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01799B - 骑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骑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01799B
CN110901799B CN201811073541.1A CN201811073541A CN110901799B CN 110901799 B CN110901799 B CN 110901799B CN 201811073541 A CN201811073541 A CN 201811073541A CN 110901799 B CN110901799 B CN 1109017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wall portion
disposed
housing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7354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01799A (zh
Inventor
木村顺一
吴景亮
金一馨
邓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07354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01799B/zh
Publication of CN1109017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017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017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017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2Headligh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骑乘型车辆。骑乘型车辆(1)具有头管(56)、前罩(41)、头灯单元(21)、光轴调整用具(61)、支撑部(71)、引导部(81)和装饰板(49)。头灯单元(21)具有壳体(25)和透明罩(27)。光轴调整用具(61)具有轴部(62)和头部(63)。轴部(62)具有第1轴线(L)。前罩(41)具有上罩(42)。上罩(42)具有贯通孔(47)。引导部(81)具有右壁部(82)和左壁部(84)。右壁部(82)和左壁部(84)与透明罩(27)一体成形。右壁部(82)配置于第1轴线(L)的右方。左壁部(84)配置于第1轴线(L)的左方。右壁部(82)和左壁部(84)从比第1轴线(L)靠下方的位置延伸到比第1轴线(L)靠上方的位置。右壁部(82)在俯视车辆时向前方且右方延伸。左壁部(84)在俯视车辆时向前方且左方延伸。

Description

骑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配置于前罩的头灯单元的骑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具有前罩(1)和头灯单元(5)的机动两轮车。头灯单元(5)配置于前罩(1)。
头灯单元(5)具有主体(7)、透镜(11)、反射器(12)和灯泡(14)。主体(7)固定于前罩(1)。透镜(11)安装于主体(7)。反射器(12)配置于由主体(7)和透镜(11)形成的空间。反射器(12)相对于主体(7)可绕枢轴(13)旋转。灯泡(14)安装于反射器(12)。
骑乘型车辆1具有托架(7a)和螺栓(18)。托架(7a)固定于主体(7)。螺栓(18)支撑于托架(7a)。螺栓具有与机动两轮车的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轴心。螺栓(18)相对于托架(7a)可绕螺栓(18)的轴线旋转。螺栓(18)相对于托架(7a)在螺栓(18)的轴线方向不能移动。
骑乘型车辆1具有托架(15)和螺母(17)。托架(15)固定于反射器(12)。螺母(17)固定于托架(15)。螺栓(18)与螺母(17)螺纹结合。螺栓(18)可相对于螺母旋转。螺母(17)相对于螺栓(18)可在螺栓(18)的轴心方向移动。
前罩(1)具有开口部(6)。开口部(6)配置于螺栓(18)的轴线上。螺栓(18)具有头部(18a)。头部(18a)位于螺栓(18)的前端。
在调整头灯单元(5)的光轴时,将工具(20)插入开口部(6),使工具的顶端部与螺栓(18)的头部(18a)接触。利用工具来旋转螺栓(18)。随着螺栓(18)的旋转,螺母(17)在螺栓(18)的轴心方向移动。随着螺母(17)的移动,托架(15)、反射器(12)和灯泡(14)相对于主体(7)绕枢轴(13)旋转。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8-3104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前罩(1)的开口部(6)与螺栓(18)的头部(18a)的距离较长。因此,难以利用工具(20)来操作螺栓(18)。具体地说,难以使工具(20)的顶端部与螺栓(18)的头部(18a)接触。结果,难以调整头灯单元(5)的光轴。
开口部(6)形成于前罩(1)。开口部(6)可从正面观察车辆时目视确认。开口部(6)露出。因此,开口部(6)存在有损于机动两轮车的外观的品质之虞。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骑乘型车辆,能够易于调整头灯单元的光轴,并且,能够确保骑乘型车辆的外观的品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而采用如下的构成。
也就是说,本发明是一种骑乘型车辆,具有:
头管、
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头管的前方的前罩、
配置于所述前罩的头灯单元、以及
设置于所述前罩的内部、调整所述头灯单元的光轴的光轴调整用具;
所述头灯单元具有壳体、以及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前方并固定于所述壳体的透明罩;
所述光轴调整用具具有配置于所述头灯单元的上方的轴部、以及配置于所述头灯单元的上方并固定于所述轴部的前端的头部,所述头部利用工具来旋转;
所述轴部具有沿着所述头灯单元的上表面的第1轴线;
所述前罩具有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位于所述头灯单元的上方的上罩;
所述上罩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轴部和所述头部的前方;
所述上罩具有形成于所述上罩并配置于所述第1轴线上的贯通孔;
所述骑乘型车辆具有:
支撑部,该支撑部固定于所述壳体和所述透明罩中的至少任一方,使所述轴部能绕所述第1轴线旋转且在所述第1轴线方向不能移动地对所述轴部进行支撑;
引导部,该引导部配置于所述头灯单元的上方,配置于比所述头部靠前方,并且配置于比所述贯通孔靠后方;以及
装饰板,该装饰板能拆装地安装于所述上罩并配置于所述贯通孔的前方;
所述装饰板具有比所述贯通孔宽广的前表面;
所述引导部具有与所述壳体和所述透明罩中的至少任一方一体成形并配置于所述第1轴线的右方的右壁部、以及与所述壳体和所述透明罩中的至少任一方一体成形并配置于所述第1轴线的左方的左壁部;
所述右壁部从比所述第1轴线靠下方的位置延伸到比所述第1轴线靠上方的位置;
所述左壁部从比所述第1轴线靠下方的位置延伸到比所述第1轴线靠上方的位置;
所述右壁部在俯视车辆时向前方且右方延伸;
所述左壁部在俯视车辆时向前方且左方延伸。
光轴调整用具的头部固定于光轴调整用具的轴部的前端。因此,能够易于通过贯通孔接近头部。具体地说,通过将工具(具体地说是工具的轴部)插入贯通孔,能够使工具(具体地说是工具的轴部的顶端部)与头部接触。并且,通过利用工具来旋转头部,能够使光轴调整用具的轴部旋转,能够调整头灯单元的光轴。
轴部具有沿着头灯单元的上表面的第1轴线。因此,能够易于确保轴部的设置空间。
轴部和头部配置于头灯单元的上方,所以,轴部和头部配置于较高的位置。因此,能够更易于接近头部。
上罩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位于所述头灯单元的上方。贯通孔形成于上罩。由此,贯通孔配置于较高的位置。因此,能够易于接近贯通孔。具体地说,能够易于将工具插入贯通孔。
贯通孔配置于第1轴线上。因此,通过将工具插入贯通孔,能够易于使工具与头部接触。
引导部配置于头灯单元的上方,所以,能够向头部适当地引导工具。而且,引导部配置于比头部靠前方并且配置于比贯通孔靠后方,所以,能够向头部更适当地引导工具。
引导部具有右壁部。右壁部配置于第1轴线的右方。右壁部从比第1轴线靠下方的位置延伸到比第1轴线靠上方的位置。右壁部在俯视车辆时向前方且右方延伸。因此,在工具的顶端部比头部向右方偏移的情况下,工具的顶端部与右壁部接触。通过使工具的顶端部在右壁部滑动,能够将工具的顶端部向左方引导。也就是说,右壁部能够向头部适当地引导工具的顶端部。这样,右壁部能够适当地抑制工具的顶端部比头部向右方偏移。由此,能够更易于接近头部。
同样地,引导部具有左壁部。左壁部配置于第1轴线的左方。左壁部从比第1轴线靠下方的位置延伸到比第1轴线靠上方的位置。左壁部在俯视车辆时向前方且左方延伸。因此,在工具的顶端部比头部向左方偏移的情况下,工具的顶端部与左壁部接触。通过使工具的顶端部在左壁部滑动,能够将工具的顶端部向右方引导。也就是说,左壁部能够向头部适当地引导工具的顶端部。这样,左壁部能够适当地抑制工具的顶端部比头部向左方偏移。由此,能够更易于接近头部。
右壁部和左壁部与壳体和透明罩中的至少任一方一体成形。因此,既能够抑制零部件个数增加,又能够设置右壁部和左壁部。
装饰板可相对于上罩拆装。在调整头灯单元的光轴时,从上罩拆下装饰板。在从上罩拆下了装饰板的状态下,能够目视确认贯通孔。换言之,在从上罩拆下了装饰板的状态下,贯通孔露出。由此,能够易于将工具插入贯通孔。也就是说,能够易于调整头灯单元的光轴。
在不调整头灯单元的光轴时,装饰板安装于上罩。在装饰板安装于上罩的状态下,装饰板配置于贯通孔的前方。装饰板具有比贯通孔宽广的前表面。因此,装饰板切实地覆盖贯通孔的前方。由此,在装饰板安装于上罩的状态下,不能目视确认贯通孔。换言之,在装饰板安装于上罩的状态下,贯通孔不露出。因此,不存在贯通孔有损于骑乘型车辆的外观的品质之虞。
由于装饰板安装于上罩,所以,装饰板配置于较高的位置。因此,能够易于拆装装饰板。
如上所述,骑乘型车辆具有引导部和装饰板,所以,能够易于调整头灯单元的光轴,并且,能够确保骑乘型车辆的外观的品质。
在上述的骑乘型车辆中,优选所述头部、所述贯通孔和所述装饰板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所述头管重叠。上罩的前方的空间成为用于调整头灯单元的光轴的作业空间。因此,能够易于确保用于调整头灯单元的光轴的作业空间。由此,能够更易于进行调整头灯单元的光轴的作业。
在上述的骑乘型车辆中,优选所述第1轴线在俯视车辆时与车辆前后方向大致平行。能够更易于通过贯通孔接近头部。而且,能够更易于利用工具来旋转头部。
在上述的骑乘型车辆中,优选所述第1轴线与车辆前后方向大致平行。能够更易于通过贯通孔接近头部。而且,能够更易于利用工具来操作头部。
在上述的骑乘型车辆中,优选所述轴部的至少一部分在俯视车辆时与所述壳体重叠;所述头部的至少一部分在俯视车辆时与所述壳体重叠;所述支撑部固定于所述壳体。支撑部固定于壳体,所以,能够牢固地设置支撑部。轴部的至少一部分在俯视车辆时与所述壳体重叠,所以,支撑部能够适当地支撑轴部。头部的至少一部分在俯视车辆时与所述壳体重叠。壳体配置于透明罩的后方。因此,头部与贯通孔的距离较长。但是,由于骑乘型车辆具有引导部,所以,能够更易于通过贯通孔接近头部。这样,在头部与贯通孔的距离长的情况下,引导部的有用性更高。
在上述的骑乘型车辆中,优选所述右壁部从所述壳体和所述透明罩中的至少任一方向上方隆起;所述右壁部具有与所述壳体和所述透明罩中的至少任一方相接的下缘;所述右壁部的所述下缘位于比所述第1轴线靠下方;所述左壁部从所述壳体和所述透明罩中的至少任一方向上方隆起;所述左壁部具有与所述壳体和所述透明罩中的至少任一方相接的下缘;所述左壁部的所述下缘位于比所述第1轴线靠下方。右壁部的下缘位于比第1轴线靠下方。因此,右壁部能够向头部适当地引导工具的顶端部。同样地,左壁部的下缘位于比第1轴线靠下方。因此,左壁部也能够向头部适当地引导工具的顶端部。
在上述的骑乘型车辆中,优选所述右壁部具有后端部;所述右壁部的所述后端部从比所述第1轴线靠下方的位置延伸到比所述第1轴线靠上方的位置;所述左壁部具有后端部;所述左壁部的所述后端部从比所述第1轴线靠下方的位置延伸到比所述第1轴线靠上方的位置。右壁部的后端部位于较靠近头部的位置。右壁部的后端部从比所述第1轴线靠下方的位置延伸到比所述第1轴线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右壁部在较靠近头部的位置处向头部引导工具。由此,右壁部能够向头部适当地引导工具。同样地,左壁部的后端部位于较靠近头部的位置。左壁部的后端部从比所述第1轴线靠下方的位置延伸到比所述第1轴线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左壁部在较靠近头部的位置处向头部引导工具。由此,左壁部能够向头部适当地引导工具。
在上述的骑乘型车辆中,优选所述引导部具有与所述壳体和所述透明罩中的至少任一方一体成形的后壁部;所述后壁部配置于所述右壁部的左方且所述左壁部的右方;所述后壁部在俯视车辆时与所述第1轴线重叠;所述后壁部配置于所述第1轴线的下方。后壁部配置于右壁部的左方且左壁部的右方。后壁部在俯视车辆时与第1轴线重叠。后壁部配置于第1轴线的下方。因此,后壁部能够向头部适当地引导工具。具体地说,后壁部能够抑制工具的顶端部比头部向下方偏移。而且,后壁部与壳体和透明罩中的至少任一方一体成形。因此,既能够抑制零部件个数,又能够设置后壁部。
在上述的骑乘型车辆中,优选所述后壁部具有:在俯视车辆时与所述第1轴线重叠的中央部、配置于比所述后壁部的所述中央部靠右方的右端部、以及配置于比所述后壁部的所述中央部靠左方的左端部;所述中央部比所述右端部和所述左端部低。据此,后壁部能够向头部更适当地引导工具。
在上述的骑乘型车辆中,优选所述后壁部从所述壳体和所述透明罩中的至少任一方向上方隆起;所述后壁部具有从所述第1轴线方向观察时向下方凸地弯曲的上缘。据此,后壁部能够向头部更适当地引导工具。
在上述的骑乘型车辆中,优选在包括所述第1轴线的垂直的剖面中,位于比所述头部靠前方的所述头灯单元的所述上表面的部分配置于所述第1轴线的下方。据此,头灯单元的上表面能够向头部适当地引导工具。具体地说,位于比头部靠前方的头灯单元的上表面的部分能够抑制工具的顶端部比头部向下方偏移。
