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73002A - 内燃机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73002A
CN110873002A CN201910670758.9A CN201910670758A CN110873002A CN 110873002 A CN110873002 A CN 110873002A CN 201910670758 A CN201910670758 A CN 201910670758A CN 110873002 A CN110873002 A CN 1108730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cooling
cooling medium
side wall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7075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73002B (zh
Inventor
多田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8730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730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730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730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02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 F02F1/1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for liquid cooling
    • F02F1/14Cylinders with means for directing, guiding or distributing liquid strea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cylinders or cylinder hea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cylinders or cylinder heads
    • F01P2003/021Cooling cylind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02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 F02F1/1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for liquid cooling
    • F02F2001/104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for liquid cooling using an open deck, i.e. the water jacket is open at the block top 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更均匀地冷却内燃机的多个气缸的内燃机。气缸构造体具有直列配置的多个气缸。与气缸构造体的第1侧壁相对的冷却流路包括第1内侧流路和第1外侧流路。第1内侧流路配置成供注入的冷却介质中的第1冷却介质流动。第1外侧流路与第1内侧流路相比远离第1侧壁,并配置成供注入的冷却介质中的第2冷却介质流动。与气缸构造体的第2侧壁相对的冷却流路包括第2外侧流路和第2内侧流路。第2外侧流路的上游与第1外侧流路的下游连接。第2内侧流路与第2外侧流路相比靠近第2侧壁。多个连结流路将第2外侧流路与第2内侧流路之间连结,并设置于与多个缸分别相对的位置。

Description

内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用于冷却多个气缸的冷却流路的内燃机。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内燃机的水套的结构。水套内的冷却水沿着多个气缸依次流动。该水套的上游部被分离为上侧流路和下侧流路。在上侧流路中流动的上侧冷却水直接冷却多个气缸的外壁。另一方面,在下侧流路中流动的下侧冷却水不与多个气缸的外壁接触。因此,能够抑制下侧冷却水的温度上升。该下侧冷却水由上方引导构件引导至上侧流路,与上侧冷却水合流。由此,在水套的下游部,也能够充分地冷却多个气缸。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281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根据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水套(冷却流路)内的冷却水的温度随着从上游朝向下游而上升。即,冷却性能随着从上游朝向下游而降低。由于下侧冷却水与上侧冷却水合流,冷却性能暂时恢复,但之后随着朝向下游而冷却性能降低的情况没有变化。当冷却性能随着朝向下游而降低时,对多个气缸的冷却效果变得不均匀。这会导致多个气缸间的温度偏差,因此是不优选的。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具备用于冷却多个气缸的冷却流路的内燃机中能够更均匀地冷却多个气缸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第1观点提供一种内燃机。
所述内燃机具备:
气缸构造体,所述气缸构造体具有直列配置的多个气缸;以及
冷却流路,所述冷却流路配置在所述气缸构造体的侧壁的周围,并供冷却介质流动。
