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7012B - 終端、基地台及通訊方法 - Google Patents

終端、基地台及通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67012B
TWI767012B TW107120473A TW107120473A TWI767012B TW I767012 B TWI767012 B TW I767012B TW 107120473 A TW107120473 A TW 107120473A TW 107120473 A TW107120473 A TW 107120473A TW I767012 B TWI767012 B TW I76701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yclic shift
uplink control
ack
pucc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04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1841A (zh
Inventor
山本哲矢
鈴木秀俊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松下電器(美國)知識產權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松下電器(美國)知識產權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松下電器(美國)知識產權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18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18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70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701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5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intercell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74Code shifting or hopp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 H04L27/2607Cyclic exten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16Code allocation
    • H04J13/22Allocation of codes with a zero correlation zo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在終端中,控制部是因應上行鏈路控制資訊而決定用於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的序列,發送部是使用上述序列來發送上行鏈路控制資訊。在此,上述序列是使用細胞識別資訊及子細胞特有資訊來算出,該細胞識別資訊是用以識別終端所屬之細胞的資訊,該子細胞特有資訊是有關於包含在細胞之至少一個子細胞的資訊。

Description

終端、基地台及通訊方法
本揭示係有關於終端及通訊方法。
隨著近年利用行動寬頻之服務的普及,行動通訊之資料流量持續呈指數型增長,未來擴大資料傳輸容量成為當務之急。又,今後期待所有的「物」透過網路而連結之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的飛躍的發展。為了支持IoT之服務的多樣化,不只資料傳輸容量,對低延遲性及通訊區域(覆蓋範圍(coverage))等種種要件要求飛躍的高度化。承接這樣的背景,性能及功能比第4世代行動通訊系統(4G: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大幅提升的第5世代行動通訊系統(5G)的技術開發、標準化正在進行。
在3GPP(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5G的標準化中,進行LTE(Long Term Evolution:長期演進技術)-Advanced(例如參照非專利文獻1-3)即未必有反向相容性(backward compatibility)的新的無線存取技術(NR:New Radio)的技術開發。
在NR,檢討終端(UE:User Equipment)使用上行鏈路控制通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來向基地台(eNG或gNB)發送顯示下行鏈路資料的錯誤檢測結果之回應訊號(ACK/NACK:Acknowledgement/Negative Acknowledgement或HARQ-ACK)、下行鏈路的通道狀態資訊(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及上行鏈路的無線資源分配要求(SR:Scheduling Request)等之上行鏈路控制資訊(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又,在NR,檢討將1~2位元的UCI包含在PUCCH而發送。
又,在NR,支援在1時槽(slot)內使用1符元或2符元發送PUCCH的「短(Short)PUCCH」、及使用3符元以上(例如,最小符元數亦可為4符元)發送PUCCH的「長(Long)PUCCH」。
先前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3GPP TS 36.211 V13.4.0,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Release 13),"December 2016.
非專利文獻2:3GPP TS 36.212 V13.4.0,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 (Release 13)," December 2016.
非專利文獻3:3GPP TS 36.213 V13.4.0,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Release 13),"December 2016.
非專利文獻4:R1-1612228, "Proposal of subcell," Panasonic, RAN1#87, Nov. 2016.
發明概要
然而,包含1~2位元的UCI的PUCCH中,並未充分的檢討關於控制干擾的方法。
本揭示的一個態樣是有助於提供在包含1~2位元的UCI的PUCCH中可適當地控制干擾的終端及通訊方法。
本揭示的一個態樣的終端具有:電路,因應上行鏈路控制資訊,來決定用於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的序列;以及發送機,使用前述序列發送前述上行鏈路控制資訊,前述序列是使用識別終端所屬之細胞的細胞識別資訊、及有關於前述細胞所含之至少1個子細胞的子細胞特有資訊來決定。
本揭示的一個態樣的終端具有:電路,因應上行鏈路控制資訊,來決定用於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的序列;以及發送機,使用前述序列發送前述上行鏈路控制資訊,可分配到前述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的1個資源區塊內的前述序列之最大數目會被限制。
本揭示的一個態樣的終端具有:電路,因應 上行鏈路控制資訊,來決定用於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的序列;以及發送機,使用前述序列發送前述上行鏈路控制資訊,前述上行鏈路控制資訊至少包含有ACK及NACK,用於前述序列的循環移位是被分離為包含分配給前述ACK之循環移位的第1區域,及包含分配給前述NACK之循環移位的第2區域。
本揭示的一個態樣的通訊方法是因應上行鏈路控制資訊,來決定用於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的序列,使用前述序列發送前述上行鏈路控制資訊,前述序列是使用識別終端所屬之細胞的細胞識別資訊、及有關於前述細胞所含之至少1個子細胞的子細胞特有資訊來決定。
