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45806A - 终端及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终端及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45806A
CN110945806A CN201880048879.3A CN201880048879A CN110945806A CN 110945806 A CN110945806 A CN 110945806A CN 201880048879 A CN201880048879 A CN 201880048879A CN 110945806 A CN110945806 A CN 1109458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quence
terminal
cell
uplink control
cyclic shi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887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45806B (zh
Inventor
山本哲矢
铃木秀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Priority to CN20211082929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60070A/zh
Publication of CN1109458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458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458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458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5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intercell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74Code shifting or hopp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 H04L27/2607Cyclic exten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16Code allocation
    • H04J13/22Allocation of codes with a zero correlation zo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在终端中,控制部根据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确定在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中使用的序列,发送部使用上述序列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此处,使用对终端所属的小区进行识别的小区识别信息以及与小区中所含的至少一个子小区相关的子小区固有信息来计算上述序列。

Description

终端及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终端及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使用移动宽带的服务的普及,移动通信中的数据流量呈指数函数地持续增加,面向未来,数据传输容量的扩大成为当务之急。另外,期待今后任何“物体”均经由因特网相连的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的飞跃性发展。为了支持基于IoT的服务的多样化,不仅要求数据传输容量,而且对于低延迟性和通信区域(覆盖范围)等各种需求也要求飞跃性的高度化。基于这样的背景,与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4th Generation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相比,使性能和功能大幅提高的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的技术开发和标准化正在推进。
在3GPP(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中,在5G的标准化中,推进了未必与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Advanced(例如,参考非专利文献1-3)具有向后兼容性的新的无线接入技术(NR:New Radio)的技术开发。
在NR中,研究了终端(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使用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向基站(eNG或gNB)发送表示下行链路数据的错误检测结果的应答信号(ACK/NACK:Acknowledgement/Negative Acknowledgment,肯定应答/否定应答或HARQ-ACK)、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上行链路的无线资源分配请求(SR:SchedulingRequest,调度请求)等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另外,在NR中,研究了将1~2比特的UCI包含在PUCCH中进行发送。
另外,在NR中,支持使用一个时隙内的一个码元或两个码元发送PUCCH的“短PUCCH(Short PUCCH)”和使用3个码元以上(例如,可以将最小码元数量设为4个码元)发送PUCCH的“长PUCCH(Long PUCCH)”。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211 V13.4.0,“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Radio Access(E-UTRA);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Release 13),”December2016.
非专利文献2:3GPP TS 36.212V13.4.0,“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Radio Access(E-UTRA);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Release 13),”December2016.
非专利文献3:3GPP TS 36.213V13.4.0,“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Radio Access(E-UTRA);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Release 13),”December 2016.
非专利文献4:R1-1612228,“Proposal of subcell,”Panasonic,RAN1#87,Nov.2016.
发明内容
但是,对于在包含1~2比特的UCI的PUCCH中控制干扰的方法没有充分地进行研究。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有助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包含1~2比特的UCI的PUCCH中适当地控制干扰的终端及通信方法。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终端具备:电路,其根据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确定用于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序列;以及发送机,其使用所述序列发送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所述序列是使用对终端所属的小区进行识别的小区识别信息以及与所述小区中所含的至少一个子小区相关的子小区固有信息而被确定的。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终端具备:电路,其根据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确定用于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序列;以及发送机,其使用所述序列发送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能够分配到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一个资源块内的所述序列的最大数量被限制。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终端具备:电路,其根据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确定用于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序列;以及发送机,其使用所述序列发送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在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中至少包含ACK和NACK,用于所述序列的循环移位被分离在包含分配给所述ACK的循环移位的第一区域、和包含分配给所述NACK的循环移位的第二区域。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涉及的通信方法包括:根据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确定用于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序列;以及使用所述序列发送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使用用于对终端所属的小区进行识别的小区识别信息以及与所述小区中所含的至少一个子小区相关的子小区固有信息来确定所述序列。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涉及的通信方法包括:根据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确定用于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序列;以及使用所述序列发送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能够分配到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一个资源块内的所述序列的最大数量被限制。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涉及的通信方法包括:根据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确定用于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序列;以及使用所述序列发送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在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中至少包含ACK和NACK,用于所述序列的循环移位被分离在包含分配给所述ACK的循环移位的第一区域、和包含分配给所述NACK的循环移位的第二区域。
