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17611B - 游戏控制器 - Google Patents

游戏控制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17611B
CN110917611B CN201911025898.7A CN201911025898A CN110917611B CN 110917611 B CN110917611 B CN 110917611B CN 201911025898 A CN201911025898 A CN 201911025898A CN 110917611 B CN110917611 B CN 1109176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controller
game controller
cente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2589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17611A (zh
Inventor
武井诚也
皆川新太
丸山和宏
小田中浩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tend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tend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010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17403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0107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99354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0107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2586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010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6695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tendo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tend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9176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176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176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176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13/00Video games, i.e.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A63F13/20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 A63F13/24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e.g. game controllers with detachable joystick han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13/00Video games, i.e.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A63F13/20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 A63F13/21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nsors, purposes or types
    • A63F13/211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nsors, purposes or types using inertial sensors, e.g. accelerometers or gyroscop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13/00Video games, i.e.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A63F13/20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 A63F13/21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nsors, purposes or types
    • A63F13/219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nsors, purposes or types for aiming at specific areas on the display, e.g. light-gu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13/00Video games, i.e.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A63F13/20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 A63F13/23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for interfacing with the game device, e.g. specific interfaces between game controller and console
    • A63F13/235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for interfacing with the game device, e.g. specific interfaces between game controller and console using a wireless connection, e.g. infrared or picone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13/00Video games, i.e.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A63F13/20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 A63F13/24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e.g. game controllers with detachable joystick handles
    • A63F13/245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e.g. game controllers with detachable joystick hand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game, e.g. steering whe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13/00Video games, i.e.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A63F13/25Out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 A63F13/28Out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responding to control signals received from the game device for affecting ambient conditions, e.g. for vibrating players' seats, activating scent dispensers or affecting temperature or light
    • A63F13/285Generating tactile feedback signals via the game input device, e.g. force feedback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13/00Video games, i.e.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A63F13/9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video game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3F13/20 or A63F13/25, e.g. housing, wiring, connections or cabinets
    • A63F13/92Video game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hand-held while play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6Input arrangements with force or tactile feedback as computer generated output to the us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7Gesture based interaction, e.g. based on a set of recognized hand gestures

Abstract

游戏控制器具备球状的壳体、操纵杆、操作按钮、振动部以及天线。壳体具有第一半球部和第二半球部。操纵杆设置在第一半球部与第二半球部的边界上。操作按钮具有设置于第一半球部的顶端部的操作面。振动部设置在第二半球部的内部,产生振动来使壳体振动。天线设置在第一半球部的内部,将与对操纵杆的操作有关的信息以及与对操作按钮的操作有关的信息发送到外部。

Description

游戏控制器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9年05月24日、申请号为201910440779.1、发明名称为“游戏控制器”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游戏控制器。
背景技术
以往,提供一种球状的控制器(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5-339088号公报)。
关于球状的控制器中的结构要素的配置,存在改善的余地。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球状的控制器中适当地配置结构要素。
另外,以往,存在一种向其它装置发送与对自身的操作有关的信息的游戏控制器(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7-054686号公报)。
在上述游戏控制器中,仅能够进行按钮操作,因此关于使得能够进行多样的操作的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因此,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行多样的操作的游戏控制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1个,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1)~(155)的结构。
(1)
本发明的一例是游戏控制器,具备球状的壳体、操纵杆、操作按钮、振动部以及天线。壳体具有第一半球部和第二半球部。操纵杆设置在第一半球部与第二半球部的边界上。操作按钮具有设置于第一半球部的顶端部的操作面。振动部设置在第二半球部的内部,产生振动来使壳体振动。天线设置在第一半球部的内部,将与对操纵杆的操作有关的信息以及与对操作按钮的操作有关的信息发送到外部。
根据上述(1)的结构,能够将操纵杆和操作按钮配置在对用户而言易于操作的位置。另外,根据上述(1)的结构,游戏控制器能够输出由振动部产生的振动。另外,根据上述(1)的结构,能够将天线设置在适当的位置。
(2)
也可以是,天线设置在与壳体的中心相比靠操纵杆侧的位置。
(3)
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还具备第一电子基板。在第一电子基板设置有天线以及用于探测对操作面的操作的触点。
(4)
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还具备控制部和第二电子基板。控制部使天线向外部发送与对操纵杆的操作有关的信息以及与对操作按钮的操作有关的信息。第二电子基板是设置有控制部的、与第一电子基板不同的电子基板。
(5)
也可以是,壳体包括与第一半球部对应的半球状的第一半球状壳体以及与第二半球部对应的半球状的第二半球状壳体。
根据上述(5)的结构,游戏控制器能够通过2个半球状壳体的位置关系来使用户识别游戏控制器的朝向。
(6)
也可以是,壳体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半球状壳体与第二半球状壳体之间的球带状的球带状壳体。
根据上述(6)的结构,游戏控制器能够通过2个半球状壳体和球带状壳体的位置关系来使用户识别游戏控制器的朝向。
(7)
也可以是,球带状壳体为圈状。
(8)
也可以是,操纵杆设置在球带状壳体上。
根据上述(8)的结构,用户易于通过2个半球状壳体和球带状壳体的位置关系来识别对操纵杆的适当的输入方向。
(9)
也可以是,球带状壳体具有包围操纵杆的周围的环状部。
(10)
也可以是,球带状壳体具有:带状的第一带状部,其从环状部朝向操纵杆的方向输入中的右方向延伸;以及带状的第二带状部,其从该环状部朝向该操纵杆的方向输入中的左方向延伸。
根据上述(10)的结构,用户易于通过操纵杆与带状部之间的位置关系来识别对操纵杆的适当的输入方向。
(11)
也可以是,操作面与壳体的表面形成为一体。
(12)
也可以是,壳体的重心位于第二半球部的内部。
根据上述(12)的结构,能够使得在将游戏控制器以不施加外力的状态载置于水平面上的情况下设置有操作按钮的一侧不易变为朝下。
(13)
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还具备惯性传感器。惯性传感器设置在壳体的内部的、距壳体的中心的距离比从该中心到振动部的距离短的位置。
根据上述(13)的结构,能够提高惯性传感器的检测精度。
(14)
也可以是,天线向外部发送从惯性传感器输出的信息。
(15)
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还具备设置在壳体的内部的充电电池。也可以是,充电电池设置在距壳体的中心的距离比从该壳体的中心到振动部的距离短的位置。
根据上述(15)的结构,能够保护充电电池的安全。
(16)
也可以是,操作按钮具有根据操作面被按下而活动的可动部。也可以是,可动部能够绕规定的轴转动。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还具备探测部,该探测部根据可动部的转动来探测对操作面的操作。
根据上述(16)的结构,不论操作面中被按下的位置是哪里,探测部均易于探测按下操作。由此,能够降低对操作面的操作未被探测到的可能性。
(17)
也可以是,规定的轴与连结壳体的中心同操作按钮的操作面的中心的直线实质上垂直。
根据上述(17)的结构,能够降低对操作面的操作未被探测到的可能性。
(18)
也可以是,天线能够从外部接收用于使振动部振动的信号。也可以是,振动部基于由天线接收到的信号来进行振动。
根据上述(18)的结构,游戏控制器能够基于来自外部的信号进行振动。
(19)
也可以是,振动部包括根据所输入的信号来进行振动并且产生声音的音圈电机。
根据上述(19)的结构,游戏控制器能够输出振动并且能够输出声音。
(20)
也可以是,在壳体和操作面中的至少任一方设置有表示该操作面的位置的标识。
根据上述(20)的结构,用户能够容易地识别壳体的表面中的操作面是哪里。
(21)
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还具备充电电池和端子。充电电池设置在壳体的内部。端子与充电电池电连接,设置在相对于壳体的表面凹陷的位置。
根据上述(21)的结构,端子设置在相对于壳体的球面凹陷的位置,因此能够降低端子与载置游戏控制器的面接触的可能性。
(22)
也可以是,振动部具有圆柱状的外形。
根据上述(22)的结构,能够高效地利用壳体内的空间。
(23)
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还具备用于将游戏控制器进行重启的重启按钮。也可以是,重启按钮的操作面设置在相对于壳体的表面凹陷的位置。
根据上述(23)的结构,能够降低重启按钮被误操作的可能性。
(24)
本发明的其它一例是一种游戏控制器,具备球状的壳体、振动部、惯性传感器、操作部以及发送部。振动部设置在壳体的内部,产生振动来使该壳体振动。惯性传感器设置在壳体的内部且距该壳体的中心的距离比从该壳体的中心到振动部的距离短的位置。操作部具有操作面。操作面能够被按下,设置在关于壳体的中心的与振动部相反的一侧且该壳体上的位置。发送部向外部发送与对操作部的操作有关的信息和从惯性传感器输出的信息。
根据上述(24)的结构,通过将惯性传感器配置为与振动部分离,惯性传感器不易受到由振动部产生的振动的影响。由此,能够提高惯性传感器的检测精度。另外,通过将操作部与振动部配置在关于壳体的中心的相反侧,能够使得振动部的振动难以传递到操作部。由此,能够提高对操作部进行的操作的操作性。这样,根据上述(24)的结构,能够在球状的游戏控制器中适当地配置结构要素(即,振动部、惯性传感器以及操作部)。
(25)
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的重心位置位于壳体的中心与该壳体的表面上的规定部位之间。
(26)
也可以是,振动部设置在壳体的中心与规定部位之间。
根据上述(26)的结构,能够通过振动部的重量来将游戏控制器的重心位置设定在壳体的中心与规定部位之间的位置。
(27)
也可以是,振动部设置在壳体的内壁中的与作为规定部位的里侧的部位相向的位置。
根据上述(27)的结构,能够使游戏控制器的重心位置接近上述规定部位。由此,在以不施加外力的状态将游戏控制器载置于水平面时,游戏控制器易于稳定在以上述规定部位接地的状态。
(28)
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具备充电电池和端子。充电电池设置在壳体的内部。端子设置在与规定部位不同的位置,与充电电池电连接。
根据上述(28)的结构,在将游戏控制器以不施加外力的状态载置于水平面的情况下端子不会朝下。由此,例如,对用户而言易于发现端子,另外,易于将充电设备等与端子连接。这样,根据上述(28)的结构,能够提高游戏控制器的便利性。
(29)
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具备充电电池和端子。充电电池设置在壳体的内部。端子设置在相对于壳体的表面凹陷的位置,与充电电池电连接。
根据上述(29)的结构,端子设置在相对于壳体的球面凹陷的位置,因此能够降低端子与载置游戏控制器的面接触的可能性。
(30)
也可以是,振动部设置在从操作部的操作面的中心向壳体的中心延伸的直线的延长线上。
根据上述(30)的结构,在将游戏控制器以不施加外力的状态载置于水平面的情况下,设置有操作部的一侧不易朝下。由此,能够降低尽管用户并非有意但该操作部却被操作了的可能性。
(31)
也可以是,壳体在该壳体的表面的里侧具有安装部。也可以是,振动部直接固定于安装部。
根据上述(31)的结构,能够向壳体高效地传递由振动部产生的振动。
(32)
也可以是,控制器的重心位置位于关于壳体的中心的振动部侧。
根据上述(32)的结构,能够通过振动部的重量来将游戏控制器的重心位置设定在与壳体的中心相比靠振动部侧的位置。据此,即使不使用配重件(日语:錘)也能够设定游戏控制器的重心位置,因此能够简化游戏控制器的结构。
(33)
也可以是,振动部根据所输入的信号来产生声音。
根据上述(33)的结构,游戏控制器能够利用振动部来输出声音。
(34)
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具备设置有惯性传感器的传感器电子基板。也可以是,振动部与传感器电子基板之间空出间隔地设置。
根据上述(34)的结构,惯性传感器不易受到由振动部产生的振动的影响,因此能够准确地进行惯性传感器的探测。
(35)
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具备设置有惯性传感器的传感器电子基板以及用于保持传感器电子基板的基板保持部。也可以是,振动部直接固定于壳体。也可以是,基板保持部直接固定于壳体。
根据上述(35)的结构,惯性传感器不易受到由振动部产生的振动的影响,因此能够准确地进行惯性传感器的探测。
(36)
也可以是,振动部具有圆柱状的外形形状。
根据上述(36)的结构,能够高效地利用壳体内的空间。
(37)
也可以是,发送部具有天线。也可以是,天线在与穿过壳体的中心和操作面的中心的直线平行的方向上的位置是该壳体的中心在该方向上的位置与该操作部在该方向上的位置之间。
(38)
也可以是,操作部具有可动部,该可动部根据操作面被按下而活动。也可以是,发送部具有天线。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具备电子基板。在电子基板上设置有天线以及用于根据可动部的活动来探测对操作面进行的按下操作的触点。
(39)
也可以是,发送部具有天线。也可以是,壳体具有半球状的第一部分壳体和半球状的第二部分壳体。也可以是,操作部设置于第一部分壳体。也可以是,天线设置于第一部分壳体的内部。
(40)
也可以是,操作部是第一输入设备。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具备第二输入设备。第二输入设备设置在与第一输入设备不同的位置,是与该第一输入设备相同或不同种类的输入设备。也可以是,第一输入设备设置在穿过壳体的中心和该第一输入设备的操作面的中心的直线与穿过该壳体的中心和第二输入设备的操作面的中心的直线实质上正交的位置。也可以是,天线设置在与垂直于穿过壳体的中心和第二输入设备的操作面的中心的直线且包括该中心的平面相比靠第一输入设备侧的位置。
(41)
也可以是,操作部是第一输入设备。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还具备第二输入设备。第二输入设备设置在与第一输入设备不同的位置,是与该第一输入设备相同或不同种类的输入设备。也可以是,第一输入设备设置于壳体的上端部。也可以是,第二输入设备设置于壳体的前端部。也可以是,发送部具有天线。也可以是,天线设置在与壳体的中心相比靠前侧且上侧的位置。
(42)
也可以是,发送部具有天线。也可以是,壳体具有第一半球部和第二半球部。也可以是,操作部设置于第一半球部。也可以是,天线设置于第一半球部的内部。
(43)
也可以是,操作部是第一输入设备。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具备第二输入设备。第二输入设备设置在与第一输入设备不同的位置,是与该第一输入设备相同或不同种类的输入设备。也可以是,发送部具有天线。也可以是,天线被设置为该天线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扇形的区域。上述扇形的区域是穿过第一输入设备的操作面的中心、第二输入设备的操作面的中心以及壳体的中心的截面的圆形状区域中的、以穿过该第一输入设备的操作面的中心和该壳体的中心的线段以及穿过该第二输入设备的操作面的中心和该壳体的中心的线段为半径且中心角为锐角的扇形的区域。
(44)
也可以是,操作部具有可动部,该可动部能够根据操作面被按下而活动。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具备探测部,该探测部根据可动部的活动来探测对操作部的操作面进行的操作。
根据上述(44)的结构,游戏控制器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来探测操作面被按下的情况。
(45)
也可以是,操作面与壳体的表面形成为一体。
根据上述(45)的结构,能够将游戏控制器的外观设为更接近球的形状。
(46)
也可以是,操作部的操作面和壳体的表面中的该操作面的周围的部分由弹性物体构成。也可以是,壳体具有内壁部。内壁部设置在由弹性物体构成的表面的内侧,比该弹性物体硬。
根据上述(46)的结构,能够将与壳体的表面形成为一体的操作面设为能够按下的结构。
(47)
也可以是,可动部在壳体内被该壳体和操作部的操作面所覆盖。
根据上述(47)的结构,能够将游戏控制器的外观设为更接近球的形状。
(48)
也可以是,在壳体和/或操作部的操作面设置有表示该操作面的位置的标识。
根据上述(48)的结构,用户能够容易地识别壳体的表面中的操作面是哪里。
(49)
也可以是,操作部的操作面为球面状的形状。
根据上述(49)的结构,能够将游戏控制器的外观设为更接近球的形状。
(50)
也可以是,在壳体上形成有按钮孔。也可以是,操作面从按钮孔暴露。
根据上述(50)的结构,能够使用户易于知晓操作面的位置。
(51)
也可以是,可动部能够以与连结壳体的中心同操作部的操作面的中心的直线实质上垂直的旋转轴来转动。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具备探测部,该探测部根据可动部的转动来探测对操作部的操作面进行的操作。
根据上述(51)的结构,不论操作面中被按下的位置是哪里,探测部都易于探测按下操作。由此,能够降低对操作面的操作未被探测到的可能性。
(52)
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具备用于将该游戏控制器进行重启的重启按钮。也可以是,重启按钮的操作面设置在相对于壳体的表面凹陷的位置。
根据上述(52)的结构,能够降低重启按钮被误操作的可能性。
(53)
也可以是,壳体包括相互连接的多个部分壳体。也可以是,多个部分壳体中的至少1个具有球面状的第一表面。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具备设置在相对于第一表面凹陷的位置的凹陷面。也可以是,在凹陷面形成有用于安装将具有第一表面的部分壳体与该凹陷面固定的螺钉的孔。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具备罩部。罩部具有覆盖凹陷面的球面状的第二表面。
根据上述(53)的结构,通过在与壳体的表面不同的部位设置螺纹孔,能够将游戏控制器的外观设为更接近球的形状。
(54)
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具备设置于壳体的内部的充电电池。也可以是,充电电池设置在从壳体的中心到该充电电池的长度比从该壳体的中心到振动部的长度短的位置。
根据上述(54)的结构,能够保护充电电池的安全。
(55)
本发明的其它一例是一种游戏控制器,具备球状的壳体、第一操作部、第二操作部以及发送部。球状的壳体具有第一半球部和第二半球部。第一操作部设置于第一半球部。第二操作部设置在第一半球部与第二半球部的边界上。发送部向外部发送与对第一操作部的操作有关的信息以及与对第二操作部的操作有关的信息。游戏控制器的重心位于第二半球部的内部,使得在游戏控制器载置于水平面上的情况下第一半球部朝向上方。
根据上述(55)的结构,在将游戏控制器以不施加外力的状态载置于水平面的情况下,设置有各操作部的一侧不易朝下。因此,用户在将载置着的游戏控制器拿到手中进行操作时,易于以正确的朝向把持游戏控制器。因而,根据上述(55)的结构,能够在球状的游戏控制器中适当地配置结构要素。
(56)
也可以是,通过按下设置于壳体的表面的操作面来对第一操作部进行输入。
(57)
也可以是,第一操作部具有可动部,该可动部根据操作面被按下而活动。也可以是,发送部具有天线。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具备电子基板。在电子基板上设置有天线以及用于根据可动部的活动来探测对操作面进行的按下操作的触点。
(58)
也可以是,第一操作部具有可动部,该可动部根据操作面被按下而活动。也可以是,可动部能够绕规定的轴转动,根据操作面被按下而进行转动。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具备探测部,该探测部根据可动部的转动来探测对操作面的操作。
根据上述(58)的结构,不论操作面中被按下的位置是哪里,探测部都易于探测按下操作。由此,能够降低对操作面的操作未被探测到的可能性。
(59)
也可以是,在壳体中,在第一半球部与第二半球部的边界上形成有开口。也可以是,第二操作部是从开口突出的操纵杆。
根据上述(59)的结构,用户能够使用球状的游戏控制器来利用操纵杆进行方向输入操作。由此,能够提供能够进行详细的操作的游戏控制器。
(60)
也可以是,发送部具有天线。也可以是,天线设置于第一半球部的内部。
(61)
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还具备振动部。振动部设置于第二半球部的内部,产生振动来使壳体振动。
根据上述(61)的结构,游戏控制器能够输出由振动部产生的振动。
(62)
也可以是,壳体包括与第一半球部对应的第一半球状壳体以及与第二半球部对应的第二半球状壳体。
根据上述(62)的结构,游戏控制器能够通过2个半球状壳体的位置关系来使用户识别游戏控制器的朝向。
(63)
也可以是,壳体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半球状壳体与第二半球状壳体之间的圈状壳体。
(64)
也可以是,圈状壳体具有包围开口的周围的环状部。也可以是,第二操作部是从开口突出的操纵杆。
根据上述(64)的结构,用户易于通过第一半球状壳体与第二半球状壳体的位置关系来识别对操纵杆的适当的输入方向。
(65)
也可以是,第一操作部设置在穿过壳体的中心和该第一操作部的操作面的中心的直线与穿过该壳体的中心和第二操作部的操作面的中心的直线实质上正交的位置。
根据上述(65)的结构,用户能够用单手的2个手指(例如,用大拇指和食指)来容易地操作第一操作部的操作面和第二操作部的操作面。由此,能够提高游戏控制器的操作性。
(66)
也可以是,第一操作部的操作面与壳体的表面形成为一体。
(67)
也可以是,在壳体和/或第一操作部的操作面设置有表示该操作面的位置的标识。
根据上述(67)的结构,用户能够容易地识别出壳体的表面中的操作面是哪里。
(68)
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具备用于将该游戏控制器进行重启的重启按钮。也可以是,重启按钮的操作面设置在相对于壳体的表面凹陷的位置。
根据上述(68)的结构,能够降低重启按钮被误操作的可能性。
(69)
本发明的其它一例是一种游戏控制器,具备球状的壳体、操作按钮以及操纵杆。球状的壳体具有半球状的第一部分壳体、半球状的第二部分壳体、以及位于第一部分壳体与第二部分壳体之间的球带状的第三部分壳体。操作按钮具有设置于半球状的第一部分壳体的顶点部分的操作面。操纵杆设置于球带状的第三部分壳体上。球带状的第三部分壳体具有包围操纵杆的周围的环状部、从环状部朝向规定方向延伸的带状的第一带状部、以及从环状部朝向与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带状的第二带状部。
根据上述(69)的结构,能够将操纵杆和操作按钮配置在对用户而言易于操作的位置。另外,用户易于通过第三部分壳体来识别对操纵杆的适当的输入方向。因而,能够在球状的控制器中适当地配置结构要素。
(70)
本发明的其它一例是一种游戏控制器,具备球状的壳体、操纵杆、操作部以及发送部。操纵杆从壳体的表面突出。操作部具有操作面。操作面能够被按下,与壳体的表面形成为一体。发送部向外部发送与对操纵杆的操作有关的信息以及与对操作部的操作有关的信息。
根据上述(70)的结构,能够使用外形形状为球状的游戏控制器来利用操纵杆进行方向输入操作。用户能够使用游戏控制器来进行使用操纵杆的方向输入操作以及对操作面进行的按下操作这两方。由此,能够提供能够进行多样的操作的游戏控制器。
(71)
也可以是,操作部的操作面为球面状的形状。
根据上述(71)的结构,能够将游戏控制器的外观设为更接近球的形状。
(72)
也可以是,操作部的操作面设置在穿过壳体的中心和该操作面的中心的直线与穿过该壳体的中心和操纵杆的操作面的中心的直线实质上正交的位置。
(73)
也可以是,在将为了进行朝上的指示而使操纵杆的轴部倾斜的方向设为上方向时,操作部的操作面设置在与从壳体的中心向该上方向延伸的直线相交的位置。