本揭示的一個態樣的通訊方法是因應上行鏈路控制資訊,來決定用於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的序列,使用前述序列發送前述上行鏈路控制資訊,可分配到前述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的1個資源區塊內的前述序列之最大數目會被限制。
本揭示的一個態樣的通訊方法是因應上行鏈路控制資訊,來決定用於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的序列,使用前述序列發送前述上行鏈路控制資訊,前述上行鏈路控制資訊至少包含有ACK及NACK,用於前述序列的循環移位是被分離為包含分配給前述ACK之循環移位的第1區域,及包含分配給前述NACK之循環移位的第2區域。
再者,這些全面的或具體的態樣可以利用系統、方法、積體電路、電腦程式或者記錄媒體來實現,亦 可藉系統、裝置、方法、積體電路、電腦程式及記錄媒體的任意組合來實現。
根據本揭示的一個態樣,可適當的控制包含1~2位元之UCI的PUCCH中之干擾。
本揭示的一個態樣中的進一步之優點及效果,從說明書及圖式中將可清楚地了解。雖然所述優點及/或效果是藉由一些實施形態以及說明書及圖式所記載之特徵來分別地提供,然而並不一定需要為了得到1個或其以上的相同特徵,而全部都提供。
100:基地台
101、209:控制部
102:資料生成部
103、107、110:編碼部
104:重送控制部
105、108、111:調變部
106:上位控制訊號生成部
109:下行控制訊號生成部
112、212:訊號分配部
113、213:IFFT部
114、214:發送部
115、201:天線
116、202:接收部
117、203:FFT部
118、204:擷取部
119:SR檢測部
120:PUCCH解調/解碼部
121:判定部
200:終端
205:下行控制訊號解調部
206:上位控制訊號解調部
207:下行資料訊號解調部
208:錯誤檢測部
210:SR生成部
211:HARQ-ACK生成部
圖1是顯示序列選擇(sequence selection)方式之一例。
圖2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終端的一部份構成。
圖3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基地台的構成。
圖4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終端的構成。
圖5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終端的處理。
圖6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使用子細胞(subcell)ID來決定序列ID的方法之一例。
圖7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使用波束(beam)ID來決定序列ID的方法之一例。
圖8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使用隨機存取資源(random access resource)來決定序列ID的方法之一例。
圖9是顯示實施形態2之1位元UCI的循環移位(cyclic shift)模式之決定例。
圖10是顯示實施形態2之2位元UCI的循環移位模式之決定例。
圖11A是顯示實施形態3之1位元UCI的循環移位模式之決定例。
圖11B是顯示實施形態3之2位元UCI的循環移位模式之決定例。
圖12A是顯示實施形態4之UCI的對映(mapping)例。
圖12B是顯示實施形態4之UCI的對映例。
圖13是顯示實施形態4之1位元UCI的對映例。
圖14是顯示實施形態4之2位元UCI的對映例。
圖15是顯示實施形態5之1位元UCI的對映例。
圖16是顯示實施形態5之2位元UCI的對映例。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參照圖式以詳細地說明本揭示的實施形態。
如圖1所示,檢討在短PUCCH是根據1位元或2位元的UCI、及SR的有無,來選擇使用於短PUCCH的發送的序列的方法(以下稱為序列選擇(Sequence selection)方式)。在圖1,ACK/NACK及有無SR的組合是與循環移位(循環移位量)相對應。例如,如圖1所示,可將CAZAC(Constant Amplitude Zero Auto Correlation)碼序列或CG(Computer Generated)序列的循環移位用於序列選擇。
使用由CAZAC碼序列或CG序列構成的短 PUCCH時,即使用於從不同的終端分別發送之PUCCH的序列(亦可稱為PUCCH序列)互異時,由於該等終端的PUCCH發送不完全正交,故會因序列間的互相關(cross correlation)特性而產生干擾。例如,細胞間的不同序列被分配時所產生之干擾為「細胞間干擾」。
又,當用於從不同的終端發送之PUCCH的序列相同,若用於從該等終端間發送之PUCCH的循環移位互異,只要在該等終端間的PUCCH發送之時間及頻率同步,則該等終端PUCCH發送會完全正交。另一方面,當有終端間的發送時點偏移或頻率選擇性衰減通道(fading channel)等導致的影響時,即使是用於從各終端發送之PUCCH的序列相同,且循環移位不同的情況,也會發生干擾。
對短PUCCH,宜考慮上述干擾的影響。
在此,LTE定義有30個CG序列。又,每細胞的PUCCH是依識別細胞的識別資訊(以下稱為「細胞ID」)來區別。細胞ID不同時,用於PUCCH的CG序列不同。
再者,在LTE,為了將干擾的影響隨機化,根據跳躍模式(hopping pattern),可適用PUCCH用之CG序列的分配或PUCCH用之循環移位模式的決定。細胞ID不同時,決定跳躍模式的隨機序列的初始值不同。又,在LTE,使用用以生成PUCCH之訊號序列之虛擬的細胞ID而在不同細胞間設定相同的細胞ID,藉此可進行 CoMP(Coordinated Multiple Point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等細胞間同步時的干擾控制(例如參照非專利文獻1)。
另外,在NR,設想在相同細胞內含有複數個TRP(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oint)的狀況。此時,對從相同細胞中與不同的TRP進行通訊的終端分別發送的PUCCH,有必要藉由使用不同的PUCCH資源(循環移位、時間或頻率資源)來互相區別。
然而,在基於如上述般的細胞ID之PUCCH序列的分配中,與不同TRP進行通訊之終端的PUCCH發送所必須的PUCCH資源會增加,細胞內上行鏈路的頻率利用效率會降低。
此外,在使用上述之虛擬細胞ID而與不同的TRP進行通訊之終端中分配不同的細胞ID,藉此也可將細胞內的PUCCH資源分散至不同的CG序列。然而,虛擬細胞ID是在初始存取結束後,使用終端特有的上層訊號來通知。因此,在初始存取階段的PUCCH發送(例如:對message4的ACK/NACK回應)變得需要根據細胞ID而非虛擬細胞ID的PUCCH序列之分配。
本揭示的一態樣是針對可於發送短PUCCH之無線通訊系統中減少干擾的影響的方法進行說明。
以下就各實施型態詳細說明。
(實施型態1)
[通訊系統的概要]
本揭示的各實施型態的通訊系統具有基地台100及終端200。
圖2是顯示本揭示之各實施型態之終端200的一部分構成的區塊圖。圖2所示的終端200中,控制部209因應上行鏈路控制資訊(UCI)來決定用於上行鏈路控制通道(PUCCH)的序列(PUCCH序列),發送部214使用上述序列來發送上行鏈路控制資訊。在此,上述序列是使用識別終端200所屬細胞的細胞識別資訊(細胞ID)、以及有關細胞所含之至少1個子細胞的子細胞特有資訊來算出。
[基地台的構成]
圖3顯示本揭示之實施型態1之基地台100的區塊圖。於圖3,基地台100具有控制部101、資料生成部102、編碼部103、重送控制部104、調變部105、上位控制訊號生成部106、編碼部107、調變部108、下行控制訊號生成部109、編碼部110、調變部111、訊號分配部112、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逆快速傅立葉轉換)部113、發送部114、天線115、接收部116、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葉轉換)部117、擷取部118、SR檢測部119、PUCCH解調/解碼部120、及判定部121。
控制部101是決定對下行鏈路訊號(例如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的無線資源分配,並將指示下行鏈路訊號的資源分配的下行資源分配資訊朝下行控制訊號生成部109及訊號分配部112輸出。