所述气缸构造体的所述侧壁包括进气侧和排气侧中的一方侧的第1侧壁及所述进气侧和所述排气侧中的另一方侧的第2侧壁。
所述冷却流路具有:
供所述冷却介质注入的注入口;
第1内侧流路,所述第1内侧流路与所述第1侧壁相对,上游与所述注入口连接,并配置成供注入的所述冷却介质中的第1冷却介质流动;
第1外侧流路,所述第1外侧流路与所述第1侧壁相对,与所述第1内侧流路相比远离所述第1侧壁,上游与所述注入口连接,并配置成供注入的所述冷却介质中的第2冷却介质流动;
第2外侧流路,所述第2外侧流路与所述第2侧壁相对,上游与所述第1外侧流路的下游连接,并配置成供所述第2冷却介质流动;
第2内侧流路,所述第2内侧流路与所述第2侧壁相对,与所述第2外侧流路相比靠近所述第2侧壁;以及
多个连结流路,所述多个连结流路将所述第2外侧流路与所述第2内侧流路之间连结,并设置于与所述多个气缸分别相对的位置。
第2观点在第1观点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特征。
所述多个连结流路的截面积随着从所述第2外侧流路的所述上游朝向下游而变大。
第3观点在第1或第2观点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特征。
所述气缸构造体及所述冷却流路配置于气缸体内。
所述第1内侧流路配置成,所述第1冷却介质不与所述第2冷却介质合流而向所述气缸体的外侧排出。
第4观点在第1至第3观点中的任一个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特征。
所述第1内侧流路的截面积随着从所述第1内侧流路的所述上游朝向下游而变小。
第5观点在第1至第4观点中的任一个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特征。
所述冷却流路还具有配置于所述多个气缸中相邻的气缸之间的气缸间流路。
所述气缸间流路与所述第2外侧流路连接。
发明效果
根据第1观点,与气缸构造体的第1侧壁相对的冷却流路包括第1内侧流路和第1外侧流路。利用在第1内侧流路中流动的第1冷却介质,有效地冷却第1侧壁侧的气缸构造体。另一方面,由于第1外侧流路与第1内侧流路相比远离第1侧壁,因此在第1外侧流路中流动的第2冷却介质的冷却性能不会降低而被维持。
与气缸构造体的第2侧壁相对的冷却流路包括第2内侧流路和第2外侧流路。第2外侧流路的上游与第1外侧流路的下游连接。因此,具有高冷却性能的第2冷却介质从第1外侧流路流入第2外侧流路。另外,第2外侧流路与第2内侧流路相比远离第2侧壁。因此,在第2外侧流路中,也能够维持第2冷却介质的高冷却性能。
连结流路将第2内侧流路与第2外侧流路之间连结。通过该连结流路,第2外侧流路内的第2冷却介质被供给到第2内侧流路。利用冷却性能高的第2冷却介质,也有效地冷却第2侧壁侧的气缸构造体。
另外,多个连结流路设置于与气缸构造体的多个气缸分别相对的位置。因此,第2冷却介质通过多个连结流路中的每一个,并列地供给到多个气缸各自的位置处的第2内侧流路。由此,与第2冷却介质在第2内侧流路中沿着多个气缸依次流动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均匀地冷却多个气缸。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多个气缸之间的温度偏差。
根据第2观点,多个连结流路的截面积随着从第2外侧流路的上游朝向下游而变大。另一方面,第2外侧流路中的第2冷却介质的压力随着从上游朝向下游而降低。因此,通过多个连结流路中的每一个的第2冷却介质的流量被均等化,能够更均匀地冷却多个气缸。
根据第3观点,第1内侧流路配置成第1冷却介质不与第2冷却介质合流而向气缸体的外侧排出。由于冷却性能降低了的第1冷却介质不与第2冷却介质合流,因此能够抑制第2冷却介质的冷却性能的降低。
根据第4观点,第1内侧流路的截面积随着从第1内侧流路的上游朝向下游而变小。由此,第1冷却介质的流速随着从第1内侧流路的上游朝向下游而增加。另一方面,第1冷却介质的温度随着从第1内侧流路的上游朝向下游而上升。由流速增加带来的冷却性能的提高消除由温度上升引起的冷却性能的降低。由此,在第1侧壁侧,也能够更均匀地冷却多个气缸。
根据第5观点,配置在相邻的气缸之间的气缸间流路与第2外侧流路连接。由此,从第2外侧流路向气缸间流路供给冷却性能高的第2冷却介质。利用冷却性能高的第2冷却介质,有效地冷却相邻的气缸之间的部分。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气缸构造体和冷却流路的概略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气缸构造体的侧壁的概略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气缸构造体的第1侧壁侧的冷却流路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气缸构造体的第1侧壁侧的冷却流路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气缸构造体的第2侧壁侧的冷却流路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气缸构造体的第2侧壁侧的冷却流路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气缸构造体的第2侧壁侧的冷却流路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却流路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冷却流路的结构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第1实施方式
1-1.概略结构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内燃机1的结构的概略图。内燃机1具备气缸10和用于冷却气缸10的冷却流路100。
