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20492A - 车辆座椅的靠背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座椅的靠背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20492A
CN110920492A CN201910884240.5A CN201910884240A CN110920492A CN 110920492 A CN110920492 A CN 110920492A CN 201910884240 A CN201910884240 A CN 201910884240A CN 110920492 A CN110920492 A CN 1109204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along
vehicle seat
seat
backr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8424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20492B (zh
Inventor
理查德·奥特
约翰·费舍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ammer AG
Original Assignee
Grammer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DE102019122535.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DE102019122535B4/d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ammer AG filed Critical Grammer AG
Publication of CN1109204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204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204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204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60N2/643Back-rests or cushions shape of the back-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06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 B60N2/809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vertically slid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06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 B60N2/838Tilt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沿着高度轴线Z和宽度轴线Y延伸的车辆座椅,其包括座位部件和靠背元件,所述靠背元件沿着高度轴线Z’和宽度轴线Y’延伸,其中,沿着高度轴线Z’延伸的靠背元件具有中心结构,所述中心结构沿着宽度轴线Y’居中布置并且通向基本沿着宽度轴线Y’延伸的基底结构,其中,所述靠背元件具有自所述中心结构沿着宽度轴线Y’延伸的至少一种稳定性元件,其中,所述基底结构布置在车辆座椅的支撑结构中,其中,经由所述中心结构由所述靠背元件接受到的作用力可被引入至所述基底结构并且从所述基底结构经由所述支撑结构引入至座位基础结构。

Description

车辆座椅的靠背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沿高度轴线Z和宽度轴线Y延伸的车辆座椅,其包括座位部件和靠背元件,所述靠背元件沿着高度轴线Z’和宽度轴线Y’延伸。
背景技术
车辆座椅应当具有最大可能的稳定性并且具有尽量小的自重。同样地,车辆座椅应当在不影响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的条件下具有尽可能低的生产成本。
而且,可以假设在商售车辆中个体会在车辆座椅上度过较长的时间。因此,理想的是,车辆座椅避免产生不良的乘客坐姿并且确保最大的舒适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座椅,其解决了上述问题。
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实现了本发明的目的。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描述。
根据本发明的沿高度轴线Z和宽度轴线Y延伸的车辆座椅包括座位部件和靠背元件,所述靠背元件沿着高度轴线Z’和宽度轴线Y’延伸。在这种情况下,所述靠背元件在沿着高度轴线Z’延伸的方向上具有沿着宽度轴线Y’居中布置的中心结构并且通向基本沿着宽度轴线Y’延伸的基底结构,其中,所述靠背元件具有至少一个稳定性元件,其自所述中心结构沿着宽度轴线Y’延伸,其中,所述基底结构布置在所述车辆座椅的支撑结构中,其中,被所述靠背元件吸收的作用力通过所述中心结构引至所述基底结构并且通过所述支撑结构从所述基底结构引至座位基础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座椅可以作为驾驶员座位或乘客座位。
因此,所述车辆座椅沿着高度轴线Z,宽度轴线Y和深度轴线X延伸。各个轴线分别指向两个方向。因此,高度轴线Z包括方向Z1(上)和Z2(下)。宽度轴线Y包括方向Y1(向右)和Y2(向左)。深度轴线X包括方向X1(前)和X2(后)。
所述靠背元件沿着高度轴线Z’,宽度轴线Y’和深度轴线X’延伸。这些轴线也分别指向两个方向。因此,高度轴线Z’包括方向Z’1(上)和Z’2(下)。宽度轴线Y’包括方向Y’1(向右)和Y’2(向左)。深度轴线X’包括方向X’1(前)和X2’(后)。
术语“基本”应当被解释为包括微小公差。因此,偏差可能是优选地小于10°的角度,更优先地小于7.5°的角度,甚至更优选地小于5°的角度。这也应用于下文使用的术语“基本”。
在优选的初始状态下,车辆座椅的轴线Z,Y,X或相关方向将会平行于靠背元件的轴线Z’,Y’,X’或对应地相关方向。在本发明的围绕第一枢轴进行枢轴旋转的情况下,车辆座椅的高度轴线和靠背元件的高度轴线将会围绕形成角度α,该角度α优选地大于0°并且优选地小于±90°。因此,角度α为0°至±90°。类似地,深度轴线X和X’将会围绕形成相应的角度。
“稳定性元件”可以被理解为是指用于支撑/稳定座椅上的乘客的元件。这种稳定性元件可以是例如:支柱,支柱元件或板状元件。优选地,可设置支撑一些身体区域的稳定性元件。例如,可设置支撑下背部或腰部区域的稳定性元件,支撑上背部或肩部区域的稳定性元件,以及支撑头部的稳定性元件。稳定性元件延伸远离中心结构或纵向结构。所述中心结构可吸收作用于所述稳定性元件的作用力并且将该作用力引至基底结构中,因为中心结构吸收的作用力由基底结构支撑。所述基底结构固定连接至接收该作用力的中心结构,或者与该中心结构一体成型。“一体成型”可被理解为是指两个元件形成为整体或形成于一个工件中。基底结构与中心结构的固定连接可通过例如固定,例如通过螺丝钉连接,插头连接,铆钉连接或焊接而进行。
作用力通过例如乘客的移动或车辆的加速而被施加至靠背元件,这由于乘客身体的惯性而在靠背元件上产生作用力。靠背元件优选地被设计为将这种作用力作用于中心结构。有利地是,作用力从至少一个稳定性元件施加于中心结构。这可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稳定性元件的有优势的实施方式而得到促进。优选地,整个作用力的施加被捆绑在中心结构中并且穿过该中心结构进入基底结构或座位基础结构。因此,中心结构具有与人体脊柱类似的稳定性作用。这种预定的作用力的引入使得能够非常有效地构建座位。在考虑了预期的最大作用力的施加的条件下,可设计加固靠背元件的那些组件,而在考虑了预期的较低的作用力的施加的条件下,可将靠背元件的那些组件构建为更加轻量的。因此,靠背元件或座位具有较低的自重并且仍然可具有合适的稳定性标准。
有优势的是,座位部件包括个体坐于其上的缓冲元件。而且,座位部件可包括对应的容纳元件,该容纳元件容纳或支撑缓冲元件。而且,如果靠背元件设置有至少一个缓冲元件的话,其是有优势的。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缓冲元件由所述至少一个稳定性元件支撑。因此,靠背元件和至少一个缓冲元件有利地形成车辆座椅的靠背。当然,还可以预见的是,不在座位部件或靠背元件上设置缓冲元件。因此,仅仅座位表面或支撑表面与用户接触。
有优势的是,靠背元件的支撑结构(也称为靠背结构)是容纳框架。根据优选的实施方式,支撑结构具有沿着车辆座椅的高度轴线Z延伸的两个支撑腿或U型腿。有优势的是,所述支撑腿被排布在座位部件上,沿着车辆座椅的宽度轴线Y排布在座位部件的每个外部边缘。
有优势的是,支撑结构是U型。优选地,支撑结构具有沿着宽度轴线Y延伸的横向支柱,该横向支柱连接两个支撑腿。有优势的是,U型支撑结构的横向支柱在座位部件或座位部件的一部分中一体化。
有优势的是,座位部件包括用于缓冲元件或座位表面的容纳元件。该容纳元件可制成具有相应的稳定性,该稳定性足够通过支撑腿施加相应作用力。因此,可以预见到的是,支撑结构由支撑腿和座位部件的一部分构成或由用于缓冲元件或座位表面的容纳元件以及优选地沿着宽度方向Y延伸的部分构成。然而,可以预见到的是,横向支柱被排布在座位部件中或座位部件上。特别有优势的是,座位部件或用于缓冲元件的接受器没有被充分设计为通过支撑元件施加作用力。有优势的是,横向支柱可通过使座椅连接至车辆主体的方式连接至座椅结构。