又,控制部101是決定對下行鏈路訊號的HARQ-ACK訊號及已因應SR之有無的PUCCH資源(時間、頻率、序列等)分配,並將有關PUCCH資源分配的資訊(PUCCH資源分配資訊)朝上位控制訊號生成部106(或下行控制訊號生成部109)、及擷取部118輸出。
此時,控制部101分別決定PUCCH的序列號碼或循環移位模式來作為PUCCH資源。再者,有關PUCCH資源之決定方法的詳情於後敘述。
資料生成部102是生成對終端200的下行鏈路資料,並朝編碼部103輸出。
編碼部103是對從資料生成部102輸入的下行鏈路資料進行錯誤訂正編碼,並將編碼後的資料訊號朝重送控制部104輸出。
重送控制部104是在初次發送時,保持從編碼部103輸入的編碼後之資料訊號,且朝調變部105輸出。又,從後述的判定部121輸入對於已發送之資料訊號的NACK時,重送控制部104將對應的保持資料朝調變部105輸出。另一方面,從判定部121輸入對於已發送之資料訊號的ACK時,重送控制部104將對應的保持資料刪除。
調變部105是將從重送控制部104輸入的資料訊號調變,並將資料調變訊號朝訊號分配部112輸出。
上位控制訊號生成部106是使用從控制部101輸入的控制資訊(例如PUCCH資源分配資訊等)來生成控制資訊位元串,並將已生成的控制資訊位元串朝編碼部 107輸出。
編碼部107對從上位控制訊號生成部106輸入的控制資訊位元串進行錯誤訂正編碼,並將編碼後的控制訊號朝調變部108輸出。
調變部108將從編碼部107輸入的控制訊號調變,並將調變後的控制訊號朝訊號分配部112輸出。
下行控制訊號生成部109是使用從控制部101輸入的控制資訊(例如:下行資源分配資訊、PUCCH資源分配資訊等),生成下行控制資訊位元串(例如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並將已生成之控制資訊位元串朝編碼部110輸出。再者,由於控制資訊也會向複數個終端發送,故下行控制訊號生成部109亦可於向各終端的控制資訊中,包含各終端的終端ID而生成位元串。
編碼部110是對從下行控制訊號生成部109輸入的控制資訊位元列進行錯誤訂正編碼,並將編碼後的控制訊號朝調變部111輸出。
調變部111將從編碼部110輸入的控制訊號調變,並將調變後的控制訊號朝訊號分配部112輸出。
訊號分配部112是將從調變部105輸入的資料訊號對映至從控制部101輸入的下行資源分配資訊所示的無線資源。又,訊號分配部112將從調變部108或調變部111輸入的控制訊號對映至無線資源。訊號分配部112將訊號已被對映的下行鏈路的訊號朝IFFT部113輸出。
IFFT部113是對從訊號分配部112輸入的訊 號施行OFDM等之發送波形生成處理。IFFT部113是在附加CP(Cyclic Prefix:循環字首)之OFDM傳送時附加CP(未圖示)。IFFT部113將已生成的發送波形朝發送部114輸出。
發送部114對從IFFT部113輸入的訊號進行D/A(Digital-to-Analog:數位至類比)轉換、升頻轉換(up-convert)等之RF(Radio Frequency:無線射頻)處理,透過天線115將無線訊號發送至終端200。
接收部116是對透過天線115而接收之來自終端200的上行鏈路訊號波形進行降頻轉換(down-convert)或A/D(Analog-to-Digital:類比至數位)轉換等之RF處理,並將接收處理後的上行鏈路訊號波形朝FFT部117輸出。
FFT部117是對從接收部116輸入的上行鏈路訊號波形施行將時域訊號轉換成頻域訊號的FFT處理。FFT部117是將藉FFT處理所得之頻域訊號朝擷取部118輸出。
擷取部118是根據從控制部101收取的資訊(PUCCH資源分配資訊等),從來自FFT部117輸入的訊號擷取對SR或HARQ-ACK之PUCCH的無線資源部分,並將已擷取之無線資源的成分分別朝SR檢測部119及PUCCH解調/解碼部120輸出。
SR檢測部119是對從擷取部118輸入的訊號進行功率檢測,檢測SR的有無。又,SR檢測部119在檢測 出有SR,且HARQ-ACK以SR資源發送時,將從擷取部118輸入的訊號朝PUCCH解調/解碼部120輸出。
PUCCH解調/解碼部120是對從擷取部118或SR檢測部119輸入的PUCCH訊號進行等化、解調、解碼或功率檢測,並將解碼後的位元序列或功率檢測後的訊號朝判定部121輸出。
判定部121根據從PUCCH解調/解碼部120輸入的位元序列或功率檢測後的訊號,來判定從終端200發送的HARQ-ACK訊號對已發送的資料訊號是顯示ACK或NACK的哪一個。判定部121將判定結果輸出至重送控制部104。
[終端的構成]
圖4是顯示本揭示之實施型態1之終端200的構成的區塊圖。圖4中,終端200具有天線201、接收部202、FFT部203、擷取部204、下行控制訊號解調部205、上位控制訊號解調部206、下行資料訊號解調部207、錯誤檢測部208、控制部209、SR生成部210、HARQ-ACK生成部211、訊號分配部212、IFFT部213、及發送部214。
接收部202是對透過天線201而接收之來自基地台100的下行鏈路訊號(資料訊號及控制訊號)的訊號波形進行降頻轉換或A/D(Analog-to-Digital)轉換等之RF處理,並將所得之接收訊號(基頻訊號)輸出至FFT部203。
FFT部203是對從接收部202輸入的訊號(時 域訊號)施行將時域訊號轉換成頻域訊號的FFT處理。FFT部203是將藉FFT處理所得之頻域訊號朝擷取部204輸出。
擷取部204根據從控制部209輸入的控制資訊,而從來自FFT部203輸入的訊號擷取下行控制訊號,並朝下行控制訊號解調部205輸出。又,擷取部204根據從控制部209輸入的控制資訊,來擷取上位控制訊號及下行資料訊號,並將上位控制訊號朝上位控制訊號解調部206輸出,將下行資料訊號朝下行資料訊號解調部207輸出。
下行控制訊號解調部205是將從擷取部204輸入的下行控制訊號進行盲(blind)解碼,當判斷為目的地為本機的控制訊號時,將該控制訊號解調並朝控制部209輸出。
上位控制訊號解調部206是將從擷取部204輸入的上位控制訊號解調,並將解調後的上位控制訊號朝控制部209輸出。
下行資料訊號解調部207是將從擷取部204輸入的下行資料訊號解調、解碼,並將解碼後的下行鏈路資料朝錯誤檢測部208輸出。
錯誤檢測部208是對從下行資料訊號解調部207輸入的下行鏈路資料進行錯誤檢測,並將錯誤檢測結果朝HARQ-ACK生成部211輸出。又,錯誤檢測部208是將錯誤檢測的結果判定為無錯誤的下行鏈路資料作為接收資料而輸出。
控制部209是根據從下行控制訊號解調部 205輸入的控制訊號所示之下行資源分配資訊來算出對下行資料訊號的無線資源分配,並將顯示已算出的無線資源分配的資訊朝擷取部204輸出。
又,控制部209是根據有關對SR及HARQ-ACK之PUCCH的資源分配的PUCCH資源分配資訊來算出發送SR及HARQ-ACK的PUCCH資源,且前述PUCCH資源分配資訊是顯示於從上位控制訊號解調部206輸入的上位控制訊號或從下行控制訊號解調部205輸入的控制訊號。然後,控制部209將有關已算出之PUCCH資源的資訊朝訊號分配部212輸出。
又,控制部209藉由後述的方法,來決定對終端200實際發送SR及HARQ-ACK之PUCCH的時間、頻率資源及序列,並將已決定的資訊朝訊號分配部212及發送部214輸出。
SR生成部210在終端200向基地台100要求對上行鏈路傳送的無線資源的分配時,生成SR,並將已生成的SR訊號朝訊號分配部212輸出。
HARQ-ACK生成部211是根據從錯誤檢測部208輸入的錯誤檢測結果,來生成對已接收之下行鏈路資料的HARQ-ACK訊號(ACK或NACK)。HARQ-ACK生成部211將已生成之HARQ-ACK訊號(位元序列)朝訊號分配部212輸出。
訊號分配部212是將從SR生成部210輸入的SR訊號、或從HARQ-ACK生成部211輸入的HARQ-ACK 訊號對映至由控制部209指示的無線資源。訊號分配部212是將訊號已被對映的上行鏈路訊號(例如上行鏈路控制資訊(UCI))朝IFFT部213輸出。
IFFT部213是對從訊號分配部212輸入的訊號施行OFDM等之發送波形生成處理。IFFT部213是在附加CP(Cyclic Prefix)之OFDM傳送時,附加CP(未圖示)。或者,亦可在IFFT部213生成單載波波形時,在訊號分配部212的前段追加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離散傅立葉轉換)部(未圖示)。IFFT部213是將已生成之發送波形朝發送部214輸出。
發送部214是對從IFFT部213輸入的訊號,進行根據從控制部209輸入之資訊的發送功率控制、D/A(Digital-to-Analog)轉換、升頻轉換等之RF(Radio Frequency)處理,並透過天線201將無線訊號發送至基地台100。
[基地台100及終端200的動作]
詳細說明有關具有以上構成的基地台100及終端200中之動作。
圖5是顯示本實施型態之終端200之處理的流程。