在上述的骑乘型车辆中,优选所述透明罩具有: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能够目视确认的前表面、以及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位于所述透明罩的所述前表面的上方并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所述上罩和所述装饰板中的至少任一方重叠的上表面;所述引导部与所述透明罩的所述上表面相接;所述引导部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所述上罩和所述装饰板中的至少任一方重叠;所述上罩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透明罩的所述上表面和所述引导部的前方;在所述装饰板安装于所述上罩的状态下,所述透明罩的所述上表面和所述引导部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不能目视确认。上罩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透明罩的上表面的前方并且配置于引导部的前方。透明罩的上表面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上罩和装饰板中的至少任一方重叠。引导部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上罩和装饰板中的至少任一方重叠。透明罩的上表面和引导部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不能目视确认。因此,不存在透明罩的上表面和引导部有损于骑乘型车辆的外观的品质之虞。也就是说,能够确保骑乘型车辆的外观的品质。
在上述的骑乘型车辆中,优选所述上罩具有:前表面、以及配置于包括所述贯通孔的位置并从所述上罩的所述前表面向后方凹陷的凹部;所述凹部具有与所述装饰板的所述前表面同等的宽广度(面积范围),并且具有与所述装饰板的厚度同等的深度;所述装饰板配置于所述凹部。在装饰板安装于上罩的状态下,能够使装饰板的前表面与上罩的前表面实质上连续。换言之,在装饰板安装于上罩的状态下,能够抑制装饰板的前表面比上罩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并且,能够抑制装饰板的前表面比上罩的前表面向后方凹陷。由此,能够更适当地确保骑乘型车辆的外观的品质。
在上述的骑乘型车辆中,优选通过将所述装饰板按压于所述凹部,所述装饰板安装于所述上罩;通过向前方拉拽被安装于所述上罩的所述装饰板,从所述上罩拆下所述装饰板。能够简单地相对于上罩拆装装饰板。
在上述的骑乘型车辆中,优选所述头灯单元具有: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光源、以及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并反射所述光源所发出的光的反射器;所述反射器能相对于所述壳体旋转地支撑于所述壳体;所述光轴调整用具具有传递部,该传递部连结于所述轴部和所述反射器,并且随着所述轴部的旋转而使所述反射器相对于所述壳体旋转。随着头部的旋转,传递部使反射器相对于壳体旋转。因此,通过使头部旋转,能够适当地调整头灯单元的光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骑乘型车辆,能够易于调整头灯单元的光轴,并且,能够确保骑乘型车辆的外观的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2是骑乘型车辆的前部的左侧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的主视图。
图4是前罩和头管的主视图。
图5是头灯单元的主视图。
图6是头灯单元的俯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的俯视图。
图8是头灯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沿着图3中的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是光轴调整用具的立体图。
图11是光轴调整用具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头灯单元的上表面的放大俯视图。
图13是头灯单元的上表面的放大立体图。
图14是头灯单元和光轴调整用具的放大立体图。
图15是头灯单元和光轴调整用具的放大主视图。
图16是拆下了装饰板的状态的上罩的放大主视图。
图17是装饰板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骑乘型车辆
3:转向装置
11:前轮
21:头灯单元
23:头灯单元的上表面
24:光源
24a:头灯用光源
25:壳体
26:壳体的上表面
27:透明罩
28:透明罩的前表面
29:透明罩的上表面
30:高位面
30a:最高位面
31:反射器
41:前罩
42:上罩
42a:上罩的前表面
42b:上罩的凹部
43:右罩
44:左罩
45:下罩
47:贯通孔
49:装饰板
49a:装饰板的前表面
55:车身框架
56:头管
61:光轴调整用具
62:轴部
63:头部
65:传递部
71:支撑部
81:引导部
82:右壁部
82a:右壁部的前端部
82b:右壁部的后端部
83:右壁部的下缘
84:左壁部
84a:左壁部的前端部
84b:左壁部的后端部
85:左壁部的下缘
86:后壁部
86a:后壁部的中央部
86b:后壁部的右端部
86c:后壁部的左端部
87a:后壁部的下缘
87b:后壁部的上缘
L:轴部的第1轴线
X:骑乘型车辆的前后方向
Y:骑乘型车辆的宽度方向
Z:骑乘型车辆的上下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骑乘型车辆进行说明。
1.骑乘型车辆的概略构成
图1是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1示出了骑乘型车辆1的前后方向X、宽度方向Y和上下方向Z。前后方向X、宽度方向Y和上下方向Z是以乘坐于骑乘型车辆1的骑乘者为基准而定义的。前后方向X、宽度方向Y以及上下方向Z相互正交。前后方向X、宽度方向Y和上下方向Z分别是本发明的车辆前后方向、车辆宽度方向和车辆上下方向的例子。
“前方”、“后方”、“上方”、“下方”、“右方”、“左方”分别意味着对于乘坐于骑乘型车辆1的骑乘者来说的“前方”、“后方”、“上方”、“下方”、“右方”、“左方”。在本说明书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前方”和“后方”不仅包括与前后方向X平行的方向,也包括接近前后方向X的方向。接近前后方向X的方向例如是与前后方向X所成的角度为45度以下的方向。同样地,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右方”和“左方”不仅包括与宽度方向Y平行的方向,也包括接近宽度方向Y的方向。只要没有特别说明,“上方”和“下方”不仅包括与上下方向Z平行的方向,也包括接近上下方向Z的方向。在各图中,作为参考,适当地示出前、后、上、下、右、左。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配置的各表现分别具有以下的意思。以下,以宽度方向Y为例进行说明,对前后方向X和上下方向Z也是同样的。
“部件A配置于比部件B靠右方/左方”的表现规定在宽度方向Y上部件A相对于部件B的位置,而不规定在前后方向X和上下方向Z上部件A相对于部件B的位置。在本表现的情况下,部件A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可以与部件B重叠,也可以不与部件B重叠。
并未提及所观察的方向的“部件A配置于部件B的右方/左方”的表现规定在宽度方向Y上部件A相对于部件B的位置、在前后方向X上部件A相对于部件B的位置、以及在上下方向Z上部件A相对于部件B的位置。本表现意味着部件A配置于比部件B靠右方/左方,并且部件A的至少一部分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与部件B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部件A在俯视车辆时配置于部件B的右方/左方”的表现规定在宽度方向Y上部件A相对于部件B的位置、以及在前后方向X上部件A相对于部件B的位置,而不规定在上下方向Z上部件A相对于部件B的位置。本表现意味着部件A配置于比部件B靠右方/左方,部件A的前端位于比部件B的后端靠前方,并且部件A的后端位于比部件B的前端靠后方。
“部件A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配置于部件B的右方/左方”的表现规定在宽度方向Y上部件A相对于部件B的位置、以及在上下方向Z上部件A相对于部件B的位置,而不规定在前后方向X上部件A相对于部件B的位置。本表现意味着部件A配置于比部件B靠右方/左方,部件A的上端位于比部件B的下端靠上方,并且部件A的下端位于比部件B的上端靠下方。
参照图1。骑乘型车辆1是小型摩托车型车辆。骑乘型车辆1具有转向装置3和前轮11。前轮11支撑于转向装置3。
转向装置3具有前悬挂机构(前悬架)4和前车轴5。前车轴5支撑于前悬挂机构4。前轮11支撑于前车轴5。前轮11相对于前车轴5可绕前车轴5旋转。
转向装置3具有把手6。把手6配置于比前悬挂机构4靠上方。把手6连结于前悬挂机构4。
骑乘型车辆1具有前挡泥板13。前挡泥板13配置于前轮11的上方。前挡泥板13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与前轮11重叠。前挡泥板13支撑于转向装置3。前挡泥板13与前悬挂机构4相连。
骑乘型车辆1具有头灯单元21。头灯单元21照射骑乘型车辆1的前方的路面。头灯单元21配置于前挡泥板13的上方。头灯单元21配置于从前挡泥板13离开的位置。头灯单元21配置于比把手6靠下方。头灯单元21的一部分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能够目视确认。
骑乘型车辆1具有前罩41。前罩41配置于从前挡泥板13离开的位置。头灯单元21配置于前罩41。
骑乘型车辆1具有车座51、驱动单元52和后轮53。车座51、驱动单元52和后轮53配置于比转向装置3、前轮11、前挡泥板13、头灯单元21和前罩41靠后方。驱动单元52和后轮53配置于车座51的下方。驱动单元52包括用于产生动力的发动机和用于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后轮53的传动装置(省略图示)。后轮53支撑于驱动单元52的后部。后轮53由驱动单元52驱动旋转。
骑乘型车辆1的骑乘者就座于车座51,握着把手6。
图2是骑乘型车辆1的前部的左侧视图。图2省略前罩41等的图示。骑乘型车辆1具有车身框架55。车身框架55具有头管56、下框架(下伸框架)57和后框架58。头管56配置于骑乘型车辆1的前部。头管56配置于比前轮11靠上方。下框架57与头管56相连。下框架57从头管56向下方且后方延伸。下框架57配置于前轮11的后方。后框架58与下框架57相连。下框架57与后框架58的连接位置比头管56与下框架57的连接位置靠下方且后方。后框架58从下框架57向后方延伸。
转向装置3支撑于头管56。转向装置3可相对于头管56旋转。
转向装置3具有转向轴7。转向轴7向下方且前方延伸。转向轴7插入头管56内。转向轴7支撑于头管56。转向轴7相对于头管56可绕转向轴7的轴心旋转。图2省略把手6的图示,但把手6支撑于转向轴7。把手6配置于比头管56靠上方。
转向装置3具有托架8。托架8与转向轴7相连。托架8配置于比头管56靠下方。托架8配置于比前挡泥板13靠上方。托架8支撑前悬挂机构4。前悬挂机构4与托架8相连。前悬挂机构4从托架8向下方且前方延伸。
转向装置3(前悬挂机构4、前车轴5、把手6、转向轴7和托架8)相对于头管56旋转。骑乘者操作把手6,从而转向装置3相对于头管56旋转。
在转向装置3相对于头管56旋转时,前轮11和前挡泥板13与转向装置3一体地相对于头管56旋转。相应于转向装置3相对于头管56的旋转,前轮11的朝向改变。由此,骑乘型车辆1的前进道路改变。
在图1、2中,转向装置3相对于头管56位于中立位置。在转向装置3位于中立位置时,前车轴5与宽度方向Y大致平行。在转向装置3位于中立位置时,骑乘型车辆1向与前后方向X大致平行的前方直线前进。
参照图2。头灯单元21配置于头管56的前方。
头灯单元21支撑于头管56。骑乘型车辆1具有与头管56相连的头灯用撑条(头等用支板)59。头灯用撑条59从头管56向前方延伸。头灯用撑条59与头灯单元21相连。头灯用撑条59支撑头灯单元21。
虽然省略图示,但前罩41支撑于头管56。前罩41与头灯单元21相连。前罩41经由头灯用撑条59和头灯单元21而支撑于头管56。
头灯单元21和前罩41相对于头管56不能移动。即使在转向装置3相对于头管56旋转时,头灯单元21和前罩41也不相对于头管56旋转。
虽然省略图示,但车座51和驱动单元52支撑于车身框架55(例如后框架58)。驱动单元52可相对于车身框架55摆动。
图3是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1的主视图。前悬挂机构4具有右前悬挂机构4R和左前悬挂机构4L。右前悬挂机构4R配置于前轮11的右方。左前悬挂机构4L配置于前轮11的左方。前车轴5支撑于右前悬挂机构4R和左前悬挂机构4L。
前挡泥板13支撑于右前悬挂机构4R和左前悬挂机构4L。
前罩41具有上罩42、右罩43、左罩44和下罩45。上罩42是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位于头灯单元21的上方的前罩41的部分。右罩43是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位于头灯单元21的右方的前罩41的部分。左罩44是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位于头灯单元21的左方的前罩41的部分。下罩45是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位于头灯单元21的下方的前罩41的部分。
图4是前罩41和头管56的主视图。图4省略头灯单元21等的图示。图4示意性地例示出边界K1、K2。边界K1是上罩42和右罩43的边界。上罩42在边界K1处与右罩43相接。边界K2是上罩42和左罩44的边界。上罩42在边界K2处与左罩44相接。