气缸10(燃烧室)形成于气缸体20。更详细而言,圆筒状的缸套21(气缸孔)形成气缸10的内侧面。活塞30以在气缸10的轴向上往复移动的方式配置。该活塞30的上表面形成气缸10的底面。在气缸体20上设置有气缸盖40。该气缸盖40的底面形成气缸10的上表面。
进气口50向气缸10供给进气气体。排气口60从气缸10排出废气。上述进气口50及排气口60形成在气缸盖40内。在进气口50相对于气缸10的开口部设置有进气门51。在排气口60相对于气缸10的开口部设置有排气门61。
冷却流路100(水套)在气缸体20内形成于气缸10的周围。冷却介质(例子:冷却水)在冷却流路100中流动,由此,对气缸10进行冷却。
图2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气缸构造体10X和冷却流路100的概略图。气缸构造体10X是多个气缸10-i(i为2以上的整数)的集合体。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气缸构造体10X具有多个气缸10-1~10-3。这些多个气缸10-i在一个方向上直列配置。
在以下的说明中,“X方向”是配置多个气缸10-i的方向。“Z方向”是活塞30的移动方向。X方向与Z方向正交。“Y方向”是与X方向及Z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方向”是活塞30的上升方向、即从气缸体20朝向气缸盖40的方向。“下方向”是与上方向相反的方向。
如图2所示,气缸构造体10X以及冷却流路100配置于气缸体20内。冷却流路100配置在气缸构造体10X的侧壁的周围。冷却介质在冷却流路100中流动,由此对气缸构造体10X(多个气缸10-i)进行冷却。
冷却流路100的结构(构造)能够通过使用图2所示的水套间隔件200来调整。具体而言,在组装内燃机1时,水套间隔件200被插入到冷却流路100中。由此,得到所期望的结构的冷却流路100。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流路10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1-2.冷却流路的结构
为了对冷却流路100的结构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3对气缸构造体10X的侧壁进行说明。气缸构造体10X的侧壁包括第1侧壁11和第2侧壁12。第1侧壁11是进气侧(进气口50侧)和排气侧(排气口60侧)中的一方侧的侧壁。第2侧壁12是进气侧和排气侧中的另一方侧的侧壁。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第1侧壁11是排气侧的侧壁,第2侧壁12是进气侧的侧壁。
图4及图5分别是用于说明第1侧壁11侧的冷却流路100的结构的概略图及剖视图。第1侧壁11侧的冷却流路100包括“第1内侧流路110A”和“第1外侧流路110B”。第1内侧流路110A和第1外侧流路110B均与第1侧壁11相对。
第1内侧流路110A与第1外侧流路110B在Z方向上分离。更详细而言,第1内侧流路110A配置于上侧,第1外侧流路110B配置于下侧。为了进行这样的流路分离,水套间隔件200也可以具有图5所示那样的第1分离构件210。第1分离构件210被夹在第1侧壁11与气缸体20之间,将第1侧壁11侧的冷却流路100划分为第1内侧流路110A和第1外侧流路110B。
另外,如图5所示,第1外侧流路110B与第1内侧流路110A相比远离第1侧壁11。相反地,第1内侧流路110A与第1外侧流路110B相比靠近第1侧壁11。例如,第1内侧流路110A与第1侧壁11接触,第1外侧流路110B不与第1侧壁11接触。为了形成这样的第1外侧流路110B,水套间隔件200也可以具有图5所示的第1间隔构件215。第1间隔构件215形成为与第1侧壁11接触。通过该第1间隔构件215,形成从第1侧壁11离开的第1外侧流路110B。
冷却流路100具有供冷却介质C(例子:冷却水)注入的注入口(inlet)101(参照图4)。第1内侧流路110A和第1外侧流路110B的上游均与注入口101连接。通过注入口101注入到冷却流路100的冷却介质C被分配到第1内侧流路110A和第1外侧流路110B。以下将分配到第1内侧流路110A的冷却介质C称为“第1冷却介质CA”。另一方面,以下将分配到第1外侧流路110B的冷却介质C称为“第2冷却介质CB”。
第1冷却介质CA在第1内侧流路110A中流动。从第1内侧流路110A的上游朝向下游的方向是从气缸10-1朝向气缸10-3的方向,其主成分是X方向。换言之,第1内侧流路110A以第1冷却介质CA沿着多个气缸10-1、10-2、10-3依次流动的方式配置。
另外,第1内侧流路110A配置成第1冷却介质CA不与第2冷却介质CB合流而向气缸体20的外侧排出。例如,如图4所示,第1内侧流路110A的下游与排出口(outlet)102连接。排出口102与气缸体20的外侧、典型的是气缸盖40相连。水套间隔件200也可以具有图4所示的分隔构件202。分隔构件202位于第1内侧流路110A的下游,防止第1冷却介质CA向第2侧壁12侧蔓延。
利用在第1内侧流路110A中流动的第1冷却介质CA,有效地冷却第1侧壁11侧的气缸构造体10X。特别是,气缸构造体10X(气缸10)的上部的温度较高,这样的高温部分由第1冷却介质CA有效地冷却。随着朝向第1内侧流路110A的下游,第1冷却介质CA的温度上升。冷却性能降低了的第1冷却介质CA不与第2冷却介质CB合流而通过排出口102向气缸体20的外侧排出。
另一方面,第2冷却介质CB在第1外侧流路110B中流动。从第1外侧流路110B的上游朝向下游的方向是从气缸10-1朝向气缸10-3的方向,其主成分是X方向。换言之,第1外侧流路110B以第2冷却介质CB沿着多个气缸10-1、10-2、10-3依次流动的方式配置。
在此,注意第1外侧流路110B与第1内侧流路110A相比远离第1侧壁11(参照图5)。虽然第1冷却介质CA和第2冷却介质CB均在第1侧壁11的附近流动,但第2冷却介质CB的温度并没有如第1冷却介质CA上升那么多。在第1外侧流路110B中流动后的第2冷却介质CB的温度比在第1内侧流路110A中流动后的第1冷却介质CA的温度低。即,第2冷却介质CB的冷却性能不会降低而被维持。具有这样的高冷却性能的第2冷却介质CB用于第2侧壁12侧的气缸构造体10X的冷却。