另外,这些包括性或具体性的方式可以通过系统、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或记录介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系统、装置、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和记录介质的任意组合来实现。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式,能够在包含1~2比特的UCI的PUCCH中适当地控制干扰。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中的进一步的优点和效果可从说明书和附图中明确。这些优点和/或效果分别通过几个实施方式以及说明书和附图中所述的特征提供,但并不一定要全部提供以获得一个或更多个相同的特征。
附图说明
图1表示序列选择(sequence selection)方式的一例。
图2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终端的一部分结构。
图3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基站的结构。
图4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终端的结构。
图5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终端的处理。
图6表示使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子小区ID(subcell ID)来确定序列ID的方法的一例。
图7表示使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波束ID(beam ID)来确定序列ID的方法的一例。
图8表示使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随机接入资源来确定序列ID的方法的一例。
图9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1比特UCI的循环移位模式的确定例。
图10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2比特UCI的循环移位模式的确定例。
图11A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1比特UCI的循环移位模式的确定例。
图11B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2比特UCI的循环移位模式的确定例。
图12A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UCI的映射例。
图12B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UCI的映射例。
图13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1比特UCI的映射例。
图14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2比特UCI的映射例。
图15表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1比特UCI的映射例。
图16表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2比特UCI的映射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研究了在短PUCCH中,基于1比特或2比特的UCI和SR的有无来选择短PUCCH的发送所使用的序列的方法(以下,称为序列选择(Sequence selection)方式)。在图1中,ACK/NACK和SR的有无的组合与循环移位(循环移位量)建立对应。例如,如图1所示,能够将CAZAC(Constant Amplitude Zero Auto Correlation:恒包络零自相关)码序列或CG(Computer Generated:计算机生成)序列的循环移位用于序列选择。
在使用由CAZAC码序列或CG序列构成的短PUCCH时,即使在从不同的终端分别发送的PUCCH所使用的序列(有时也称为PUCCH序列)相互不同的情况下,这些终端的PUCCH发送也不完全正交,所以由于序列间的互相关特性而产生干扰。例如,在小区之间分配了不同的序列的情况下产生的干扰为“小区间干扰”。
另外,在从不同的终端发送的PUCCH所使用的序列相同的情况下,当从这些终端发送的PUCCH所使用的循环移位相互不同时,如果在这些终端之间使PUCCH发送的时间和频率同步,则这些终端的PUCCH发送完全正交。另一方面,在存在由终端之间的发送定时偏差或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等产生的影响的情况下,即使在从各终端发送的PUCCH所使用的序列相同,并且循环移位不同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干扰。
对于短PUCCH,最好考虑上述干扰的影响。
在此,在LTE中定义了30个CG序列。另外,每个小区的PUCCH通过用于识别小区的识别信息(以下,称为“小区ID”)来区分。当小区ID不同时,用于PUCCH的CG序列不同。
另外,在LTE中,为了使干扰的影响随机化,而应用基于跳变模式(hoppingpattern)的、PUCCH用的CG序列的分配或PUCCH用的循环移位模式的确定。当小区ID不同时,用于确定跳变模式的随机序列的初始值不同。另外,在LTE中,通过使用用于生成PUCCH的信号序列的虚拟小区ID,在不同的小区之间设定同一小区ID,从而能够进行CoMP(Coordinated Multiple Point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协同多点传输和接收)等小区间同步的情况下的干扰控制(例如,参考非专利文献1)。
不过,在NR中,假定在同一小区内包含多个TRP(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Point:传输和接收点)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对于从在同一小区内与不同的TRP进行通信的终端分别发送的PUCCH,需要通过使用不同的PUCCH资源(循环移位、时间或频率资源)来相互区分。
但是,在基于上述那样的小区ID的PUCCH序列的分配中,与不同的TRP进行通信的终端的PUCCH发送所需的PUCCH资源增加,导致小区内的上行链路的频率利用效率降低。
另外,通过使用如上所述的虚拟小区ID对与不同的TRP进行通信的终端分配不同的小区ID,从而还能够将小区内的PUCCH资源分散到不同的CG序列。但是,在初始接入完成后,使用终端固有的高层信号来通知虚拟小区ID。因此,在初始接入阶段的PUCCH发送(例如,针对message4的ACK/NACK应答)中,需要基于小区ID而不是基于虚拟小区ID的PUCCH序列的分配。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中,对在发送短PUCCH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能够降低干扰的影响的方法进行说明。
以下,对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1)
[通信系统的概要]
本公开的各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系统具备基站100和终端200。
图2为表示本公开的各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200的一部分结构的框图。在图2所示的终端200中,控制部209根据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确定用于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的序列(PUCCH序列),发送部214使用上述序列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此处,使用对终端200所属的小区进行识别的小区识别信息(小区ID)和与小区中所含的至少一个子小区相关的子小区固有信息来计算上述序列。
[基站的结构]
图3为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基站100的结构的框图。在图3中,基站100具有控制部101、数据生成部102、编码部103、重发控制部104、调制部105、上位控制信号生成部106、编码部107、调制部108、下行控制信号生成部109、编码部110、调制部111、信号分配部112、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部113、发送部114、天线115、接收部116、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变换)部117、提取部118、SR检测部119、PUCCH解调/解码部120、判定部121。