上罩42配置于头管56的前方。上罩42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头管56重叠。这样,前罩4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头管56的前方。
下罩45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配置于上罩42的下方。下罩45配置于从上罩42离开的位置。下罩45与右罩43相接。下罩45与左罩44相接。
前罩41具有开口46。开口46由上罩42、右罩43、左罩44和下罩45划分出。头灯单元21配置于开口46。
2.头灯单元21
图5是头灯单元21的主视图。图6是头灯单元21的俯视图。头灯单元21具有光源24。光源24包括5个头灯用光源24a和2个转向灯(flasher,闪光灯)用光源24b。头灯用光源24a例如是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转向灯用光源24b例如是灯泡。
头灯单元21具有壳体25和透明罩27。壳体25如图6所示。壳体25与头灯用撑条59相连。壳体25固定于头管56。壳体25收容光源24。光源24配置于壳体25的内部。透明罩27配置于光源24和壳体25的前方。透明罩27安装于壳体25。透明罩27固定于壳体25。透明罩27相对于壳体25不能移动。透明罩27使光源24的光透过。透明罩27是透明的。
参照图3。头灯单元21具有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可目视确认的露出面22。露出面22是图2所示的头灯单元21的部分。露出面22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不与前罩41重叠。
参照图5。头灯单元21具有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位于露出面22的上方的上表面23。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不能目视确认。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上罩42重叠。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被上罩42遮住。
图7是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1的俯视图。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在俯视车辆时不能目视确认。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在俯视车辆时与上罩42重叠。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在俯视车辆时被上罩42遮住。
参照图5、6。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具有大致“U”字形状。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具有中央部23a、右部23b和左部23c。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中央部23a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头管56重叠。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中央部23a大致平坦。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右部23b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位于比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中央部23a靠右方。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左部23c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位于比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中央部23a靠左方。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中央部23a与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右部23b和左部23c相接。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右部23b和左部23c分别从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中央部23a向上方延伸。
参照图5、图6。透明罩27具有前表面28。透明罩24的前表面28相当于头灯单元21的露出面22。
透明罩27具有上表面29。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位于透明罩27的前表面28的上方。壳体25具有上表面26。壳体25的上表面26位于比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靠后方。壳体25的上表面26与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相接。壳体25的上表面26和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整体相当于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因此,壳体25的上表面26和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在从正面观察车辆和在俯视车辆时与上罩42重叠。
参照图5。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具有大致“U”字形状。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具有中央部29a、右部29b和左部29c。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的中央部29a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头管56重叠。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的中央部29a大致平坦。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的右部29b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位于比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的中央部29a靠右方。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的左部29c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位于比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的中央部29a靠左方。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的中央部29a与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的右部29b和左部29c相接。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的右部29b和左部29c分别从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的中央部29a向上方延伸。
虽然省略图示,但壳体25的上表面26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具有大致“U”字形状。
参照图6。壳体25的上表面26具有中央部26a、右部26b和左部26c。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中央部26a、右部26b和左部26c分别位于比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的中央部29a、右部29b和左部29b靠后方。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中央部26a、右部26b和左部26c分别与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的中央部29a、右部29b和左部29b相接。
虽然省略图示,但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中央部26a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头管56重叠。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中央部26a大致平坦。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右部26b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位于比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中央部26a靠右方。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左部26c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位于比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中央部26a靠左方。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中央部26a与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右部26b和左部26c相接。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右部26b和左部26c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分别从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中央部26a向上方延伸。
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中央部26a和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的中央部29a整体相当于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中央部23a。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右部26b和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的右部29b整体相当于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右部23b。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左部26c和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的左部29c整体相当于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左部23c。
图8是头灯单元21的分解立体图。头灯单元21具有反射器31。反射器31配置于壳体25的内部。反射器31配置于透明罩27的后方。反射器31反射光源24所发出的光。严格地来说,反射器31反射头灯用光源24a所发出的光。
图9是沿着图3中的IX-IX线的剖视图。头灯用光源24a和反射器31支撑于壳体25。头灯用光源24a和反射器31相对于壳体25可绕旋转轴心AR旋转。旋转轴心AR是假想的直线。旋转轴心AR例如与宽度方向Y平行。
3.光轴调整用具
参照图5、6。骑乘型车辆1具有光轴调整用具61。光轴调整用具61调整头灯单元21的光轴。具体地说,光轴调整用具61使头灯用光源24a和反射器31相对于壳体25绕旋转轴心AR旋转。通过头灯用光源24a和反射器31相对于壳体25绕旋转轴心AR旋转,头灯单元21所照射的范围改变。更严格地说,通过头灯用光源24a和反射器31相对于壳体25绕旋转轴心AR旋转,头灯用光源24a的光所照射的范围改变。
光轴调整用具61配置于头管56的前方。光轴调整用具61配置于比头管56的上端56a靠下方。
光轴调整用具61配置于头灯单元21的附近。头灯单元21具有前端21a、上端21b、右端21c和左端21d。光轴调整用具61配置于比头灯单元21的前端21a靠后方。光轴调整用具61配置于比头灯单元21的上端21b靠下方。光轴调整用具61配置于比头灯单元21的右端21c靠左方。光轴调整用具61配置于比头灯单元21的左端21d靠右方。
光轴调整用具61配置于比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右部23b靠左方。光轴调整用具61配置于比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左部23c靠右方。
参照图6。光轴调整用具61的一部分配置于头灯单元21的上方。光轴调整用具61的一部分在俯视车辆时与头灯单元21重叠。光轴调整用具61的一部分配置于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上方。光轴调整用具61的一部分在俯视车辆时与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重叠。光轴调整用具61的一部分配置于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中央部23a的上方。光轴调整用具61的一部分在俯视车辆时与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中央部23a重叠。