图6及图7分别是用于说明第2侧壁12侧的冷却流路100的结构的概略图及剖视图。第2侧壁12侧的冷却流路100包括“第2内侧流路120A”和“第2外侧流路120B”。第2内侧流路120A和第2外侧流路120B均与第2侧壁12相对。
第2内侧流路120A和第2外侧流路120B在Z方向上分离。更详细而言,第2内侧流路120A配置于上侧,第2外侧流路120B配置于下侧。为了进行这样的流路分离,水套间隔件200也可以具有图7所示那样的第2分离构件220。第2分离构件220夹在第2侧壁12与气缸体20之间,将第2侧壁12侧的冷却流路100划分为第2内侧流路120A和第2外侧流路120B。
另外,如图7所示,第2外侧流路120B与第2内侧流路120A相比远离第2侧壁12。相反地,第2内侧流路120A与第2外侧流路120B相比靠近第2侧壁12。例如,第2内侧流路120A与第2侧壁12接触,第2外侧流路120B不与第2侧壁12接触。为了形成这样的第2外侧流路120B,水套间隔件200也可以具有图7所示那样的第2间隔构件225。第2间隔构件225形成为与第2侧壁12接触。通过该第2间隔构件225,形成从第2侧壁12离开的第2外侧流路120B。
如图6所示,第2外侧流路120B的上游与上述的第1外侧流路110B的下游连接。其结果是,上述的第2冷却介质CB从第1外侧流路110B流入第2外侧流路120B。从第2外侧流路120B的上游朝向下游的方向是从气缸10-3朝向气缸10-1的方向,其主成分是-X方向。换言之,第2外侧流路120B以第2冷却介质CB沿着多个气缸10-3、10-2、10-1依次流动的方式配置。
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流路100还具有将第2内侧流路120A与第2外侧流路120B之间连结的“连结流路130”。图8是连结流路130的位置处的剖视图。如图8所示,连结流路130例如由贯通第2分离构件220的贯通孔实现。第2外侧流路120B内的第2冷却介质CB通过该连结流路130向第2内侧流路120A供给。
如上所述,第2外侧流路120B与第2内侧流路120A相比远离第2侧壁12。因此,在第2外侧流路120B中,第2冷却介质CB的温度也不怎么上升,维持第2冷却介质CB的高冷却性能。这样的冷却性能高的第2冷却介质CB通过连结流路130向第2内侧流路120A供给。并且,利用冷却性能高的第2冷却介质CB,有效地冷却第2侧壁12侧的气缸构造体10X。特别是,气缸构造体10X(气缸10)的上部的温度高,这样的高温部分由第2冷却介质CB有效地冷却。
另外,如图6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连结流路130-i设置在与多个气缸10-i分别相对的位置。因此,第2冷却介质CB通过多个连结流路130-i中的每一个而并列地供给到多个气缸10-i各自的位置处的第2内侧流路120A。由此,与第2冷却介质CB在第2内侧流路120A中沿着多个气缸10-i依次流动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均匀地冷却多个气缸10-i。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多个气缸10-i之间的温度偏差。
对气缸10-i的冷却效果还取决于通过连结流路130-i的第2冷却介质CB的流量。因此,通过调整连结流路130-i的截面积(与第2冷却介质CB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截面积),也能够调整对气缸10-i的冷却效果。
例如,第2外侧流路120B中的第2冷却介质CB的压力随着从上游朝向下游而降低。因此,多个连结流路130-i的截面积也可以设计成随着从第2外侧流路120B的上游朝向下游而变大。由此,通过多个连结流路130-i中的每一个的第2冷却介质CB的流量被均等化,能够更均匀地冷却多个气缸10-i。
此外,第2内侧流路120A内的第2冷却介质CB通过未图示的排出口而适当排出。
1-3.总结
与气缸构造体10X的第1侧壁11相对的冷却流路100包括第1内侧流路110A和第1外侧流路110B。利用在第1内侧流路110A中流动的第1冷却介质CA,有效地冷却第1侧壁11侧的气缸构造体10X。另一方面,由于第1外侧流路110B与第1内侧流路110A相比远离第1侧壁11,因此在第1外侧流路110B中流动的第2冷却介质CB的冷却性能不会降低而被维持。
与气缸构造体10X的第2侧壁12相对的冷却流路100包括第2内侧流路120A和第2外侧流路120B。第2外侧流路120B的上游与第1外侧流路110B的下游连接。因此,具有高冷却性能的第2冷却介质CB从第1外侧流路110B流入第2外侧流路120B。另外,第2外侧流路120B与第2内侧流路120A相比远离第2侧壁12。因此,在第2外侧流路120B中,也维持第2冷却介质CB的高冷却性能。
连结流路130将第2内侧流路120A与第2外侧流路120B之间连结。通过该连结流路130,第2外侧流路120B内的第2冷却介质CB被供给到第2内侧流路120A。利用冷却性能高的第2冷却介质CB,也有效地冷却第2侧壁12侧的气缸构造体10X。
另外,多个连结流路130-i设置在与气缸构造体10X的多个气缸10-i分别相对的位置。因此,第2冷却介质CB通过多个连结流路130-i中的每一个而并列地供给到多个气缸10-i各自的位置处的第2内侧流路120A。由此,与第2冷却介质CB在第2内侧流路120A中沿着多个气缸10-i依次流动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均匀地冷却多个气缸10-i。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多个气缸10-i之间的温度偏差。
对气缸10-i的冷却效果还取决于通过连结流路130-i的第2冷却介质CB的流量。第2外侧流路120B中的第2冷却介质CB的压力随着从上游朝向下游而降低。因此,多个连结流路130-i的截面积也可以随着从第2外侧流路120B的上游朝向下游而变大。由此,通过多个连结流路130-i中的每一个的第2冷却介质CB的流量被均等化,能够更均匀地冷却多个气缸10-i。