(74)
也可以是,在将为了进行朝上的指示而使操纵杆的轴部倾斜的方向设为上方向时,操作部的操作面设置在与方向输入部相比靠上方向侧的位置。
根据上述(72)~(74)中的任一个的结构,用户能够用单手的2个手指(例如,用大拇指和食指)来容易地对操纵杆和操作面进行操作。由此,能够提高游戏控制器的操作性。
(75)
也可以是,操作部的操作面能够向与上方向实质上相反的方向按下。
根据上述(75)的结构,能够设为对用户而言易于按下操作面的结构。
(76)
也可以是,壳体具有第一半球部和第二半球部。也可以是,操纵杆设置在第一半球部与第二半球部的边界上。也可以是,操作部的操作面设置在第一半球部的顶点部分。
(77)
也可以是,发送部具有天线。也可以是,天线设置在第一半球部的内部。
(78)
也可以是,壳体包括半球状的第一部分壳体和半球状的第二部分壳体。也可以是,操纵杆设置在壳体的表面的第一部分壳体与第二部分壳体之间。也可以是,操作部的操作面设置于第一部分壳体的顶点部分。
(79)
也可以是,发送部具有天线。也可以是,天线设置在第一部分壳体的内部。
(80)
也可以是,操作部的操作面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与垂直于从操纵杆的操作面的中心向壳体的中心的方向且包括该壳体的中心的平面相比靠操纵杆侧的位置。
(81)
也可以是,操作部的操作面设置在与同穿过壳体的中心和操纵杆的操作面的中心的直线实质上正交的、穿过该壳体的中心的直线相交的位置。
根据上述(76)、(78)、(80)、(81)中的任一个的结构,用户能够用单手的2个手指(例如,用大拇指和食指)来容易地对操纵杆和操作面进行操作。由此,能够提高游戏控制器的操作性。
(82)
也可以是,发送部具有天线。也可以是,天线的位置为壳体的中心与操作部的操作面之间。
(83)
也可以是,发送部具有天线。也可以是,天线在与穿过壳体的中心和操作部的操作面的中心的直线平行的方向上的位置为该壳体的中心在该方向上的位置与该操作面在该方向上的位置之间。
(84)
也可以是,发送部具有天线。也可以是,在将为了进行朝上的指示而使操纵杆的轴部倾斜的方向设为上方向时,操作部的操作面设置在与操纵杆相比靠上方向侧的位置。也可以是,天线设置在与壳体的中心相比靠上方向侧的位置。也可以是,操作部的操作面设置在与天线相比靠上方向侧的位置。
(85)
也可以是,发送部具有天线。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具备电子基板。也可以是,在电子基板上设置有天线以及用于探测对操作部的操作面进行的按下操作的触点。
(86)
也可以是,发送部具有天线。也可以是,壳体具有半球状的部分壳体。也可以是,操作部的操作面设置于半球状的部分壳体。也可以是,天线设置在半球状的部分壳体的内部。
(87)
也可以是,天线设置在与垂直于穿过壳体的中心和操纵杆的操作面的中心的直线且包括该壳体的中心的平面相比靠操纵杆侧的位置。
(88)
也可以是,发送部具有天线。也可以是,操作部的操作面设置于壳体的上端部。也可以是,操纵杆设置于壳体的前端部。也可以是,天线设置于与壳体的中心相比靠前侧且上侧的位置。
(89)
也可以是,发送部具有天线。也可以是,天线被设置为该天线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扇形的区域内。上述扇形是穿过操作部的操作面的中心、操纵杆的操作面的中心以及壳体的中心的截面的圆形状区域中的、以穿过该操作部的该操作面的中心和该壳体的中心的线段以及穿过该操纵杆的该操作面的中心和该壳体的中心的线段为半径且中心角为锐角的扇形。
(90)
也可以是,操作部的操作面以及壳体的表面中的该操作面的周围的部分由弹性物体构成。也可以是,壳体具有内壁部。内壁部设置在由弹性物体构成的表面的内侧,比该弹性物体硬。
根据上述(90)的结构,能够将与壳体的表面形成为一体的操作面设为能够按下的结构。
(91)
也可以是,在壳体和/或操作部的操作面设置有表示该操作面的位置的标识。
根据上述(91)的结构,用户能够容易地识别出壳体的表面中的操作面是哪里。
(92)
也可以是,操作部具有可动部。可动部被壳体和操作部的操作面覆盖,能够根据该操作面被按下而活动。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具备探测部,该探测部根据可动部的活动来探测对操作部的操作面进行的操作。
根据上述(92)的结构,游戏控制器能够利用简易的结构来探测操作面被按下的情况。
(93)
也可以是,可动部能够以与连结壳体的中心同操作部的操作面的中心的直线实质上垂直的旋转轴来进行转动。也可以是,探测部根据可动部的转动来探测对操作部的操作面进行的操作。
根据上述(93)的结构,不论操作面中被按下的位置是哪里,探测部都易于探测按下操作。由此,能够降低对操作面的操作未被探测到的可能性。
(94)
也可以是,旋转轴设置在从操纵杆到该旋转轴的距离比从该操纵杆到操作部的操作面的距离短的位置。
根据上述(94)的结构,能够提高对操作面进行的按下操作的操作性。
(95)
也可以是,操作部的操作面的面积比操纵杆的操作面的面积广。
根据上述(95)的结构,能够将操作面设为对用户而言易于按下的结构。
(96)
也可以是,壳体包括相互连接的2个部分壳体。也可以是,在沿从操纵杆的操作面的中心向壳体的中心的方向观察游戏控制器的情况下,由于2个部分壳体相连接而在壳体的表面形成的接缝包括看上去为直线状的线部分。
(97)
也可以是,壳体具有第一半球部和第二半球部。也可以是,在沿从操纵杆的操作面的中心向壳体的中心的方向观察游戏控制器的情况下,第一半球部与第二半球部的边界包括看上去为直线状的线部分。
根据上述(96)和(97)的结构,能够设为对用户而言易于识别球状的游戏控制器的朝向。
(98)
也可以是,操纵杆被设置为在沿从该操纵杆的操作面的中心向壳体的中心的方向观察游戏控制器的情况下位于线部分的延长线上。
根据上述(98)的结构,游戏控制器能够通过上述线部分的方向来使用户易于识别对操纵杆的适当的输入方向。
(99)
也可以是,线部分形成在操纵杆的两侧。
根据上述(99)的结构,能够对用户易见地呈现操纵杆和上述线部分,因此能够使用户更易于识别对操纵杆的适当的输入方向。
(100)
也可以是,壳体具有第一部分壳体、第二部分壳体以及第三部分壳体。也可以是,第三部分壳体设置在第一部分壳体与第二部分壳体之间,为球带状。
根据上述(100)的结构,能够设为对用户而言易于识别球状的游戏控制器的朝向。
(101)
也可以是,操纵杆设置于第三部分壳体。
根据上述(101)的结构,游戏控制器能够使用户易于识别对操纵杆的适当的输入方向。
(102)
也可以是,操纵杆的轴部被设置为在该操纵杆未被进行操作的状态下实质上朝向壳体的中心。
根据上述(102)的结构,能够提高操纵杆的操作性。
(103)
也可以是,壳体具有球面和开口面。球面设置在距该壳体的中心规定距离的位置。开口面设置在距该壳体的中心的距离比规定距离短的位置,是形成有开口的面。也可以是,操纵杆从开口向壳体的外部突出。
根据上述(103)的结构,能够易于对操纵杆进行操作。
(104)
也可以是,操纵杆的轴部具有棒状部和顶端部。顶端部设置于棒状部的顶端,与轴部的轴方向垂直的截面比该棒状部大。也可以是,顶端部是以壳体的中心为中心的球面,设置在与以规定距离为半径的基准球面重合的位置。
根据上述(104)的结构,更易于对操纵杆进行操作。
(105)
也可以是,顶端部不论在操纵杆被进行操作的状态和未被进行操作的状态中的哪个状态下,都位于与基准球面重合的位置。
根据上述(105)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操纵杆的操作感。
(106)
也可以是,操纵杆的轴部能够沿着该轴部的轴方向被按下。也可以是,发送部向外部发送与使轴部倾斜的操作及按下该轴部的操作有关的信息。
根据上述(106)的结构,能够提供能够进行更多样的操作的游戏控制器。
(107)
也可以是,壳体包括半球状的第一部分壳体和半球状的第二部分壳体。
根据上述(107)的结构,游戏控制器能够通过半球状的2个部分壳体的位置关系来使用户识别游戏控制器的朝向。
(108)
也可以是,第一部分壳体和第二部分壳体的颜色和花纹中的至少任一方互不相同。
根据上述(108)的结构,游戏控制器能够使用户更易懂地识别游戏控制器的朝向。
(109)
也可以是,壳体包括相互连接的多个部分壳体。也可以是,多个部分壳体中的至少1个部分壳体具有球面状的第一表面。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具备设置在相对于第一表面凹陷的位置的凹陷面。也可以是,在凹陷面形成有用于安装将具有第一表面的部分壳体与该凹陷面固定的螺钉的孔。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具备罩部。罩部具有覆盖凹陷面的球面状的第二表面。
根据上述(109)的结构,通过在与壳体的表面不同的部位形成螺纹孔,能够将游戏控制器的外观设为更接近球的形状。
(110)
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的重心位置位于壳体的中心与该壳体的表面上的规定部位之间。
根据上述(110)的结构,用户能够通过将游戏控制器载置于地面来识别上下的朝向,因此对用户而言能够易于知晓游戏控制器的朝向。
(111)
也可以是,规定部位是在壳体上与设置操纵杆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且关于该壳体的中心与操作部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根据上述(111)的结构,操作面与地面接触的可能性变低。因此,能够降低操作面碰到地面、结果尽管用户并非有意但该操作面却被操作了的可能性。
(112)
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具备振动部。振动部设置在壳体的中心与规定部位之间,产生振动来使该壳体振动。
根据上述(112)的结构,游戏控制器能够输出由振动部产生的振动。
(113)
也可以是,振动部根据所输入的信号来产生声音。
根据上述(113)的结构,游戏控制器能够通过振动部来输出声音。
(114)
也可以是,振动部具有圆柱状的外形形状。
根据上述(114)的结构,能够高效地利用壳体内的空间。
(115)
也可以是,壳体具有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第一部位设置在操纵杆的周围。第二部位设置在第一部位的周围,利用比该第一部位的表面软的材质构成表面。
根据上述(115)的结构,能够降低操纵杆的周围的壳体损伤或磨耗的可能性。
(116)
也可以是,壳体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由弹性物体构成。
根据上述(116)的结构,能够使用户把持壳体时的触感良好。
(117)
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具备设置于壳体的中心附近的惯性传感器。
根据上述(117)的结构,能够提高惯性传感器的检测精度。
(118)
也可以是,在壳体上,在从壳体的中心向与从该壳体的中心向操纵杆的操作面的中心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位置处形成有能够安装带(strap)的带孔。
根据上述(118)的结构,能够在不易成为对操纵杆的操作的干扰的位置安装带,从而能够提高游戏控制器的操作性。
(119)
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具备用于将游戏控制器进行重启的重启按钮。也可以是,重启按钮的操作面设置在相对于壳体的表面凹陷的位置。
根据上述(119)的结构,能够降低重启按钮被误操作的可能性。
(120)
也可以是,操作部的操作面的外周为圆形状。
(121)
本发明的其它一例是一种游戏控制器,具备壳体、操作部、发光部以及导光部。在壳体上形成有开口。操作部的至少一部分从开口暴露。发光部设置在壳体的内部,用于产生光。导光部具有供从发光部产生的光入射的入射面以及将入射到该入射面的光射出到壳体的外部的射出面。导光部具有周围部和延伸部。周围部具有射出面,被设置为包围操作部的周围。延伸部从周围部延伸设置,在顶端部具有入射面。
根据上述(121)的结构,通过导光部具备延伸部,能够将入射面配置在与射出面不同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与发光部的配置有关的自由度。
(122)
也可以是,延伸部具有从周围部延伸后朝向壳体的内侧翘曲的部分。
根据上述(122)的结构,能够将入射面配置在与射出面相比靠壳体的内侧的位置。
(123)
也可以是,延伸部是从周围部延伸的臂状的形状。
根据上述(123)的结构,能够在壳体的内部配置其它结构要素时不易使延伸部成为干扰。
(124)
也可以是,周围部是板状的形状。也可以是,延伸部从周围部的侧面延伸。
根据上述(124)的结构,能够易于在与周围部不同的位置处配置其它结构要素。
(125)
也可以是,延伸部被设置为朝向发光部延伸。
根据上述(125)的结构,易于将延伸部的入射面配置在能够高效地接收来自发光部的光的位置。
(126)
也可以是,延伸部具有弯曲的部分和弯折的部分中的至少任一方。
根据上述(126)的结构,能够将入射面配置在与射出面不同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与发光部的配置有关的自由度。
(127)
也可以是,入射面朝向与同射出面所朝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不同的方向。
(128)
也可以是,入射面朝向与射出面所朝向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以外的方向。
(129)
也可以是,入射面被设置为沿着该入射面的平面与沿着射出面的平面相交的朝向。
(130)
也可以是,入射面被设置为该入射面的法线方向与射出面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为180度以外的角度的朝向。
根据上述(127)~(130)中的任一个的结构,能够将发光部配置为与射出面不同的朝向,因此能够提高配置发光部的朝向的自由度。
(131)
也可以是,入射面被设置为与射出面实质上垂直。
根据上述(131)的结构,能够将发光部配置为发光部的光的射出方向与射出面垂直。
(132)
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具备设置有发光部的电子基板。也可以是,电子基板在壳体的内部朝向与射出面不同的朝向地设置。
根据上述(132)的结构,能够提高设置有发光部的电子基板的配置的自由度。
(133)
也可以是,电子基板被设置为与射出面实质上垂直。
根据上述(133)的结构,能够提高设置有发光部的电子基板的配置的自由度。
(134)
也可以是,延伸部从周围部的外周向朝向与该周围部的外周相比靠外侧的方向且朝向壳体的内侧的方向延伸。
根据上述(134)的结构,能够将发光部配置在与周围部相比靠外侧的位置,因此能提高游戏控制器内的部件的配置的自由度。例如,也能够在周围部的射出面的里侧配置与发光部不同的部件。
(135)
也可以是,周围部具有反射面,该反射面在该周围部的射出面的里侧将入射到入射面后经由延伸部引导的光向射出面一方反射。
根据上述(135)的结构,游戏控制器能够利用反射面来增加从射出面射出的光。
(136)
也可以是,在反射面上形成有1个以上的切口。
根据上述(136)的结构,能够增加在反射面上反射后从射出面射出的光。
(137)
也可以是,切口被形成为直线状。
根据上述(137)的结构,能够增加在反射面上反射后从射出面射出的光。
(138)
也可以是,形成为直线状的切口被形成为与入射到入射面后经由延伸部向周围部引导的光的行进方向交叉的朝向。
(139)
也可以是,周围部为板状的形状。也可以是,延伸部从周围部的侧面延伸。也可以是,形成为直线状的切口被形成为与垂直于周围部的侧面的直线相交的朝向。
根据上述(138)和(139)中的任一项的结构,能够使来自延伸部的光在狭缝处高效地反射。
(140)
也可以是,反射面包括以第一间隔形成有切口的第一区域、以及以比该第一间隔宽的第二间隔形成有切口的第二区域。
根据上述(140)的结构,能够按每个区域来调整从射出面射出的光的量。
(141)
也可以是,从第二区域到延伸部的距离比从第一区域到该延伸部的距离短。
根据上述(141)的结构,游戏控制器易于使射出面均匀地发光。
(142)
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具备白色的反射部,该反射部设置在周围部的朝向壳体内侧的面上。
根据上述(142)的结构,游戏控制器能够增加从射出面射出的光。
(143)
也可以是,延伸部具有第一导光部分、第二导光部分以及第三导光部分。第一导光部分是从入射面到该延伸部的与该入射面的朝向垂直的截面的部分。第二导光部分与第一导光部分连续。第三导光部分的一端与第二导光部分连续,另一端与周围部连续,随着从该一端去向该另一端,与入射面的朝向平行的方向上的宽度变宽。第二导光部分在与入射面的朝向相反的一侧的壁面上具有与截面所呈的内角小于90°的壁面。
根据上述(143)的结构,能够使从延伸部的第三导光部分进入到周围部的光在与入射面的朝向平行的方向上接近均匀。
(144)
也可以是,在延伸部形成有能够使从入射面入射的光的路径发生变化的孔。
根据上述(144)的结构,能够调整从延伸部进入到周围部的光的路径。
(145)
也可以是,在延伸部形成的孔形成在该延伸部中的、与入射面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随着靠近周围部而变宽的导光部分。
根据上述(145)的结构,能够利用上述孔来使从上述导光部分进入到周围部的光接近均匀。
(146)
也可以是,孔的远离周围部的一侧的端部为随着靠近顶端而变细的形状。
根据上述(146)的结构,能够降低被孔的壁面反射的光向入射面前进的可能性。
(147)
也可以是,壳体具有与孔卡合的卡合部。
根据上述(147)的结构,能够使从第三导光部分进入到周围部的光接近均匀,并且能够降低导光部相对于壳体的位置偏移的可能性。
(148)
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具备第一发光部以及设置于与该第一发光部不同位置的第二发光部来作为发光部。也可以是,导光部具有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来作为延伸部。第一延伸部设置为从周围部延伸,在与第一发光部相向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入射面。第二延伸部设置为从周围部延伸,在与第二发光部相向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入射面。
根据上述(148)的结构,游戏控制器使来自2个延伸部的光从1个射出面射出,由此能够增加从射出面射出的光的量。
此外,在将上述(148)的结构与其它结构(即,上述(122)~(147)和(151)~(155)中的任一结构)组合的情况下,既可以是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这两方具有上述其它结构中的延伸部的特征,也可以是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中的任一方具有上述其它结构中的延伸部的特征。另外,在将上述(148)的结构与其它结构(即,上述(122)~(147)和(151)~(155)中的任一结构)组合的情况下,既可以是第一发光部和第二发光部这两方具有上述其它结构中的发光部的特征,也可以是第一发光部和第二发光部中的任一方具有上述其它结构中的发光部的特征。
(149)
也可以是,第一延伸部设置为从周围部的规定方向上的一方侧延伸,也可以是,第二延伸部设置为从该周围部的该规定方向上的另一方侧延伸。
根据上述(149)的结构,能够降低从射出面射出的光产生偏向的可能性。
(150)
也可以是,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被设置为操作部位于该第一延伸部与该第二延伸部之间。
根据上述(150)的结构,能够在壳体内高效地配置延伸部和操作部。
(151)
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具备设置有发光部的电子基板。也可以是,入射面设置于与发光部相向的位置。也可以是,导光部具有接触部。在使入射面向靠近发光部的方向运动的情况下,接触部在该入射面与该发光部接触之前与基板接触。
根据上述(151)的结构,能够降低导光部与发光部接触而使发光部损伤的可能性。
(152)
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具备设置有发光部的电子基板。也可以是,入射面设置于与发光部相向的位置。也可以是,导光部具有从入射面的侧方相对于该入射面突出的突出部。也可以是,突出部从入射面突出的长度比发光部从电子基板突出的长度长。
根据上述(152)的结构,能够降低导光部与发光部接触而使发光部损伤的可能性。
(153)
也可以是,游戏控制器还具备扩散部。扩散部以与射出面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设置在该射出面上,对从射出面射出的光进行扩散。
根据上述(153)的结构,能够使向游戏控制器的外部射出的光接近均匀。
(154)
也可以是,发光部具有:第一发光元件,其产生第一颜色的光;以及第二发光元件,其产生与第一颜色不同的第二颜色的光。也可以是,导光部使入射到入射面的第一颜色的光与第二颜色的光混合后的光从射出面射出。
根据上述(154)的结构,游戏控制器能够增加从射出面射出的光的颜色的变化(variation)。
(155)
也可以是,延伸部从规定方向观察具有弯曲的部分和弯折的部分中的至少任一方。也可以是,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在规定方向上并排配置。
根据上述(155)的结构,能够降低根据射出面的位置不同而从射出面射出的颜色看起来不同的可能性。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例也可以是信息处理系统,该信息处理系统包括上述(1)~(155)中的游戏控制器以及能够与该游戏控制器进行通信的信息处理装置。另外,本发明的另一例也可以是上述(121)~(155)中的导光部。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球状的控制器中适当地配置结构要素。
关于本发明的这些以及其它目的、特征、方面、效果,应当能够与附图相对照地根据以下的详细的说明而变得更加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主体装置上安装有左控制器和右控制器的状态的一例的图。
图2是表示从主体装置分别卸下左控制器和右控制器后的状态的一例的图。
图3是表示主体装置的一例的六面视图。
图4是表示左控制器的一例的六面视图。
图5是表示右控制器的一例的六面视图。
图6是表示主体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图7是表示主体装置、左控制器以及右控制器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图8是表示球状控制器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球状控制器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控制器主体部的一例的六面视图。
图11是表示壳体的一例的图。
图12是表示用户把持控制器主体部的情形的一例的图。
图13是表示操纵杆与操作面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图。
图14是表示操纵杆与操作面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图。
图15是上部单元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上部单元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上部单元的一例的截面图。
图18是操作面被按下的状态下的上部单元的一例的截面图。
图19是中部单元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中部单元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中部单元的一例的截面图。
图22是表示中部分壳体、导光部以及主基板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3是下部单元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4是上部单元的一例和中部单元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5是控制器主体部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6是控制器主体部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7是控制器主体部的一例的截面图。
图28是示意性地表示球状控制器的一例的前端部分附近的图。
图29是卸下罩部的状态下的控制器主体部的一例的后视图。
图30是表示控制器主体部进行发光的情形的一例的图。
图31是表示导光部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32是表示导光部的一例的六面视图。
图33是示意性地表示光通过左延伸部内的情形的一例的图。
图34是表示周围部的里侧面的一例的图。
图35是示意性地表示周围部的截面的一例的截面图。
图36是表示发光部中的发光元件的配置的一例的图。
图37是表示球状控制器的电连接关系的一例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使用球状控制器的游戏系统]
在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球状控制器之前,首先说明使用该球状控制器的游戏系统。本实施方式中的游戏系统1的一例包括主体装置(信息处理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游戏装置主体发挥功能)2和左控制器3及右控制器4。左控制器3及右控制器4分别能够相对于主体装置2进行装卸。也就是说,游戏系统1能够作为将左控制器3及右控制器4分别安装于主体装置2从而一体化的装置来利用。另外,游戏系统1也能够独立地利用主体装置2和左控制器3及右控制器4(参照图2)。在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游戏系统1的硬件结构,之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游戏系统1的控制。
图1是表示在主体装置2上安装有左控制器3及右控制器4的状态的一例的图。如图1所示,左控制器3及右控制器4分别安装于主体装置2从而一体化。主体装置2是执行游戏系统1中的各种处理(例如,游戏处理)的装置。主体装置2具备显示器12。左控制器3及右控制器4是具备用于供用户进行输入的操作部的装置。
图2是表示从主体装置2分别卸下左控制器3及右控制器4后的状态的一例的图。如图1和图2所示,左控制器3及右控制器4能够相对于主体装置2进行装卸。此外,在下面,有时作为左控制器3及右控制器4的统称,记载为“控制器”。
图3是表示主体装置2的一例的六面视图。如图3所示,主体装置2具备大致板状的外壳(housing)11。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1的主面(换言之,正面侧的面,即设置有显示器12的面)大致上为矩形形状。
此外,外壳11的形状和大小是任意的。作为一例,外壳11可以是能够携带的大小。另外,也可以是,主体装置2单体或在主体装置2上安装有左控制器3及右控制器4的一体型装置为便携型装置。另外,主体装置2或一体型装置也可以是手持型的装置。另外,主体装置2或一体型装置还可以是可移动型装置。
如图3所示,主体装置2具备设置于外壳11的主面的显示器12。显示器12用于显示主体装置2所生成的图像。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显示器12是液晶显示装置(LCD)。但是,显示器12可以是任意种类的显示装置。
另外,主体装置2在显示器12的画面上具备触摸面板13。在本实施方式中,触摸面板13是能够进行多点触摸输入(multi-touch input)的方式(例如,静电容量方式)的触摸面板。但是,触摸面板13可以是任意种类的触摸面板,例如,也可以是能够进行单点触摸输入(single-touch input)的方式(例如,电阻膜方式)的触摸面板。
主体装置2在外壳11的内部具备扬声器(即,图6所示的扬声器88)。如图3所示,在外壳11的主面形成有扬声器孔11a及11b。而且,扬声器88的输出音从这些扬声器孔11a及11b分别输出。
另外,主体装置2具备作为用于供主体装置2与左控制器3进行有线通信的端子的左侧端子17、以及用于供主体装置2与右控制器4进行有线通信的右侧端子21。
如图3所示,主体装置2具备槽23。槽23设置于外壳11的上侧面。槽23具有能够安装规定种类的存储介质的形状。规定种类的存储介质例如是游戏系统1以及与其相同种类的信息处理装置所专用的存储介质(例如,专用存储卡)。规定种类的存储介质例如用于存储在主体装置2中利用的数据(例如,应用的保存数据等)和/或在主体装置2中执行的程序(例如,应用的程序等)。另外,主体装置2具备电源按钮28。
主体装置2具备下侧端子27。下侧端子27是用于供主体装置2与托架(日语:クレードル)进行通信的端子。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端子27是USB连接器(更具体地说,凹形侧连接器)。在将上述一体型装置或主体装置2单体载置于托架的情况下,游戏系统1能够将由主体装置2生成并输出的图像显示在固置型监视器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托架具有对所载置的上述一体型装置或主体装置2单体进行充电的功能。另外,托架具有集线器装置(具体地说,USB集线器)的功能。
图4是表示左控制器3的一例的六面视图。如图4所示,左控制器3具备外壳31。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31为纵长的形状,即在上下方向(即,图1和图4所示的y轴方向)上长的形状。左控制器3在脱离于主体装置2的状态下也能够纵向把持。外壳31设为在纵向把持的情况下能够以单手、特别是以左手把持的形状和大小。另外,左控制器3也能够横向把持。在横向把持左控制器3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双手来把持。
左控制器3具备类比摇杆(analog stick)32。如图4所示,类比摇杆32设置于外壳31的主面。类比摇杆32能够用作能够输入方向的方向输入部。用户能够通过使类比摇杆32倾倒来输入与倾倒方向相应的方向(以及输入与倾倒的角度相应的大小)。此外,左控制器3也可以具备十字键或能够进行滑动输入的滑动摇杆等来取代类比摇杆作为方向输入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进行按下类比摇杆32的输入。
左控制器3具备各种操作按钮。左控制器3在外壳31的主面上具备4个操作按钮33~36(具体地说,右方向按钮33、下方向按钮34、上方向按钮35以及左方向按钮36)。并且,左控制器3具备录像按钮37和-(负)按钮47。左控制器3在外壳31的侧面的左上部具备第一L按钮38和ZL按钮39。另外,左控制器3在外壳31的侧面的、安装于主体装置2时被安装的一侧的面上具备第二L按钮43和第二R按钮44。这些操作按钮用于进行与由主体装置2执行的各种程序(例如,OS程序、应用程序)相应的指示。
另外,左控制器3具备用于供左控制器3与主体装置2进行有线通信的端子42。
图5是表示右控制器4的一例的六面视图。如图5所示,右控制器4具备外壳51。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51为纵长的形状、即在上下方向上长的形状。右控制器4在脱离于主体装置2的状态下也能够纵向把持。外壳51设为在纵向把持的情况下能够以单手、特别是以右手把持的形状和大小。另外,右控制器4也能够被横向把持。在横向把持右控制器4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双手来把持。
右控制器4与左控制器3同样地具备类比摇杆52来作为方向输入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类比摇杆52是与左控制器3的类比摇杆32相同的结构。另外,右控制器4也可以具备十字键或能够进行滑动输入的滑动摇杆等来取代类比摇杆。另外,右控制器4与左控制器3同样地,在外壳51的主面上具备4个操作按钮53~56(具体地说,A按钮53、B按钮54、X按钮55以及Y按钮56)。并且,右控制器4具备+(正)按钮57和Home按钮58。另外,右控制器4在外壳51的侧面的右上部具备第一R按钮60和ZR按钮61。另外,右控制器4与左控制器3同样地,具备第二L按钮65和第二R按钮66。