因此,支撑结构优选地形成在一个工件中或形成在若干个部件中。
而且,可以预见到的是,支撑腿直接连接至座椅结构。
因此,作用力的施加可通过支撑腿直接引入至座位基础结构。可选地,作用力可通过座位部件施加,所述座位部件连接至座位基础结构或通过横向支柱连接至座位基础结构。
座位基础结构优选地居中排布在车辆主体上或稳定地连接至车辆主体。所述基础结构优选地连接至座位部件并且可能连接至靠背元件。所述基础结构可包括阻尼和/或用于减震的避震设备和/或垂直振动或偏转的避震。而且,所述基础结构可包括阻尼和/或用于减震的避震设备和/或水平振动或偏转的避震。还可以预见的是,座位基础结构通过轨道系统连接至车辆主体或连接至商售车辆客舱的地板。因此,有优势的是座椅可沿着轨道系统发生移动。
根据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心结构和基底结构形成过渡区域,其为T型。优选地,中心结构通向基底结构的中间部分。从中心结构向基底结构的中间部分施加作用力优选地通过基底结构的各个侧面部分施加于支撑腿。如已经描述过的,作用力的施加可随后从支撑腿施加于座位基础结构并最后引入至主体地板。有优势的是,基底结构可形成为尺寸稳定的。而且,基底结构的中间部分得到加固是有优势的。通过术语“加固”,各种不同的测量方式可被理解为使得中间部分适于添加更大的作用力。因此,中间部分中的基底结构可具有较大的直径,具有较大的材料厚度或由更加稳定的材料制成。有优势的是,基底结构具有弯曲形状。所述基底结构具有向后部的延伸,即,沿着深度方向X’2延伸。中间部分基本平行于宽度轴线Y’延伸。基底结构的侧面部分在向前倾斜的角度上延伸并且沿着宽度轴线Y’从中间部分向外延伸。在这种情况下,侧面部分的直径可朝向外部降低。优选地,基底结构一体成型,即,在一个工件中形成和/或与中心结构一体成型。
根据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心结构具有至少一个沿着高度轴线Z’延伸的支撑元件。该支撑元件优选地在底面上连接至基底结构。有优势的是,中心结构具有沿着高度轴线Z’延伸的两个支撑元件,这两个支撑元件在底面上连接至基底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有优势的是,支撑元件沿着宽度轴线Y’间隔开。以这种方式,最佳作用力可施加于基底结构并且确保了中心结构的最佳稳定性。
根据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至少一个稳定性元件是可枢轴旋转的或围绕另一枢轴轴线至少部分可变形的,所述另一枢轴轴线基本沿着高度轴线Z’延伸。有优势的是,设置第一稳定性元件,其支撑乘客的下背部或腰部区域。而且,有优势的是,设置第二稳定性元件,其支撑乘客的肩部区域。优选地,所述第一和第二稳定性元件是彼此独立地沿着深度轴线X’可枢轴旋转的或可变形的,这样,在乘客发生转动之后,稳定性元件可根据转动而发生枢轴旋转或变形并且因此可适于旋转移动。在乘客向后转动而发生转动的情况下,所述至少一个稳定性元件因此可通过相应的变性或相应的枢轴旋转而跟随这种转动。因此,乘客的后背持续受到支撑。因为乘客的后背一直受到支撑,所以,这使得在座位中的乘坐感舒适得多并且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标准。因此可使得不良坐姿和由此产生的背部问题最小化。当然,通过至少一种稳定性元件的相应的枢轴旋转或变形,使作用力相应地连续引入至中心结构。
根据进一步的优选实施方式,第一稳定性元件形成为第一板状元件。优选地,所述第一板状元件沿着高度轴线Z’排布在中心结构的下部区域。
优选地,所述第一板状元件可枢轴旋转地排布在中心结构上和/或至少部分为柔性的。有优势的是,这使得所述第一板状元件在围绕另一枢轴轴线的径向方向上发生枢轴旋转和/或变形。所述另一枢轴轴线优选地基本沿着高度轴线Z’延伸。术语“基本”应当被解释为包括微小公差。因此,该偏差可以优选地为小于10°的角度,更优选地为小于7.5°的角度,甚至更优选地为小于5°的角度。优选地,所述另一枢轴轴线与高度轴线Z’平行。所述第一板状元件的枢轴旋转可通过提供铰接元件或弹性可形变元件而促进,通过使第一板状元件固定至中心结构的方式而得到促进。附加地或可选地,所述第一板状元件可配置成至少部分柔性的,这样,所述第一板状元件围绕所述另一枢轴轴线可发生扭曲或扭转。通过枢轴旋转和/或变形,在用户发生转动的过程中,抵接用户的第一板状元件可能会跟随这种转动。因此,在用户的转动过程中对下背部提供持续支撑,而避免了用户的不良坐姿并且提高了乘坐舒适感。
根据进一步的优选实施方式,设置两个第二稳定性元件,其被设计为肋部件形式。有优势的是,所述肋部件沿着高度轴线Z’在第一板状元件上方排布。优选地,肋部件分别具有沿着宽度轴线Y’的延伸。优选地,第一肋部件在与第二肋部件相对的方向上延伸。因此,所述第一肋部件将具有沿着宽度方向Y’2的向左边的延伸并且所述第二肋部件将具有沿着宽度方向Y’1向右边的延伸。该肋部件形式的稳定性元件有利地用于支撑用户的肩部区域。
优选地,肋部件排布在中心结构上或与中心结构一体成型。有优势的是,在每种情况下,肋部件排布在支撑元件上或各个肋部件与每个支撑元件一体成型。“一体成型”被理解为是指肋部件和支撑元件的一件式设计。支撑元件上肋部件的排布可通过例如固定,例如通过螺丝钉连接、插头连接、铆钉连接或焊接而进行。
根据进一步的有优势的实施方式,肋部件以枢轴旋转的方式排布在中心结构上和/或至少部分为柔性的。有优势的是,这使得肋部件在围绕第三枢轴轴线的径向方向上发生枢轴旋转和/或变形。所述第三枢轴轴线优选地基本沿着高度轴线Z’延伸。术语“基本”应当被解释为包括微小公差。因此,偏差可以是优选地小于10°的角度,更优选地小于7.5°的角度,甚至更优选地小于5°的角度。优选地,所述第三枢轴轴线与高度轴线Z’平行。肋部件的枢轴旋转可通过提供铰接元件或弹性可形变元件,通过使肋部件紧固至中心结构的方式来促进。附加地或可选地,肋部件可被设计为至少部分是柔性的,这样,肋部件可围绕所述第三枢轴轴线发生扭曲或扭转。还可以预见的是,各个肋部件的整体和相关支撑元件可扭曲或变形。
通过枢轴旋转和/或变形,在用户发生转动的过程中,抵接用户的肋部件可至少部分跟随这种转动。因此,甚至在用户的转动过程中都对肩部区域提供持续支撑,进而避免用户的不良坐姿并且提高乘坐舒适感。有优势的是,肋部件的枢轴旋转和/或变形独立于第一板状元件的枢轴旋转和/或变形。
根据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肋部件包括两个垂直部分,其基本平行于高度轴线Z’并且在宽度方向Y’上间隔开。术语“基本”应当被解释为包括微小公差。因此,偏差可以是优选地小于10°的角度,更优选地小于7.5°的角度,甚至更优选地小于5°的角度。优选地,第二垂直部分沿着宽度方向Y’相对于第一垂直部分更加靠内。而且,有优势的是,第二垂直部分也是各支撑元件(1a,1b)的一部分。
优选地,所述两个垂直部分通过两个横向部分相互连接。因此,两个垂直部分和两个横向部分形成自由空间的边界。所述第一垂直部分沿着宽度轴线Y’进一步向外排布。所述第二垂直部分沿着宽度轴线Y’进一步向内排布并且优选地也是各个支撑元件的一部分。优选地,横向部分向下倾斜并且与高度轴线Z’围绕形成角度(β1,β2)。该角度(β1,β2)优选地为90°至160°,更优选地为90°至140°。由于横向部分倾斜向下排布,因此,可将作用力有效地从各个肋部件引入至各个支撑元件。而且,可能有优势的是,第一垂直部分沿着高度轴线Z’的长度比第二垂直部分短。因此,各个角度(β1,β2)优选地可以是不同的。优选地,第一横向部分沿着高度轴线Z’排布在第二横向部分之上。有优势的是,第二横向部分得到加固。优选地,第二横向部分具有向下递增的横截面或直径。因为,第二横向部分必须吸收较大的作用力输入,所以对第二横向部分进行加固是有优势的。
有优势的是,肋部件的整体以及相关支撑元件是P型。而且,如果肋部件还向前延伸,即,沿着深度方向X’1延伸,是优选的。因此,实现了更好的乘坐舒适感并且使得相应的作用力得到吸收。
根据进一步有优势的实施方式,在每种情况下,在第二垂直部分或支撑元件的一部分与第一和第二横向部分之间设置过渡区域。优选地,在过渡区域中设置弹性元件或铰接元件。通过这种有优势的弹性元件或铰接元件,第二垂直部分或支撑元件可连接至第一或第二横向部分,这样,可实现肋部件的相应枢轴旋转或肋部件的变形。
根据进一步有优势的实施方式,基底结构以枢轴旋转的方式排布在车辆座椅的支撑结构中,这样,靠背元件可围绕第一枢轴轴线枢轴旋转。优选地,所述第一枢轴轴线沿着车辆座椅的高度轴线Z与座位部件分隔开。
有优势的是,第一枢轴轴线至少部分延伸通过基底结构和支撑结构。居中排布的后中心结构优选地在优选地水平对齐的枢轴轴线上被支撑在底面上,或沿着车辆座椅的宽度轴线Y对齐的枢轴轴线被支撑在底面上或沿着水平轴线或与宽度轴线Y对齐的轴线被支撑在底面上。以这种方式,所述后中心结构/纵向结构以及枢轴轴线适于使靠背向前和向后枢轴旋转,其中,重要的是,这种枢轴轴线相对于座位部件抬高排布在支撑结构中,其中,所述支撑结构从所述座位部件在其后部向上延伸。
优选地,第一枢轴轴线在车辆座椅的高度方向Z上与座位部件分隔开。优选地,枢轴轴线至少部分延伸通过基底结构。因此,还优选的是,基底结构与座位部件分隔开。
有优势的是,枢轴轴线和座位部件之间的间距具有特定尺寸,这样,枢轴轴线位于腰部脊柱的区域。
靠背元件上的优选的缓冲元件沿着深度方向X’1向前突出。因此,优选地是,枢轴轴线和座位部件之间的第一间距对应于存在于后背表面的下部的缓冲表面与枢轴轴线之间的至少第二间距。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间距是自座位部件的表面起,所述座位部件的表面与用户接触并且其有利地是对应的缓冲元件的表面。通过第一间距的这种配置,靠背或靠背元件可能-90°枢轴旋转至前方。随后,中心结构可排布成基本平行于座位部件。同样地,靠背元件的高度轴线Z’可排布成基本平行于车辆座椅的深度轴线。术语“基本”被理解为是指较小的公差。从所述元件或轴线的平行产生的这种偏差可以是0°至10°,优选地为0°至7.5°,更加优选地为0°至5°。通过排布成与座位部件基本平行的靠背元件,车辆座椅可以特别节约空间的方式收起来。
