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39804A - 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和车辆用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和车辆用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39804A
CN110739804A CN201910609455.6A CN201910609455A CN110739804A CN 110739804 A CN110739804 A CN 110739804A CN 201910609455 A CN201910609455 A CN 201910609455A CN 110739804 A CN110739804 A CN 1107398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passage
oil
electric machine
rotating electric
axi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0945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39804B (zh
Inventor
池本正幸
小松拓也
小牧武史
加藤裕
宫永贤志
中川善也
大野智仁
桥本洋人
松本隆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9847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0022344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7398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398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398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398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wherein gaseous cooling medium circulates between the machine casing and a surrounding mantle
    • H02K9/1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wherein gaseous cooling medium circulates between the machine casing and a surrounding mantle wherein the cooling medium circulates through ducts or tubes within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3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6/00Machines with more than one rotor or sta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5/203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quids, e.g. cooling jack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H02K9/193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with provision for replenishing the cooling medium;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leakage of the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3Couplings; Details of shaf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现不仅定子转子也能适当地冷却的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旋转电机(MG2)的冷却构造具备:供给油路(90),其和油泵的排出口连接;第一油路(91),其是相对于定子(21)配置于铅垂方向的上侧的油路,具有和供给油路(90)连接的被供给部、形成于比被供给部更靠轴向第一侧(L1)且朝向定子(21)排出油的排出孔、和形成于比排出孔更靠轴向第一侧(L1)的排出部;第二油路(92),其形成于转子轴(26)的内部;和第三油路(93),其连接第一油路(91)的排出部和第二油路(92)。第三油路(93)沿着相对于旋转电机(MG2)配置于轴向第一侧(L1)的第一壁部(31)设置。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和车辆用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容于壳体的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和具备这种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上述那种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的一个例子在日本特开2015-89314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被公开。以下,在背景技术的说明中的附图标记如专利文献1所述。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结构,即,作为收容于壳体3的马达2的冷却构造,将设置有多个小孔12的冷却管10在壳体3的内部和定子22邻接配置,将从泵31压送的油从小孔12朝向定子22放出,冷却定子22。
然而,当冷却旋转电机时,存在希望不仅定子转子也能适当地冷却的情况。例如,当冷却对象的旋转电机是具有永久磁铁被埋入转子芯的内部的构造的转子的永久磁铁型旋转电机时,由于担忧如果永久磁铁的温度过高会不可逆地产生减磁,所以希望能够适当地冷却转子。此外,虽然通过使用保持力较高的永久磁铁也能避免不可逆地减磁的问题,但需要将能够尽可能充分确保保持力的稀有金属添加于永久磁铁,从而导致成本增加。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893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希望实现不仅定子能适当地冷却,转子也能适当地冷却的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
鉴于上述情况的、收容于壳体的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的特征结构的点在于,上述冷却构造具备:油泵;供给油路,其和上述油泵的排出口连接;第一油路,其是相对于上述旋转电机的定子配置于铅垂方向的上侧的油路,具有和上述供给油路连接的被供给部、形成于比上述被供给部更靠上述旋转电机的轴向的一侧即轴向第一侧且朝向上述定子排出油的排出孔、和形成于比上述排出孔更靠上述轴向第一侧的排出部;第二油路,其形成于固定上述旋转电机的转子的转子轴的内部;和第三油路,其连接上述第一油路的上述排出部和上述第二油路,上述第三油路沿着上述壳体中的相对于上述旋转电机配置于上述轴向第一侧的第一壁部设置。
根据上述特征结构,能够从排出孔朝向定子排出第一油路内的油,来冷却定子。另外,通过使油在形成于转子轴的内部的第二油路流通,能够冷却转子。
而且,根据上述特征结构,由于设置有连接第一油路的排出部和第二油路的第三油路,所以能够将从供给油路供给至第一油路的油的一部分,经由第三油路供给至第二油路,来适当地冷却转子。另外,通过这样把用于将油供给至第二油路的油路,和用于将油供给至第一油路的油路一部分共通化,能够抑制油路结构复杂化。
如以上所述,根据上述特征结构,能够实现不仅定子,转子也能适当地冷却的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