光轴调整用具61的一部分配置于壳体25的上方。光轴调整用具61的一部分在俯视车辆时与壳体25重叠。光轴调整用具61的一部分配置于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上方。光轴调整用具61的一部分在俯视车辆时与壳体25的上表面26重叠。光轴调整用具61的一部分配置于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中央部26a的上方。光轴调整用具61的一部分在俯视车辆时与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中央部26a重叠。
光轴调整用具61配置于比透明罩27靠后方。光轴调整用具61在俯视车辆时不与透明罩27重叠。
参照图1、3、7。光轴调整用具61设置于前罩41的内部。“设置于前罩41的内部”是光轴调整用具61的前部、上部、右部和左部被前罩41等覆盖的意思。在此,“前罩41等”除了前罩41还可以包括头灯单元21和/或后述的装饰板49。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
参照图1。头灯单元21和左罩44覆盖光轴调整用具61的左部。光轴调整用具61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与头灯单元21和左罩44重叠。光轴调整用具61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被头灯单元21和左罩44遮住。虽然省略图示,但头灯单元21和右罩43覆盖光轴调整用具61的右部。光轴调整用具61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与头灯单元21和右罩43重叠。光轴调整用具61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被头灯单元21和右罩43遮住。光轴调整用具61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不能目视确认。参照图3。上罩42和装饰板49覆盖光轴调整用具61的前部。光轴调整用具61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上罩42和装饰板49重叠。光轴调整用具61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被上罩42和装饰板49遮住。光轴调整用具61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不能目视确认。参照图7。上罩42覆盖光轴调整用具61的上部。光轴调整用具61在俯视车辆时与上罩42重叠。光轴调整用具61在俯视车辆时被上罩42遮住。光轴调整用具61在俯视车辆时不能目视确认。
参照图6。光轴调整用具61具有轴部62。轴部62具有第1轴线L。第1轴线L是通过轴部62的中心的假想的直线。第1轴线L在俯视车辆时与前后方向X大致平行。轴部62在第1轴线L的方向延伸。
光轴调整用具61具有头部63。头部63配置于第1轴线L上。头部63配置于轴部62的前方。头部63与轴部62相接。头部63固定于轴部62。头部63固定于轴部62的前端。头部63利用工具来旋转。工具是例如十字螺丝刀(也称为“十字螺丝起子”)。头部63绕第1轴线L旋转。在头部63旋转时,轴部62与头部63一体地绕第1轴线L旋转。
轴部62和头部63配置于头灯单元21的上方。轴部62的一部分在俯视车辆时与头灯单元21重叠。头部63整体在俯视车辆时与头灯单元21重叠。轴部62和头部63配置于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上方。轴部62的一部分在俯视车辆时与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重叠。头部63整体在俯视车辆时与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重叠。轴部62和头部63配置于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中央部23a的上方。轴部62的一部分在俯视车辆时与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中央部23a重叠。头部63整体在俯视车辆时与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中央部23a重叠。
轴部62和头部63配置于壳体25的上方。轴部62的一部分在俯视车辆时与壳体25重叠。头部63整体在俯视车辆时与壳体25重叠。轴部62和头部63配置于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上方。轴部62的一部分在俯视车辆时与壳体25的上表面26重叠。头部63整体在俯视车辆时与壳体25的上表面26重叠。轴部62和头部63配置于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中央部26a的上方。轴部62的一部分在俯视车辆时与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中央部26a重叠。头部63整体在俯视车辆时与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中央部26a重叠。
参照图5。头部63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头管56重叠。同样地,轴部62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头管56重叠。
参照图9。第1轴线L如图9所示。也就是说,图9相当于包括第1轴线L的垂直剖视图。第1轴线L沿着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第1轴线L沿着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中央部23a。
第1轴线L沿着壳体25的上表面26。第1轴线L沿着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中央部26a。
第1轴线L大致水平。第1轴线L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与前后方向X大致平行。
更详细地说,第1轴线L在从侧面观察车辆和在俯视车辆时与前后方向X大致平行。也就是说,第1轴线L与前后方向X大致平行。以下,将第1轴线L作为与前后方向X平行的轴线进行说明。因此,“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从第1轴线L的方向观察时”是相同的含义。
在包括第1轴线L的垂直的剖面中,头灯单元21配置于第1轴线L的下方。在包括第1轴线L的垂直的剖面中,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配置于第1轴线L的下方。更详细地说,在包括第1轴线L的垂直的剖面中,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具有位于比头部63靠前方的部分(例如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在包括第1轴线L的垂直的剖面中,位于比头部63靠前方的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部分配置于第1轴线L的下方。
在包括第1轴线L的垂直的剖面中,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大致水平。严格地说,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具有小凹凸。但是,若无视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小凹凸,则在包括第1轴线L的垂直的剖面中,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大致水平。由此,在包括第1轴线L的垂直的剖面中,第1轴线L与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大致平行。
在包括第1轴线L的垂直的剖面中,壳体25的上表面26大致水平。由此,在包括第1轴线L的垂直的剖面中,第1轴线L与壳体25的上表面26大致平行。
图10是光轴调整用具61的立体图。图11是光轴调整用具61的分解立体图。轴部62具有以第1轴线L为中心的大致圆筒形状。轴部62在轴部62的外周面不具有螺纹牙。轴部62的剖面为大致圆形状。具体地说,轴部62在与第1轴线L正交的剖面中具有大致圆形状。
轴部62具有基端部62a和顶端部62b。基端部62a和顶端部62b在第1轴线L上排列。基端部62a和顶端部62b分别在第1轴线L方向延伸。基端部62a配置于比顶端部62b靠前方。基端部62a具有前端和后端。基端部62a的前端位于比基端部62a的后端靠前方。基端部62a的前端与头部63相接。也就是说,基端部62a的前端相当于轴部62的前端。基端部62a的后端与顶端部62b相接。基端部62a具有比顶端部62b的外径大的外径。
头部63具有例如六边形状。头部63具有与工具接触的接触部63a。接触部63a具有例如十字孔。
光轴调整用具61具有凸缘部64。凸缘部64与轴部62的外周面相接。凸缘部64固定于轴部62。凸缘部64配置于轴部62的基端部62a与顶端部62b之间。凸缘部64例如配置于轴部62的基端部62a的后端。凸缘部64配置于从头部63离开的位置。凸缘部64具有与第1轴线L大致正交的板形状。凸缘部64从轴部62的外周面向第1轴线L的径方向外方延伸。在从第1轴线L方向观察凸缘部64时,凸缘部64具有以第1轴线L为中心的大致圆形状。
光轴调整用具61具有传递部65。传递部65连结于轴部62。传递部65连结于反射器31。而且,传递部65连结于光源24(更具体地说是头灯用光源24a)。在轴部62相对于壳体25绕第1轴线L旋转时,传递部65使头灯用光源24a和反射器31相对于壳体25绕旋转轴心AR旋转。
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传递部65具有齿轮机构66和副轴部67。齿轮机构66配置于比壳体25靠后方。齿轮机构66连结于轴部62和副轴部67。副轴部67配置于轴部62的下方。副轴部67具有第2轴线M。第2轴线M与第1轴线L大致平行。副轴部67在第2轴线M方向延伸。在轴部62绕第1轴线L旋转时,齿轮机构66使副轴部67绕第2轴线M旋转。
参照图11。齿轮机构66具有第1齿轮66a、第2齿轮66b、第3齿轮66c和外壳66d。第2齿轮66b配置于第1齿轮66a的下方。第2齿轮66b与第1齿轮66a啮合。第3齿轮66c配置于第2齿轮66b的下方。第3齿轮66c与第2齿轮66b啮合。外壳66d支撑第1齿轮66a、第2齿轮66b和第3齿轮66c。外壳66d具有第1外壳部66d1和第2外壳部66d2。第1齿轮66a、第2齿轮66b和第3齿轮66c配置于第1外壳部66d1与第2外壳部66d2之间。第1齿轮66a、第2齿轮66b和第3齿轮66c分别可相对于外壳66d旋转。外壳66d相对于壳体25不能移动地设置。第1齿轮66a、第2齿轮66b和第3齿轮66c分别可相对于壳体25旋转。在第1齿轮66a相对于壳体25旋转时,第2齿轮66b和第3齿轮66c相对于壳体25旋转。
第1齿轮66a连结于轴部62。第1齿轮66a连结于轴部62的顶端部62b。在轴部62相对于壳体25绕第1轴线L旋转时,第1齿轮66a、第2齿轮66b和第3齿轮66c分别相对于壳体25旋转。
副轴部67具有后端67a和前端67b。副轴部67的后端67a位于比副轴部67的前端67b靠后方。第3齿轮66c连结于副轴部67的后端67a。副轴部67的后端67a配置于壳体25的后方。副轴部67贯通壳体25。副轴部67的前端67b配置于壳体25的内部。在第3齿轮66c相对于壳体25旋转时,副轴部67相对于壳体25绕第2轴线M旋转。
传递部65具有连结部68。连结部68配置于壳体25的内部。连结部68连结于副轴部67。连结部68连结于副轴部67的前端67b。副轴部67和连结部68例如经由未图示的螺纹进给机构而连结。在副轴部67相对于壳体25绕第2轴线M旋转时,连结部68相对于壳体25在副轴部67的第2轴线M方向进退移动。
连结部68经由未图示的部件而连结于头灯用光源24a和反射器31。在连结部68相对于壳体25在副轴部67的第2轴线M方向进退移动时,头灯用光源24a和反射器31相对于壳体25绕旋转轴心AR旋转。
如上所述,随着轴部62的旋转,头灯用光源24a和反射器31相对于壳体25绕旋转轴心AR旋转。
4.支撑部
参照图6。骑乘型车辆1具有支撑部71。支撑部71支撑轴部62。支撑部71可绕第1轴线L旋转且在第1轴线L方向不能移动地支撑轴部62。
支撑部71配置于前罩41的内部。也就是说,支撑部71的前部、上部、右部和左部被前罩41、或者前罩41和头灯单元21覆盖。
支撑部71配置于头灯单元21的上方。支撑部71在俯视车辆时与头灯单元21重叠。支撑部71配置于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上方。支撑部71在俯视车辆时与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重叠。支撑部71配置于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中央部23a的上方。支撑部71在俯视车辆时与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中央部23a重叠。
支撑部71配置于壳体25的上方。支撑部71在俯视车辆时与壳体25重叠。支撑部71配置于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上方。支撑部71在俯视车辆时与壳体25的上表面26重叠。支撑部71配置于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中央部26a的上方。支撑部71在俯视车辆时与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中央部26a重叠。
支撑部71固定于壳体25。支撑部71与壳体25相接。支撑部71与壳体25的上表面26相接。支撑部71与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中央部26a相接。