因此,有优势的乘客座椅或驾驶员座椅可以向下折叠的状态收在商售车辆客舱的后部区域以节约空间。以这种方式,可在商售车辆客舱的前部区域提供更多的空间,用于安装例如桌子来进餐。
这种有优势的乘客座椅或驾驶员座椅可进行改变,这样,整个靠背元件可向下折叠至座位部件上,这样,靠背元件的后侧几乎水平排布。随后,在折叠状态中,车辆座椅可优选地被向后移动。对于这种目的而言,有优势的是,可设置向导系统。这种向导系统可有优势地包括位于车辆主体地板上的嵌入式轨道或粘附的轨道。对于这种目的而言,有优势的是,座位在其底面上具有互补形成的轨道元件或滚轴元件或滑块等以使得车辆座椅向前和向后移动。
有优势的是,打开状态下的车辆座椅(即,当座椅在其正常驾驶状态下排布在商售车辆客舱的前部区域时)可通过止动设备的方式被锁定以确保个体的驾驶安全。这种止动设备可通过例如杠杆元件或博登拉线的方式进行操作。
优选地,当车辆座椅被排布睡床等下方的商售车辆客舱的后部区域的后部时,车辆座椅也可被锁定在折叠状态。这可通过止动设备方式或其他锁扣元件的方式进行。
有优势的是,枢轴轴线和座位部件之间的第一间距为2cm至30cm,更加优选地,所述第一间距为5cm至25cm。甚至更加优选地,所述第一间距为5cm至15cm。
优选地,枢轴轴线排布成在靠背元件4的后面的水平方向上延伸并同时支撑整个靠背元件。靠背元件优选地相对于座位部件分开排布。
根据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靠背元件包括沿着第一枢轴轴线下方的高度轴线Z’排布的下部部件以及沿着第一枢轴轴线上方的高度轴线Z’排布的上部部件。因为第一枢轴轴线上升,即,从座位部件中延伸出来一定距离,因此,靠背元件或后侧中心结构连同至少一个稳定性元件可向前和向后枢轴旋转。通过使位于第一枢轴轴线上方的靠背元件的上部部件枢轴旋转至后部,即,在方向X2上枢轴旋转,同时使位于第一枢轴轴线下方的靠背元件的下部部件枢轴旋转至前部,即沿着方向X1枢轴旋转。因此,可产生有优势的脊柱前曲/驼背支撑。
优选地,基底结构在沿着靠背元件的宽度轴线Y’的其外部边缘上具有轴承杆元件,所述轴承杆元件可旋转地或可枢轴旋转地排布在支撑腿的枢轴轴承上。可以预见的是,轴承杆元件延伸超过基底结构的整个宽度,穿过基底结构并排布在两个支撑腿的枢轴轴承中。然而,还可能在基底结构的各个边缘设置接受器,轴承杆元件固定排布在基底结构的每个边缘中。各轴承杆元件随后安装在支撑腿的相应的枢轴轴承中。有优势的是,各支撑腿上的枢轴轴承包括各轴承杆元件的接受器或连续轴承杆元件的各个端的接受器。该接受器优选地设计为使轴承杆元件可光滑转动。这可通过例如滚珠轴承来进行。
根据优选的实施方式,支撑腿的枢轴轴承可沿着高度方向Z调节。这使得第一枢轴轴线和座位部件之间的间距是可被调节的。因此,脊柱前曲/驼背支撑可适于用户。
根据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车辆座椅包括锁定机构,通过锁定机构的方式,可锁定靠背元件围绕第一枢轴轴线的枢轴旋转。通过提供锁定机构,可建立靠背元件的期望的倾斜。这样的锁定机构例如可包括齿元件中锁定机构可释放的齿。有优势的是,所述齿元件具有圆形片段形状的部分并且锁定元件通过弹性作用力发挥作用。所述齿可通过操作元件的方式被释放。这样的操作元件可以是杠杆元件、致动器或博登拉线。有优势的是,锁定机构可设置在轴承杆元件的枢轴轴承上或与其一体成型。
根据进一步的优选实施方式,车辆座椅包括重置机构,通过该重置机构可将靠背元件围绕第一枢轴轴线的枢轴旋转重置至初始位置。该初始位置优选地可以是靠背元件与座位部件基本垂直对齐的位置。重置机构可包括例如,弹性元件或扭转弹簧。有优势的是,重置机构可被设置在轴承杆元件的枢轴轴承上或与其一体成型。
第一板状元件优选地沿着靠背元件的高度轴线Z’延伸,在座位部件方向上超出枢轴轴线。优选地,第一板状元件沿着靠背元件的高度轴线Z’延伸,在座位部件的方向上超出基底结构。有优势的是,靠背元件的下部部件是第一板状元件的突出超出枢轴轴线的下部部分。所述第一板状元件的优选长度不是非显著的。有优势的是,第一板状元件延伸枢轴轴线和座位部件或座位部件表面之间的间距的至少三分之二。更优选地,第一板状元件延伸枢轴轴线和座位部件或座位部件表面之间的间距的至少四分之三。有优势的是,排布在靠背元件上的缓冲元件与座位部件的缓冲元件接触。
根据进一步有优势的实施方式,在中心结构上设置有靠枕部件。优选地,靠枕部件沿着高度轴线Z’排布在肋部件之上。优选地,靠枕部件以中心结构上的第一臂元件的方式排布。所述第一臂元件优选地沿着高度轴线Z’排布在支撑元件之间。
向靠枕部件中相应施加的作用力可被引入至中心结构或基底结构,就像施加至至少一种稳定性元件的作用力那样。
根据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靠枕部件具有第二板状元件。这种第二板状元件用于支撑头部。所述第二板状元件还可设计为壳状元件。
根据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靠枕部件可沿着高度轴线Z’移动。优选地,在第一臂元件上设置导向设备,其中,沿着高度轴线Z’引导第二臂元件。优选地,可通过固定设备固定所述第二臂元件的预定高度位置。有优势的是,将第二板状元件排布在第二臂元件上,在第二臂元件上优选地设置有缓冲元件。因此,可通过第二板状元件和第二臂元件相对于第一臂元件或中心结构的移动对靠枕部件的高度进行调节。有优势的是,第一臂元件牢固固定至中心结构。有优势的是,第一臂元件牢固固定在支撑元件之间。
根据进一步的实施方式,靠枕部件沿着高度轴线Z’的移动还可通过第一臂元件相对于中心结构或支撑元件沿着高度轴线Z’移动而实现。有优势的是,每个支撑元件在面向臂元件的一侧具有导轨结构,其中,可引导所述臂元件。
根据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车辆座椅包括锁定机构,通过该锁定机构靠枕部件相对于中心结构的移动可被锁定。通过提供锁定机构,可建立靠枕部件的期望高度。这样的锁定机构可包括例如齿元件中螺栓的可释放的齿。
根据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车辆座椅包括重置机构,通过该重置机构可将靠枕部件相对于中心结构的移动重置至初始位置。重置机构可包括例如,弹性元件或弹簧元件。
相对于第二臂元件的位移,第一臂元件可相对于第二臂元件产生附加位移,或者,替代第二臂元件的位移,第一臂元件可相对于第二臂元件产生附加位移。
根据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将至少一个导销设置在第二臂元件上。优选地,所述导销在导向设备中进行引导。有优势的是,所述导向设备是U型并且在沿着深度方向X’延伸的两个U型腿上具有向导槽或导轨,在每个U型腿中或每个U型腿上引导导销。优选地,固定设备具有预定数量的突起,所述突起与导销凹槽或槽上设置的凹槽互补。有优势的是,在固定位置,弹簧设备将突起按压进入导销槽内。因此,第二臂元件和第二板状元件被维持在某一高度位置。为了达到一定的高度位置,用户可沿着高度轴线Z’施加相应的作用力,由此,由导销凹槽和突起之间的弹簧设备施加的压力连接被释放。随后,导销可移动至原来的突起之下或之上的另一突起。各个突起可又被容纳在导销凹槽内,其中,通过弹簧设备,相应的压力连接进而出现在凹槽和目前所选择的突起之间。通过这种配置,能够实现对靠枕的高度位置的简单调节。
根据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导向设备包括用于至少一个导销的末端接受器,其中,可使得导销和第二臂元件围绕枢轴轴线S进行旋转。在这种情况下,有优势的是,枢轴轴线S沿着宽度轴线Y’延伸。而且,有优势的是,所述末端接受器位于向导槽或导轨的上末端。优选地,由于第二臂元件的枢轴旋转,第二板状元件沿着深度轴线X’向前枢轴旋转。
因此,车辆座椅可被带至存放位置,其中,一方面,靠背元件已以基本平行于座位部件或平行于车辆座椅的深度轴线X的方式移动。进一步而言,在该位置,靠枕部件可进行枢轴旋转,这样,其基本平行于深度轴线X’延伸。在整个车辆座椅的参比系统中,靠枕随后可基本沿着高度轴线Z’延伸。因此,车辆座椅可被折叠以节约空间并且可能被存放起来。
根据进一步有优势的实施方式,第二板状元件通过第一或第二臂元件上的铰接元件排布。优选地,所述第二板状元件围绕第四枢轴轴线可枢轴旋转,所述第四枢轴轴线基本沿着高度轴线Z’延伸。优选地,板状元件围绕第五枢轴轴线可枢轴旋转,所述第五枢轴轴线基本沿着宽度轴线Y’延伸。通过这种配置,可实现对头部的最佳支撑。有优势的是,靠枕部件的枢轴旋转独立于第一板状元件的枢轴旋转和/或变形以及肋部件的枢轴旋转和/或变形。
根据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靠背元件至少部分由铝合金制成。通过使用这种材料,可实现足够的稳定性和重量降低。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由如下商售车辆客舱实现,所述商售车辆客舱包括前述实施方式中任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所述车辆座椅通过向导系统的方式可移动的排布在商售车辆客舱内。
所述商售车辆客舱可装配有上文车辆座椅中所描述的所有特征或特征组合,反之亦然。
附图说明
参考下文的附图说明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其他优势、目的和特征。在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中,类似的部件可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靠背元件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靠背元件的后视图。
图4是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的侧视图。