对于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的进一步的特征和优点,根据针对参照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的以下记载,能够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框架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各部件在轴向观察下的配置关系的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油压回路的简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用驱动装置;2…驱动传递机构;4…输出部件;21…第二定子(定子);24…第二转子(转子);26…第二转子轴(转子轴);30…壳体;31…第一壁部;32…第二壁部;43…第三油流通管(管状部件);52a…第一排出口(排出口);90…供给油路;90a…连接部;91…第一油路;91a…第一被供给部(被供给部);91b…第一排出孔(排出孔);91c…排出部;92…第二油路;93…第三油路;94…第四油路(冷却油路);L…轴向;L1…轴向第一侧;L2…轴向第二侧;MG1…第一旋转电机;MG2…第二旋转电机(旋转电机);OC…油冷却器;OP1…第一油泵(油泵);V…铅垂方向;W…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和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定子21相当于“定子”,第二转子24相当于“转子”,第二转子轴26相当于“转子轴”,第一排出口52a相当于“排出口”,第一被供给部91a相当于“被供给部”,第一排出孔91b相当于“排出孔”,第四油路94相当于“冷却油路”,第二旋转电机MG2相当于“旋转电机”,第一油泵OP1相当于“油泵”,第三油流通管43相当于“管状部件”。
在以下的说明中,铅垂方向V(参照图4)是指冷却对象的旋转电机在使用状态下的铅垂方向,即,冷却对象的旋转电机配置于其使用状态下的方向时的铅垂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设置于车辆用驱动装置,所以铅垂方向V和该车辆用驱动装置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的铅垂方向一致。而且,“上侧”和“下侧”是指该铅垂方向V的上侧和下侧。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各部件的方向表示它们组装于用于设置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状态下的方向。此外,关于各部件的尺寸、配置方向、配置位置等的用语是包含具有基于误差(在制造上能够允许的程度的误差)的差异的状态在内的概念。
在本说明书中,“驱动连结”是指两个旋转构件连结为能够传递驱动力(和扭矩同义)的状态。该概念包含两个旋转构件连结为一体地旋转的状态、和两个旋转构件经由一个以上的传动部件连结为能够传递驱动力的状态。这种传动部件包含同速或变速地传递旋转的各种部件(轴、齿轮机构、带、链等),也可以包含选择性地传递旋转和驱动力的卡合装置(摩擦卡合装置、啮合式卡合装置等)。但是,针对行星齿轮机构的各旋转构件,当称作“驱动连结”时,是指关于该行星齿轮机构具备的三个旋转构件彼此不经由其他旋转构件而被驱动连结的状态。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旋转电机”作为马达(电动机)、发电机(generator)、和根据需要发挥马达和发电机双方的功能的马达发电机中的任一方均包含在内的概念来使用。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两个部件的配置,“在特定方向观察下重复”是指,当使和该视线方向平行的假想直线在和该假想直线正交的各方向移动时,该假想直线和两个部件双方交叉的区域至少在一部分存在。
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设置于车辆用驱动装置1。车辆用驱动装置1是将驱动力源(车轮W的驱动力源)的驱动力传递至和车轮W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4而使车辆行驶的装置。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驱动装置1是用于驱动具备内燃机EG和旋转电机(这里为第一旋转电机MG1和第二旋转电机MG2)双方作为车轮W的驱动力源的车辆(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装置(混合动力车辆用驱动装置)。具体而言,该车辆用驱动装置1是所谓双马达分离型的混合动力车辆用驱动装置。此外,内燃机EG是通过燃料在机器内部燃烧而被驱动来取出动力的原动机(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等)。
本公开的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是收容于壳体的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即,本公开的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将收容于壳体的旋转电机作为冷却对象。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将收容于壳体30的第一旋转电机MG1和第二旋转电机MG2作为冷却对象。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驱动装置1具备第一旋转电机MG1和第二旋转电机MG2的冷却构造。在壳体30还收容有车辆用驱动装置1具备的其他装置或者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除第一旋转电机MG1和第二旋转电机MG2之外,车辆用驱动装置1还具备输入部件3、输出部件4、行星齿轮机构PG、反转齿轮机构CG、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第一油泵OP1和第二油泵OP2,上述输入部件3、输出部件4、行星齿轮机构PG、反转齿轮机构CG、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第一油泵OP1和第二油泵OP2也收容于壳体30。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旋转电机MG1、输入部件3、行星齿轮机构PG和第二油泵OP2配置于第一轴A1上,第二旋转电机MG2配置于第二轴A2上,输出部件4和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配置于第三轴A3上,反转齿轮机构CG配置于第四轴A4上,第一油泵OP1配置于第五轴A5上。上述第一轴A1、第二轴A2、第三轴A3、第四轴A4和第五轴A5是彼此不同的轴,且是相互平行配置的轴(假想轴)。以下,将和上述各轴(A1~A5)平行的方向(即,在各轴之间共通的轴向)作为“轴向L”。而且,将轴向L的一侧作为“轴向第一侧L1”,将轴向L的另一侧(即,轴向L的和轴向第一侧L1相反一侧)作为“轴向第二侧L2”。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驱动装置1以轴向L沿着水平面的方向搭载于车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驱动装置1以轴向L沿着车辆的左右方向的方向搭载于车辆。
如图1所示,第一旋转电机MG1具备第一定子11和相对于第一定子11支承为旋转自如的第一转子14。第一定子11具备固定于壳体30的第一定子芯12、和第一线圈端部13。在第一定子芯12卷装有线圈,第一线圈端部13是从第一定子芯12在轴向L突出的线圈的部分。第一定子11在第一定子芯12的轴向L的两侧具备第一线圈端部13。第一转子14固定于第一转子轴16,与第一转子轴16一体地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旋转电机MG1是永久磁铁型旋转电机(这里为埋入型永久磁铁同步马达),第一转子14具有转子芯和被埋入转子芯的内部的永久磁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旋转电机MG1是内转子型的旋转电机,第一转子14相对于第一定子芯12配置于径向(以第一轴A1为基准的径向)的内侧。
如图1所示,第二旋转电机MG2具备第二定子21和相对于第二定子21支承为旋转自如的第二转子24。第二定子21具备固定于壳体30的第二定子芯22、和第二线圈端部23。在第二定子芯22卷装有线圈,第二线圈端部23是从第二定子芯22在轴向L突出的线圈的部分。第二定子21在第二定子芯22的轴向L的两侧具备第二线圈端部23。第二转子24固定于第二转子轴26,和第二转子轴26一体地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旋转电机MG2是永久磁铁型旋转电机(这里为埋入型永久磁铁同步马达),第二转子24具有转子芯和被埋入转子芯的内部的永久磁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旋转电机MG2是内转子型的旋转电机,第二转子24相对于第二定子芯22配置于径向(以第二轴A2为基准的径向)的内侧。