另外,第1内侧流路110A配置成第1冷却介质CA不与第2冷却介质CB合流而向气缸体20的外侧排出。由于冷却性能降低了的第1冷却介质CA不与第2冷却介质CB合流,因此能够抑制第2冷却介质CB的冷却性能的降低。
2.第2实施方式
图9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冷却流路100的结构的剖视图。特别是,图9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5同样地示出第1侧壁11侧的冷却流路100的截面结构。适当省略与第1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
根据第2实施方式,第1内侧流路110A的截面积(与第1冷却介质CA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截面积)比图5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小。例如,水套间隔件200具有如图9所示的狭窄构件230。通过将狭窄构件230配置于第1内侧流路110A,第1内侧流路110A的截面积变小。
由于第1内侧流路110A的截面积变小,因此在第1内侧流路110A中流动的第1冷却介质CA的流速增加,第1冷却介质CA的冷却性能提高。由此,能够更有效地冷却第1侧壁11侧的气缸构造体10X。
第1冷却介质CA的温度随着从第1内侧流路110A的上游朝向下游而上升。考虑到由该温度上升引起的冷却性能的降低,第1内侧流路110A的截面积也可以随着从第1内侧流路110A的上游朝向下游而变小(这等价于狭窄构件230随着从第1内侧流路110A的上游朝向下游而变厚)。在该情况下,第1冷却介质CA的流速随着从第1内侧流路110A的上游朝向下游而增加。由流速增加带来的冷却性能的提高消除由温度上升引起的冷却性能的降低。因此,在第1侧壁11侧,也能够更均匀地冷却多个气缸10-i。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多个气缸10-i之间的温度偏差。
3.第3实施方式
图10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冷却流路100的结构的概略图。特别是,图10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图6同样地示出第2侧壁12侧的冷却流路100的结构。适当省略与第1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
如图10所示,冷却流路100还具有配置在相邻的气缸10之间的气缸间流路140(钻探路径)。气缸间流路140是为了冷却相邻的气缸10之间的部分而设置的。该气缸间流路140经由连结口150与第2外侧流路120B连接。其结果是,从第2外侧流路120B向气缸间流路140供给冷却性能高的第2冷却介质CB。利用冷却性能高的第2冷却介质CB,有效地冷却相邻的气缸10之间的部分。
此外,也可以将第2实施方式和第3实施方式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1 内燃机
10 气缸
10X 气缸构造体
11 第1侧壁
12 第2侧壁
20 气缸体
30 活塞
100 冷却流路
101 注入口
102 排出口
110A 第1内侧流路
110B 第1外侧流路
120A 第2内侧流路
120B 第2外侧流路
130 连结流路
140 气缸间流路
150 连结口
200 水套间隔件
202 分隔构件
210 第1分离构件
215 第1间隔构件
220 第2分离构件
225 第2间隔构件
230 狭窄构件
CA 第1冷却介质
CB 第2冷却介质

Claims (5)

1.一种内燃机,具备:
气缸构造体,所述气缸构造体具有直列配置的多个气缸;以及
冷却流路,所述冷却流路配置在所述气缸构造体的侧壁的周围,并供冷却介质流动,
所述气缸构造体的所述侧壁包括进气侧和排气侧中的一方侧的第1侧壁及所述进气侧和所述排气侧中的另一方侧的第2侧壁,
所述冷却流路具有:
供所述冷却介质注入的注入口;
第1内侧流路,所述第1内侧流路与所述第1侧壁相对,上游与所述注入口连接,并配置成供注入的所述冷却介质中的第1冷却介质流动;
第1外侧流路,所述第1外侧流路与所述第1侧壁相对,与所述第1内侧流路相比远离所述第1侧壁,上游与所述注入口连接,并配置成供注入的所述冷却介质中的第2冷却介质流动;
第2外侧流路,所述第2外侧流路与所述第2侧壁相对,上游与所述第1外侧流路的下游连接,并配置成供所述第2冷却介质流动;
第2内侧流路,所述第2内侧流路与所述第2侧壁相对,与所述第2外侧流路相比靠近所述第2侧壁;以及
多个连结流路,所述多个连结流路将所述第2外侧流路与所述第2内侧流路之间连结,并设置于与所述多个气缸分别相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
所述多个连结流路的截面积随着从所述第2外侧流路的所述上游朝向下游而变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
所述气缸构造体及所述冷却流路配置于气缸体内,
所述第1内侧流路配置成,所述第1冷却介质不与所述第2冷却介质合流而向所述气缸体的外侧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
所述第1内侧流路的截面积随着从所述第1内侧流路的所述上游朝向下游而变小。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
所述冷却流路还具有配置于所述多个气缸中相邻的气缸之间的气缸间流路,
所述气缸间流路与所述第2外侧流路连接。
CN201910670758.9A 2018-09-04 2019-07-24 内燃机 Active CN1108730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65477A JP7115158B2 (ja) 2018-09-04 2018-09-04 内燃機関