图12是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放大俯视图。图13是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放大立体图。图14是头灯单元21和光轴调整用具61的放大立体图。支撑部71具有第1支撑部72。第1支撑部72配置于轴部62的下方。第1支撑部72的至少一部分在俯视车辆时与轴部62重叠。第1支撑部72从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中央部26a向上方延伸。第1支撑部72具有第1载置面73。第1载置面73形成于第1支撑部72的上部。第1载置面73从第1轴线L方向观察时向下方凸地弯曲。第1载置面73从第1轴线L方向观察时具有大致半圆形状。
具体地说,第1支撑部72具有第1右支撑部72a和第1左支撑部72b。第1左支撑部72b配置于第1右支撑部72a的左方。第1左支撑部72b配置于从第1右支撑部72a离开的位置。第1右支撑部72a在俯视车辆时配置于第1轴线L的右方。第1左支撑部72b在俯视车辆时配置于第1轴线L的左方。第1右支撑部72a从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中央部26a向上方延伸。第1右支撑部72a具有第1右载置面73a。第1右支撑部72a的第1右载置面73a形成于第1右支撑部72a的上部。第1右支撑部72a的第1右载置面73a向右方且上方倾斜。第1左支撑部72b从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中央部26a向上方延伸。第1左支撑部72b具有第2左载置面73b。第1左支撑部72b的第1左载置面73b形成于第1左支撑部72b的上部。第1左支撑部72b的第1左载置面73b向左方且上方倾斜。第1右载置面73a和第1左载置面73b整体相当于上述的第1载置面73。
第1载置面73与轴部62的外周面的下部接触。更详细地说,第1载置面73与轴部62的基端部62a的外周面的下部接触。由此,第1支撑部72支撑轴部62。第1支撑部72禁止轴部62相对于壳体25向下方、右方和左方移动。第1支撑部72允许轴部62相对于壳体25绕第1轴线L旋转。
支撑部71具有凸台部74。凸台部74配置于比第1支撑部72靠后方。凸台部74具有右凸台部74a和左凸台部74b。左凸台部74b配置于右凸台部74a的左方。左凸台部74b配置于从右凸台部74a离开的位置。右凸台部74a在俯视车辆时配置于轴部62的右方。左凸台部74b在俯视车辆时配置于轴部62的左方。右凸台部74a和左凸台部74b从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中央部26a向上方延伸。
参照图14。支撑部71具有夹紧件(clamp,压板)75。夹紧件75紧固连结于右凸台部74a和左凸台部74b。夹紧件75从右凸台部74a延伸到左凸台部74b。夹紧件75在第1轴线L方向观察时向上方凸地弯曲。夹紧件75在从第1轴线L方向观察时为大致U字形状。夹紧件75在从第1轴线L方向观察时为大致半圆形状。夹紧件75与轴部62的外周面的上部接触。更详细地说,夹紧件75与轴部62的基端部62a的外周面的上部接触。由此,夹紧件75限制轴部62。夹紧件75禁止轴部62相对于壳体25向上方、右方和左方移动。夹紧件75允许轴部62相对于壳体25绕第1轴线L旋转。
参照图12、13。支撑部71具有第2支撑部76和第3支撑部78。第2支撑部76配置于比凸台部74和夹紧件75靠后方。第3支撑部78配置于第2支撑部76的后方。第2支撑部76和第3支撑部78配置于轴部62的下方。第2支撑部76的至少一部分和第3支撑部78的至少一部分在俯视车辆时与轴部62重叠。第2支撑部76配置于凸缘部64的前方。第3支撑部78配置于凸缘部64的后方。第2支撑部76和第3支撑部78在从第1轴线L方向观察时与凸缘部64的一部分重叠。第2支撑部76和第3支撑部78分别配置于靠近凸缘部64的位置。
第2支撑部76和第3支撑部78分别具有与第1支撑部72大致相同的结构。也就是说,第2支撑部76具有第2载置面77。具体地说,第2支撑部76具有第2右支撑部76a和第2左支撑部76b。第2右支撑部76a具有第2右载置面22a。第2左支撑部76b具有第2左载置面77b。第2右载置面22a和第2左载置面77b整体相当于第2支撑部76的第2载置面77。同样地,第3支撑部78具有第3载置面79。具体地说,第3支撑部78具有第3右支撑部78a和第3左支撑部78b。第3右支撑部78a具有第3右载置面79a。第3左支撑部78b具有第3左载置面79b。第3右载置面79a和第3左载置面79b整体相当于第3载置面79。
第2载置面77和第3载置面79分别与轴部62的外周面的下部接触。更详细地说,第2载置面77与轴部62的基端部62a的外周面的下部接触。第3载置面79与轴部62的顶端部62b的外周面的下部接触。凸缘部64配置于第2支撑部76与第3支撑部78之间。由此,第2支撑部76和第3支撑部78支撑轴部62。第2支撑部76和第3支撑部78禁止轴部62相对于壳体25向下方、右方和左方移动。第2支撑部76和第3支撑部78允许轴部62相对于壳体25绕第1轴线L旋转。而且,第2支撑部76和第3支撑部78禁止凸缘部64相对于壳体25在第1轴线L方向移动。因此,轴部62在第1轴线L方向不能移动。
第1支撑部72、凸台部74、第2支撑部76和第3支撑部78与壳体25一体成形。第1支撑部72、凸台部74、第2支撑部76和第3支撑部78与壳体25的上表面26一体成形。第1支撑部72、凸台部74、第2支撑部76和第3支撑部78与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中央部26a一体成形。
5.引导部
参照图6。骑乘型车辆1具有引导部81。引导部81将工具的轴部的顶端向光轴调整用具61的头部63引导。
引导部81配置于前罩41的内部。也就是说,引导部81的前部、上部、右部和左部被前罩41、或者前罩41和头灯单元21覆盖。
引导部81配置于头灯单元21的上方。引导部81在俯视车辆时与头灯单元21重叠。引导部81配置于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上方。引导部81在俯视车辆时与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重叠。引导部81配置于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中央部23a的上方。引导部81在俯视车辆时与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中央部23a重叠。
引导部81配置于透明罩27的上方。引导部81在俯视车辆时与透明罩27重叠。引导部81配置于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的上方。引导部81在俯视车辆时与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重叠。引导部81配置于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的中央部29a的上方。引导部81在俯视车辆时与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的中央部29a重叠。
引导部81在俯视车辆时配置于支撑部71的前方。引导部81配置于从支撑部71离开的位置。
引导部81固定于透明罩27。引导部81与透明罩27相接。引导部81与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相接。引导部81与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的中央部29a相接。
参照图12、14。引导部81具有右壁部82和左壁部84。右壁部82配置于左壁部84的右方。右壁部82配置于从左壁部84离开的位置。右壁部82配置于第1轴线L的右方。左壁部84配置于第1轴线L的左方。右壁部82在俯视车辆时向前方且右方。左壁部84在俯视车辆时向前方且左方延伸。
右壁部82具有前端部82a和后端部82b。右壁部82的前端部82a在俯视车辆时配置于比右壁部82的后端部82b靠右方且前方。右壁部82的后端部82b配置于比右壁部82的前端部82a靠近头部63的位置。右壁部82在俯视车辆时从右壁部82的后端部82b直线延伸到右壁部82的前端部82a。左壁部84具有前端部84a和后端部84b。左壁部84的前端部84a在俯视车辆时配置于比左壁部84的后端部84b靠左方且前方。左壁部84的后端部84b配置于比左壁部84的前端部84a靠近头部63的位置。左壁部84在俯视车辆时从左壁部84的后端部84b直线延伸到左壁部84的前端部84a。
引导部81具有后壁部86。后壁部86配置于右壁部82的左方且左壁部84的右方。后壁部86配置于比右壁部82的前端部82a和左壁部84的前端部84a靠后方。后壁部86在俯视车辆时与第1轴线L重叠。
后壁部86与右壁部82和左壁部84相接。后壁部86与右壁部82的后端部82b和左壁部84的后端部84b相接。后壁部86从右壁部82延伸到左壁部84。
后壁部86具有中央部86a、右端部86b和左端部86c。后壁部86的中央部86a在俯视车辆时与第1轴线L重叠。后壁部86的右端部86b配置于比后壁部86的中央部86a靠右方。后壁部86的左端部86c配置于比后壁部86的中央部86a靠左方。后壁部86的右端部86b和左端部86c与后壁部86的中央部86a相接。后壁部86的右端部86b与右壁部82相接。后壁部86的右端部86b与右壁部82的后端部82b相接。后壁部86的左端部86c与左壁部84相接。后壁部86的左端部86c与左壁部84的后端部84b相接。
图15是头灯单元21和光轴调整用具61的放大主视图。右壁部82和左壁部84与透明罩27一体成形。右壁部82和左壁部84与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一体成形。右壁部82和左壁部84与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的中央部29a一体成形。
右壁部82从透明罩27向上方隆起。右壁部82具有与透明罩27相接的下缘83。右壁部82的下缘83位于比第1轴线L靠下方。左壁部84从透明罩27向上方隆起。左壁部84具有与透明罩27相接的下缘85。左壁部84的下缘85位于比第1轴线L靠下方。
右壁部82从比第1轴线L靠下方的位置延伸到比第1轴线L靠上方的位置。左壁部84从比第1轴线L靠下方的位置延伸到比第1轴线L靠上方的位置。
右壁部82的后端部82b从比第1轴线L靠下方的位置延伸到比第1轴线L靠上方的位置。左壁部84的后端部84b从比第1轴线L靠下方的位置延伸到比第1轴线L靠上方的位置。
右壁部82的前端部82a配置于比第1轴线L靠下方。左壁部84的前端部84a配置于比第1轴线L靠下方。
右壁部82在从第1轴线L方向观察时不与头部63的接触部63a重叠。右壁部82配置于比头部63的接触部63a靠右方。左壁部84在从第1轴线L方向观察时不与头部63的接触部63a重叠。左壁部84配置于比头部63的接触部63a靠左方。
右壁部82在从第1轴线L方向观察时与头部63的一部分(但是除去接触部63a)重叠。具体地说,右壁部82的后端部82b在从第1轴线L方向观察时与图15中虚线所示的头部63的右部分重叠。左壁部84在从第1轴线L方向观察时与头部63的一部分(但是除去接触部63a)重叠。具体地说,左壁部84的后端部84b在从第1轴线L方向观察时与图15中虚线所示的头部63的左部分重叠。右壁部82的后端部82b和左壁部84的后端部84b配置于相互靠近的位置。
后壁部86与透明罩27一体成形。后壁部86与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一体成形。后壁部86与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的中央部29a一体成形。
后壁部86从透明罩27向上方隆起。后壁部86具有与透明罩27相接的下缘87a。后壁部86的下缘87a位于比第1轴线L靠下方。
后壁部86配置于第1轴线L的下方。后壁部86在从第1轴线L方向观察时不与头部63的接触部63a重叠。后壁部86配置于比头部63的接触部63a靠下方。
后壁部86的中央部86a比后壁部86的右端部86b和后壁部86的左端部86c低。
后壁部86在从第1轴线L方向观察时具有上缘87b。后壁部86的上缘87b在从第1轴线L方向观察时向下方凸地弯曲。
后壁部86的上缘87b具有右端和左端。后壁部86的上缘87b的右端配置于比头部63的接触部63a靠右方。后壁部86的上缘87b的左端配置于比头部63的接触部63a靠左方。后壁部86的上缘87b通过比头部63的接触部63a靠下方的位置、从后壁部86的上缘87b的右端延伸到后壁部86的上缘87b的左端。后壁部86的上缘87b的右端和左端配置于比头部63的接触部63a的下端靠上方。
参照图9。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具有比第1轴线L稍低的高位面30。具体地说,高位面30是满足以下的条件1的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部分。
条件1:高位面30的高度位置与第1轴线L的高度位置之差D1比头部63的尺寸d的2倍小。
在此,头部63的尺寸d例如可以是头部63的直径、头部63的对边距离和头部63的对角距离的任一个。
高位面30如图9所示。因此,高位面30在俯视车辆时与第1轴线L重叠。
高位面30是例如从图9所示位置p1至位置p3的范围。在包括第1轴线L的垂直的剖面中,位置p1位于头部63的下方。在包括第1轴线L的垂直的剖面中,位置p3位于比头部63靠前方。也就是说,在包括第1轴线L的垂直的剖面中,高位面30从头部63的下方的位置p1延伸到头部63的前方的位置p3。
上罩42具有贯通孔47。贯通孔47配置于第1轴线L上。将距头部63和贯通孔47等距离的第1轴线L上的位置称为“头部63和贯通孔47的中点q2”。具体地说,将第1轴线L上的头部63的位置设为点q1。将第1轴线L上的贯通孔47的位置设为点q3。中点q2与点q1的距离等于中点q2与点q3的距离。
位置p3在包括第1轴线L的垂直的剖面中位于比中点q2靠前方。也就是说,在包括第1轴线L的垂直的剖面中,高位面30从头部63的下方的位置p1延伸到比头部63和贯通孔47的中点q2靠前方的位置p3。
高位面30跨及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和壳体25的上表面26而形成。高位面30跨及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的中央部29a和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中央部26a而形成。