行星齿轮机构PG具有和第一旋转电机MG1驱动连结的第一旋转构件67、和输出部件4驱动连结的第二旋转构件68、以及和输入部件3驱动连结的第三旋转构件69。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旋转构件67和第一旋转电机MG1(第一转子轴16)连结为一体地旋转,第二旋转构件68和反转齿轮机构CG中的与后述第一齿轮61啮合的分配输出齿轮64连结为一体地旋转,第三旋转构件69和输入部件3连结为一体地旋转。这里,输入部件3是和内燃机EG(曲轴等输出轴)驱动连结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轴部件)。输入部件3和内燃机EG连结为一体地旋转,或者经由减振器、离合器等其他部件和内燃机EG连结。另外,输出部件4是和车轮W驱动连结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输出部件4,设为和车轮W一体地旋转的部件。即,将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中的和车轮W一体地旋转的部件(例如侧齿轮)、或者构成连结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和车轮W的驱动轴的部件,设为输出部件4。
在本实施方式中,行星齿轮机构PG是单个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旋转构件67是太阳轮,第二旋转构件68是齿圈,第三旋转构件69是行星架。因此,行星齿轮机构PG构成为,将传递至第三旋转构件69的内燃机EG的扭矩分配至第一旋转构件67和第二旋转构件68(即,分配至第一旋转电机MG1和输出部件4)。
反转齿轮机构CG具备与上述分配输出齿轮64啮合的第一齿轮61、与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的差动输入齿轮65啮合的第二齿轮62、以及连结第一齿轮61和第二齿轮62的连结轴6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旋转电机MG2的输出齿轮60也与第一齿轮61啮合。输出齿轮60是用于输出第二旋转电机MG2的扭矩的齿轮,和第二转子轴26连结为一体地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转子轴26具备相互连结(这里为花键连结)的第一轴部件26a和第二轴部件26b。第一轴部件26a配置为从第一轴部件26a和第二轴部件26b的连结部向轴向第一侧L1延伸,第二轴部件26b配置为从第一轴部件26a和第二轴部件26b的连结部向轴向第二侧L2延伸。而且,第二转子24固定于第一轴部件26a的外周面,输出齿轮60形成于第二轴部件26b的外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转子轴26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这里为第二轴部件26b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配置于比后述第二壁部32更靠轴向第二侧L2。而且,输出齿轮60也配置于比第二壁部32更靠轴向第二侧L2。
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将被输入差动输入齿轮65的扭矩分配并传递至左右一对输出部件4(即,分配至左右一对车轮W)。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例如使用锥齿轮式或者行星齿轮式的差动齿轮机构构成。
由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如上述那样构成,所以在执行使内燃机EG的扭矩传递至车轮W而使车辆行驶的无级变速行驶模式的过程中,第一旋转电机MG1输出针对分配至第一旋转构件67的扭矩的反作用力扭矩。此时,第一旋转电机MG1基本作为发电机发挥功能,通过分配至第一旋转构件67的扭矩发电。另外,在执行无级变速行驶模式的过程中,相对于内燃机EG的扭矩被衰减了的扭矩作为车轮W的驱动用的扭矩被分配至第二旋转构件68,第二旋转电机MG2根据需要输出扭矩,以弥补对车轮要求扭矩(要求传递至车轮W的扭矩)的不足部分。另外,在执行仅使第二旋转电机MG2的扭矩传递至车轮W而使车辆行驶的电动行驶模式的过程中,内燃机EG基本成为燃料供给已被停止的停止状态,第一旋转电机MG1基本成为空转的状态(通过零扭矩控制被控制为输出扭矩成为零的状态)。
车辆用驱动装置1具备将第二旋转电机MG2的驱动力传递至输出部件4的驱动传递机构2。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传递机构2具备反转齿轮机构CG和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轴向L的轴向L观察下,第二旋转电机MG2配置为和驱动传递机构2重复。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在轴向L观察下,第二旋转电机MG2配置为和反转齿轮机构CG重复。这里,在轴向L观察下,第二旋转电机MG2配置为和供反转齿轮机构CG配置的第四轴A4重复。此外,在图4中,针对各齿轮示出基准节圆,针对第一旋转电机MG1示出第一定子11的外形(第一定子芯12的外形),针对第二旋转电机MG2示出第二定子21的外形(第二定子芯22的外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驱动传递机构2相对于第二旋转电机MG2配置于轴向L的和轴向第一侧L1相反一侧(轴向第二侧L2)。如上述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传递机构2具备反转齿轮机构CG,反转齿轮机构CG相对于第二旋转电机MG2配置于轴向第二侧L2。具体而言,壳体30具备相对于第二旋转电机MG2配置于轴向第一侧L1的第一壁部31、和相对于第二旋转电机MG2配置于轴向第二侧L2的第二壁部32。第一壁部31和第二壁部32均是支承第二转子轴26的支承壁。这里,壳体30还具备相对于第二壁部32配置于轴向第二侧L2的第三壁部34。第三壁部34也是支承第二转子轴26的支承壁。具体而言,第一轴部件26a通过第一壁部31和第二壁部32在轴向L的两处支承为旋转自如,第二轴部件26b通过第二壁部32和第三壁部34在轴向L的两处支承为旋转自如。而且,反转齿轮机构CG相对于第二壁部32配置于轴向第二侧L2。另外,反转齿轮机构CG相对于第三壁部34配置于轴向第一侧L1。这里,第一壁部31在轴向第一侧L1和第二旋转电机MG2邻接配置,第二壁部32在轴向第二侧L2和第二旋转电机MG2邻接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壁部31和壳体30中的周壁部(在轴向L观察下包围第二旋转电机MG2等的筒状壁部)是不同部件,第一壁部31以覆盖该周壁部的轴向第一侧L1的开口部的方式从轴向第一侧L1接合。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壁部31是罩部件(具体而言,是覆盖周壁部中的和用于配置内燃机EG一侧相反一侧的开口部的后罩)。
如图3所示,车辆用驱动装置1具备第一油泵OP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泵OP1配置于和第二旋转电机MG2不同的轴。此外,第一油泵OP1也能为和第二旋转电机MG2同轴配置的结构。省略图示,在壳体30的内部形成有存积油的油存积部,如图5所示,第一油泵OP1经由第一过滤器ST1吸引油存积部的油。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驱动装置1还具备第二油泵OP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油泵OP2和第一旋转电机MG1同轴配置。如图5所示,第二油泵OP2经由第二过滤器ST2吸引油存积部的油。第一过滤器ST1、第二过滤器ST2是用于除去在油中所含的异物的过滤器。这里,例示出过滤第一油泵OP1从油存积部吸引的油的第一过滤器ST1、和过滤第二油泵OP2从油存积部吸引的油的第二过滤器ST2分别设置的情况,但第一油泵OP1和第二油泵OP2也能成为经由共通的过滤器吸引油存积部的油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泵OP1通过驱动传递机构2的旋转而被驱动。具体而言,第一油泵OP1构成为,通过驱动传递机构2具备的、和车轮W驱动连结为不能分离的旋转部件(即,始终和车轮W连动旋转的旋转部件)的旋转而被驱动。因此,在车辆处于行驶中的状态下,无论是处于执行无级变速行驶模式的过程中,还是处于执行电动行驶模式的过程中(即,即便处于内燃机EG停止中),均能驱动第一油泵OP1。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第一油泵OP1构成为,通过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的差动输入齿轮65的旋转而被驱动。具体而言,在第一油泵OP1的驱动轴即第一泵驱动轴53a设置有泵驱动齿轮66。而且,通过泵驱动齿轮66与差动输入齿轮65啮合,第一油泵OP1通过差动输入齿轮65的旋转而被驱动。