另外,在外壳51的下侧面设置有窗部68。右控制器4具备配置在外壳51的内部的红外摄像部123和红外发光部124,其详细内容后述。红外摄像部123将右控制器4的下方向(图5所示的y轴负方向)作为拍摄方向,经由窗部68来拍摄右控制器4的周围。红外发光部124将以右控制器4的下方向(图5所示的y轴负方向)为中心的规定范围作为照射范围,经由窗部68向红外摄像部123要拍摄的摄像对象照射红外光。窗部68用于保护红外摄像部123的照相机的镜头、红外发光部124的发光体等,由使该照相机所探测的波长的光、该发光体所照射的光透过的材质(例如,透明的材质)来构成。此外,窗部68也可以是外壳51上形成的孔。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红外摄像部123自身具有抑制照相机所探测的光(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红外光)以外的波长的光的透过的滤光构件。但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窗部68具有滤光的功能。
另外,右控制器4具有NFC通信部122,其详细内容后述。NFC通信部122进行基于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的标准的近距离无线通信。NFC通信部122具有用于近距离无线通信的天线122a、以及生成要从天线122a送出的信号(电波)的电路(例如NFC芯片)。此外,NFC通信部122也可以取代进行基于NFC的标准的近距离无线通信,而是以任意的邻近通信(也称为非接触通信)来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在此,NFC的标准能够用于邻近通信(非接触通信),“也可以以任意的邻近通信来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是指也可以用除了基于NFC的标准的邻近通信以外的其它邻近通信来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
另外,右控制器4具备用于供右控制器4与主体装置2进行有线通信的端子64。
图6是表示主体装置2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框图。主体装置2除了图3所示的结构以外,还具备图6所示的各结构要素81~91、97以及98。这些结构要素81~91、97以及98中的几个结构要素也可以作为电子部件安装在电子电路基板上来收纳于外壳11内。
主体装置2具备处理器81。处理器81是执行在主体装置2中执行的各种信息处理的信息处理部,例如既可以仅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构成,也可以由包括CPU功能、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单元)功能等多个功能的SoC(System-on-a-chip:片上系统)构成。处理器81通过执行存储部(具体地说,是快闪存储器84等内部存储介质、或者安装于槽23的外部存储介质等)中存储的信息处理程序(例如,游戏程序),来执行各种信息处理。
作为自身中内置的内部存储介质的一例,主体装置2具备快闪存储器84和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85。快闪存储器84及DRAM 85与处理器81连接。快闪存储器84是主要用于存储主体装置2中保存的各种数据(也可以是程序)的存储器。DRAM 85是用于暂时性地存储在信息处理中使用的各种数据的存储器。
主体装置2具备槽接口(以下简记为“I/F”。)91。槽I/F 91与处理器81连接。槽I/F91与槽23连接,根据处理器81的指示来进行对安装于槽23的规定种类的存储介质(例如,专用存储卡)的数据的读出和写入。
处理器81在快闪存储器84、DRAM 85以及上述各存储介质之间适当地进行数据的读出或写入,来执行上述的信息处理。
主体装置2具备网络通信部82。网络通信部82与处理器81连接。网络通信部82经由网络来与外部的装置进行通信(具体地说,无线通信)。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通信方式,网络通信部82通过遵循Wi-Fi标准的方式,与无线LAN连接来与外部装置进行通信。另外,作为第二通信方式,网络通信部82通过规定的通信方式(例如,基于独特协议的通信、红外线通信),来与相同种类的其它主体装置2之间进行无线通信。此外,基于上述第二通信方式的无线通信实现能够进行如下的所谓“本地通信”的功能:能够与配置于封闭的局域网区域内的其它主体装置2之间进行无线通信,通过在多个主体装置2之间进行直接通信来发送接收数据。
主体装置2具备控制器通信部83。控制器通信部83与处理器81连接。控制器通信部83与左控制器3和/或右控制器4进行无线通信。主体装置2与左控制器3及右控制器4之间的通信方式是任意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通信部83与左控制器3之间以及与右控制器4之间进行遵循Bluetooth(注册商标)的标准的通信。
处理器81与上述的左侧端子17、右侧端子21以及下侧端子27连接。处理器81在与左控制器3进行有线通信的情况下,经由左侧端子17向左控制器3发送数据,并且经由左侧端子17从左控制器3接收操作数据。另外,处理器81在与右控制器4进行有线通信的情况下,经由右侧端子21向右控制器4发送数据,并且经由右侧端子21从右控制器4接收操作数据。另外,处理器81在与托架进行通信的情况下,经由下侧端子27向托架发送数据。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装置2能够与左控制器3及右控制器4之间分别进行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这两方。另外,在左控制器3及右控制器4安装于主体装置2的一体型装置或主体装置2单体安装于托架的情况下,主体装置2能够经由托架来将数据(例如,图像数据、声音数据)输出到固置型监视器等。
在此,主体装置2能够与多个左控制器3同时(换言之,并行地)进行通信。另外,主体装置2能够与多个右控制器4同时(换言之,并行地)进行通信。因而,多个用户能够分别使用左控制器3及右控制器4的组,来同时进行对主体装置2的输入。作为一例,能够是,第一用户使用左控制器3及右控制器4的第一组来对主体装置2进行输入,与此同时,第二用户使用左控制器3及右控制器4的第二组来对主体装置2进行输入。
主体装置2具备触摸面板控制器86,该触摸面板控制器86是进行触摸面板13的控制的电路。触摸面板控制器86连接于触摸面板13与处理器81之间。触摸面板控制器86基于来自触摸面板13的信号,生成例如表示进行了触摸输入的位置的数据并将该数据输出到处理器81。
另外,显示器12与处理器81连接。处理器81将(例如通过执行上述的信息处理而)生成的图像和/或从外部获取到的图像显示在显示器12上。
主体装置2具备编解码电路(codec circuit)87和扬声器(具体地说,左扬声器和右扬声器)88。编解码电路87与扬声器88及声音输入输出端子25连接,并且与处理器81连接。编解码电路87是控制对扬声器88和声音输入输出端子25的声音数据的输入输出的电路。
另外,主体装置2具备加速度传感器89。在本实施方式中,加速度传感器89检测沿着规定的3个轴(例如,图1所示的xyz轴)方向的加速度的大小。此外,加速度传感器89也可以检测1个轴方向或2个轴方向的加速度。
另外,主体装置2具备角速度传感器90。在本实施方式中,角速度传感器90检测绕规定的3个轴(例如,图1所示的xyz轴)的角速度。此外,角速度传感器90也可以检测绕1个轴或绕2个轴的角速度。
加速度传感器89及角速度传感器90与处理器81连接,加速度传感器89和角速度传感器90的检测结果被输出到处理器81。处理器81能够基于上述的加速度传感器89和角速度传感器90的检测结果来计算与主体装置2的活动和/或姿势有关的信息。
主体装置2具备电力控制部97和电池98。电力控制部97与电池98及处理器81连接。另外,虽未进行图示,但是电力控制部97与主体装置2的各部(具体地说,接受电池98的电力的供给的各部、左侧端子17以及右侧端子21)连接。电力控制部97基于来自处理器81的指令来控制从电池98向上述各部的电力供给。
另外,电池98与下侧端子27连接。在外部的充电装置(例如,托架)与下侧端子27连接而经由下侧端子27向主体装置2供给电力的情况下,所供给的电力被充入到电池98。
图7是表示主体装置2、左控制器3以及右控制器4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框图。此外,关于与主体装置2有关的内部结构的详情,在图6中已示出,因此在图7中省略。
左控制器3具备与主体装置2之间进行通信的通信控制部101。如图7所示,通信控制部101与包括端子42在内的各结构要素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信控制部101能够通过经由端子42的有线通信和不经由端子42的无线通信这两方来与主体装置2进行通信。通信控制部101控制左控制器3对主体装置2进行的通信方法。即,在左控制器3安装于主体装置2的情况下,通信控制部101经由端子42来与主体装置2进行通信。另外,在左控制器3脱离于主体装置2的情况下,通信控制部101与主体装置2(具体地说,控制器通信部83)之间进行无线通信。例如遵循Bluetooth(注册商标)的标准来进行控制器通信部83与通信控制部101之间的无线通信。
另外,左控制器3例如具备快闪存储器等存储器102。通信控制部101例如由微型计算机(也称为微处理器)构成,通过执行存储器102中存储的固件来执行各种处理。
左控制器3具备各按钮103(具体地说,按钮33~39、43、44以及47)。另外,左控制器3具备类比摇杆(在图7中记载为“摇杆”)32。各按钮103和类比摇杆32将与对自身进行的操作有关的信息在适当的时机反复输出到通信控制部101。
左控制器3具备惯性传感器。具体地说,左控制器3具备加速度传感器104。另外,左控制器3具备角速度传感器105。在本实施方式中,加速度传感器104检测沿着规定的3个轴(例如,图4所示的xyz轴)方向的加速度的大小。此外,加速度传感器104也可以检测1个轴方向或2个轴方向的加速度。在本实施方式中,角速度传感器105检测绕规定的3个轴(例如,图4所示的xyz轴)的角速度。此外,角速度传感器105也可以检测绕1个轴或绕2个轴的角速度。加速度传感器104和角速度传感器105分别与通信控制部101连接。而且,加速度传感器104和角速度传感器105的检测结果在适当的时机反复被输出到通信控制部101。
通信控制部101从各输入部(具体地说,各按钮103、类比摇杆32、各传感器104及105)获取与输入有关的信息(具体地说,与操作有关的信息或传感器的检测结果)。通信控制部101将包括所获取到的信息(或对所获取到的信息进行规定的加工后得到的信息)的操作数据发送到主体装置2。此外,以每规定时间发送1次的比例来反复发送操作数据。此外,向主体装置2发送与输入有关的信息的间隔在各输入部中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通过向主体装置2发送上述操作数据,主体装置2能够获知对左控制器3进行的输入。即,主体装置2能够基于操作数据来判别对各按钮103和类比摇杆32的操作。另外,主体装置2能够基于操作数据(具体地说,加速度传感器104和角速度传感器105的检测结果)来计算与左控制器3的活动和/或姿势有关的信息。
左控制器3具备用于通过振动来向用户进行通知的振子107。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来自主体装置2的指令来对振子107进行控制。即,通信控制部101当接收到来自主体装置2的上述指令时,按照该指令来驱动振子107。在此,左控制器3具备编解码部106。通信控制部101当接收到上述指令时,将与指令相应的控制信号输出到编解码部106。编解码部106根据来自通信控制部101的控制信号来生成用于驱动振子107的驱动信号并将该驱动信号提供给振子107。由此振子107进行动作。
更具体地说,振子107是直线振动电机。直线振动电机与进行旋转运动的通常的电机不同,是根据所输入的电压来沿规定方向驱动,因此能够以与所输入的电压的波形相应的振幅和频率来进行振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主体装置2向左控制器3发送的振动控制信号可以是按单位时间表示频率和振幅的数字信号。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从主体装置2发送表示波形本身的信息,但是通过仅发送振幅和频率能够削减通信数据量。另外,为了进一步削减数据量,也可以替代当时的振幅和频率的数值而仅发送与前次的值的差。在该情况下,编解码部106将从通信控制部101获取的表示振幅和频率的值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的电压的波形,并根据该波形输入电压,由此驱动振子107。因而,主体装置2通过改变每单位时间发送的振幅和频率,能够控制当时使振子107振动的振幅和频率。此外,从主体装置2向左控制器3发送的振幅和频率不限于1个,也可以发送2个以上。在该情况下,编解码部106能够通过将所接收到的多个振幅和频率所分别表示的波形进行合成,来生成用于控制振子107的电压的波形。
左控制器3具备电力供给部108。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力供给部108具有电池和电力控制电路。虽未进行图示,但是电力控制电路与电池连接,并且与左控制器3的各部(具体地说,接受电池的电力的供给的各部)连接。
如图7所示,右控制器4具备与主体装置2之间进行通信的通信控制部111。另外,右控制器4具备与通信控制部111连接的存储器112。通信控制部111与包括端子64在内的各结构要素连接。通信控制部111和存储器112具有与左控制器3的通信控制部101和存储器102相同的功能。因而,通信控制部111能够通过经由端子64的有线通信和不经由端子64的无线通信(具体地说,为遵循Bluetooth(注册商标)的标准的通信)这两方来与主体装置2进行通信,右控制器4控制对主体装置2进行的通信方法。
右控制器4具备与左控制器3的各输入部相同的各输入部。具体地说,具备各按钮113、类比摇杆52、惯性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114及角速度传感器115)。关于这些各输入部,具有与左控制器3的各输入部相同的功能,同样地进行动作。
另外,右控制器4具备振子117和编解码部116。振子117和编解码部116与左控制器3的振子107和编解码部106同样地进行动作。即,通信控制部111按照来自主体装置2的指令,使用编解码部116来使振子117进行动作。
右控制器4具备进行基于NFC标准的近距离无线通信的NFC通信部122。NFC通信部122具有所谓的NFC读写器的功能。在此,在本说明书中,近距离无线通信包括以下通信方式:通过来自一方的装置(在此为右控制器4)的电波来(例如通过电磁感应)使另一方的装置(在此为与天线122a接近的装置)产生电动势。另一方的装置能够利用所产生的电动势进行动作,既可以具有电源也可以不具有电源。NFC通信部122能够在右控制器4(天线122a)与通信对象接近的情况下(典型地说,在两者的距离为十几厘米以下的情况下)与该通信对象之间进行通信。通信对象是能够与NFC通信部122之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的任意的装置,例如是NFC标签、具有NFC标签的功能的存储介质。但是,通信对象也可以是具有NFC的卡模拟(card emulation)功能的其它装置。
另外,右控制器4具备红外摄像部123。红外摄像部123具有用于拍摄右控制器4的周围的红外线照相机。作为一例,主体装置2和/或右控制器4对所拍摄到的信息(例如,与将所拍摄到的摄像图像中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整体进行分割而得到的多个块的亮度相关联的信息等)进行计算,基于该信息来判别右控制器4周围的变化。另外,红外摄像部123也可以利用环境光进行拍摄,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用于照射红外线的红外发光部124。红外发光部124例如与红外线照相机拍摄图像的定时同步地照射红外线。然后,由红外发光部124照射的红外线被摄像对象反射,该反射后的红外线被红外线照相机接收,由此获取红外线的图像。由此,红外摄像部123能够获得更清晰的红外线图像。此外,红外摄像部123和红外发光部124既可以分别作为相独立的设备设置于右控制器4内,也可以作为设置于同一封装(package)内的单一设备来设置于右控制器4内。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具有红外线照相机的红外摄像部123,但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作为摄像单元,也可以使用可见光照相机(使用可见光图像传感器的照相机)来代替红外线照相机。
右控制器4具备处理部121。处理部121与通信控制部111连接。另外,处理部121与NFC通信部122、红外摄像部123以及红外发光部124连接。处理部121根据来自主体装置2的指令来执行对NFC通信部122的管理处理。例如,处理部121根据来自主体装置2的指令来控制NFC通信部122的动作。另外,处理部121控制NFC通信部122的启动,或者控制NFC通信部122对通信对象(例如,NFC标签)的动作(具体地说,读出和写入等)。另外,处理部121经由通信控制部111从主体装置2接收要发送到通信对象的信息并将该信息传递到NFC通信部122,或者从NFC通信部122获取从通信对象接收到的信息并将该信息经由通信控制部111发送到主体装置2。
另外,处理部121包括CPU、存储器等,基于右控制器4中具备的未图示的存储装置(例如,非易失性存储器等)中存储的规定的程序(例如,用于进行图像处理、各种运算的应用程序),根据来自主体装置2的指令来执行对红外摄像部123的管理处理。例如,处理部121使红外摄像部123进行摄像动作,或者获取和/或计算基于摄像结果的信息(摄像图像的信息、或根据该信息计算出的信息等),并将该信息经由通信控制部111发送到主体装置2。另外,处理部121根据来自主体装置2的指令来执行对红外发光部124的管理处理。例如,处理部121根据来自主体装置2的指令来控制红外发光部124的发光。此外,处理部121进行处理时所使用的存储器既可以设置于处理部121内,也可以是存储器112。
右控制器4具备电力供给部118。电力供给部118具有与左控制器3的电力供给部108相同的功能,同样地进行动作。
[2.球状控制器]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球状控制器。在本实施方式中,球状控制器作为用于向主体装置2进行指示的操作装置,既能够用来取代上述各控制器3和4,也能够与上述各控制器3和/或4一同使用。以下,说明球状控制器的详情。
图8和图9是表示球状控制器的一例的立体图。图8是从前方上侧观察球状控制器200的立体图,图9是从后方下侧观察球状控制器200的立体图。如图8和图9所示,球状控制器200具备球状的控制器主体部201、以及带部202。例如,用户以将带部202挂在手臂处并把持控制器主体部201的状态来使用球状控制器200。
在此,在下面的与球状控制器200(具体地说,控制器主体部201)有关的说明中,如以下那样规定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参照图8和图9)。即,将从球状的控制器主体部201的中心向操纵杆212的朝向设为前方向(即,图8所示的z轴负方向),将其相反方向设为后方向(即,图8所示的z轴正方向)。另外,将在从前后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从控制器主体部201的中心向操作面213的中心的朝向一致的方向设为上方向(即,图8所示的y轴正方向),将其相反方向设为下方向(即,图8所示的y轴负方向)。并且,将从控制器主体部201的中心向自前侧观察控制器主体部201时为右端的位置的朝向设为右方向(即,图8所示的x轴正方向),将其相反方向设为左方向(即,图8所示的x轴负方向)。此外,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相互正交。
[2-1.控制器主体部的外观结构]
图10是表示控制器主体部的一例的六面视图。在图10中,(a)是主视图,(b)是右侧视图,(c)是左侧视图,(d)是俯视图,(e)是底面图,(f)是后视图。
如图10所示,控制器主体部201是球状的形状。在此,“球状的形状”是指外观看起来大致是球的形状。球状的形状既可以是正球形状,也可以是具有相对于正球的球面欠缺的部分、和/或、相对于正球的球面突出的部分的形状。球状的形状也可以是其表面的一部分不为球面的形状。另外,球状的形状也可以是正球稍许变形的形状。
(壳体)
如图10所示,控制器主体部201具备球状的壳体211。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主体部201(换言之,壳体211)为用户能够用单手把持的大小(参照图12)。壳体211的直径例如被设定在4cm~10cm的范围内。
图11是表示壳体211的一例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211的表面中的、除了设置有后述的孔或切口的部分以外的表面实质上是球面。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壳体211也可以具有相对于球面状的表面突出或者凹陷的部分。这种部分例如也可以是因设计上的理由而设置的。
在此,在本说明书中,“实质上(成为某种状态)”是包括严格地成为该状态的情况以及大致成为该状态的情况这两方的含义。例如,“(表面)实质上为球面”是指既可以是表面严格地为球面的方式、也可以是虽然严格来说不是球面但是大致沿着球面设置的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211是切除了球体的一部分并且在一部分具有孔的形状。出于在壳体211上设置操作部(例如,后述的操纵杆212和重启按钮214)、或者在壳体211上安装其它部件(例如,带部202)的目的,而在壳体211上设置孔,其详细内容后述。
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211的前端部分为平面(参照图10的(b)~(e))。在下面,将壳体的211的前端部分的平面称为“前端面”。壳体211能够说是用包括上述前端面的平面切割球体来将该球体的前端部切掉后得到的形状。如图11所示,在壳体211的前端面上设置有开口211a。操纵杆212被设置为从该开口211a暴露,其详细内容后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211a的形状是圆形,但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开口211a的形状是任意的。例如,开口211a也可以是多边形(具体地说,三角形、四边形以及五边形等)、椭圆形或星形的形状。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211包括上部分壳体221、中部分壳体222以及下部分壳体223。上部分壳体221和下部分壳体223是半球状的形状。中部分壳体222是包括上述前端面并设置有上述开口211a的部分。通过将这3个部分壳体221~223连接来成为球状的壳体211。
如图11所示,上部分壳体221具有半球状的形状。下部分壳体223也与上部分壳体221同样地具有半球状的形状。上部分壳体221和下部分壳体223分别能够称为半球状壳体。在此,“半球状的形状”是指外观看起来为大致半球的形状。半球状的形状既可以是准确的半球形,也可以是具有相对于半球面欠缺的部分、和/或相对于半球面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半球状的形状也可以是其表面的一部分不为球面的形状。另外,半球状的形状也可以是正球稍许变形的形状的一半的形状。
如图11和后述的图19所示,中部分壳体222具有圈状(或者也能够称为环状)的形状。中部分壳体222设置于上部分壳体221与下部分壳体223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部分壳体222是球带(即,在用平行的两个平面切割球面时其之间夹着的球面的带状部分)状的形状。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211由3个部分壳体构成。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构成壳体211的部分壳体的个数可以是任意个,既可以是2个,也可以是4个以上。另外,壳体211也可以是其整体形成为一体。
(关于壳体的外观)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2个部分壳体连接,在壳体211的表面形成接缝。即,由上部分壳体221和中部分壳体222形成接缝,由中部分壳体222和下部分壳体223形成接缝。在此,接缝包括沿从操纵杆212的操作面252c(参照图13)的中心向壳体211的中心的方向(即,从前侧向后侧的方向。参照图10的(a))观察球状控制器200的情况下看起来为直线状的线部分(例如,图11所示的线L1及L2)。此外,上述接缝能够说是壳体211中包括的第一半球部(例如,上部分壳体221)与第二半球部(例如,中部分壳体222和下部分壳体223)之间的边界。
在此,由于控制器主体部201是球状,因此存在以下担忧:仅根据控制器主体部201的外形形状,则对用户而言难以识别控制器主体部201的朝向。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形成上述的线部分,能够使控制器主体部201的朝向对用户而言易于识别。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能够识别出上述的线部分所延伸的方向是控制器主体部201的左右方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纵杆212被设置为:在沿从操纵杆212向壳体211的中心的方向(即,从前侧向后侧的方向)观察球状控制器200的情况下,操纵杆212位于上述线部分的延长线上(参照图10的(a))。据此,用户能够通过上述线部分的方向来判断操纵杆212的朝向。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能够识别出沿着上述线部分的方向是对操纵杆212的左右方向的输入。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接缝的上述线部分形成于操纵杆212的两侧(参照图10的(a))。据此,能够对用户易见地呈现操纵杆212和上述线部分,从而操纵杆212与上述线部分的关系变得更易被知晓。例如,用户不论是在从一方侧(例如,左侧)观察操纵杆212的情况下还是从另一方侧(例如,右侧)观察操纵杆212的情况下,都能够识别操纵杆212与上述线部分的关系。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211具有第一部分壳体(即,上部分壳体221)、第二部分壳体(即,下部分壳体223)、以及设置于第一部分壳体部与第二部分壳体部之间的球带状的第三部分壳体(即,中部分壳体222)。在此,第三部分壳体为球带状,因此具有沿着由与壳体211相交的相互平行的2个平面规定的球带延伸的带状部分(参照图11)。该带状部分起到与上述接缝处的上述线部分相同的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带状部分,能够使得控制器主体部201的朝向对用户而言易于识别。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能够识别出带状部分所延伸的方向是控制器主体部201的左右方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纵杆212设置于上述第三部分壳体(参照图10的(a))。也就是说,在沿从操纵杆212向壳体211的中心的方向(即,从前侧向后侧的方向)观察球状控制器200的情况下,操纵杆212设置于上述带状部分的延长线上(参照图10的(a))。据此,用户能够通过上述带状部分所延伸的方向来判断操纵杆212的朝向。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能够识别出上述带状部分所延伸的方向是对操纵杆212的左右方向的输入。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带状部分设置在操纵杆212的两侧(参照图10的(a))。据此,能够对用户易见地呈现操纵杆212和上述带状部分,操纵杆212与上述带状部分的关系变得更易被知晓。例如,用户不论是在从一方侧(例如,左侧)观察操纵杆212的情况下还是在另一方侧(例如,右侧)观察操纵杆212的情况下,都能够视觉识别操纵杆212与上述带状部分的关系。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211包括半球状的第一部分壳体(即,上部分壳体221)和半球状的第二部分壳体(即,下部分壳体223)。
据此,用户能够通过半球状的2个部分壳体的位置关系来识别控制器主体部201的朝向。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能够识别出设置有一方的部分壳体的一侧是控制器主体部201的上侧,设置有另一方的部分壳体的一侧是控制器主体部201的下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半球状的上部分壳体221与半球状的下部分壳体223为不同的颜色。具体地说,上部分壳体221的表面为红色(在图11中,用点来示出红色),下部分壳体223的表面为白色。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上部分壳体221的花纹与下部分壳体223的花纹不同,还可以使颜色和花纹这两方都不同。这样,通过使上部分壳体221和下部分壳体223的颜色和花纹中的至少任一方互不相同,能够易于理解地使用户识别出球状控制器200的上下。
(操纵杆)
控制器主体部201具备作为方向输入部的一例的操纵杆212(参照图10的(a)~(e))。在本实施方式中,操纵杆212具有用户能够向任意方向倾斜的轴部(即,后述的图19所示的轴部25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纵杆212是除了能够进行使轴部倾倒的操作以外还能够进行按下该轴部的操作的种类的操纵杆,其详细内容后述。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操纵杆212也可以是其它种类的输入设备(参照后述的“[3.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操纵杆212设置于壳体的211的前端部分。如图10所示,操纵杆212被设置为该操纵杆212的一部分(具体地说,轴部)从壳体211的上述开口211a暴露。操纵杆212的位置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均为球状的控制器主体部201的中央(参照图10的(a))。
在本实施方式中,操纵杆212被设置为轴部配置在穿过壳体211的中心且与前后方向平行的直线(具体地说,后述的图13所示的直线L4)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纵杆212被设置为轴部的轴与前后方向平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球状控制器200的前后方向是指从壳体211的中心向轴部的顶端面(即,后述的图21所示的顶端部252b的前侧的面)的中心的方向。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在球状控制器200的说明中,例如上述“穿过壳体211的中心的直线”那样,有时使用穿过某个结构要素的直线来进行说明。与此相同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时与某个结构要素相关联地规定平面(例如,图13所示的平面P1)、区域(例如,图27所示的区域R)来进行说明。在此,上述的直线、平面以及区域是为了进行说明而虚拟地规定的,无需是实际存在的(换言之,球状控制器200所具备的)结构要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纵杆212的一部分(更具体地说,轴部的一部分)从壳体211的前端部分的平面突出(参照图10的(b)和(c))。因而,用户能够容易地进行使轴部倾倒的操作。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操纵杆212也可以从设置于上述平面的开口211a暴露,并不设置为从该平面突出。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球状控制器200具备在表面设置有开口211a的球状的壳体211、以及具有能够倾斜的轴部252且至少一部分从开口211a暴露的操纵杆212。据此,用户能够使用外形形状为球状的游戏控制器来进行使轴部倾倒的方向输入操作。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用外形形状为球状的游戏控制器来进行更详细的操作。
(操作面)