在本實施型態,PUCCH序列(例如CG序列)的序列號碼(序列ID)是除了細胞ID以外,還使用追加的識別資訊(識別ID)來決定。
例如,追加的識別資訊可使用與子細胞相關 連的資訊(例如識別子細胞的子細胞ID)、在適用波束形成(beamforming)的無線通訊系統是有關波束的資訊(例如識別波束的波束ID)、或與初始存取(隨機存取)相關連的資訊等。以下將追加的識別資訊稱為子細胞特有之資訊的「子細胞特有資訊」。
再者,如後述的圖6所示,「子細胞」是例如於1個細胞內每1個或每複數個TRP所形成之細胞(例如參照菲專利文獻4)。又,子細胞亦可為於1個細胞(或TRP)形成之每1個或複數個波束所形成的細胞。又,子細胞亦可為在1個細胞(或TRP)中當系統頻帶內形成有具有複數個不同的參數集(Numerology)的子帶時,在每個子帶分別形成的細胞。此外,子細胞亦可為因應細胞內之覆蓋範圍而設定之細胞。
又,作為與隨機存取相關連的資訊,例如可為有關於藉由網路對終端200要求隨機存取的「PDCCH order」通知之隨機存取資源的資訊,亦可為當由終端200開始隨機存取步驟時,有關於終端200實際使用之隨機存取資源(時間、頻率、碼序列)的資訊。
終端200是特定終端200所屬的細胞(基地台100)的細胞ID、及子細胞特有資訊(ST101)。例如,終端200是特定下述之中至少一個:對應於與終端200進行通訊的TRP的子細胞ID(終端200所連接之子細胞的子細胞ID)、終端200用於通訊之波束的波束ID、及顯示終端200用於通訊之隨機存取資源的資訊。
接著,終端200使用細胞ID及子細胞特有資訊,來算出用以算出PUCCH序列之序列號碼的識別資訊(以下稱為用於PUCCH的識別ID)(ST102)。然後,終端200根據已算出之用於PUCCH的識別ID,來決定PUCCH資源(PUCCH序列之序列號碼)。
然後,終端200於已決定之PUCCH資源分配UCI(HARQ-ACK、SR等)(ST103),並將PUCCH朝基地台100發送(ST104)。
如上述,在LTE,若細胞ID不同,則決定PUCCH序列之跳躍模式的隨機序列初始值不同。在本實施型態中亦與LTE相同,若根據細胞ID及子細胞特有資訊而決定之用於PUCCH的識別ID不同,則決定PUCCH序列之跳躍模式的隨機序列初始值不同,且PUCCH序列不同。
即,若是與相同細胞內(也就是使用相同細胞ID時)的不同TRP對應的子細胞特有資訊互異,則用以決定與此等不同的TRP之通訊中所使用的PUCCH序列之序列號碼的識別ID(根據細胞ID及子細胞特有資訊而決定之值)各自不同,且可使PUCCH序列的序列號碼不同。
因此,即使在相同細胞內運用有複數個TRP的環境中,在與不同TRP通訊之終端200之間,亦可根據不同的跳躍模式(不同的序列號碼)進行PUCCH序列的分配。故,可防止於從各終端200分別發送之PUCCH中,相同的PUCCH序列連續地碰撞,或碰撞之複數個序列時常相同而於干擾產生偏向的狀況。也就是說,於短PUCCH 的發送中可將干擾隨機化,減低干擾的影響,藉此可提高系統性能。
接著,具體說明有關於某時間單位n中被分配之PUCCH序列的序列號碼i的決定方法之一例。
在此,例如依式(1)決定PUCCH序列的序列號碼i。
i=f(n)mod Nsequence (1)
式(1)中,f(n)為跳躍模式。f(n)是例如非專利文獻1的5.5.1.3節所示,使用假性隨機(pseudorandom)序列來生成。又,Nsequence是準備用於PUCCH的序列數目(例如在LTE為30個)。
又,使用於f(n)之生成的假性隨機序列的生成方法是被規定在例如非專利文獻1的7.2節。假性隨機序列是例如依式(2)的初始值cint,於每若干時間區間進行初始化。式(2)中,若初始值cint不同,生成之假性隨機序列不同。
Figure 107120473-A0305-02-0021-1
式(2)中,nID是上述之用於PUCCH的識別ID。用於PUCCH的識別ID(nID)宜藉由終端特有的上層訊號朝終端200通知,亦可如以下所示使用細胞ID(nID cell)與子細胞特有資訊(nID subcell、nID beam、norder RA、及nindex RA的至少一個)在終端200設定。
nID=nID cell+nID subcell
nID=nID cell+nID beam
nID=nID cell+norder RA
nID=nID cell+nindex RA
nID subcell顯示子細胞ID,nID beam顯示波數ID,norder RA是顯示網路對終端200要求隨機存取之PDCCH order中被通知之有關隨機存取資源的資訊,nindex RA是顯示終端200實際所用的隨機存取資源(時間、頻率、碼序列)的號碼。又,用於PUCCH的識別ID亦可使用複數個上述之子細胞特有資訊來設定。
又,有關將PUCCH序列進行跳躍的時間單位n,作為一例是舉例有符元單位、時槽單位、子訊框單位等。又,有關將假性隨機序列初始化的時間區間,作為一例是舉例有複數符元單位、時槽單位、複數時槽單位、子訊框單位、複數子訊框單位、無線訊框單位等。
作為一例,圖6、圖7及圖8是分別顯示用於PUCCH的識別ID依據子細胞、波束及隨機存取資源(RA資源)而設定的樣子。
如圖6、圖7及圖8所示,對終端200之用於PUCCH的識別ID(nID)的設定所用的細胞ID皆為細胞A的細胞ID(nID cell A)。
例如,如圖6所示,終端200是在對應於子細胞1(子細胞ID:nID subcell 1)的TRP、對應於子細胞2(子細胞ID:nID subcell 2)的TRP、及對應於子細胞3(子細胞 ID:nID subcell 3)的TRP之中,因應終端200所通訊的TRP來設定用於PUCCH的識別ID(nID)。圖6中,nID(subcell1)、nID(subcell2)、nID(subcell3)為互異的值。
又,例如,如圖7所示,終端200是在波束1(波束ID:nID beam 1)、波束2(波束ID:nID beam 2)、及波束3(波束ID:nID beam 3)之中,因應終端200與TRP之間的通訊中所使用的波束來設定用於PUCCH的識別ID(nID)。圖7中,nID(beam1)、nID(beam2)、nID(beam3)為互相不同的值。
又,例如,如圖8所示,終端200是在RA資源1(nID RA1)、RA資源2(nID RA2)、及RA資源3(nID RA3)之中,因應終端200所通訊的TRP之間實際使用的隨機存取資源來設定用於PUCCH的識別ID(nID)。圖8中,nID(RA1)、nID(RA2)、nID(RA3)為互異的值。
此外,基地台100與終端200同樣使用對應於終端200所通訊之TRP的子細胞特有資訊,特定從終端200發送之PUCCH被分配之PUCCH資源(PUCCH序列的序列號碼)。然後,基地台100以已決定的PUCCH資源接收已被發送之PUCCH(UCI)。
如此,在本實施型態,終端200是因應UCI(ACK、NACK或SR等),決定用於PUCCH的序列(PUCCH序列)、並使用PUCCH序列來發送UCI。此時,PUCCH序列使用終端200所屬之細胞的細胞ID、及子細胞特有資訊來算出。具體而言,子細胞特有資訊是使用在算出PUCCH序列之序列號碼的跳躍模式所用之假性隨機序列的初始 值。
例如,如圖6、圖7、圖8所示,即使在相同細胞內(相同細胞ID(nID cell A)),終端200使用終端200所通訊的TRP(或子細胞)中特有的子細胞特有資訊來決定PUCCH序列,藉此,對於從相同細胞內與不同TRP通訊的終端200分別發送的PUCCH,可分配不同的PUCCH資源而互相區別。
因此,根據本實施型態,在相同細胞內運用有複數個TRP的環境下,可於短PUCCH的發送中將干擾隨機化,可減低干擾的影響。即,根據本實施型態,於包含1~2位元之UCI的PUCCH中,可適當地控制干擾。
(實施型態2)
本實施型態之基地台及終端與實施型態1之基地台100及終端200的基本構成共通,因此援用圖3及圖4來說明。
在實施型態1,作為根據子細胞特有資訊而決定之PUCCH資源,已說明有關PUCCH序列之序列號碼i的設定方法。相對於此,在本實施型態,作為PUCCH資源,說明有關PUCCH(PUCCH序列)的循環移位模式(也就是各UCI(ACK/NACK、SR)與序列(循環移位)的對映)的設定方法。
在本實施型態,與實施型態1相同,PUCCH的循環移位模式是除了細胞ID以外,還使用子細胞特有資訊來決定。
與實施型態1相同,子細胞特有資訊可使用例如與子細胞ID、波束ID、或初始存取(隨機存取)相關連的資訊等。又,與實施型態1相同,作為與隨機存取相關連的資訊,例如可為有關於藉由網路對終端200要求隨機存取的「PDCCH order」通知之隨機存取資源的資訊,亦可為有關於終端200實際使用之隨機存取資源(時間、頻率、碼序列)的資訊。
即,終端200是特定終端200所屬的細胞(基地台100)的細胞ID、及子細胞特有資訊(圖5所示之ST101),使用細胞ID及子細胞特有資訊,來算出用以算出PUCCH序列(循環移位模式)的識別資訊(用於PUCCH的識別ID)(圖5所示之ST102),根據已算出之用於PUCCH的識別ID,來決定PUCCH資源(PUCCH的循環移位模式)。然後,終端200於已決定之PUCCH資源分配UCI(HARQ-ACK及/或SR)(圖5所示之ST103),並將PUCCH朝基地台100發送(圖5所示之ST104)。