控制部101确定针对下行链路信号(例如,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分配,并将对下行链路信号的资源分配进行指示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下行控制信号生成部109及信号分配部112。
另外,控制部101确定与针对下行链路信号的HARQ-ACK信号及SR的有无对应的PUCCH资源(时间、频率、序列等)分配,并将与PUCCH资源分配相关的信息(PUCCH资源分配信息)发送到上位控制信号生成部106(或者下行控制信号生成部109)及提取部118。
此时,控制部101分别确定PUCCH的序列号或循环移位模式作为PUCCH资源。另外,关于PUCCH资源的确定方法的详细情况将在后文叙述。
数据生成部102生成针对终端200的下行链路数据,并输出到编码部103。
编码部103对从数据生成部102输入的下行链路数据进行纠错编码,并将编码后的数据信号输出到重发控制部104。
重发控制部104在初次发送时,保持从编码部103输入的编码后的数据信号,并且输出到调制部105。另外,重发控制部104在从后述的判定部121输入了针对所发送的数据信号的NACK时,将对应的保持数据输出到调制部105。另一方面,重发控制部104在从判定部121输入了针对所发送的数据信号的ACK时,删除对应的保持数据。
调制部105对从重发控制部104输入的数据信号进行调制,并将数据调制信号输出到信号分配部112。
上位控制信号生成部106使用从控制部101输入的控制信息(例如,PUCCH资源分配信息等),生成控制信息比特串,并将所生成的控制信息比特串输出到编码部107。
编码部107对从上位控制信号生成部106输入的控制信息比特串进行纠错编码,并将编码后的控制信号输出到调制部108。
调制部108对从编码部107输入的控制信号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控制信号输出到信号分配部112。
下行控制信号生成部109使用从控制部101输入的控制信息(例如,下行资源分配信息、PUCCH资源分配信息等),生成下行控制信息比特串(例如,DCI: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并将所生成的控制信息比特串输出到编码部110。另外,由于有时也面向多个终端发送控制信息,所以下行控制信号生成部109也可以在面向各终端的控制信息中包含各终端的终端ID而生成比特串。
编码部110对从下行控制信号生成部109输入的控制信息比特串进行纠错编码,并将编码后的控制信号输出到调制部111。
调制部111对从编码部110输入的控制信号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控制信号输出到信号分配部112。
信号分配部112将从调制部105输入的数据信号映射到从控制部101输入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所表示的无线资源。另外,信号分配部112将从调制部108或调制部111输入的控制信号映射到无线资源。信号分配部112将映射了信号的下行链路的信号输出到IFFT部113。
IFFT部113对从信号分配部112输入的信号实施OFDM等发送波形生成处理。IFFT部113在传输附加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的OFDM的情况下,附加CP(未图示)。IFFT部113将所生成的发送波形输出到发送部114。
发送部114对从IFFT部113输入的信号进行D/A(Digital-to-Analog:数字模拟)变换、上变频等RF(Radio Frequency:射频)处理,并经由天线115向终端200发送无线信号。
接收部116对经由天线115接收到的来自终端200的上行链路信号波形进行下变频或A/D(Analog-to-Digital:模拟数字)变换等RF处理,并将接收处理后的上行链路信号波形输出到FFT部117。
FFT部117对从接收部116输入的上行链路信号波形实施将时域信号变换为频域信号的FFT处理。FFT部117将通过FFT处理而得到的频域信号输出到提取部118。
提取部118基于从控制部101接收的信息(PUCCH资源分配信息等),从由FFT部117输入的信号中提取针对SR或HARQ-ACK的PUCCH的无线资源部分,并将提取出的无线资源的成分分别输出到SR检测部119和PUCCH解调/解码部120。
SR检测部119对从提取部118输入的信号进行功率检测,并检测SR的有无。另外,SR检测部119在检测到有SR且在SR资源中发送了HARQ-ACK的情况下,将从提取部118输入的信号输出到PUCCH解调/解码部120。
PUCCH解调/解码部120对从提取部118或SR检测部119输入的PUCCH信号,进行均衡、解调、解码或功率检测,并将解码后的比特序列或功率检测后的信号输出到判定部121。
判定部121基于从PUCCH解调/解码部120输入的比特序列或电力检测后的信号,判定从终端200发送的HARQ-ACK信号针对所发送的数据信号表示ACK或NACK中的哪一个。判定部121将判定结果输出到重发控制部104。
[终端的结构]
图4为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终端200的结构的框图。在图4中,终端200具有天线201、接收部202、FFT部203、提取部204、下行控制信号解调部205、上位控制信号解调部206、下行数据信号解调部207、错误检测部208、控制部209、SR生成部210、HARQ-ACK生成部211、信号分配部212、IFFT部213、发送部214。
接收部202对经由天线201接收到的来自基站100的下行链路信号(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的信号波形进行下变频或A/D(Analog-to-Digital:模拟数字)变换等RF处理,并将得到的接收信号(基带信号)输出到FFT部203。
FFT部203对从接收部202输入的信号(时域信号)实施将时域信号变换为频域信号的FFT处理。FFT部203将通过FFT处理而得到的频域信号输出到提取部204。
提取部204基于从控制部209输入的控制信息,从由FFT部203输入的信号中提取下行控制信号,并输出到下行控制信号解调部205。另外,提取部204基于从控制部209输入的控制信息,提取上位控制信号和下行数据信号,并将上位控制信号输出到上位控制信号解调部206,将下行数据信号输出到下行数据信号解调部207。
下行控制信号解调部205对从提取部204输入的下行控制信号进行盲解码,在判断为是发往本机的控制信号的情况下,对该控制信号进行解调并输出到控制部209。
上位控制信号解调部206对从提取部204输入的上位控制信号进行解调,并将解调后的上位控制信号输出到控制部209。
下行数据信号解调部207对从提取部204输入的下行数据信号进行解调/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下行链路数据输出到错误检测部208。
错误检测部208对从下行数据信号解调部207输入的下行链路数据进行错误检测,并将错误检测结果输出到HARQ-ACK生成部211。另外,错误检测部208将错误检测的结果,即判定为没有错误的下行链路数据作为接收数据而输出。
控制部209基于从下行控制信号解调部205输入的控制信号所表示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计算针对下行数据信号的无线资源分配,并将表示计算出的无线资源分配的信息输出到提取部204。
另外,控制部209基于从上位控制信号解调部206输入的上位控制信号或从下行控制信号解调部205输入的控制信号所表示的、与针对SR和HARQ-ACK的PUCCH的资源分配相关的PUCCH资源分配信息,对发送SR和HARQ-ACK的PUCCH资源进行计算。然后,控制部209将与计算出的PUCCH资源相关的信息输出到信号分配部212。
另外,控制部209通过后述的方法,确定针对终端200实际发送SR和HARQ-ACK的PUCCH的时间/频率资源及序列,并将确定的信息输出到信号分配部212和发送部214。
SR生成部210在终端200向基站100请求针对上行链路传输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情况下生成SR,并将所生成的SR信号输出到信号分配部212。
HARQ-ACK生成部211基于从错误检测部208输入的错误检测结果,生成针对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数据的HARQ-ACK信号(ACK或NACK)。HARQ-ACK生成部211将所生成的HARQ-ACK信号(比特序列)输出到信号分配部212。
信号分配部212将从SR生成部210输入的SR信号或者从HARQ-ACK生成部211输入的HARQ-ACK信号映射到由控制部209指示的无线资源。信号分配部212将映射了信号的上行链路信号(例如,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输出到IFFT部213。
IFFT部213对从信号分配部212输入的信号实施OFDM等发送波形生成处理。IFFT部213在传输附加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的OFDM的情况下,附加CP(未图示)。或者,在IFFT部213生成单载波波形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信号分配部212的前级追加DFT(Discrete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立叶变换)部(未图示)。IFFT部213将所生成的发送波形输出到发送部214。
发送部214对从IFFT部213输入的信号进行基于从控制部209输入的信息的发送功率控制、D/A(Digital-to-Analog:数字模拟)变换、上变频等RF(Radio Frequency:射频)处理,并经由天线201向基站100发送无线信号。
[基站100和终端200的操作]
对具有上述结构的基站100和终端200中的操作进行详细说明。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200的处理的流程。
在本实施方式中,PUCCH序列(例如,CG序列)的序列号(序列ID)除了使用小区ID之外,还使用追加的识别信息(识别ID)来确定。
例如,追加的识别信息可以使用与子小区相关的信息(例如,识别子小区的子小区ID)、应用波束成形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与波束相关的信息(例如,识别波束的波束ID)、或者与初始接入(随机接入)相关的信息等。以下,将追加的识别信息称为子小区固有的信息即“子小区固有信息”。
