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57913B - 开关电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开关电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57913B
CN110957913B CN201910903500.9A CN201910903500A CN110957913B CN 110957913 B CN110957913 B CN 110957913B CN 201910903500 A CN201910903500 A CN 201910903500A CN 110957913 B CN110957913 B CN 1109579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terminals
terminal
rectifying
output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0350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57913A (zh
Inventor
松浦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9579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579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579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579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12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harmonics from ac input or output
    • H02M1/126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harmonics from ac input or output using passive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4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for or adjusting power factor in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02M1/4208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power factor of AC inpu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4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for or adjusting power factor in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02M1/4208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power factor of AC input
    • H02M1/4225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power factor of AC input using a non-isolated boost convert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44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in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02M3/33571Half-bridge at prim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1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21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217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7/2176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omprising a passive stage to generate a rectified sinusoidal voltage and a controlled switching element in series between such stage and the outpu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83Convert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or output configuration
    • H02M1/0085Partially controlled bridg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12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harmonics from ac input or output
    • H02M1/123Suppression of common mode voltage or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1Resonant DC/DC conver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Rect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关电源装置,其具有:交流电压输入部;滤波器;第1电感器;开关部;第1整流部,其具有第1整流元件和第2整流元件,第1整流元件和第2整流元件串联连接,交流电压输入部的第2输出端子经由滤波器与将第1整流元件与第2整流元件之间连接的传输线电连接,该第1整流部与开关部并联连接;第1电容器;逆变器;具有与2次侧的线圈连接的输入端子的第2整流部;连接于第2整流部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间的平滑部;控制部;连接于将第1整流元件与第2整流元件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与平滑部之间的第2电容器;和第20电容器。由此,能够抑制在变压器的1次侧的线圈与2次侧的线圈之间产生的噪声电流引起的传导噪声的发生。

Description

开关电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开关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关于电源装置的研究和开发不断发展.
对此,已知具有功率系数改善电路的电源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2)。
特别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具有图腾柱型的无桥功率系数改善转换器的电源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7049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2184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组合图腾柱型的无桥功率系数改善转换器和绝缘型的DCDC转换器的开关电源装置,可能由于在该DCDC转换器所具有的变压器的1次侧的线圈与该变压器的2次侧的线圈之间产生的噪声电流而产生传导噪声。
本发明鉴于该情况而提出,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在变压器的1次侧的线圈与2次侧的线圈之间产生的噪声电流所引起的传导噪声的发生的开关电源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一种开关电源装置,其能够与负载连接,向所述负载供给直流电压,该开关电源装置包括:用于输入交流电压的交流电压输入部;滤波器,其与所述交流电压输入部和壳体地线各自连接,从所述交流电压输入部输入所述交流电压;第1电感器,其经由所述滤波器与所述交流电压输入部的第1输出端子电连接;开关部,其具有第1开关元件和第2开关元件,所述第1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串联连接,所述第1电感器所具有的2个端子中的没有与所述交流电压输入部的第1输出端子电连接的端子连接于将所述第1开关元件与所述第2开关元件之间连接的传输线,第1整流部,其与所述开关部并联连接,并具有第1整流元件和第2整流元件,所述第1整流元件和所述第2整流元件串联连接,所述交流电压输入部的第2输出端子经由所述滤波器电连接于将所述第1整流元件与所述第2整流元件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与所述第1整流部并联连接的第1电容器;逆变器,其具有包括1次侧的线圈和2次侧的线圈的变压器,所述第1电容器连接于所述逆变器的输入端子间,第2整流部,其具有与所述2次侧的线圈连接的输入端子;平滑部,其连接于所述第2整流部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间;控制部,其进行所述第1开关元件、所述第2开关元件和所述逆变器所具有的开关元件的开关控制;第2电容器,其连接于将所述第1整流元件与所述第2整流元件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与所述平滑部之间;和连接于所述平滑部与所述壳体地线之间的第20电容器。
发明效果
依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在变压器的1次侧的线圈与2次侧的线圈之间产生的噪声电流引起的传导噪声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开关电源装置1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是表示测量开关电源装置1的传导噪声时的开关电源装置1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3是表示在不具有传输线EL和具有传输线EL的各个情况下在开关电源装置1产生的传导噪声的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平滑部16A的电路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平滑部16B的电路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平滑部16C的电路结构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传送与直流电力对应的电信号、或与交流电力对应的电信号的导体称为传输线。传输线例如可以是印刷在基板上的导体,也可以是导体形成为线状的导线,还可以是其它导体。
<开关电源装置的概要>
首先说明实施方式的开关电源装置的概要。实施方式的开关电源装置与负载连接,向负载供给直流电压。实施方式的开关电源装置包括交流电压输入部、滤波器、第1电感器、开关部、第1整流部、第1电容器、逆变器、第2整流部、平滑部、控制部、第2电容器和第20电容器。
交流电压输入部被输入交流电压。滤波器与交流电压输入部和壳体地线分别连接,使从交流电压输入部输入的交流电压的噪声减少。
第1电感器经由滤波器与交流电压输入部的第1输出端子电连接。开关部具有第1开关元件和第2开关元件。此外,开关部中,第1开关元件和第2开关元件串联连接。此外,开关部中,第1电感器所具有的2个端子中没有与该第1输出端子电连接的端子连接于将第1开关元件与第2开关元件之间连接的传输线。