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具有比第1轴线L低极少的最高位面30a。具体地说,最高位面30a是满足以下的条件2的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部分。
条件2:最高位面30a的高度位置与第1轴线L的高度位置之差D2比头部63的尺寸d小。
最高位面30a是高位面30的一部分。高位面30包括最高位面30a。
最高位面30a如图9所示。因此,最高位面30a在俯视车辆时与第1轴线L重叠。
最高位面30a例如处于图9所示的位置p1至位置p2的范围。在包括第1轴线L的垂直的剖面中,位置p2位于比头部63靠前方。也就是说,在包括第1轴线L的垂直的剖面中,最高位面30a从头部63的下方的位置p1延伸到头部63的前方的位置p2。
最高位面30a形成于壳体25的上表面26。最高位面30a形成于壳体25的上表面26的中央部26a。
参照图9、12-14。高位面30配置于头部63的下方和头部63的前方。高位面30配置于比支撑部71靠前方。高位面30配置于从支撑部71离开的位置。
引导部81与高位面30相接。引导部81从高位面30向上方隆起。最高位面30a配置于比引导部81靠后方。在包括第1轴线L的垂直的剖面中,最高位面30a的高度位置与后壁部86的上缘87b的高度位置大致相等。在包括第1轴线L的垂直的剖面中,最高位面30a与后壁部86的上缘87b相接。在包括第1轴线L的垂直的剖面中,最高位面30a与后壁部86的上缘87b相连续。
6.贯通孔和装饰板
参照图9。上罩42包括配置于轴部62和头部63的前方的部分。上罩42包括配置于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的前方的部分。上罩42包括配置于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的中央部29a的前方的部分。上罩42包括配置于引导部81的前方的部分。
上罩42具有上述的贯通孔47。贯通孔47形成于上罩42。贯通孔47配置于第1轴线L上。贯通孔47配置于比光轴调整用具61、支撑部71和引导部81靠前方。贯通孔47配置于比轴部62和头部63靠前方。在从第1轴线L方向观察时,贯通孔47配置于与头部63重叠的位置。贯通孔47具有与头部63的尺寸d大致同等的大小。因此,支撑部71和引导部81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上罩42重叠。
骑乘型车辆1具有装饰板49。装饰板49可拆装地安装于上罩42。装饰板49配置于贯通孔47的前方。装饰板49具有比贯通孔47大的前表面49a。
参照图3。图3示出了装饰板49安装于上罩42的状态。装饰板49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具有大致圆形状。
在装饰板49安装于上罩42的状态下,贯通孔47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装饰板49重叠。在装饰板49安装于上罩42的状态下,贯通孔47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不能目视确认。在装饰板49安装于上罩42的状态下,贯通孔47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被装饰板49遮住。
在装饰板49安装于上罩42的状态下,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完全不能目视确认。在装饰板49安装于上罩42的状态下,光轴调整用具61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完全不能目视确认。在装饰板49安装于上罩42的状态下,轴部62和头部63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完全不能目视确认。在装饰板49安装于上罩42的状态下,支撑部71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完全不能目视确认。在装饰板49安装于上罩42的状态下,引导部81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完全不能目视确认。
参照图4。装饰板49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头管56重叠。
图16是拆下了装饰板49的状态的上罩42的放大主视图。在从上罩42拆下了装饰板49的状态下,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贯通孔47露出。也就是说,在从上罩42拆下了装饰板49的状态下,贯通孔47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能够目视确认。贯通孔47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头管56重叠。贯通孔47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为大致圆形。
上罩42具有前表面42a和凹部42b。上罩42的前表面42a是上罩42的外表面(但是除去凹部42b)。在从上罩42拆下了装饰板49的状态下,上罩42的前表面42a和凹部42b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能够目视确认。此外,即使在装饰板49安装于上罩42的状态下,上罩42的前表面42a也能够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目视确认。上罩42的凹部42b配置于包括贯通孔47的位置。上罩42的凹部42b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具有大致圆形状。上罩42的前表面42a与上罩42的凹部42b的周缘相接。上罩42的凹部42b从上罩42的前表面42a向后方凹陷。上罩42的凹部42b具有与装饰板49的前表面49a同等的大小。上罩42的凹部42b具有与装饰板49的厚度同等的深度。在装饰板49安装于上罩42的状态下,装饰板49配置于上罩42的凹部42b。在装饰板49安装于上罩42的状态下,上罩42的凹部42b不能目视确认。
参照图9。在装饰板49安装于上罩42的状态下,装饰板49的前表面49a与上罩42的前表面42a无台阶差地连续。
图17是装饰板49的立体图。装饰板49具有背面49b和2个销部49c。各销部49c从背面49b突出。
参照图16。上罩42具有2个孔部48。各孔部48配置于凹部42b。各孔部48配置于与装饰板49的各销部49c相对应的位置。
通过将装饰板49按压于凹部42b,销部49c与孔部48相接合。由此,装饰板49安装于上罩42。
通过向前方拉拽被安装于上罩42的装饰板49,销部49c从孔部48脱离。由此,从上罩42拆下装饰板49。
7.实施方式的效果
光轴调整用具61具有轴部62和头部63。头部63固定于轴部62的前端。因此,能够通过贯通孔47而易于接近头部63。具体地说,通过将工具(具体地说是工具的轴部)插入贯通孔47,能够使工具(具体地说是工具的轴部的顶端部)与头部63接触。
轴部62的第1轴线L沿着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因此,能够易于确保轴部62的设置空间。
轴部62配置于头灯单元21的上方。头部63配置于头灯单元21的上方。因此,轴部62和头部63配置于较高的位置。因此,能够更易于接近头部63。
上罩42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位于头灯单元21的上方。贯通孔47形成于上罩42。因此,贯通孔47配置于较高的位置。因此,能够易于接近贯通孔47。具体地说,能够易于将工具插入贯通孔47。
贯通孔47配置于轴部62的第1轴线L上。因此,通过将工具插入贯通孔47,能够易于使工具与头部63接触。
引导部81配置于头灯单元21的上方。因此,引导部81能够将工具(具体地说是工具的顶端部)适当地向头部63引导。
引导部81配置于比头部63靠前方并且配置于比贯通孔47靠后方。因此,引导部81能够向头部63更适当地引导工具。
引导部81具有右壁部82。右壁部82配置于第1轴线L的右方。右壁部82从比第1轴线L靠下方的位置延伸到比第1轴线L靠上方的位置。右壁部82在俯视车辆时向前方且右方延伸。因此,在工具的顶端部比头部63向右方偏移的情况下,工具的顶端部与右壁部82接触。通过使工具的顶端部在右壁部82滑动,能够将工具的顶端部向左方引导。也就是说,右壁部82能够向头部63适当地引导工具的顶端部。这样,右壁部82能够适当地抑制工具的顶端部比头部63向右方偏移。由此,能够更易于接近头部63。
同样地,引导部81具有左壁部84。左壁部84配置于第1轴线L的左方。左壁部84从比第1轴线L靠下方的位置延伸到比第1轴线L靠上方的位置。左壁部84在俯视车辆时向前方且左方延伸。因此,在工具的顶端部比头部63向左方偏移的情况下,工具的顶端部与左壁部84接触。通过使工具的顶端部在左壁部84滑动,能够将工具的顶端部向右方引导。也就是说,左壁部84能够向头部63适当地引导工具的顶端部。这样,左壁部84能够适当地抑制工具的顶端部比头部63向左方偏移。由此,能够更易于接近头部63。
右壁部82和左壁部84与透明罩27一体成形。因此,既能够抑制零部件个数增加,又能够设置右壁部82和左壁部84。
装饰板49可相对于上罩42拆装。在调整头灯单元21的光轴时,从上罩42拆下装饰板49。在从上罩42拆下了装饰板49的状态下,能够目视确认贯通孔47。换言之,在从上罩42拆下了装饰板49的状态下,贯通孔47露出。由此,能够易于将工具插入贯通孔47。也就是说,能够易于接近头部63,从而能够易于调整头灯单元21的光轴。
在不调整头灯单元21的光轴时,装饰板49安装于上罩42。在装饰板49安装于上罩42的状态下,装饰板49配置于贯通孔47的前方。装饰板49具有比贯通孔47大的前表面49a。因此,装饰板49切实地覆盖贯通孔47的前方。由此,在装饰板49安装于上罩42的状态下,不能目视确认贯通孔47。换言之,在装饰板49安装于上罩42的状态下,贯通孔47不露出。因此,不存在贯通孔47有损于骑乘型车辆1的外观的品质之虞。
由于装饰板49安装于上罩42,所以,装饰板49配置于较高的位置。因此,能够易于拆装装饰板49。
如上所述,骑乘型车辆1具有引导部81和装饰板49,所以,能够易于调整头灯单元21的光轴,并且,能够确保骑乘型车辆1的外观的品质。
头部63、贯通孔47和装饰板49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头管56重叠。因此,上罩42的前方的空间成为用于调整头灯单元21的光轴的作业空间。因此,能够易于确保用于调整头灯单元21的光轴的作业空间。由此,能够更易于进行调整头灯单元21的光轴的作业。
第1轴线L在俯视车辆时与前后方向X大致平行。因此,能够更易于通过贯通孔47接近头部63。而且,能够更易于利用工具来旋转头部63。
第1轴线L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与前后方向X大致平行。因此,能够更易于通过贯通孔47接近头部63。而且,能够更易于利用工具来旋转头部63。
第1轴线L与前后方向X大致平行。因此,能够更易于通过贯通孔47接近头部63。而且,能够更易于利用工具来操作头部63。
支撑部71固定于壳体25。因此,能够牢固地设置支撑部71。轴部62的一部分在俯视车辆时与壳体25重叠。因此,支撑部71能够适当地支撑轴部62。
头部63整体在俯视车辆时与壳体25重叠。壳体25配置于透明罩27的后方。因此,头部63与贯通孔47的距离较长。但是,由于骑乘型车辆1具有引导部81,所以,能够更易于通过贯通孔47而接近头部63。这样,在头部63与贯通孔47的距离长的情况下,引导部81的有用性更高。
右壁部82从透明罩27向上方隆起。右壁部82具有与透明罩27相接的下缘83。右壁部82的下缘83位于比第1轴线L靠下方。因此,右壁部82能够向头部63适当地引导工具的顶端部。左壁部84从透明罩27向上方隆起。左壁部84具有与透明罩27相接的下缘85。左壁部84的下缘85位于比第1轴线L靠下方。左壁部84的下缘85位于比第1轴线L靠下方。因此,左壁部84也能够向头部63适当地引导工具的顶端部。
右壁部82的后端部82b位于比右壁部82的前端部82a靠近头部63的位置。右壁部82的后端部82b从比第1轴线L靠下方的位置延伸到比第1轴线L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右壁部82在较靠近头部63的位置处向头部63引导工具。由此,右壁部82能够向头部63适当地引导工具。同样地,左壁部84的后端部84b位于比左壁部84的前端部84a靠近头部63的位置。左壁部84的后端部84b从比第1轴线L靠下方的位置延伸到比第1轴线L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左壁部84在较靠近头部63的位置处向头部63引导工具。由此,左壁部84能够向头部63适当地引导工具。
后壁部86配置于右壁部82的左方且左壁部84的右方。后壁部86在俯视车辆时与第1轴线L重叠。后壁部86配置于第1轴线L的下方。因此,后壁部86能够向头部63适当地引导工具。具体地说,后壁部86能够抑制工具的顶端部比头部63向下方偏移。
后壁部86与透明罩27一体成形。因此,既能够抑制零部件个数,又能够设置后壁部86。
后壁部86具有中央部86a、右端部86b和左端部86c。后壁部86的中央部86a在俯视车辆时与第1轴线L重叠。后壁部86的右端部86b配置于比后壁部86的中央部86a靠右方。后壁部86的左端部86c配置于比后壁部86的中央部86a靠左方。后壁部86的中央部86a比后壁部86的右端部86b和后壁部86的左端部86c低。据此,后壁部86能够向头部63更适当地引导工具。
后壁部86从透明罩27向上方隆起。后壁部86具有在从第1轴线L方向观察时向下方凸地弯曲的上缘87b。因此,后壁部86能够向头部63更适当地引导工具。
在包括第1轴线L的垂直的剖面中,位于比头部63靠前方的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部分配置于第1轴线L的下方。因此,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能够向头部63适当地引导工具。具体地说,位于比头部63靠前方的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的部分能够抑制工具的顶端部比头部63向下方偏移。