如图10的(d)所示,在壳体211的上端部分设置有操作面213。操作面213的位置在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均为球状的控制器主体部201的中央(参照图10的(d))。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面213(换言之,操作面213的外周)是形成在壳体211的球面上的圆状的形状。但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操作面213的形状是任意的,例如也可以是四边形或三角形等。操作面213构成为能够从上方按下,其详细内容后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面213与壳体211的表面形成为一体。操作面213是能够进行按下操作的操作部(也称为操作按钮)的一部分。但是,此外,操作面213与壳体211中的操作面213以外的部分形成为一体,因此也能够说操作面213是壳体211的一部分。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面213能够通过被按下而变形,其详细内容后述。具有操作面213的操作部通过该操作面213被按下而被输入(即,被进行输入)。
(关于操纵杆与操作面的配置)
下面,参照图12和图13来说明操纵杆212与操作面213的位置关系。图12是表示用户把持着控制器主体部的情形的一例的图。如图12所示,用户在用单手把持着控制器主体部201的状态下,能够用大拇指来对操纵杆212进行操作,并用食指对操作面213进行操作。此外,在图12中,作为例子示出了用户用左手把持控制器主体部201的情况。但是,用户在用右手把持控制器主体部201的情况下也与用左手把持的情况同样地,能够用右手的大拇指对操纵杆212进行操作,并用右手的食指对操作面213进行操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能够进行按下操作的操作面213。据此,用户能够使用外形形状为球状的游戏控制器来进行使用操纵杆的方向输入操作以及对操作面213的按下操作这两方。由此,能够使用外形形状为球状的游戏控制器来进行多样的操作。
图13是表示操纵杆与操作面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图。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面213被设置在穿过壳体211的中心C及该操作面213的直线L3与穿过该中心C及操纵杆212的直线L4实质上正交的位置。
据上所述,用户能够用单手的2个手指(例如,用大拇指和食指)来容易地对操纵杆212和操作面213进行操作。具体地说,根据本实施方式,用户不论是用户对操纵杆212进行操作的大拇指、还是对操作面213进行操作的食指,都能够以易于沿向壳体211的中心C的方向弯曲的状态来把持控制器主体部201(参照图12)。因而,用户易于对操纵杆212和操作面213施加力,因此易于对操纵杆212和操作面213进行操作。
上述“穿过操作面213的直线”是穿过操作面213的中心的直线L3(参照图13)。另外,“穿过操纵杆212的直线”是穿过操纵杆212的操作面252c的中心的直线L4。此外,操作面252c是操纵杆212的轴部(更具体地说,顶端部252b)的前侧(换言之,顶端侧)的面,其详细内容后述。
此外,操作面213也能够说是设置在与同穿过壳体211的中心C及操纵杆212的直线L4实质上正交且穿过该中心C的直线、即直线L3相交的位置。这样,操作面213不限于设置于上述直线L3与直线L4严格地正交的位置,例如也可以设置为在该操作面213的任一位置与上述直线L3相交。即使在该情况下,也易于对操纵杆212和操作面213进行操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面213能够说是设置在从壳体211的中心C向该操作面213的方向与方向输入中的上方向实质上一致的位置(换言之,设置在与从壳体211的中心C向方向输入中的上方向延伸的直线相交的位置)。在此,“方向输入中的上方向”是指为了进行朝上的指示而使操纵杆212的轴部倾斜的方向(参照图13)。更具体地说,“方向输入中的上方向”是指在未对操纵杆212进行操作的状态下为了进行朝上的指示而使操纵杆212的轴部倾斜的方向。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方向输入中的上方向”是指与从操纵杆212的操作面252c的中心向壳体211的中心C的方向垂直的方向。此外,例如,在使用球状控制器200进行操作的游戏应用中,用于使画面中显示的对象(例如,游戏角色或光标)向上移动的指示能够说是上述“朝上的指示”。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方向输入中的上方向”是上述的上方向。此外,与上述“方向输入中的上方向”同样地规定“方向输入中的下方向”、“方向输入中的左方向”以及“方向输入中的右方向”。
据上所述,操作面213被设置为对操纵杆212进行上方向的输入的朝向。由此,能够将操作面213配置在用大拇指对操纵杆212进行操作的情况下易于用食指进行操作的位置。即,能够提高对操纵杆212和操作面213的操作的操作性。
图14是表示操纵杆与操作面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图。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面213也能够说是设置在与操纵杆212相比靠上述方向输入中的上方向的一侧的位置(即,与图14所示的虚线相比靠上侧的位置)。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操作面213也可以设置在并非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的控制器主体部201的上端的位置、且与操纵杆相比靠上述“方向输入中的上方向”侧的位置。此时,用户在用大拇指对操纵杆212进行操作的情况下能够用大拇指以外的手指(例如,食指或中指)来容易地对操作面213进行操作。因而,通过将操作面213设置在与操纵杆相比靠上述方向输入中的上方向的一侧的位置,能够提高对操纵杆212和操作面213的操作的操作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面213能够向与上述方向输入中的上方向实质上相反的方向(即,下方向)按下。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对操纵杆212进行朝上的指示而使轴部倾倒的方向与按下操作面213的方向为实质上相反朝向。由此,能够设为易于按下操作面213的结构。
此外,上述“与方向输入中的上方向实质上相反的方向”并不需要是严格的“与方向输入中的上方向相反的方向”,而是指包括同“与方向输入中的上方向相反的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面213根据被按下而发生变形,并且作为整体向下方向移动,其详细内容后述。另外,后述的键帽235根据操作面213被按下而转动。这样,即使是在操作面213和/或键帽235并不严格地向“与方向输入中的上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方式中,也能够说操作面213“能够向与方向输入中的上方向实质上相反的方向按下”。
另外,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面213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前侧的一半)位于相比于与从操纵杆212向壳体211的中心C的方向(具体地说,从操纵杆212的操作面252c的中心向壳体211的中心C的方向)垂直且包括壳体211的中心C的平面P1而言靠操纵杆212侧的位置。据此,能够将操作面213配置于在用大拇指对操纵杆212进行操作的情况下用食指易于操作的位置,因此能够易于对操纵杆212和操作面213进行操作。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操作面213也可以设置在比上述平面P1靠操纵杆212侧的任意的位置。另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操作面213也可以设置在以上述平面P1作为基准而位于操纵杆212的相反侧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纵杆212设置在壳体211的表面且上部分壳体221与下部分壳体223之间(即,中部分壳体222),操作面213设置在上部分壳体221的顶端附近(换言之,上部分壳体的表面的中心附近)。换言之,操纵杆212设置在球状的壳体211的第一半球部(例如,上部分壳体221)与第二半球部(例如,下部分壳体223)的边界(例如,中部分壳体222)上,操作面213设置在第一半球部的顶点即顶端。据上所述,能够将操纵杆212和操作面213设为如上所述的用大拇指和食指易于操作的配置。此外,半球的“顶端”是指在使该半球的底面为下方地将该半球载置于水平面的情况下,从该半球的中心(即,以该半球为一部分的球的中心)引铅垂线时该铅垂线与该半球的球面相交的点。(但是,“顶端”有时也简单地称为“顶点”。)
在此,上述“第一半球部与第二半球部的边界”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设置于第一半球部(例如,上部分壳体221)与第二半球部(例如,下部分壳体223)之间的部件(例如,中部分壳体222)。这样,第一半球部与第二半球部的边界也可以是具有一定的面积的区域。但是,上述边界不限于设置在2个半球部之间的部件。例如,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上述边界也可以是2个半球部的接缝,还可以是壳体211上形成的线(例如,被描绘为壳体状的线)。
此外,操作面213的位置是任意的,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操作面213例如也可以设置在壳体211的上侧的部分(即,上部分壳体221)的其它位置,还可以设置在壳体211的下侧的部分(即,下部分壳体223)。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211上设置有表示操作面213的位置的标识211b。在本实施方式中,标识211b表示与操作面213的外周相当的位置。具体地说,标识211b设置在壳体211与操作面213的边界附近。此外,标识211b既可以设置于壳体211,也可以设置于操作面213,还可以设置为跨壳体211和操作面213这两方。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标识211b来使用户识别出壳体211中的成为操作面213的区域(即,能够按下的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标识211b是壳体211的表面上形成的线状的槽(换言之,凹陷)。但是,标识211b可以是使用户能够识别操作面213的位置的任意的显示。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例如标识211b也可以是设置在操作面213的中心的突起(或凹陷)。这样,通过在壳体211的表面形成突起和/或凹陷来作为上述标识,用户能够用触觉来掌握操作面213的位置。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标识211b也可以用与壳体211中的操作面213以外的区域不同的颜色来表示操作面213的区域。但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壳体211的表面用涂料绘制标识211b。由此,也与本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通过标识211b来使用户识别出壳体211中成为操作面213的区域(即,能够按下的区域)。
(带孔)
如图10的(f)所示,在壳体211的后端部分设置有用于安装带部202的带孔211c。带孔211c的位置是球状的控制器主体部201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参照图10的(f))。通过使带部202的带绳穿过带孔211c,来将带部202安装于控制器主体部201,其详细内容后述。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带孔211c的位置是任意的,例如,既可以设置在壳体211的后侧的任意的位置,也可以设置在壳体的211的下端部分。
(重启按钮)
控制器主体部201具备重启按钮214。重启按钮214是用于进行使球状控制器200重启的指示的按钮,其详细内容后述。
如图10的(c)和(f)所示,在与壳体211的后端相比靠左侧的位置设置有重启按钮214。重启按钮214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是球状的控制器主体部201的中央。重启按钮214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是与球状的控制器主体部201的中央相比靠后的位置。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重启按钮214的位置是任意的,例如,也可以设置在壳体211的后侧的任意的位置。
(罩部)
如图10的(f)所示,在壳体211的带孔211c之下设置有罩部215。罩部215能够相对于控制器主体部201的罩部215以外的部分开闭,其详细内容后述。在罩部215的内侧设置有凹陷面(即,图20所示的凹陷面245d),其详细内容后述。罩部215被设置为在闭状态下覆盖凹陷面。另一方面,在罩部215为开状态的情况下,凹陷面向控制器主体部201的外部暴露。如图10的(b)、(c)及(e)所示,罩部215的表面是构成球状的控制器主体部201的球面的一部分的球面。因而,罩部215也能够说是壳体211的一部分。
[2-2.控制器主体部的内部结构]
接着,说明控制器主体部201的内部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主体部201由包括上述的上部分壳体221的上部单元、包括上述的中部分壳体222的中部单元、以及包括上述的下部分壳体223的下部单元构成(参照后述的图24和图25)。下面,针对每个单元说明内部结构。
[2-2-1.上部单元]
图15和图16是上部单元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图15是从前方上侧观察上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16是从后方下侧观察上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17是上部单元的一例的截面图。图17是穿过控制器主体部201的中心且与左右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图。
(上部分壳体)
如图15和图16所示,上部单元230包括上部分壳体221。如上所述,上部分壳体221具有半球状的形状。此外,如图16所示,上部分壳体221的下侧开口,不具有与半球的底面相当的面。因此,上部分壳体221也能够说是半球面状的形状。上部分壳体221也能够说是球冠(即,用平面切割球得到的立体(即,球缺)的侧面部分)状的形状。
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分壳体221是半球面的前端部分欠缺的形状。具体地说,上部分壳体221是用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平面切掉半球面的前端部分而成的形状。上部分壳体221包括作为半球的底面的周的边221a、以及通过用上述平面切掉半球面的前端部分而产生的边221b。在从前侧观察上部分壳体221的情况下,边221b是看起来为半圆状的形状。此外,上部分壳体221中的切口的形状是与中部分壳体222所具有的上述的前端面的形状相应的形状(具体地说,与前端面的上侧的边实质上一致的形状),具体地说是半圆状。但是,切口的形状是任意的,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半圆以外的形状。
如图16和图17所示,上部分壳体221具有表面部231和内壁部232。表面部231是构成上部分壳体221的外侧的表面的部件。即,表面部231是与上部分壳体221相同的半球状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表面部231与操作面213形成为一体。另外,表面部231与上部分壳体221同样地为半球面的前端部分欠缺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表面部231由比较软的(具体地说,比内壁部232软、或者比中部分壳体222软的)材质构成。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中的表面部231的材质是弹性体(elastomer)。与表面部231形成为一体的操作面213也由与表面部231相同的材质构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下部分壳体223的表面的表面部272也与上述表面部231同样地由弹性物体构成,其详细内容后述。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211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由弹性物体构成,因此用户易于把持壳体211。另外,能够提高用户把持着壳体211时的触感。另外,能够易于吸收对控制器主体部201的冲击,能够降低冲击对壳体211的内部的结构造成影响。
如图16和图17所示,内壁部232是构成上部分壳体221的内壁的部件。内壁部232是与上部分壳体221相同的半球状的形状。更具体地说,内壁部232与上部分壳体221同样地,是半球面的前端部分欠缺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壁部232由比表面部231硬的材质构成。例如,内壁部232的材质是比构成表面部231的弹性体硬的树脂。另外,内壁部232与表面部231的内侧连接(参照图17)。内壁部232与表面部231的内侧例如通过粘合剂或者热熔接来接合。此外,内壁部232是内壁部232的外侧的面与表面部231的内侧的面一致的大小。
在此,在内壁部232上,在半球面的上端部分形成有孔。具体地说,在内壁部232上,在与操作面213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孔。内壁部232上形成的孔是与圆状的操作面213实质上相同大小的圆状的形状。表面部231和操作面213的内侧的面中的、操作面213的里侧以外的区域与内壁部232接合,操作面213的里侧的区域不与内壁部232接合。因而,表面部231被内壁部232进行强化,因此即使施加了某种程度的力也不会大幅变形。另一方面,操作面213未被内壁部232强化,因此通过施加某种程度的力而发生变形。例如,操作面213通过被从上方按下而发生变形,向下方移动。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一体的表面部231和操作面213中的操作面213的区域能够按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壁部232是黑色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211的内侧设置有发光部(即,图19所示的发光部248),从壳体211的开口211a向壳体211的外部射出光,其详细内容后述。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壁部232由黑色的材质构成,以使由上述发光部发出的光尽量不透过内壁部232。
如图16所示,在内壁部232上设置有轴承部231a。轴承部231a具有能够插入后述的键帽235的旋转轴235b的槽。
另外,如图16和图17所示,上部分壳体221具有缓冲件233。缓冲件233设置在内壁部232的内侧面中的、后述的键帽的旋转轴所接触的部分,其详细内容后述。
(键帽)
如图15~图17所示,上部单元230包括键帽235。键帽235是能够根据操作面213被按下而活动的可动部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键帽235根据操作面213被按下而转动,其详细内容后述。因而,键帽235也能够说是根据操作面213被按下而转动的转动部的一例。
如图15和图17所示,键帽235具有圆板状的圆板部235a、以及旋转轴235b。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轴235b设置在圆板部235a的前侧。键帽235被设置为能够以旋转轴235b为中心转动,其详细内容后述。另外,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圆板部235a的下侧设置有突出部235c。
(键橡胶)
如图15所示,上部单元230包括键橡胶(日语:キーラバー)236。键橡胶236例如是由橡胶等弹性物体构成。键橡胶236根据键帽235(具体地说,突出部235c)向下方活动而发生变形,其详细内容后述。
如图15和图17所示,键橡胶236具有圆板状的圆板部236a。另外,如图15和图17所示,键橡胶236具有设置在圆板部236a的上侧的圆筒状的圆筒部236b。圆筒部236b被设置为从圆板部236a的中心附近向上侧延伸。设置圆筒部236b的目的在于使键橡胶236根据键帽235的活动而发生变形,其详细内容后述。
如图16和图17所示,键橡胶236在圆板部236a的外周部分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环状部236c。另外,键橡胶236在圆板部236a的中心附近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236d。如图17所示,在未对键橡胶236施加力的状态下,环状部236c与突出部236d相比向下方突出。
(副基板)
如图15和图16所示,上部单元230包括副基板237。在本实施方式中,副基板237是板状的基板。但是,副基板237也可以是能够弯曲的柔性印制电路板。在副基板237设置有在对操作面213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键橡胶236所接触的触点237a、以及探测键橡胶236与该触点237a接触的情况的探测电路,其详细内容后述。此外,触点237a的具体的结构是任意的。例如,触点237a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具有能够根据键橡胶236向下方活动而活动的可动触点、以及在可动触点活动的情况下该可动触点所接触的固定触点。在本说明书中,将具有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的部件称为触点,但是也能够将该部件称为开关。另外,如图17所示,在副基板237设置有天线291。在本实施方式中,天线291设置于副基板237的前侧。
(副基板保持部)
如图15和图16所示,上部单元230包括用于保持副基板237的副基板保持部238。副基板保持部238具有用于安装副基板237的平面状的上表面。另外,副基板保持部238具有与该上表面相比突出的突出部238a。突出部238a设置于副基板保持部238的上表面的前侧的端部。
(各结构要素的配置)
如图15和图16所示,上部单元230中包括的各结构要素从上至下按上部分壳体221、键帽235、键橡胶236、副基板237以及副基板保持部238的顺序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单元230中包括的各结构要素被螺钉239(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螺钉239)相互固定。具体地说,在上部分壳体221的内壁部232的内侧面设置有下侧开口的螺纹孔。另外,在副基板237和副基板保持部238,在与该螺纹孔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孔。如图15和图16所示,通过将螺钉239以穿过副基板237的孔和副基板保持部238的孔的状态与上部分壳体221的螺纹孔螺纹结合,上部分壳体221、副基板237以及副基板保持部238被固定。
键帽235通过被上部分壳体221与副基板237夹住而被保持。具体地说,如图17所示,键帽235的旋转轴235b被上部分壳体221与副基板保持部238的突出部238a夹住。由此,旋转轴235b在上下方向上被固定。键帽235被设置为旋转轴235b与左右方向平行的朝向。另外,旋转轴235b插入于上述轴承部231a的槽。通过该槽,旋转轴235b在左右方向上被固定。通过以上,键帽235被保持为能够以旋转轴235b为中心相对于上部分壳体221转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部分壳体221的内表面中的、旋转轴235b所抵接的部分设置有缓冲件233。因而,被上部分壳体221与副基板237夹住的旋转轴235b被保持为对缓冲件233进行按压而使其变形的状态。由此,能够降低旋转轴235b的晃动。
如图17所示,键帽235设置于上部分壳体221的内侧。此时,键帽235的圆板部235a的上表面与同上部分壳体221的表面部231连续的操作面213的里侧抵接。
如图15所示,键橡胶236安装于键帽235的下侧。键橡胶236设置于键帽235与副基板237之间。具体地说,键帽235的突出部235c插入于键橡胶236的上述圆筒部236b(参照图17)。由此,键帽235与键橡胶236连接。因此,在键帽235移动的情况下,圆筒部236b与键帽235一体地移动,键橡胶236发生变形。如图17所示,键橡胶236被设置为在突出部235c插入于圆筒部236b的状态下环状部236c与副基板237抵接。此外,突出部236d配置在与副基板237的触点237a相向的位置。
在此,在未对操作面213进行操作的状态(例如,图17所示的状态)下,键橡胶236被保持为基本形状(即,未发生变形的形状)。也就是说,在上述的状态下,环状部236c与副基板237抵接,突出部236d不与副基板237的触点237a抵接。
图18是操作面213被按下的状态下的上部单元的一例的截面图。如图18所示,在操作面213被按下的情况下,操作面213发生变形而向下方移动(参照图18所示的箭头)。根据操作面213向下方移动,键帽235以旋转轴235b为中心转动,圆板部235a向下方移动。根据圆板部235a向下方移动,键橡胶236发生变形,突出部236d向下方移动。其结果,突出部236d与副基板237的触点237a接触。副基板237的探测电路探测到突出部236d与触点237a接触了的情况。通过以上,球状控制器200能够探测到对操作面213进行了操作。
此外,在对操作面213的按下操作消失的情况下,键橡胶236由于自身的弹性而恢复为基本形状。由此,突出部236d不再与触点237a接触。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球状控制器200具备可动部(即,键帽235)和探测部(即,设置在副基板237上的探测电路)。可动部能够利用与连结壳体211的中心同操作面213的直线实质上垂直的旋转轴(具体地说,与左右方向平行的旋转轴235b)进行转动,来根据操作面213被按下而转动。探测部根据可动部的转动来探测对操作面213的操作。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不论在操作面213的哪个位置被按下的情况下,可动部均向一个方向转动,探测部均根据该可动部的转动来探测操作。据此,不论在操作面213的哪个位置被按下的情况下探测部均易于探测操作,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降低对操作面213的操作未被探测到的可能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键帽235的旋转轴235b设置在圆板部235a的前侧(参照图17)。换言之,旋转轴235b设置在与操作面213的中心相比靠前侧的位置。因而,能够说旋转轴235b被设置在从操纵杆212到该旋转轴235b的距离比从该操纵杆212到操作面213的距离短的位置。
通过在上述那样的位置设置旋转轴235b,在对操作面213进行了按下操作的情况下,键帽235的后侧与前侧相比大幅活动。因此,对用户而言,与按下操作面213的前侧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在按下操作面213的后侧的位置的情况下按下的量变大,因此易于进行按下操作。另一方面,在设想用户用大拇指对操纵杆212进行操作、用食指对操作面213进行操作的情况(参照图12)下,能够想到与按下比操作面213的中心靠前侧的位置的操作相比,进行按下后侧的位置的操作的可能性高。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得易于对操作面213中的、用户进行操作的可能性高的位置(即,后侧的位置)进行按下操作,因此能够提高按下操作的操作性。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键帽235的旋转轴235b被设置为与左右方向平行。在此,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旋转轴235b的朝向不限于左右方向,也可以是其它方向。例如,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旋转轴235b也可以设置为与前后方向平行。此时,旋转轴235b既可以设置在与操作面213的中心相比靠左侧的位置,也可以设置在与操作面213的中心相比靠右侧的位置。例如,在设想用左手把持球状控制器200来对其进行操作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旋转轴235b设置在与操作面213的中心相比靠左侧的位置,由此易于按下操作面213的右侧。另外,例如,在设想用右手把持球状控制器200来对其进行操作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旋转轴235b设置在与操作面213的中心相比靠右侧的位置,由此易于按下操作面213的左侧。
此外,用于探测操作面213被按下的情况的结构是任意的,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结构。例如,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键帽和键橡胶例如由弹性物体形成为一体。另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球状控制器200也可以是不具有键帽和键橡胶的结构,此时,副基板237的触点237a也可以设置在被按下的操作面213与触点237a直接接触的位置。另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球体控制器200也可以具备能够沿上下方向平行移动的可动部来取代能够转动的可动部(即,键帽235和键橡胶236)。
[2-2-2.中部单元]
图19和图20是中部单元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图19是从前方上侧观察中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20是从后方上侧观察中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21是中部单元的一例的截面图。图21是穿过控制器主体部201的中心且与左右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图。
(中部分壳体)
如图19~图21所示,中部单元240包括中部分壳体222。中部分壳体222具有后端的一部分欠缺的圈状的形状。具体地说,中部分壳体222具有正面部241、左带状部242以及右带状部243。
正面部241设置在中部分壳体222的前端部分。正面部241在前侧具有平面状的部分。正面部241的前侧的面是上述的前端面(即,壳体211的前端部分的平面)。上述的开口211a设置在正面部241的前端面。因而,正面部241能够说是包围开口211a的周围的环状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端面的形状为圆状。但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前端面的形状是任意的,例如也可以是四边形。
如图20所示,正面部241在前端面的上侧具有向壳体211的内侧延伸的安装部241a。在安装部241a设置有用于供将后述的主基板支持部固定于中部分壳体222的螺钉穿过的孔。
2个带状部242及243被设置为从正面部241的左右两侧的端部延伸。即,左带状部242为带状的形状,被设置为从正面部241的左侧的端部延伸。换言之,左带状部242从正面部241朝向操纵杆212的方向输入中的左方向延伸。另外,右带状部243为带状的形状,被设置为从正面部241的右侧的端部延伸。换言之,右带状部243从正面部241朝向操纵杆212的方向输入中的右方向延伸。各带状部242及243构成球状的壳体211的球面的一部分。具体地说,各带状部242及243沿着利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2个平面切割壳体211的球面时的球带(即,用平行的两个平面切割球面时夹在这两个平面之间的球面的带状部分)设置。此外,“带状部沿着球带设置”是指包括带状部的表面与球带一致的方式、以及带状部的表面并不严格地与球带一致的方式。例如,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带状部的表面也可以不是球面,而是与圆柱的侧面相同的曲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带状部242的后端与右带状部243的后端不连续。左带状部242的后端与右带状部243的后端之间所产生的空间为上述的带孔211c(图10),其详细内容后述。另外,在各带状部242及243的后端附近设置有用于供将后述的主基板支持部固定于中部分壳体222的螺钉穿过的孔(参照图19和图20)。