图5是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靠背元件的俯视图。
图6是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靠背元件的仰视图。
图7是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靠枕部件的后视图。
图7a是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靠枕部件的部分剖面图。
图8是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靠枕部件的部分剖面图。
图9是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靠枕部件的部分侧视图。
图10是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靠枕部件的部分侧视图。
图11是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靠枕部件的部分侧视图。
图12是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靠背元件的一部分和靠枕部件的分解图。
图13是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的立体图。
图14是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的分解图。
图15示出了用于调整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靠背元件的倾斜度的固定装置。
图16示出了用于调整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靠背元件的倾斜度的固定装置。
图17示出了用于调整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靠背元件的倾斜度的固定装置。
图18是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具有不同靠背倾斜位置的车辆座椅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18示出车辆座椅100和靠背元件4。沿高度轴线Z和宽度轴线Y延伸的车辆座椅100包括座位部件5和靠背元件4,靠背元件4沿着高度轴线Z’和宽度轴线Y’延伸。其中,靠背元件4在沿着高度轴线Z’延伸的方向上具有沿着宽度轴线Y’居中排布的中心结构1、1a、1b并且通向基本沿着宽度轴线Y’延伸的基底结构2,其中,靠背元件4具有至少一个稳定性元件8、8a、8b,其自中心结构1、1a、1b沿着宽度轴线Y’延伸,其中,基底结构2布置在车辆座椅100的支撑结构6中,其中,被靠背元件4吸收的作用力可通过中心结构1、1a、1b引至基底结构2并且通过支撑结构6从基底结构2引至座位基础结构32。
此外,基底结构2优选为可枢轴旋转地布置在车辆座椅100的支撑结构6中,使得靠背元件4可围绕第一枢轴轴线3进行枢轴旋转,其中第一枢轴轴线3沿着车辆座椅的高度轴线Z与座位部件5分隔开。
因此,车辆座椅100沿着高度轴线Z、宽度轴线Y和深度轴线X延伸。各个轴线分别指向两个方向。因此,高度轴线Z包括方向Z1(上)和Z2(下)。宽度轴线Y包括方向Y1(向右)和Y2(向左)。深度轴线X包括方向X1(前)和X2(后)。
靠背元件4沿着高度轴线Z’、宽度轴线Y’和深度轴线X’延伸。这些轴线也分别指向两个方向。因此,高度轴线Z’包括方向Z’1(上)和Z’2(下)。宽度轴线Y’包括方向Y’1(向右)和Y’2(向左)。深度轴线X’包括方向X’1(前)和X2’(后)。
因此,靠背元件围绕第一枢轴轴线3的有利枢轴旋转可以向前或者向后,或者沿着车辆座椅100的方向X1和X2。在图中,这些枢轴旋转方向由箭头3a和3b指示。
缓冲元件20、20a、20b可排布在靠背元件4上。靠背元件4和缓冲元件20、20a、20b因此形成靠背21。座位部件5可包括缓冲元件22。最后,靠枕部件9可包括缓冲元件31。
支撑结构6具有沿着高度轴线Z延伸的两个支撑腿6a和6b。支撑腿6a和6b排布在座位部件5上,其沿着宽度轴线Y排布在座位部件5的外部边缘5a和5b上。支撑结构6具有沿着宽度轴线Y延伸的横向支柱6c,该横向支柱6c沿着水平宽度轴线Y连接支撑腿6a和6b。该横向支柱6c与支撑腿6a和6b一体化形成或整体化形成。支撑腿6a和6b也可以通过螺丝钉连接、铆钉连接、焊接或其他类型的连接方式连接至横向支柱6c。因此,支撑结构6是U型的。
座位部件5具有用于缓冲元件22或座位表面的容纳元件23。该容纳元件23可制成具有相应的稳定性,该稳定性足够通过支撑腿6a和6b施加相应作用力。因此,横向支柱6c可以是沿着宽度方向Y延伸的容纳元件23的一部分。可选地,横向支柱6c可以是排布在容纳元件23中或容纳元件23上的单独部件。另外,该横向支柱6c还可以连接至车辆座椅100的基础结构从而向该车辆座位基础结构施加作用力。
靠背元件4具有沿着高度轴线Z’在第一枢轴轴线3下方排布的下部部件4a和沿着高度轴线Z’在第一枢轴轴线3上方排布的上部部件4b。当按照枢轴方向3a进行枢轴旋转时,上部部件4b枢轴旋转至后部。同时,下部部件4a枢轴旋转至前部。因此,可实现脊柱前曲/驼背支撑。
中心结构1、1a、1b和基底结构2形成T型的过渡区域24。在此,中心结构1、1a、1b通向基底结构2的中间部分25。从中心结构1、1a、1b向基底结构2的中间部分25施加的作用力通过基底结构2的各个侧部部分26a和26b施加于支撑腿6a和6b。这可从图1、2和3中的箭头69看出。基底结构2是尺寸稳定的并且基底结构2的中间部分25是加固的。
中心结构1、1a、1b具有沿着高度轴线Z’延伸的两个支撑元件1a、1b,这两个支撑元件在底面上连接至基底结构2,支撑元件1a、1b沿着宽度轴线Y’间隔开。
如图6所示,基底结构可具有向后部延伸的弯曲形状,即,沿着深度方向X’2延伸。基底结构2具有中间部分25。该中间部分25平行于第一枢轴轴线3并沿着深度方向X’2与该枢轴轴线间隔开。可加固基底结构2的中间部分25以确保对相应施加的作用力有足够的稳定性。各自的侧部部分26a和26b从中间部分25相对于枢轴轴线3线性延伸。这些侧部部分26a和26b在基底结构的各自的外部边缘2a和2b通向优选为圆形的容纳部分27a和27b。在每种情况下,轴承杆元件17a和17b排布在容纳部分27a和27b上。枢轴轴线3沿中心延伸穿过轴承杆元件17a和17b。
轴承杆元件17a和17b可旋转地安装在支撑腿6a和6b的枢轴轴承7a和7b中。如果轴承杆元件17a和17b沿着宽度轴线Y延伸穿过支撑腿6a、6b并通向固定元件28a、28b,这将是有优势的。例如,这样的固定元件28a和28b可在扶手29a和29b中一体化,例如如图3所示。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轴承杆元件17a和17b还可作为扶手29a和29b的枢轴轴承。
车辆座椅100可包括锁定机构,通过该锁定机构可锁定靠背元件4围绕所述第一枢轴轴线3的枢轴旋转。此外,车辆座椅100可包括重置机构,通过该重置机构可将靠背元件4围绕第一枢轴轴线3的枢轴旋转重置至起始位置。
至少一个稳定性元件8、8a、8b至少部分地围绕基本沿着高度轴线Z’延伸的第二枢轴轴线10a可枢轴旋转或可变形。因此,至少一个稳定性元件8、8a、8b沿着深度轴线X’可枢轴旋转或可变形。在此,设置支撑乘客下背部的第一稳定性元件8a和支撑乘客肩部区域的第二稳定性元件8b。第一稳定性元件8a和第二稳定性元件8b沿着深度轴线X’独立地可枢轴旋转或可变形,这样,在乘客转动过程中,稳定性元件8、8a、8b可根据所述转动发生枢轴旋转或变形,从而适应所述转动或跟随所述转动。应强调的是,尽管至少一个稳定性元件8、8a、8b具有可枢轴旋转或可变形的设计,但仍可将相应的力引入至中心结构1、1a、1b。
靠背元件4包括呈第一板状元件12的形式的第一稳定性元件8、8a。第一板状状元件12沿着宽度轴线Y’和高度轴线Z’延伸。其可具有用于容纳用户的下背部的贝壳形状。为此目的,板状元件的外缘将沿深度方向X’1向前延伸。
第一板状元件12沿着高度轴线Z’排布在中心结构1的下部区域1c中。第一板状元件12沿着靠背元件4的高度轴线Z’超过第一枢轴轴线3向座位部件5的方向延伸。因此,靠背元件4的下部部件4a对应第一板状元件12的突出枢轴轴线3的下部部分12a。因此,当按照枢轴方向3a进行枢轴旋转时,第一板状元件12的上部部分12b将枢轴旋转至后部并且下部部分12a将枢轴旋转至前部。因此,如前所述,可实现脊柱前曲/驼背支撑。
第一板状元件12可枢轴旋转地布置在中心结构1、1a、1b上,并且/或者设计成至少部分柔性的。为此目的,可在第一板状元件12之间设置弹性元件或铰接元件。
因此,第一板状元件12可以沿着箭头11的方向围绕第二枢轴轴线10a在径向上枢轴旋转和/或变形。第二枢轴轴线10a基本上沿高度轴线Z’延伸。因此,可以通过第一板状元件的枢轴旋转或扭转来跟随用户的转动至某种程度。由于下背部得到了进一步的支撑,因此增加了座椅的舒适性。
在第一板状元件12上还布置了缓冲元件20a。第一板状元件12或缓冲元件20a可优选地设计成使得下部部分12a或布置在其上的缓冲元件20a的下部部分接触座位部件5或缓冲元件22。然而,还可以设置成在缓冲元件22和下部部分12a或缓冲元件20a的下部部分之间设置小间隙。这样的间距优选在0cm到7.5cm之间的范围,更优选在0cm到5cm之间的范围,更优选在0cm到2.5cm之间的范围。
中心结构1、1a、1b具有至少一个沿着高度轴线Z’延伸的支撑元件1a、1,该支撑元件在底面上连接至基底结构2。从图1到图3可以看出,中心结构1、1a、1b具有两个沿高度轴线Z’延伸的支撑元件1a、1b,该支撑元件在底面上连接至基底结构2。在这种情况下,支撑元件1a、1b沿着宽度轴线Y’间隔开。此外,支撑元件1a、1b通向基底结构2的中间部分25。中间部分25的宽度由间隔开的支撑元件1a、1b确定。