此外,通过成为泵驱动齿轮66与驱动传递机构2具备的除差动输入齿轮65以外的齿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输出齿轮60、第一齿轮61或者第二齿轮62)啮合的结构、泵驱动齿轮66与驱动传递机构2具备的齿轮所啮合的齿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分配输出齿轮64)啮合的结构,第一油泵OP1也能成为通过驱动传递机构2的旋转而被驱动的结构。另外,通过第一泵驱动轴53a和驱动传递机构2具备的旋转部件(或者和驱动传递机构2具备的旋转部件连动旋转的旋转部件)经由卷挂传动机构(使用链和链轮的机构、使用带和带轮的机构等)连结,第一油泵OP1也能成为通过驱动传递机构2的旋转而被驱动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油泵OP2通过输入部件3的旋转而被驱动。具体而言,第二油泵OP2的驱动轴即第二泵驱动轴53b和输入部件3连结为一体地旋转。此外,如图2所示,第二泵驱动轴53b和第二油泵OP2的泵转子54连结为一体地旋转。因此,无论车辆是否处于行驶中,均能通过内燃机EG的扭矩驱动第二油泵OP2。此外,也能使第一油泵OP1和第二油泵OP2中的至少一方为通过用于驱动泵的专用的电动马达而被驱动的电动油泵。
接下来,具体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如以下所述,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通过具备第一油泵OP1、供给油路90、第一油路91、第二油路92和第三油路93,能够通过第一油泵OP1排出的油冷却第二旋转电机MG2。即,第二旋转电机MG2的冷却构造具备第一油泵OP1、供给油路90、第一油路91、第二油路92和第三油路9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通过还具备第四油路94,能够通过第一油泵OP1排出的油冷却第一旋转电机MG1。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还具备油冷却器OC。
如图5所示,供给油路90和第一油泵OP1的排出口即第一排出口52a连接。此外,在图5中,使表示供给油路90的线段比表示其他油路的线段粗。另外,在图5中,用箭头表示在各油路中油流动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油路90从上游侧依次具备第一排出油路81、合流油路83和下游侧油路84。具体而言,第一排出油路81的上游侧端部和第一排出口52a连接,第一排出油路81的下游侧端部和合流油路83的上游侧端部连接。另外,合流油路83的下游侧端部和下游侧油路84的上游侧端部连接,下游侧油路84的下游侧端部和第一油路91的上游侧端部(后述的第一被供给部91a)连接。因此,第一油泵OP1排出的油依次在第一排出油路81、合流油路83和下游侧油路84流通,被供给至第一油路91。此外,在第一排出油路81设置有限制朝向上游侧的油的流通的第一止回阀51a。
如上述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除第一油泵OP1之外,车辆用驱动装置1还具备第二油泵OP2。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油泵OP2的排出口即第二排出口52b和第二排出油路82的上游侧端部连接,第二排出油路82的下游侧端部和合流油路83的上游侧端部连接。即,合流油路83是第一排出油路81和第二排出油路82合流形成的油路。在第二排出油路82设置有限制朝向上游侧的油的流通的第二止回阀51b。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供给油路90设置有油冷却器OC。油冷却器OC是冷却油的热交换器。油冷却器OC例如为水冷式或者空冷式的油冷却器。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冷却器OC设置于合流油路83。另外,在合流油路83中的比油冷却器OC更靠上游侧的部分,设置有当油压过大时排出油的一部分来调整合流油路83的油压的安全阀RV(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安全阀RV)。
如图2所示,第一油路91相对于第二定子21配置于铅垂方向V(参照图4)的上侧。而且,第一油路91具有:第一被供给部91a,其和供给油路9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下游侧油路84)连接;第一排出孔91b,其形成于比第一被供给部91a更靠轴向第一侧L1,朝向第二定子21排出油;和排出部91c,其形成于比第一排出孔91b更靠轴向第一侧L1。由此,能够将从供给油路90供给至第一油路91的油从第一排出孔91b朝向第二定子21排出,来冷却第二定子21。
在铅垂方向V向视下,第一油路91配置为和第二定子21重复。而且,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路91具有在铅垂方向V向视下设置于和轴向第一侧L1的第二线圈端部23重复的位置的第一排出孔91b、在铅垂方向V向视下设置于和轴向第二侧L2的第二线圈端部23重复的位置的第一排出孔91b、和在铅垂方向V向视下设置于和第二定子芯22重复的位置的第一排出孔91b。由此,通过利用重力的比较简单的结构,能够将从第一排出孔91b排出的油供给至第二定子21。
第一油路91是将第一被供给部91a和排出部91c作为两端部的油路,排出部91c配置于比第一被供给部91a更靠轴向第一侧L1。因此,第一油路91至少在轴向L上在第一被供给部91a与排出部91c之间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路91不具备使从第一被供给部91a朝向排出部91c的油的流动在轴向L反转的弯曲部,第一油路91形成为,从第一被供给部91a至排出部91c为止,朝向轴向第一侧L1一样地延伸。即,以在图1中用箭头表示在各油路中油流动的方向的方式,在第一油路91形成朝向轴向第一侧L1的油的流动。此外,第一油路91的延伸方向可以为和轴向L平行的方向,也可以为相对于轴向L倾斜的方向。
如图1所示,第二油路92是形成于固定第二旋转电机MG2的第二转子24的第二转子轴26的内部的油路。第二转子轴26由沿轴向L延伸的筒状部件构成,通过第二转子轴26的内周面所包围的空间形成有沿轴向L延伸的第二油路92。由此,通过被供给至第二油路92的油,能够冷却第二转子24。此外,在第二油路92形成朝向轴向第二侧L2的油的流动。如上述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转子轴26具备相互连结的第一轴部件26a和第二轴部件26b。而且,第二油路92中的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形成于第一轴部件26a的内部,第二油路92中的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形成于第二轴部件26b的内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二转子轴26(这里为第一轴部件26a)具备连通第二转子轴26的内周面和外周面的第二油孔72。第二油孔72形成为在径向(以第二轴A2为基准的径向。以下在本段落中相同)贯通第二转子轴26的筒状部。另外,在第二转子24(第二转子24的转子芯)的内部形成有第二转子内油路25。省略详细叙述,第二转子内油路25具备沿轴向L延伸的轴向油路、和沿径向延伸且连通第二转子24(转子芯)的内周面和轴向油路的径向油路。由此,能够将第二油路92内的油从第二油孔72供给至第二转子内油路25来冷却第二转子2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转子内油路25的上述轴向油路形成为在第二转子24(转子芯)中的轴向L的两端部开口,将冷却第二转子24之后的油从径向的内侧供给至第二线圈端部23,从而也能冷却第二线圈端部23。
然而,如上述所述,第一油泵OP1配置于和第二旋转电机MG2不同的轴(即,和第二转子轴26不同的轴)。此时,根据车辆用驱动装置1的结构,设置直接连接第一油泵OP1的第一排出口52a和在第二转子轴26的内部形成的第二油路92的油路,因为车辆用驱动装置1向车辆的搭载空间的制约等,有可能存在困难。鉴于该点,该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具备连接第一油路91的排出部91c和第二油路92的第三油路93。而且,第三油路93沿着壳体30中的相对于第二旋转电机MG2配置于轴向第一侧L1的第一壁部31设置。即,第三油路93的至少一部分沿着第一壁部31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油路93中的除上游侧端部和下游侧端部以外的部分沿着第一壁部31设置。通过这样沿着第一壁部31设置第三油路93,能够抑制因用于设置第三油路93的部分(即,用于配置第二旋转电机MG2的部分)在车辆用驱动装置1的轴向L上大型化,并且能够设置用于将从第一油泵OP1排出的油供给至第二油路92的第三油路93。