如图19和图20所示,右带状部243具有被卡定部243a。另外,虽未进行图示,但是左带状部242具有与右带状部243的被卡定部243a相同的被卡定部。在中部分壳体222与下部分壳体223连接的情况下,下部分壳体223的爪部(即,图23所示的爪部273e)与上述被卡定部卡定,其详细内容后述。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控制器主体部201的中心相比靠前侧的位置设置有被卡定部,但是设置被卡定部的位置是任意的。
如图19所示,右带状部243具有爪部243b。爪部243b设置为从右带状部243向上侧延伸,并且向壳体211的内侧延伸。另外,左带状部242具有与右带状部243的爪部243b相同的爪部。爪部与设置于导光部254的孔(即,图31所示的孔257c)卡定,其详细内容后述。
如图20所示,在左带状部242设置有孔242a。在本实施方式中,孔242a设置在与控制器主体部201的中央相比靠后侧的位置。孔242a是为了使上述的重启按钮214向壳体211的外部暴露而设置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部分壳体222由比上部分壳体221(以及下部分壳体223)的表面部231硬的材质构成。例如,中部分壳体222的材质是比表面部231(在此为弹性体)硬的树脂。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211具有设置在操纵杆212的周围的第一部位(即,中部分壳体222)、以及设置在第一部位的周围且其表面由比该第一部位的表面软的材质构成的第二部位(即,上部分壳体221和下部分壳体223)。据此,壳体211中的操纵杆212周围的部分(即,上述第一部位)由硬的材质构成。因此,能够降低以下可能性:在用户对操纵杆212进行操作时等,例如由于用户的手指和/或操纵杆212与上述部分接触而该部分受到损伤或磨耗。
另外,中部分壳体222与上部分壳体221的内壁部232同样地,例如由黑色的材质构成,以使由发光部发出的光尽量不透过中部分壳体222。
(主基板保持部)
如图19和图20所示,中部单元240包括主基板保持部245。主基板保持部245保持中部单元240中包括的几个部件(例如,充电电池244和主基板246等)。
如图19和图21所示,主基板保持部245具有用于安装充电电池244的框部245a。框部245a具有能够在自身的内侧收纳充电电池244的形状。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框部245a具有与长方体形状的充电电池244的侧面抵接的4个壁。
如图19和图21所示,主基板保持部245具有用于安装操纵杆212的摇杆安装部245b。摇杆安装部245b设置在框部245a的前侧。摇杆安装部245b的前侧的面构成为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平面状。在摇杆安装部245b的前侧的平面上设置有前侧开口的螺纹孔。该螺纹孔是用于向主基板保持部245安装操纵杆212的螺纹孔。
另外,在框部245a与摇杆安装部245b之间设置有上侧开口的螺纹孔(参照图19)。该螺纹孔是用于固定主基板保持部245与中部分壳体222的螺纹孔。
如图20所示,主基板保持部245具有用于安装带部202的带安装轴245c。带安装轴245c设置在框部245a的后侧。带安装轴245c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的形状。在带安装轴245c的中央设置的孔是用于供用于固定主基板保持部245与上部分壳体221的螺钉穿过的孔,其详细内容后述。如上所述,通过使带部202的带绳通过上述带安装轴245c,能够将带部202安装于控制器主体部201。
此外,在框部245a的后侧,在带安装轴245c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上侧开口的螺纹孔(参照图20)。该螺纹孔是用于固定主基板保持部245与中部分壳体222的螺纹孔。
如图20和图21所示,主基板保持部245具有凹陷面245d。凹陷面245d设置在框部245a的后侧且带安装轴245c的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陷面245d设置为与前后方向实质上垂直。在凹陷面245d设置有用于使设置于主基板246的充电端子向该凹陷面245d的外侧暴露的孔(参照图29),其详细内容后述。另外,在凹陷面245d设置有用于供用于固定主基板保持部245与下部分壳体223的螺钉穿过的孔(参照图26)。并且,在凹陷面245d设置有用于安装上述的罩部215(参照图10)的安装孔(即,图29所示的孔245f)。
如图20所示,主基板保持部245具有用于安装后述的按钮探测部258的探测电路安装部245e。探测电路安装部245e设置在框部245a的外侧面且与中部分壳体222的上述孔242a对应的位置。探测电路安装部245e设置在框部245a的外侧面上的左后侧的角部分。
如图19和图20所示,主基板保持部245固定于中部分壳体222。主基板保持部245设置在被环状的中部分壳体222包围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主基板保持部245与中部分壳体222被螺钉26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螺钉261)相互固定。如上所述,在主基板保持部245设置有3个上侧开口的螺纹孔。另外,在中部分壳体222,在与该螺纹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孔。如图19和图20所示,通过将螺钉261以穿过中部分壳体222的孔的状态与主基板保持部245的螺纹孔螺纹结合,中部分壳体222与主基板保持部245被固定。
(充电电池)
如图19~图21所示,中部单元240包括充电电池244。充电电池244向球状控制器200所具备的各电子部件供给电力。充电电池244与后述的主基板246电连接。充电电池244设置在主基板保持部245的框部245a内。充电电池244例如通过双面胶带或粘合剂等固定于框部245a。
(主基板)
如图19~图21所示,中部单元240包括主基板246。在本实施方式中,主基板246是板状的基板。但是,主基板246也可以是能够弯曲的柔性印制电路板。
在主基板246设置有加速度传感器247(参照图19)。加速度传感器247是惯性传感器的一例,例如探测3个轴方向(具体地说,为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和旋转。另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作为惯性传感器的一例,也可以设置陀螺仪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247为了配置在控制器主体部201的中心附近,而设置在主基板246的上表面的中央附近(参照图19和图21),其详细内容后述。
在主基板246设置有发出光的发光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球状控制器200具备2个发光部248a及248b(参照图19)。具体地说,左发光部248a设置在主基板246的上表面的左端附近,另1个右发光部248b设置在主基板246的上表面的右端附近。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有时作为左发光部248a和右发光部248b的统称,记载为“发光部248”。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发光部248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操纵杆212的外侧。也就是说,各发光部248设置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不与操纵杆212重复的位置。
在主基板246设置有充电端子249(参照图20)。充电端子249是用于从球状控制器200的外部接受用于对充电电池244进行充电的电力供给的端子。在本实施方式中,充电端子249设置在主基板246的下表面的后端。另外,充电端子249被设置为充电端子249的后端与主基板246的后端相比突出。
另外,虽未进行图示,但是在主基板246设置有用于控制球状控制器200中的动作的控制部(换言之,处理器)。另外,在主基板246设置有用于供用于将该主基板246固定于主基板保持部245的螺钉穿过的孔(参照图19和图20)。
如图19~图21所示,主基板246设置于主基板保持部245的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主基板246与主基板保持部245被螺钉262(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螺钉262)相互固定。具体地说,在主基板保持部245的下侧设置有下侧开口的螺纹孔。另外,如上所述,在主基板246,在与该螺纹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孔。如图19~图21所示,通过使螺钉262以穿过主基板246的孔的状态与主基板保持部245的螺纹孔螺纹结合,主基板246与主基板保持部245被固定。
另外,如图21所示,在主基板246固定于主基板保持部245的状态下,充电端子249从主基板保持部245的凹陷面245d的孔暴露。如图21所示,充电端子249的后端被设置为与凹陷面245d相比不突出(即,设置在与凹陷面245d相比靠前侧的位置)。
(操纵杆)
如图19和图20所示,中部单元240包括上述的操纵杆212。操纵杆212具有基座部251和轴部252。基座部251是长方体状的形状,在基座部251的前侧设置有轴部252。如图21所示,轴部252具有棒状部252a和顶端部252b。具体地说,棒状部252a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棒状的形状,在后端侧与基座部251连接。顶端部252b具有圆板状的形状,设置在棒状部252a的前端侧。顶端部252b的前侧的面是操纵杆212的操作面(即,图13所示的操作面252c)。此外,在轴部252未被操作的状态下,顶端部252b配置为操作面与前后方向实质上垂直。轴部252被设置为能够根据由用户进行的倾倒操作而相对于基座部251倾倒。另外,轴部252被设置为能够根据由用户进行的按入操作而移动。此外,操纵杆212的结构也可以与以往的类比摇杆单元相同。
如图19~图21所示,操纵杆212设置在主基板保持部245的前侧。具体地说,操纵杆212安装于主基板保持部245的摇杆安装部245b。在本实施方式中,操纵杆212与主基板保持部245被螺钉263(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螺钉263)相互固定。如上所述,在摇杆安装部245b设置有前侧开口的螺纹孔。另外,在操纵杆212的基座部251,在与该螺纹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孔。如图19和图20所示,通过将螺钉263以穿过基座部251的孔的状态与摇杆安装部245b的螺纹孔螺纹结合,操纵杆212与主基板保持部245被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操纵杆212被安装为基座部251的后表面与摇杆安装部245b相向的朝向。因而,如图19所示,操纵杆212被设置为轴部252(具体地说,轴部252的轴方向、或者、顶端部252b的操作面)朝向前方向。操纵杆212被设置为在未对轴部252进行操作的状态下棒状部252a与前后方向实质上平行(参照图21)。
如上所述,操纵杆212的轴部252被设置为在该轴部252未被操作的状态下实质上朝向壳体211的中心。据此,用户易于对操纵杆212施加力,因此易于对操纵杆212进行操作。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操纵杆212的轴部252能够沿着该轴部252的轴方向被按下。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方向输入操作以外,还易于进行按下轴部252的操作。即,能够提高操纵杆212的操作性。
(导光部等)
如图19~图21所示,中部单元240包括反射部253、导光部254以及扩散片255。这些各部253~255是用于使上述发光部248所发出的光从壳体211的开口211a射出的结构。
导光部254由透明的材质构成,作为使发光部248所发出的光从入射面入射并使穿过该导光部254的内部的光从射出面射出的导光路径发挥功能。具体地说,导光部254具有在中央形成有孔的板状的周围部256。周围部256设置在操纵杆212的周围。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围部256的前表面作为射出面发挥功能。另外,导光部254具有2个延伸部257。左延伸部257a设置为从周围部256的左端延伸,另1个右延伸部257b设置为从周围部256的右端延伸。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有时作为左延伸部257a和右延伸部257b的统称,记载为“延伸部257”。另外,从周围部256延伸的各延伸部257的各顶端作为入射面发挥功能。此外,关于导光部254的详细内容,在“[2-3.与发光有关的结构]”中后述。
反射部253是环状的形状,由白色的材质构成。反射部253设置在导光部254的周围部256的后侧(换言之,射出面的里侧),是为了使从射出面的里侧射出的光反射来从射出面射出更多的光而设置的,其详细内容后述。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射部253由微孔高分子片材(microcell polymer sheet)构成,还作为缓冲件发挥功能。
扩散片255由半透明的片状的材质构成,具有使通过该扩散片255的光扩散的性质。此外,扩散片255为薄的片状,因此在图21所示的截面图中未示出扩散片255。扩散片255使从导光部254的射出面射出的光扩散后向前侧射出。在本实施方式中,扩散片255为环状的形状。扩散片255设置在导光部254的射出面上设置的孔的周围。
如图19~图21所示,反射部253、导光部254以及扩散片255设置在操纵杆212的基座部251的前侧。具体地说,在基座部251的前方设置有反射部253,在反射部253的前方设置有导光部254的周围部256,在周围部256的前方设置有扩散片255。另外,如图21所示,反射部253、周围部256以及扩散片255被基座部251与中部分壳体222的正面部241夹住而固定。因而,反射部253与周围部256接触,周围部256与扩散片255接触。
反射部253、周围部256以及扩散片255分别以轴部252穿过自身设置的孔的状态配置。这样,反射部253、周围部256以及扩散片255设置在轴部252的周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前侧观察控制器主体部201的情况下,能够经由开口211a视觉识别设置在轴部252的周围的扩散片255(以及其后方的周围部256和反射部253),其详细内容后述。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围部256(反射部253和扩散片255也同样)设置于操纵杆212的整周。在此,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周围部256无需设置为完全包围操纵杆212的整周。例如,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周围部256(反射部253和扩散片255也同样)也可以是环形状的一部分欠缺的形状。
图22是表示中部分壳体、导光部以及主基板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立体图。此外,在图22中,出于易于观察这些各结构要素的位置关系的目的,而省略了中部分壳体的一部分地进行了表示。如图22所示,导光部254的右延伸部257b的顶端即入射面设置在主基板246上设置的右发光部248b的附近(具体地说,正上方)。与此相同地,导光部254的左延伸部257a的顶端即入射面设置在主基板246上设置的左发光部248a的附近(具体地说,正上方)。
另外,如图22所示,在右延伸部257b设置有孔257d。在导光部254安装于中部分壳体222的状态下,设置于中部分壳体222的右带状部243的爪部243b与该孔257d相卡定。另外,与右延伸部257b同样地,在左延伸部257a也设置有孔(后述的图31所示的孔257c)。在导光部254安装于中部分壳体222的状态下,设置于中部分壳体222的左带状部242的爪部与该孔相卡定。这样,导光部254被设置为各爪部与各延伸部257的孔相卡定。通过爪部与孔相卡定,能够将导光部254牢固地固定。
(重启按钮)
如图20所示,中部单元240包括上述的重启按钮214。重启按钮214例如由橡胶等弹性物体构成,能够根据操作面被按下而发生变形。重启按钮214被设置为其操作面从中部分壳体222的孔242a暴露(参照图10的(f))。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重启按钮214被设置为其操作面为相对于中部分壳体222的表面凹陷的位置。
另外,中部单元240包括用于探测对重启按钮214的按下操作的按钮探测部258。虽未进行图示,但是在按钮探测部258设置有用于探测对重启按钮214的操作的触点、以及探测重启按钮214与该触点接触的情况的探测电路。按钮探测部258安装于主基板保持部245的探测电路安装部245e。
按钮探测部258设置于重启按钮214的内侧。具体地说,按钮探测部258配置为上述触点处于重启按钮214的操作面的里侧的位置。因而,当重启按钮214根据对重启按钮214进行了按下操作而发生变形时,重启按钮214的一部分与按钮探测部258的触点接触。按钮探测部258的探测电路探测重启按钮214与触点接触的情况。另外,虽未进行图示,但是按钮探测部258的探测电路与主基板246电连接。
(罩部)
如图19~图21所示,中部单元240包括上述的罩部215。在本实施方式中,罩部215与上部分壳体221及下部分壳体223的表面部同样,由比中部分壳体222软的材质(例如,与表面部相同的弹性体)构成。
如图19和图20所示,罩部215具有球面状的表面、以及设置于该表面的里侧的棒状部259。在将罩部215安装于主基板保持部245时,棒状部259插入于主基板保持部245的凹陷面245d上设置的安装孔(即,图29所示的孔245f)。此外,棒状部259的顶端部分比顶端以外的部分稍粗。因此,插入于安装孔的棒状部259不会因某种程度的力就从安装孔脱离。罩部215被安装为在棒状部259插入于安装孔的状态下覆盖凹陷面245d。
[2-2-3.下部单元]
图23是下部单元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图23是从前方上侧观察下部单元270的分解立体图。
(下部分壳体)
如图23所示,下部单元270包括下部分壳体223。如上所述,下部分壳体223与上部分壳体221同样,具有半球状的形状。如图23所示,下部分壳体223的上侧开口,不具有与半球底面相当的面。因此,下部分壳体223也能够说是半球面状的形状。下部分壳体223与上部分壳体221同样,也能够说是球冠状的形状。
如图2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部分壳体223是半球面的前端部分欠缺的形状。具体地说,下部分壳体223是用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平面切掉半球面的前端部分而成的形状。也就是说,下部分壳体223包括作为半球的底面的周的边223a、以及通过用上述平面切掉半球面的前端部分而产生的边223b。在从前侧观察下部分壳体223的情况下,边223b是看起来为半圆状的形状。此外,下部分壳体223中的上述切口的形状是与中部分壳体222所具有的上述的前端面的形状相应的形状(具体地说,是与前端面的下侧的边实质上一致的形状),具体地说,是半圆状。但是,切口的形状是任意的,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半圆以外的形状。
另外,下部分壳体223具有除了半球面的前端部分欠缺以外半球面的后端部分也欠缺的形状。因而,下部分壳体223包括因后端部分的切口而产生的边223c。后端部分的切口的形状与上述罩部215的表面的形状实质上一致。也就是说,上述罩部215被设置为覆盖下部分壳体223的后端的切口部分。
如图23所示,下部分壳体223与上部分壳体221同样,具有表面部272和内壁部273。表面部272是构成下部分壳体223的外侧的表面的部件。内壁部273是构成下部分壳体223的内壁的部件。表面部272和内壁部273是与下部分壳体223相同的半球状的形状,与下部分壳体223同样为半球面的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欠缺的形状。另外,内壁部273与表面部272的内侧连接。例如,内壁部273通过粘合剂与表面部272的内侧接合。此外,内壁部273是内壁部273的外侧的面与表面部272的内侧的面一致的大小。
下部分壳体223的表面部272与上部分壳体221的表面部231同样,由比上述中部分壳体222以及内壁部273软的弹性物体(例如,弹性体)构成。下部分壳体223的内壁部273与上部分壳体221的内壁部232同样,由比表面部272硬的材质(例如,树脂)构成。
另外,内壁部273与上部分壳体221的内壁部232同样,例如由黑色的材质构成,以使由发光部248发出的光尽量不透过内壁部273。
如图23所示,在内壁部273设置有肋273a。肋273a设置为相对于下部分壳体223的球面的内壁突出。此外,肋273a设置为不与振动部271接触(换言之,避开设置有振动部271的位置)。此外,设置肋273a的位置和数量是任意的。通过设置肋273a,能够提高下部分壳体223的强度(换言之,刚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部分壳体221的内壁设置的肋的数量比在下部分壳体223的内壁设置的肋的数量少(是指包括在上部分壳体221的内壁不设置肋的方式)。这是由于,关于上部分壳体221,能够通过副基板237和副基板保持部238固定于上部分壳体221来提高强度。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与下部分壳体223相比使上部分壳体221中的肋少,能够收纳多的部件,并且通过将所收纳的部件(即,副基板237和副基板保持部238)固定于上部分壳体221来提高了强度。
如图23所示,在内壁部273设置有振动部安装部273b。此外,在图23中,仅示出2个振动部安装部273b,但是在内壁部273设置有4个振动部安装部273b。在振动部安装部273b设置有上侧开口的螺纹孔。该螺纹孔是用于对下部分壳体223安装后述的振动部271的螺纹孔。
如图23所示,在内壁部273设置有壳体安装部273c。在壳体安装部273c设置有2个沿前后方向贯通该壳体安装部273c的螺纹孔。该螺纹孔是用于将下部分壳体223(换言之,下部单元270)安装于主基板保持部245(换言之,中部单元240)的螺纹孔。
如图23所示,在内壁部273设置有突出爪部273d。突出爪部273d设置为与下部分壳体223的边223a相比向上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部分壳体223的边223a中的右后方的部分和左后方的部分各设置了1个突出爪部273d。在中部分壳体222与下部分壳体223连接的情况下,突出爪部273d与中部分壳体222卡定,其详细内容后述。
另外,如图23所示,在内壁部273设置有爪部273e。爪部273e设置为不比下部分壳体223的边223a突出。爪部273e设置在下部分壳体223中的右前方的部分。另外,虽未进行图示,但是在下部分壳体223中的左前方的部分也设置有与爪部273e相同的爪部。在中部分壳体222与下部分壳体223连接的情况下,上述爪部273e与中部分壳体222的上述被卡定部243a(参照图19)卡定,其详细内容后述。
(振动部)
如图23所示,下部单元270具备振动部271。振动部271是产生振动来使壳体211振动的振子。此外,虽未进行图示,但是振动部271与主基板246(更具体地说,与主基板246上设置的控制部)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振动部271是音圈电机。即,振动部271能够根据输入到自身的信号来产生振动,并且能够根据该信号来产生声音。例如,在向振动部271输入可听域的频率的信号的情况下,振动部271产生振动并且产生声音(即,可听声)。例如,在输入表示在游戏中出场的角色的声音(或叫声)的声音信号的情况下,振动部271输出该角色的声音(或叫声)。另外,在向振动部271输入可听域外的频率的信号的情况下,振动部271产生振动。此外,向振动部271输入的信号既能够是表示振动部271应该进行的振动的波形的信号,也能够是表示振动部271应该输出的声音的波形的声音信号。向振动部271输入的信号既可以是意图使振动部271进行期望的波形的振动的振动信号,也可以是意图使振动部271输出期望的声音的声音信号。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振动部271能够输出振动和声音,因此能够从球状控制器200输出振动和声音,并且能够简化控制器主体部201的内部结构。
如图23所示,振动部271具有圆柱状的外形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球状的壳体211内配置圆柱状的振动部,因此能够高效地利用该壳体211内的空间。一般地说,振动部271越大则能够产生越强的振动,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易于配置能够产生强的振动的振动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振动部271具有从圆柱状的振动部271的侧面突出的突出部271a。在本实施方式中,4个突出部271a设置在振动部271的侧面的上端。突出部271a从振动部271的侧面向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在各突出部271a设置有用于供将振动部271固定于下部分壳体223的螺钉穿过的孔(参照图23)。
如图23所示,振动部271安装于下部分壳体223的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振动部271与下部分壳体223被螺钉274(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螺钉274)相互固定。如上所述,在下部分壳体223的振动部安装部273b设置有4个上侧开口的螺纹孔。另外,在振动部271的上述突出部271a,在与该螺纹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孔。如图23所示,通过使螺钉274以穿过振动部271的孔的状态与下部分壳体223的螺纹孔螺纹结合,振动部271与下部分壳体223被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振动部271被设置为圆柱的中心轴(换言之,振动部271的中心轴)与上下方向实质上平行的朝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振动部271被设置为自身的振动方向与上下方向实质上平行的朝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振动部271仅在螺纹固定于下部分壳体223的突出部271a处与下部分壳体223接触。也就是说,振动部271的圆柱状的底面和侧面不与下部分壳体223接触。这样,通过将振动部271与下部分壳体223接触的部分设为限定性的,能够降低由振动部271产生的振动向下部分壳体223传递的情况下的振动特性的偏差(即,每个产品的偏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振动部271与下部分壳体223的4个连接处(即,4个上述突出部271a)被配置为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实质上对称。即,上述4个连接处被配置为关于穿过该4个连接处的中心且与左右方向平行的轴实质上对称。另外,上述4个连接处被配置为关于穿过该4个连接处的中心且与前后方向平行的轴实质上对称。据此,能够将由振动部271产生的振动保持良好平衡地传递到壳体211。
[2-2-4.各单元的连接]
通过将上述所说明的上部单元230、中部单元240以及下部单元270分别连接来构成控制器主体部201。
图24是上部单元230的一例和中部单元240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4所示,上部单元230与中部单元240被螺钉28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螺钉281)相互固定。具体地说,在上部单元230的上部分壳体221(具体地说,内壁部232)的内侧面设置有3个下侧开口的螺纹孔(参照图16)。另外,在中部单元240的主基板保持部245,在与该3个螺纹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3个孔(参照图19)。具体地说,在框部245a的左侧和右侧各设置有1个孔,并在带安装轴245c设置有孔(参照图19)。如图24所示,通过使螺钉281以穿过主基板保持部245的孔的状态与上部分壳体221的螺纹孔螺纹结合,上部单元230与中部单元240被固定。
此外,在上部单元230与中部单元240连接的情况下,上部分壳体221的边221a与中部分壳体222的各带状部242及243接触,上部分壳体221的边221b与中部分壳体222的正面部241的上侧的边接触。由此,上部分壳体221与中部分壳体222以两者之间实质上不产生间隙的方式连接。但是,中部分壳体222的左带状部242的后端与右带状部243的后端不连续,因此上部分壳体221的后端部分与中部分壳体222不接触。
图25和图26是控制器主体部201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图25是从前方下侧观察将上部单元230与中部单元240连接所得到的上中部单元290、以及下部单元270的立体图。另一方面,在图26中,示出了从前方下侧观察的上中部单元290、以及从前方上侧观察的下部单元270。
如图25和图26所示,对将上部单元230与中部单元240连接所得到的上中部单元290进一步连接下部单元270。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部单元270通过爪部和螺钉来与上中部单元290连接。
如上所述,在下部分壳体223设置有4个爪部(即,2个突出爪部273d和2个爪部273e)。这些爪部与中部分壳体222卡定。具体地说,突出爪部273d与中部分壳体222的各带状部242及243的内侧卡定。另外,爪部273e与中部分壳体222的被卡定部243a(参照图19)卡定。由此,下部分壳体223与中部分壳体222被固定。
另外,如图26所示,上中部单元290与下部单元270被螺钉282相互固定。具体地说,在下部单元的壳体安装部273c设置有2个沿前后方向贯通该壳体安装部273c的螺纹孔。另外,在上中部单元290中包括的主基板保持部245的凹陷面245d,在与该2个螺纹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2个孔。如图26所示,通过使螺钉282以穿过凹陷面245d的孔的状态与下部分壳体223的螺纹孔螺纹结合,上中部单元290与下部单元270被固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中部单元290与下部单元270连接的情况下,下部分壳体223的边223a与中部分壳体222的各带状部242及243接触,下部分壳体223的边223b与中部分壳体222的正面部241的下侧的边接触(参照图25)。由此,下部分壳体223与中部分壳体222以两者之间实质上不产生间隙的方式连接。但是,中部分壳体222的左带状部242的后端与右带状部243的后端不连续,因此下部分壳体223的后端部分与中部分壳体222不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中部分壳体222的左带状部242的后端及右带状部243的后端、上部分壳体221以及下部分壳体223,在壳体211的后端形成孔。该孔成为上述的带孔211c(参照图10)。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用螺钉和爪部等来连接控制器主体部201的各结构要素的例子,但是连接各结构要素的方法是任意的。另外,为了连接(换言之,固定)各结构要素而使用的螺钉的位置及数量是任意的。
[2-2-5.内部的配置]
(关于天线的配置)
图27是控制器主体部的一例的截面图。图27是穿过控制器主体部201的中心且与左右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图。如上所述,天线291设置在副基板237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天线291配置在与壳体211的中心C相比靠上侧、且与中心C相比靠前侧的位置(参照图27)。