另外,所谓“子小区”,如后述的图6所示,例如是在一个小区内针对一个TRP或多个TRP中的每一个而形成的小区(例如,参考非专利文献4)。另外,子小区也可以是针对形成在一个小区(或TRP)中的一个波束或多个波束中的每一个而形成的小区。此外,在一个小区(或TRP)中,在系统频带内形成具有多个不同的参数集(Numerology)的子带的情况下,子小区也可以是针对每个子带而形成的小区。另外,子小区也可以是根据小区内的覆盖范围而设定的小区。
另外,作为与随机接入相关的信息,例如可以是与由网络对终端200请求随机接入的“PDCCH order”通知的随机接入资源相关的信息,在从终端200开始了随机接入过程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与终端200实际使用的随机接入资源(时间、频率、码序列)相关的信息。
终端200确定终端200所属的小区(基站100)的小区ID以及子小区固有信息(ST101)。例如,终端200确定对应于与终端200进行通信的TRP的子小区ID(终端200所连接的子小区的子小区ID)、终端200在通信中使用的波束的波束ID、以及表示终端200在通信中使用的随机接入资源的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接着,终端200使用小区ID以及子小区固有信息,对用于计算PUCCH序列的序列号的识别信息(以下,称为用于PUCCH的识别ID)进行计算(ST102)。然后,终端200基于所计算出的用于PUCCH的识别ID,确定PUCCH资源(PUCCH序列的序列号)。
然后,终端200将UCI(HARQ-ACK、SR等)分配给所确定的PUCCH资源(ST103),并将PUCCH发送到基站100(ST104)。
如上所述,在LTE中,如果小区ID不同,则确定PUCCH序列的跳变模式的随机序列的初始值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LTE同样地,若基于小区ID和子小区固有信息所确定的用于PUCCH的识别ID不同,则确定PUCCH序列的跳变模式的随机序列的初始值不同,从而PUCCH序列不同。
即,如果与同一小区内(即,使用同一小区ID的情况)的不同的TRP对应的子小区固有信息相互不同,则用于确定在与这些不同的TRP的通信中所使用的PUCCH序列的序列号的识别ID(基于小区ID以及子小区固有信息确定的值)分别不同,从而能够使PUCCH序列的序列号不同。
因此,即使在同一小区内运用了多个TRP那样的环境中,在与不同的TRP进行通信的终端200间,也能够基于不同的跳变模式(不同的序列号)进行PUCCH序列的分配。因此,在从各终端200分别发送的PUCCH中,能够防止同一PUCCH序列连续冲突,或者冲突的多个序列始终相同而在干扰中产生偏差的情况。即,能够在短PUCCH的发送中使干扰随机化,通过降低干扰的影响,从而能够提高系统性能。
接着,对在某个时间单位n中所分配的PUCCH序列的序列号i的确定方法的一例具体地进行说明。
这里,例如根据式(1),确定PUCCH序列的序列号i。
i=f(n)mod Nsequence (1)
在式(1)中,f(n)为跳变模式。例如如非专利文献1的5.5.1.3节所示那样,使用伪随机序列生成f(n)。另外,Nsequence是为PUCCH准备的序列数量(例如,在LTE中为30个)。
另外,f(n)的生成所使用的伪随机序列的生成方法例如在非专利文献1的7.2节中被规定。伪随机序列例如按照式(2)的初始值cint,针对每个时间区间而被初始化。在式(2)中,如果初始值cint不同,则生成的伪随机序列不同。
[数学式1]
Figure BDA0002376885810000121
在式(2)中,nID是上述的用于PUCCH的识别ID。用于PUCCH的识别ID(nID)可以通过终端固有的高层信号通知给终端200,也可以如下所示那样使用小区ID(nID cell)和子小区固有信息(nID subcell、nID beam、norder RA以及nindex RA中的至少一个)在终端200中进行设定。
nID=nID cell+nID subcell
nID=nID cell+nID beam
nID=nID cell+norder RA
nID=nID cell+nindex RA
nID subcell表示子小区ID,nID beam表示波束ID,norder RA表示与在网络对终端200请求随机接入的PDCCH order中通知的随机接入资源相关的信息,nindex RA表示终端200实际使用的随机接入资源(时间、频率、码序列)的编号。另外,也可以使用多个上述的子小区固有信息来设定用于PUCCH的识别ID。
另外,对于跳变PUCCH序列的时间单位n,作为一例,可举出码元单位、时隙单位、子帧单位等。另外,关于初始化伪随机序列的时间区间,作为一例,可举出多个码元单位、时隙单位、多个时隙单位、子帧单位、多个子帧单位、无线帧单位等。
图6、图7及图8中,作为一例,分别示出了通过子小区、波束及随机接入资源(RA资源)来设定用于PUCCH的识别ID的状况。
如图6、图7及图8所示,在用于针对终端200的PUCCH的识别ID(nID)的设定中所使用的小区ID均是小区A的小区ID(nID cell A)。
例如,如图6所示,终端200根据与子小区1(子小区ID:nID subcell1)对应的TRP、与子小区2(子小区ID:nID subcell2)对应的TRP以及与子小区3(子小区ID:nID subcell3)对应的TRP当中的终端200进行通信的TRP,设定用于PUCCH的识别ID(nID)。在图6中,nID(子小区1)、nID(子小区2)、nID(子小区3)是互不相同的值。
另外,例如,如图7所示,终端200根据波束1(波束ID:nID beam1)、波束2(波束ID:nID beam2)以及波束3(波束ID:nID beam3)当中的在终端200与TRP之间的通信中所使用的波束,设定用于PUCCH的识别ID(nID)。在图7中,nID(波束1)、nID(波束2)、nID(波束3)是互不相同的值。
另外,例如,如图8所示,终端200根据RA资源1(nID RA1)、RA资源2(nID RA2)以及RA资源3(nID RA3)当中的在与终端200进行通信的TRP之间实际使用的随机接入资源,设定用于PUCCH的识别ID(nID)。在图8中,nID(RA1)、nID(RA2)、nID(RA3)是互不相同的值。
此外,基站100与终端200同样地,使用与终端200进行通信的TRP对应的子小区固有信息,确定分配了从终端200发送的PUCCH的PUCCH资源(PUCCH序列的序列号)。然后,基站100接收在所确定的PUCCH资源中发送的PUCCH(UCI)。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200根据UCI(ACK、NACK或SR等),确定用于PUCCH的序列(PUCCH序列),并使用PUCCH序列发送UCI。此时,使用终端200所属的小区的小区ID以及子小区固有信息来计算PUCCH序列。具体而言,子小区固有信息用于在PUCCH序列的序列号的跳变模式中所使用的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值的计算。
例如,如图6、图7、图8所示,即使是同一小区内(同一小区ID(nID cellA)),终端200也可以通过使用终端200进行通信的TRP(或子小区)固有的子小区固有信息来确定PUCCH序列,从而能够对从在同一小区内与不同的TRP进行通信的终端200分别发送的PUCCH分配不同的PUCCH资源而相互区分。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同一小区内运用了多个TRP那样的环境中,也能够在短PUCCH的发送中使干扰随机化,从而能够降低干扰的影响。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包含1~2比特UCI的PUCCH中适当地控制干扰。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和终端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基站100和终端200基本结构相同,所以援用图3和图4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1中,作为基于子小区固有信息确定的PUCCH资源,对PUCCH序列的序列号i的设定方法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PUCCH资源,对PUCCH(PUCCH序列)的循环移位模式(即,各UCI(ACK/NACK、SR)与序列(循环移位)之间的映射)的设定方法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PUCCH的循环移位模式除了使用小区ID之外,还使用子小区固有信息来确定。
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子小区固有信息例如也可以使用子小区ID、波束ID或者与初始接入(随机接入)相关的信息等。另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作为与随机接入相关的信息,例如可以是与由网络对终端请求随机接入的“PDCCH order”通知的随机接入资源相关的信息,也可以是与终端200实际使用的随机接入资源(时间、频率、码序列)相关的信息。
即,终端200确定终端200所属的小区(基站100)的小区ID以及子小区固有信息(图5所示的ST101),并使用小区ID和子小区固有信息对用于计算PUCCH序列(循环移位模式)的识别信息(用于PUCCH的识别ID)进行计算(图5所示的ST102),且基于计算出的用于PUCCH的识别ID,确定PUCCH资源(PUCCH的循环移位模式)。然后,终端200将UCI(HARQ-ACK和/或SR)分配给所确定的PUCCH资源(图5所示的ST103),并将PUCCH发送到基站100(图5所示的ST104)。
如上所述,在LTE中,如果小区ID不同,则确定在PUCCH的循环移位模式中所使用的跳变模式的随机序列的初始值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LTE同样地,如果基于小区ID以及子小区固有信息确定的用于PUCCH的识别ID不同,则确定上述跳变模式的随机序列的初始值不同,从而循环移位模式不同。
即,终端200根据与进行通信的TRP对应的子小区固有信息,对用于PUCCH的循环移位模式进行移位。由此,如果与同一小区内(即,使用同一小区ID的情况)的不同的TRP对应的子小区固有信息相互不同,则用于确定在与这些不同的TRP之间的通信中所使用的PUCCH的循环移位模式的识别ID(基于小区ID以及子小区固有信息确定的值)分别不同,从而能够使循环移位模式不同。
因此,即使在同一小区内运用了多个TRP那样的环境中,在与不同的TRP进行通信的终端200之间,也能够基于不同的跳变模式(不同的循环移位模式)进行PUCCH序列的分配。因此,在从各终端200分别发送的PUCCH中,能够防止同一循环移位模式连续冲突,或者冲突的多个循环移位模式始终相同而在干扰中产生偏差的情况。即,能够在短PUCCH的发送中使干扰随机化,通过降低干扰的影响,从而能够提高系统性能。