第1整流部具有第1整流元件和第2整流元件。此外,第1整流部中,第1整流元件和第2整流元件串联连接。此外,第1整流部中,交流电压输入部的第2输出端子经由滤波器电连接于将第1整流元件与第2整流元件之间连接的传输线。此外,第1整流部与开关部并联连接。第1电容器与第1整流部并联连接。
逆变器具有包括1次侧的线圈和2次侧的线圈的变压器,第1电容器与输入端子间连接。第2整流部具有与2次侧的线圈连接的输入端子。平滑部连接于第2整流部的输出端子间。控制部进行第1开关元件、第2开关元件和逆变器所具有的开关元件的开关控制。
第2电容器连接于将第1整流元件与第2整流元件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与平滑部之间。第20电容器连接于平滑部与壳体地线之间。
由此,实施方式的开关电源装置能够抑制在变压器的1次侧的线圈与2次侧的线圈之间产生的噪声电流引起的传导噪声的发生。以下对这样的开关电源装置的电路结构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开关电源装置的电路结构>
以下,参照图1说明实施方式的开关电源装置1的电路结构。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开关电源装置1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开关电源装置1是前述的开关电源装置的一例。图1所示的例子中,开关电源装置1与交流电源PS连接。此外,开关电源装置1与负载LD连接。开关电源装置1将从交流电源PS输入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开关电源装置1将转换后的直流电压向负载LD供给。
此处,交流电源PS是供给交流电压的电源。交流电源PS只要能够供给交流电压,则可以是任何电源。交流电源PS具有第1端子PSO1和第2端子PSO2这两个端子。
此外,负载LD是基于从开关电源装置1供给的直流电压进行驱动的电路、装置等。负载LD具有第1端子LDI1、第2端子LDI2这2个端子。
开关电源装置1具有交流电压输入部11、滤波器18、功率系数改善电路13、逆变器14、第2整流部15、平滑部16、控制部17、第1电容器C1、第2电容器C2和第20电容器CFG。开关电源装置1与交流电源PS和负载LD连接而使用。另外,开关电源装置1也可以是除此之外还具有其它电路元件、其它装置等中的一部分或全部的结构。
交流电压输入部11从交流电源PS被输入交流电压。交流电压输入部11将从交流电源PS输入的交流电压向比交流电压输入部11靠后段的电路输入。图1所示的例子中,交流电压输入部11将该交流电压向滤波器18输入。
此外,交流电压输入部11具有第1输入端子11I1和第2输入端子11I2这2个输入端子。此外,交流电压输入部11具有第1输出端子11O1和第2输出端子11O2这2个输出端子。另外,交流电压输入部11也可以是具有FG(Frame Ground,壳体地线)端子的结构。此处,FG端子是在图1所示的壳体地线FG接地的端子。图1所示的例子中,壳体地线FG是开关电源装置1的壳体。另外,壳体地线FG也可以代替开关电源装置1的壳体而是其它壳体。此外,壳体地线FG并不限于壳体,也可以是设置在开关电源装置1内的FG图案。
第1输入端子11I1经由传输线与交流电源PS的第1端子PSO1连接。由此,交流电压从第1端子PSO1输入第1输入端子11I1。另外,也可以是在第1输入端子11I1与第1端子PSO1之间连接其它电路元件等的结构。
此外,第2输入端子11I2经由传输线与交流电源PS的第2端子PSO2连接。由此,交流电压从第2端子PSO2输入第2输入端子11I2。另外,也可以是在第2输入端子11I2与第2端子PSO2之间连接其它电路元件等的结构。
交流电压输入部11将输入到第1输入端子11I1的交流电压从第1输出端子11O1输出。
此外,交流电压输入部11将输入到第2输入端子11I2的交流电压从第2输出端子11O2输出。
滤波器18是噪声滤波器。滤波器18与交流电压输入部11和壳体地线FG分别连接。此外,滤波器18从交流电压输入部11被输入交流电压。滤波器18抑制在开关电源装置1产生的传导噪声使得不会传播到交流电源PS。此外,滤波器18抑制从交流电源PS侧传送来的来自外部的传导噪声使得不会传播到开关电源装置1内。
更具体地说,滤波器18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具有第1输入端子18I1和第2输入端子18I2这2个输入端子。此外,滤波器18具有第1输出端子18O1和第2输出端子18O2这2个输出端子。
此外,滤波器18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具有共模扼流线圈18L1、电容器18X1、第10电容器18X2、第11电容器18Y1和第12电容器18Y2。另外,滤波器18还可以是除了这些电路元件之外具有其它电路元件的结构。此外,滤波器18也可以是不具有电容器18X1的结构。此外,代替图1所示的结构的噪声滤波器,滤波器18也可以是其它结构的噪声滤波器。
此处,交流电压输入部11的第1输出端子11O1经由传输线与第1输入端子18I1连接。此外,交流电压输入部11的第2输出端子11O2经由传输线与第2输入端子18I2连接。此外,在第1输入端子18I1与第2输入端子18I2之间经由传输线连接有电容器18X1。另外,开关电源装置1可以是其它电路元件等设置于将第1输出端子11O1与第1输入端子18I1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上的结构。此外,开关电源装置1也可以是其它电路元件等设置在将第2输出端子11O2与第2输入端子18I2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上的结构。
共模扼流线圈18L1具有至少2个线圈。图1所示的例子中,共模扼流线圈18L1作为该2个线圈具有线圈18C1和线圈18C2。线圈18C1经由传输线连接于电容器18X1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1输入端子18I1连接的端子。此外,线圈18C2经由传输线连接于电容器18X1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输入端子18I2连接的端子。即,共模扼流线圈18L1电连接在交流电压输入部11的第1输出端子11O1与交流电压输入部11的第2输出端子11O2之间。
此外,在线圈18C1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电容器18X1连接的端子与线圈18C2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电容器18X1连接的端子之间,经由传输线连接有第10电容器18X2。即,第10电容器18X2连接在共模扼流线圈18L1的输出端子间。另外,该输出端子间是线圈18C1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电容器18X1连接的端子与线圈18C2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电容器18X1连接的端子之间。
此外,第10电容器18X2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线圈18C1连接的端子经由传输线与第1输出端子18O1连接。将第10电容器18X2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线圈18C1连接的端子和第1输出端子18O1连接的传输线中,在与壳体地线FG之间连接有第11电容器18Y1。此外,第10电容器18X2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线圈18C2连接的端子经由传输线与第2输出端子18O2连接。此外,将第10电容器18X2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线圈18C2连接的端子和第2输出端子18O2连接的传输线中,在与壳体地线FG之间连接有第12电容器18Y2。此处,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11电容器18Y1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线圈18C1连接的端子和第12电容器18Y2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线圈18C2连接的端子经由传输线连接,该传输线和壳体地线FG连接。但是,第11电容器18Y1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线圈18C1连接的端子和第12电容器18Y2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线圈18C2连接的端子也可以不经由传输线连接,而采用彼此独立地与共同的壳体地线FG连接的结构。
功率系数改善电路13是图腾柱型的无桥功率系数改善转换器。功率系数改善电路13例如具有第1电感器13A、开关部13B和第1整流部13C。另外,功率系数改善电路13的电路结构也可以代替图1所示的电路结构,而采用作为图腾柱型的无桥功率系数改善转换器起作用的其它电路结构。
此外,功率系数改善电路13具有第1输入端子13I1和第2输入端子13I2这2个输入端子。此外,功率系数改善电路13具有第1输出端子13O1和第2输出端子13O2这2个输出端子。此外,开关部13B具有第1开关元件S1和第2开关元件S2。此外,第1整流部13C具有第1整流元件RC1和第2整流元件RC2。
第1输入端子13I1经由传输线与滤波器18的第1输出端子18O1连接。由此,从第1输出端子18O1对第1输入端子13I1输入交流电压。另外,开关电源装置1也可以是其它电路元件等设置在将第1输出端子18O1和第1输入端子13I1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上的结构。
第2输入端子13I2经由传输线与滤波器18的第2输出端子18O2连接。由此,从第2输出端子18O2对第2输入端子13I2输入交流电压。另外,开关电源装置1也可以是其它电路元件等设置在将第2输出端子18O2和第2输入端子13I2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上的结构。
第1电感器13A的两端中的一个端子经由传输线与第1输入端子13I1连接。此外,第1电感器13A的两端中的另一个端子经由传输线与开关部13B连接。此处,开关部13B中,第1开关元件S1和第2开关元件S2串联连接。第1电感器13A的两端中的另一个端子经由传输线与开关部13B中将第1开关元件S1和第2开关元件S2之间连接的传输线连接。
第1开关元件S1例如是作为半导体使用氮化镓的电场效应晶体管。图1中,为了简化图示,将第1开关元件S1表示为四边形。另外,第1开关元件S1也可以是作为半导体使用其它素材的电场效应晶体管。此外,第1开关元件S1也可以代替电场效应晶体管而是双极晶体管等其它开关元件。
第2开关元件S2例如是作为半导体使用氮化镓的电场效应晶体管。图1中,为了简化图示,将第2开关元件S2表示为四边形。另外,第2开关元件S2也可以是作为半导体使用其它素材的电场效应晶体管。此外,第2开关元件S2也可以代替电场效应晶体管而是双极晶体管等其它开关元件。
第1开关元件S1的源极端子经由传输线与第2开关元件S2的漏极端子连接。此外,在第1开关元件S1的漏极端子与第2开关元件S2的源极端子之间,在功率系数改善电路13中,连接有第1整流部13C。
此处,功率系数改善电路13中,第1整流元件RC1和第2整流元件RC2经由传输线串联连接。
第1整流元件RC1例如是作为半导体使用硅的电场效应晶体管。图1中,为了简化图示,将第1整流元件RC1表示为四边形。另外,第1整流元件RC1也可以是作为半导体使用其它素材的电场效应晶体管。此外,第1整流元件RC1也可以代替电场效应晶体管,而是双极晶体管等其它开关元件、二极管等其它整流元件。
第2整流元件RC2例如是作为半导体使用硅的电场效应晶体管。图1中,为了简化图示,将第2整流元件RC2表示为四边形。另外,第2整流元件RC2也可以是作为半导体使用其它素材的电场效应晶体管。此外,第2整流元件RC2也可以代替电场效应晶体管,而是双极晶体管等其它开关元件、二极管等其它整流元件。