如图2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天线291的位置为壳体211的中心C与操作面213之间。更具体地说,天线291在与穿过壳体211的中心C和操作面213的直线(即,图13所示的直线L3)平行的方向(即,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处于壳体211的中心C在该方向上的位置(即,中心C的y轴坐标)与该操作面213在该方向上的位置(即,操作面213的y轴坐标)之间。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天线291设置在与壳体211的中心C相比靠上述“方向输入中的上方向”的一侧,操作面213设置在与天线291相比靠“方向输入中的上方向”的一侧。在将天线291配置在如上所述的位置的情况下,对操作面213进行操作的手指不易成为通过天线291进行的通信的干扰,球状控制器200能够良好地进行通过天线291进行的通信。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球状控制器200具备设置有天线291以及用于探测对操作面213的按下操作的触点237a的电子基板(即,副基板237)。这样,通过将设置触点237a的基板与设置天线291的基板设为相同的基板,能够在壳体211内实现部件配置的高效化,能够实现球状控制器200的轻量化和省空间化。另外,据上所述,能够将天线291以与操作面213分离某种程度的方式配置在操作面213的下方。因而,能够使得对操作面213进行操作的手指不易成为通过天线291进行的通信的干扰,球状控制器200能够良好地进行通过天线291进行的通信。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面213设置于半球状的上部分壳体221,天线291设置在该上部分壳体221(换言之,第一半球部)的内部。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天线291设置在设置有操作面213的部分壳体内。据此,能够在球状的壳体211内将天线291与操作面213配置在同一侧。由此,能够使得对操作面213进行操作的手指不易成为通过天线291进行的通信的干扰,球状控制器200能够良好地进行通过天线291进行的通信。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面213设置在壳体211的上端部,操纵杆212设置在壳体211的前端部,天线291设置在与壳体211的中心C相比靠前侧且上侧的位置(参照图27)。换言之,天线291设置在与垂直于穿过壳体211的中心C和开口211a的直线(即,图13所示的直线L4)且包括该中心C的平面(即,图13所示的平面P1)相比靠操纵杆212侧的位置。也就是说,天线291设置在以上述平面为基准的与操纵杆212的同一侧(具体地说,前侧)。此外,“天线291设置在前侧”是指包括天线291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前侧的方式。
在此,在用大拇指对操纵杆212进行操作、用食指对操作面213进行操作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在壳体211的表面上的、操纵杆212与操作面213之间不配置手指。因而,如上所述,通过将天线291与操纵杆212配置在同一侧,能够将天线291配置在配置手指的可能性低的位置。由此,能够使得把持球状控制器200的手指不易成为通过天线291进行的通信的干扰,能够良好地进行通过天线291进行的通信。
在本实施方式中,天线291被设置为:天线29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穿过操作面213、开口211a以及壳体211的中心C的截面的圆形状区域中的、以穿过操作面213和中心C的线段以及穿过开口211a和中心C的线段为半径且中心角为锐角的扇形的区域(即,图27所示的用点划线围起来的区域R)。这样,通过将天线29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上述区域,能够使得把持球状控制器200的手指不易成为通过天线291进行的通信的干扰,能够良好地进行通过天线291进行的通信。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上述扇形的中心角为90°的方式配置了操纵杆212和操作面213。换言之,操纵杆212和操作面213被配置为穿过操纵杆212(换言之,开口211a)和壳体211的中心C的直线与穿过操作面213和中心C的直线正交。在此,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扇形的中心角也可以不是90°。即使在上述扇形的中心角不为90°的情况下,通过将天线291配置为天线291的至少一部分包含于该扇形的区域,也能够与本实施方式同样地使得把持球状控制器200的手指不易成为通过天线291进行的通信的干扰。
(关于操作面的结构)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球状控制器200具备操作部,该操作部具有与壳体211的表面形成为一体的操作面213。据此,在操作面213与壳体211中的操作面213以外的部分之间能够不产生间隙,因此能够使控制器主体部201的外观为更接近球的形状。由此,能够使把持控制器主体部201的触感为良好的触感。另外,能够降低其它东西剐卡到操作面213使得操作面213被非有意地进行操作的可能性。
此外,“操作面与壳体的表面形成为一体”是指包括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操作面与壳体的表面之间形成有槽(即,标识211b)的方式。此外,槽的深度及宽度是任意的。另外,“操作面与壳体的表面形成为一体”是指操作面的至少一部分与壳体的表面构成为一体。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操作面213的整周与壳体211的表面连续,但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操作面213的仅一部分周与壳体211的表面连续。因而,例如在操作面213的一部分周与壳体211的表面之间形成豁口而并不连续、操作面213的其它一部分周与壳体211的表面形成为一体(换言之,连续)的情况下,能够称为“操作面与壳体的表面形成为一体”。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面213以及壳体211的表面(即,表面部231)由弹性物体构成。另外,壳体211具有内壁部232,该内壁部232设置在由弹性物体构成的表面的内侧,比该弹性物体硬。据上所述,能够设为能够按下与壳体211的表面形成为一体的操作面213的结构。另外,据上所述,通过设置内壁部,能够防止在用户用通常的力来把持壳体211的情况下壳体211中的操作面213以外的部分大幅变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弹性物体来构成上部分壳体221和下部分壳体223的表面。但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仅由弹性物体构成壳体211的表面中的、操作面213的周围的部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操作面213的操作部具有可动部(具体地说,键帽235)。另外,球状控制器200具备探测部(具体地说,探测电路322)。可动部被壳体211和操作面213覆盖,能够根据操作面213被按下而活动。探测部根据可动部的活动来探测对操作面213的操作。据上所述,球状控制器200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探测操作面被按下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面213为球面状的形状。具体地说,操作面213是与壳体211的半径实质上相同的半径的球面状的形状。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壳体211和操作面213形成1个球面。此外,此时,能够说操作面213是沿着壳体211的表面设置的。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控制器主体部201的外观为更接近球的形状。此外,关于操作面213,也可以是以下方式中的任一个:(a)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壳体211与操作面213为一体;以及(b)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壳体与操作面是相独立的。例如,在与壳体相独立的操作面为与该壳体的表面相同的球的球面的情况下,也与本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使控制器主体部201的外观为更接近球的形状。
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操作面213也可以设置为从壳体211的表面突出。据此,能够使得对用户而言易于知晓操作面的位置。此外,即使在该情况下,控制器主体部201作为整体也能够说是球状。
另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操作面213也可以与壳体211相独立。例如,操作面也可以是与壳体211相独立的操作按钮的一部分。具体地说,也可以是,在壳体211上设置与开口211a不同的按钮孔,操作面(换言之,操作按钮)被设置为从该按钮孔暴露。据此,能够使得对用户而言易于知晓操作按钮的位置。此外,此时,操作面既可以沿着壳体211设置,也可以设置为从壳体211突出,还可以设置为相对于壳体211凹陷。
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面213的面积也可以比操纵杆212的操作面252c的面积广。据此,能够使得对用户而言易于按下操作面213。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操作面213的大小及形状是任意的,也可以比操纵杆212的操作面252c小。
(关于操纵杆的配置)
图28是示意性地表示球状控制器的一例的前端部分附近的图。此外,图28是从左右方向观察球体控制器200的前端部分附近的图,示意性地表示操纵杆212与壳体211及开口211a的关系。在图28中,用实线表示的轴部252示出未被操作的状态下的轴部252,用点线表示的轴部252示出倾倒到极限的状态下的轴部252。
如图28所示,壳体211具有球面211d和前端面211e。球面211d设置在距壳体211的中心规定距离(称为半径距离)的位置。前端面211e是形成有开口211a的开口面。操纵杆212从开口211a突出到壳体211的外部。
前端面211e设置在距壳体211的中心的距离比上述半径距离短的位置。换言之,前端面211e设置在与基准球面相比凹陷的位置(换言之,基准球面的内侧的位置)。在此,基准球面是指中心为壳体211的中心、且半径的长度为上述半径距离的球区域的球面(图28所示的点划线)。也就是说,壳体211的球面211d是沿着基准球面设置的,前端面211e被设置为与基准球面相比凹陷。
据上所述,能够将设置操纵杆212的部分(即,前端面211e)设置在与壳体211的球面211d相比靠近壳体211的中心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操纵杆212从基准球面突出的量,能够使得对用户而言易于对操纵杆212进行操作。
如图2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操纵杆212的顶端部252b设置在与上述基准球面重合的位置。换言之,顶端部252b设置在距壳体211的中心的距离为上述半径距离的位置。此时,操纵杆212的操作面252c设置在沿着基准球面的位置(更具体地说,与基准球面相比稍微靠外侧的位置)。
据上所述,虽然存在与顶端部252b的厚度(例如,3mm~10mm)相应的差,但是对操纵杆212进行操作的手指被配置在与上述球面几乎相同的位置。因而,用户能够以将对操纵杆212进行操作的手指放置在了球面上那样的感觉来把持球状控制器200,因此更加易于对操纵杆212进行操作。
如图2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顶端部252b不论在操纵杆212被操作的状态和未被操作的状态中的哪一状态下均位于与基准球面重合的位置。换言之,顶端部252b不论在操纵杆212被操作的状态和未被操作的状态中的哪一状态下,均设置在距壳体211的中心的距离为上述半径距离的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论在轴部252处于可动范围内的哪个倾倒角度的状态下,顶端部252b均位于与基准球面重合的位置。据此,不论轴部252的倾倒状态如何,用户都能够以将对操纵杆212进行操作的手指放置在了球面上那样的感觉来对操纵杆212进行操作。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操纵杆212的操作感。
(关于加速度传感器的配置)
如图2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球状控制器200具备设置在壳体211的中心附近的惯性传感器(例如,加速度传感器247)。据此,惯性传感器能够以相等的条件对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的3个轴方向进行检测。由此,能够提高惯性传感器的检测精度。
(关于充电电池的配置)
如图2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充电电池244设置在壳体211的内部,具体地说,设置在从壳体211的中心C到充电电池244的距离比从壳体211的中心到振动部271的距离短的位置。这样,充电电池244设置在壳体211的中心附近。由此,能够降低来自控制器主体部201的外部的冲击传递到充电电池244,其结果,能够保护充电电池244的安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基板保持部245上设置有供用于将主基板保持部245与中部分壳体222连接的螺钉穿过的孔(参照图19)。在此,这些孔设置在收纳充电电池244的框部245a的外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进一步降低来自控制器主体部201的外部的冲击传递到充电电池244。
(关于振动部的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球状控制器200具备下述的结构。
·球状的壳体211
·振动部271,其设置在壳体211的内部,产生振动来使该壳体211振动
·惯性传感器(具体地说,加速度传感器247),其设置在壳体211的内部的、与振动部相比靠近该球状的壳体的中心的位置
·操作部,其具有操作面213,该操作面213能够按下,且设置在关于壳体211的中心C的与振动部271相反的一侧(具体地说,以与穿过壳体211的中心C及振动部271的直线垂直且包括中心C的平面(即,xz平面)为基准、在壳体211上与振动部271相反的一侧)且该壳体211上的位置
·发送部(后述的通信部323),其将与对操作部的操作有关的信息以及从惯性传感器输出的信息发送到外部
此外,“关于壳体211的中心C的与振动部271相反的一侧的位置”是指以与穿过振动部271的中心及壳体211的中心的直线垂直且包括该壳体211的中心的平面(即,xz平面)为基准、与该振动部271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此外,在上述中,“(惯性传感器)设置在与振动部相比靠近球状的壳体的中心的位置”是指设置在从壳体211的中心C到惯性传感器的距离比从该中心C到振动部271的距离短的位置,更具体地说,是指从惯性传感器的下端到壳体211的中心C的距离比从振动部271的上端到壳体211的中心C的距离短。
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将惯性传感器配置在壳体211的中心附近,如上所述,能够提高惯性传感器的检测精度。另外,通过将惯性传感器与振动部271相分离地配置,惯性传感器不易受到由振动部271产生的振动的影响。由此,能够提高惯性传感器的检测精度。另外,通过将操作部与振动部271配置在关于壳体211的中心的相反侧,能够使得振动部271的振动不易传递到操作部。由此,对操作部的操作不易受到振动的影响,能够提高对操作部的操作的操作性。
上述“操作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以下结构:具有能够根据操作面213被按下而活动的可动部(具体地说,键帽235)。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包括上述可动部的输入设备。但是,上述“操作部”可以是任意的输入设备。例如,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操作部既可以是与操纵杆212相同的类比摇杆,也可以是十字键,还可以是按下式按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球状控制器200是以下结构:具备包括键帽235的第一输入设备来作为上述操作部,并且除了第一输入设备以外还具备第二输入设备(具体地说,操纵杆212)。在此,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球体控制器200也可以是具备第一输入设备而不具备第二输入设备的结构。例如,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操作面213的位置设置有开口(即,与上述开口211a同样的开口),作为上述操作部而设置为操纵杆212从该开口暴露。此时,球状控制器200也可以是不具备操作面213和键帽235的结构。
另外,在球体控制器200具备作为上述操作部的第一输入设备、以及上述第二输入设备的情况下,第一输入设备和第二输入设备既可以是相同种类的输入设备,也可以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是不同种类的输入设备。例如,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球状控制器200也可以在壳体211上具有上述操作面213、以及在与该操作面213不同的位置具有第二个操作面。此时,球状控制器200也可以具备包括键帽235的第一输入设备来作为上述操作部,并且具备与该第一输入设备相同种类的第二输入设备(即,包括能够根据上述第二个操作面被按下而活动的键帽的输入设备)。
上述“发送到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发送到主体装置2,但是可以发送到任意的装置(参照后述的“[3.变形例]”)。
如图27所示,振动部271设置在壳体211的中心C与下端B之间。振动部271配置在与壳体211的中心C相比靠下侧的位置。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振动部271重于配置在与壳体211的中心C相比靠上侧的位置的各结构要素(具体地说,键帽235、键橡胶236、副基板237、副基板保持部238、充电电池244以及操纵杆212)。另外,振动部271也可以重于该各结构要素的重量之和。
根据上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球状控制器200(具体地说,控制器主体部201)的重心位置位于壳体211的中心C与该壳体211的表面的下端B之间。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将壳体211的下端B称为壳体211的表面中的接地部位。此外,“重心位置位于中心C与下端B之间”是指重心在连结中心C和下端B的直线的方向(即,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为中心C在该方向上的位置与下端B在该方向上的位置之间。也就是说,重心位置无需位于连结中心C和下端B的线段上。因而,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壳体211的下端B可以未必是接地部位,也可以是从下端B偏离的位置为接地部位。
据上所述,在将球状的控制器主体部201以不施加外力的状态载置于水平面的情况下,控制器主体部201以下端B与水平面相接的姿势载置。换言之,控制器主体部201在以不施加外力的状态载置于水平面的情况下,以方向输入中的下方向(即,上述“方向输入中的上方向”的相反方向)与重力方向实质上一致的姿势载置。另外,在用户将控制器主体部201以使壳体211中的与下端B不同的位置与水平面接触的姿势载置于水平面的情况下,控制器主体部201自动地(换言之,自然地)改变姿势而成为接地部位(即,下端B)与水平面相接的姿势。
在此,控制器主体部201为球状,因此存在以下担忧:对用户而言仅根据控制器主体部201的外形形状难以识别上下的朝向。与此相对地,根据本实施方式,用户能够通过将控制器主体部201载置于水平面来确认上下的朝向,因此能够使得对用户而言易于知晓球状控制器200的上下的朝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用比上述各结构要素重的振动部271来调整球状控制器200的重心位置。具体地说,通过在壳体211的中心与接地部位之间设置振动部271,能够将重心位置配置在与该中心相比靠下方的位置。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不使用配重件也能够设定球状控制器200的重心位置,因此能够简化球状控制器200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说控制器主体部201的重心位置位于关于壳体211的中心C的振动部271侧。即,控制器主体部201的重心位置位于相比于与穿过壳体211的中心C及振动部271的中心的直线(即,上下方向的直线)垂直且包括该中心C的平面(即,xz平面)靠振动部271侧的位置。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控制器主体部201的重心位置也可以不在连接壳体211的中心C与下端B的线段上,也可以是与上述平面相比靠振动部271侧的任意的位置。由此也与本实施方式同样地,用户能够通过将控制器主体部201载置于水平面来确认上下的朝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接地部位是在壳体211上与设置操纵杆212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且关于该壳体211的中心的与操作面213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在此,“关于壳体211的中心的与操作面213相反的一侧的位置”是指以与穿过操作面213的中心及壳体211的中心的直线垂直且包括该壳体211的中心的平面(即,xz平面)为基准、与该操作面213相反的一侧的位置。此外,也能够说振动部271设置在从操作面213向壳体211的中心延伸的直线的延长线上。
据上所述,在控制器主体部201以不被施加外力的状态载置于水平面的情况下,控制器主体部201以操作面213朝上的姿势载置。据此,在控制器主体部201被载置于水平面的情况下,用户易于知晓操作面213的位置。另外,据上所述,操作面213与水平面接触的可能性变低。因此,能够降低以下可能性:操作面213与水平面碰撞,其结果,尽管用户并非有意但该操作面213却被操作了。另外,在控制器主体部201以不被施加外力的状态载置于水平面的情况下,控制器主体部201以能够对操作面213进行操作的姿势载置,因此能够易于进行对操作面213的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振动部271设置于壳体211的内壁中的与接地部位的里侧的部位相向的位置(参照图27)。据此,能够使控制器主体部201的重心位置靠近接地部位,因此在以不施加外力的状态将控制器主体部201载置于水平面时,控制器主体部201易于稳定为以接地部位接地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球状控制器200具备设置在壳体211的内部的充电电池244、以及设置在与上述接地部位不同的位置且与充电电池244电连接的充电端子249。据此,在以不施加外力的状态将控制器主体部201载置于水平面的情况下充电端子249不朝下,因此用户易于发现充电端子249,另外,易于将充电设备等与充电端子249连接。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用户而言能够易于进行球状控制器200的充电,能够提高球状控制器200的便利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充电端子249设置在相对于壳体211的表面凹陷的位置(即,凹陷面245d)。由此,能够降低充电端子249与载置控制器主体部201的地面接触的可能性。例如,即使在载置于地面的控制器主体部201翻滚的情况下,充电端子249与地面接触的可能性也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211在该壳体211的里侧具有振动部安装部273b,振动部271直接固定于振动部安装部273b(参照图23)。据此,振动部271直接固定于壳体211(具体地说,下部分壳体223),因此能够将由振动部271产生的振动高效地传递到壳体211。另外,在控制器主体部201载置于水平面的情况下,能够易于将由振动部271产生的振动经由壳体211还传递到水平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振动部271被设置为与设置有加速度传感器247的传感器电子基板(即,主基板246)空出间隔(参照图27)。也就是说,振动部271不与设置有加速度传感器247的基板直接接触。据此,加速度传感器247不易受到由振动部271产生的振动的影响。因而,能够降低由于加速度传感器247探测到该振动而无法准确地探测控制器主体部201的加速度的可能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振动部271直接固定于壳体211(具体地说,下部分壳体223),保持设置有加速度传感器247的传感器电子基板(即,主基板246)的主基板保持部245直接固定于该壳体211(具体地说,中部分壳体222和下部分壳体223)。因而,振动部271与设置有加速度传感器247的基板间接地连接,并不直接地连接。由此,加速度传感器247能够不易受到由振动部271产生的振动的影响,能够降低加速度传感器247无法准确地探测控制器主体部201的加速度的可能性。
(关于壳体的后侧的结构)
图29是卸下罩部215后的状态下的控制器主体部的一例的后视图。如图29所示,在罩部215的内部设置有上述的凹陷面245d。此外,在图29中虽未进行图示,但是罩部215通过将上述的棒状部259插入于凹陷面245d处设置的孔245f来安装于凹陷面245d。此外,如图29所示,在中部分壳体222的与罩部215邻接的位置设置有凹陷222a。凹陷222a是出于以下目的而设置的:在要将罩部215从覆盖凹陷面245d的状态卸下的情况下,用户易于用手指或指甲抠到罩部215。
另外,如图29所示,在凹陷面245d上设置有充电端子249。即,如上所述,充电端子249设置为从凹陷面245d的孔暴露。另外,在凹陷面245d上设置有用于用螺钉安装上中部单元290(具体地说,具有该凹陷面245d的主基板保持部245)与下部单元270(具体地说,下部分壳体223)的孔245g。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球状控制器200具有凹陷面245d,该凹陷面245d设置在相对于部分壳体所具有的球面状的第一表面(具体地说,下部分壳体223的表面)凹陷的位置。在凹陷面245d上形成有用于安装将具有上述第一表面的下部分壳体223与该凹陷面245d固定的螺钉的孔245g(参照图29)。另外,球状控制器200具备罩部215,该罩部215覆盖凹陷面245d,具有球面状的第二表面。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将上中部单元290与下部单元270连接的螺纹孔被罩部215覆盖。据此,能够将控制器主体部201设为表面不设置有螺纹孔的结构。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控制器主体部201的外观设为更接近球的形状。
另外,如图29所示,能够安装带的带孔211c形成在壳体211的后端。即,带孔211c形成在从壳体211的中心向与从壳体211的中心向操纵杆212的操作面252c的中心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位置。据此,能够将带安装在不易成为对操纵杆212的操作的干扰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球状控制器200的操作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29所示的重启按钮214的操作面设置在相对于壳体211的表面凹陷的位置。由此,能够降低对重启按钮214进行误操作的可能性。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重启按钮214的操作面也可以沿着壳体211的表面设置,还可以设置为相对于壳体211的表面突出。
[2-3.与发光有关的结构]
接着,说明控制器主体部201中的与发光有关的结构。图30是表示控制器主体部发光的情形的一例的图。如图3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操纵杆212(具体地说,轴部252)设置为从壳体211的开口211a暴露,设置在操纵杆212的周围的扩散片255(以及,其后方的周围部256和反射部253)被设置为能够从壳体211的外部视觉识别。当壳体211的内部的发光部248发光时,穿过上述的导光部254内的光从该导光部254的射出面射出。由此,如图30所示,操纵杆212的周围发光而可见。此外,在图30中,用斜线示出操纵杆212的周围发光的情形。下面,以导光部254的结构为中心来说明控制器主体部201中的发光的详细内容。
图31是表示导光部的一例的立体图。另外,图32是表示导光部的一例的六面视图。在此,在本说明书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导光部254分为多个部分来进行说明,在图31和图32中用点线示出作为各部分的边界的截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光部254是一体地形成的,上述各部分不是相独立的。但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导光部254的各部分也可以是相独立地构成的。
如上所述,导光部254具有周围部256、左延伸部257a以及右延伸部257b。如图31所示,周围部256是四边形状的板状的形状。另外,左延伸部257a被设置为从周围部256的左侧的侧面延伸,右延伸部257b被设置为从周围部256的右侧的侧面延伸。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作为周围部256与左延伸部257a的边界的截面设为第三截面S3。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导光部254中的与前后方向垂直地设置的平板状的部分设为周围部256,将从该平板状的部分向后方弯曲并延伸的部分设为延伸部257(参照图31)。但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周围部256也可以不仅仅由平板状的部分构成,也可以是作为整体并不为平板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光部254构成为左右对称。因而,右延伸部257b的结构与左延伸部257a除了左右反转这方面以外是相同的。因此,在下面,详细说明左延伸部257a,关于右延伸部257b则省略详细的说明。
[2-3-1.延伸部]
如图31和图32所示,左延伸部257a是臂状的形状。此外,“延伸部是臂状的形状”是指至少在规定方向上延伸部为比周围部256细的形状。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延伸部257a与周围部256相比在上下方向上变细地延伸。延伸部257是具有随着从周围部256延伸(换言之,随着从周围部256远离)而上下方向的宽度逐渐变细的部分的形状。因此,延伸部257也能够说是设置于周围部256的臂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延伸部257a是臂状的形状,因此能够使得在壳体211的内部配置其它结构要素时左延伸部257a不易成为干扰。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左延伸部257a也可以不构成为随着从周围部256延伸而变细,例如也可以是,与从周围部256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固定。