接着,对在某个时间单位n中所分配的PUCCH的循环移位模式的确定方法的一例具体地进行说明。
此外,循环移位模式例如可以如图9(1比特UCI的情况)和图10(2比特UCI的情况)所示,作为循环移位的偏移来提供。例如,图9右侧的循环移位模式是对图9左侧的循环移位模式加上偏移2后的模式。另外,图10右侧的循环移位模式是对图10左侧的循环移位模式加上偏移7后的模式。
PUCCH的循环移位模式例如如非专利文献1的5.4节所示,使用伪随机序列生成。伪随机序列的生成方法例如在非专利文献1的7.2节中被规定。具体而言,伪随机序列按照式(3)的初始值cint,针对每个时间区间而被初始化。在式(3)中,如果初始值cint不同,则生成的伪随机序列不同。
cint=nID (3)
在式(3)中,nID是上述的用于PUCCH的识别信息。在式(3)中,用于PUCCH的识别ID(nID)可以通过终端固有的高层信号通知给终端200,也可以如下所示使用小区ID(nID cell)和子小区固有信息(nID subcell、nID beam、norder RA以及nindex RA中的至少一个)在终端200中进行设定。
nID=nID cell+nID subcell
nID=nID cell+nID beam
nID=nID cell+norder RA
nID=nID cell+nindex RA
nID subcell表示子小区ID,nID beam表示波束ID,norder RA表示与在网络对终端200请求随机接入的PDCCH order中通知的随机接入资源相关的信息,nindex RA表示终端200实际使用的随机接入资源(时间、频率、码序列)的编号。另外,也可以使用多个上述的子小区固有信息来设定用于PUCCH的识别ID。
另外,对于跳变PUCCH的循环移位模式的时间单位n,作为一例,可举出码元单位、时隙单位、子帧单位等。另外,关于初始化伪随机序列的时间区间,作为一例,可举出多个码元单位、时隙单位、多个时隙单位、子帧单位、多个子帧单位、无线帧单位等。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200根据UCI(ACK、NACK或SR等),确定用于PUCCH的序列(PUCCH序列),并使用PUCCH序列发送UCI。此时,使用终端200所属的小区的小区ID以及子小区固有信息来计算PUCCH序列。具体而言,子小区固有信息用于在PUCCH序列使用的循环移位模式的跳变中所使用的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值的计算。
例如,即使是同一小区内(同一小区ID),终端200也能够通过使用终端200进行通信的TRP(或子小区)固有的子小区固有信息来确定PUCCH序列的循环移位模式,从而针对从在同一小区内与不同的TRP进行通信的终端200分别发送的PUCCH使干扰随机化,由此能够降低干扰的影响。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包含1~2比特UCI的PUCCH中适当地控制干扰。
另外,也可以并用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循环移位模式的跳变和在实施方式1中所说明的PUCCH序列的跳变(序列跳变)。在并用循环移位模式的跳变和序列跳变的情况下,应用序列跳变的时间单位和应用循环移位跳变的时间单位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可以以时隙为单位来进行序列跳变,并且以码元为单位来进行循环移位跳变。另外,对于初始化伪随机序列的时间区间,在序列跳变和循环移位跳变中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对于用于PUCCH的识别ID(nID),在序列跳变和循环移位跳变中同样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由此,对于从在同一小区内与不同的TRP进行通信的终端200分别发送的PUCCH,能够分配不同的序列号或不同的循环移位模式,从而能够降低干扰的影响。
(实施方式3)
在序列选择(Sequence selection)方式中,在1比特UCI的情况下,针对每个终端分别预先确保用于发送ACK without SR、NACK without SR、ACK with SR以及NACK withSR的PUCCH资源(循环移位序列)。在分配给同一终端的序列存在于同一PRB内的情况下,能够分配到1PRB中的12个PUCCH资源(循环移位序列)中的4个PUCCH资源被分配给一个终端。
同样地,在2比特UCI的情况下,针对每个终端分别确保用于发送ACK/ACK withoutSR、ACK/NACK without SR、NACK/ACK without SR、NACK/NACK without SR以及ACK/ACKwith SR、ACK/NACK with SR、NACK/ACK with SR、NACK/NACK with SR的PUCCH资源(循环移位序列)。因此,在能够分配到1PRB中的12个PUCCH资源(循环移位序列)中,分配给每个终端的PUCCH资源为8个。
即,理论上,在1PRB内,最大能够利用12个循环移位序列,例如在1比特UCI的情况下,最大能够复用到3UE。但是,在该情况下,由于利用了全部12个循环移位序列,所以即使应用了上述循环移位跳变,干扰的随机化的效果也会降低。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通过限制能够分配到1PRB内的序列(循环移位)的最大数量来降低干扰的影响的方法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和终端由于与实施方式1及2所涉及的基站100和终端200基本结构相同,所以援用图3和图4进行说明。
图11A(1比特UCI的情况)和图11B(2比特UCI的情况)示出了将能够分配到1PRB内的序列(循环移位)的最大数量限制为8个的情况下的循环移位模式的一例。
如上所述,在1比特UCI的情况下,分配给每个终端200的PUCCH资源为4个,所以在图11A中,在1PRB内最大复用两个终端。另外,如上所述,在2比特UCI的情况下,分配给每个终端200的PUCCH资源为8个,所以在图11B中,在1PRB内最大复用一个终端。
即,在图11A和图11B中,1PRB内的12个循环移位序列中的4个循环移位序列未被用于PUCCH序列。由此,在图11A和图11B所示的循环移位模式中,能够空出用于PUCCH序列的循环移位序列的间隔。因此,在该情况下,通过应用上述循环移位跳变,对从使用不同的循环移位模式的终端200分别发送的PUCCH分配不同的循环移位序列的可能性变高,从而能够得到干扰的随机化的效果。
另外,也可以代替限制分配到1PRB内的序列的最大数量(在图11A和图11B中为8个),而限制分配到1PRB内的终端数量。例如,可以说在图11A中,能够分配到1PRB内的终端的最大数量被限制为两个终端,在图11B中,能够分配到1PRB内的终端的最大数量被限制为一个终端。
另外,能够分配到1PRB内的序列(循环移位)的最大数量不限于8,例如也可以将终端复用数量限制为一个终端。在1比特UCI的情况下,能够分配到1PRB内的序列(循环移位)的最大数量为4个序列,在2比特UCI的情况下,能够分配到1PRB内的序列(循环移位)的最大数量为8个序列。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限制在循环移位模式中能够分配到1PRB内的序列(循环移位)(或终端数量)的最大数量,从而1PRB内的循环移位中的若干循环移位不被用作PUCCH序列。不被用作PUCCH序列的循环移位能够用于不同的循环移位模式中的PUCCH序列。因此,作为PUCCH资源,能够减少使用相同的循环移位模式的PUCCH序列。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干扰的随机化的效果更高。
(实施方式4)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ACK、NACK及SR等上行控制信号与PUCCH(循环移位)之间的映射设计进行研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着眼于ACK、NACK和SR的发生概率的不同。
下行链路HARQ中的首次分组传输的目标错误率例如为10%左右。由此,概率性地,ACK的发送(发生概率)变多,NACK的发送(发生概率)变少。因此,NACK概率性地容易受到由从复用的其他终端发送的ACK造成的不良影响。
作为一例,在图11A所示的映射方法中,根据ACK和NACK的发生概率,在终端1(UE1)发送NACK的情况下,终端2(UE2)发送ACK的概率较高。因此,在基站中,从终端1发送的NACK错误地作为映射到与终端2发送的概率高的循环移位(即,与ACK相对应)相邻的循环移位的ACK而被接收的概率变高。
在这样的映射方法中,即使应用如在实施方式2中所说明的循环移位模式的移位,也不能使小区内的复用终端间的干扰的影响随机化。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复用ACK/NACK或SR的终端之间,使ACK、NACK及SR与PUCCH(循环移位)之间的映射不同。如此,能够使在循环移位之间产生的来自多个终端的干扰的影响随机化。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和终端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基站100和终端200基本结构相同,所以援用图3和图4进行说明。
图12A和12B示出了复用ACK/NACK或SR的终端1、2(UE1、2)的每一个中的ACK、NACK及SR与PUCCH(循环移位)之间的映射方法的一例。
具体而言,在图12A和图12B中,针对终端1的映射与图11A所示的映射相同。
另一方面,在图12A中,示出了在图11A所示的针对终端2的ACK with SR、ACKwithout SR、NACK with SR和NACK without SR的循环移位模式加上偏移3后的循环移位模式。另外,图12B示出了在图11A所示的针对终端2的ACK with SR、ACK without SR、NACKwith SR和NACK without SR的循环移位模式加上偏移量6(即,在图12A所示的循环移位模式加上偏移量3)后的循环移位模式。
由此,发生概率高的ACK被映射到与发生概率低的NACK所映射的循环移位相邻的循环移位的比例变高。由此,例如,即使在终端1(UE1)发送NACK的情况下,在基站中,从终端1发送的NACK由于终端2发送的概率高的ACK而错误地作为ACK被接收的概率也变低。
下面,对考虑到ACK、NACK和SR的发生概率的不同的其他映射方法进行说明。具体而言,考虑到ACK、NACK和SR的发生概率的不同,应用在上述的实施方式2中所说明的循环移位模式的跳变。
例如,如图13或图14所示,也可以将包含分配给ACK的循环移位的区域(ACK区域)和包含分配给NACK的循环移位的区域(NACK区域)分离。
在该情况下,对ACK和NACK分别进行循环移位模式的跳变。即,对ACK可采取的循环移位是ACK区域内的循环移位,对NACK可采取的循环移位是NACK区域内的循环移位。