在本实施方式中,并且,如图1和图2所示,供给油路90中的和第一被供给部91a连接的部分即连接部90a沿着壳体30中的相对于第二旋转电机MG2配置于轴向第二侧L2的第二壁部32设置。连接部90a是供给油路9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下游侧油路84)中的包含下游侧端部的部分,连接部90a中的至少一部分沿着第二壁部32设置。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油路93形成于第一壁部31的内部。此外,第三油路93的至少一部分也能为形成于第一壁部31的外侧的结构(例如,形成于相对于第一壁部31从轴向第二侧L2安装的管状部件的内部的结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壁部31具有形成为向轴向第二侧L2突出的筒状并且轴向第二侧L2的开口部配置于第二转子轴26的内部的第二连接部33b,通过该第二连接部33b的内周面所包围的空间,形成有第三油路93的下游侧端部。由此,第三油路93的下游侧端部和第二油路92的上游侧端部在第二连接部33b被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还具备用于冷却第一旋转电机MG1的油流动的第四油路94。如图5所示,第四油路94形成为从供给油路90中的比油冷却器OC更靠下游侧的部分分支。由此,不仅能够对第一油路91和第二油路92,也能对第四油路94供给通过油冷却器OC冷却后的油。
如图2所示,第四油路94相对于第一定子11配置于铅垂方向V(参照图4)的上侧。而且,第四油路94具有:第二被供给部94a,其和供给油路90的中间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合流油路83的下游侧端部,换言之为下游侧油路84的上游侧端部)连接;和第二排出孔94b,其形成于比第二被供给部94a更靠轴向第一侧L1,朝向第一定子11排出油。由此,能够将从供给油路90供给至第四油路94的油从第二排出孔94b朝向第一定子11排出,来冷却第一定子11。
在铅垂方向V向视下,第四油路94配置为和第一定子11重复。而且,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油路94具有在铅垂方向V向视下设置于和轴向第一侧L1的第一线圈端部13重复的位置的第二排出孔94b、在铅垂方向V向视下设置于和轴向第二侧L2的第一线圈端部13重复的位置的第二排出孔94b、和在铅垂方向V向视下设置于和第一定子芯12重复的位置的第二排出孔94b。由此,能够通过利用重力的比较简单的结构,将从第二排出孔94b排出的油供给至第一定子11。
如图2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还具备第五油路95。如图2所示,第五油路95是形成于第二泵驱动轴53b的内部的油路。第二泵驱动轴53b由沿轴向L延伸的筒状部件构成,通过第二泵驱动轴53b的内周面所包围的空间,形成有沿轴向L延伸的第五油路95。如图5所示,第五油路95形成为从第二排出油路82中的比第二止回阀51b更靠上游侧的部分分支。此外,从第二排出油路82流入第五油路95的油量通过第二节流孔50b而被控制。
在第五油路95形成朝向轴向第二侧L2的油的流动。而且,如图5所示,为了对第一旋转电机MG1(第一转子14)进行冷却,供给第五油路95内的油,并且为了润滑对行星齿轮机构PG供给第五油路95内的油。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第一转子轴16由沿轴向L延伸的筒状部件构成,第二泵驱动轴53b配置于第一转子轴16的内周面所包围的空间。而且,第二泵驱动轴53b具备连通第二泵驱动轴53b的内周面和外周面的第三油孔73。第三油孔73形成为在径向(以第一轴A1为基准的径向。以下在本段落中相同)贯通第二泵驱动轴53b的筒状部。另外,第一转子轴16具备连通第一转子轴16的内周面和外周面的第一油孔71。第一油孔71形成为在径向贯通第一转子轴16的筒状部。而且,在第一转子14(第一转子14的转子芯)的内部形成有第一转子内油路15。省略详细叙述,第一转子内油路15具备沿轴向L延伸的轴向油路、和沿径向延伸且连通第一转子14(转子芯)的内周面和轴向油路的径向油路。
由此,能够将第五油路95内的油从第三油孔73供给至第一转子轴16的内周面,并且将供给至第一转子轴16的内周面的油从第一油孔71供给至第一转子内油路15,来冷却第一转子1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子内油路15的上述轴向油路形成为,在第一转子14(转子芯)中的轴向L的两端部开口,从而也能将冷却第一转子14之后的油从径向(以第一轴A1为基准的径向)的内侧供给至第一线圈端部13,来冷却第一线圈端部13。另外,第五油路95内的油在流入在输入部件3的内部形成的油路之后,从在输入部件3形成的第四油孔74(参照图1和图2),供给至行星齿轮机构PG等以进行润滑。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还具备第六油路96。第六油路96形成为从第一排出油路81中的比第一止回阀51a更靠上游侧的部分分支。而且,第六油路96内的油被供给至反转齿轮机构CG和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以进行润滑。此外,从第一排出油路81流入第六油路96的油量通过第一节流孔50a而被控制。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驱动装置1具备管状的第一油流通管41、管状的第二油流通管42和管状的第三油流通管43。而且,在第一油流通管41的内部形成有第四油路94,在第二油流通管42的内部形成有第一油路91,在第三油流通管43的内部形成有下游侧油路84。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油路90使用作为管状部件的第三油流通管43形成。具体而言,供给油路90具备的下游侧油路84使用作为管状部件的第三油流通管43形成。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壁部31具有形成为向轴向第二侧L2突出的筒状的第一连接部33a,通过该第一连接部33a的内周面所包围的空间,形成有第三油路93的上游侧端部。而且,第二油流通管42配置为排出部91c和第一连接部33a连接,由此,第一油路91的下游侧端部(排出部91c)和第三油路93的上游侧端部在第一连接部33a被连接。此外,第二油流通管42配置为两端部配置于轴向L的不同位置(例如沿着轴向L),通过第二油流通管42的轴向第一侧L1的开口部形成有第一油路91的排出部91c。另外,上述的第一排出孔91b形成为贯通第二油流通管42的筒状部。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壁部32具备形成为沿轴向L延伸的筒状的第三连接部33c。而且,第二油流通管42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从轴向第一侧L1和第三连接部33c的内周面嵌合,第三油流通管43的端部从轴向第二侧L2和第三连接部33c的内周面嵌合。由此,下游侧油路84的下游侧端部和第一油路91的上游侧端部(第一被供给部91a)在第三连接部33c被连接。此外,第一油路91的第一被供给部91a由第二油流通管42的轴向第二侧L2的开口部形成。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壁部32具备形成为沿轴向L延伸的筒状的第四连接部33d。而且,第一油流通管41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从轴向第一侧L1和第四连接部33d的内周面嵌合,第三油流通管43的端部(和与第三连接部33c连接一侧相反一侧的端部)从轴向第二侧L2和第四连接部33d的内周面嵌合。另外,合流油路83的下游侧端部形成为在第四连接部33d的内周面开口。由此,合流油路83的下游侧端部、下游侧油路84的上游侧端部和第四油路94的上游侧端部(第二被供给部94a)在第四连接部33d被连接。此外,第一油流通管41配置为两端部配置于轴向L的不同位置(例如沿着轴向L),通过第一油流通管41的轴向第二侧L2的开口部,形成有第四油路94的第二被供给部94a。另外,上述第二排出孔94b形成为贯通第一油流通管41的筒状部。
〔其他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和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
(1)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表示的油压回路(参照图5)的结构是一个例子,油压回路的结构能够适当地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第四油路94形成为从供给油路90分支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能成为第四油路94不经由供给油路90地与第二排出油路82连接的结构,即第一油泵OP1排出的油仅供给至第一旋转电机MG1和第二旋转电机MG2中的第二旋转电机MG2的结构。此时,也能成为第二排出油路82和供给油路90不合流的结构。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除第一油泵OP1之外,车辆用驱动装置1还具备第二油泵OP2,并以该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车辆用驱动装置1也能成为仅具备第一油泵OP1和第二油泵OP2中的第一油泵OP1的结构。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供给油路90中的和第一被供给部91a连接的部分即连接部90a沿着第二壁部32设置,并以该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也能成为连接部90a不沿着第二壁部32设置的结构。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旋转电机MG2在轴向L观察下配置为和驱动传递机构2(具体而言为反转齿轮机构CG)重复,并以该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例如,也能成为第二旋转电机MG2以在轴向L观察下不和反转齿轮机构CG重复的方式,在轴向L观察下配置于和反转齿轮机构CG不同的位置的结构。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驱动传递机构2相对于第二旋转电机MG2配置于轴向第二侧L2,并以该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也能成为驱动传递机构2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反转齿轮机构CG)相对于第二旋转电机MG2配置于轴向第一侧L1的结构。