另外,如图31和图32的(d)所示,左延伸部257a从周围部256延伸后朝向壳体211的内侧翘曲。由此,能够将入射面306配置在与周围部256相比靠壳体211的内侧的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左延伸部257a的整体朝向壳体211的内侧翘曲的形状,但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左延伸部257a的一部分朝向壳体211的内侧翘曲的形状。即,左延伸部257a也可以是具有从周围部256延伸后朝向壳体211的内侧翘曲的部分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延伸部257a具有从周围部256延伸后朝向壳体211的内侧翘曲的部分,并且具有臂状的形状。但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左延伸部257a也可以是不具有该翘曲的部分的臂状的形状,可以是并非臂状的形状而具有该翘曲的部分的形状。另外,左延伸部257a的形状是任意的,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具有该翘曲的部分且不是臂状的形状。
另外,如图22所示,左延伸部257a设置为朝向左发光部248a延伸。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延伸部257a的顶端部延伸到左发光部248a的附近(更具体地说,左发光部248a的上方的附近)。因而,设置于顶端部的入射面306被配置在左发光部248a的附近。由此,能够易于将入射面306配置在能够高效地接收来自左发光部248a的光的位置。
如图31所示,左延伸部257a具有第一导光路径301、第二导光路径302以及第三导光路径303。第一导光路径301是左延伸部257a中的、从图32所示的入射面306到第一截面S1的部分。第二导光路径302是左延伸部257a中的、从第一截面S1到第二截面S2的部分。第三导光路径303是左延伸部257a中的、从第二截面S2到第三截面S3的部分。
上述第一截面S1是包括左延伸部257a的上侧的外侧面中法线方向为上方向的位置(图31所示的位置p)、且与入射面306实质上垂直的截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入射面306被设置为与上下方向实质上平行。第二截面S2是处于左延伸部257a内的第一截面S1与第三截面S3之间、且与入射面306实质上垂直的截面。
第一导光路径301具有朝下的入射面306(参照图32)。此外,在本说明书中,面的朝向是指该面的法线方向的朝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入射面306设置在与设置于主基板246上的左发光部248a相向的位置(参照图22)。具体地说,入射面306设置在左发光部248a的上方,且与左发光部248a空出间隔。
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延伸部257a具有突出部304。如图31和图32所示,突出部304从入射面306的侧方(在此为右侧方)相对于该入射面306突出。在此,突出部304的突出量比左发光部248a的突出量大。即,突出部304从入射面306突出的长度比左发光部248a从主基板246突出的长度长。此外,突出部304既可以与主基板246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假设导光部254在壳体211内移动、从而入射面306向靠近左发光部248a的方向移动了的情况下,上述突出部304与主基板246接触,而入射面306不会与左发光部248a接触。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突出部304起到以下的作为接触部的作用:在假设使入射面306向靠近左发光部248a的方向活动的情况下,在该入射面306与该左发光部248a接触之前所述接触部与主基板246接触。据此,即使在因某种原因而导光部254在壳体211内错位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导光部254与发光部248接触而使发光部248发生损伤的可能性。
如图31和图32所示,第一导光路径301是弯曲的棒状的形状。具体地说,第一导光路径301从入射面306起一边向前侧弯曲一边向上方向延伸。换言之,第一导光路径301具有从入射面306起一边向上方向延伸一边朝向前方向弯曲的形状。因此,第一导光路径301的侧面(即,连结入射面306与第一截面S1的面)中的上侧的侧面的内壁面307朝向前方且下方(参照后述的图33)。此外,第一导光路径301的截面积(具体地说,与第一导光路径301的侧面的法线方向平行的截面的截面积。换言之,与从入射面306向第一截面S1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大致固定。另外,该截面是与入射面306实质上相同的四边形。
如图31和图32所示,第二导光路径302是弯曲的棒状的形状。具体地说,第二导光路径302从第一截面S1起一边向稍微下侧弯曲一边向前方向延伸。换言之,第二导光路径302具有从第一截面S1起一边向前方向延伸一边朝向下方向弯曲的形状。因此,第二导光路径302的侧面(即,连结第一截面S1与第二截面S2的面)中的上侧的侧面的内壁面308朝向下方且后方(参照后述的图33)。此外,第二导光路径302的截面积(具体地说,与第二导光路径302的侧面的法线方向平行的截面的截面积。换言之,与从第一截面S1向第二截面S2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大致固定。另外,该截面是与入射面306实质上相同的四边形。
如图31和图32所示,第三导光路径303是随着向前方延伸而上下方向的宽度变宽的形状。第三导光路径303能够说是前侧变宽的板状的形状。另外,第三导光路径303随着向前方延伸而向右侧弯曲。
另外,在第三导光路径303上形成有孔257c。孔257c是沿左右方向(也能够说是前后方向)贯通板状的第三导光路径303的孔。如图3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孔257c是后侧细尖的形状。
图33是示意性地表示光通过左延伸部内的情形的一例的图。此外,在本说明书中,“示意性地表示”是指以使作为说明对象的结构要素(例如,在图33中为左延伸部)易于观察为目的而将该结构要素的大小及形状、结构要素间的位置关系以与其它附图不同的方式来表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延伸部257a从入射面306起一边向前方延伸一边向右侧弯曲,但是在图33中,以说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上的光的前进方式为目的,忽略左右方向上的光的弯曲(换言之,假设为左延伸部257a在左右方向上不弯曲)来进行说明。
如图33所示,从左发光部248a发出的光经由入射面306进入到左延伸部257a的第一导光路径301的内部(参照图33所示的箭头)。此外,在图33中,通过虚线的箭头来示出光的行进方向,但是左延伸部257a内的光的行进方向并不一致,而是还存在向与图33所示的虚线的箭头不同的方向前进的光。
从入射面306入射的光在第一导光路径301的内部向大致上方向前进。在此,在第一导光路径301的上侧的内壁面307中,法线方向(参照图33所示的箭头)朝向前方且下方(更具体地说,随着往上而逐渐朝向下方)。因而,在光在上述内壁面307上发生反射的情况下,反射的光向前侧(换言之,以靠近前方向的方式)改变行进方向(参照图33所示的虚线的箭头)。此外,第一导光路径301弯曲90°(换言之,入射面306与第一截面S1实质上垂直),因此从第一导光路径301的入射面306入射的光几乎都在上述内壁面307的某个位置反射而改变行进方向。如以上那样,在第一导光路径301中,从入射面306入射的光大致上一边行进方向从上方向变为前方向一边在第一导光路径301内前进。然后,第一导光路径301内的光经由第一截面S1进入到第二导光路径302。
在第二导光路径302中,从第一截面S1进入的光向大致前方向前进。在此,第二导光路径302的上侧的内壁面308的法线方向(参照图33所示的箭头)朝向下方且后方。因而,在光在上述内壁面308发生反射的情况下,反射的光向下侧(换言之,以靠近下方向的方式)改变行进方向(参照图33所示的虚线的箭头)。这样,在第二导光路径302中,从第一截面S1入射的光大致上向前方向前进,一部分光在上述内壁面308上发生反射而向下侧改变行进方向地在第二导光路径302内前进。然后,第二导光路径302内的光经由第二截面S2进入到第三导光路径303。
在第三导光路径303中,上下方向的宽度变宽,因此光从与第二截面S2相比上下方向上长的第三截面S3射出。在此,在第三导光路径303中设置有孔257c。因此,在作为孔257c的周的内壁面上反射的光向孔257c的上侧或下侧改变行进方向(参照图33所示的虚线的箭头)。在第三导光路径303内行进的光被分为通过孔257c的上侧的光和通过孔257c的下侧的光,并经由第三截面S3进入到周围部256。此外,在图33中,示出了朝向与第三截面S3垂直的方向的虚线的箭头,但是通过第三截面S3的光的行进方向不限于该箭头的方向。
在此,在光在如左延伸部257a那样弯曲的导光路径内前进的情况下,在弯曲的导光路径的外侧前进的光的量比在其内侧前进的光的量多。因此,如果假设在第二导光路径302中上侧的内壁面308构成为不朝向后方(即,朝向正下方向、或者朝向前方),则在第三导光路径303的上侧前进的光变多,在下侧前进的光变少。其结果,从第三截面S3的上侧有大量的光进入到周围部,从第三截面S3的下侧仅有少量的光进入到周围部256。此时,在周围部256的射出面,上侧和下侧的发光量不同。其结果,存在以下可能性:仅射出面的上侧强烈发光,无法使射出面均匀地发光。
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导光路径302中的上侧的内壁面308构成为朝向下方且后方。由此,能够增加在第三导光路径303的下侧前进的光,因此能够增加来自周围部256的射出面的下侧的发光量。
此外,在第二导光路径302的上侧的内壁面308朝向下方且后方的情况下,在第三导光路径303的下侧行进的光变多,其结果,具有在上侧行进的光相对变少的担忧。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三导光路径303中设置有孔257c。由此,在第三导光路径303内在孔257c的上侧的内壁面发生反射的光向上侧改变行进方向,因此能够确保在第三导光路径303中的上侧行进的光。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从第三截面S3的上侧和下侧均匀地使光进入到周围部256,其结果,能够使射出面均匀地发光。
[2-3-2.周围部]
如图31和图32所示,在周围部256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通周围部256的孔256a。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围部256的表面(即,前侧的面)中的、孔256a的周围的区域能够从控制器主体部201的外部视觉识别,因此该区域为射出面。
图34是表示周围部256的里侧面的一例的图。如图34所示,在周围部256的里侧面(即,后侧的面)形成有切口(具体地说,狭缝309)。在本实施方式中,狭缝309形成在距孔256a规定距离内的环状的区域。具体地说,狭缝309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槽。狭缝309是出于增加从射出面射出的光的目的而设置的,其详细内容后述。
图35是示意性地表示周围部的截面的一例的截面图。此外,图35是表示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截面的一部分的截面图。如图35所示,从第三截面S3进入到周围部256的光从射出面256b射出。具体地说,从第三截面S3进入到周围部256的光中的、向前方前进的光原样地(即,不发生反射地)从射出面256b射出(参照图35所示的虚线的箭头A)。另一方面,从第三截面S3进入到周围部256的光中的、向后方前进的光在里侧面256c上发生反射。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里侧面256c上形成有狭缝309(图34和图35中的狭缝309a及309b)。因此,从第三截面S3进入到周围部256的光中的、向后方前进的光在狭缝309处发生反射,由此易于向前方反射(参照图35所示的虚线的箭头B及C)。因而,通过设置狭缝309,能够增加从射出面256b射出的光。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围部256中,通过射出面256b的里侧面256c来使入射到入射面并经由延伸部257引导的光向射出面256b反射。即,关于周围部256,能够说,在周围部256的射出面256b的里侧具有使入射到入射面并经由延伸部257引导的光向射出面256b反射的反射面。球状控制器200能够利用该反射面来增加从射出面射出的光。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在反射面也可以未必设置有切口。即使在未设置有切口的情况下,反射面也具有使光向射出面256b反射的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反射面上形成有1个以上的切口(具体地说,狭缝309)。由此,能够增加在反射面上反射后从射出面256b射出的光。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上述切口,形成有多个直线状的狭缝309,但是切口的形状及数量是任意的。例如,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上述切口也可以是点状的切口(具体地说,截面为半圆的半球形的切口),也可以在反射面上形成多个点状的切口。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围部256的左右两侧设置延伸部257a及257b,因此在周围部256中,光从左右两侧进入,该光从射出面256b射出。
在此,狭缝309形成为与入射到入射面并经由延伸部257引导到周围部256的光的行进方向(在此,为左右方向)交叉的朝向。具体地说,延伸部257从周围部256的外侧侧面的规定部分(即,左右的端部)延伸,狭缝309形成为具有与从周围部256的中心向该规定部分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即,上下方向)的分量的朝向。据此,能够使来自延伸部257的光在狭缝309处高效地发生反射,其结果,能够增加从射出面256b射出的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狭缝309形成为与平行于周围部256的侧面的方向(具体地说,上下方向)实质上平行地延伸,但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形成为与垂直于周围部256的侧面的直线(即,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相交的任意的朝向。换言之,狭缝309也可以形成为沿具有上下方向的分量的任意的朝向延伸。例如,狭缝309也可以形成为向斜上方向延伸。由此也与本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增加从射出面256b射出的光。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4和图35所示,设置在射出面中的外侧区域的狭缝309a的间隔比设置在内侧区域的狭缝309b的间隔宽。此外,外侧区域是指射出面中的、与延伸部(更准确地说,设置在周围部256的左右的延伸部257a及257b中的较近的一个延伸部)靠近的区域,具体地说,是指距该延伸部规定距离内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围部256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延伸部,因此周围部256的表面中的左右的边的附近的区域为外侧区域。内侧区域是射出面中的、被左右2个外侧区域夹着的区域。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与靠近延伸部257a及257b的任一方的外侧区域相比,在周围部256的远离左右的延伸部257a及257b的内侧区域中,形成狭缝309的密度高。在此,与外侧区域相比,来自延伸部的光难以到达内侧区域,因此当假设在内侧区域与外侧区域中狭缝309的密度相同时,与来自内侧区域的光相比,来自外侧区域的光更多地射出。其结果,在外侧区域与内侧区域发光量不同,难以使射出面均匀地发光。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内侧区域的狭缝309b的密度高于外侧区域的狭缝309a的密度,使由狭缝309b反射后从射出面256b射出的光(参照图35所示的箭头C)相对于由狭缝309a反射后从射出面256b射出的光(参照图35所示的箭头B)增加。由此,能够使外侧区域的发光量与内侧区域的发光量接近,易于使射出面均匀地发光。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射面包括以第一间隔形成有切口的第一区域(具体地说,形成有狭缝309b的区域)、以及以比该第一间隔宽的第二间隔形成有切口的第二区域(具体地说,形成有狭缝309a的区域)。由此,能够针对每个区域来调整从射出面射出的光的量。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二区域到延伸部257的距离比从第一区域到延伸部257的距离短。由此,球状控制器200易于使射出面均匀地发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围部256形成切口的密度被分为上述第一区域的密度和第二区域的密度这2个等级。在此,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在周围部256形成切口的密度也可以分为3个等级以上。另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以上述密度连续地变化的方式形成狭缝。此外,在上述密度被分为3个等级以上的方式中,密度互不相同的3个以上的区域中的1个相当于上述第一区域,其它1个相当于上述第二区域。另外,在上述密度连续地变化的方式中,密度为某个值的位置(换言之,区域)相当于上述第一区域,密度为比该某个值低的值的位置相当于上述第二区域。也就是说,“反射面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是指包括上述密度被分为3个等级以上的方式以及上述密度连续地变化的方式。
另外,在图35中虽未进行图示,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围部256的里侧面(换言之,朝向壳体211的内侧的面)设置有白色的反射部253(参照图19)。因而,能够通过白色的反射部253来减少从周围部256的里侧面向周围部256的后方透过的光以及被反射部253吸收的光。其结果,能够增加从射出面256b射出的光。
图36是表示发光部中的发光元件的配置的一例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6所示,左发光部248a包括3个发光元件(例如,LED)311~313。各发光元件311~313发出互不相同的颜色的光。具体地说,发光元件311发出红色的光,发光元件312发出绿色的光,发光元件313发出蓝色的光。来自左发光部248a的各发光元件311~313的光分别经由入射面306在导光部254内前进,并从射出面256b射出。此时,各发光元件311~313所发出的各颜色的光混合后从射出面256b射出,因此从射出面256b射出混色后的光。由此,球状控制器200能够发出各种颜色的光。
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发光部248a被设置为各发光元件311~313沿着入射面306的横向并排配置(参照图36)。在此,入射面的横向是指四边形的入射面中的2个边的方向中的、与控制器主体部201中的左右方向接近的方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入射面的横向不与控制器主体部201中的左右方向一致,但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入射面的横向也可以与控制器主体部201中的左右方向一致。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光部254的左延伸部257a从上述入射面306的横向观察具有弯曲的形状(参照图31)。因此,如果假设在入射面306的纵向(即,与入射面306的横向垂直的方向)上并排地配置各发光元件311~313,则各发光元件311~313所发出的各颜色的光容易从入射面306的纵向上的不同的位置入射。此时,各颜色的光容易穿过第二导光路径302和第三导光路径303中的上下方向上的不同路径,因此在左延伸部257a内不会充分地混合。其结果,存在以下可能性:在第三截面S3中的上侧和下侧射出不同颜色的光,在周围部256中的射出面256b的上侧和下侧发出的光的颜色也看起来不同。
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发光元件311~313沿入射面306的横向并排配置。也就是说,各发光元件311~313配置在入射面306的纵向上的几乎相同的位置,因此各发光元件311~313所发出的各颜色的光易于穿过第二导光路径302和第三导光路径303中的上下方向上的相同路径,其结果,能够降低在周围部256中的射出面256b的上侧和下侧发出的光的颜色看起来不同的可能性。
此外,在图36中,说明了与左发光部248a中的各发光元件311~313有关的配置,但是与右发光部248b中的各发光元件有关的配置也与左发光部248a同样。即,右发光部248b包括发出红色、绿色以及蓝色的光的3个发光元件,3个发光元件沿右延伸部257b的入射面中的横向并排配置。由此,能够降低在来自右发光部248b的光从射出面256b发出的情况下在上侧和下侧光的颜色看起来不同的可能性。
[2-3-3.与发光有关的结构]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球状控制器200具备下述的结构。
·壳体211,其形成有开口211a
·操作部(具体地说,操纵杆212),其至少一部分从开口211a暴露
·发光部248,其设置在壳体211的内部且发出光
·导光部254,其具有供从发光部248产生的光入射的入射面(例如,入射面306)、以及使入射到该入射面的光射出到壳体211的外部的射出面(即,射出面256b)
在此,导光部具有射出面,且具有设置为包围操作部的周围的周围部256、以及从周围部256延伸设置并在顶端部(更具体地说,与同周围部256连续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具有入射面的延伸部257。
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导光部254具备延伸部257,能够将入射面配置在与射出面不同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与发光部248的配置有关的自由度。例如,也能够将发光部配置在与操作部分离的位置。
此外,上述“(周围部)被设置为包围操作部的周围”是指,不限于周围部完全包围操作部的整周的方式,而是包括在操作部的周围以形成间隙的方式设置周围部的方式。另外,上述“(周围部)被设置为包围操作部的周围”不是指规定周围部与操作部之间的间隔,而是指包括周围部与操作部接触的方式以及周围部与操作部不接触的方式这两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部257具有弯曲的部分(例如,第一导光路径301和第二导光路径302),但是也可以是具有弯折的部分的结构。也就是说,延伸部257也可以是具有弯曲的部分和弯折的部分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结构。据此,能够将入射面配置在与射出面不同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与发光部的配置有关的自由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入射面朝向与同射出面所朝向的方向(即,前方向)相反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即,下方向)(参照图32)。换言之,入射面朝向与射出面所朝向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以外的方向。也能够说入射面被设置为沿着该入射面的平面与沿着射出面的平面相交的朝向。另外,也能够说入射面被设置为该入射面的法线方向(即,下方向)与射出面的法线方向(即,前方向)所呈的角为180度以外的角度的朝向。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射出面被设置为与入射面实质上垂直。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射出面朝向前方向,与此相对,入射面被设置为朝向下方向。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入射面无需被设置为一定与射出面实质上垂直。例如,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该入射面的法线方向既可以是与射出面的法线方向呈45°的朝向,也可以是呈120°的朝向。
据上所述,能够提高配置发光部248的朝向的自由度。例如,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向前方向射出光的情况下,能够将发光部248配置为向上方向射出光。
在本实施方式中,球状控制器200具备设置有发光部248的电子基板(即,主基板246),该电子基板在壳体211的内部被设置为朝向与射出面不同的朝向(即,朝上)(参照图19)。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子基板被设置为与射出面实质上垂直。这样,在发光部248设置于电子基板的情况下,能够利用上述导光部来提高电子基板的配置的自由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射出面朝向前方向,与此相对地,电子基板能够设置为朝向上下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部257从周围部256的外周(具体地说,左右的侧面)向去向与该外周相比靠外侧的位置的方向且去向壳体211的内侧的方向延伸(参照图19和图31)。换言之,延伸部257从周围部256的外周起一边向与该外周相比靠外侧的位置延伸一边向去向壳体211的内侧的方向延伸。据此,能够在周围部256的里侧(换言之,射出面的里侧)配置与发光部248不同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围部256的里侧配置有操纵杆212的基座部251。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壳体211内的部件的配置的自由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部257具有下述(a)~(c)的部分。
(a)从入射面到该延伸部的与该入射面的朝向垂直的截面(例如,第一截面S1)的第一导光部分(例如,第一导光路径301)
(b)与第一导光部分连续的第二导光部分(例如,第二导光路径302)
(c)一端与第二导光部分连续、另一端与周围部连续、随着从该一端去向该另一端而在与入射面的朝向平行的方向(即,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变宽的第三导光部分(例如,第三导光路径303)
另外,第二导光部分在与入射面的朝向相反的一侧的壁面(即,上侧的壁面)上具有与上述截面所呈的内角小于90°的壁面(例如,图33所示的内壁面308)。
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第二导光部分中的上述壁面,能够使光的行进方向向与入射面的朝向相同的一侧发生变化。由此,能够使从第三导光部分进入到周围部的光在与入射面的朝向平行的方向上接近均匀。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延伸部257上形成有能够使从入射面入射的光的路径发生变化的孔(例如,孔257c)。通过该孔,能够调整从延伸部257进入到周围部256的光的路径。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孔形成于延伸部257中的、与入射面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随着靠近周围部256而变宽的导光部分(例如,第三导光路径303)。据此,通过上述孔,能够将在上述导光部分中行进的光分为通过该孔的一方侧的光和通过另一方侧的光。其结果,能够使从第三导光部分进入到周围部的光接近均匀。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导光部分中形成的上述孔(例如,孔257c)是距周围部256较远的一侧的端部随着靠近顶端而变细的形状(参照图33)。据此,能够降低被该孔的壁面反射的光向入射面前进的可能性。其结果,能够增加从射出面射出的光的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211具有与上述导光部分中形成的上述孔(例如,孔257c)卡合的卡合部(例如,图19所示的爪部243b)。据此,通过上述孔,能够使从第三导光部分进入到周围部的光接近均匀,并且能够降低导光部254的位置相对于壳体211偏移的可能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发光部248,球状控制器200具备第一发光部(即,左发光部248a)、以及设置在与该第一发光部不同位置的第二发光部(即,右发光部248b)。另外,作为延伸部257,导光部254具有第一延伸部(即,左延伸部257a)和第二延伸部(即,右延伸部257b)。第一延伸部从周围部256延伸设置,在与第一发光部相向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入射面(即,入射面306)。第二延伸部从周围部256延伸设置,在与第二发光部相向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入射面(参照图22)。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设置与2个发光部分别对应的延伸部,并且能够使来自2个延伸部的光从1个射出面射出,因此能够增加从射出面射出的光的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延伸部从周围部256的规定方向上的一方侧(具体地说,左侧)延伸设置,第二延伸部从该周围部256的该规定方向上的另一方侧(具体地说,右侧)延伸设置。据此,能够降低从射出面射出的光产生偏向的可能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被设置为夹着操作部(即,操纵杆212)(参照图19)。即,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被设置为操作部位于该第一延伸部与该第二延伸部之间。据此,能够在壳体211内高效地配置延伸部和操作部。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延伸部257配置在避开操纵杆212且不易成为其它结构要素的干扰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球状控制器200具备扩散部(具体地说,扩散片),该扩散部以与射出面的至少一部分重合的方式设置在该射出面上,对从射出面射出的光进行扩散。由此,能够使从射出面射出的光接近均匀。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在射出面的里侧设置的狭缝309的部分比狭缝309以外的其它部分看起来明亮的可能性,但是通过扩散部,能够降低该可能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部248具有发出第一颜色的光的第一发光元件、以及发出与所述第一颜色不同的第二颜色的光的第二发光元件。导光部254使入射到入射面的第一颜色的光与第二颜色的光混合后的光从射出面射出。因而,球状控制器200能够增加从射出面射出的光的颜色的变化。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1个发光部248具有3个发光元件的结构,但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1个发光部248既可以具有2个以上的任意数量的发光元件,也可以仅具有1个发光元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规定方向(即,入射面的横向)观察,延伸部257具有弯曲的部分(也可以是弯折的部分)。此时,上述第一发光元件和上述第二发光元件沿上述规定方向并排配置。据此,能够降低根据射出面的位置不同而从射出面射出的颜色看起来不同的可能性。