JP2018-165477 2018-09-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73002A true CN110873002A (zh) 2020-03-10
CN110873002B CN110873002B (zh) 2021-11-09

Family

ID=69642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70758.9A Active CN110873002B (zh) 2018-09-04 2019-07-24 内燃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876493B2 (zh)
JP (1) JP7115158B2 (zh)
CN (1) CN11087300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122704A1 (fr) * 2021-05-04 2022-11-11 Renault S.A.S Agencement de noyau d’eau de carter-cylindres de moteur thermique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62473A (ja) * 2005-12-09 2007-06-28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ウォータージャケットスペーサ
CN101495741A (zh) * 2006-07-31 2009-07-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冷却通道的分隔部件、内燃机的冷却机构及用于形成冷却机构的方法
CN201363182Y (zh) * 2009-01-12 2009-12-16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气缸冷却水道结构及发动机
US20110114042A1 (en) * 2009-11-19 2011-05-19 Honda Motor Co., Ltd. Cooling structur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3397947A (zh) * 2013-07-02 2013-11-20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多缸气缸体水套
CN105736169A (zh) * 2014-12-24 2016-07-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冷却结构
WO2016203707A1 (ja) * 2015-06-15 2016-12-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CN106894906A (zh) * 2015-12-18 2017-06-2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多缸发动机的冷却结构
US20170298860A1 (en) * 2016-04-19 2017-10-19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Cooling structure of multi-cylinder eng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40457A (ja) * 1990-09-28 1992-05-14 Mazd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ブロック構造
US7032547B2 (en) * 2004-04-22 2006-04-25 Honda Motor Co., Ltd. Cylinder block cooling arrangement for multi-cylinde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06169963A (ja) * 2004-12-10 2006-06-29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
JP4345754B2 (ja) * 2006-02-09 2009-10-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熱装置及びエンジン
JP2008128133A (ja) * 2006-11-22 2008-06-05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冷却用熱媒体伝熱調節装置
JP6079594B2 (ja) 2013-12-05 2017-02-15 マツダ株式会社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JP6036668B2 (ja) 2013-12-05 2016-11-30 マツダ株式会社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JP6176188B2 (ja) * 2014-05-30 2017-08-09 マツダ株式会社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JP6314966B2 (ja) * 2015-12-18 2018-04-25 マツダ株式会社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KR101905947B1 (ko) * 2016-03-16 2018-10-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실린더헤드의 워터재킷 구조 및 그 작동방법