如上述,在LTE,若細胞ID不同,則決定用於PUCCH的循環移位模式之跳躍模式的隨機序列初始值不同。在本實施型態中亦與LTE相同,若根據細胞ID及子細胞特有資訊而決定之用於PUCCH的識別ID不同,則決定上述跳躍模式的隨機序列初始值不同,且循環移位模式不同。
即,終端200是因應與通訊之TRP對應的子細胞特有資訊,將用於PUCCH的循環移位模式移位。藉 此,若是與相同細胞內(也就是使用相同細胞ID時)的不同TRP對應的子細胞特有資訊互異,則用以決定與此等不同的TRP之通訊中所使用的PUCCH之循環移位模式的識別ID(根據細胞ID及子細胞特有資訊而決定之值)各自不同,且可使循環移位模式不同。
因此,即使在相同細胞內運用有複數個TRP的環境中,在與不同TRP通訊之終端200之間,亦可根據不同的跳躍模式(不同的循環移位模式)進行PUCCH序列的分配。故,可防止於從各終端200分別發送之PUCCH中,相同的循環移位模式連續地碰撞,或碰撞之複數個循環移位模式時常相同而於干擾產生偏向的狀況。也就是說,於短PUCCH的發送中可將干擾隨機化,減低干擾的影響,藉此可提高系統性能。
接著,具體說明有關於某時間單位n中被分配之PUCCH的循環移位模式的決定方法之一例。
又,循環移位模式是例如圖9(1位元UCI的狀況下)及圖10(2位元UCI的狀況下)所示,宜作為循環移位的偏差(offset)被給予。例如,圖9右側的循環移位模式是對圖9左側的循環移位模式加上偏差2的模式。且圖10右側的循環移位模式是對圖10左側的循環移位模式加上偏差7的模式。
PUCCH的循環移位模式是例如非專利文獻1的5.4節所示,使用假性隨機序列來生成。假性隨機序列的生成方法是被規定在例如非專利文獻1的7.2節。具體而 言,假性隨機序列是依式(3)的初始值cint,於每若干時間區間進行初始化。式(3)中,若初始值cint不同,生成之假性隨機序列不同。
cint=nID (3)
式(3)中,nID是上述之用於PUCCH的識別資訊。式(3)中,用於PUCCH的識別ID(nID)宜藉由終端特有的上層訊號朝終端200通知,亦可如以下所示使用細胞ID(nID cell)與子細胞特有資訊(nID subcell、nID beam、norder RA、及nindex RA的至少一個)在終端200設定。
nID=nID cell+nID subcell
nID=nID cell+nID beam
nID=nID cell+norder RA
nID=nID cell+nindex RA
nID subcell顯示子細胞ID,nID beam顯示波數ID,norder RA是顯示網路對終端200要求隨機存取之PDCCH order中被通知之隨機存取資源相關的資訊,nindex RA是顯示終端200實際所用的隨機存取資源(時間、頻率、碼序列)的號碼。又,用於PUCCH的識別ID亦可使用複數個上述之子細胞特有資訊來設定。
又,有關將PUCCH的循環移位模式進行跳躍的時間單位n,作為一例是舉例有符元單位、時槽單位、子訊框單位等。又,有關將假性隨機序列初始化的時間區間,作為一例是舉例有複數個符元單位、時槽單位、複數個時槽單位、子訊框單位、複數個子訊框單位、無線訊框 單位等。
如此,在本實施型態,終端200是因應UCI(ACK、NACK或SR等),決定用於PUCCH的序列(PUCCH序列)、並使用PUCCH序列來發送UCI。此時,PUCCH序列使用終端200所屬之細胞的細胞ID、及子細胞特有資訊來算出。具體而言,子細胞特有資訊是使用在算出用於PUCCH之循環移位模式的跳躍模式所用之假性隨機序列的初始值。
例如,即使在相同細胞內(相同細胞ID),終端200使用終端200所通訊的TRP(或子細胞)中特有的子細胞特有資訊來決定PUCCH序列的循環移位模式,藉此,對於從相同細胞內與不同TRP通訊的終端200分別發送的PUCCH,可將干擾隨機化,可減低干擾的影響。即,根據本實施型態,於包含1~2位元之UCI的PUCCH中,可適當地控制干擾。
再者,亦可將在本實施型態說明之循環移位模式的跳躍、與在實施型態1說明的PUCCH序列的跳躍(序列跳躍)併用。循環移位模式的跳躍與序列跳躍併用時,適用序列跳躍的時間單位、與適用循環移位跳躍的時間單位可相同,亦可不同。例如,序列跳躍以時槽單位進行,循環移位跳躍以符元單位進行亦可。又,有關將假性隨機序列初始化的時間區間,亦是在序列跳躍與循環移位跳躍可相同,亦可不同。又,有關用於PUCCH的識別ID(nID),亦是在序列跳躍與循環移位跳躍可相同,亦可不同。藉此, 對於從相同細胞內與不同TRP通訊之終端200分別發送的PUCCH,可分配不同的序列號碼或不同的循環移位模式,可減低干擾的影響。
(實施型態3)
在序列選擇(Sequence selection)方式中,1位元UCI的狀況下,於每個終端,分別預先確保用以發送ACK無SR(ACK without SR)、NACK無SR(NACK without SR)、ACK有SR(ACK with SR)、及NACK有SR(NACK with SR)的PUCCH資源(循環移位序列)。在朝相同終端分配之序列存在於相同PRB內的狀況下,可分配於1PRB的12個PUCCH資源(循環移位序列)之中,4個PUCCH資源會被分配至1個終端。
同樣的,2位元UCI的狀況下,分別確保用以發送ACK/ACK無SR、ACK/NACK無SR、NACK/ACK無SR、NACK/NACK無SR、及ACK/ACK有SR、ACK/NACK有SR、NACK/ACK有SR、NACK/NACK有SR的PUCCH資源(循環移位序列)。因此,可分配於1PRB的12個PUCCH資源(循環移位序列)之中,被分配於每個終端的PUCCH資源為8個。
亦即,理論上,在1PRB內最大利用12個循環移位序列,例如,1位元UCI的狀況下最大可多工到3UE為止。然而,在該狀況下,由於利用全部12個的循環移位序列,即使適用上述之循環移位跳躍,干擾的隨機化的效果也會變低。
因此,說明在本實施型態中,有關藉由限制可分配於1PRB內的序列(循環移位)的最大數目,來減低干擾的影響的方法。
本實施型態之基地台及終端與實施型態1及2之基地台100及終端200的基本構成共通,因此援用圖3及圖4來說明。
圖11A(1位元UCI的狀況下)及圖11B(2位元UCI的狀況下)是顯示可分配於1PRB內的序列(循環移位)的最大數目限制為8個的循環移位模式的一例。
如上所述,若為1位元UCI,被分配於每終端200的PUCCH資源為4個,因此,在圖11A,於1PRB內最大多工有2終端。又,如上所述,若為2位元UCI,被分配於每終端200的PUCCH資源為8個,因此,在圖11B,於1PRB內最大是1終端多工。
即,在圖11A及圖11B,1PRB內的12個循環移位序列之中,4個循環移位序列不使用於PUCCH序列。藉此,圖11A及圖11B所示的循環移位模式中,可以空出用於PUCCH序列之循環移位序列的間隔。因此,此狀況下,藉由適用上述之循環移位跳躍,對於從使用不同之循環移位模式的終端200分別發送的PUCCH,被分配不同的循環移位序列的可能性變高,可得到干擾隨機化的效果。
再者,亦可限制分配於1PRB內的終端數目,來取代將分配於1PRB內之序列的最大數目(在圖11A及圖11B是8個)進行限制,。例如,在圖11A,可分配於 1PRB的終端的最大數目限制為2終端,在圖11B,可分配於1PRB的終端的最大數目限制為1終端。
又,可分配於1PRB內的序列(循環移位)的最大數目不限於8,例如亦可將終端多工數目限制為1終端。若為1位元UCI,可分配於1PRB內的序列(循環移位)的最大數目成為4序列,若為2位元UCI,可分配於1PRB內的序列(循環移位)的最大數目成為8序列。
如此,根據本實施型態,藉由限制循環移位模式中可分配於1PRB內的序列(循環移位)(或終端數目)的最大數目,1PRB內的循環移位之中,數個循環移位不被利用為PUCCH序列。不被利用為PUCCH序列的循環移位可對不同之循環移位模式中的PUCCH序列利用。因此,作為PUCCH資源,可將利用相同循環移位模式的PUCCH序列減少。藉此,根據本實施型態,可將干擾隨機化的效果更放大。
(實施型態4)
本實施型態是檢討有關ACK、NACK及SR等上行控制訊號與PUCCH(循環移位)的對映設計。
又,本實施型態著眼於ACK、NACK及SR的發生機率的差異。
下行鏈路HARQ中初始封包發送的目標錯誤率為例如10%的程度。由此,就機率而言,ACK的發送(發生機率)會變多,NACK的發送(發生機率)會變少。因此,NACK在機率上較容易受到從多工之其他終端發送的 ACK導致的不良影響。
作為一例,圖11A所示之對映方法中,根據ACK與NACK的發生機率,終端1(UE1)發送NACK時,終端2(UE2)發送ACK的機率高。因此,在基地台,從終端1發送之NACK被誤當作已對映到與終端2所發送之機率高的循環移位(即對應於ACK)相鄰的循環移位的ACK而被接收的機率變高。
在此種對映方法,即使適用如實施型態2所說明之循環移位模式的移位,也無法將細胞內的多工終端間的干擾隨機化。