[2-4.带部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8和图9来说明带部202。如图8和图9所示,带部202具有带绳401。带绳401是绳索状或者皮带状的绳状构件,构成为环状。带绳401用于在用户把持控制器主体部201时使带部202穿于手腕。
在本实施方式中,带部202固定地安装于控制器主体部201。在控制器主体部201的内部设置有带安装轴(即,图20的带安装轴245c),其详细内容后述。另外,如图10的(f)所示,在控制器主体部201的壳体211的表面设置有带孔211c。带绳401被设置为以使带绳401穿于上述带安装轴的状态从带孔211c延伸到壳体211的外侧。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带部202固定地安装于控制器主体部201。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带部202牢固地安装于控制器主体部201。
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球状控制器200也可以是能够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带部的结构。例如,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带绳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上述带安装轴。
如图8和图9所示,带部202具有调整部403。调整部403是用于调整由带绳401形成的圈的大小的构件。具体地说,在调整部403上设置有2个孔,在各孔中穿过带绳401。调整部403通过按压带绳401中的穿过调整部403的孔的部分,来将带绳401与调整部403相对固定。由此,以调整部403为基准,由与安装于控制器主体部201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带绳401形成圈。用户在使用球状控制器200时,以将手穿过该圈的状态来把持控制器主体部201。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整部403具有调整按钮403a(参照图9)。调整部403的具体的机构是任意的,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整部403在调整按钮403a未被按下的状态下按压带绳401中的穿过上述孔的部分,在调整按钮403a被按下的状态下不按压带绳401。因而,用户能够在按下了调整按钮403a的状态下容易地使调整部403相对于带绳401移动,并能够在调整按钮403a未被按下的状态下使调整部403相对于带绳401固定(换言之,使其难以移动)。
通过以上,用户能够调整由带绳401形成的圈的大小。例如,用户能够使用调整部403来调整由带绳401形成的圈的大小,使得带部202不会从把持控制器主体部201的手的手腕脱落。
如图8和图9所示,带部202具有挂指部(日语:指掛部)404。挂指部404具有圈状的一部分欠缺的形状。挂指部404安装于带绳401。具体地说,挂指部404设置在带绳401中的、安装于控制器主体部201的部分与安装于调整部403的部分之间。此外,挂指部404以可移动的方式安装于上述2个部分之间。
用户将把持控制器主体部201的手中的任一手指(例如,中指或无名指)穿过上述挂指部404。由此,即使在用户误将手从控制器主体部201放开的情况下,通过将手指挂于挂指部404,也能够降低控制器主体部201与手分离的可能性。
[2-5.电气结构]
图37是表示球状控制器200的电连接关系的框图。如图37所示,球状控制器200具备控制部321。控制部321设置于主基板246。控制部321具有处理器以及用于存储数据的存储器。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321控制与主体装置2之间的通信处理,或者控制对图37所示的各电气结构要素的电力供给。此外,在存储器中既可以存储用于控制动作的数据,也可以存储在主体装置2中执行的、使用球状控制器200的应用(例如,游戏应用)中使用的数据。
控制部321与球状控制器200所具备的输入单元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输入单元,球状控制器200具备上述操纵杆212、探测电路322、上述加速度传感器247以及上述按钮探测部258。探测电路322是探测在对上述的操作面213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键橡胶236与触点237a接触的情况的探测电路。控制部321从各输入单元获取与对输入单元进行的操作有关的信息(换言之,数据)。
控制部321与通信部323电连接。通信部323包括上述的天线291,进行与主体装置2之间的无线通信。即,控制部321利用通信部323(换言之,经由通信部323)来对主体装置2发送信息(换言之,数据),或者利用通信部323来从主体装置2接收信息(换言之,数据)。例如,控制部321经由通信部323向主体装置2发送从操纵杆212、探测电路322以及加速度传感器247获取到的信息。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信部323(和/或控制部321)作为向主体装置2发送与对操纵杆212的操作有关的信息的发送部发挥功能。另外,通信部323(和/或控制部321)作为向主体装置2发送与对操作面213的操作有关的信息的发送部发挥功能。另外,通信部323(和/或控制部321)作为向主体装置2发送从加速度传感器247输出的信息的发送部发挥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通信部323与主体装置2之间进行遵循Bluetooth(注册商标)的标准的通信。
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通信部323也可以取代无线通信而与主体装置2进行有线通信。另外,通信部323也可以具有与主体装置2进行无线通信的功能和进行有线通信的功能这两方的功能。
控制部321与球状控制器200所具备的输出单元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输出单元,球状控制器200具备上述振动部271和上述发光部248。控制部321控制输出单元的动作。例如,控制部321也可以通过参照从上述输入单元获取到的信息,来根据对该输入单元的操作而控制输出单元的动作。例如,控制部321也可以根据操作面213被按下而使振动部271振动,或者使发光部248发光。另外,例如,控制部321也可以基于经由上述通信部323从主体装置2接收到的信息来控制输出单元的动作。即,控制部321也可以按照来自主体装置2的控制指令来使振动部271振动,或者使发光部248发光。另外,也可以是,主体装置2向球状控制器200发送表示用于使振动部271振动的波形的信号,控制部321按照该波形来使振动部271振动。即,也可以是,通信部323的天线291从外部(即,主体装置2)接收用于使振动部271振动的信号,振动部271基于由天线291接收到的信号来振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振动部271是能够输出声音的音圈电机,因此控制部321也能够按照上述波形来从振动部271输出声音。
控制部321与充电电池244电连接。控制部321控制从充电电池244对各输入单元、各输出单元以及通信部的电力供给。此外,充电电池244也可以与各输入单元、各输出单元以及通信部直接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321基于从按钮探测部258获取到的信息(即,表示重启按钮214是否被按下的信息)来控制上述电力供给。具体地说,在重启按钮214被按下的情况下(换言之,在被按下的期间内),停止从充电电池244对各输入单元、各输出单元以及通信部的电力供给。另外,控制部321在重启按钮214未被按下的情况下(换言之,在未被按下的期间内),进行从充电电池244对各输入单元、各输出单元以及通信部的电力供给。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重启按钮214是用于进行用于对球状控制器200进行重启(换言之,复位)的指示的按钮。重启按钮214也能够说是用于进行用于对球状控制器200控制电源的接通断开的指示的按钮。
另外,充电电池244与上述的充电端子249电连接。充电端子249是用于连接未图示的充电设备(例如,AC适配器等)的端子。在本实施方式中,充电端子249是USB连接器(更具体地说,凹形侧连接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被供给商用电源的充电设备与充电端子249电连接的情况下,经由充电端子249向充电电池244供给电力,由此对充电电池244进行充电。
[3.变形例]
(与操纵杆有关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球状控制器200是具备具有能够倾斜的轴部的操纵杆来作为方向输入部的结构。在此,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球状控制器200也可以具备能够进行方向输入的任意的输入设备来作为方向输入部。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变形例中,方向输入部也可以是具有能够滑动的滑动部的输入设备(具体地说,滑动摇杆)。也就是说,球状控制器200也可以具备具有能够滑动的滑动部、且至少一部分从开口211a暴露的方向输入部。根据上述变形例,用户能够使用外形形状为球状的游戏控制器来进行使滑动部滑动的方向输入操作。由此,即使在上述变形例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提高外形形状为球状的游戏控制器的便利性。另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方向输入部也可以是十字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具有能够倾斜的轴部的操纵杆,能够缩小壳体211的开口211a。由此,能够将控制器主体部201的外观设为更接近球的形状。
(与游戏控制器的形状有关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外形形状为球状的游戏控制器(即,球状控制器200)为例来进行了说明。在此,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游戏控制器的外形形状也可以是任意的形状。例如,通过上述的导光部254来向游戏控制器的外部射出光的结构能够应用于任意的形状的游戏控制器。也就是说,即使在外形形状不为球状的任意的游戏控制器中使用上述导光部的情况下,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起到能够提高与发光部的配置有关的自由度这一效果。
(与通信有关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球状控制器200具备将信息(例如,与对操纵杆的操作有关的信息以及与对操作面的操作有关的信息)发送到外部的发送部(即,通信部323)。在此,“将信息发送到外部”不限于主体装置2,包括向与球状控制器200不同的任意的其它装置发送信息的方式。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变形例中,球状控制器200也可以能够与不同于主体装置2的其它种类的信息处理装置进行通信。例如,球状控制器200既可以能够与智能电话和/或平板电脑进行无线通信,也可以能够与不同于主体装置2的其它种类的便携游戏机进行无线通信。另外,球状控制器200也可以与其它游戏控制器(例如,上述的左控制器3或右控制器4)进行通信。此时,来自球状控制器200的信息也可以经由该其它游戏控制器发送到信息处理装置(例如,主体装置2)。此外,在上述变形例中,球状控制器200与其它装置的通信既可以是无线通信,也可以是有线通信。
(与控制器有关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游戏用途的游戏控制器的一例来说明了球状控制器200。在此,球状控制器200不限于游戏用途,也可以用于其它用途。例如,在主体装置2中执行与游戏程序不同的信息处理程序(例如,浏览器)的情况下,球状控制器200也可以是用于进行与该信息处理程序有关的操作的控制器(换言之,操作装置)。
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以在大致球状的控制器中适当地配置结构要素等为目的,例如能够用于游戏控制器等。
说明了几个系统例、方法例、设备例以及装置例,但是应当理解,所附的权利要求并不限定于所公开的系统、方法、设备以及装置,能够不脱离所附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地进行各种改良、变形,这是不言而喻的。

Claims (24)

1.一种游戏控制器,具备:
球状的壳体,其具有第一半球部和第二半球部;
操纵杆,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半球部与所述第二半球部的边界上;
操作按钮,其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一半球部的顶端部的操作面;以及
天线,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半球部的内部,将与对所述操纵杆的操作有关的信息以及与对所述操作按钮的操作有关的信息发送到外部,
其中,所述第一半球部与所述第二半球部的边界能够被视觉识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游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线设置在与所述壳体的中心相比靠所述操纵杆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游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一电子基板,在该第一电子基板设置有所述天线以及用于探测对所述操作面的操作的触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游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控制部,其使所述天线向外部发送与对所述操纵杆的操作有关的信息以及与对所述操作按钮的操作有关的信息;以及
与所述第一电子基板不同的第二电子基板,所述控制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电子基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游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第一半球部对应的半球状的第一半球状壳体以及与所述第二半球部对应的半球状的第二半球状壳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游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半球状壳体与所述第二半球状壳体之间的球带状的球带状壳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游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球带状壳体为圈状。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游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纵杆设置于所述球带状壳体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游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球带状壳体具有包围所述操纵杆的周围的环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游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球带状壳体具有:带状的第一带状部,其从所述环状部朝向所述操纵杆的方向输入中的右方向延伸;以及带状的第二带状部,其从该环状部朝向该操纵杆的方向输入中的左方向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游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面与所述壳体的表面形成为一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游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游戏控制器的重心位于所述第二半球部的内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游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按钮具有根据所述操作面被按下而活动的可动部,
所述可动部能够绕规定的轴转动,
所述游戏控制器还具备探测部,该探测部根据所述可动部的转动来探测对所述操作面的操作。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游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的轴与将所述壳体的中心同所述操作按钮的操作面的中心连接的直线实质上垂直。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游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和所述操作面中的至少任一方设置有表示该操作面的位置的标识。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游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充电电池,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以及
端子,其与所述充电电池电连接,设置在相对于所述壳体的表面凹陷的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游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用于将所述游戏控制器进行重启的重启按钮,
所述重启按钮的操作面设置在相对于所述壳体的表面凹陷的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游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振动部,所述振动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半球部的内部,产生振动来使所述壳体振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游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惯性传感器,该惯性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的、距所述壳体的中心的距离比从该中心到所述振动部的距离短的位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游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线向外部发送从所述惯性传感器输出的信息。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游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的充电电池,
所述充电电池设置在距所述壳体的中心的距离比从该壳体的中心到所述振动部的距离短的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游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线能够从外部接收用于使所述振动部振动的信号,
所述振动部基于由所述天线接收到的所述信号来进行振动。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游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部包括根据所输入的信号来进行振动并且产生声音的音圈电机。
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游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部具有圆柱状的外形。
CN201911025898.7A 2018-05-25 2019-05-24 游戏控制器 Active CN1109176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1079A JP6517403B1 (ja) 2018-05-25 2018-05-25 ゲームコントローラ
JP2018101077A JP6499354B1 (ja) 2018-05-25 2018-05-25 ゲームコントローラ
JP2018101076A JP7125861B2 (ja) 2018-05-25 2018-05-25 ゲームコントローラ
JP2018-101078 2018-05-25
JP2018-101079 2018-05-25
JP2018-101076 2018-05-25
JP2018-101077 2018-05-25
JP2018101078A JP6666954B2 (ja) 2018-05-25 2018-05-25 ゲームコントローラ
CN201910440779.1A CN110523078A (zh) 2018-05-25 2019-05-24 游戏控制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40779.1A Division CN110523078A (zh) 2018-05-25 2019-05-24 游戏控制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17611A CN110917611A (zh) 2020-03-27
CN110917611B true CN110917611B (zh) 2021-06-04

Family

ID=6610514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40779.1A Pending CN110523078A (zh) 2018-05-25 2019-05-24 游戏控制器
CN201911025898.7A Active CN110917611B (zh) 2018-05-25 2019-05-24 游戏控制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40779.1A Pending CN110523078A (zh) 2018-05-25 2019-05-24 游戏控制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6) US10596456B2 (zh)
EP (5) EP3572131B1 (zh)
CN (2) CN110523078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819696S1 (en) 2016-08-30 2018-06-05 Nintendo Co., Ltd. Computer
JP1648061S (zh) * 2019-05-24 2019-12-16
JP1648060S (zh) * 2019-05-24 2019-12-16
JPWO2022070995A1 (zh) * 2020-09-29 2022-04-07
CN112490053A (zh) * 2020-11-19 2021-03-12 深圳市致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方向输入装置和游戏机
CN112490051A (zh) * 2020-11-19 2021-03-12 深圳市致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方向输入装置和游戏机
USD953437S1 (en) * 2020-12-30 2022-05-31 Shenzhen Qixiong Technology Co., Ltd Game controller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139552A1 (ja) * 2007-05-01 2008-11-20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コントローラ及び操作対象装置
EP2112641A2 (en) * 2008-04-23 2009-10-28 SMK Corporation Remote control transmitter
JP2010259597A (ja) * 2009-05-01 2010-11-18 Konami Digital Entertainment Co Ltd 動作検出装置
CN107485852A (zh) * 2016-06-10 2017-12-19 任天堂株式会社 游戏控制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155364U (zh) 1975-06-05 1976-12-10
US5491462A (en) 1994-02-22 1996-02-13 Wico Corporation Joystick controller
JPH10293645A (ja) 1997-04-17 1998-11-04 Sony Corp マウス
JP2001076590A (ja) 1999-09-09 2001-03-23 Nec Shizuoka Ltd スイッチの取付構造
JP3838196B2 (ja) 2002-12-24 2006-10-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2005339088A (ja) 2004-05-26 2005-12-08 Hori Co Ltd 球体型入力装置
JP4386900B2 (ja) 2006-05-02 2009-12-16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操作装置およびゲームコントローラ
JP5441299B2 (ja) 2006-11-01 2014-03-12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コントローラ装置
EP2090346B1 (en) * 2008-02-11 2015-07-08 Nintendo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mulating games involving a ball
US20110034224A1 (en) * 2009-08-04 2011-02-10 Shih-Yen Liu Operating device of a game console controller
US20120252584A1 (en) 2011-03-28 2012-10-04 Mitchell Scott David Accessory for a game console controller
JP5963084B2 (ja) 2012-09-28 2016-08-0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
KR20210054025A (ko) 2012-10-15 2021-05-12 주식회사 소니 인터랙티브 엔터테인먼트 조작 디바이스
JP6302175B2 (ja) 2013-06-11 2018-03-28 株式会社アガツマ お絵描き台玩具
US10534447B2 (en) * 2014-09-01 2020-01-14 Yinbo Li Multi-surface controller
US20180117762A1 (en) 2015-08-14 2018-05-03 Sphero, Inc. Data exchange system
US20170043478A1 (en) 2015-08-14 2017-02-16 Sphero, Inc. Data exchange system
JP6652353B2 (ja) 2015-09-09 2020-02-19 任天堂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および電池蓋
JP6605984B2 (ja) 2016-02-16 2019-11-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3473310B1 (en) 2016-06-10 2020-01-22 Nintendo Co., Ltd. Game controller
JP6893763B2 (ja) 2016-06-10 2021-06-23 任天堂株式会社 ゲームコントローラ
JP6677580B2 (ja) 2016-06-10 2020-04-08 任天堂株式会社 ゲームコントローラ
US10775941B2 (en) * 2016-12-30 2020-09-15 Jason Francesco Heath Sensorized spherical input and output device, systems, and method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139552A1 (ja) * 2007-05-01 2008-11-20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コントローラ及び操作対象装置
EP2112641A2 (en) * 2008-04-23 2009-10-28 SMK Corporation Remote control transmitter
JP2010259597A (ja) * 2009-05-01 2010-11-18 Konami Digital Entertainment Co Ltd 動作検出装置
CN107485852A (zh) * 2016-06-10 2017-12-19 任天堂株式会社 游戏控制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01213A1 (en) 2021-01-07
EP3572132A1 (en) 2019-11-27
US20190358529A1 (en) 2019-11-28
EP3572130A1 (en) 2019-11-27
US10835813B2 (en) 2020-11-17
US20190358532A1 (en) 2019-11-28
EP3572129B1 (en) 2020-12-30
US11439898B2 (en) 2022-09-13
US20190358531A1 (en) 2019-11-28
US20190358530A1 (en) 2019-11-28
US10596457B2 (en) 2020-03-24
EP3574962A1 (en) 2019-12-04
EP3574962B1 (en) 2020-06-17
CN110523078A (zh) 2019-12-03
EP3572132B1 (en) 2021-05-26
US10843070B2 (en) 2020-11-24
US10596456B2 (en) 2020-03-24
US20190358533A1 (en) 2019-11-28
EP3572129A1 (en) 2019-11-27
CN110917611A (zh) 2020-03-27
US10835814B2 (en) 2020-11-17
EP3572131B1 (en) 2020-07-15
EP3572131A1 (en) 2019-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17611B (zh) 游戏控制器
US10286306B2 (en) Game controller
US11826641B2 (en) Game controller
US11224800B2 (en) Game controller
US10456669B2 (en) Game controller
US10441878B2 (en) Game controller
JP7137285B2 (ja) ゲームコントローラ
JP7125861B2 (ja) ゲームコントローラ
JP6666954B2 (ja) ゲームコントローラ
JP6499354B1 (ja) ゲームコントローラ
JP6517403B1 (ja) ゲームコントロー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