第1整流元件RC1的源极端子经由传输线与第2整流元件RC2的漏极端子连接。此外,第1整流元件RC1的漏极端子经由传输线与第1开关元件S1的漏极端子连接。此外,在将第1整流元件RC1的漏极端子与第1开关元件S1的漏极端子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中,经由传输线,连接有前述的第1输出端子13O1。此外,第2整流元件RC2的源极端子经由传输线与第2开关元件S2的源极端子连接。此外,在将第2整流元件RC2的源极端子与第2开关元件S2的源极端子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中,经由传输线,连接有第2输出端子13O2。
第1电容器C1例如是电解电容器。另外,第1电容器C1也可以代替电解电容器而是其它种类的电容器。
第1电容器C1具有第1端子C1I1和第2端子C1I2这2个端子。第1端子C1I1经由传输线与第1整流部13C的第1输出端子13O1连接。第2端子C1I2经由传输线与第1整流部13C的第2输出端子13O2连接。即,第1电容器C1连接在第1输出端子13O1与第2输出端子13O2之间。
这样,开关电源装置1中,开关部13B和第1整流部13C并联连接。此外,开关电源装置1中,第1整流部13C和第1电容器C1并联连接。
逆变器14例如是由绝缘的1次侧半桥·2次侧中心抽头的电路构成的逆变器。逆变器14具有第1输入端子14I1和第2输入端子14I2这2个输入端子。此外,逆变器14具有第1输出端子14O1、第2输出端子14O2和第3输出端子14O3这3个输出端子。此外,逆变器14具有电容器14A、电容器14B、开关元件14C、开关元件14D和变压器T。此外,变压器T具有第1线圈CL1和第2线圈CL2。另外,逆变器14的电路结构也可以代替图1所示的电路结构,而是作为逆变器起作用的其它电路结构。即,逆变器14可以是半桥转换器以外的逆变器。
第1输入端子14I1经由传输线与将第1整流部13C的第1输出端子13O1与第1电容器C1的第1端子C1I1之间连接的传输线连接。第2输入端子14I2经由传输线与将第1整流部13C的第2输出端子13O2与第1电容器C1的第2端子C1I2之间连接的传输线连接。即,在逆变器14的输入端子间连接有第1电容器C1。另外,该输入端子间是第1输入端子14I1与第2输入端子14I2之间。
此外,在逆变器14中,在第1输入端子14I1与第2输入端子14I2之间,经由传输线,电容器14A和电容器14B串联连接。图1所示的例子中,在第1输入端子14I1与第2输入端子14I2之间,从第1输入端子14I1侧向第2输入端子14I2侧去,按电容器14A、电容器14B的顺序,电容器14A和电容器14B串联连接。
电容器14A例如是陶瓷电容器。另外,电容器14A也可以代替陶瓷电容器而为其它种类的电容器。
电容器14B例如是陶瓷电容器。另外,电容器14B也可以代替陶瓷电容器,而为其它种类的电容器。
开关元件14C例如是电场效应晶体管。另外,开关元件14C也可以代替电场效应晶体管,而是双极晶体管等其它开关元件。
开关元件14D例如是电场效应晶体管。另外,开关元件14D也可以代替电场效应晶体管,而是双极晶体管等其它开关元件。
开关元件14C的漏极端子经由传输线与将第1输入端子14I1与电容器14A之间连接的传输线连接。此外,开关元件14C的源极端子经由传输线与开关元件14D的漏极端子连接。此外,开关元件14D的源极端子经由传输线与将第2输入端子14I2与电容器14B之间连接的传输线连接。
第1线圈CL1是变压器T的1次侧的线圈。第1线圈CL1的两端中的一个端子经由传输线与将开关元件14C的源极端子与开关元件14D的漏极端子之间连接的传输线连接。此外,第1线圈CL1的两端中的另一个端子经由传输线,与将电容器14A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第1输入端子14I1连接的端子和电容器14B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第2输入端子14I2连接的端子之间连接的传输线连接。
图1所示的例子中,利用图1所示的逆变器14的结构,在第1线圈CL1的两端电连接有第1电容器C1。更具体地说,逆变器14中,开关元件14C的状态为导通状态且开关元件14D的状态为关断状态时,第1电容器C1经由开关元件14C和电容器14B与第1线圈CL1的两端电连接。此外,逆变器14中,开关元件14C的状态为关断状态且开关元件14D的状态为导通状态时,第1电容器C1经由开关元件14D和电容器14A与第1线圈CL1的两端电连接。
此处,导通状态表示电场效应晶体管的漏极端子和源极端子导通的状态。此外,关断状态表示电场效应晶体管的漏极端子和源极端子不导通的状态。
第2线圈CL2是变压器T的2次侧的线圈。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2线圈CL2由第2A线圈CL2A和第2B线圈CL2B这2个线圈构成。更具体地说,在第2线圈CL2中,第2A线圈CL2A和第2B线圈CL2B串联连接。
此外,第2A线圈CL2A所具有的两端子中没有与第2B线圈CL2B连接的端子经由传输线与第1输出端子14O1连接。此外,第2B线圈CL2B所具有的两端子中没有与第2A线圈CL2A连接的端子经由传输线与第2输出端子14O2连接。此外,前述的第3输出端子14O3经由传输线与将第2A线圈CL2A与第2B线圈CL2B之间连接的传输线连接。
第2整流部15具有第1输入端子15I1、第2输入端子15I2和第3输入端子15I3这3个输入端子。此外,第2整流部15具有第1输出端子15O1和第2输出端子15O2这2个输出端子。此外,第2整流部15具有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这2个二极管。
第1输入端子15I1经由传输线与逆变器14的第1输出端子14O1连接。此外,第2输入端子15I2经由传输线与逆变器14的第2输出端子14O2连接。此外,第3输入端子15I3经由传输线与逆变器14的第3输出端子14O3连接。即,第2整流部15具有与第2线圈CL2连接的输入端子。
此外,在第2整流部15中,第1输入端子15I1经由传输线与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此外,第2输入端子15I2经由传输线与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此外,在第2整流部15中,第3输入端子15I3经由传输线与第1输出端子15O1连接。此外,二极管D1的阳极经由传输线与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即,在第2整流部15中,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串联连接。此外,第2输出端子15O2经由传输线与将二极管D1与二极管D2之间连接的传输线连接。
此外,第2整流部15的第1输出端子15O1是与负载LD的正侧的端子电连接的端子。此外,第2整流部15的第2输出端子15O2是与负载LD的负侧的端子电连接的端子。
利用这样的结构,第2整流部15将从逆变器14输出的交流电压全波整流成为脉流电压。另外,第2整流部15的电路结构也可以代替图1所示的电路结构,而是作为将从逆变器14输出的交流电压整流为脉流电压的电路起作用的其它电路结构。
平滑部16进行由第2整流部15进行了全波整流后的脉流电压的平滑化,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图1所示的例子中,平滑部16具有第3电容器C3。即,该例子中,第3电容器C3是平滑电容器。另外,平滑部16也可以是作为进行由第2整流部15进行了全波整流后的脉流电压的平滑化,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的电路起作用的其它电路结构。
第3电容器C3例如是电解电容器。另外,第3电容器C3也可以代替电解电容器而为其它种类的电容器。第3电容器C3的两端中的一个端子经由传输线与第2整流部15的第1输出端子15O1连接。此外,第3电容器C3的两端中的另一个端子经由传输线与第2整流部15的第2输出端子15O2连接。即,平滑部16连接在第2整流部15的输出端子间。
在第3电容器C3的两端经由传输线连接有负载LD。具体地说,在将第2整流部15的第1输出端子15O1与第3电容器C3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中,连接有负载LD的第1端子LDI1。此外,在将第2整流部15的第2输出端子15O2与第3电容器C3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中,连接有负载LD的第2端子LDI2。平滑部16将进行了平滑化后的直流电压输入(供给)至负载LD。
此处,在平滑部16与壳体地线FG之间,经由传输线连接有第20电容器CFG。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20电容器CFG连接在第3电容器C3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15的第2输出端子15O2连接的端子与壳体地线FG之间。另外,第20电容器CFG也可以采用连接在平滑部16的其它位置与壳体地线FG之间的结构。例如,第20电容器CFG也可以采用连接在第3电容器C3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15的第1输出端子15O1连接的端子与壳体地线FG之间的结构。
此外,第2电容器C2是用于抑制在变压器T的1次侧的第1线圈CL1与变压器T的2次侧的第2线圈CL2之间产生的噪声电流引起的传导噪声的发生的电容器。第2电容器C2的静电电容器是与第1线圈CL1与第2线圈CL2之间的寄生电容器相比充分大的静电电容器。这是为了抑制由于在变压器T的1次侧的第1线圈CL1与变压器T的2次侧的第2线圈CL2之间产生噪声电流而导致发生传导噪声。此处,第2电容器C2例如是陶瓷电容器。另外,第2电容器C2也可以代替陶瓷电容器,而为其它种类的电容器。
第2电容器C2经由传输线连接在整流元件间的传输线与平滑部16之间。此处,整流元件间的传输线是将第1整流元件RC1的源极端子与第2整流元件RC2的漏极端子之间连接的传输线。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2电容器C2连接在整流元件间的传输线与第3电容器C3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15的第1输出端子15O1连接的端子之间。另外,第2电容器C2也可以采用连接在整流元件间的传输线与第3电容器C3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15的第2输出端子15O2连接的端子之间的结构。以下为了方便说明,将连接整流元件间的传输线与平滑部16之间、设置有第2电容器C2的传输线称为传输线EL进行说明。
这样,开关电源装置1中,整流元件间的传输线与平滑部16之间由传输线EL连接。因此,开关电源装置1中,在变压器T的第1线圈CL1与变压器T的第2线圈CL2之间产生的噪声电流,依次经过传输线EL、第1整流部13C流至第1线圈CL1。结果,开关电源装置1与仅由滤波器18抑制由该噪声电流导致发生传导噪声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抑制该传导噪声的产生。
此处,第2电容器C2优选连接在整流元件间的传输线与平滑部16以后的传输线上的位置中由平滑部16平滑化后的直流电压稳定的位置之间。本实施方式中,平滑部16以后的传输线是比平滑部16所具有的2个输入端子更靠后段的传输线。将第2整流部15的第1输出端子15O1与第3电容器C3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上的位置、或将第2整流部15的第2输出端子15O2与第3电容器C3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上的位置,是平滑部16以后的传输线上的位置中由平滑部16平滑化后的直流电压稳定的位置的一例。
平滑部16中,连接传输线EL的位置优选靠近第2线圈CL2。这是因为,基于经验这样最能够抑制由前述的噪声电流引起的传导噪声的发生。因此,图1所示的例子中,传输线EL在平滑部16中,与第3电容器C3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15的第1输出端子15O1连接的端子连接。
另外,开关电源装置1可以是在传输线EL上,电阻等电路元件与第2电容器C2串联连接的结构,也可以是将高频噪声转换为热的铁氧体磁珠设置于传输线EL的结构。此外,第2电容器C2也可以由串联连接的多个电容器构成。
控制部17例如是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另外,控制部17也可以代替CPU,而是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模拟集成电路、模拟/数字混载集成电路等其它控制电路。