因此,在本實施型態,於ACK/NACK或SR多工的終端間,使ACK、NACK及SR與PUCCH(循環移位)的對映不同。藉由如此進行,可將來自在循環移位間發生之多工終端的干擾的影響隨機化。
本實施型態之基地台及終端與實施型態1之基地台100及終端200的基本構成共通,因此援用圖3及圖4來說明。
圖12A及圖12B顯示各個ACK/NACK或SR多工的終端1,2(UE1,2)中,ACK、NACK及SR與PUCCH(循環移位)的對映方法的一例。
具體而言,圖12A及圖12B中,對終端1的對映與圖11A所示的對映相同。
另一方面,圖12A顯示對圖11A所示之終端2之ACK有SR、ACK無SR、NACK有SR、及NACK無SR 的循環移位模式加上偏差3的循環移位模式。又,圖12B顯示對圖11A所示之終端2之ACK有SR、ACK無SR、NACK有SR、及NACK無SR的循環移位模式加上偏差6(也就是圖12A所示之循環移位模式加上偏差3)的循環移位模式。
藉此,發生機率高之ACK對映到與發生機率低之NACK所對映之循環移位相鄰的循環移位的比例變高。藉此,例如即使在終端1(UE1)發送NACK時,在基地台,因為終端2所發送之機率高的ACK,從終端1發送之NACK誤被當作ACK而接收的機率變低。
接著,說明有關考慮ACK、NACK及SR的發生機率的差異之別的對映方法。具體而言,考慮ACK、NACK及SR的發生機率的差異,來適用在上述之實施型態2說明的循環移位模式的跳躍。
例如,亦可如圖13或圖14所示,將包含分配給ACK的循環移位之區域(ACK區域)與包含分配給NACK的循環移位之區域(NACK區域)分離。
此時,循環移位模式的跳躍是對各ACK及NACK進行。即,對ACK可採行的循環移位是ACK區域內的循環移位,對NACK可採行的循環移位是NACK區域內的循環移位。
又,亦可如圖13或圖14所示,於可分配於1PRB內的12個循環移位(0~11)中,將ACK區域的比例設定比NACK區域的比例高。
於可分配於1PRB內的循環移位中,藉由可分配給ACK的循環移位的比例較高,對ACK的循環移位模式數目會變多,因此可減低發送機率高之ACK在複數個終端200中以相同的循環移位模式發送的機率。
另一方面,於可分配於1PRB內的循環移位中,可分配給NACK的循環移位的比例較低時,對NACK的循環移位模式數目會變少。但,由於NACK發送的機率低,故在複數個終端200中,NACK以相同的循環移位模式同時發送的機率低,包含NACK的PUCCH彼此間衝撞的機率低,故賦予系統性能的影響小。
如此,根據本實施型態,因應使用PUCCH而發送的ACK及NACK的發生機率來設定PUCCH序列(循環移位)的對映,藉此,於短PUCCH的發送中可將干擾隨機化,干擾的影響減低,藉此可提高系統性能。
(實施型態5)
就本實施型態中,考慮ACK、NACK及SR的目標錯誤率的差異,而適用在實施型態2說明的循環移位模式的跳躍的情況做說明。
本實施型態之基地台及終端與實施型態1之基地台100及終端200的基本構成共通,因此援用圖3及圖4來說明。
例如,如圖15或圖16所示,將包含分配給ACK的循環移位之區域(ACK區域)與包含分配給NACK的循環移位之區域(NACK區域)分離。
此時,循環移位模式的跳躍是對各ACK及NACK進行。即,對ACK可採行的循環移位是ACK區域內的循環移位,對NACK可採行的循環移位是NACK區域內的循環移位。
又,如圖15或圖16所示,於可分配於1PRB內的12個循環移位(0~11)中,將NACK區域的比例設定比ACK區域的比例高。
於可分配於1PRB內的循環移位中,藉由提高可分配給NACK的循環移位的比例,對NACK的循環移位模式數目會變多,因此可減低目標錯誤率的要求條件高之NACK在複數個終端200中以相同的循環移位模式發送的機率。
另一方面,於可分配於1PRB內的循環移位中,可分配給ACK的循環移位的比例降低時,對ACK的循環移位模式數目會變少。但,即使目標錯誤率的要求條件低之ACK在複數個終端200中以相同的循環移位模式發送,且包含ACK的PUCCH彼此發生衝撞,對系統的影響比NACK少。
如此,根據本實施型態,因應使用PUCCH而發送的ACK及NACK的目標錯誤率(發送的可靠性)來設定PUCCH序列(循環移位)的對映,藉此,於短PUCCH的發送中可將干擾隨機化,藉由干擾的影響減低,可提高系統性能。
以上,已說明有關本揭示的各實施型態。
[其他實施型態]
(1)在上述實施型態,有關終端200所發送的上行鏈路控制資訊(UCI),已就SR及HARQ-ACK進行說明。但,終端200所發送的上行鏈路控制資訊不限於SR及HARQ-ACK,亦可為其他的上行鏈路控制資訊(例如,CSI等)。
(2)在上述實施型態,有關在算出用於PUCCH的識別ID(nID)時追加於細胞ID所用之識別資訊(子細胞特有資訊),已就與子細胞ID、波束ID及隨機存取關連的資訊當作一例的情況進行說明。但,作為在算出用於PUCCH的識別ID時追加於細胞ID所用之識別資訊,不限於該等資訊,亦可為每TRP可採行不同值的其他資訊。更進一步而言,作為在算出用於PUCCH的識別ID時追加於細胞ID所用之識別資訊,亦可為初始存取(隨機存取)階段中對終端200設定之資訊。
(3)在上述實施型態,已就短PUCCH進行說明,但上述之本揭示的一態樣亦可適用於在長PUCCH中發送1~2位元之UCI的情況。
(4)本揭示可藉由軟體、硬體、或與硬體協作的軟體來實現。用於上述實施形態的說明之各功能區塊亦可部分地或整體地作為積體電路即LSI來實現,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所說明的各程序亦可部分地或整體地藉由一個LSI或LSI的組合來控制。LSI亦可由一個個的晶片來構成,亦可以由一個晶片來構成為包含功能區塊的一部分或 全部。LSI亦可具備資料的輸入與輸出。LSI按照集成度的差異,有時會稱為IC、System LSI(系統LSI)、Super LSI(特大型LSI)、Ultra LSI(超大型LSI)。積體電路化的手法並不限於LSI,亦可利用專用電路、通用處理器或專用處理器來實現。又,亦可利用在LSI製造後,可程式設計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現場可程式閘陣列))、或可再構成LSI內部之電路細胞的連接與設定之可重組態處理器(reconfigurable processor)。本揭示亦可作為數位處理或類比處理來實現。此外,若是因為半導体技術的進步或其衍生的其他技術而有替換成LSI之積體電路化的技術出現,當然亦可使用該技術來進行功能方塊的集成化。可能有生物技術之適用等的可能性。
本揭示的終端具有:電路,因應上行鏈路控制資訊,來決定用於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的序列;以及發送機,使用前述序列發送前述上行鏈路控制資訊,前述序列是使用識別終端所屬之細胞的細胞識別資訊、及有關於前述細胞所含之至少1個子細胞的子細胞特有資訊來決定。
本揭示的終端中,前述子細胞特有資訊包含以下資訊中之至少1個:識別前述終端連接之子細胞的資訊、識別前述終端使用於通訊之波束的資訊、及顯示前述終端使用於通訊之隨機存取資源的資訊。
本揭示的終端中,前述子細胞特有資訊是使用於算出前述序列之序列號碼的跳躍所用的假性隨機序列之初始值。
本揭示的終端中,前述子細胞特有資訊是使用於算出用於前述序列之循環移位模式的跳躍所用的假性隨機序列之初始值。
本揭示的終端中,前述循環移位模式在每個終端不同。
本揭示的終端具有:電路,因應上行鏈路控制資訊,來決定用於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的序列;以及發送機,使用前述序列發送前述上行鏈路控制資訊,可分配到前述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的1個資源區塊內的前述序列之最大數目會被限制。
本揭示的終端中,前述1個資源區塊是以12個子載波構成,前述最大數目為8個。
本揭示的終端中,前述1個資源區塊是以12個子載波構成,在前述上行鏈路控制資訊是1位元時,前述最大數目為4個,在前述上行鏈路控制資訊是2位元時,前述最大數目為8個。
本揭示的終端具有:電路,因應上行鏈路控制資訊,來決定用於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的序列;以及發送機,使用前述序列發送前述上行鏈路控制資訊,前述上行鏈路控制資訊至少包含有ACK及NACK,用於前述序列的循環移位是被分離為包含分配給前述ACK之循環移位的第1區域,及包含分配給前述NACK之循環移位的第2區域。
本揭示的終端中,前述第1區域所含之循環 移位的數目比前述第2區域所含之循環移位的數目還多。
本揭示的終端中,前述第2區域所含之循環移位的數目比前述第1區域所含之循環移位的數目還多。
本揭示的終端中,對前述ACK之循環移位模式的跳躍是使用前述第1區域所含的循環移位來進行,對前述NACK之循環移位模式的跳躍是使用前述第2區域所含的循環移位來進行。