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具有高位面30。在此,高位面30的高度位置与第1轴线L的高度位置之差D1比头部63的尺寸d的2倍小。在包括第1轴线L的垂直的剖面中,高位面30从头部63的下方的位置p1延伸到头部63的前方的位置p3。因此,高位面30能够向头部63适当地引导工具。具体地说,高位面30能够抑制工具的顶端部比头部63向下方偏移。
位置p3在包括第1轴线L的垂直的剖面中位于比中点q2靠前方。也就是说,在包括第1轴线L的垂直的剖面中,高位面30从头部63的下方的位置p1延伸到比头部63和贯通孔47的中点q2靠前方的位置p3。因此,高位面30能够向头部63更适当地引导工具。
头灯单元21的上表面23具有最高位面30a。在此,最高位面30a的高度位置与第1轴线L的高度位置之差D2比头部63的尺寸d小。在包括第1轴线L的垂直的剖面中,最高位面30a从头部63的下方的位置p1延伸到头部63的前方的位置p2。因此,最高位面30a能够向头部63更适当地引导工具。具体地说,最高位面30a能够抑制工具的顶端部比头部63向下方偏移。
透明罩27具有前表面28和上表面29。透明罩27的前表面28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能够目视确认。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位于透明罩27的前表面28的上方。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上罩42重叠。引导部81与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相接。引导部81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上罩42重叠。上罩4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和引导部81的前方。在装饰板49安装于上罩42的状态下,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和引导部81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不能目视确认。因此,不存在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和引导部81有损于骑乘型车辆1的外观的品质之虞。也就是说,能够确保骑乘型车辆1的外观的品质。
上罩42具有前表面42a和凹部42b。上罩42的凹部42b配置于包括贯通孔47的位置。上罩42的凹部42b从上罩42的前表面42a向后方凹陷。上罩42的凹部42b具有与装饰板49的前表面49a同等的大小。上罩42的凹部42b具有与装饰板49的厚度同等的深度。装饰板49配置于上罩42的凹部42b。因此,在装饰板49安装于上罩42的状态下,能够使装饰板49的前表面49a与上罩42的前表面42a实质上连续。换言之,在装饰板49安装于上罩42的状态下,能够抑制装饰板49的前表面49a比上罩42的前表面42a向前方突出,并且,能够抑制装饰板49的前表面49a比上罩42的前表面42a向后方凹陷。这样,能够使上罩42的前表面42a和装饰板49的前表面49a无台阶差地连续。由此,能够更适当地确保骑乘型车辆1的外观的品质。
通过将装饰板49按压于凹部42b,能够将装饰板49安装于上罩42。通过向前方拉拽被安装于上罩42的装饰板49,从上罩42拆下装饰板49。这样,能够简单地相对于上罩42拆装装饰板49。
头灯单元21具有反射器31。反射器31可旋转地支撑于壳体25。光轴调整用具61具有传递部65。传递部65连结于轴部62和反射器31。传递部65使反射器31随着轴部62的旋转而相对于壳体25旋转。因此,通过使头部63旋转,能够适当地调整头灯单元21的光轴。
传递部65还连结于光源24(更具体地说是头灯用光源24a)。传递部65使光源24随着轴部62的旋转而相对于壳体25旋转。因此,通过使头部63旋转,能够更适当地调整头灯单元21的光轴。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如下述那样变形地实施。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轴部62的一部分在俯视车辆时与头灯单元21重叠。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轴部62整体在俯视车辆时与头灯单元21重叠。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轴部62的一部分在俯视车辆时与壳体25重叠。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轴部62整体在俯视车辆时与壳体25重叠。
(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轴部62在俯视车辆时与壳体25重叠。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轴部62在俯视车辆时与壳体25和透明罩27的至少任一方重叠。
(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头部63整体在俯视车辆时与头灯单元21重叠。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仅头部63的一部分在俯视车辆时与头灯单元21重叠。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头部63整体在俯视车辆时与壳体25重叠。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头部63的一部分在俯视车辆时与壳体25重叠。
(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头部63在俯视车辆时与壳体25重叠。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头部63在俯视车辆时与壳体25和透明罩27的至少任一方重叠。
(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轴部62的第1轴线L与前后方向X平行。但是,不限于此。也就是说,也可以是轴部62的第1轴线L不与前后方向X平行。
例如,可以是轴部62的第1轴线L向上方且前方延伸。例如,也可以是轴部62的第1轴线L向下方且前方延伸。在本变形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同样地,优选使轴部62的第1轴线L在俯视车辆时与前后方向X大致平行。
例如,可以是轴部62的第1轴线L向右方且前方延伸。例如,也可以是轴部62的第1轴线L向左方且前方延伸。在本变形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同样地,优选使轴部62的第1轴线L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与前后方向X大致平行。
(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支撑部71固定于壳体25。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支撑部71固定于壳体25和透明罩27的至少任一方。
(7)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右壁部82与透明罩27一体成形。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右壁部82与壳体25和透明罩27的至少任一方一体成形。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左壁部84与透明罩27一体成形。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左壁部84与壳体25和透明罩27的至少任一方一体成形。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后壁部86与透明罩27一体成形。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后壁部86与壳体25和透明罩27的至少任一方一体成形。
(8)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右壁部82从透明罩27向上方隆起。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右壁部82从壳体25和透明罩27的至少任一方向上方隆起。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左壁部84从透明罩27向上方隆起。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左壁部84从壳体25和透明罩27的至少任一方向上方隆起。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后壁部86从透明罩27向上方隆起。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后壁部86从壳体25和透明罩27的至少任一方向上方隆起。
(9)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右壁部82的前端部82a配置于比第1轴线L靠下方。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右壁部82的前端部82a从比第1轴线L靠下方的位置延伸到比第1轴线L靠上方的位置。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左壁部84的前端部84a配置于比第1轴线L靠下方。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左壁部84的前端部84a从比第1轴线L靠下方的位置延伸到比第1轴线L靠上方的位置。
(10)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上罩42重叠。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透明罩27的上表面29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上罩42和装饰板49的至少任一方重叠。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支撑部71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上罩42重叠。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支撑部71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上罩42和装饰板49的至少任一方重叠。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引导部81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上罩42重叠。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引导部81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上罩42和装饰板49的至少任一方重叠。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轴部62和头部63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上罩42和装饰板49的至少任一方重叠。
(1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光轴调整用具61使头灯用光源24a和反射器31相对于壳体25绕旋转轴心AR旋转。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光轴调整用具61不使头灯用光源24a相对于壳体25绕旋转轴心AR旋转。可以是光轴调整用具61仅使反射器31相对于壳体25绕旋转轴心AR旋转。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传递部65连结于光源24。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传递部65不连结于光源24。可以是传递部65仅连结于轴部62和反射器31。
(1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骑乘型车辆1具有下罩45。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省略下罩45。
(1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头灯用光源24a是LED。但是,不限于此。头灯用光源24a也可以包括LED、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激光二极管和灯泡的至少任一方。
(1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头灯用光源24a的数量是5个。但是,不限于此。头灯用光源24a的数量也可以是1个、2个、3个、4个或者6个以上。
(1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转向灯用光源24b是灯泡。但是,不限于此。转向灯用光源24b也可以包括LED、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激光二极管和灯泡的至少任一方。
(1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前罩41可以由不能分离的1个罩部件构成。或者,前罩41也可以由可相互分离的多个罩部件构成。
参照图4。在前罩41具有可相互分离的多个罩部件的情况下,罩部件彼此的边界可以与边界K1、K2的至少任一方相同。在前罩41具有可相互分离的多个罩部件的情况下,罩部件彼此的边界可以与边界K1、K2的至少任一方不同。