控制部17对第1开关元件S1、第2开关元件S2、第1整流元件RC1、第2整流元件RC2、逆变器14所具有的开关元件14C和逆变器14所具有的开关元件14D分别进行开关控制。
例如,控制部17将第1整流元件RC1的状态和第2整流元件RC2的状态交互地在导通状态与关断状态之间切换。
即,控制部17在使第1整流元件RC1的状态为导通状态时,使第2整流元件RC2的状态为关断状态。此外,控制部17在使第1整流元件RC1的状态为关断状态时,使第2整流元件RC2的状态为导通状态。此外,控制部17在交流电源PS的第1端子PSO1的电位比交流电源PS的第2端子PSO2的电位高时,将第1整流元件RC1的状态切换为关断状态,将第2整流元件RC2的状态切换为导通状态。此外,控制部17在交流电源PS的第1端子PSO1的电位比交流电源PS的第2端子PSO2的电位低时,将第1整流元件RC1的状态切换为导通状态,将第2整流元件RC2的状态切换为关断状态。像这样,控制部17将第1整流元件RC1的状态、第2整流元件RC2的状态各自的切换,以与交流电源PS的电源频率相同的频率进行。该电源频率例如是50Hz,但并不限定于此。
此外,例如,控制部17将第1开关元件S1的状态和第2开关元件S2的状态交替地在导通状态与关断状态之间切换。即,控制部17在使第1开关元件S1的状态为导通状态时,使第2开关元件S2的状态为关断状态。此外,控制部17在使第1开关元件S1的状态为关断状态时,使第2开关元件S2的状态为导通状态。此外,控制部17将第1开关元件S1的状态、第2开关元件S2的状态各自的切换,以比前述的电源频率高的频率进行。控制部17例如将第1开关元件S1的状态、第2开关元件S2的状态各自的切换以100kHz的频率进行。
控制部17检测在第1电感器13A流动的电流、第1电容器C1的两端的电压、和交流电压输入部11的输入端子间电压(第1输入端子11I1与第2输入端子11I2之间的电压,或第1输出端子11O1与第2输出端子11O2之间的电压),通过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控制进行第1开关元件S1的状态、第2开关元件S2的状态各自的切换,控制PWM控制的占空率,使得在第1电感器13A流动的电流与输入端子间电压为相似形,并且控制为第1电容器C1的两端的电压为一定的电压(例如400V)。由此,功率系数改善电路13进行用于功率系数改善的动作。
此外,控制部17在交流电源PS的第1端子PSO1的电位比交流电源PS的第2端子PSO2的电位高时,使PWM控制的导通状态的占空比的控制对象为第2开关元件S2,在通过PWM控制使第2开关元件S2的状态为关断状态时,使第1开关元件S1的状态为导通状态。此外,控制部17在交流电源PS的第1端子PSO1的电位比交流电源PS的第2端子PSO2的电位低时,使PWM控制的导通状态的占空比的控制对象为第1开关元件S1,在通过PWM控制使第1开关元件S1的状态为关断状态时,使第2开关元件S2的状态为导通状态。这样,控制部17将PWM控制的导通状态的占空比的控制对象的切换以与交流电源PS的电源频率相同的频率进行。PWM控制的方法和用于功率系数改善的控制的方法是已知的方法,因此省略说明其详情。
此外,例如,控制部17将开关元件14C的状态和开关元件14D的状态交替地在导通状态与关断状态之间切换。即,控制部17在使开关元件14C的状态为导通状态时,使开关元件14D的状态为关断状态。此外,控制部17在使开关元件14C的状态为关断状态时,使开关元件14D的状态为导通状态。逆变器14利用变压器T的漏电感器和变压器T的励磁电感器以及电容器14A和电容器14B进行LLC共振。控制部17对开关元件14C和开关元件14D的状态各自的切换的频率,通过PFM(Pulse Frequency Modulation)控制,以输出端子间电压(负载LD的第1端子LDI1与负载LD的第2端子LDI2之间的电压)一定的方式进行控制。关于LLC共振转换器(在逆变器14组合有第2整流部15的电路)的PFM控制的方法是已知的方法,因此省略说明其详情。
另外,图1中,为了简化图示,省略了将第1开关元件S1、第2开关元件S2、第1整流元件RC1、第2整流元件RC2、开关元件14C、开关元件14D各自的栅极端子与控制部17之间连接的传输线。控制部17根据对第1开关元件S1、第2开关元件S2、第1整流元件RC1、第2整流元件RC2、开关元件14C、开关元件14D各自的栅极端子施加的电压,进行第1开关元件S1、第2开关元件S2、第1整流元件RC1、第2整流元件RC2、开关元件14C、开关元件14D各自的开关控制。此外,图1中,为了简化图示,也省略了检测在第1电感器13A流动的电流的电流检测电路、检测第1电容器C1的两端的电压、第3电容器C3的两端的电压(输出端子间电压(负载LD的第1端子LDI1与负载LD的第2端子LDI2之间的电压))、交流电压输入部11的输入端子间电压(第1输出端子11O1与第2输出端子11O2之间的电压)的各电压检测电路。
利用以上那样的电路结构,开关电源装置1中,在变压器T的第1线圈CL1与变压器T的第2线圈CL2之间产生的噪声电流,依次经由传输线EL、第1整流部13C向第1线圈CL1流动。结果,开关电源装置1能够抑制由该噪声电流引起的传导噪声的发生。
接着,说明测量开关电源装置1的传导噪声时的开关电源装置1的结构。图2是表示测量开关电源装置1的传导噪声时的开关电源装置1的结构的一例的图。图2所示的开关电源装置1的结构是,在图1所示的开关电源装置1的结构中,在交流电源PS与交流电压输入部11之间添加了LISN(Line Impedance Stabilization Network,线路阻抗稳定网络)12的结构。
LISN12是线路阻抗稳定化电路网。LISN12在开关电源装置1中进行电源线的阻抗的一定化。由此,LISN12能够检测流入交流电源PS与交流电压输入部11之间的传导噪声。LISN12的结构只要是能够进行电源线的阻抗的一定化的结构即可,可以是已知的结构,也可以是由此开发出来的结构。
此外,LISN12具有第1输入端子12I1和第2输入端子12I2这2个输入端子。此外,LISN12具有第1输出端子12O1和第2输出端子12O2这2个输出端子。此外,LISN12具有FG端子12O3。
图2所示的例子中,第1输入端子12I1经由传输线与交流电源PS的第1端子PSO1连接。此外,在该例子中,第2输入端子12I2经由传输线与交流电源PS的第2端子PSO2连接。此外,第1输出端子12O1经由传输线与交流电压输入部11的第1输入端子11I1连接。
此外,第2输出端子12O2经由传输线与交流电压输入部11的第2输入端子11I2连接。
LISN12将输入至第1输入端子12I1的交流电压从第1输出端子12O1输出。此外,LISN12将输入至第2输入端子12I2的交流电压从第2输出端子12O2输出。此外,在LISN12所具有的FG端子12O3连接有前述的壳体地线FG。此处,前述的第20电容器CFG经由传输线与LISN12连接。第20电容器CFG在LISN12内与FG端子12O3电连接。即,第20电容器CFG经由FG端子12O3在壳体地线FG接地。图2所示的开关电源装置1的传导噪声测量试验中,使用电磁遮蔽空间(shield room)进行测量。
此处,图3是表示不具有传输线EL和具有传输线EL各自的情况下在开关电源装置1产生的传导噪声的一例的图。此外,图3是对图2所示的开关电源装置1的传导噪声测量试验使用电磁遮蔽空间进行测量而得的结果。图3所示的图表G1表示不具有传输线EL时在开关电源装置1产生的传导噪声的一例。图表G1的横轴表示传导噪声的频率。图表G1的纵轴表示以dB(μV)单位表示的传导噪声的水平。图表G1所示的线BLv是由ITE/标准:CISPR32 ClassB等的标准决定的允许值。即,开关电源装置1的传导噪声的水平优选在各频率带中抑制到比线BLv低的水平。
另一方面,图3所示的图表G2表示具有传输线EL时在开关电源装置1产生的传导噪声的一例。图表G2的横轴表示传导噪声的频率。图表G2的纵轴表示以dB(μV)单位表示的传导噪声的水平。
通过比较图表G1和图表G2可知,开关电源装置1通过具有传输线EL,能够抑制在开关电源装置1产生的传导噪声。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以下,参照图4说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另外,在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对与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开关电源装置1代替平滑部16具有图4所示的平滑部16A。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平滑部16A的电路结构的一例的图。
平滑部16A具有第4电容器C4、第5电容器C5和第2电感器L2。
第4电容器C4例如是电解电容器。另外,第4电容器C4也可以代替电解电容器而为其它种类的电容器。
第5电容器C5例如是电解电容器。另外,第5电容器C5也可以代替电解电容器而为其它种类的电容器。
第4电容器C4经由传输线连接在第2整流部15的输出端子间。在第4电容器C4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15的第1输出端子15O1连接的端子,连接有第2电感器L2。在第2电感器L2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第4电容器C4连接的端子,连接有平滑部16A所具有的第1输出端子16AO1。在第4电容器C4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15的第2输出端子15O2连接的端子,连接有平滑部16A所具有的第2输出端子16AO2。在平滑部16A的输出端子间连接有第5电容器C5。
此处,图4所示的例子中,传输线EL连接在整流元件间的传输线与第4电容器C4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15的第1输出端子15O1连接的端子之间。即,在该例子中,第2电容器C2连接在整流元件间的传输线与第4电容器C4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15的第1输出端子15O1连接的端子之间。此外,在该例子中,第20电容器CFG连接在第4电容器C4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15的第2输出端子15O2连接的端子与图4中没有图示的壳体地线FG之间。
根据以上的电路结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开关电源装置1中,在变压器T的第1线圈CL1与变压器T的第2线圈CL2之间产生的噪声电流,依次经由传输线EL、第1整流部13C流至第1线圈CL1。结果,该开关电源装置1能够抑制由该噪声电流引起的传导噪声的产生。
另外,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开关电源装置1中,第2电容器C2也可以采用经由传输线,连接在整流元件间的传输线与第4电容器C4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15的第2输出端子15O2连接的端子之间的结构。此外,该开关电源装置1中,第2电容器C2也可以采用经由传输线,连接在整流元件间的传输线与第5电容器C5所具有的端子中经由第2电感器L2与第2整流部15的第1输出端子15O1连接的端子之间的结构。此外,该开关电源装置1中,第2电容器C2也可以采用经由传输线,连接在整流元件间的传输线与第5电容器C5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15的第2输出端子15O2连接的端子之间结构。
此处,第2电容器C2优选连接在整流元件间的传输线与平滑部16A以后的传输线上的位置中由平滑部16A平滑化后的直流电压稳定的位置之间。本实施方式中,平滑部16A以后的传输线是比平滑部16A所具有的2个输入端子靠后段的传输线。第4电容器C4的两端子和第5电容器C5的两端子这4个端子中的任一个端子,是平滑部16A以后的传输线上的位置中由平滑部16A平滑化后的直流电压稳定的位置的一例。
平滑部16A中,优选连接传输线EL的位置靠近第2线圈CL2。这是因为,基于经验这样更能够抑制前述的噪声电流引起的传导噪声的发生。因此,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传输线EL在平滑部16A中,与第4电容器C4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15的第1输出端子15O1连接的端子连接。