本揭示的通訊方法是因應上行鏈路控制資訊,來決定用於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的序列,使用前述序列發送前述上行鏈路控制資訊,前述序列是使用識別終端所屬之細胞的細胞識別資訊、及有關於前述細胞所含之至少1個子細胞的子細胞特有資訊來決定。
本揭示的通訊方法是因應上行鏈路控制資訊,來決定用於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的序列,使用前述序列發送前述上行鏈路控制資訊,可分配到前述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的1個資源區塊內的前述序列之最大數目會被限制。
本揭示的通訊方法是因應上行鏈路控制資訊,來決定用於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的序列,使用前述序列發送前述上行鏈路控制資訊,前述上行鏈路控制資訊至少包含有ACK及NACK,用於前述序列的循環移位是被分離為包含分配給前述ACK之循環移位的第1區域,及包含分配給前述NACK之循環移位的第2區域。
本揭示的一態樣對行動通訊系統有用。
200:終端
201:天線
202:接收部
203:FFT部
204:擷取部
205:下行控制訊號解調部
206:上位控制訊號解調部
207:下行資料訊號解調部
208:錯誤檢測部
209:控制部
210:SR生成部
211:HARQ-ACK生成部
212:訊號分配部
213:IFFT部
214:發送部

Claims (23)

  1. 一種終端,其具備:電路,從可分配的複數個循環移位中,因應上行鏈路控制資訊是否包含ACK、上行鏈路控制資訊是否包含NACK、以及上行鏈路控制資訊是否包含SR,來決定循環移位,前述可分配的複數個循環移位是已定義的12個循環移位序列當中的一部分;以及發送機,使用前述循環移位來發送前述上行鏈路控制資訊。
  2. 如請求項1之終端,其中前述可分配的複數個循環移位之數量受限制。
  3. 如請求項1之終端,其中前述可分配的複數個循環移位之數量比12小。
  4. 如請求項1之終端,其中前述上行鏈路控制資訊為1位元或2位元。
  5. 如請求項1之終端,其中前述上行鏈路控制資訊是用1符元或2符元的短PUCCH來發送。
  6. 如請求項1之終端,其中前述上行鏈路控制資訊包含有ACK及NACK之至少一個,因應於前述ACK及NACK之至少一個,來決定前述循環移位。
  7. 如請求項1之終端,其中前述可分配的複數個循環移位各自對應於ACK及NACK之至少一個,前述可分配的複數個循環移位中,相鄰的兩個循環移位之一方對應於ACK,另一方則對應於NACK。
  8. 如請求項1之終端,其中在前述可分配的複數個循環移位當中,分配給一個終端的循環移位,是在分配到其他的終端的循環移位中加上預定的偏差。
  9. 如請求項1之終端,其具備接收與PUCCH資源相關的資訊的接收機,前述電路依據前述資訊來決定前述循環移位。
  10. 如請求項1之終端,其根據在接收終端特有的訊號之前已設定的資訊,來決定前述循環移位。
  11. 如請求項1之終端,其依據在將終端特有的訊號接收之前已設定的資訊與前述終端特有的訊號來決定前述循環移位。
  12. 一種基地台,其具備:發送機,將與PUCCH資源相關的資訊發送至終端;及接收機,接收上行鏈路控制訊號,前述上行鏈路控制訊號是使用循環移位來從前述終端發送,前述循環移位是從可分配的複數個循環移位中,因應上行鏈路控制資訊是否包含ACK、上行鏈路控制資訊是否包含NACK、以及上行鏈路控制資訊是否包含SR來決定的循環移位,前述可分配的複數個循環移位是已定義的12個循環移位序列當中的一部分,且是依據與前述PUCCH資源相關的資訊。
  13. 如請求項12之基地台,其中前述可分配的複數個循環移位之數量受限制。
  14. 如請求項12之基地台,其中前述可分配 的複數個循環移位之數量比12小。
  15. 如請求項12之基地台,其中前述上行鏈路控制資訊為1位元或2位元。
  16. 如請求項12之基地台,其中前述上行鏈路控制資訊是用1符元或2符元的短PUCCH來發送。
  17. 如請求項12之基地台,其中前述上行鏈路控制資訊包含有ACK及NACK之至少一個,因應於前述ACK及NACK之至少一個,來決定前述循環移位。
  18. 如請求項12之基地台,其中前述可分配的複數個循環移位各自對應於ACK及NACK之至少一個,前述可分配的複數個循環移位中,相鄰的兩個循環移位之一方對應ACK,另一方則對應NACK。
  19. 如請求項12之基地台,其中在可分配的複數個循環移位當中,分配給一個終端的循環移位,是在分配到其他的終端的循環移位中加上預定的偏差。
  20. 如請求項12之基地台,其依據於發送終端特有的訊號之前已設定在前述終端的資訊,來決定前述循環移位。
  21. 如請求項12之基地台,其依據將終端特有的訊號發送之前已設定的資訊與前述終端特有的訊號,來決定前述循環移位。
  22. 一種通訊方法,其具備:決定步驟,從可分配的複數個循環移位中,因應上行鏈路控制資訊是否包含ACK、上行鏈路控制資訊是否包含 NACK、以及上行鏈路控制資訊是否包含SR,來決定循環移位,前述可分配的複數個循環移位是已定義的12個循環移位序列當中的一部分;及發送步驟,使用前述循環移位發送前述上行鏈路控制資訊。
  23. 一種通訊方法,其具備:發送步驟,將與PUCCH資源相關的資訊向終端發送;及接收步驟,接收上行鏈路控制訊號,前述上行鏈路控制訊號是使用循環移位來從前述終端發送,前述循環移位是從可分配的複數個循環移位中,因應上行鏈路控制資訊是否包含ACK、上行鏈路控制資訊是否包含NACK、以及上行鏈路控制資訊是否包含SR來決定的循環移位,前述可分配的複數個循環移位是已定義的12個循環移位序列當中的一部分,且是依據與前述PUCCH資源相關的資訊。
TW107120473A 2017-08-08 2018-06-14 終端、基地台及通訊方法 TWI7670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53353 2017-08-08
JP2017153353 2017-08-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1841A TW201911841A (zh) 2019-03-16
TWI767012B true TWI767012B (zh) 2022-06-11

Family

ID=65272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0473A TWI767012B (zh) 2017-08-08 2018-06-14 終端、基地台及通訊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1490373B2 (zh)
EP (1) EP3667961A4 (zh)
JP (2) JP7405614B2 (zh)
CN (2) CN113660070A (zh)
TW (1) TWI767012B (zh)
WO (1) WO20190310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67999B2 (en) * 2009-01-26 2014-10-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Downlink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methods
CN109150468B (zh) * 2017-06-16 2020-10-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KR20240058998A (ko) * 2017-08-11 2024-05-07 주식회사 윌러스표준기술연구소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채널의 송수신 방법, 장치, 및 시스템
WO2020034196A1 (zh) * 2018-08-17 2020-02-20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调度请求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US11737099B2 (en) * 2021-01-29 2023-08-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PUCCH and PCI configuration for small cell base station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374090A1 (en) * 2010-05-04 2016-12-2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 reference signa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W201714473A (zh) * 2012-05-11 2017-04-16 Sun Patent Trust 無線通訊裝置、無線通訊方法及積體電路