在前罩41具有可相互分离的多个罩部件的情况下,罩部件彼此的边界可以与右罩43和下罩45的边界、以及左罩44和下罩45的边界的至少任一方相同。在前罩41具有可相互分离的多个罩部件的情况下,罩部件彼此的边界可以与右罩43和下罩45的边界、以及左罩44和下罩45的边界的至少任一方不同。
(17)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骑乘型车辆1,例示了小型摩托车型车辆,但不限于此。骑乘型车辆1也可以变为轻型摩托车型、街车型、运动型、全地形行驶用车辆(ALL-TERRAIN VEHICLE)等其他种类的车辆。
(18)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前轮11的数量是1个,但不限于此。前轮11的数量也可以变为2个。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后轮53的数量是1个,但不限于此。后轮53的数量也可以变为2个。
(19)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发动机(内燃机)作为动力源,但不限于此。例如,骑乘型车辆1也可以具有发动机和电动马达的至少任一方作为动力源。
(20)关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和上述(1)至(19)中说明的各变形实施方式,还可以将各结构置换或组合到其他的变形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等来进行适当地改变。

Claims (15)

1.一种骑乘型车辆,具有:
头管、
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头管的前方的前罩、
配置于所述前罩的头灯单元、以及
设置于所述前罩的内部、调整所述头灯单元的光轴的光轴调整用具;
所述头灯单元具有壳体、以及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前方并固定于所述壳体的透明罩;
所述光轴调整用具具有配置于所述头灯单元的上方的轴部、以及配置于所述头灯单元的上方且配置于所述轴部的前方并固定于所述轴部的前端的头部,所述头部利用工具来旋转;
所述轴部具有沿着所述头灯单元的上表面的第1轴线;
所述前罩具有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位于所述头灯单元的上方的上罩;
所述上罩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轴部和所述头部的前方;
所述上罩具有形成于所述上罩、配置于比所述轴部和所述头部靠前方并配置于所述第1轴线上的贯通孔;
所述骑乘型车辆具有:
支撑部,该支撑部固定于所述壳体和所述透明罩中的至少任一方,以使所述轴部能绕所述第1轴线旋转且在所述第1轴线方向不能移动的方式对所述轴部进行支撑;
引导部,该引导部配置于所述头灯单元的上方,配置于比所述头部靠前方,并且配置于比所述贯通孔靠后方;以及
装饰板,该装饰板能拆装地安装于所述上罩并配置于所述贯通孔的前方;
所述装饰板具有比所述贯通孔宽广的前表面;
所述引导部具有与所述壳体和所述透明罩中的至少任一方一体成形并配置于所述第1轴线的右方的右壁部、以及与所述壳体和所述透明罩中的至少任一方一体成形并配置于所述第1轴线的左方的左壁部;
所述右壁部从比所述第1轴线靠下方的位置延伸到比所述第1轴线靠上方的位置;
所述左壁部从比所述第1轴线靠下方的位置延伸到比所述第1轴线靠上方的位置;
所述右壁部在俯视车辆时向前方且右方延伸;
所述左壁部在俯视车辆时向前方且左方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所述头部、所述贯通孔和所述装饰板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所述头管重叠。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所述第1轴线在俯视车辆时与车辆前后方向大致平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所述第1轴线与车辆前后方向大致平行。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所述轴部的至少一部分在俯视车辆时与所述壳体重叠;
所述头部的至少一部分在俯视车辆时与所述壳体重叠;
所述支撑部固定于所述壳体。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所述右壁部从所述壳体和所述透明罩中的至少任一方向上方隆起;
所述右壁部具有与所述壳体和所述透明罩中的至少任一方相接的下缘;
所述右壁部的所述下缘位于比所述第1轴线靠下方;
所述左壁部从所述壳体和所述透明罩中的至少任一方向上方隆起;
所述左壁部具有与所述壳体和所述透明罩中的至少任一方相接的下缘;
所述左壁部的所述下缘位于比所述第1轴线靠下方。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所述右壁部具有后端部;
所述右壁部的所述后端部从比所述第1轴线靠下方的位置延伸到比所述第1轴线靠上方的位置;
所述左壁部具有后端部;
所述左壁部的所述后端部从比所述第1轴线靠下方的位置延伸到比所述第1轴线靠上方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所述引导部具有与所述壳体和所述透明罩中的至少任一方一体成形的后壁部;
所述后壁部配置于所述右壁部的左方且所述左壁部的右方;
所述后壁部在俯视车辆时与所述第1轴线重叠;
所述后壁部配置于所述第1轴线的下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所述后壁部具有:
在俯视车辆时与所述第1轴线重叠的中央部、
配置于比所述后壁部的所述中央部靠右方的右端部、以及
配置于比所述后壁部的所述中央部靠左方的左端部;
所述中央部比所述右端部和所述左端部低。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所述后壁部从所述壳体和所述透明罩中的至少任一方向上方隆起;
所述后壁部具有从所述第1轴线方向观察时向下方凸地弯曲的上缘。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在包括所述第1轴线的垂直的剖面中,位于比所述头部靠前方的所述头灯单元的所述上表面的部分配置于所述第1轴线的下方。
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所述透明罩具有:
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能够目视确认的前表面、以及
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位于所述透明罩的所述前表面的上方、并且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所述上罩和所述装饰板中的至少任一方重叠的上表面;
所述引导部与所述透明罩的所述上表面相接;
所述引导部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与所述上罩和所述装饰板中的至少任一方重叠;
所述上罩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透明罩的所述上表面和所述引导部的前方;
在所述装饰板安装于所述上罩的状态下,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不能目视确认所述透明罩的所述上表面和所述引导部。
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所述上罩具有:
前表面、以及
配置于包括所述贯通孔的位置并从所述上罩的所述前表面向后方凹陷的凹部;
所述凹部具有与所述装饰板的所述前表面同等的宽广度,并且具有与所述装饰板的厚度同等的深度;
所述装饰板配置于所述凹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通过将所述装饰板按压于所述凹部,所述装饰板安装于所述上罩;
通过向前方拉拽被安装于所述上罩的所述装饰板,从所述上罩拆下所述装饰板。
1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所述头灯单元具有:
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光源、以及
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并反射所述光源所发出的光的反射器;
所述反射器能相对于所述壳体旋转地支撑于所述壳体;
所述光轴调整用具具有传递部,该传递部连结于所述轴部和所述反射器,并且随着所述轴部的旋转而使所述反射器相对于所述壳体旋转。
CN201811073541.1A 2018-09-14 2018-09-14 骑乘型车辆 Active CN1109017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73541.1A CN110901799B (zh) 2018-09-14 2018-09-14 骑乘型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73541.1A CN110901799B (zh) 2018-09-14 2018-09-14 骑乘型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01799A CN110901799A (zh) 2020-03-24
CN110901799B true CN110901799B (zh) 2021-04-02

Family

ID=69812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73541.1A Active CN110901799B (zh) 2018-09-14 2018-09-14 骑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01799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96713B2 (ja) * 1998-08-21 2007-10-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二輪自動車用ヘッドランプ
CN100465508C (zh) * 2003-03-27 2009-03-0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头灯结构
JP2006219079A (ja) * 2005-02-14 2006-08-24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2008087603A (ja) * 2006-09-29 2008-04-17 Yamaha Motor Co Ltd ヘッドライト装置及び鞍乗型車両
JP5462512B2 (ja) * 2009-03-25 2014-04-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光軸調整構造
JP5466110B2 (ja) * 2010-08-06 2014-04-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ヘッドライトの取付機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01799A (zh) 2020-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48902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EP3088283B1 (en) Blinker device
JP4993270B2 (ja) ライセンスライト一体型テールライト装置
EP1794047B1 (en) Handle cover apparatus for a motorcycle
EP2415659B1 (en) Headlight mounting mechanism
US20180264993A1 (en) Headlight structure of saddled vehicle
EP3263432A1 (en) Straddled vehicle
EP2796319B1 (en) Lighting system for a vehicle
JP5996419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ポジションランプ取付構造
CN110901799B (zh) 骑乘型车辆
JP2007069677A (ja) 鞍乗型車両の後部構造、及び鞍乗型車両
JP2009181913A (ja) 車両の前照灯装置
EP2965976B1 (en) Movable on-vehicle device for saddle-riding type vehicle
WO2019187427A1 (ja) 鞍乗型車両のコーナリングライト
JP5838139B2 (ja) 鞍乗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EP2878487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2013129282A (ja) 鞍乗型車両
EP2610150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2010100102A (ja) 自動二輪車
EP4212418B1 (en) Straddled vehicle
JP433089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フロントカバー構造
WO2021065546A1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ヘッドライト組み付け構造
TWI827070B (zh) 頭燈單元及傾斜車輛
JPH03273949A (ja) 自動二,三輪車の前照灯装置
EP2965975B1 (en) Support structure for on-vehicle accessory device of saddle-riding type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