此外,图4所示的平滑部16A中,连接有第2电感器L2的位置可以是与图4所示的位置不同的位置。
例如,第2电感器L2也可以采用与第4电容器C4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输出端子15O2连接的端子连接的结构。此时,在第4电容器C4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15的第1输出端子15O1连接的端子,连接平滑部16A的第1输出端子16AO1。此外,此时,在第2电感器L2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第4电容器C4连接的端子,连接平滑部16A的第2输出端子16AO2。此外,此时,在平滑部16A的输出端子间(即第1输出端子16AO1与第2输出端子16AO2之间),连接第5电容器C5。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以下,参照图5说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另外,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对与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部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开关电源装置1代替平滑部16具有图5所示的平滑部16B。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平滑部16B的电路结构的一例的图。
平滑部16B具有第6电容器C6、第7电容器C7、第3电感器L3和第4电感器L4。
第6电容器C6例如是电解电容器。另外,第6电容器C6也可以代替电解电容器而是其它种类的电容器。
第7电容器C7例如是电解电容器。另外,第7电容器C7也可以代替电解电容器而是其它种类的电容器。
第4电感器L4与第2整流部15的第1输出端子15O1连接。在第4电感器L4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第2整流部15的第1输出端子15O1连接的端子与第2整流部15的第2输出端子15O2之间,连接有第6电容器C6。在第6电容器C6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4电感器L4连接的端子,连接有第3电感器L3。在第3电感器L3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第6电容器C6连接的端子,连接有平滑部16B所具有的第1输出端子16BO1。在第6电容器C6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15的第2输出端子15O2连接的端子,连接有平滑部16B所具有的第2输出端子16BO2。在平滑部16B的输出端子间连接有第7电容器C7。
此处,图5所示的例子中,传输线EL连接在整流元件间的传输线与第6电容器C6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4电感器L4连接的端子之间。即,在该例子中,第2电容器C2连接在整流元件间的传输线与第6电容器C6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4电感器L4连接的端子之间。此外,在该例子中,第20电容器CFG连接在第6电容器C6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15的第2输出端子15O2连接的端子与图5中没有图示的壳体地线FG之间。
利用以上所述的电路结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开关电源装置1中,在变压器T的第1线圈CL1与变压器T的第2线圈CL2之间产生的噪声电流,依次经由传输线EL、第1整流部13C流至第1线圈CL1。结果,该开关电源装置1能够抑制由该噪声电流引起的传导噪声的发生。
另外,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开关电源装置1中,第2电容器C2也可以采用连接在整流元件间的传输线与第6电容器C6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15的第2输出端子15O2连接的端子之间的结构。此外,该开关电源装置1中,第2电容器C2也可以采用连接在整流元件间的传输线与第7电容器C7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3电感器L3连接的端子之间的结构。此外,该开关电源装置1中,第2电容器C2也可以采用连接在整流元件间的传输线与第7电容器C7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15的第2输出端子15O2连接的端子之间的结构。
此处,第2电容器C2优选连接在整流元件间的传输线与平滑部16B以后的传输线上的位置中由平滑部16B平滑化后的直流电压稳定的位置之间。本实施方式中,平滑部16B以后的传输线是比平滑部16B所具有的2个输入端子靠后段的传输线。第6电容器C6的两端子和第7电容器C7的两端子这4个端子中的任一个端子,是平滑部16B以后的传输线上的位置中由平滑部16B平滑化后的直流电压稳定的位置的一例。
平滑部16B中,优选连接传输线EL的位置靠近第2线圈CL2。这是因为,基于经验这样更能够抑制前述的噪声电流引起的传导噪声的发生。因此,图5所示的例子中,传输线EL在平滑部16B中与第6电容器C6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4电感器L4连接的端子连接。
此外,图5所示的平滑部16B中,连接第4电感器L4的位置可以是与图5所示的位置不同的位置。
例如,第4电感器L4也可以代替第2整流部15的第1输出端子15O1,而采用与第2整流部15的第2输出端子15O2连接的结构。此时,在第4电感器L4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第2整流部15的第2输出端子15O2连接的端子,连接第6电容器C6。此外,此时,在第6电容器C6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第4电感器L4连接的端子,连接第2整流部15的第1输出端子15O1。此外,此时,在第6电容器C6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15的第1输出端子15O1连接的端子,连接第3电感器L3。此外,此时,在第3电感器L3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第6电容器C6连接的端子,连接平滑部16B的第1输出端子16BO1。此外,此时,在第6电容器C6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4电感器L4连接的端子,连接平滑部16B的第2输出端子16BO2。此外,此时,在平滑部16B的输出端子间,连接第7电容器C7。
此外,图5所示的平滑部16B中,连接有第3电感器L3的位置也可以是与图5所示的位置不同的位置。
例如,第3电感器L3也可以采用连接于第6电容器C6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输出端子15O2连接的端子与平滑部16B的第2输出端子16B2之间的结构。此时,第6电容器C6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1输出端子15O1连接的端子与平滑部16B的第1输出端子16B1连接。此外,此时,在平滑部16B的输出端子间连接第7电容器C7。
此外,图5所示的平滑部16B中,分别连接有第3电感器L3和第4电感器L4的位置也可以是与图5所示的位置不同的位置。
例如,第4电感器L4也可以代替第1输出端子15O1,而采用与第2输出端子15O2连接的结构。第3电感器L3也可以采用与第4电感器L4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第2输出端子15O2连接的端子连接的结构。此时,第6电容器C6连接在第4电感器L4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第2整流部15的第2输出端子15O2连接的端子与第2整流部15的第1输出端子15O1之间。此外,此时,在第6电容器C6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15的第1输出端子15O1连接的端子,连接平滑部16B的第1输出端子16BO1。此外,此时,在第3电感器L3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第6电容器C6连接的端子,连接平滑部16B的第2输出端子16BO2。此外,此时,在平滑部16B的输出端子间连接第7电容器C7。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
以下,参照图6说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另外,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中,对与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部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中,开关电源装置1代替平滑部16具有图6所示的平滑部16C。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平滑部16C的电路结构的一例的图。
平滑部16C具有第8电容器C8、第9电容器C9、第5电感器L5和第6电感器L6。
第8电容器C8例如是电解电容器。另外,第8电容器C8也可以代替电解电容器而为其它种类的电容器。
第9电容器C9例如是电解电容器。另外,第9电容器C9也可以代替电解电容器而为其它种类的电容器。
第8电容器C8连接在第2整流部15的输出端子间。在第8电容器C8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15的第1输出端子15O1连接的端子,连接有第5电感器L5。在第8电容器C8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15的第2输出端子15O2连接的端子,连接有第6电感器L6。在第5电感器L5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第8电容器C8连接的端子,连接有平滑部16C所具有的第1输出端子16CO1。在第6电感器L6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第8电容器C8连接的端子,连接有平滑部16C所具有的第2输出端子16CO2。在平滑部16C的输出端子间连接有第9电容器C9。
此处,图6所示的例子中,传输线EL连接在整流元件间的传输线与第8电容器C8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15的第1输出端子15O1连接的端子之间。即,在该例子中,第2电容器C2连接在整流元件间的传输线与第8电容器C8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15的第1输出端子15O1连接的端子之间。此外,在该例子中,第20电容器CFG连接在第8电容器C8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15的第2输出端子15O2连接的端子与图6中没有图示的壳体地线FG之间。
利用以上电路结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开关电源装置1中,在变压器T的第1线圈CL1与变压器T的第2线圈CL2之间产生的噪声电流,依次经由传输线EL、第1整流部13C流至第1线圈CL1。结果,该开关电源装置1能够抑制由该噪声电流引起的传导噪声的发生。