WO2017113332A1 (en) * 2015-12-31 2017-07-06 Nec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uplink inform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80097327A (ko) * 2007-05-01 2008-11-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시퀀스 세트 구성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임의접속 방법
KR101430269B1 (ko) * 2007-09-14 2014-08-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정보 전송 방법
CN101227231B (zh) * 2008-02-05 2012-11-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时分双工系统中物理上行控制信号的传输方法
US20100177694A1 (en) * 2009-01-09 2010-07-15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WI628933B (zh) * 2009-10-01 2018-07-01 內數位專利控股公司 傳輸上鏈控制資訊的方法及系統
WO2012108616A1 (en) * 2011-02-13 2012-08-1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 for receiv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base station
CN103228049A (zh) * 2012-01-30 2013-07-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网络信道分配方法、设备及系统
US9838182B2 (en) * 2012-05-24 2017-12-0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HARQ ACK/NACK and wireless device using same
US9258741B2 (en) * 2012-08-03 2016-02-09 Blackberry Limited Carrier aggregation acknowledgement bits
EP2939468B1 (en) * 2012-12-27 2019-11-2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ne cell operation with fast small cell switch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6019182B1 (ja) * 2015-06-24 2016-11-0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KR101952397B1 (ko) * 2015-12-10 2019-02-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짧은 전송 시간 간격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신호를 전송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US10425200B2 (en) * 2016-04-13 2019-09-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 adjustment request
PE20200358A1 (es) * 2017-05-31 2020-02-19 Ntt Docomo Inc Estacion de base de radio y metodo de comunicacion por radio
EP3635904B1 (en) * 2017-06-07 2022-01-1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roviding information on a control channel
US11665693B2 (en) 2017-06-15 2023-05-30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10999143B (zh) * 2017-06-23 2022-04-2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374090A1 (en) * 2010-05-04 2016-12-2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 reference signa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W201714473A (zh) * 2012-05-11 2017-04-16 Sun Patent Trust 無線通訊裝置、無線通訊方法及積體電路
WO2017113332A1 (en) * 2015-12-31 2017-07-06 Nec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uplink information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網路文獻 Panasonic, "Discussion on 1-symbol NR-PUCCH for UCI of up to 2 bits", 3GPP TSG RAN WG1 NR Ad-Hoc#2, R1-1711649, 2017/06/27. https://www.3gpp.org/ftp/TSG_RAN/WG1_RL1/TSGR1_AH/NR_AH_1706/Doc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45806B (zh) 2021-08-03
WO2019031054A1 (ja) 2019-02-14
EP3667961A4 (en) 2020-11-04
JP7405614B2 (ja) 2023-12-26
US20200178242A1 (en) 2020-06-04
US11490373B2 (en) 2022-11-01
JPWO2019031054A1 (ja) 2020-08-27
EP3667961A1 (en) 2020-06-17
TW201911841A (zh) 2019-03-16
CN113660070A (zh) 2021-11-16
US20230018154A1 (en) 2023-01-19
JP2023100813A (ja) 2023-07-19
CN110945806A (zh) 2020-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06100B2 (en) Radio commnication device and response signal diffusion method
TWI767012B (zh) 終端、基地台及通訊方法
TWI736878B (zh) 無線通訊終端、無線通訊基地台、無線通訊方法及積體電路
KR102473793B1 (ko) 통신 단말 및 송신 방법
JP7224506B2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US10122502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receiving method
KR20200015513A (ko) 단말 및 통신 방법
JP6845951B2 (ja) 基地局、受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