另外,如图13或图14所示,也可以在能够分配到1PRB内的12个循环移位(0~11)中,将ACK区域的比例设定为比NACK区域的比例高。
通过在可分配到1PRB内的循环移位中,提高能够分配给ACK的循环移位的比例,从而针对ACK的循环移位模式数量变多,所以能够降低被发送的概率高的ACK在多个终端200中以同一循环移位模式被发送的概率。
另一方面,如果在可分配到1PRB内的循环移位中,能够分配给NACK的循环移位的比例变低,则针对NACK的循环移位模式数量变少。但是,由于发送NACK的概率低,所以在多个终端200中NACK以同一循环移位模式被同时发送的概率低,从而包含NACK的PUCCH彼此冲突的概率低,因此对系统性能带来的影响小。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根据使用PUCCH发送的ACK和NACK的发生概率来设定PUCCH序列(循环移位)的映射,从而能够在短PUCCH的发送中使干扰随机化,降低干扰的影响,由此能够提高系统性能。
(实施方式5)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考虑到ACK、NACK和SR的目标错误率的不同,应用在实施方式2中所说明的循环移位模式的跳变的情况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和终端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基站100和终端200基本结构相同,所以援用图3和图4进行说明。
例如,如图15和图16所示,将包含分配给ACK的循环移位的区域(ACK区域)和包含分配给NACK的循环移位的区域(NACK区域)分离。
在该情况下,对ACK和NACK分别进行循环移位模式的跳变。即,对ACK可采取的循环移位是ACK区域内的循环移位,对NACK可采取的循环移位是NACK区域内的循环移位。
另外,如图15及图16所示,在可分配到1PRB内的12个循环移位(0~11)中,将NACK区域的比例设定为比ACK区域的比例高。
在可分配到1PRB内的循环移位中,通过提高能够分配给NACK的循环移位的比例,从而针对NACK的循环移位模式数量变多,所以能够降低目标错误率的要求条件高的NACK在多个终端200中以同一循环移位模式被发送的概率。
另一方面,如果在可分配到1PRB内的循环移位中,能够分配给ACK的循环移位的比例变低,则针对ACK的循环移位模式数量变少。但是,即使目标错误率的要求条件低的ACK在多个终端200中以同一循环移位模式被发送,发生包含ACK的PUCCH彼此之间的冲突,对系统的影响也比NACK少。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根据使用PUCCH发送的ACK和NACK的目标错误率(发送的可靠性)来设定PUCCH序列(循环移位)的映射,从而能够在短PUCCH的发送中使干扰随机化,降低干扰的影响,由此能够提高系统性能。
以上,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终端200发送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对SR和HARQ-ACK进行了说明。但是,终端200发送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不限于SR和HARQ-ACK,也可以是其他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例如,CSI等)。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作为在计算用于PUCCH的识别ID(nID)时以追加的方式用于小区ID的识别信息(子小区固有信息),将子小区ID、波束ID和与随机接入相关的信息作为一例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作为在计算用于PUCCH的识别ID时以追加的方式用于小区ID的识别信息,并不限定于这些信息,也可以是针对每个TRP可取不同的值的其他信息。而且,作为在计算用于PUCCH的识别ID时以追加的方式用于小区ID的识别信息,也可以是在初始接入(随机接入)的阶段中针对终端200设定的信息。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短PUCCH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本公开的一个方式也可以应用于在长PUCCH中发送1~2比特的UCI的情况。
(4)本公开可以通过软件、硬件或与硬件协作的软件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使用的各功能块部分地或者整体地作为集成电路即LSI而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各处理也可以部分地或者整体地通过一个LSI或者LSI的组合来控制。LSI可以由各个芯片构成,也可以由一个芯片构成以包含功能块的一部分或全部。LSI也可以包括数据的输入和输出。LSI根据集成度的不同,有时也被称为IC、系统LSI、超级LSI、超大规模LSI。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限于LSI,也可以通过专用电路、通用处理器或专用处理器来实现。另外,也可以利用在LSI制造后能够进行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能够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或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本公开可以作为数字处理或模拟处理来实现。而且,如果出现了利用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派生的其他技术来代替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则当然也可以使用该技术来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应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本公开的终端具备:电路,其根据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确定用于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序列;以及发送机,其使用所述序列发送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使用对终端所属的小区进行识别的小区识别信息和与所述小区中所含的至少一个子小区相关的子小区固有信息来确定所述序列。
在本公开的终端中,所述子小区固有信息包括识别所述终端所连接的子小区的信息、识别所述终端在通信中使用的波束的信息以及表示所述终端在通信中使用的随机接入资源的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在本公开的终端中,所述子小区固有信息用于所述序列的序列号的跳变所使用的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值的计算。
在本公开的终端中,所述子小区固有信息用于在所述序列中使用的循环移位模式的跳变所使用的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值的计算。
在本公开的终端中,所述循环移位模式针对每个终端而不同。
本公开的终端具备:电路,其根据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确定用于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序列;以及发送机,其使用所述序列发送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能够分配到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一个资源块内的所述序列的最大数量被限制。
在本公开的终端中,所述一个资源块由12个子载波构成,所述最大数量为8个。
在本公开的终端中,所述一个资源块由12个子载波构成,所述最大数量在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为1比特的情况下为4个,在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为2比特的情况下为8个。
本公开的终端具备:电路,其根据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确定用于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序列;以及发送机,其使用所述序列发送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在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中至少包含ACK和NACK,用于所述序列的循环移位被分离在包含分配给所述ACK的循环移位的第一区域、和包含分配给所述NACK的循环移位的第二区域。
在本公开的终端中,所述第一区域中所含的循环移位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区域中所含的循环移位的数量。
在本公开的终端中,所述第二区域中所含的循环移位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一区域中所含的循环移位的数量。
在本公开的终端中,针对所述ACK的循环移位模式的跳变使用所述第一区域中所含的循环移位来进行,针对所述NACK的循环移位模式的跳变使用所述第二区域中所含的循环移位来进行。
本公开的通信方法包括:根据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确定用于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序列;以及使用所述序列发送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使用对终端所属的小区进行识别的小区识别信息以及与所述小区中所含的至少一个子小区相关的子小区固有信息来确定所述序列。
本公开的通信方法包括:根据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确定用于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序列;以及使用所述序列发送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能够分配到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一个资源块内的所述序列的最大数量被限制。