另外,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开关电源装置1中,第2电容器C2也可以采用连接在整流元件间的传输线与第8电容器C8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15的第2输出端子15O2连接的端子之间的结构。此外,该开关电源装置1中,第2电容器C2也可以采用连接在整流元件间的传输线与第9电容器C9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5电感器L5连接的端子之间的结构。此外,该开关电源装置1中,第2电容器C2也可以采用连接在整流元件间的传输线与第9电容器C9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6电感器L6连接的端子之间的结构。
此处,第2电容器C2优选连接在整流元件间的传输线与平滑部16C以后的传输线上的位置中由平滑部16C平滑化后的直流电压稳定的位置之间。本实施方式中,平滑部16C以后的传输线是比平滑部16C所具有的2个输入端子靠后段的传输线。第8电容器C8的两端子和第9电容器C9的两端子这4个端子中的任一个端子,是平滑部16C以后的传输线上的位置中由平滑部16C平滑化后的直流电压稳定的位置的一例。
平滑部16C中,连接传输线EL的位置优选靠近第2线圈CL2。这是因为,基于经验这样能够更好地抑制前述的噪声电流引起的传导噪声的发生。因此,图6所示的例子中,传输线EL在平滑部16C中与第8电容器C8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15的第1输出端子15O1连接的端子连接。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另外,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中,对与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部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中,开关电源装置1代替第1整流元件RC1而具有第1整流元件RC1A。此外,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中,开关电源装置1代替第2整流元件RC2而具有第2整流元件RC2A。
第1整流元件RC1A是二极管。
此外,第2整流元件RC2A是二极管。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开关电源装置1中,第1整流元件RC1A的阳极与第2整流元件RC2A的阴极连接。此外,第1整流元件RC1A的阴极与将第1开关元件S1的漏极端子与第1电容器C1的第1端子C1I1之间连接的传输线连接。此外,第2整流元件RC2A的阳极与将第2开关元件S2的源极端子与第2电容器C2的第2端子C1I2之间连接的传输线连接。
这样,开关电源装置1中,代替第1整流元件RC1具有第1整流元件RC1A,并且代替第2整流元件RC2具有第2整流元件RC2A的情况下,在变压器T的第1线圈CL1与变压器T的第2线圈CL2之间产生的噪声电流也依次经由传输线EL、第1整流部13C流至第1线圈CL1。结果,开关电源装置1能够抑制由该噪声电流引起的传导噪声的发生。
另外,上述内容中说明的实施方式的开关电源装置1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3各自的开关电源装置1相比,电路结构简单。
因此,实施方式的开关电源装置1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3各自的开关电源装置1相比,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大。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开关电源装置与负载连接,向负载供给直流电压,该开关电源装置包括:被输入交流电压的交流电压输入部;滤波器,其与交流电压输入部和壳体地线分别连接,从交流电压输入部被输入交流电压;经由滤波器与交流电压输入部的第1输出端子电连接的第1电感器;开关部,其具有第1开关元件和第2开关元件,第1开关元件和第2开关元件串联连接,第1电感器所具有的2个端子中没有与交流电压输入部的第1输出端子电连接的端子连接于将第1开关元件与所述第2开关元件之间连接的传输线;第1整流部,其具有第1整流元件和第2整流元件,第1整流元件和第2整流元件串联连接,交流电压输入部的第2输出端子经由滤波器电连接于将第1整流元件与第2整流元件之间连接的传输线,该第1整流部与开关部并联连接;与第1整流部并联连接的第1电容器;逆变器,其具有包括1次侧的线圈和2次侧的线圈的变压器,第1电容器连接于输入端子间;具有与2次侧的线圈连接的输入端子的第2整流部;与第2整流部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间连接的平滑部;控制部,其进行第1开关元件、第2开关元件和逆变器所具有的开关元件的开关控制;第2电容器,其连接于将第1整流元件与第2整流元件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与平滑部之间;和将平滑部与壳体地线之间连接的第20电容器。由此,开关电源装置能够抑制在变压器的1次侧的线圈与2次侧的线圈之间产生的噪声电流引起的传导噪声的发生。
此外,开关电源装置中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平滑部具有连接于第2整流部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间的第3电容器,第2电容器连接于将第1整流元件与第2整流元件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与第3电容器的两端中的任一个端子之间。
此外,开关电源装置中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平滑部具有:连接于第2整流部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间的第4电容器;与第4电容器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的第1输出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的第2电感器;与第2电感器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第4电容器连接的端子连接的平滑部的第1输出端子;与第4电容器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的第2输出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的平滑部的第2输出端子;和连接于平滑部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间的第5电容器,第2电容器连接于将第1整流元件与第2整流元件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与第4电容器的两端子和第5电容器的两端子这4个端子中的任一个端子之间。
此外,开关电源装置中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平滑部具有:连接于第2整流部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间的第4电容器;与第4电容器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的第2输出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的第2电感器;与第4电容器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的第1输出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的平滑部的第1输出端子;与第2电感器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第4电容器连接的端子连接的平滑部的第2输出端子;和连接于平滑部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间的第5电容器,第2电容器连接于将第1整流元件与第2整流元件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与第4电容器的两端子和第5电容器的两端子这4个端子中的任一个端子之间。
此外,开关电源装置中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平滑部具有:与第2整流部的第1输出端子连接的第4电感器;连接于第4电感器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第2整流部的第1输出端子连接的端子与第2整流部的第2输出端子之间的第6电容器;与第6电容器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4电感器连接的端子连接的第3电感器;与第3电感器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第6电容器连接的端子连接的平滑部的第1输出端子;与第6电容器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的第2输出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的平滑部的第2输出端子;和连接于平滑部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间的第7电容器,第2电容器连接于将第1整流元件与第2整流元件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与第6电容器的两端子和第7电容器的两端子这4个端子中的任一个端子之间。
此外,开关电源装置中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平滑部具有:与第2整流部的第2输出端子连接的第4电感器;连接于第4电感器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第2整流部的第2输出端子连接的端子与第2整流部的第1输出端子之间的第6电容器;与第6电容器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的第1输出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的第3电感器;与第3电感器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第6电容器连接的端子连接的平滑部的第1输出端子;与第6电容器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4电感器连接的端子连接的平滑部的第2输出端子;和连接于平滑部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间的第7电容器,第2电容器连接于将第1整流元件与第2整流元件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与第6电容器的两端子和第7电容器的两端子这4个端子中的任一个端子之间。
此外,开关电源装置中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平滑部具有:与第2整流部的第1输出端子连接的第4电感器;连接于第4电感器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第2整流部的第1输出端子连接的端子与第2整流部的第2输出端子之间的第6电容器;与第6电容器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的第2输出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的第3电感器;与第6电容器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4电感器连接的端子连接的平滑部的第1输出端子;与第3电感器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第6电容器连接的端子连接的平滑部的第2输出端子;和连接于平滑部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间的第7电容器,第2电容器连接于将第1整流元件与第2整流元件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与第6电容器的两端子和第7电容器的两端子这4个端子中的任一个端子之间。