靠背元件4具有两个第二稳定性元件8,其被设计为肋部件18a、18b的形式。肋部件18a、18b沿着高度轴线Z’排布在第一板状元件12上方,并且每个都具有沿着宽度轴线Y’的延伸。第一肋部件18a沿着宽度方向Y’2延伸,因此与沿着宽度方向Y’1延伸的第二肋部件18b相对。在这种情况下,肋部件18a、18b是P型的并稍微向前(即X’1方向)延伸。这些肋部件18a、18b用于支撑用户的肩部区域。此外,肋部件18a、18b可排布在与其一体成型的中心结构1、1a、1b上。相应地,各个肋部件18a、18b排布在支撑元件1a、1b上或各个肋部件18a、18b与支撑元件1a、1b一体成型。肋部件18a、18b与支撑元件1a、1b之间的可预见的连接是螺丝钉、焊接、铆钉插头等。同样,如前所述,肋部件18a、18b可与支撑元件1a、1b一体成型,因此两个元件可通过铸造或类似工艺生产。
在肋部件18a、18b上还布置有缓冲元件20b。
肋部件18a,18b还可以以枢轴旋转的方式排布在中心结构上和/或至少部分柔性的。通过肋部件18a、18b围绕第三枢轴轴线10b的径向枢轴旋转和/或变形,可以保证在转动情况下支撑乘客的肩部区域。第三枢轴轴线10b优选为基本上沿高度轴线Z’延伸。通过使肋部件18a、18b以弹性元件或铰接元件的方式固定在中央结构1、1a、1b上,可以方便肋部件18a、18b的枢轴旋转。附加地或可选地,肋部件18a、18b可以设计成至少部分柔性的,以便肋部件围绕第三枢轴轴线发生扭曲或扭转。也可以预见,各个肋部件18a、18b和相关的支撑元件1a、1b的整体可以扭曲或变形。在此有优势的是,肋部件18a、18b的枢轴旋转和/或变形独立于第一板状元件12的枢轴旋转和/或变形。
肋部件18a、18b包括两个垂直部分66a、66b,该垂直部分基本上平行于高度轴线Z’并在宽度方向Y’上间隔开。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垂直部分66a沿着宽度轴线Y’进一步向外布置。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垂直部分66b沿着宽度轴线Y’进一步向内布置,各个支撑元件1a、1b的上部部分70也是同样的设置。
两个垂直部分66a、66b通过两个横向部分67a、67b相互连接。因此,两个垂直部分66a、66b和两个横向部分67a、67b形成自由空间的边界。横向部分67a、67b优选为向下方倾斜,并且与高度轴线Z’围成一定角度(β1、β2)。该角度(β1,β2)优选在90°到160°之间,更优选在90°到140°之间。由于横向部分67a、67b向下方倾斜的布置,可以从各自的肋部件18a、18b向各自的支撑元件1、1a、1b有效地引入力。此外,第一垂直部分66a沿着高度轴线Z’的长度比第二垂直部分66b的长度短。因此,各个角度(β1,β2)可能不同。
第一横向部分67a布置在第二横向部分67b沿高度轴线Z’的上方。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横向部分67b被加固并且具有向下递增的横截面或直径。由于第二横向部分67b必须吸收较大的作用力输入,所以对第二横向部分进行加固是有优势的。
根据另一个有优势的实施方式,过渡区域68a、68b分别设置在支撑元件1a、1b的第二垂直部分66b/上部部分71与第一横向部分67a之间,和第二垂直部分66b/上部部分71与第二横向部分67b之间。在过渡区域68a、68b中,可优选地设置弹性元件或铰接元件。利用这种有优势的弹性元件或铰接元件,第二垂直部分66b或支撑元件1a、1b可以连接至第一横向部分67a或第二横向部分67b,这样可以实现肋部件18a、18b的相应枢轴旋转或肋部件18a、18b的变形。
支撑元件1a、1b可相应地具有下部部分71,该下部部分71沿着高度轴线Z’从基底结构2向上延伸,并延伸至过渡区域68b接触第二横向部分67b。上部部分70延伸至过渡区域68b、68a之间。也可以加固支撑元件1a、1b的下部部分71,例如,即配置增大的横截面或直径。
此外,靠枕部件9布置在中心结构1上。靠枕部件9通过第一臂元件13沿着高度轴线Z’布置在肋部件18a和18b之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臂元件13沿着高度轴线Z’布置在支撑元件1a和1b之间。这可以是一个固定的排布。可选地,可提供这样的排布使得靠枕部件9可沿着箭头15(即沿着高度轴线Z’)移动。为此目的,靠枕部件9通过第一臂元件13或通过臂布置在中心结构1上。在这种情况下,臂元件13沿着高度轴线Z’可移动地布置在支撑元件1a、1b之间。在面向第一臂元件13的支撑元件1a、1b的侧部表面30a、30b处,可为此目的设置导轨装置,通过该装置可引导第一臂元件13。还可以预见设置锁定机构,通过该锁定机构可以确定靠枕的一定高度。还可以预见设置返回机构,通过该返回机构进行到初始高度的重置。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导向设备39设置在第一臂元件13上,其中,沿着高度轴线Z’引导第二臂元件40。可通过固定设备41固定第二臂元件40的预定高度位置。相对于第二臂元件40的位移,第一臂元件13可相对于第二臂元件40产生附加位移,或者,替代第二臂元件40的位移,第一臂元件13可相对于第二臂元件40产生附加位移。。第一臂元件13也可以牢固固定至中心结构。
优选地,两个导销42设置在第二臂元件40上。导向设备39形成为U型,并在沿着深度方向X’延伸的两个U型腿39a和39b上具有轨道槽47或导轨,在该轨道槽47或导轨中或轨道槽47或导轨上引导各导销42。图7至图12示出了该实施方式。U型导向设备39布置在第一臂元件13的上部部分13c上。该第一臂元件13的上部部分13c设置成沿深度轴线X’向后(深度方向X’2)偏移至第一臂元件13的下部部分13a。通过该偏移,第二臂元件40在深度轴线X’上的位置与第一臂元件13的下部部分13a基本相同。第一臂元件13的下部部分13a通过过渡部分13b连接至上部部分13c。过渡部分13b和下部部分13a围出角度α。这在图10中清晰可见。该角度α优选在10°到80°之间,更优选在25°到65°之间,更优选在35°到55°之间,更优选在40°到50°之间,更优选为45°。
此外,固定设备39具有预定数量的突起43。突起43向内排布在轨道槽47中。而且,突起43形成为与导销42的凹槽44互补。固定设备41还包括弹簧设备45,该弹簧设备45具有轨道45a,轨道45a通过至少一个,优选多个弹簧元件45b在突起的方向上被按压。轨道45a基本上在轨道槽47的整个长度之上延伸。轨道45a还通过两个销48布置在U型腿上,每个销48在向导49中被引导。轨道45a在突起43的方向上的最大位移路径由向导的长度预先确定。
在图7、7a和8中,导销42位于轨道槽47的最低位置。这对应于靠枕部件9的最低位置。导销42处于固定位置,其中弹簧设备45将突起43压入导销42的凹槽44中。因此,第二臂元件40以及第二板状元件19保持在该特定高度位置。
为了达到一定的高度位置,用户可沿着高度轴线Z’施加相应的作用力,由此,由导销42的凹槽44与突起43之间的弹簧设备45施加的压力连接被释放。随后,导销42可移动至原来的突起43之下或之上的另一个突起43。各个突起43可又被容纳在导销42的凹槽44内,其中,弹簧设备45再次在凹槽44和目前选择的突起43之间形成相应的压力连接。通过这种配置,实现了靠枕部件9的高度位置的简单调节。在图7,7a中,例如,可以看到靠枕部件的最低位置。在图9,10和11中,可以看到靠枕部件的最高位置。
导向设备39具有用于一个导销42的末端接受器46,其中导销42和第二臂元件40围绕枢轴轴线S可进行旋转。末端接受器沿着高度轴线Z’布置在轨道槽47的上端并且基本上是圆形的。因此,枢轴轴线S沿宽度轴线Y’延伸。相应地,第二臂元件40和第二板状元件沿深度轴线X’向前(沿X’1方向)的枢轴旋转成为可能。这在图10中清楚可见。此外,在导向设备上存在锁定设备50,其包括类叶元件51。通过例如借助于弹簧元件产生的偏压,类叶元件51推入导销42的凹槽44中,由此其被锁定在仍然向前枢轴旋转的位置。通过用户施加的作用力,类叶元件51可抵抗弹簧力移位,并且导销42可移回到轨道槽47中。
因此,车辆座椅100可以被带入收起位置,在该收起位置中,一方面靠背元件4基本上平行于座位部件5移动,或者平行于车辆座椅100的深度轴线X移动。这可以在例如图13中看到。此外,在该位置,靠枕部件9可进行枢轴旋转,使得其基本上平行于深度轴线X’延伸。然后,在整个车辆座椅100的参考系统中,靠枕部件9将基本上沿着高度轴线Z’延伸。因此,车辆座椅100可以被折叠起来以节省空间并且可能被收起。然后,车辆座椅100可以例如通过向导系统52在架子或床64下方(沿箭头53)移动并存放在架子或床64下方。有优势的折叠车辆座椅在商售车辆客舱65a中占据非常小的存储空间。
靠枕部件9具有第二板状元件19,缓冲元件31布置在第二板状元件19上。第二板状元件19通过铰接元件14布置在第一臂元件13或第二臂元件40上。铰接元件14允许靠枕部件9围绕基本沿着高度轴线Z’延伸的第四枢轴轴线10c枢轴旋转,并且铰接元件14允许靠枕部件9围绕基本沿着宽度轴线Y’延伸的第五枢轴轴线10d枢轴旋转。围绕第四枢轴轴线10c的枢轴旋转由双箭头16b表示,并且围绕第五枢轴轴线10d的枢轴旋转由双箭头16a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铰接元件14将第一臂元件13或第二臂元件40连接到挡边结构9a,挡边结构9a构造成V形并且第二板状元件19布置在挡边结构9a上。
由于在靠枕部件9的有优势的实施方式中臂元件13可在导向设备39中移动,靠枕部件9可有利地沿着高度方向Z2向下折叠。在折叠车辆座椅100之后,靠枕部件9可突出超过座位部件5,并且由于有限的内部空间靠枕部件9可被视为是干扰。由于靠枕部件9可有利地折叠起来,在折叠状态下座椅长度显着减小。
在许多商售车辆客舱65中,在车辆座椅100后面设置床或架子64。根据图13的实施方式,有利的可折叠的车辆座椅100可以收纳在床或架子64下面。为此目的,提供了向导系统52或轨道系统。通过该向导系统52,车辆座椅100连接到车辆主体地板或商售车辆客舱的地板。