(4)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表示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的结构是一个例子,车辆用驱动装置1的结构能够适当地变更。例如,车辆用驱动装置1能够为不具备反转齿轮机构CG的结构,分配输出齿轮64和第二旋转电机MG2的输出齿轮60能够为与差动输入齿轮65啮合的结构。此时,和上述实施方式不同,成为驱动传递机构2不具备反转齿轮机构CG的结构。另外,车辆用驱动装置1能够为不具备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的结构,车辆用驱动装置1能够为将车轮W的驱动力源的驱动力并非传递至左右一对输出部件4而是传递至一个输出部件4的结构(即,并非传递至左右一对车轮W而是仅传递至一个车轮W的结构)。此时,和上述实施方式不同,成为驱动传递机构2不具备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的结构。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车辆用驱动装置1是用于驱动具备内燃机EG和旋转电机双方作为车轮W的驱动力源的车辆的驱动装置,并以该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也能使车辆用驱动装置1为用于驱动不具备内燃机EG作为车轮W的驱动力源的车辆的驱动装置。例如,能够使车辆用驱动装置1为用于驱动仅具备单个或多个旋转电机作为车轮W的驱动力源的电动车辆(电动汽车)的驱动装置。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车辆用驱动装置1具备第一旋转电机MG1和第二旋转电机MG2,车辆用驱动装置1具备的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是第一旋转电机MG1和第二旋转电机MG2的冷却构造,并以上述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也能构成为,车辆用驱动装置1仅具备第一旋转电机MG1和第二旋转电机MG2中的第二旋转电机MG2,车辆用驱动装置1具备的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是第二旋转电机MG2的冷却构造。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设置于车辆用驱动装置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也能将本公开的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设置于除车辆用驱动装置以外的装置、设备。
(8)此外,针对通过上述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结构,除非产生矛盾,否则也能和通过其他实施方式所公开的结构组合来应用(包含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已说明的实施方式彼此的组合)。关于其他结构,在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也只不过是在全部点简单的例示。因此,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进行各种改变。
〔上述实施方式的概要〕
以下,简要说明上述已说明的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和车辆用驱动装置。
一种旋转电机MG2的冷却构造,上述旋转电机MG2收容于壳体30,其中,上述冷却构造具备:油泵OP1;供给油路90,其和上述油泵OP1的排出口52a连接;第一油路91,其是相对于上述旋转电机MG2的定子21配置于铅垂方向V的上侧的油路,具有和上述供给油路90连接的被供给部91a、形成于比上述被供给部91a更靠上述旋转电机MG2的轴向L的一侧即轴向第一侧L1且朝向上述定子21排出油的排出孔91b、和形成于比上述排出孔91b更靠上述轴向第一侧L1的排出部91c;第二油路92,其形成于固定上述旋转电机MG2的转子24的转子轴26的内部;和第三油路93,其连接上述第一油路91的上述排出部91c和上述第二油路92,上述第三油路93沿着上述壳体30中的相对于上述旋转电机MG2配置于上述轴向第一侧L1的第一壁部31设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第一油路91内的油从排出孔91b朝向定子21排出,来冷却定子21。另外,通过使油在形成于转子轴26的内部的第二油路92流通,能够冷却转子24。
而且,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设置有连接第一油路91的排出部91c和第二油路92的第三油路93,所以能够将从供给油路90供给至第一油路91的油的一部分,经由第三油路93供给至第二油路92,来适当冷却转子24。另外,通过这样把用于将油供给至第二油路92的油路,和用于将油供给至第一油路91的油路一部分共通化,能够抑制油路结构复杂化。
如以上所述,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实现不仅定子21转子24也能适当冷却的旋转电机MG2的冷却构造。
这里,优选将上述轴向L的和上述轴向第一侧L1相反一侧作为轴向第二侧L2,和上述壳体30中的相对于上述旋转电机MG2配置于上述轴向第二侧L2的第二壁部32相比,上述转子轴26的上述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配置于更靠上述轴向第二侧L2。
当如本结构那样,转子轴26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配置于比第二壁部32更靠轴向第二侧L2时,例如,即便在第二壁部32的内部设置有油路,也无法直接连结该油路和转子轴26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为了从转子轴26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将油供给至第二油路92,需要形成连接在第二壁部32的内部设置的油路和转子轴26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的连接油路。因此,油路结构容易复杂化,另外,需要避开相对于第二壁部32配置于轴向第二侧L2的部件例如驱动传递机构2等来配置连接油路,因此整体结构容易大型化。与此相对,在本公开的旋转电机MG2的冷却构造中,如上述所述,由于能够从供给油路90经由第一油路91和第三油路93将油供给至第二油路92,所以即便如本结构那样,转子轴26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配置于比第二壁部32更靠轴向第二侧L2时,仍能抑制油路结构的复杂化、整体结构的大型化。
另外,优选将上述轴向L的和上述轴向第一侧L1相反一侧作为轴向第二侧L2,上述供给油路90中的和上述被供给部91a连接的部分即连接部90a沿着上述壳体30中的相对于上述旋转电机MG2配置于上述轴向第二侧L2的第二壁部32设置。
根据该结构,如上述所述,除沿着第一壁部31设置有第三油路93之外,还沿着第二壁部32设置有供给油路90的连接部90a,因此容易利用壳体30的壁部的配置空间适当地设置这些油路。因此,能够抑制整体结构大型化。
另外,优选上述供给油路90使用管状部件43形成。
假如想要直接连接供给油路90和第二油路92时,需要从供给油路90形成向第二油路92的分支部,供给油路90和其他油路的连接部增加。一般而言,随着供给油路90和其他油路的连接部增加,对供给油路90所要求的加工精度、组装精度变高,如果为了容易组装而增大尺寸公差、组装公差,在连接部中油变得容易泄漏。当如本结构那样,供给油路90使用管状部件43形成时,上述问题容易变显著,但在本公开的旋转电机MG2的冷却构造中,由于无需从供给油路90形成向第二油路92的分支部,所以容易避免这种问题。