此外,开关电源装置中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平滑部具有:与第2整流部的第2输出端子连接的第4电感器;连接于第4电感器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第2整流部的第2输出端子连接的端子与第2整流部的第1输出端子之间的第6电容器;与第6电容器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4电感器连接的端子连接的第3电感器;与第6电容器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的第1输出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的平滑部的第1输出端子;与第3电感器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第6电容器连接的端子连接的平滑部的第2输出端子;和连接于平滑部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间的第7电容器,第2电容器连接于将第1整流元件与第2整流元件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与第6电容器的两端子和第7电容器的两端子这4个端子中的任一个端子之间。
此外,开关电源装置中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平滑部具有:连接于第2整流部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间的第8电容器;与第8电容器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的第1输出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的第5电感器;与第8电容器所具有的端子中与第2整流部的第2输出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的第6电感器;与第5电感器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第8电容器连接的端子连接的平滑部的第1输出端子;与第6电感器所具有的端子中没有与第8电容器连接的端子连接的平滑部的第2输出端子;和连接于平滑部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间的第9电容器,第2电容器连接于将第1整流元件与第2整流元件之间的连接的传输线与第8电容器的两端子和第9电容器的两端子这4个端中的任一个端子之间。
此外,开关电源装置中可以采用下述结构,第1整流元件和第2整流元件是开关元件,控制部进行第1开关元件、第2开关元件和逆变器所具有的开关元件的开关控制,并且进行第1整流元件和第2整流元件的开关控制。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具体的结构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变更、置换、删除等。
附图标记说明
1……开关电源装置,11……交流电压输入部,13……功率系数改善电路,13A……第1电感器,13B……开关部,13C……第1整流部,14……逆变器,14A、14B……电容器,14C、14D……开关元件,15……第2整流部,16、16A、16B、16C……平滑部,17……控制部,18……滤波器,18C1、18C2……线圈,18L1……共模扼流线圈,18X1……电容器,18X2……第10电容器,18Y1……第11电容器,18Y2……第12电容器,C1……第1电容器,C2……第2电容器,C3……第3电容器,C4……第4电容器,C5……第5电容器,C6……第6电容器,C7……第7电容器,C8……第8电容器,C9……第9电容器,CFG……第20电容器,CL1……第1线圈,CL2……第2线圈,CL2A……第2A线圈,CL2B……第2B线圈,D1、D2……二极管,EL……传输线,L2……第2电感器,L3……第3电感器,L4……第4电感器,L5……第5电感器,L6……第6电感器,LD……负载,PS……交流电源,RC1……第1整流元件,RC1A……第1整流元件,RC2……第2整流元件,RC2A……第2整流元件,S1……第1开关元件,S2……第2开关元件,T……变压器。

Claims (10)

1.一种开关电源装置,其能够与负载连接,向所述负载供给直流电压,该开关电源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输入交流电压的交流电压输入部;
滤波器,其与所述交流电压输入部和壳体地线各自连接,从所述交流电压输入部输入所述交流电压;
第1电感器,其经由所述滤波器与所述交流电压输入部的第1输出端子电连接;
开关部,其具有第1开关元件和第2开关元件,所述第1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串联连接,所述第1电感器所具有的2个端子中的没有与所述交流电压输入部的第1输出端子电连接的端子连接于将所述第1开关元件与所述第2开关元件之间连接的传输线,
第1整流部,其与所述开关部并联连接,并具有第1整流元件和第2整流元件,所述第1整流元件和所述第2整流元件串联连接,所述交流电压输入部的第2输出端子经由所述滤波器电连接于将所述第1整流元件与所述第2整流元件之间连接的传输线;
与所述第1整流部并联连接的第1电容器;
逆变器,其具有包括1次侧的线圈和2次侧的线圈的变压器,所述第1电容器连接于所述逆变器的输入端子间,
第2整流部,其具有与所述2次侧的线圈连接的输入端子;
平滑部,其连接于所述第2整流部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间;
控制部,其进行所述第1开关元件、所述第2开关元件和所述逆变器所具有的开关元件的开关控制;
第2电容器,其连接于将所述第1整流元件与所述第2整流元件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与所述平滑部之间;和
连接于所述平滑部与所述壳体地线之间的第20电容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滑部具有连接于所述第2整流部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间的第3电容器,
所述第2电容器连接于将所述第1整流元件与所述第2整流元件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与所述第3电容器的两端子中的任一个端子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滑部具有:
连接于所述第2整流部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间的第4电容器;
与所述第4电容器所具有的端子中的与所述第2整流部的第1输出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的第2电感器;
与所述第2电感器所具有的端子中的没有与所述第4电容器连接的端子连接的所述平滑部的第1输出端子;
与所述第4电容器所具有的端子中的与所述第2整流部的第2输出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的所述平滑部的第2输出端子;和
连接于所述平滑部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间的第5电容器,
所述第2电容器连接于将所述第1整流元件与所述第2整流元件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与所述第4电容器的两端子和所述第5电容器的两端子这4个端子中的任一个端子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滑部具有:
连接于所述第2整流部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间的第4电容器;
与所述第4电容器所具有的端子中的与所述第2整流部的第2输出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的第2电感器;
与所述第4电容器所具有的端子中的与所述第2整流部的第1输出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的所述平滑部的第1输出端子;
与所述第2电感器所具有的端子中的没有与所述第4电容器连接的端子连接的所述平滑部的第2输出端子;和
连接于所述平滑部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间的第5电容器,
所述第2电容器连接于将所述第1整流元件与所述第2整流元件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与所述第4电容器的两端子和所述第5电容器的两端子这4个端子中的任一个端子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滑部具有:
与所述第2整流部的第1输出端子连接的第4电感器;
第6电容器,其连接于所述第4电感器所具有的端子中的没有与所述第2整流部的第1输出端子连接的端子与所述第2整流部的第2输出端子之间;
与所述第6电容器所具有的端子中的与所述第4电感器连接的端子连接的第3电感器;
与所述第3电感器所具有的端子中的没有与所述第6电容器连接的端子连接的所述平滑部的第1输出端子;
与所述第6电容器所具有的端子中的与所述第2整流部的第2输出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的所述平滑部的第2输出端子;和
连接于所述平滑部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间的第7电容器,
所述第2电容器连接于将所述第1整流元件与所述第2整流元件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与所述第6电容器的两端子和所述第7电容器的两端子这4个端子中的任一个端子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滑部具有:
与所述第2整流部的第2输出端子连接的第4电感器;
第6电容器,其连接于所述第4电感器所具有的端子中的没有与所述第2整流部的第2输出端子连接的端子与所述第2整流部的第1输出端子之间;
与所述第6电容器所具有的端子中的与所述第2整流部的第1输出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的第3电感器;
与所述第3电感器所具有的端子中的没有与所述第6电容器连接的端子连接的所述平滑部的第1输出端子;
与所述第6电容器所具有的端子中的与所述第4电感器连接的端子连接的所述平滑部的第2输出端子;和
连接于所述平滑部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间的第7电容器,
所述第2电容器连接于将所述第1整流元件与所述第2整流元件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与所述第6电容器的两端子和所述第7电容器的两端子这4个端子中的任一个端子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滑部具有:
与所述第2整流部的第1输出端子连接的第4电感器;
第6电容器,其连接于所述第4电感器所具有的端子中的没有与所述第2整流部的第1输出端子连接的端子与所述第2整流部的第2输出端子之间;
与所述第6电容器所具有的端子中的与所述第2整流部的第2输出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的第3电感器;
与所述第6电容器所具有的端子中的与所述第4电感器连接的端子连接的所述平滑部的第1输出端子;
与所述第3电感器所具有的端子中的没有与所述第6电容器连接的端子连接的所述平滑部的第2输出端子;和
连接于所述平滑部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间的第7电容器,