在图14至18中示出了如下实施方式,其中,可以实现用于调节靠背元件4相对于座位部件5的倾斜的固定设备54。该固定机构54可以集成到支撑结构6或支撑腿6a,6b中。固定设备54包括基础元件55,该基础元件55布置在或固定到支撑结构6或支撑腿6a,6b上。致动元件56可旋转地固定在该基础元件55上。此外,齿元件57可旋转地布置在基础元件55上。该齿元件57牢固地与中心结构1连接。具体而言,齿元件57与基底结构2连接。在这种情况下,齿元件57以机械方式牢固地与容纳部分27a,27b连接。这可以通过例如焊接来完成。
在下端,齿元件57具有呈圆弧段形状的齿部分57a。此外,锁定元件58布置在基础元件55上。该锁定元件58还具有齿部分58a,该齿部分58a可以与齿元件57的齿部分57a啮合。在锁定位置,齿部分58a与齿部分57a啮合,由此齿元件57被固定。因此,防止齿元件57围绕旋转轴线60旋转,由此也固定了靠背元件4相对于座位部件5的倾斜。
致动元件56沿箭头方向61(图15)的致动引起致动元件56围绕轴线59的旋转。因此,致动元件56的后部56a逆着箭头61的方向移动。由此,突起62被压在锁定元件58上,使得锁定元件58的上部部分58b向外或沿箭头63的方向弯曲(图16)。在图16中,锁定元件58在该变形状态下由虚线表示。由于锁定元件58的这种变形,齿部分58a不再与齿元件57的齿部分57a啮合。然后,齿元件57可以与靠背元件一起旋转,由此靠背元件4相对于座位部件的倾斜可进行调节。在设定了所需的倾斜度之后,致动元件逆着箭头方向61移动。这也可以通过施加弹簧力自动地进行。锁定元件58可以可逆地返回到其原始位置,由此齿部分58a再次与齿元件57的齿部分57a啮合,可选地啮合在齿部分57a的不同区域。
如果要将车辆座椅放置在可收起状态,则靠背可以在解锁之后沿X1方向向前枢轴旋转,直到靠背元件4基本上平行于座位部件布置。这例如在图18中示出。
通过可独立枢轴旋转或可变形的稳定性元件8,以第一板状元件12和肋部件18a,18b以及可独立枢轴旋转的靠枕部件的形式,在旋转运动的情况下,可以在三个平面中发生枢轴旋转、变形,由此可以实现用户的最佳支撑。因此,可以避免不良坐姿并且可以确保高水平的舒适性。
另外,通过围绕第一枢轴轴线3的枢轴旋转可以实现脊柱前曲/驼背支撑。因此第一枢轴轴线3之间的间距37可被选择为产生这种脊柱前曲/驼背支撑。有利地,枢轴轴线和座位部件之间的第一间距为2cm至30cm;更加优选地,第一间距为5cm至25cm。甚至更加优选地,第一间距为5cm至15cm。
还可以预见到的是,支撑腿6a,6b的枢轴轴承7a,7b可沿高度轴线Z调节。由此,第一枢轴轴线3和座位部件5之间的间距37可被调节,因此脊柱前曲/驼背支撑可适于用户。这可以例如通过制动装置实现,其中轴承杆元件17a,17b保持在设置在不同高度的制动装置中。
由于布置在第一板状元件12上的缓冲元件20a使得通过靠背21至第一枢轴轴线3具有一定间距38,因此在靠背和座位部件基本平行的传统座椅中,靠背不能向前枢轴旋转。由于在本发明中枢轴轴线3与座位部件或与用户接触的座位部件表面之间存在间距37,靠背21或靠背元件4可以向前枢轴旋转,使得中心结构和靠背元件基本上是平行的。这使得座椅占据更小的存储空间。因此,间距37至少对应于间距38。
在图4中,示出了座位基础结构32,其将座位部件5与车辆主体33连接。该座位基础结构32包括具有避震设备35(例如,空气弹簧)的剪刀框架34以及阻尼设备36。此外,还可以设置水平避震。座位基础结构32可以由覆盖设备32a包围。
具有新型靠背结构4的车辆座椅100的特征在于,还可枢轴旋转布置的支柱/支柱元件或横向稳定性元件4延伸至从顶部到底部居中布置的吸收作用力的中心纵向结构1的左侧和右侧。该居中布置的后部纵向结构1被支撑在优选的水平枢轴轴线3上的底面上或水平对齐的枢轴轴线上并且因此紧固连接至所述枢轴轴线。以这种方式,该后部中心结构/纵向结构1和枢轴轴线3适于使靠背21向前和向后枢轴旋转,其中至关重要的是,该枢轴轴线3相对于座位部件5在U型剖面6中升高,该U型剖面从座位部件5的后部向上延伸。这在当所述枢轴轴线3固定在直立U型腿6a,6b的左侧和右侧时产生,在例如腰椎区域中或甚至在其上方或下方可发生枢轴移动。由此引起的靠背21的倾斜运动可以使位于枢轴轴线3下方的靠背部件4a在向前枢轴旋转的情况下枢轴旋转,从而实现脊柱前曲/驼背支撑。
在图1中,以立体后视图的形式示出了车辆座椅100。该图示出这是车辆座椅100中的完全新颖的靠背结构。该靠背结构4由中心纵向支撑结构1a,1b和从上至下的独立的部件8或单个部件8组成。
在从顶部延伸至底部并且形成为优选的垂直延伸的支撑元件的结构元件1a和1b中,具有吸收作用力的支撑元件1a,1b,其通过枢轴轴线3连接到底面。以这种方式,在根据箭头3a,3b围绕枢轴轴线3进行枢轴旋转时,在枢轴轴线3上方延伸的整个靠背结构4b向前或向后枢轴旋转。这应用于下部部件4a的相反方向,其延伸到座位部件5。因此,靠背21的上部部件4b和靠枕部件9可相对于与枢轴旋转点3相对的下部部件4a枢轴旋转。
这种枢轴旋转运动是通过将枢轴轴线3设置为升高的,即高于座位部件5来实现的。这通过在座位部件5的后部区域中布置U型容纳框架6a,6b,6c来实现,以便通过U型腿6a和6b实现将枢轴轴线3布置在较高状态下。
靠背结构4还具有横向元件18a和18b以及靠枕部件9,靠枕部件9可以但不必沿着箭头11的方向绕垂直枢轴轴线/力轴线10a,10b,10c枢轴旋转。从图2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该图以立体图的形式示出了靠背21。因此,实现了靠背21的高柔性。
这种柔性也可以通过以非柔性形式形成的板状元件12而实现。然而,该板状元件12具有以柔性形式与枢轴轴线3相对布置且可选地与纵向支撑结构1a,1b相对的功能,以便支撑后背,并且还可以在横向方向上向后方和前方扭转。因此,不论板状元件12的下面的区域如何,根据上肩部区域中的部分18a和18b的单独部分是可移动或仅仅是不可移动的。
在沿着力轴线10a,10b,10c向上延伸的中心臂13上,设置靠枕部件9,当然也可以在铰接14(此处未示出)中向前或向后枢轴旋转地设置靠枕部件9,以使头部向前或者向后倾斜。同样地,该靠枕部件9也可以以绕垂直轴线侧向枢轴旋转至左侧和右侧的方式布置。
这在图2、图3和图4中更详细地示出。这里还可以清楚地看到,枢轴轴线3可绕枢轴旋转方向3a、3b枢轴旋转,使得整个靠背结构4(包括新形成的,向上倾斜延伸的并且还略微向前延伸的侧向肋部件18a,18b)可枢轴旋转。这些肋部件18a,18b也可以类似地形成在靠枕部件9中,作为挡边结构9a。
同样在图4中,示出了靠枕,其一方面可以沿箭头15上下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如双箭头16a所示,向前和向后枢轴旋转。
同样,如果需要,靠枕部件可以根据双箭头16b向左和向右枢轴旋转。这在图5中示出,图5是座椅的局部平面图。
在根据图2和3的图示中,示出了枢轴轴线3,其枢轴旋转支架相对于U型轴承部件(此处未示出)从底部向顶部延伸。旋转或旋转轴承布置在区域27a,27b中。优选地,出于稳定性原因和重量原因,根据本发明的枢轴轴线3和靠背结构的其余部分均由铝合金制成。
图1示出了具有根据本发明的靠背结构4的座椅和通过两个向上延伸的U型臂6a,6b的创新的U型轴承。
驾驶员座椅100已经被开发为乘客座椅,其同样可以形成为驾驶员座椅并且可以在商售车辆客舱65的后部区域中以折叠状态节省空间的方式存储,以便在商售车辆客舱65的前部区域中形成空间,例如用于安装用于进餐的桌子。
这样的乘客或驾驶员座椅100可发生改变,使得整个靠背区域4向下折叠到座位部件5,从而使得靠背区域4的后侧几乎水平地布置。随后,车辆座椅100可以在折叠状态下向后移动,其在嵌入或连接至车辆主体地板的轨道52上向后移动。
为此目的,座椅100在其底面具有互补形成的轨道元件66,67或滚轴元件或滑块等,以允许车辆座椅100向前和向后移动。
当然,这种处于打开状态的车辆座椅100,即当座椅在正常驾驶状态下布置在商售车辆客舱65的前部区域时,可以通过附加元件(未示出)被锁定以确保为个人提供驾驶安全。
同样地,当车辆座椅100向后布置在睡床64等下面的商售车辆客舱65的后部区域中时,车辆座椅100同样可以锁定在折叠状态。这例如可以通过杠杆和相应形成的锁扣元件实现。
靠背部件4向下折叠到座位部件5上所围绕的枢轴轴线3被设置为升高。这意味着枢轴轴线3在当前情况下由左侧和右侧上的向上延伸的轴承腿6a,6b维持,这样,枢轴轴线3在高度方向Z上相对于座位部件5相距一定距离。
只有这样,当靠背部件4向下折叠时,靠背部件4的缓冲元件20和座位部件5的缓冲元件22才能找到足够的空间。这使得靠背部件4实际上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并且当向下折叠靠背部件4时或当靠背部件向下枢轴旋转时缓冲元件20,22不会彼此阻碍。
枢轴轴线3在靠背部件4后面沿水平方向布置并且同时支撑整个靠背部件4。靠背部件4与座位部件分开布置。这也在附图中清楚地示出,附图还示出了中心结构4,其特征在于,其从下部区域中的枢轴轴线3向上延伸,因此通过居中布置的中心结构产生方便且节省空间的靠背结构,其具有从其侧向延伸出来的结构元件。肩部区域和下面的靠背区域与壳状元件分开形成。
靠背元件4优选地由铝或铝合金制成,以便获得相应的低重量。上述向上延伸的侧向布置的腿6a,6b在其上侧具有轴承元件,例如滚珠轴承的形式,以便能够在其中的端面处支撑枢轴轴线3和基底结构2。同样,向上延伸的腿6a,6b可选地设有扶手13。这些腿也可以以可枢轴旋转的方式布置。向上延伸的腿元件6a,6b也可以是U型的,与座位元件5或座位面板的部分一起作为整体元件。
本申请文件中公开的所有特征都要求保护对本发明是必不可少的,只要它们单独地或组合地相对于现有技术是新颖的。
附图标记列表
100 车辆座椅;
1 中心结构;
1a,1b 支撑元件;
1c 中心结构的下部区域;
2 基底结构;
2a,2b 基底结构的外部边缘;
3 第一枢轴轴线;
3a,3b 枢轴旋转方向;
4 靠背元件;
4a 靠背元件的下部部件;
4b 靠背元件的上部部件;
5 座位部件;
5a,5b 座位部件的外部边缘;
6 支撑结构;
6a,6b 支撑腿;
6c 支撑结构的横向支柱;
7a,7b 枢轴轴承;
8 稳定性元件;
8a 第一稳定性元件;
8b 第二稳定性元件;
9 靠枕部件;
9a 挡边结构;