JP6296111B2 (ja) * 2016-07-21 2018-03-20 マツダ株式会社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62473A (ja) * 2005-12-09 2007-06-28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ウォータージャケットスペーサ
CN101495741A (zh) * 2006-07-31 2009-07-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冷却通道的分隔部件、内燃机的冷却机构及用于形成冷却机构的方法
CN201363182Y (zh) * 2009-01-12 2009-12-16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气缸冷却水道结构及发动机
US20110114042A1 (en) * 2009-11-19 2011-05-19 Honda Motor Co., Ltd. Cooling structur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3397947A (zh) * 2013-07-02 2013-11-20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多缸气缸体水套
CN105736169A (zh) * 2014-12-24 2016-07-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冷却结构
WO2016203707A1 (ja) * 2015-06-15 2016-12-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CN106894906A (zh) * 2015-12-18 2017-06-2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多缸发动机的冷却结构
US20170298860A1 (en) * 2016-04-19 2017-10-19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Cooling structure of multi-cylinder eng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37910A (ja) 2020-03-12
CN110873002B (zh) 2021-11-09
US10876493B2 (en) 2020-12-29
JP7115158B2 (ja) 2022-08-09
US20200072157A1 (en) 2020-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60137B2 (en) Integrated exhaust cylinder head
US6827049B2 (en) Water jacket for cylinder head
US7520257B2 (en) Engine cylinder head
KR102430345B1 (ko) 내연기관용 밸브 시트 인서트
US9309830B2 (en) Cylinder head with liquid-type cooling
US20170268406A1 (en) Water-jacket structure of cylinder head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same
CN110366636B (zh) 用于内燃机的气缸盖
JPS6232264A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ツドの冷却水通路構造
US7007637B2 (en) Water jacket for cylinder head
KR20040073981A (ko) 내연 기관용 블로바이 가스 순환 장치
US6823823B2 (en) Water jacket structure for cylinder block and cylinder head of an engine with a split cooling system adapted therein
WO2017068732A1 (ja) 水冷式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US5868106A (en) Cylinderhead of a multicylinde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10873002B (zh) 内燃机
EP1251260B1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KR101755505B1 (ko) 실린더 헤드용 워터자켓
US9297293B2 (en) Cooling structure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8952917B (zh) 内燃机的排气装置
US10655558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8138690B (zh) 气缸盖的水套构造
CN108443026B (zh) 汽缸盖
JP6696125B2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冷却構造
JP2014208977A (ja) シリンダブロックの冷却構造
US11549460B2 (en) Water cooled engine
US11156184B2 (en) Cylinder cooling in opposed-piston engin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