所述第2电容器连接于将所述第1整流元件与所述第2整流元件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与所述第6电容器的两端子和所述第7电容器的两端子这4个端子中的任一个端子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滑部具有:
与所述第2整流部的第2输出端子连接的第4电感器;
第6电容器,其连接于所述第4电感器所具有的端子中的没有与所述第2整流部的第2输出端子连接的端子与所述第2整流部的第1输出端子之间;
与所述第6电容器所具有的端子中的与所述第4电感器连接的端子连接的第3电感器;
与所述第6电容器所具有的端子中的与所述第2整流部的第1输出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的所述平滑部的第1输出端子;
与所述第3电感器所具有的端子中的没有与所述第6电容器连接的端子连接的所述平滑部的第2输出端子;和
连接于所述平滑部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间的第7电容器,
所述第2电容器连接于将所述第1整流元件与所述第2整流元件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与所述第6电容器的两端子和所述第7电容器的两端子这4个端子中的任一个端子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滑部具有:
连接于所述第2整流部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间的第8电容器;
与所述第8电容器所具有的端子中的与所述第2整流部的第1输出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的第5电感器;
与所述第8电容器所具有的端子中的与所述第2整流部的第2输出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的第6电感器;
与所述第5电感器所具有的端子中的没有与所述第8电容器连接的端子连接的所述平滑部的第1输出端子;
与所述第6电感器所具有的端子中的没有与所述第8电容器连接的端子连接的所述平滑部的第2输出端子;和
连接于所述平滑部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间的第9电容器,
所述第2电容器连接于将所述第1整流元件与所述第2整流元件之间连接的传输线与所述第8电容器的两端子和所述第9电容器的两端子这4个端中的任一个端子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整流元件和所述第2整流元件是开关元件,
所述控制部进行所述第1开关元件、所述第2开关元件和所述逆变器所具有的开关元件的开关控制,并且进行所述第1整流元件和所述第2整流元件的开关控制。
CN201910903500.9A 2018-09-27 2019-09-24 开关电源装置 Active CN1109579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2096 2018-09-27
JP2018182096A JP7087887B2 (ja) 2018-09-27 2018-09-27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57913A CN110957913A (zh) 2020-04-03
CN110957913B true CN110957913B (zh) 2023-04-25

Family

ID=699466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03500.9A Active CN110957913B (zh) 2018-09-27 2019-09-24 开关电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734886B2 (zh)
JP (1) JP7087887B2 (zh)
CN (1) CN1109579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14265B (zh) * 2020-06-11 2021-05-11 衡阳市井恒电子产品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大功率驱动的5g通信基站的电源
CN112054699A (zh) * 2020-09-16 2020-12-08 南通大学 一种集成式pcb板级熔喷布驻极电源拓扑
US20240006987A1 (en) * 2022-07-01 2024-01-04 Pacific Import Manufacturing, Inc. Bridgeless digital control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circui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56047A (ja) * 1998-06-08 1999-12-24 Cosel Co Ltd スイッチングレギュレータ電源装置
JP2000217280A (ja) * 1998-11-20 2000-08-04 Mitsuoka Electric Mfg Co Ltd Lc共振回路を用いた電源装置
JP2000341951A (ja) * 1999-05-31 2000-12-08 Toko Inc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JP2008029054A (ja) * 2006-07-18 2008-02-07 Sony Corp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回路
JP2011072107A (ja) * 2009-09-25 2011-04-07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電源装置
CN102412719A (zh) * 2010-09-21 2012-04-11 Tdk株式会社 无桥功率因数校正转换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18467A (ja) 2000-02-02 2001-08-10 Pfu Ltd 高調波抑制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JP6155586B2 (ja) 2012-09-21 2017-07-05 サンケン電気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JP2016158316A (ja) 2015-02-23 2016-09-0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源装置
WO2018128101A1 (ja) 2017-01-06 2018-07-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Ac-dcコンバー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56047A (ja) * 1998-06-08 1999-12-24 Cosel Co Ltd スイッチングレギュレータ電源装置
JP2000217280A (ja) * 1998-11-20 2000-08-04 Mitsuoka Electric Mfg Co Ltd Lc共振回路を用いた電源装置
JP2000341951A (ja) * 1999-05-31 2000-12-08 Toko Inc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JP2008029054A (ja) * 2006-07-18 2008-02-07 Sony Corp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回路
JP2011072107A (ja) * 2009-09-25 2011-04-07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電源装置
CN102412719A (zh) * 2010-09-21 2012-04-11 Tdk株式会社 无桥功率因数校正转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87887B2 (ja) 2022-06-21
JP2020054134A (ja) 2020-04-02
CN110957913A (zh) 2020-04-03
US10734886B2 (en) 2020-08-04
US20200106354A1 (en) 2020-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57913B (zh) 开关电源装置
US10833594B2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power converter having an LC tank coupled between a switching network and a transformer winding
US7453710B2 (en) Transformerless safety isolation in a power supply using safety capacitors for galvanic isolation
US9906169B1 (en) DC-AC conversion circuit having a first double ended DC pulse stage and a second AC stage
TWI536709B (zh) 電源系統及供電方法
CN108206634B (zh) 绝缘同步整流dc/dc转换器及控制器、适配器、设备
US10063103B2 (en) Contact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power transmission method thereof
US8891262B2 (en) Series switch bridgeless power supply
US8228152B2 (en) Transforming device of power source and transformer thereof
WO2014112639A1 (ja)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N111082685A (zh) 电力变换装置
CN111200373B (zh) 用于ct扫描仪的隔离式网络电源
US11777412B2 (en) Switching power supply apparatus for reducing common mode noise due to line-to-ground capacitances
US7791905B2 (en) Electrical DC-DC power converter with magnetically coupled switch control circuit
JP2016158316A (ja) 電源装置
CN113328617B (zh) 一种有源共模电磁干扰滤波器、电源管理装置及滤波方法
WO2018148932A1 (en) Dc to dc converter
KR20160124601A (ko) 공진 컨버터를 갖는 플라즈마 발생기용 전원 장치
CN114128120A (zh) 电力转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6316484B1 (ja) 電力変換器
KR101484486B1 (ko) 전력 변환기
JP2022131188A (ja) 電源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CN116349126A (zh) 电力转换装置以及电力转换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12106287A (zh) 谐振回路电路和用于配置谐振回路电路的方法
JP2012034525A (ja)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