10a 相对于第一板状元件的另一枢轴轴线;
10b 相对于肋部件的枢轴旋转的第三枢轴轴线;
10c 相对于第二板状元件的第四枢轴轴线;
10d 相对于第二板状元件的枢轴旋转的第五枢轴轴线;
11 箭头方向;
12 第一板状元件;
12a 第一板状元件的下部部分;
12b 第一板状元件的上部部分;
13 臂元件;
13a 第一臂元件的下部部分;
13b 过渡部分;
13c 第一臂元件的上部部分;
14 铰接元件;
15 箭头;
16a,16b 双箭头;
17a,17b 轴承杆元件;
18a,18b 肋部件;
19 靠枕部件的第二板状元件;
20 缓冲元件;
20a 缓冲元件;
20b 缓冲元件;
21 靠背;
22 座位部件的缓冲元件;
23 座位部件的容纳元件;
24 过渡区域;
25 基底结构的中间部分;
26a,26b 基底结构的侧部部分;
27a,27b 基底结构的容纳部分;
28a,28b 固定元件;
29a,29b 扶手;
30a,30b 支撑元件的侧部表面;
31 缓冲元件;
32 座位基础结构;
32a 覆盖设备;
33 车辆主体;
34 剪刀框架;
35 弹簧设备;
36 阻尼设备;
37 间距;
38 间距;
39 导向设备;
39a,39b U型腿;
40 第二臂元件;
41 固定设备;
42 导销;
43 突起;
44 凹槽;
45 弹簧设备;
45a 轨道;
45b 弹簧元件;
46 末端接受器;
47 轨道槽;
48 销;
49 向导;
50 锁定设备;
51 类叶元件;
52 向导系统;
53 箭头;
54 固定机构;
55 基础元件;
56 致动元件;
56a 致动元件的后部;
57 齿元件;
57a 齿元件的齿部分;
58 锁定元件;
58a 锁定元件的齿部分;
58b 锁定元件的上部部分;
59 旋转轴线;
60 旋转轴线;
61 箭头;
62 突起;
63 箭头;
64 架子或床;
65 商售车辆客舱;
66a 肋部件的第一垂直部分;
66b 肋部件的第二垂直部分;
67a 肋部件的第一横向部分;
67b 肋部件的第二横向部分;
68a 过渡区域;
68b 过渡区域;
69 作用力箭头;
70 支撑元件的上部部分;
71 支撑元件的下部部分;
X 深度轴线;
Y 宽度轴线;
Z 勾搭轴线;
X' 深度轴线;
Y' 宽度轴线;
Z' 高度轴线;
S 旋转轴线;
α 角度;
β1 角度;
β2 角度。

Claims (15)

1.沿着高度轴线Z和宽度轴线Y延伸的车辆座椅(100),其包括座位部件(5)和靠背元件(4),所述靠背元件沿着高度轴线Z’和宽度轴线Y’延伸,其特征在于:
所述靠背元件(4)沿着高度轴线Z’延伸,具有中心结构(1,1a,1b),所述中心结构沿着宽度轴线Y’居中排布并且通向基本沿着宽度轴线Y’延伸的基底结构(2),其中,所述靠背元件(4)具有至少一个稳定性元件(8,8a,8b),所述至少一个稳定性元件自所述中心结构(1,1a,1b)沿着宽度轴线Y’延伸,其中,所述基底结构(2)布置在所述车辆座椅(100)的支撑结构(6)中,其中,所述靠背元件(4)通过中心结构(1,1a,1b)接受到的作用力可被引入至所述基底结构(2)并且从所述基底结构(2)通过所述支撑结构(6)被引入至座位基础结构(3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结构(6)具有沿着高度轴线Z延伸的两个支撑腿(6a,6b),其中,所述支撑腿(6a,6b)布置在座位部件(5)上,在每种情况下,所述支撑腿沿着宽度轴线Y布置在座位部件(5)的外部边缘(5a,5b)上,其中,所述支撑结构(6)是U型,其中,所述支撑结构(6)具有沿着宽度轴线Y延伸的横向支柱(6c),所述横向支柱连接支撑腿(6a,6b)。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座椅(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心结构(1,1a,1b)和所述基底结构(2)形成T型过渡区域(24),其中,所述中心结构(1,1a,1b)通向所述基底结构(2)的中间部分,其中,作用力的施加从所述中心结构(1,1a,1b)提供至所述基底结构(2)的中间部分(25),通过所述基底结构(2)的各个侧向部分(26a,26b)提供至支撑腿(6a,6b),其中,所述基底结构(2)是尺寸稳定的并且所述基底结构(2)的中间部分(25)得到加固。
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心结构(1,1a,1b)沿着高度轴线Z’延伸,具有至少一个支撑元件(1a,1b),其在底面上连接至所述基底结构(2),其中,所述中心结构(1,1a,1b)具有沿着高度轴线Z’延伸的两个支撑元件(1a,1b),所述支撑元件在底面上连接至所述基底结构(2),其中,所述支撑元件(1a,1b)沿着宽度轴线Y’间隔开。
5.如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稳定性元件(8,8a,8b)围绕基本沿着高度轴线Z’延伸的另一枢轴轴线(10a)可枢轴旋转或至少部分可变形,其中,设置支撑乘客下背部的第一稳定性元件(8a),并且设置支撑乘客的肩部区域的第二稳定性元件(8b),其中,所述第一稳定性元件(8a)和所述第二稳定性元件(8b)沿着深度轴线X’独立地可枢轴旋转或可变形,这样,在乘客转动过程中,所述稳定性元件(8,8a,8b)可根据所述转动发生枢轴旋转或变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座椅(100),其特征在于:
第一稳定性元件(8,8a)设计为第一板状元件(12)的形式,其中,所述第一板状元件(12)沿着高度轴线Z’布置在中心结构(1)的下部区域(1c),其中,所述第一板状元件(12)以枢轴旋转的方式布置在中心结构(1,1a,1b)上和/或至少部分柔性的,其中,所述第一板状元件(12)在径向方向上可围绕另一枢轴轴线(10a)进行枢轴旋转和/或变形,其中,所述另一枢轴轴线(10a)基本沿着高度轴线Z’延伸。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座椅(100),其特征在于:
设置肋部件(18a,18b)形式的两个第二稳定性元件(8,8a),其中,所述肋部件(18a,18b)分别沿着宽度轴线Y’延伸,其中,第一肋部件(18a)在与第二肋部件(18b)相对的方向上延伸,其中,所述肋部件(18a,18b)布置在中心结构(1,1a,1b)上或与所述中心结构一体成型,其中,每个肋部件(18a,18b)布置在支撑元件(1a,1b)上或每个肋部件(18a,18b)与支撑元件(1a,1b)一体成型,其中,所述肋部件(18a,18b)以枢轴旋转的方式布置在中心结构(1,1a,1b)上和/或至少部分柔性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座椅(100),其特征在于:
肋部件(18a,18b)包括两个垂直部分(66a,66b),其基本平行于高度轴线Z’并且在宽度方向Y’上间隔开,其中,第二垂直部分(66b)相对于第一垂直部分沿着宽度方向Y’进一步向内并且也是各个支撑元件(1a,1b)的一部分,其中,所述两个垂直部分(66a,66b)通过两个横向部分(67a,67b)相互连接,其中,所述横向部分(67a,67b)向下方倾斜并且与高度轴线Z’围成一定角度(β1,β2),其中,在第二垂直部分(66b)和第一和第二横向支柱部分(67a,67b)之间分别设置过渡区域(68a,68b),其中,在过渡区域(68a,68b)中设置弹性元件或铰接元件。
9.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底结构(2)以枢轴旋转的方式布置在车辆座椅(100)的支撑结构(6)中,这样,靠背元件(4)围绕第一枢轴轴线(3)可枢轴旋转,其中,所述第一枢轴轴线(3)沿着车辆座椅的高度轴线Z与座位部件(5)分隔开,其中,所述基底结构(2)沿着宽度轴线Y’在其外部边缘(2a,2b)上具有轴承杆元件(17a,17b),所述轴承杆元件布置在支撑腿(6a,6b)的枢轴轴承(7a,7b)中,其中,所述靠背元件(4)具有沿着第一枢轴轴线(3)下方的高度轴线Z’布置的下部部件(4a)和沿着第一枢轴轴线(3)上方的高度轴线Z’布置的上部部件(4b)。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座椅(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板状元件(12)沿着所述靠背元件(4)的高度轴线Z’延伸超出座位部件(5)方向上的枢轴轴线(3),其中,所述靠背元件(4)的下部部件(4a)是第一板状元件(12)的突出超出枢轴轴线(3)的下部部分(12a)。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车辆座椅(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座椅(100)包括锁定机构,通过该锁定机构可锁定靠背元件(4)围绕所述第一枢轴轴线(3)的枢轴旋转,其中,所述车辆座椅(100)包括重置机构,通过该重置机构可将所述靠背元件(4)围绕所述第一枢轴轴线(3)的枢轴旋转重置至起始位置。
12.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100),其特征在于:
将靠枕部件(9)布置在中心结构(1)上,其中,所述靠枕部件(9)沿着肋部件(18a,18b)之上的高度轴线Z’布置,其中,所述靠枕部件(9)可沿着高度轴线Z’移动,其中,所述靠枕部件(9)通过第一臂元件(13)布置在中心结构(1)上,其中,所述支撑元件(1a,1b)之间的臂元件(13)以沿着高度轴线Z’可移动的方式布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座椅(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靠枕部分(9)可沿着高度轴线Z’移动,其中,在所述第一臂元件(13)上设置有导向设备(39),在所述导向设备中,沿着高度轴线Z’引导第二臂元件(40),其中,第二臂元件(40)的预定高度位置可由固定设备(41)进行固定,其中,第二板状元件(19)布置在所述第二臂元件(40)上。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车辆座椅(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靠枕部件(9)具有第二板状元件(19),其中,所述第二板状元件(19)通过铰接元件(14)布置在第一臂元件(13)或第二臂元件(40)上,其中,所述第二板状元件(19)围绕基本沿着高度轴线Z’延伸的第四枢轴轴线(10c)可枢轴旋转,其中,所述第二板状元件(19)围绕基本沿着宽度轴线Y’延伸的第五枢轴轴线(10d)可枢轴旋转。
15.如权利要求12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100),其特征在于:
在第二臂元件(4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导销(42),其中,在所述导向设备(41)中引导所述导销(42),其中,所述固定设备(41)具有与导销(42)上设置的凹槽(44)互补的预定数量的突起(43),其中,在锁定位置中,弹簧设备(45)将突起压入导销(42)的凹槽(44)中,其中,所述导向设备(39)包括用于至少一个导销(42)的末端接受器(46),在所述末端接受器中可进行导销(42)的旋转和第二臂元件围绕枢轴轴线S的旋转,其中,所述枢轴轴线S沿着宽度轴线Y’延伸,其中,所述第二板状元件(40)通过第二臂元件(40)的枢轴旋转沿着深度轴线X’向前枢轴旋转。
CN201910884240.5A 2018-09-19 2019-09-19 车辆座椅的靠背结构 Active CN1109204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8123020.6 2018-09-19
DE102018123020 2018-09-19
DE102019122535.3A DE102019122535B4 (de) 2018-09-19 2019-08-21 Fahrzeugsitz
DE102019122535.3 2019-08-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20492A true CN110920492A (zh) 2020-03-27
CN110920492B CN110920492B (zh) 2022-03-18

Family

ID=679286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84240.5A Active CN110920492B (zh) 2018-09-19 2019-09-19 车辆座椅的靠背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EP (1) EP3626522B1 (zh)
CN (1) CN11092049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42809A (zh) * 2021-07-26 2021-09-28 重庆宏立至信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靠背头枕安装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9033883A1 (de) * 2009-07-20 2011-01-2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sitz mit einer Rückenlehne, die eine stützende Strebenstruktur aufweist
CN104044490A (zh) * 2013-03-14 2014-09-1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结构
US20150137571A1 (en) * 2013-11-18 2015-05-21 Tachi-S Co., Ltd. Seat
CN205468669U (zh) * 2016-03-22 2016-08-17 广州铧世家具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头枕的调节装置
CN106942931A (zh) * 2015-09-22 2017-07-14 李尔公司 可调节的座椅组件
US20170355292A1 (en) * 2016-06-09 2017-12-1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Integrated decking arm support featur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9033883A1 (de) * 2009-07-20 2011-01-2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sitz mit einer Rückenlehne, die eine stützende Strebenstruktur aufweist
CN104044490A (zh) * 2013-03-14 2014-09-1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结构
US20150137571A1 (en) * 2013-11-18 2015-05-21 Tachi-S Co., Ltd. Seat
CN106942931A (zh) * 2015-09-22 2017-07-14 李尔公司 可调节的座椅组件
CN205468669U (zh) * 2016-03-22 2016-08-17 广州铧世家具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头枕的调节装置
US20170355292A1 (en) * 2016-06-09 2017-12-1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Integrated decking arm support featur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42809A (zh) * 2021-07-26 2021-09-28 重庆宏立至信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靠背头枕安装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26522A1 (de) 2020-03-25
CN110920492B (zh) 2022-03-18
EP3626522B1 (de) 2021-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20475B (zh) 用于商用车辆车厢的汽车座椅
US20230348066A1 (en) Seating apparatus
KR102299335B1 (ko) 차량의 시트 위치 조절 장치
JP6214767B2 (ja) 航空機座席用の独立的に関節運動するシートパン
US9090189B2 (en) Vehicle seat backrest with flexural joint motion-control
US5765913A (en) Glider chair
CN107054176B (zh) 带中央垫体和控制台扶手的车辆座椅
CN109070779B (zh) 用于车辆座椅的扶手和车辆座椅
US20010004164A1 (en) Adjustable vehicle seat
JP5375240B2 (ja) 座席装置
WO2017155069A1 (ja) 座席構造
CN104080646B (zh) 倾斜座椅组件
KR20050036999A (ko) 운동 제어부를 갖는 좌석 유닛
JP2012519109A (ja) 航空機乗客シート装置
CN110920492B (zh) 车辆座椅的靠背结构
US20060103211A1 (en) Seat assembly with inner seat back movable with a seat cushion
US9315120B2 (en) Comfort recline seat for a vehicle
JP6041618B2 (ja) 座席装置
JP3173700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KR20210068704A (ko) 차량용 시트
US9840176B1 (en) Seat with integrated foldable table
KR101040328B1 (ko) 자동차용 시트
KR102611651B1 (ko) 차량용 컨트롤 암레스트 장치
JP7449756B2 (ja) 座席装置
EP3756942B1 (en) Aircraft passenger seat with in-flight rocking mo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No.2, sullen grammer Avenue, wulsen, Germany (92289)

Applicant after: GRAMMER AG

Address before: 2 George grammer street, Amberger, Germany (92224)

Applicant before: GRAMMER AG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