本公开的通信方法包括:根据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确定用于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序列;以及使用所述序列发送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在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中至少包含ACK和NACK,用于所述序列的循环移位被分离在包含分配给所述ACK的循环移位的第一区域、和包含分配给所述NACK的循环移位的第二区域。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是有用的。
标号说明
100 基站
101、209 控制部
102 数据生成部
103、107、110 编码部
104 重发控制部
105、108、111 调制部
106 上位控制信号生成部
109 下行控制信号生成部
112、212 信号分配部
113、213 IFFT部
114、214 发送部
115、201 天线
116、202 接收部
117、203 FFT部
118、204 提取部
119 SR检测部
120 PUCCH解调/解码部
121 判定部
200 终端
205 下行控制信号解调部
206 上位控制信号解调部
207 下行数据信号解调部
208 错误检测部
210 SR生成部
211 HARQ-ACK生成部

Claims (15)

1.一种终端,具备:
电路,其根据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确定用于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序列;以及
发送机,其使用所述序列发送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所述序列是使用对终端所属的小区进行识别的小区识别信息以及与所述小区中所含的至少一个子小区相关的子小区固有信息而被确定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中,
所述子小区固有信息包括对所述终端所连接的子小区进行识别的信息、对所述终端在通信中使用的波束进行识别的信息以及表示所述终端在通信中使用的随机接入资源的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中,
所述子小区固有信息被用于计算所述序列的序列号的跳变所使用的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中,
所述子小区固有信息被用于计算用于所述序列的循环移位模式的跳变所使用的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终端,其中,
所述循环移位模式针对每个终端而不同。
6.一种终端,具备:
电路,其根据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确定用于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序列;以及
发送机,其使用所述序列发送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能够分配到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一个资源块内的所述序列的最大数量被限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其中,
所述一个资源块由12个子载波构成,
所述最大数量为8个。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其中,
所述一个资源块由12个子载波构成,
所述最大数量在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为1比特的情况下为4个,在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为2比特的情况下为8个。
9.一种终端,具备:
电路,其根据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确定用于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序列;以及
发送机,其使用所述序列发送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在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中至少包含ACK和NACK,
用于所述序列的循环移位被分离为包含分配给所述ACK的循环移位的第一区域、和包含分配给所述NACK的循环移位的第二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终端,其中,
所述第一区域中所含的循环移位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区域中所含的循环移位的数量。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终端,其中,
所述第二区域中所含的循环移位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一区域中所含的循环移位的数量。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终端,其中,
针对所述ACK的循环移位模式的跳变使用所述第一区域中所含的循环移位来进行,针对所述NACK的循环移位模式的跳变使用所述第二区域中所含的循环移位来进行。
13.一种通信方法,其中,
根据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确定用于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序列;以及
使用所述序列发送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所述序列是使用对终端所属的小区进行识别的小区识别信息以及与所述小区中所含的至少一个子小区相关的子小区固有信息而被确定的。
14.一种通信方法,其中,
根据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确定用于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序列;以及
使用所述序列发送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能够分配到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一个资源块内的所述序列的最大数量被限制。
15.一种通信方法,其中,
根据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确定用于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序列;以及
使用所述序列发送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在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中至少包含ACK和NACK,
用于所述序列的循环移位被分离为包含分配给所述ACK的循环移位的第一区域、和包含分配给所述NACK的循环移位的第二区域。
CN201880048879.3A 2017-08-08 2018-06-12 终端及通信方法 Active CN1109458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29290.0A CN113660070A (zh) 2017-08-08 2018-06-12 终端、基站及通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53353 2017-08-08
JP2017153353 2017-08-08
PCT/JP2018/022309 WO2019031054A1 (ja) 2017-08-08 2018-06-12 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29290.0A Division CN113660070A (zh) 2017-08-08 2018-06-12 终端、基站及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45806A true CN110945806A (zh) 2020-03-31
CN110945806B CN110945806B (zh) 2021-08-03

Family

ID=6527212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8879.3A Active CN110945806B (zh) 2017-08-08 2018-06-12 终端及通信方法
CN202110829290.0A Pending CN113660070A (zh) 2017-08-08 2018-06-12 终端、基站及通信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29290.0A Pending CN113660070A (zh) 2017-08-08 2018-06-12 终端、基站及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1490373B2 (zh)
EP (1) EP3667961A4 (zh)
JP (2) JP7405614B2 (zh)
CN (2) CN110945806B (zh)
TW (1) TWI767012B (zh)
WO (1) WO20190310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67999B2 (en) 2009-01-26 2014-10-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Downlink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methods