另外,优选在上述壳体30收容有第一旋转电机MG1和作为上述旋转电机MG2的第二旋转电机MG2,并且上述冷却构造还具备:油冷却器OC,其设置于上述供给油路90;和冷却油路94,其是从上述供给油路90中的比上述油冷却器OC更靠下游侧的部分分支的油路,用于冷却上述第一旋转电机MG1的油在该冷却油路94中流动。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不仅针对第一油路91也针对冷却油路94,从供给油路90供给油,所以能够把用于冷却第一旋转电机MG1和第二旋转电机MG2的油路一部分共通化,从而能够抑制油路结构复杂化。另外,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冷却油路94形成为从供给油路90中的比油冷却器OC更靠下游侧的部分分支,所以能够对第一旋转电机MG1和第二旋转电机MG2双方供给通过油冷却器OC冷却后的油,来适当地冷却第一旋转电机MG1和第二旋转电机MG2。
另外,优选上述油泵OP1配置于和上述旋转电机MG2不同的轴。
在本公开的旋转电机MG2的冷却构造中,即便如本结构那样,油泵OP1配置于和旋转电机MG2不同的轴即,和第二油路92不同的轴时,也能抑制油路结构的复杂化,并且能够从供给油路90经由第一油路91和第三油路93将油供给至第二油路92。
车辆用驱动装置1具备旋转电机MG2的冷却构造,并且具备和车轮W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4、和将上述旋转电机MG2的驱动力传递至上述输出部件4的驱动传递机构2,上述油泵OP1通过上述驱动传递机构2的旋转而被驱动。
根据该结构,无论在搭载有车辆用驱动装置1的车辆中所执行的行驶模式如何,均能成为在车辆处于行驶中的状态下油泵OP1始终被驱动的结构。因此,无论行驶模式如何,均能将油供给至第一油路91和第二油路92,来冷却旋转电机MG2的定子21和转子24。
这里,优选在沿着上述轴向L的轴向L观察下,上述旋转电机MG2配置为和上述驱动传递机构2重复。
这样,当在轴向L观察下,旋转电机MG2配置为和驱动传递机构2重复时,因用于配置旋转电机MG2的部分,车辆用驱动装置1在轴向L容易大型化。关于该点,在本公开的技术中,通过沿着第一壁部31设置第三油路93,能够抑制因用于配置旋转电机MG2的部分而使车辆用驱动装置1的轴向L大型化,因此当在轴向L观察下,旋转电机MG2配置为和驱动传递机构2重复时,容易应用本公开的技术。
优选在如上述那样上述旋转电机MG2在上述轴向L观察下配置为和上述驱动传递机构2重复的结构中,上述驱动传递机构2相对于上述旋转电机MG2配置于上述轴向L的和上述轴向第一侧L1相反一侧。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在对第三油路93的结构给予的影响较少的位置,配置驱动传递机构2,所以容易沿着第一壁部31设置第三油路93。
本公开的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和车辆用驱动装置能够起到上述各效果中的至少一个即可。

Claims (9)

1.一种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所述旋转电机收容于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构造具备:
油泵;
供给油路,其和所述油泵的排出口连接;
第一油路,其是相对于所述旋转电机的定子配置于铅垂方向的上侧的油路,具有和所述供给油路连接的被供给部、形成于比所述被供给部更靠所述旋转电机的轴向的一侧即轴向第一侧且朝向所述定子排出油的排出孔、和形成于比所述排出孔更靠所述轴向第一侧的排出部;
第二油路,其形成于固定所述旋转电机的转子的转子轴的内部;和
第三油路,其连接所述第一油路的所述排出部和所述第二油路,
所述第三油路沿着所述壳体中的相对于所述旋转电机配置于所述轴向第一侧的第一壁部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其中,
将所述轴向的和所述轴向第一侧相反一侧作为轴向第二侧,
和所述壳体中的相对于所述旋转电机配置于所述轴向第二侧的第二壁部相比,所述转子轴的所述轴向第二侧的端部配置于更靠所述轴向第二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其中,
将所述轴向的和所述轴向第一侧相反一侧作为轴向第二侧,
所述供给油路中的和所述被供给部连接的部分即连接部沿着所述壳体中的相对于所述旋转电机配置于所述轴向第二侧的第二壁部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其中,
所述供给油路使用管状部件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其中,
在所述壳体收容有第一旋转电机和作为所述旋转电机的第二旋转电机,
所述冷却构造还具备:
设置于所述供给油路的油冷却器;和
冷却油路,其是从所述供给油路中的比所述油冷却器更靠下游侧的部分分支的油路,用于冷却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油在该冷却油路中流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其中,
所述油泵配置于和所述旋转电机不同的轴。
7.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并且具备和车轮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和将所述旋转电机的驱动力传递至所述输出部件的驱动传递机构,
所述油泵通过所述驱动传递机构的旋转而被驱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在沿着所述轴向的轴向观察下,所述旋转电机配置为和所述驱动传递机构重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传递机构相对于所述旋转电机配置于所述轴向的和所述轴向第一侧相反一侧。
CN201910609455.6A 2018-07-18 2019-07-08 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和车辆用驱动装置 Active CN1107398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35128 2018-07-18
JP2018-135128 2018-07-18
JP2019098474A JP2020022344A (ja) 2018-07-18 2019-05-27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及び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9-098474 2019-05-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39804A true CN110739804A (zh) 2020-01-31
CN110739804B CN110739804B (zh) 2022-04-12

Family

ID=691611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09455.6A Active CN110739804B (zh) 2018-07-18 2019-07-08 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和车辆用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998796B2 (zh)
CN (1) CN11073980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13104A (zh) * 2020-12-15 2021-02-26 中克骆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油冷电机驱动系统总成的减速器油路结构
CN113497526A (zh) * 2020-04-08 2021-10-1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旋转电机的冷却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21838B2 (ja) * 2019-09-28 2023-02-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WO2021161596A1 (ja) * 2020-02-12 2021-08-19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装置
US11777364B2 (en) * 2020-11-19 2023-10-03 Nidec Corporation Drive device and vehicle
