差层的偏振片及使用了该带相位差层的偏振片的图像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