CN112332958A (zh) * 2017-06-16 2021-02-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15642993A (zh) * 2017-08-11 2023-01-24 韦勒斯标准与技术协会公司 发送或接收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US11678322B2 (en) * 2018-08-17 2023-06-13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Scheduling request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US11737099B2 (en) * 2021-01-29 2023-08-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PUCCH and PCI configuration for small cell base statio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7949A (zh) * 2009-01-09 2010-07-14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用于传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与装置
US20130308503A1 (en) * 2011-02-13 2013-11-2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 for receiv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base station
CN104685815A (zh) * 2012-08-03 2015-06-03 黑莓有限公司 载波聚合应答比特
CN110651516A (zh) * 2017-06-15 2020-01-03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终端及通信方法
CN110999143A (zh) * 2017-06-23 2020-04-1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80097327A (ko) * 2007-05-01 2008-11-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시퀀스 세트 구성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임의접속 방법
CN101796749B (zh) * 2007-09-14 2014-05-14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传送控制信息的方法
CN101227231B (zh) * 2008-02-05 2012-11-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时分双工系统中物理上行控制信号的传输方法
ES2694076T3 (es) * 2009-10-01 2018-12-17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Transmisión de datos de control del enlace ascendente
ES2899441T3 (es) 2010-05-04 2022-03-11 Lg Electronics Inc Método y aparato para transmitir una señal de referencia en un sistema de comunicación inalámbrica
CN103228049A (zh) * 2012-01-30 2013-07-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网络信道分配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3733709B (zh) * 2012-05-11 2018-08-07 太阳专利信托公司 终端装置和发送方法
US9838182B2 (en) * 2012-05-24 2017-12-0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HARQ ACK/NACK and wireless device using same
JP6389189B2 (ja) * 2012-12-27 2018-09-12 サムス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でスモールセルの高速なスイッチングが可能なセル操作方法及び装置
JP6019182B1 (ja) * 2015-06-24 2016-11-0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7099521A1 (ko) * 2015-12-10 2017-06-15 엘지전자(주) 짧은 전송 시간 간격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신호를 전송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ES2832589T3 (es) 2015-12-31 2021-06-10 Nec Corp Métodos y aparatos para transmitir y recibir información de enlace ascendente
US10425200B2 (en) * 2016-04-13 2019-09-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 adjustment request
CN110945934B (zh) * 2017-05-31 2023-08-0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11770830B2 (en) * 2017-06-07 2023-09-2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roviding information on a control channel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7949A (zh) * 2009-01-09 2010-07-14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用于传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与装置
US20130308503A1 (en) * 2011-02-13 2013-11-2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 for receiv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base station
CN104685815A (zh) * 2012-08-03 2015-06-03 黑莓有限公司 载波聚合应答比特
CN110651516A (zh) * 2017-06-15 2020-01-03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终端及通信方法
CN110999143A (zh) * 2017-06-23 2020-04-1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PANASONIC: "Discussion on 1-symbol NR-PUCCH for UCI of up to 2 bits", 《3GPP TSG RAN WG1 NR AD-HOC#2 R1-171164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18154A1 (en) 2023-01-19
JPWO2019031054A1 (ja) 2020-08-27
EP3667961A1 (en) 2020-06-17
US11490373B2 (en) 2022-11-01
JP2023100813A (ja) 2023-07-19
WO2019031054A1 (ja) 2019-02-14
CN110945806B (zh) 2021-08-03
EP3667961A4 (en) 2020-11-04
JP7405614B2 (ja) 2023-12-26
CN113660070A (zh) 2021-11-16
US20200178242A1 (en) 2020-06-04
TW201911841A (zh) 2019-03-16
TWI767012B (zh) 2022-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048332A1 (en) Radio commnication device and response signal diffusion method
CN110945806B (zh) 终端及通信方法
JP5137959B2 (ja) 無線リソース管理装置、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リソース管理方法
KR102473793B1 (ko) 통신 단말 및 송신 방법
US20130250901A1 (e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receiving method
JP7224506B2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CN110730061A (zh) 终端、基站、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WO2018230137A1 (ja) 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US10122502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receiving method
WO2017000900A1 (zh) 传输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JPWO2018203438A1 (ja) 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US12022467B2 (en)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