JP2023071548A (ja) * 2021-11-11 2023-05-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潤滑構造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15138A2 (de) * 1989-09-01 1991-03-06 INDEX-WERKE GMBH & CO. KG HAHN & TESSKY Werkstückspindel-Anordnung für eine Drehmaschine
US5744880A (en) * 1995-06-20 1998-04-28 Hitachi, Ltd. Rotating motor and motor-driven vehicle
CN1357165A (zh) * 1999-05-27 2002-07-03 Abb股份有限公司 高压旋转电机的冷却
FR2823382A1 (fr) * 2001-04-04 2002-10-11 Renault Sas Moteur electrique comprenant un systeme de refroidissement perfectionne
CN101098097A (zh) * 2006-06-29 2008-01-02 株式会社东芝 旋转电机
US7462963B2 (en) * 2004-11-30 2008-12-09 Nissan Motor Co., Ltd. Motor cooling device and cooling method
US7834492B2 (en) * 2006-07-31 2010-11-16 Caterpillar Inc Electric machine having a liquid-cooled rotor
CN105515281A (zh) * 2014-10-08 2016-04-20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电机装置
US20170170707A1 (en) * 2015-12-09 2017-06-1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for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89314A (ja) 2013-11-01 2015-05-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15138A2 (de) * 1989-09-01 1991-03-06 INDEX-WERKE GMBH & CO. KG HAHN & TESSKY Werkstückspindel-Anordnung für eine Drehmaschine
US5744880A (en) * 1995-06-20 1998-04-28 Hitachi, Ltd. Rotating motor and motor-driven vehicle
CN1357165A (zh) * 1999-05-27 2002-07-03 Abb股份有限公司 高压旋转电机的冷却
FR2823382A1 (fr) * 2001-04-04 2002-10-11 Renault Sas Moteur electrique comprenant un systeme de refroidissement perfectionne
US7462963B2 (en) * 2004-11-30 2008-12-09 Nissan Motor Co., Ltd. Motor cooling device and cooling method
CN101098097A (zh) * 2006-06-29 2008-01-02 株式会社东芝 旋转电机
US7834492B2 (en) * 2006-07-31 2010-11-16 Caterpillar Inc Electric machine having a liquid-cooled rotor
CN105515281A (zh) * 2014-10-08 2016-04-20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电机装置
US20170170707A1 (en) * 2015-12-09 2017-06-1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for vehicl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97526A (zh) * 2020-04-08 2021-10-1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旋转电机的冷却装置
CN112413104A (zh) * 2020-12-15 2021-02-26 中克骆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油冷电机驱动系统总成的减速器油路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39804B (zh) 2022-04-12
US10998796B2 (en) 2021-05-04
US20200028412A1 (en) 2020-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39804B (zh) 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和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6828078B (zh) 用于车辆的冷却装置
CN110829730B (zh) 旋转电机用转子和具备该转子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US9933066B2 (en) Vehicle drive transfer apparatus
CN103975510B (zh) 电动机
US7421928B2 (en) Motor vehicle drive arrangement
US8678784B2 (en) Drive device
CN111133232A (zh) 车用驱动装置
JP5776892B2 (ja)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CN113272168A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9555845B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却装置
JP2004122977A (ja) 車両の駆動装置
JP2018189193A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103303120A (zh) 混合动力车辆用的驱动设备
JP3867651B2 (ja)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構造
EP3933229B1 (en) Vehicle drive device
JP2020022344A (ja)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及び車両用駆動装置
EP4167444A1 (en) Vehicle drive device
JP7270460B2 (ja) 回転電機用ロータ及び当該回転電機用ロータを備えた車両用駆動装置
JP3879706B2 (ja) 車両の駆動装置及び車両
US20240133460A1 (en) Cooling mechanism of vehicle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112041592A (zh) 马达单元
WO2021085611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22107400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24025399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ri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AISIN Co.,Ltd.

Applicant after: Toyota Motor Corp.

Address before: Kari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Applicant before: Toyota Motor Corp.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29

Address after: Kari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Applicant after: Toyota Motor Corp.

Address before: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AISIN AW Co.,Ltd.

Applicant before: Toyota Motor Corp.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